优质课琵琶行课堂实录
琵琶行课堂实录9-人教课标版
《琵琶行》课堂实录教学设想:本课除了课前播《春江花月夜》,几乎没有使用其他信息化手段,吟诵也是教师和学生自己演绎,纯粹以品读来深入文本,回归读书的本质,重点训练学生们用契合的文字表达自己的读文情绪、传达作者的委婉情绪,达到心灵的共鸣。
本文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有着时空和阅历的不可逾越的隔阂,所以从细节入手,抓住“秋月”的几次亮相,来捕捉作者微妙的情绪。
【教学过程】一、导入琵琶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弦乐。
昭君出塞手里抱的就是琵琶,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也有飞天反琵琶的图案。
刚才我们听的一段乐曲就是琵琶名曲《春江花月夜》,而今天我们要听听白居易老先生是怎么说琵琶曲的。
评书大家刘兰芳说《岳家将》,单田芳说《七侠五义》,那都是酣畅淋漓,痛快之至,白居易又会如何呢?我们不妨来读他的长诗《琵琶行》(并序)二、讲序序一般交代写作原由。
白居易写《琵琶行》是因为听了琵琶曲。
问:琵琶曲是谁弹奏的?——琵琶女。
琵琶女身世凄凉,可以想见她弹的曲子也会凄凉。
再问:白居易怎么会遇上琵琶女,听到琵琶曲的呢?——“送客湓浦口”(九江)三问:白居易跑九江干吗?——“左迁”贬官降职。
他在任谏官时,由于文人的耿直,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这是白居易仕途的不幸,却是中国文学史的大幸。
从古至今,文人失意,却因此写下不朽的诗篇。
屈原为小人所害,留下了《离骚》;陶渊明向往自由不可得,幻造了《桃花源记》;李白辞别宫门,慨叹《行路难》;杜甫一生飘泊,痛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辛弃疾报国无门,“把栏杆拍遍,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些千古流传的佳作均饱含着作者的郁闷之气,而白居易也正是抱着失意的郁闷,写出了《琵琶行》。
古语云:言为心声。
看来本文难逃一个“悲”字。
三、讲文板书:地点——浔阳江头时间——秋、夜景物——枫叶、荻花、明月、江水心境——凄清点拨:秋天在很多文人笔下都显得萧索、冷清。
柳永在秋天听见的是寒蝉凄切,马致远在秋天看见的是枯藤、老树、昏鸦,但秋天在有些文人的眼里却也呈一派奋发之气,毛泽东眼里的秋色是“万山红遍”,漫江碧透“,刘禹锡也曾高唱:“我言秋日胜春朝”。
《琵琶行》课堂实录(2)
《琵琶行》课堂实录(2)(学生流露出赞叹的神色)那么,我们现在就说一下本诗集中描写音乐的是哪一段?生同:第二段。
师:好,现在大家就大声朗诵一下第二段,注入你自己的(感情)理解。
师领读:“寻声暗问弹者谁……一二”生齐读。
“寻声暗问弹者谁……”师:好!(正音)轻拢慢抹复挑,挑tiao,不念tiao ,还有一个,曲终收拨当心画,画hua ,不念hua ,四弦一声如裂帛,弦念xian )大家说,我们刚才的朗诵能不能再现诗人的情感?生:不能。
师:不能吧,好象还有一点距离。
你觉得哪些地方应该怎么读,才能准确的传达诗人的情感?(学生思考,有人准备发言)师:好(请)生1:我觉得,“银瓶乍破水浆迸”应该读的重一点,快一点,然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应该读的舒缓一些。
师:示范一下。
生示范。
师评:情感把握的很好。
生2:“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从这块可以投入自己的感情。
师:该怎么读,给大家示范一下。
生示范。
师:很好,请坐!生3:“寻声暗问弹者谁”,说明了诗人迫切的想知道答案,却又怕惊扰了琵琶女的雅兴,断了琴弦,他想一听为快。
师:你觉得这句该怎么读?生示范。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琵琶行》中的一个经典画面(出示荻花瑟瑟的画面投影)故事就发生在荻花瑟瑟的秋季,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 (出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画面投影)现在我们就伴着琵琶曲,欣赏杨娜同学的朗诵。
杨娜配乐朗诵(同学鼓掌)师评:杨娜同学精彩的朗诵再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艺术魅力!现在请大家想一个问题,假如说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能不能激起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情感?(学生思考)师:如果说她演奏的是家乡的音乐,能否引发白居易的一声哀叹?生1:我觉得江南小调所表达的是一种欢快的、流畅的感情。
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生了共鸣。
因此对这首曲子很有感情。
师:她的理由是江南小调是欢快的,不能表达白居易的心情。
《琵琶行》课堂教学实录完美版
《琵琶行》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初步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诗人对音乐高超的描写技巧。
教学过程第一板块:设置情境,导入新课(课前播放凄惋哀怨的琵琶曲,营造课堂悲伤悠远的氛围,投影琵琶行的画面,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沉浸在预先设置的课堂情境之中)师:听了刚刚的乐曲,同学们有着怎样的感受,产生了什么联想和想象?生:恍惚置身于一种优美的意境之中,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一切如在梦中一般。
生:听了音乐,总觉得心里悲戚戚的,想高兴也高兴不起来。
生:感觉乐声很美,很动听,让人如痴如醉。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确实,这种优美的音乐很难用语言来表达,但是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却能把这抽象的音乐描绘得栩栩如生。
这位诗人是谁?生:(齐答)白居易。
师:这首诗叫做什么?生:《琵琶行》师:不错。
《琵琶行》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凄美而忧伤的故事。
早在1000多年前,一个秋风萧瑟的夜晚,在清冷的月光下,悠悠的江水边,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骚客,与一个才艺高超的天涯歌女在浔阳江头萍水相逢,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留下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动人故事。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来学习千古绝唱《琵琶行》。
(板书课题)师:提到白居易,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哪位同学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白居易?生:白居易的字叫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很多“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生: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琵琶行(并序)》课堂记录及反思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课堂记录及反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是读小序。
我首先安排了一个自读环节,布置了三个任务:一是将注释抄写到原文去,二是标记自己在文意理解和文言翻译上有疑惑的地方;三是尝试概括小序的内容。
自读的效果较好,大部分学生能够一边翻译,一边抄写注释,并标记疑惑,但概括者较少。
不过小序的内容简单,概括不是件难事,我并不担心。
自读结束后,齐读检查了一下读音,纠正并强调了“贾人”的发音。
这也说明学生的自读效果还不错。
接着是问疑环节。
我竭力地想要激发学生问疑的欲望,让他们明白问疑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所以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我也慎重对待。
学生陆续问及“铮铮然”“感斯人言”“恬然自安”等词句的翻译,我有时会请学生来解答,因为这些文中缺少注释的词句,有不少学生主动查阅工具书已经解决好了,这时可以调动学生群体的自我教育,让学生来解决学生的问题;有时我也直接解答,一般是学生查阅工具书后存在翻译或理解不准确的地方,需要老师进一步说明,以及进行方法上的指导。
有个学生问及“转徙”一词的翻译,我在强调逐字逐句的翻译原则的基础上,给学生总结出“组词”的翻译方法,“转徙”即可翻译成“辗转迁徙”。
此词所在的句子“转徙于江湖间”是一个状语后置句,于是我抓住学生问疑的机会,引导学生翻译整句,比较原文与译文的不同,学生很快发觉这是一个倒装句,这时我再顺势抛出了状语后置的语法概念。
但我没有继续纠缠于“状语后置”这个概念,而是引导学生找序中的另一个状语后置句,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这说明学生对状语后置句已经有基本的感觉,当这种感觉累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引导学生概括“状语后置”的特点了,但这是以后的事。
这时我还不满足,又引导学生回忆单元测试中遇见的另一个倒装句,《陶渊明传》里的“置无弦琴一张”这个定语后置句,希求通过多向对比,加深学生对于倒装句的理解。
学生还问及“使快弹数曲”中的“使”,“因为长句”中的“因为”的翻译理解问题,我依势抛出了文言翻译中省略句、古今异义等知识点。
《琵琶行(并序)》课堂实录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课堂实录【教学设想】《琵琶行》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里的一篇自读课文,该单元对应“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围绕“生命的诗意”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名作。
探寻“生命的诗意”其实就是认识我们文化生命的存在方式,理解这种存在方式势必要通过赏析具体篇目的言说方式、艺术方式、审美方式,探寻其背后蕴藏着的情思、信念、价值观和文化逻辑。
“单元学习任务”中的任务一也明确提出“古诗词中常常寄寓着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阅读本单元诗作,可以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深入理解作品”。
以《琵琶行》为例,这首诗巧妙地将音乐艺术转化成了语言艺术,通过音乐旋律的变化呈现诗人的情感变化。
故而,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便是与学生一起走进琵琶声,通过想象与联想,借助诗歌语言还原场景,从而领略音乐与诗歌的交汇。
第二课时则通过相应的背景材料,借助作者的其他作品,以意逆志,揣度、还原、理解诗人的心境,获得别样的生命体验,加深对社会的思考,增强对人生的感悟。
【课堂实录】第一课时一、回溯课前提问,提出主问题师:同学们好!预习作业里请同学们通读诗歌,概括诗歌内容,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生:诗歌写了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时巧遇琵琶女的故事。
师:概括清晰明确。
课前我们有不少同学提出对诗歌中的音乐描写感受起来比较困难,实际上音乐旋律的变化过程契合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所以,我们这一堂课聚焦的问题是:在《琵琶行》中,白居易是如何表现琵琶的音乐魅力的?二、共同交流讨论,解决主问题师:《琵琶行》里关于音乐的描写集中在第一、二段,请诸位读一读,找一找能够体现诗人情感的句子,尤其要关注直接表达情感的词以及特殊的韵脚字。
生:“醉不成欢惨将别”里的“惨”。
师:结合诗歌内容想一想,是什么原因导致诗人生出了这般情绪?生: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处境凄凉,谪居浔阳;二是环境带来的萧瑟感,暗红的枫叶和灰白的荻花在秋风中飘零,容易让人伤感;三是离别的场景,离别的酒宴还没有歌女侍应,就更加让人情绪低落。
琵琶行教学实录(2)
琵琶行教学实录(2)琵琶行教学实录生:前面小序上讲的,“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师:对,是来自京城。
现在呢,他们都来到了什么地方?生:浔阳江头。
师:这一点也相同。
生:还有一点就是他们都怀着一种落魄之情。
生:他俩都是人才,得不到人家的重视,这也是相同的一点。
师:都是很有才华的,琵琶女“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我觉得她的水平还是挺高的。
诗人呢,也是才华横溢的,而现在却触怒了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由此可见,诗人是在写琵琶女,又是在写自己,抒发郁积于心的贬谪之恨。
五、三读文本,品味感受师:那么我们再想一想,他们原本认识吗?是什么打动了白居易,把两个萍水相逢的陌路人联系在一起的?谁能说一说?生:是因为琵琶女弹的那个琵琶曲。
师:“谁识琵琶声”(板书),同学们,诗中有一段对音乐的描写,应该说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
刚才我们班的琵琶女和诗人都读了一下,我也情不自禁,给大家背一下这一段,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一想,这一段中最精彩的句子在哪里?为什么精彩?(教师配乐示范背诵第二节:“寻声暗问弹者谁……唯见江心秋月白。
”)生:我最喜欢的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它把琵琶声在沉静以后爆发的声音比作乍破的银瓶和骑士突然拔出刀枪那一瞬间的声音,更加突出了琵琶声在沉默后的慷慨激昂的特点。
师:你很喜欢非常激越的音乐。
好,还有没有?生:我喜欢“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因为我觉得这句话采用的是比喻的手法,先经过音乐的跌宕起伏,然后婉转动听,很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来,听上去挺有感觉。
师:比喻有什么好处?生:就是十分生动形象。
师:化——生:化抽象为具体。
师:对,大家都知道,写愁的情感是不是很抽象?李煜怎么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抽象的无形的愁化作具体可感的滚滚江水。
李清照怎么写?“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把抽象的无形之愁化作沉甸甸的重负。
比喻的手法是不是很好?还有没有同学想谈?生:我喜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它把弦声首先比喻为急雨,声音非常急促,然后又如丝雨般,有非常渺茫的感觉,很形象,很生动。
《琵琶行》课堂实录(4)
《琵琶行》课堂实录(4)师:哦,用了一句名言,笛卡尔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非常好啊,请坐。
她(中间)的观点主要是说:他处于生命的一种沉寂状态,“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琵琶女对于人生的一种思考。
那么大家现在看一下,上述说的这些关于音乐的描写的句子,是直接描写音乐的,是不是?生:是。
师:那么,除了这些以外,诗文还有哪些诗句其实也跟音乐有关?赵志娟生1:我觉得“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这一句比较好,可能想到那婉转流利的琵琶声从琵琶女纤细而微微抖的指间滑过,像花朵的露珠,光滑透明,一颗颗从叶面滑过,从叶间滴下,滴入听者的心中,激起阵阵的涟漪,又像黄莺(在)花下的啼鸣,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精致而优美。
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不再快乐,它被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泣,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
舒婷说过“音乐把我卷走,在它明亮的激流中”,我觉得是音乐把白居易和我们卷走,在他善感而优美的韵律之中。
师:琴声把我们和白居易都卷走了,卷到了一种伤感的韵律之中,好,请坐下。
现在谁来给大家总结一下,(你认为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描写音乐有哪些方法?上边同学鉴赏的非常好。
(你觉得描写音乐)把无形的东西(音乐)写出来,可以运用哪能些方法?生1:就是诗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人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都能用比喻,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第二个就是其中用“嘈嘈切切”叠字,还有“幽咽”,有双关的意思的词就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
师:她说了两点,一点就是运用什么修辞?(生答:比喻)另一点就是在用字方面有什么讲究?(生齐:叠词),双关的意思把诗中音乐的韵律表现出来。
好,接着说。
生2:我觉得《琵琶行》里边,我们主要应该借鉴的就是它的有声和无声的对比。
我们在小学就的时候就运用过这一种,在小学的作文中,曾经常写到“我们教室里非常的静,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它的声音”,那么,以这种手法来写,就能突出教室的静,这种写法,在以后的作文中也应借鉴一下。
琵琶行公开课教案实录
琵琶行公开课教案实录琵琶行公开课教案实录琵琶行是白居易的经典名作,流传至今仍有很大的艺术价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琵琶行公开课教案实录,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enxue)。
《琵琶行并序》原设想主要采用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围绕“谁解沦落人”“谁识琵琶声”两条线索启发点拨学生,并让学生大胆质疑,深入鉴赏诗歌中所蕴涵的丰富思想感情,让学生体会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整节课作为诗歌赏析课,力争成为书声琅琅的“生态课堂”,多元性的“对话课堂”,生成问题的“质疑课堂”,进而成为一节使人感觉是享受的语文课堂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觉得有几点把握得较为成功:一是诵读教学落实较成功有齐读、单人朗读、自由读、分段读、全篇读、放声读,初步感知读、强化体验读从字词的读音,到情感的把握,再到朗读技巧的运用,指导具体,其中示范读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二是在教学中注意渗透学法指导有诵读技巧的指导,有对古典诗歌思想感情的赏析方法的指导三是以生为本,平等对话,使学生参与课堂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落实,接受性学习与探究合作相得益彰能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更新角色定位,课堂上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有效实现了对文本的意义建构四是使合作学习成为教学常态而非装样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或依据活动时的情境,“动态生成,自由组合”生成学习小组通过同伴互助,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不足之处:一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存在问题一开始课件视频播不出来;另外,在最后让学生放声自由读时不应播放视频,以免影响学生进入文本体验二是咀嚼诗歌语言不够深,不够细《琵琶行》的篇幅较长,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较多,赛课时我有意加快了教学速度,虽然在规定时间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咀嚼诗歌语言不够深,不够细,有些值得反复玩味的细节未能充分表现出来创意设计,突出主体尊重体验指导鉴赏一、创意设计,脉络清晰面对《琵琶行并序》这样一篇经典课文,教师怎样能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使教学设计更精心、更优化、更具有课堂的实效性并更具有语文味呢?我想,这应该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王老师的这节课紧紧围绕“谁解沦落人”“谁识琵琶声”这两条线索来设计教学,切入点巧妙,教学脉络简洁清晰,并与这首诗的双线结构——以歌女的遭遇身世为明线,以诗人的感受为暗线——相契合,很有创意,值得学习和借鉴二、突出主体,鼓励探究这节课教师能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来设计教学,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不是教师填装知识的袋子,而是教师服务对象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在课堂上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帮助者,重在调动并引导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独立思考、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搭建了交流的平台本节课教师在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大胆质疑的同时,还十分注意启发、点拨学生,使得学生的探究和教师的点拨相得益彰这种对学生“学”的状态的关注,以及对学生学习的及时引导、恰当评价和点拨,使学生学习始终兴趣盎然,参与度高,有效实现了对文本的意义建构三、书声琅琅,以读促悟在诗歌教学中,诵读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本节课王老师以叶圣陶先生的名言“国文本是读的学科”为诵读的引领,使“读”摒弃了盲目性,更具有目的性,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语文学习的本质在这节课中师生通过自由读、听读、跟读、教师范读等诵读方式,从初步感知、以读促悟到强化体验,从内容理解、情感把握到朗读技巧的运用,教师指导具体,教学推进有序,课堂上书声琅琅,使作者、读者和听课者的情感融为了一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四、尊重体验,指导鉴赏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培养其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琵琶行并序》情感丰富而充沛:诗中充满对黎民苍生的人文关怀,诉说了诗人贬谪浔阳时的精神诉求,展示了诗人与琵琶女人生遭际的暗合等如何通过学习让学生真正理解诗人的情怀,走进白居易真挚而痛苦的内心世界?从这节课的实录中可以看出,王老师没有以一个成人的理解去代替学生的理解,没有用自己的思考来替代学生的思考,而是耐心地引导、启发学生通过对诗文的研读,去探知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世事复杂多变,这是非常可贵的正因如此,在学习之后的“放飞心灵,交流感悟”环节里,师生都有诸多收获,令人欣喜作为一首千古传颂的经典诗篇,《琵琶行》的结构美、情感美、语言美及其音乐描写之精妙,都是教学的重点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能力,关注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在感知诗歌的基础上学习鉴赏,较好地体现了诗歌教学的有效性。
《琵琶行》课堂实录(精选14篇)
《琵琶行》课堂实录(精选14篇)《琵琶行》课堂实录篇1授课人山西临汾一中秦梦师:上课生同: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就座!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的河流,走过了3000年的曲折岁月。
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唯恐不是帝王将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朝就有这样一位皇帝,或许他的名字早已被人们忘却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而这位诗人就是唐朝的一张名片,千百年来,不断地接受一代又一代的诗歌朝圣者。
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出示诗歌字幕投影)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生共同朗读上述诗歌)师:这位诗人是谁?生同:白居易师:怎么知道?生同: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师:白居易是在什么状况下写的《琵琶行》?生同:被贬浔阳。
师: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宏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出示琵琶亭投影)。
于是琵琶亭永久的记载了这个漂亮而悲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漂亮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
这就是白居易(出示白居易头像投影)。
现在我们快速扫瞄课文,概括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当中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同学扫瞄课文)生1: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其次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他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并为他作了一首词。
师:是一首词?生同:是一首诗。
师:诗名就是(师生同:《琵琶行》)。
师:这首诗叙述的就是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的故事。
(出示白居易和琵琶女的人像投影)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咱们来阅读。
(同学阅读)师生:琵琶女弹了琵琶曲之后,诗人白居易为她翻作《琵琶行》。
师:诗人的情感有什么变化?看投影。
师生: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出示人物画面投影)师: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生同:三个。
琵琶行(青年教师比赛课详案并课堂实录)
校级公开课课堂实录课题:《琵琶行(并序)》学习目标:诵读中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手法学习重点:通过有感情的诗文诵读来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手法。
教学媒体:导学案、PPT课件、教科书教学过程:一.课前活动:1.【课前板书课题:琵琶行(并序)/白居易】2.【课前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配以琵琶曲“十面埋伏”的同步播放。
】3.课前预习检测:【听写字音形(14个词)】10:05——10:10按部就bān xuàn丽两全qí美kuài炙人口téng写悬梁刺gǔ针biān时弊人心wéi危转徙()声声思()霓裳()红绡()谪居()间关()4.同桌互批,一分钟巩固(自己巩固一分钟,并齐声朗读一遍)。
按部就班绚丽两全其美脍炙人口誊写悬梁刺股针砭时弊人心惟危转徙(xǐ)声声思(sì)霓裳(cháng)红绡(xiāo)谪居(zhé)间关(jiān)二.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琵琶行》。
这是学习目标——【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诵读中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手法。
同学们齐读一遍全文。
思考这两个问题:一,白居易写了几次琵琶弹奏。
二,哪次是直接描写,哪次是侧面描写?好,同学们,开始齐读。
生齐读全文。
10:10-10:14三.分析音乐描摹手法:师:好,首先,我要表示感谢,感谢同学们的支持!刚才的朗读,同学们读的音很准,也很齐。
我很感动,感谢。
嗯,掌声鼓励一下我们自己吧!好,同学们告诉我写了几次琵琶弹奏啊?哪三次?生齐答:三次。
师:好,哪三次,谁起来跟大家说一说?生1:第一次弹奏: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第二弹奏: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第三弹奏: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师:好,这三次,哪几次是正面描写音乐,哪几次是侧面描写音乐?生2:第一次弹奏和第三次弹奏是侧面描写音乐。
师:好,你来读读第一次弹奏吧,看看这个侧面描写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弹奏的魅力的。
《琵琶行》课堂实录2-精选文档
《琵琶行》课堂实录2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
(播放有关白居易的视频)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人有读诗的传统,今年5月份就在咱们西安,举办了一场与诗歌有关的盛大的文化活动,大家知不知道、有没有印象?它是什么?生:好像是诗歌节吧。
师:对,诗歌节,第二届中国诗歌节,这届诗歌节的主题是什么?“盛世中国,诗意长安”,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在诗意长安,静下心来,自己品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
(板书课题)琵琶行的“行”是什么?生:诗歌的一种题材。
师:古代诗歌的一种题材,它主要是以铺叙为主的一种歌词,下面请同学们首先读一下诗前的小序。
生:……师:好,诗前小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谁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谁来概括。
生:它主要写了琵琶女的身世。
师:写身世,也就是介绍了写琵琶行的原因。
我不知道大家知道不,学习咱们国文最主要的方法是什么?生:读,师:对,这个读,不是老师说的,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这么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所以首先要走近文本,放声地、自由地来读一下这首诗,好不好?好,下面我们一起呀,不是一起,自由地放开声来读。
好,咱们就开始。
(放音乐)师:好,刚才,大家已经读过了这首诗,我们沉浸在诗的境界里,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首诗呀,最能体现诗人情感和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谁知道?生:落魄失意的人。
师:你的解释有一点点问题,沦落不是沦落人,是不是?生:落魄失意。
师:对,落魄失意,遭遇坎坷,是不?那么,沦落人又是谁呀?生:指的就是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师:不仅仅是琵琶女,还有诗人,是不是?好。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谁解沦落人”(板书),那么,琵琶女的沦落经历是怎么样的?我想啊,咱们首先请一位同学尝试一下琵琶女的感情,为我们读一下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好不好,那一段,第几段呀?第三段,谁来给我们读一下,好,你现在就是琵琶女,要把你的感情带出来,好吧?请。
(教学实录)《琵琶行》教学实录
琵琶行教学实录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选自白氏长庆集。
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
篇幅较长,句式机敏,平仄不拘,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内容,期望大家能够宠爱!琵琶行教学实录1教学目标:1.培育同学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力量。
2.学习用比方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育同学联想和想象力量。
教学重点:1.把握用比方的手法描写声音的超群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简介与作品提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乐观提倡新乐府运动,主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美丽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顶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唱歌琵琶行。
〞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旧感人肺腑。
二、老师引导同学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同学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白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表达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表达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表达别时的情景。
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的离愁别绪,仿佛的心情溶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
《琵琶行》课堂实录
《琵琶行》课堂实录发布时间:2023-05-27T13:27:47.242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3年6期作者:宋继萍[导读] 同学们一定都喜欢欣赏音乐作品吧?大家要知道,音乐和文学其实是密不可分的。
他们好象由同一个艺术主题创造出来的结合体,从《诗经》开始,一直到后面很久之后,诗歌都是以兼具文学和音乐两种形式的特征存在的。
尽管到了后期,音乐和文学已经渐渐分开,但是两者还是相互影响的。
例如著名的诗歌《春江花月夜》,就是以唐人的诗词为蓝本。
而古代的不少文学大师也用诗词和散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既具备文采,又充满音乐的韵律感的美丽情境。
比如著名的《老残游记》就是如此(一)开始上课首先,师生相互问好。
(二)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师:同学们一定都喜欢欣赏音乐作品吧?大家要知道,音乐和文学其实是密不可分的。
他们好象由同一个艺术主题创造出来的结合体,从《诗经》开始,一直到后面很久之后,诗歌都是以兼具文学和音乐两种形式的特征存在的。
尽管到了后期,音乐和文学已经渐渐分开,但是两者还是相互影响的。
例如著名的诗歌《春江花月夜》,就是以唐人的诗词为蓝本。
而古代的不少文学大师也用诗词和散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既具备文采,又充满音乐的韵律感的美丽情境。
比如著名的《老残游记》就是如此。
今天,我们将学习另外一首与音乐有关的、著名诗歌--《琵琶行》。
现在,老师先给大家播放一段优美的视频。
(用课件播放《江南烟雨琵琶行》的视频和解说词)师:视频中提到的诗人是谁?生:白居易。
师:白居易是怎样一位诗人?生:其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师:还有别的吗?生:奥对了,他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风格的诗人。
师:很好!而且他这个人对底层民众充满同情和怜悯。
有着中国古代士大夫特有的“心怀天下”。
下面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他的生平事迹吧!(播放PPT)作者简介:白居易是唐朝的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在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字“乐天”。
他年轻的时候,家庭贫穷,对世事、百姓疾苦有更深的认识。
琵琶行》公开课课堂实录
琵琶行》公开课课堂实录教学目标:通过研究《琵琶行》,达到以下目标:1.感受悲剧美,理解人物命运的悲剧情感。
2.鉴赏音乐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的写作特点。
3.品味意境美,了解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传达情感的作用。
4.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介绍XXX这位十六岁的青年,他前往长安向大诗人顾况展示自己的诗稿,但被嘲笑了。
然后我们会谈到XXX的代表作之一,《琵琶行》。
二、初步感知1.解释“行”是一种文体,一般是一叙事诗,目的是抒情。
2.确认主要人物:一个沦落江边的歌女,一个被贬江州的官吏。
3.探究两个人之间的联系:琵琶声。
三、三重点赏析1.同是天涯沦落人。
解释“沦落”的含义,引用XXX的名言,强调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然后通过琵琶女的诗句表达她的不幸和凄凉情感,让学生读出同情之意。
2.相逢何必曾相识。
解释这句诗句的意义,表达它的深刻和千古传唱之处。
3.唯听琵琶声。
介绍琵琶声的描写和渲染,让学生欣赏琵琶声的美妙和感受它对人物情感的表达。
四、总结回顾研究内容,强调学生的感受和理解。
同时,提醒学生要加强诵读能力,更好地传达作品的情感和美感。
琵琶女经历了家庭变故,如今孤独寂寞,独守空船。
她曾经是艳盖群芳,风光无限,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色衰爱弛,过去门庭若市,现在门庭冷落。
这种强烈的对比让她感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每当回想起过去的辉煌时刻,她就会妆哭,心灵的反差让她痛苦不堪。
XXX被贬出京城,身患疾病,没有好友,居住偏僻,环境凄凉,独处寂寞。
他在诗中反复强调自己没有音乐的遭遇,没有丝竹声,没有山歌和村笛,只能听到XXX的啼血和猿的哀鸣。
这种环境让他感到孤独和失落,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
诗人与琵琶女有许多相似之处。
他们都经历了从繁华的京城到偏僻的地方的漂泊感,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都遭遇了从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怀有满腹的“幽愁暗恨”。
尽管他们社会地位和生活态度有所不同,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失意者的感受是相通的,都遭遇坎坷,落魄失意是相同的。
《琵琶行》教学实录
《琵琶行》教学实录《琵琶行》教学实录(一)导入师:读过《琵琶行》的同学,我想最难忘的、最触动心灵的恐怕是这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女与白居易的相逢,演绎了一段千古佳话。
一个曾年轻美貌、门庭若市,而如今年长色衰、独守空船;一个曾“十年之间,三登科第”而如今有名无实贬谪司马。
辉煌、奢华属于过去,孤独、落寞则是此时,相同的际遇引发了最深挚的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句话也道出了千百年前的千百年后的有着共同遭际的人们的心声。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琵琶女和白居易的内心世界。
(二)读诗:师: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
”下面大家打开教材读1、3、4、5段落。
音乐描写集中的第二段赏析在下一课时。
第一段:齐读第三段:请女同学读第四段:请男同学读第五段:男女同学合作完成(三)赏析:师:同学们读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
那请同学们结合诗歌说说“天涯沦落”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学生沉默﹑思考)师:天涯是哪?生:天边!天涯就是天边么?师:浔阳在哪?生:江西九江。
贬谪之地伤心之地师:由京都——浔阳是由繁华——荒芜,是琵琶女和白居易心中的天涯!远离社会中心,努力的挣扎却如石沉大海,走入人生的低谷。
师: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在哪?生:是世外桃源和远离尘嚣的.地方。
师:是的。
古老的湘西属于一种过去、一种回忆、一种距离。
师:相逢在哪儿?生:江头,无法回避的地方,即将分别。
师:地点再具体。
生:船,浮沉漂泊寄寓人生浮沉的沧桑。
师:“老病有孤舟”“危樯独夜舟”已成为诗人漂泊身世的写照。
师:相逢时间?生:秋,“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本来就容易伤感。
生:夜,不得不离别。
师:送别的还有哪些景物?生:江月——清冷(失去了青春的血色)枫叶、荻花——瑟瑟(冷寂、阴暗)师:《西厢记》“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那是离人眼泪染红了枫林。
好似“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袭人的凉意,浸人的寒气。
师:钿头银篦干什么用的?生:女子的头饰——钗。
《琵琶行(并序)》课堂实录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课堂实录秋江月夜闻琵琶,天涯相逢泪湿衫一、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分析了《琵琶行》这首古体诗的小序。
从序言部分,了解到这首诗歌描写的自然环境是秋天的月夜江边的景色,社会环境描写是元和十年。
被贬谪江州司马的白居易正在送客。
秋天似乎总是让诗人感到悲伤,杜甫说,无边落木萧萧下,杜甫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我们把序言提到的环境描写概括为以下三层悲伤。
景:悲秋人:悲己事:伤离悲伤的环境描写就给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板,这首诗歌的主要人物是谁?生:琵琶歌女。
师:还有别的答案吗?生:还有白居易师:这首诗歌的主要人物是琵琶歌女和白居易。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诗歌后,发现这是一首叙事诗,《琵琶行》读起来像一部微电影。
它主要讲述了诗人白居易秋天月夜江边送别客人时,偶遇一个弹奏琵琶的女子的故事。
二、一赏琵琶曲,相逢师:同学们,请你们阅读原诗,在诗歌中找一找这个女子弹奏了几次琵琶?记得用波浪线做一个标记。
师:我看同学们都画的差不多了,现在请三个同学来读一读。
生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循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生2: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生3: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师:你们找到的地方跟老师一样呀。
那么问题来了。
第一次面对琵琶女子弹奏的乐曲,白居易的反应是什么?生:忘记回家。
师:从白居易听琵琶曲忘记回家,你能读出诗人对琵琶曲的情感吗?生:白居易一定很喜欢听琵琶曲。
这首琵琶曲很好听。
所以陶醉其中,忘了回家这件事。
(板书:白居易:爱乐之人)师:我们可以把好听这个词替换成悦耳动听,这么动听的乐音出自演奏者歌女,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这个演奏者的功夫怎么样?生:厉害,高。
师:是啊,这个歌女演奏琵琶的技术高超。
(板书:琵琶女,善乐之人)古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
在很多年之后的元和十年,一首琵琶曲让诗人和歌女在江州秋江月夜里相逢、相知。
三、二赏琵琶曲,相知师:从序言中,我们得知白居易因罪降职在江州。
《琵琶行》语文课堂实录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琵琶行》的行文之纲,何为沦落人,何为天涯。
如何相逢?为何说“同是”,为何说何必曾相识,这一切值得思考。
师:我们中国的诗歌以写景抒情为主,叙事诗相对比较少见,物以稀为贵嘛,比如初中学过的一首关于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叙事诗
生:木兰诗。
师:对。
这首南北朝时的民歌,骑马弯弓赴沙场。
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出自草根的平民女英雄的美丽形象。
琵琶,一种唐代飞天壁画中常见的乐器,一位无姓名的奇女子演奏了这样一曲穿越时空的琵琶曲,感动得伟大的诗人江州司马青衫湿,这是神曲一首啊。
这到底是怎样一位女子呢?让我们的大诗人情不自禁的喊出憋在心中的声音,我们来喊一下这句诗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我们再大声的喊一遍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琵琶行》中其他的诗句可能会淡忘,但这一句的确是中国好诗词。
能说一说你喊出这句诗的心情吗?
生:很舒服,很有同感。
师:你也是天涯沦落人。
生:很精辟,有很深的生活感伤。
师:好,什么叫沦落人。
为何同是,什么是天涯。
如何相逢?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发我们的思索。
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既然是叙事诗,这首诗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目的是介绍诗前的小序)(学生自己回答)这节小序可以去掉吗?你从小序中看出了什么?
生:小序就是这首诗歌的内容简介,介绍了诗歌写作的原因。
琵琶行听课记录
琵琶行听课记录摘要:一、课程背景- 课程名称:《琵琶行》- 课程类型:文学鉴赏- 授课教师:张教授二、课程内容1.《琵琶行》的创作背景2.《琵琶行》的作者简介3.《琵琶行》的故事梗概4.《琵琶行》的艺术特色a) 音乐元素的运用b) 叙事手法c) 人物塑造d) 寓意与思想深度三、课程感悟1.对《琵琶行》的理解更深入2.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更加浓厚3.学会如何从不同角度欣赏文学作品正文:我参加了张教授开设的《琵琶行》课程,这是一门文学鉴赏课程,旨在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和欣赏这首脍炙人口的中国古典名篇。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诗,通过讲述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展现了音乐的魔力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课程中,张教授首先为我们介绍了《琵琶行》的创作背景,包括唐代的社会环境、文人的审美情趣以及白居易的个人经历等。
这些背景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接着,张教授详细解读了《琵琶行》的故事梗概,让我们对这首诗的叙事结构有了清晰的认识。
在课程的重点部分,张教授分析了《琵琶行》的艺术特色。
首先,音乐元素的运用是这首诗的一大亮点。
诗中通过各种细腻的描绘,将琵琶的音色和旋律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其次,张教授深入剖析了诗中的叙事手法,让我们认识到诗人如何通过叙述者与被叙述者之间的互动,将故事娓娓道来。
此外,张教授还分析了诗中的人物塑造,指出诗人通过生动的形象描绘,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最后,张教授解读了诗的寓意与思想深度,让我们了解到《琵琶行》不仅是一首音乐与故事的完美结合,更蕴含了诗人对人生、命运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琵琶行》这首诗的理解更加深入了。
同时,我也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张教授教会我们如何从不同角度去欣赏文学作品,这将对我今后的阅读和学习产生极大的帮助。
琵琶行教学实录(通用9篇)
琵琶行教学实录琵琶行教学实录(通用9篇)《琵琶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篇名作,在中学的教育中有重要的地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琵琶行》的教学实录,供各位朋友参考。
琵琶行教学实录篇1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段视频。
(播放经过编辑的《江南烟雨琵琶行》视频及解说词)师:视频中提到的诗人是谁?生:白居易。
师:白居易是怎样一位诗人?生: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
师:不仅如此,白居易还是一位富有同情心、悲悯心的诗人。
他在《长恨歌》一诗中既讽刺了唐玄宗重色误国,又表达了对玄宗思念杨玉环的同情,他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他在《卖炭翁》一诗中讲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表达了对下层劳动者的同情与悲悯。
那么,白居易由长安被贬到江西九江的浔阳江头,又对什么人发出了怎样的慨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
(板书课题)师:琵琶行的“行”是什么?生:诗歌的一种体裁。
师: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它是一种以铺叙记事为主的歌词。
二、诵读小序,概括情节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诗前的小序。
(生读小序)师(纠正个别读音):诗前小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谁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生:它主要写了琵琶女的身世。
师:写身世,也就是介绍了写《琵琶行》的原因。
三、初读文本,抓关键句师: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
我们首先走进文本,放声地、自由地来读一下这首诗,好不好?下面我们自由地放声来读。
(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乐,学生放声自由读。
5分钟左右)师:好,刚才大家已经读过了这首诗,我们都沉浸在诗的境界里。
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首诗最能体现诗人情感和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师:对,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生:落魄失意。
师:对,落魄失意,遭遇坎坷。
《琵琶行》课堂实录
《琵琶行》课堂实录授课人: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高一语文组汤春耐(先翻译本文的序,这里略)师:今天我们要学白居易的琵琶行,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
生记录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师:小白从小就表现出了一个天才的禀赋,他6,7个月大的时候就认识“之、无”等字了。
生惊讶,议论纷纷。
师:等到了7岁更是不得了,有人以草为题让小白现场赋诗一首,小白随口就吟诵出了这首千古名篇《赋得古原草送别》,来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小白7岁时写得名垂千古的诗歌。
生(怀崇敬)读。
师:到了16岁的时候小白游长安见到顾况,这个才高八斗却倚老卖老的大爷见到小白后劈头就问:好你个小子,还居易,现在京城房价多少钱一平米你知道不?!小白没等他说完就递上自己的诗歌集,顾况翻到第一页《赋得古原草送别》,才读了2句就拍大腿:你住长安忒容易了!生笑,津津有味师:后来他29岁考上了进士生又大惊。
师:32岁时步入仕途,官至翰林院学士,风华正茂时突然朝廷发生了一件大事,从此改变了白居易的一生。
生迫不及待地想听。
师:那就是当朝宰相武元衡被杀了!凶手当然是节度使李师道,为了防止唐宪宗削藩,就将主战派武元衡刺杀了,这件事在朝廷引起了轩然大波,人心惶惶,无人敢管此事,然而在这个时候白居易站出来了,大声斥骂县令查案不力,后来一些贵族们因为这个为缘由认为他越权办事,便一起将其贬到了江州做司马。
才有了这样一篇千古奇文的出现(略一部分作者介绍)师范读课文,学生纠正字词师: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请问就这一句交代了哪些内容?生:时间师:什么时候生:秋天的晚上师:柳永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刘禹锡也说自古逢秋悲寂寥。
看来秋天是最容易让人产生悲伤情绪的季节,因此这里枫叶荻花秋瑟瑟,渲染了怎么样的氛围?生:悲凉,凄凉,凄清师:不错,取凄凉就足够了。
除此之外还交代了什么?生:地点师:什么地方生:浔阳江头师:在江头干什么生:送别客人师:虽然是客,但在这里理解的时候我们当“朋友”理解,这和苏轼《赤壁赋》里的客是一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并序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熟练的背诵全诗,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通过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学习诗人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来表达情感。
重点难点:
1.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把握意境。
2.通过诵读,体会诗人是如何来描写音乐来表达情感的。
学法指导:
1、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感知诗
意;潜心涵咏,体悟情感。
2、学诗三步走:“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悟”,体味意境,感受形象;“品”,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导入:《琵琶行》(板书)
师:作者和文体介绍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
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
《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师:检查预习,注意积累下列词语,并标注在书上。
钿(
..diàn)头银篦.(bì) 水浆迸.bâng 迁谪zhã沾.湿zhān
恬.然自安tián 呕哑ōu yā嘲哳
..zhāo zhā幽咽.yâ
铁骑. jì红绡.xiāo 贾.人gǔ捻niǎn 湓.浦pãn 渚.(zhŭ)清教坊(fāng) 间关(jiān)
师:我们前面学过有关“序”的知识,并思考小序都交代了哪些内容,作用是什么?(细读小序,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小序的文言知识)
生读,
师:现在大家放声朗诵,看看诗中写了几个人物形象?分别是谁?
生读,回答两个,琵琶女和诗人
师: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为什么诗人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
”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学生再读全诗,结合上下文,小组合作讨论写在本子上,概括两人的遭遇。
(①、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②、結合注释、序、第一段与第四段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
生: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如果不完整,其他小组补充。
琵琶女自诉身世苦诗人自叹谪居苦
本是京城女去年辞帝京
名满京都的艺人才华横溢的诗人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因直言进柬而遭贬谪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年轻:(风光无限、春风得意)如今:(沦落天涯、境况凄凉)。
由“盛”到“衰”(悲伤、凄凉、忧郁)
师:小结:尽管诗人与琵琶女的社会地位、生活道路和生活态度不同,尽管他们素昧平生,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失意者的感受却是相通的。
第一,彼此都自京都沦落江州。
第二,彼此都怀才不遇。
(名艺
人—大诗人)第三,彼此都有着不幸的遭遇(年长色衰嫁商人—才华横溢遭贬谪),过着孤寂的生活(守空船—酒独倾)。
第四,诗人是琵琶女的知音(弹出幽愁暗恨—尽通曲中之情),失意者同病相怜。
正因为如此,诗人在最后重听了琵琶女的再次弹奏之后,洒下了同情之泪。
师:那请同学来朗诵一下描写两人遭遇的段落,注意情感的把握。
生:琵琶女,女生读。
生:诗人白居易,男生读。
师:点评,读诗应把握诗人的情感,所以在这两段都应该读出低沉,忧郁的叹息。
全体同学来读一下三、四段。
生:齐读。
师:“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写出了诗人怎樣的感慨?賞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生: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
“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
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师: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被压抑的正直知识分子,虽地位悬隔,在这风清月白的环境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成为知音,可见其对歌伎人格尊重的进步思想。
二者的遭遇揭示
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蕴含着许多能使人从悲哀中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
(美学价值,现实意义)
这首诗一经诞生,便被广为传唱,流播久远。
白居易死后,就连当时的皇帝唐宣宗李忱都写诗悼念他,其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之语。
元代剧作家马致远根据这首诗写了杂剧《青衫泪》,可见琵琶女和“江州司马”的故事感人之深,影响之远。
毛泽东《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
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
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
”
读有感: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师:还有几分钟的时间,现在大家就背诵这首诗,下课前可以分段背诵,等会抽查!
生:A背诵
生:B背诵
师:课堂小结: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
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