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它们在思想、价值观念、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着诸多不同之处。
然而,在当代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西文化又产生了深入的交流和融合。
探究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今世界。
一、思想和价值观中西文化在思想和价值观念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
传统中国文化强调的是儒家的仁爱和道家的无为而治,追求和谐、和睦、平衡的价值观。
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注重竞争和成就的价值观。
然而,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些价值观念正在互相影响和融合。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多元化和自由化的发展。
此外,西方文化的进入也让中国的年轻一代更多地接触到了自由、人权、个人价值等概念,这些言论和价值观念逐渐被接受并引领着中国的文化发展。
二、文化艺术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如诗词、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以其独特的审美风格、价值意义和技巧操控吸引着世界范围内的研究和传播。
它们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与审美情趣的真实反映。
西方文化艺术则以宏大的艺术精神和技术实力闻名于世。
如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绘画,巴洛克艺术的奢华和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的创新和多元化等,这些艺术形式着重表达了个人的感受和表达,让文化艺术得到了新的洗礼和恢复。
如今,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已经成为时代的趋势,文化艺术如同一条桥梁,让两个文化体系之间产生了良性互动,不断吸收和交流,不断融合和完善。
三、教育教育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中国传统教育视知、行、感能力的全面培养为教育的最高理想,强调稳定、自律、平衡的品质模式,他们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他们的道德、品德和生活方式。
而西方教育则更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和成就,强调个人的选择和自主权,鼓励学生探索和创造。
虽然中西方教育的理念和模式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在当今社会里,两者也需要相互借鉴。
《文化传承与交流: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
《文化传承与交流: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引言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而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也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中西方文化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价值观、习俗等方面,还深刻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沟通方式和行为习惯。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本质、原因以及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I.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1. 文化历史背景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两者不同的历史背景。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归根结底,中华文明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源远流长的。
相比之下,西方文明相对年轻,更加注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这种历史背景的差异导致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道德观念和社会结构等方面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2. 社会制度与政治体制的差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受到不同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的影响。
中国传统上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社会体系,注重家族、社群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而西方社会则更加倾向于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由。
这种差异在政治体制上也有所体现,中西方国家的治理方式和权力分配机制差异明显,直接影响了两种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方式。
3. 宗教信仰与价值观念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另一个显著方面是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儒教、佛教和道教为主要信仰,强调和谐、节制和人伦关系;而西方主要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更加关注个人的救赎和灵魂的拯救。
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文化在道德观念、人际关系以及对生死和命运等问题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II.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体现1. 语言与沟通方式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语言和沟通方式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中文是象形文字,注重表达意象和隐喻,而英语等西方语言则更注重直接和简洁的表达。
这种差异导致了中文的表达更加含蓄和间接,而西方语言更加直接和明确。
此外,中西方在面对冲突和不同意见时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中西方人可能会采用不同的策略和修辞手段。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跨文化交流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跨文化交流摘要中西方因所处地理位置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衍生出了其不同的历史文化。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相应的创造才能的总和.中西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
伴随着全球经济化和政治多极化的步伐,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区别中西方文化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根源,有利于中西方之间的跨文化交流。
关键字:中西文化文化差异价值观念跨文化交流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相应的创造才能的总和.同时,文化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虽然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和情感趣向等,但文化间的差异并不能阻碍文化间的交流,从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去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隔阂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及比较1、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深远,其根源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这种文化总的表现为:注重个人修养,注重道德力量,反对武力,注重与他人、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精神的超脱,以“仁”和“孝”为社会核心。
同时更注重于自给自足的内向型文化。
西方文明主要来自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三大源流。
受基督教影响深远,看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注重实践和探索,更注重于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从物质层面去考量生命的本源。
以“爱”为社会核心。
同时具有开放性的外向型文化。
2中西方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价值观,西方世界相信人本位,人是受尊敬的名词。
一个人攻击另一个人,不管是辱骂殴打或是诬陷暗算,即使受攻击的一方再无能再愚蠢再有错误,也都为舆论所不容,为法律所追究,哪怕你有钱有权势。
中西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中西文化的差异与融合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方式的总和,包括了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美术、文学、哲学、法律等方面的内容。
中西方文化分别代表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
中西方文化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两种文化也在其中一种程度上发生了融合。
首先,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上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推崇个人权利和个体追求幸福。
而中方文化则强调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重视社会和谐和稳定。
这种差异反映在两种文化的法律、教育制度、社会习俗中。
例如,在西方社会,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被放在第一位,因此强调个人的独立和平等。
而在中国社会,家庭和社会关系更为重要,个人责任和义务也更多。
这种差异在一些具体的事物上也有所体现,比如西方鼓励孩子独立,追求个人梦想,而中国强调家庭观念,注重孝敬父母和亲情。
其次,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倾向于逻辑思维,强调因果关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中方文化注重整体思维,强调观察事物的全局性和关联性。
这种差异体现在两种文化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方式中。
西方文化注重独立思考和创新,鼓励学生从小就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中国传统教育则更强调记忆和应试,着重于德育和规范。
这种差异也反映在两种文化的管理模式中,西方注重员工的自主性和创造力,而中国注重集体合作和纪律。
此外,中西方文化在审美观念上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个性和自由,追求对艺术的个人审美体验。
而中方文化更加强调传统和规范,追求和谐和平衡。
这种差异反映在两种文化的艺术形式和建筑风格上。
西方文化的艺术形式多样,个人艺术家的自由创作被高度重视,艺术作品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创意。
而中国的艺术形式多围绕着传统文化而展开,注重传承和表达气势恢宏的艺术品。
建筑上,西方注重个性和创新,而中国注重象征和整体布局。
然而,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西文化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融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开始相互交流和借鉴。
例如,中国青年开始接受西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西方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异同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异同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一、引言传统文化是一种历经千年沉淀的文化遗产,它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思想、信仰、价值观等精神内涵,是维系民族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西方是世界上两大文明圈之一,它们各自孕育出了不同的文化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相互借鉴,也存在着不同之处。
本文将会探讨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异同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二、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异同1、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发展历程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华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演变,经过深厚的人文积淀和丰富的历史经验积累,形成了十分丰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
西方传统文化相对年轻,在近代历史的影响下,不断发展演变,更注重理性思辨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
2、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差异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也存在明显的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忠、信、孝、悌”等传统美德,更强调对家庭、社会等大集体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而西方传统文化则更注重个人权利和人权保护,主张社会的基础是以自由、平等为基础的。
在人生观方面,中华传统文化崇尚“天人合一”,强调个体与宇宙的和谐统一;而西方传统文化则更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自由追求。
3、中西方文化传统在艺术表现上的异同中西方传统文化在艺术领域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书法、绘画、诗歌等艺术形式蜚声世界,解读着中国独特的美学观念和审美趣味;而西方传统文化则更注重对个体情感和经验实现的表达,以音乐、浪漫主义文学等形式对人们的情感进行激发。
三、中西方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中西方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各具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已久,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它以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在传承中积淀和传递了大量优秀的道德、美学和哲学经验,为中国人带来了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和文化认同。
西方传统文化则在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着眼于理性思维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
它最具有影响的是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中西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本文首先对中西文化的基本概况进行了阐释和说明,并且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找出两者差异所在.我们应该把握中西文化各自的优势,找到互补之处,在中西文化交融之中推动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一、中西方传统文化概况(一)中国传统文化概况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影响了整个社会历史的,较为稳固而又具有动态特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观念文化的总和.[1]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华民族在区域位置上比较独立,但在文化上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备内聚性,与此同时,中国辽阔的地域又使得各种文化的构成因素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从地理环境来看,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使得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和互补性;从物质生产方式来看,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固有的特征,即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具有相对封闭性特点的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无论战乱纷争,政权更迭,其主流仍是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使得中华文化具有了稳定性和延续性.但是我们也必须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基本上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进行的,被深深的打上了封建社会的烙印,既厚重、质朴、进取,也包含着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弱点.(二)西方文化概况西方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和政治概念.作为世界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西方文化,其源头主要有两个: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古希伯来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是一种具有世俗精神的文化,在思想、科学、艺术、历史等各方面取得了令后世侧目的成就.中世纪以来,以希伯来宗教理想为核心的基督教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标志着西方社会开始从古典奴隶制向中古封建社会迈进,影响了整个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当时宗教神学占据主导地位,控制着思想文化领域,后来,世俗精神和宗教精神相互冲突和融合,文艺复兴阶段形成.文艺复兴后的两百年间,世俗文化与宗教文化始终处于矛盾的冲撞之中,彼此相互撞击和融合的结果就是形成了西方近代文化.二、中西文化的差异(一)儒道两家的思想传统与基督教的宗教情结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的历史状况和文化特点相适应,对国民的思想渗透非常深刻,给予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以重大的影响.儒家思想经过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其核心仍是一脉相承的.先秦儒学提出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理论架构,其核心是“仁”,包含极为丰富的政治和伦理内涵.在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和“仁政”,要以德治国;在自我修养方面,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传统教育中,德教为先,育人重德.另外,儒家的其他思想诸如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民本思想和君权至上的思想也对我国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思想也对于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儒道互补,对我国文化的发展增加了丰富的内容.多个世纪以来,作为西方文化主流的基督教一直左右着西方人的道德理念,使其成为一种人道主义精神,起到了一定的道德作用.宗教精神则是以信仰为基础,以神人合一的人格精神为指导和召唤的道德使命.西方文化有着深厚的宗教传统,宗教精神渗透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与西方的伦理道德观念有着密切联系.基督教文化首先是一种信仰体系,代表着一种道德价值观念,其核心是拯救意识与博爱精神.[2]这种精神境界作为宗教精神的真谛和精华渗透于西方文化的血脉中,使得宗教作为一种信念去培养和启发人的感情,协调了人际关系,稳定了社会秩序,营造了良好的道德风尚,在历史上起到了积极进步的作用.但是在中世纪时期,教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宗教禁锢了科学、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到处充斥着愚昧和野蛮,文化成为宗教的附属品.文化的发展缓慢又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世纪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二)天人合一与驾驭自然中国文化相对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总体上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包括人的道德观念与自然理性的一致,人的行为和自然运行的统一两个方面,体现人与自然界万物的息息相通、和谐交融,强调天、地、人、物各安其位,融洽相处.[3]尽管不同的思想家和哲学流派对天人关系的理解和追求不甚相同,但它们在相对互补、融合与发展中所呈现的天人合一思想的主导倾向是清楚的,其终极观点都是一致的,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作为海洋文化的西方文化形成了一种谋求驾驭自然、征服社会的精神.西方文化也认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但认为自人类出现以后,人不仅应当独立于神,而且独立于自然,人与自然分为两极并且被严格地区分开来,主要从人与自然对立的立场来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看成是主体,把自然世界看成是客体,认为提倡认识自然世界,并改造、征服自然,从而发展出科学理性精神.即使是宗教与神学统治下的欧洲中世纪黑暗时代,也遏制不住伽里略、布鲁诺等科学家对大自然、对知识和真理的探索.(三)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与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相适应,产生了家族本位意识,强调个人的存在与发展必须同整个社会、整个家庭的存在与发展统一起来.从家族本位出发,中国文化强调群体和社会意识,个人利益应该服从社会整体利益,个体的欲望和价值以群体的欲望和价值为转移,个体的利益和需求通过整体的发展来满足.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伦理本位和道德至上具有两重性.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对于我国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产生了很大影响,使人们认识到家庭是社会关系的纽带,由家而国、家国一体,进而重视个人对家庭的职责和对社会的义务,这对于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泯灭了人性,束缚了人们民主思想的发展,压抑了个人的自我意识,忽视了个人的权益,萎缩了民族的进取精神.西方文化则奉行个人本位,以个体的人作为社会的核心,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注重人的人格和尊严.这种个性开始于古希腊时代,经过文艺复兴时期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成为西方国家一种典型的文化形式.其个人本位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在西方文化中有着具体表现,正如美国的《独立宣言》所讲的,人生而平等,上帝赋予他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以及对幸福的追求.[4]三、中西文化的交融(一)中国文化的西传及影响中国文化基本上是一种开放型的文化,不是保守的、封闭的,其发展过程本身就证明了它的开放性.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不仅仅是中华民族各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也是与异质文化交流的过程.它对域外文化具有强大的兼容力,以汉族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境内各少数民族文化,又兼容了外来的文化.中国文化自它产生之日起,就不断向四周扩散.中国文化向西方传播最早的是物质文化.从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正式开辟通往西方的道路,经过东汉时期班超班固父子的苦心经营,丝绸之路成为连接中西方的陆路通道.大量的物品沿着丝绸之道,经过安息、埃及等地,源源不断流向西方,直至罗马.随着中国丝货等物品长期大量的流入,中国的养蚕、丝织技术也开始向西方传播.唐宋时期和元代,由于中西方海路的开辟和蒙古军对西方的军事征服,中西人员往来频繁,中西关系更加紧密,形成中西文化的交汇.[5]这个时期西传的中国文化,除了物质文化外,主要是中国的科学技术,特别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了西方.马克思就曾经说过:“在欧洲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开辟的历史性的航行对中西海路交通产生了突破性作用,使中西文化交流又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传入西方的中国文化主要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理论观念.中国文化的西传,使许多欧洲人认识到西方文化并非世界上唯一最早的文化,特别是中国哲学思想传入西方,成为西方某些启蒙思想者同基督教文化进行斗争的思想武器.(二)西方文化的东渐及其影响与中国文化西传和对西方的巨大影响不同,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完全取决于中国文化魅力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西方文化传入中国除了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也不可避免的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和挑战.印度佛教文化最早传入中国,成为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篇章.西方文化传入中国首先是基督教文化的传入,对于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6-18世纪,欧洲一些国家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也发生了质的飞跃.在这个时期,中国虽然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发展极为缓慢.伴随着来华传教士的增多,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传入了中国,从输入内容来看,主要是西方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同时兼有宗教、历史、法政等内容,它们对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念、制度层面和科学技术等方面: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之后,立即吸引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开阔了视野;有利了推动中国的天文、数学、地图测绘等方面的进步;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表层文化即器物文化形成猛烈冲击,加速了近代中国文化的转型步伐.但是也不能忽略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中国文化在暴力冲撞下被迫吸收西方近代文化,不得不进行痛苦的转型与嬗变.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的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精神、文化理念、价值取向等,因此产生了不同的精神成果,它们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人类历史的前进,离不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文化只有在交流与碰撞中才可以发展与壮大,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可以很大程度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也是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当代中国的文化观念的建构必须立足于中国正在变化的现实和世界大趋势,在反思、鉴别传统观念的基础上完成从改良性修补到批判性重建的任务.[6]我们要理清这两种文化的发展脉络,抓住本质,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剖析和比较,找出其优势和差异所在,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汲取西方文化中的精华,促进中西方文化中的合理成分有机结合,在中西文化碰撞中求得一定程度的融合,全力建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融合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它是文化传承和交流的桥梁,也是中西方之间的主要差异因素之一。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文化的融合越来越明显,不断碰撞、融合、交流、创新,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一、中西方文化的基本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非常明显,从社会结构、宗教、食物、文学、哲学、礼貌、道德等方面都可以看到。
在中国,孔子是我们最重要的哲学家,周末时,我们习惯相聚家庭团聚,崇尚亲情; 而在西方,他们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尊重因人而异的价值观念,追求自我实现。
在礼貌方面,中国人崇尚尊重和谦恭,我们常说“君子不争高低”,而西方人注重自我表达,喜欢谈论和争论他们的观点和想法,表达自我。
这些差异使我们发现,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并不简单,而是基于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社会价值体系的产物。
二、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中西文化的交流可以追溯到古代汉朝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汉朝与西域国家交流频繁,汉代思想家也曾经在此时期学习了印度、波斯、地中海地区的文化和哲学,一些文化元素自那时开始传入中国并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思想和文化。
在现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不断加快,尤其是中国的崛起,吸引越来越多的目光和关注,也让更多的人开始了解中国文化。
在西方,人们对中国现代文学、电影、音乐、书法等领域表现出越来越高的兴趣,西方国家的中国文化中心和学院也越来越多,她们和中国文化中心之间的交流也更为频繁。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元素进入中国,如咖啡,快餐,红酒,威士忌等,中国人也更熟悉一些西方的文化固定概念。
三、中西文化融合的现状中西文化的融合成为了当今最活跃的文化现象之一。
此次融合不仅体现在文化产品上,还体现在生活、艺术、时尚等各方面。
在艺术领域,中西方艺术家融合交流与创新,不断推陈出新,促进作品在世界上的传播。
在时尚界,中国设计师们利用西方服饰文化元素,推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时装设计,例如设计师食指和Wang Feiyue。
中西文化的交融与互鉴
中西文化的交融与互鉴“文化并非单一之物,而是各种文化的交汇之结果。
”这是中西文化交融与互鉴的最好诠释。
中西文化自古以来就有交流,这种交流不仅是单纯的文物、语言、食品等物质方面的交流,还包括思想、哲学等方面的交流,这种交流在两种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互为促进,逐渐深入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文化形态。
本文将从中西文化的艺术、哲学和思维方式等方面来阐述这种文化交融。
一、中西文化在艺术方面的交融与互鉴中西文化在艺术方面的交流可追述到汉朝我们熟悉的丝绸之路,丝路让东西方文化交流得以畅通无阻。
中西方艺术的融合充分证明了两种文化各具特色,有很多交汇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意识,其中深具代表性的是中国画与西方油画之间的交流。
在中国画发展历程中,以水墨画为代表的传统山水、花鸟画成为了中华民族独具的艺术特色,而其画法通常采用线条勾勒或色彩渲染来表现形态和意境。
随着国际文化的互动,15世纪初期,著名画家达?芬奇第一次使用抽象和透视法,推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进程,形成了西方油画。
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大大促进了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
现代中国画家通过学习西方艺术理论和技能,将传统中国画法和现代西方艺术理论相结合,形成了油画、水彩画、素描、水粉画等多种新兴的绘画形式,从而创造出更加多元化和丰富的中国画艺术。
另一方面,中国的造型艺术也影响了西方艺术。
像欧洲巴洛克艺术家通过欣赏长城和皇城所带来的建筑、园林,从而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了中国式建筑造型,使其作品充满了中国风情。
同时,欧洲古代的壁画和织物也对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种文化交流被冠以“东方风尚”或“Chinoiseries”的名字,在欧洲大陆上影响极深。
二、中西文化在哲学方面的交融与互鉴中国哲学强调的是人文关怀、道德修养和个人精神的追求,而西方哲学则强调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科学理性主义,这种差异使两种思想体系产生了惊人的互补性。
在思想交流方面,我们不难发现,中西方哲学交流对中西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西方文化已经开始发生交融和融合的现象。
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将从宗教、价值观念、历史传统和生活方式四个方面来探讨中西文化差异以及交融的趋势。
宗教方面中西方文化的最大差异之一便是宗教信仰。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民主和自由,而东方文化则强调家族观念、尊敬长辈和道德规范。
这一差异源于文化中主导的宗教信仰。
西方文化主要受基督教文化影响,而东方文化主要受到儒家、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在交融的过程中,许多西方国家已经接受了亚洲教派的影响。
例如,在欧洲,佛教、道教和印度教派的影响日益增加。
同时,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也在接受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其他宗教的影响。
这些相互影响的趋势有助于扩大文化对话和跨文化交流。
价值观念方面中西方文化的另一个根本差异体现在价值观念上。
在中西方文化中,人们对道德、家庭、权力、教育和工作等方面的关注不同。
西方文化重视个人自由和个性化,注重自我表达和独立思想,而东方文化则注重集体利益和团体价值,关注社会稳定和和谐。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两个文化之间的交融有望推动共同价值观的形成。
例如,人们更加注重环保,这一趋势可以被视为文化融合的一个例子。
倡导环保对所有国家和文化都具有普遍性,并可以通过共同努力达成。
这表明,文化差异之间的相互影响是重要的,可以促进文化间的互相学习和了解。
历史传统方面中西方传统文化还体现在历史传统方面。
中国和欧洲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这一差异也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态度。
例如,欧洲历史上有着宗教战争、科学革命、工业革命、文学艺术等人文方面的成就,而中国历史上则强调儒家经典、诗词歌赋、武功技艺等人文领域的传统。
两种文化相互影响的趋势在这方面表现得最为复杂,互相学习的成果从长时期和广泛领域视角看是有利于互相发现和开拓文化,而短期和局部视角来看则缺少合适的学习的效果。
生活方式方面生活方式方面表现在人们的外部世界的生活特点上,如生活习惯、饮食文化、婚姻形式、教育理念和卫生习惯等方面。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融合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不断深化,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越来越频繁,但是由于历史、地理、宗教和哲学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是十分显著的。
这些差异既体现在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方面,也体现在艺术、文学和音乐等领域。
本文就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融合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首先,中西方文化在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方面存在诸多差异。
例如,在饮食方面,中国人习惯用筷子和大碗,而西方人则习惯用刀子和叉子,这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在思维模式方面,中国人更注重整体性思维,重视传统文化和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个性化思维和自由主义价值观念。
在价值观念方面,中国文化强调家庭和社会组织的重要性,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个人主义。
二、艺术、文学和音乐等领域的差异除了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方面的差异外,中西方文化在艺术、文学和音乐等领域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艺术方面,中国传统艺术注重的是山水之美、文人之雅、意境之深,而西方艺术则更强调形式之美、技巧之高和现代性。
在文学方面,中国文学注重的是意境、情感和哲理,而西方文学则强调小说和诗歌,对于言辞和结构的技巧有很高的要求,同时也注重文学创新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在音乐方面,中国传统音乐注重的是情感表达和文化特色,而西方音乐则强调和声和音乐结构的严谨性和完美性。
三、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虽然中西方文化在诸多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但是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和文化碰撞的不断发生,中西方文化也得到了较好的融合和发展。
例如,现代中国已经和西方文化交流多次,既吸收了西方文化的有益成分,又保持了自身传统文化的特色。
在艺术方面,中国传统艺术受到了西方绘画和雕塑的影响,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现代艺术形态,比如中西融合的设计、建筑和摄影等。
在文学方面,现代中国文学不仅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影响,而且发展出了许多新的文学流派和创作形式,如写实主义、浪漫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文化交流: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文化交流: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引言文化交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融与碰撞变得越来越频繁和密切。
本文将探讨东西方两种不同但又互相吸引的文化如何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影响和融合。
1. 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通点东西方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差异,这包括价值观、宗教信仰、社会习俗、艺术表达等方面。
然而,也存在一些共通点,比如对家庭、友谊以及尊重长辈等价值的重视。
2. 互相吸引和学习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互相吸引和学习的现象。
例如,在食物方面,中国菜逐渐走向世界,让更多人体验到中国独特而美味的菜肴;同时,西式快餐也在中国大受欢迎。
此外,在时尚、音乐、电影等领域,东西方也能够相互借鉴和学习。
3. 文化交流对传统文化的影响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东西方两种文化之间相互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这既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可能带来传统文化的改变。
例如,中国京剧中引入西方舞台设计和灯光效果的元素,使得传统剧目更具现代感,并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
4. 文化碰撞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文化碰撞既会带来挑战,也会带来机遇。
在交流过程中,东西方两种文化可能出现误解、冲突或者失去纯正性等问题。
然而,通过开放的心态进行对话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并为双方提供更大的发展机遇。
结论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进行文化交流是必要且重要的。
东西方两种不同但又互相吸引的文化之间通过交融与碰撞,在互相借鉴和学习中获得共同进步。
我们应该善于欣赏、尊重并保护自己与他人不同的文化,为全球化进程做出积极贡献。
以上是关于“文化交流: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主题的概述性内容。
深入探讨该主题还有更多方面可以涉及,包括但不限于历史背景、影响因素、具体案例等。
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 报告
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报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西方文化差异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言行举止上,也体现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历史传统等方面。
要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同时也需要去探索其中的共通之处与融合之道。
要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就需要认识到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性和特点。
中西方文化源自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因此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
在价值观念方面,中国人注重集体利益和家庭观念,而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主义和个体价值。
在饮食习惯方面,中国人喜欢煲汤炖菜,而西方人更倾向于简单的烹饪和生吃食材。
在礼仪习惯方面,中国人讲究尊重长辈和传统,而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平等。
这些差异是由各自的文化传统和生活环境所决定的,因此我们要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而不是简单地对其进行评判或排斥。
要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就需要认识到文化之间的差异不是非黑即白的。
中西方文化之间虽然存在着差异,但也有许多共通之处。
在对待友情和人际关系方面,中西方文化都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关爱。
在对待自然和环境方面,中西方文化都倡导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
我们要重视文化之间的共通之处,以实现文化的融合与共生。
要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就需要积极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对话。
通过交流与对话,可以增进中西文化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促进文化的融合与共生。
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活动、组织文化交流团等方式,让中西方文化能够相互借鉴和吸收,实现文化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话题,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以实现文化的融合与共生。
只有通过积极的交流与对话,才能促进中西文化之间的互相理解与和谐共处,实现文化多样性的共同繁荣。
让我们携手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的文化交流环境。
【这篇文章旨在辅助理解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并非文化研究报告,仅供参考。
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节 重阳节 中秋节 腊八节
1.祈福纳祥
Part One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尘土。 二十五,糊窗户。 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七,杀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家家走。
二十三,糖瓜粘, 灶君老爷要上天。
工业化让传统节日承载的欢庆
丰收的社会功能弱化; 科学化使自然崇拜弱化; 生活水平提高和物质的极大丰 富,削弱了节庆的饮食功能; 农事节日标识作用减弱。
③ 传统节日文化符号遗失
2.汲取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
① 注重个人情感表达
② 重视欢乐体验
狂欢节也叫谢肉节。按照基督 教的传统,复活节前有一个为 期40天的大斋1期,斋期里,人 们禁止娱乐,禁食肉食,通过 反省、忏悔来纪念遭难的耶稣。 于是,在斋期开始的前三天, 人们举行宴会、化妆舞会、彩 车游行,尽情狂欢。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坚守大斋 期的禁忌,但传统的狂欢活动 却保留至今,成为世界上很多 国家和民族的盛大节日,民众 从节日获得了最大的欢乐体验。
处处都端阳。
中秋节吃月饼
春节吃饺子
② 西方传统节庆以娱乐为主题
圣诞节
万圣节
格林威治村万圣节大游行
愚人节
2009年4月1日,德国广播 电台FFH向听众宣布,举 世皆知没有子嗣的德国总 理默克尔以54岁高龄怀孕。 几位听众听到消息后,还 打电话到电台向正在伦敦 参加G20会议的默克尔致 贺。
2.庆祝习俗差异
中国传统节庆以饮食为主题
西方传统节庆以娱乐为主题
①
中国传统节庆以饮食为主题
正月十五吃元宵
正月十五:上元节 元宵节 七月十五:中元节 盂兰盆节 十月十五:下元节
中外文化差异与融合
中外文化差异与融合文化是一种独特的精神财富,它是民族的魂祭,是凝聚力和认同感的来源。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融合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将就此话题展开探讨。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源远流长,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社会制度、信仰宗教等因素的不同,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1.世界观不同中西方的视角和价值观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竞争、自由、人权、利益最大化等,是以人为中心的视角;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群体主义、合作、忠诚、道德、和谐等,是以家庭和社会为基础的视角。
2.语言文字不同中文和英语是世界上最为常用、影响最大的两种语言。
中文表达思维过程复杂,注重语言学习和文化内涵的熟练掌握;而英语则比较注重实用性和信息传递效率。
中文和英语的表达方式、词汇运用、语法结构以及语言文化内涵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3.文化艺术不同中西方文化艺术不同。
中西方艺术风格明显不同,中式绘画以线条表现形态,追求潜在的意境和空灵之美;而西式绘画则强调色彩变化、透视效果和形象的真实感。
此外,中西方音乐、戏剧、舞蹈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二、中西方文化融合中西方文化在交流中逐渐融合。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文化融合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文化融合有助于加强文化互鉴,推动多元文化的发展,促进全球文化的和谐发展。
下面就从语言、艺术、思维、产业等方面来探究中西方文化融合。
1.语言中西方语言融合是大趋势。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汉语在全球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汉语和英语的融合,不仅在商业、文化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在语言教育方面也开辟了新的方式。
2010年,全球普通话日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它将汉语、普通话、文化相结合,把中华文化介绍给世界。
2.艺术中西方艺术融合加快了文化的国际交流。
中西方艺术相当差异,但又同样富于吸引力。
在艺术融合的过程中,中西方艺术相互汲取近千年的文化积淀,藏品、展览、演出等方面融合趋势明显。
最新从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与交融
从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与交融中文摘要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存在着各个方面的差异,传统节日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本文将从传统节日中看中西文化差异与交融。
首先,由传统节日的起源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源于岁时节令,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
西方的传统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第二,从节日习俗中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主要以吃喝饮食为主题,其主要原因是中国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长寿为目的;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习俗主要以玩乐为主题,其原因是西方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快乐为目的。
从中国人过西方节日及外国人过中国节,我们感到中西文化交流加快的脚步。
在全球化时代,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深化,中西传统节日逐渐被双方人民相互包容接纳,又有此消彼长的现象。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传统节日;起源;习俗;中西文化交融The Culture Differences and Blending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in the View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AbstractThere are aspects of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Traditional festivals are one of the important differences. This essay probes into the differences and blending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through traditional festivals. First, they are distinctly different in their origins. The festivals in China mainly stem from seasons and solar periods,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agriculture. The festivals in western countries generally stem from religion and its relative events. So that they all are influenced with religious features. Second, they are apparently different in their customs. When celebrating the festivals, the Chinese tend to focus more attention on eating and drinking, while the westerners tend to put more attention to the seeking of pleasure and entertainments.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due to the development and intensification in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 we can feel the quick step of Chinese-western culture communication from the people’s celebration on each other’s festivals. The p eople of both sides accept and adore each other’s traditional festivals and there is a new tendency of selecting the superiority and eliminating the inferiority.Key words: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traditional festivals; origin; customs; cultural blending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引言文化的世界是斑斓多彩的,对文化的描述同样如此。
中西文化的对比和交融
中西文化的对比和交融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灵魂,代表着他们的传统、价值观和习惯。
中西文化有着完全不同的背景和历史,然而,随着世界的全球化和社会的交流,这两种文化之间产生了一些交融和融合。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探讨中西文化之间的一些对比和共同点,以及它们如何互相影响和改变。
中西文化的对比饮食:中国饮食追求口感的多样性,更偏向精致的食品。
而西方饮食则追求营养均衡和方便实用。
例如,中国人吃饭时喜欢围着一桌吃饭,各种菜肴放在一起共享,但是西方人比较喜欢个人独享,自己点自己的菜。
服饰:中国古代讲究色彩、材料和形式的搭配,西方则更重视时装的新颖和创意。
在中国,长袍、靴子和腰带是传统服装的典型代表;而在西方,西装、高跟鞋和领带则是典型的职业装。
礼俗:在中国,年长的人通常比较注重传统礼节,例如拜年和送礼。
西方人则注重礼貌和诚实,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他们觉得没有必要过分讲究礼仪。
艺术:中国的艺术通常以细腻、含蓄和注重细节著称,相信阴暗的色调可以表达深沉的内涵。
而在西方,绘画、音乐和舞蹈通常都比较激烈,追求情绪的宣泄与表达。
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家庭、尊重老年人和团结一致的精神是最重要的。
在西方,独立和自由、奋斗和创造、个人追求和自我表达是被重视的。
中西文化的交融语言:中文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西方国家,特别是在美国,中文逐渐成为第二外语的重要选项之一。
中文学习有助于帮助跨国企业在中国开展业务。
美食:西方的快餐文化正逐渐侵入中国,但是在同时,中餐在西方越来越受欢迎,例如中国的火锅和麻辣烫,就成为了在全球范围内的美食文化。
时尚:中西文化之间的流行已经逐渐产生了影响,如今年银河之旅:星际迷航,带有中国的特色和国际范儿的设计深受欢迎。
科技:在现代科技的发展中,众多中西文化的交融极大的促进了科技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电子商务、医疗科技和物流方面。
结论虽然中西文化不同,但是它们之间的交融会产生新的文化形式和新的价值观念。
如果我们把这两种文化体验简单融合,可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它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同时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适应和融入到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中。
中西文化的异同与交融
中西文化的异同与交融中西文化的异同与交融是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领域。
中西方在文化上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不同的价值观念、信仰体系、道德标准、艺术风格等方面。
同时,中西方文化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有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等文化形态。
这两种文化在不断地交融和碰撞中,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思想上的启迪,也给世界带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创造力。
在价值观方面,中西方有很大的差别。
中华文化以家庭为最高价值,强调尊重长辈,传承家风,注重礼节等等。
西方文化则注重个人的自由和个性,崇尚个体的优越性,强调自我实现和个人能力的发挥。
这种巨大的价值观差异其实也是两种文化不同历史背景、社会制度、思想传统等方面的差异所致。
在一定程度上,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并从中汲取有益的启示。
在信仰体系上,中西方也有很大的差异。
中华文化以宗教和道德体系为主导,主要表现在儒家和道家两大思想体系中。
相对而言,西方文化则属于独裁宗教天主教、新教以及多元化的人道主义体系等不同的文化信仰。
这种文化信仰差异的根本在于宗教、哲学和人类价值等的不同。
在这种巨大的差异所在,中西方也经过了大大小小的碰撞,并得到一些非常有意义的启示。
在道德标准上,中西方也有很大的差异。
中华文化注重道德、荣誉以及尊重长辈和社会主流、命运之前,尊重家族等等。
相对而言,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自由、发展、尊重个性、信任和相互体贴等等。
这种道德标准的差异,也是两种文化中的不同历史和传统在人类良知和行动建立的差异所在。
因此在鲜明的道德标准差异衍生出的习惯、思维和文化表现等方面,中西方文化也有了不可估量的差异。
在艺术风格方面,中西方也有很大的不同。
中华文化注重意境、神韵、空间感、造型、色彩以及各种诗意和抒情等等。
相对而言,西方文化注重色彩明快、线条清晰、形式多变、创意丰富等等。
这种艺术风格的不同,也是在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所致。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其中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是相互包括,融合与交流的,无论是渊源还是影响范围都是有许多相似之处。
这种多元文化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讨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融合。
首先,在中西方文化中,宗教文化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中国的宗教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关注的是礼仪、道德规范以及文学艺术;而西方的宗教文化主要是基督教,注重的是宗教信仰、新的技术和新的思想。
其次,在中西方文化中,书面文化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的文化着重于传统文学,比如唐诗宋词,而西方文化则注重现代文学和历史学,同时也兼容科学思想和实用理论。
此外,中西方文化也有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
中国的传统艺术以篆刻和书法为主,西方文化以油画、雕塑和表演艺术为主,形成了完全不同的艺术风格。
最后,中西方文化彼此融合,共同形成一个多元文化。
近年来,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中国经典文学、音乐、舞蹈和电影等传统文化在西方也有普及,而西方的文化也在中国广泛流行。
因此,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还激发了世界各国的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努力推动了文化创新和人类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中西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本文首先对中西文化的基本概况进行了阐释和说明,并且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找出两者差异所在.我们应该把握中西文化各自的优势,找到互补之处,在中西文化交融之中推动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一、中西方传统文化概况(一)中国传统文化概况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影响了整个社会历史的,较为稳固而又具有动态特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观念文化的总和.[1]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华民族在区域位置上比较独立,但在文化上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备内聚性,与此同时,中国辽阔的地域又使得各种文化的构成因素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从地理环境来看,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使得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和互补性;从物质生产方式来看,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固有的特征,即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具有相对封闭性特点的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无论战乱纷争,政权更迭,其主流仍是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使得中华文化具有了稳定性和延续性.但是我们也必须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基本上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进行的,被深深的打上了封建社会的烙印,既厚重、质朴、进取,也包含着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弱点.(二)西方文化概况西方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和政治概念.作为世界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西方文化,其源头主要有两个: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古希伯来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是一种具有世俗精神的文化,在思想、科学、艺术、历史等各方面取得了令后世侧目的成就.中世纪以来,以希伯来宗教理想为核心的基督教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标志着西方社会开始从古典奴隶制向中古封建社会迈进,影响了整个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当时宗教神学占据主导地位,控制着思想文化领域,后来,世俗精神和宗教精神相互冲突和融合,文艺复兴阶段形成.文艺复兴后的两百年间,世俗文化与宗教文化始终处于矛盾的冲撞之中,彼此相互撞击和融合的结果就是形成了西方近代文化.二、中西文化的差异(一)儒道两家的思想传统与基督教的宗教情结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的历史状况和文化特点相适应,对国民的思想渗透非常深刻,给予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以重大的影响.儒家思想经过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其核心仍是一脉相承的.先秦儒学提出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理论架构,其核心是“仁”,包含极为丰富的政治和伦理内涵.在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和“仁政”,要以德治国;在自我修养方面,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传统教育中,德教为先,育人重德.另外,儒家的其他思想诸如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民本思想和君权至上的思想也对我国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思想也对于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儒道互补,对我国文化的发展增加了丰富的内容.多个世纪以来,作为西方文化主流的基督教一直左右着西方人的道德理念,使其成为一种人道主义精神,起到了一定的道德作用.宗教精神则是以信仰为基础,以神人合一的人格精神为指导和召唤的道德使命.西方文化有着深厚的宗教传统,宗教精神渗透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与西方的伦理道德观念有着密切联系.基督教文化首先是一种信仰体系,代表着一种道德价值观念,其核心是拯救意识与博爱精神.[2]这种精神境界作为宗教精神的真谛和精华渗透于西方文化的血脉中,使得宗教作为一种信念去培养和启发人的感情,协调了人际关系,稳定了社会秩序,营造了良好的道德风尚,在历史上起到了积极进步的作用.但是在中世纪时期,教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宗教禁锢了科学、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到处充斥着愚昧和野蛮,文化成为宗教的附属品.文化的发展缓慢又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世纪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二)天人合一与驾驭自然中国文化相对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总体上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包括人的道德观念与自然理性的一致,人的行为和自然运行的统一两个方面,体现人与自然界万物的息息相通、和谐交融,强调天、地、人、物各安其位,融洽相处.[3]尽管不同的思想家和哲学流派对天人关系的理解和追求不甚相同,但它们在相对互补、融合与发展中所呈现的天人合一思想的主导倾向是清楚的,其终极观点都是一致的,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作为海洋文化的西方文化形成了一种谋求驾驭自然、征服社会的精神.西方文化也认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但认为自人类出现以后,人不仅应当独立于神,而且独立于自然,人与自然分为两极并且被严格地区分开来,主要从人与自然对立的立场来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看成是主体,把自然世界看成是客体,认为提倡认识自然世界,并改造、征服自然,从而发展出科学理性精神.即使是宗教与神学统治下的欧洲中世纪黑暗时代,也遏制不住伽里略、布鲁诺等科学家对大自然、对知识和真理的探索.(三)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与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相适应,产生了家族本位意识,强调个人的存在与发展必须同整个社会、整个家庭的存在与发展统一起来.从家族本位出发,中国文化强调群体和社会意识,个人利益应该服从社会整体利益,个体的欲望和价值以群体的欲望和价值为转移,个体的利益和需求通过整体的发展来满足.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伦理本位和道德至上具有两重性.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对于我国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产生了很大影响,使人们认识到家庭是社会关系的纽带,由家而国、家国一体,进而重视个人对家庭的职责和对社会的义务,这对于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泯灭了人性,束缚了人们民主思想的发展,压抑了个人的自我意识,忽视了个人的权益,萎缩了民族的进取精神.西方文化则奉行个人本位,以个体的人作为社会的核心,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注重人的人格和尊严.这种个性开始于古希腊时代,经过文艺复兴时期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成为西方国家一种典型的文化形式.其个人本位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在西方文化中有着具体表现,正如美国的《独立宣言》所讲的,人生而平等,上帝赋予他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以及对幸福的追求.[4]三、中西文化的交融(一)中国文化的西传及影响中国文化基本上是一种开放型的文化,不是保守的、封闭的,其发展过程本身就证明了它的开放性.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不仅仅是中华民族各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也是与异质文化交流的过程.它对域外文化具有强大的兼容力,以汉族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境内各少数民族文化,又兼容了外来的文化.中国文化自它产生之日起,就不断向四周扩散.中国文化向西方传播最早的是物质文化.从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正式开辟通往西方的道路,经过东汉时期班超班固父子的苦心经营,丝绸之路成为连接中西方的陆路通道.大量的物品沿着丝绸之道,经过安息、埃及等地,源源不断流向西方,直至罗马.随着中国丝货等物品长期大量的流入,中国的养蚕、丝织技术也开始向西方传播.唐宋时期和元代,由于中西方海路的开辟和蒙古军对西方的军事征服,中西人员往来频繁,中西关系更加紧密,形成中西文化的交汇.[5]这个时期西传的中国文化,除了物质文化外,主要是中国的科学技术,特别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了西方.马克思就曾经说过:“在欧洲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开辟的历史性的航行对中西海路交通产生了突破性作用,使中西文化交流又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传入西方的中国文化主要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理论观念.中国文化的西传,使许多欧洲人认识到西方文化并非世界上唯一最早的文化,特别是中国哲学思想传入西方,成为西方某些启蒙思想者同基督教文化进行斗争的思想武器.(二)西方文化的东渐及其影响与中国文化西传和对西方的巨大影响不同,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完全取决于中国文化魅力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西方文化传入中国除了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也不可避免的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和挑战.印度佛教文化最早传入中国,成为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篇章.西方文化传入中国首先是基督教文化的传入,对于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6-18世纪,欧洲一些国家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也发生了质的飞跃.在这个时期,中国虽然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发展极为缓慢.伴随着来华传教士的增多,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传入了中国,从输入内容来看,主要是西方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同时兼有宗教、历史、法政等内容,它们对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念、制度层面和科学技术等方面: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之后,立即吸引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开阔了视野;有利了推动中国的天文、数学、地图测绘等方面的进步;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表层文化即器物文化形成猛烈冲击,加速了近代中国文化的转型步伐.但是也不能忽略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中国文化在暴力冲撞下被迫吸收西方近代文化,不得不进行痛苦的转型与嬗变.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的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精神、文化理念、价值取向等,因此产生了不同的精神成果,它们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人类历史的前进,离不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文化只有在交流与碰撞中才可以发展与壮大,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可以很大程度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也是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当代中国的文化观念的建构必须立足于中国正在变化的现实和世界大趋势,在反思、鉴别传统观念的基础上完成从改良性修补到批判性重建的任务.[6]我们要理清这两种文化的发展脉络,抓住本质,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剖析和比较,找出其优势和差异所在,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汲取西方文化中的精华,促进中西方文化中的合理成分有机结合,在中西文化碰撞中求得一定程度的融合,全力建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