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学复习总结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学科复习资料总结

高考地理学科复习资料总结

高考地理学科复习资料总结高考地理重点知识归纳海水热量的收入是太阳辐射。

海水热量的支出是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

影响海洋表层水温的因素太阳辐射、沿岸地形、气象、洋流等。

海水温度的空间变化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表层海水温度变化较大,深层海水温度变化不大。

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海洋面积广,水量大,而且热容量又很大。

海水中主要盐类物质氯化钠、氯化镁。

盐度的概念1000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

海洋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

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降水量、蒸发量、洋流、河流淡水汇入(径流量)。

盐度最高的海区和最低的海区红海(亚非交界)、波罗的海(北欧附近)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潮汐(大潮和小潮)、洋流。

洋流的概念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洋流的成因分类风海流、补偿流(大多南北向)、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

风海流的成因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

世界洋流模式(低、中纬)反气旋型。

北半球为顺时针流动,南半球为反时针流动。

世界洋流模式(中、高纬)北半球中高纬是气旋型大洋环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

北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规律冬逆夏顺。

冬季洋流向西流,夏季洋流向东流。

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

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

高考地理有哪些要背的知识点注意区分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染)和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两种环境问题的表现,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属于生态破坏。

环境问题因人类活动而产生,但并不是所有的人类活动都会产生环境问题。

只有当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时才会产生环境问题。

追求经济增长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但并非存在必然联系。

如果人类在追求经济增长时,注重环境保护,则一般不会产生环境问题。

普通地质学总结(夏邦栋第二版)

普通地质学总结(夏邦栋第二版)

普通地质学总结(夏邦栋第二版)2、北半球上一切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均向右偏;南半球的均向左偏。

此为科里奥利效应。

它对大气的运动方向(流水的运动方向也相同)发生重要影响。

P373、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氮、氧以及少量的二氧化碳等。

在平流层上部有臭氧层。

正是因为地球具有这种性质的大气,生命的存在才称为可能。

4、太阳热能、地球的重力能以及日月的引力是发动各种外力地质作用的能源。

或者说是推动大气、水、生物三种营力做功的动力。

7、使松散的沉积物变为坚硬的沉积岩的作用称为固结成岩作用,包括压固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以及新矿物生长作用等。

它们对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具有不同的意义。

8、组成沉积岩的常见矿物都是在常温、常压下形成的,或者所适应的温度范围较大,在地表条件下能够保持稳定的矿物。

P419、碎屑结构是沉积岩的特征性结构,也是识别沉积岩的基本标志。

10、碎屑结构按其组成碎屑颗粒粒径分为砾状、砂状、粉砂状、泥状等类型,其相应的沉积岩分别是砾岩(角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页岩、黏土)。

P4111、砾岩与砂岩一般都具有的碎屑、基质与胶结质三部分,或碎屑、胶结质两部分,用肉眼能够加以识别。

P4112、层理是沉积岩的特征性沉积构造,也是识别沉积岩的基本标志。

包括平行层理与交错层理两种类型。

P4313、递变层理、波痕、泥裂、印模等沉积构造都出现于具有碎屑结构的岩层中,它们对于判别岩层的顶底方向常有指示性意义。

P43-4514、缝合线是石灰岩及白云岩中常见的沉积构造。

它可以帮助确定岩层的层面。

P4415、砾岩(含角砾岩)的进一步定名主要依据其中碎屑的成分。

砂岩的进一步命名除依据碎屑成分外,还要注意碎屑的粗细程度、岩石的颜色、胶结物成分等。

P45-4616、粘土岩或泥岩的碎屑极细,难以辨认,进一步定名可以根据岩石的颜色及混入物成分。

17、硅质岩是由SiO2组成的岩石。

含有机质的硅质岩为黑色。

富含氧化铁的硅质岩为红色或灰绿色,称为碧玉。

环境卫生学复习总结

环境卫生学复习总结

环境卫生学(第一、二章)1、生物圈:指生物生存的地球表层,由地球上所有的生命物质及其生存环境构成。

范围:12km深地壳、海洋及15km以内的地表大气层。

2、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3、次生环境:指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4、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可以影响生物体内天然激素的合成、释放、转运、代谢、结成及生物学效应5、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指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并可借助环境介质远距离迁移,通过食物链(网)累积,对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造成有害影响的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一类有机化学物。

特点:持久性、蓄积性、迁移性、高毒性6、、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的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

7、、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质和量持相对稳定、相互适应的状态。

8、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吞食,彼此以食物联接起来的链锁关系称为食物链。

其本质是生物通过食物链使物质和能量在生物种群之间得以循环和流动。

9、食物网:多条食物链相互交叉相连,形成复杂的网络状食物关系即食物网。

10、生物富集作用:指环境中某些污染物 (重金属、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 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浓度远超过环境介质中的浓度。

11、生物放大作用:指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食物链在生物体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

*生物放大作用危害:摄入污染物被浓缩放大的生物体→中毒性疾病(缩短人与环境的距离)*环境污染物发生生物放大作用的条件(1)环境化学物质易为各种生物体吸收(2)进入生物体的环境化学物质较难分解和排泄(3)污染物在生物体内逐渐积累时,尚不会对该生物造成致命性的损害(4)生物放大通过食物链进行12、环境应答基因:人体对环境因素的作用产生特定反应的一组基因13、基因多态性:指在一个生物群体中,同时和经常存在两种或多种不连续的变异型或基因型或等位基因,亦称遗传多态性。

地质学复习资料

地质学复习资料

地质学复习资料地质学复习资料⽬录第⼀章地质学概论 (2)第⼆章地球的基本特征 (4)第三章矿物与岩⽯ (8)第四章⽕成岩 (11)第五章沉积岩 (16)第六章变质岩 (20)第七章构造运动与构造变动 (21)第⼋章地槽与地台 (30)第九章地球演化 (31)地质学复习资料第⼀章地质学概论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化的⼀门⾃然科学,主要研究地球的组成、构造、发展历史和演化规律。

其研究对象涉及地球的内部圈层(地核、地幔、地壳)和外部圈层(⼤⽓圈、⽔圈、⽣物圈、岩⽯圈等)。

由于受现阶段观测研究条件的限制,当前的地质学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最外层,即岩⽯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约厚70~150km),特别是平均厚度约20km的地壳部分。

2、地质学的特点是什么?①研究对象涉及悠久的时间和⼴阔的空间。

②地质现象具有多因素相互制约的复杂性。

③地质学是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科学。

④地质学在地理专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3、地质学研究⽅法主要有哪些?地质学的研究⽅法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运⽤演绎(⼀般原理推出特殊情况)或归纳(⼀系列具体事实概括出⼀般原理)的⽅法进⾏推理论证。

①野外调查—岩⽯、沉积物等类型、产状、分布情况、剖⾯描述、样品采集等。

②室内实验和模拟实验—岩⽯矿物的鉴定、化⽯的鉴定、同位素年龄测定、各种理化指标(粒度、化学元素、碳酸钙、有机质、磁化率、碳氧同位素等)测试和现代地表过程或地理环境的室内模拟。

③历史⽐较法(现实类⽐法)—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采⽤“以今证古”、“现在是认识过去的钥匙”的原理,同时考虑到地球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可逆性,要根据具体情况,历史地、辩证地和综合地来研究地球的历史。

4、灾变论与均变论的代表⼈物(很⼤机会考)及其主要思想(不考)?灾变论:地球上的绝⼤多数变化是突然、迅速和灾难性地发⽣的。

代表⼈物:法国地质学家、古⽣物学家居维叶均变论:地球表⾯的所有特征都是由难以觉察的、作⽤时间较长的⾃然过程形成的。

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7篇

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7篇

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7篇第1篇示例: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及其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学科,是对地球与人类生存发展关系的科学研究。

高中地理作为学生在学习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涉及到地球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知识,还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发展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为了帮助广大学生更好地掌握高中地理的重点知识,下面将对高中地理必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地理基本概念1. 地理的研究对象:地球2. 地球的形状:近球体3.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自转是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运动。

4. 经纬度:经度是东西方向的线,纬度是南北方向的线,用来表示地球表面的位置。

5. 地球的四季变化:由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包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二、自然地理要点1. 陆地和海洋:地球表面的陆地占总面积的29%,海洋占71%。

2.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内核。

3. 地球的气候:气候是指某地区长时间的天气情况,影响因素包括纬度、海拔、近海洋影响等。

4. 地球的水系:主要包括大洋、海洋、海湾、湖泊、河流等。

三、人文地理要点1. 人口与人口分布: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增长率等。

2. 城市与乡村:包括城市增长和城市化、城市规划等。

3. 土地利用与资源开发: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资源、矿产资源等。

4.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生态环境保护等。

四、经济地理要点1. 农业生产:包括农作物种植、畜牧业、渔业等。

2. 工业发展:包括工业产值、工业结构、工业布局等。

3. 贸易与交通:包括进出口贸易、物流运输、关键通道等。

4. 城市地理:城市经济、城市发展、城市规划等。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总结,相信大家对高中地理的核心知识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希望广大学生能够认真学习,掌握这些重要的地理知识,从而在学业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000字】以上是对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田开发地质学考试复习知识总结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田开发地质学考试复习知识总结

中国⽯油⼤学(华东)油⽥开发地质学考试复习知识总结油⽥开发地质学复习重点总结(⽯⼯学院40学时)第⼀章:油⽓⽥地下流体的基本特征1、名词术语(1)⽯油:是储存于地下深处岩⽯孔隙和裂缝中的、天然⽣成的、以液态烃为主的可燃性有机矿产。

(2)油⽥⽔:油、⽓⽥区域内与油⽓藏有密切联系的地下⽔,⼀般指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

(3)天然⽓:地质条件下⽣成、运移并聚集在地下岩层中、以烃类为主的⽓体。

(4)⽯油的荧光性:⽯油及其衍⽣物(⽆论其本⾝还是溶于有机溶剂中)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产⽣荧光的特性。

(5)⽯油的旋光性:当偏振光通过⽯油时,使偏光⾯发⽣⼀定⾓度旋转的特性。

2、原油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组分组成(1)主要元素:碳、氢、硫、氮、氧碳、氢占绝对优势,主要以烃类形式存在,是组成⽯油的主体;氧、氮、硫主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2)化合物:烃类化合物(碳、氢)、⾮烃类化合物(碳、氢、硫、氮、氧)①烃类化合物(按结构分类):烷烃(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芳⾹烃②⾮烃类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元素硫、硫化氢、⼆硫化物、硫醇、硫醚等)、含氮化合物(吡啶、吡咯、喹啉、钒卟啉、镍卟啉等)、含氧化合物(环烷酸、脂肪酸、酚、醛、酮等)。

(3)组分组成:根据⽯油不同化合物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划分。

①油质:⽯油的主要组分,淡⾊粘性液体,由烃类化合物组成;溶解性强、可溶解的有机溶剂很多,不被硅胶吸附(评价⽯油质量的标志);②胶质:胶质—粘性玻璃状半固体或固体,淡黄、褐红到⿊⾊,由芳烃和⾮烃化合物组成。

溶于⽯油醚,能被硅胶吸附;③沥青质:沥青质—脆性固体,暗褐⾊到深⿊⾊,由稠环芳烃和⾼分⼦⾮烃化合物组成。

不溶于⽯油醚,能被硅胶吸附。

注意:(1)异构烷烃中类异戊⼆烯型烷烃可能来⾃叶绿素的侧链,卟啉同系物也存在于动物⾎红素和植物叶绿素中,均可作为⽯油有机成因的标志;(2)油质主要指烷烃、环烷烃和芳⾹烃等烃类物质,胶质和沥青质指含有氮、硫、氧的⾮烃物质及不饱和的芳⾹烃。

自然学科学期工作总结7篇

自然学科学期工作总结7篇

自然学科学期工作总结7篇篇1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一个学期的自然学科学习已经结束。

在这个学期里,我不仅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还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现在,我将对这一学期的自然学科学习进行全面的总结,以期在未来的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课程学习与掌握情况本学期,我主要学习了自然学科的基础知识,包括地球科学、生物学、物理学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系统学习,我掌握了这些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能,为未来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地球科学方面,我了解了地球的基本构造、地球运动及其影响等知识,这些知识有助于我更好地认识地球,了解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

在生物学方面,我学习了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生物的进化与分类等知识。

这些知识让我对生物世界充满了敬畏与好奇,也为我提供了探索生命奥秘的钥匙。

在物理学方面,我接触了力学、电磁学等基础理论,并通过实验掌握了相关的实验技能。

这些知识不仅让我领略了物理学的魅力,也为我解决了许多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学习方法与策略在这一学期的学习中,我不断尝试和总结学习方法与策略,以期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我认为,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注重课堂听讲与课后复习、多做练习与实验是学好自然学科的关键。

首先,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每天的学习时间,确保每门课程都能得到充分的复习和练习。

其次,注重课堂听讲与课后复习。

在课堂上,我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课后则及时进行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最后,多做练习与实验。

我认为,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验,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解题和实验能力。

三、收获与感悟通过这一学期的自然学科学习,我不仅掌握了丰富的知识,还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未来的学习中,我将继续保持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不断探索和进步。

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例如,在实验操作中,我还需要更加细致和认真;在解题过程中,我还需要更加严谨和规范。

《地质学基础》期末总复习.

《地质学基础》期末总复习.

《地质学基础》期末总复习.《地质学基础》总复习一、名词解释1.地质学2.大地水准面3.矿物4.造岩矿物5.晶体6.同质多像7.类质同象8.沉积作用9.机械沉积分异作用10.沉积岩11.沉积相12.变质作用13.岩浆岩的产状14.地层15.岩层16.地层层序17.地层划分18.平行不整合19.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20.产状21.岩相对比定律22.生物层序律23.将今论古24.地温梯度25.岩石孔隙度26.地质构造27.断裂构造28.地下水29.承压水30.含水层31.透水性32.成矿作用33.矿床34.矿石35.矿产资源36.外生矿床37.解理38.节理39.断口40.岩浆41.岩浆作用42.岩浆岩43.变质岩44.风化作用45.剥蚀作用46.搬运作用47.成岩作用48.变质岩49.构造运动。

50.新构造运动51.褶皱52.断层53.风化壳54.构造旋回55.地层层序律56.构造体系57.软流圈58.地槽59.地台60.地盾61.转换断层62.变质作用63.克拉克值64.浊流二、填空1、地质学主要研究地球的、及其规律。

2、根据气温的变化和密度状况,可将大气圈进一步分为、、、和。

3、常见的地层接触关系有:、和三种。

4、岩层之间的是划分地层的重要标志。

任何类型的(和)都代表岩层的不连续现象,反映了地理环境的重大变化。

5、地史上第一次形成广泛陆相沉积的时代是。

6、地球的内部有两个最重要的地震波速度变化界面,是和,据此可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和。

7、是指岩浆冷凝过程中由于重力作用发生分异使同一种岩浆冷凝成成分不同的岩浆岩。

8、在野外地质工作中,只要测出岩层的就可求知岩层的。

因为两者始终是的关系。

9、风化作用发生以后,原来高温高压下形成的矿物被破坏,形成一些在常温常压下较稳定的新矿物,构成陆壳表层风化层,风化层之下的完整的岩石称为,露出地表的基岩称为。

10、沉积作用按沉积环境可分为与两类;按沉积的方式有、和三种。

《环境保护概论(林肇信)》总结复习

《环境保护概论(林肇信)》总结复习

环境保护概论第一章绪论一、环境概论环境(广义):是指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种中心事物有关联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壤、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旅览、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

这里指的是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即对人类来说,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环境分为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星际环境。

其中聚落环境分为:院落环境:不仅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

村落环境:农业人口的主要居住地,其主要的污染来源于农业污染及生活污染。

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城市化对大气的影响:1、城市化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2、城市化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3、城市化大量排放各种气体和颗粒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改变城市大气环境的组成。

城市对水环境的影响:1、对水量的影响:2、对水质的影响:二、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环境问题的由来;1、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的统一,人类改造环境,环境也反作用于人类;2、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调节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但要真正实现这种易傲杰必须具备下列条件:A、在通晓环境变化过程的基础上,预测人类社会活动引起的环境影响,掌握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B、要以环境制约生产,运用规律改造环境;C、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有计划地安排社会生产力,使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协调起来;D、要提高人类对环境价值的认识,使千百万人协调动作,为实现这种调节进行系统的自觉的努力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三、环境科学环境科学研究对象:“人类---环境”系统,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发展和调控的科学。

《地质学基础》期末复习题

《地质学基础》期末复习题

《地质学基础》期末复习题《地质学基础》复题一、名词解释1、重力异常:由于各地海拔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岩石密度不同,以至所测出的实际重力值不同于理论值,称为重力异常。

2、地热增温级:指在年常温层以下,温度每升高1℃时所增加的深度。

3、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

4、软流圈:在地下深度60-400km范围内,震波速度明显下降,这一层称为古登堡低速层,一般认为在这一层可能有部分熔融,具有较大的塑性或潜柔性,因此又称为软流圈。

5、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

6、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总称为地质作用。

7、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

8、晶质体:化学元素的离子、离子团或原子按一定规则重复排列而成的固体。

9、类质同像:在结晶格架中,性质相近的离子可以互相顶替的现象。

10、同质多像: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成2种或2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同质多像。

11、解理: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叫做解理。

12、断口:矿物受力破裂后所出现的没有一定方向的不规则断开面叫做断口。

13、沉积岩:露出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地要遭遭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颠末破坏而构成的碎屑物质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颠末复杂的成岩作用而构成岩石,这些由外力作用所构成的岩石就是沉积岩。

14、变质作用:无论甚么岩石,当其所处的情况不同于当初岩石构成时的情况,岩石的成分、布局和构造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以便使岩石和情况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

这种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

15、构造运动: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叫做构造运动。

16、同斜褶皱:由一系列褶曲轴面和两翼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的倒转褶曲所组成的褶皱,称为同斜褶皱。

地质学复习大纲

地质学复习大纲
• 海水运动的形式(波浪 潮汐 流) • 海蚀地形 • 潮汐的成因 • 海洋的环境分区(滨海 浅海 深海)及其沉积特点 • 珊瑚礁 类型 珊瑚 海流 浊
半深海
岩浆作用 (及其所形成的宝玉石矿床)
• 概念 • 岩浆作用
• • • • 火山作用(喷出作用) 侵入作用
– 结晶分异作用 – 鲍文反应系列
第十二章
– 地磁 古地磁
观点 证据(地理学 古冰川 古气候 )
• 海底扩张理论 主要观点 海底磁异常条带 转 换断层 • 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 • 板块 板块边界的类型 全球板块划分 板块运 动方式 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之间的关系
第十六章 地球的起源及其演化
• 宇宙的构成 起源假说 • 太阳系 太阳 行星(类地 类木)-卫 星 小行星 彗星 陨星 • 地球起源的假说 • 地球的演化 地球圈层的演化 大陆的演 化

观赏石
• 所谓观赏石是指天然产出的、 有观赏价值和商品价格的石 质艺术品。大自然的鬼斧神 工,赋予了观赏石变幻莫测 的艺术效果,人们从中得到 意想不尽的审美享受。
• 中国唐代大诗人,著名奇石鉴赏家白居易 第一次直接提出了奇石的审美标准, “丑”、“形”、“质”、“色”、 “老”、“势”、“气”、“灵”、 “禅”; • 宋代著名“石颠”书画家米芾又提出了 “瘦、皱、漏、透”四原则。 • 历代赏石家又有“清、丑、顽、拙、怪、 神、巧、文、雄、宁”等之说,都是对美溶作用 影响因素 • 常见的岩溶地形(地表 地下) • 地下水的沉积作用(石钟乳 石笋
石柱 )
第八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
• • • • 冰川冰 冰川 冰川的形成条件 类型 运动特点 冰川的刨蚀作用 刨蚀地形 冰川沉积物(冰碛物)的特点
第九章 风的地质作用

生物地理学复习总结

生物地理学复习总结

名词解释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I制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存条件:决定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必不可少的外界因素。

耐受性定律:生物不仅受生态因子最低量的限制,而且也受生态因子最高量的限制。

生态幅度:自然界中每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都有不同的适应范围(耐受范围或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

适应:生物体能够因环境的变化形成新的遗传性状而使自己顺应环境。

(行为适应,形态适应,生理适应)趋同进化:又称趋同适应,指生物亲缘关系较远,但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产生了相似的外貌及其他特征。

趋异进化:又称趋异适应,指起源相同或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而产生不同的形态结构特征。

光和有效辐射•: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的太阳辐射中使叶绿素分子呈激发状态的那部分光谱能量。

生物学零度:生物能够生长发育的温度范闱,称为有效温度范围,其下限为发育起点温度, 也叫生物学零度。

偏利共生:一方有利,另一方不产生有害影响。

原始合作:对双方都有利,但并非不能分开。

互利共生:对双方都有利,完全相互依赖。

生物群落:指生活在某一地段上各种生物有机体的有规律组合。

多度:某物种在群落中个体数量的多寡。

投影盖度:植物枝叶所覆盖地表的面枳。

基部盖度:植物基部所覆盖的面积。

盖度是群落特征的重要指标,它不仅标志了植物所占有的水平空间面枳,反映植物的同化面积的大小,还表明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频度:群落内某物种在调查范围内的出现的频率。

F=r/RX100%F-频度;r-某物种出现的样地数;R-总样地数重要值:以综合数值来表示群落中不同种的相对重要性。

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显著度)/300相对密度(%)=(某种的密度/所有种的密度和)X100相对频度(%)=(某种的频度/所有种的频度和)X100相对频度(%)=(某种的显著度/所有种的显著度和)X100优势种: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数量最多,盖度最大。

环境地质学复习总结

环境地质学复习总结

绪论环境地质学的研究主题研究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简称人- 地关系,包括:①地质背景、地质作用及其过程对人类的意义和影响;②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的地质学基础及社会学问题;③如何协调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的四个科学问题(1) 地质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2) 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机理;(3) 地质环境问题的发育规律;(4) 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办法。

总论——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1. 环境与地质环境环境的概念广义:系统以外的事物,也就是说,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个中心事物或研究主体即系统而言的。

狭义:在环境科学中环境的内涵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事物或物质条件。

地质环境的概念地质环境:地质环境是人类环境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指与人的生存发展有着紧密联系的地质背景、地质作用及其发生空间的总和,又称地质环境系统。

★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地质环境是一种空间概念,在实际应用时常加前后缀,如××地区地质环境调查,以说明研究对象的地理范围、观察对象的地质学色彩,调查意指对这个特定空间实体和现象的描述、刻画;环境地质用于学科的定名,如环境地质学,它将地质环境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环境问题发生的地质学本质,或指某些环境问题的地质学机理分析,既包括自然地质作用,也包括人为地质作用的物理、化学本质。

简言之,地质环境可以理解为研究的对象,环境地质则是对这个对象的分析研究过程。

地质环境系统:根据地质环境系统的尺度层次,将人类地质环境分为全球地质环境和局域地质环境。

全球地质环境系统: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和地核六大圈层构成。

其中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称外三圈,地壳、地幔、地核称内三圈。

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①以系统的方式存在②开放性③层次性④演化特性⑤自然- 社会双重属性地质环境系统的组成要素及结构组成要素:地质环境系统位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叠置的地球浅表层,其内部有空气、水、生物、岩石和土壤,它们代表了地质环境组成的基本要素。

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2014.12

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2014.12

2014秋季12月份《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米升高的温度。

2、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3、克拉克值:国际上把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

4、风化壳:指残积物和经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层等在陆‘地上形成的不连续薄壳(层)。

5、岩浆岩的构造:指岩石组成部分(矿物)的排列方式及充填方式所表现出的岩石特征。

6、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7、岩石:岩石是天然产出的是有一定结构、构造和稳定外形的矿物集合体,是地质作用的产物。

8、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9、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

10、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11、沉积作用:母岩风化和剥蚀产物在外力的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冰川的融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便会导致搬运物质的逐渐沉积,这种作用称沉积作用。

7、成分成熟度;二、选择题1、地球的形状为(D)A、球形;B、理想的旋转椭球体;C、苹果形;D、近似梨形的旋转椭球体。

2、花岗岩属于(C)A、中性深成侵入岩;B、中性浅成侵入岩;C、酸性深成侵入岩;D、基性浅成侵入岩。

3、Fe3+:Fe2+如果大于3,则沉积岩底颜色多为(D)A、棕色;B、黑色;C、浅绿灰色;D、红色或棕红色。

4、下列不是矿物的是(C)A、冰;B、石英;C、煤;D、自然金。

5、竹叶状灰岩是(B)A、生物骨架结构;B、粒屑结构;C、晶粒结构;D、泥状结构。

6、下列单元属于大陆地表形态的是(B)A、大陆边缘;B、裂谷;C、岛弧;D、洋中脊。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地质作用过程分析技巧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地质作用过程分析技巧

技巧(一)根据题目的区位,环境特点及岩石特征,判断岩石类型。
要求掌握三大类岩石的形成条件和特点,以及它们和岩浆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图3)。
1、岩浆岩是由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形成坚 硬致密的 侵入岩(如花岗岩),或多气孔的喷出岩(如玄武 岩); 2、沉积岩是由地表被侵蚀的物质,由外力搬运后沉 积下来, 固结成岩而成,有层理结构,可能含有化石及化石 燃料; 也包括石灰岩(化学沉淀物)和珊瑚礁(珊瑚虫遗 体堆积)。 3、岩石在地下高温高压下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如 石灰岩变 为大理岩,页岩变为板岩。
借助岩层的新老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结论:A—背斜,B—向
斜,C—背斜,D—向斜。
3.断层的判断:看断层面的完整程度。如果断层面把所有岩
石断开,且断层面完整,则断层发生时间较晚,晚于其所
断开的岩层;如果果断层面不完整,则说明断层之后又发
生了某种地质活动;
4.根据地质构造之间的叠加和影响来判断:晚形成的地质
解析: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断关键是根据已知信息和箭
头指向,联系岩石圈物质循环规律逐步推导。第(1)题,
由沉积物只能变成沉积岩D,沉积岩变成变质岩E,变质
岩熔于岩浆A,岩浆冷凝形成侵入岩B和喷出岩C。
二、地质剖面图中岩层新老关系判断
例3(内力作用+判断岩层新老关系+岩石形成条件逻辑思维)
图5示意某地的沉积岩层与火成岩体的相互关系,各岩 层、 岩体的生成时代由老至新的顺序依次是( ) A.火成岩l、沉积岩l、沉积岩2、火成岩2、 沉积岩3 B.沉积岩3、火成岩l、火成岩2、沉积岩2、 沉积岩l DC..沉沉积积岩岩33、、沉火积成岩岩2l、、火沉成积岩岩l2、、火火成成岩岩22、、沉沉积积岩岩l l 解析:根据沉积岩的顺序由老到新应是沉积岩3、沉积 岩2,而火成岩侵入地壳的定义可判断火成岩l、火成岩2 晚于沉积岩3和沉积岩2,且火成岩2晚于火成岩1。所以 选D。

地理学科知识点总结

地理学科知识点总结

地理学科知识点总结地理学科知识点总结必考内容第一部分自然地理1.宇宙中的地球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壳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大气受热过程。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1.人口与城市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的含义。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2.区域可持续发展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环境地质学的研究主题研究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简称人-地关系,包括:①地质背景、地质作用及其过程对人类的意义和影响;②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的地质学基础及社会学问题;③如何协调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的四个科学问题(1)地质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2)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机理;(3)地质环境问题的发育规律;(4)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办法。

◆总论——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1.环境与地质环境➢环境的概念广义:系统以外的事物,也就是说,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个中心事物或研究主体即系统而言的。

狭义:在环境科学中环境的内涵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事物或物质条件。

➢地质环境的概念地质环境:地质环境是人类环境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指与人的生存发展有着紧密联系的地质背景、地质作用及其发生空间的总和,又称地质环境系统。

★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地质环境是一种空间概念,在实际应用时常加前后缀,如××地区地质环境调查,以说明研究对象的地理范围、观察对象的地质学色彩,调查意指对这个特定空间实体和现象的描述、刻画;环境地质用于学科的定名,如环境地质学,它将地质环境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环境问题发生的地质学本质,或指某些环境问题的地质学机理分析,既包括自然地质作用,也包括人为地质作用的物理、化学本质。

简言之,地质环境可以理解为研究的对象,环境地质则是对这个对象的分析研究过程。

地质环境系统:根据地质环境系统的尺度层次,将人类地质环境分为全球地质环境和局域地质环境。

全球地质环境系统: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和地核六大圈层构成。

其中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称外三圈,地壳、地幔、地核称内三圈。

➢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①以系统的方式存在②开放性③层次性④演化特性⑤自然-社会双重属性➢地质环境系统的组成要素及结构组成要素:地质环境系统位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叠置的地球浅表层,其内部有空气、水、生物、岩石和土壤,它们代表了地质环境组成的基本要素。

时空结构:P18(了解)2.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一般原理➢系统演化的基本概念针对系统整体而言的,是系统整体结构、功能随时间的推移有别于先前的结构、功能的改变过程,是系统内部质的改变。

➢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外部条件(1)影响因素种类、个数的改变;(2)影响因素作用强度的改变;(3)作用强度速率的改变;(4)影响因素排列次序的变化。

➢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几个阶段(1)稳定阶段 (2)失稳阶段 (3)稳定态重建阶段3.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地质属性的分类地质环境问题的定义:由地质作用引发的,不利于人的生存、发展的现象和过程,通称地质环境问题。

地质环境问题的分类:(1)按地质作用的类型分类:原生地质环境问题,次生地质环境问题;(2)按地质作用的驱动力来源分类:内动力地质作用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外动力地质作用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3)按地质过程的动力学形式分类:突发的,渐进发生的。

➢地质灾害的概念可对人的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危害后果的突发性的地质现象及地质过程。

➢地质环境问题的环境地质学分类分类方案:(简答)P39图大体划分四个层级。

第一层级突发性的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和渐进性的地质环境问题;第二层级一般性和专属性地质灾害;第三层级适当注意到各种地质环境问题出现的地域类别;第四层级各种具体问题的形象表述。

➢地质灾害与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1)在同一地区地质灾害和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可以同时发生;(2)地质灾害与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可相互影响;(3)地质灾害发生前都有一个短暂的渐进性变化过程。

➢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途径(1)对地质环境系统的外部输入加以控制;(2)人为改造地质环境系统的局部结构。

➢我国地质环境问题多发的原因①新构造运动活跃②特殊的地形和地质条件③特殊的气候条件④人口过多、资源不足◆分论——若干地质环境问题的论述1.地震➢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是指地壳某个部分的岩层应力突然释放而引起的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我国地震带的分布:(1)板块边缘地震带:台湾地震带,西藏-滇西地震带;(2)板块内部地震带:郯城-庐江地震带,华北地震带,南北地震带,天山地震带。

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1)发生频度高,强度大,范围广,损失惨重(2)西部强于东部,在东部地区北强南弱(3)灾害损失表现为东重西轻(4)地震发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地震的活动特点①重复性②迁移性和填空性③累进突发性2.崩塌➢崩塌的概念位于陡崖、陡坡前缘的部分岩土体,突然与母体分离,翻滚跳跃崩坠崖底或塌落在坡脚的过程与现象。

➢崩塌的形成条件(1)斜坡体系统结构:坡形,岩性,分离面及其组合特征;(2)斜坡体系统外部环境的作用:地震,降水,风力、水力、冻融作用,植物的根劈作用,人为活动。

3.滑坡➢滑坡的概念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某一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滑移的现象和过程。

➢滑坡的形态因素①滑坡体②滑坡床③滑动面④滑坡周界⑤滑坡后壁⑥滑坡侧壁⑦滑坡台阶⑧滑坡舌⑨滑坡洼地和滑坡湖⑩鼓丘和土垄○11滑坡裂缝。

➢产生滑坡的主要因素(1)产生滑坡的内在因素:岩土体的岩性结构,坡形;(2)激发斜坡失稳的外部因素: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地震的影响,人为活动的影响。

4.泥石流➢泥石流的定义泥石流又称山洪泥流,是发生在山区中一种含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洪水和土石滑动之间的暂时性流体。

其容重一般为1.2~2.4t/m3,由固体物质(泥沙、石块)和液体(水)两相物质组成。

➢我国泥石流发育区的分布及危害分布:我国泥石流的发育地区大致以大兴安岭-燕山山脉-太行山脉-巫山山脉-雪峰山脉一线,即地势的第三级台阶边缘为界,以西的广大地区为高发区。

危害:(1)泥石流造成的直接危害:①房屋损毁,人员伤亡②威胁铁路、公路行车安全③破坏农田、水利设施;(2)泥石流引发的次生地质环境问题➢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内部条件包括特殊的地形和松散岩土物质积存状况,外部条件主要是能够激发堆积物运动的水动力条件。

至于人为活动诱发的泥石流,是人为某些活动恰好在无意间孕育了泥石流暴发所需的内部和外部条件而已。

(1)泥石流形成的内部条件:地形,松散岩土物质的积累状况,泥石流沟谷演化对泥石流时空发育特征的影响;(2)泥石流形成的外部条件:气象水文条件,人为活动。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1)水土保持措施:保护原生植被、培育植被,适当设置梯田工程、坡面蓄水工程和截留防冲工程;(2)泥石流的工程治理措施:治水,治泥,水土隔离,拦挡坝,停淤场,排导工程,穿越工程,防护工程。

5.地面塌陷➢地面塌陷的概念地面塌陷是指天然洞穴或人工洞穴、巷道上覆岩土体失稳突然陷落,导致地面快速下沉、开裂的现象和过程。

➢我国地面塌陷分布的特点(1)岩溶地面塌陷的分布:北方岩溶地面塌陷区,南方岩溶塌陷区;(2)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的现状:6.地面沉降➢地面沉降的概念指发生在较大面积的地表高程降低、地面舒缓变形的现象和持续过程。

➢我国地面沉降的分布特点(1)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地面沉降(2)华北平原区的地面沉降(3)汾渭地堑盆地的地面沉降7.海水入侵➢基本概念海水入侵:海水沿着陆地含水层向陆地方向潜入的现象和过程。

海侵:又称海进,是因为海面上升或陆地下降造成海水面积扩大,陆地面积缩小,海岸线向陆地方向推进的地质现象。

➢海水入侵发生的条件(1)存在海水与陆地含水层的水力联系通道;(2)海水压力大于陆地含水层的水头压力。

➢海水入侵的原因(1)海平面上升:海水量增大,海洋盆地容积的变化,滨海地区地面沉降;(2)陆地地下水水头下降;(3)其他原因:提引海水进入陆地冲洗污染物,进行陆地海水养殖,修建盐田等。

8.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污染的概念地下水污染:指在人为活动影响下,地下水的组分超过其天然背景值的现象和发展过程。

正确地理解这个定义,必须把握以下几个要点:构成地下水污染的三要素:污染源,污染物,污染途径。

➢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ppt:(1)污染程度发展快:表现为污染源由少变多,污染区不断扩大,速度快,污染程度不断加剧;(2)污染组分复杂;(3)污染原因多种;(4)污染造成的危害巨大:水污染造成的危害有影响人体健康、产品质量下降(工、农、牧)、损害设备、增加处理费用、破坏生态平衡、水资源减少。

书:(P166)(1)污染现象普遍 (2)污染程度发展较快 (3)污染组分复杂 (4)污染原因多样化 (5)污染造成的后果严重。

➢地下水污染的特点(1)隐蔽性:污染后可能物理性质变化不大,无色无味,肉眼难以观察到(不像地表水可根据生物死亡、畸形变异,作为指标);(2)污染过程缓慢:污染是个长期积累过程(滞后、延迟现象突出),流速小、水交替过程缓慢;(3)难以治理:因流速慢,更新交替周期长(地表水半个月,地下水1400年);涉及范围广,治理工作不能立即见效;难以发现,一旦发现,要靠其自净需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时间。

9.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概念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及人类活动等外力地质作用下,地球表面土壤及其母质所发生的危害人类安全和生态良性发展的破坏、分离、移动和沉积过程与现象。

水土流失实质是地球表层岩土系统以渐变形式进行的失稳演化过程。

➢我国水土流失的特点(1)分布广泛:我国的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一线以东的季风区。

极强和剧烈侵蚀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花岗岩丘陵及砂页岩丘陵区。

我国水土流失区大致分为西北黄土区、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和西南土石山区五大区域。

(2)危害严重:在水土流失的侵蚀区,由于水土物质和养分的流失,土层变薄和肥力下降,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和耕地减少。

在堆积区,泥沙物质的沉积,易导致河道、水库、湖泊产生泥沙淤积。

在径流区和堆积区,由于养分的输入,易造成地表水体的水质下降。

产生的直接危害有土地生产力下降和石漠化,间接危害有水体泥沙淤积和水体水质下降。

➢水土流失的发育条件(1)外界作用:降雨,人类活动;(2)内部结构:坡形,土壤及母岩的性质,植被覆盖。

10.土壤盐渍化➢土壤盐渍化的概念土壤盐渍化又称土壤盐碱化,是指在自然和人为作用下土壤表层盐分含量不断增加以至超过某一限度的地质过程和现象。

➢我国土壤盐渍化的特点(1)发展速度快:发展最快是山东省、其次黑龙江;(2)分布区域广:主要分布在淮河-秦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一线以北,即北纬33°以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分布面积最广的是内蒙古,其次是山东、新疆和河北;(3)危害严重:危害农业和畜牧业,危害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安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土壤盐渍化的形成条件(1)外部条件:地形,气候,地表径流,土壤冻融,人为活动;(2)内部条件:潜水的埋藏深度,潜水的矿化度,包气带岩性结构,潜水含水层的透水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