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重点总结材料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重点整理
小国寡民:指国家的规模十分狭小,人口稀少,人们在及其原始的状态下生活,没有一切可以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器具,文化极不发达,人们依然停留在结绳记事的水平上,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于原始质朴的生活十分满足,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交往,过着十分封闭的生活兼爱:实际上是抽象的爱,是爱无差等,无论血缘关系远近,人与人之间的爱应该是均等的。
试图把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仁爱推广到整个社会,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爱”,解决全部社会问题仁、礼学说:在孔子的思想学说中,仁与礼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仁是优良的道德品质,而遵守礼的规范则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在人的社会行动方面的表现,所以仁的品质是遵守礼的前提,如果没有仁的品质,也就不可能使自己的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的规范。
独尊儒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导,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
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道统论:儒家的道统论可以说有三个面向:一是广义的判教,此在孟子那里为辟杨、墨,在韩愈、宋儒那里则为排佛、老;二是要在现实的政治权威之外标立一超越的尺度,此是相对于“政统”(或“治统”)而言道统;三是就儒家学术思想自身而言,道统亦区别于“学派”而有其特定的涵义。
天命不常:所谓天命,既上天受命之意。
商代的统治者认为自己的权力来自天帝,并且认为商网朝的统治是受上天保佑的,当人类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时候,才希冀获得人类社会以外某种事物的保佑,商王朝的统治者崇信天帝,实际上是商代思想文化不很发达的表现。
周人对于天命的认识,却较之商代后期的天帝观念前进了一大步。
这主要表现为周公的“天命不常”的思想。
性善论: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
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
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思政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思政一、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价值观念。
它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等多种思想观念的融合。
这些核心价值观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伦理、教育等各个方面。
二、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推崇仁爱、礼义、忠诚、孝顺等美德。
儒家思想注重个体的修养和道德的自我约束,提倡“君子之交淡如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原则。
三、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流派,相对于儒家思想的社会伦理观念,道家思想更注重个体的自由和自然。
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无为而治”、“返璞归真”。
道家思想对后世的哲学、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墨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化的融合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流派,它强调公平、公正、公益,主张“兼爱”、“非攻”。
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思想流派相互交融,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五、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流派,它强调法律的重要性,主张法治、重刑、严厉打击犯罪行为。
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秩序提供了保障。
六、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努力的结果。
中国古代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思政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通过对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重点总结材料
第一章商代西周的政治思想(不重点看)(1)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各部落由氏族公社向国家形态转变。
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家长制家庭与部落征服共同作用的结果。
特点:1.保留了部落的某些特征(国家是松散的联盟,对本部族成员和被征服者实行分治政策) 2.土地公有 3.君主制度(2)西周的重要政治经济制度1.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2.分封制:同姓子弟和古代帝王后裔。
3.井田制:土地公有。
以家庭为单位平均占有土地,农户上缴十分之一的实物地租或九分之一的劳役地租。
(3)商代祖先崇拜和王权观念1.占卜成为重要的事务,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
(统治者向成名宣示其权力神圣性和合理性)2.从祖先崇拜到王权至上(4)西周初期“敬天保民”思想周公“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思想。
他提出“天佑有德”“惟命不于常”“明德慎罚”第二章:春秋时期的政治思想一、孔子的政治思想(1)“天下有道“的政治思想。
“道”是作为判断社会政治良否的标准。
符合道义的社会便是好社会。
符合道义的社会特征包括:1.有着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一秩序。
2.道德品行良好。
3.社会关系和谐(2)“仁“与修身。
”仁“与”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
”仁“有三要点。
爱人为仁、克己复礼为仁、敦朴厚重为仁。
仁是个人在的道德品质,是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前提。
孔子认为诗人还要进行修养,包括养成“克己忍让”的美德、恪守“忠恕”之道、安贫乐道、安分守己(3)“礼”的德政教化。
恢复礼制是走出社会动乱的根本途径,主用礼规社会生活,重建社会政治秩序。
礼是适用于社会各面的行为准则。
礼是个人的行为规,也是国家政治事务的规。
君主做到礼的规便是德政,而做到以德治国应该做到富民均平、举贤才、教化主。
孔子还主通过教育培养人才。
二、老子的“无为而治”政治思想(1)老子的“道”论。
道是老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道先于物质世界并且独立于物质世界的存在,道是物质世界的本原,并且决定着具体事物的属性。
本质为无的道孕育了世界万物。
初中历政治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政治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古代政治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夏朝采用王室世袭制,商朝以堯舜禪让制度为基础,周朝推行封建制度。
2. 封建制度: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特征,主要的特点是以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经济为基础,实行以天子为中心的等级制度。
3.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是指天子对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权力实行严格的控制。
4. 制衡思想: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曾出现“封建制度”的增补和削弱以制约一方的强盛,维持或恢复平衡的制衡思想。
5.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中国古代政治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融合的政治制度的变动。
6. 国家建设:在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对立发展有利于中国古代的国家建设。
7. 封建等级制度:封建等级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它成为中国古代的一个基本制度。
8. 封建经济:中国封建经济是中国古代的基本经济制度,主要特点是地方分权,占有土地。
二、中国古代的税收制度1. 赋税制度:在中国古代,赋税是当时的一种税收制度,以收取地租和赋税为基本目标。
2. 中国古代的税收历史:在中国古代,税收是国家的重要经济资源,也是封建时代的国家经济的基础。
3. 赋税制与封建制:赋税制度是封建制中经济基础的一部分,赋税制度的实行带给了封建国家以丰富物质财富。
4. 赋税制度各个问题:在实行赋税制度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赋税制度对农民太过苛刻,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5. 赋税制度变迁:赋税制度在中国古代有过一系列变迁,尤其是在宋代的实施。
6. 赋税制度的利弊:赋税制度的实行既有着一定的好处,也存在着一些不利之处,因此必须要不断地进行调整改革。
三、周朝政治制度1. 周朝的中央集权制:周朝时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最为严格的一个制度。
2. 周朝的君主制度:周朝实行的君主制度,将江山权柄一手掌握,全国各地归属他的统治权。
3. 周朝的奴隶制度:周朝以奴隶制度为基础,使整个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受到了粗制滥造的制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历史总结与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历史总结与笔记)——长风破浪会有时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夏朝: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公共权力和王位世袭制度。
商朝:内外服制度。
特点:商王有支配内外服的实际权力,但控制力有限;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分封制。
一.分封制: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
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前提),周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封国,拱卫王室。
2.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3.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异姓贵族。
4.分封内容:土地、人口、物资和武装。
5.影响:①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周王与各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③周王确立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加强。
④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⑤易形成割据势力,威胁中央政权和国家统一,埋下春秋战国分裂割据的祸根。
6.分封制瓦解原因及表现:原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受封的诸侯力量日益强大,王室衰微。
表现:出现了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的混乱局面,商鞅变法在秦国推行郡县制,开始否定分封制,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废分封,实行郡县制。
二.宗法制:1.含义: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2.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②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大宗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③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4.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③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前提和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领域的具体表现。
6. 西周的宗法制对今天依然有影响主要表现:①积极作用是注重家庭建设,认祖归宗,提倡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资料1、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历史背景,社会作用,发展规律,思想联系,价值取向,历史局限等问题。
(P2)2、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思想形成期,思想发展期。
思想完善期,思想反思期,思想转型期,思想变革期。
(P6~~P9)3、中国早期国家明显带有的几方面特征:部落征服特征;土地公有特征;君主专制特征;4、西周时期专制国家的重要支柱:宗法制度,井田制度,分封制度。
(P33~p34)5、东周时期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阶段:以公元前435年“三家灭智伯而有其地”作为春秋战国的分界比较合理。
6、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战争,变法和百家争鸣。
7、商代的王权至上思想的基础是对商代的先公先王的崇拜。
周公“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惟命不于常(P40~ P41)周公天命不常的思想是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第一次在理论上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做的解释。
二.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三.敬天保民:敬从天命,怀保小民便成为周公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
9、孔子的“六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10、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是:仁与礼11、孔子德治主张主要内容:第一,礼治与正民。
孔子认为,礼是国家的大节,为了求得国家的安定,应该全面恢复礼制,以此实现稳定的政治秩序。
第二,举贤才。
孔子认为,统治者能否有效的治理国家,关键是否选拔、任用那些德才兼备的人。
第三,实行平均主义政策。
孔子认为,对于专制国家来说,财富寡少并不足以为患,而财富不均确是导致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第四,愚民政策。
12、孟子人性论的局限:第一,孟子的性善论完全忽视了社会实践,对人性的决定作用。
第二,人性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自然属性。
第三,孟子所说的人性,是抽象的人性。
(孟子用抽象的人性代替具体的人性,抹杀了人在人性上的差别,实际上并没有明确的说明人性)13、孟子认为的君、臣、国三者之间的关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中国古代政治史笔记
中国古代政治史笔记概述中国古代政治史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和政治理论的学科。
从秦朝到清朝,中国经历了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统治者,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朝代和政治制度1. 秦朝(221-206 BC):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实行了严格的法家政治和封建制度。
2. 汉朝(202 BC - 220 AD):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朝代之一,采用了儒家思想和官僚制度,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
3. 三国时期(220-280 AD):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存在三个并立的政权,政治动荡,军阀混战。
4. 隋朝(581-618 AD): 隋朝统一了北方和南方,实行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唐朝统治的基础。
5. 唐朝(618-907 AD):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实行了科举制度和寺院管理制度,政治稳定,文化繁荣。
6. 宋朝(960-1279 AD): 宋朝实行了士大夫主导的政治体制,注重文化教育和考试选拔,科技进步迅速。
7. 元朝(1271-1368 AD):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非汉人政权,以行政中心和外交重要性的北方政府的创建为标志。
8.明朝(1368-1644 AD): 明朝恢复了汉民族的统治,实行了严格的封建制度和官僚体制,政治相对稳定但存在政治斗争。
9.清朝(1644-1912 AD):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实行了满族的统治,政治道德比较腐败,后期出现了对外侵略。
政治思想和理论1.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君子治国和仁义道德,对政治治理和人伦关系有重要影响。
2. 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注重法治和中央集权,提倡严格的法律制度和权力集中。
3. 兵家思想: 兵家思想强调军事力量和战争策略在政治中的重要性,对战国时期的国家安全起到了关键作用。
4. 墨家思想: 墨家思想主张兼爱和公平,对社会和政治制度有一定影响。
政治事件和影响1. 秦始皇统一六国: 秦始皇通过战争统一了六个国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
中国每个朝代思想史总结
中国每个朝代思想史总结中国的思想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夏、商、周三代。
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思想文化,以下是对中国每个朝代思想史的1000字总结。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夏朝人民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宗教信仰方面。
夏朝人崇拜天地,认为天地是至高的存在,奉行祭天礼仪,以求神灵的保佑。
同时,夏朝人也相信祖先的灵魂会在地下世界继续存在,因此他们也重视祭祀祖先。
这种宗教信仰的形式对后来的中国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商朝人民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政治和道德伦理方面。
商朝是一个以商人为主的社会,商朝人注重商业交流,倡导商业道德。
商朝人也重视君臣之道,强调君主的威权和臣民的忠诚。
同时,商朝人还注重家庭道德,认为孝敬父母和兄弟和睦是一个人应该遵循的美德。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周朝思想史的主要特点是儒家思想的兴起。
周朝人民经历了长期的战乱,由此对于政治秩序和伦理道德的追求加深。
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提出“仁爱”、“礼治”等观点,倡导君主要以德治国,同时强调家庭和社会的道德伦理。
儒家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四个朝代,秦朝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法家思想的兴起。
秦朝人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法治成为秦朝的核心思想。
法家学说强调以法治国,认为法律应该起到限制和约束个人行为的作用,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治理。
法家思想的代表李斯在《法经》中提出了一系列法律制度,对中国的法律和政治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五个朝代,汉朝思想史的特点是儒道合一的兴起。
儒家思想在汉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道家思想也开始兴起。
汉朝的学者王充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反对人为的刻意追求功名利禄。
这种儒道合一的思想观念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后来的各个朝代所持续发展的基础。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六个朝代,隋朝思想史的特点是佛教的兴起。
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宗教,弥勒菩萨是佛教主要的信仰对象。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政治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政治知识点总结高考历史中国古代政治知识点一、分封制目的:巩固国家政权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
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__,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__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中国思想史内容总结
中国思想史内容总结中国思想史是一个丰富多样的学科领域,涉及到广泛的思想体系和学术传统。
在中国思想史中,有许多重要的学者和思想家,从古代的孔子和老子到现代的毛泽东和邓小平,他们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思想史的内容进行总结,探讨其主要特点和发展脉络。
中国思想史的内容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梳理和分类。
一般来说,可以将中国思想史分为两个主要方向:宗教哲学和政治哲学。
宗教哲学是中国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涉及到儒家、道家和佛教等宗教体系中的哲学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和政治治理,儒家经典《论语》、《大学》等成为了中国古代经典的重要代表作。
孔子的儒家思想强调“仁”的道德观念,通过实践“仁爱”的伦理道德来达到社会和谐。
老子的道家思想则强调“无为而治”,主张个体通过追求自然之道,达到心灵的超脱和自由。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对中国宗教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教义强调解脱和慈悲的力量,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
政治哲学是中国思想史中的另一个重要方向,它主要涉及到统治者和政府的政治理论和实践。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着丰富的政治哲学传统,从先秦时期的孟子和荀子到清代的康有为和梁启超,中国政治哲学有着丰富的内容和不同的学派。
孟子的学说强调君主的品德和贤德,他主张君主要以身作则,以德治国。
康有为和梁启超则提出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体系,在思想和实践上都对中国近代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除了宗教哲学和政治哲学之外,中国思想史还包括其他重要的思想体系和学术传统,如法家思想、名家学派、宋明理学等。
法家思想主张法治和道德约束相结合,他们认为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可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名家学派则是封建时代的一个重要学术派别,他们注重修身养性,致力于完善个体的道德和教育。
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经学的一个重要传统,强调儒家经典的研究和注解,对后世的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一、名词解释:1.正名:正名也就是要使每一个等级的行为与其在专制国家的等级结构中的位置相符,确切的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2.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的总和。
3.化性起伪:人的本性应该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矫正,矫正的结果就是“化性起伪”“化性”即教化,改变人的恶的本性,“起伪”即礼义是人为的,主张通过后天休养,用人为的礼义道德去教化、改变人性之恶。
4.明分使群:人群聚而组成社会,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在于人能够组成群体,分享自己的群体生活,这成为人之所以能够统治自然界万物的一个重要前提。
5. 儒家学派:儒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
儒家学派主要以下几个特点:a.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
b.儒家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崇尚仁义。
c.以孔子为师6. 法家思想:法家作为一个学派的概念,最早见于司马炎《论六家之要旨》。
法家思想的特点有:a.重视法律的作用b.主张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c.主张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d.用进化的观点解释历史。
7.道家学派: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有着十分广泛的社会影响的思想学派,道家思想学说的核心概念是“道”,把道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是道家学派的基本主张。
8 墨家学派:墨家创始人是墨子,墨子的学说在战国初期影响很大,墨子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兼爱,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实用。
9. 淮南子:刘安招致门客集体编写而成,以道家思想为主,同时又融合儒、法、阴阳诸家,形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为统一的封建帝国提供全面的治理方案。
作为汉初黄老派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对后世不少思想家和政治家们产生了深远影响。
10. 无能子:以老庄自然无为思想是主旨,抨击等级名分,伦理纲常和君主政治,斥之为祸乱本源,主张人类社会返璞归真,废礼教,弃人伦,无贵无贱,无君无臣;从批判和否定纲常礼教,君主制度,进而走向否定人类一切社会关系和文化。
先秦政治知识点总结
先秦政治知识点总结一、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变动最为频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形势变幻莫测,各国相互争霸,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这个时期,诸侯争霸,各国不断发生战争和政治变革,而这些政治变革又反过来影响了各国的政治发展。
在这个时期,思想家们对政治问题的探讨非常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孔子的政治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政治学之鼻祖”,其政治思想对中国历代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仁政、礼治、民主等方面。
孔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建立一个和谐有序的政治体制。
他提倡礼治,认为礼仪是治理国家的关键。
此外,孔子还提倡民主,认为百姓的意见应该得到尊重。
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一种政治思想,其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等。
法家思想主张用法治国,认为唯有强化法律制度,才能维护社会秩序。
法家思想还提出了法治的原则,如重视奖罚、实行宽严相济等。
在法家思想的影响下,秦国制定了一系列严厉的法律制度,最终实现了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四、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另一种政治思想,其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政府应该减少干预,让民众自由发展。
道家思想主张去除权力、权利、阶级,以达到社会和谐。
在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部分思想影响了秦汉时期的政治改革。
五、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另一种政治思想,其代表人物有墨子。
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工等核心理念,提倡以兼爱为宗旨,反对战争,强调劳动的价值。
墨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后来封建社会中“仁政治国”、反“非攻”等理念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六、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之一,代表人物为孔子、孟子等。
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笔记(1-8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商代、西周时期的政治思想一、商代的王权至上思想从现有的文献材料看,夏代还没有产生现代意义的政治思想,作为早期国家的发展阶段,商代仍然是政治思想的萌发时期。
从这一时期的社会现象和文献资料来看,商代已经产生了这样一些政治观念。
1.祖先崇拜的观念(1)祖先崇拜的现象大致出现在父系氏族公社初期。
在商代,祖先崇拜的现象和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并且形成了一套极为繁琐的形式。
商代的祖先崇拜,主要表现为对于商代的先公先王的崇拜。
(2)商代的祖先崇拜有着十分明显的政治特征,其作用主要是要通过这种方式说明商王手中的权力来自先公先王,从而使现实的君主专制统治获得充分的合法性。
商代那些与祖先崇拜有关的仪式,实际上已经成为政治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2.由祖先崇拜发展起来的王权至上观念(1)从商初伊尹放太甲起,到帝太戊时期,专制王权与贵族之间一直进行着激烈的交锋。
在与贵族势力斗争的过程中,专制王权逐渐占据了优势。
到商代中期盘庚迁殷以后,确立了专制君主的绝对统治地位。
随着君权的不断强化,人们最初的祖先崇拜观念也发展成为王权至上的观念。
(2)在商代后期,已经产生了君主的权力来自天,君主是民众的主宰,民众必须服从商王统治的观念。
上天主宰民众的命运,而君主能够与上天沟通,君主实际上也就成了民众的主宰,民众必须服从天的意志,也就必须服从君主的意志。
(3)商代的王权至上观念,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政治理论,但是,商代毕竟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产生的重要时代。
商代后期的王权至上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基本的发展路向。
二、周公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政治思想1.周公生平周公在辅政期间,在政治上平定三监之乱,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其对东方诸国的控制;在文化方面,周公制礼作乐,制定了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对周王朝的巩固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周公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根据周初的政治形势,周公系统地阐发了以“明德慎罚”、“敬天保民”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思想。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资料3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资料3周公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政治思想周公,姬姓,名旦。
周公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而且也是杰出的思想家,根据周初的政治形势,周公系统地阐发了以“明德慎罚”、“敬天保民”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思想。
天命不常所谓天命,即上天授命之意。
天命不常,意思是上天所授予的大命是不固定的,并不是永远的地保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王朝。
为什么天命不常?周公认为:殷代的那些圣王们,敬奉天命,爱护小民,勤于政事,因此得到了上天的保佑。
但是,由于商代后来即位的那些君王特别是商纣王不勤于政事,沉湎于酒色,没有什么德政可以让上天知道,而上天所闻知的都是酒腥和民众对商纣王残暴统治的怨恨,因此,殷商王朝不再得到天的佑助,受到了上天的惩罚,失去了天下。
在周公看来,周人所以能够取代商王朝的统治,是因为周文王明德慎罚,怀保小民,因而感动了上天,上天才转而降天命保佑周王朝。
当天命不再保佑商王朝而保佑周人的时候,周克殷也就是上天的意志了。
周公天命不常的思想是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第一次在理论上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做的解释。
对于强化周王朝的政治统治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1、天命与民情是一体的,只有通过民情才能洞悉上天的意志。
统治者不能把水当作镜子,而应该时时刻刻关注民情,民情才是一面镜子。
2、周公强调天命与人事的统一,主张从民情中体察天命,实际上是虚于天命,重在人事。
周公虽然并没有否定天的意志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力,但是也没有人为地把天命神秘化,而是强调从民情中体察天命。
这表明,周公的天命观在本质上是人文的而不是神学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发展路向。
(三)敬天保民由于天命不常,上天只佑助那些有德的人,天的意志又只能从民情中反映出来,所以保民是敬天的关键所在。
要做到敬从天命,怀保小民,周王朝的统治者应该做到:要牢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能贪图安逸,荒怠政事。
要体察民情。
要慎用刑法。
历史八年级政治知识点归纳总结
历史八年级政治知识点归纳总结在八年级学习历史政治知识,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事件和思想。
本文将对八年级历史政治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些内容。
一、古代国家与政权1. 中国古代国家的逐步形成中国古代的国家逐渐形成于远古时期的部落联盟,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最终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 中国古代政权的更迭中国古代政权的更迭主要有封建领主之间的争斗和中央政权的更替。
代表性的政权包括夏、商、周和秦。
3. 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以君主为中心,统治阶级集权,实行封建官僚制度,通过封赏和世袭确立统治。
二、世界古代文明1. 阿拉伯世界的传统与现代化阿拉伯世界在古代具有较高的文明水平,对数学、医学、哲学和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现代化的进程中,穆斯林世界经历了殖民主义和民族独立运动。
2. 希腊罗马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希腊罗马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的政治、法律、艺术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罗马帝国的衰亡为封建社会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3. 印度古代文明的特点印度古代文明以种姓制度、宗教和哲学思想为特点。
印度教和佛教的兴起对印度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古代中国的政治和法律制度1. 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以皇帝为中心,设立官僚体系实行统治。
经过不断改革和发展,形成了官僚制度的基本模式。
2. 秦朝的法律制度秦朝统一天下后,推行了一系列法律制度,如行政区划、度量衡和文字统一等,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
3. 唐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唐宋两个王朝时期,政治制度较为成熟,建立了科举制度,提倡文治主义,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四、现代国际关系1.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大规模的战争,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冷战和国际鸿沟冷战时期,世界分为东西两个阵营,美苏两大超级大国为首的两个阵营展开了一系列政治、军事和经济竞争。
中国政治思想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政治思想史知识点总结中国政治思想历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中国政治思想家们就进行过丰富的探讨和思考,形成了独特的政治思想体系。
下面将从古代政治思想、封建时代政治思想和现代政治思想三个方面简要总结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知识点。
古代政治思想:1. 太平道和白莲教:太平道和白莲教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两股主要的反封建思潮,追求平等、公正、太平的社会秩序。
2.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主流,强调仁义礼智和忠孝恕。
孔子、孟子等都是儒家代表人物。
3.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注重自然和道与德的观念。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
4.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严明和行政的效率,提倡以法治国。
韩非、李斯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5. 兵家思想:兵家思想关注军事和战争,认为兵是国家的基础。
孙子的《孙子兵法》是兵家学派的代表作。
封建时代政治思想:1. 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2. 周世宗和文景之治:周世宗开展了变法,推行了新政,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文景之治是西汉时期的政治和文化繁荣。
3. 儒家复兴:明代儒学学者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强调人的内心的道德修养。
4. 孔子学派与法家学派的整合:明代的儒学注重实践,更加注重法家思想的要素,形成了一种新的政治思想体系。
现代政治思想:1. 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欧洲的启蒙思想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平等主义等思想。
2. 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思想: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提倡了共和政治,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思想,包括民主、科学、国民生活改善等。
3. 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使得中国产生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潮,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革命的发展。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强调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相结合。
综上所述,中国政治思想史涵盖了古代政治思想、封建时代政治思想和现代政治思想等多个方面。
第一部分 必背知识点 古代政治制度
第一部分必背知识点古代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后期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或王位)世代沿袭的制度。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
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从“禅让”到“世袭”,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生产力发展和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夏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在中央:实行王位世袭制;还设相、卿士等,协助国王处理政务。
在地方:封侯、伯,有臣属的方国。
3、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部少数民族来犯,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4、西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含义(基本内容):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
(理解“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意思)(3)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即:先代贵族)(4)受封者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世袭统治权,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5)受封者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派兵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义务。
(6)评价:①积极: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疆域,巩固了西周奴隶主的统治;②消极:但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东周出现了诸侯分裂割据、争霸的混乱局面。
5、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内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宗法等级: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
(4)大宗与小宗:它规定,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
中国政治思想史
1、先秦:法治思想:荀子强调“隆礼重法”,认为法是治国的关键。
商鞅:法是治国的根本;法之作用在于“定分”、能“胜民”能“富国强兵”;实行“法”治的原则在于依法行事、明令禁止;刑无等级,其基本精神是“公”,不以私害法是天下得治的根本保证;要明法以利民;要轻罪重罚,使民众对于法律有所畏惧;“刑于将过”,在于出现犯罪苗头之前便以法律制止之。
韩非:在法的定义、特征上予以说明:法设之于官府,必须是成文法,而不是随意性很强的习惯法;法的统治对象是民众;法要公开。
法的重要性在于:是全体臣民的行为规范,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
实行“法”治的具体原则:法要统一,具有相对稳定性;以其所重,禁其所轻;法不阿贵。
2、两汉: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大一统”来自春秋公羊学的解释,王正月谓之大一统:董认为“一”是万物的本原,是宇宙间的最高法则;所有事物皆要在一的原则下绝对统一起来,不得两起;大一统的专制政治思想是“古今之通谊”、“天地之常经”,具体表现在:1)政治领域,实行绝对君主专制统治,臣下以一为原则绝对效忠君主;2)思想文化领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专制主义政治权力来统一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意志。
3、魏晋:王弼的“名教本于自然”:以无为本,崇本息末。
1)任何社会政治伦理制度皆要以“自然”为本;2)任自然的基本点是与天地合德,求得天地之间的和谐。
于统治者而言,要节欲,实行无为、无欲;于百姓实行愚民政策;无为之为,因时权变。
4、明末清初: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对君主制的看法:1)君主要践行“以天下万民为事”的政治观。
a)坚持“天下为主,君为客”的社会政治理想,君民关系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政治关系:君主及国家制度是应兴天下之公利、除天下之公害的需要产生;黄所处时期君主与天下人的关系颠倒为“天下为客,君为主”;恢复立君的初衷,明确为君的职分,即兴天下之公利、除天下之公害。
b)“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不是君为臣纲,而是君臣师友,君臣共事;c)区分了天下之法与一家之法,即法为天下万民立,而非为一姓立;行天下之法则治,行一家之法则乱;d)“以万民忧乐”治乱观作为评价天下治乱兴衰的标准;2)“行天下之法”以匡世。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史知识点归纳与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史知识点归纳与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确立巩固完善强化加强顶峰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二、分裂与统一1、分裂的原因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占主导地位)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政治腐败)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激化矛盾)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
(被征服)3、评价: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
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三、调整和改革1、相同点⑴背景相同。
都发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
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措施(相同与不同)⑴经济:①解放生产力。
前期-解放劳动者本身和释放奴婢;后期-放松人身依附关系、②减轻人民负担--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紧密结合起来--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①约束统治者,生活节俭,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②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③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部矛盾3、评价⑴调整或改革后,从经济上看,推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富强(不同朝代富强的程度不同,东汉较差),多出现治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商代西周的政治思想(不重点看)(1)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各部落由氏族公社向国家形态转变。
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家长制家庭与部落征服共同作用的结果。
特点:1.保留了部落的某些特征(国家是松散的联盟,对本部族成员和被征服者实行分治政策) 2.土地公有 3.君主制度(2)西周的重要政治经济制度1.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2.分封制:同姓子弟和古代帝王后裔。
3.井田制:土地公有。
以家庭为单位平均占有土地,农户上缴十分之一的实物地租或九分之一的劳役地租。
(3)商代祖先崇拜和王权观念1.占卜成为重要的事务,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
(统治者向成名宣示其权力神圣性和合理性)2.从祖先崇拜到王权至上(4)西周初期“敬天保民”思想周公“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思想。
他提出“天佑有德”“惟命不于常”“明德慎罚”第二章:春秋时期的政治思想一、孔子的政治思想(1)“天下有道“的政治思想。
“道”是作为判断社会政治良否的标准。
符合道义的社会便是好社会。
符合道义的社会特征包括:1.有着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一秩序。
2.道德品行良好。
3.社会关系和谐(2)“仁“与修身。
”仁“与”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
”仁“有三要点。
爱人为仁、克己复礼为仁、敦朴厚重为仁。
仁是个人内在的道德品质,是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前提。
孔子认为诗人还要进行修养,包括养成“克己忍让”的美德、恪守“忠恕”之道、安贫乐道、安分守己(3)“礼”的德政教化。
恢复礼制是走出社会动乱的根本途径,主张用礼规范社会生活,重建社会政治秩序。
礼是适用于社会各面的行为准则。
礼是个人的行为规范,也是国家政治事务的规范。
君主做到礼的规范便是德政,而做到以德治国应该做到富民均平、举贤才、教化主张。
孔子还主张通过教育培养人才。
二、老子的“无为而治”政治思想(1)老子的“道”论。
道是老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道先于物质世界并且独立于物质世界的存在,道是物质世界的本原,并且决定着具体事物的属性。
本质为无的道孕育了世界万物。
,道是社会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法则。
(2)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
老子设想的理想社会有以下几个特征:国家规模小,人口少、生活在原始状体下,人们长期实践形成的知识与技能失去了价值、人们没有知识欲望目的的生活、人们之间没有交往每一个小国相互隔离。
(3)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可以使民众保持淳朴善良的品质。
无为政治主张主要包括: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慎征伐。
老子的无为而治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在本质上是为统治者服务的。
无为诗人回到原始蒙昧的状态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一、孟子的“仁政”思想(1)”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性善论),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属性,也是人类社会群体生活所以可能的前提。
(2)”王道“论。
孟子倡导王道而拒绝暴政。
他所说的王道是符合道义的政治,统治者应该道义在先,不能有任何追逐利益的主观动机,最好的政治只能从改善民生开始。
,也表达了孟子期望统一的愿望。
(3)君权天授论。
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天。
孟子一方面强调天是君主权力的来源,另一方面也强调君主权力必须遵守天的意志。
(4)施仁政的政治主张。
仁政核心是改善民心。
仁政是治国的根本原则,能不能行仁政是决定一个国家成败得失的关键。
仁对于社会每一个人也是至关重要的。
孟子对仁的理解来自孔子的“仁者爱人”。
孟子对统治者的道德品质提出较高要求。
主张君主与民同乐。
实施仁政包括:制民之产、轻徭薄赋、保护工商业。
三、荀子以性恶论为前提的礼治思想(1)“性恶”论。
荀子全部政治思想的理论出发点是性恶论。
人本性变现为某种与生俱来的感官需求。
人恶会引起社会动乱,进而导致贫穷。
政治活动的任务就是抑制人恶的本性。
所以人需要摆努力创造善,就是“化性起伪”。
(2)礼治与恢复三代之治。
礼的起源: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与社会矛盾发展的结果。
礼的作用:礼是约束社会政治生活各个方面的行为规范,在礼的约束下人们有正当的社会生活也是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
礼与法的关系:礼比法重要,礼具有政治指导作用的一般原则,法是统治者所运用的工具,但饭以强制性特征对礼具有重要补充作用。
恢复三代之治原因:时代近,易于效法、三代的制度完美。
最终他支持恢复井田制分封制。
(3)尚贤使能与富国富民。
赏贤使能是君主第一要务,明君善于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
经济上主张富国富民,这是统治阶级重要的责任,措施有:以礼调节人的物欲、重农抑商、薄税敛。
四、墨子以兼爱尚贤为核心的政治思想(1)兼爱非攻。
社会动乱根本原因在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兼相爱交相利是解决社会纷争最有效途径。
墨子反对战争,提倡非攻,理由是战争是亏人自利行为,亏人自利便是不义、战争是人类不义行为、战争影响民众生活妨碍社会发展。
墨子理论有一定合理性,但认为所有战争是不义有些片面。
(2)尚贤主张。
统治者不知尚贤是因为不知他的重要性。
应该任人唯贤,墨子不亲疏不论贵贱,比儒家前进了,有利于扩大国家统治基础。
(3)尚同主张。
社会动荡,人们意见不统一。
墨子人任,每个人应该放弃自己观点服从君主意见。
这一主张导向必然是极端的君主专制政治。
五、庄子以返璞归真为主旨的政治思想(1)至德之世的社会理想。
基于自然的理解做出的设想更加原始。
他追求返璞归真,人与人之间没有交往,靠能力生活。
体现了庄子对自由的追求,却脱离了现实。
(2)社会批判精神。
他认为他生活的战国时代是糟糕的时代。
批判有:圣人名曰治天下,其实是乱天下。
现实社会的伦理规范都是道德衰败的结果。
(3)君道无为的思想主张。
帝王治国在于顺应天道天道的本质就是无为自然。
君主无为臣子有为。
实施无为做到两点:君主应该心静恬淡、不以智慧技巧治国。
这一思想成为汉初黄老学派思想来源。
六、商鞅的法治思想(1)人性好利论。
人性好利是与生俱来的,礼义法度对人约束有限,但这并不是坏事,君主可以因势导利使民众用于耕战,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2)“利出一孔与奖励耕战。
一耕二战是国家最重要的事,耕与战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国家实行奖励耕战的政策,堵塞耕战以外的任何利益渠道。
耕可养战,战可促进农业生产。
这一主张使得秦国强大起来。
(3)法治主张。
法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法的作用包括:定分、胜民、富国强兵。
关于法的实施,这商鞅主张:刑无等级、明发利民、轻罪重罚。
商鞅提出的法已经有了进步性,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他的理论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一味用法约束人民却不用法保护他们的权利,脱离事实具有随意性。
七、韩非法术势兼用的君主专制思想(1)历史观与人性观。
他把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当今,他反对儒家以古非今、效法先王的主张。
从上古到今发生了几个变化:物质财富供求关系的变化,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物质才读增长速度,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权力本质的变化,天子权势变弱。
对于人性观,韩非认为人的任何行为都收好利的本性支配,计划而行是人的行为法则。
他认为应该从利的角度解释人的全部社会行为。
人的好利本性源于人的生物本能。
国家应该利用引导利的本性为君主专制服务。
人性论对人间关系实质揭示是深刻的,但是也否定了伦理道德具有片面性,人不单单只有单纯的厉害关系。
(2)君主之上的观念。
他认为君主的利益高于一切。
君主是国家的主任,君主是国家的私有物。
民众要无条件服从君主,为君主所用。
他还给民众划分了等级。
这对于君主专制有一定积极意义。
(3)法术势兼用的主张。
法的特征包括:法是文字记录的成文法、法的对象是民众、法要公开。
权术指的是君之驾驭臣下的手段,术是君主专用的。
势是权势,权利与地位的总称,君主用法术的前提。
势包括刑和德,是君能够君临臣民的根本条件。
法术势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势是君主用法术的前提,法是君主维护权力的地位手段。
君主用权术的要领:君主无见其所欲、虚静无事、设法隔断大臣与民众、大臣与大臣之间的联系、去做让民众赞誉的事情、控制重臣的政治经济实力、循名责实,参验群臣。
治国必须实行法治具体法治原则有:法一二固、以其所重禁其所轻、法不阿贵。
这些理论加强了君主专制。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一、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秦国统一后废除六国旧制,指定颁布法律统一度量衡、钱币和文字,全国推行土地私有制,统一赋税制度。
西汉文帝景帝时期实行轻徭薄赋、重农抑商、与民休息的政策。
进入东汉农业手工业进步,豪强地主兼并与割据成为社会经济发展阻碍与破坏力量二、秦始皇天下一统的政治思想(1)君权至上的统治思想。
他信奉并实践法家的以法治国主张。
首先更改帝王名号其次取消谥法充分体现了君权至上的思想。
将君主的政治权威强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2)中央集权与”大一统“政治思想。
主张强化中央集权,实行郡县制、官僚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
大统一思想包括:天下一统于皇帝,土地臣民无不为皇帝所有、皇帝一统天下具有政治正当性、维系大一统治秩序(3)严刑峻法的法治思想。
继承了韩非的文化专制思想并付诸于实践。
秦始皇的专制严刑峻法加剧了社会矛盾造成文化浩劫。
三、李斯极端专制的政治思想(1)文化专制思想。
主张思想统一理由为:统一思想学术有利于国家政策法令实施、有利于强化君主权威天下一统的政治需要。
他主张收书烧书、禁绝言论、集发家思想于一(2)督责之术与帝王专权思想。
是一种君主统驭群臣的政治权术,手段与做法包括:深罚与独断。
他的思想过于极端加剧秦国的灭亡四、陆贾儒道结合的政治思想(1)以仁义为本的治国主张。
以仁义文本的治国方针出发,提出要着重处理好三个关系:一德治与刑罚的关系二是义与利的关系三是政策与民心的关系。
这些主张对于缓解汉初矛盾消除秦政积弊形成新的治国思想有着积极意义。
(2)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陆贾将儒家的德治忠孝礼义教化身份等级思想融合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之中为无为而无不为体现黄老道学派特色。
他要求政府减少行政干预减少傜赋,减轻刑罚,忠臣子孝、尊尊亲亲上下有序、老安少怀(3)统物通变的政治调节思想。
统物观察天文地理和人事,通变根据时势与世事的发展变化进行适宜的调节不墨守成规。
圣人通过观察天地确立人道制定运用社会政治的方法原则。
陆贾的政治思想以仁义文本又倡导无为而治对汉初政策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
五、贾谊儒法相济的政治思想(1)总结秦朝速王教训。
秦统治者的根本错误在没有随政治形势变化调整政治思想。
他要求统治者根据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政治指导思想和政策。
(2)民本思想与倡四维、兴教化的主张。
民本与是仁政:百姓是国家根本统治者的国策是固本具体政策仁爱民众,实施德政其点有二:实行仁政以利民、富民,减轻刑罚,政不扰民倡四维,兴教化:主张以礼治国思维包括礼、义、廉、丑,“张四维”教化天下实现大治。
要害在移风易俗使人们遵守身份等级规范,懂得廉耻,循规蹈矩。
(3)礼法兼并与强化中央集权。
巩固中央集权,强化君权:具体措施完善官僚制度,强化君主权威,削弱地方封王势力,巩固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