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的认识》名师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长方体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长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长方体,了解长方体的特征,包括长、宽、高的概念,以及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长方体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为后续学习其他几何体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对图形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立体图形的认识,尤其是长方体的特征,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物演示、图片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长方体的直观印象,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的特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长方体,了解长方体的特征,学会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识别长方体,了解长方体的特征,学会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长方体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物演示、图片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操作教学法: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长方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方体模型、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模型,以便动手操作。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的实物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提问学生:“你们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它叫做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长方体的认识。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长方体的各个面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和思考,提问学生:“你们能说出长方体的特征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讲解长方体的特征,包括长、宽、高的概念,以及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的认识》名师教案
《长方体的认识》名师教案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长方体的认识”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8~19页的例1和例2。
长方体作为最基本的立体图形,是学生从二维空间转向三维空间学习的起始。
通过长方体盒子的观察,得出什么是棱、什么是面、什么是顶点。
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一个立体图形可以从棱、顶点、面三方面研究,使学生形成关于立体图形研究的基本思路,今后可以迁移应用到其他立体图形的学习中。
(二)核心能力引导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的有关特征,提高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建立良好的空间观念。
(三)学习目标1.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比较、操作、讨论,了解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知识。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动手搭建长方体框架,从而知道12条棱分为几组,并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3.在操作、想象等活动中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 形成立体图形研究的基本思路,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四)学习重点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以及长方体的长、宽、高。
(五)学习难点建立空间观念,形成立体图形的初步印象。
(六)配套资源实施资源:《长方体的认识》名师教学课件,12根的小棒(3组,每组4根)及8个插头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1.预习任务请找一个长方体物品,并思考:关于长方体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二)课堂设计1. 谈话导入,认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师:老师手拿一张纸,它的形状是?(长方形)师: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两个面,一条边)师:面和面相交会形成一条边,在立体图形中我们把它叫做棱。
(板书:面棱)师:再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顶点)师:这个点是怎么形成的?三条棱相交形成的点在立体图形中叫做顶点。
师:老师将它的秘密一一展现出来,咦?变成了什么?(长方体)师:对,其实我们以前已经简单认识了长方体,那它到底有什么样的特征呢?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来了解它。
(板书课题)2.问题探究(1)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的认识》教案(精选12篇)
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的认识》教案(精选12篇)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的认识》篇1一、教学思路:《位置》是学生在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两个数(从两个维度)来描述一个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初步渗透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思想,它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用两个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非常简明,从另一个角度感受数学的作用,同时通过多种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师生谈话,激趣导入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的。
因此,本课一开始抓住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让学生先做,再比一比谁能把自己介绍得更清楚,让大家不但知道你叫什么名字,还能知道你坐在哪里的现实活动中,初步感受位置,激发学习兴趣。
2、联系实际,学习新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物体的位置,已有较多的感性认识。
因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学生在明确我们习惯上怎样来分小组的方法后,先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坐在第几组的第几个位置,再找一找自己前、后、左、右同学的位置,最后再开展“猜一猜,我的好朋友是谁”的游戏,这样的设计调动了全班的参与意识,变一问一答式教学为全员参与的玩中学,乐中知,同时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此后,通过填写座位卡并与前后左右的同学的座位卡进行比较。
进一步明确:从两个方面(维度)描述出一个物体的位置非常简明,此环节层层相扣,逐步渗透,深化了知识的内涵,以螺旋上升的方式解决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3、创设活动情境,感受位置荷兰数学家和教育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这样一句话:“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我先利用让学生发现电影院座位的排列规律,然后创设实际活动情境,把教室模拟成电影院,放手让学生自己进场找座位,通过实践使学生真正掌握了本领,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教案设计
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掌握长方体的定义及性质。
2. 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长方体的定义及性质2. 长方体的特征3. 长方体与其他几何图形的区别4. 长方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5. 巩固练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长方体的定义、特征及性质。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对长方体特征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了解长方体的特征。
2. 采用操作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长方体的性质。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
4. 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长方体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引出本课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总结长方体的特征,并与正方体进行比较。
3. 课堂讲解:讲解长方体的定义、特征及性质,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的概念。
4. 动手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验证长方体的性质,如测量长、宽、高,计算体积等。
5. 应用拓展: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长方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长方体的特征及性质。
7. 巩固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堂反思:鼓励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分享收获与不足。
9.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长方体的认识。
10. 课后辅导: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课后辅导,确保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相关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评价,检验学生对长方体的定义、特征及性质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及实际应用能力。
2.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问答、练习题、小组讨论、学生讲解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
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认识》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他们在巩固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提高。
-及时反馈,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4.知识拓展:
-介绍长方体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长方体与其它几何体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1.知识梳理:通过提问、总结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2.学生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布置作业: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独立思考,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他们对几何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识别一些基本的平面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在此基础上,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将更加深入,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5.课堂小结:
-通过提问、总结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6.课后作业:
-设计富有挑战性的作业,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查阅相关资料,拓展知识视野。
7.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小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长方体的认识》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小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长方体的认识》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掌握长方体的定义和性质。
2.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理解长方体的定义和性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2.新课讲解(1)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形状,发现长方体的特征。
教师提问:请大家观察长方体,看看它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2)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性质。
教师提问:请大家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各个面,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平平的,没有弧度。
(3)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的定义。
教师提问:谁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长方体?学生回答:长方体是一种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立体图形。
3.实践操作(1)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模型,要求学生用直尺和圆规画出长方体的平面图。
(2)学生在纸上画出长方体的平面图,并标注各个面的长度和宽度。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1)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长方体有了哪些认识?学生回答:我们知道了长方体的特征、性质和定义。
5.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回家后,用硬纸板制作一个长方体模型,并标注各个面的长度和宽度。
(2)思考:长方体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举例说明。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充分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和性质,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
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动手画出长方体平面图,加深了对长方体的理解。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长方体的认识》人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长方体的认识》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长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二单元第一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长方体,了解长方体的特征,包括长、宽、高的概念,以及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长方体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二年级和三年级学习的平面图形的知识,对图形的认知有了基础。
但是,对于长方体的三维空间概念、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实物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长方体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长方体的特征,能够识别长方体。
2.学生能够运用长方体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方体的特征。
2.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实践操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实物展示、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
2.准备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3.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物体,如牙膏盒、书、纸箱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的共同特点,从而引出长方体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触摸,感受长方体的三维空间特征。
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有六个面,相对的面形状和大小相同,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小棒和硬纸板制作长方体模型,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长方体特征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利用长方体模型,引导学生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5.拓展(10分钟)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长方体的知识解决。
五下第二单元《长方体的认识》案例数学教案设计
五下第二单元《长方体的认识》案例數學教案設計教案设计:五下第二单元《长方体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并掌握长方体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包括面的形状、边的关系、顶点的数量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和归纳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方体的定义2. 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3. 长方体的特性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展示或多媒体演示的方式,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长方体物体,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它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新知探究1. 让学生分组活动,每组发放一个长方体模型,让他们通过触摸、测量、对比等方式,观察和记录长方体的特点。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特性,包括六个面都是矩形、十二条棱可以分为四组相等的棱等。
3. 通过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长方体的特性。
(三)巩固拓展1. 设计一些与长方体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长方体的理解。
2. 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模型,体验长方体的构造过程。
(四)课堂小结请几位学生分享他们在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再次强调长方体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本上的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长方体物体,记录它们的特点。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2024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优秀教案(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优秀教案(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想象、推理、探索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长方体、正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理解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
2. 立足想象与操作,自主探索并发现长方体顶点、棱、面之间的关系,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3. 在自主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特征,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准备:课件、模型、搭长方体的材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的数学图形,你认识它们吗?(认识)师:那这个图形叫什么?这个呢?这个……师:在这些图形里,你能分辨哪些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吗?(能)师:你上来试一试。
请将是平面图形的拖到左边,是立体图形的拖到右边。
师:同学们,他做的对吗?(对)师: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立体图形的世界,更深入的认识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二、新授1.说一说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师:我们周围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
2.认识长方体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长方体。
请同学们看,在长方体中,老师手摸得这些平平的地方叫做长方体的面,然后面与面相交的这条线就叫做长方体的棱,三条棱相交的这个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师:同学们的桌上都有一个长方体的物体。
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下面这些问题摸一摸你的长方体。
(1)长方体有()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4)长方体有()条棱。
(5)哪些棱长度相等?(6)长方体有()个顶点。
师:你们有答案了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师:通过刚刚的活动我们知道了:长方体一般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长方体的认识》是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长方体的特征,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三维空间,提高空间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他们对平面图形有较深入的了解。
但长方体作为一个立体图形,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长方体的特征,知道长方体的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2.让学生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公式的推导,以及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加深对长方体的认识。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长方体的特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方体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观察长方体的特征。
2.准备长方体的图片,用于引导学生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长方体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提问:“请大家看看这个模型,你们能找出它的特点吗?”引导学生关注长方体的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长方体的图片,引导学生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
提问:“请大家观察这些图片,你们能找出它们共同的特点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长方体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长方体的尺寸,让学生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学生在纸上完成计算,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关于长方体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教案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教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本店铺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教案 1教学内容:长方体的认识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具运用:一些长方体物品,课件。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2.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
提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教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提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长方体又具有什么特征呢?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
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板书:面(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讲述: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板书:棱(3)再请同学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一个点)讲述: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顶点(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
学生依次说出名称。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①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面)有几组相对的面?(3组)前?后,上?下,左?右。
②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长方体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演示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现代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的棱长特点,为以后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打好基础教学前准备:多媒体教学设施、长方体实物模型两个,其中一个是两面是正方形的、学生自带生活中的长方体纸盒。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师:我们已经学过好多图形,老师带来了两组好看的图形,你们愿不愿意看?生:愿意师:观察屏幕,谁能说出屏幕中图形的名称?观察请回答:课件1展示:引导学生指出各个图形的名字。
课件2展示:货架上,摆放着墨水瓶盒、牙膏盒、肥皂盒、圆柱体的奶粉筒、正方体的魔方玩具。
师:这些图形和前面的图形有区别吗?生:前面的图形是在一个平面上的,这些图形给我们的感觉不是在一个平面上,而是立体的。
师:那么这些图形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个立体图形-------长方体(板书-长方体)二、进行新课:1、初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师:生活中有好多长方体物体,你们看一看老师带来的是不是长方体?你们带来了什么长方体物体?它们是干什么用的?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纸盒,你能发现什么吗?看的真好,平平的面在哪里呢?你能给大家指一指看吗?这样平平的面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的面。
板书:面。
老师手中的长方体你能看到几个面?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人们经常把面对的面叫做前面,与它相对的面叫做后面,右侧的面叫做右侧面,相对的面叫做左侧面,放在地上的面叫做底面,与它相对的面叫做上面。
为了研究方便,人们把能看到的长方体物体的面用实线表示,看不到的面用虚线表示,画成长方体图形。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长方体的认识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想象、推理、探索等教学活动,自主探索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含义。
2、在自主探索长方体特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特征,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1、同学们请看屏幕,你还记得这些图形的名字吗?2、这些图形都是什么图形?3、(出示长方体物品)它是平面图形吗?它是什么?4、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呢?可见,长方体在我们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究竟它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长方体。
板书:长方体的认识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一)认识面、棱、顶点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物品,用手摸一摸、看一看,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开始活动吧。
2、小组汇报3、我们把平平的地方叫做长方体的面。
板书:面把两个面相交的线段叫做长方体的棱。
板书:棱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长方体的极点。
板书:极点4、让我们通过课件来看一看。
二)探究面、棱、顶点的特征1、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极点,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来研究,看看有什么发现?同学们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请借助手中的长方体,用本人喜欢的方法先研究一下,小组内交流,最后把交流的结果填写在研究单里。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同学来汇报。
入手下手活动吧。
2、先来汇报面的特征3、小组汇报(请2名同学汇报)板书:6个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课件演示4、汇报棱的特征小组汇报板书:12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课件演示5、长方体有8个极点课件演示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动手操作,我们总结出了长方体的特征请一名同学读研究单让我们一起来核对一下小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城的(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立体图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三)认识长、宽、高1、(拿出长方体框架)想一想要搭建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几根小棒?为什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3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1课时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3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1课时长方体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了解长方体的定义和性质。
2.掌握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3.能够运用长方体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长方体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难点:运用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解决复杂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2.教具:长方体和相关实物模型。
3.准备PPT或其他教学辅助工具。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长方体的实物模型或图片,让学生猜测长方体的定义。
2.引入:教师介绍长方体的定义,包括什么是长方体、长方体的性质等。
3.示范:教师通过示范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4.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如计算给定长方体的体积,解决相关问题等。
5.拓展:引导学生思考长方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计算物体的容积等。
6.总结:帮助学生总结长方体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强化学习效果。
五、教学活动设计1.活动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长方体的特点和性质,然后分享给全班。
2.活动2:实物操作:让学生观察、测量长方体的不同面,并计算体积。
3.活动3:游戏竞赛:设置长方体相关问题,让学生以游戏形式竞赛解决。
六、教学评价1.作业布置:布置作业,巩固学生对长方体的理解和计算方法。
2.评价方式:通过作业的批改和课堂练习的表现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
3.反馈与调整: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体概念。
以上就是本次课《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内容,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长方体有更深入的认识,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3.1《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3.1《长方体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长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3.1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长方体,了解长方体的特征,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长方体的性质。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立体图形,如正方体、球体等,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长方体的特征和性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从而深入理解长方体的特征。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长方体,了解长方体的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的能力,提高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3.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长方体的性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方体的特征和性质。
2.教学难点:用数学语言描述长方体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操作实践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长方体的图片、模型等。
2.教学素材:长方体的实物模型、卡片等。
3.教学工具:白板、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的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形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长方体有哪些特征?”让学生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长方体的特征,如六个面、十二条棱、八个顶点等。
同时,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长方体的性质,如长方体的对角线相等、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长方体卡片,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操作,验证长方体的特征。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加深对长方体的认识。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有关长方体的问题,如“长方体的对角线长度是多少?”、“长方体的相对面面积相等吗?”等,让学生回答。
同时,教师进行点评,巩固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3.1《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3.1《长方体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说出长方体的定义。
2.能够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3.能够辨别日常生活中长方体的实物。
4.能够观察、测量长方体的各边长。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长方体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长方体的定义及特点。
2.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3.观察、测量长方体的各边长。
难点1.对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区分。
2.观察、测量长方体的各边长的实际问题解决。
三、教学准备1.教师:课件、教案、实物长方体、测量工具。
2.学生:课本、笔、作业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实物长方体,让学生观察,并提问:这是什么几何体?有哪些特点?2. 学习1.给出长方体的定义:长方体是一个有六个面的几何体,每个面都是矩形。
2.让学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差异,分辨它们的特点。
3.给出一个日常生活中的长方体实物,让学生尝试观察、测量其各边长。
3. 操练1.让学生自己找一个长方体实物,观察、测量其各边长。
2.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如长方体的体积等。
4. 总结总结长方体的定义及特点,总结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区别。
五、课堂讨论1.长方体与正方体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2.长方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六、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
2.做一个设计,使用长方体来构建一个实用的物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长方体有更深入的认识,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测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长方体的认识》人教新课标(2023秋)
2.教学难点
(1)理解长方体的空间结构:学生在空间观念方面的发展程度不同,对长方体的空间结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举例:如何理解长方体的相对面、相对棱、相对顶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运用公式计算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学生可能对公式的来源、推导过程理解不深,导致运用不熟练。
3.增强学生的几何直观:通过探索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感悟几何图形的性质,培养几何直观。
4.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培养学生严谨、有条理的思考习惯。
5.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将长方体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增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其次,在计算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时,部分学生容易混淆公式。针对这个问题,我通过列举实例、让学生亲自操作计算,帮助他们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同时,我也提醒学生们要注意公式中各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避免在计算时出错。
此外,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得相当积极。他们能够将所学的长方体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些学生较为内向,不太愿意主动发言。为了鼓励他们,我尝试采用了点名回答和小组互动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讨论中来。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长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长方体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计算一个长方体水箱能装多少水。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用纸板制作一个长方体模型,测量其长、宽、高,并计算表面积和体积。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预设)学生:可以分成三组,每组有4条棱,每组的棱的长度相等。
教师:非常好!那么顶点有什么特点呢?预设)学生:长方体有8个顶点,每个顶点都是3条棱的交点。
教师:非常好!通过小组合作,我们已经探究了长方体的特征,你们掌握了吗?三)拓展应用1.展开长方体。
教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第123页,剪下长方体展开图,把它剪下来,然后折成长方体。
(教师演示)2.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教师:请同学们测量一下你们拿到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然后计算一下它的体积。
(教师演示计算公式)四)课堂小结教师:今天我们研究了长方体的特征,认识了长、宽、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建立了更好的空间观念。
下节课我们将研究长方体的表面积,希望大家做好预。
学生可以分成3组,每组有4条棱长度相等的长方体。
教师演示“相对棱相等”并询问学生如何证明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教师随后询问长方体的顶点数量,指出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其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学生被要求填写教材第19页的表格并进行小结。
教师指出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以及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都相等的物体不一定是长方体,而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相等的说法是错误的。
教师介绍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并提供两个长方体的直观图,要求学生指出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摆放的位置不同,长、宽、高也不同。
教师还提出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4组,每组都是由同一个顶点出发的长宽高。
最后,学生被要求进行实践并认识长方体直观图。
【2019年整理】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精品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7—29页“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并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在探究长方体特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求知欲望。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帮助学生建立长方体的脑像图。
教学准备:长方体框架、电脑课件。
学具准备:长方体、白纸一张、直尺、铅笔、剪刀、线绳、橡皮泥、小棒。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点动成线、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吗?喜欢看魔术表演吗?老师今天带来了小魔术,想看吗?但在看魔术的同时老师需要你们回答我提出的问题。
师:同学们请看我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礼物?(课件出示一个点)生:一个点。
师:如果让这个点向右平移一段,它滑过的痕迹会是什么?生:一条直线。
师:只是一段呢?生:一条线段。
师:仔细看,老师的魔术开始了。
变!(课件演示电动成线的过程)你猜对了吗?2、线动成面师:如果让这条线段向下平移一段,同学们想一下它滑过的痕迹会是什么?生: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师:老师要继续给你们变魔术了,仔细看!变!(课件演示先动成面的过程)这次谁猜对了?3、面动成体师:如果再让这个长方形沿水平方向向后平移滑动,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滑过之后的痕迹,在你的脑海中会呈现什么样的形状?生:长方形。
师:变!(课件演示面动成体的过程)真不错!4、揭示课题师:同学们,在刚才的魔术中老师已经将大家从平面图形的世界带到了立体图形的世界,很神奇吧!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可以看作长方体?生:举例。
师:老师也搜集到一些形状是长方体的物体,一起看一下。
(课件出示)师:如果要把他们的形状画下来,看是这样吗?(课件演示)师:你想知道长方体的特征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长方体的认识》(板书课题)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一)、切中认识面、棱、顶点1、面师:瞧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什么礼物?喜欢吗?老师能让这个不规则的物体变成一个长方体,你知道我用的什么方法吗?生:用刀切。
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教案设计
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掌握长方体的定义及性质。
2. 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长方体的特征、性质及应用。
难点:长方体的空间想象和实际操作。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长方体模型、图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尺子、剪刀、彩纸等动手操作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方体模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对长方体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长方体的定义及特征,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六个面、十二条棱、八个顶点。
3. 课堂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观察长方体模型,总结长方体的性质。
4. 动手操作:学生利用彩纸、尺子、剪刀等材料,制作自己心中的长方体模型。
5. 成果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描述长方体的特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长方体的特征和性质。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一个长方体图形,并标注出其六个面、十二条棱、八个顶点。
2. 观察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物体,拍照或画图,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提升。
3. 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沟通、表达能力的进步。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的对称性,理解长方体的对称轴。
2. 引导学生思考长方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包装、建筑等。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effectiveness and appropriateness, considering the students' learning progress and feedback.2. 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方体的认识》名师教案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8~19页的例1和例2。
长方体作为最基本的立体图形,是学生从二维空间转向三维空间学习的起始。
通过长方体盒子的观察,得出什么是棱、什么是面、什么是顶点。
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一个立体图形可以从棱、顶点、面三方面研究,使学生形成关于立体图形研究的基本思路,今后可以迁移应用到其他立体图形的学习中。
(二)核心能力
引导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的有关特征,提高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建立良好的空间观念。
(三)学习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比较、操作、讨论,了解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知识。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动手搭建长方体框架,从而知道12条棱分为几组,并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3.在操作、想象等活动中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 形成立体图形研究的基本思路,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四)学习重点
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以及长方体的长、宽、高。
(五)学习难点
建立空间观念,形成立体图形的初步印象。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长方体的认识》名师教学课件,12根的小棒(3组,每组4根)及8个插头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请找一个长方体物品,并思考:关于长方体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二)课堂设计
1. 谈话导入,认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
师:老师手拿一张纸,它的形状是?(长方形)
师: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两个面,一条边)
师:面和面相交会形成一条边,在立体图形中我们把它叫做棱。
(板书:面棱)
师:再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顶点)
师:这个点是怎么形成的?三条棱相交形成的点在立体图形中叫做顶点。
师:老师将它的秘密一一展现出来,咦?变成了什么?(长方体)
师:对,其实我们以前已经简单认识了长方体,那它到底有什么样的特征呢?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来了解它。
(板书课题)
2.问题探究
(1)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①分组合作学习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长方体,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来研究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有些什么特征?(课件出示表格)
②交流汇报。
师:谁能把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汇报一下?
预设1: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师:你有这样的长方体吗?哪是相对的面?为了描述方便,一般称为左面、右面、上面、底面、前面和后面。
(指实物回答)
预设2: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师:你怎么知道的?
预设:我用剪刀把相对的面剪下来比较;我测量了相对面的长和宽,长和宽的长度分别是相等的。
(教师课件演示“相对的面相等”)
师:谁能说说棱的特点?
预设:长方体有12条棱。
师:可以分成几组?
预设:可以分成3组,每组有4条,每组的4条棱长度相等。
师:你用什么办法来证明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重在说验证的方法。
(教师演示“相对棱相等”)
师:谁再说说长方体的顶点?(长方体有8个顶点)
③完善表格并小结。
师:请你把教材第19页的表格填完整。
学生先在教材上独立完成,再课件演示。
小结:长方体就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设计意图:学生明确了概念,再进一步观察、动手,合作学习研究面、棱、顶点的特点,使学生亲身感知长方体这个立体图形,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调动多感官参与学习,寻求多种途径和方法达到目的,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考查目标1、3】
(2)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①制作长方体框架
师: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如果要搭建一个长方体框架,你们需要几根小棒?
师:随意给你们12根可以吗?为什么?
(12根,每四根一样长或8根一样长和4根一样长的)
师:现在请你们同桌2人选出合适的材料,搭建长方体框架,完成后回答下面问题。
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
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②认识长、宽、高
师: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呢?
(每相对的4条分一组,可以分3组)
师: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不相等)
师: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指出自己手中长方体的长、宽和高。
出示两个长方体(相同长方体两种不同的摆放位置),谁能指着说一说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吗?
小结:长方体的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摆放的位置不同,长、宽、高也不同。
师:如果按同一个顶点出发的长宽高为一组,12条棱又可以分为几组?(4组)
【设计意图:制作长方体框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能对长方体的特征有进一步的了解和巩固,也可以自然地引出下一个环节——长方体长、宽、高的认识。
考查目标2、3】
(3)认识长方体直观图
师:(讲桌上的长方体教具)你看到了长方体的几个面?都是什么图形?
预设1:(1个、2个、3个)都是长方形的。
预设2:它的左面和上面就是平行四边形。
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细致。
(课件演示直观图)我们在出示长方体的直观图时,除了前面和后面外,常常把其它各个面都画成平行四边形,但实际上是长方形。
(教师课件出示立体图,看不见的棱用虚线来表示)
【设计意图: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教给学生识图的方法。
考查目标3】
3.巩固练习
(1)请你判断对错。
①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
②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都相等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
()
③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相等。
()
(2)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长方体的前面是什么形状?长、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右面呢?
②哪几个面的长是9厘米,宽是5厘米?
(3)想象长方体的形状。
(课件演示)长方体长、宽、高分别为12厘米,7厘米,5厘米,完整直观图出示,逐步减少棱的条数。
教师:咱们至少需要知道那几条棱长,才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样子?
(课件出示只有一组长、宽、高的长方体)
教师:请你想象并比划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长方体?
长、宽、高分别为12厘米,5厘米,5厘米(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牙膏盒)。
长方体长、宽、高分别为5厘米,5厘米,5厘米(魔方,其实也是个正方体)。
长方体长、宽、高分别为5厘米,4厘米,1厘米(扁扁的长方体——火柴盒)。
【设计意图:从抽象的几何图形回到生活中的物体原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适当出示正方体,为下一节课做铺垫。
】
4.李师傅用铁丝焊一个长10厘米、宽4厘米、高6厘米的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铁丝多少厘米?
4.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从面、棱、顶点三方面研究了长方体的特征。
会搭建长方体的框架。
师:同学们展开想象,如果给你一点,学了这节课你会联想到什么?(由一点引出的三条线段)由这三条线段你会想到什么?(三个面)继续想象:(由三个面可以想到它们相对的三个面形成一个长方体)。
【设计意图:使学生建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
】
三、课时作业
1.下面是长方体展开图,你能找出几组相对的面?如果以②号为下面,其它几个面分别是几号?以⑥号为下面呢?
答案:如果以②号为下面,则④号为上面,③号为前面,①号为后面,⑥号为右面,⑤号为左面。
如果以⑥号为下面,则⑤号为上面,③号为前面,①号为后面,④号为右面,②号为左面。
解析:根据长方体面的特征,确定哪两个面是相对的,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考查目标1、2、3】
2.按教材要求做一做。
答案:略。
解析:这是操作题,通过操作不但巩固对长方体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考查目标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