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城山记教案教学提纲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词语,背诵全文。
2、概括小石潭的特点,学习文章写法。
3、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习重点:1、掌握重点词语,背诵全文。
2概括小石潭的特点,学习文章写法。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作者作品介绍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宗元与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
2.文体、背景介绍
.关于文体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写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的改革,被贬为永州
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
《小石潭记》是《》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及原文
《小石潭记》课文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阅读文章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点
2.仔细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感悟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的特征移步易景的写法
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1.借助背景相关的《江雪》,导入文本
学生背诵柳宗元的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分析指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是哪些字,并结合这首诗的意境说
明原因
(表现作者心境的是“孤”和“独”两个字在孤寂、冷清、高远宏阔的背景下,诗中的主人公在“钓寒江雪”,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
写照前人说“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也写了诸多的优秀作品,代表作有《永州八记》等名篇本文是《永州八记》之一,这些作品中作者借景抒怀,与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小石城山记
注意以下加点字词的读音
逾 【 yú 】 垠 【yín】 梁 【 lì】 堡坞 【wù】 睥睨 【pì nì 】 疏数 【cù 】 傥 【 tǎng 】
偃仰 【 yǎn 】【 yǎng】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交代了经过黄茅岭,然后由两条路都可 文章开头交代了经过黄茅岭, 文章开头交代了经过黄茅岭 以到达小石城山。 以到达小石城山。 只有第二条路才能到达 B.文章第一段文字主要写了小石城山的荒凉景象。 文章第一段文字主要写了小石城山的荒凉景象。 文章第一段文字主要写了小石城山的荒凉景象 奇异景象 C.第二段主要的表达方式是描写和记叙。 第二段主要的表达方式是描写和记叙。 第二段主要的表达方式是描写和记叙 议论抒情 D.文章以凝练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石城山的景 文章以凝练而生动的语言, 文章以凝练而生动的语言 并借以抒发了自己被贬于荒远之地, 物,并借以抒发了自己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 展才能和抱负的悲愤心情。 展才能和抱负的悲愤心情。
下列句子中“ 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与用法与例句相同的 一项是 例句:益奇而 例句:益奇而坚 A.逾黄茅岭 逾黄茅岭而 A.逾黄茅岭而下 B.土断 土断而 B.土断而川分 C.无土壤 无土壤而 C.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D.其一少北 其一少北而 D.其一少北而东
连词, 连词,表并列 连词, 连词,表承接 连词, 连词,表并列 连词, 连词,表转折 连词, 连词,表承接
《小石城山记》
更(gēng )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jì)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 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 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 睨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 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过去寻 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 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 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 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 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象堡垒,有 一个洞象门。
再读课文,重点突破
作者主要抓住小石城山的什 么特点来写?
——奇 (“类智者所施设也”)
小石城山之“奇” 表现在哪些方面?
景物描写
– 山石:横当其垠。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 ( 形态美、奇 ) – 土堡: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 有若门焉。( 形象美 ) – 山洞: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 响激越,良久乃已。 ( 有情趣,声音之美 ) 简洁,生动 ) – 树竹:嘉树美箭,益奇而坚。( – 特点:简明、生动,突出了形象美、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 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 家、思想家,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永贞元年,柳宗 元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 动,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革新运 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永州之 贬,一贬就是十年。在这期间他写下 了《永州八记》、《江雪》、《捕蛇 者说》等大量诗文。柳宗元的散文与 韩愈齐名,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 散文家。著有《河东先生集》
全国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精选8篇)
全国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全国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精选8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全国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全国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作者、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整体把握文意。
3.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二、教学要点
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结合描写顺序,整体把握文意。
三、教学难点
在内容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借助于“剥皮抽筋”手法,掌握本文的情感主旨。
四、教学流程
激情导入:
《江雪》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写的一首绝句,在这首诗里寄托了诗人高洁孤傲执著不屈的崇高人格。
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这篇文章同样体现了他独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初步了解文本。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本课
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
1.关于作者: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他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优秀5篇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优秀5篇
有关小石潭记教案篇一
目标与要求
1.通晓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
2.了解一些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
3.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与导设计
①学法指导
这篇课文内容并不多,但其中不少字和词不大好认,也不大好懂,因此,先要过文字关,理解各个字同、各个句子了含义,做到能够通泽全文。然后把重点放在对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的理解上,思考一下,是什么引起作者的忧伤之情,在文中哪些语句中得到表达。同时,还要学习本文的写法,本文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这种特写镜头与总写景相结合的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答复。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似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似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突然向远处游走了,往
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完整版)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准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升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
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学生对文
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水平。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
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升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
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4教学过程
1、导入
美丽的大自然带给我们身心的愉悦与奇妙的体验,大自然的鬼斧
神工,往往会使我们放松心情,排遣掉心中的郁闷,流连其中,乐而
忘返,林语堂有云: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纸上的山水,今天,
老师就带大家踏着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足迹,浏览小石潭,赏美景,
品柳宗元在山水间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板书,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
能准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升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回顾全文,检查复习
走进小石潭,我来读一读
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文章,感悟作者的感情。
首先来朗读课文,注意生辟字的音。
个别读。
齐读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走进小石潭,我来译一译
〔师:文言文不但要读准音,还要释准意。〕
要求:翻译句子时字字落实,语句流畅,注意重点词。
请个别学生来疏通。
检查个别字词掌握情况。
二、走进小石潭,我来写一写。
高二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游记体散文单元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游记体散文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常见文言句式。
2. 掌握唐宋游记散文的文体特征;揣摩散文家观察和感受大自然的独特视角;理解古文的艺术特点。
3.领略作者的心灵世界,认识作者的情感体验和表达上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态度和人生理想;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散文的博大精深,增进对祖国文化的亲近感与归属感。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选录四篇游记散文,其中基本阅读两篇,扩展阅读两篇。《小石城山记》中作者由自然景观带来的联想和思考表现文章主旨,柳宗元孤高峻洁的人格,身遭贬逐的不平之鸣;《黄州快哉亭记》反映作者身处逆境的旷达胸怀,实际也流露了他对政治失意的牢骚和不平;《道山亭记》和《百丈山记》则抓住作者写奇险景物的手法,体会作者不同的文风。选文取材广泛,风格不同,都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进行深刻思考的参照系,帮助学生提高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逐渐形成自觉的探索精神。
三、教学设想
本单元只选讲两篇基本阅读,扩展阅读放在课后让学生自学。基本阅读每篇用两课时完成,加上活动课一节,单元小结一节,共用六课时。新课先扫除语言障碍再分析文章写法,最后进入到体会作者的感情世界。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课前预习,通过回顾从前学过的“记”,对照将要学习的“记”,让学生形成初步感知;强调课堂的诵读训练,培养语感;开展课堂讨论,使学生在参与中得到知识与能力的提升。下面以表格形式分述单元教学思路,仅供参考。
(设计:陈家辉曲艺杨玲张冬霞)《小石城山记》练习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石城山记教案
小石城山记教案
【教学目的】:
1、积累文学常识,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感悟文章遣词造句之美,品味作家笔下的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
3、体会作者被贬后游历山水触景生情时的感慨。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翻译浅易文言文。
2、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
【教学方法】:品读法、讲授法
【教学教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首先我想考考大家以前的文学积累掌握得怎样。大家知道“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包括哪八大作家呢?(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展示八位作家的头像)那么,对于其中的柳宗元,大家知道多少呢?我们以前曾学过他的哪些作品呢?(《始得西山宴游记》、《捕蛇者说》、《江雪》)……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散文——《小石城山记》。
二、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著有《河东先生集》,在散文上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革命失败后,柳宗元等八位改革人士被贬到边远地区当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司马为编外闲职,实为流放之别名。柳宗元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因此,后人又将他称为“柳柳州”或“柳河东。”
唐代的永州,僻远荒凉,素为谪官贬居之地,处于逆境中的柳宗元开始了他一生中创作的辉煌时期。他写诗抒发自己的孤寂苦闷之情,如《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他还写出了《三戒》、《捕蛇者说》、《童区寄传》等寓言、散文和史传文学作品,揭露社会的黑暗,反映人民的疾苦。最为出色的是他寓居愚溪五年中
小石城山记教案
要求:1.信:忠实于原文。 2.逐字到位 3.达:语言通顺、顺畅 4.注意词类活用、句式等 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 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我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 无所得;另一条稍微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不到四 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路 的尽头。上方的山石形成了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 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洞像门。从洞往里探望 一片漆黑,把一块小石子丢进去,从洞里传来水声, 那激越的声音,好久才消失。盘绕着石山可以登到山 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教学重点: 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 教学难点: 作者对“造物者”的讨论的理解。
课前导学重点概括及预习检查:
一.走近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 市)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因为他是河东人, 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唐家八大家”之一。又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 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二.写作背景 805年,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等人的“永贞 革新”运动,运动失败,柳宗元等八位改革人 士被贬到边远地区当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 的“八司马事件”
1.在作者笔下很美的小石城山,为什么会遭遇 无人赏识的境况呢? A.是由小石城山所处的偏僻荒凉的地理位置 决定的。 你看,要到小石城山,需要从西山道口一 直向北,越过黄茅岭下去,再稍稍向北,又 折向东;在不过四十丈的地方,还有地层断 裂,且被一条河水分开,并有积聚的山石横 截在路端。
[小石城山记]说课稿(甲乙版)+[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
《小石城山记》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小石城山记》是粤教版选修2第一课,学好本课,为本单元“唐宋记游散文”的学习作了一个良好的示范。本文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的的永州八记之一,作者在描写小石城山土堡、山石、山洞的同时,赞叹天地造化的神奇,更抒发了身世的感慨。学习本文,我们不仅要深入文本,学习文言虚词实词,更要熟读成诵,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感受小石城山的特点;学习本文物我相融的意境、象征手法和言志载道的风格。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过关斩将”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鉴赏文本,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物我相融的意境、象征手法和言志载道的风格。
二、说教法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所以,我尝试着把教法和学法融为一体。
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将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听教师范读、跟读、默读、齐读、自由读等方式,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读中赏景,读中悟情,读中明理。
激趣导学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中,我设置了“过关斩将”等环节,旨在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浓厚兴趣。
圈点勾画法:“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课
小石城山记(说课)
整 合 实 验 课
语 文 和 信 息 技 术
城 山 记
《唐 宋 散 文 选 读 》 之
— —
设计理念
以学校的“伦中魔灯”为 学习平台,注重语文学科教学 与德育教育的有机融合,采取 发 现 ( discover ) — 探 究 ( develop ) — 表 达 ( describe ) (简称“3D”)的探究学习方式 进行设计。
六课后探究完成作业小组参考课题参考中的课题定出小组课外探究的课堂约定时间利用moodle平台进行讨论和搜集资料完成一篇研究性的小论文并做一个展示课件上传至任务2成第三课时延伸和扩展充分利用moodle平台的优势让学生在课外完成课题的研究并得出成果
小 石
说 课 人 : 语 文 科 组 欧 阳 秋 霞
语 文 选 修 二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反馈上一节课测试的情况。 2、设置问题:柳宗元在《小石城山记》中是如 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二、发现问题,确立课题。 1、提出话题解释现象。 教师引导:“中国历史上,著名文人当中,是不 是只有柳宗元一人被贬过?还有哪些著名文人被 贬?” 明确:不是。柳宗元、苏轼、韩愈、刘禹锡、白 居易,王安石,杜甫,欧阳修,张九龄,范仲淹 等都被贬过。从问题引入对“贬官文化”的思考。 2、提出堂上研究研究课题。 课题:中国古代被贬文人在作品中表达思想感情 的方式
设计方法
《小石城山记》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小石城山记》教案(网友来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理解并背诵《小石城山记》全文;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
(3)了解作者颜真卿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文本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文本的韵律美;
(3)学会从文本中提炼要点,提高信息提取和概括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3)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小石城山记》的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分析并欣赏文中的精彩语句,学习相关的修辞手法;
3.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
1.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运用;
2. 对文中某些句子含义的深刻理解;
3. 文本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与现代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1)熟悉《小石城山记》的教学内容,掌握文本的基本观点;(2)收集与文本相关的背景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3)设计好课堂提问和讨论问题。
2. 学生准备:
(1)预习《小石城山记》,了解作者颜真卿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小石城山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教师简要介绍颜真卿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小石城山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3)激发学生对《小石城山记》的学习兴趣。
《小石潭记》获奖说课稿
《小石潭记》获奖说课稿《小石潭记》获奖说课稿「篇一」
1、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古代诗文,除最后一课是五言古诗外,其余四课是古代游记和名胜记,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采用朗读质疑、释句赏析探究的教学模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得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设计意图:依据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特点,要突出学生学习提高的新内容,要明确便于落实和检测的特点来设计的。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写作特色,这应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另一个重点是疏通文义。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应是学习的难点。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小石城山记(市公开课教案) (2)
望海潮 我的家乡 南方小镇,鱼米之乡,故园总是静雅。 小桥流水,烟柳人家,依稀几许碧瓦。 雄鸡啼清晓,渔歌绕落辉,香淳无遐。
望海潮 东华山 南北贯通,万安高峰,东华山独处静雅。 绿水环绕,层林倒影,高低数个青峰。 幽径绕山林,山谷传风啸,风景宜人。
学生作品展示
望海潮 万里山 高二(4)班 穹顶之下,万里无涯,十万大山荣华。 寒蝉尽落,秋霞满卧,百丽桂树栖寒鸦。 娇鸟鸣啾霍,红叶衬阳过,江山如画。 了无人烟,风随影过,非落寞。 山庐深处自留挂,有二三知己,一亩人家。 勾拨弹唱,无声无挞,依稀仍忆你我。 人间无留意,趁醉听山答,何惜繁华。
望海潮 科学城中学
千载古邑,百年老校,科中一朵奇葩。 狮山骄子,艺术雏鹰,可爱三千学娃。 碧树缀红楼,南岗染烟霞,科中我家。 蝶舞翩跹,鸟横啼雨,争芳华! 更奇运动场上,有健将腾跃,挥汗有加。 课间舞台,轻歌曼舞,浅妆含笑娇娃。 六月滴汗考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豪情遍染长空,金榜题名夸。 ----罗老师
学生作品展示
写得比较好的还有:
钟雨婷、黄永林、胡岳兴、何雨蔓、陈宇萍 陈颖轩、方宁、刘映霞、潘芷柔、
向函(望海潮 喜马拉雅)
学生作品展示
望海潮 羊城 高二(4)班 颜小戈 襟江枕海,千年商都,羊城河清海晏。 猎德卧波,珠江水韵, 海心百舸列岸。 云山坐天秀,霏雨缠林间,半山皆素。 蛮腰高塔,华灯临空,照天光。 西关浅唱淡茶,赏鹅潭夜月,荔湾流花。 唢呐吹榄,五庙礼佛,桥连隧接归家。 河涌汇海流,惊涛涌南沙,黄埔飞霞。 人说苏杭天堂,休向羊城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城山记教案
【教学目的】:
1、积累文学常识,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感悟文章遣词造句之美,品味作家笔下的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
3、体会作者被贬后游历山水触景生情时的感慨。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翻译浅易文言文。
2、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
【教学方法】:品读法、讲授法
【教学教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首先我想考考大家以前的文学积累掌握得怎样。大家知道“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包括哪八大作家呢?(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展示八位作家的头像)那么,对于其中的柳宗元,大家知道多少呢?我们以前曾学过他的哪些作品呢?(《始得西山宴游记》、《捕蛇者说》、《江雪》)……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散文——《小石城山记》。
二、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著有《河东先生集》,在散文上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革命失败后,柳宗元等八位改革人士被贬到边远地区当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司马为编外闲职,实为流放之别名。柳宗元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因此,后人又将他称为“柳柳州”或“柳河东。”
唐代的永州,僻远荒凉,素为谪官贬居之地,处于逆境中的柳宗元开始了他一生中创作的辉煌时期。他写诗抒发自己的孤寂苦闷之情,如《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他还写出了《三戒》、《捕蛇者说》、《童区寄传》等寓言、散文和史传文学作品,揭露社会的黑暗,反映人民的疾苦。最为出色的是他寓居愚溪五年中
所写“清莹秀澈,锵鸣金石”的《永州八记》。这八记有《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母潭记》、《钴母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同时展示“永州八记”的图片)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中,山水诗始于谢灵运,山水游记的散文应该说始于柳宗元。
三、整体感知全文
1、听录音,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
逾【yú】垠【yín】睥睨【pìnì】梁欐【lì】
堡坞【wù】疏数【cù】偃仰【yǎn】更【gēng】伎【jì】
2、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根据学生的实际朗读情况简单地作出评价)
3、分析第一自然段
(1)逐句翻译并点出重点字、词、句子。
①北,向北走。(名词用作动词)
②逾:越过
③下,向下走。(名词用作动词)
④西:向西。(名词用作状语)
⑤出:延伸。
⑥少(shāo):通“稍”,稍微。
⑦不过:不超过。
⑧当:通“挡”,挡住。
⑨睥睨:通“埤堄”,城墙上的女墙。
⑩投以小石:状语后置,正常语句为“以小石投”。
⑪环:盘旋攀登。(名词用作动词)上:登上。(名词用作动词)
⑫疏数(cù):密集。
(2)请大家再齐声朗读第一自然段,然后我们来回顾一下作者的游踪路线:
(3)作者在这一段中主要是描写小石城山的自然景观,那么作者主要是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我们可以用哪个字来概括?
明确:奇。
(4)小石城山的“奇”表现在那些方面?
①山上的积石自然为城堡状;
②城门内深邃,有水,幽静,且高旷。
③山上无土壤却生嘉树和美竹。
第一段参考译文:
从西山道口一直向北,越过黄茅岭,有两条路:其中一条路向西伸延,沿路寻求没有发现美景;另一条稍稍向北又折向东,在不超过四十丈的地方,道路中断,被一条河水分开,有积聚的山石横截在路端。石山的上方形成了女墙和栋梁的形状;它的旁边,耸出一座天然的城堡,中间有像城门似的一个洞穴,往里看去一片浓黑,将小石子投进去,从很深的地方传出咚咚水声.那声音十分响亮,过了很久才消逝。盘旋攀登可以登上山顶,站在山顶能眺望到很远的地方。山石上没有土壤,却生长着美好的树木和竹子,长的十分奇特而且坚实;山石的分布疏密有致,有卧有立,恰似有才智的人精心布置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全班齐读课文,我们一起来回顾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表现在那些方面?
明确:1、主要写了小石城山的自然景观。
2、奇。
3、(1)山上的积石自然为城堡状;
(2)城门内深邃,有水,幽静,且高旷;
(3)山上无土壤却生嘉树和美竹。
然而,这些美景有没有人来欣赏呢?没有。第一段主要是写景,作者只是简简单单地描写这些美丽的景物吗?第二段是不是又接着描写小石城山上的景色色,我们一起接着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逐句翻译并点出重点字、词、句子。
①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之: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成分。
②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省略句:“之”后应加“于”。
③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售:欣赏。伎,通“技”,美景。
④神者傥不宜如是。傥,或许。是,这样。
⑤则其果无乎?其,难道。
⑥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被动句:辱,被贬。
⑦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为,造就。
2、请同学们再次齐读第二自然段。
3、在作者眼中到底有没有“造物者”呢?
明确:没有,从“神者傥不宜如是”一句,以及对“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这两种观点的不相信看出作者不相信有造物者。
4、第二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心态。
第二段参考译文:
哦!我怀疑有没有创造万物的上帝已经很久了,到了这里便越发地以为确实是有了。又奇怪上帝不在中原地区创造这样的美景,而将它放在偏僻的荒远之地,经历了千百年而不能向人们展示它的美妙景致,这实在是劳而无功啊。造物者或许不应该这样做吧,那么难道确实没有上帝吗?有人说:“这是上帝用来安慰那些贤德却被贬谪到这里的人的人。”有人说:“小石城山这里山川的灵气不能造就伟大的人物,却唯独造就了这些奇妙景致,因此永州一带人才少,山石却很多。”这两种说法,我都是不相信的。
三、小结全文
1、全文两段各写了什么内容?这两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段以记叙、描写为主,重在写景。分两层来写:先是指明小石城山的方位,然后描写小石城山的奇貌。
第二段以议论、抒情为主,重在说理。是作者由自然景观带来的联想和思索。
这种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手法开创了唐宋游记散文即事入理、物我相融的风气,成为后代作家学习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