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版古代汉语第一册教案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古汉语通论一)ppt课件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古汉语通论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4d72460c77da26925c5b0f5.png)
最新版整理ppt
66
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
(一)词义范围的变化 (二)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最新版整理ppt
67
(一)词义范围的变化
1、词义范围的缩小
“臭”氣味
與 “香”相對
“惡”罪過,醜,疾病,憎惡,語氣詞
不用做語氣詞
“子”兒女
後來專指兒子
最新版整理ppt
68
《三国志·华陀传》“五禽戏”:“一曰虎, 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
钟-鍾、鐘 饥-飢、饑
获-獲-穫 汇-匯-彙
发-發-髮 复-復-複
最新版整理ppt
62
第三讲 古今词义的异同
最新版整理ppt
63
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
(1) 古今词义基本未变 “手”、“耳”、“父”、“母”、“天 ”、“地”、“雷”、 “坐”、“大”、“小”
最新版整理ppt
64
(2) 古今词义基本不同
最新版整理ppt
31
例字2
最新版整理ppt
32
例字3
最新版整理ppt
33
(二)隸變對漢字結構的影響
隸書的產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漢 字由篆書到隸書的變化叫隸變。隸變不仅 關係到書寫风格,而且也關係到漢字的結 構。
最新版整理ppt
34
1、漢字部首形體的簡化
• 爪→爫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火→灬
最新版整理ppt
35
19
《説文》:“武,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 故止戈為武。”于省吾《釋武》曰:“武从戈, 从止,本義為征伐示威。征伐者必有行。 ‘止 ’即示行也。 征伐者必以武器。‘戈’
即武器也。”
最新版整理ppt
王力《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王力《古代汉语》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bd761e3f90f76c661371a17.png)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一、使用说明(二)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1)掌握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性质、编排方法和使用方法;(2)掌握汉字的构造、形体演变、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等知识,学会分析一定数量常用汉字的基本构造和本义;(3)掌握古汉语词汇知识以及古今词义的异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4)掌握古代汉语语法(句法和词法)知识及其特点;(5)理解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与注解体例,常用的注解术语;(6)理解古代汉语语音知识及语音发展演变的主要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的古汉语音韵学知识解释古代有关的语言现象;(7)学会给古书标点断句和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培养阅读和理解一般文言文的能力;(8)了解古代汉语常用的修辞格;(9)理解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特点,培养欣赏阅读古诗文的兴趣和分析浅近诗歌格律的能力;了解古代词的基本知识。
(六)使用原则其文选部分,精选了历代典范作品,教学中以先秦作品为主;其常用词部分,共收一千多个,但教学中应重点选择最常用的几百个常用词,要求学生切实掌握;其通论部分,又包括了工具书、文字、词汇、音韵、语法、修辞、古书注解、古代文化常识、文体知识、诗律、词律、曲律等,其重点应放在语言知识方面,尤其是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知识。
学习文选,应以解释词句为主,尤其是文选中涉及到的常用词,应抓住古汉语词义的细微差别以及同义词、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培养学生的古代汉语的语感,注意体现语言课的特点。
这是本门课的难点所在。
一是讲读与自学相结合。
重点讲授第一、二两册、第三、四两册主要由学生自学。
另,第一、二册中的文选、通论部分皆由教师讲读,而常用词部分则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学。
这样,可以在一年的教学时间内基本完成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二是与其他课程互补。
古代汉语课,历来以散文为主,韵文只涉及较少部分,如《诗经》、《楚辞》等。
二、教学内容绪论(一)教学目的及要求主要讲授古代汉语课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教材的内容、特点及要求,以及如何学好古代汉语课。
古代汉语第一册教案
![古代汉语第一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a50afbcfc789eb162dc872.png)
鄭伯克段于鄢
君子曰:潁考叔,純孝 也。愛其母,施yì及莊公。 詩曰:“孝子不匱kuì,永錫 爾類。”其是之謂乎?
鄭伯克段于鄢
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 純,篤厚。通“(大/屯)”。愛 其母,施yì及莊公。施,延續、 擴展。擴大影響。詩曰:“孝子 不匱kuì,匱,窮盡。永錫爾 類。”錫通賜,贈給。其是之謂 乎?其…乎,大概…吧。(賓語前
鄭伯克段于鄢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 將襲鄭。夫人將啓之。公聞其期, 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 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於 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 奔共。
鄭伯克段于鄢
大叔完聚,完,修葺qì,指修城墙。 聚,聚集百姓。繕甲兵,具卒乘,將襲 鄭。具,准备。夫人將啓之。啓,打開 (城門)。為動用法。公聞其期,曰: “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 京,帥通率。京叛大叔段,段入於鄢。 於,介詞,到。公伐諸鄢。諸,兼詞, “之於”的合音字。五月辛丑,大叔出 奔共。
鄭伯克段于鄢
克:戰勝。于:介詞,在。
初,鄭武公娶于申,于,介詞,從。曰武 姜。生莊公及共gōng叔段。莊公寤生,驚姜 氏,驚,吃驚,使動用法。故名曰“寤生”, 寤,通“啎 ”,逆,倒着。遂惡之。愛共叔段, 欲立之,亟請於武公,亟,多次。於,介詞, 向。公弗許。及莊公即位,及,等到、到了。 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 焉,在那(于是),兼詞,兼代詞和語氣詞。佗 邑唯命。”佗同“他”,異體字。請京,使居 之,謂之京城大叔。
鄭伯克段于鄢
大叔又収貳以為已邑,至 於廪延。子封曰:“可矣。 厚將得衆。”公曰:“不義 不暱,厚將崩。”
鄭伯克段于鄢
大叔又収貳以為已邑,至 於廪延。子封曰:“可矣。 厚將得衆。”厚,土地擴大。公 曰:“不義不暱nì,指對君不義 對兄不親。暱同“昵”,亲近。厚將 崩。” 崩,山塌,這裏指崩潰、垮臺。
古代汉语I-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I-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76adf5f581b6bd97f19ead2.png)
《古代汉语Ⅰ》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60902B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课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学分:2适用对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先修课程: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一、教学目标古代汉语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是古代文学等课程的工具课。
古代汉语课主要学习古代词汇、语法、语音有关的基础知识,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以便阅读古代文献,继承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同时,学习古代汉语可以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古代汉语课程的学习内容分为文选、通论和常用词三部分,其中常用词主要由学生自学,教师负责学习指导,文选和通论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教学。
文选着重讲解《左传》《战国策》《论语》等上古汉语文献中的经典作品,通论部分着重讲解古代汉语词汇、语义,其次是汉字和语法、音韵。
古代汉语教学坚持文选、通论、常用词相结合的方式,三者互相穿插,对于通论部分的难点尤其要坚持结合具体文选或例句进行讲解。
在理论知识讲授的基础上,采取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模拟教学等多样化的形式展开教学,学生必须完成自学任务,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等教学活动。
学习古代汉语课程未学习古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提供工具和手段,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培养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绪论一、课程性质二、教学目的三、学习对象四、学习方法第一单元文选:《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宫之奇谏假道》《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通论:怎样查字典辞书古今词义的异同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词的本义和引申义重点和难点:本单元文选讲授《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等精讲,其他篇目学生自学;通论部分主要讲授古代汉语词义的知识和理论,古今词义的异同是重点,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考核要求:要求学生能够熟练阅读文选,了解《左传》的作者、成书年代等知识,了解和掌握学习古代汉语常用的工具书使用方法,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及其产生的原因,能够运用词义演变的理论探寻词的意义演变线索。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一 绪论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一 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f562217d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c2.png)
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古代汉语就是“五四”以前历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主要是书面语。
语言有口语的形式,也有书面语的形式。
口语一发即逝,不能传于异时,留于异地。
书面语可以借助文字等手段传下来。
古代没有留声机、录音机等设备,我们对古人口语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但借助古书,我们可以知道古书面语的情况。
所以说我们现在所接触的古代汉语主要是指书面语。
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加工形成的书面语言,即通常所说的文言文。
一是六朝后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进行加工形成的书面语,即通常所说的古白话。
古白话是研究汉语史的重要资料,古代汉语如何演变成现代汉语,古白话是很重要的资料。
唐代的禅宗语录、变文,宋代的理学语录(如《朱子语录》)、话本小说,元代的戏曲道白、白话碑文(元代使用八思巴文,译为汉语一般就是白话),明清时期的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都属于古白话系统。
古白话也有不好懂的地方,如白居易诗:“长忧到老都无子,何况新生都是儿”。
这里的“儿”如果按照现代汉语来理解,这诗就不通了。
实际上这里的“儿”是特指女孩子,唐代妇女也自称“儿”。
有些古白话如果没有深入研究,要清楚其含义还是相当困难的。
不过相较于文言文而言,古白话与现代汉语毕竟更为接近,如果有了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基础,要读懂古白话还是比较容易些。
因此古白话一般不作为古代汉语这门的主要研究对象。
那么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就缩小到了古代汉语书面语中的第一个系统:文言文。
文言文的范围很广,从先秦到近代都有,现代还有一些浅近的文言文。
先秦两汉的典籍是正统的文言文,唐宋以后模仿先秦两汉的作品而写的古文,也是文言文。
如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文章,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龚自珍的《病梅馆记》等也都是文言文,这些都是古代汉语的学习内容。
总之,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就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进行加工的书面语,即文言文。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第三单元)第一部分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第三单元)第一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7d0575ca227916888586d7aa.png)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朋,《說文》、《詩傳》、《左傳》杜注、 《公羊》何休《集解》皆曰:“同門曰朋。” 即同出一師門的都可稱朋。而鄭玄注《周禮· 大司徒》曰:“同師曰朋。”則師兄弟才可 稱朋。清毛奇齡《論語稽求篇》以為當以 “同門曰朋”為正。鄭注顯得偏狹。今“朋 友”一詞為同義聯合的合成詞,但古代“朋” 與“友”是有細微的差別的,同門曰朋,同 志為友。
三、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 经典论述解析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1、《學 而 》
《學而》為《論語》第一篇,“學而” 為篇名是後人加上去的,一般摘取篇 首的前兩字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論語》單言子,特指孔子。除孔子以外的先 生,前加其姓,如“曾子”、“閔子”、“顏 子”等。在春秋時期,夠稱得上“子”的不多, 只有孔墨顯學的創始人——孔丘、墨翟為學者 所宗,故可稱子。《論時”、“按時”講,名詞作狀 語。上古對學的規定是:根據時令季節來 調整學習的內容。《禮記·王制記》載: “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文 王世子》篇載:“春誦、夏弦、秋學禮, 冬讀書。”故教材注講為按時誦習是可信 的。這裏“時”“習”放到一起,還有珍 惜光陰的意思,也就是孔子一再宣導的不 舍晝夜、銳意進取的精神。“而”為承接 連詞。之,語助詞,起補湊一個音節的作 用。
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麽邏輯和關連。 《論語》一書,篇幅不多,却出現了不少 次的重複的章節。所以《論語》一書絕不 能看成某一個人的著作。 《論語》的篇 章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學生之手,而且還出 自他不同的再傳弟子之手。這裏面不少是 曾參的學生的記載。因此,我們說《論語》 的著筆當開始於春秋末期,而編輯成書則 在戰國初期
王力版古代汉语讲义(1)
![王力版古代汉语讲义(1)](https://img.taocdn.com/s3/m/efdcd8eae009581b6bd9eb99.png)
王力版古代汉语讲义(一)绪论1.古代汉语课的性质2.古代汉语的含义3.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4.怎样学习古代汉语?5.教材介绍一.古代汉语课的性质“古代汉语”主要是把古文作为语言材料,通过阅读古文,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以及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诸如古代的天文地理、社会习俗、政治制度等等。
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古代汉语课是一门语言工具课。
古代汉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课,它与一般的外语课又有所不同。
首先,学习古汉语不存在口语听力等基本技能训练,一般也不强调写作能力,我们通常把这门课的学习目的定位在培养独立阅读古籍的能力上。
其次,古代汉语并非一个共时的语言系统,而是横跨几千年的历时系统,无论是语音、词汇、语法,还是作品的文化背景,都有发展演变的问题。
只有联系具体时具体情况,我们才能正确读懂不同时代的古书。
二.古代汉语的含义我们既然是把古代汉语作为语言工具课来看待,那么我们必须对这种语言系统有一个总的认识。
简单地说,古代汉语就是古代汉族人使用的语言。
这样讲实在太笼统了。
如果从有文字记载的殷商时代(约公元前16-11世纪)开始计算,到中国通史所认为的中国进入近代时期的标志—鸦片战争(1840),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不是这三千多年当中的汉语都是古代汉语呢?我们这里所讲的古代,究竟包括哪些时代呢?在先秦时代即通常所说的春秋战国时代(BC770-BC256),中国的文化事业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
当时以人们的口语为基础形成了一种书面语言,学者都用这种语言进行写作。
中国古代的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等一大批经典文献都是用这种语言写成的。
这种语言对中国后代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大体上继承了先秦的语言,不过很多方面已经发生了变化。
汉代以后,这种语言在实际口语中已经不再使用,但是历代文人仍然继续模仿这种书面语进行写作。
古代汉语第一册
![古代汉语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c8d241964afe04a1b171de1c.png)
古代汉语第一册常识第一讲绪论本讲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第一册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一、什么是古代汉语(一)汉语发展的分期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关于汉语的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由于古代的口语无从寻觅,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的了解,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本门课程学习的古代汉语,自然也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上古汉语书面语现在仅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
如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周礼》、《仪礼》、《礼记》等,诸子作品如《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之类,以及一些史籍里。
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现在仅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
如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周礼》、《仪礼》、《礼记》等,诸子作品如《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之类,以及一些史籍里。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如古代的白话小说。
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一)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说起古代汉语课的学习,人们往往笼统地称之为“学古文”。
确实,这门课的学习要和大量的文言文打交道。
但是,古代汉语课的“学古文”,同其他课程如古代文学作品课的“学古文”,是不一样的。
例如同样是一篇先秦历史散文,古代文学作品课讨论的是它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等问题。
古代汉语课则不然。
它是一门语言课程,是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即从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加以分析研究的,并且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和积累,使学习者逐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
古代汉语-王力-第一册-一单元-通论-补充
![古代汉语-王力-第一册-一单元-通论-补充](https://img.taocdn.com/s3/m/e65124f5fc4ffe473268ab20.png)
古代汉语-王力-第一册-一单元-通论-补充(共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学习古代汉语,免不了碰到一些自己不懂的字词典故,这些都需要依靠查阅工具书来解决。
而不同的工具书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要比较有效地查阅,必须了解不同工具书的性质体例,编排方法和注音释义特点等。
本节先介绍一般工具书的编排法、注音方法和释义特点。
再对十几本常用字典辞书进行简单介绍。
(一)字典辞书的编排和注音1、编排方式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
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辞书《尔雅》是按意义编排。
如《释诂》:“赉、贡、锡、界、予、贶,赐也。
”“如、适、之、嫁、组、逝,往也。
”这两条,就是把一组词义词编排在一起,但按意义偏排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后代很少再使用,而多按形或音来偏排。
(1)按形编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号码两种方式。
按部首编排即把所收录的字分属若干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的先后顺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入该部之下,以每字笔画的多少为序。
如“亻”为两画,“彳”部必在“亻”部之后;同一部的字也按笔画多少为序,如九画的“待”排在八画的“往”之后。
最早创立部首编排法的是许慎,他编写的《说文解字》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其后的字典辞书分部不一样。
如《康熙字典》分214部,新《辞海》250部,《汉语大字典》200部,《现代汉语词典》189部。
分部不同,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字典辞书里也可能属不同的部首。
按四角号码也是按形编排。
这种编排法是根据方块汉字的特点,每个汉字取四个角的形状,分为十种形式,分别用0至9十个阿拉伯字代表。
其口诀为:横一竖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框六,七角八八九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
意为,这个角如果是一横就取1,竖就取2,交叉就取4,方框就取6等等,如“颃”字为0128。
这种编排法曾使用一时,但现在很少有人在使用。
(2)按音序编排音有古音今音,古音可按声母编排,也可按韵编排,今音有按注音字母编排,也有按拼音字母编排。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讲义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991fe3c0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fc.png)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讲义通論一:怎樣查字典辭書一、漢語字典辭書編排方式:音序編排(平水韻106韻排列),部首和筆劃(《說文》首創540部首),編碼(四角號碼用了很長一段時間)二、《說文解字》1、許慎著。
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成稿,安帝建光元年寫定,遣子沖進上2、歷史評價:(1)《說文》是我國第一部分析字形、說解字義、辨識音讀的字典。
敘目闡述對漢字起源流變的看法、“六書”理論,以及撰作緣由、原則、體例等(2)收篆字9353個,解說133441字(3)首創部首540部,用“讀若”和聲旁來標音。
3、大徐本和小徐本小徐本:[南唐]徐鍇;大徐本:[北宋]徐鉉(徐鍇之兄)4、清代《說文》四大家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王筠《說文句讀》;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三、《康熙字典》1、張玉書、陳廷敬等奉敕集體編纂,成書於清康熙五十五年2、部首214,以筆數為序排列,分子丑寅卯……十二集;字下先注音後釋義,以反切注音為主;釋義主要是引用古代的字書、韻書以及古注,一般都引證古書最早的例證3、[清]王引之《字典考證》;[日]渡部溫《康熙字典考異正誤》;王力《康熙字典音讀訂誤》通論二:古今詞義的異同漢語的辭彙也在不斷地發展演變,有的古今詞義迥然不同,有的古今詞義僅有細微的差別,表現出同中有異。
一、一些實例該:[古]完備;[今]應當。
搶:[古]撞;[今]搶奪。
找:[古]劃船;[今]尋找。
綢:[古]纏繞;[今]絲綢。
去:[古]離開;[今]相對“來”。
揭:[古]舉;[今]把東西拿開二、詞義差異的分類:1、詞義範圍的差異(詞義適用的語言環境以及所指對象。
借用形式邏輯的說法是指概念的外延)(1)詞義範圍的擴大:睡(坐著打瞌睡→打盹兒或呼呼大睡)(2)、詞義範圍的縮小臭(一切氣味→惡臭氣味)宮(一切居室→帝王居室)瓦(一切陶器→建築材料)(3)、詞義的轉移湯(熱水→菜湯)行李(外交使節→隨身攜帶的東西)2、感情色彩的差異(詞義的褒貶色彩和詞義輕重程度不同兩個方面)(1)褒貶義不同爪牙([褒義]得力助手→[貶義]替兇惡的人跑腿的人)(2)詞義輕重不同誅([輕]口誅責備→[重]殺戮)3、一些注意(1)“古”概念的簡單化:古是一個歷史的概念,所謂歷史的概念就是要隨時空的變換而改變二、現代的雙音節詞在文言文中不一定還是雙音節合成詞,有的根本就不是一個詞的組合(例如:消息,睡覺,地方)通論三:單音詞、複音詞、同義詞一、單音詞1、單音詞定義:以一個音節結構構成的詞2、單音詞變雙音詞的對應情況:(1)換一種說法:信→誠實;師→軍隊(2)在單音詞的基礎上加一構詞詞素,詞頭、詞尾:虎→老虎;石→石頭(3)將同義的、反義的、或意義相關的兩個單音詞放在一起構成一個雙音詞,使原來能單獨成詞的字,變為雙音詞的一個構詞詞素:婚姻、險阻(同義)消息、睡覺(反義)(4)加上不同的區別性詞素:弓→安弓、危弓、王弓二、複音詞1、分類:單純複音詞、複合複音詞2、單純複音詞是由一個詞素構成的詞(連綿字):忸怩、倜儻、抑鬱、逍遙3、複合複音詞(又稱合成詞)(1)漢語中的雙音詞大部分經歷了同義詞臨時組合階段,因此最初詞序可以顛倒,並且古人常對這些一類同義詞加以區分。
[最新]王力现代汉语教材一
![[最新]王力现代汉语教材一](https://img.taocdn.com/s3/m/28adca7f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e6.png)
王力古代汉语讲义一(一)绪论部分1. *△什么是古代汉语?2. 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3. 怎样学好古代汉语?(二)*文字部分1. *△六书与三书2. *”隶变”对汉字构造的影响3. *△六书的假借与非六书的通假4. *△古今字5. 异体字6. *繁简字(三)△音韵部分1. 《诗经》的用韵2. *△中古汉语的声母──三十六字母3. *△上古声母系统的特点4. *古音通假的条件(四)*词汇部分1. *△古今词义的变化2. *△单音词、复音词(包括联绵字、偏义复词等)3.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4. 同义词及其辨析(五)语法部分1. 古代汉语的词类2. *△词类活用3. *△句子成分的次序4. 句子成分的省略5. 双宾语6. △非支式7. 被动式8. *判断句的发展9. *△虚词的解释方法10. 习惯说法与凝固结构(六)*诗律部分1. 诗体的分类2. *△近体诗的格律特点(七)古书注解部分1. 古书注解的产生和发展2. *△古书注解的类型3. 古书注解的内容4. *△古注中的一套术语5. *正确地利用古注(八)*△文选部分1. 精析周代、秦代、汉代的源头作品一百篇(章)(主要选自《论语》、《礼记》、《孟子》、《左传》、《战国策》、《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诗经》、《楚辞》、《史记》、《汉书》等。
)2. 精析汉末至宋代的各体诗歌二十首(九)古书句读部分1. 古书句读的基础知识2. *白文标点的操作要点(十)古文今译部分1. *古文今译的基本要求2. 古文今译歌诀(十一)工具书使用部分1. *△工具书最通行的排检法2. *最常用的字典辞书3. 使用字典辞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十二)古代文化常识部分1. *避讳2. *委婉语和礼貌式3. *古文的文体4. 古人的姓氏、名、字、别号、谥号5. 古代职官名6. 其他(十三)小论文写作解决的办法:以文选为中心,以词汇为重点,以常规语法为次重点,用历史主义的观点,对比研究的方法,精读上百篇周、秦、汉的源头范文,透视各种重要的古汉语现象,解析数百个常用词,理清其本义与众多引申义间的脉络,系统了解古书用字、文言词法和句法特点以及有关的文化常识等。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1)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c582911d581b6bd97f19ea78.png)
叙述句是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
古今汉语的叙述句在结构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下面我们分双宾句、连动句、兼语句、被动句和动量句进行介绍。
(一)双宾句动词带两个宾语的句子叫双宾句。
有些动词既可涉及人,又可涉及物,因而可带两个宾语。
这类动词一般表示给予、告语的意思,如与、赠、赐、谓等。
这是古今汉语都一样的。
但是古代汉语一般动词也可带双宾,这是古代汉语所特有的。
如: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
(《孟子·万章下》)这种双宾句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动词“为”字。
古书上有许多用动词“为”的句子带了双宾。
如不如早为之所。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此例中之“为赐”即“施恩”,其意指“国君您曾经已给晋君恩惠了”,但很容易被误解为被动句)(其他例子见教材第253页)(二)连动句连动句是一个句子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
如: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古今不同的是,古代两个动词之间常用“而”、“以”等连接,表示承接和目的。
如:公入而赋。
(三)兼语句用兼语词组充当谓语的叫兼语句,这种句子的前一动词往往含有“使令”的意思。
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句中的“我”既是“使”的宾语,又是“掌”的主语,是为兼语。
古今不同的是,古代的兼语常常可以省略。
如:杞子使()告于秦。
(四)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这就是被动句。
下面谈三个问题:1.意念上的被动句意念上的被动句在形式上与主动句没有区别,主语的被动意义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
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昔者龙逢斩,比干剖。
(《庄子·胠箧》)龙逢是被夏桀斩的,比干是被纣王剖的。
意念上的被动句在甲骨文中就有,比如说:“鹿禽”(《粹953》)2.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有下面这些不同的句型:“于”字句、“为”字句、“见”字句、“为……所”式、“见……于”式、“被”字句。
下面分别说明。
A.用“于”的被动句这种句子是在动词谓语后用“于”字。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第一部分 ppt课件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第一部分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06dd1b483c4bb4cf6ecd14f.png)
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敏:敏捷。 就:走向,靠近。 正:《 説文》:“ 正,是也。从止,一以 止。” 饒炯部首訂:‘ 正’下云‘ 是 也’‘ 是’ 下説‘ 直也’ , 義即相 當無偏之謂……《 説文》 是, 直也。从日、 正。 星, 籀文是,从古文正。” 段玉裁注: “以日為正則曰是。从日、 正,會意。天下 之物莫正於日也。”正,原本为公平公正之意, 引申為“知,瞭解。《説文, 矢部》: “ 知, 詞 也。从口,从矢。” 徐鍇繫傳:“凡知 理之速, 如矢之疾也,會意。 ” 段玉裁 注:“ ‘ 詞也’ 之上當有‘ 識’ 字。原意 為知識。
慍,《說文·心部》:“怒也。”惱怒。
孔子這句話旨在告戒弟子們要以達觀的態度對 待社會人生。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人事的紛爭。 心胸坦蕩蕩,天地自然寬,即便聲名不顯於當 世,也要芳名留垂於青史。
• 4、楊伯峻《論語譯註》 (1909~1992),原名杨 德崇,湖南省长沙市人, 著名语言学家。 他在语言
文字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 在古汉语语法和虚词的研 究方面以及古籍的整理和 译注方面。 《论语译注》
一书译文明白流畅,注释 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 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 考证。
• 5、錢穆《論語新解》
好:《 説文》:“好,美也。从女、 子。 ” 段玉裁注:“ 好,本謂女子, 引申為凡美之偁。
譯文:孔子說:君子飲食不要求飽,居住不要 求舒適,在做事上勤快,在言論上謹慎,在學 業上有弄不清的地方,向有道德的人請教,以 正定其是非。
2、為政
(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孔子説:“在温習舊知識時,能有
說,喜悅,高興。 此句可譯為:學能按時誦習,不是很愉悅 的事嗎?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古汉语通论一)宣讲专题培训课件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古汉语通论一)宣讲专题培训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772bf216bd97f192279e9b3.png)
(二)指事
• “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 “視而可識”是說一眼看上去就可以認識 大體
• “察而見意”是說仔細觀察就能發現意義 所在
指事·純粹指事的抽象符號
(三)會意
• “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 誼,通義。撝,通“麾”。指撝,意之所指。
會意的字面意思是會合成意,即由若干符 號相互構成一種聯係來表達某种意義。
竟→境
《说文·音部》:“乐曲尽为竟。”
《晋灵公不君》:“亡不越竟。”
责→债
《说文·贝部》:“求也。” 《冯谖客孟尝君》:“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 二、形成的原因 適應社會不斷發展需要而產生新字 保存在字典中的已經衰亡的字 上古漢字“兼職”情況多,後代不斷分化
三、古今字的意义关系 1、今字承担古字的本义
州→洲
《说文》:“水中可居为州。 ”
队→坠
《左传》:“公惧,队于车。”
衰→蓑
《说文·衣部》:“草雨衣。”
《诗·小雅·无羊》:“尔牧来思, 何蓑何笠,或负其糇。”
(2)许慎对“六书”的阐述
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会意——比类合意,以见指撝 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 詰詘:詘,通“屈”,詰詘,就是曲折。 • 以事為名,取譬相成:一般認為前一句指形旁而言,後一句指聲
旁而言。 • 比類合誼:誼,通“義”。 • 以見指撝:撝,通“麾”,指撝,意之所指。
會意字常是兩個象形字的結合。 分析會意字的表述,通常按照《說文》的
術語稱爲:從某,從某。
《说文》:“逮也。从 又从人。” 《 説文》 又, 手也, 象形。
《説文》:“武,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 故止戈為武。”于省吾《釋武》曰:“武从戈 , 从止,本義為征伐示威。征伐者必有行。 ‘止’即示行也。 征伐者必以武器。‘戈’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古汉语通论一)ppt精编版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古汉语通论一)ppt精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663c684190c69ec3d5bb75c3.png)
竟→境
《说文·音部》:“乐曲尽为竟。”
《晋灵公不君》:“亡不越竟。”
责→债
《说文·贝部》:“求也。” 《冯谖客孟尝君》:“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3、今字承担古字的假借义
辟→避 《说文·辟部》:“法也。”
《诗·小雅·雨无止》:“辟言不信。”
采→採、彩
《史记·项羽本纪》:“吾令人望其气,皆为 龙虎,成五采。”
1、词义层面 (1)用途
庙、观、寺、庵 园、圃
(2)部位
领、颈、项
《诗·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qiúqí),齿如瓠(hù)犀,螓( qín)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反常。”在古代的常用義為反常,即權變 的意思。
3、後起的意符不一定表示本義所屬 的意義範疇。
懸,本作縣。
《說文》:“縣,繫也。從系持 jiāo”金 文象木上懸着一個人頭。系,從糸mì; ,像倒懸的人首。
4、某些意義範疇密切的意符,可以
互相通用。
➢彳、辵chuò、足、走 如:征和 ➢言、口、欠(为张口输气) 訢和欣
即武器也。”
(四)形聲
• “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 形聲字通常由兩個部分構成: ——形符(或意符),表示意義或字義的屬類; ——聲符,表示該字的讀音。 • 《說文》的術語:從某,某聲。
1、意符與詞意的關係
➢意符相同並不意味著詞意相同 ➢絕大多數形聲字的意符並不表示詞意 ➢如果我們知道某一個形聲字的幾個意思,
2、构字部件不同
变换形符: 睹-覩;猪-豬;歌-謌;裸-躶;暖-煖
变换声符: 綫-線;猿-猨;杯-桮;怜-憐
变换形符声符: 迹-蹟;村-邨;裤-绔;碗-盌
3、构字部件相同而位置不同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第三单元)第一部分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第三单元)第一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b251f4d7aa00b52acfc7caaa.png)
說,喜悅,高興。 此句可譯為:學能按時誦習,不是很愉悅 的事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朋,《說文》、《詩傳》、《左傳》杜注、 《公羊》何休《集解》皆曰:“同門曰朋。” 即同出一師門的都可稱朋。而鄭玄注《周 禮·大司徒》曰:“同師曰朋。”則師兄弟 才可稱朋。清毛奇齡《論語稽求篇》以為當 以“同門曰朋”為正。鄭注顯得偏狹。今 “朋友”一詞為同義聯合的合成詞,但古代 “朋”與“友”是有細微的差別的,同門曰 朋,同志為友。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 習乎? 謀,策劃。忠,盡心為忠。而,表轉折的連 詞。以下三個“而”字同。
信:誠信。《説文》 信, 誠也。本義為 言語真實不虛偽。从人,从言。 引申為人 的道德真誠 傳:傳授
(3)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饱:饱足 安:舒适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意思是說有德行 的人,就不會去追求高級的生活享受。鄭玄 注曰:“學者之志,有所不暇。”劉寶楠 《正義》曰:“君子當安貧力學也。”這裏 有微言大義,就是要致力於學,奮發向上。 不要沈愐於紙醉金迷的生活而不思上進。
• 孔父嘉無辜被華父督殺害(見《左傳》桓公元年和 二年)。據《史記· 孔子世家· 索隱》,孔父嘉的後 代防叔畏懼華氏的逼迫而出奔到魯國,防叔生伯夏 ,伯夏生叔梁紇,叔梁紇就是孔子的父親,因此孔 子便成爲魯國人。 • 孔子的志向很大,要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少者懷之”。在魯國行不通,到齊國也碰壁,到陳 蔡等小國,更不必說了。在衞國,被衞靈公供養, 住了較長時間,晚年終於回到魯國。大半輩子精力 用於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獻。他對後代的最大貢獻也 就在這裏。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一句表現出了 儒家敬業樂群的文化心態。“敬業樂群”與 “離群索居”,是相對而言的。樂群,樂於 合群,樂於合群的人是心胸寬廣之人,常有 快樂伴隨著他,而離群索居者,很容易進入 到寂寞孤單的心境中。故樂群是使人快樂的 事,離群是令人痛苦的事。但為了求學,這 兩種心態就不時的交替地伴隨著人的一生。 中國古代的讀書人深受其影響。 此句意為:有同門學友從遠方趕來,不是很 快樂的嗎?
古代汉语王力版第一册教案 - 副本
![古代汉语王力版第一册教案 - 副本](https://img.taocdn.com/s3/m/68a603e6a32d7375a517805d.png)
人。”
• 2.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 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 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
便向妇人满脸堆下笑来,说到:‘老身去那街边取瓶酒来,有劳娘子相 待官人坐一坐。’”(《金瓶梅·第四回》)
緒論
• 三、古代汉语的课程性质
• 1.是一门语言课。古代汉语的学习不像古代文学那样讨论的是它的主题思 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等问题。古代汉语课则不然。它是一门语言课程, 是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即从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出 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加以分析研究的,并且通过这样的分 析、研究和积累,使学习者逐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
前置句)不如早為之所,為,安排。(雙賓句) 無使滋蔓,蔓難圗也;蔓草猶不可除,况君 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 斃,倒下。子姑待之。”
鄭伯克段于鄢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已。 公子吕曰:“國不堪貳,君將若 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 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 公曰:“無庸,將自及。”
鄭伯克段于鄢
大叔又収貳以為已邑,至 於廪延。子封曰:“可矣。 厚將得衆。”公曰:“不義 不暱,厚將崩。”
鄭伯克段于鄢
大叔又収貳以為已邑,至 於廪延。子封曰:“可矣。 厚將得衆。”厚,土地擴大。公 曰:“不義不暱nì,指對君不義 對兄不親。暱同“昵”,亲近。厚將 崩。” 崩,山塌,這裏指崩潰、垮臺。
• 大,tài:“大”的本义指大人,引申为凡大小之大,由大小之大又引申指最大、 最高,再引申为极大。“太”是由“大”字中分化而来的。在甲骨文”、“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及莊公卽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請
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
• 及,等到、到了。本义是赶上,甲骨文作“ ”“ ”从又从人。像是后 面的人赶上了前面的人,用手抓住了前面的人。《说文.又部》:及,逮也。
古代漢語
王力 主編
主讲教师:梁光华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緒論
• 一.什么是“古代漢語”?
• 1.古代漢語是與現代漢語相對而言的 。是古代漢族 人所使用的語言。因為口頭語言無法超時間、空間 的限制,所以,我們現在所說的古代漢語,都是指 被記錄下來的書面語,也就是古代文獻語言。古代 漢語與現代漢語有源與流的關係,現代漢語是古代 漢語發展變化而來的,因此,現代漢語在語音、辭 彙、語法等諸方面,都與古代漢語有著密切的關聯。 一般說來,現代漢語是指1919年“五·四”運動以後 所形成的、漢民族通用的、口語與書面基本一致的 語言。但是,並不是1919年以前的漢語都是我們要 教學的古代漢語。
• 2.是一门基础课和工具课。古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和 工具课:a.要求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各 项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具备读懂一般难度的文言文(如《史记》列传类的 历史散文)的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说明一般难易度的文言材料 中的相关语言现象 。b.运用古代汉语各项知识分析说明文言材料中的相 关语言现象说明文言句型的特点,如宾语前置句、被动句式、判断句等; 指出词类活用的现象并能对其类型加以分析;能在句子中辨认文言虚词的 用法及其词性;能运用文字学知识解释古书中用字歧异的现象,如古今字、 异体字、通假字等。
緒論
四.學習古代漢語目的
(1)為了閱讀和研究古代文獻、文學作品, 並批評地繼承我國古代優秀的文化遺産。
(2)豐富、研究和掌握現代漢語。
五.學習方法:大量閱讀,背誦名篇,使用辭書, 掌握實詞詞義、虛詞用法。 把感性认识与理 性认识相结合。
六. 講授內容:文選、通論、常用詞三者並重, 使它們貫通而為一體。
于:介詞,在。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
初,(《说文》:“ ,始也。从刀衣,裁衣之始也。”引申为开端。在
古文献中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语)鄭武公娶于申,于,介詞,從。曰武姜。 武姜:武公的妻子姜氏。“武”是其丈夫的諡號,“姜”是其娘家的姓。按: “武公”和下文的“莊公”、“共叔段”,都是本人死後纔有的稱呼。這裏 是史學家用後來的稱呼來追稱歷史人物。生莊公及共gōng叔段。莊公寤生, 驚姜氏,驚,吃驚,使動用法。故名曰“寤生”,寤,通“啎 ”,逆,倒着。 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亟,多次,会意字,是“ ”(古 極字)字的初文。中间是一个站着的人,上面一横表示“极于顶”,下面一横表 示“极于踵。读jí时本义:极点,尽头。 快速;迅速(含有急迫之意)。亟其乘 屋。《诗》。读qì时为:屡次:~请(屡次请求)。於,介詞,向。公弗許。
1.题解:鄭伯克段于鄢。鄭伯:鄭屬伯爵,鄭國國君統稱鄭伯。這裏指鄭莊公。 段:共(Gōng)叔段,古代以伯(孟)、仲、叔、季表示兄弟之間的排行。叔 段與其兄長莊公爭奪君位,失敗後出奔共(今河南輝縣市),就以“共”為
氏。克: 戰勝《说文》:“克,肩也”。甲骨文作: 。像下蹲以负物之形。
徐锴曰:“肩,任也,负荷之名也,与人肩膊之义通,能胜任此物谓之克。”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一单元《左传》
1.作者:相傳是春秋晚期魯國史官左丘明。
2.內容:《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是傳 (zhuàn)《春秋》的。到了晉代,杜預才把它分年 附在《春秋》的后邊。是我國第一部敍事詳細的編年 體歷史著作,所載歷史,起於魯隱公元年(公元前 722年),止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實 際記事到魯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3年,它與《春秋》 基本相同,與《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合稱 《春秋》三傳。
便向妇人满脸堆下笑来,说到:‘老身去那街边取瓶酒来,有劳娘子相 待官人坐一坐。’”(《金瓶梅·第四回》)
緒論
• 三、古代汉语的课程性质
• 1.是一门语言课。古代汉语的学习不像古代文学那样讨论的是它的主题思 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等问题。古代汉语课则不然。它是一门语言课程, 是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即从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出 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加以分析研究的,并且通过这样的分 析、研究和积累,使学习者逐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
緒論
• 2.古代汉语的分期 • 从有文字记载到1919年到“五·四”運動,古代
漢語可以分為四個歷史階段: • (1)远古期——殷、商时期, • (2)上古期——周、秦、兩漢時期, • (3)中古期——魏、晉、南北朝、隋、唐、
宋時期, • (4)近古期——元明清時期到“五·四”運動。 • 其中先秦兩漢時期的語言是我們學習的重點部
分。
緒論
二. 古代漢語它包含兩個體繫:
1.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如:《诗 《书》《春秋》等)以及后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 (如两汉诗赋、唐宋散文等)(文言文)。
2.唐宋以來以北方話為基礎而形成的古白話(口語)。
古白話:六朝以后,特別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 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 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 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 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 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 之为“古白话”(学术界一般把从晚唐五代开始直至“五四” 时期形成的古白话称作近代汉语)。如:“话说王婆拿银子出门,
3.語言特色:簡約而不簡單地把紛繁的事物準確傳神地 描寫出,有許多外交辭令。
4.註本:通行的註本有晉·杜預《註》、唐·孔潁達的 《 春秋左傳註疏》、當代楊伯峻的《春秋左傳註》
鄭伯克段于鄢《左傳·隱公元年》
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 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 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 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公弗許。 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 “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 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 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