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学》教学大纲要点
《饲料学》教学大纲
《饲料学》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各种方法间的关系,掌握常见评定方法和饲料营养价值表的使用;了解各类饲料的营养价值特点,熟悉每类饲料中常用饲料原料的营养特性、加工调制方法以、饲用价值和利用注意事
项;了解我国目前配合饲料的发展现状、产品形式和相应的法律法规,为饲料配方技术打好良好的基础。
三、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绪论
主要内容:
1.饲料学的基本内容、学习目的和意义
2.饲料学与动物营养学的联系
3.饲料与畜牧生产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的关系
习题:饲料学的概念、饲料在畜牧业生产及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重点:饲料学与动物营养学的联系,饲料与畜牧生产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的关系
教学要求:阐述饲料学的基本内容、地位与作用。饲料学的发展方向。
第一章饲料营养价值评定体系
1.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概念和意义
2.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发展史
3.各种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方法间的关系
4.我国当前采用的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方法体系的组成
习题: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概念和意义,各种评定方法的关系。
本章重点:突出各种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方法之间的关系,能够建立起总体的印象。
教学要求:阐述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概念及重要性;评定体系的组成及评定方法间的关系。
第二章饲料养分化学含量和总能的评定
第一节饲料常规成分分析
1.概略养分的内容和测定方法
2.牧草洗涤剂体系的内容与测定方法
3.饲料总能的测定方法
第二节饲料纯养分含量的测定
第三节养分含量分析结果的综合评价
1.粗蛋白含量与氨基酸总含量的比较
饲料学第9章
– 粗蛋白质含量:凯氏定氮法。 – 脲酶活性测定:酚红法,pH增值法; – PS(蛋白质溶解度) – NSI(水溶性氮指数,水溶性氮/总氮) – 感观评定
江苏省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重点学科
尿素酶活性测定:
尿素酶活性在0.05-0.2(pH增值法)(美国 大豆粕标准),一般在0.05-0.5为合格。
江苏省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重点学科
大豆蛋白酶抑制剂分类
– 一类:分子量20000-25000,181个氨基酸, 含二硫键数量少,主要是对胰蛋白酶直接地或 专一地起作用。 每克分子的抑制剂可纯化1克分子胰蛋白酶。
– 二类:分子量在6000-10000,72氨基酸, 含 大量二硫健,能够在独立结合部位抑制胰蛋白 酶或糜蛋白酶。
注:TUI为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单位,1.9TUI=1μgTI (Rutkowski,et.al, 1979)
江苏省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重点学科
蛋白酶抑制剂的作用:
– 抑制动物生长与引起胰腺肿大。 – 胰腺机能亢进导致分泌胰液太多,造成必需氨 基酸的内源性损失增加。 – 含硫氨基酸的额外损失加大,造成短缺现象更 加严重。
江苏省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重点学科
一、豆类籽实
一、全脂大豆 有黄、青、黑和褐色等品种,以黄豆为多。 营养特性
– 大豆CP32%-40%,蛋白质品质好,Lys为2.3%,Met低; – EE17%-20% ;不饱和脂肪酸高,亚油酸和亚麻酸占55%, 代谢能比牛油高29%。油脂中含一定磷脂。 – 碳水化合物不多,无氮浸出26%,淀粉仅0.4%-0.9%; – 钙磷丰富,60%为植酸磷; – 维生素B族丰富,缺乏VA与VD。
《配合饲料学》课程教学大纲
《配合饲料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概述
(1)课程属性及课程介绍:本课程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专业课。本课程根据教育部对动物科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及教学的要求,以饲料原料在动物日粮中的合理利用、动物饲养标准的应用、配合饲料产品设计原理和方法、全价配合饲料产品设计、浓缩饲料及预混料产品设计、配合饲料加工工艺及配合饲料质量和安全控制等为主要内容,介绍与饲料原料利用、配合饲料产品设计及其加工工艺、配合饲料质量和安全控制相关的知识。
配合饲料学是一门研究配合饲料产品设计、生产及其质量安全和控制的一门科学,目的在于揭示及阐述在配合饲料设计中不同种类的饲料原料如何合理配合使用,不同类型的饲料原料对动物的作用,如何应用饲养标准进行配合饲料产品的设计,配合饲料如何加工生产,配合饲料产品质量如何保障。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了解和学习有关配合饲料设计、生产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本课程主要介绍饲料原料的特性及其如何合理使用、动物饲养标准的应用、配合饲料产品设计原理和方法、全价配合饲料产品设计、浓缩饲料及预混合饲料产品设计、配合饲料加工工艺以及配合饲料质量和安全控制等内容。
(2)适用对象: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
(3)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先修课程为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营养学、饲料学、饲料添加剂生产、饲料卫生学;后修课程动物生产类课程。
本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与饲料学、饲料添加剂学有一定的相关性,饲料原料部分本课程主要讲授饲料原料如何合理使用及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二)教学目的、意义、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对配合饲料产品设计及生产工艺、质量和安全控制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并使学生树立饲料安全意识,全面掌握各类饲料原料的合理利用,为动物生产课程打下深厚的基础。
饲料学教学大纲
《饲料学》教学大纲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各种方法间的关系,掌握常见评定方法和饲料营养价值表的使用;了解各类饲料的营养价值特点,熟悉饲用价值和利用注意事加工调制方法以、每类饲料中常用饲料原料的营养特性、.项;了解我国目前配合饲料的发展现状、产品形式和相应的法律法规,为饲料配方技术打好良好的基础。
三、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绪论
主要内容:
1.饲料学的基本内容、学习目的和意义
2.饲料学与动物营养学的联系
3.饲料与畜牧生产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的关系
习题:饲料学的概念、饲料在畜牧业生产及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重点:饲料学与动物营养学的联系,饲料与畜牧生产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的关系
教学要求:阐述饲料学的基本内容、地位与作用。饲料学的发展方向。
第一章饲料营养价值评定体系
1.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概念和意义
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发展史2.
3.各种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方法间的关系
4.我国当前采用的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方法体系的组成
习题: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概念和意义,各种评定方法的关系。
本章重点:突出各种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方法之间的关系,能够建立起总体的印象。
教学要求:阐述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概念及重要性;评定体系的组成及评定方法间的关系。
第二章饲料养分化学含量和总能的评定
第一节饲料常规成分分析
1.概略养分的内容和测定方法
2.牧草洗涤剂体系的内容与测定方法
3.饲料总能的测定方法
第二节饲料纯养分含量的测定
第三节养分含量分析结果的综合评价
1.粗蛋白含量与氨基酸总含量的比较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大纲
高纲1135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27841 动物营养与饲料
扬州大学编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畜牧兽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应考者系统地学习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和掌握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深刻认识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在现代畜牧兽医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为畜牧业在我国的发展与利用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材内容共分为22章。使学生明确动物营养与营养物质的概念;掌握各种营养物质对动物的营养作用;了解饲料与畜体组成的差异;掌握各种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缺乏营养物质的症状和导致营养缺乏的主要原因及其分析方法;掌握不同生理阶段、不同生产目的与生产水平动物的营养需要及其估测方法;掌握饲养标准的正确使用方法;掌握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方法和各饲料原料的特点及合理使用;掌握日粮的配制方法。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该课程涉及动物生理、动物生化的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后续课程如饲料加工工艺、饲料添加剂、养猪生产学、养牛生产学等提供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绪论
(一)课程内容
营养、营养学的概念;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研究内容
(二)学习要求
了解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发展、研究内容和相关概念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发展及其对畜牧生产的作用和意义
2.掌握: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研究内容
3.熟练掌握:营养、营养学的概念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大纲
高纲1135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27841 动物营养与饲料
扬州大学编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畜牧兽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应考者系统地学习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和掌握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深刻认识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在现代畜牧兽医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为畜牧业在我国的发展与利用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材内容共分为22章。使学生明确动物营养与营养物质的概念;掌握各种营养物质对动物的营养作用;了解饲料与畜体组成的差异;掌握各种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缺乏营养物质的症状和导致营养缺乏的主要原因及其分析方法;掌握不同生理阶段、不同生产目的与生产水平动物的营养需要及其估测方法;掌握饲养标准的正确使用方法;掌握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方法和各饲料原料的特点及合理使用;掌握日粮的配制方法。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该课程涉及动物生理、动物生化的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后续课程如饲料加工工艺、饲料添加剂、养猪生产学、养牛生产学等提供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绪论
(一)课程内容
营养、营养学的概念;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研究内容
(二)学习要求
了解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发展、研究内容和相关概念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发展及其对畜牧生产的作用和意义
2.掌握: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研究内容
3.熟练掌握:营养、营养学的概念
饲料学重点要点
饲料学重点
1饲料(食物)
能够被动物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可促进动物生长或修补组织、调节动物生理过程的物质。
2、饲料学:
研究饲料的一门科学,目的在于揭示饲料的化学组成及其规律、饲料的化学组成与动物营养
需要、动物健康、食品安全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3、养分
饲料中的能够被有机体用以维持生命或生产产品的一切化学物质,即通常所称的营养物质或
4、营养价值
饲料中的营养素能够满足动物需要的程度。
5、饲料学的性质和任务
性质:动科专业的专业课,直接服务于畜牧业。
任务:运用现代生物科学和农业科学先进技术和成果,深刻揭示饲料的营养代谢规律及各种
营养物质之间的关系、饲用价值和生理功能,最终达到为畜牧生产提供优质、高效、安全、符合现代环保要求的配合饲料,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和保证畜产品质量的目标。
6、饲料学的研究内容
饲料化学;
饲料营养价值评定;
饲料分类;
饲料原料;
饲料与人畜卫生;
饲料配合。
1饲料分类:
给每种饲料确定一个标准名称,该名称能够反映该饲料的特性和营养价值。
2、国际饲料分类法的基本内容
国际饲料分类法的是以饲料 DM中主要营养特性(水分-粗纤维-粗蛋白)为基础进行分类;用国际饲料分类法可以把饲料分为 8大类,即粗饲料、青绿饲料、青贮饲料、能量饲料、蛋白质补充料、矿物质饲料、维生素饲料、饲料添加剂;
每类饲料都有一个 6位、3节标准编号,第一节一位数,代表8大类中一种,第二节二位数, 代表大类下面的亚类,第三节三个数,代表亚类下面的第某号饲料。
3、粗饲料:
指饲料DM中CF含量大于或等于18%,以风干物为饲喂形式的饲料。
1330072《饲料学》课程教学大纲
GDOU-B-11-213
《饲料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饲料学》是一门研究饲料的学问,目的在于揭示饲料中的化学组成及其规律和饲料中化学组成与动物需要之间的关系。《饲料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动
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饲料学》和《动物营养学》一样,同属于动物
营养的两大主干课程,《饲料学》的最终目的是阐明如何用适宜饲料满足动物所需要的
营养素,解决供给问题。饲料占动物生产成本的50~80%以上,是饲料工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饲料学》是现代养殖生产和现代饲料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后盾,起到
重要的指导、推动和技术储备的作用。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饲料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饲料学》和《动物营养学》一样,同属于动物营养的两大主干课程,是一门研究饲料的学问,目的在于揭示饲料中的化学组成及其规律和饲料中化学组成与动物需要之间的关系。饲料占动物生产成本的50~80%以上,是饲料工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饲料学》是现代养殖生产和现代饲料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后盾,起到重要的指导、推动和技术储备的作用。
本课程主要介绍饲料的种类、化学组成及其营养特性、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方法、饲料分类和饲料的合理利用途径。同时介绍了我国饲料资源开发状况及无公害饲料的生产,揭示了饲料的化学组成及其规律以及与动物营养需要之间的关系。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饲料学的概念、分类、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方法、各种饲料的特性、饲料质量控制以及饲料法规,了解我国饲料资源和饲料工业的发展状况。要求学生能够针对各种动物的营养需求,科学、经济地设计饲料配方;对饲料将有
动物饲料学知识点总结
动物饲料学知识点总结
一、饲料成分
1. 主要成分
饲料的主要成分包括能量源、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其中,能量源主要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纤维,它们是动物生长所必需的能量来源。蛋白质主要包括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是动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动物成长所必需的微量营养素,它们参与了动物的生理代谢过程。
2. 辅助成分
除了主要成分外,饲料中还包括一些辅助成分,如酵素、抗生素和抗氧化剂等。这些辅助
成分可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促进动物生长,减少疾病发生。
二、动物营养需求
1. 能量需求
动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和生产阶段,其能量需求也会有所不同。对于反刍动物来说,能量来
源主要是纤维素和淀粉,而对于非反刍动物来说,能量主要来自淀粉和脂肪。
2. 蛋白质需求
动物蛋白质需求主要来自于生长期和繁殖期,而在其他时期则需求较少。合理配比饲料中
的蛋白质含量,可以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提高生产性能。
3. 维生素和矿物质需求
不同的动物对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合理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预防
一些相关疾病,促进动物健康成长。
三、饲料制备方法
1. 饲料原料选择
在饲料的制备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合动物生长的原料,如谷物、豆粕、油料等。合理选择
原料可以保证饲料的营养均衡,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
2. 饲料制备工艺
饲料的制备工艺主要包括成分混合、加工和包装等过程。在混合过程中,需要保证各种成
分的均匀混合,以确保饲料的营养均衡;在加工过程中,可以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对原料
进行加工,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在包装过程中,需要确保饲料的质量和安全性。
饲料学教学大纲
饲料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1.1 课程名称:饲料学
1.2 学时安排:48学时,其中理论课24学时,实验课24学时
1.3 课程性质:为本科教学必修课程
1.4 前置课程:无
1.5 后续课程:畜禽营养学
二、课程目标
2.1 熟悉饲料的基本构成及其对宠物、家禽、畜牧业生产的影响;
2.2 掌握饲料的生产、贮藏、加工、检验等基本技术;
2.3 学习饲料的利用原理及饲养管理技术;
2.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
3.1 饲料学基础知识:饲料分类、基本组成、饲料的理化性质、饲料对动物的营养要求、饲料替代原料、饲料安全等。
3.2 饲料生产与加工技术:饲料制作、饲料原料处理、饲料加工设备、饲料添加剂等。
3.3 饲料检测及其应用:饲料检测原理、饲料检测方法、饲料检验结果分析等。
3.4 饲养管理:饲料配方设计、饲喂管理、饮水管理、空气卫生等。
3.5 实验教学:饲料处理实验、饲料质量检测实验、饲料安全性检测实验等。
四、考核方式
4.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作业、实验报告、实验表现、出勤等,占总成绩的30%;
4.2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
五、参考教材
5.1《饲料学》第三版,张勤宏、谢静编著;
5.2 《家畜饲料营养学》第二版,黄益球、刘志远编著;
5.3 《饲料检测基础》第一版,刘金朴等编著。
六、教学方法
6.1 以案例分析为主的授课方式;
6.2 结合实验教学和实地考察;
6.3 大量阅读资料、课后研讨和讲解。
七、教学体系
7.1 由理论课和实验课相结合,注重实践与实验;
7.2 确立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饲料学重点
饲料学复习
饲料: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为满足某动物营养需要,通过有目的的劳动而创造出来的物化成果。包括能直接饲喂的全价饲料和各种半成品(浓缩饲料、添加剂预混料、精料补充料)。
饲料学:一门研究饲料物质结构、化学特性和营养价值的科学,其任务在于阐明饲料的种类、化学组成、营养特性、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方法、饲料营养成分分析方法和原理、饲料配方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第二章饲料成分
第一节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分类 :
一、单糖:最简单的一类碳水化合物,属多元羟基醛、酮或它们的缩合物。
–包括丙糖、丁糖、戊糖、己糖、庚糖及衍生糖。
二、低聚糖:由2~10个单糖通过糖苷键组成。
1)双糖蔗糖、麦芽糖、纤维二糖、乳糖、海藻糖、蜜二糖等。
蔗糖:由葡萄糖和果糖组成的非还原性二糖。
麦芽糖:由2分子葡萄糖缩合生成,还原性双糖。
乳糖:由半乳糖与葡萄糖以β-1,4糖苷键结合而成的还原性双糖,主要存在哺乳动物乳中。
纤维二糖:纤维素的基本构成单位,也是其它不少多糖和糖甙的组成成分,2个葡萄糖分子以β-1,4糖苷键连接。
2)其它常见的低聚糖:三糖四糖五糖六糖甘露寡糖
甘露寡糖由几个甘露糖分子或甘露糖与葡萄糖通过α-1,6、α-1,2或α-1,3糖苷键连接组成。
三、多糖:10个糖单位以上单糖分子经脱水、缩合而成,属一类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
淀粉直链淀粉(溶于热水):α-1,4糖苷键连接的链状分子。
支链淀粉(不溶于热水):α-1,6糖苷键与主链相连的支链。
淀粉特性
糊化:指天然淀粉颗粒在适当温度下在水中膨润,分裂成均匀、有黏性的糊状液体。
饲料学整理重点
饲料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为满足某动物营养需要,通过有目的的劳动而创造出来的物化成果。包括能直接饲喂的全价饲料和各种半成品(浓缩饲料、添加剂预混料、精料补充料)。
饲料学一门研究饲料物质结构、化学特性和营养价值的科学,其任务在于阐明饲料的种类、化学组成、营养特性、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方法、饲料营养成分分析方法和原理、饲料配方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第四章饲料分类
国际饲料分类法:粗饲料、青绿饲料、青贮饲料、能量饲料、蛋白质补充料、矿物质饲料、维生素饲料、饲料添加剂
中国饲料分类法:青绿多汁类饲料、树叶类饲料、青贮饲料、块根、块茎、瓜果类饲料、干草类饲料、农副产品类饲料、谷实类饲料、糠麸类饲料豆类饲料、饼粕类饲料、糟渣类饲料、草籽树实类饲料、动物性饲料、矿物质饲料、维生素饲料、饲料添加剂、油脂类饲料及其他
第五章青绿饲料
青绿饲料的营养特性
水分含量高
蛋白质含量较高、品质较优
粗纤维含量较低
钙磷比例适宜
维生素含量丰富
主要青绿饲料
天然牧草
栽培牧草
青饲作物
叶菜类
非淀粉质根茎瓜类饲料
水生饲料
树叶类
第六章青贮饲料
青贮饲料:将新鲜的青饲料切短装入密封容器里,经过微生物发酵作用,制成一种具有特殊芳香气味、营养丰富的多汁饲料。
保存青饲料的一种良好方法
一、常规青贮
青贮饲料的特点
1.青贮饲料能够保存青绿饲料的营养特性
2.可以四季供给家畜青绿多汁饲料
3.消化性强,适口性好
4.青贮饲料单位容积内贮量大
5.青贮饲料调制方便,可以扩大饲料资源
青贮原理:在密闭的环境中通过微生物的厌氧发酵作用,使饲料的pH下降,创造条件促使乳酸菌大量繁殖,抑制有害微生物的活动,从而保存饲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饲料学》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各种方法间的关系,掌握常见评定方法和饲料营养价值表的使用;了解各类饲料的营养价值特点,熟悉每类饲料中常用饲料原料的营养特性、加工调制方法以、饲用价值和利用注意事
项;了解我国目前配合饲料的发展现状、产品形式和相应的法律法规,为饲料配方技术打好良好的基础。
三、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绪论
主要内容:
1.饲料学的基本内容、学习目的和意义
2.饲料学与动物营养学的联系
3.饲料与畜牧生产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的关系
习题:饲料学的概念、饲料在畜牧业生产及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重点:饲料学与动物营养学的联系,饲料与畜牧生产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的关系
教学要求:阐述饲料学的基本内容、地位与作用。饲料学的发展方向。
第一章饲料营养价值评定体系
1.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概念和意义
2.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发展史
3.各种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方法间的关系
4.我国当前采用的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方法体系的组成
习题: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概念和意义,各种评定方法的关系。
本章重点:突出各种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方法之间的关系,能够建立起总体的印象。
教学要求:阐述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概念及重要性;评定体系的组成及评定方法间的关系。
第二章饲料养分化学含量和总能的评定
第一节饲料常规成分分析
1.概略养分的内容和测定方法
2.牧草洗涤剂体系的内容与测定方法
3.饲料总能的测定方法
第二节饲料纯养分含量的测定
第三节养分含量分析结果的综合评价
1.粗蛋白含量与氨基酸总含量的比较
2.粗纤维含量与非淀粉多糖含量的比较
3.必需氨基酸指数和蛋白质的化学评分
习题:饲料的概略养分、NDF、ADF、总能概念。不同基础条件下养分的换算方法。纯养分测定的意义。
本章重点:概略养分测定和洗涤剂体系测定的方法,测定结果的比较和在生产实中的应用
教学要求:基本养分测定方法的内容、作用与意义。区分CF测定与NDF与ADF之间的内在含义。纯养分与概略养分之间的关系与联系。
第三章饲料养分的消化代谢性与消化能和代谢能的评定
第一节饲料消化代谢性评价的内容
1.消化率与代谢率的概念
2.饲料料养分可消化性与可代谢性的区别
3.消化能与代谢能
第二节测定饲料消化率的常用方法
1.体内消化试验:全收粪法、指示剂法和回肠末端瘘管法
2.体外消化试验:小肠液冻干粉法、人工瘤胃法和产气法
3.饲料消化率和消化能的各种表达方式和计算方法
4.各种方法间优缺点比较
第三节代谢试验
1.代谢试验与消化试验的区别
2.饲料代谢能和代谢率的各种表达方式和计算方法
习题:常用养分消化率的测定方法?全收粪法和指示剂法技术要求?消化率与代谢率的含义。
本章重点:全收粪法和指示剂法的技术要点,表观消化率和真消化率,表观代谢率和真代谢率的区别,代谢性粪氮/能、内源性尿氮/能和氮校正的概念。
本章教学要求:讲解各种养分消化率的方法,重点阐述全收粪法与指示法的技术要点与注意事项。比较表观消化率与真消化率、表观代谢率与真代谢率的区别。
第四章饲料养分的生物学效价和净能的评定
第一节饲料养分的生物学效价
1.绝对生物学价值:蛋白质生物学价值、净蛋白比、总蛋白利用率、净蛋白利用率和饲养试验
2.相对生物学价值:斜率比法
第二节净能的评定(3学时)
1.饲料净能的测定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2.体增热的测定方法
3.净能评定饲料营养价值的优缺点
习题:生物学价值定义,生物学利用率概念; 净能的测定方法与技术。有关饲养试验的设计与要求。
本章重点:净能的概念与测定方法,绝对生物学效价和相对生物学利用率的概念、区别和测定方法及其对试验条件的要求。
本章教学要求:讲解生物学效价等测定方法及有关基本概念;列举有关测定结果并进行分析。净能测定及其影响因素等。
第五章反刍动物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指标体系
第一节反刍动物饲料评价新体系
1.反刍动物和单胃动物在饲料利用过程中的比较
2.传统饲料营养价值评定对反刍动物的局限性
3.反刍动物新评定体系的基本内容:瘤胃降解率和瘤胃稀释率、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量、小肠可消化蛋白
第二节反刍动物饲料评价体系的应用
1.新体系的优越性
2.新体系的应用价值
习题:反刍动物新评定体系的基本内容;瘤胃降解率及稀释率的概念;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与小肠可消化蛋白。
本章重点:饲料瘤胃降解率的测定、瘤胃氮能平衡对微生物蛋白质合成量的影响与饲料整体营养价值的关系。
本章教学要求:详述新体系的评定方法与应用;比较新旧方法;评价新体系的优越性与应用价值。
第六章饲料的结构与化学
1.植物细胞、组织和种子的结构与化学组成的关系
2.饲料糖类、脂肪和含氮化合物的分类、结构与性质
3.饲料储藏和加工过程中常见的物理化学变化
习题:植物种子结构,糖类、脂肪、含氮化合物的分类;储藏和加工过程对饲料物理化学的变化影响作用。
本章重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分布规律和饲料理化变化对营养价值的影响。
本章教学要求:饲料的化学组成与分类;储藏与加工过程对饲料营养物质的变化影响。
第七章饲料的分类
1.饲料分类的目的
2.我国和国际饲料分类体系,分类判别标准和编码方法
习题:我国与国际饲料分类方法,分类的基本依据; 饲料编码的识别。
重点:我国和国际饲料分类体系
本章教学要求:饲料分类的意义,我国与国际饲料分类的方法不同点与相同点;饲料编码识别。
第八章粗饲料
1.粗饲料的种类和营养特性
2.干草的调制方法、营养价值及影响因素
3.秸秆、秕壳和糠麸类农副产品的特点和利用方法
4.提高粗饲料营养价值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等加工调制方法
习题:粗饲料的基本营养特性;干草制作方法;影响干草营养价值的影响因素;秸秆等农副产品特点及利用注意事项;提高粗饲料利用的方法与技术。
本章重点:粗饲料的种类和营养特性,提高粗饲料利用率的方法。
本章教学要求:粗饲料的基本营养特性;粗饲料利用注意事项; 优质干草调制方法; 提高粗饲料利用率的方法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