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兰氏染色的机理和步骤.

合集下载

革兰氏染色的过程和原理

革兰氏染色的过程和原理

革兰氏染色的过程和原理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通过此方法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类。该染色方法基于不同细菌细胞壁组成的差异,通过特定的染色步骤使细菌在显微镜下呈现不同的颜色。

革兰氏染色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取一片细菌培养物,涂抹在玻片上,使其形成薄膜。

2. 将涂片在火焰中烘烤,以使细菌附着在玻片上。

3. 将烘烤后的涂片浸入革兰氏紫染色剂中,静置数分钟。

4. 用蒸馏水冲洗涂片,直至洗涤液不再有紫色溢出。

5. 在涂片上滴加碘酒,静置一段时间。

6. 用蒸馏水冲洗涂片,直至洗涤液不再有颜色溢出。

7. 滴加脱色剂(乙醇或乙醚)在涂片上,迅速冲洗。

8. 用蒸馏水冲洗涂片,直至洗涤液不再有颜色溢出。

9. 滴加革兰氏染色剂(碱性洋红)在涂片上,静置1-2分钟。

10. 用蒸馏水冲洗涂片,直至洗涤液不再有颜色溢出。

11. 用纸巾或吹风机轻轻吹干涂片。

12. 使用显微镜观察涂片下的细菌。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是基于细菌细胞壁的差异。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含有较厚的层状壁,并富含肽聚糖和穿孔蛋白,所以在革兰氏紫染色剂作用下会显现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内层有脂多糖包裹,所以在革兰氏紫染色剂作用下不易显现出紫色。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初步细菌分类方法,通过观察细菌在显微镜下的染色特性,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类型,对于临床诊断和细菌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简述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基本操作过程

简述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基本操作过程

简述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基本操作过程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细菌鉴定和分类的染色技术。它基于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差异,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两类。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是:将细菌涂片烘干后,先用紫色染料染色,然后用酒精-乙醚混合液洗去多余染料,革兰阳性细菌的厚壁会阻碍洗去染料,呈紫色;而革兰阴性细菌的薄壁则不会阻碍染料洗去,它们被另一种染料(如碘酒)染成红色。

革兰氏染色法的基本操作过程包括:制备涂片、固定细菌、染色、洗涤、观察和解释结果。其中,固定细菌是关键步骤,常用方法有烘干法、火焰法和甲醛固定法。染色后要充分洗涤,否则会影响结果解释。最后,观察涂片下的细菌形态和颜色,根据染色结果判断细菌是否为革兰阳性或革兰阴性菌。

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简单、快速、可靠的细菌鉴定方法,广泛应用于医疗、环保、食品等领域。

- 1 -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和步骤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和步骤

1.革兰氏染色的机理和步调

机理:G+.G-重要由其CW化学成分的差别而引起对乙醇的通透性,抗脱色才能的差别.重要有肽聚糖的厚度和构造所决议.

G+的CW:肽聚糖层厚,脂质含量低.乙醇脱色时CW脱水,孔径削减,透性降低,不轻易脱色,呈初染得蓝紫色.

G-的CW:肽聚糖层薄,脂质含量高.乙醇脱色时,类脂被乙醇消融,透性升高,细胞被复染显红色.

步调:①涂片:在清洁的载玻片上滴一滴水,用接种环挑取菌体平均涂布于水中.

②固定:将玻片接近酒精灯火焰,蒸干水分,但不要烤焦.

③初染:用碱性颜料结晶紫对菌液涂片进行初染.

④媒染: 以碘液媒染1min,水洗,吸干水分.(细胞内形成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加强互相感化)

⑤脱色(症结步调):以95%的乙醇脱色30s,应恰当振荡平均,是乙醇脱色完全.

⑥水洗,吸干.

⑦复染:??(第2张)复染30s,水洗吸干.

⑧湿润镜检.

2、用渗入渗出皮层膨胀学说讲解芽孢耐热机制.

芽孢的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以及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这就使皮层产生了极高的渗入渗出压去牟取芽孢焦点中水分,其成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和焦点的高度掉水,

恰是这种掉水的焦点才付与芽孢极强的耐热性.

3、引起微生物造就进程中PH变更的几种可能反响,并解释若何可以或许保持微培PH稳固.

答:造就进程中,因为养分物资被分化应用,代谢产品的形成与积聚,会导致PH变更.

(第2张中的图)

还与造就基的C/N比有关,C/N高,经造就基后PH明显降低,C/N低,经造就基后PH明显上升.

PH调节:①参加缓冲剂--------经常应用:一氢二氢磷酸盐,K2HPO4 呈碱性,KH2PO4 酸性,只在必定的PH规模内调节(6.4--7.2)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一,过程

1 .涂片将培养的不同菌分别作涂片(注意涂片切不可过于浓厚),干燥、固定。固定时通过火焰l 一

2 次即可,不可过热,以载玻片不烫手为宜。

2 .染色

( 1 )初染加草酸铰结晶紫一滴,约一分钟,水洗。

( 2 )媒染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约一分钟,水洗。

( 3 )脱色将载玻片上面的水甩净,并衬以白背景,用95 %酒精滴洗至流出酒精刚刚不出现紫色时为止,约20 一30 秒钟,立即用水冲净酒精。

( 4 )复染用番红液染1 一2 分钟,水洗。

( 5 )镜检干燥后,置油镜观察.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以分散开的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为准,过于密集的细菌,常常呈假阳性。

( 6 ) 同法在一载玻片上以大肠杆菌与枯草芽孢杆菌混合制片,作革兰氏染色对比。二,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 Gram stain )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 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 一表示。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肤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肤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 (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原理及步骤

革兰氏染色原理及步骤

革兰氏染色原理及步骤

革兰氏染色原理如下:

1、革兰氏染色与细菌等电点有关系:革兰氏阳性菌的等电点比革兰氏阴性菌低,因而革兰氏阳性菌带负电荷比革兰氏阴性菌多,它与草酸铵结晶紫的结合力大,用碘-碘化钾媒染后,两者等电位均降低,但革兰氏阳性菌等电位降低得多,故与草酸铵结晶紫结合得更牢固,对乙醇脱色的抵抗力强,草酸铵结晶紫、碘-碘化钾复合物不被乙醇提取,菌体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则相反,菌体呈红色。

2、革兰氏染色与细菌细胞壁有关:革兰氏阳性菌的脂质含量很低,肽聚糖含量高,革兰氏阴性菌则相反,因此用乙醇脱色时,革兰氏阴性菌的脂质被乙醇溶解,增加细菌细胞壁的孔径及其通透性,乙醇容易进入细胞内将草酸铵结晶紫、碘-碘化钾复合物提取出来,使菌体呈无色,革兰氏阳性菌由于脂质含量极低,而肽聚糖含量高,乙醇既是脱色剂又是脱水剂,使肽聚糖脱水缩小细胞壁的孔径,降低细胞壁的通透性,阻止乙醇分子进入细胞,草酸铵结晶紫、碘-碘化钾复合物被截留在细胞内而不被脱色,仍呈紫色。

革兰氏染色步骤如下:

1、涂片,固定;

2、初染: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染色1-2min,水洗;

3、媒染:滴加革兰氏碘液(碘-碘化钾溶液)染色1-2min,水洗;

4、脱色:滴加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约45s后水洗;

5、复染:滴加番红染液染色2-3min,水洗并使之干燥;

6、镜检: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

一,过程

1 .涂片

将培养的不同菌分别作涂片(注意涂片切不可过于浓厚),干燥、固定。固定时通过火焰l 一2 次即可,不可过热,以载玻片不烫手为宜。

2 .染色

( 1 )初染加草酸铰结晶紫一滴,约一分钟,水洗。

( 2 )媒染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约一分钟,水洗。

( 3 )脱色将载玻片上面的水甩净,并衬以白背景,用95 %酒精滴洗至流出酒精刚刚不出现紫色时为止,约20 一30 秒钟,立即用水冲净酒精.

( 4 )复染用番红液染1 一2 分钟,水洗.

( 5 )镜检干燥后,置油镜观察.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以分散开的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为准,过于密集的细菌,常常呈假阳性。

( 6 ) 同法在一载玻片上以大肠杆菌与枯草芽孢杆菌混合制片,作革兰氏染色对比。

二,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 )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 一表示。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肤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肤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用于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染色方法。该方法由

丹麦细菌学家克里斯汀·革兰发现并发展起来,于1884年首次发布。革

兰氏染色法能够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大类,具有重

要的临床和实验室应用价值。

染色:将待检测的细菌接种于玻璃片上,用火焰烘烤杀灭细菌并固定

在玻璃片上。接着,将玻璃片放入甲醇中,用火焰加热将甲醇蒸发。然后,将玻璃片浸泡在革兰之前的染色液中,染色液由紫色的亚甲基紫和碘化钾

组成。这一步骤的目的是通过紫色染料使细菌固定在玻璃片上。

洗涤:将玻璃片放入碘化钾溶液中洗涤。碘化钾能与细菌细胞壁上的

一些成分形成复合物,使细菌呈现蓝色。

固定:将玻璃片放入醇中洗涤。醇有助于将紫色染料从革兰阴性菌的

细胞壁中洗去。

显微观察:将玻璃片放入显微镜下观察。在显微镜下,革兰阳性菌呈

现紫色,而革兰阴性菌呈现红色。根据这一特征,可以进行细菌的初步分

类和鉴定。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是基于细菌细胞壁的差异。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较厚

的细菌细胞壁,由于其壁中含有较多的肽聚糖和穿过壁的肽聚糖横向支链,革兰阳性菌在染色过程中能够较好地固定紫色染料,显示为紫色。而革兰

氏阴性菌则具有较薄的细菌细胞壁,壁中的肽聚糖和肽聚糖支链较少,使

得革兰阴性菌无法固定紫色染料,而显示为红色。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还与染色液中紫色染料的结构有关。紫色染料中

的亚甲基紫分子带有正电荷,而革兰阳性菌细胞壁中的较多的负电荷物质

使其对亚甲基紫具有亲和力,从而固定了紫色染料。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负电荷物质相对较少,因此无法固定紫色染料,而被酒精洗去,再经过后续的红色染料染色,显示为红色。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和步骤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和步骤

1.革兰氏染色得机理与步骤

机理:G+、G-主要由其CW化学成分得差异而引起对乙醇得通透性,抗脱色能力得差异。主要有肽聚糖得厚度与结构所决定。

G+得CW:肽聚糖层厚,脂质含量低。乙醇脱色时CW脱水,孔径减少,透性降低,不易脱色,呈初染得蓝紫色。

G-得CW:肽聚糖层薄,脂质含量高。乙醇脱色时,类脂被乙醇溶解,透性升高,细胞被复染显红色。

步骤:①涂片:在干净得载玻片上滴一滴水,用接种环挑取菌体均匀涂布于水中。

②固定:将玻片靠近酒精灯火焰,蒸干水分,但不要烤焦。

③初染:用碱性颜料结晶紫对菌液涂片进行初染。

④媒染: 以碘液媒染1min,水洗,吸干水分。(细胞内形成结晶紫与碘得复合物,增强相互作用)

⑤脱色(关键步骤):以95%得乙醇脱色30s,应适当振荡均匀,就是乙醇脱色完全。

⑥水洗,吸干。

⑦复染:??(第2张)复染30s,水洗吸干。

⑧干燥镜检。

2、用渗透皮层膨胀学说解说芽孢耐热机制。

芽孢得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与水分得透性很差,以及皮层得离子强度很高,这就使皮层产生了极高得渗透压去夺取芽孢核心中水分,其结果造成皮层得充分膨胀与核心得高度失水,正就是这种

失水得核心才赋予芽孢极强得耐热性。

3、引起微生物培养过程中PH变化得几种可能反应,并说明如何能够维持微培PH稳定。

答:培养过程中,由于营养物质被分解利用,代谢产物得形成与积累,会导致PH变化。

(第2张中得图)

还与培养基得C/N比有关,C/N高,经培养基后PH显著下降,C/N低,经培养基后PH明显上升。

PH调节:①加入缓冲剂--------常用:一氢二氢磷酸盐,K2HPO4 呈碱性,KH2PO4 酸性,只在一定得PH范围内调节(6、4--7、2)

简述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和原理

简述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和原理

简述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和原理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临床检测菌种的重要方法。它是用品种特殊的

颜料对菌体进行染色,以提示不同类别细菌的性质,来识别出微生物

的种类或菌群。

具体步骤:

(1)将菌株接种到特定培养基上,并按照规定的时间培养;

(2)采用硝酸的抗原特异性染色方法,即用特定的结合剂和染料将微

生物染色;

(3)按预期染出颜色,通过颜色差异来识别菌体种类;

(4)再搭配结果识别出菌种类及其数量,获得最终的革兰氏染色结果。

原理:染料的作用是将被染的物质和它本身的抗原结合在一起,

形成特定结构,使物质与染料化学结合,形成不易被溶解的色斑。因此,微生物的种类可以根据染出的不同颜色识别出来。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和步骤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和步骤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和步骤

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它可以将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这种染色方法是由丹麦微生物学家Christian Gram于1884年首次提出的。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是利用细菌细胞壁的特性来区分不同类型的细菌。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多聚糖和肽聚糖,革兰氏氏染色法通过不同的处理步骤,使得细菌细胞壁的特性在染色过程中显现出来。

革兰氏染色法的步骤如下:

1. 准备细菌涂片:首先,从培养基中取一小块细菌培养物,涂抹在玻璃片上,形成细菌涂片。

2. 固定:将细菌涂片在空气中晾干,然后用火焰快速烘烤,使细菌固定在玻璃片上。

3. 染色:将固定的细菌涂片放入革兰染色液中浸泡几分钟。革兰染色液主要由紫晶染料和碘酒组成。紫晶染料可以渗透进入细菌细胞壁,而碘酒可以固定染色物质。浸泡时间过长会导致革兰氏阳性菌染色过度。

4. 洗涤:用蒸馏水冲洗细菌涂片,以去除多余的染色剂。

5. 差染:将细菌涂片放入酒精-醋酸溶液中浸泡几秒钟,然后用蒸馏

水冲洗。这一步是为了除去革兰氏阴性菌表面的染色剂。

6. 洗涤:再次用蒸馏水冲洗细菌涂片。

7. 对比染色:将细菌涂片放入苏木精染色液中浸泡几分钟。苏木精染色液会将革兰氏阴性菌染成红色。

8. 洗涤:用蒸馏水冲洗细菌涂片。

9. 干燥:将细菌涂片放入通风处晾干。

通过上述步骤,革兰氏染色法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在染色后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在染色后呈红色。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基于细菌细胞壁的差异。细菌细胞壁是由多聚糖和肽聚糖组成的。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较厚,含有大量的多聚糖和肽聚糖,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含有较少的多聚糖和肽聚糖。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

一,过程

1 .涂片

将培养的不同菌分别作涂片(注意涂片切不可过于浓厚),干燥、固定。固定时通过火焰l 一2 次即可,不可过热,以载玻片不烫手为宜。

2 .染色

( 1 )初染加草酸铰结晶紫一滴,约一分钟,水洗。

( 2 )媒染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约一分钟,水洗。

( 3 )脱色将载玻片上面的水甩净,并衬以白背景,用95 %酒精滴洗至流出酒精刚刚不出现紫色时为止,约20 一30 秒钟,立即用水冲净酒精。

( 4 )复染用番红液染1 一2 分钟,水洗。

( 5 )镜检干燥后,置油镜观察.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以分散开的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为准,过于密集的细菌,常常呈假阳性。

( 6 ) 同法在一载玻片上以大肠杆菌与枯草芽孢杆菌混合制片,作革兰氏染色对比。二,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 )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 一表示。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肤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肤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及步骤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及步骤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及步骤

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根据细胞内细菌细胞壁的结构特征来辨别和鉴定

细菌的一种常用技术。该技术最初是由德国科学家哈尔·革兰 (Hans Christian Gram)于1884年提出的,故称为“革兰氏染色”,也称为“革

兰氏分解染色”。

一、去颗粒步骤

1、将标本涂在热型固定片上,然后用容积为100毫升的细菌液,在

塑料滤膜上均匀涂抹;

2、把固定片置于热水浴中,把表面上的涂片分散成微小的颗粒,然

后用蒸汽烘烤,使其溶解,就是所谓的“去颗粒”步骤;

3、在一定的时间(一般是3-5分钟)内,把标本从热水中取出,放

入水槽中,用温水洗去多余的染色剂和固定液。

二、染色步骤

1、把每张固定片均匀地涂上革兰氏染料,一般为淡蓝色的彩色染料;

2、将染色后的固定片置于热水浴中,使其溶解,形成颗粒;

3、先把标本从热水中取出,放入水槽中,然后再放入5%(或更低)

的硫酸银溶液中,这时,染色料会依据细菌细胞的结构特征不同或较快或

较慢地被硫酸银离解,而细菌细胞也会被银离解;

4、当硫酸银完全离解掉时,将固定片取出。

革兰氏染色步骤和原理

革兰氏染色步骤和原理

革兰氏染色步骤和原理

革兰氏染色是微生物检测和分类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之一、它是由丹

麦细菌学家洛尔德·克里斯廷·革兰于1884年发明的。革兰氏染色通过

染色的方式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从而有助于快速诊断和

鉴定细菌。

1.取一块无菌玻璃片,将其浸泡在80%酒精中,用火鉴或酒精灯将其

加热烘干。

3.用无菌棉签取适量菌液,涂抹在玻璃片上,并尽量保持均匀。

4.用火鉴或酒精灯加热玻璃片,使细菌在玻璃片上固定。

5.将固定的玻璃片浸泡在革兰碘液中,浸泡2分钟,使细菌固定。

6.将玻璃片从革兰碘液中取出,用蒸馏水冲洗干净。

7.将玻璃片放在洗涤盘中,滴入革兰染色剂,染色剂液体覆盖玻璃片。

8.把玻璃片放在盛有革兰染色剂的洗涤盘上,静置30秒钟。

9.将玻璃片从革兰染色剂中取出,用蒸馏水冲洗干净。

10.用酒精清洗涤盘中的染色剂,直到洗涤盘中的染色剂变为浅紫色。

11.用蒸馏水冲洗玻璃片,直到从玻璃片上冲洗下的清水不在有颜色。

12.用滴状水用于玻璃片上,除去上面的残余水分。

13.用显微镜观察玻璃片上的细菌,根据染色后细菌的颜色和形状,

判断细菌是否革兰阳性或革兰阴性。

革兰阳性菌的细胞壁主要由多层厚厚的胞壁肽聚糖复合物组成,细胞

壁对革兰染色剂有高度的亲和力,因此在染色后能保持染色剂的颜色,呈

现紫色或深紫色。

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则相对较薄,同时细胞壁外还有一层脂质结构,

染色剂难以渗透进入细胞壁内部,因此在酒精处理过程中,会溶解掉染色剂,导致细胞失去染色,最后用对比性染色(如用红色染料)重新染色,

呈现红色。

通过上述步骤和原理,我们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两类,辅助进行细菌鉴定和分类。革兰氏染色的速度快、操作简单,因此在临床

革兰氏染色步骤和原理

革兰氏染色步骤和原理

革兰氏染色步骤和原理

第一步:准备好白色的玻璃板和酒精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检测方法,可以快速检测出细菌的形态、分布和数量。该方法是由丹麦微生物学家革兰氏于1884年发明的,经过

多年的临床实践和改良,现在已成为临床医学和微生物学领域中的重要检

测手段之一。

1.样品制备:首先要准备好待检测的细菌样品,通常需要从血液、尿液、痰液、分泌物或其他体液中获得。为了确保样品的洁净和完整性,最

好将样品进行稀释,减少样品的干扰,同时也便于操作。

2.染色处理:将制好的样品涂在载玻片上,使其干燥,然后用甲醇进

行固定处理,使细胞蛋白质凝固,并烘干。随后将载玻片以45度角倾斜,加入革兰染色液,静置约1分钟,然后用水冲洗2-3秒钟。再加入碘酒,

静置1分钟,然后再用水冲洗2-3秒钟。洗涤后可以在载玻片上滴一两滴

乙醇,退色1-2秒钟,再用水冲洗,并用滤纸吸干表面水分。

3.洗涤:将载玻片表面涂上感兴趣的菌株的染色处理,静置一定时间后,用盐水等进行洗涤,去除载玻片表面无关物质,使细胞染色更加清晰。

4.显微镜观察:用油镜片把载玻片放到显微镜上,通过放大镜片观察

载玻片上的细菌。革兰氏染色能够使革兰氏阳性的细菌形成紫色,而革兰

氏阴性的细菌则形成粉色。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基于细菌细胞壁化学成分的差异性。革兰氏阳性菌

细胞壁厚,主要由多层厚壁多聚糖和蛋白质组成,其细胞壁中还含有少量

脂质和磷酸化甘露醇,能够吸附革兰染色液,形成紫色颗粒。而革兰氏阴

性菌细胞壁相对较薄,主要由一层厚度较小的胞外膜和较厚的革兰氏染色物质组成,故染色后革兰氏阴性菌呈粉色。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

细菌培养:首先,把细菌样本放入一种适合细菌生长的培养基中。细

菌可以在培养基中繁殖,并在培养基表面形成一个厚厚的菌膜。

︰等待培养、灭菌:然后等待培养。一般培养4-24小时,直到细菌

厚度达到均匀的状态。之后,用70%的乙醇或氯仿灭菌。

分离细菌:之后,用称重的方法将培养基向玻片上移动,或者用分离

到新的玻片上,以便后期染色分析。

染色:最后,细菌玻片进行染色。革兰氏染色分为单色染色和复合染色。单色染色使用单一物质染色,复合染色使用一种物质的多种染色剂来

染色细菌。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主要是应用染色剂对细菌的形态特征,如质壁厚度,膜厚度,细菌颗粒形状,胞素和细菌颗粒大小,以及细菌的生理特性,如

环境的Tolerance,抗生素的Tolerance,等给予染色。染色剂会在细菌

的膜和质壁上积聚,从而形成不同的染色环境,形成细菌的不同形态及染

色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和步骤

机理:G+、G-主要由其CW化学成分的差异而引起对乙醇的通透性,抗脱色能力的差异。主要有肽聚糖的厚度和结构所决定。

G+的CW:肽聚糖层厚,脂质含量低。乙醇脱色时CW脱水,孔径减少,透性降低,不易脱色,呈初染得蓝紫色。

G-的CW:肽聚糖层薄,脂质含量高。乙醇脱色时,类脂被乙醇溶解,透性升高,细胞被复染显红色。

步骤:①涂片: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水,用接种环挑取菌体均匀涂布于水中。

②固定:将玻片靠近酒精灯火焰,蒸干水分,但不要烤焦。

③初染:用碱性颜料结晶紫对菌液涂片进行初染。

④媒染: 以碘液媒染1min,水洗,吸干水分。(细胞内形成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增强相互作用)

⑤脱色(关键步骤):以95%的乙醇脱色30s,应适当振荡均匀,是乙醇脱色完全。

⑥水洗,吸干。

⑦复染:??(第2张)复染30s,水洗吸干。

⑧干燥镜检。

2、用渗透皮层膨胀学说解说芽孢耐热机制。

芽孢的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以及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这就使皮层产生了极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核心中水分,其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和核心的高度失水,正是这种

失水的核心才赋予芽孢极强的耐热性。

3、引起微生物培养过程中PH变化的几种可能反应,并说明如何能够维持微培PH稳定。

答:培养过程中,由于营养物质被分解利用,代谢产物的形成与积累,会导致PH变化。

(第2张中的图)

还与培养基的C/N比有关,C/N高,经培养基后PH显著下降,C/N 低,经培养基后PH明显上升。

PH调节:①加入缓冲剂--------常用:一氢二氢磷酸盐,K2HPO4 呈碱性,KH2PO4 酸性,只在一定的PH范围内调节(6.4--7.2)

②大量产酸的菌株,加CaCO3调节,CaCO3难溶于水,不会使培养液的PH过度增加,但可不断中和微生物产的酸。

③培养液中存在天然的缓冲系统,如AA,肽,Pr均属两性电解质,也起缓冲的作用。

④过酸:治标------加NaOH、Na2CO3中和,治本-----加适量氮源:NaNO3、Pr、NH3·H2O;增加通风量。

⑤过碱:治标-----H2SO4、HCl中和,治本----加适量碳源:G类,脂类;减小通风量。

3、抗生素法和菌丝过滤法为何能浓缩营养缺陷型突变株?

抗生素法(青霉素法):适用于细菌。原理:青霉素抑制肽聚糖链间的交联,组织了合成完整的CW,野生型B处于正常生长繁殖,所以对青霉素敏感,可被抑制或杀死;营缺B在基本培养基上休眠状态

存活下来,从而达到浓缩营缺型目的。制霉菌素法适用于真菌,其可与cm上?(第1张)醇作用,引起cm损伤,因为它只能杀死生长繁殖着的真菌,所以......

菌丝过滤法:基本培上,野生型霉菌,?菌的孢子能萌发并长成菌丝,而缺型孢子一般不萌发,或不能长成菌丝,因此培养一段时间后,用灭菌脱脂棉或滤纸滤去菌丝,收集滤液,重复数遍后可除去大部分野生型,从而……

4、生产蛋白酶的枯草芽孢杆菌发生遗传变异,使得产量性状下降,你如何解决?写出具体实验方案。

答:将一定量的枯草芽孢杆菌培养液,做一定浓度的稀释,涂布在含有酪素蛋白质的基本培养基上,37°C培养一段时间后,取出培养基,观察单菌落形成的透明圈大小,取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之比较大的菌落,挑取培养做进一步的鉴定,即可得到高产蛋白酶的枯草芽孢杆菌。

5、以磺胺为例,说明化学治疗机的作用机制。

答:机理:磺胺是叶酸组成部分对氨基苯甲酸的结构类似物,(磺胺类药物取代对氨基苯甲酸,干扰叶酸的合成,抑制了转甲基反应,导致代谢紊乱,从而抑制B生长),磺胺的抑菌作用是因为许多细菌需要自己合成叶酸而生长,磺胺对人体细胞无毒性,因为人体缺乏从对氨基苯甲酸合成叶酸的相关酶-----二氢叶酸合成酶,不能用外界提供的对氨基苯甲酸自行合成叶酸,而必须直接利用叶酸为生长因子进行生长。(磺胺类----与正常代谢产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干扰了酶的功能,

从而干扰代谢的正常进行)。

6、画出生长曲线。(第1张)

1、微生物的共性?哪个最基本?

答:①体积小,面积大(最基本)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思适应性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

2、比较G+,G- B在CW结构,组成,对溶菌酶,青霉素的敏感性4方面的异同点。

3、表型延迟现象?如何克服?

答:表型延迟:表型的改变落后于?(第四张)改变的现象,分为①分离性延迟;突变的?经DNA复制和细胞分裂后变成纯合状态,表型才能表现出来。②生理性延迟;杂合状态→纯合状态,仍不能表现出来,(如营缺型)通过中间培养(CM,培养过夜),可使突变?稳定下来,克服表型延迟。

4、培养B常用的斜面培养基是什么?简述配制程序。

答: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①称量;按配方依次准确称量②融化:取少量水于烧杯中,加1%的蛋白胨,加热溶解,加0.5%的牛肉膏,加热溶解,加0.5%的NaCl,热熔,加水补充到所需体积。③调PH至7.6左右。④加琼脂固体2%,热熔。

⑤分装入试管,加塞,包扎,高压灭菌⑥搁置斜面(斜面长度不超过试管一半)⑦无菌检查:将灭菌的培养基放入37°C的温室中培养24-28h,以检查灭菌是否彻底。

5、啤酒酵母在分批发酵中的生长曲线分哪几个时期?在菌种扩培时,哪个时期做种子?为什么?

答:延滞期,对数生长期,稳定期,衰退期。对数期做种子。利于缩短延滞期。

6、菌种衰退的根本原因?防治措施?

答:?的自发突变。

措施:①减少传代次数②创造良好的培养条件③采用不易衰退的菌种传代④采取良好的菌种保藏措施

4、菌种衰退的根本原因,防止措施。如何区分衰退和饰变?

答:根本原因:?的自发突变。(②传代次数的影响,是负突变株比例占优势,③培养条件)

防止措施见上题。

区分:衰退:指随着菌体的不断生长,负突变菌株的数量占整个菌体数量的比例增大,最终导致菌株的生产性能大幅下降的现象。

①原有形态性状不典型,②生长速率下降③代谢产物生产力下降④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