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教案-第一章(精华版)
1-1细胞生活的环境(精华版)
血浆和淋巴,但不是说就只有这三种。例如,脑脊液也属于内环
境组成成分。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1)渗透压的概念: 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渗透压的大小: ①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越多 溶液浓度越高
对水的吸引力越大
溶液渗透压越高
②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有关,770kpa ③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1)pH为7.35~7.45 2.酸碱度: (2)平衡的维持:缓冲物质H2CO3/NaHCO3; NaH2PO4/ Na2HPO4
约90%
营养物质: (水、无机盐、蛋白质、葡萄糖、核苷酸等) 血浆 代谢废物: (尿酸、尿素等) 气 体: (O2、CO2等) 调节物质: (胰岛素等)
注意:内环境各组分之间的成分并非完全相同, 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多,而淋巴和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思考:白细胞、呼吸酶、血红蛋白、消化酶、载体、转氨酶 是否属于细胞外液的成分?
组织液
血 浆
水 血 清 其它溶质
血浆是血细 胞的直接生 活环境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1、定义: 2、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淋巴
1、定义: 2、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直接生活的环境。
2、内环境
细胞外液 构成的液体环境。 ①概念:由__________ 血浆 ②作用:是体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其中, ____是血细胞直 组织液 接生活的环境; _______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3.温度:
37OC
四.内环境的生理意 义
总结:
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是人体 实现物质交换密切相关的四大系统。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精华版)
—NO2
练习 ⑷下列物质有多个官能团
羧酸类的是 BCD ; 可以看作醇类的是 BD ; 酯类的是 E 。 酚类的是 ABC ;
练习⑹根据碳的骨架,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
(1) CH3CH3 (2)CH2=CH2 (4) (8) (5) (3)CH= CH (7)CH3CH2OH
(6) CH3Cl
烃的衍生物:
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 代而衍生出一系列新的化合物称为烃的衍生物
CH3Cl、CH3OH、CH3COOH以上三者衍生物 的性质各不相同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按官能团分类 卤代烃: R—X
CH3 Cl
Cl
CH3CH2OH 羟基
CH3CH2 OH 乙醇 CH2 OH
链状化合物⑴⑵⑶⑷
1、
CH 3、 3CH2CH=CH2
2、
4、 3CHCH2OH CH CH3 环状化合物⑸⑹⑺⑻⑼⑽⑾⑿ OH 6、 5、
OH
7、
10、
8、 11、
9、 12、
芳香化合物⑽⑾⑿
脂环化合物⑸⑹⑺⑻⑼
二、按官能团分类
决定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 官能团: -X -OH -COOH -CHO -COOR -NH2 -NO2
卤代烃
CH3OH 醇
HCHO
醛
HCOOH
羧酸
HCOOCH3
酯
练习3:按官能团对下列化合物进行分类 HCHO、HCOOCH2CH3、CH2=CH-COOH、 醛 酯 羧酸
-C2H5 HO- -OH
酚
芳香烃
-COOH
羧酸
C O C 醚键 O 羰基 C —OH 酚羟基
4 、—OH(羟基)与OH-的区别 —OH(羟基) OH-(氢氧根)
初中化学第一课教案
初中化学第一课教案
课题:化学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学科的定义和涵盖内容。
2. 掌握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基本概念。
3. 知晓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安全常识。
4.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 化学的定义及其学科涵盖内容。
2. 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区分及其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
1.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安全常识。
2.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实验器材;
2. 教师备课笔记、教辅书籍。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化学学科的定义和涵盖内容,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呈现(20分钟)
1. 介绍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基本概念以及区分方法;
2. 展示相关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实验中的基本原理。
三、实验操作演示(15分钟)
1.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的乐趣;
2. 强调实验中的安全常识,确保学生的安全。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1. 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巩固对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认识;
2.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习要点。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相关作业:复习本节课内容,预习下节课内容;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学科的学习和探究。
六、课堂小结(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
注:本教案仅供参考,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第1课时教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教材分析教科书把化学实验作为专题内容安排在第一章,突出了化学实验的根底性,既起到与初中化学实验以及化学知识的衔接,又为高中化学新知识的学习穿针引线,通过实验把学生引入化学世界,由此决定了本章教学内容的根底性和重要性。
本章以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为主要内容和线索,结合根本概念等化学根底知识,将实验方法、实验技能与化学根底知识严密结合。
全章包括两节内容,第一节“化学实验根本方法〞在强调化学实验平安性的根底上,通过“粗盐的提纯〞实验,复习过滤和蒸发等操作。
对于蒸馏,那么是在初中简易操作的根底上,引入使用冷凝管这一较正规的操作。
在复习拓宽的根底上又介绍一种新的别离和提纯方法──萃取。
本节还结合实际操作引入物质检验的知识。
这样由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化。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那么是在化学根本概念的根底上,通过实验介绍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
溶液的配制方法作为化学实验根本方法和技能,也作为对知识的应用。
而物质的量的有关知识,作为化学实验中的计量来呈现,从而突出实验主题。
因此,这一章的教学内容是以实验根本方法和根本操作〔包括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为主要内容,也包括相关的化学根底知识,对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一章是高中化学的第一章,课程标准所提到的有关实验的要求,不可能在本章一步到达,这些要求将在整个必修化学的教学中逐步完成。
第一节化学实验根本方法第1课时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能复习初中相关实验、预习本节内容,让学生获取实验平安方面的知识,加强实验操作才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亲自理论让学生体验注意实验平安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实验平安意识,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实验对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和注意实验平安对做好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增强学生的实验平安意识教学过程:[提问]我们都知道,化学课上我们经常要做很多实验,那么化学学科与实验终究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化学与实验的关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底的自然科学,人们对科学规律的发现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反复观察、探究和验证逐步完成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精品教案合集
课题1 物质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 物质变化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 课标要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重点)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根据对概念理解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神奇“化学”【演示实验】课前准备,取两张同样大小白纸,在白纸1上用无色酚酞试液写上两个大字“化学”,晾干;课上,用喷壶向白纸2上喷氢氧化钠溶液,无变化,接着再向白纸1上喷氢氧化钠溶液,这时白纸1上出现两个红色大字“化学”,学生很惊讶.同学们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变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讲内容:物质变化和性质.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提出问题 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或冰,钢铁制品在潮湿地方会生锈,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发热,等等.从化学角度看,物质这些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呢?探究实验 实验及装置 变化变化过程中发生现变化后物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前物质象质1水沸腾液态水液态沸腾时生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玻璃片又凝结为液态水液态水无2胆矾研碎块状胆矾蓝色块状固体被粉碎成粉末粉末状胆矾无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蓝色硫酸铜溶液等立即生成蓝色沉淀,溶液颜色变浅,最后变为无色蓝色氢氧化铜沉淀等有4石灰石和盐酸反应颗粒状石灰石等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且石灰石逐渐变小,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气体等有课堂讨论归纳总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定义没有生成新物质变化(如实验1、2)有新物质生成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如实验3、4)变化前观察变化时观察变化后观察①有几种物质参加反应②反应物颜色、状态、气味等①反应条件(如加热、点燃等)②反应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或沉淀等)①有几种物质生成②生成物颜色、状态、气味等现象只是物质状态、形状、大小发生改变,也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发生在变化过程中常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产生沉淀等现象发生实例水结成冰、石蜡熔化、灯泡发光、海水晒盐、碘升华等铁生锈、物质燃烧、烧制瓷器、冶炼金属、呼吸作用、食物腐败、酒、醋酿造等本质区别(判断依据)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联系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在发生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知识拓展(1)物理变化常见三种形式:状态(固、液、气)改变,形状改变(矿石粉碎等),某些能量形式改变(白炽灯通电发光、放热,电能转化为光能、热能).凡是状态、形状、某些能量形式改变而没有新物质生成变化都属于物理变化.(2)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发生一些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但并不是所有化学变化都会产生上述现象,况且具有上述现象变化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无色氧气加压降温变成淡蓝色液态氧;给水加热,溶解在水中氧气以小气泡放出这三个变化都是物理变化.故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即看是否生成了新物质.板书设计第1课时物质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变化.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变化.3、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本堂课实验较多,区别于以往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效果显著,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浓厚兴趣.不足之处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第2课时物质性质教学目标知识要点课标要求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重点)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概念,并能识别2、物质变化与性质间区别和联系能区分物质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教学过程情景导入 课堂展示水、铁丝、食盐、粉笔、食醋、酒精等,请同学们观察并描述它们不同性质,比如颜色、气味 、状态、硬度、溶解性、能否燃烧等.合作探究探究点一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提出问题 物质本身有许多固有属性,哪些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性质,哪些是不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本身就固有性质呢?讨论交流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相关问题,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归纳总结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性质性质确定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仪器测知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可燃性、助燃性、毒性、氧化性、稳定性、腐蚀性、酸性、碱性等 3、物质性质与用途明确物质用途所运用性质;判断该性质属于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内容点、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密度、导热性、导电性等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①观察氧气、二氧化碳颜色和状态,闻一闻气味均为无色、无味气体在标准状况下,氧气和二氧化碳均为无色、无味气体②将燃着木条分别伸入盛有氧气和二氧化碳集气瓶中氧气中:木条燃烧得更旺二氧化碳中:木条熄灭氧气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一般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课堂讨论1、如何正确闻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气味?2、上述实验结论中哪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物理性质、哪是它们化学性质?归纳总结①中无色、无味气体,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②中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而二氧化碳一般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是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探究点二物质变化与性质间区别和联系提出问题物质变化与性质之间有怎样区别,又有何联系呢?讨论交流学生讨论归纳.归纳总结1、区别:物质变化是物质运动形式,是一个过程,是动态,其中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从描述字眼上看,让人感觉到一种“现在进行时”状态.如:纸张燃烧(化学变化)、钢铁生锈(化学变化)、小麦被磨成面粉(物理变化),它们都是物质变化.物质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属性,是物质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发生某种变化可能性,是静态.在描述时通常用到“易、会、能、可以”等词语,如:煤能燃烧(化学性质)、铁在潮湿空气中易生锈(化学性质)、玻璃易被打碎(物理性质)、镁条可以被弯曲(物理性质),这些都是物质性质.2、联系:物质性质决定着变化,而变化又体现出性质.探究点三物质性质和用途提出问题物质性质和之间有怎样关系呢?讨论交流学生讨论归纳.归纳总结物质性质决定物质用途,物质用途反映物质性质.如酒精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二氧化碳一般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石墨质软且呈深灰色,常用于制铅笔芯等.板书设计第2课时物质性质一、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性质叫物理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性质叫化学性质2、本质区别: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二、物质变化与性质间区别和联系三、物质性质和用途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堂课通过生活事例,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升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已有知识,营造民主、自由学习氛围,让学生讨论、合作、总结归纳,使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在学生没有实验知识基础上都尽可能让学生实践,让学生从知识到能力转换.不足之处设计问题有些理论化,应从学生生活中实例中提出问题.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科学第1课时 对蜡烛及其燃烧探究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知识要点 课标要求 1、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主要环节;理解探究过程2、 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顺序、角度等方法;学会描述观察到实验方法情景导入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炼丹炉?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作坊就是今天化学实验室前身.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科学,许多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提出问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科学.学习化学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步骤是怎样呢?交流讨论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或实例讨论.归纳总结 科学探究一般步骤:(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设计方案,(4)进行实验,(5)收集证据,(6)解释与结论,(7)反思与评价,(8)表达与交流.知识拓展 科学探究形式有多种,实验、调查、讨论等都是科学探究形式,进行科学探究不是一定都按科学探究8个要素一步步进行,可根据实际研究 内容 选择其中几个环节进行.探究点二 观察描述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在实验时,我们在实验前观察什么?实验过程中观察什么?实验后又观察什么呢?观察到这些实验现象,我们从哪些方面去进行描述呢?交流讨论 讨论相关原因.归纳总结观察化学实验内容实验前实验过程中实验后物质原来颜色、气味、状态等物质状态和颜色变化、发光、放热、产生沉淀和放出气体等生成物质颜色、状态等1.学习化学实验特点(1)关注物质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等);(2)关注物质变化(如发光、放热、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3)关注物质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并学会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探究点三、对蜡烛及其燃烧探究探究实验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解释和结论点燃前观察蜡烛颜色、状态、形状圆柱形,乳白色或红色等,有轻微气味蜡烛因加入颜料而呈现各种颜色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不溶于水并能浮在水面上石蜡质地较软,密度比水小,且难溶于水燃烧过程中1、在空气中,点燃蜡烛,观察现象产生黄白色光亮火焰;蜡烛火焰闪烁摇晃,并有黑烟产生;火焰分三层蜡烛火焰由于受气流影响而摇晃,黑烟是石蜡未充分燃烧炭黑;燃烧火焰三层:焰心、内焰、外焰.2、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在火焰中约1s-2s后取出火柴梗在火焰最外层部位先变黑,第二层次之,里层几乎未变化外焰处石蜡蒸气充分燃烧,温度最高;内焰处石蜡蒸气燃烧不充分,温度较低;焰心主要是未燃烧石蜡蒸气,温度最低3、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烧杯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蜡烛燃烧有水生成4、将上述烧杯取下来正放,迅速往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或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烧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熄灭后熄灭蜡烛,观察现象有一缕白烟从烛芯飘出石蜡蒸气遇冷形成白烟用燃着火柴点燃白烟,再观察现象火焰顺着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白烟是石蜡小颗粒,石蜡具有可燃性课堂讨论1、蜡烛燃烧时状态有没有什么改变?2、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约1s-2s后取出,放置时间长了,会有什么现象?3、蜡烛燃烧时产生黑烟,为什么熄灭后是白烟?熄灭后白烟是什么物质?归纳总结1、石蜡燃烧文字表达式表示为:点燃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此反应条件是点燃,写在了箭头上方.表达式意义:石蜡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2、探究步骤对现象观察和描述点燃前白色(或其他颜色)固体,质地较软,有气味,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燃着时发光,放热,冒黑烟,熔化成液态后又凝固;火焰分三层,外焰最亮;干燥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另一烧杯内壁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熄灭后冒白烟;点燃白烟,蜡烛又重新复燃板书设计第1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探究一、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科学探究一般步骤:(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设计方案,(4)进行实验,(5)收集证据,(6)解释与结论(7)反思与评价,(8)表达与交流.二、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变化前、变化过程中、变化后三 、对蜡烛及其燃烧探究点燃前、点燃时、熄灭后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堂课主要以学生探究实验为主,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引导、指导和辅助作用,将学习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合作探究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不足之处分组实验时有个别学生不服从小组长安排,体现不出小组团队意识.第2课时 对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探究教学目标知识要点 课标要求 对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探究(重点) 根据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探究学习,掌握观察、记录方法.体验完整科学探究活动教学过程情景导入人呼吸作用是人吸入氧气,将某些有机物质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过程.请同学们深吸一口气,再缓缓呼出来,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还一样吗?合作探究探究点一 对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探究提出问题 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成分有何不同?设计方案 阅读教材了解相关信息.探究实验实验内容 装置图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⑴利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气体.另取两个空集气瓶(其中为空气).两种气体均没有颜色 空气与人呼出气体均是没有颜色气体 ⑵向空气和呼出气体中分别滴入相同滴数澄清石灰水振荡. ①盛有空气集气瓶内澄清石灰水无明说明呼出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比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多.化. ②盛有呼出气体集气瓶内澄清石灰水很快变浑浊.⑶将燃着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与呼出气体中①盛有空气集气瓶内木条燃烧火焰不变②呼出气体说明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氧气含量少.条熄灭.⑷取两块干燥玻璃片,对着其中—块哈气.观察水蒸气情况并与另—块放在空气中玻璃片作对比. ①空气中玻璃片上没有变化.②呼气玻璃片上有—层水雾.说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多.课堂讨论收集呼出气体时,为什么要让吸入肺内空气在肺中停留时间越长实验现象越明显呢?归纳总结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作用,而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氧气,同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呼出体外,它属于化学变化.板书设计第2课时对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探究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本课题主要以学生探究实验为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假设,认真查阅资料并且通过实验去验证假设.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探究充满了无穷乐趣.不足之处分组实验时有个别学生不服从小组长安排,体现不出小组团队意识.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第1课时 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及药品取用教学目标知识要点 课标要求1、化学实验常用仪器(重点) 认识常见化学仪器,了解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2、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及药品取用知道实验室药品取用原则,学会药品取用方法教学过程情景导入 学习化学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重要手段,学习化学就必然要走进化学实验室,因为这里是进行科学探究重要场所,有很多仪器和药品正等待着我们用来探究物质及其变化奥秘.合作探究探究点一 化学药品取用原则提出问题 实验室中化学药品在取用时应注意什么?讨论交流 阅读教材讨论相关原因.了解化学药品取用规则及药品取用方法.归纳总结药品取用基本原则(1)“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气味;不得品尝任何药品味道,即“不触、不闻、不尝”.(2)节约原则:要严格按实验规定用量取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时,应按最少量取用: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处理原则:实验用剩药品应放入指定容器内,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知识拓展⑴闻药品气味方法:把瓶塞打开,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让少量气体飘入鼻孔.⑵药品取用原则总结为:“操作要求有规定,不触不尝不闻味;未说用量取最少,液取一二固盖底;用剩药品会处理,放入指定三不能”.探究点二化学药品取用提出问题1、取用固体药品时应注意什么?2、取用液体药品时应注意什么?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相关原因.了解化学药品取用规则及药品取用方法.归纳总结1.固体药品取用固体所需操作要点规范操作原因状态仪器粉末状药匙或纸槽“一斜、二送、三直立”将试管倾斜,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入试管底部,再把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入试管底部以免药品沾在试管内壁块状、颗粒状镊子“一横、二放、三缓立”将试管(或容器)横放,把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试管(或容器)口后,再把试管(或容器)缓缓地竖立起来,使药品缓缓地滑到试管(或容器)底部防止试管底被砸破3.液体药品取用用量方法及操作要点方法巧记仪器少量滴加法滴加液体时,滴管在容器正上方悬空竖直滴入,滴管使用时,不能横放或倒置,用过滴管立即用清水洗净,但与滴瓶配套滴管用后千万不要清洗,要专管专用.“排气、吸液、竖直、悬空”胶头滴管较多量倾倒法a.瓶塞倒放在桌面上;b.试剂瓶口紧挨着试管口;c.标签要朝着手心d.盖好瓶塞,放回原位,标签向外.“塞倒放、口挨口、签向手、要放回”规律总结 液体药品取用拿瓶标签向手心,瓶塞倒放要认真.瓶口紧挨试管口,倾倒液体防溅出.量少要用滴管取,一捏二吸悬空滴.倒完液体即加盖,放回标签要朝外.板书设计第1课时 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及药品取用一 化学药品取用原则一定量 量取法 a .量液时,量筒放平,倒入液体接近刻度时,再用胶头滴管逐滴滴入液体至刻度线.b .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出液体体积.若仰视读数,则读数偏小,若俯视读数,则读数偏大,“一选、二平、三忌” “一选”即选用合适规格,以避免增大误差或多次量取; “二平”即量筒必须放平稳;读数时三点‘视线、刻度、凹液面最低处’一线; “三忌”即忌用量筒加热或量取热液体;忌用量筒溶解、混和物质或作反应容器;忌用量筒长期盛放药品.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精品教案“三不”原则、节约原则、处理原则二、固体药品取用1、块状:镊子2、粉末状:药匙三、液体药品取用1、滴加:滴管2、倾倒:试管3、量取:量筒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本堂课主要讲练结合,学生演练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此课题是初中科学探究和化学实验启蒙,它对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重要作用.引导全体学生体悟遵守实验室规则和实验规范.不足之处 学生对滴管使用,量筒测量等操作较差,可能是时间紧,学生练习力度还不够;个别学生操作不细心,不注意小细节,要鼓励学生对待科学要有严谨态度.第2课时 物质加热、仪器连接及洗涤教学目标知识要点 课标要求1、给物质加热(重点) 了解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知道加热操作方法2、连接仪器装置了解如何连接仪器 3、仪器洗涤掌握洗涤仪器方法及注意事项教学过程情景导入 在家做饭时,有用液化气加热,有用电饭锅加热,有用电磁炉加热,还有用木棒、秸秆等物质加热……在化学实验室中用什么仪器给物质加热呢?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物质加热提出问题 1、酒精灯使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2、给物质加热时又应注意什么呢?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归纳.归纳总结1.酒精灯使用时注意事项(1)三查看:①②③检查灯芯是否烧焦;酒精量不能少于1/4,不能多于2/3;实验后查看灯帽是否盖好.(2)三禁止:绝对禁止向燃着酒精灯内添加酒精;绝对禁止用一盏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绝对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 (3)一处理:酒精洒在桌面上着了火,要用湿抹布来盖灭即可知识拓展酒精灯灯帽应该在灯熄灭后趁势将灯帽再提起一次,再盖好,以保持灯帽内外压强一致,下次使用时容易打开灯帽.2.给物质加热方法(1)给固体物质加热:给试管里固体加热,药品平铺于试管底部,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以免冷凝水或生成水倒流回热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先预热再固定在药品部位加热.(2)给液体物质加热:给试管里液体加热,将试管夹从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中上部;大拇指不要摁在试管夹短柄上,以防试管脱落;试管口向上倾斜与桌面约成45°角;试管内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l/3;管口切勿朝向人.知识拓展①若被加热玻璃容器外壁有水,应擦干后再加热,以免容器受热不均匀而炸裂.②加热时试管底部不能接触酒精灯灯芯,以免受热不均匀而破裂.③热玻璃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要垫上石棉网.探究点二仪器连接提出问题正确连接实验装置是进行化学实验重要环节.在化学实验中连接仪器应注意哪些问题?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归纳.归纳总结连接类型操作图示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1、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胶塞先把玻璃管一端用水润湿,左手拿橡胶塞,右手拿玻璃管,然后稍用力转动插入橡胶塞.2、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3、在容器口塞橡胶塞左手拿容器,右手拿橡胶塞慢慢转动,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4、检查装置气密性先把导管一端放入水中,然后用手握住试管,若有气泡出现,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否则说明装置漏气.知识拓展组装仪器一般按从下而上、从左到右顺序进行;拆缷仪器时,一般先拆开各仪器间连接导管,然后由右到左、由上到下依次拆缷.探究点三仪器洗涤提出问题 1、玻璃仪器洗涤方法是怎样?2、若玻璃仪器上有难溶性物质如何洗涤?3、玻璃仪器洗涤干净标准是什么?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归纳.归纳总结1、玻璃仪器洗涤方法:倾倒废液→加热后要冷却→用自来水荡洗→刷洗(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清水洗→放指定位置晾干.2、难溶物洗涤(1)油污:先用热纯碱溶液或洗涤剂洗涤,再用水洗.(2)难溶性氧化物、难溶性碱或碳酸盐:先加稀盐酸,再用水洗.3、仪器洗净标准:洗过玻璃仪器内壁附着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洗净试管可倒置在试管架上,晾干备用.板书设计第2课时物质加热、仪器连接及洗涤一、二、。
人教版高一化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华版)
(每日一练)人教版高一化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华版)多选题1、实验室中利用固体KMnO4进行如图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G与H均为氧化产物B.实验中KMnO4只作氧化剂C.Mn元素至少参与了3个氧化还原反应D.G与H的物质的量之和可能为0.25mol答案:BD解析:KMnO4固体受热分解生成K2MnO4、MnO2、O2,K2MnO4、MnO2均具有氧化性,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浓盐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过程中Cl-被氧化为Cl2,K2MnO4、MnO2被还原为MnCl2,因此气体单质G为O2,气体单质H 为Cl2。
A.加热KMnO4固体的反应中,O元素化合价由-2升高至0被氧化,加热K2MnO4、MnO2与浓盐酸的反应中,Cl元素化合价由-1升高至0被氧化,因此O2和Cl2均为氧化产物,故A正确;B.KMnO4固体受热分解过程中,Mn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部分O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因此KMnO4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故B错误;C.Mn元素在反应过程中物质及化合价变化为,Mn元素至少参加了3个氧化还原反应,故C正确;D.每生成1mol O2转移4mol电子,每生成1mol Cl2转移2mol电子,若KMnO4转化为MnCl2过程中得到的电子全部是Cl-生成Cl2所失去的,则气体的物质的量最大,由2KMnO4~5Cl2可知,n(气体)max=0.25mol,但该气体中一定含有O2,因此最终所得气体的物质的量小于0.25mol,故D错误;综上所述,说法错误的是BD,所以答案是:BD。
2、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A.Cl2通入水中:Cl2 +H2O=H+ +Cl- +ClO-B.向FeCl2溶液中通入Cl2:2Fe2+ +Cl2=Fe3+ +2Cl-C.MnO2和浓盐酸共热制Cl2:MnO2+4H+ +2Cl-≜Cl2↑+Mn2+ +2H2OD.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Ba2+ +SO42−+H++OH-=BaSO4↓+H2O答案:AD解析:A.氯气通入水中生成HClO是弱酸,不可拆,正确的离子反应为Cl2+H2O═H++Cl-+HClO,故A错误;B.FeCl2溶液中通入Cl2的离子反应为2Fe2++Cl2═2Fe3++2Cl-,故B正确;C.二氧化锰跟浓盐酸共热制Cl2,离子方程式为:MnO2+4H++2Cl Δ2++Cl2↑+2H2O,故C正确;D.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离子方程式为Ba2++2OH-+2H++SO42−=BaSO4↓+2H2O,故D错误;故选:AD。
初中化学第一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化学第一教案——氧气年级:初中一年级学科:化学教材:《初中化学》第一册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认识氧气,了解氧气的性质、用途和制法。
2. 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1.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2.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1.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2. 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酒精灯、试管、铁丝、木炭、硫磺、澄清石灰水等。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氧气?我们生活中在哪里可以找到氧气?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存在于空气中,是动植物生存所必需的气体。
二、学习氧气的性质(15分钟)1. 教师讲解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在标准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2. 教师讲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如燃烧、氧化等。
三、学习氧气的用途(10分钟)1. 教师讲解氧气的用途:氧气在生产、生活和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支持燃烧、供给呼吸、潜水、登山等。
2. 学生举例说明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学习氧气的制法(15分钟)1. 教师讲解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加热高锰酸钾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制取氧气?3. 教师演示实验: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氧气的性质、用途和制法。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氧气的哪些知识?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二、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15分钟)1. 教师讲解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加热高锰酸钾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制取氧气?3. 教师演示实验: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最完整最新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按章节)(精华版)
姓名: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什么是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化学的作用1、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农药。
合成药物。
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
4、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三、化学发展史2、近代:。
(1)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
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创立了原子--分子论,使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发现。
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元素。
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的建立使学习与研究化学变得有规律可循。
元素周期表有7 个横行即7 个周期,18 个纵行但只有16 个族。
四、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的要求: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1 2 3 4、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宏观: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宏观: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微观:微观: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
区联注意:别: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而物理变化中没有。
系: 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有其它物质生成。
(2)化学变化中的现象: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吸热或放热,发光等。
(3)判断是否为化学变化的二、物质的性质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而不是现象。
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常见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稳定性。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常见物理性质: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课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21 实验探究的过程: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设计实验 ----- 实验验证 ----- 收集整理实验数据 ----- 解释与结论 ----- 反思与评价。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优秀教案全册-26页word资料
新课标(人教版A)高中化学优秀教案必修1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1.安全取用药品的注意事项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按最小量取用:液体取1~ 2 mL,固体取用量为盖满试管底部。
2.用酒精灯加热的安全注意事项(1)在使用前,要先检查灯里有无酒精。
向灯内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
在化学实验中必须注意安全操作,下列实验操作或事故处理方法正确的是(ABD)A在点燃H2、CO、CH4等易燃性气体前,必须检验气体的纯度。
B在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
C浓硫酸对皮肤有腐蚀性,如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液。
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
一、选择题1.下列盛放试剂的方法正确的是(答案:D )A.浓硝酸存放在带橡皮塞的棕色玻璃瓶中B.汽油或煤油存放在带橡皮塞的棕色玻璃瓶中C.碳酸钠溶液或氢氧化钙溶液存放在配有磨口玻璃塞的棕色玻璃瓶中D.硝酸银溶液存放在配有磨口玻璃塞的棕色玻璃瓶中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答案:D )A.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滤纸上称量B.用10 mL量筒量取8.58 mL蒸馏水C.用加热高锰酸钾分解制O2时,试管口应略向上倾斜D.配制一定浓度稀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慢慢加入水中,边加入边搅拌3.下列实验操作中,主要不是从安全因素考虑的是(答案:A )A.酒精灯在不使用时,必须盖上灯帽B.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外壁干燥后再预热C.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上倾斜(约45°角),外壁干燥后再预热D.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应先通一会儿氢气,再加热氧化铜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答案:C )A.把没用完的药品倒回原试剂瓶中保存B.配制稀硫酸时,先在量筒内放好水,再缓缓地加入一定量的浓硫酸C.用天平称量药品质量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再加质量小的砝码D.用排水取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应插入试管底部5.下列做法有错误且危险的是(答案:C )A.用钢瓶储运干燥的液氧B.碳酸钠饱和溶液保存在带玻璃塞的试剂瓶中C.用质量分数为30%的过氧化氢溶液消除面部色斑D.当不慎在皮肤上沾上少量浓硫酸时,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6.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意识是重要的科学素养。
人教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人教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元素的概念;
2. 了解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和原子量的含义;
3. 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
教学重点:
1. 化学元素的概念及特点;
2. 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和原子量的意义;
3. 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
1.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规律性;
2. 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和原子量的关系。
教具准备:
1. 化学元素周期表;
2. 课件或其他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展示化学元素周期表,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元素是什么以及元素周期表的意义。
二、讲解
1. 讲解化学元素的定义及特点;
2. 讲解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和原子量的含义;
3. 讲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
三、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不同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性质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周期律的规律性。
四、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化学元素、周期表及其规律的理解。
五、作业
布置作业:查找一些元素的性质及应用,并总结相关知识点。
六、课堂反馈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提问情况,及时纠正和补充知识点。
高中化学 第一章全部内容教案 人教版必修1
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预习导航(预习教材,提供教材关键信息)产物氧化性>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还原剂>氧化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4)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其还原性就超强;金属的位置越靠后,其阳离子的氧化性就超强。
(5)氧化还原反应越容易进行,则氧化剂的氧化性和还原剂的还原性就超强。
(6)一般溶液的酸性越强或温度越高或浓度越大,则氧化剂的氧化性和还原剂的还原性就超强。
氧化剂得电子后的还原产物,具有一定的还原性,但其还原性小于反应物中的还原剂。
由此可知,根据反应方程式可以判断还原能力强弱:由反应①可知:I->Fe2+,反应②可知:Fe2+>Cl-,反应③可知:SO2>I-。
综合可得物质的还原能力:SO2>I->Fe2+>Cl-。
(2)四种物质的氧化能力W2>Z2>X2>Y2,氧化能力强的单质可以氧化其后的阴离子成单质,即W2+2Z-=2W-+Z2。
以此判断W2可氧化Y-,Z2可氧化X-,所以B、C为正确选项。
答案:(1)D (2)BC【点拨】“两强变两弱”是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规律,必须牢固掌握并能灵活运用。
综合应用创新(学以致用,这可是新高考方向)1.(应用题)当溶液中XO-4的个数与H202分子个数比为2:5时,溶液中的XO-4离子全部被还原成较低价态,则X元素的化合价变为( )。
A.+3价B.+2价C.+5价D.+6价【解析】XO-4被还原,H2O2则被氧化:1个H2O2分子化合价升高总数为2×[0-(-1)]=2,设较低价态X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价升降总值应相等,有((+7)-x]×2=2×5,x=2。
答案:B。
2.(综合题)R、X、Y和Z是四种元素,其常见化合价均为+2价,且X2+与单质R 不反应;X2++Z =X + Z2+ ;Y + Z2+ =Y2+ + Z。
这四种离子被还原成0价时表现的氧化性大小符合A.R2+>X2+>Z2+>Y2+B.X2+>R2+>Y2+>Z2+C.Y2+>Z2+>R2+>X2+ D.Z2+>X2+>R2+>Y2+【解析】根据X2++Z =X + Z2+可知X2+的氧化性强于Z2+;根据Y + Z2+ =Y2+ + Z 可知Z2+的氧化性又强于Y2+;X2+和R不能反应,可推知R2+的氧化性强于X2+。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第一章第一节
化学1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一、教学内容概述“化学实验基础”是必修课内容的核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让学生学好化学,首先要了解化学学科的这一特征,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学习化学。
实验室了解无机物性质的最好方法,也是认识元素周期律的最佳途径;通过实验可以感受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认识并研究能量的利用问题;通过实验还能切实了解材料、环境、绿色化学等问题。
二、本节教学内容在模块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本章体现了课程标准所反应的教学理念。
把它安排在第一章第一节,突出了化学实验的基础性,既起到与初中化学实验以及化学知识的衔接,又为高中化学新知识的学习穿针引线,通过实验把学生引入化学世界,由此决定了本章的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在强调化学实验安全性的基础上,通过“粗盐提纯”实验,复习过滤和蒸发等操作。
对于蒸馏,则是在初中建议操作的基础上,引入使用冷凝管这一较正规的操作。
在复习拓宽的基础上又介绍一种新的分离和提纯方法---萃取。
本节还结合实际操作引入物质检验的知识。
这样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
三、教学目标分析(一)教学要求《课程标准》《模块学习要求》补充说明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1.1创设自主活动和积极探究的情境,激发探究欲望,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二)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⑴初步学会物质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
⑵通过粗盐提纯实验进一步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在此基础上练习蒸馏、萃取等分离方法。
⑶通过实验中杂质离子的检验与除杂质方法的讨论,加深对提纯操作和方法的理解;学会选择物质检验和分离的方法。
⑷通过复习粗盐的提纯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实验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⑴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⑵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人教版化学第一单元教学案
第一、二单元复习学案 班级: 姓名:一、章节知识要点:2.基本概念:①混合物: ②纯净物: ③化学变化:④化学性质: ⑤化合反应: ⑥分解反应:⑦氧化反应: ⑧催化剂:3.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你是如何设计实验证明的.说一说。
4. 说一说;实验的基本操作——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洗涤仪器的操作要求及注意事项。
二、【课内训练】1.实验室加热约150mL 液体,可以使用的仪器是( ) A .①③④⑥ B .②③④⑥C .①③④⑤D .②③⑤⑥2.亚硝酸钠(NaNO 2)的外观与食盐很相似,有咸味.误食易中毒。
区别它们的一种方法是:将两者分别加热到320℃.不分解的是食盐.能分解并放出一种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是亚硝酸钠。
该气体可能是 ( ) A.NH 3 B.SO 2 C. NO 2 D. N 23.如图,在一耐温并绝热的容器底部放足量的白磷,用力迅速将活塞下压,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然后慢慢松手,活塞最终回到 处。
该实验说明4.人类为探索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请阅读下列信息。
信息:数十亿年来,地球上的物质不断地变化。
大气的成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下表是原始大气和目前空气的主要成分:⑪原始大气是指绿色植物出现以前的大气。
假设把现代的人或其他的动植物放在原始大气中,你认为他们能否生存下去? 。
原因是 ⑫绿色植物出现以后,原始大气中的CO 2逐渐减少。
同时O 2逐渐增加,原因是 ⑬随着原始大气中O 2缓慢地增加,CH 4、NH 3、CO 等气体逐渐被氧气氧化而缓慢地减少,使大气的成分逐渐演化成现代大气。
原始大气中NH 3可转化为现代大气中的 ,试写出氧气分别与CO 、CH 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实验室常用氯酸钾晶体和二氧化锰粉末制取氧气(装置A ),也可用过氧化氢溶液和催化剂二氧化锰粉末来制取氧气(装置B )。
装置B 中的仪器a 是分液漏斗,通过活塞的“开”、“关”可以随时滴加过氧化氢溶液,从而控制得到氧气的量。
人教版化学必修1教案-第一章(精华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第1课时)教学目标:1.树立安全意识,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并能识别一些化学品安全标识2.通过识别一些化学品安全标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使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探究习惯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树立实验安全意识,能识别一些化学品安全标识。
难点: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课堂反馈练习1.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用手接触药品B.用嘴吹熄酒精灯火焰C.实验后,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便丢弃D.将带有溶液的滴管平放在实验台上2.下列事故处理不正确的是()A.不慎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时,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B.将一氧化碳中毒者移到通风处抢救C.眼睛里不慎溅进了药液,应立即用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不可用手揉眼睛D.不慎将浓硫酸溅到皮肤上,应立即用水冲洗3.使用酒精灯时,错误的操作是()A.用火柴点燃酒精灯B.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C.用酒精灯外焰给物质加热D.熄灭酒精灯火焰时,用灯帽盖灭4.下列基本操作正确的是()A.手持试管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B.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C.用天平称取药品时用手直接拿砝码D.用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应垂悬在容器上方,不能触及容器内壁5.下列仪器可以直接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是()A.烧杯B.烧瓶C.蒸发皿D.量筒6.实验时,不慎把浓硫酸洒在皮肤上,正确的处理方法是()A.用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B.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再用水冲洗C.用布擦去硫酸后,用稀氢氧化钠溶液冲洗D.用布擦去硫酸后,用大量水冲洗,再用3%~5%的碳酸氢钠溶液冲洗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第2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粗盐提纯的实验技能2.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并能完成实验报告,主动进行交流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严谨的实验态度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粗盐提纯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难点:SO42-的检验课堂反馈练习1.在粗盐提纯的实验中,蒸发时正确的操作是()A.把浑浊的液体倒入蒸发皿内加热B.开始析出晶体后用玻璃棒搅拌C.待水分完全蒸干后停止加热D.蒸发皿中发现大量固体时即停止加热2.某学生使用托盘天平称食盐时,错误的将食盐放在右托盘,而把砝码放在左托盘,称得食盐的质量为15.5g(1g以下只能使用游码)。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精华版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精华版第一章:力的概念与基本性质1.1 力的定义与描述理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大小和方向。
学习如何描述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1.2 力的计量单位学习国际单位制中力的计量单位,即牛顿(N)。
1.3 力的图示表示学习使用力的图示表示方法,如箭头表示法,以及力的分解与合成。
第二章:力的合成2.1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学习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理解两个力的合力如何通过将它们的向量首尾相接形成平行四边形,合力为对角线的长度和方向。
2.2 力的合成实例通过实际例子,练习力的合成,解决力的合成问题。
2.3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应用学习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力的合成与分解在物理学、工程学和日常生活中。
第三章:力的分解3.1 力的分解概念理解力的分解概念,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分力,使其作用效果与原力相同。
3.2 力的分解方法学习力的分解方法,如使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法则进行力的分解。
3.3 力的分解实例通过实际例子,练习力的分解,解决力的分解问题。
第四章:力的平衡4.1 力的平衡条件学习力的平衡条件,即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所有作用力的合力为零。
4.2 力的平衡实例通过实际例子,练习力的平衡,解决力的平衡问题。
4.3 力的平衡的应用学习力的平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力的平衡在建筑结构、机械设计和日常生活中。
第五章: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解决策略5.1 解决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的步骤学习解决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的步骤,包括确定已知量和求解未知量。
5.2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解决策略实例通过实际例子,练习解决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掌握解决策略。
5.3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解决策略的应用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解决策略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解决工程设计、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第六章:力的合成与分解在二维场中的应用6.1 二维力的合成与分解学习在二维场中力的合成与分解,使用坐标系表示力的大小和方向。
1.4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精华版)
第一章 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四节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 一般步骤和方法
1/6/2014 2:51 PM
目录
第四节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一、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步骤
①分离提纯→②元素定量分析以确定实验式→③测定相对 分子质量以确定分子式→④波谱分析确定结构。
二、分离和提纯
萃取操作过程:
1/6/2014 2:51 PM
二、分离、提纯
(1)液—液萃取:是利用有机物在两种互 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将有机物 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的过程。
(2)固—液萃取:是用有机溶剂从固体物 质中溶解出有机物的过程。(专用仪器 设备)
1/6/2014 2:51 PM
[练习1]下列每组中各有三对物质,它们都能
1/6/2014 2:51 PM
质谱仪
四、分子结构的确定 1.红外光谱
红外光谱法确定有机物结构的原理是:
由于有机物中组成化学键、官能团的原子处于不 断振动状态,且振动频率与红外光的振动频谱相当。 所以,当用红外线照射有机物分子时,分子中的化学 键、官能团可发生震动吸收,不同的化学键、官能团 吸收频率不同,在红外光谱图中将处于不同位置。因 此,我们就可以根据红外光谱图,推知有机物含有哪 些化学键、官能团,以确定有机物的结构。
6.下列有机物在H’-NMR上只给出一组峰的是( A ) A、HCHO B、CH3OH C、HCOOH D、CH3COOCH3
1/6/2014 2:51 PM
问题探究:1.下列有机物中有几种H原子以及
个数之比?
CH3-CH-CH3
CH3 2种;9∶1 CH3-CH2-OH
CH3 CH3-C-CH3 CH3 1种 CH3-CH2-CH-CH3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精华版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精华版第一章:力的概念与基本性质1.1 力的定义与描述引入力的概念,解释力的含义讲解力的基本性质,如相互性、矢量性等1.2 力的计量单位介绍牛顿(N)作为力的计量单位解释牛顿与克力、dyn的关系第二章:力的合成2.1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引入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解释其原理示例讲解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2.2 力的合成计算讲解力的合成计算方法,如向量加法练习力的合成计算,提供例题与解答第三章:力的分解3.1 力的分解概念引入力的分解概念,解释其意义讲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的关系3.2 力的分解计算讲解力的分解计算方法,如向量减法练习力的分解计算,提供例题与解答第四章: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4.1 共点力的合成引入共点力的概念,解释其特点讲解共点力的合成方法,如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4.2 共点力的分解讲解共点力的分解方法,如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的关系练习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提供例题与解答第五章:非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5.1 非共点力的合成引入非共点力的概念,解释其特点讲解非共点力的合成方法,如力的向量加法5.2 非共点力的分解讲解非共点力的分解方法,如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的关系练习非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提供例题与解答第六章: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图形方法6.1 力的平行四边形图示介绍力的平行四边形图示方法讲解如何通过图形方法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6.2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三角图解法引入三角图解法,解释其原理示例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三角图解法应用第七章: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7.1 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力学问题中的应用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力学问题中的具体应用提供实际问题例题,指导学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问题7.2 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工程问题中的应用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工程问题中的具体应用提供实际问题例题,指导学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问题第八章: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物理意义8.1 力的合成与分解与力的传递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与力的传递之间的关系解释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力的传递过程中的作用8.2 力的合成与分解与力的作用效果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与力的作用效果之间的关系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第九章: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验验证9.1 实验目的与原理介绍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的目的和原理讲解实验设备与实验步骤9.2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讲解如何处理与分析实验数据提供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的例题10.2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复习题提供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复习题提供复习题的答案与解析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力的基本性质力的相互性:理解力是相互作用的,即每个力都有一个相对应的反作用力。
初中化学第一章知识点(精华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什么是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2、物质的变化:①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燃烧、生锈等)②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水的物态变化、热胀冷缩等)判断依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性质①物理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味道、状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性等。
②化学性质: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蜡烛的燃烧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生成碳2、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实验):相同点:都有水、氧气、二氧化碳不同点:吸入气体:氧气多呼出气体:二氧化碳、水多结论: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课题三、走进化学实验室1、各种常见仪器:试管、烧杯、酒精灯、漏斗、滴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等①固体药品的取用:a.存放:广口瓶b.取用:粉状药品—药匙或纸槽(一倾二送三直立)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慢滑)②液体药品的取用:a.存放:细口瓶b.取用:瓶塞倒放;标签朝手心;口对口紧挨着慢倒;试管略倾斜③量筒:a.无‘0’刻度b.正确读数:视线与凹液面下端平视(否则俯大仰小)④酒精灯:a.注意事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禁止“灯对灯”点燃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熄灭酒精灯,禁止用嘴吹b.火焰分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c.对物质加热用外焰⑤给物质加热的方法:a.对液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中液体不超过试管1/3,试管口向上与桌面成45°,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试管口不可对人b.对固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口略下倾(试管内底部空气受热上升成为水蒸气,在温度较低的试管口冷凝成液滴),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⑥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第1课时)教学目标:1.树立安全意识,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并能识别一些化学品安全标识2.通过识别一些化学品安全标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使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探究习惯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树立实验安全意识,能识别一些化学品安全标识。
1.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用手接触药品B.用嘴吹熄酒精灯火焰C.实验后,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便丢弃D.将带有溶液的滴管平放在实验台上2.下列事故处理不正确的是()A.不慎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时,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B.将一氧化碳中毒者移到通风处抢救C.眼睛里不慎溅进了药液,应立即用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不可用手揉眼睛D.不慎将浓硫酸溅到皮肤上,应立即用水冲洗3.使用酒精灯时,错误的操作是()A.用火柴点燃酒精灯B.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C.用酒精灯外焰给物质加热D.熄灭酒精灯火焰时,用灯帽盖灭4.下列基本操作正确的是()A.手持试管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B.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C.用天平称取药品时用手直接拿砝码D.用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应垂悬在容器上方,不能触及容器内壁5.下列仪器可以直接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是()A.烧杯B.烧瓶C.蒸发皿D.量筒6.实验时,不慎把浓硫酸洒在皮肤上,正确的处理方法是()A.用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B.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再用水冲洗C.用布擦去硫酸后,用稀氢氧化钠溶液冲洗D.用布擦去硫酸后,用大量水冲洗,再用3%~5%的碳酸氢钠溶液冲洗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第2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粗盐提纯的实验技能2.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并能完成实验报告,主动进行交流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严谨的实验态度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粗盐提纯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2-1.在粗盐提纯的实验中,蒸发时正确的操作是()A.把浑浊的液体倒入蒸发皿内加热B.开始析出晶体后用玻璃棒搅拌C.待水分完全蒸干后停止加热D.蒸发皿中发现大量固体时即停止加热2.某学生使用托盘天平称食盐时,错误的将食盐放在右托盘,而把砝码放在左托盘,称得食盐的质量为15.5g(1g以下只能使用游码)。
如果按正确的放法,食盐的质量应为()A.15.5g B.15.0g C.14.5g D.14.0g3.将下列某物质加入适量水中,无明显热效应,则该物质是()A.固体氢氧化钠B.生石灰C.氯化钠D.浓硫酸4.下列是有关实验操作的步骤和做法,不正确的是()A.粗盐提纯操作的顺序是:溶解、过滤、蒸发、洗涤B.实验室制取氧气完毕后,应先取出集气瓶,再取出导管,最后停止加热C.不慎将浓硫酸洒在桌上,应先用烧碱溶液中和,再用湿布抹净D.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把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中上部5.实验室进行过滤和蒸发时,都要用到的仪器是( )A.烧杯B.玻璃棒C.蒸发皿D.酒精灯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第3课时)教学目标:1.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并能完成实验报告和主动进行交流2.树立安全意识,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严谨的实验态度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蒸馏和萃取的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难点:分液漏斗是否漏液的检验方法课堂反馈练习:()1.某实验小组只领取下列仪器或用品:铁架台、铁圈、三角架、石棉网、烧杯、分液漏斗、酒精灯、玻璃棒、量筒、蒸发皿、圆底烧瓶、火柴。
只应用上述仪器或用品,不能进行的实验操作是A.蒸发B.萃取C.过滤D.蒸馏()2.在实验中,为防止下列情况发生,采取的措施错误的是A.制取蒸馏水时,为防止烧瓶内产生暴沸现象,应先向烧瓶中加入几片碎瓷片B.在用系列实验装置制取和检验的实验中,尾气污染空气,一定要用水吸收尾气C.用加热KMnO4的方法制得的氧气中常带有紫色,应在靠近试管口处放一团棉花D.在点燃甲烷气体前,为防止爆炸,应先验纯()3.有下列仪器:①烧杯;②蒸发皿;③平底烧瓶;④试管;⑤坩埚;⑥锥形瓶。
其中可以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仪器是A.①②④⑤⑥B.②④⑤C.①③⑥D.④⑥()4.有下列仪器:①漏斗;②容量瓶;③蒸馏烧瓶;④天平;⑤分液漏斗;⑥量筒;⑦燃烧匙。
其中常用于分离物质的仪器是A.①③④B.①②⑥C.①③⑤D.③④⑦()5.下列实验操作,不能用以分离提纯物质的是A.萃取B.称量C.蒸馏D.结晶()6.下列关于混合物分离的方法中,能够分离KNO3和NaCl的是A.溶解过滤B.结晶C.蒸馏D.萃取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1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2.使学生知道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知道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通过本部分的学习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能力;调动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1.下列关于物质的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1mol任何物质都含有6.02×1023个分子B.0.012kg12C中含有6.02×1023个碳原子C.1molH2O中含有2 mol氢和1mol氧D. 1molH2O中含有3 mol原子(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H 2的摩尔质量是2 gB. 1molH 2O 的质量是18 gC.氧气的摩尔质量是32 g/ molD.2g H 2含1mol H( )3.比较1.0mol N 2和1.0mol CO 的下列物理量:①质量 ②分子总数 ③原子总数,其中相同的是A. ①B. ①②C. ①②③D. ②③( )4.相同质量的下列物质,所含分子数目最多的是A.CH 4B.NH 3C.H 2OD.HF5.2.5 molBa(OH)2中含有 个Ba 2+,含有 个OH -;5molNa 2SO 4溶于水电离出Na + 个;含SO 42-0.6mol 的Al 2(SO 4)3 中含Al 3+mol 。
6. 0.1 mol •L -1Na 2O 放入 克水中才能使溶液中Na +与H 2O 的个数比为1∶100。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2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知道气体的体积与温度和压强有密切关系的基础上,认识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2.通过气体摩尔体积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的能力。
3.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及有关计算 难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课堂反馈练习:( )1.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含0.1 mol BaCl 2的溶液中Cl -数为0.2 N A B.22 g CO 2所含有的分子数为0.5 N AC.11.2L CO 2所含有的分子数为0.5 N AD.常温下N A 个Cl 2分子所占有的体积为22.4L ( )2.标准状况下,两种气体的体积相等,则 A. 所含原子数一定相等 B.物质的量一定相同 C.质量一定相同 D.密度一定相同 ( )3.标准状况下,32g 某气体的分子数目与22 g CO 2的分子数目相同,则该气体的摩尔质量为 A.32 B.32 g/ mol C.64g/ mol D.64( )4.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常温常压下,0.05 N A 个CO 2分子所占的体积是1.12LB.氨气的摩尔质量和N A 个氨分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相等C.常温常压下,32g 氧气和34 g H 2S 分子个数比为1:1D.标准状况下, N A 个水分子所占的体积为22.4L( )5.同温同压下,已知O 2的密度为ρg •L -1,则NH 3的密度为A.3217ρ g •L -1 B.1732ρ g •L -1 C.ρ1732 g •L -1 D.ρ3217 g •L -1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3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掌握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以及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加水稀释的计算。
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3.调动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课堂反馈练习:( )1. 100mL0.3mol/LNa2SO4溶液和50mL0.2mol/LAl2(SO4)3溶液混合后,溶液中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A)0.2mol/L(B)0.25mol/L(C)0.40mol/L(D)0.50mol/L( )2. 300mL某浓度的NaOH溶液中含有60g溶质,现欲配制1mol/LNaOH溶液,应取原溶液与蒸馏水的体积比约为(A)1∶4(B)1∶5(C)2∶1(D)2∶3()3.下溶液中c(CI-) 于50mL 1mol/L 氯化铝溶液中的c(CI-) 相等的是(A)150 mL 1mol/L氯化钠溶液(B)75 mL 2mol/L氯化铵溶液(C)150 mL 1mol/L氯化钾溶液(D) 75 mL 1mol/L氯化铁溶液()4.今有0.1mol/LNa2SO4溶液300 mL,0.1mol/LMgSO4溶液200 mL和0.1mol/L Al2(SO4)3溶液100 mL,这三种溶液中硫酸根离子浓度之比是(A)1∶1∶1(B)3∶2∶2(C) 3∶2∶3(D) 1∶1∶35.实验室要确定一瓶盐酸的浓度,进行了下列试验:取25.00 mL盐酸溶于锥形瓶中,加入两滴酚酞溶液,在搅拌条件下,向锥形瓶中慢慢滴加0.1000 0 mol•L-1NaOH溶液,当锥形瓶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时,记录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为24.50 mL。
计算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4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的基本原理,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学会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基本实验技能。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课堂反馈题1.某学生计划用12 mol•L-1的浓盐酸配制0.10mol•L-1的稀盐酸500 mL。
回答下列问题:(1)量取浓盐酸的体积为mL,应选用的量筒规格为。
(2)配制时应选用的容量瓶规格为。
(3)配制时(除容量瓶外)还需选用的仪器主要有、、和试剂瓶。
2. ①配制100g 20%碳酸钠溶液,需要碳酸钠g,用到的主要仪器有。
②配制100 mL 2.00 mol•L-1的碳酸钠溶液,需要碳酸钠mol,用到的和①中不同的仪器有。
简述完成该试验所需要的主要操作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