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30年代散文
三十年代小说

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一)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小说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发端,以鲁迅的小说为代表,奠定了现代白话小说的基础,但那时,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文学流派上,白话小说的创作都还处在尝试的阶段,远远没有成熟。
经过了十年的发展和作家们的创作实践,到了三十年代,现代白话小说在各个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一)出现了大批的中长篇小说创作长篇小说一向被誉为时代的里程碑,但是,在第一个十年的中长篇小说创作领域,探索多于成功。
中国现代白话长篇小说从1922年开始起步,第一部是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从那之后,四、五年间仅仅出了十部左右,而且在艺术上都十分幼稚。
中篇的命运比长篇稍好点,在四五年间,创作比长篇多了一倍,并且在发韧之初就出现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杰作《阿Q 正传》。
然而,这一时期还是以短篇小说的创作最为辉煌。
到了三十年代,中长篇小说创作已经逐渐走向了成熟。
据《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的统计,这十年间中篇小说不下200部,长篇有80部左右,两项加起来,超过第一个十年总数的十倍。
以真正的长篇小说的形态出现较早的是叶绍钧的《倪焕之》,然后出现了一大批的优秀作品,如茅盾的《虹》《子夜》,王统照的《山雨》,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萧红的《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巴金的《家》,萧乾的《梦之谷》,老舍的《骆驼祥子》,李劼人的《死水微澜》,沈从文的《边城》,废名的《桥》等等。
(二)三部曲作品大量涌现这一时期出现了大批的三部曲作品,较有影响的有:茅盾的《蚀》三部曲、《农村三部曲》,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李劼人的"大波系列"(包括《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三部长篇)。
长篇小说数量的激增,还有三部曲作品的大量涌现,显示了30年代小说作家的创作气魄和创作实力都有所增强。
这一时期并肩站立着三位杰出的小说家:茅盾、老舍和巴金。
第九章30年代小说(二)茅盾

第九章30年代小说(二)茅盾第九章30年代小说(二)茅盾第一节茅盾创作概述茅盾1896—1981,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在1927年发表《幻灭》时开始使用的笔名,此外,他还使用过玄珠、郎损、方璧等130多个笔名。
太平桥东栅老街一、早期的文学活动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文科)1916年毕业后到上海的商务印书馆就职,一直工作到19 25年底。
1921年1月,茅盾出任《小说月报》主编,并参与发起文学研究会五四时期茅盾文学活动一个重要内容是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先后发表的《近代戏剧家传》(1919)、《梅特林克评传》(1921)、《罗曼?罗兰评传》(1921)、《托思妥以夫斯基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1922)等,都是对外国作家及其作品进行系统研究之作“五四”时期茅盾文学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文学批评五四时期的茅盾与同时代许多作家有所不同,他当时是在政治与文学两条战线进行工作的二、大革命失败后茅盾的第一部创作小说《幻灭》于1927年9、10月发表《蚀》三部曲的故事内容取自茅盾亲身经验的1927年大革命,亦即作家自己所说的“动乱中国的最复杂的人生的一幕”从一定意义上完全可以说《蚀》三部曲正面展现的全部内容都是一种“精神状态”,亦即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蚀》三部曲问世以后,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奠定了茅盾小说家的位置,同时也遭到革命文学阵营的指责。
1928年10月,茅盾流亡日本期间,发表长文《从牯岭到东京》1930年2月,《虹》由开明书店单行出版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回到上海,不久参加左翼作家联盟,从此进入了一个文学的新阶段左联前期茅盾创作的短篇小说《大泽乡》、《豹子头林冲》和《石碣》,题材取自历史著作或古代小说,以古喻今的指涉对象主要在农民革命三、30年代创作1932至1933年间,茅盾创作了一系列短篇小说,如《林家铺子》(1932)和《春蚕》(1932 )及其续篇《秋收》(1933)、《残冬》(1933)前者以1932年“一?二八”战争前后因日本侵略和腐败政治而日益凋敝的江南小城镇为背景,叙述的是“一二八”前后江南某小镇林家杂货小店倒闭过程的故事,细致传神地刻画了林老板这位小商业者的生活境遇和委曲心态;后者也称“农村三部曲”,在一幅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风土人情味的风俗画中,通过农村“丰收成灾”的故事,揭示了帝国主义的跨国资本对中国农民的榨取,描述了新一代农民被迫萌生的反抗意识。
30年代散文

30年代散文在那个风雨飘摇的30年代,社会动荡,国家动荡,每个人都在为生活努力奋斗。
城市的街道挤满了漂泊的流浪汉和无家可归的难民,他们带着饥饿和绝望的眼神,流离失所。
贫穷成为了他们唯一的伴侣,而希望则在黑暗的角落里微弱地闪烁。
在这个时期,人们的日子过得艰辛而无望。
纷争和冲突不断涌现,破碎的家庭和流离失所的孩子成为这个时代最深刻的映像。
每个人都在寻找着一丝温暖和安慰,可是现实却残酷地将这些希望一次次地击碎。
然而,就在这个充满荆棘的时代,仍有一些人选择了坚守自己所信仰的事物。
他们心怀希望,勇敢地面对逆境,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创造着一片美好的天地。
街头巷尾的小摊贩们忍受着艰苦的生活,用自己的微薄利润支撑着家庭的温饱。
他们每天辛勤地工作,默默地坚守着,不为外界的动荡动摇。
他们清晨扛着沉重的货物走上街头,傍晚时分才疲倦地归家,和家人团聚,品尝着劳动带来的甘甜。
农田里,耕地的农民们用血汗浸透了自己的土地,他们靠着一双双坚毅的双手,让谷物在沃土中成长,为家人提供美味和营养。
夏日的阳光炙热,冬日的寒风凛冽,可他们从不退缩,他们知道成就需要耐心和毅力。
在学校中,教师们用思想的火炬点燃了学生们的未来之路。
他们无私地传授知识,激发学生的潜力。
尽管教育资源匮乏,学校简陋,但这些教师们坚定地相信,教育是改变世界的力量。
他们把每个学生都当做自己的孩子,用爱和智慧指引他们的前行。
30年代的散文,不仅仅是述说一个时代,更是述说一种精神。
它告诉我们,在逆境和困难中,人类的良善和勇气是无穷的。
无论风云变幻,还是经济不景气,这些精神的力量将永远存在,引领我们走向希望的彼岸。
所以,让我们怀揣着希望,与那个30年代的人们一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光明和未来。
第09章30年代小说(一)

海派小说
一、深受日本新感觉流派的影响,又被称为“新感觉派”。注重表 现现代都市社会中人们的紊乱、变态的心理状态,描写人性与现 代文明的冲突,具有意识流特征。 二、文学特点: 1、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 2、以都市题材为主。 3、性爱描写成为小说风尚。 4、注重小说形式的猎奇和创新。
海派作家
1、早期海派小说家: 张资平写三角或多角恋爱,追求市场效应,追求商业利益 。较值 得一看的是《最后的幸福》《长途》和《上帝的儿女们》。 叶灵凤小说不同于张资平,多了幻美的色调,并且尝试用弗洛伊 德的心理分析。小说集有《菊子夫人》《鸠绿媚》《红的天使》 《紫丁香》 2、“新感觉派”代表性作家 刘呐欧《都市风景线》。穆时英代表性小说《公墓》和《上海的狐 步舞》。施蛰存的小说主要收在《将军的头》和《梅雨之夕》《善 女人行品》等集子中。其中《梅雨之夕》是作者的得意之作,也是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作,是一篇典型的心理分析小说。 3、新感觉派后续作家:黑婴、禾金
京派小说
1、京派 在文化观及审美观上具有明显的传统意识和平民色彩,追求古朴、纯 真的人性,描写清新美丽的自然,具有写实主义的抒情风格。代表作家有沈从 文、废名、凌叔华、林徽因、萧乾、芦焚、李健吾等。 2、京派文学呈现出独特的风格: 1)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 2)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 3)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 看重文学的独立价值,又超离时代变革的主流。 3、京派小说的不同世界。京派小说流派虽有共同的文学风格,但他们在各自 的文学世界里又构筑起自己独特的文学世界。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废名的黄梅 故乡和京西城郊世界,芦焚的河南果园城世界,萧乾的北京城根的篱下世界等 等,都显示了作者在都市生活中所创造出的故乡世界。
作家本时期的长篇小说《母亲》和延安时期创
三十年代散文

这时期比较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还有萧干 记叙报告黄河水灾的《流民图》(1936)、邹 韬奋记叙报告旅欧见闻的《萍踪寄语》“系 列”,范长江记叙西安事变、长征和陕北解放 区的《中国的西北角》、《塞上风云》、《西 线风云》等。 游记重要的有:朱自清的《欧游杂记》、《伦 敦杂记》;王统照的《欧游散记》;郁达夫的 《屐痕处处》、《达夫游记》;钟敬文的《湖 上漫拾》等。
二、何其芳等与抒情散文 何其芳(1912年—1977年) 中国著名 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红学” 理论家。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人。 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是“汉园三诗人” 之一。著作主要有:散文集《画梦录》 (成名作),《刻意集》,诗集《预 言》,红楼梦的研究也颇有建树。
诗人何其芳在创作诗歌的同时,发 现分行抒写的散文更适宜于表达他的 “郁结与颓丧”,因而也创作了不少散 文,结集为《画梦录》(1936)包括17 篇散文,传达出他画梦的“温柔的独 语”、“悲哀的独语”。
陆蠡有散文集《海星》、《竹刀》、 《囚绿记》等。 《海星》多写过去生活 的回忆、幻想和沉思,带有浓郁的孤独 和感伤的情绪。后者明显趋向成熟,其 中《竹刀》一篇将险峻的山间景色、古 老美丽的神话传说与悲怆激越的山民故 事糅合在一起,产生出奇异的艺术魅力。
陆蠡的《囚绿记》是托物言志的名篇。 构思巧妙,写一植物常青藤被囚后仍顽 强地生长。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正气。 陆蠡散文善于编织故事,描摹场景, 在反常规的“枝枝叶叶”的叙述中,融 合进一缕缕深深的情思。意境隽永,语 言优美,节奏舒缓。
鲁迅杂文创作以1927年为界,分为 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从1918年至1926年。 主要有《坟》、 《热风》 、《华盖集》和《华盖集续 篇》。其主要内容是广泛而深刻的社会 批评和文化批评。(参看教材260页)
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三)

.
1923年1月,在《南开季 刊》上发表第一篇小说 《小玲儿》; 1924年夏,老舍到英国伦 敦大学东方学院担任华语 教师 期间创作了《老张的哲 学》、《赵子曰》和《二 马》三部长篇小说,奠定 了他幽默小说家的地位。
.
1929年老舍从英国启程 回国,途经新加坡时做 了短暂停留,创作儿童 题材的长篇小说《小坡 的生日》,表达了作者 对种族问题的思考。 1930年代前半期,老舍 创作《猫城记》、《离 婚》、《牛天赐传》等 长篇作品。
.
《骆驼祥子》的经典性 以扎实、绵密的文笔,精心结撰了一 个车夫的悲惨一生,立体地呈现了当 时社会诸多阶层的黑幕,发人深省。 作者在作品中注入了浓厚的人道主义 感情,处处为祥子的命运感慨悲叹, 使作品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浓厚的“京味”:第一,老舍大量使 用北京方言;第二,老舍写了北京的 八旗子弟、市民阶层的知识分子等等。 2010人艺版话 第三,通过市民的日常生活,反映了 剧《骆驼祥子》剧照 老北京的风俗习惯和老北京人的性格 特征。
.
在1930年代中期,老舍的思想开始发 生变化,1934年发表的《黑白李》标 志着老舍思想开始向左翼文坛靠近。 同时,老舍的中短篇小说创作也进入 高峰期,《赶集》(1934年)、《樱 海集》(1935年)、《蛤藻集》 (1936年)三个短篇小说集陆续出版。 1936年9月,《骆驼祥子》在《宇宙 风》连载,标志着老舍登上了文学创 作的顶峰。 自1944年初开始,老舍动手创作史诗青岛:创作《骆驼祥子》时的照片 般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直到四 十年代后期旅美期间才最终完成。
.
1949年10月,老舍从美 国启程回国。 他怀着激动的心情投入 文学创作,写出了《茶 馆》、《龙须沟》这样 的话剧杰作和自传体长 篇小说《正红旗下》 (未完)。 1966年,老舍不堪凌辱, 含冤自沉太平湖。
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小说

文化保守主义立场,使他们有意避开政治斗争和社 会功利目的,拒绝文学的商品化,标举“纯正的文 学趣味”,专注于提高作品的文化品位。
(4)文体
• 作品讲求文章之美,通过作家人生体验的融入、 散文化的结构和笔调,以及牧歌情调和地域文化 气氛的营造,将对乡土经验的眷念和传统回归的 渴望,用极具诗意的体式表现。
• 往往以“乡下人”的眼光,在乡村与城市的比照 中建立自己的审美天地。作品多有乡土气息,具 有乡野的质朴之美,同时又有凝重古久之风。
美学趣味上冷静舒徐的格调、含蓄的情绪和节制 的理性,也成为“京派”小说的显著特色。 • 具有圆熟静穆的美和东方牧歌的情调。
(3)文化上
• 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和文化上的保守主义倾向。
海派文学关键词:
• 上海外滩、南京路、大光明影院、百乐门、出版 业、赛马场、酒店 • 鸳鸯蝴蝶派、新海派、新感觉派、市民传奇 • 舞女、水手、投机商、银行职员、少爷、姨太太
(二)创作特色
• 1.题材上: • 主要是对病态、畸形、 没落的都市生活的表 现,表现人的精神的 寂寞和肉体堕落,善 于从人的内心深层次 去表现人的痛苦与生 存状态。 • 如: • 《两个时间的不感症 者》
4、独特的思想艺术风貌
• (1)在题材上
• “京派”小说作家经 常写农村的平民生活 和田园风情,有时也 写古都皇城瓜棚之下、 疏篱之侧的老市民的 哀乐。
例如
•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 废名的黄梅故乡世界 • 芦焚的河南果园城世 界 • 萧乾的北京皇城根下 的老北京世界等
(2)在审美上
• 他们往往把美的理想寄托在过去,怀念因历史演 进而逝去的美好的东西。伴随着怀旧情绪的是诚 实、从容、宽厚的创作态度。 • 他们偏爱发掘普通人生命的庄重和坚忍; • 表现女性特别是少女的美丽、纯洁和善良。
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一)新感觉派

随着政治思想的激变, 随着政治思想的激变,于1933年前 年前 后参加国民党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 后参加国民党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 。 后 参加编辑《 文艺画报》 参加编辑 《 文艺画报 》 。 抗日战争爆发 后赴香港。 年回沪, 后赴香港 。 1939年回沪, 主办汪精卫伪 年回沪 政权的《 中华日报》 副刊《 文艺周刊》 政权的 《 中华日报 》 副刊 《 文艺周刊 》 华风》 并主编《 国民新闻》 和 《 华风 》 , 并主编 《 国民新闻 》 。 后 被国民党特工人员暗杀。 被国民党特工人员暗杀。
15
1932年在《现代》杂志创刊号上发 年在《现代》 年在 表小说《公墓》 为创刊首篇作品, 表小说《公墓》,为创刊首篇作品,成为 现代派健将,以其年少多产而风格独特, 现代派健将,以其年少多产而风格独特, 被人称为“鬼才”作家。 被人称为“鬼才”作家。同年出版第一本 小说集《南北极》 小说集《南北极》,反映上流社会和下层 社会的两极对立。 社会的两极对立。1933年出版的第二本小 年出版的第二本小 说集《公墓》 说集《公墓》,转而描写光怪陆离的都市 生活, 生活,技巧上也显示出作者着意学习和运 用日本新感觉派横光利一等人的现代派手 还尝试过写作弗罗伊德式的心理小说, 法,还尝试过写作弗罗伊德式的心理小说, 迥然有别于《南北极》 迥然有别于《南北极》。
14
1940, (二)穆时英(1912—1940, 穆时英(1912 1940 “新感觉派圣手”,鬼才 ) 新感觉派圣手”
1.生平与创作概述
穆时英, 现代小说家。笔名伐扬、 穆时英 现代小说家。笔名伐扬、匿 名子。浙江慈溪人。父亲是银行家, 名子。浙江慈溪人。父亲是银行家,自幼 随父到上海求学。读中学时爱好文学。毕 随父到上海求学。读中学时爱好文学。 业于光华大学中国文学系。 业于光华大学中国文学系。读大学时潜心 研究外国新文学流派。 研究外国新文学流派 。 1929年开始小说 年开始小说 创作。翌年在《新文艺》 创作。翌年在《新文艺》上发表第一篇小 咱们的世界》 黑旋风》 说 《 咱们的世界 》 及 《 黑旋风 》 , 又有 南北极》经施蛰存推荐到《小说月报》 《南北极》经施蛰存推荐到《小说月报》 发表,引起文坛注视,自此成名。 发表,引起文坛注视,自此成名。
现代文学第9章30年代小说

第2节 左翼新人小说创作
④艺术特点:
第四,诗化的风格,使她的小说创作有着强烈的
抒情意味。
呼 兰 河 湿 地 傍 晚 河北大学文学院 李致
《呼兰河传》片断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如此悲凉。 跳到夜静时分。又是送神回山,送神的鼓啊,个个都打 得漂亮! 若是一个阴雨的夜啊,鼓声更加凄凉,寡妇可以落泪, 鳏夫就要起来彷徨。
河北大学文学院 李致
《呼兰河市井风情图》部分
第2节 左翼新人小说创作
第二,自传式叙事方法,使小说具强烈情感
色彩。
自传式叙事方法是萧红自觉的艺术选择与追求。在她的 小说中,这种自传式叙事方法主要体现在自传性的怀旧 笔调和第一人称叙述角度的运用两个方面,带来了强烈 的情感效果。
河北大学文学院 李致
年轻的丁玲 河北大学文学院 李致
《莎菲女士的日记》
莎菲形象的矛盾性与时代性 莎菲:是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 的现代知识女性形象。她性情孤傲、“怪僻”, 内心充满狂热幻想,蔑视封建礼教,追求“真 的爱情”和个性解放。她执拗地寻觅人生的意 义而又没有出路,鄙视世俗又不时感到有沉入 纵情声色中的危险,重感情,而更爱幻想、狂 想。人物形象具有时代阴影――病态的反抗。
①短篇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1940年) 第一,成功地运用了客观冷静的讽刺喜剧艺术,以小见 大。 第二,结构紧凑,具有独具匠心的结尾。 第三,在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不做静态 的描写,人物语言个性化。
第四,具有浓郁的四川地域特色。
河北大学文学院 李致
第3节 左翼新人小说创作(2) ②“长篇三记”(《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 ③ 40年代沙汀小说的艺术特色:
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二)

祥子形象
城市贫民形象。 城市贫民形象。 早年的祥子有着劳动者一切美 好的人性:把劳动看成“ 好的人性:把劳动看成“一种极 好的娱乐” 好的娱乐” ;选择生活伴侣也是 按劳动人民的审美标准去选择; 按劳动人民的审美标准去选择; 曹宅出事之后,主动引咎辞工, 曹宅出事之后,主动引咎辞工, 他觉得“责任,脸面, 他觉得“责任,脸面,在这时似 乎比命还重要” 乎比命还重要”。 三次买车,三次失车。 三次买车,三次失车。
2
《老张的哲学》和《二马》
1924年去英国教书以后,读了不少 英国小说;客居异国的寂寞,又使 他时时落入对“国内所知道的一切” 的追忆中。将其中一些事件用文艺 的形式写下来,就是长篇小说《老 张的哲学》。接着又写了《赵子曰》 和《二马》。这些作品在《小说月 报》上陆续发表以后,以其文笔轻 松酣畅,引起读者的注意。《二马》 的用意原在对比中英两国民族性的 不同,但在一连串笑谑中显示了海 外侨胞受人歧视的处境。它们都涉 及严肃的课题,对社会黑暗有所揭 露。
5
二、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系列
构成市民形象系列的 有四种类型的市民: 有四种类型的市民: 老派市民; 老派市民 新派市民; 新派市民 正派市民; 正派市民 城市贫民。 城市贫民。
6
第二节 《骆驼 祥子》
主题及其意义。 主题及其意义。 年春。 骆驼祥子》写于1936年春 《骆驼祥子》写于1936年春。作品围绕城市贫民的悲剧 命运展开描写,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 命运展开描写, 难生活;揭示了一个农民如何市民化, 难生活;揭示了一个农民如何市民化,又如何被社会抛 入流氓无产者行列的过程, 入流氓无产者行列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精 神的毁灭。 神的毁灭。就作品描写生活情状及主要人物的典型性而 言,这部作品的确有助于人们认识二三十年代中国城市 社会的黑暗图景。蕴含着作者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 社会的黑暗图景。 的思考。 的思考。 7
第九章 30年代小说(老舍)

在这部小说中,老舍正是通过一个人力车 夫(祥子)的眼光来看待城市的。在老舍 看来,祥子的悲剧在于病态的城市文明对 人性的伤害,而作者在进行社会、文化批 判的同时,又试图以"道德审视"的角度对 现代文明病的病源进行了探讨。
造成祥子三起三落悲剧的主因: 客观上: 1、 是把人变成鬼的旧社会的逼迫。 2、 虎妞的诱骗。 主观上: 1、个人奋斗的理想。 2、 个人性格上,心理上的弱点。
老马(《二马》) 张大哥(《离婚》) 牛老四(《牛天赐传》) 祁老太爷、祁天佑、祁瑞宣(《四世同 堂》)等
新派市民:是老舍嘲讽的一种新潮而又浅 薄的角色。主要有: 张天真(《离婚》) 兰小山、丁约翰、祁瑞丰、冠招娣(《四 世同堂》)等
正派市民:老舍写理想市民是为了探索文 化转型的出路。 主要有: 赵四(《老张的哲学》) 赵景纯(《赵子曰》) 李子荣(《二马》) 丁二爷(《离婚》)等
第九章 30年代小说(老舍)
一、老舍的生平
老舍网站: /
老舍(1899-1966),现当代著名作家, 北京人,满族。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后取中间的“舍” 字,以“老舍”为笔名。《老张的哲学》 在《小说月报》上连载时,第一期用的 还是本名"舒庆春",从连载的第二期开始, 第一次使用"老舍"作笔名。
虎妞形象: 在小说中兼有双重身份:车厂主刘四的女 儿,人力车夫祥子的妻子。她沾染了剥削 阶级家庭传给她的好逸恶劳,善玩心计和 市侩习气,她缺乏教养,粗俗刁泼。 她对爱情与幸福的追求长期被压抑,身受 封建剥削家庭的损害。她介入祥子的生活, 又造成了祥子身心崩溃的悲剧结局。
《骆驼祥子》主题意蕴(或祥子悲剧的含 义): ( 1 )通过祥子个人生活中三起三落的悲惨 遭遇,反映一般劳动人民在旧社会的悲剧 命运,并揭示了这种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暴露了黑暗的旧中国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
中国上世纪30年代的散文

பைடு நூலகம் 30年代的散文
一、杂文
30年代的散文创作,影响最大的是鲁迅的杂文。从1928年到1936年,鲁迅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杂文创作中,一方面极大地发展了杂文文体,另一方面,对于推动30年代文艺思想发展,扶正祛邪,起到了重要作用。据统计,鲁迅这一时期写下了数百篇杂文,出版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二心集》、《三闲集》、《花边文学》、《准风月谈》、《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杂文集。
这时期,著名记者邹韬奋、范长江写了大量的通讯报告,邹韬奋有《萍踪寄语》(三集)和《萍踪忆语》,范长江有 《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影响巨大。
报告文学获得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三点:1)“左联”的提倡,“创造我们的报告文学” ;2)外国报告文学作品和理论由左翼作家陆续翻译过来,掀起了群众性的通讯和报告文学写作浪潮;3)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何其芳(1912—1977) ,四川万县人,先以“汉园三诗人”之一享誉文坛,随后以散文集《画梦录》(1936)获得1936年《大公报》 “文艺奖金”中唯一的散文奖,名声大噪。《画梦录》主要收集了何其芳1932年至1935年间写的散文16篇,表现了一位囿于书斋、脱离现实的知识青年的忧郁、迷惘情绪和孤独、寂寞的心境,抒写了一颗孤独灵魂的独语、内心的波动以及空灵的幻想。看似扑朔迷离,实则新奇别致,常在飘忽的幽思、朦胧的幻觉和富有色彩与乐感的语言文字中完成一种美文的艺术建构,扩大了散文的审美范畴。抗战开始后,其文风开始由空灵转向朴实。
30年代是林语堂小品散文创作的高峰期。他“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站在中西方文化比较的立场上,写下了题材丰富的小品文。如《谈中西文化》等。《大荒集》、《我的话》是主要散文集。
第九章 30年代的小说(一

2、“大革命”前后。在国共两党合作的北伐革命战争时期,茅盾曾经受党组织派遣,南下广州担 任毛泽东任代理宣传部长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1926年10月,随着革命高潮北移来到武汉。 不久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1927年7月,茅盾离开武汉 ,准备到南昌参 加“八一起义”。但因路途阻塞,没有赶上。只好先到九江牯岭养病 , 然后于8月份回到上海。 回到上海后,受环境所迫,他逐渐脱离了党组织,开始了职业写作生活。在谈及创作生活时,他 说:在“经验了动乱中国的最复杂的人生一幕”之后,“想要以我的生命力的余烬从别方面在这 迷乱灰色的人生内发一星微光,于是,我开始创作了”。 从1927年9月至1928年6月,在近1年的时间里,茅盾过着“和世间完全隔绝”的写作生活,创作了 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包含《幻灭》、《动摇》、《追求》)。该作品第一次用 “茅盾”为笔名,于1927年至1928年发表在叶圣陶主编的《小说月报》。这三部作品,情节并不 完全连贯,主人公也各异,是三个各自独立的中篇小说。但是,它们的内在联系是非常紧密的 ,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作品所要描写和表现的是:“现代青年在革命浪潮中所经过的三个 时期: 一、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的幻灭。二、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三、幻灭 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由于在写这部作品时,包含了茅盾丰富的个人人生体验, 反映了大革命时代局部的历史真实和心灵真实,不可避免地流露出了浓厚的幻灭、悲观、消沉的 情绪,所以发表后引起了很大反响,一些革命作家如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的人对他进行了批判。 其实这是一部带有鲜明个人印迹的小说,有自己的心灵体验。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通缉、迫害, 1928年7月,茅盾离开上海到东京避难,在日本生活了两年。在日期间,他和秦德君女士同居,给 自己的婚姻爱情生活制造了一个污点。消息传到上海,孔德沚大哭不止,茅盾母亲宽慰她说: “茅盾会回心转意的。”果不其然,1930年,茅盾和秦德君一起回到上海后,便彻底分手了。 在 这期间,他写了《读〈倪焕之〉》、《从牯岭到东京》等重要论文,并结集出版短篇小说集《野 蔷薇》,散文集《速写与随笔》。还于1929年4至6月,写了未完成的长篇小说《虹》。《虹》主 要表现的是 “五四” 一代青年在被新思想唤醒之后,从个人主义的狭小圈子走上广阔的革命道 路的复杂过程,没有了《蚀》中的悲观色彩和灰色气氛,向来被看作是茅盾创作发生转变的作品。 (梅行素)
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二)

新文学创作的开始 1924-1929年,老舍在英国伦敦 大学东方学院做汉语教员。他为了 学语言而大量阅读英国小说,并开 始尝试自己写小说。1925年写成 《老张的哲学》,次年写成《赵子 曰》,在与英国民族的广泛接触与 了解中,老舍对中国国民性进行了 比照反省,1928年创作批判国民劣 根性的《二马》。
三篇小说里《二马》相对严肃、 深入,对国民性的思考达到了比 较高的水准。作者把人物放在英 国环境中考察,在中英民族性
对照和老马、小马新旧两代 人对比中,对以老马为代表的中
国传统文化和国民性弱点作了深 刻剖析和尖锐批判。
电视剧《二马》剧照
(三)、回国后至抗战前 (1929-1937) 创作的丰收期、成熟期 1、 《猫城记》: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寓言体 小说,对中国社会和传统文化全面而激烈 的批判,老舍争议最大的作品。 a、 作品借猫人丑恶行径的描写,对中国这个 古老民族的劣根性作了淋漓尽致的剖析。 b、抨击了国民党政府内政外交的腐败、无能, 同时对革命力量进行了尖锐的嘲讽。 c、 在对民族前途的瞻望上,又染有比较浓厚 的悲观色彩。
3、虎妞是是导致祥子走 向堕落的外在原因之一。 同时,她自身的悲剧,也 是对畸形社会的否定。她 对自身幸福不择手段的追 求,也是一种对压抑人性 的腐朽传统的畸形的叛逆 与破坏。
5、解放后至去世 (1949-1966)
建国后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典型
戏剧《茶馆》: 几乎可以说是新 中国前30年文学 里唯一的杰作 自传体小说《正 红旗下》:未完 成的杰作
太平湖,老舍生命的终点
他是北京人;他是满族人;他是穷人;他有 10年在国外生活;他生于1899年,去世于 1966年。 ——舒乙
二、老舍小说创作的基本主题 :对于民族传统文 化的反思、批判
30年代散文(完整)

第十六章
30年代散文
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
首先,林语堂的小品文题材庞杂,无所不谈, 拓展了小品文的题材领域,且具有渊博的知 识与文化的品位。 其次,行文洒脱不羁,不暇布局,兴之所至, 任情率性,酣畅淋漓,被尊为‚幽默大师‛。
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
林语堂主张小品文‚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 为格调‛,‚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 文章‛,以谈话的形式将东西方比较的人生 哲理从容道出。 其小品文取材甚广,‚宇宙之大,苍蝇之微, 皆可取材‛。 故林语堂的散文题材复杂,文化内涵丰富, 艺术上呈现出潇洒超脱、幽默睿智、飘逸空 灵的‚热心人冷眼看人生‛的自由主义特征。
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征与艺术成就
2.鲜明的现实战斗性和含蓄深沉的艺术风格 的统一。 鲁迅说:‚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 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 东西。‛这既是鲁迅对杂文本质特征的揭示, 也是他自己杂文的艺术概括。
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征与艺术成就
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 (1)现代杂文的丰碑。 鲁迅不但使现代杂文走向成熟,影响了
瞿秋白的杂文
瞿秋白(1899.1-1935.2), 江苏常州人,散文作家,文 学评论家。他曾两度担任中 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是中 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 一,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 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 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 基者之一。1935年2月在福建 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慷 慨就义,时年36岁。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一)

“大河小说”
“大河小说” (法文romance-fleave), 是近代法国小说的重要体式,其特征是以 多卷体连续小说的形式表现时代历史的社 会生活全貌。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左拉《卢贡马卡尔家族》等都是大河小说。
第二节 丁玲、张天翼
一、丁玲 (一)作家生平 (二)早期作品:承袭“五四”精神的苦闷 1、《梦珂》 2、《莎菲女士的日记》及“莎菲”的形象 (三)左联时期 1、知识分子题材:《韦护》 2、工农题材:《阿毛姑娘》、《田家冲》、 《水》
艾芜(1904—1992)
原名汤道耕,四川新繁人。 代表作《南行记》(包括《人生哲学的一课》、《山
峡中》等八篇)、《丰饶的原野》等。
吴组缃(1908—1994年)
原名吴祖襄,安徽泾县人。 代表作《樊家铺》、《一千八百担》、《箓竹山 房》等。
李劼人(1891-1962)
原名李家祥,四川成都人。 代表作《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大河小说”的探索者
3、出色的艺术才能
①散文化的小说结构,无完整的故事情节, 却韵味深长。 ②重文化风俗和自然景物的描写。 茅盾在《〈呼兰河传〉序》里说,“它是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俗画,一串凄 婉的歌谣。”
那是一个初春,正月的早晨,乡村的土 场上,孩子们群集着,天空里飘起颜色鲜 明风筝,三个五个,近处飘着大的风筝, 远处飘着小的风筝,孩子们在拍手,在笑。 老人——刘成的父亲也在土场上依着拐杖 同孩子们看风筝。就是这个时候消息来了! ——《看风筝的人》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县人 。以 1938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品有《生死场》、《手》、 《牛车上》、《商市街》等小说和散文。后期作品有《鲁迅先 生散记》、《小城三月》、《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呼兰河 传》。
9第九章 30年代的小说(一

第三节 萧红 萧军
这位来自东北乡土的年轻女子,以“功力不足 的稚拙和妙笔生花的才情”写荒茫的大地上, 人和动物如何为生存这个最低要求而挣扎的状 态。
她选择了一个与丁玲迥然不同的小说视角,她 写的是对痛苦麻木无知的芸芸众生,写永无止 境的难产、衰老、病痛、瘟疫、饥等肉体自然 伤损的苦役;她写旷漠、群像式、整幅的生活 景观而非具体人生的某一个别侧面。
他善于选取几个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片断, 经过巧妙的剪辑、组合,构成一幅幅幽 默的讽刺画。
第二节 丁玲 张天翼 柔石
柔石(1902-1931),“左联”五烈 士之一。代表性作品有著名的中篇《二 月》、《为奴隶的母亲》,这些作品就 能纯熟地表现青年知识者的追求,以及 开掘下层劳动人民悲苦的命运了。
小说正面刻画了陈柱司令、铁鹰队长、 游击队员萧明、朝鲜姑娘安娜的形象。
丁玲(1904-1986),原名蒋冰之, 湖南林澧人。接近社会主义,又在大革 命失败后一度陷入苦闷。
她以第一个革命女作家的姿态,打破了 冰心、庐隐等因思想创作上的某种停滞 所带来的沉寂。
1927年,丁玲发表了处女作《梦珂》, 写一个败落的封建家庭女儿闯入社会后 陷入绝境的故事。
第二节 丁玲 张天翼 柔石
第二节 丁玲 张天翼 柔石
《二月》是柔石对知识分子道路思考的结晶, 从“五四”退潮下来的萧涧秋在芙蓉镇的短短 经历,证明了在强大的中国封建主义习惯势力 面前,个人奋斗、人道主义理想的碰壁。
小说中陶岚的个性解放主义,陶慕侃的人才教 育主义,方谋的三民主义,钱正兴的资本主义, 各个人物纠葛在萧涧秋与文嫂的事件之中,小 说从一个侧面表现大时代下知识分子的犹疑与 徘徊。
代表作《八月的乡村》也被列为鲁迅所编的 “奴隶丛书”。作品描写一支抗日队伍的成长, 对烽火硝烟的壮伟描写,显示出东北人民对民 族生机的寻求。与萧红从侧面表现帝国主义侵 略下的人民的缓慢觉醒不同,写得尖锐、雄浑、 遒劲。
中国30年代小说PPT课件

5
2、刘呐鸥小说创作
刘呐鸥的小说创 作并不多,仅有短篇 小说集《都市风景线》 及集外的《赤道下》 (《现代》2卷1期, 1932年11月)、《A Lady to Keep You Company》等少量小 说。
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一)
(主讲:黄德志)
1
第三节 中国新感觉派小说
一、概 念 二、代表作家 (一)刘呐鸥 (二)穆时英 (三)施蛰存 三、创作特色念:
中国新感觉派是 20年代末出现于中国 文坛的一个新的都市 文学流派,是受西方 现代主义艺术启示并 在日本新感觉派小说 直接影响下形成的。
10
(3)刘呐鸥小说的创作特色:
第一,用跳跃的结构、意识流手法 来表现现代都市生活的快速节奏。
刘呐鸥《游戏》:
在这“探戈宫”里的一切都在一种旋律的动摇中— —男女的肢体,五彩的灯光,和光亮的酒杯,红绿的 液体以及纤细的指头,石榴色的嘴唇,发焰的眼光。 中央一片光滑的地板反映着四周的椅桌和人们的错杂 的光景,使人觉得,好像入了魔宫一样,心神都在一 种魔力的势力下。在这中间最精细又最敏捷的可算是 那白衣的仆欧的动作,他们活泼泼地,正像穿花的蛱 蝶一样,由这一边飞到那一边,由那一边又飞到别的 一边,而且一点也不露着粗鲁的样子。
《风景》中现代机械的直线和角度的 压力,竟迫使人们逃离都市,去企图寻 求赤裸裸的人间真实。
刘呐鸥小说的局限性:他在试图批 判现代都市文明时,缺乏真正的批判力 度。
现代文学(9章)30_小说概述

博达学院
《八月的乡村》内容: 用粗犷的笔调,描写了陈柱司令、铁鹰队长 领导的一支抗日游击队,和以李七嫂为代表的被 压迫群众的苦难和觉醒,反映了九一八事变后东 北人民所进行的英勇艰苦的斗争。由于作者具有 热爱东北故乡的感情,又有相当坚实的斗争生活 体验,因而作品写得比较真实、感人。它在写法 上受到法捷耶夫的《毁灭》的影响,整个长篇 “有些近乎短篇的连续,……作者的心血和失去 的天空,土地,受难的人民,以至失去的茂草, 高粱,蝈蝈,蚊子,搅成一团,鲜红的在读者眼 前展开,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 死路与活路。”
2018/12/21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孙先庆 6 No. 6
博达学院
三、左翼小说
(一)“革命+恋爱”模式小说 蒋光慈(蒋光赤 )以诗人的身份登上文坛,但 成就却在写革命小说方面。
《少年漂泊者》第一个中篇小说。汪中。
1、光赤时代 《鸭绿江上》
(前期) 《短裤党》
2018/12/21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孙先庆
1935年结集为《丰收》集,作为鲁迅主编的“奴隶丛 书”之一自印出版。 鲁迅在《丰收》序中说:“……作者还是一个青年, 但他的经历,却抵得太平天下的顺民的一世纪的经 历……”这些经历也便成为叶紫进行小说创作的源泉。 《丰收》突出地描写了地主和 农民的阶级矛盾。云普叔和高 利贷者何八爷的尖锐矛盾。
2018/12/21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孙先庆
8 No. 8
博达学院
1《丽莎的哀怨》
2《咆哮了的土地》 2、光慈时代 (又名《田野的风》) (后期) 3《冲出云围的月亮》 4《野祭》 5《菊芬》 6《最后的微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年代的散文创作,传承了五四散文对人生的探索和
心灵的抒写,也传承了五四散文风格多样化的传统。 林语堂、郁达夫、丰子恺、夏丏尊等人的创作开始较 早,林语堂、周作人等提倡闲适、性灵、幽默,虽遇 左翼作家批评,但其创办的杂志《论语》《人间世》 《宇宙风》却拥有广大读者。 还涌现出一批新进的青年作家,如何其芳、李广田、 丽尼、陆蠡、缪崇群等,以清新的情感体验抒写自我。 杂文因鲁迅而大放异彩。由于普罗文学的推动和倡导, 报告文学成为新品种。
李广田
30年代散文的另一新收获是报告文学的
兴盛。报告文学是从新闻报道和纪实 散文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散文类型。
群众性的报告文学写作热潮催
生了30年代先后选编出版的几 部大型报告文学集。 1932年阿英编纂的《上海事变 与报告文学》。 1936年,茅盾仿效高尔基主编 《世界的一日》的做法,发起 征文运动,在此基础上主编成 《中国的一日》。 梅雨主编的《上海的一日》 1936年梁瑞瑜遴选通讯报告编 辑而成的《活的记录》
鲁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文的特色:
一、诗与政论的结合。
二、从“砭锢弊”的立意出发,塑造出了否定性的类型形
象体系。 三、幽默讽刺手法,亦庄亦谐,庄谐并出,往往三言两语 就能画出论敌的“鬼脸”,语言简洁峭拔,充满幽默感。
(1895—1976),福建
龙溪人。其父是基督教 牧师,一心要儿子学英 文,受新式教育。 1917年入上海圣约翰大 学,毕业后到清华大学 教英文,1920年赴美国 哈佛大学研究比较文学, 获硕士学位,后又赴德 国耶那大学、莱比锡大 学研究语言学,获哲学 博士学位。
《画梦录》
在30年代散文接受其他文学样式的影响、日益向叙事
化和议论化方向演变时,何其芳则为其抒情散文发现 并坚守了现代散文本体。其文体意义和文学史价值不 可低估。 《画梦录》坚守抒情散文独立、纯正的艺术品格。 1936年以后,尤其是到达延安后,何其芳所作《还乡 杂记》《星火集》等,以朴实的笔触和高昂的格调状 写现实人生,风格发生了从诗意画梦到质朴写实的蜕 变。
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
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
(鲁迅《小品文的危机》)
林语堂生性戆直,浑朴天真,假令生在美国,不但在文学
上可以成功,就是从事事业,也可以睥睨一世,气吞小罗 斯福之流。《翦拂集》时代的真诚勇猛,的是书生本色, 至于近来的耽溺风雅,提倡性灵,亦是时势使然,或可视 为消极的反抗,有意的孤行。周作人常喜引外国人所说的 隐士和叛徒者混处在一道的话,来作解嘲;这话在周作人 身上原用得着,在林语堂身上,尤其是用得着。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 散文二集• 导言》)
鲁迅前期杂文
前期从1918年至1926年,杂文集有
《坟》《热风》《华盖集》《华盖 集续编》。 鲁迅前期杂文的主要内容首先是广 泛而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 他从进化论出发,以个性主义和人 道主义为武器,对陈陈相因的普遍 性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心理进行了深 入的剖析和批判。( 《我之节烈观》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说胡须》 《看镜有感》 ) 1925年前后随着实际政治斗争的展开, 鲁迅前期杂文增加了政治批评的内 容。( 《无花的蔷薇》《记念刘和 珍君》 )
(1898一1975),浙江祟德人。
他于1922年开始白话散文创作, 30年代结集出版了《缘缘堂随 笔》《随笔二十篇》《车厢 社会》《缘缘堂再笔》等。
丰子恺
他深受佛教思想影响,在散文中探究人生、自然
的奥秘,文字里浸润着佛理、玄思。这类散文以 《渐》《秋》《两个?》为代表。
他描绘直率无邪的儿童生活,神往于儿童纯真的
.
鲁迅杂文集共有16部。从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随
感录”起至1936年逝世前未完篇的《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 二三事》止,杂文创作贯穿了其文学活动的始终。 杂文,是鲁迅这位精神界战士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战斗 和自我“释愤抒情”的重要文学形式。 现代杂文正因鲁迅的积极倡导和大力实践而得以踏人文学 殿堂。 鲁迅的杂文创作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936年,夏衍的《包身工》“在中
国的报告文学上开创了新的记录”。 它将群像和个像(“芦柴棒”)相 结合,描写了包身工形象,反映了 上海日本纱厂中国女工的悲惨生活。 它借鉴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来刻画 人物,在结构上以时间为线索精心 布局,纵向选取包身工一天生活中 的几个场景作记叙描写,并从中生 发议论。 。
1923年回国后先后任
教于北京大学、女子 师范大学和厦门大学。 1932年9月,创办《论 语》半月刊,嗣后又 创办了《人间世》和 《宇宙风》两刊,都 以发表小品文为主, 提倡幽默、闲适和独 抒性灵的创作。
30年代是林语堂幽默理论的成熟期,也是他小品创作的丰
收期。 从1932年《论语》创刊到1936年赴美国,他发表的各种文 章(多为小品)近300篇,其中一部分收在《大荒集》和 《我的话》中。 1935年9月,林语堂的英文著作《吾国与吾民》在美国出版, 他开始向外国人比较系统地介绍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生活。 1936年居留美国后,继续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文化,著有 《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孔子的智慧》 《庄子的智 慧》《苏东坡传》等20余种著作.
鲁迅后期杂文
后期从1927年到1936年,
杂文集有《而已集》 《三闲集》《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伪自 由书》《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且介亭 杂文》《且介亭杂文二 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集外集》《集外集拾 遗》等。
首先,政治内容大大增
加。(《为了忘却的记 念》、《写在深夜里》、 《中国人的生命圈》、 《“友邦惊诧”论》) 其次,鲁迅后期仍然注 意进行社会批评,写下 了大量解剖中国社会思 想的杂文。(《二丑艺 术》《爬和撞》) 再次,鲁迅后期以杂文 形式扶正祛邪,坚持文 化战线上的思想理论斗 争。(《对于左翼作家 联盟的意见》)
情趣。这受到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影响。如《儿 女》《给我的孩子们》 等。
运笔如行云流水,自然洒脱,于自然神韵中蓄含
深婉情思,自成一种率真自然、清幽淡远的艺术 风格。
(1906—1968),出生于山东邹
平的一个农民家庭。在北京大学 求学时与何其芳、卞之琳结为诗 友,合出过诗集《汉园集》,为 “汉园三诗人”之一。其文名盖 过诗名。 其30年代所作散文收为《画廊集》 《银狐集》《雀蓑集》三集。善 于把抒情与叙事、写景结合起来, 风格平实浑厚,感情沉郁而略带 悲凉,具有较明显的柔美格调。
1912—1977,中国著名诗人, 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四川万县 (现重庆万州)人。北京大学 哲学系毕业,“汉园三诗人” 之一。著作主要有:散文集 《画梦录》(成名作),诗集 《预言》,红楼梦的研究也颇 有建树。
《画梦录》共辑录包括《扇
上的烟云(代序)》在内的 17篇散文,所表述的主要是 他画梦的“温柔的独 语”“悲哀的独语”。 它们常用“独语”的调式, 在孤独中玩味着孤独,在寂 寞中吟哦着寂寞,探索并呈 现了年轻知识者内心灵魂的 颤动和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林语堂小品文的艺术个性:
一、题材丰富繁杂,大至宇宙之巨、小至苍蝇之微,无所
不包。(《我怎样刷牙》《我的戒烟》《论政治病》) 二、惯于用比较的眼光看间题,常常能在西方文化的参照 下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引发出改造国民性的思考。 (《谈中西文化》) 三、他的小品或抒发见解,切磋学问,或记述思感,描绘 人情,皆出于自我性灵,绝无矫饰,显得朴素率真。 (《秋天的况味》《言志篇》) 四、浓郁的幽默情味。这种艺术追求出发而创作的幽默小 品缩短了与读者的距离,对读者产生过很大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