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脑血管病的指南

合集下载

经典:重症脑血管病管理

经典:重症脑血管病管理

7.血红蛋白水平管理
16
一、总体管理
(一)气道管理
脑血管病患者常由于呼吸道不全梗阻、低通气、误吸及肺部 感染等情况出现低氧血症。国内现行的脑血管 病指南推荐维 持血氧饱和度 >94%,不过由于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意识障 碍的发生率高、脑干功能损害严重,使气道运动功能减退、 保护性反射减弱或消失,更易出现气道梗阻、误吸等症状而 导致呼吸功能衰竭。
18
一、总体管理
(一)气道管理
推荐意见:
(1)应重视患者的气道管理,维持氧饱和度>94%( Ⅰ级推荐, C 级证据) 。 (2)在多种病因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功能衰竭及急性意识障碍时, 应行气管插管,必要时辅助机械通气(Ⅰ级推荐,C 级证据)。 (3 )当患者病情稳定后应进行评估,及时拔出气管插管(Ⅰ级推 荐,C 级证据)。 (4)当患者拔管失败或插管超过 14 d,应选择时机进行气管切 开(Ⅱ级推荐, C级证据)。
脑静脉血栓形成可导致颅内压显著升高,严重时可致重度功能残疾及死亡,临床 上通常根据颅内压升高的程度、血栓形成的部位及范围、颅内病变的部位及范围 等指标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3
重症脑血管病的定义
虽然对疾病严重程度的定义因脑血管病类型的 不同而有差异,但这些疾病的演变发展存在共同 点,疾病可导致患者严重的功能残疾甚至死亡。 据此可确定重症脑血管病的基本定义:导致患者 神经功能重度损害,可出现呼吸、循环等多系统 功能严重障碍的脑血管病。

重症脑血管病管理共识

重症脑血管病管理共识
8
◆气道管理 ◆血压管理 ◆体温管理 ◆疼痛管理 ◆血糖管理 ◆血钠管理 ◆血红蛋白管理 ◆营养支持 ◆预防沉静脉血栓 ◆护理 ◆医疗伦理 ◆……
.
脑血管病发生后患者血压 通常升高,相关研究发现 77%的脑血管病患者急诊 室血压超过 139mmHg,15%超过 184mmHg。目前尚缺乏 重症脑血管病的血压控制 目标值。降压治疗的目标 值与脑卒中的类型及伴发 疾病有关
6
.
重症脑血管病管理方案
总体管理
专科管理
◆气道管理 ◆血压管理 ◆体温管理 ◆疼痛管理 ◆血糖管理 ◆血钠管理 ◆血红蛋白管理 ◆营养支持
◆监测 --临床神经功能监测 --神经影像电生理 --神经多生理功能监 测 ◆颅内压管理 --监测
--管理
◆惊厥发作 ◆手术治疗
◆预防深静脉血栓
◆护理
◆医疗伦理
全身多系 统功能障

4
.
重症脑血管病
严重神经功能障碍
意识障碍 吞咽障碍 偏瘫 癫痫 ……
导致患者神经功能 重度损害,可出现 呼吸循环等多系统 功能严重障碍的脑 血管病
严重多系统功能障碍
呼吸障碍 循环障碍 内环境紊乱 肝肾功能障碍 ……
5
.
2014年美国心脏学会卒中 学会(AHA/ASA)颁布《 伴 有脑肿胀的脑梗死管理推 荐意见》 2015年美国神经重症学会 颁布《大面积半球梗死管 理指南》

中国脑血管病分类最终版

中国脑血管病分类最终版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颈动脉系统(包括一过性黑矇)

2、椎-基底动脉系统

(二)脑梗死

包括:脑动脉与入脑前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得脑梗死

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1)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

(2)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

(3)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

(4)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

(5)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

(6)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

(7)其她

2、脑栓塞

(1)心源性

(2)动脉源性

(3)脂肪性

(4)其她(反常栓塞、空气栓塞)

3、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4、脑分水岭梗死

5、出血性脑梗死

6、其她原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moyamoya病,动脉夹层等)

7、原因未明

(三)脑动脉盗血综合征

1、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2、颈动脉盗血综合征

3、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

(四)慢性脑缺血

二、出血性脑血管病

不包括:外伤性颅内出血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

1、动脉瘤破裂

(1)先天性动脉瘤

(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

(3)感染性动脉瘤

(4)其她

2、脑血管畸形

3、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4、其她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

5、原因未明

(二)脑出血

1、高血压脑出血

(1)壳核出血

(2)丘脑出血

(3)尾状核出血

(4)脑叶出血

(5)脑干出血

(6)小脑出血

(7)脑室出血(无脑实质出血)

(8)多灶性脑出血

(9)其她

2、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

3、淀粉样脑血管病

4、药物性(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及应用可卡因等)

2015脑血管病一级预防

2015脑血管病一级预防

阿司匹林用于脑卒中的一级预防
不推荐阿司匹林用于脑血管病低危人群的脑卒中一 级预防(A级证据) 对于无其他明确危险因素证据的糖尿病或糖尿病伴 无症状周围动脉性疾病的患者(定义为踝肱指数 ≤0.99),不推荐(B) 在脑卒中风险足够高(10年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为 6-10%)的个体,可以使用。对高危>10%,使 用是合理的,获益大于风险。(II A) 可以考虑阿司匹林用于预防慢性肾病患者首次脑卒 中的发生,但不适于严重肾病患者(4或5期)。
卒中一级预防
心房颤动
调整其他血管危险因素后,单独心房颤动可 以增加脑卒中风险的4-5倍。 心房颤动患者应采用脑卒中危险分层作为抗 拴策略的依据。 CHADS2量表、CHA2DS2-VASc量表、 HAS-BLED量表(出血危险分层)。
心房颤动
前期临床试验肯定了华法林抗凝治疗对于对于心房 颤动患者脑卒中发生风险的价值。 新版房颤管理指南推荐了3种口服抗凝用于非瓣膜 性心房颤动的脑卒中预防: 1.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 2.Xa因子直接抑制剂:利伐沙班及阿哌沙班。 研究认为:疗效优于华法林,出血风险低于华法林。 优点:1)可固定剂量给药,使用方便,无需监测抗 凝活性,2)与药物和食物相互作用少,3)安全性良 好。
重在预防
尽管近年来脑血管诊疗技术已有很大进展 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 扁鹊见蔡桓公启示
卒中危险因素

中国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

中国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指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脑静脉回流受阻、常伴有脑脊液吸收障碍导致颅内高压为特征的特殊类型脑血管病,在脑血管病中约占0.5%一1%¨J。在加拿大的一项报告中,18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为0.67/10万,其中新生儿占43%_21;与之相对比,在荷兰的一项报告中,成人发病率为1.32/10万,其中31~50岁的女性发病率为2.78/10万∞1;女性产褥期CVST发生率较高,可达10/10万,约占所有CVST的5%一20%”1。我国没有相关流行病学数据,但随着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技术的提高,本病并不少见,尤其在口服避孕药和围产期女性中更应值得重视。病变部位可原发于脑内浅静脉、深静脉或静脉窦,其中单纯浅静脉血栓形成罕见,多由于脑静脉窦血栓延伸而来;深静脉血栓形成则以大脑内静脉和大脑大静脉多见。60%以上患者病变累及多个静脉窦,其中以上矢状窦发生率居首位。由于脑静脉与静脉窦之间、静脉窦与静脉窦之间,以及静脉窦与颅外静脉在解剖上存在吻合、彼此沟通,当静脉(窦)血栓形成时,血栓累积范围、侧支循环的差异等因素导致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从无临床症状到病情严重甚至死亡。2013年一项对11 400例CVST住院患者的病死率调查显示,15—49岁为1.5%,50—64岁为2.8%,65岁及以上为6.1%∞J。由于患者凝血与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状态的波动导致患者病情呈缓解与加重交替,本病多数亚急性或慢性隐匿起病,除海绵窦血栓形成外,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因而极易漏诊和误诊,其漏诊率可达73%,40%的患者平均诊断时间在10 d以上.

2015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2015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4)CHA2DS2=0,不建议抗栓(B级证据)
(5)不适合长期抗凝者,可行左心耳封堵术(B级证据)
其他心脏病
急性冠脉综合征:阿司匹林联合华法林比单独应用阿司匹 林更能降低死亡、非致死性心梗与非致死性血栓栓塞性脑 卒中,但大出血风险却可加倍
风湿性二尖瓣患者全身栓塞发病率:1.5-4.7%
(4)糖尿病患者在严格控制血压及血糖基础上联合他汀 类药物可有效降低脑卒中风险( I级推荐,A级证据)
不推荐他汀类与贝特类药物联合应用于脑卒中预防
心房颤动
增加脑卒中风险4-5倍 心房颤动脑卒中发生率达12.1%
CHADS2 CHA2DS2评分:栓塞风险分层 HAS-BLED评分 :出血风险分层
炎症和感染
推荐意见 对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可以考虑检测炎性因
子,如超敏C反应蛋白或脂蛋白相关磷脂A2, 评价脑卒中发生风险,但作为常规检查以 预防脑卒中有效性尚未得到证实。( II级推 荐,B级证据)
偏头痛
推荐意见 (1)对于有先兆的女性偏头痛患者,应重视脑卒
中预防,吸烟者应戒烟( I级推荐,B级证据) (2)通过降低偏头痛发作频率有可能减少脑卒中
发生风险,但应避免过度使用收缩血管药物( III 级推荐,C级证据) (3)不建议在偏头痛患者人群中使用卵圆孔未闭 封堵术来预防脑卒中(B级证据)
遗传因素

脑出血指南及诊疗规范

脑出血指南及诊疗规范

2015 AHA/ASA 自发性脑出血最新诊疗指南

2015-06-12 21:05 来源:丁香园

自发性非创伤性脑出血(ICH)仍是全球范围内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近期美国心脏病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HA/ASA)发布了最新ICH 治疗指南。该指南一方面是为更新2010 年出版的AHA/ASA ICH 指南,纳入近五年发表的最新研究文献;另一方面是提醒临床医生治疗脑出血的重要性。

该指南由美国神经病学学会、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大会和神经重症监护学会认定,发表于近期的Stroke 杂志。这是一份有关急性ICH 患者护理的全面循证指南,包括诊断、凝血障碍的治疗、血压管理、预防和治疗继发性脑损伤、颅内压控制、手术、预后的预测、康复、二级预防和未来思考等。

现将指南推出的14 个方面的推荐意见归纳如下:

一、急诊诊断和评估:

1. 基线严重程度评估应该作为ICH 患者初次评估的一部分(I 类推荐,B 级证据;新增推荐内容);

2. 采取快速影像学检查(CT 或MRI)来鉴别缺血性卒中和ICH(I 类推荐,A 级证据;同上一版指南);

3. 行CT 血管造影和增强CT 以筛选具有血肿扩大风险的患者(Ⅱb 类推荐,B 级证据);如果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可疑,CT 血管造影、静脉造影、增强CT、增强MRI、MR 血管造影、静脉造影对发现潜在器质性病变(包括血管畸形、肿瘤)具有一定价值(Ⅱa 类推荐,B 级证据;同上一版指南)。

二、止血和凝血障碍/抗血小板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1. 合并严重凝血因子缺乏或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应该适当补充凝血因子或血小板(Ⅰ类推荐,C 级证据;同上一版指南);

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5

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5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5

作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作者单位:

刊名:

中华神经科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Neurology

年,卷(期):2015,48(8)

引用本文格式: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5[期刊论文]-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8)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脑出血临床管理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脑出血临床管理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是由中国卫生行政部门和相关学术团体联合制定的 一套临床管理规范。该指南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专家经验,对脑血管病 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护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中国脑血管病临床 管理指南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机构,旨在提高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 质量。
最后,针对高危人群的康复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脑健康检查和药物治疗的 基础Baidu Nhomakorabea,医生可以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言 语治疗、心理治疗等,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提出的针对高危人群的管理策略是非常有效 的。通过脑健康检查、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等方面的综合管理, 可以有效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未来,我 们期待更多的临床医生和研究工作将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不断完善和 提高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的管理水平,为患者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首先,早期识别是脑出血临床管理的关键。患者如果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 碍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在紧急处理方面,需要迅速诊断并采取相应措施,包 括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等。在医疗照顾方面,应给予患者合适的药物治疗和 并发症的预防,同时加强营养支持和心理干预。最后,在康复治疗阶段,应根 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计划,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等。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共识2015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共识2015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共识2015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脑血管病学组
修订背景
No Image
修订背景
修订背景
修订背景
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年版)
2015脑血管病分类纲目--13项
2015脑血管病分类纲目--13项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
十三、脑血管病后抑郁
修订的几点说明
No Image
修订的几点说明
修订的几点说明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
(三)脑动脉盗血综合征 1、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2、颈动脉盗血综合征 3、锥-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
(四)慢性脑缺血
二、出血性脑血管疾病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 (二)脑出血 (三)其他颅内出血
二、出血性脑血管疾病
(二)脑出血 1、高血压脑出血 (1)壳核出血 (2)丘脑出血 (3)尾状核出血 (4)脑叶出血 (5)脑干出血 (6)小脑出血 (7)脑室出血(无脑实质出血) (8)多灶性脑出血 (9)其他
三、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 闭塞(未形成脑梗死)
三、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 闭塞(未形成脑梗死)
六、颅内血管畸形
七、脑血管炎
No Image
八、其他脑血管疾病
No Image

中国重症脑血管病管理共识2015

中国重症脑血管病管理共识2015

DOI:10.3760/cma.j.issn.1006-7876.2016.03.004

通信作者:彭斌,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Email:pengbin3@hotmail.com;刘鸣,610041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Email:wyplmh@hotmail.com;蒲传强,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Email:pucq30128@sina.cn・标准与讨论・

中国重症脑血管病管理共识201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脑血管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脑血管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高,可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沉重的负担。在我国,脑血管病已超过缺血性心脏病成为头号死亡病因,同时也是导致成人残疾的首要病因。相关资料显示超过20%的脑卒中患者出院时需要转入康复机构,而30%的患者遗留永久残疾,需要长期护理。

尽管由于发病机制不同,不同类型的脑血管病预后不尽相同,但疾病的严重程度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是患者预后的决定性因素。未经治疗的大面积半球脑梗死(largehemisphericinfarction,LHI)神经功能恶化及病死率高达40%~80%[1-2]。即使经过积极的药物和手术治疗,伴脑水肿的大面积缺血性脑卒中的病死率也高达20%~30%,绝大部分存活的患者仍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残疾。因此,降低重症脑血管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已成为脑血管病管理的核心任务。

重症脑血管病的定义

目前尚缺乏对重症脑血管病较为统一的定义。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类型。LHI是重症疾病,1996年引入“恶性大脑中动脉卒中”(malignantmiddlecerebralarterystroke)的概念来描述大面积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卒中,重在强调其不良预后[2]。脑出血的病死率和残疾率高,血肿的大小及部位是影响疾病预后的重要因素。对重症脑出血的定义通常是根据其血肿大小来判断,尚缺乏统一的判定标准,临床通常将血肿大小超过30ml(小脑幕上)定义为重症脑出血[3]。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急骤,病死率高,通常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尽管缺乏统一标准,临床上通常将蛛网膜下腔出血纳入危重症管理。脑静脉血栓形成可导致颅内压显著升高,严重时可致重度功能残疾及死亡,临床上通常根据颅内压升高的程度、血栓形成的部位及范围、颅内病变的部位及范围等指标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解读PPT课件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解读PPT课件

临床指导意义与价值
规范临床行为
为临床医生提供脑血管病防治 的规范性指导,减少临床实践
中的变异和偏差。
提高医疗质量
通过推广和应用指南,提高脑 血管病防治的医疗质量和效果 。
改善患者预后
通过实施指南中的推荐意见, 降低脑血管病患者的致残率和 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 质量。
推动学科发展
指南的更新和推广有助于推动 脑血管病防治领域的研究和发 展,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脑血管病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偏 瘫、失语、意识障碍等症状。不同类型的脑血管病还有其特 定的临床表现。
诊断依据
脑血管病的诊断依据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 (如CT、MRI等)和实验室检查等多个方面。医生需要综合 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各种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诊 断。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密切监测患者水电解质状况,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维持内环
境稳定。
04
康复期管理与二级预防策略
康复评估及康复治疗方法选择
康复评估
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情绪状态等方面的全面评估 ,明确康复目标和方案。
康复治疗方法选择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康复治疗方法,如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 语治疗等。
分类
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 血发作、脑梗死等;出血性脑血 管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 血等。

中国脑血管病分类(2015)最终版

中国脑血管病分类(2015)最终版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颈动脉系统(包括一过性黑矇)

2、椎-基底动脉系统

(二)脑梗死

包括:脑动脉和入脑前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的脑梗死

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1)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

(2)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

(3)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

(4)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

(5)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

(6)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

(7)其他

2、脑栓塞

(1)心源性

(2)动脉源性

(3)脂肪性

(4)其他(反常栓塞、空气栓塞)

3、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4、脑分水岭梗死

5、出血性脑梗死

6、其他原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 moyamoya病,动脉夹层

等)

7、原因未明

(三)脑动脉盗血综合征

1、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2、颈动脉盗血综合征

3、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

(四)慢性脑缺血

二、出血性脑血管病

不包括:外伤性颅内出血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

1、动脉瘤破裂

(1)先天性动脉瘤

(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

(3)感染性动脉瘤

(4)其他

2、脑血管畸形

3、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4、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

5、原因未明

(二)脑出血

1、高血压脑出血

(1)壳核出血

(2)丘脑出血

(3)尾状核出血

(4)脑叶出血

(5)脑干出血

(6)小脑出血

(7)脑室出血(无脑实质出血)

(8)多灶性脑出血

(9)其他

2、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

3、淀粉样脑血管病

4、药物性(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及应用可卡因等)

中国重症脑血管病管理共识2015

中国重症脑血管病管理共识2015

DOI:10.3760/cma.j.issn.1006-7876.2016.03.004

通信作者:彭斌,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Email:pengbin3@hotmail.com;刘鸣,610041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Email:wyplmh@hotmail.com;蒲传强,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Email:pucq30128@sina.cn・标准与讨论・

中国重症脑血管病管理共识201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脑血管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脑血管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高,可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沉重的负担。在我国,脑血管病已超过缺血性心脏病成为头号死亡病因,同时也是导致成人残疾的首要病因。相关资料显示超过20%的脑卒中患者出院时需要转入康复机构,而30%的患者遗留永久残疾,需要长期护理。

尽管由于发病机制不同,不同类型的脑血管病预后不尽相同,但疾病的严重程度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是患者预后的决定性因素。未经治疗的大面积半球脑梗死(largehemisphericinfarction,LHI)神经功能恶化及病死率高达40%~80%[1-2]。即使经过积极的药物和手术治疗,伴脑水肿的大面积缺血性脑卒中的病死率也高达20%~30%,绝大部分存活的患者仍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残疾。因此,降低重症脑血管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已成为脑血管病管理的核心任务。

重症脑血管病的定义

目前尚缺乏对重症脑血管病较为统一的定义。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类型。LHI是重症疾病,1996年引入“恶性大脑中动脉卒中”(malignantmiddlecerebralarterystroke)的概念来描述大面积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卒中,重在强调其不良预后[2]。脑出血的病死率和残疾率高,血肿的大小及部位是影响疾病预后的重要因素。对重症脑出血的定义通常是根据其血肿大小来判断,尚缺乏统一的判定标准,临床通常将血肿大小超过30ml(小脑幕上)定义为重症脑出血[3]。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急骤,病死率高,通常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尽管缺乏统一标准,临床上通常将蛛网膜下腔出血纳入危重症管理。脑静脉血栓形成可导致颅内压显著升高,严重时可致重度功能残疾及死亡,临床上通常根据颅内压升高的程度、血栓形成的部位及范围、颅内病变的部位及范围等指标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中国脑血管病分类(2015)最终版

中国脑血管病分类(2015)最终版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颈动脉系统(包括一过性黑矇)

2、椎-基底动脉系统

(二)脑梗死

包括:脑动脉和入脑前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的脑梗死

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1)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

(2)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

(3)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

(4)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

(5)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

(6)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

(7)其他

2、脑栓塞

(1)心源性

(2)动脉源性

(3)脂肪性

(4)其他(反常栓塞、空气栓塞)

3、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4、脑分水岭梗死

5、出血性脑梗死

6、其他原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moyamoya病,动脉夹层

等)

7、原因未明

(三)脑动脉盗血综合征

1、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2、颈动脉盗血综合征

3、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

(四)慢性脑缺血

二、出血性脑血管病

不包括:外伤性颅内出血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

1、动脉瘤破裂

(1)先天性动脉瘤

(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

(3)感染性动脉瘤

(4)其他

2、脑血管畸形

3、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4、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

5、原因未明

(二)脑出血

1、高血压脑出血

(1)壳核出血

(2)丘脑出血

(3)尾状核出血

(4)脑叶出血

(5)脑干出血

(6)小脑出血

(7)脑室出血(无脑实质出血)

(8)多灶性脑出血

(9)其他

2、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

3、淀粉样脑血管病

4、药物性(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及应用可卡因等)

2015年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推荐意见

2015年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推荐意见

2015年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1、高血压

2、吸烟

3、糖尿病

4、心房颤动

5、其他心脏病

6、血脂异常

7、无症状颈动脉狭窄

8、饮食与营养

9、

10、肥胖

11、

12、饮酒

13、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14、口服避孕药

15、绝经后激素治疗

16、睡眠呼吸紊乱

17、高凝状态

18、炎症和感染

19、偏头痛

20、遗传因素

21、阿司匹林用于脑卒中的一级预防

继续阅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04)),258-273

执笔王拥军等

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我国脑卒中亚型中,近70%的患者为缺血性脑卒中。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年复发率高达17.7%。有效的二级预防是减少复发和死亡的重要手段。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证据,结合中国国情和临床现状,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集体制定了《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以期为神经科医生提供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和TIA合理、科学的二级预防治疗策略,从而减少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及TIA患者的死亡率、复发率和致残率。本文重点介绍循证医学证据充分、关注度高且可以进行干预的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控制

一、高血压推荐意见:(1)既往未接受降压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发病数天后如果收缩压≥140 mmHg或舒压≥90 mmHg,应启动降压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对于血压<140/90 mmHg的患者,其降压获益并不明确(Ⅱ级推

荐,B级证据)。(2)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且长期接受降压药物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如果没有绝对禁忌,发病后数天应重新启动降压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3)由于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70%~99%)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推荐收缩压降至140 mmHg以下,舒压降至90 mmHg以下(Ⅱ级推荐,B级证据)。由于低血流动力学原因导致的脑卒中或TIA患者,应权衡降压速度与幅度对患者耐受性及血液动力学影响(Ⅳ级推荐,D级证据)。

(4)降压药物种类和剂量的选择以及降压目标值应个体化,应全面考虑药物、脑卒中的特点和患者3方面因素(Ⅱ级推荐,B级证据)。

二、脂代异常推荐意见:(1)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无论是否伴有其他动脉粥样硬化证据,推荐予高强度他汀类药物长期治疗以减少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

险(Ⅰ级推荐,A级证据)。有证据表明,当LDL–C下降≥50%或LDL≤1.8 mmol/L(70 mg/dl)时,二级预防更为有效(Ⅱ级推荐,B级证据)。(2)对于LDL–C≥2.6 mmol/L(100 mg/dl)的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推荐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以降低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风险(Ⅰ级推荐,A级证据);对于LDL–C<2.6 mmol/L(100 mg/dl)的缺血性脑卒中/TIA 患者,目前尚缺乏证据,推荐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Ⅱ级推荐,C级证据)。(3)由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70%~

99%)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推荐高强度他汀类药物长期治疗以减少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风险,推荐目标值为LDL–C≤1.8mmol/L(70 mg/dl;Ⅰ级推荐,B级证据)。颅外大动脉狭窄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推荐高强度他汀类药物长期治疗以减少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Ⅰ级推荐,B级证据)。(4)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总体上是安全的。有脑出血病史的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应权衡风险和获益合理使用(Ⅱ级推荐,B级证据)。(5)他汀类药物治疗期间,如果监测指标持续异常并排除其他影响因素,或出现指标异常相应的临床表现,应及时减药或停药观察(参考:肝酶超过3倍正常值上限,肌酶超过5倍正常值上限,应停药观察);老年人或合并严重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初始剂量不宜过大(Ⅱ级推荐,B级证据)。

三、糖代异常和糖尿病推荐意见:(1)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糖代异常的患病率高,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卒中复发或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应提高对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血糖管理的重视(Ⅱ级推荐,B级证据)。(2)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发病后均应接受空腹血糖、HbA1c监测,无明确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在急性期后应常规接受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来筛查糖代异常和糖尿病(Ⅱ级推荐,B级证据)。(3)对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和(或)药物干预能减少缺血性脑卒中或TIA事件,推荐

HbA1c治疗目标为<7%(Ⅰ级推荐,B级证据)。降糖方案应充分考虑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药物的安全性,制订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要警惕低血糖事件带来的危害(Ⅱ级推荐,B级证据)。(4)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在控制血糖水平的同时,还应对患者的其他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全面管理(Ⅱ级推荐,B 级证据)。

四、吸烟推荐意见:(1)建议有吸烟史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 患者戒烟(Ⅰ级推荐,A级证据)。(2)建议缺血性脑卒中或TIA 患者避免被动吸烟,远离吸烟场所(Ⅱ级推荐,B级证据)。(3)可能有效的戒烟手段包括劝告、尼古丁替代产品或口服戒烟药物(Ⅱ级推荐,B级证据)。

五、睡眠呼吸暂停推荐意见:(1)鼓励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对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进行睡眠呼吸监测(Ⅱ级推荐,B级证据)。(2)使用CPAP可以改善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可考虑对这些患者进行CPAP治疗(Ⅱ级推荐,B 级证据)。

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推荐意见:对近期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或TIA且血同型半胱氨酸轻度到中度增高的患者,补充叶酸、维生素B6以及维生素B12可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尚无足够证据支持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能够减少脑卒中

复发风险(Ⅱ级推荐,B级证据)。

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在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或TIA二级预防中的应用

推荐意见:(1)对非心源性栓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建议给予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而非抗凝药物预防脑卒中复发

及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Ⅰ级推荐,A级证据)。(2)阿司匹林(50~325 mg/d)或氯吡格雷(75 mg/d)单药治疗均可以作为首选抗血小板药物(Ⅰ级推荐,A级证据)。阿司匹林单药抗血小板治疗的最佳剂量为75~150 mg/d。阿司匹林(25 mg)+缓释型双嘧达莫(200 mg)2次/d或西洛他唑(100 mg)2次/d,均可作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替代治疗药物(Ⅱ级推荐,B级证据)。抗血小板药应在患者危险因素、费用、耐受性和其他临床特性基础上进行个体化选择(Ⅰ级推荐,C级证据)。(3)发病在24 h,具有脑卒中高复发风险(ABCD2评分≥4分)的急性非心源性TIA或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IHSS评分≤3分),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21 d(Ⅰ级推荐,A级证据),但应严密观察出血风险。此后可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作为缺血性脑卒中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Ⅰ级推荐,A级证据)。(4)发病30 d伴有症状性颅动脉严重狭窄(狭窄率70%~99%)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90 d (Ⅱ级推荐,B级证据)。此后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单用均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Ⅰ级推荐,A级证据)。(5)伴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