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东方社会发展之_可能_
马克思对东方国家发展道路的探索
马克思对东方国家发展道路的探索
作者:方芳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2期
方芳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安徽芜湖 241000)
摘要:马克思对东方国家发展道路的探索随着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有所发展,共经历了3个阶段和3次立足点的转变。考察马克思对东方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过程,对于指导发展中国家正确把握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发展道路,对于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东方国家;发展道路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12-0038-03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不仅包括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还包括他对东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马克思的这一探索随着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有所发展,概括地说,共经历了3个阶段和3次立足点的转变。考察马克思对东方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过程,对于指导发展中国家正确把握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发展道路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
第一阶段:马克思立足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着重论述了世界历史条件下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对东方落后国家的影响和冲击,指出一切落后的民族都要被纳入资本主义文明体系。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要关注的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他分析了资本主义开拓的世界历史对东方落后国家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冲击,得出无产阶级革命是世界历史性的事业的结论。他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世界历史的形成,“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2]。以往自然形成的各个民族或国家的孤立状况从此被打破,“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重点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古代社会和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复习重点
第四章马克思恩格斯对古代社会和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1、俄国公社的性质和发展前途P140~141。
性质:俄国农村公社是原始社会的最后阶段,是由原生形态向次生形态、由公有制向私有制、由无阶级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
俄国农村公社具有“二重性”,兼有公有制社会和私有制社会、无阶级社会和阶级社会的二重特征。主要表现在:
一是所有较早的原生形态的公社,都是建立在自己社员的血缘亲属关系上;农业公社割断了这种牢固而狭窄的联系,就更能扩大范围并保持和其他公社的接触。
二是在农村公社内,房屋及其附属物——园地,已经是农民的私有财产;可是远在农村公社出现以前,公有的房屋曾是早先各种形式原生形态的公社的物质基础之一。
三是虽然耕地归公社所有,但定期在各个社员之间进行充分。
这种“二重性”,一方面成为它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源泉,另一方面又成为它逐渐解体的根源。
发展前途: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俄国农村公社及土地公有制还有另一种前途和命运,即“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从而成为俄国社会复兴的因素,成为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
2、俄国公社实现“跨越”的历史环境和前提条件。P142~143。
人们把马克思所说的“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表述为“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马克思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俄国公社实现“跨越”的历史环境:
一是俄国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农村公社保持到今天的唯一欧洲国家,它不是外国征服者的猎获物。
二是俄国农村公社是与资本主义同时代,这有可能使它不经受资本主义的苦难而吸收其积极成果,并对社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马克思的给祖国际是杂志社的信中包含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发展
马克思的给祖国际是杂志社的信中包含马克思恩格斯
的东方社会发展
现有的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成果多数是将其同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体思想直接联系,只有少数文章将其同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相联系,而维度又相对单一。准确讲,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深层次学理支撑的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同时,只有多维度地理解世界历史理论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重意义。
一、世界历史走向公平和开放的过程预示了共产主义最终
到来的图景
世界历史从封闭走向开放的直接动力,就是资本的逐利与扩张,生动地表现为机器大工业在全球的扩展以及资产阶级在全球的奔走。然而,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决定了世界历史的未来图景属于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才是与世界历史开放、平等的走向真正契合的。
(一)资本主义大工业开创了世界历史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都描述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漫长过程: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乡分离,这既意味着市民与农奴的划分,也意味着资本与地产的分离。在这些城市中逐渐形成了排外的、内部少有分工的封建行会制度以及自然形成、世代相袭的等级资本,二者的存在阻碍了城市之间的分工与交往;随着分工的扩大,生产与交往分离开来,商人阶级崛起并且促成城市之间的联系,使得地域局限性开始消失;
不同城市间的分工直接催生了工场手工业,进而导致了行会制度的瓦解。与此相伴的是现代意义上的商人资本排挤了等级资本;随着地理大发现与新航路的开辟,分工更为广泛,交往不断扩大,需求不断被催生,工场手工业不再能满足需要了,并通过工业革命走向了机器大工业,市场日益成为世界市场。分工不断扩大与进阶,市场不断扩大与升级,资本不断积累与聚集,历史走向世界历史。
马克思东方社会“卡夫丁峡谷”理论浅析
跨 越 资 本 主 义 “ 夫 丁 峡 谷 ”直 接 过 渡 到 社 会 主 义 的 构 想 “ 卡 共产 主义 革命 发展 得较 快或 较慢 , 要看 这个 国家是 否工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马克思晚年研 究人类社会历史发 业较 发达 、财 富积 累较 多 , 以及 生产 力较 高而 定 。因此 ,
态演进 的几个 时代 ”( 马 克 思恩格 斯 选集 》第 2卷 ,人 纪 5 《 0年代 ,马克思就开始探讨 东方 社会 问题 ,这 主要集中 民出版社 , 1 9 5年 ,第 3 9 ) 3页 ,并 指出 资本 主义 生产方 于他 的若干 时事 评论 以及 同恩格 斯 的有关通信 中 。但 此时 式是 “ 社会 生产 过程 的最后 一个对抗 形式 ”( 同上 书第 3 还未 涉及 到东方 社会 当时具体 的社会 形态 、历史基础 和演 3
页 ) 取 而 代 之 的 是 崭 新 的 共 产 主 义 社 会 。 为 此 , 在 思 变过程 ,也未 能揭示未来 东方 社会独特 的发展 道路 。从 1 , 9 索 未 来 社 会 主 义 将 在 哪 里 取 得 突 破 时 , 马 克 思 和 恩 格 斯 都 世纪 5 O年代 中期开始,马克思致力 于对资本主义社会 的起
展 , 尤 其 是 研 究 科 学 社 会 主 义 取 得 的 一 个 十 分 卓 越 的 思 想 在 德 国实 现共 产 主 义 革命 最 慢最 困难 ,在 英 国最 快 最容
浅析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
浅析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既肯定了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与特殊性,又为中国和俄国等东方国家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前进的道路。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东方发展理论为基础,以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模式为例,试图从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及其与东方发展理论的相互作用来论证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东方社会卡夫丁峡谷改革开放
马克思的一生都对东方社会的历史命运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而他在探索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时,并不是把他关于西方社会发展的模式简单套用到东方社会发展之上,而是深入到东方社会内部,通过对东方社会独特的内部结构进行详尽分析来探索其发展道路的。本文主要以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为例来论证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由来
马恩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在理论界和学术界历来都存在争议。如有学者在论及“跨越卡夫丁峡谷”即跨越论的思想时写道:“支持马克思这个‘设想’的政治理论框架,是他们一贯持有的世界革命论,而不是什么东方社会理论”1。无疑是说,由于马恩认为只有在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背景下俄国才能走上“跨越”的道路,所以关于俄国以“农村公社”为出发点走向社会主义的“设想”是世界革命理论中的内容,不能认为他们提出了东方社会发展理论。为此针对有些学者认为马恩没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观点,主要通过以下两点理由来加以反驳,以此论证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存在。
理由一:马恩关于俄国走新式道路思想或者说是“跨越论”的设想,同他们关于世界革命的理论有联系,甚至可以说它收到世界革命理论框架的支持,但不能因此就否认它是一个理论。因为任何理论都需要其它理论予以支持。如我们说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总体系支持着无产阶级专政或革命的理论,但不能因此就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或革命不是一个理论。由此看来,否认马恩提出东方社会理论的观点有失偏颇。
东方社会理论
关于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相对于它的西方社会理论而言的,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许多结论都是通过对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基本矛盾进行分析后作出的.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他们曾经设想这一革命将首先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动并陆续取得胜利,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在这些国家里,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引起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空前激化,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与此同时,社会化的生产使产业工人占全国的大多数,强大的无产阶级成为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力量。而且,生产的社会化还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实行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生产和分配准备物质条件。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其早期和中期活动中,始终把实现社会主义的注意力和着眼点放在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恩格斯甚至明确提出英、法、美、德四国将首先并同时向社会主义过渡,即“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
但是,历史的发展超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最初设想。因为最先发展起来的英、美、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凭借国内社会化大生产创造出的丰厚利润和海外殖民掠夺带来的巨额财富收买工人,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以缓解国内的阶级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越发达,工人群众的生活水平相对越高,其“革命性”则相对减弱.特别是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之后,西欧资本主义进入一个相对和平发展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恩格斯开始将视线东移,通过对俄国等东方国家的研究与思考,提出了新的思想,即世界上大部分的落后国家,它们的社会主义革命将如何展开?是否一定要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之后才能取得胜利?在此基础上,他们于19世纪80年代提出了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构想。
浅论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
浅论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东方国家土地公社占有制有可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东方国家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在发生人民革命的条件下,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是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
马克思认为,东方社会是一种亚细亚的独有的生产方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中,生产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最为顽固,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牢固结合构成生产方式的广泛基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渗透进行着最顽强的抵抗,东方社会古老生产方式解体进行的非常缓慢。因此,马克思十分肯定地指出,东方社会完全有可能走一条与东方社会的历史传统和历史环境相联系的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东方社会,特别是像俄国、印度等国存在着两种进化的可能性。以俄国为例,马克思认为俄国村社的发展存在着两种途径,要么像1861年开始的废除农奴制改革一样,开始踏上西欧式的资本主义道路;要么利用历史给这一民族提供的最好机会,避免由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运用到公社中来。
第二,东方公社土地公有制有可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马克思认为东方国家中残存的原始公有制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要符合以下条件。首先是西方发达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并建成社会主义;其次是胜利了的国家积极支持东方落后国家的革命;再者,东方国家革命胜利后,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力,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最后。东方国家与西方无产阶级、各民主政党的密切合作。那么,俄国等东方国家就可以利用其特殊历史条件避免资本主义制度的苦难。
科学社会主义试题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对的打“gou”,错的打“cha”
1.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核心是余粮收集制粮食税(错)
2.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第一次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划为
“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P36)3.康帕内拉是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主要代表人物16-17世纪早期空
想社会主义(错)4.1881年2月,马克思回信告诉俄国女革命家托洛茨基,落后国家可以“不通
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女革命家查苏利奇(错)5.列宁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在一国胜利学说首先见之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
领》《论欧洲联邦口号》(错)6.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哲学依据是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
值学说(错)
7.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对)
8.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客观依据是生产力发展与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矛盾的不断发展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错)9.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系十四大(错)
10.20世纪70年代以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对)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
1.《共产党宣言》
1)背景: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公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正式诞生。
2)《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它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第一次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并指明了实现这一伟大学说的基本道路和策略思想。同时,它严厉驳斥了资产阶级及其辩护士们对共产主义的种种责难与诽谤,无情地抨击了各种品牌的社会主义学说,彻底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界线。
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新析
分 析 马 克思 指 出 ,东 方社 会 具 有 不 同 于 西 方 的社 会
结构 。这 主要 表 现 在 :第 一 ,东 方 社 会 不 存 在 西 方 式 的 土 地 私 有 制 。他 在 致 恩 格 斯 的 信 中 说 : “ 方 东
要视 角 和 工 具 。 马 克 思 对 东 方 社 会 发 展 道 路 的 探
不 存 在 土 地 私;- ,这 甚 至是 了解 东 方 天 国 的一 把 i f制 真 正 的钥 匙 。[ 第 二 ,东 方 社 会 有 特 殊 的 社 会 制 度 ,幻 ,
— —
索 ,就 与其 对 东 西 方 社 会 结 构 的分 析 紧 密 相 关 。既 然 如此 ,我 们 也 应 该 以社 会 结 构 为 视 角 和 工 具 ,来 把握 马克 思 东 方 社 会 发 展 道 路 理 论 的 实质 。
马 克 思 东 方 社 会 发 展 道 路 理 论 新 析
欧永 宁
( 中南大学 政治学院,湖南 长沙 40 8) 10 3
摘 要 :马克 思 关 于 东方社 会发 展 道路 的探 索可 分 为 两 个 时期 ,各 时期 的研 究 结论 不尽 相 同 ,这 源 于 “ 史 历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新时代意义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新时代意义
马克思是19世纪思想家和社会理论家,其著作《资本论》等作品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指的是他对东方社会的独特分析和理论观点。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研究和分析,为我们认识东方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当前,随着世界格局的不断变化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新时代意义也日益凸显。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在新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球视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的联系和相互依存越来越密切,使得对世界各地社会的理解需要更加全面和准确。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通过对东方社会的分析和理解,拓宽了我们对世界社会多样性的认识,为我们提供了构建全球视野的新思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研究成果,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化和传统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拓展了我们的世界观。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在新时代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思考。东方社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发展路径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马克思通过对东方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揭示了东方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特点,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思考。在当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深入理解东方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对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全球挑战、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在新时代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社会发展思路。东方社会与西方社会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和思维模式,因而也需要不同的思想和理论来指导其发展。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通过对东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探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发展思路。这种思路是以东方社会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结合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为东方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
浅析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
摘要: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相对于马克思西方社会理论,是对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思考。其核心主要是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影响和指导了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关键词:东方社会理论卡夫丁峡谷
对现代化发展路径的思考是马克思思想中一以贯之的主题。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这个主题在马克思那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从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马克思对现代化的思考主要限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本性,揭示现代化的本质、内在矛盾及历史进程,从而形成了他的西方社会理论,即资本主义理论。第二阶段从70年代到80年代,马克思思考现代化的视野由西方扩展到东方,探讨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路径问题,从而形成了其东方社会理论。
一、马克思提出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马克思晚年把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并提出了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马克思在写《资本论》第三卷“地租篇”的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的关于印度、中国、阿尔及利尔等西欧之外的东方国家的资料。其中奇特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引起了他极大兴趣。马克思一度中断《资本论》写作,为研究亚细亚生产方式做了大量的笔记(学术界称之为“人类学笔记”)。在这些笔记中包含着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二是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马克思恩格斯与俄国青年革命者之间频繁的通信,使他们注意研究俄国问题。
马克思提出的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和吸收“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等著名论断就是在给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的复信中提出来的。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形成的历史考察与意义论析-精品文档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形成的历史考察与意义论析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研究东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规律的学说,是关于东方社会形态演进的理论。其中,马克思关于东方落后的农业大国可以吸收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就”,使自己在发展进程中避免“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从而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是其东方社会理论的核心。本文从考察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形成的历史轨迹出发,探讨其对东方欠发达国家走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亚细亚社会理论的提出
19世纪40-50年代,马克思主义刚刚兴起,就迎来了1848年欧洲革命,马克思曾对这次革命寄予厚望,但是革命形势的发展并未如马克思所料,次年便在欧洲反动当局的镇压下,跌入低谷。于是,马克思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未来作出重新估计,他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能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发生。”到了1871年,人类首次无产阶级革命——巴
黎公社起义爆发,1873年资本主义世界又爆发了经济危机。但是无论是社会主义革命还是经济危机都没有能引发欧洲革命,整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反而进入了稳定发展的历史阶段。
与西方革命形势出现沉寂成鲜明对比的是,此时的东方国家的人民革命风起云涌。既然在西方资本主义还未存在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条件”,马克思便将目光转向了东方。为此,马克思有意延迟了《资本论》的写作,开始专注于东方,考察东方社会的结构及其演进,希望东西方革命能形成互为犄角之势。1851年,中国爆发太平天国革命,马克思投入极大的精力来研究中国革命的发展形势。1853年,他撰写了《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认为:“欧洲各国人民下一次的起义,他们下一阶段争取共和自由和争取比较廉洁的政体的斗争,在更大的程度上恐怕要取决于天朝帝国(欧洲的直接的对立面)目前所发生的事件,而不是取决于现时的其他任何的政治原因,甚至不是取决于俄国的威胁及其后果——可能发生的全欧洲的战争。这种说法看起来非常奇怪和荒诞,然而,这绝不是怪论,凡是仔细考察了当前情况的人,都会相信这一点。”就在马克思关注中国革命的同时,印度爆发了1857—1859年大起义,英国官方就印度的殖民统治问题展开了辩论。为了深入了解印度的历史与现状,马克思又阅读了大量关于印度的官方材料和欧洲政治家的辩论,以及一些历史学家的著作。而俄国,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极不彻底,使社会矛盾极为激化。在阅读各种材料的基础上,马克思开始了对东方
中国道路是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中国道路是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作者:贾龙飞
来源:《党史文苑》2017年第08期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是一个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东方民族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是他们考察东方社会得出的科学结论。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列宁提出的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的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的初步运用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道路遵循了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的基本原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关键词]中国道路东方社会理论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一般规律,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总趋势。在晚年,他们深入考察东方民族国家的历史与现实,提出东方民族国家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设想不仅指出了东方民族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和发展趋势,也为东方民族国家无产阶级政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在实践中,东方国家特别是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充分证明了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一、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东方民族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科学设想
马克思恩格斯透过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生活的表象,探究促使人们行动起来的客观原因,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基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根本原因。他们指出,当一种社会形态发展到它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时,就会撑破旧的社会形态,进入到新的社会形态。他们运用典型分析方法,深入剖析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英国的生产方式,指出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共产主义革命“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1]p241。
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作者:卢静,董一冰
来源:《世纪桥》2014年第10期
摘要:马克思晚年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提出了对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解释,阐明了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吸收资本主义创造出的一切优秀成果的观点,毛泽东、邓小平等党的领导人深刻领会了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精髓,赋予了东方社会发展理论新的时代内涵,从而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启示和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卡夫丁峡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一、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有着极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简单的说,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马克思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总结,在东方国家如何来具体论述共产主义过渡,即对前资本主义国家如何进入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规律和历史进程的理论。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的实践意义在于,马克思恩格斯等思想家们具体论述了东方国家,特别是以俄国,中国,印度为代表的东方世界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过程理论。通常把这一理论比喻为跨域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理论。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这一提法是马克思在回答俄国共产主义者对俄国普遍遗留的农村公社的疑问中所提出的:“另一方面,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就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来。”[1](P.765)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04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古代社会和东方社会发展
目录
第三节 马克思晚年对古代社会史的研究 • 一、古代社会史研究的文化环境和目的 • 二、古代社会史研究对唯物史观的验证和发展
第一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历史分析
•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 是一个历史性概念,在他们的社会形态理论发展的不 同时期的著作中,这一概念的义并不完全相同,应该 按照他们的经济社会形态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考察 “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在不同时期著作中的具体义。 弄清“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确切义及其在社会发 展序列中的地位,对于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五 种经济社会形态划分的理论,坚持历史发展具有客观 规律性的观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ຫໍສະໝຸດ Baidu
二、19世纪50年代中后期
• 1857—1859年,马克思对亚洲社会和欧洲社 会进行了比较研究,丰富和发展了他在19世纪40 年代中后期提出的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理论。这 反映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 8年手稿)》中的“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 言》等著作中。
• 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是对“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中提出的社会 形态划分理论的总结和升华。在这里,马克思把亚细 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生产方式,看做是前资 本主义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几种社会形态。由此 可见,马克思在这一时期认为人类社会依次经历亚细 亚社会、古希腊罗马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 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亚细亚社会尚 不是后来所说的原始社会,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划 分理论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
关于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历史解读
对理论的总体把握 , 而这随着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环境的 变化而有所不 同。无论如何 , 实践中的非理性变数并不是
夫 丁 峡 谷 ,是指 公 元 前 3 2 1 年 第 二 次 萨姆 尼 特 战争 时期 ,
化等 各方 面有其特 殊的发展要求并形成 区别 于西方 发达
社 会 的 东 方 社 会 的发 展 模 式 。 马 克思 在 总 结 人类 社 会 发 展 规律的基础上 , 针 对 这 些 东 方 国家 如 何 过 渡 到共 产 主 义 的
社 会 主义理 论 , 在 于人 对 理论 的认 知 程 度 以及 实 践 过 程 中
( 一) 理 论 内涵 。 关 于社 会 主 义 , 马克 思 主 义 的 理 论 中
具有两种模式 , 一种 是东方模 式 , 主要体现为东方社会 主 义社会革命 与建设 的实践模式 ; 一种是西方模式 , 主要体
阶级革命的直接序幕 。 ”[ 1 但现实的社会主义运动却在 经济发展落后 的俄 国首先实现 ,这是一种历史 的悖论 , 也
方社 会发展理论是指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所论述 的 占世界 人 口绝大多数的东方社会的发展理论和发展模式 , 特别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年第4期
马克思与东方社会发展之“可能”
谢菏生
关于东方社会如何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
克思之所以在晚年进行这一研究,既是现实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与《资本论》
受到挑战有关。马克思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可能性”设想是以其所处“历史环
境”为依据的。“历史环境”是马克思突破其先前理论的关键环节,它不仅使一个
社会的“跳越”或“变轨”发展成为“可能”,而且能够使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从
而使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更为充实。
相对西方社会发展的道路来说,东方社会究竟如何走是马克思晚年最为关注的一个社会发展问题。19世纪后期,当革命的中心由西方移向东方,东方国家面临前途抉择的时候,这一问题显得尤为迫切起来。实际上,当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西方的无产阶级革命归于沉寂时,马克思便把希望寄托于东方社会发展的“跳越”。
其实,东方社会问题早在19世纪50年代就已经进入马克思的思想视野。在西方世界,资本主义的事业正如火如荼的时候,东方社会却显示了它特有的稳定性和顽固性,旧有的制度迟迟没有打破,新的制度始终未能建立起来。马克思深切地注意到了这一点,并激发起强烈的理论兴趣。因为,东方社会发展所呈现的这种特性,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是与他从西方社会发展中所引出的一般社会发展道路不太相洽的。当资本主义的势力大规模地侵入东方社会时,马克思的视线也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张来到东方,他从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中了解到东方社会发展的严重滞后。虽然他对资本主义的贪婪行为进行了人道主义的谴责,但他又非常冷静、客观甚而残酷地认为这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受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但是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如果亚洲的社会状态没有一个根本的革命,人类能不能实现自己的命运?如果不能,那么,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在这里,马克思考虑到的是:东方社会的发展要加入到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性行列。他认为,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使命,一是破坏性使命,消灭旧的亚细亚社会;一是建设性使命,即把亚细亚社会卷进资本主义文明中来,走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此时,马克思没有想到东方社会“跳越”式发展的可能性。
因此,只有当社会主义革命从欧洲燃向东方社会时,马克思才热切地感到,东方社会的前
途就是他的希望所在。在这里,马克思关心东方社会发展的实质是关心他的共产主义运动的命运。但是,马克思不仅仅是一位富有激情的革命者,而且是一个非常严谨的理论家。他充分考虑到,只有在占有大量资料,对东方社会历史和现状进行全方位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对东方社会的发展前途作出判断。
和马克思一样,关心东方社会发展的有很多西方的和东方的革命者和理论工作者,他们也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东方的社会发展途径——以俄国社会发展为典型——产生了许多不一致的想法,从而争论不休。有人也借此问题以不同的方式向马克思提出请教、疑问、甚至责难,特别是对《资本论》第一卷提出了质疑。因此,马克思毅然放弃《资本论》后两卷的整理出版,而专注于新的问题的研究。
一、《资本论》遇到挑战
《资本论》遇到的挑战可以说是多方面的,在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表现。那么,就马克思晚年来说,《资本论》受到的质疑,最重要的和最根本的应当说是社会发展观问题。《资本论》是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的最为经典的代表作,亦是他生前费神最多,最认真最严肃的一部代表作,它的出版意味着马克思划时代的理论发现得以最终确定,并对外展现。此时有人借俄国问题对《资本论》中的社会发展观产生疑问或误解,无疑是对马克思的一次重大挑战。这一挑战的意义就在于它直接地引发了马克思以后的全新的研究。
1877年10月,《祖国纪事》杂志第10期登载了俄国民粹主义者尼・康・米海洛夫斯基的一篇“时评”:《卡尔・马克思在尤・茹柯夫斯基先生的法庭上》。这篇文章认为,《资本论》中的描述表明,马克思不赞成“俄国人为他们的祖国寻找一条不同于西欧已经走过而且正在走着的发展道路” 。对此,马克思的反应是强烈的。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马克思指出米海洛夫斯基的意见缺乏依据,并对《资本论》中的描述存在着“错误的解释”。马克思批评米海洛夫斯基把他关于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使之绝对化,并将其视为一把万能钥匙,到处乱用。其实,那个时候,马克思正密切关注着俄国的社会发展问题,而且他对俄国的研究已经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道路,那它将会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
1881年2月,“劳动解放社”成员维・伊・查苏利奇致信马克思,请他谈谈俄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与前景问题,特别是他对俄国农村公社的命运的看法。“假如你能说明,你对我国农村公社可能有的命运以及世界各国由于历史的必然性都应经过资本主义生产各阶段的理论的看法,给予我们的帮助会是多么大。” 可见,包括查苏利奇在内,有相当一批马克思的“学生”、“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论》存在着疑问和误解。在他们看来,俄国的农村公社是一种古老的形式,而历史的“规律”等一切不容争辩的东西定会使其灭亡并最终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资本论》分明写着:“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39页。
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
于是,马克思为了消除因“误解”而产生的“怀疑”,给查苏利奇写了封回信。马克思在信中明确表示,资本主义起源“这一运动的‘历史必然性’明确地限于西欧各国”。“在《资本论》中所作的分析,既没有提供肯定俄国农村公社有生命力的论据,也没有提供否定农村公社有生命力的论据,但是,我根据自己找到的原始材料对此进行的专门研究使我深信:这种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可是要使它能发挥这种作用,首先必须肃清从各方面向它袭来的破坏性影响,然后保证它具备自由发展的正常条件。” 无论米海洛夫斯基向马克思表示的一种挑战,还是查苏利奇提出的请教,他们都是出于同一个问题,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表述的“历史必然性”与俄国社会发展前景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亦即说,一方面,“历史必然性”是否适用于一切民族,一切民族是否注定都要走西欧各国所走的道路;另一方面,俄国社会究竟应该探索一种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马克思对于这两者的回答之间尽管有几年之隔,但他的观点前后是一致的。马克思首先认为,把他的关于资本主义起源的描述当作一般历史哲学即将其绝对化、教条化,是对他的“误解”和“侮辱”。其次,他才对俄国的发展道路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判断。
尽管马克思为了能够对俄国的经济发展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学习了俄文,并在许多年内研究了和这个问题有关的官方发表的和其他方面发表的资料,最后也表示了自己的意见,但他还是没有把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寄出诉诸于众。几年之后,当他给查苏利奇写回信时,他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与笔墨,几易其稿,最后也只是写了几句言简意赅的话。可以看出,马克思在这个问题上是非常谨慎和严肃的,没有足够的研究,决不轻易地作出结论,并予以公开发表。因为马克思深知,这个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是非问题,同时还是一个重大的现实的实践命运问题。
那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表述的“历史必然性”、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律,如“五形态”理论,到底与东方社会发展,特别是与某一个具体的民族的社会发展,如俄国的社会发展,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历史必然性”究竟有没有普遍性呢?究竟有没有“一般历史哲学理论”的性质呢?难道马克思所表述的就仅仅是西欧的资本主义发展的感性历史?他的“历史必然性”难道不具有超越西欧感性历史之上的“一般”特性?毫无疑问,马克思以西欧社会为典型研究出的社会发展观是具有普遍性的,是一种“历史哲学”。问题是这种哲学也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一个社会的发展必须是独立的。也就是说,只要一个社会有自己的独立的起源,并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少受或不受外来先进或落后社会的冲击和影响,不偏离自己的独立的发展轨道,一直保持着自己的高度的独立的主体地位,并一直是自主地发展下去,那么,这个社会的发展所呈现的“必然性”及其所要经历的演进形态基本上就与马克思的表述相一致。同样,问题是,不能因为马克思的理论具有普遍性,就将其在具体的现实中随处套用,而不顾现实存在中的特殊情形。一般的存在是理论的存在形态,现实的存在都是个别的存在、具体的存在。马克思拥有一般的存在,但他丝毫没有把它当作“万能钥匙”的意思,进而对具体的现实存在指手画脚。马克思向来尊重现实,主张让“事物本身”去说话,一生都是“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不受理论“一般”的束缚和限制。他对待自己的理论同样如此,马克思的出发点是现实的存在,不是理论的一般。理论仅仅是辅助,是指导,它不可能取代现实的具体而成为出发点。所以,把《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