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公众参与如何提高政策制定的针对性
公众参与如何提高政策制定的针对性在现代社会治理中,政策制定是关乎社会发展和民众福祉的重要环节。
而公众参与作为一种积极的力量,对于提高政策制定的针对性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政策制定的针对性,意味着政策能够精准地回应社会问题、满足民众需求,并在实施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然而,如果政策制定过程缺乏公众参与,往往容易出现政策与实际情况脱节、无法有效解决问题的情况。
公众参与首先能够为政策制定提供丰富的信息和多元的视角。
不同的公众群体,由于其生活经历、职业背景、利益诉求的差异,对同一问题往往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见解。
例如,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学生、家长、教师、教育专家等各方的意见都至关重要。
学生能够反映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感受和困难,家长关注孩子的成长和未来发展,教师熟知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和挑战,教育专家则能从宏观和专业的角度提出建议。
通过广泛听取这些不同的声音,政策制定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教育领域的现状和需求,从而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政策。
公众参与有助于发现政策制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盲点。
政策制定者在考虑问题时,可能受到自身经验、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限制,难以完全涵盖所有的情况。
而公众作为政策的直接受众,能够从自身的实际体验出发,指出那些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比如,在城市交通规划政策的制定中,普通市民可能会发现一些交通拥堵的“死角”或者不合理的道路设置,这些细节往往是政策制定者在办公室里难以察觉的。
通过公众的参与,这些潜在的问题能够被及时发现和解决,从而使政策更加完善和具有针对性。
公众参与还能够增强政策的可接受性和可行性。
一项政策如果在制定过程中充分吸纳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那么公众对政策的理解和认同度就会提高,执行起来也会更加顺利。
相反,如果政策是在封闭的环境中制定出来的,没有考虑公众的利益和需求,那么在实施过程中很可能会遭到公众的抵制和反对。
例如,在制定环保政策时,如果没有充分听取相关企业和居民的意见,可能会导致政策过于严格,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和居民的生活,从而难以有效执行。
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a I
公 众 参 与公 共 政 策 制 定 的 问题 及 对 策 分 析
樊 洁亚
( 西 安 理工 大 学马 克 思主 义 学院 陕西 西安 7 1 0 0 5 4 )
[ 摘 要] 当前 社 会形 势 下 , 合理 而有 效 的 公共 政策 成 为政 府进 行 事务 管 理 的关 键 因素 , 其 中公 共参 与 则成 为 公共 政策 逐渐 趋 于 制度 化 、 民 主化 的必 要 前提
和 首要保 证 。 因此 , 在 公共政 策 制定 及顺 利发展 过 程 中公众 参与 的作 用不 容忽 视 。 但是 , 在 公共 政 策制 定 中也会存 在相 关机 制 的不完 善及 公众 参与度 等 问题 , 因而 需要 提 出相 应 的改 进措施 , 以完善 公共 政 策参 与体 制机 制 , 启 发人 们 的全 新认知 , 从而 积极 营造 一 个和谐 的政治 民主 氛 围 。
共政 策 制定机 制运 行不 畅 、 公众 自身 参与 度较 低及 实现公 众参 与方 式 、 途径 的 单一 为公共政 策 的顺利制 定和发展 带来 了一定 的 阻力 , 进 而会存 在一些 不足 之
处。
策 制定 的参 与能 力显 得 尤为 重要 , 提升 能 力的 同 时会 使 国家 政策 更趋 于 民主
化、 法制 化 , 使公 众参 与逐 渐 向标准 化 、 公 平化 方 向发展 , 从 而有 利于 促进 公共
1 . 公众参 与公 共政 策制 定 的相 关机 制运 行呈 怠慢 态势 。 一直 以来 , 我 国公 共 政策 的制定 实行 一种 自上 而下 的单— 运行模 式 , 阻碍 了公 众参 与政策 制定相 关机 制的运 行和 完善 , 决 策主 体 的管理 和实施 往 往容易 忽 略决策 客体 的需 求 , 滋生傲 慢心 态 , 从 而使 公共政 策运 行过 程受 阻 , 民主 决策 在决 策制 定过程 中被 排斥, 并诱 发 出一 些腐败 行为 。 加之 公众 自身素质 的滞后 , 无 法第一 时 间掌 握足 够 的资 讯信 息 , 对公 共政 策 的管理和 制 定造成 一定 的局 限性 , 公 共政 策制 定及
我国公众参与地方立法面临的困境和解决途径探讨
我国公众参与地方立法面临的困境和解决途径探讨公众参与是保障民主、促进政府与民众之间沟通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现代化立法制度建设的基础。
然而,我国地方立法中的公众参与仍然存在诸多困境,影响了立法中的民主性、话语权和公平性。
本文将探讨我国公众参与地方立法面临的困境,以及可能的解决途径。
困境一:拿不到“入场券”首先,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最大困难在于信息不对称和渠道不畅。
政府在地方立法过程中定期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但往往信息公开不足、渠道不畅,许多群体无法获得真正的参与机会。
即使能获取信息,很多公众也无法应对繁琐的立法文本,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解决途径:政府需要提高信息公开透明度,建立合理、便利的公众参与渠道,充分听取各方意见。
同时,政府可以通过举办公开听证会、专家论坛等形式,为公众提供亲身参与的机会,让公众在“集思广益,共谋发展”的氛围中建言献策。
困境二:看不到实际效果其次,许多公众对自己参与地方立法的有效性怀有疑虑。
即使能参与,很多公众也没有机会看到自己的意见被真正采纳,更不能看到自己的建议得到实际落实。
这种情况下,公众参与就成为一场形式主义的表演,缺乏实际效果。
解决途径:政府应该充分评估公众建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尽量多采纳公众意见。
同时,政府应当公开展示公众建议的具体执行过程和后续效果,让公众看到自己的意见得到了重视和落实,增加公众的信任和参与度。
困境三:权利不能得到保障再次,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权利不能得到充分保障。
在现实中,一些利益集团或个人会利用各种手段限制或干扰公众参与,从而影响政策立法的公正性和民主性。
此外,一些公众对于自己的建议被采纳后可能面临的威胁、打击等问题感到担忧,也限制了其参与积极性。
解决途径:政府应该加强监管,建立公正的审批机制,保障公众参与权利得到充分体现和保障。
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对各类干扰公众参与行为的打击力度,让公众充分享有制定地方立法的权利,保持广泛、平等、充分的参与机会。
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研究
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研究在现代社会中,政策制定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一项复杂的长期过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作为其中的重要参与方,公众应当在政策制定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
为了实现公众参与的目标,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开展公众参与研究。
本文将探讨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研究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一、公众参与研究的必要性1.弥补信息不对称问题政策制定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就是信息不对称。
政府和专家往往拥有更多的信息资源,而普通公众则缺乏相应的信息来对政策进行评估和反馈。
公众参与研究可以弥补这一问题。
通过开展公众参与研究,政府和其他机构能够更充分了解公众的看法和意见,减少重要信息的损失,从而使政策制定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
2.促进民主参与公众参与是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众参与研究可以为公众提供一个进入政策制定场域的途径,充分体现公众的主体地位,实现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
此外,公众参与研究也可以鼓励公众更加关注自己的权益和利益,参与到政策议程的制定和实施中,促进民主参与。
3.提高制度透明度政策制定涉及到众多利益关系,如果缺乏公众参与,就会给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带来不必要的不透明性。
公众参与研究则可以增加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透明度,使公众更加清楚地了解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从而使政策更加公正和透明。
二、公众参与研究的作用1.收集公众意见政策制定往往会影响广大公众的利益,因此政府和其他机构需要了解公众的真实想法和意见,以便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予以充分考虑。
公众参与研究可以搜集公众对政策的看法和意见,帮助政府了解公众的需求与期望,从而制定符合公众利益的政策。
2.提高政策的可行性公众参与研究是能够为政策制定提供实际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政府或政策制定机构需要了解公众对政策的看法和反对意见,以此来评估政策的可行性,并对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
公众参与研究能够促进政策制定的客观性和有效性,提高政策的可行性。
浅谈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问题
浅谈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问题【摘要】公民参与在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从公民参与的意义入手,指出其可以提高政策的合法性和可行性,增强政府的责任感和透明度。
然后分析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存在的问题,如公众参与程度不高、公众意见得不到充分反映等。
影响公民参与的因素包括公众意识、政府开放程度等,为了提高公民参与,可以采取措施如加强公众教育、建立有效的意见征集渠道等。
最后探讨公民参与的形式与途径,包括公民论坛、听证会等。
总结强调公民参与的重要性,展望未来可以建立更加民主、开放的公共政策制定机制,促进公民参与。
【关键词】公共政策制定,公民参与,我国,问题,影响因素,措施,形式,途径,重要性,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公民参与政策制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公共政策的制定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公民参与的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公民参与政策制定不仅能够增强政策的民主性和合法性,更能够有效地促进政策的实施和落实。
深入探讨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问题,对于进一步促进政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就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意义、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公民参与的因素、提高公民参与的措施以及公民参与的形式与途径进行探讨,旨在揭示公民参与在政策制定中的重要性,为未来政策制定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
2. 正文2.1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的意义公民参与可以提升政策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政策制定应当充分考虑到各方利益和意见,而公民参与可以代表不同群体的声音,确保政策制定过程更加公正和全面。
公民参与可以增进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公民参与能够帮助政策制定者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和实际情况,从而制定出更符合实际情况、更受社会认可的政策措施,增加政策的执行力和长期持续性。
公民参与还可以促进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沟通与信任。
论公共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的困境与措施
论公共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的困境与措施内容摘要: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是由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所决定的。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对于实现公共政策过程的社会化,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维护社会的稳定,培养公民的主体意识和政治认同感,加强社会监督,克服权力腐败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分析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必要性和作用、面临的困境,并就解决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以期推动我国决策民主化。
关键词:公共政策公众参与困境措施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的到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公众参与已成为全球的“热点”问题,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政府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充分利用社会智力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由于公共政策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必然会引起公众的广泛参与。
在现代政治制度和行政决策体制中,政府不能不对公众所认同的公共利益加以重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公众作为公共政策制定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参与的意识和要求也随之增强。
在这种背景下,进一步明确公众参与的必要性与意义,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引导公众有序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推进政策民主化、科学化,提高决策水平,已成为现代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公共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分析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对公共政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有重要作用。
在现代社会公民参与对于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公共性和执行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过程还存在着诸如机制不健全、渠道不畅通、组织化和制度化水平较低的困境与挑战。
因此,必须通过培育公民文化、构建制度体系,来提高公民政策参与的能力和水平,从而进一步完善公共政策结构,优化公共政策的过程和效能。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其实质是公共权力机关对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公共政策参与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公共政策的制定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进程,而公民的参与则是保障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的重要手段。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也逐渐凸显出来。
本文将从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现状出发,深入分析其中存在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推动我国的公共政策参与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现状在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渠道主要包括民主选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公民意见征集等。
政府也意识到公民参与的重要性,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和民主决策。
在实际操作中,公民的参与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
公民参与的主体狭窄。
在我国,公共政策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而普通公民的参与程度相对较低。
这导致了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缺乏全面的社会参与,容易产生片面性和局限性。
公民参与的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的公民参与主要通过公开听证、网上意见征集等渠道,但是这些方式往往无法真正达到公众的广泛参与。
尤其是在决策层面,公众意见更难以真正被采纳和反映在政策制定中。
公民参与的质量不高。
由于公众的参与意愿较低,很多时候只有一些利益相关者才会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导致了公众的普遍意见和想法无法得到有效表达和反映。
这也容易造成政策的失衡和偏颇。
二、困境的原因分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困境主要源自以下几个方面。
是政府制度和文化的障碍。
在我国长期的行政体制下,政府对权力的拥有和决策的独立性相对较高,而公民的参与权和表达空间相对有限。
这导致了公民参与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不足,形成了一种被动的政治文化。
是公民参与制度和机制的不健全。
尽管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鼓励公民参与,但是具体的参与渠道和机制还不够完善。
很多时候,公民的意见很难被真正接纳和尊重,导致了公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是公民参与水平的不平衡。
我国的城乡差距和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公民参与的程度和质量出现了一定的差异。
公共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的探究
公共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的探究公共政策是指国家、政府或其他行政机构为整个社会制定的合法性政策。
政府制定公共政策,需要考虑到公共利益和广泛民意的反应。
因此,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必须引入公众参与的机制。
公众参与是指,在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广泛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一种均衡和民主的决策结果。
公众参与不仅有了广泛的参与,还可以促进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沟通和信任。
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重要性公众参与是公共政策制定的必要步骤之一。
它不仅可以为政策制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意见,还可以增加政府对公众的认识和了解,促进政府和公众之间的互动。
公众参与可以促进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在公众参与的过程中,政府会对公众提出的问题和意见进行回应,公开和透明化的过程可以增加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增加政府的合法性。
公众参与还可以增加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通过广泛听取公众的声音,政府可以深入了解公众的需求和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提高政策的效果和可持续性。
公众参与可以增加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如果公众感到他们的意见得到了认可,并被纳入政策制定过程中,则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也会随之增加,从而提高政府的稳定性和社会和谐。
公众参与的方法和途径公众参与有多种方法和途径,包括以下几种:网上咨询平台。
政府可以建立网上咨询平台,让公众在平台上提出问题和意见,并进行互动和交流。
这种方式可以促进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沟通,并迅速收集和反映公众的意见。
专业顾问咨询。
政府可以聘请专业的公共政策咨询公司或机构,通过调查和研究,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供政府参考。
公众会议。
政府可以组织公众会议,让公众就某一政策问题进行讨论和表达意见,形成共识和建议。
问题覆盖调查。
政府可以通过問卷調查或社交媒体调查,了解公众在特定问题上的看法和意见,根据调查结果制定政策措施。
公众听证会。
政府可以组织公众听证会,让公众就特定问题进行听证,公众可以就提交文件和在听证会上发表意见。
探讨我国行政决策的公众参与与合法性问题
探讨我国行政决策的公众参与与合法性问题公众参与是指政府制定政策、规划或决策时主动征求并接纳公众的意见、建议,以促进民意的表达与民众利益的充分保障。
在当代社会,公众参与已经成为民主政治和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促进政策的科学合理性,还能够增强政府的合法性,缓解社会冲突,提升决策的可持续性。
然而,在我国的行政决策过程中,公众参与与合法性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重点探讨我国行政决策的公众参与问题及其影响,以及如何提升决策的合法性。
一、我国行政决策的公众参与问题1.制度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于公众参与的制度安排较为单一,公众参与的途径有限。
我国政府仍然集权,公众对政策制定的参与权力有限,很多政策的制定与公众参与权利存在较大的隔阂。
2.信息不对称。
在行政决策过程中,政府通常掌握着大量的信息资源,而公众对于政府的决策信息了解有限。
这导致公众参与的不平等性,使得公众的意见很难得到充分考虑,决策结果可能不符合公众的预期。
3.公众参与的权利保障不足。
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对公众参与的法律保障还不完善,公众在行政决策中的权利得不到充分保障。
一些公众参与问题在法律上没有得到明确规定,使得公众很难有效行使自己的权利。
4.公众参与过程中的难题。
公众参与需要公众的主动参与与政府的积极配合,但是现实中存在着公众参与的动力不足与政府对参与的抵制态度。
同时,公众参与的过程往往复杂而漫长,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与专业知识,公众参与的难度较大。
二、公众参与与合法性的互动关系公众参与是行政决策过程中的一种权利与手段,而决策的合法性是行政决策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属性。
公众参与与决策合法性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公众参与可以提升决策的合法性,而决策的合法性也为公众参与提供了法律的保障。
1.公众参与的提升决策的合法性公众参与能够提升决策的合法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公众参与可以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浅析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的问题及对策我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互联网+”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入到经济、社会各领域中,即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和整合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而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也是践行“互联网+”的重要形式之一。
互联网极大地拓宽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渠道,同时也促使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热情不断高涨。
然而,公民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表现出一些非理性、无序性行为,使政府和公民之间的交流沟通无法正常进行。
本文从政策制定层面出发,从我国公民参与面临的主要障碍进行分析,并在其基础上提出提升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尝试通过法律和道德等路径加以规范,从而实现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一、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网络参与的定义在戴维·米勒所编著的《布莱克维尔政治思想百科全书》中,公民参与被定义为参与制定、通过或贯彻公共政策的行动。
具体来说,公民网络参与就是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公民能够参与进来,并能够对公共政策的制定、评估和监督产生作用。
通过对国内学者的研究,可以对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进行如下定义: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就是我国公民在使用手机、电脑等媒体的过程中,依赖互联网技术,以电子邮件、后台留言、微信微博等途径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并对公共政策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我國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网络参与带来的双重影响(一)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网络参与带来的积极影响互联网的开放性进一步增强了公民对于政治权利的追求。
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系统,所有公民都可以参与其中,浏览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信息,并发布自身诉求,而这个过程也极少受到外界的约束和影响。
也就是说,“互联网+”政治参与给公民提供了一个突破时间和空间的信息获取与发布平台,使公民能够更加快捷地了解政府所发布的最新公共政策,并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中,这种便利也提升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二)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网络参与带来的消极影响网络带来公民政治参与的非理性和情绪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是一个重要的民主体制建设之一。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公民参与,多次强调公民参与是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
但是,我国的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困境和障碍,这些困境和障碍既来源于政府和行政机构,也源自公众自身,本文将从政府和公众两个方面来分析具体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一、政府方面的问题1.对公众参与的态度不够积极政府对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态度不够积极。
在有些部门甚至是有意忽视公民意见。
公众的意见未能被及时反馈和考虑,最终导致决策无法得到较大程度的支持。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政府应该树立公民参与的理念,提供更多机会让公众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2.信息公开不够透明政府的信息公开不够透明,公众难以了解政府决策的过程和获得必要资讯,这限制了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发展。
政府应该加大信息公开力度,通过透明的沟通和公开的信息,让公众更好地了解政策制定的过程与方向。
3.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目前我国相关的公共政策参与法律法规不够健全,通过这些条例,公众参与能力被限制。
政府应该逐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让公众参与合法化、规范化,真正发挥公众的力量。
目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主体是公众,但许多人对于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不够重视,参与意识不够强烈,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和重视公共政策的认识,让公众加强自己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公众参与方式不对公众对于参与方式的选择不足,主要还是传统模式,没有利用到网络、新媒体等现代技术的最大化发展。
因此,公众的意见、建议传递等方面有所欠缺。
为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当推动网络化、信息化的参与方式,同时也鼓励公众多参与线下公共面议、公民研究小组等多种形式的民间讨论,以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和质量。
3.参与过程中的权利保护不足公民在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中,可能会遭遇不良的对待和打压,或在整个过程中所表达的观点、意见难被采纳,这都是过度控制和制约公民参与的一大障碍。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众参与研究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众参与研究摘要公民参与表明了一种全新的公民责任、权利以及治理的观念,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是我国社会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文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所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成因。
针对这些问题及其成因,从努力营造参与型政治文化提高公民的参与能力和水平,完善公民参与的相关制度及拓宽公民参与渠道,推动公民参与结构的转变和促进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等方面尝试提出了发展和完善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的对策。
关键词公共政策;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对策abstract civic participation shows a new concept of civic responsibilities, rights and governance. civic participation in the formulation of public policy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democratic politic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civic participation and why they appear in the process of public policy-making. 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 and their causes, the paper starts from the efforts to create a participatory political cultur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ir ability and level of participation, to improve civic participation in the relevant system and widen the channels for citizens to participate, and to promote。
目前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目前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问题及解决措施一公共政策制定 (2)(一)什么是公共政策 (2)(二)公共政策的目标是什么 (2)(三)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 (2)1.管制功能 (2)2.引导功能 (2)3.调控功能 (2)4.分配功能 (2)(四)公共政策制定的原则 (2)1.社会进步原则 (2)2.社会公正原则 (2)3.利益分享原则 (3)4.协调配合原则 (3)5.连续稳定原则 (3)(五)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性 (3)1.公共政策的制定是政策执行、反馈、监督的前提,它的优先地位不容忽视 (3)2.公共政策的制定决定着政策的可行与否及政策对象的接受程度 (4)3.公共政策的制定也是政府能力和效率的一个外在表现,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和政府的公信力 (4)4.公共政策的制定科学公正与否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4)二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问题 (5)(一)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内涵 (5)(二)公民有效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现实意义 (5)(三)当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中存在的问题 (5)1.参与水平有限,参与积极性不高 (5)2. 传统思想的桎梏 (6)3.制度性保障的缺失 (6)4.参与渠道不完善 (6)5.公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 (7)6基层民主和政府的决策机制不够完善 (7)三提升和完善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对策分析 (7)(一)提高公民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公民参与的水平和能力 (7)1.构建参与型公民文化,提高公民参与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7)2营造参与型政治文化,提高公民参与能力 (8)(二)转变观念,培养公民的参政意识与能力 (8)(三)加强体制保障 (8)(四)不断完善公民参加公共政策制定的渠道 (8)1.在完善现有参政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参政渠道 (8)2. 加强公民参与的制度化建设 (9)(五)努力营造有利于公民参与的现代政治文化环境,培养公民参与的能力 (9)(六)进一步扩大基层直接民主,推动国家直接民主 (10)(七)把握好公共政策的利益取向 (10)目前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问题及解决措施一公共政策制定(一)什么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国家为解决社会问题,调整社会的利益关系,根据特定的目标制定的规范和指南。
新时代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面临的困难及路径研究
新时代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面临的困难及路径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地方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这些困难主要包括政策制定的专业性、公众参与的程度、利益相关方的多元化以及政策评估的科学性等问题。
本文将就这些困难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应对之策。
一、政策制定的专业性地方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往往会面临专业性不足的问题。
一方面,地方政府机构在人员构成和专业技能方面存在不足,导致政策制定者对某些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水平不高;政策所涉及的领域多样化,涉及知识面广泛,需要政策制定者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针对这一困难,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来提高政策制定者的专业水平。
政府还可以借助专业咨询机构的力量,加强政策制定者与专业咨询机构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专业顾问的作用,提高政策制定的专业性。
二、公众参与的程度在新时代,公众对政策制定的参与程度日益提高,但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的程度仍有待加强。
一方面,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通常缺乏对公众的广泛征求意见,导致政策的可操作性和民意的关联性不足;公众对政策的了解和参与程度也不够,导致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阻力。
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在于,地方政府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公众对政策的了解和参与度。
一方面,政府可以加强对政策信息的发布和解释工作,使公众更加了解政策内容和实施过程;政府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听证会、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增强公众对政策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三、利益相关方的多元化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地方政府需要考虑的利益相关方多种多样,利益冲突和协调难度较大。
一方面,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到政府、企业、群众等各方的利益,但这些利益之间常常存在矛盾和冲突;政策的执行需要考虑到各种利益相关方的反馈和调整,增加了政策的执行难度。
针对这一困难,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多方利益平衡机制来提高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如何提高公共政策的公众参与度
如何提高公共政策的公众参与度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涉及到广大公民的权益和利益,因此,公众参与度在其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如何提高公共政策的公众参与度,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建立开放透明的决策机制一个开放透明的决策机制是提高公众参与度的基础。
政府应当建立公开决策的制度,如发布决策草案、公众听证会等,以便公众能够了解政策的背景、目标以及可能的影响。
政府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电视台等渠道向公众传达政策信息,并及时回应公众的关注和提问。
二、提高公众意见的被采纳度公众只有在感受到自己的意见被重视和采纳时才会更积极地参与。
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应该尊重公众的意见,并对其提出的建议进行认真考虑。
与此同时,政府还可以向公众解释政策制定的具体考量和原因,增进公众对政策的理解和支持。
三、促进公众教育和参与能力的提升公众参与度的提高需要公众具备一定的参与和表达能力。
政府可以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机会,帮助公众了解公共政策的基本知识和流程。
此外,政府还可以建立公众意见征集平台,鼓励公众就相关议题进行讨论和提出建议,从而提高公众的参与能力。
四、加强公众与政府的沟通与对话公众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是提高公众参与度的重要环节。
政府可以建立更多的沟通平台,如定期的公众会议、座谈会等,以便公众能够直接表达自己的关切和意见。
政府也应该及时回应公众的疑问和反馈,建立起良好的互动机制。
五、推进信息公开和数据共享信息公开和数据共享是提高公众参与度的关键。
政府应该积极公开政策制定的相关数据和信息,为公众提供决策的依据和可靠的数据支持。
此外,政府还可以利用科技手段,如开放数据平台,将政策信息和数据以更加便捷的方式提供给公众,从而拉近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距离。
总之,提高公共政策的公众参与度需要政府与公众携手合作。
政府需要建立开放透明的决策机制,尊重公众意见,并提供相关的教育和培训,以及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与对话。
同时,公众也需要积极参与并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本文研究了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问题,以厦门PX事件为例。
在当代社会,公民参与已经成为一股全球性的政治“春风”,尤其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深刻影响甚至改变现代政府公共决策和从事公共管理活动方式的一股强劲力量。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是公民政治参与的一种重要形式,确保公共政策对民意的有效回应性和科学性,实现社会资源公平分配的重要途径。
但是,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的发展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对于仍处在转型期的中国来说,公民参与政策过程更是面临着诸多纷繁复杂的困难和阻碍。
一、相关概念界定一)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作出对社会具有约束力的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是政府调整社会公共利益的一种工具,公共政策所反映、调节的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利益关系。
整个公共政策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公共利益分配的过程。
二)公共政策制定公共政策制定是针对公共政策问题提出并选择解决方案的过程,包括目标确定、方案设计、方案的评估、可行性论证、方案选择五个方面。
公民要求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以维护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和公共利益。
三)公民参与公民参与是指公民在代议制政治中参与投票选出公共权力机构及其领导人的过程,同时也包括所有关于公共利益、公共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参与。
在厦门PX事件中,公民参与的缺乏导致了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不透明和不科学。
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公民参与来保障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同时,政府也需要更多地倾听公民的意见,建立公开透明的政策制定机制,以满足公众的需求和期望。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公共利益的平衡和分配,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公共政策制定的深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公民对政策的要求也趋于多样化。
这种多样性的趋势对于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深入具有积极意义。
公民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意见建议,从而促进政策的制定更加符合实际需要和社会需求。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信息透明度。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部门在信息披露上存在不足,公众难以获得充分的政策信息,难以了解政府的决策过程和考虑因素。
这使得公民参与政策讨论和决策的能力受到限制。
第二,决策权集中。
在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往往由政府部门主导,决策权集中于少数决策者手中,公众意见往往只起到次要的参考作用。
这种决策权的集中导致了公众对政策的影响力有限,难以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作用。
参与机制不完善。
虽然我国有一些法律法规和机制鼓励公众参与政策制定,如听证制度和征求意见制度等,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公众参与的途径有限,难以广泛参与政策讨论和决策;公众参与的意见被政府部门在决策过程中往往忽视或不予采纳,导致公众对参与的积极性和信任感下降。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促进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一是加强信息公开和透明度。
政府应该加强对政策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度,及时向公众披露政策制定的背景、目的、过程和结果等信息,同时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等技术手段扩大信息传播的渠道,让更多的公众能够了解政策制定的全过程。
二是建立多元化的决策机制。
政府可以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引入更多的利益相关方,包括行业组织、专家学者、非政府组织等,形成多元参与的机制。
政府部门需要充分倾听和尊重公众意见,通过公开征求意见、开展听证会等形式,与公众进行广泛的沟通和讨论,确保公众能够有效参与决策过程。
三是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
在法律法规和制度上,应明确公众参与的原则和程序,规范相关机制和程序的实施。
对政府部门不予采纳公众意见的行为应进行监督和约束,确保公众参与能够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四是加强社会组织和公民能力建设。
政府可以利用社会组织等渠道,加强对公众参与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公众参与的能力和素质。
政府也应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的支持,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条件,鼓励更多的公民参与到政策讨论和决策中。
刍议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众参与对策
刍议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众参与对策本文针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对策:要转变公众及政府官员的观念;加快公众参与的法制化建设;完善制度,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大力推进电子化政府建设。
标签:公共政策制定;公众参与;问题;对策一、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参与意识淡薄“在我国,行政决策权利的运行倾向于自上而下的单向化,而忽视了公众自下而上的民意表达机制。
”由于历史上的中央集权体制,使得统治者在决策权力的架构中,拥有绝对的控制权而公众则很难拥有决定权,甚至为了在政策执行中寻求利益保护而转向寻求“关系网”,对政府做出的任何决策都无条件的服从。
而政府与公众之间缺少沟通与交流,造成了决策没有做到真正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政府做出的决策不清楚公众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故难以满足公众的需要,政府的这种行为挫伤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长此以往,公众会认为制定政策仅仅是政府官员、上层领导者的事情,与自身无关。
导致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下降,造成公众参与冷漠。
2、公众参与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建立了一系列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众参与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我国公众参与提供了法律保障。
如:《中国21世纪议程》第二十章规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公众及社会团体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造成参与途径的缺失,参与方式形式化,浮于表面。
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公民参与的程序缺失、参与的法律保障不足,放大了行政自由裁量的空间,使得公众参与的随意性很大,缺乏统一的标准。
此外,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如何惩处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公众的维权意识薄弱导致公众的参与权利得不到具体的法律保障,即使公众的参与权受到侵犯,也得不到法律的救济,无从追究。
3、信息公开机制不完善在我国,从2008年1月起实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政府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形成”。
试论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
问题,并在此基拙上对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制度和 参与方式进行创新,以形成一种实质性而非形式上的
公 众参 与 。 关键词 : 会共政 策制定
公 众参与
困境
创新
公共 政策是政府 对社会公 共利 益进行选 择 、 综合 、 分 配和落实的过程 中所制定 的行 为准则 。 公共 政策 的 川 公 共 性 是 说 在 政 策 过 程 中 “ 会 公 众 ”所 扮 演 的角 社 色— 公 众 以各 种方式 和途径 广泛参与政策制 定 , 以
7 8
经济结构 , 导致经济结构和利益结构的多元化 , 促进 了公 民利 益 意识 和 自主 意 识的形成 ,为 了维 护 自己 的利 益 , 民必然 要求 表 达 自己的利 益愿 望 , 问 和 公 过
四分之一 , 公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比较低, 这是不可忽视 的问题。在现实政治生活中, 公民参与政治的能力低, 同文化素质低有关。从理论上讲, 政治意识 、 法律意识 从来不是孤立发展的, 作为同属于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的组成部分 , 它直接受到文化素质 、 文化水平 的制约和
参与与 自己利益关系密切 的公共政策过程 ,甚至就
某 些 利 益 关 系 重 大 的 问 题 向政 府 施 加 压 力 。在 市 场 经 济条件 下 ,政 府 必 须 学 会 与公 众 协 商一致地处 理 公共 政策 的艺 术 ,公 共 政策 系统也 必须 顺应这 个 变 化 而加 以改 善 。 二、 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困境 1.我 国奋众参与公 共政 策制定的 果道较 少 一公 民对 政策 制定 的参 与途径应 是 多种 多样 的 。从 西方 国家的成功经验看 , 立法听证会 、 行政听证会 、赛 “ 博” 等方式 , 对公 民直接参 与政策制定过程起 到了积极 作用 。 目前 ,我 国公 民参 与公共政 策过程 的正式渠道 有 : 人 民代 表大会 和政 治 协 商会议 , 过选举 人 民代 表 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9-06-28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和谐社会视阈下乡镇政府决策伦理与制度设计研究 阶段性成果(08SJB6300037)作者简介:徐元善(1956-),男,江苏邳州人,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公共管理研究;居欣(1985-),女(回族),江苏南京人,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
2009年第5期(总第150期)理 论 探 讨T HEO RET ICAL I NV EST IGA T IO N N o 5,2009General No 150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徐元善1,居 欣2(1.徐州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徐州221109;2.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210046)摘 要:公共政策的公众价值导向性、政府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代理人失范行为的预防、国家与社会间的良性互动要求公众有序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当前存在着政府与公众缺乏互信、公众参与的意识与技能的不足、参与的渠道不畅通以及参与机制的短缺等影响公众有序参与政策制定的问题,应从转变思想观念、培养参与能力、建立开放的政策制定模式、完善法律法规等入手,优化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方法。
关键词: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公共性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594(2009)05-00143-04一、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时代价值(一)增强公共政策的公众价值导向性在一个民主社会,公共政策要获得正当性并为公众所认同和接受必须考虑其!公共性∀,公共性意味着政策的制定在价值取向上不能与公众相差太远。
公众参与为!公共性∀的获得提供了途径。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确立了个人市场机制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结合,使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企业、公共部门和地方不可避免地追求自身的利益[1]。
尽管他们存在相同的利益,但在一些利益上,他们是互相冲突的。
市场经济在给公民带来利益的同时也造成公民之间的利益差距,在满足公民利益追求的愿望的同时,又激发公民更大的利益愿望。
公民在争取自己的利益的过程中,必然要求对与自己利益相关的政策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进行了解和参与。
利益相关方充分表达其利益诉求,并通过沟通、协商和妥协让步等方式最后达到利益的均衡,使政策能够兼顾各方利益。
公众的参与将公众价值作为公共政策的基本导向,增强了政策在执行阶段的可接受性。
(二)推进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公众参与公共政策过程是公众享有的基本权利,也是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标志。
随着我国民主化进程的顺利实施,公众对于其自身主体意识逐渐觉醒,民主意识不断提高,其参政议政的要求也日益强烈。
由于公共政策关系到公众的切身利益,对其制定过程的关注更是与日俱增。
另一方面,决策机关自身知识和能力的有限性无法掌握公众广泛而多样的需求信息,因而其决策过程缺乏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基础。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不民主的公共政策,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在过去,由于决策的体制不完善,决策的作出往往仅凭借领导者个人的直觉、经验、知识和情感,实现的很可能是部门官员对其个人利益和权利的追求。
这种传统的决策,过程简单,领导说了算,主观性大,缺乏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决策一旦失误,其影响难以挽回。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文化大革命∀就是个人决策失误的最大悲剧。
!因此,在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必须以广大公众的不同利益偏好为基础,以满足其对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特定需求为目标,重视公共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公共参与。
∀[2](三)限制代理人的失范行为在实行代议制民主的国家,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一直都是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在政治领域中,官僚、政治家、选民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他们的目的就是谋求自身143利益的最大化。
因此,在作为权威性的社会价值分配方案的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公共权力的行使者会以自己的价值判断代替公众的价值选择,从而违背委托人的利益。
代理人的失范行为会因为政府与公众间的信息非对称和对其监督的高昂成本变得更加泛滥。
鲍威尔森曾经说,良好的制度的一个中心作用是在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建立权势平衡。
而建立公众参与制度正是这样一个有力的平衡工具,能确保人们在交往过程的双方特别是弱势的一方手中拥有制约对方的砝码[3]97。
因此,公共权力如果没有相对人的参与极易造成滥用,公民对公域的积极参与,是实现对公共权力有效制约的基本条件,只有在公众参与下,在公众舆论的监督下,才能更有效地防止公共权力被滥用,从而预防代理人的失范行为。
(四)促进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恩格斯指出:!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4]由此便有了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区分,二者的关系也应运而生。
公民理论的基本核心问题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政治国家不能代替社会,社会也不能独立于国家,处理好二者的关系需处理好国家对社会的管理和社会对国家的有效控制问题,处理好这个问题才能走向!善治∀。
!善治∀强调国家权力向社会回归,还政于民,使政府与公众之间形成协调合作的伙伴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利益。
我国近年来倡导的!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改革就是这一理论要求的体现。
善治有赖于公民的自愿合作和对权威的自觉认同,缺乏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合作,至多只有善政,而不会有善治[5]。
公众有效参与政策过程是培养其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的根本途径,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做主的本质体现和社会制约政治体系的最直接方式。
通过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使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众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是适应政府转变职能、实现!治理∀和!善治∀的现实贯彻。
二、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制约因素及原因分析(一)政府与公众间缺乏互信公众参与是民主制度下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然而,目前有些决策者不相信公众参与影响公共政策的能力。
他们相信自己的智慧超过相信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相信经验超过相信科学。
他们依靠自己的!长官意志∀或!一言堂∀来进行决策,形成了少数精英垄断政策议程的不合理状况,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压抑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公众参与必须具备相关的公共事务的知识与信息。
有时出自对于自身利益的保护或遭受某些利益集团的压力,决策部门不愿向公众公开有关政策的详细信息,造成公众和政府在政策信息上的不对称,公众因此不能准确地理解政策的价值目标,缺乏对政策的认同感,从而不能对政策的制定或调整发表有影响力的意见和建议,使公众参与的热情和效力大大降低,从而进一步影响政策的执行。
此外,传统中国被称为!熟人社会∀,在这种!潜规则∀下,人们习惯于将个人利益的需求通过建立各种关系网来满足,而且实际情况也是通过私下交易或者非制度化途径解决问题往往更有效率。
这种对!熟人社会∀的依赖也构成公众参与不积极的重要原因之一[3]98。
(二)公众缺乏参与的意识和技能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是提倡!恪守庶民不预政务∀,这种观念的影响十分深远,在知识信息相对封闭的农村更是如此。
这导致公众普遍不愿意介入政治,认为政事不是平民百姓的本分,那自有政府官员来处理,导致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意识淡薄,缺乏参与热情。
一般说来,文化较高的公众其参与公共政策的意识更强,行为也更为理性。
正如美国比较政治学创始人阿尔蒙德和美国政治学教授G#鲍威尔指出, !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具有更多的政治意识∀[6]。
比如广大的知识分子、教学科研机构和党政机关的劳动者等。
而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公民,相对来说他们的参与意识比较薄弱,其参与的行为也更非理性,这必然会影响他们对自身合法利益的合理保护。
此外,公众参与行为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公众对参与的成本∃收益预期的影响。
公众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必然要对参与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和判断。
由于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需要公众广泛地收集信息,提出、讨论需制定的政策方案,这个过程很可能需要耗费参与者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有时甚至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因此,如果公众对参与的成本的预算大于收益,公众就会选择退出或不参与,反之亦然。
同时,由于公共政策效用的共享性,即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排他性,使一些公众产生!搭便车∀的心理,即自己不主动争取群体利益,但有利益却想分享,让他人承担参与过程的成本和风险,自己坐享其成。
这种公共性的色彩越重,公众!搭便车∀的心理越强,公众参与的热情也越低。
(三)公众参与的渠道不充分在现实生活中,政治体系所提供的公众参与渠道是否充分、参与方式是否多样,直接影响和制约公众的参与行为。
如果参与渠道通畅,参与方式众多,那么参与要克服的障碍也较少,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也就较高。
目前,我国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正式渠道主要为两种:其一,人民通过选举人民代表和推荐政协委员的方式参与政策规程;其二,党和政府开设的来信来访、领导接待日、各种不定期的座谈会等等[7]。
前者为主要的参与渠道,但对于普通公民来144说,能够直接参与的机会不多;后者为辅助的参与渠道,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方便党和政府联系群众、克服领导机关和领导者的官僚主义作风而开设的。
此外,公众虽然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政治组织如青年团、妇联、工会,各种学会、协会、大众传播媒体等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团体大多也扮演着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的角色,有的甚至内化为党和政府的附属机构,而没有发挥其!压力团体∀的作用。
此外,在信息网络化的今天,电子公共参与成为公众参与的一种新途径。
然而调查表明,很多中国政府网站尽管都为公众参与政府的决策提供了一定的方式,但对公众意见的反馈却不尽人意。
只有20%的公众认为在政府网站上所提出的问题能及时得到反馈,36%的公众认为反馈等待的时间太长,而44%的公众认为通过政府网站发表意见没有任何反应[8]。
可见,真正能够吸纳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渠道还需要拓宽,参与的方式还有待完善,才能满足公众的参与要求。
(四)公众参与的机制短缺能否实现公民对公共政策的有效参与,制度是关键。
有效参与并不仅仅是指人民群众对政府决策和政策执行的影响、制约的程度,而是指公民政治参与的条件和途径方面的法律的、制度的和程序的保障是否充分[9]。
法律所规定的公民的民主权利的充分行使,必须有可操作性的程序支持。
一方面强调公众参与到政策制定过程中来,另一方面却面临着公众参与机制短缺的尴尬,其结果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形式上的参与而非实质上的参与。
公众参与有助于增强公共政策与公民需求之间的相互适应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公众参与同样也可能影响到政府组织效益与效率的达成[10],使政府无法在决策的过程中一手包办和说了算。
伴随着参与机制的短缺,也就产生了符号化的参与。
如一些地方创立了公众参与的具体形式:现场办公、市长接待日、市长热线、市长信箱等,但往往由于没有制度化、规范化,这些好的形式往往变成!走过场∀或!一阵风∀,无法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