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目的和分类
环境监测的概念、目的和分类
1.3 美国环境噪声监测体系
2)美国噪声法规特点 在美国,直到1972年《噪声控制法》的实施,环境噪声才不被作为国
家政策问题处理。这个法案指导着美国环境保护局公布关于噪声暴露和 它的影响的信息,并且确定在不同条件下的噪声暴露级。
3)美国声环境监测标准体系 在噪声削减和控制办公室的大力推动下,建立并实施的噪声控制标准
欧盟环境法分广义环境法和狭义环境法。 c.环境行动规划
环境行动规划是欧盟协调成员国的环境保护措施而颁布的纲领性文件。
1.4 欧盟环境监测体系
1)欧洲环境法的制订和执行机构 成员国政府是执行欧洲环境法的主要机构。在欧洲联盟方面,制订和
执行欧洲环境发的主要机构是欧洲执委会、欧盟部长会议、欧洲议会和 欧洲法院。欧洲银行在执行共同体环境政策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2)欧洲环境法的咨询机构
· 内政部及其所属机构:土地管理局、美国渔业和野生动物管理局、国 家公园管理局;
· 农业部及其所属机构:美国林业局; • 劳工部及其所属机构:职业安全及健康局
1.3 美国环境噪声监测体系
1.3.2 美国环境噪声标准及法规
1)美国环境标准的制定 a.美国标准制定方法
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 ANSI)制定ANSI标准主要有三种方法: • 由有关单位负责草拟,邀请专家或专业团体投票,将结果报ANSI设立
咨询机构是指为欧洲环境法的制定提供建议或者详细服务的共同体官 方机构,主要是欧洲环境保护局、经济和社会委员会、地区委员会、大 众环境协商论坛及标准化组织等。
1.4.2 欧盟环境政策的制定过程
在政策制定阶段,欧盟机构发挥主导作用,整个过程是提出提案,协 商,修改和表决的联合决策过程。
环境监测基础知识
环境监测基础知识1基本概念1、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可分为三类: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监测、研究性监测。
2、环境污染的特点有哪些空间分布性、时间分布性、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
3、环境监测的特点有哪些:综合性、连续性、追踪性。
4、什么是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判断环境质量和衡量环保工作优劣的准绳,是为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对有关环境工作的各项工作所作的工作。
5、环境标准分为哪几级几类:分类“三级六类”标准体系(1)三级:国家级、地方级、行业级;(2)六类环保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环保仪器设备标准。
6、什么是环境质量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是以环境质量基准为依据,并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
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将排放的污染物按性质和控制方式分为两类:第一类污染物(金属),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第二类污染物(有机物),在排污单位排放口采样。
2水和废水监测1、水体自净污染物质进入水体后,首先被稀释,随后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转化,如挥发、凝聚、水解、络合、氧化还原及微生物降解等,使污染物浓度降低,该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水污染:当污染物排入量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时,就会造成污染物积累,水质不断恶化,造成水污染。
2、化学需氧量(COD)氧化1升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mg/L 来表示。
水中还原性物质包括有机物和亚硝酸盐、硫化物、亚铁盐等无机物。
(1)重铬酸钾法(2)高锰酸钾指数法3、生化需氧量(BOD)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4、《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为满足地表水使用功能和生态环境质量要求,将监测项目分为几类?(1)基本项目(2)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补充项目(3)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特定项目5、污染物形态污染物在环境中呈现的化学状态、价态和异构状态。
环境监测考试重点总结
绪论部分及第一章考点考点1:环境监测的分类(一)按监测目的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
这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
2、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监测)根据特定的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1)污染事故监测:在发生污染事故,特别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进行的应急监测(2)仲裁监测:主要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法律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进行监测。
(3)考核验证监测:包括对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的业务考核,环境监测方法验证和污染治理项目竣工时的验收监测等。
(4)咨询服务监测: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生产单位所提供的服务型监测3、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研究性监测是针对特定目的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监测。
(二)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环境监测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等。
考点2: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一)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
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因素的排放强度随时间而变化。
2、空间分布性。
污染物和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随水和空气的流动而被稀释扩散。
3、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或污染因素强度)的关系。
有害物质引起毒害的量与其无害的自然本底值之间存在一界限,所以污染因素对环境的危害有一阈值。
4、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
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对人或生物体的影响有单独作用、相加作用、相乘作用和拮抗作用等情况。
5、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
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与社会制度、文明程度、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民族的风俗习惯、哲学、法律等问题有关。
(二)环境监测的特点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
表现在监测手段、监测对象分析和监测数据分析的综合性。
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
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间、空间分布性等特点,因此,只有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规律,预测其变化趋势,数据样本越多,预测的准确度就越高。
环境监测的概念、内容和类型
二、环境监测的内容
v 水和污水监测 v 大气和废气监测 v 噪声监测 v 土壤污染监测 v 固体废物监测 v 生物污染监测 v 放射性污染监测
注:除以上外,还包括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热 监测、光监测,卫生监测等
三、环境监测的类型
1.监视性监测(常规监测或例行监测)
对各环境要素进行定期的经常性的监测,是监 测站第一位的主体工作。
第四节 环境标准
一、环境标准的作用
1、环境标准
是有关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 是国家为了保护人民的健康和社会财产安全,防治 环境污染,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同时又合理利用资 源,促进经济发展,根据环保法和有关政策在综合 分析自然环境特征、生物和人体的承受力,控制污 染的经济能力,技术可行的基础上,对环境中污染 物的允许含量及污染源排放的数量、浓度、时间、 速率(限量阈值)和技术规范所做的规定。
v 以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为依据,以保护人体 健康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促进环境效益、经济 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v 环境标准既要科学合理,又要便于实施,同时还要 兼顾技术经济条件 。
v 环境标准应便于实施与监督,并不断修改、补充, 逐步充实、完善。
v 各类环境标准、规范之间应协调配套 。
v 积极采用和等效采用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际标准。
Ø对环境影响大的污染物 Ø已有可靠监测方法并获得准确数据的污染物 Ø已有环境标准或其它依据的污染物 Ø在环境中的含量已接近或超过规定的标准浓度的 污染物 Ø环境样品有代表性的污染物
四、环境监测的要求
v 代表性 v 完整性 v 可比性 v 准确性 v 精密性
第三节 环境监测和监测技术发展
一、环境监测的发展
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 变化趋势。 v 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计划 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 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v 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 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 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生态环境监测的定义(通用3篇)
生态环境监测的定义(通用3篇)第一章1.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2.生态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的过程。
3.生态环境监测的目的:(1)根据生态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生态环境质量(2)根据生态系统的情况,决定管理对策(3)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5)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4.环境监测:是指测定代表环境质量的各种标志数据的过程。
即通过物理测定、化学测定、仪器测定和生物监测等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对环境质量某些代表值实施测定的过程。
5.环境监测的内容:(1)物理指标的测定。
包括噪声、振动、电磁波、热能、放射性等水平的监测。
(2)化学指标的测定。
包括各种化学物质在空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内水平的监测。
(3)生态系统的监测。
主要监测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系统的变化。
如乱砍滥伐森林或草原和过度放牧引起的水土流失及土地沙化,二氧化碳和氟氯烃的过量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
6.环境监测的分类(1)环境监测按其目的,可以分类以下三类:①研究性监测。
主要是研究确定从污染源排出的污染物的迁移变化趋势和发展规律,以及对人体和其他生物体的影响和危害程度等。
②监视性监测,亦称常规监测。
主要是对在不同功能区内的水、气等环境要素,进行长期的定点、定期监测,从而了解和掌握环境污染情况,评价治理效果和判断环境质量的好坏。
③特定目的的监测。
主要是指污染事故的监测和污染纠纷的仲裁监测。
前者为污染事故的判断和处理提供监测服务;后者为解决污染纠纷提供技术依据。
(2)环境监测按其对象,可以分为以下两类:①环境质量监测。
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
第九章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第一节环境监测一、环境监测的意义和作用(一)环境监测的目的意义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是为了特定目的,按照预先设计的时间和空间,用可以比较的环境信息和资料收集的方法,对一种或多种环境要素或指标进行间断或连续地观察、测定、分析其变化及对环境影响的过程。
环境污染虽然自古就有,但环境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只是在20世纪.60年代才发展起来,最初影响较大的环境污染事件主要是由于化学污染物所造成,因此,对环境样品进行化学分析以确定其组成和含量的科学 环境分析化学就产生了。
由于环境污染物通常处于痕量级,基体复杂,流动性、变异性大,对分析的灵敏度、准确度、分辨率和分析精度等提出了很高要求。
所以,环境分析化学实际上是分析化学的发展,同时也是环境化学的分支学科。
环境科学的发展首先要求判断环境质量,或判断环境是否已被污染破坏及其污染破坏的程度。
由于环境中各种污染物之间、污染物与其他物质以及其他因素之间存在着相加或拮抗作用,所似,仅对单个污染物短时间的取样分析是不够的,必须取得代表环境质量的各种数据。
即需要得到各种污染因素在一定范围内的时、空分布数据,才能对环境质量作出确切的评价。
这项任务单靠环境分析化学一种方法是难以完成的,必须和先进的物理或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各种方法相结合才能完成。
判断环境质量,从监测手段上来看,有对环境样品组分、污染物分析测试的化学监测方法;有对环境中热、声、光、电磁、振动、放射性等物理量和状态测定的物理监测方法,以及利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群落、种群变化、畸形变种、受害症状等生物对环境污染所发生的各种信息,作为判断环境污染状况的环境生物监测方法。
目前,环境监测以化学监测和物理监测为主要手段,但由于生物长期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它不仅可以反映多种因子污染的综合效应,也能反映环境污染的历史状况,即长期的积累效应。
生物监测可以完成化学监测和物理监测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监测
2、环境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经行的监测。
3、水体自净:污染物进入水体之后,首先被稀释,随后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转化,如挥发、水解、络合、氧化还原及微生物降解等,使污染物浓度降低的过程。
4、混合水样:同一采样点于不同时间所采集的瞬时水样的混合后的水样。
5、综合水样:把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混合后所得到的样品。
6、凯式氮:以基耶达法测得的含氮量。
7、化学需氧量:一定条件下,氧化1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量,以氧的mg/L表示。
8、高锰酸盐指数:以高锰酸钾为氧化剂测得的化学需氧量,以氧mg/L表示。
9、生物需氧量: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氧量。
10、总需氧量:总需氧量是指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质在燃烧中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需要的氧量,结果以O2的mg/L表示。
11、平均比例混合水样:按照平均比例混合在一起的样品的水样。
12、酸度:水体中所含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总量。
13、碱度:水中所含有的能与强酸中和作用的物质总量。
14、悬浮物:水样通过滤膜后,截留在滤膜上并于103°C—105°C烘至恒重后的固体物质。
15、地下水:储存在土壤和岩石空隙(孔隙、裂隙、溶隙)中的水的统称。
16、共沉淀:溶液中一种难溶化合物在形成沉淀(载体)过程中,将共存的某些痕量组分一起载带沉淀出来的现象。
17、真色:去除悬浮物后的水的颜色。
18、溶解氧:溶解于水中的分子态氧。
19、污泥体积指数(SVI):曝气池污泥混合液经30min沉降后,1g干污泥所占的体积(以mL计)。
20、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空气中相互作用或它们与空气中的正常组分发生反应所产生的新的污染物。
21、可吸入颗粒物(IP):粒径小于10um的颗粒物(PM10)可长期飘浮于空气中。
22、富集(浓缩)采样法:使大量的样气通过吸收液或固体吸收剂得到吸收或阻留,使原来浓度较小的污染物质得到浓缩,以利于分析测定。
环境监测重点
第一章1、环境监测的目的: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找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环境监测的分类:2、按监测目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 2),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监测):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 3),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3、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水质~、空气~,土壤~4、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产生原因:与污染源排放量随时间的变化有关;与环境条件随时间的变化有关;与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性质有关;有些污染物或污染因素在相当长时间起作用。
分布特点:上述多种原因造成同一污染源在不同时间对同一地点造成的污染物浓度可能相差很大,在环境中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分布不是均匀的。
有关因素:与污染物种类及排放随时间的变化特点有关;与环境介质流动性有关;与污染物性质有关。
2)、空间分布性:产生原因:污染源的空间位置;环境条件随空间的变化不均匀;污染物再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扩散、稀释;上述多种造成污染物在相同时间不同地点造成的污染物浓度相差很大,在环境中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分布不是均匀的。
分布特点: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
有关因素:与污染源种类及空间分布位置有关;与环境介质流动有关;与污染物性质有关。
3)、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或污染因素强度)的关系4)、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5)、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5、研究污染物的时空分布性的意义:由于污染物再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不均与特点,单靠某一时、某一点监测结果无法正确表述一个地区的环境质量;污染物的时空分布性是环境监测中安排采样时间、采样频率和布设采样点的主要依据及获得代表性数据的基础。
学校环境监测与管理制度
学校环境监测与管理制度学校环境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之一,为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环境监测与管理制度至关重要。
本文从环境监测的目的意义、监测内容、监测方式、监测结果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环境监测的目的意义学校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活动环境具备安全、舒适的条件。
通过监测环境空气质量、水质安全、噪音、光线等因素,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对学生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二、监测内容学校环境监测的内容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安全、噪音、光线、细菌等。
空气质量监测主要检测二氧化碳、PM2.5等污染物浓度;水质安全监测主要检测饮用水的含铅和重金属超标问题;噪音监测主要是为了确保教室、图书馆等学习环境的安静;光线监测主要是为了调节照明设施,提供适宜的学习和活动环境;细菌监测主要是为了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三、监测方式学校环境监测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如定点监测和定期抽检相结合。
定点监测可以在关键区域设置监测站点,全天候、连续监测环境指标,并利用现代仪器设备实时监测数据。
定期抽检可以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地点对环境进行抽样检测,以获取更多的数据。
四、监测结果学校环境监测的结果主要体现在监测数据上。
监测数据可以从数字化仪器中直接获取,通过数据分析和统计,可以得出环境指标的平均值、峰值、波动情况等。
监测结果还可以以图表的形式呈现,直观地展示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
五、管理制度学校环境监测与管理制度是确保监测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学校应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制定环境监测与管理制度,并明确责任和权限。
管理制度应包括监测频次、数据分析、问题处理等内容,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结果的有效利用。
六、教师的角色教师在学校环境监测与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师要了解学校环境监测的相关知识,掌握监测仪器的使用方法和监测数据的分析技巧。
其次,教师要积极参与环境监测工作,配合管理人员进行监测和数据收集。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一、环境监测的目的环境监测的目的是精准、适时、**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进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掌控、环境规划等供给科学依据。
实在可归纳为:(1)依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依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找寻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掌控污染供给依据。
(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讨论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掌控、目标管理、推测预报环境质量供给数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订立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环境监测可按其监测目的或监测介质对象进行分类,也可按专业部门进行分类,如气象监测、卫生监测和资源监测等。
(一)按监测目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又称为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情形、评价掌控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
这是监测工作中量*大面*广的工作。
监视性监测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污染物浓度、排放总量、污染趋势等)和环境质量监测(所在地区的空气、水质、噪声、固体废物等监督监测)。
2.特定目的监测(又称为特例监测或应急监测)依据特定的目的可分为以下四种:(1)污染事故监测:在发生污染事故时进行应急监测,以确定污染物扩散方向、速度和危及范围,为掌控污染供给依据。
这类监测常采纳流动监测(车、船等)、简易监测、低空航测、遥感等手段。
(2)仲裁监测:重要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法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冲突进行监测。
仲裁监测应由国家指定的具有权威的部门进行,以供给具有法律责任的数据(公证数据),供执法部门、司法部门仲裁。
(3)考核验证监测:包括人员考核、方法验证和污染整治项目竣工时的验收监测。
(4)咨询服务监测: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生产单位所供给的服务性监测。
例如建设新企业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需要按评价要求进行监测。
3.讨论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讨论性监测是针对特定目的科学讨论而进行的高层次的监测。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5
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教学资源库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4.环境监测的分类
4.1 按监测目的分类
监视性监测
特定目的监测
研究性监测
污染事故监测
仲裁监测
考核验证监测
咨询服务监测
6
国家职业教育水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国家职业教育水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水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王 虎 副教授
国家职业教育水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一、
1.什么是“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代表值的测定,确定 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分析环境变化趋势的过 程。
卫生 监测
环境 监测
资源 监测 气象 监测
13
国家职业教育水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5.环境监测工作的意义
• 是环境工程设计、环境科学研究、企业管理和政 府决策的前提和重要基础。 • 如果环保部门是“医院”则监测站就是“化验中 心”和“体检中心”。
14
国家职业教育水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1)监视性监测
•监视性监测:又称作常规监测或例行监测,是环境监测部门 的日常工作。 •主要工作:是对指定的项目进行长期、连续的监测,以确定 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状况、评价环境标准实施和环境保护工作的 进展情况。 •任务分类:包括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督监测。
7
国家职业教育水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环境监测
第一章1、环境监测:通过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监测的分类:按监测目的可分为: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检测、研究性监测。
3、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2)空间分布性(3)环境污染物与污染物含量的关系(4)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5)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
4、优先污染物(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的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三致”物质,毒性较大的污染物。
5、环境监测的特点:综合性、连续性、追踪性。
6、环境标准的分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境仪器、设备标准。
分级:国家级和地区级。
第二章1、地面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一)基础资料的收集(二)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三)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四)采样及监测技术的选择(五)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及实施计划。
河流监测断面的布设:(1)背景断面:设在基本上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2)对照断面:为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而设通常设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以前的地方(3)控制断面为评价监测河段两岸污染源对水体水质影响而设,通常设在排污口下游污水与河水基本混匀处(4)削减断面通常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
采样点的确定:对于江河系,当水面宽小于等于50米时,只设一条中泓垂线;水面宽50米到100米时,在左右近岸有明显水流处各设一条垂线;水面宽大于100米时,设左中右三条垂线;如果证明断面水质均匀,可仅设中泓线。
在一条垂线上,当水深小于等于5米时,只在水面下0.5米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不足1米时,在二分之一水深处设采样点;水深5到10米时,在水面下0.5米处和河底以上0.5米处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大于10米时,设三个采样点,即水面下0.5米处,河底以上0.5米处及二分之一水深处各设一个采样点。
2、水样有哪几种保存方法:(1)冷藏或冷冻法(2)加入化学试剂保存法。
环境监测技术研究
环境监测技术研究第一章绪论随着人类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人们非常关注的话题。
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环境监测技术是一种可以检测和评估环境质量的技术,其目的是监测环境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和分布,为环保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环境监测技术的概念、分类、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旨在深入探究该技术的研究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第二章环境监测技术的分类环境监测技术主要分类有:物理检测技术、化学检测技术和生物检测技术。
物理检测技术主要应用于环境辐射、空气净化、噪声监测等方面;化学检测技术主要应用于水、土壤、空气等介质中检测各种污染物的浓度和种类;生物检测技术则主要应用于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环境生态监测等方面。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提高,新型环境监测技术也不断涌现,如遥感技术、无损检测技术、传感器技术等,这些新型技术的应用为环境监测提供了新的可能。
第三章常用的环境监测技术1.水质监测技术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但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的加剧,水体受到污染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水质监测技术主要用于监测水体中各种化学物质、细菌、病毒等的浓度和种类。
水质监测技术包括物理检测技术、化学检测技术和生物检测技术。
物理检测技术主要利用仪器检测水中溶解氧、pH值、溶解固体等指标;化学检测技术主要利用灰分分析、石油类分析、细菌测定等方法进行水质监测;生物检测技术则主要利用生物学技术检测水中各种微生物群落的分布和数量。
2.空气质量监测技术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车辆尾气、工业废气等因素导致的空气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空气质量监测技术主要用于监测空气中的各种有害物质的浓度和种类,以及气象条件等因素。
空气质量监测技术包括物理检测技术、化学检测技术和生物检测技术。
物理检测技术主要利用仪器或传感器检测空气中的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指标;化学检测技术主要利用分析仪器检测空气中的臭氧、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有害物质的浓度;生物检测技术则利用微生物技术等方法检测空气中的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浓度。
环境监测教材
See you in summer term!第一章绪论 (7)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7)一、环境监测的目的 (7)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7)第二节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8)一、环境监测的发展 (8)二、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 (8)三、监测技术概述 (9)四、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 (9)第三节环境标准 (9)一、分类“三级六类”标准体系 (9)二、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 (10)三、水质标准 (10)四、大气标准 (11)五、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12)六、固体废物控制标准 (12)七、噪声标准 (12)八、辐射标准 (13)九、其他标准 (13)十、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13)十一、未列入标准的物质最高允许浓度 (14)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 (14)第一节水体污染与监测 (16)一、水质污染 (16)二、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 (16)三、水质污染监测项目 (16)四、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17)五、污染物形态分析 (17)六、水域功能区 (18)第二节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18)一、地表水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18)二、地下水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21)三、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订 (22)第三节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24)一、水样的类型 (24)二、地表水样的采集 (24)三、地下水样的采集 (29)四、废水样品的采集 (31)五、底质样品的采集 (33)六、排污总量监测 (33)七、应急监测 (34)第四节水样的预处理 (37)一、水样的消解 (37)二、富集和分离 (38)第五节物理指标的检验 (40)一、水温 (40)二、臭和味(水样采集后,最好在6h内完成检验) (40)三、色度 (41)四、浊度: (42)五、透明度:指水样的澄清程度 (42)六、残渣 (43)七、电导率: (43)八、矿化度 (44)九、氧化还原电位 (44)第六节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44)一、铝 (44)二、汞(Hg)(Hg、Cd、Cr、As、Pb)“五毒” (45)三、镉(Cd) (46)四、铅 (47)五、铜 (48)六、锌 (48)七、铬 (48)八、砷 (50)第七节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 (50)一、酸度和碱度(2-5℃,暗处,最好现场测定) (50)二、PH值(PH=-lg[H+]) (52)三、溶解氧(DO)采样现场加MnSO4-KI固定,冷暗处,几小时之内测定。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三高:高灵敏度、高准确度、高分辨率
三化:自动化、标准化、计算机化
在野外事故现场测定要求快速、简便
第三节 环 境 标 准
• 标准化和标准的实施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 所谓标准化,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 是:“为了所有有关方面的利益,特别是为了 促进最佳的全面经济效果,并适当考虑产品使 用条件与安全要求,在所有有关方面的协作下, 进行有秩序的特定活动,制定并实施各项规则 的过程。”
• 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 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 按监测目的分类 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 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监测) 污染事故监测
仲裁监测 考核验证监测
咨询服务监测 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
• 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
一第、二环节境监环测境的监发测展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第二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第三节 环境标准
一、环第境一监节测的环目境的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 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 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 找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 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 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 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 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第一章 绪 论
•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 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 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 变化趋势。
• 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计划 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 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