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产学研平台建设探索与研究

合集下载

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实验平台建设的研究

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实验平台建设的研究

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实验平台建设的研究摘要:高等职业院校实验平台是进行实验教学、开展科学研究、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基地,是办好高等学校的基本条件之一。

而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实验平台建设尚存在很多不足,因此,加强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势在必行。

关键词:实验平台;实验教学;科学研究;科技发展中图分类号:g717?摇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211-02实验平台是职业院校教学的重要环节[1],而目前职业院校实验平台建设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加强实验教学管理工作,充实实验教学内涵建设,注重实验教学质量,把握实验教学的发展趋势,是职业院校在教学方面面临的重要课题。

近几年来,我校根据企业工作岗位的需求,在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努力打破传统教育偏重书本知识的传授方式,避免灌输太多,过分依赖书本,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及创造能力。

因此,必须尽快加强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来改变这种状况。

一、目前我校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精品办学、培养一流素质的大学生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

而我校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一套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思想观念,已经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

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学院学生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不少学生在本科阶段实验训练不够,动手能力不足。

究其原因,主要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1.“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传统思想的影响。

实验教学被置于从属地位。

实验内容验证性实验偏多,而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偏少。

教学方法历来是学生按照规定的实验方法与步骤读取数据和得出结论。

对实验质量的评价,主要是看结论是否与书本一致。

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实验结束后,很多学生不会设计实验,也不会观察、分析问题,根本起不到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很差。

2.实验教学本身没有建立起科学的教学体系。

在高校的整个教学计划中对实验教学很少做全面、系统、科学的考虑与安排,缺乏完整而又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计划,各门课的实验安排不当、主次不清,很少重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衔接,从而难以达到实验教学过程整体结构的优化。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策略研究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策略研究
高职院校产学研台作教育的发展策略研究
李 明惠 胡 昌送 卢 晓春

要 :高职 院校 产学研 合作教 育被认 为是 解决高职教 育瓶 颈问题 , 促
进 高职教 育发展 的重要途径 。高职 院校 产学研 合作教育 的发展 需要政 府、 行
业、 企业诸方共 同形成有效的策略。同时, 已形成产学研合作教 育共同体 自身
但 总体 而 言 , 国高 职 院校 目前 所 开 展 的 产 学 研 合 作 教 我
育呈现层次较低 、 深度不够 、 合作周期较 短等特 征, 寻求 推动 高职院校产 学研合 作教育发 展的有效 策略成 为 高
职 教 育 研 究 者 与 实 践 工 作 者共 同 关 注 的 问题 。

套的实施细则 , 我国此前 的多数产 学研 合作政策均存在 有只有大 的方针 , 却缺乏相应实施细则的弊端 。
2 法律法规约束 。 . 政 府 在 建 立 起 系 统 的政 策 体 系 同 时 , 定 必 要 为 负 责 国家 行 政 工 作 , 行 国家 行 政 管 理 职 政 履
学研合作 教育法律 、 法规 , 这对 明确合作各方 的职责 、 义 务, 保障各方的利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美国的 《 国家 科技政策 、 组织和重 点法》 联合研 究和 发展 法》 德 国的 《 , 《 职业教育法》《 企业法》 等均对此 有相应的规定 。当前 , 我 国产学研合 作教育法律 、 法规建设 的重 点包括 两个方
确 定行业相关 职业 的职 业资格标 准制定 、行 业职工 培
训 、行 业 从 业 资 格评 定等 方 面 发挥 越 来 越 重 要 的 作 用 , 在 促 成 行业 内校 企 合 作 取 得 了 显 著 成 效 。 籍 此 , 必 要 有 进 一 步 提 高 行 业 组 织 地 位 、 强行 业 组织 在 规 范行 业 标 加

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与路径研究——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与路径研究——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与路径研究①———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为例廖忠明(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江西赣州341000)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科技、教育与人才进行统筹部署,进一步明确了三者的战略地位,同时突出了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报告提出推进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高职院校要强化科教融汇理念,深化学校办学模式,构筑产学研共同体,打通教育与产业的经脉,为学校输送更多高素质适应性人才,服务区域发展。

产学研不仅是高校实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项基本职能的重要形式,而且是激活高校办学活力、深掘高校育人育才潜能、促使高校高水平运转的一条高速通道。

针对目前国内高职院校产学研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积极性不高、合作动力不足、运行机制不畅等发展困境,从共生的角度剖析高职院校、行业协会、企业以及地方政府在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相互作用关系与内在作用机理,以期为高职院校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借鉴与路径。

一、共生是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础“共生(Symbiosis )”一词由希腊语“Sumbioein ”演变而来,译为“共同、在一起”。

该词源于生物学,最初用来描述不同属种之间特有的生活现象。

它原本指的是两种或更多生物在生理上相互依存,以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概念逐渐引申为协同发展和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过程。

共生关系实际上是不同属种间基于资源依赖或功能互补而结成的协作关系,本质上是多元主体基于有效分工而形成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共生理论表明,在共生关系中,互利双方按照各自的特性相互依赖、共同生活,以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在本质上,共生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其中各方通过相互合作和相互支持,实现了共同的利益和生存条件。

多学科交叉研究发现,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且是一种社会现象。

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

共生理论的核心即“共存”与“双赢”。

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及规律、共生关系对共生单元进化的作用及规律,以及如何运用来指导可持续发展,是共生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高职院校推进校企产学研合作研究与探索

高职院校推进校企产学研合作研究与探索

1 高职 院校产 学研 合作 的现 实 困难 4 1 , 但 是从 目前 态势 看 , 企 业、 高校 、 科研 高职 教育 在 我 国 高等 教 育体 系 中 虽然 已 占据 半壁 江 有一 方是绝 对主 导[ 这 就表 山, 特 别 是在 校 生 规模 上有 了突 出增 长 , 然 而 高职 院校 产 院所 之间基 于利 益驱 动 的 自愿 协 同创 新尚 未成 型 , 明至 少在协 同创 新 初期 , 高职 院校 就 不应 当拘泥 于所 谓 的 学研 合作 的推进 却 严 重滞后 于 高职 教育 发展 , 已成 为制约 积 高职 教 育进 一步 发 展 的瓶颈 。 当前 , 高职 院校 产 学研 合作 主体地 位 的平 等之 说而 等待 政府 的政 策 引导和 支持 。 “ 中“ 积极” 二 字 已经 明确 地 说 明 了 这 一 的推 进 工作 主 要 面 临 的 问题 归结 起来 是 “ 缺 人 缺 钱缺 经 极 推动 协 同创 新 ”
那么“ 推动协 同创 新” 在 此就可 以简化 成 方法 “ 缺 钱 ” 突 出表 现 在缺 乏能够 长期 持续 投入 学校 建 设发展 是管 理创 新。 论 的 问题 , 只 是其 难点在 于 不仅 是在 一个 主体 内部 的管理 的 资金 : 高 职 教 育 总体 上 仍属 新 生 事物 , 国 内外 可 参 考借 而 是多 主体 内部 和 外部 的管理创 新。 换 句话说 , 高职 鉴 的经 验 有 限 , 在国内, 对 高职 教育 的争 论至 今 并 没 有 完 创 新 , 这一 角 色只 能让 位 于 全停 止 , 政府、 企 业 和 社 会 对高职 的认 识 也还 在 不断 清 晰 院校 不 可能 成为 协 同创 新 的主导 者 ,
高职 院校推进校企产 学研合作研 究与探 索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研究与实践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研究与实践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研究与实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探索产业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一、产业学院的背景与意义产业学院是以产业为依托,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为提供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人才和科技支撑服务为核心任务的高职院校。

它旨在打破传统学院的学科壁垒,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推动院校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产业学院的建设可以提供以下几方面的意义:1. 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产业学院的建设能够更好地培养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专门人才,满足企业的需求,提高产业效能。

2. 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产业学院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更强的就业竞争力。

3. 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产业学院鼓励教师进行科研实践,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 加强产学研合作:产业学院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实现产学研三方互动,共同推进产业的发展。

二、产业学院的建设模式在产业学院的建设中,需要采取多种方式来推进产教融合。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建设模式:1. 企业定点办学:学校与特定企业合作,在企业内设立产业学院,由企业提供师资力量和实践教学环境,学校提供学科专业指导和教学管理。

这种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专门人才,提高就业率。

2. 产学研合作实践基地:学校与多个企业合作,共同建立实践基地,提供实践教学和科研支撑服务。

这种模式能够加强产学研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

3. 产业项目导向型学院:学校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设立专门的学院,以产业项目为导向,培养与产业项目相匹配的专门人才。

这种模式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产业学院建设的路径和实践在产业学院的建设中,有几个关键路径和实践是需要关注和积极推进的:1. 建立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关系: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实训计划,并提供专业教育培训服务。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
韩东 宁 秦 颖
( 长春 理工大学 光 电信息学 院
吉林 长春
102 ) 3 0 2
【 要】产 学研 结合 是 指 由 学校 和 企业 、科 研 院 所 在 功 能 与 资 源优 势 上 的协 同 与 集 成 化 ,是 技 术 创 摘 新 的对接 与耦合 ,是科 技成 果转 化和产业 化的有 效实现 形 式和途 径 。产 学研 合作教 育是 将理论 学 习与 实践训 练相结合 ,培 养 学生 实践能 力和创新精 神 ,全 面提 高学生素质 的一种 新型 的教 育模 式,是 高职 教 育进一 步发展 的必 然趋 势 。高职教 育走产 学研 合作 的道路 ,成 为 高职教 育改革 的重 中之重 ,对新型 人 才的培 养具 有 十 分 重要 的现 实 意 义。 [ 关键词】高职教 育 产学研 结合 校 企合作 探 索 [ 中图分类号 】G 2 [ 5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5 4 (0 ) 1 9 59 2 1 0 0 2—0 5 —0 29 2
职 业 资 格 证 书 , 第 五 学 期 在 企 业 参 加 顶 岗实 习 , 由企 业 实 施 职 业 能 力 、职 业 素 质 、职 业 知 识 等 全 面 教 育 ,第 六 学 期 再 进 行 毕 业 实 践 。使 学 生 的 学 习过 程 真 正 体 现 在 实 践 中学 、在 实 践 中 做 ,使 理 论 与 实 践 有 机 结 合 , 充 分 体 现 以就 业 为 向 导 的 原则。 ( ) 订 单 式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 “ 单 式 ” 人 才 培 养 模 一 订 式 就 是 学 院 与 企 业 人 力 资 源 部 门共 同研 究 用 人 规 划 和 培 养 计 划 , 通 过 签 订 委 培 协 议 书 或 以企 业 正 式 文 件 的 形 式 予 以落 实,实现 人才培养 目标。 ( ) “ + ” 模 式 , 是 指 三 年 制 高 职 教 育 中 , 两 年 在 二 21 校 学习,一年生产 现场 实习、实训。 ( ) “ 工交替 ”模式 。 “ 三 学 学工 交替 ”模式基本特 点 在 于 , 一 是 学 生 先 参 加 企 业 实 践 ,后 学 校 学 习 ; 二 是 企 业 参 与 了 人 才 培 养 的 全 过 程 ; 三 是 学 生 具 有 “ 工 ” 和 学 生 双 重 员 身份 ; 四 是 具 有 企 业 和 学 校 双 重 教 学 场 所 。 “ 工 交 替 ”模 学 式 的优 势 在 于 企 业 需 要 与 学校 培 养 的一 致 性 , 学 生 能 力 与 岗 位 要 求 之 间实 行 了 “ 缝 ”对 接 。 无 ( )全方位合作教 育模 式 ,是指产学研各 方在合作教 四 育 中都要 投入必须的人力 、物 力、财力 ,对合作 教育项 目负 有相应 的教育管理责任 ,合力提 升教育教学质量 ,实现 “ 多 赢 ”的合作教育模式 ( 五) “ 实训一 科研一 就业 ”模 式 。这是一种校企 合作, 通 过 优 质 课 程 与 有 效 实 训 的整 合 , 以项 目开 发 或 技 术 服 务 等 科 技 活 动 为媒 介 , 重 在 培 养 学 生技 术 应 用 能 力 和 发 展 能 力 , 以学 生 就 业 为 导 向 的合 作 培 养 模 式 。 ( )双 定生模式 。 “ 定生 ”就是招收定 向培养 ( 六 双 为 协议 单位 培养 )和 毕业 后定 向就 业 ( 到协 议单位 就 业 )的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研究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研究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建设成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产业学院不仅有助于提升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也有利于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本文将对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产业学院建设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传统的高职院校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和产业发展的需求。

而产业学院的建设,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产业学院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它将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更加符合产业发展的需要。

二、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研究1、建设目标与定位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建设应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品牌。

在定位上,产业学院应立足于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以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己任。

2、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产业学院应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

在组织架构上,产业学院应设立理事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机构,负责学院的决策和指导。

在运行机制上,产业学院应制定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确保学院的正常运行。

3、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产业学院应建立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注重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

同时,产业学院应积极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包括企业资源、师资资源、设备资源等,为教学提供保障。

4、校企合作与产学研一体化产业学院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培养人才。

同时,产业学院应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加强科研工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三、产业学院建设的成果与展望1、提升教育质量和社会影响力通过产业学院的建设,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产业学院也提高了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度和认可度,增强了社会影响力。

2、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产业学院的建设有利于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高职院校产学研的协同创新实践与探索

高职院校产学研的协同创新实践与探索

产学 研结 合 教育 是 指学 校 、企业 和 科 研 院所 三 者有 机 结合 的人 才 培养 模式 . 其功 能 和作 用是 双 向 的 、 相互 依 赖的、 缺 一 不可 的 , 对其 三者 关 系理解 如下 。 第 一 .其 关 系往 往呈 三 足 鼎立 ,其 意 义包 含 i个层


前 言
二、 产 学 研 的 协 同 创 新 1 . 产 学研 的 涵 义
随 着 我 国经 济结 构调 整 的不 断 深入 . 社 会 各 行 业 迫
切 需 要 大批 高 水 平 、 复合 型 的 技术 应 用性 人 才 , 而生产 、
管理 、 服 务 一 线 上 的高 级 技 术 型 人 才 严 重 短 缺 . 已 成 为
Z ENG We n l i a n g ,L I U Xi a o h o n g ,W ANG J i n g z h i ,M A Ya n k u n
( G u a n g d o n g I n d u s t r y T e c h n i c a l C o l l e g e ,G u a n g z h o u 5 1 0 3 0 0 ,C h i n a )
高职院校产学研的协同创新实践与探索
曾文 良 刘 晓红 王 景 智 马 炎坤
( 广 东 轻 工 职 业技 术 学 院 . 广州 5 1 0 3 0 0 )
摘要: 文章分析 了产 学研合 作及 产学研协 同创新 的 内涵 . 探 讨 了广 东轻 工职业技 术 学 院在 产 学研 协 同创新 中的
Ab s t r a c t : T h i s p a p e r d i s c u s s e d t h e c o n n o t a t i o n o f b o t h i n d u s t r y - c o l l e g e -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i o n c o o p e r a t i o n a n d

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建设与运行模式研究与实践——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学院为例

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建设与运行模式研究与实践——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学院为例

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建设与运行模式研究与实践——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学院为例2020 年8 月,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明确提出:职业学校要积极与优质企业开展技术协作,共建创新平台,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1-3]。

在产教融合政策的推动下,产业持续转型升级,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新载体应运而生。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2019 年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A 档建设单位,教学目标为与产业实现深度融合,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

学校“双高计划”建设任务明确提出要把围绕装备制造产业链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作为校企共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抓手和载体。

本文以先进制造精雕产业学院为例,介绍了产业学院建设和运行的模式,以期带动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其他产业学院的建设,也为职业院校建设产业学院提供参考。

1 产业学院建设意义和可行性分析1.1 服务区域支柱产业,支撑地方经济发展陕西省作为西部重要的经济省份,以及国家早期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其航天航空、军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史相对悠久,对于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拉动作用,是陕西省重要的支柱产业。

以西飞集团、西航集团、西光集团、西安昆仑实业、陕西秦川等知名企业为代表,形成了先进制造、精密加工企业集群和产业集群,也是我国航天航空、军工、高端机床的主要生产基地。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装备制造类专业一直致力于服务地方支柱产业创新发展,始终把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行业企业转型升级的保障与支持,响应政府号召,顺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校企联合建设先进制造精雕产业学院,既能保证产业人才需求侧与学校人才供给侧的紧密衔接,满足企业人才需求,解决企业技术升级问题,又能实现校企资源共用、共享,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4]。

1.2 高水平专业群对接支柱产业,奠定合作的基础校企共建产业学院,要选择与支柱产业对接紧密的优势专业,以先进制造精雕产业学院为例,共建专业群选择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涵盖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数控技术、机械设计及制造、电气自动化、机电设备维修等专业。

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性探索

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性探索

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性探索摘要:产学研一体化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方向。

本文以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与天津海鸥表业集团有限公司产学研合作为实证,从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条件、实施方案以及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方式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促进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具有现实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性;探索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5-0247-030 引言面临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打造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互合作,搭建一流自主创新平台,形成资源共享,共同推动人才培养的科学化与科研教学体制改革,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有效机制是高职院校更好的符合社会和市场对高技术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是职业教育发展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手段和策略。

这里所说的产学研结合是指企业(泛指用人单位)和高职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人才培养和技术合作,共同推动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科研教学体制改革的活动,其中主要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产学研一体化。

天津海鸥表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搭建“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技术研发合作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机制,为企业输送优秀的高技能型人才和先进的技术成果,学生通过与企业技术要求紧密配套的课程设置和“学徒制”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和设备的学习锻炼中迅速掌握技术技能,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企业和高职院校“双赢”式效应。

下面以海鸥集团与现代学院为例,在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有效机制方面进行一些可行性探索。

1 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条件产学研合作要想获得成功,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必须具备相关的条件,只有把握产学研合作中的规律,遵循产学研合作中的基本条件,企业才能在创新发展中取得成功,产学研合作才能实现多赢效应。

1.1 具有正确的产学研合作理念在中国现代化进程日新月异的今天,产学研结合是企业和高职院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谋求资源共享与社会目标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园区建设的探索——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葛店产学研一体化园区”为例

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园区建设的探索——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葛店产学研一体化园区”为例

身 的服 务 能 力 和 水 平 。武 汉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作 为 湖 北 省
高 职 院校 的 排 头 兵 , 在 进 行 国家 示 范 性 高 职 建 设 , 正 迫 切 需 要 进 一 步 建 设 和完 善 具 有 真 实 企 业 环 境 的 “ 学 产 研 一 体 化 园 区 ”为 学 生 实 训 提 供 场 所 , 校 友 创 业 提 , 为 供基地 , 为科 技 服务 提 供 平 台 。而 学校 所 在 的 武 汉 东 湖 高新技术 开发区——“ 谷 ” 地价节节攀 升 , 光 之 因此 , 在 “ 谷 ” 近 的湖 北 葛 店 经 济 技 术 开 发 区建 设 “ 学 研 光 附 产
会 以来 , 以服 务 为 宗 旨 , 就 业 为 导 向 , 产 学 研 结 合 “ 以 走
发 展 的 道 路 ” 一 指 导 思 想 已深 入 人 心 , 为 广 泛 的 共 这 成 识 , 学 研 结 合 已成 为 高 职 院 校发 展 的必 由 之 路 。 产
收 稿 日期 :0 9 0 — 9 20 - 4 2
理 、 务 第 一 线 的 高 等 技 术 应 用 型 人 才 , 此 , 人 才 就 业 ” 式 , 特 点 是 合 作 面 向高 新 技 术 企 业 、 资 独 服 因 其 模 其 合 培 养模 式 与 普 通 高 等 教 育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有 着 显 著 的 不 资 企 业 、 国营 私 营企 业 等 , 用 校 企 合 作 、 企 合 作 、 采 院 室 同 。2 0 0 1年第 一 次 全 国 高 职 高 专 产 学 研 结 合 经 验 交 流 企 合 作 等 各 种 形 式 的合 作 , 行 合 作 办 学 、 术 开 发 、 进 技
联合 培养 、 员交 流 、 地共 建 、 程开发 等 ; 是 “ 人 基 课 六 双 定 生 ” 式 , 特 点 是 招 生 即能 就 业 , 全 “ 模 其 完 以销 定 产 ” ,

以提升生产力为价值取向的高职产学研结合平台建设

以提升生产力为价值取向的高职产学研结合平台建设
维普资讯
20 06年第2 期 6 第 2 卷 7
总第 4NA L AND T C E HYI AL ED C UCA 1 T 0N
( eci eerh T ahn R sac ) g
构 为 辅 助 , 力 推 进 高职 的 产 学研 工作 。 着
关 键 词 : 等 职 业 教 育 ; 产 力 ; 学研 结 合 平 台 ; 拟 现 实 高 生 产 虚 中 图 分 类 号 : 7 文 献 标 识 码 : G4 1 A 文 章 编 号 :0 8—3 1 2 0 ) 6—0 2 1o 2 9( 0 6 2 0 4—0 3
究工 作者 , 应 该 是 既 能 动 手 , 能 动 脑 , 准确 而 又 能 判 断 产 品 的 技 术 难 点 和 改 进 方 向 , 能 够 将 “想 又 法” 化 为 具 体 的技 术 进 步 和 产 品改 良。其 依 据 转
如下 :
高 职 院 校 培 养 的 高 技 能 人 才 必 须 具 备 一 定 的
究 与实 践 , 出创造性 的解决 方 法 , 就 需要 “ ” 提 这 研
不 断增 强 , 学 研 的 紧 密 合 作 显 得 越 来 越 重 要 。 产 本 文 以提 升 生 产 力 为 切 入 点 , 过 对 高职 产 学 研 通 价 值 取 向和 定 位 依 据 的 深 入 剖 析 , 出 构建 以提 提
学技术 转 化 为 生 产 力 。也 就 是 说 , 职 院 校 培 养 高 的毕业 生 不 是 一 般 的 操 作工 , 不 是 基 础性 的研 也
观 地 理 解 他 接 受 的 所 有 信 息 。 学 校 只 有 向 学 习 者 提供 “ 实生 产 场景 ” 互 作用 的 经历 , 能 使学 现 交 才 习 者完成 知 识 、 能 的意 义 建 构 。这 就 需 要 学校 技 与 企 业 紧 密 结 合 , 出 “ ”的 作 用 , 托 实 践 , 突 产 依 培 养 学 习者 的技术 能力 。

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实验室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实验室建设探索

广东 自2 0 0 8 年 实施 “ 双转移 ” 战 略以来 , 其所在 的7 5 家高职 院校每年 都 向企事 业单位输 送约 1 8 万名毕业 生 , 占全省 高校毕 业 生数 量的一 半 以上 , 平 均就业率 超过 9 6 %。高职 院校 的毕业 生最大 的优 势在于较强 的动手能力和 相对过硬 的专 业技能 。建 设产学研结 合的实验室 可以使学生置 身于真实 的产 业一线环境 中参与产品 的生产经营或课题 的研究 , 培养其从业 能力 和创新 能 力, 也利于高 职院校在有 限的条件下整合社会 资源 , 推进学科建 设和教学人才 队伍 的培养 , 其重要性 与迫切性 日益 受到学校 与社
线的 实用型 、 技 术型和技 能型专 门人 才的高等教 育。 高职 院校 的产学研 结合的 实验 室建设 , 不仅是提升 办学 实力、 培 养高技 能人才 的现实需要 , 也是促进 当地产业发展 、 服 务区域经济的需求 , 更是 实现 高职 院校 长远发展 的一 项重要举措 。

关键词 : 高职 院校 产 学研 结合 实验 室建设 中 图分 类 号 : G7 1 2 文献标识码 : C
会 的重 视 。 1 高 职 院 校产 学研 结 合 实 验 室 的 特 点 与论教学 的延伸 , 重理论轻实 践 的现象依然存 在 , 在这 样一种教 学格 局下 , 高技能 的实验人才 得不 到应有 的重视 , 在校 的实验人才待遇普遍低于教学和研究人 员, 实验 人员在完成 繁重的实验室 维护管理任务 的同时 , 还必须 承担 大量 的教 学任 务 , 工作压力大 , 知识结 构得 不到及时更新 , 与 产业 的高速跨 越式 发展极不协调。
3 策略与建议 3 . 1 理顺 校企关 系
高职院校科研力量相对薄弱 , 同企业联合在技术上处 于相对 弱势 , 而强项在 于有一个 系统 的培养平 台。可 以设立校 企合作 领 高职 院校不 同于普通 的高等 院校 , 其实施 的教育本质上为职 导小组等 专门机构 , 在校企合 作协议 的框架 下 , 统 筹解决学校 同 业 教育 , 因此 产学研 结合 的实验 室建设首 先要 基于本 地产业 状 企业之间 的合作事宜 , 让企业参 与到学校 培养 方案的制定和相关 况, 使实训内容与当地企事业岗位需求密切对接 , 以“ 产” 为导向 , 实验 室的建设 中来 , 实训课程 设置既要满 足现有需求 , 又有适 量 在 岗位上 “ 学” ,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研” , 做 到既突出产业 重点 , 前瞻 , 针 对性 地培养学生的专业 能力和职业行 为能力。在实训过 又强调职业特色 。这就要求学校 走 出去 , 同企业联合 , 签署 合作 程 中 , 可以建立真实或虚拟的团队 , 以典型产 品与服务为载体 , 通 协议 , 利 用学校和企业 共同的实践 资源 , 实现实训教学 与企业生 过对 完整 工作流程 的参 与 , 培养相关 资讯 、 计划、 决策 、 实施 、 验 检查等 全过程 的职业 能力 , 增强学生 自主学习 的能 力。高职 产 有机结合 ; 同时 , 将企业一 线的人才 引进 来 , 增 强教学 队伍 ; 根 收 、 充分结合学生企业在 据 当地产业发展需 要 , 合理配置实 验设 备 , 结合 岗位需 求制定培 院校还应 突破原有 的试卷考试等考核方法 , 养 方案 , 通过多种模式 的T学结合培养模式培养高技能毕业生 。 岗实习的表现对 学生作 出综合 性的评价 。对 于有条件 的高职 院 2 现 状 与 问题 校, 还 可以通过校办 产业 的模式 , 将教学 实践与生产有 机结合起 当前各高职院校都能够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 , 并根据 当地产 来 , 实现教育效益 、 社会 效益 、 经济效益 “ 三效并举 ” 。 业特点进行设置专业和制定培养方案 , 但是在产学研结合 的实训 3 . 2 完善机制 , 盘活高职实验室 教学和实验 室建设上 , 还存在着 不尽人意 的地方 , 主要表现在 以 建立 校直管 的独立 部 门 , 如 实训 中心 , 设立 专项基 金 , 按 照 下几个方面 : “ 立项论证 、 合同管理 、 跟踪建设 、 严格验收 、 注重效益 、 滚动投资” 2 . 1 同企业对接不够 的方针统筹全校的实验室建设 ; 指定专人负责与企业进行联络 与 高职院校在 同企业 的产学研合作 中, 企业 作为人才的需 求方 协调 , 与企业合作 。制定量化 的考核方案 与奖惩机制 、 实验场 所 般处于主导地位 , 一 方面企业 希望 通过产学研合 作获得所需要 与设备的共享机制 , 进行信息化管理 , 提高实验室利用效率 , 完 善 的技 能人 才 。另一方 面 , 企业 从提高经 济效益考虑 , 不愿 意承担 持证登记使用机制 , 减少 实验 环境 与设备 的非正 常损耗 。 另外 的培养投入 。同时 , 由于实习的学生并不具备成熟的职业技 3 . 3 转变观念 , 唯才是用 , 培养高技能实验人才 队伍 根据全校统筹设定实验人员编制 , 有侧 重地 招聘 经验丰富的 能, 一定程度 上影响 了企 业的生产效率 , 增加 了企业 的管 理难度 从一线企业争取人才来 担任兼职教 与经 营风险 , 合作往往难 以深入持久 的开展 , 使校企合作 往往停 高技能人才 。使用编外人员 , 留在一纸合 同或协议 。从高 职院校来讲 , 普遍将实施产学研结合 师 ; 对于优秀的人才 , 开辟绿色通道 , 通过考核等方式解决入编等 教 育仅仅看作 是现有教学模 式下的学生进行 生产实 习的一个途 问题 。将实验人员 职称评定 、 工作业绩 奖励 、 生活待遇等 问题解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摘要】本文围绕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展开研究,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接着在正文部分分析了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实践案例、教育模式创新以及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同时探讨了未来发展趋势。

在总结了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价值、挑战以及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对各个方面的分析与讨论,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性与前景,为相关领域的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模式分析、实践案例、创新、学生就业、发展趋势、价值、挑战、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融合学校教育、企业实践和科研创新的新型教育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高等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和机遇。

开展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背景一方面是因为当前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国家大力支持产学研结合,加强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

在这种背景下,深入研究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探索其发展模式、实践案例、创新模式、对学生就业的影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对于促进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提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和技术专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展开深入研究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2 研究意义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高职院校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而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高职院校可以更好地调整专业设置,完善课程体系,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从而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以促进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提升。

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高职院校可以获取更多的实践经验和资金支持,加强学校的创新能力和科研实力,为学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产学研结合机制创新的实践与探索

产学研结合机制创新的实践与探索
职 业 教 育

学研 结合机 制创新 的实践 与探 索
杨 光 j
[ 要】 摘 产学研相结合,是高职教育培养人 才的必由之路 ,产学研结合机制需要不断创新。本文通过分析宁波大红 鹰学院产学研 结合的成功案例 ,验证 高职院校产 学研结合机制创新研 究成果的适用性 ,同时也为高职教 育实施校企合 作提供现 实的参考。
贴近生产为手段”为特色 的实训指导思想 。 2 0 级学生共学 习了 2 05 6门课程 , 其中公运集团完成 了 7 门课程 ( 包括汽车拆装实训 、汽车电气实训 、汽车检测实训 等 )的教学任务 ,并进行 3 5个项 目 ( 包括发动机拆装 、变 速
随着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为满足社会 的需求 ,20 年 06 又新增 了 ‘ 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 ,2 0 汽 06级两个汽车专 业招了 15 3 名学生 ,07 20 年又有 10 3 名学生进入汽车专业学习。 2 案例 二 :杭州真 知景 观技术实训 中心 . 高职院校为求发展 ,紧紧结合本校专业及 区域经济 , 走 产学研结合之路 。企业利 用富余的资源 ,发挥其在某领域 中 的技术优势 ,参 与人 才培养 、培训员工所需要 的实用人才 。 20 0 6年 9月 ,宁波 大红 鹰学 院与杭州天香园林 公司 、宁波花 园园林 公司共同投资 2 0 万元 ,以股份制形式 , 50 在杭州萧 山 区创建 占地 20 6 余亩 的杭州真知景观技术实训 中心 。 实训 中心一是大红鹰学 院园林 景观类专业学生 的实训场 所 ;二可为全 国大 中专 院校景 观类 专业 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和 技 能培训 ;三是专业教师 、园林绿 化工程规划设计者 、建设 者的培训基地 ;四是青少年进行社 会实践 、素质拓展训练的 活动基 地。 实训 中心开办 以来就 以全新 的面貌 展现它的特色。一是 教 学管理新 。撤销原来 的班级 ,模 拟公 司经营管理来组织教 学 活动。二是教学方法新 。以美丽 的山水 、园林为课堂 ,人 人参与 , 强调实践 , 强调技 能 , 强调应用 。三是教学过程新 。 通过具体 的实践来体 验 、领会 ,进 行总结。 至 20 0 7年 6月 已有大红鹰学 院 、宁波城市 职业 技术学 院 、南 京钟 山职业技术学 院等相关院校计 9个专业 、1 1个 0 教学班次 ,在基地进行 了 2 5门课程 ( 模块 )的实训教学 。

高校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实践探索

高校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实践探索

高校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实践探索孔艳丽 王瑞良 钱亚盼(黄河科技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5)摘要:高校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建设,在国家政策、企业市场需求、高校科研需求等各种因素的驱动下,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形成了丰富的科研成果。

但是高校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建设依然普遍存在着供需不匹配、资源不共享等问题。

该文以黄河科技学院开展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建设过程中做出的探索为切入点,提出了推进高校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建设的具体建议。

实践表明,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建设,可以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缓解校企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企业和高校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高校 产学研合作 体制机制 探索与实践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2)12(b)-0165-04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Mode of Production-Education-Research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KONG Yanli WANG Ruiliang QIAN Yapan(Huang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Province, 450005 China) Abstract:Driven by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national policy, enterprise market demand, university research demand and so on,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production-education-research integration mode has made leapfrog progress and formed a wealth of scientific research result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gration model of production-education-research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the mismatch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and the non sharing of resources. Based on the exploration made by Huang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the integration model of production-education-research,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pecific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gration model of production-education-research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gration model of production-education-research can stimulate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of teachers, alleviate the im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nd help enterprises and universities to achiev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duction-education-research cooperation; System mechanism;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指的是,产教融合深化发展的背景下,从企业、学校、科研院所等主体需求出发,依托高校先进的办学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将企业生产性需求、科研院所研发需求以及学校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将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向与生产和科研需求的实际能力相结合的教育形式[1]。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困境与对策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困境与对策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困境与对策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以促进学校与企业合作、加强实践教学和科研创新。

国内高职院校在产学研合作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需要寻求有效的对策来解决。

本文将对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困境分析1.学校资源短缺许多高职院校在设备、师资和科研经费等方面资源都相对短缺,难以满足产学研合作的需求。

学校缺乏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支持,无法给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2.企业合作意愿不强很多企业认为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和科研水平还不够成熟,对合作的意愿不强。

对于企业来说,他们更愿意选择与研究型大学合作,而高职院校在一些专业领域的研究能力尚未得到足够的认可。

3.合作模式单一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主要以实习、实训和科研成果转化为主,缺乏更多的多元化合作模式,难以满足企业不同层次的需求。

4.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一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与市场需求不够匹配,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

企业在与学校合作时也可能会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产生质疑。

二、对策建议1.加大资源投入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大对高职院校的资源投入,提高学校的实验设备、科研经费和师资力量,以提升学校的产学研合作能力。

学校还应该加强与企业合作,争取企业的资源支持,共同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

2.推动企业参与政府和学校应该积极推动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与学校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可以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设立科研项目、派遣企业导师等方式吸引企业的参与。

4.搭建学生实习实训平台学校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搭建学生实习实训平台,使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能够得到更好的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

学校还应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学计划,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5.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合作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合作,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动态,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卷 第5期Vol.19No.52014年10月25日Journal of Hebei Radio &TV University Oct.25,2014【学人论坛】收稿日期:2014-07-10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产学研平台建设探索与研究》(13051429)作者简介:彭炜(1964-),男,河北保定人,教授,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产学研平台建设探索与研究彭 炜,李付有(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摘 要:高职院校不仅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还要积极为行业企业技术升级和新产品研发提供服务。

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平台建设,形成产学研平台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促进产学研结合,对于提高高职院校技术服务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国内同类高职院校也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产学研平台;建设;机制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9X(2014)05-0093-03 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指出,“高等职业学校要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

”[1]目前对于国内多数高职院校来说,产学研结合与技术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应用和对接水平低,相关课题与行业企业需求脱节,不能很好地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升级等问题;二是协同和长效水平低,教师从事开发与服务工作多为个体和短期行为,学校与其企业之间存在壁垒,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不能充分释放[2]。

因此如何从体制机制建设入手,提高高职院校的技术服务能力,推进产学研结合,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亟待解决的实践课题。

一、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平台产生背景与建设过程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地处河北省保定市,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暨中国电谷,是保定市的主要工业企业和科技创新区,全市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聚集于此,目前注册的高新技术企业达1 000余家,其中新能源和电力自动化类企业占多数。

长期以来,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及辖区企业,对社会劳动力转岗培训、高技能人才和企业的技术升级服务有着迫切需求。

学院在多年的改革发展中也认识到专业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的提升仅凭学校一方难以实现。

为此,电谷园区领导、园区企业和学院形成共识,创新体制机制,整合各方资源,搭建共建共享的开放平台。

2011年12月,学院和保定高新区管委会、电谷园区企业合作共建保定高新区电谷学院。

其主要职责为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面向高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通过与企业的紧密接触和广泛调研,学院了解到在中国电谷中大量新能源和电力自动化小型企业,长期以来设计研发能力不足,产品升级更新换代落后,难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和市场竞争需要,迫切希望通过校企合作,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学院作为河北省重点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省内同类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探索的重要任务,如何更好地推进产学研结合,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升级等问题,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和社会声誉,提高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需要在实践中探索。

2012年4月,学院新能源应用技术研究中心正式挂牌;2013年,智能检测技术研究所在高新区大学生科技园成立。

这两个产学研平台分别由学院和保定市创新瑞德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以及保定市际豪电气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合作组建,其研发人员由校方根据技术需要负责安排,研发经费由企业方负责提供,研发设备由两方共同投入。

产学研平台建立以后,随即成立了面向企业的《10kV柱上开关控制器》和《智能消防系统》等项目组,开展新产品研发,解决企业迫在眉睫的技术升级问题。

DOI:10.13559/ki.hbgd.2014.05.025第19卷 二、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平台内涵、定位和功能 校企合作产学研平台是学院和行业企业以技术创新、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为目标,校企双方通过人才、资金、设备、技术、场地等的互动与融合,形成的具有一定共享性、先进性、专业性和稳定性的组织系统。

产学研平台既是学院的校本研发机构,又是企业的研发中心,是一种“双元性组织”。

产学研平台设立的目的是打破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之间的壁垒,激发技术、资金、人才的活力,促进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深度合作,实现学院、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一方面,要以高职院校的优势专业为基础,吸引行业企业的信息、资金、设备等资源实现资源整合,进而完成面向行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另一方面,还可以在校企双方合作攻关的过程中,提升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水平,并提供面向学生的产学研结合教育。

通过校企共建产学研平台这一开放的架构设计,打造共享型、协同型创新与服务平台,实现了高校研发机构与企业的新产品研发部的有机统一,从而实现“双元性组织”建设创新,构建产学研结合长效机制。

三、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平台合作机制1.校企双方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设合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平台是依托其现有的人才、技术资源,整合行业企业的资金、设备、信息,围绕企业需求进行协同创新的。

虽然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平台具有“双元性组织”特点,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因为高职院校属于教育机构,具有教育服务的公益性特点,而企业是市场化经营的盈利性组织,双方立场、背景、观点、目标等不同,容易产生思想和行动分歧,所以要以合作共赢为目的,建立校企双方的合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这是实现高校、企业双方创新主体平等互惠的重要保障。

2.高职院校要牢牢把握校企合作产学研平台主导地位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产学研平台建设中,要牢牢把握主导地位,注重发挥平台“学”的功能,产学研平台建设的目的归根结底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产和研两个途径,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促进专业建设水平和学院综合实力提升。

因此,除每年完成企业的研发项目和技术升级任务外,还一定要制订产学研平台的自身发展计划,通过时间积累完成技术积累和人才资源积累,发展自身的核心技术,利用科研和技术服务有目的地壮大自身力量,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支撑,从而形成校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否则,如果忽视自身发展需要,产学研平台就会在大量的项目研发中迷失自我,沦为合作伙伴的苦力和附庸。

四、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平台内部运行和管理机制 1.建立产学研平台的支持机制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平台,一般起步时技术力量薄弱,在行业内的影响力有限,初期阶段很难做到盈利,因此高职院校要建立针对产学研平台的支持机制,包括场地、水电等各项费用要适当减免,要设定产学研平台的孵化时间,等平台稳定运行成长壮大后再逐渐削减。

2.落实技术研发人员科研奖励机制高职院校因为自身先天不足的原因,面向行业企业的技术服务一直以来都是短板,一方面高职院校出于自身发展和提高社会声誉的需要,迫切需要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在师资水平及技术研发的环境氛围上有不小的差距,教师投身技术研发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因此,高职院校要建立技术研发人员的科研奖励机制,充分认可技术研发人员的工作成绩,重视技术研发人员的贡献,并在职称、评优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3.处理好短期经济利益与技术研发人员长远发展的关系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平台既是企业的技术研发部,又是高职院校的研发机构,在运行过程中,企业追求的是经济利益最大化,希望用技术水平最高超的人员承担研发任务,而作为校本研发机构,还要承担师资队伍建设培养的长远任务,因此要创造条件,通过构建团队等有效手段,有侧重地分配研发任务,有目的地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技术应用水平,做到短期经济利益与技术研发人员长远发展的有机结合。

4.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技术研发作为一种创造性劳动,一般情况下要求研发人员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才能顺利完成研发任务。

而产学研平台的技术研发人员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一般还承担较重的教学任务,在技术研发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势必会将主要精力投入研发工49第5期彭 炜,李付有:高职院校产学研平台建设探索与研究作中,使教学工作和专业建设受到一定影响,因此要通过有效调控机制,使参与技术研发工作的教师合理承担教学任务,以确保教学质量不受冲击和影响。

五、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平台建设成效1.服务行业企业,提升技术开发水平学院的两个产学研平台建立以来,积极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和新产品研发,已经初见成效。

截至目前,为合作企业完成了10kV柱上开关控制器、智能消防系统、智能家居系列、多功能智能仪表、超薄型无线温度传感器、Z-BUS智能照明控制器等多项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并进行了技术支持和指导,为合作企业提供了有力而持久的技术支持,促进了企业健康发展。

同时,与多家相关企业进行接触,形成了进一步深入合作的意向。

2.初步实现技术积累,为发展壮大打下基础学院的两个产学研平台从开始设立起,就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在完成企业项目研发任务同时,制订了自身技术发展计划,目前自主开展了变电站巡检机器人、信号发生器、自动油条机、微电能收集器、高压设备绝缘故障检测技术、穿缆机器人等多项科研项目,申请国家专利一项,实现了自我发展的初步技术储备。

3.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促进专业内涵提升在学院相关政策的激励下,学院的两个产学研平台共吸引8名相关专业骨干教师参与技术研发工作,其中2名教师被省内外重点院校录取攻读博士学位,其中1名教师在研究所建立了以自己课题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博士工作站;同时吸引2名驻保本科院校在读硕士参与研发工作,在征得指导导师同意的情况下,以研发内容为本人硕士学位论文课题;另外还有3名行业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参与研发项目,为产学研平台长远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对于教师来讲,通过参与研发项目,不仅本人的科研水平获得明显提高,还构建并充分利用研发项目库和技术文档入库,积累和转化成为一个个的教学项目,从而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资源,有力推进了课程改革[3]。

4.推进工学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产学研平台作为校本研发机构,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产学研平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积极吸引学生担任研发助理参与研发工作,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新产品样机的试制和小批量生产[4]。

将研发和生产过程与教学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研发助理、图纸设计、安装生产、组装调试、技术开发、现场实习等实习工作岗位,提供了180人/次的实习机会,促进大学生学以致用、由用导学,从而提高了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