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学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学案及答案(全册)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学案及答案(全册)学案目录1. 第一单元学案及答案2. 第二单元学案及答案3. 第三单元学案及答案4. 第四单元学案及答案5. 第五单元学案及答案6. 第六单元学案及答案7. 第七单元学案及答案8. 第八单元学案及答案第一单元学案及答案学案内容:本学案主要涵盖了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课本阅读:通过阅读课本中的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到文学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主题等方面的知识。
2. 作:通过练写作,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词语研究:研究课文中一些重要的词语,增加词汇量。
答案:以下是本学案中涉及到的练题的答案:1. 题目1答案2. 题目2答案3. 题目3答案第二单元学案及答案学案内容:本学案主要涵盖了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课文阅读: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文学作品的情节、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知识。
2. 写作训练:通过练写作,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3. 语法练:巩固语法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答案:以下是本学案中涉及到的练题的答案:1. 题目1答案2. 题目2答案3. 题目3答案第三单元学案及答案学案内容:本学案主要涵盖了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课文阅读: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文学作品的结构、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知识。
2. 作文写作:通过练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 语法练:巩固语法知识,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答案:以下是本学案中涉及到的练题的答案:1. 题目1答案2. 题目2答案3. 题目3答案...(以此类推)第八单元学案及答案学案内容:本学案主要涵盖了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课本阅读:通过阅读课本中的文章,了解文学作品的特点、风格等方面的知识。
2. 写作练:通过练写作,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3. 词汇研究:研究课文中的生字词,扩大词汇量。
八年级思品上册第一单元复习学案
八年级思品上册第一单元复习学案跨越代沟雒城二中秦乐婷一、学习目标:1、理解孝敬父母的含义,在现实生活中,能做一个孝敬父母、体谅父母的人。
2、理解老师的职业,要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老师的问题。
二、活动方案:活动一:知识框架建构(对照知识结构阅读课文,复习课本知识)1、走近父母:A、孝敬父母的原因?B、如何孝敬父母?C、代沟析疑:代沟的含义?造成代沟的原因?2、和谐与沟通:A、积极沟通,减少亲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促进双方的相互理解。
B、与父母沟通的方法?(见P7)3、理解老师:A、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尊敬老师的原因、尊敬老师的体现B、良师与益友新型师生关系的内容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相互理解、共同努力C、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P12)活动二:做一个孝敬父母、尊敬老师的人(一)年12月起,南通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中推行孝敬父母,给父母洗一次脚的活动。
请你谈谈为什么要孝敬父母?1、因为父母赋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交给我们只是技能和做人的道理;2、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3、孝敬父母是现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更是一种法律规范。
(二){情景感悟}上思品课时,老师在教学中先后出现了两个明显的错误:第一次把“编辑”的辑写成了缉,第二次把“老妪”读成了“老欧”。
1、你是如何看待老师的错误的?老师不是十全十美的完人,老师也会有缺点和错误,对此,我们不能求全责备,老师也需要理解、宽容和帮助。
2、如果你在上这节课,你见此情景,会怎么做?委婉的向老师指出,或者课后与老师探讨。
3、你认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哪些方法?A、摆正自己的位置,自觉接受老师的指导;B、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C、了解老师的优点和长处;D、理解和宽容老师的缺点、过失E、主动。
热情地与老师交往。
三、多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都有一个以上的正确选项,请选出填在题后括号内,每题3分,共18分)1.《相亲相爱一家人》歌词中有这样几句话:“我喜欢一回家就把乱糟糟的心情都忘掉,我喜欢一起床就带给大家微笑的脸庞,我喜欢一出门就为了个人和世界的美好打拼,我喜欢一家人梦朝着同一个方向创造。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学案
第一单元课题1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初步认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内涵;知道利用物质的性质鉴别物质。
学习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学习难点: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的区别以及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
课前知识点要:一、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仅是形态的变化。
例:瓷碗破碎,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后变干了,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瓶子外壁迅速附着一层水雾,灯泡通电放热发光等2.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化学反应)。
特征:①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例:洗净的铁锅出现锈斑,食物腐败,人和动物的呼吸,植物的光合作用3.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变化中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
4.联系: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注意:现象只是判断的依据,不是根本,有发光、发热、生成气体现象的并非一定是化学变化。
判断物质变化不能仅仅依据是否有明显的现象,而应该看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或者判断原物质的构成微粒有没有发生变化。
有些化学变化是没有现象的,如一些中和反应,物理变化也可伴随有明显的现象如氧气液化时变成淡蓝色、电灯通电时发光也放热二、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等。
注:这里不需要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二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这些性质是可以被感知和测量。
2.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性、碱性等注: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有“可、易、能、会”等表示具有能力的字眼。
例:1.汽油燃烧——化学变化汽油能燃烧——化学性质2.铁生锈——化学变化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铁(在干燥的空气中)难生锈——化学性质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同步学习: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演示】实验1-1,1-2,1-3,1-4【观察、比较】完成下表。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学案:第一单元 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一单元 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学案1.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通俗、准确,包含感情的语言。
3.领悟“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表达的无比自豪、自信、自强的情感。
重点:梳理文章内容。
难点:体会通俗、准确,包含感情的语言。
一、预习新课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历史背景:1949年9月21-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
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致开幕词,发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篇著名的讲话。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各民主党派、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和特邀代表662人。
林伯渠、谭平山、董必武等分别就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作了说明。
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代表们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在同月30日,他在为这次会议起草的宣言中指出:“当我们举行会议的时候,中国人民已经战胜了自己的敌人,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我们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现在是站立起来了,我们民族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
”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成为人们表达历经艰难困苦的民族获得新生的无比自豪、自信、自强的话语。
(二)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三)字词:剥削(xuē)复辟(bì)不屈不挠(náo)挣(zhēng)扎警惕(tì)勉强(qiǎng)sī(撕)毁国huī(徽)gāng(纲领)松xiè(懈)jiān(艰)苦奋斗jué(决)议tú(屠)杀三、总体感知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6段):回顾历史——论证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第二部分(7~8段):立足当下——指明当前面临的问题及斗争的策略;第三部分(9~16段):展望未来——描绘民族振兴的壮丽蓝图。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复习学案)(学生版)24-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人教版2024)
单元复习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易错提醒】(1)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只有燃烧引起的爆炸才是化学变化,单纯由压力增大引起的爆炸是_____变化。
(2)有发光、放热、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也不一定有明显现象。
知识点2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识点3 常用实验仪器知识点4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化学试剂取用规则2.化学试剂的取用读数;【易错提醒】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____________。
3.给物质的加热(1)酒精灯的使用2)对试管内物质加热(1.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必须从试管底部套上、取下,防止异物掉落试管。
手持试管夹加热时,切记大拇指不能按在试管夹的短柄上,防止不小心摁下拇指导致试管滑落。
2.对试管预热时,若用试管夹夹持试管,则上下来回移动试管即可;若试管夹在铁架台上,则需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酒精灯进行预热。
3.对试管里固体加热时,固体要平铺在试管底,增大受热面积。
4.连接仪器装置5.洗涤玻璃仪器溶解,再用水冲洗。
知识点5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蜡烛由_____和__________组成,【易错提醒】1.描述时不可将实验结论当作实验现象来描述,即描述实验现象时切不可出现生成物的名称。
2.蜡烛熄灭产生的是“白烟”,不能说成“白雾”。
知识点6 科学探究1.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1)提出问题;(2) ________;(3)制定计划(实验方案);(4)进行____;(5)收集证据(记录现象、数据等);(6)解释与结论;(7)反思与评价;(8)表达与交流。
2.化学学习的特点:(1)关注物质的____。
(2)关注物质的____。
(3)关注物质____________,以及对结果的讨论和解释。
►考点一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典例1】如图所示为我国唐代名画《捣练图》。
画卷呈现的工序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 .捶打织品B .梳理丝线C .缝制衣物D .烧炭熨烫【变式1-1】成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第一单元学案
鸡西市第四中学2012—2013年度上学期初三历史导学案第1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课型】反馈课【课时】1【备课组】初中历史组【模式】目标导航、双主高效【学习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复习,进一步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点,并能熟练的应用于习题。
【单元剖析】本单元是人类文明的开端,主要介绍了世界古代史(自三四百万年前人类出现至公元十五世纪)。
世界古代史分为上古和中古两个历史时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上古时期)和封建社会(中古时期)。
本单元介绍的是上古时期的历史。
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史前时期(原始社会时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逐渐被阶级社会所代替。
在世界范围内,非洲的尼罗河流域、亚洲的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等地区,从五、六千年来陆续出现了国家,进入了奴隶社会——大河流域的东方文明出现。
后来,欧洲的希腊、罗马也相继进入了奴隶社会——西方文明开始。
【单元重点】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金字塔的建造;汉谟拉比法典;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繁荣。
【单元难点】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古代文明为何产生在大河流域;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对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全面认识;对古代罗马历史基本发展线索的把握。
【思维导航】注意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纵向历史发展线索,同时也要注意地域间的横向联系,如亚非文明古国和欧洲的文明古国;还有同一类事物的横向联系,如亚非古国残酷压迫奴隶或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内容。
本单元内容一定要从整体上有效把握。
分析课文中的小字、引文、图表,学会研究性学习。
观察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希腊、古罗马的地图,建立历史的空间观念。
【学习格言】没有学不好的,只有不想学的,不要轻易放弃学习。
【选择】(每题3分,共69分)1、埃及被称为“尼罗河的馈赠”,下列属于尼罗河流域文明成果的是()A、金字塔B、造纸术C、佛教D、阿拉伯文字2、种姓制度中,处于第二等级的是()A、婆罗门B、刹帝利C、吠舍D、首陀罗3、下列遗址和文物代表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古代文明,其中代表非洲文明成就的是()A、狮身人面像与金字塔B、克里特王宫C、空中花园想象图D、罗马广场4、在两河流域孕育的古代人类文明是()A、古代埃及B、古代雅典C、古代斯巴达D、古代罗马5、“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出自()A、《伊索寓言》B、《荷马史诗》C、《诗经》D、汉谟拉比法典6、有人想去参观欧洲最古老的文明遗迹,应建议他去的国家的是()A、英国B、希腊C、埃及D、意大利7、四大文明古国兴盛的共同原因之一是()A、交通便利,适宜发展商业B、地处大河流域,土质肥沃C、城市国家兴起较早D、善于军事远征8、目前,大多数的人类学家认为,现代人类最早起源于()A、亚洲B、欧洲C、非洲D、美洲9、罗马共和国建立的时间是()A、公元前509年B、公元前73年C、公元前49年D、公元前27年10、被称为西方文明之源的是()A、古代埃及B、古代日本C、古代希腊D、古代罗马11、汉谟拉比法典维护的是()A、自由人的利益B、地主阶级的利益C、奴隶和平民的利益D、奴隶主阶级的利益12、如果你是一位考古学家,你想研究最古老的人类化石,你应该去()A、亚洲B、欧洲C、非洲D、美洲13、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家庭,在我们这个家庭中拥有着不同肤色、毛发、眼型、鼻型的成员,存在这一差别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环境B、人类基因C、古猿遗传D、饮食习惯14、“夫五千年以前,人户稀微,制作未备,何以能成此大工?”这是针对古代哪一建筑物而发出的疑问?()A、中国秦长城B、古希腊帕特农神庙C、汉谟拉比法典D、古埃及的金字塔15、我们熟知的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和王后的陵墓,对其的叙述,错误的是()A、因形似汉字“金”而得名B、因用黄金堆砌而得名C、是国王权力的象征D、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16、下列人物,公元前18世纪统一了两河流域的是()A、伯利克里B、凯撒C、屋大维D、汉谟拉比17、汉谟拉比法典维护的是()A、自由人的利益B、地主阶级的利益C、奴隶和平民的利益D、奴隶主阶级的利益18、一个奴隶反驳不让他吃饱饭、只逼他拼命劳动的奴隶主说:“牛马还要吃草睡觉,你这样对待我,简直不是我的主人!”结果,按该国的法律,这个奴隶的两只耳朵被割掉了。
第一单元学历案-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语文学科第一单元学历案单元学习目标1.感受课文中丰富多彩的景物之美,激发对大自然、对人生的热爱。
2.掌握朗读的要领,重点学习重音和停连,通过朗读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揣摩课文语言,提高鉴赏能力,初步掌握写景的手法。
第一课时别样的景,别致的美——《春》朗读训练【课标要求】1.正确朗读文章;2.能理解、分析内容;3.能体会重要词句,领悟文章内涵。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
2.品析重点词句,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3.积累、运用精彩的语言。
【学习过程】任务一:情境导入1.我们即将迎接班级“朗读者”挑战。
那就让我们好好练习朗读吧!任务二:实战演练1.这是一篇散文,就像一首诗,听名家范读课文,张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再现文中描绘的春景,感受大自然的蓬勃生机。
2.学生大声朗读,模仿名家,读出美感。
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提示朗读中要重读的字词句,以及应该停留连接之处。
(朗读符号的运用,关注课本P4注释【4】【5】有关重音和停连的解释。
)技巧一:停连例1:“没有鸡鸭也可以没有鱼肉也可以青菜豆腐不可少”,这句话可以用不同的停连形成不同的语言效果。
1.没有鸡鸭也可以没有鱼肉也可以青菜豆腐不可少。
(强调要有肉类)2.没有鸡鸭也可以没有鱼肉也可以青菜豆腐不可少。
(不要有肉类)读出停连,指朗读语流的停顿和连接,就是表现朗读的语言节奏,读出快慢适度,有张有弛的效果。
通过这个示例我们可以发现通过不同的停连方式,可以读出不同的语境和语意。
“∨”停顿号。
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不论有无标点均可使用,停顿的时间稍稍加长,如用于有标点符号的地方,表示停顿的时间再长一些。
“∧”连接号。
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表明为了表达的需要,在此处要一口气连贯地读下来,有标点也不停顿。
技巧二:重音例2:他一天就喝三瓶水。
a.他.一天就喝了三瓶水。
(强调不是别人,是“”。
)b.他一天就.喝了三瓶水。
(逻辑重音落在副词状语“”上,强调只喝瓶水。
西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学案
第一单元1 小数乘整数(算理)项目内容1.改写下列算式。
12×3=( )○( )○( )2×70=( )○( )2.思考:0.8+0.8+0.8+0.8+0.8可以怎样改写?3.西红柿4.2元/千克,买6千克西红柿要多少元?分析与解答:根据总价=单价×数量来计算,列式为4.2×6。
(1)把4.2×6改写成4.2+4.2+4.2+4.2+4.2+4.2=( )(元)(2)4.2×6还可以这样计算:4.2元=( )角( )×6=( )(角) ( )角=( )元所以4.2×6=( )(元)(3)还可以列竖式计算:4.通过预习,我知道了计算小数乘整数,可以把小数乘法改写成( )来计算,也可以把小数乘法改写成( )乘法后计算,还可以通过( )来计算。
5.竖式计算。
0.7×3= 0.5×5= 3.1×5= 温馨知识准备:整数乘法的计算。
提示参考答案1.12 + 12 + 12 70 + 702.0.8×53.(1)25.2 (2)42 42 252 252 25.2 25.2 (3)25.24.加法整数竖式5.2.1 2.5 15.52 小数乘整数(小数位数)项目内容1.口算。
3×6= 5×8= 7×5=8×2= 2×9= 4×6=2.每袋糖果重0.75千克,一箱糖果有24袋。
这箱糖果重多少千克?分析与解答:根据题意,列式为0.75×24。
(1)按照小数乘整数的方法,可以把0.75乘( )转化为整数,再乘24,结果再除以( )。
(2)按照整数乘法竖式计算后数一数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在算得的结果中从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竖式计算为( ),因数有两位小数,则从积1800的右边起数出两位,点出小数点,结果为( )。
3.通过预习,我知道了计算小数乘整数,可以把小数乘法来按照整数乘法来计算,算出结果后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则从积的( )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学案新人教版
4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文学常识。
2.熟练背诵并能准确默写全诗。
3.品味语言,感悟诗歌意境,了解古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4.培养学生的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难点】1.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意境。
2.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观沧海自主研习原文赏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观”字统领全篇,体现本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同时,也写出了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实景描写。
实写俯瞰沧海神奇壮观的景象。
描写时先总后分,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了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想象埋下了伏笔。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想象与夸张进行虚写,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来表达诗人想要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观沧海》是一首著名的乐府诗。
主题思想诗中通过描写大海吞吐日月、包容万象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想要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特色赏析虚实结合,借景抒情。
作者将对大海的实景描写与丰富的想象相结合,借大海的壮阔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巩固练习1.诗中描写岛上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2.描写风起波涌,表现大海的壮阔的句子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通过夸张想象,表现作者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交代观海地点,统领全篇的句子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若”字表明是虚写,说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高中语文必修1新人教版学案:第一单元 第一课 沁园春 长沙含答案
《沁园春·长沙》学案[教学目标]1。
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教学过程]一、知识链接:1。
请填空(古代描写秋天的诗句)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⑵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⑶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唐]刘禹锡《秋词》⑷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唐]杜甫《绝句》2.词的有关知识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 或“曲子词” ,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 字以内为小令;59 至90 字为中调;91 字以上为长调。
3.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 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因而这年10 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同步学案
新世纪教育网 精品资料 版权所有@新世纪教育网新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新世纪教育网亲爱的爸爸妈妈聂华苓学习目标1、领会文章的主题。
2、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3、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课前自学 (一)作者简介聂华苓,美国华裔女作家;代表作有《台湾轶事》等小说集,《三十年后》等散文集,《百花文集》等翻译集。
(二)、识记重点字词1、 注音:杀戮( ) 悼念( ) 屹立( ) 肃穆( )( ) 恍惚( )( ) 荒谬( ) 憧憬( )( )2、 词解:响彻云霄: 憧憬 :荒谬: 恍惚: 二、合作探究1、默读课文,概括课文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2、 达的主题是什么?三、组间展示1、析一析“历史”与“现实”(1)分别寻找文中写“历史”写“现实”的内容,并联系起来析其作用。
(2)为什么说“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2、析一析“沉重”与“美丽”3、圈读,析一析“引文”与“正文” (1)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2)结尾引述死者的遗言有什么作用? (3)引文和正文有什么关系? 四、精讲点拨 五、达标检测1、第一层的第一句话“凄风。
苦雨。
天昏。
地暗。
”这里为什么一个词就是一句话,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2、第三层,分析对比西德与日本两位作家的发言,思考:面对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人的态度、表现有何不同?3、第四层,为什么用这么一大块的篇幅摘抄遗言?六、拓展延伸你对这两位作家的行为是如何评价的?请以“历史告诉我们”为题作文,说说你学完本文后的感想。
第一单元富强与创新复习学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一单元富强与创新r 改革开政的历史苜景第三步:重难知识易混易错(一)踏上强国之路1 .人类的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矢志追求的目标(1)向往美好生活、期盼更多福祉是人类的共同理想。
(2)数百年来,强国富民一直是中华民族矢志追求的目标。
2 .中国共产党担当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面对近代以来民族的衰落、国家的危亡,自觉地担负起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的历史使命。
3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1)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
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取得巨大成就,也经历过很多挫折,遭遇过发展困境。
(2)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抉择,由此开始的伟大变革冲f 改革开故<8发Iil - -改季开的的作用一改羊开fifi∙5故和发IK 社会生产力.懑发我Hl 蛭济建及活力的关矣踏上强国之路坚持改革开放-J 中国Et 漕JMl -麦向共同窗格- 富强与创新 — 创新驱动发展- 表双方Bl中国登济牌飞的作用和影晌{ 改茎的出发点和港“克L 共豆发展成奥-r 例≡f 改变生箭- 对世界 WΦB -粉立正•的财室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妻求实发共享发展底里军改的指58「生活处处有创新-创岳是一片使话方式βSStf (正•认织创斯)--创的带芈蚀点和成就感-各钟我残就可以、郡等要创新L 色新让生as 更美好「你既是推动人类社会由前发区的击麦力田-倒Sf 己煌成为世界主要国事发展旗18的中心在漱忽的国际竟集中,唱创新者运,Ie 创薪芒 逐,堆创新古胜创第友IB 是中华艮族要我光的国运所系,是运应 和引阪我国发祟新常尊的理买需要我国改革开放事业送入双坐克难的关僚时明,更 和呼*解新的时代秸裨-改举创・推动中国走内后医L 中国正在通由为国富民的创例is 上<钊新逐同(妁何总设色新暨国家?)改军的内通改羊送行内的原因中国纹济再力的表现破了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传统认识和体制障碍,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复习教案:三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第一单元
复习教案:三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第一单
元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第一单元的重点词汇和基本句型。
2. 理解第一单元中的课文内容,并能够简单复述。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第一单元的重点词汇和基本句型的学习。
2. 对课文的理解和复述。
三、教学准备
1. 《三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教材。
2. 多媒体设备。
3. 教学课件和练习册。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课文中的图片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的内容。
2. 词汇和句型学习(15分钟)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跟读,学习第一单元中的重点词汇和基本句型。
3. 课文理解和复述(25分钟)
分组让学生互相讨论课文内容,并进行复述。
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4. 阅读理解练习(15分钟)
教师出示几道与课文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学生独立完成并互相交流答案。
5. 小结与反馈(10分钟)
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反馈。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练习册中与第一单元相关的习题。
2. 复述第一单元的课文内容。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复习教案的方式对三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第一单元进行了复习。
教师通过导入、词汇和句型学习、课文理解和复述、阅读理解练习等环节,使学生巩固了第一单元的知识点,并提高了语文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单元小猫钓鱼学案9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单元小猫钓鱼学案9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单元小猫钓鱼学案 1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知道0的三个含义,通过直尺认识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2.指导学生规范写0,培养学生书写能力.3.引导学生观察图,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教学重点:1.初步知道0的含义,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2.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学难点:理解0的三个含义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教师:大家喜欢听故事吗?你们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二、观察画面,引入新课(一)出示主题图.教师:你猜猜故事里的小猫是哪一只?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别的小猫钓了多少条,你们知道吗?你们能把这些数写在下面的田格里吗?1.出示图片(1)学生在书上写数.(2)展示教师:你认为他哪写的好,哪还需要改进呢?2.出示图片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0”的认识.(板书:0的认识)教师:你们的知识可真丰富!0也和1、2、3这些数一样,也是一个数.师指着小猫下面的0问:在这里0表示什么呢?(二)感知0的另两种含义.教师:你还在哪见过0?我们在直尺上发现了0,请同学们拿出直尺看一看.1.出示图片教师:直尺上的数是怎样排列的?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这些数是按顺序排列的,从0开始的)这个0表示什么呢?小组同学互相说说.谁来说说你们组的意见?小结:直尺上的这个0,表示开始,起点的意思.2.出示图片教师:在温度计上也有0,这个0又是什么意思?教师:0度是水变成冰的温度,当温度下降到0度时水就开始结冰了.3.出示图片教师:0度可以这样表示.三、学习写0.(一)教师:我们在这么多地方见过0,0是怎样写出来的,请看大屏幕.1.课件演示:0的写法2.边演示边讲解:0是一笔写成,起笔在右上边线中间偏上一点,向上碰到上边线,再向左下写,写到横竖中线焦点的地方,与竖中线接触,然后向右下拐,到下边线中间偏左的地方与下线接触,再往上拐到中线附近,与右边线接触,再继续向上,收笔处与起笔处相连接. 教师:请你用手指和课件演示一起写一遍.学生书空(二)出示图片1.学生练习书写.2.出示学生作品.教师:你认为他哪写的好,哪还需要改进呢?(三)出示图片1.教师:你能把下面的空格写完吗?2.出示学生写法001 002 003 004 005006 007 008 009 010001 002 003 004 005001 002 003 004 005教师:哪种写法对呢?为什么?(这两种方法都对,第一种是接着写的,第二种是照样子写的.)教师:你们写得真棒!在写好字的同时,还注意了写字的姿势.四、课堂练习(一)出示图片:请你从0开始,按顺序把这些数连起来教师:你们画出的是什么呢?(小熊举重)谁还想把你的作品给大家看看?(二)出示图片:怎样数得快?教师:请你先想想,怎样数快,再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快.(指名演示怎样数.)五、课堂小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0呢?探究活动与众不同活动目的1.使学生加深对5以内数的认识.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活动过程1.教师出示活动题目:在0、1、2、3、5这5个数中,哪一个数与众不同?2.学生分小组讨论.3.学生集体交流.分析与参考答案一个数是不是与众不同,要看选择怎样的标准,选择不同的标准,就会有不同的“与众不同”,下面只是几种不同的说法:0与众不同,理由是只有0小于1,而其他3个数都大于1;也可以说1的起笔和收笔是重合的,所以0与众不同;1与众不同,因为只有1是处于两个双数中间;2与众不同,因为有两个数比2小,有两个数比2大,2处于中间位置;3与众不同,因为在3个单数中,3处于正中间的位置;5与众不同不同,因为0、1、2、3这三个数都是一笔写成,而5是用两笔写成;也可以说只有它大于3,而其他三个数都小于3;还可以说前面四个数中,相邻两个数都相差1,只有5与3是相差2;因此5的确与众不同;从上面的解答来看,一道题的答案不一定是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活动说明这个探究活动的答案还有很多种,只要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都应该算正确.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单元小猫钓鱼学案 2【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以轻松、诙谐的歌声表现小猫钓鱼的有趣情景,并使他们懂得做事必须“一心一意”的道理。
七年级第一单元学案第一二三课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了解我国远古居民生活的概况。
2、初步培养观察分析历史图片的能力、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3、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学习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时间:;地点:。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北京人1、距今时间:;地点。
2、相貌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
3、生活情况:(1)能够制造和使用。
(2)过着生活,形成早期的。
(3)已经会使用,还会保存火种。
火的使用,。
4、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三山顶洞人1、距今时间:;地点。
2、相貌特征: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3、生活情况:(1)仍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和技术。
(2)已会。
(3)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死后还要埋葬。
(4)生活的集体是由结合起来的氏族。
(氏族公社的特点:有血缘关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的群体);财产共有(没有私有财产);地位平等(共同劳动,共同消费食物)。
)【合作探究】1、填表并总结: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远古人类距今时间体貌形态工具制造火的使用社会组织观念北京人山顶洞人【同步练习】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人2、暑假是外出旅游的好日子。
假如你已经去过出土我国最早人类的遗址,那么你能告诉我,它位于哪个省吗?( )A.云南省B.贵州省C.浙江省D.陕西省3.据考古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有180万年。
如果这是真实的那么我国人类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年A.10万年B.20万C.100万年D.180万年4、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A.有无语言B.会不会制造工具C.会不会使用火D.能否直立行走5、“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前,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3.1课百合花学案部编版上册
百合花1。
阅读这篇小说,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掌握时代人物普遍心理.2。
掌握基本梳理情节的方法,强化小说阅读的整体意识.3。
从细节和意象切入,分析小说的人物和主题。
自主预习1.识记生难字劈.手(pī)虔.诚(qián)半晌.(shǎng)执拗.(niù)尴尬..(gāngà)讷.讷(nè)讪.讪(shàn)鹿寨.(zhài) 忸怩..(niǔní)包扎.(zā)发髻.(jì) 踌躇..(chóuchú)2.读准多音字(1)脸涨.得像个关公zhàng其他读音:zhǎng组词:涨潮(2)执拗.niù 其他读音:ǎo组词:拗断课堂探究1。
整理小说的情节,找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
整理故事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语句,概括人物性格特征.3.分析本文中“破洞”“野菊花”“毛竹"“百合花”等意象的象征意味.4.本文主题一直被认为是歌颂军民鱼水情,赞扬解放军战士不畏牺牲的高尚精神,你是否赞成这种观点?核心素养专练阅读《百合花》节选,回答下列问题。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
我强忍着眼泪,跟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
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
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
"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
第一单元圆的面积(二)(学案)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单元圆的面积(二)(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圆的面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掌握圆的半径、直径与圆的面积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圆的面积公式:S = πr²2. 半径、直径与圆的面积之间的关系:(1)半径r与圆的面积S成正比:S = k r²(k为常数)(2)直径d与圆的面积S成正比:S = k (d/2)² = k (d²/4)(k为常数)3. 圆的面积计算方法:(1)已知半径,直接代入公式计算面积。
(2)已知直径,先求出半径,再代入公式计算面积。
(3)已知周长,先求出半径,再代入公式计算面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圆的面积公式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理解圆的面积与半径、直径之间的关系,熟练运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复习上一节课内容,回顾圆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圆的面积。
2. 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等活动,发现圆的面积与半径、直径之间的关系。
3. 讲解:讲解圆的面积公式,解释公式中各个字母的含义,强调公式的重要性。
4. 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圆的面积与半径、直径之间的关系,提醒学生注意公式中各个字母的区分。
6.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圆的面积计算方法。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动手操作能力。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圆的面积公式的掌握程度。
3. 作业反馈:收集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圆的面积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4. 学生访谈:课后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在学习圆的面积过程中的困惑和收获。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习作《热爱生活,热爱观察》学案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热爱生活,学会观察》指导含范文一、习作内容写作实践要求:一、九月份,由夏入秋,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增大,自然景物、人们穿戴等方面也相应发生了许多变化。
你注意到了吗?生活中去细心观察、体验,选取一个场景,写一段文字,描述这些变化。
别忘了取一个别致的题目。
二、刚上初中,来到新校园,走进新教室,见到新老师,结识新同学,你一定有许多新的见闻、感受和想法吧?请拿起笔,从中选择一个方面,把它写下来。
字数不限。
三、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欢笑,有感动,当然也会有泪水,有悲伤......这些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体验,一点一滴都是生命中宝贵的财富。
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有什么经历让你深受触动,难以忘怀?回忆一下,把它写下来。
题目自拟。
不少于600字。
二、习作指导学习目标:1.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做一个有心人。
2.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积累写作素材。
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3.明白写作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生活、对写作的热情。
描述九月份由夏入秋的各方面变化,需要小作者有序细心观察与体验后才能完成习作。
怎样来细心观察与体验呢?可以从早到晚观察自然界的各种景物的变化,以及个人的感受与体验,可以对各行各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们穿戴的变化进行细致观察。
之后,选择一个比较典型的场景来描绘这个变化,比如校园、车站等人群比较多,自然景物比较多的场景。
描写时需要围绕一个主题抓住景物和人们的穿戴特征,有顺序,不同角度,调动多种感官来描绘,然后再给这段文字拟一个别致一点的标题。
要写好进入初中后的新见闻、感受,需要先全面回顾进入初中后的所见所闻所感,然后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受最深,最有想法的一个方面来写。
需要注意的是写好这个方面,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且只选择能够表现这个中心的内容来写。
最能表现中心的重要见闻感受就写详尽具体些。
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经历和体验,然后选择一个让你最深受触动,难以忘怀的经历来写,并想想这个经历为什么令你深受触动,为什么令你难以忘怀,深入思考后提炼出一个主题来。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化学学案)
,操作要点是
取用较多量时,直接倾倒,操作要点是 (2)酒精灯的使用: )酒精灯的使用: 酒精灯内的酒精应及时 使用时应特别小心,绝对禁止 禁止 烧起来,应该用 (3)药品的加热: )药品的加热: ①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试管里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上套,夹在试管中上部,并先给试管内液体 面成 度角,试管口不能对着 或 。 ,其余注意事项与加热液体的相同。 ,然后注入水并振荡,如果内壁附 ,也 , 试管夹要从试管底部往 或 。熄灭酒精灯时应 来扑灭。 ,灯芯要及时修剪;酒精的量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禁止 ; 。万一酒精在桌上燃 ,
(5)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 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所用的仪器是 筒内液体的 题图中量筒内液体的读数是 读数会偏 ,用量筒时,量筒必须放 ,视线要跟量
保持水平。 如果视线偏低(仰视) , 。
,如果视视线偏高(俯视)读数会偏
【思考题】某同学用量筒取液体,他先平视凹液面最低处为 20mL,倒出一部分液体,他又俯视 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 10mL,则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是( ) A.小于 10mL B.等于 10mL C.大于 10mL D.无法确定
7
8.给 20mL 液体加热,需要用到下列仪器中的( ) ①试管 ②烧杯 ③试管夹 ④酒精灯 ⑤石棉网 ⑥量筒 A.①③ B.②④⑥ C.①③④⑥ D.①③④⑥⑧ 9.图中的各项操作中正确的是( )
⑦铁架台
⑧胶头滴管
10.在某一次实验中需要给 3mL 液体加热,应该选择( ) A.容积为 15mL 的试管 B. 容积为 5mL 的试管 C. 容积为 10mL 的试管 D.容积尽可能大一些的试管 11.某同学要用托盘天平称取 5.2g 药品,在称量过程中发现指针向左偏,这时他应该( ) 某同学要用托盘天平称量一只烧杯的质量, 在称量过程中发现指针向左偏,这时他应该 ( ) A.添加砝码(或游码向右移) B.增加药品 C.减少药品 D.减少砝码(或游码向左移) 12.某同学在用托盘天平称量食盐时,错误的把食盐和砝码放反了,称得食盐为 12.4g (1g 以下 用游码),如果其它操作正确,那么食盐的实际质量为( ) [提示:当天平达到平衡时,其质量 为 左边==右边+游码 , 即游砝的质量只能加在右边 ] A.11.6 g B.12 g C.12.4 g D.12.8g 第一单元知识小结 知识网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达标检测
1、读一读,写在括号里
10200 ()10020()5006500()5065000()13500 ()135003500()70080 ()1500300()119000000()216009000()
2、判断正误、错了的请你改一改。
(1)6231400 读作:六百二十三一千四百()
改正:
(2)173400500读作:一亿七千三百四十五万五百()
改正:
(3)37500436040读作:三百七五亿四十三万六千零四十()
改正:
3、写出下面各数:
六十五万写作:七千八百万写作:一百零三万四千写作:十万九千三百二十写作:一千零四十万零七十写作:四千零五万写作:九十五亿零四万写作:三百零三亿零三百万写作:
1、同学们知道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吗?请你读一读下面的这段文字,写出横线上的数吧!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地处城市中轴线北段,面积一千一百三十五万(写作:)平方米。
包括六百八十万(写作:)平方米的森林公园,和四百零五万(写
作:)平方米的奥运中心区。
公园内具有代表性的新建场馆有:国家体育场,可容纳八万(写作:)人,国家体育馆,可容纳一万八千(写作:)人,国家游泳中心,可容纳一万七千(写作:)人
2、写出下面各数。
五十六万零五十六写作:
七亿七千零一万零八百写作:
四百七十八万九千零六写作:
一亿零二万零三写作:
五百零九万四千六百写作:
二千一百六十万零九百写作:
一亿一千九百万写作:
三亿零七百万零四十写作:
八亿零二万七千三百写作:
四十三万二千五百五十一写作:
二千零九十万三千写作:
八十万三千零九写作:
当堂检测:
一、知识卡片又来啦!认真阅读,解答问题。
1、把上边这些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填在表格里。
2、请按照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排列起来,(填州名)
()、()、()、()、()、()、()二、把下面各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89000000=785000= 509000=
把下面各数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500000000= 995000000000= 7421000000000=
三、比较大小
72108 ○1357900 617000 ○62万10110 ○9999
4762504 ○4762513 四千万○九百九十万89001 ○89101
四、判断对错。
1、个、十、百、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
2、 85003000读作:八千五百万零三千。
()
3、最小的自然数是0。
()
4、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
5、到2003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29227万人,这个数是近似数。
()
当堂检测:
1、把下列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12分)
230000=()万 36700000=()万 635000000=()万1800000000=()亿 5000000000=()亿 5063000000000=()亿2、把下面各数四舍五入到“万”或“亿”位。
7097344≈()万 60004795≈()万 240000950≈()万3、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它们的近似数。
513609≈()万 14999≈()万 917250≈()万 562800≈()万
123400≈()万 398000≈()万
4、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19□650≈19万
99□365≈100万
6□537260≈7000万
1□060060≈1000万
5、把下面各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
(1)45067 456072 460752 460572
()>()>()>()
(2)6010万6100万6001万1600万
()>()>()>()
6、□里可以填什么?
53400 >□3465 □5601 >45250
4□560 <44560 □0000 >59999
5、思考题:填空 19□785≈20万 20□968≈20万□内可以填入哪些数字?近似数比实际数大还是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