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柯尔克孜族姓氏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1-03-26

作者简介:吴占柱(1947-),男(柯尔克孜族),黑龙江富裕人,理事长,主要从事柯尔克孜族历史与文化研究。

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11年第3期(总第122期)民族学与人类学

黑龙江柯尔克孜族姓氏研究

吴占柱

(黑龙江省民族研究学会,哈尔滨150081)

摘要:清代柯尔克孜人东迁到黑龙江时,有达本、额其格、嘎博韩、蔡音德热、博勒德热、害热格斯6

姓。清末民初,分别改为汉姓吴、常、韩、蔡、郎、司,后来在蔡姓中又能分化出一个“刘”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柯尔克孜族姓氏逐渐增多,由原来的7个增加到20多个。这表明,黑龙江柯尔克孜族姓氏的演变符合社会总体发展趋势,也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必然规律。

关键词:黑龙江;柯尔克孜族;姓氏;中图分类号:C9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

4922(2011)03-0086-03黑龙江柯尔克孜族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从叶尼塞河上游的特斯河流域自西向东,途径内蒙古大草原迁至嫩江草原上的乌裕尔河畔。东迁后一直湮没于其他民族之中,未被周邻知晓。直到建国后的50年代初才被识别为吉尔克斯族,60年代初改称柯尔克孜族。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本世纪,对黑龙江柯尔克孜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的全面研究进入高潮,并取得突破性成果,在学术研究上填补了历史空白,姓氏研究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作如下简述。

一、姓氏的演变

根据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记载,黑龙江的柯尔克孜人东迁到齐齐哈尔时总计276人,分别安置在3处,其中,齐齐哈尔116人,嫩江72人,爱辉88人,现在富裕县境内的柯尔克孜人就是安置在齐齐哈尔的后裔,他们一直生活在齐齐哈尔以东地区,乌裕尔河两岸共有吴、常、韩、蔡、郎、司六姓人家。柯尔克孜人姓氏,从清末民初逐步改称汉姓。其中“吴”姓是来自“达本”,“常”姓来自“额其格”,“韩”姓来自“嘎博韩”,“蔡”姓来自“蔡音德热”,“郎”姓来自博勒德热,“司”姓来自

“害热格斯”。后来,在蔡姓中又分化出一个“刘”姓来。关于刘姓的来源在柯族中还有一个传说,传说从前有个蔡姓寡妇,领着几个孩子在雅洲村利用这里的交通便利开大车店。经常有过往的汉人住店,来来往往的旅客都叫她刘寡妇,意思是留下来住店,长此以往她就变成刘姓了,其儿女也开始姓刘。解放前,柯尔克孜族的姓氏就这七个,只有柯尔克孜族改其他民族姓氏的,没有其他民族改为柯尔克孜族姓氏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柯尔克孜族姓氏增多,由于在升学、就业、提干、生育等方面国家给予柯尔克孜族许多优惠的政策,所以柯尔克孜族无论男女同其他民族结婚后,其子女的民族成分都愿意按政策报柯尔克孜族,所以柯尔克孜族姓氏越来越多。据2001年调查,五家子村柯尔克孜族同汉族通婚的19户,同蒙古族通婚的7户,同达翰尔族通婚的2户,同满族通婚的1户。随着民族间通婚的增多,柯尔克孜族的姓氏也由原来的7个增加到20多个。除原来的7个姓之外,仅在五家子一个村又出现了王、梁、何、范、宋、李、多、孙、秦、房、崔、乔、钱、安、郭、张、冷等。历史的发

·

68·

展表明:黑龙江柯尔克孜族姓氏的演变是符合社会总体发展的趋势,也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必然规律。

二、姓氏与村落

柯尔克孜人东迁初期逐水草而居,历经约50年的生活后,以姓氏家庭为单位建房定居,每一氏族择一地而住。姓氏不同,居住地也不同。根据笔者调查,他们早期的居住情况是:吴(达本)姓主要居住在乌裕尔西岸的查哈莱村,查哈莱蒙古语是钓鱼郎的意思,是柯尔克孜人最早的定居点。东北解放后,国家征用查哈莱村为沈阳军区炮弹实验基地。为此,将此村的住户有组织地迁至附近各地。常(额其格)姓居住在与乌裕尔河北岸的三间房村,村内分为东常、中常、西常三大户,民国初期,这里是齐齐哈尔通往依克明安旗的重要通道,土匪横行,社会混乱。约在1928年,常姓三大户商量决定搬迁到大泉子、七家子和五家子村,此村从此消失;韩(嘎博韩)姓居住点为嫩江东岸的三家子村,柯尔克孜语为“嘎哈格奇”,因与其他民族发生冲突后,全部迁至五家子村居住;蔡(蔡音德热)姓居住在乌裕尔河东岸的班岱村,蒙古语为摔跤的意思。民国期间,大批关内汉民涌入后开荒种地。约在1932年,蔡姓人不适应农耕生活,后搬至五家子村居住;郎(博勒德热)姓、司(博热格斯)姓,还有蔡姓、刘姓、吴姓家族多居住在乌裕尔河左岸转弯处的雅州村,由于大批关内汉民涌入后开荒种地柯尔克孜人不习惯农耕生活,后逐渐迁到五家子村和七家子村。建国以后,黑龙江的柯尔克孜族主要聚居于富裕县境内的五家子和七家子两个村。五家子村大约形成于19世纪初,最初全村居住的都是柯尔克孜族,现在柯尔克孜族比例也是最多。有说是因为有柯尔克孜族的五姓居住于此的缘故,有说是因为最初只建了五间房。由于这里地理位置好,水草丰美,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所以各地方居住的柯尔克孜族人逐渐迁移到这里,逐步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七家子村,形成于1928年,历史上属于依克明安旗管辖,今属于富裕牧场九队(垦区柯尔克孜民族村)。过去依克明安旗在七家子村招户耕田种地,其他地方的柯尔克孜族陆续搬到这里,从而形成了七家子村柯尔克孜族聚居点。

东迁后的柯尔克孜人,经历了200余年的发展,逐步打破了氏族的界限,出现了交错杂居的局面,形成现在的小聚居、大分散的居住格局。据全国第五次(2000)人口普查,黑龙江柯尔克孜族有1473人,其中富裕县有1155人,占全省柯尔克孜族人口78.4%。五家子村和七家子村有柯尔克孜族427人,占富裕县柯尔克孜族人口的37%。

三、姓氏与族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黑龙江柯尔克孜族研究工作进入了新阶段。据了解,中央民族大学著名语言学专家胡振华先生,20世纪80年代来到黑龙江富裕地区,在对柯尔克孜族的语言、历史和民俗的田野式调查时,曾记录了柯尔克孜族民间歌手韩淑珍的一首名叫《爱马歌》的柯尔克孜族民间歌曲,并进行了汉译,其汉文歌词为:“我曾在河滩里纵马奔驰,

受到蔡音德热家人人赞夸。

如今我到哪才能找到呢?

我那心爱的枣骝骏马。

我曾在小山岗前纵马奔驰。

受到博勒德热家人人赞夸。

如今我到哪才能找到呢?

我那心爱的枣骝骏马。

我曾在山埂前纵马奔驰,

受到害热格斯家人人赞夸。

如今我到哪才能找到呢?

我那心爱的枣骝骏马。

我曾在高山下从马奔驰,

受到他本家人人赞夸。

如今我到哪才能找到呢?

我那心爱的枣骝骏马。

我曾在草原上纵马奔驰,

受到嘎博韩家人人赞夸。

如今我到哪才能找到呢?

我那心爱的枣骝骏马。

我曾在屯子前纵马奔驰,

·

78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