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柯尔克孜族姓氏研究
齐齐哈尔民俗风情
齐齐哈尔民俗风情
1、满族民俗风情
(一)族源。满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民族。富裕县现有满族人约7000余人。17世纪中叶,沙俄入侵我国内河黑龙江一带,康熙皇帝命宁古塔副都统萨布素,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率水师由松花江上溯进讨,沙俄侵略军从呼玛尔退守雅克萨城。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萨布素将从征八旗兵马、家属移驻瑗珲、莫根和齐齐哈尔。水师兵士计、陶、孟三家选择了距齐齐哈尔47.5公里,临近嫩江江套的地方定居下来,这地方满语叫“伊兰孛”,译成汉语为“三家子”。同时,塔哈地区的大马岗、小马岗、大高粱等满族村落也相继建立起来。
清代,满族男子十八岁当“披甲”(战士),每“披甲”每月官银二两。“披甲”的主要任务是捍卫北方边防,抗击沙俄侵略,有时也被清政府调往别处打仗。大马岗村富氏家庭,出过两位副都统。
(二)文化。满族人最早使用女真语。清代,齐齐哈尔满族人使用萨哈拉——嫩江语区的满族语。后来,随着满汉杂居,齐齐哈尔满族人开始学习汉语,至清末,满文、满语逐步被汉文、汉语取代。民国年间,满语、满文已不常见了。友谊乡三家子村是我国唯一保留满语的一个满族人聚居地,个别人尚能识满文,2005年建成了国内首创的满语小学。
(三)体育。满族崇尚体育运动。清代,重视具有军事性质的骑射,还有角抵、赛马、打珍珠球等传统体育项目。塔哈乡每年都举要行“莫尔真”(体育盛会),进行赛马、摔跤、射箭、打珍珠球等比赛。
(四)姓氏。满族人有的姓氏由满语改称为:计不出哈喇(计)、托胡鲁哈喇(陶)、摩勒吉勒哈喇(孟)、瓜拉哈喇(关)、屋鲁齐齐哈喇(吴)、夫叉哈喇(富)、爱新觉罗哈喇(赵)、拜音哈喇(白)。
黑龙江柯尔克孜族由来
黑龙江柯尔克孜族由来
吴占柱
【期刊名称】《黑龙江民族丛刊》
【年(卷),期】2004()6
【摘要】本文根据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满文档案和地方民族史资料,认为当今黑龙江省的柯尔克孜人,是清代雍正十一年,从今蒙古国特斯河流域迁至齐齐哈尔的吉尔吉斯人的后裔。
【总页数】2页(P61-62)
【关键词】雍正十一年;吉尔吉斯人东迁
【作者】吴占柱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管理干部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9
【相关文献】
1.黑龙江省富裕县柯尔克孜族语言r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J], 刘建权
2.黑龙江柯尔克孜族节庆文化 [J], ;
3.塔贲——黑龙江省柯尔克孜族的直系先祖 [J], 敖佳鹏
4.黑龙江柯尔克孜族的发现及其源流:历史民族学审视 [J], 于学斌
5.黑龙江柯尔克孜族与史诗《玛纳斯》 [J], 吴占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柯尔克孜族族称的历史变化简介
柯尔克孜族族称的历史变化简介
导语:根据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满文档案和地方民族史资料记载,黑龙江省的柯尔克孜人,是清雍正十一年(1733)由现今俄罗斯联邦哈十斯共和国的叶
根据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满文档案和地方民族史资料记载,黑龙江省的柯尔克孜人,是清雍正十一年(1733)由现今俄罗斯联邦哈十斯共和国的叶尼塞河上游一带自西向东途径蒙古大草原土-迁嫩江草原乌裕尔河畔,并编入八旗,享受旗人待遇一直到清末,观在的黑龙江省富裕县柯尔克孜族人都是他们的后裔。
柯尔克孜族是本民族的自称。在我国汉文史书中曾先后被写作“鬲昆”、“隔昆”坚昆、“结昆”、“契昆”、“护昆”、“纥挖斯”、“黠戛斯”、“辖戛斯”“黠戛司”、“纥里迄斯”、“吉里吉斯’’等。在清代被称作“布鲁特”。迁入黑龙江省的这部分柯尔克孜人,当地人称其为“厄鲁特”或“蒙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2年确认的吉尔吉斯族,1960年改称“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是祖国大家庭成员之一。在我们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中,柯尔克孜族人民以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开拓创造了本民族的经济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柯尔克孜的先世,最初游牧于我国北方的叶尼赛河上游。汉文史籍中称为“鬲昆”、“坚昆”。秦代的鬲昆还是一个互不统辖的游牧部落,不隶属于任何政权。
唐代坚昆又称黠戛斯。公元684年,唐在结骨地区设坚昆都督府,并封黠戛斯首领失钵屈阿栈为坚昆都督左屯卫大将。坚昆都督府隶属于关内道、燕然都护府。
回纥西迁之后,黠戛斯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部落。《新唐书·黠戛斯传》载:此时,黠戛斯人“拥众十万,胜兵八万”;并建立了隶属唐王朝的“黠戛斯汗国”。实际控制着我国北方的东起歉河(叶尼塞河),西到塔拉斯的大片土地。
柯尔克孜族
女穿对襟上衣,
宽大无领,长不过膝, 缀银中,多褶的长裙 下端镶皮毛。也有穿 连衣裙者,裙子下端 带雏裥,外套黑色坎 肩或“袷袢”。青装 饰品多为银质,有镯、 耳环、项链、戒指等, 有的地区还佩戴铸花 圆银胸饰物。
男子上身穿白
色绣花边的圆领衬 衫,外套羊皮或黑、 蓝色棉布无领长 “袷袢”,也有用 驼毛织成的,袖口 黑布沿边。冬季戴 狐狸皮或羊皮的皮 帽(太别太依)。 不论老少四季均戴 绿、紫、蓝或黑色 圆顶小帽,外加高 顶卷沿皮帽或毡帽。
初二一班
山雯雯
柯尔克孜族主要分布于新疆西部地区, 绝大部分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其 余分布在伊犁、塔城、阿克苏和喀什等地 区。另外,在黑龙江省富裕县也有零星分 布。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 柯尔克孜族人口数为160823。 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绝大部分居 民使用柯尔克孜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 厥语族。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居南疆者通晓维吾尔语,居北疆者通晓哈 萨克语。居住在黑龙江省富裕县的柯尔克 孜族通用汉语、蒙古语。
柯尔克孜族的家庭为一夫一妻制。过去,受宗教影响,富者 也有多妻的。男权很大,老年人威信最高,妇女受和男人较平等 对待。旧式婚姻带有封建买卖性质,一般由父母包办。订婚有指 腹婚、幼年订婚、成年订婚三种形式。娶妻彩礼至少要牲畜“一 打”(九头)。通婚范围不受氏族部落限制,直系亲属和近亲不能 通婚,但有姑表和姨表婚等,并有与外族通婚现象。好宾客,重 礼节。两人在路上相遇,要用手抚胸躬腰互相问好。凡有来客, 不论是亲威朋友,还是陌生人,都热情款待。
黑龙江省垦区柯尔克孜族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2o 0 8年第 6期( 总第 l 7 c 期) r
民族经 济
黑龙江省 垦区柯尔克孜族村社会 主义 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吴 占柱 , 岫仙 左
( 黑龙 江省民族 研究所 , 哈尔滨 10 8 ) 5 o 1
摘
要: 本文介绍 了黑龙 江垦区柯尔克孜 民族村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在经济 、 化、 文 教育等方面取得的
与牧场 比
一5 7 l — 5 45
—3 3 4
3 7 23 3 5 45
3 0 65
22 70 3【 0) o
3 7 45
—6 7 l —6 0 5
—3 8 8
构 的现代化 牛舍 l 2栋 和榨乳 厅 、 运动 场 、 草料 场、 防检 疫 设施 等 。9 0头 奶 牛全 部 迁 人 小 区集 l 中饲养 , 彻底 实现 了人畜分 离 和现代 化管 理 的 新 模式 。
一
‘
、
快 速发展 的 民族经 济
成农牧结合型生产格局。改革前 , 在产业结构中 直是第一产业为主, 没有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在
一
产业 比中只有 4 %。在第一产业 中, 种植业 收人
进入 2 世纪以后 , l 黑龙江省垦区柯尔克孜 民
族 村 总收入 增 长速度 较快 , 内生产 总值 2 o 国 o6年
柯尔克孜族东迁黑龙江历史研究评述
裕 县五 家子村等 地 。居住 在黑龙 江地 区的柯尔 克
孜族保留着其特有的语言、 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 与居 住在新 疆维吾 尔 自治 区克孜勒 苏柯 尔克孜 自
治 州 的柯 尔克 孜族 有 一定 的差 异 。长期 以来 , 居 住在 黑龙 江地 区的柯 尔克孜 族一直 备受 中外有关 学者 、 专家 的关 注 和研究 , 别是这 部分人 东迁黑 特 龙江 地 区的历史 , 是关注 和研究 的重点 。 更
柯尔克孜族是 中国少数 民族之一 , 清代称之
为 “ 鲁特 ” “ 尔吉 斯 ” 布 或 吉 。今 中 国境 内 的柯 尔 克孜族 主要居住 在新疆 维吾尔 自治 区克孜勒 苏柯
尔克孜 自治州 , 还有 少 部分 人 聚居 在 黑龙 江 省 富
长期分散并与蒙古等民族杂居 , 他们 的民族成分
称 魏本 )后 者 由 当 年参 加 调 查 的 高 文德 先 生 修 , 改定稿 ( 以下 简称 高本 ) 。经 比较 发 现 , 两者 在文 字、 结构 和 内容方 面都存在一 定 的差 异 , 本修改 魏
富裕县 , 对该 县境 内的五家子 、 洲 、 雅 吉斯 保 、 哈 塔
等村屯所居柯尔克孜族进行调查 , 而后 于毅夫省 长根据此次调查材料撰写了题为《 嫩江草原的吉 尔吉斯人 和他们 的爱 国增 产计划》 篇调查报 长 告。18 年 , 95 将此报告标题改为《 江草原 的吉 嫩 尔吉斯人》 , 后 刊载于当年《 黑龙江民族丛刊》 2 第
黑龙江柯尔克孜族姓氏研究
收稿日期:2011-03-26
作者简介:吴占柱(1947-),男(柯尔克孜族),黑龙江富裕人,理事长,主要从事柯尔克孜族历史与文化研究。
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11年第3期(总第122期)民族学与人类学
黑龙江柯尔克孜族姓氏研究
吴占柱
(黑龙江省民族研究学会,哈尔滨150081)
摘要:清代柯尔克孜人东迁到黑龙江时,有达本、额其格、嘎博韩、蔡音德热、博勒德热、害热格斯6
姓。清末民初,分别改为汉姓吴、常、韩、蔡、郎、司,后来在蔡姓中又能分化出一个“刘”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柯尔克孜族姓氏逐渐增多,由原来的7个增加到20多个。这表明,黑龙江柯尔克孜族姓氏的演变符合社会总体发展趋势,也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必然规律。
关键词:黑龙江;柯尔克孜族;姓氏;中图分类号:C9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
4922(2011)03-0086-03黑龙江柯尔克孜族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从叶尼塞河上游的特斯河流域自西向东,途径内蒙古大草原迁至嫩江草原上的乌裕尔河畔。东迁后一直湮没于其他民族之中,未被周邻知晓。直到建国后的50年代初才被识别为吉尔克斯族,60年代初改称柯尔克孜族。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本世纪,对黑龙江柯尔克孜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的全面研究进入高潮,并取得突破性成果,在学术研究上填补了历史空白,姓氏研究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作如下简述。
一、姓氏的演变
根据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记载,黑龙江的柯尔克孜人东迁到齐齐哈尔时总计276人,分别安置在3处,其中,齐齐哈尔116人,嫩江72人,爱辉88人,现在富裕县境内的柯尔克孜人就是安置在齐齐哈尔的后裔,他们一直生活在齐齐哈尔以东地区,乌裕尔河两岸共有吴、常、韩、蔡、郎、司六姓人家。柯尔克孜人姓氏,从清末民初逐步改称汉姓。其中“吴”姓是来自“达本”,“常”姓来自“额其格”,“韩”姓来自“嘎博韩”,“蔡”姓来自“蔡音德热”,“郎”姓来自博勒德热,“司”姓来自
柯姓研究报告
柯姓研究报告
柯姓研究报告
本报告旨在对柯姓进行研究和分析。柯姓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姓氏,在中国和其他许多亚洲国家都有分布。我们将对柯姓的起源、分布情况和人口统计数据进行探讨。
柯姓起源于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姓氏起源。根据史书记载,柯姓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楚国,由于楚国的文化繁荣,柯姓逐渐扩散到中国其他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柯姓也传播到其他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和越南等。
目前,柯姓在中国的分布较为广泛,特别是在福建、浙江、广东和江苏等地。这些地区有许多著名的柯姓人物,如柯岩、柯燮和柯仔头等。此外,柯姓在台湾也相当常见。
根据人口统计数据,柯姓在中国的人口已经超过100万,是一个相对庞大的姓氏群体。虽然柯姓人口数量较多,但由于现代社会的迁徙和结婚改姓等因素,柯姓并没有特定的继承规律。
柯姓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代表人物,如宋代的柯山、明代的柯岩和清代的柯毓珏等。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化和科学等各个领域都有出色的表现,为柯姓增光添彩。
总体而言,柯姓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且具有影响力的姓氏。通过对柯姓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姓氏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姓氏与历史、地理和人口等方面的关系。希望本
报告对进一步研究柯姓有所启发,并为有关姓氏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中国姓氏源流辞典
- 汉语大词典
黑龙江柯尔克孜族简史
黑龙江柯尔克孜族简史
目录
概述
第一章清朝时期的柯尔克孜族
第一节族称、族源
一.族称
二.族源
第二节额鲁特蒙古对柯尔克孜族的统治一.额鲁特蒙古属部
二.东迁前的游牧状况
三.氏族部落组织
第三节第一次东迁
一.东迁时间、原因、路线
二.安置与待遇
三.入旗编佐
四.居民去向
第四节第二次东迁
一.东迁时间、原因、路线
二.安置于待遇
三.居民去向
第五节社会经济
一.渔猎生产
二.采集生产
三.畜牧业生产
四.农业生产
第二章民国与伪满洲国时期的柯尔克孜族
第一节辖区
一.行政区划
二.自然环境
三.村落变迁
第二节社会地位
一.社会地位
二.保甲制度
三.赋税徭役
四.生活状况
第三节经济
一.生产关系
二.捕猎业
三.畜牧业
四.犁耕业
五.打草、割条子
第三章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柯尔克孜族第一节人口
一.人口发展
二.人口分布
第二节建立人民政权一.实行土地改革
二.村政权建立
三.支援解放战争第三节政治生活
一.党团组织建设
二.民族识别确认
三.享受平等权利
四.团结和谐
五.民族干部成长第四节社会经济
一.生产关系
二.农业
三.畜牧业
四.其他各业
第五节经济生活
一.经济收入
二.生活质量
第四章风俗习惯
第一节衣食住行
一.服饰
二.饮食
三.住宅
四.交通
第二节人生礼仪
一.生诞
二.婚嫁
三.丧葬
四.礼仪
第三节节庆祭祀
一.节庆
二.祭祀
三.占卜
四.禁忌
第五章宗教信仰
第一节萨满教
第二节藏传佛教
第三节伊斯兰教“失传说”
第四节民间信仰
第六章语言
第一节语言状况
一.语言掌握者的人数与分布
二.语言掌握程度
三.语言掌握者的年龄结构
四.双语情况
第二节濒危成因
一.环境变化影响
二.人口发展影响
黑龙江柯尔克孜族文化研究
以完全 找 回 , 其 所具 有 的文 化魅 力 及其 文化 价 但 值 是不可 估量 的 , 我们 北 方 民族 巨大 的文 化 遗 是
产。
活动更加活跃 , 出现新 的喜人局面。本文仅对黑
龙 江柯 尔 克 孜 族 文 化 现 状 及 表 现 形 式 做 全 面 研
究。
收 稿 日期 :0 0— 9— 6 2 1 0 2
以及参加 其他 大 型活 动 , 与新 疆 的柯 尔克 孜 学 都 生一 并戴 上 白毡 帽 , 以示一个 民族 的标 志 。后来 , 新疆 柯尔 克孜族 到 黑 龙 江考 察 , 白毡 帽作 为 民 将 族之 礼 品赠 送 给来自百度文库黑龙 江柯 尔克 孜 族 。现 在 , 当 每 柯尔 克孜举 办各 种 活 动 , 以及 迎 接上 级 领 导 检 查
2 复合文化的形成 . 东迁 以后 , 尔 克 孜族 在 文 化结 构 中表 现 出 柯
了很 强 的拿 来 主义 , 化 吸 收 了蒙 古 族 、 斡 尔 消 达
作者简介 : 占柱 , 柯尔克孜族 ) 黑龙江 富裕人 , 吴 男( , 理事长 , 主要从事柯尔克孜族研究 。
・
l 3・ 3
族、 满族 、 汉族 等 民族 的文化 成 分 , 些 文化 成 分 这 经过 长期 的历 史积 累和 潜移 默 化 , 已成 为 黑 龙 江 柯尔克孜 族文化 的重要 组 成 部 分 , 形成 了你 中有 我 、 中有 你 的文 化格 局 , 我 据调 查 , 他们 主 要通 过 以下几种 方式 与 他 民族 发生 联 系 : 一是 通 婚 。据 20 00年对 五 家 子 村 的调 查 统 计 , 外 婚 姻 已达 族 9 % , 内婚姻 只有 6 , 有 4 0 族 % 还 %为 独 户 。这 种 婚姻 形 式 的形 成 , 传 统 文 化 的影 响 是 巨 大 的 。 对 仅 以语 言为例 , 柯尔 克孜族 娶汉族 人为妻 , 孩子一
柯尔克孜族姓氏与村屯究竟是怎样由来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柯尔克孜族姓氏与村屯究竟是怎样由来的
导语:东迁后的黑龙江柯尔克孜族人为六个姓氏,即达本(吴)、额齐格(常)、嘎博韩(韩)、赛音德尔(蔡)、博勒特尔(郎)、格尔格司(司)、约在清末又从蔡
东迁后的黑龙江柯尔克孜族人为六个姓氏,即达本(吴)、额齐格(常)、嘎博韩(韩)、赛音德尔(蔡)、博勒特尔(郎)、格尔格司(司)、约在清末又从蔡姓中分离出来了刘姓。建国后,婚姻自由,并在政策上允许男女双方孩子随父姓或母姓可以自愿报姓氏,据2001年5月的调查,仅五家子民族村柯尔克孜族姓氏以达24个,其中除了原采7姓氏外、又增加了王、梁、何、范、宋、李、多、孙、秦、房、崔、,乔、钱安、郭、张、冷17个姓氏。
东迁后的柯尔克孜族,起初过着游牧生活,后来开始以姓氏为群体定居生活,逐步形成了三家子、班岱、三间房、查哈菜、雅州、五家子等村屯。
据《黑龙江舆图总册》记载,清朝“同治”三年(1864)在三家子屯有居民八户,这八户人家全部是嘎博韩姓氏(韩)柯尔克孜人,后来因马匹问题与附近的登克村达斡尔人发生矛盾,全部南迁15华里的五家子屯三家了屯从此消失了。
在清朝光绪年间,随着清朝封禁政策的废除,开始大片荒地招民垦种,南力一批汉族人涌入乌裕尔河南岸开荒种地,座落在乌裕尔河南岸交通要道的的班岱屯,[赛音德尔(蔡)姓氏],柯尔克孜族人全部北移到五家子屯和七家子屯,继续以牧业维持生计,而班岱屯现在发展为近上千人口的龙安桥镇所在地。
1928年前后,修筑齐黑(齐齐哈尔一黑河)公路和齐北.(齐齐哈尔一北安)铁路,人员流动量大,社会秩序混乱,土匪横行。三间房屯[额齐
柯尔克孜族历史以及族名起源
柯尔克孜族历史以及族名起源
历史
柯尔克孜族发源于叶尼塞河流域,是一个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民族。仅在我国汉文史籍记载中就曾多次出现,因为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汉文史籍对其族称有不同的音译,下面仅作一些简单介绍。
最早的关于柯尔克孜族的史籍记载大概出现在公元前3世纪,《史记》云“后北服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之国。于是匈奴贵人大成皆服,以冒顿单于为贤”,此时柯尔克孜族被称为“鬲昆”;《汉书》中也有“后北服浑窳、屈射、丁零、鬲昆、新犁。于是匈奴贵人大成皆服,以冒顿为贤”的记载。《魏略·西戎传》将柯尔克孜人称为“坚昆”,曰“坚昆国在康居西北”。《北史》将其称为“契骨”,两《唐书》称其为“黠戛斯”。《元史》称其为“吉利吉思”,清代称柯尔克孜族为“布鲁特”,是准格尔蒙古统治柯尔克孜族时对他们的称呼,意为“高山居民”,后一直被清代满、汉等民族使用。
族名起源与意义
柯尔克孜族族名的起源和含义有多种传说,根据毛星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记载,主要介绍以下几种:
1.“柯尔奥古孜”说
据传,很早以前,北方有两座大山。一座流出10条河,一座流出30条河,这些河流汇合成一条名叫“艾乃塞河”的大河。居住在这两座大山上和河流两岸的人被称作“柯尔奥古孜人”。在柯尔克孜语中,“柯尔”意为“大山”,“奥古孜”意为“大河”,“柯尔奥古孜”意为“居住在山间河旁的人们”。后来,“柯尔奥古孜”在口语中逐渐演变成为“柯尔克孜”。另外,一位叫“布彦汗”的奥古孜国王的直系后裔居住在那10条河的两岸,称作“伊奇克里克”(内姓部落);其他臣民居住在那30条河的两岸,称作“奥拓孜吾兀勒”(三十姓部落)。布彦汗封两位王子为左、右大将军,分管三十姓部落;左大将
黑龙江省富裕县柯尔克孜族人民欢度东迁节
成立一年 以来 的工 作 ; 中央 民族 大学 博 士
生 导 师 胡振 华教 授 应 邀 介 绍 了 国 内外 柯 尔
研究 ,0 8 ( ) 2 0 ,6 .
会 的建构 。任 何 一 个 国家 , 文 化 都 由两 部 分 组 其 成 , 部分 是 民族 的传 统 文 化 , 于 民族 , 呈 现 一 属 并 差异 性 ; 部 分属 于公 共 文化 , 于 国家 , 该 由 一 属 应 国家来构 建 , 民共 享 , 全 体现 国家 的统 一性 和 同质 性, 是共 同价 值观形 成 的基 础 。所 以 , 国家 既应 该 保 护和尊 重各 民族 的传 统 文 化 , 也应 该 致 力 于 公 共文 化体 系 的建 构 。公共 文 化不 体现 任何 民族 的
以上 六点 中 , 于 消解 民族 主 义 而 言 哪些 更 对
以为消解 民族 主义 创造 环境 , 非灵丹 妙 药 , 中 但 在 国, 中国共 产党 领导 下 的多党 合作 制符 合 国情 , 这
与 中 国的历 史 、 实状 况 密 切 相 关 。如 果 我 们 搞 现
源自文库
为关键 , 仁见 智 。但 我认 为 , 见 最关键 的是树 立超
史[ . M] 叶江 , 上海 : 译. 上海世纪出版社 ,0 6 6 20 :. [ ]美 ] 3 [ 呈亚 ・ 格林 菲尔德 . 民族 主义 : 向现 代化 的五 走 条道路 [ . 春 华 , M] 王 等译 . 海 : 海 三 联 书 店 , 上 上
黑龙江独有的少数民族
黑龙江省有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达斡尔族、锡伯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柯尔克孜族等少数民族。
1、满族:由于历史的原因,满族散居全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等省区。
2、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东北三省,集中居住于图们江、鸭绿江、牡丹江、松花江及辽河、浑河等流域。
3、蒙古族:传统游牧民族。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以东胡为族源的部落所使用的名称,后来逐渐吸收和融合了聚居于漠北地区的森林狩猎和草原游牧部落,发展成为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
4、回族:回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学术界通常认为回族大致形成于明代,而元代是回族形成的准备时期,明代是回回民族最终形成的时期。
5、达斡尔族:达斡尔族居住地最早记载为讨浯儿河(今洮儿河),明初迁往黑龙江以北。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原文字已丢失,现使用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现在达斡尔族也通晓汉语并会书写汉文。
柯尔克孜族取名习俗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柯尔克孜族取名习俗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作者:————————————————————————————————日期:
柯尔克孜族取名习俗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地理论文
柯尔克孜族取名习俗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撰文·摄影/ 李玲玲
名字是一个人重要的符号,也是人与人彼此区别的一个记号。取名这一行为过程必定受一定心理活动的支配,而各民族的名字有一些共通的特点,即其中隐喻本民族的理想抱负、情趣、爱好与目标追求。
柯尔克孜族取名的习俗
柯尔克孜族是跨国界分布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此外,在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及阿富汗等地也有分布。柯尔克孜族仿佛自古就和“迁徙”结下不解之缘。历史上,柯尔克孜族有过多次西迁,西迁的路线是从叶尼塞河流域经阿勒泰、伊犁河谷、天山,到达帕米尔高原。到16 世纪中叶,由于沙俄的东扩,侵入叶尼塞柯尔克孜地区。柯尔克孜族全民族的抵抗进行了大约1 个多世纪,最后被迫离开发祥之地,举部西迁。到18 世纪初,完成西迁的柯尔克孜族开始在帕米尔高原、天山山区重建家园。在我国,柯尔克孜族主要居住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新生命的诞生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都被视为大事,柯尔克孜族也是如此。柯尔克孜族迎接新生儿也有一系列的人生礼仪:诞生礼是在婴儿出生当天举行的,由孩子母亲的家人宰羊炖肉招待来宾。席间还穿插各种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以表对新生命的美好祝愿;取名礼是在孩子出生的第三天举行,是当地的一件大事;摇篮礼是在孩子出生第7 天或第9 天举行,要宰牲设宴,规模不大,参加者仅限妇女,在宴会期间要唱“摇篮曲”;在小孩出生第40 天时要举行“满月礼”,当天要将40 勺盐溶于40 勺水为孩子沐浴,并穿着40 块布头缝制的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1-03-26
作者简介:吴占柱(1947-),男(柯尔克孜族),黑龙江富裕人,理事长,主要从事柯尔克孜族历史与文化研究。
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11年第3期(总第122期)民族学与人类学
黑龙江柯尔克孜族姓氏研究
吴占柱
(黑龙江省民族研究学会,哈尔滨150081)
摘要:清代柯尔克孜人东迁到黑龙江时,有达本、额其格、嘎博韩、蔡音德热、博勒德热、害热格斯6
姓。清末民初,分别改为汉姓吴、常、韩、蔡、郎、司,后来在蔡姓中又能分化出一个“刘”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柯尔克孜族姓氏逐渐增多,由原来的7个增加到20多个。这表明,黑龙江柯尔克孜族姓氏的演变符合社会总体发展趋势,也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必然规律。
关键词:黑龙江;柯尔克孜族;姓氏;中图分类号:C9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
4922(2011)03-0086-03黑龙江柯尔克孜族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从叶尼塞河上游的特斯河流域自西向东,途径内蒙古大草原迁至嫩江草原上的乌裕尔河畔。东迁后一直湮没于其他民族之中,未被周邻知晓。直到建国后的50年代初才被识别为吉尔克斯族,60年代初改称柯尔克孜族。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本世纪,对黑龙江柯尔克孜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的全面研究进入高潮,并取得突破性成果,在学术研究上填补了历史空白,姓氏研究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作如下简述。
一、姓氏的演变
根据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记载,黑龙江的柯尔克孜人东迁到齐齐哈尔时总计276人,分别安置在3处,其中,齐齐哈尔116人,嫩江72人,爱辉88人,现在富裕县境内的柯尔克孜人就是安置在齐齐哈尔的后裔,他们一直生活在齐齐哈尔以东地区,乌裕尔河两岸共有吴、常、韩、蔡、郎、司六姓人家。柯尔克孜人姓氏,从清末民初逐步改称汉姓。其中“吴”姓是来自“达本”,“常”姓来自“额其格”,“韩”姓来自“嘎博韩”,“蔡”姓来自“蔡音德热”,“郎”姓来自博勒德热,“司”姓来自
“害热格斯”。后来,在蔡姓中又分化出一个“刘”姓来。关于刘姓的来源在柯族中还有一个传说,传说从前有个蔡姓寡妇,领着几个孩子在雅洲村利用这里的交通便利开大车店。经常有过往的汉人住店,来来往往的旅客都叫她刘寡妇,意思是留下来住店,长此以往她就变成刘姓了,其儿女也开始姓刘。解放前,柯尔克孜族的姓氏就这七个,只有柯尔克孜族改其他民族姓氏的,没有其他民族改为柯尔克孜族姓氏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柯尔克孜族姓氏增多,由于在升学、就业、提干、生育等方面国家给予柯尔克孜族许多优惠的政策,所以柯尔克孜族无论男女同其他民族结婚后,其子女的民族成分都愿意按政策报柯尔克孜族,所以柯尔克孜族姓氏越来越多。据2001年调查,五家子村柯尔克孜族同汉族通婚的19户,同蒙古族通婚的7户,同达翰尔族通婚的2户,同满族通婚的1户。随着民族间通婚的增多,柯尔克孜族的姓氏也由原来的7个增加到20多个。除原来的7个姓之外,仅在五家子一个村又出现了王、梁、何、范、宋、李、多、孙、秦、房、崔、乔、钱、安、郭、张、冷等。历史的发
·
68·
展表明:黑龙江柯尔克孜族姓氏的演变是符合社会总体发展的趋势,也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必然规律。
二、姓氏与村落
柯尔克孜人东迁初期逐水草而居,历经约50年的生活后,以姓氏家庭为单位建房定居,每一氏族择一地而住。姓氏不同,居住地也不同。根据笔者调查,他们早期的居住情况是:吴(达本)姓主要居住在乌裕尔西岸的查哈莱村,查哈莱蒙古语是钓鱼郎的意思,是柯尔克孜人最早的定居点。东北解放后,国家征用查哈莱村为沈阳军区炮弹实验基地。为此,将此村的住户有组织地迁至附近各地。常(额其格)姓居住在与乌裕尔河北岸的三间房村,村内分为东常、中常、西常三大户,民国初期,这里是齐齐哈尔通往依克明安旗的重要通道,土匪横行,社会混乱。约在1928年,常姓三大户商量决定搬迁到大泉子、七家子和五家子村,此村从此消失;韩(嘎博韩)姓居住点为嫩江东岸的三家子村,柯尔克孜语为“嘎哈格奇”,因与其他民族发生冲突后,全部迁至五家子村居住;蔡(蔡音德热)姓居住在乌裕尔河东岸的班岱村,蒙古语为摔跤的意思。民国期间,大批关内汉民涌入后开荒种地。约在1932年,蔡姓人不适应农耕生活,后搬至五家子村居住;郎(博勒德热)姓、司(博热格斯)姓,还有蔡姓、刘姓、吴姓家族多居住在乌裕尔河左岸转弯处的雅州村,由于大批关内汉民涌入后开荒种地柯尔克孜人不习惯农耕生活,后逐渐迁到五家子村和七家子村。建国以后,黑龙江的柯尔克孜族主要聚居于富裕县境内的五家子和七家子两个村。五家子村大约形成于19世纪初,最初全村居住的都是柯尔克孜族,现在柯尔克孜族比例也是最多。有说是因为有柯尔克孜族的五姓居住于此的缘故,有说是因为最初只建了五间房。由于这里地理位置好,水草丰美,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所以各地方居住的柯尔克孜族人逐渐迁移到这里,逐步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七家子村,形成于1928年,历史上属于依克明安旗管辖,今属于富裕牧场九队(垦区柯尔克孜民族村)。过去依克明安旗在七家子村招户耕田种地,其他地方的柯尔克孜族陆续搬到这里,从而形成了七家子村柯尔克孜族聚居点。
东迁后的柯尔克孜人,经历了200余年的发展,逐步打破了氏族的界限,出现了交错杂居的局面,形成现在的小聚居、大分散的居住格局。据全国第五次(2000)人口普查,黑龙江柯尔克孜族有1473人,其中富裕县有1155人,占全省柯尔克孜族人口78.4%。五家子村和七家子村有柯尔克孜族427人,占富裕县柯尔克孜族人口的37%。
三、姓氏与族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黑龙江柯尔克孜族研究工作进入了新阶段。据了解,中央民族大学著名语言学专家胡振华先生,20世纪80年代来到黑龙江富裕地区,在对柯尔克孜族的语言、历史和民俗的田野式调查时,曾记录了柯尔克孜族民间歌手韩淑珍的一首名叫《爱马歌》的柯尔克孜族民间歌曲,并进行了汉译,其汉文歌词为:“我曾在河滩里纵马奔驰,
受到蔡音德热家人人赞夸。
如今我到哪才能找到呢?
我那心爱的枣骝骏马。
我曾在小山岗前纵马奔驰。
受到博勒德热家人人赞夸。
如今我到哪才能找到呢?
我那心爱的枣骝骏马。
我曾在山埂前纵马奔驰,
受到害热格斯家人人赞夸。
如今我到哪才能找到呢?
我那心爱的枣骝骏马。
我曾在高山下从马奔驰,
受到他本家人人赞夸。
如今我到哪才能找到呢?
我那心爱的枣骝骏马。
我曾在草原上纵马奔驰,
受到嘎博韩家人人赞夸。
如今我到哪才能找到呢?
我那心爱的枣骝骏马。
我曾在屯子前纵马奔驰,
·
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