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人教版 必修1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高中历史 人教版 必修1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教学目标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认识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3.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4.认识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以此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学习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些屈辱史实,对近代中国“跪在地上”办外交有很深刻的印象,这就为他们学习本课内容提供了思想准备,很能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进而导入对新知的学习。

本课学的知识离当今时间很近,学生对具体的内容很感兴趣。

但是他们才刚刚是高一的学生,大都十五六岁,思想不成熟,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都停留在初中的模式中。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本节重点。

新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的,也与建国初期面临的国际环境密切相关。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也是这一时期新中国外交成就的突出体现。

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教学难点】:本节难点是新中国初期基本外交方针确立的原因与和平共处五原则在国际社会上的深远影响。

4、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

那么,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生】国家利益(决定性因素)、国家性质、国家力量、国内外形势……【师】周恩来说:“外交无小事”;英国伯默斯顿:“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新中国初期,我国取得哪些外交成就?请同学们翻到P108,我们就如第二十三课的学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过渡:历史回顾:近代中国由于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蒋介石国民政府实行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的外交政策,据统计,中国近代同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1000多个,被迫开放的口岸有一百多个,租借地上百,租界有四十多处。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属于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本课讲述了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包括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制定的国际形势、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及其内容、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三个方面的内容。

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开始,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在中国现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本课内容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教学目标定位依据:课程标准: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新中国的外交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平时也经常接触到一些国际时事、外交方面的影音文件和图片,对这段历史较为熟悉,兴趣浓厚。

且高一学生认知结构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刚开始走向成熟(辨证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有所发展,)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这就为高一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

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新中国初期的主要外交活动。

2、通过感知各种材料,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探究求同存异的方针,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辩论“弱国无外交”,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和思辩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图片、文字、影视情景等让学生从具体的情景出发,思考、探究,力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和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艺术,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

2、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是中国对世界外交的贡献,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认识互相尊重平等互惠、和平共处、“求同存异”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让学生从中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教法简介采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模式教学基本流程:创设情景→“诱与导”体念情景→“思与探"变换情景→“用与创”教学过程设计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查阅新中国建国第一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4.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复杂多样的,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我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为依据,紧密结合学科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国际视野,旨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5.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6.加强课堂小结,通过思维导图、知识卡片等形式,梳理本章节的知识点,使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
7.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长。
2.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即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注我国的外交动态,培养国际视野和责任意识。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及其影响”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难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形成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重点:通过学习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
难点:将外交成就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得到提升。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法,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实践。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外交原则的内涵。
a.你认为当今世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有何现实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Ⅰ 学习要求:了解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Ⅱ 要点提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从新中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看||,外交政策将面临怎样的抉择? 活动1:结合下列材料、教材和所学知识思考||,新中国初期面第二次世界大战沉重地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横行一时的德、日、意被彻底打败||。

曾经是世界霸主的英、法也遭到严重削弱||。

与之相反||,社会主义超出一国范围||, 在欧亚两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特别是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

同时||,亚非拉地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一批新兴民族国家赢得了独立||。

①思考:二战以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有哪些?材料一 1950年12月11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 (丑化的毛泽东与红色的蝗虫)材料二 1950年美国操纵五届联大通过的决议:兹建议每一个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控制下的地区实行……物资的禁运……材料三 1953年6月4日美国新闻处公报:国会的意见是:共产党中国政府不应被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作为中国的代表||。

材料四 1949年10月2日苏联副外长葛罗米柯致周恩来:苏联政府……确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民意志的代表者……决定建立……(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材料五 1951年12月27日苏联对联合国大会的提案:立即把……蒋介石集团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派遣自己的代表参加联合国及其所有机构的工作||。

②思考:美国和苏联对中国分别采取了什么政策?活动2:面对恶劣的国际环境||,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将进行怎样的抉择?①讨论:你认为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将选择怎样的外交路线?请说出你的理由||。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说课教案[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说课教案[人教版]

高中历史说课稿: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教材分析本课位于人教版新课标教材高中历史必修Ⅰ的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第一节。

它主要讲述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在现代中国对外关系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因此,本课内容处于重要的地位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经具有较高的自觉性,有探究问题的愿望;已能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分析各种史实材料,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另外,在初中通史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相关历史知识;通过媒体,学生对这一课题也有一定认识,并感兴趣。

这些都为我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指明了方向。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等。

(2)、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2)、采用讨论法、角色扮演、史料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帮助学生学习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3)、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角度认识中国,用中国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在新中国初期所取得的外交成就,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学习新中国外交的成就,了解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难点:新中国外交政策背景的分析;万隆会议。

四、教学方法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图表比较法;问题探究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观察归纳法:图标制作。

五、教学流程(一)、第一环节:设置情景,导入新课(2~3分钟)在新课导入环节,我将运用多媒体课件上向学生展示近年来我国的一些重要外交活动图片材料,并对这些图片材料进行浅显的讲解。

人教版必修1 历史: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设计

人教版必修1 历史: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设计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材分析】课标要求: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结合二战后世界局势的变化和近代中国的国际地位,理解新中国提出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内容和实质,培养学生在具体历史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结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理解它在处理国际关系上的作用和意义。

③理解“求同存异”方针对亚非万隆会议成功所起到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①运用比较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新中国初期的独立外交与近代中国屈辱的外交不同。

②运用历史材料提出历史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对建国初期提出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和取得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已经站立起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②通过中国在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上发挥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教学重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新中国制定“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知道新中国第一任外交部长是谁吗?生(讨论):周恩来。

师:对,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恩来任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正是他在建国初期协助毛泽东,冲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孤立和封锁,打开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使中国的以独立自主的崭新外交姿态登上世界舞台。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师:快速通读课文,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包括哪些方面?生:①确立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师:对,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第一个方面。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师:请同学们看“学思之窗”,联系中国近代史想想,周恩来为什么要这样说?生:近代反动政府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出卖国家主权:如西太后与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袁世凯与日本侵略者签订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蒋介石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一 政治史)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一 政治史)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目标: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认识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3.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4.认识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以此增强民族自豪感。

情景创设: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

”材料二“苏联革命成功后遭十几国干涉,而我国革命胜利的时候,帝国主义并未干涉我们,并不是怕我国人民,主要是有苏联存在,这对我们鼓励很大,当时若无苏联存在,美国一定要来的,它不仅在台湾,还要到大陆来。

” --——毛泽东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方针必要性?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两大阵营对立和斗争;美帝敌视、封锁、包围中国;苏联愿意跟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从目的看:捍卫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从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看: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苏联曾经帮助中国革命。

从国家性质看:中苏同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家利益上有更多共同之处.(2)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方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影响:①打破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②隔断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联系,不利于中国的发展。

③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后来的霸权主义政策,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环境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人教版必修一第七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第七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标要求: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中国在国际外交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能力。

(2)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

(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3)新时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世界情怀。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2)难点:理解中国外交理念中体现的“和”的思想。

五、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掌握基本史实。

(2)教师准备:布置预习任务、整合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师: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5000年文明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孕育出了许多有特色的传统文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使学生全面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掌握相关历史事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国际视野,为实现我国的外交目标做出贡献。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在学习本章节时,学生需要在新中国成立背景和国际政治环境下,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与变化。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联合国等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课堂参与度。
2.教学策略: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源自习需求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强化课堂互动,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测试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问题,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团队合作能力。
4.教学拓展:
-邀请外交领域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趋势和国际形势。
-字数要求:不少于800字。
-提交时间:下周三之前。
2.完成以下练习题:
-选择题:根据课堂所学,从以下选项中选择正确的答案。
-简答题:简要阐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我国外交政策中的重要性。
-论述题:结合具体事例,分析新中国在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等事件中的外交策略。
-提交时间:下周二之前。
2.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为学生呈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其实践。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
第23 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1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1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本课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格局,中国奉行“一边倒”为中心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我国外交成熟的标志,是公认为出来国与国外交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逐渐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地位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发挥了积极作用。

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思路设计教学过程中应重点讲情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和外交成就,并帮助学生理解实行这种外交方针的特殊背景和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课堂思维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研究。

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

创设开放性问题,给学生创设一个相对独立的思维空间,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比较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分析当时外交方针、政策制定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新旧中国外交的比较,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实的能力。

(3)掌握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有关知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阅读相关材料,提高历史阅读能力,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借助形象思维分析思考,以感知历史。

(2)通过对建国初期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等基本内容的学习,学会分析外交政策出台的原因,学会概括归纳建国初期取得的外交成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课件
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中国人民在外交舞台上真正站立起来了。 显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爱好和 平的愿望。
四、教学方法
比较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启发式教 学法、还原法(借助CAI课件最大化还原历 史面貌)
五、学法指导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 探究,善于思考,注重搜集和处理信息, 获取新知,学会解决问题。
度、缅甸时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 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问题 1998年,美国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 我国为什么表示强烈的谴责和抗议?在这 个事件中,美国违反了五项原则中的哪一 条?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 主题成果
“一边倒”的方针的提出,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当时两 大阵营对峙;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美国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 篮中。中国实行“一边倒”的方针,既可以打破以美国为首的 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包围,更可以壮大社会主义阵 营,从而有利于保障人民革命成果,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开国大典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的外交政策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打破了两极格局
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课堂练习1
2.“另起炉灶”的含义是:(

A 不承认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B 不承认国民政府时期的外交关系 C 走与资本主义阵营对抗的道路 D 不承认历史上的一切条约
3、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
加的国际会议是(
仪式。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代表中国政府在条约上签字。这是新 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历史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优质课教案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历史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优质课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三、教目标:中国教考资1、知识与能力:(1)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解: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总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生收集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能力。

(2)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

(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教重点、难点1、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2、难点: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五、教设计1、教思路设计本节课以三个主题探究引导生进行自主习、探究性习,突出生在教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前预习、课中质疑答疑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的有机互动,培养生的分析、思考及实践能力。

同时注重史料的运用,帮助生形成论从史出,以史为证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方法设计灵活采取多种教方法,创设历史习情境与启发式教相结合,讨论法与讲述法相结合,探究式习与接受式习相结合。

人教版必修1历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1历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优秀教学案例
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毛泽东访问苏联、亚非会议、日内瓦会议、尼克松访华等历史事件。在这些事件中,新中国在外交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内容,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事业,感受我国在国际舞台上逐渐崛起的历程。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观念,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提高历史素养。
4.外交成就的意义:阐述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以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配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外交事件进行讨论;
2.讨论内容:让小组成员从外交政策、外交活动、外交成就等方面进行讨论;
3.讨论形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小组内交流,形成共识;
4.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学相长。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观念,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提高历史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播放历史纪录片、音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氛围;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新中国外交成果的图片,增强学生的视觉冲击力;
3.设计相关历史情景剧,让学生扮演外交官,亲身体验在国际舞台上的智慧与勇气;
4.创设讨论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问题驱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历史i人教新资料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

历史i人教新资料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

历史i人教新资料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教材地位:本课位于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第一课。

该单元阐述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篇章,概述了新中国外交的光辉历程,指出中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外交政策作出的重大调整,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

本课正是现代中国外交关系的第一个时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外交成果。

且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

因此学习本课有着重要的意义。

3、教材内容:本课总共分三个子母,表达了四个问题:新中国诞生后为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1〕掌握渐进式模式的历史探究学习“三步法”〔了解-理解-见解〕。

〔2〕粗读、精读,快速浏览,圈点划批,提高历史阅读能力。

〔3〕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

〔4〕通过新旧中国外交的比较,让学生学会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

〔5〕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角度和视野来认识中国,用中国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优秀教学案例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4.鼓励学生进行互相评价,培养他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建立的历史意义。
2.视频导入:播放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宣传纪录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景模拟:模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次外交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外交的重要性。
4.教师引导: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二)讲授新知
1.基础知识讲解:详细讲解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2.案例分析:分析新中国初期的重要外交事件,如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让学生了解外交活动的复杂性国际形势,认识到我国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必然性。
2.掌握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等。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提高自己的历史分析能力。
4.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法,自主获取历史知识,提高自己的历史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
在案例背景中,我了解到学生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中的一些具体事件和背景知识掌握不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思维,使他们能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智慧,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历史纪录片、图片展示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4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4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第1课,讲述的是中国现代中国外交的奠基阶段,时间是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

在建国初期极其艰难的情况下,新中国积极开拓,冲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孤立,取得了一系列的外交成果。

学完本课,有助于学生对后面一课《开创外交新局面》的学习,也能使学生了解新旧中国外交政策的区别和新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认识到中国国际地位与国际影响不断提高,爱国情感得到升华。

因此,本课在本单元乃至在整个教材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已有储备和水平:高一学生通过各种媒介和途径对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内容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在前面刚学过《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内容对近代中国“屈膝外交”有很深刻的印象;另外,高一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也有一些学习方法的积累和一定的思维水平。

需要注意的学生不足:但高一学生的认识大多停留到感性水平,对“一边倒”和独立自主的关系、制定“一边倒”的背景、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万隆会议和日内瓦会议的清晰概念等内容的理解上有困难;同时,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水平不高,学习容易出现懈怠现象,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发力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一些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小故事、文字史料等,设计一些有探究性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和观看微课,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通过研读史料和合作探究,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求同存异的有关内容,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材料和观看视频,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以感知和品读历史。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看周恩来的视频以及教师的点拨,学生能对评价历史人物有初步的了解;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艺术,感受中国外交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对教师所写的诗的分析,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四、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史论结合、讲解法、创设历史情境、比较法、图表法、启发式教学五、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完成自主学习预习清单、收集有关周恩来的外交小故事、提前把不懂的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录制助学微课、提前做出预习清单的答案、印制好进阶练习和拓展延伸的文字材料六、重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七、难点“一边倒”外交方针实行的原因;如何正确理解“求同存异”方针八、教学过程九、作业布置1.查找相关资料和请教老师从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梳理一下中国外交的历程(政策、原因、影响)2.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十、板书一、初来乍到独立自主奠基调二、小试牛刀和平共处有妙招三、崭露头角和而不同显奇效十一、教学反思依据新课标内容要求、高考趋势以及学校学生的实际水平,还有对翻转课堂的初步理解,教师对教材知识大胆取舍,重新组合,形成新颖的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新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新人教版)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及外交成就;②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及所取得的成就;③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

2、过程与方法: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阅读材料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认识新中国的外交根本方针是独立自主;②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③通过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认识新中国初期我国在国际上的重要作用。

二、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A、导入:展示幻灯片:周恩来和英国伯默斯顿各自的一段话,领悟两个道理:①弱国无外交,国家力量决定国际地位;②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展示新中国三个阶段外交状况幻灯片,让学生全面了解新中国的外交状况。

)B、合作探究本课主要引导学生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两大方面进行学习。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生:学生根据学案梳理第一目:(P108—109)掌握三个问题: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形势;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指导思想;3、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内容。

师:展示幻灯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国际形势,并适当补充。

生:回答外交指导思想和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内容。

生:解读并阐述“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并掌握各方针的意义。

师:展示幻灯片进行强调点拨。

知识升华: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教师展示幻灯片)(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新旧中国外交政策的不同)(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生:根据学案梳理基础知识,理清新中国初期中国外交的四大成就。

师:展示幻灯片,引导学生展示交流自学成果。

成就一:同苏联等17各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生:概括背景,理解成就取得的不易及重大意义。

师:点拨“历史纵横”中《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让学生认识其签订的重大历史意义。

历史必修i人教新课标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精)

历史必修i人教新课标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精)

8
教法
学案导学、情境教学、
合作探究、多媒体教学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9
教学过程
本课总体设计为:史实说话(导言)--核心突破【总体把握---具体问题(逐步 细化,深入理解)-----全面总结,得出 结论】----升华思想
10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史实说话:通过一组老照片回顾近代中国饱受 列强欺侮的屈辱外交的史实入手,以时间为序,从 而导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原则。激发学生热情让 其自觉参与到教学之中。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949---1955)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大楼
2
3
地位及作用
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教材
4
本课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Ⅰ)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的内容,它主要讲 述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在现代中国对外关系 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 学生更好地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 务。因此,本课内容处于重要的地位起着重要的作 用。
11
1842年签定中英《南京条约》
12
1895年签定中日《马关条约》
13
1901年签定《辛丑条约》
14
四.教学设计
<二>.【突破核心】
一、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这种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 针是在怎样的国内外环境中提出 的?
通过两幅图片,突破难点
15
16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 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 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即1949年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外交成就。

外交是国家政治活动的延续,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从本单元来看,它为随后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从全书来看,本课上承中国政治活动史,下启世界政治活动史,有着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地位。

2、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基本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新中国的外交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平时也接触到一些国际时事,外交方面的影音资料,这就为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二战后国际形势特点,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的内容,并分析其原因,由此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新旧中国外交的比较,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本质区别,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历史事实的能力。

(3)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历史知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中国对两次会议的推动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音像、文献,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形成良好的归纳,概括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建国初期外交方针、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用的讨论,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人意识和探究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中国人民在外交舞台上真正站立起来了。

显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也为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四、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讨论法、问题探究法、比较法、启发式教学法和还原法(借助CA1课件最大化还原历史面貌)。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历史资料、画面、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恰当的问题设置和对比方法的应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讨论、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亲身参与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五、学法指导: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思考,注重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学会解决问题。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运用多媒体放映一组图片:“中美破冰”、“亚太经合组织上海会议”、“中俄领导人会晤”、“安倍晋三访华”,由此引导学生探究新中国初期外交这一主题。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学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目内容
1、首先我展示一组不平等条约的场景和不平等条约,根据图巧妙设疑:从旧中国屈辱外交史,我们得到什么启示?(营造历史场景,让学生感受历史,并积极思考)
2、然后,我又展示了下列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后每组推举一名同学在班上交流。

①建国初期,我国外交方针制定的背景是什么?
②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什么?
③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从中可以得出哪些历史认识?
④独立自主和平方针的内容是什么?
⑤如何看待新中国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为探讨这些问题,我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同时,还精心设计了《开国大典》毛泽东的讲话、建国初期外交公函和《共同纲领》等历史资料。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比较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人品质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学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一目
1、我用一组图片,再现了中国与前苏联的友好场景,用另一组图片重现了我国伟大的外交家周恩来总理的个人外交魅力。

(由此使学生感悟到我们今天的外交新局面离不开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至伟,激发学生发奋学习,报效国家的拳拳之心。


2、我还设置了一个表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背景、内容、影响)和一道“考考你”试题:美国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多媒体显示)让学生思考完成,并提示学生注意课文109页注释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在措辞上的修改。

(既突出了重点,加深学生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


(三)学习“步入世界外交舞台”一目
1、首先我用多媒体显示:《中国政府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上》和《周恩来率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入会场》场景。

然后,我用表格的形式布置了一道课堂探究题:日内瓦会议的主题、成果和中国的作用是什么?(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万隆会议时,我首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内容、特点、意义各是什么?由学生分组讨论、探求答案。

接着,我展示一段历史资料,进一步挖掘教材,突破重点:设问:材料中的“同”是什么?“异”又指是什么?最后,为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历史,领略周恩来的外交风采,加强课堂的热烈气氛,我设计了请学生模仿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讲话的环节。

(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和阅读理解史料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了对课文知识的理解。


3、讲完万隆会议后,我设置了一个合作探究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了哪些举世瞩目的外交成就?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是什么?(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并将学生的探究成果整理展示,便于学生掌握,满足学生成就感。


课堂小结:(展示板书设计)
⇒⎪⎪⎭⎪⎪⎬⎫⎪⎪⎩⎪⎪⎨⎧∙∙∙一边倒再请客打扫干净屋子另起炉灶 参加万隆会议
参加日内瓦会议
五项原则
提出和平共处
国建交与苏联等→→→→17 新中国取得的这些成就,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后来中苏关系破裂,“一边倒”方针无法继续进行,中国处于美苏夹击的困境之中,中国的外交何去何从?我们下一课将继续学习。

课堂练习(点击文件菜单中课堂练习)
研究性学习课题:新中国外交成就感(点击文件菜单) 国际





势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外交方针 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