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验证中和反应有方法学法指导.doc
初中化学中和反应片段教案
初中化学中和反应片段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征,掌握常见的中和反应方程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细致性和耐心性,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掌握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征。
2. 掌握常见的中和反应方程式。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中和反应现象,引发学生对中和反应的探讨和思考。
2. 学习和实验(35分钟)
(1)教师简要介绍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征,带领学生了解中和反应的原理和条件。
(2)教师展示一些简单的中和反应实验,并要求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3)学生分组进行中和反应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讨论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和化学方程式。
3. 案例分析(10分钟)
通过给出不同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和比较各种不同的中和反应,加深对中和反应的理解。
4. 练习与讨论(10分钟)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中和反应的方程式,引导学生讨论中和反应的应用实例。
5. 总结(5分钟)
通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掌握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征,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四、作业布置:
完成课堂作业,巩固对中和反应的理解,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中和反应的探讨和实验操作能力有所提高,但在实验中仍存在一些操作不细致和观察不到位的情况,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培养实验技能和细心观察的能力。
酸碱中和反应与中和滴定方法
03
中和滴定方法
中和滴定的基本原理
中和滴定是一种 化学分析方法, 通过滴定剂与被 测物质的反应来 测定被测物质的
浓度。
中和滴定需要使 用滴定管、移液 管、容量瓶等精 密仪器,以保证 实验结果的准确
性和可靠性。
中和滴定的基本 原理是酸碱中和 反应,通过滴加 滴定剂与被测物 质完全反应,再 根据滴定剂的浓 度和消耗体积计 算被测物质的浓
结果计算:根据滴定液消耗 的体积和浓度计算待测溶液
的浓度
中和滴定的计算方法
滴定剂的浓度和体积计算
滴定剂的消耗量计算
待测物浓度的计算
误差分析
中和滴定的应用
酸碱度测定: 用于检测溶液 的酸碱度,确 保生产过程中 的安全与质量
化学分析:用 于确定化学物 质的成分和浓 度,如金属离 子、有机物等
环保监测:用 于检测废水、 废气中的有害 物质,为环境 保护提供数据
中和反应的原理
中和反应的定义: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中和反应的实质: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 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 + OH^{-} = H_{2}O$ 中和反应的应用:中和滴定法测定溶液中酸或碱的浓度。
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H+ + OH- → H2O
H+ + CH3COO- → CH3COOH
初中化学教案中和反应
初中化学教案中和反应
目标:学会识别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并了解反应物之间的反应原理。
一、引入:
让学生观察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反应现象,如铁钉生锈、酸与碱中和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化学反应,反应物是什么。
二、讲解:
1. 通过实验展示几种常见的化学反应,如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并让学生观察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
2. 介绍反应物的概念,反应物是引发化学反应的初始物质,根据反应物之间的性质可以预测反应的类型。
三、实验:
1. 实验一:铁与氧发生氧化反应
材料:铁粉、灼烧的镁条、砂纸
步骤:将铁粉和灼烧的镁条放在试管中加热,用砂纸擦试管观察反应过程。
结果:铁粉与氧反应生成黑色氧化铁。
2. 实验二:氢氧化钠与盐酸中和反应
材料: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溶液、PH试纸
步骤: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溶液混合,使用PH试纸测试反应后的溶液的酸碱性。
结果: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四、讨论与总结:
让学生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反应原理,总结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及其反应物的特点,加深对反应物的理解。
五、作业:
1. 思考并写下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现象及反应物。
2. 根据已学习的化学反应知识,分析如下反应是否是化学反应:冰块融化、木头燃烧、水汽凝结。
六、拓展: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及其应用,如电解反应、置换反应等,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题第十单元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时间
科目化学教学对象九年级课时第一课时执笔者高秀霞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化学第十单元《酸和碱》第2课题,本课题是在学生对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有了初步认识之后,又进一步提出的: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中和反应。教材没有简单的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这样既顺应了学生深入学习的需要,又体现了中和反应的重要性。
二、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思路
教法设计:创设魔术情境、问题引路探究、分析归纳总结、引导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对此分析、记忆运用的科学学习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也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学科理念。
学法设计: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本节内容的特点,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科学探究的方式,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围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的形式进行。通过学生交流和结合教师的指导,点评最终达到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的探究方法。
2.在得出结论和分析原因的过程中体验从个别到一般、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法。
3.培养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健康的密切联系,体会化学的重要性。
2.体验化学活动充满探究性,培养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说课稿
课题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法、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重要性质,是贯穿酸、碱、盐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既建立了酸和碱之间的联系,又为盐与复分解反应奠定了基础。同时还为高中学习中和滴定做准备,尤其重要的是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应用。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我对教材的理解,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能判别反应的类型为中和反应;
了解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应用中和反应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利用指示剂判断中和反应是否发生。
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保持和增强对化学学习好奇心和探究欲;
通过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由于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和原理理解起来较为抽象;学生需要借助示意图来显示微观过程。因此,根据教学目标和我对学生的了解,
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中和反应的定义、实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和原理的理解。
二、说学法
好的教法一定要辅以好的学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下面我讲讲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的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10.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展示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酸和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是贯穿酸碱盐知识的一个重要纽带,而且,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教材没有简单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实验探究开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实验,从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感悟酸碱中和的结果——酸和碱各自特性都消失;感悟酸碱之间的对立统一;明确中和反应的热效应,感悟化学变化中有能量变化。接着,教材通过中和反应的产物引出盐的学习,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为此,我设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酸碱中和反应中pH的变化和热量变化;
2.了解盐的组成特点,能初步判断怎样的物质属于盐类;
3、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感受对立统一的思想;
2、在探究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感受探究的成功与喜悦。
教学重点: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教学难点:判断是否发生中和反应。
二、教法选择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知识应“让学生自己找出来”。我认为“让学生自己找出来”的最佳途径就是让学生参与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否则学生就不可能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也就没有发现问题、发展能力的机会,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呢?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主要选择了引导探究法,通过创设情景、设计实验以及利用多媒体等手段来探究中和反应,从探究中层层启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适时营造学生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为他们的学习添加“助推剂”。因此做好每一个分组实验、演
酸碱中和反应的教学方法
酸碱中和反应的教学方法
酸碱中和反应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到酸碱的性质、反应过程和实验操作等方面。为了有效地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化学思维,教师需要采用一些适合的教学方法。本文将探讨几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期提高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的理
解和应用能力。
一、实验教学法
实验教学法是酸碱中和反应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实际的
化学实验,学生可以亲自操作、观察和实践,加深对酸碱中和反应过
程的理解。在实验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行的中和反应实验,
如醋与碳酸氢钠溶液的反应。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可以观察到气体的
释放和反应液的变化,进而理解中和反应的性质和特点。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培
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在酸碱中和反
应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相关的案例,如生活中的酸碱物质的
应用、酸雨的危害等。通过引入案例,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他们的思维,使他们能够从实际问题中学习和应用化学知识。案
例教学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进行,教师要引导学生从
案例中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是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方法。在酸碱中和
反应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投影仪、实验视频等多媒体工具展示相
关的实验过程和反应原理,使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和记忆酸碱中和反
应的内容。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
九年级化学验证中和反应有方法学法指导.doc
九年级化学验证中和反应有⽅法学法指导.doc
验证中和反应有⽅法
由于NaOH溶液和稀盐酸及⼆者反应⽣成的NaCl和⽔均为⽆⾊(反应原理为:NaOH+HCl==NaCl+H2O),因此将两种溶液混合后,通常从现象上观察不出反应是否发⽣。但是,我们可以借助现实中的多种实验⽅法,间接证明这⼀反应的发⽣。
⽅法1:利⽤酸碱指⽰剂证明
在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中,滴⼊⼏滴⽆⾊酚酞溶液,溶液呈红⾊。然后在该溶液中加⼊稀盐酸,边加边⽤玻璃棒搅拌⾄溶液呈⽆⾊。由此证明两者确实发⽣了化学反应。
⽅法2:⽤某些活泼⾦属来证明
在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加⼊⾜量NaOH溶液,充分振荡后,再向溶液中加⼊⾦属镁或铁等。若⽆⽓泡产⽣,证明两者确实发⽣了化学反应,因为镁或铁只能跟盐酸反应产⽣氢⽓,⽽与NaOH溶液、NaCl溶液均不反应。
⽅法3:通过测定溶液的pH来证明
在烧杯中盛适量的NaOH溶液,⽤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该溶液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卡对照,测出其pH>7。然后向NaOH 溶液中逐滴加⼊稀盐酸,⽤玻璃棒不断搅拌,然后测定烧杯中溶液的pH。根据pH由⼤于7逐渐变为等于7乃⾄⼩于7,证明两者确实发⽣了化学反应。
⽅法4:根据反应前后固体质量变化来证明
称取⼀定质量的NaOH固体于烧杯中,加⼊适量⽔使之全部溶解。向所得溶液中加⼊适量的稀盐酸,充分搅拌反应后,倒⼊蒸发⽫中加热蒸⼲。将所得固体洗涤,烘⼲,称量。若质量⽐原NaOH固体质量⼤,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确实发⽣了化学反应。若NaOH 与稀盐酸不发⽣反应,加热蒸⼲时,盐酸中的溶质HCl会挥发,所得固体质量不变。
鲁教版九年级全册 第七单元 第四节 酸碱中和反应 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酸碱中和反应》。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酸、碱化学性质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也为高中学习离子反应奠定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了做到因材施教我将对学生情况进行预测,9年级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已经初步形成,喜欢自主的学习环境,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综合以上分析,结合新课改要求,我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酸碱中和反应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
研读教材,本节课教学重难点是: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
为了更好地讲解重难点,我将把实验探究法、讨论交流法、启发引导法、多媒体教学法等相结合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我将从4个环节谈谈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创设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被蚊虫叮咬后,常用涂抹肥皂水等碱性物质的方法止痒,点出蚊虫会分泌蚁酸,提出问题:酸与碱能发生反应吗?这样由生活走进化学,在引起学生好奇心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导入课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首先我会演示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混合的实验,由于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证明反应发生了?学生根据之前学过的酸、碱的通性会从证明反应物减少的方向给出各种方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实验后,交流讨论,会发现用酚酞可以直观的找到恰好反应的点。让学生检验此时溶液的PH,会发现PH等于7。提出问题:溶液中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跑去了哪里?学生会回答反应了。让学生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中化学说课稿《中和反应》
初中化学说课稿《中和反应》
初中化学说课稿《中和反应》模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第一部分内容:中和反应,。是在学生学习常见的酸和碱的一些性子后,又把酸和碱的反响单独列为一节,这就阐明白:一是评释中和反响的重要性,二是由酸碱中和反响的产品引出盐,切合由浅到深的了解纪律。课本通过学生的运动与探究引入中和反响,尔后又通过交换与讨论的方法了解中和反响在一样寻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亲昵了化学讲义知识与天然生活的接洽,同时又富厚了学生的将来生活。
2、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理念,结合教材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有: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②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②会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加工处理
③会用观察的方法辨析事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实际问题的`意识
②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应
难点是: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
二、说学情:
我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学习过程中,厌倦教师的单独说教灌输,希望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才华的机会,因此,喜欢教师通过引导探究法传授知识。
三、说教法:
一位教育家说过:“科学知识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去掌握它们;一个好的老师是教人发现真理,而不是奉送真理。”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为此,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本校的学生情况,我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其模式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联系生活。同时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宽学生视野,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这样,不但使学生始终处干主动的学习状态中,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重点
中和反应的定义及其本质。
难点
1.中和反应的理解和应用。 2.教师指导下,学生设计实验。
一 二
设计理念
教材分析
三 四 五
学法教法 教学过程 课程创新
三、学法教法
学情
学生已对酸碱的 基础知识有所掌 握,但对于酸碱 对环保的危害性 及处理方法尚不 清楚。
自主实验探究的 欲望强,但实验 设计能力及动手 能力还有待提高。
2、学法
自主探究法 分析归纳法
合作学习法
网络学习法
3、教法
1
实验教学法
2
提问教学法
3
讲授法
一 二
设计理念
教材分析
三 四 五
学法教法 教学过程 课程创新
1.导入新课 4min
2、实验探究20 min 教学 过程 3、练习应用10min 4. 讨论反馈 5min
5. 板书设计6min
1.导入新课
我们把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称 之为中和反应-----中和反应的定义
注意:
• 为了引入中和反应的概念,我们在本节课中提出 的酸碱反应原理是个简易和粗略的定义,学生学习 完氧化还原反应之后,应给出一个酸碱反应原理的 准确定义。使学生明了酸碱反应和中和反应的差异
2、实验探究3
NaOH→Na+ + OH-
以NaOH和盐酸反应的化学反应方 程式来说明酸碱反应原理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 酸碱中和反应-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酸和碱的反应》教学设计
咸阳市秦都中学于海玲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酸和碱的反应从内容上属于《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酸和碱的性质探究;作为反应类型,它还属于一级主题“物质的化学变化”内容;同时,中和反应也是中考的重要考点。它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酸、碱共同的化学性质,它是酸、碱、盐知识体系的重要纽带,而且中和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中和反应后产物的推测,还简单的介绍了盐的概念,为下一节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所以新编的化学教材上将它单独编成一节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对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好的作用。
2.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酸和碱的基本知识,完全可以通过阅读课本相关内容,理清酸和碱的涵义、特征和部分性质,知道酸和碱分别具备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具备进行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具备设计简单探究性实验的能力。但学生对酸和碱的反应并不知晓,对氢氧化钠与稀盐酸能否反应,及反应时有无明显现象也没有直观感觉。
3 教学目标
(1)认识酸和碱的组成;(2)认识中和反应;(3)掌握酸和碱的主要化学性质。
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进行科学探究;用分析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通过酸雨的形成和危害,增强对生活和自然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认识事物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
4.教学重点与难点
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
二、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取探究式教学,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性学习的各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出探究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再穿插阅读思考、问题引导、讨论交流、练习、展示、点拔等方式,最终达到目标要求。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酸碱中和反应 教学设计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教案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一、分析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从实验入手来介绍中和反应。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教材从酸碱性的角度说明了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教材安排的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目前学生已经了解常见的酸和碱,知道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已具备了一些学习化学的方法,学生渴望通过自主探究来认识物质,对化学探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三)、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3)、会用PH试纸检测溶液的酸碱度,了解溶液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体验化学充满探究性,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3)、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 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应.
(五)教学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
(六)教具:提供药品是:NaOH溶液、盐酸、石蕊溶液、酚酞溶液
二、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主要采用“提出问题、启发诱导、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
三、学法:
在本节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掌握以下两种学习方法: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下册《第10单元 课题2 酸和碱发生的中和反应》优秀教案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第一课时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下册。
2、所属单元课题:第十单元课题2。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②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学会借助酸碱指示剂判断酸碱发生反应的探究方法。
②通过实验探究掌握中和反应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中和反应的应用,感受到化学知识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②体验化学活动充满探究性,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
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2、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题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重要性质,是贯穿酸、碱、盐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既建立了酸和碱之间的联系,又为盐与复分解反应奠定了基础。因此,中和反应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教材没有简单的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综合起来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关于中和反应的应用,教材从酸碱性的角度说明了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使学生的学习能理论联系实际。
(2)教学重点:认识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3)教学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和实质的理解。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酸碱的一些化学性质;知道了酸和碱能够使酸碱指示剂变色。且学生已具备了一些学习化学的方法,对化学探究有极大的兴趣,能通过实验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材放眼于实际生活,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九年级化学《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导学案
三、小组合作
内容以理解性知识为主,以问题或实验探究形式呈现(用时15分钟。)
展示要求:1、达成共识的小组展示(2号展示)
2、其他小组提出质疑或补充
3、交流后学生仍存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介入点拨
4、对一个问题出现多种不同答案时教师应对学生的提问及时归纳
阅读课本P60,观察实验,同桌讨论,完成任务1
4、李华做“盐酸中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时,忘了加指示剂,无法判断反应进行的程度,进行如下探究
探究目的:探究所得溶液的酸碱性
提出猜想:所得溶液可能呈碱性,也可能成性,还可能成性。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Biblioteka Baidu
实验结论
用试管取该溶液1-2ml,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
无色酚酞溶液变
溶液呈碱性
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阅读课本p59,结合实验,用心思考,完成任务2
2、中和反应:
(1)定义:
(2)讨论: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吗?举例说明。
(3)实质:
(4)盐的定义:盐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和
四、自主学习 (学法指导,独立阅读课本,用笔做出重点标记,独立完成学案上的自学问题)。了解、知道的知识点以填空或问题形式出现(用时10分钟)。完成后小组核对,达成共识 4号展示。
六、当堂检测(用时 10--- 15分钟) 老师批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验证中和反应有方法
由于NaOH溶液和稀盐酸及二者反应生成的NaCl和水均为无色(反应原理为:NaOH+HCl==NaCl+H2O),因此将两种溶液混合后,通常从现象上观察不出反应是否发生。但是,我们可以借助现实中的多种实验方法,间接证明这一反应的发生。
方法1:利用酸碱指示剂证明
在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呈红色。然后在该溶液中加入稀盐酸,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至溶液呈无色。由此证明两者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方法2:用某些活泼金属来证明
在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充分振荡后,再向溶液中加入金属镁或铁等。若无气泡产生,证明两者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因为镁或铁只能跟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而与NaOH溶液、NaCl溶液均不反应。
方法3:通过测定溶液的pH来证明
在烧杯中盛适量的NaOH溶液,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该溶液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测出其pH>7。然后向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然后测定烧杯中溶液的pH。根据pH由大于7逐渐变为等于7乃至小于7,证明两者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方法4:根据反应前后固体质量变化来证明
称取一定质量的NaOH固体于烧杯中,加入适量水使之全部溶解。向所得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充分搅拌反应后,倒入蒸发皿中加热蒸干。将所得固体洗涤,烘干,称量。若质量比原NaOH固体质量大,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若NaOH 与稀盐酸不发生反应,加热蒸干时,盐酸中的溶质HCl会挥发,所得固体质量不变。
方法5:用某些盐来证明
在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充分振荡后,再向溶液中加入几小块大理石或Na2CO3粉末。若无气泡产生,证明两者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方法6:利用NaOH溶液与盐酸反应放热来证明
在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充分振荡后,用手触摸试管外壁。若感觉到有放热现象,证明两者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以上实验方法都能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在学习中,你能评价一下哪种方法最好吗?选取你认为最好的进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