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09版)必修1部分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调整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通知-浙教办基[2009]106号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调整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通知正文:----------------------------------------------------------------------------------------------------------------------------------------------------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调整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通知(浙教办基〔2009〕106号)各市、县(市、区)教育局:为进一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落实学生选课与走班教学,促进学生有选择、个性化地发展,解决课程安排前紧后松新课结束过早、部分科目选修ⅠA学术性要求高于选修ⅠB 、选修课程开设过于集中等问题,在总结首轮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基础上,决定从2009级起,适当调整普通高中的课程设置。
一、减少统一要求的教学内容,实现教材“瘦身”。
语文、英语、数学、物理等科目各减少一个选修ⅠA模块。
删减必修、选修ⅠA和选修ⅠB模块中重复或要求过高的内容,调整教学要求,确保在规定课时内完成模块教学任务。
二、调整模块设置和教学进度,为学生自主选课留出更大空间。
根据选修ⅠB模块学术性要求高于选修ⅠA的原则,对语文、英语、数学、地理、物理、化学等科目的选修ⅠA和选修ⅠB模块作适当调整。
英语高一学年必修模块数减为3个,数学科目五个必修模块可按必修1、3、4、5、2或必修1、4、5、2、3两种顺序开课,由各设区市自行确定其中一种开课顺序。
各科目的选修ⅠA模块在高二学年和高三学年上学期适当分散安排,高三学年上学期以新课教学为主。
在必修模块教学结束后,选修ⅠB模块在高二学年上学期即可开始开设,确保在高二学年和高三学年上学期每周至少有两个单位时间的走班教学。
三、做好教学进度安排,严格控制周课时数。
各地应根据课程设置调整的要求做好普通高中教学进度安排,学年的周活动总量(周课时数)不得超过34课时。
2009版年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2009版年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历史必修1前言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及《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便于广大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积极稳妥地推进我省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实验,提高我省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学生发展为本,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特制定《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历史教学指导意见》)。
《历史教学指导意见》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中建议的模块开设顺序编排。
每个模块分专题或单元,按照“课标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建议”三个栏目编写。
“课标内容”是教学的目标源头,按专题直接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摘录,便于教师对应检索。
“教学要求”按课采用表格的形式,分“基本要求”、“发展要求”与“说明”列出,提出学生学习要达成的三维目标,帮助教师把握教学的尺度,提示教师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其中“基本要求”是指全体学生在本模块学习期间要达到的要求,属于高中历史会考或模块测试所要求的范围。
“发展要求”是部分学生特别是有志于向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在历史课程学习期间要达到的要求,是教师要进一步完成的教学任务,“发展要求”内容暂不列人高中历史会考范围。
“说明”主要是对模块中某些不作课堂教学要求的内容提出指导性处理意见。
在“教学要求”中,对历史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按照《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既定的能力层次来制订,并以行为动词来表示,如识记层次的“列举”、“知道”、“了解”、“说出”、“简述”、“讲述”等:理解层次的“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应用层次的“分析”、“评价”、“探讨”、“比较”、“讨论”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采用“体会”、“认识”、“感受”、“感悟”等心态词汇,以明确在这一维度的目标。
浙江省2009高考理综物理部分知识点展望
浙江省2009高考理综物理部分知识点展望——————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1、高考中本章考点1)力是物体的相互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力是矢量,力的合成和分解。
2)重力、重心,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3)形变和弹力。
胡克定律。
4)静摩擦,最大静摩擦力。
5)滑动摩擦,滑动摩擦定律。
2、高考中本章重点与热点1)受力分析受力分析是分析力学问题的基础,任何力学问题都必须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
高考中力学问题常与其它知识综合。
例如:力与运动问题,动量与能量问题,力与电路综合问题,带电粒子运动问题,力与电磁感应综合问题,力与热学综合问题,力与光学综合问题,力与原子、原子核物理综合问题等。
在解决以上问题之前进行受力分析是必须的。
同学们应该充分认识受力分析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从规范化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注意掌握受力分析的顺序,养成良好的习惯。
2)平行四边形定则矢量是高中新提出的概念,矢量运算法则也是不同于初中学生所熟知的标量运算法则,它的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故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矢量运算必定成为高考的必考考点。
高中阶段出现的矢量有很多,如力,速度,位移,加速度,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等。
所以同学们在这一章学习或复习的时候一定要重视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的矢量运算。
3)摩擦力的运算摩擦力的运算是高考的重点也是同学们学习的难点。
一难:静摩擦力有无难以判断,思维障碍的焦点在于缺乏对相对滑动趋势的感受。
二难: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三难:摩擦力的运算。
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首先加深对摩擦力概念的理解,摩擦力的方向是与相对滑动趋势或相对滑动方向相反。
其次用“假设法”可帮助同学对相对滑动趋势的判断。
当要计算摩擦力大小时必须先辨别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
若是滑动摩擦力可用F f=μF N直接计算,若是静摩擦力则可由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求解。
4)考查实验探究能力高考把能力的考核放在首要位置,通过考核知识及其运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适当调整《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通知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适当调整《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4.09.19•【字号】浙教基〔2014〕109号•【施行日期】2014.09.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正文浙江省教育厅关于适当调整《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通知浙教基〔2014〕109号各市、县(市、区)教育局:为适应我省高考招生改革试点需要,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认真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现就适当调整《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2年版)》提出如下要求(以下简称调整要求),并从2014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学生开始实施。
一、调整原则1.连续性和稳定性。
依据课程标准,在保持课程结构和各学科必修与选修模块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对《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2年版)》作适度调整。
原则上不增加全体学生必修内容;数学、物理和化学学科教学不再分侧文、侧理,切实控制教学难度和学业负担。
2.层次性和选择性。
突出学科核心素养,清晰确定不同层次的学业水平标准,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学术能力的差异化发展,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3.发展性和导向性。
适应我省高考招生改革的需要,鼓励基层学校依据自身特色发展和扩大学生学习选择权的要求,进一步加强课程体系规划与建设,继续探索学校课程的多样化和特色化。
注:各学科教学内容与要求调整情况详见《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4版)》。
1.《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4版)》各学科必修课程教学指导意见列为“基本要求”的教学内容,属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必考题的考试范围。
2.语文、数学学科必修模块和限定性选修模块列入高考的内容。
英语学科根据国家英语考试要求另行确定。
3.其他学科限定性选修模块和必修课程教学指导意见中列为“发展要求”的教学内容,属于高考选考科目加试题考试范围。
浙江省2009高考理综科目物理部分展望
浙江省2009高考理综科目物理部分展望——必修2第五章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是动力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其中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是高中阶段学习的两种重要的运动形式,也是历年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
一、考纲要求1、07、08两年的高考考纲没有变化,对曲线运动的要求如下:(1)运动的合成和分解(2)曲线运动中质点的速度的方向沿轨道的切线方向,且必具有加速度(3)平抛速度(4)匀速率圆周运动,线速度和角速度、周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备注:不要求推导向心加速度近两年物理考纲都没有变化,考察内容基本趋于稳定。
2、省《指导意见》新增要求(1)知道抛体运动的受力特点(2)知道抛体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3)会推导平抛运动初速度计算的表达式(4)初步了解“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的原理3、省《指导意见》不要求内容(1)不要求推导合运动的轨迹方程(1)不要求计算有关平抛的相遇问题(1)不要求定量计算有关斜抛运动的问题(1)不要求分析变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问题(1)不要求掌握向心加速度公式的推导方法(1)不要求计算物体所受的外力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向心力问题(1)不要求对离心运动进行定量计算二、命题走向分析1、06、07两年全国卷本部分内容高考命题统计年份卷别全国1 全国 206 题号/分值16/6'23/16'知识点圆周运动平抛运动考法选择题,与万有引力结合计算题,与机械能守恒结合07 题号/分值22/6'23/16'知识点平抛运动圆周运动考法实验题,与动量守恒结合计算题,与机械能守恒结合2、06、07年上海卷本部分内容高考命题统计年份卷别上海06 题号/分值5/4'13/5'知识点圆周运动平抛运动考法填空题,单独考察选择题,单独考察07 题号/分值17/8'19/10'知识点平抛运动圆周运动考法填空题,单独考察计算题,与万有引力结合。
浙江省普通高中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物理(2014版与2012版的比较)
2014版与2012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物理)》比较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邵晓明2014版2012版必修模块必修1 必修1必修2 必修2(除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选修3-1 选修1-1或选修3-1选修3-2第四章电磁感应选修模块选修3-2第四章电磁感应、第五章交变电流选修3-4 选修3-4选修3-5 选修3-5 2014版2012版必修1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发展要求:删去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发展要求:根据选择的参考系描述物体的运动,根据对运动的描述判断所选择的参考系。
第二节时间和位移发展要求:删去第二节时间和位移发展要求:掌握位移大小与路程相等的条件。
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说明:(本节删去,但移到后面2.4章节中了)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说明:不要求计算多过程和多物体运动中需要联立方程求解的问题。
第四节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基本要求:7.会借助传感器测速度。
第四节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基本要求:没有第五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发展要求:删去第五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发展要求:会利用v—t图象计算加速度的大小和判断加速度的方向。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一节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基本要求:5.能根据图象说出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第一节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发展要求:5.能根据图象说出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基本要求:2.理解v-t图象的物理意义, 并计算物体的加速度。
说明:删去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发展要求:2.理解v-t图象的物理意义, 并计算物体的加速度。
说明:不要求运用v-t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第三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发展要求:删去说明:删去第三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发展要求:会用v-t图象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说明:不要求理解光电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技术原理第四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基本要求:4.根据已知条件, 会选择公式或联立方程求解相关问题。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我省普通高中物理学科第一阶段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便于广大教师更好地把握《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规范高中物理教学,特制定《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1.《指导意见》是浙江省高中新课程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在分析浙江高中物理教学实际和总结、反思其它省新课程实验实施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对《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的研究而制定的,它是我省界定高中物理教学内容、教学深广度的标准,是学生学业评价的重要依据。
每一个教师应认真学习、准确把握。
2.《指导意见》分章按照“课程标准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建议”三个栏目编写。
“课程标准内容”采取按章直接从《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摘录的方式,便于教师检索。
“教学要求”以节为单位,分“基本要求”、“发展要求”与“说明”三部分。
主要是提出学生学习要达成的三维目标,提示教师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基本要求”是指全体学生在模块学习期间都要达到的要求;“发展要求”是部分有能力的学生在模块学习期间可以达到的要求。
“教学建议”按章对如何实施教学和达成教学目标提出导向性建议,供教师参考。
3.教学要求表述中的行为动词与《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所采用的行为动词相同,有的行为动词前加有“初步”、“大致”、“简单”等词,其对应的水平比原行为动词的水平低。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一、课程标准内容1.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2.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二、教学要求第1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第2节时间和位移第3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第4节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第5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三、教学建议1、课时建议2、教学建议(1)本章出现意义相近和意义相对的概念较多,如参考系与坐标系,时间与时刻,速率与速度,路程、距离与位移,矢量与标量,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速度、速度的改变与速度的变化率,等等,学生学习时容易混淆。
2009年湖州市高中物理教师实验操作比赛命题意图和命题范围
2009年湖州市高中物理教师实验操作比赛命题意图和命题范围一、命题意图:《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物理》指出:高中物理新课程对教育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省使用的人教版教科书已经引入了DIS实验系统。
学校要加大对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投入,通过教育技术的更新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尽早将传感器技术引入实验室,通过计算机实时测量、处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增加探究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要尽快地掌握现代教育的技术,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的整合。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09版) 》已于2009年10月出版,本次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修改除整章要求调整外,均为《做一做》中用DIS数字化实验系统和计算机做的实验,经过一轮新课改,用传感器和计算机做物理实验已提到基本要求上来了。
参见附录《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09版)解读》。
为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推动全市高中物理教师积极落实新课程标准,本次命题采用DIC数字化实验系统作为主要实验器材。
本着积极准备、以比赛带动新课改全面推进的精神,预先公布“2009年湖州市高中物理教师实验操作比赛命题意图和命题范围”,希望参赛教师认真准备。
二、命题范围:实验1.用DIS数字化实验系统测小车的速度和加速度:器材:位移传感器1套、数据采集器1只,斜面轨道及小车(含挡光片)1套,手提电脑(自带)1台。
①将位移传感器安装在轨道小车上。
②用DIS实验系统测量小车的位移和时间数据,将实验数据导入Excel。
③在Excel软件中利用公式处理数据,算出小车的速度,画出小车的速度—时间图象,并求出小车的加速度。
实验2.用DIS数字化实验系统测小车的速度和加速度:器材:光电门2个,数据采集器1只,米尺1巴,游标卡尺1巴,斜面轨道及小车(含挡光片)1套,手提电脑(自带)1台。
①用游标卡尺测量挡光片的宽度,将测量的数据输入Excel。
②用平行轨道安装的二个光电门测量挡光片经过的时间,将测量的数据导入Excel,用米尺测量二个光电门间的距离,将测量的数据输入Excel。
高中物理必修1必修2教材分析
关于图像
〔3〕匀变速直线公式〔包括自由落体运动公式〕的运用对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有很大作用,但学生能力的提高 要注意循序渐进,切不可一步到位。在应用运动学规律解 决问题的过程中,应逐步使学生明确解决运动学问题的根 本方法和步骤,并注意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的矢量性、公 式选择的适宜性和结果的合理性。
④不要求用平均力计算变力的功和利用F-l图象
求变力的功;
极限不只是知识、更是一种方法、一种观念。 要让学生掌握用这种思想去分析问题方法 。
2.怎样进展矢量教学 〔教学不宜一步到位〕
〔1〕 位移: 指出它叫做矢量----大小、方向。
〔2〕思考与讨论: 一位同学从操场中心中发,向北走 了40 m,到达C点,然后又向东走了30 m,到达B点 ……你能通过这个实例总 结出矢量相加的法那么吗?〔此时还不 要求得出这个法那么,但要思考。〕
高中物理必修1必修2 教材分析
学科指导意见的修改及增加的条目:
必修1 〔1〕第一章第四节〔学生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增加 7.会借助传感器测速度。 〔2〕第四章第五节:牛顿第三定律增加4. 会用力传感器研究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必修2 〔1〕第五章第八节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修改⒊不要求分析与计 算两个物体联结在一起(包括不接触)做圆周运动时的问题。 〔2〕第七章第八节机械能守恒定律:修改⒉不要求用机械能 守恒定律求解两个及两个以上物体〔包括需要确定重心的链 条、绳子、流体等〕的问题。
2.怎样进展矢量教学
指导意见与09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对照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3、“文化大革命”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美国国父华盛顿
概述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建国初期的主要事迹,评价其历史贡献。
一代雄狮拿破仑
简述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讨论其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3、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4、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3、辛亥革命
4、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5、新民主主义革命
专题三近代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民主革命
知道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的失败。
感受农民阶级在社会危机不断加深中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简述《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其影响。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
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3-1 第 一 章 静 电 场
第二节 库仑定律
• 1. 知道库仑定律的内容及适用条件,会用库仑 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 2. 了解点电荷的概念,体会科学研究中的理想 模型方法。 • 3. 了解库伦扭秤实验及其所蕴含的设计思想。 说明:1. 利用库仑定律求解静力学问题,只限于 所受各力在同一直线上或可运用直角三角知识 求解的情形。 2. 利用库伦定律与其他动力学规律求解力 学与电学综合的问题,只限于所受各力在同一 直线上的情形。
势降低最快的方向。
每单位距离上降低的电势。
3-1 第 一 章 静 电 场
第七节 静电现象的应用
• 1. 了解静电平衡的概念 • 2. 知道处于静电平衡的导体上电荷分布的特点 • 3. 知道静电平衡的导体表面是一个等势面,整个导体是一 个等势体。 • 4. 知道处于静电平衡的导体腔内的场强为0 • 5. 了解剪短放电现象和避雷针的工作原理,了解金属壳的 静电屏蔽作用及其应用 • 6. 应用尖端放电、静电屏蔽的相关知识解释简单的现象。
3-1 第 一 章 静 电 场
第三节 电场强度
• 1. 知道电场是电荷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知道电荷 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 • 2. 了解试探电荷的作用,理解对试探电荷电荷量和尺寸 的要求。 • 3. 理解电场强度,知道它的定义式及单位 • 4. 了解点电荷周围的电场分布,会用点电荷的场强公式 进行有关计算。 • 5. 认识匀强电场的特点。 • 6. 了解电场线的作用和特点,能大致描绘典型电场的电 场线。 • 7. 经理场强概念建立的过程,进一步认识用比值定义法 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 8. 会解决简单的两个电场的叠加问题。 • 说明:两个电场叠加的定量运算,仅限于在同一直线上或 可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解决的情形。
2009版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基本要求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理解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条件。
发展要求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列强矛盾激化的结果。
说明可以从“为什么要打”和“为什么能打”两个方面理解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条件。
可联系必修Ⅱ专题五第四课“走向整体的世界”的有关内容。
“两次巴尔干战争”的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旷日持久的战争基本要求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三条战线的主要交战国及其重要战役;认识新式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感受现代战争的残酷性。
发展要求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演变为旷日持久战争的原因。
说明本课要注意与“同盟国集团的瓦解”一目相关内容的整合。
第三课同盟国集团的瓦解基本要求了解美国参战、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等史实;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
发展要求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说明可从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等多方面因素认识同盟国集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原因。
第四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基本要求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后果,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感悟追求和平、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
说明“空前规模的帝国主义战争”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第一课巴黎和会基本要求了解巴黎和会的召开及美、英、法、日等大国的图谋;了解巴黎和会与中国五四运动的关系;理解《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客观作用和局限性。
认识帝国主义处理国家关系的准则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
发展要求认识巴黎和会的性质。
说明本课要联系上一单元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关内容。
第二课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基本要求知道凡尔赛体系,理解凡尔赛体系的实质,知道国际联盟的建立、主要机构及国际联盟盟约的主要内容。
发展要求分析凡尔赛体系的不稳定性。
高中物理必修1教学指导意见
一、新教材内容有何变化?
→ 教学内容
一、教材内容的变化
概念(描述运动)
概念、规律 (对力的认识)
运动与相互作用观
规律(匀变速直线运动)
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运动与相互作用观”
一、教材内容的变化
1.坐标系内容移到第2节 2.老教材中第2节的二级标题“路程与位移”改为“位置与位移”,并增加了“位移-时间图像” 3.老教材第4节中的“认识打点计时器”放入新教材第2节,而将“速度的测量”内容移到新教材第3节 4.新教材第3节标题标题发生变化,有利于学生认识速度的本质,与下一节描述一致
一、教材内容的变化
1.重力和弹力合并;删去“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2.牛顿第三定律放入本章,并在该节课文中,专门设立了一个“物体受力的初步分析”小标题, 为分析“共点力的平衡”问题设下伏笔。 3.把原“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两节合并为一节,降低教学要求,只要求学生会用等效替 换的方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运算,并不要求学生解答具体实际情境中 的受力问题,而把这些问题放在“共点力的平衡”中去解决。 4.“共点力的平衡”独立变为一节
二、核心素养类型界定——科学思维
必修1的《 运动的描述 》单元:
素养类别
学习目标
模型建构
单元学习目标
1.能在熟悉的情境中应用质点模型。
2.能在一维坐标系中描述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置和位移;通过质点模型的建构,
3.能结合x-t图像的含义用图像语言描述物体的直线 以及速度、加速度的
科学思维
运动。
定义,初步认识并能
——很多文献中都能查到的表述
二、核心素养类型界定
核心素养 话语体系
原来的 话语体系
物理观念
继承超越 提炼整合 综合表现
浙江省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09版)必修2部分
浙江省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09版)必修2部分第五章曲线运动第一节曲线运动基本要求:1.知道什么叫曲线运动。
2.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能在轨迹图上画出速度方向。
3.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
4.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发展要求:掌握速度和合外力方向与曲线弯曲情况之间的关系。
说明:不要求会画速度变化量的矢量图。
第二节质点在平面中的运动基本要求:1.知道物体的运动轨迹不是直线时,需要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进行研究。
2.经历蜡块运动位置、轨迹的研究过程,体会其中所用的数学方法。
3.经历蜡块速度的研究过程,体会运动合成所用的方法。
4.初步认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发展要求:1.能定性分析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2.能用图示方法表示合速度与分速度。
说明本节不要求计算运动合成与分解的问题。
第三节抛体运动的规律基本要求1.知道什么是抛体运动,什么是平抛运动。
2.知道平抛运动的受力特点,会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抛运动。
3.理解平抛运动的规律,知道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抛物线。
4.知道分析一般抛体运动的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5.会确定平抛运动的速度。
发展要求1.知道抛体运动的受力特点。
2.知道抛体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说明1.不要求推导合运动的轨迹方程,不要求计算有关平抛运动的相遇问题。
2.不要求定量计算有关斜抛运动的问题。
第四节实验:探究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的运动规律基本要求1.知道平抛运动的条件。
2.知道斜槽与木板的调节要求。
3.知道坐标系与坐标原点的确定方法。
4.知道用实验获得平抛运动轨迹的方法与步骤。
5.理解平抛运动水平分运动的研究方法。
6.知道确定初速度需要测量的物理量,会计算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发展要求会推导平抛运动初速度计算的表达式。
说明不要求进行实验误差分析。
第五节圆周运动基本要求1.知道什么是圆周运动,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2.知道线速度的物理意义,认识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的方向和特点。
讲座:《物理1》第1-3章教学指导意见-高一教研-林明华
不可思议的。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领头羊,物理
学的思想与方法,对其它学科有着重大的影响。
通过物理学习所掌握的思想与方法、以及养成的
思维习惯、看到问题的眼光、严谨做事的态度等,
都将极大地提升个人的素质,这是影响一个人终
生发展的。
本课时建议播放的视频:
1、塔库马大桥倒塌之迷 (为什么风并不大,桥会被毁呢?) 2、直升飞机的各种飞行 (为何能在空中静止?如何才能向前飞? 靠什么力加速、减速?) 3、过山车 (过山车经过最高点时为何不会掉下来?) 4、法拉第笼 (笼内的同学为什么不怕几万伏的高压电?)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变化规律
我认为,知道公式的来龙去脉非常重要,在 这里应该安排学生运用数学方法推导匀变速直线 运动的位移公式。
同时,也让学生
讨论 s-t 图像是
怎样的图线。
建议尽量使用教材中“拓展一步”的 资源,让学生讨论 v–t 图线与时间轴所围 的面积有什么意义。
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
v
s aT
2
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运动有三种方法:
一是看各阶段的加速度值是否相等;
二是看速度值是否均匀变化(图像); 三是看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差是否相等。 然后,让学生用此方法再回头处理上一节课 打印出来的纸带。
最后,安排学生探究仅在重力作用下的“重
锤下落”运动是否匀变速直线运动。 课堂上只要将纸带打印好,处理数据留作课 后的作业,其结果在下一节课中使用。
《物理1》第1—3章教学指导意见
一、《课程标准》的要求 《课程标准》对《物理1》模块只有提 出2个二级主题: (一)运动的描述 涉及教材的第1—3章
(二)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
涉及教材的第4—6章
2009年物理学科高考备考建议
2009年物理学科高考备考建议(来源:义乌市教研室仅供参考叶惠芳整理)一、新高考与往年高考在考试范围的变化2009年开始实行的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中关于高考命题范围:语文、数学(文科/理科)、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依据教育部《考试大纲》和浙江省《考试说明》公布的内容范围命题,综合考试内容,理科为物理、化学、生物3门科目的必修模块和指定选修模块(IA)的内容,不超出《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教学指导意见)中规定的相应科目的必修模块和指定选修模块(IA)的范围。
即《物理必修1》、《物理必修2》、《物理选修3-1》、《物理选修3-2》、《物理选修3-4》、《物理选修3-5》。
自选模块考试依据教育部《考试大纲》和浙江省《考试说明》公布的内容范围命题,不超出相关课程《教学指导意见》中规定的自主选修模块(IB)的范围。
物理选修ⅠB模块即《物理选修3-3》、《物理选修1-2》2009年物理高考内容与2008年高考内容相比新增加了“简单的逻辑电路”、“传感器”两块内容,删掉了电磁波整章内容和有关动量守恒的主要内容,只保留了“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实验, IB模块在原热学的基础上新增加“气体”这一章。
《教学指导意见》中对气态方程的运用要求较高,值得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高考大纲并不是针对某一教材来设置,教材中有些内容如“开普勒定律”,在2008年高考物理考试大纲(新课标实验版)中没有出现,2009年的高考物理考试大纲(新课标实验版)可能要到3月份才出台,4月份浙江可能在全省举行一次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在此之前我们在高三复习中,可将2008年高考物理考试大纲(新课标实验版)进行分析,结合《教学指导意见》和浙江2009年高考方案,把握好新高考的考试范围,以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对于《教学指导意见》明确不考的章节如“电磁波”、“动量守恒定律”、“相对论”等可以只做简单回顾甚至略去。
但对《教学指导意见》和大纲都要求的内容,不要太拘泥于《教学指导意见》的细化要求,如运动学中的追及问题,应通过实例加以分析,培养学生对过程的分析和将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建模转化为物理问题的能力。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物理实验第一阶段课程设置方案》
物理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和《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课程设置方案》等文件的精神,结合我省高中物理教学实际,对我省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的实施,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为根本目的,从浙江高中教学的实际出发,以逐步深化、逐年推进为基本策略。
坚持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体现物理学科的基本特点,关注物理学科与科技、社会的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促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
二、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实施课程三维目标的基本原则(1)、融合原则。
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是以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为载体来实现的,教师在实施时不要将三维目标割裂开来,要力求三维目标的融合。
(2)、渐进原则。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都是有层次的,教师在实施时不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
(3)、差异原则。
虽然任何知识的教学都具有实现三维目标的价值,但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三维目标的要求并不是均等的,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区别对待,有所侧重。
三、课程设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结构框图如下所示:考虑到浙江省普通高中教学的实际情况,我省决定在实验第一阶段只设置文、理二个系列.全体学生完成共同必修模块物理必修1和物理必修2的学习后,获得4个必修学分,接着文科与理科学生分别选修一个模块(选修1-1和选修3-1),完成余下的2个必修学分。
对于文科学生还可自主决定是否选修1-2模块,对于理科要参加高考的学生,还必须继续选修3系列中的三个模块(选修3-2、选修3-4和选修3-5),可自主决定是否选修3-3模块和物理实验专题及物理专题研修。
由于物理学科知识体系的严谨和连续性,我们认为应该对学生学习选修课的四、教学建议1、突出物理学科的特点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观察与实验是学习物理最基本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09版)必修1部分1.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基本要求1.了解质点的定义,知道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2.初步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3.理解参考系概念,知道对于不同的参考系,运动的描述可能是不同的。
4.理解坐标系概念,会用一维坐标系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以及位置的变化。
发展要求1.根据选择的参考系描述物体的运动,根据对运动的描述判断所选择的参考系。
2.会用二维坐标系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以及位置的变化。
说明1.不要求在三维坐标系中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
2.不要求理解与掌握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的工作原理。
3.对运动描述的转换只要求参考系与物体运动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1.2 时间和位移基本要求1.了解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区别和联系,会识别时间间隔和时刻。
2.理解位移概念,知道位移是矢量,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矢量与标量运算的差异,会进行一维情况下的矢量运算。
4.了解位置、位移、路程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5.知道时间间隔与位移、路程,时刻与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
6.理解x-t图象的物理意义,会利用x-t图象计算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发展要求掌握位移大小与路程相等的条件。
说明本章只要求一维情况下的位移矢量运算。
1.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基本要求1.理解速度概念,领会速度概念的比值定义方法。
2.理解平均速度概念,会利用平均速度的定义式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
3.知道瞬时速度是表示某一时刻的速度,了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及联系。
4.理解速度的矢量性,知道速度的方向即物体运动的方向。
5.知道速度与速率的区别及联系。
发展要求1.体会平均速度概念的等效思想方法。
2.在讨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联系的过程中,体会近似处理的思想方法。
说明1.不要求用极限的方法定义瞬时速度。
2.不要求计算多过程和多物体运动中需要联立方程求解的问题。
3.不要求选用变速运动物体作参考系求解问题。
4.不要求引入平均速率的概念。
1.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基本要求1.知道电磁打点(电火花)计时器的作用、结构及名称。
2.知道打点计时器打相邻两个点的时间间隔,掌握电磁打点(电火花)计时器的使用方法。
3.能设计“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实验记录表。
4.会根据纸带上点迹的疏密判断速度的大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5.理解用平均速度表示瞬时速度所采用的思想方法,会用该思想方法计算瞬时速度。
6.能运用实验数据描绘v-t图象,并会根据画出的图象说明物体运动的快慢。
7.会借助传感器测速度。
发展要求在计算瞬时速度时,会合理选取时间间隔。
说明1.不要求了解电磁打点(电火花)计时器的内部结构和技术细节。
2.不要求理解气垫导轨和数字计时器研究运动的原理。
1.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基本要求1.知道加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2.了解加速度的定义式和单位。
3.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会根据速度与加速度方向之间的关系判断运动性质。
4.通过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和加速度定义式的得出过程,了解和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5.会利用加速度定义式计算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发展要求1.会利用v-t图象计算加速度的大小和判断加速度的方向。
2.理解加速度概念,区别速度、速度变化量和速度变化率。
说明1.不要求用极限的方法求加速度。
2.不要求引入平均加速度的概念。
3.不要求讨论加速度变化的问题。
2.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基本要求1.知道实验目的,说出实验中各器材的作用,正确安装器材并进行实验操作。
2.会选择点迹清晰的纸带,标出合理的测量点(计数点),测量各测量点(计数点)间的距离。
3.会近似计算各测量点的瞬时速度。
4.能建立标度合适的v-t坐标系,并正确地描点,能用一条曲线(包括直线)拟合图象中的点。
发展要求1.能根据图象说出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能根据小车速度变化的情况预测图象的基本特点。
2.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基本要求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含义。
2.识别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
3.能根据加速度的定义,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
4.能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 =v o +at 解决简单问题。
发展要求1.能用v -t 图象描述物体运动的规律。
2.能根据v -t 图象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并计算物体的加速度。
说明1.非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不作要求。
2.不要求运用v -t 图象解决实际问题。
2.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基本要求1.知道v -t 图象中“面积”与位移的对应关系。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理解公式的意义和正、负号的含义。
3.能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x =v o t +12at 2解决简单问题。
发展要求1.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规律的探究过程,体会无限逼近的方法。
2.会用v -t 图象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说明1.追及、相遇问题不作要求。
2.不要求理解光电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技术原理。
2.4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基本要求1.会从v =v o +at 、x =v o t +12at 2推导v 2-v o 2=2ax 。
2.理解v 2-v o 2=2ax 的意义及正、负号的含义。
3.能用v 2-v o 2=2ax 解决简单问题。
发展要求根据已知条件,会选择公式或联立方程求解相关问题。
说明不要求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分析解决问题。
2.5 自由落体运动基本要求1.经历自由落体运动模型建立的过程,知道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2.通过分析打点计时器记录的纸带信息,判断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3.知道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知道自由落体加速度就是重力加速度。
4.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计算公式。
5.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解决简单问题。
6.知道用频闪摄影研究运动的基本原理,会根据频闪照片分析自由落体运动。
发展要求1.知道地球上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的差异。
2.体会实验在物理问题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说明只要求解决一个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有关问题2.6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基本要求1.了解伽利略研究落体运动的思路和方法。
2.知道伽利略在力学上的主要贡献。
3.认识伽利略利用斜面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所蕴含的思想方法。
发展要求初步领会“提出假设、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和合理外推”的科学研究方法。
说明不要求掌握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进行实验研究的具体细节。
3.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基本要求1.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2.理解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区分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重力的定义和方向,掌握重力大小的计算和测量方法。
4.理解重心概念,知道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位置。
5.初步了解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等概念。
发展要求1.理解悬挂法测重心位置的原理。
2.运用重力、重心等概念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说明1.万有引力与重力的相互关系不作要求。
2.对四种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不作要求。
3.不要求掌握重心与稳度的关系。
3.2 弹力基本要求1.知道形变和弹性形变,能识别常见的形变,知道常见的弹力种类。
2.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弹力的有无及弹力的方向。
3.知道胡克定律的表达式,了解劲度系数的单位、符号,能运用胡克定律进行有关计算。
4.知道胡克定律的图象表示,掌握利用图象计算劲度系数的方法。
5.知道“探究弹簧弹力大小与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原理和方法。
发展要求1.会用简单器材显示微小形变,体会放大法的实验思想。
2.理解劲度系数的物理意义。
说明多个弹簧的串、并联问题不作要求。
3.3 摩擦力基本要求1.知道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2.通过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掌握静摩擦力的最大值及变化范围。
3.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4.知道动摩擦因数无单位,了解动摩擦因数与哪些因素有关。
5.会运用F=μF 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6.能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发展要求1.知道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关系。
2.能够分析生活中既常见又较简单的问题中的摩擦力。
说明1.不要求引入静摩擦因数。
2.不要求判断物体不在一直线上做相对运动时的滑动摩擦力方向。
3.不要求了解滚动摩擦产生的原因。
4.不要求掌握影响流体阻力大小的因素。
3.4 力的合成基本要求1.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知道什么叫力的合成。
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合力。
3.知道合力不一定大于分力。
4.知道共点力概念,会计算在同一直线上的几个力的合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两个力的合力。
发展要求会定性判断合力大小与两个分力夹角之间的关系。
说明不要求解两个分力成任意角度时的合力。
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基本要求1.知道实验所需的器材和弹簧秤的使用方法。
2.知道实验的步骤及操作要点。
3.理解探究实验的原理,认识“等效代替”的方法。
4.会确定力的大小和方向,作出力的图示。
5.通过探究,知道分力与合力之间的关系所遵循的规则。
发展要求知道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3.5 力的分解基本要求1.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知道力的分解所遵循的规则,体会确定分力方向的方法。
3.掌握用作图法求分力的方法,并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
4.能进一步区分矢量和标量,知道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相加的普遍规则。
发展要求1.初步掌握力的正交分解法,会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简单的问题。
2.了解三角形定则,知道其与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本质一样。
3.能运用三角形定则定性分析简单的力的动态变化问题。
说明1.不要求用相似三角形知识求分力。
2.不要求用求解斜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
4.1 牛顿第一定律基本要求1.了解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论述及存在的错误。
2.认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理想实验的作用。
3.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4.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有关现象。
5.知道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6.运用惯性概念,解释有关实际问题。
发展要求1.了解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角度的差异。
2.会识别惯性系与非惯性系。
说明1.不要求区分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
2.不要求分析非惯性系中物体的运动情况。
4.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基本要求1.认识影响加速度的因素——力和质量。
2.通过实验测量加速度、力、质量,会作出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图象。
3.能根据图象得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4.体会“控制变量法”对研究问题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