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审计理论基础(一)
审计学基础复习题-初级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试卷与试题
10. ( )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财务信息作出 评价。[2分]-----正确答案(C) A 计算 B 检查
C 分析程序 D 比较
11. 下列关于注册会计师对错误与舞弊的相关责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2分]-----正确答案(C) A 如果未能查出重大错报是由于被审计单位舞弊造成的,则注册会计师对此不承担责任 B 注册会计师只要严格遵守独立审计准则、能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错误与舞弊 C 及时防治和发现错误与舞弊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责任 D 注册会计师有责任发现所审计会计报表中的所有错误和舞弊
对错 9.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如果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错误舞弊可能性时,应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1分]-----正确答案(错)
对错 10. 被审计单位的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的程度越高,表明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越大,相应要求检查风险越低。(
)[1分]-----正确答案(对)
对错
四、案例分析题: 审计人员接受委托,于2010年2月1日至15日对某公司2009年末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审计人员怀疑“存货”有可能有问
三、判断题
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是高度统一的,不存在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因而不需要 审计。( )[1分]-----正确答案(错)
对错 2. 国家审计属于外部审计。(
)[1分]-----正确答案(对)
对错 3. 检查记录或文件仅是对以纸质形式存在的记录或文件进行审查。(
)。[2分]-----正确答案(C)
14. 在财务报表审计中,管理层对财务报表责任的陈述不恰当的是( A 保证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以减轻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B 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做出合理的会计估计 C 选择和运用恰当的会计政策 D 选择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
审计风险理论本质
审计风险理论本质一、研究审计风险的理论基础研究审计风险,其理论基础是如何定义审计风险,不同审计风险定义下,将有不同的审计风险要素。
不同的审计风险模型,从而也就有不同的审计风险控制措施。
如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给出的定义:“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这一定义与国际审计准则的定义基本相同。
该定义涉及三个要素,即行为、行为后果、产生后果的原因。
定义中的行为是“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行为的后果是发生了“风险”,产生后果的原因是“发表了不恰当审计意见”。
基于这一定义的审计风险模型是: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不难发现,上述审计风险定义及审计风险模型存在许多不足:第一,该定义认为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对于存在重大错误的财务报表未能适当地发表审计意见的风险。
它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使财务报表没有重大错误,注册会计师也会因各种原因而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第二,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仅从审计的过程上把审计风险划分成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三个因素,未能从审计过程之外分析审计风险产生的深层次社会原因。
而实际上,审计风险是审计内环境与审计外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三,传统审计风险定义及审计风险模型不能够解释如下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审计实务界普遍认为,审计风险在明显增加。
另一方面,审计理论界普遍认为,审计质量在普遍提高。
还比如,王广明、沈辉在《试论供给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会计研究》,)年第)期)一文中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人员对存在重要错报或漏报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后,由于审计意见是否恰当的不确定导致的承担法律责任(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基于这一定义的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诉讼风险其中的诉讼风险是指“已审会计报表中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存在审计主体未能察觉的重要错报或漏报,从而导致审计主体主动或被动承担法律责任(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审计理论与实务1总论
•(1)早在奴隶制度下的古罗马和古埃及以及古希腊 时代,已有官厅审计机构。“听证”(Audit)就是 政府审计的雏形。
•(2)资本主义时期进一步发展。西方国家大多在议 会下设有专门的政府审计机构,由议会或国会授权, 对政府及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进行独立的 审计监督。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根据议会、行政、司法 三权分别由议会(国会)、内阁(总统)和法院掌管 ,其国家审计机构设置形成了三大流行模式:英美派 的立法模式;北欧派的行政模式;法德派的司法模式 。
•独立性: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自始至终不受外 来或内在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1.实质上独立
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实实在在地毫无利害 关系,保持独立的精神态度和意志。
审计理论 与实务
2.形式上独立 对第三者而言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第三者面前呈现
一种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的身份,即在他人看来审计机构和审 计人员是独立的。
审计理论 与实务
二、审计关系
(一)构成审计活动的三方面关系人 (二)审计关系
3审计委托人 (财产所有者)
观点一
2被审计人 (财产经管者)
1审计者
观点二
审计理论 与实务
(三)审计关系理论
•审计关系是指一项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行为必然涉及的审计人 、被审计人和审计委托人或授权人三方之间所形 成的经济责任关系。
•第一关系人,即承担审计工作的人,称审计人 (auditor)
审计理论 与实务
三、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依据
•1.产生基础:两权分离后维系受托经济责 任关系。 •2.发展动力:加强经济管理和控制。 •3.方法和手段: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
审计理论 与实务
审计学基础
审计学基础审计学基础是审计学的关键课程,也是未来审计员的基础课程。
它是一门针对会计、经营管理、企业及社会经济等多种学科的审计理论和技术,旨在检验、检索和评价会计凭证、财务报表以及财务报告等记录信息的课程。
它的宗旨是保护投资者的资产安全和维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
审计学基础包括审计定义、审计原则、审计理论、审计技术方法、审计工具、审计实践与流程等内容。
审计定义审计,指的是通过审计技术手段,从经济及会计角度审核和评估会计主体记录的过程,以检查各种业务活动的真实性与合法性,以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审计原则是审计的核心,它是审计工作的依据,它指明了审计质量的要求,包括客观性、全面性、及时性、完整性、独立性、责任感等原则,且至少需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客观性原则,表明审计工作必须客观公正;二是及时性原则,表明审计工作必须及时进行。
审计理论是研究审计的基本理论和指导审计的总体准则,它包括审计过程的设计、审计体系的建立、审计报告的编写、财务会计的检查及评价的相关知识。
审计技术方法是审计的基本技能,它以财务报表为主要检查对象,以审计准则和审计原则为指导,以概率抽样方法为基础,采取审计程序、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案,最终实现审计结果的真实准确性和完整性。
审计工具包括概率抽样方法、审计试算法、对账抽样、数据抽样、日志分析抽样、审计文档和资料收集、调查研究等;它们可以用来检测会计信息准确性和完整性、提高审计质量、发现审计问题并及时纠正。
审计实践与流程是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工作的总体框架和指导思想,它主要包括信息收集、审计计划、审计报告准备等等。
审计实践与流程是控制审计质量、确保审计质量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帮助审计人员更有效地收集信息、编制审计计划、优化审计报告内容、验证审计结果并及时纠正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审计学基础的学习,是培养审计员的基础课程,对审计问题的认知与理解、审计原则的认识与理解、审计技术的掌握与运用、审计工具的掌握与运用、审计实践与流程的掌握与运用等各方面都很有帮助。
试论审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境是 目前争论颇 多的观 点。笔者从审计 的起 潭 、 审计理论 与实践的关 系、 审计 与环境 的关 系, 审计 目标 与审计 公设的关 系中提 出 自己的观点: 审计 目标是审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 关键词] 审计理论 ; 逻辑起点 ; 审计公设 ; 审计 目标 ; 本质 ; 审计 审计环境 [ 中图分类号 ]29 0 F 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8 602 0 )1 04— 3 】0 —27 (020 一O6 0
境 之 中。
国内外 一些 学 者也 曾提 出 以环 境作 为审计 理论研 究之起 点 , 但环境 因素 多 如牛毛 , 又存 在很 大的不 确定性 , 以环境 作 为起点 会使 审计研 究 限于无所 适从 的境 地 。审计 理 论 和实 践 的 确要 受 审计 环 境 的影 响 , 这一点 上审 计界人 士基 本 上取得 了共识 , 在 但作 为审计 理论研 究之起 点 却不 妥 。
蔡春设计的审计理论结构的主线条规范控制目标假设本质信息同时他还用反箭头表明了每一因素对上一因素的反作用关系并将整个审计理论结构置于审计环境之中国内外一些学者也曾提出以环境作为审计理论研究之起点但环境因素多如牛毛又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以环境作为起点会使审计研究限于无所适从的境地
维普资讯
自从莫 茨和夏 拉夫 开创 了审计理 论研 究 之先 河 (92 , 们对 审 计理 论 的研究 也就一 刻也 没 有停 16 )人
止过 , 先是有了美国会计学会之审计概念委员会 的《 基本 审计概念说明》 1 2 , (9 )后又产生 了尚德 尔的 7
《 审计 理论 ——评价 、 调查 和判断 》 17 )再 往 后 还有 安 德 森 、 林 特 、 泽 一 等 审 计学 者 的进一 步 研 (98 , 弗 三 究 , 得 审计 理论 愈加 丰富 和成熟 。进 入 二 十世 纪八 十年 代 , 国审计 学 界也 开 始 了对 审 计 理论 的研 使 我 究 。尽管 审计理论 有 了较大 的发展 , 计实践 也在其指 导下 有 了长足 的进 步 , 是有一些 问题仍 然 是百 审 但 家争 鸣 , 尚无统一 的认识 。尤 其是 关于审计 理 论研究 ( 称 审计理 论结构 ) 亦 的逻 辑起 点问题 , 仍存在 多种 观 点 的争 鸣 。这 个问题 搞不 清楚 , 审计理 论 的发展 可能会 多走 一 些弯路 , 审计 实践 也会多 经历一些 混沌 状 态 对 于审计 学界 目前较 为流行 的有关 审计 理论研 究之 逻 辑 起点 的几 种 观点 , 者欲 发 表 自己的拙 笔 见, 希望 能为这一 问题 的研究 尽一 点绵 力 。
经济效益审计基本理论
四、经济效益的层次划分
(一)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 宏观经济效益是与宏观经济相联系的较大范围的经济效益,也称整体效
益,一般可理解为整个社会范围的经济效益。 微观经济效益一般是指单个企业、产品、项目的经济效益。 (二)长远效益和眼前效益 长远效益是指能持久发生作用或必须经过较长时间才能显露出来的经济
效果=(产出2-产出1)÷投入1
3.经济,是指在产出一定的情况下,投入与投入的比较。 它主要反映经济资源的节约和利用程度,或单位产出所投 入资源的变化方向和程度。
经济=(投入2-投入1)÷产出1
效率、效果和经济性的概念,不仅在微观经济效益审计中 应用,而且在宏观效益的评价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成为 现代政府效绩审计的主要审计目的。
即:经济效益审计 = 真实合法审计 + 管理制度(法规) 5、我们认为下面的概念适应性更强、更科学:经济效益审计是由独立的审
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 分析,对照一定的标准评定经济效益的现状和潜力,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建 议,促使其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的一种审计(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 经济效益审计的主体是具有法定资格的审计机构和人员。 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是被审单位的经济活动。 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是经济效益审计对象的具体化。包括:财政、财务收支; 经营、管理活动和资产、负债、损益;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项目和投资项目。 经济效益审计的职能包括:监督、评价和鉴证。 经济效益审计标准是衡量经济效益优劣的尺度。 经济效益审计方法中大量运用经济活动分析、现代管理方法、数理统计方法 和数学方法。
(三)经济效益应注意几个统一 1.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 2.宏观效益和微观效益的统一 3.当期效益和长远效益的统一 4.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四)提高经济效益的理论途径 1、所费不变,提高所得(包括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和 缩短经济活动周期) 2、所得不变,减少所费(节约) 3、所得增加,减少所费(最理想的方式,需以较大 的技术变革为前提) 4、所得减少,在更大程度上减少所费(比如淘汰老 产品) 5、所费增加,在更大程度上提高所得(以追加效益 递增为前提)
审计理论
审计理论
·第二座里程碑:
— 1972年,美国会计学会(AAA)审计概念委员会发表了《 基本审计概念说明书》(A Statement of Basic Auditing Concepts),构建了“审计假设-审计原则-审计准则” 的理论模式,阐述了审计的含义、审计与会计的关系、审 计作用、审计职能、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的理论依据与方 法论、审计过程发生差错的可能性、审计报告和意见的传 递等方面的内容,其中涉及的许多重要的审计概念至今被 广为引用。
2019/11/30
3
审计理论
第一节 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 一、审计产生的前提条件
审计是在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后所形成的受 托经济责任关系下,基于经济监督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确立是审计产生的前提条件。
2019/11/30
4
审计理论
背景: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所有者拥有很多财产
前提。
产生的原因及其运动规律做出推测性的解释,简言之,审 计假设是指关于审计的科学猜测或设想。
2019/11/30
27
审计理论
• 审计假设有两层含意: – 一是指无需证明的“当然”之理,可作为逻辑推理的 出发点.
– 二是指人们在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对观察到的一些 新现象做出理论上初步说明的思维形式,是有待于继 续证明的命题.
2019/11/30
31
审计理论
• 汤姆·李 模式
• ①审计依据假设 a.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缺乏足够的可信性,股东和 其他报告使用者没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些会计信息; c.提高企业财务报表中会计信息的可信性是审计的最基 本任务; d.审计是提供会计信息可信性的最佳手段; e.通过审计,会计信息的可信性是可以提高和验证的; f.与企业有利害关系人对会计信息的可信性是持怀疑态 度的;
政府审计基本理论
基本理论:一、免疫系统论:国家审计的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
预防功能包括威慑功能和预警功能;揭示功能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揭露和查处违法违规、经济犯罪、损失浪费、奢侈铺张、不合理利用资源、污染环境、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主法治等行为,并依法对这些行为进行惩戒;二是揭示体制障碍、制度缺陷、机制扭曲和管理漏洞;抵御功能是促进健全制度、完善体制、规范机制的功能。
上述预防功能、揭示功能、抵御功能的共同特点是从审计功能发挥之后的结果来认知审计功能。
预防、揭示和抵御是国家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三种表现方式,统一于审计工作的实践之中。
其中,揭示是基础,没有揭示,就不能进行抵御和预防;抵御是重点,没有抵御就不会形成威慑,就不会使揭示的问题得以纠正、发现的漏洞得以修补,预防也便无从谈起;预防是目的,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行就是使经济社会少出问题,这需要事前的预防,预防的深度和广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审计作用是否得于充分发挥。
二、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论:2011年7月7日,中国审计学会六届三次理事论坛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办,第五任审计长刘家义提出,在国家治理中,国家审计实质上是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其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的需求决定了国家审计的产生,国家治理的目标决定了国家审计的方向,国家治理的模式决定了国家审计的制度形态。
三、基石和保障论:2014年6月20日,第五任审计长刘家义专程来南京审计学院,出席“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座谈会”,刘家义指出: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和保障。
首先,国家治理,简而言之就是“用人、管权、理财”。
人用好了,权管住了,财理好了,经济社会就能有效地运转,国家治理也就会实现良性循环。
国家审计一直是围绕“用人、管权、理财”履行职责、发挥作用的,而且这种作用是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
概述审计理论的涵义、逻辑起点及理论结构
【摘要】根据英国著名审计学家福林特(DavidFlint)的定义:“审计理论是一系列有关审计活动的一贯性命题以解释审计的社会目的与目标,进而为将审计实务与程序同审计目标与目的联系起来提供合理的基础和依据。
这种命题可以解释审计在各种社会机构以及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中的活动空l间。
”我国王文彬和林钟高两位教授在《审计基本理论》一书中将审计理论定义为:“人们在长期的审计实践中逐步积累并加以概括的关于审计系统化的、合乎逻辑的、合乎客观事物发展的理性认识。
”综合各名家的见解,笔者认为,审计理论是一系列源于审计实践,并能指导、规范审计活动,实现审计目标的理性化的认识。
【关键词】审计理论涵义的思考;审计理论逻辑起点的思考;审计理论结构的思考一、关于审计理论涵义的思考首先,指导、解释审计活动,实现审计目标是审计理论的终极目的。
虽然审计理论产生于审计实践活动,但是它必须高于实践,是审计程序、审计方法的制定基础,是检验审计活动正确与否的标准。
审计理论的内容和结构要围绕审计理论的目标进行确定和组织。
这就决定了审计理论必须具有解释当前审计实践的现实状态,并预测和指导未来审计发展趋势的功能。
其次,审计理论应具有前瞻性。
它不但能指导、规范现实的审计工作,而且能预测审计的发展趋势,合理解释审计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并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的思路和方法。
再次,审计理论同时具备发展和稳定两个特性。
所谓发展就是指审计理论应当可以伴随环境的变化和人们对审计的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向前演进。
所谓稳定则是指在一定的环境和时间呐,审计理论一旦形成,就趋向于保持这一状态。
只有不断的向前发展才能保持理论的先进性,而保持相对的稳定才能有效的指导、解释审计实践。
最后,审计理论要有一个科学的框架结构。
其结构要遵从一定的逻辑顺序,各层之间有严格的先后次序,但更重要的是这一结构要有利于审计理论对审计实践指导作用的发挥和理论木身的发展。
对于细节问题,可以灵活掌握。
审计基础理论教学课件第六章 审计主体理论
第四节 独立性、审计主题和审计主体多样化: 基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二、独立性、审计主题和审计主体多样化:理论框架
(三)审计交易的治理结构和审计主体构造 (1)资产专用性原则与审计交易的治理结构选择。 (2)外部性原则与审计交易的治理结构选择。
第四节 独立性、审计主题和审计主体多样化: 基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第四节 独立性、审计主题和审计主体多样化: 基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二、独立性、审计主题和审计主体多样化:理论框架
(2)非通用信息。 非通用信息是特定组织所特有的,资产专用性程度较高。 同时,非通用信息审计难以制定相关的审计准则,也难以确定审计 质量,所以,这种审计交易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外部性较高。 (3)共性制度。 共性制度与通用信息的交易特征较为相似,资产专用性具有居中 和较低两种情形,外部性较低,适宜采用市场或混合组织方式来运 行这种审计交易。
第二节 审计独立性:概念框架、实施框架和未来展望
一、概念框架
第二节 审计独立性:概念框架、实施框架和未来展望
二、实施框架:行为约束和核心价值约束的统一
一般来说,在审计活动中实施独立性,有两个同时存在的路 径,一是行为约束,二是核心价值约束,前者强调外部及审计机 构制定的各项原则或规则,后者强调审计人员的内部自省。
第一节 审计主体的主要理论
四、审计主体选择论
(三)其他情形的审计主体 • Fra bibliotek些文献研究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主体。审计机关在企业领导
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中扮演着执行者的角色,即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 主体,而在这一经济活动关系中真正的主体是行使出资人权利的各 级政府,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机构被排除在企业领导人员经济 责任审计主体之外。 • 一些文献研究了整合审计的审计主体。主要有三种模式:同一会计 师事务所的同一项目组;同一会计师事务所的不同项目组;不同会 计师事务所的不同项目组。 • 一些文献研究了国有企业的审计主体。国有企业的审计主体应该 是以政府审计为主,民间审计可以发挥一定的辅助作用。
审计师考试《审计理论与实务》:第一章
(⼀)审计产⽣与发展1 .审计产⽣与发展的社会基础审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是在受托经营、受托管理所形成的经济责任关系下,基于经济监督的需要⽽产⽣。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确⽴是审计产⽣的前提条件,没有受托经济责任,也就不存在审计这项经济监督活动。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指在受托管理和受托经营条件下,受托⼈在管理或经营⽅⾯对委托⼈所承担的义务和职责。
但受托经济责任的确⽴,并不⼀定产⽣审计活动,它只是审计产⽣的前提条件。
如果这种审查评价活动由授权委托者⾃⾝完成,就不能称之为审计活动。
只有当这种经济监督活动由授权委托者委派(或委托⼈委托)独⽴的机构和⼈员代⾏时,才会产⽣具有独⽴性的审计活动。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产⽣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其涵义为:( l )受托经济责任是不断演进的,它是审计产⽣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受托经济责任从单纯的财务责任,逐渐向更为⼴泛的经营责任、管理责任⽅⾯纵深扩展,进⽽形成包括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等在内的现代经济责任的完整概念。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出现是审计产⽣的客观基础,审计因经济责任内容从简单到复杂的演进⽽获得了不断发展。
( 2 )财产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分离以及管理者内部分权制,是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形成的基本根据,也是审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经济责任的不断变化过程中,审计成为联系各⽅经济贵任,保障社会经济正常、有序运⾏的重要制约机制。
这个机制也就成为审计⾃⾝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 3 )财产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法实施直接监督,是审计产⽣和发展的直接动因。
财产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是否尽职尽责地履⾏经济责任,有⽆舞弊和差错最为关⼼。
但是,在实际⽣活中财产的所有者⽆法直接进⾏经常性的监督和检查,因⽽需要独⽴的审计⼈员承担起监督和检查的职责,这就构成了审计产⽣和发展的直接动因。
2 国家审计的产⽣和发展中国的国家审计起源甚早。
早在西周时期,皇家(政府)审计就有了⼀定的发展。
秦、汉两代都曾采⽤“上计制度”,以审查监督财物收⽀有⽆错弊,并借以评价有关官吏的政绩。
以新审计职能观为逻辑起点的审计理论结构构建-最新文档
以新审计职能观为逻辑起点的审计理论结构构建审计是一门应用型学科,要求审计人员按照一定的审计原则和方法,对经济事项进行科学的监督和评价。
审计的实务性并不意味着审计理论不重要,反而说明了审计基础理论作为审计应用理论的基础有着更加深远重大的意义。
蔡春(2000)指出,所谓审计理论即是一套用以解释、指导(或预测)审计行为活动(即审计实践)的系统化和理性化的命题体系。
而审计理论结构是由结构中诸要素组合而成,并且组成要素之间通过内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均衡状态。
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研究的起点,能否正确建立直接关系到整个审计理论结构的可靠性。
对于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很长时间以来理论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但迄今为止,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
一、审计理论结构与其逻辑起点的现有研究成果西方国家对审计理论结构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多数学者认为,莫茨(Mautz)和夏拉夫(sharaf)的著作《审计理论结构》最先研究了审计理论与审计理论结构。
随后的半个多世纪审计理论研究相继出现了诸多观点,它们在解决审计理论结构体系的逻辑起点、组成要素与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问题中提出了各自的解释观点,现将国内外主要审计理论结构的观点进行归纳,如表1所示。
以上六种审计理论结构模式各具特点,它们共同推进了审计理论的发展,但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研究起点仍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
哲学起点论否定了“审计无理论”的观点,对审计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将哲学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研究起点范围过于宽泛,内涵具有不确定性。
审计假设是在长期的审计工作实践中归纳总结出来的,不是审计实务的一般归纳总结,而是审计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前提,但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所提出的假设只能适用于某一环境或时期。
审计目标是审计理论和实务的枢纽,指引着审计活动,但审计目标是从审计实务出发的,作为审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将使具体审计工作起点与审计理论结构起点相混淆。
审计基础理论
4.准确性和计价: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已公允披露,且金额恰当。对应的 具体目标:确认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已公允披露且金额恰当。
2009-7-20
企业会计学
5.分类: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恰当的账户。对应的具体目标: 确认被审计单位记录的交易经过适当分类。
2009-7-20
企业会计学
18
审计及审计案例
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审计目标:
1.存在: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存在的;对应的具体 目标:确认记录的金额确实存在。
2.权利和义务:记录的资产由被审计单位拥有或控制,记录的负 债是被审计单位应当履行的偿还义务;对应的具体目标:确认资 产归属于被审计单位,负债属于被审计单位的义务。
2009-7-20
企业会计学
16
审计及审计案例
实现
总目标
实
获
具体目标 审计程序 审计证据
管理当
施
取
局认定
再认定
实现
充分 适当
2009-7-20
企业会计学
17
审计及审计案例
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及对应的 具体审计目标 :
1.发生:记录的交易和事项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对 应的具体审计目标:确认已记录的交易是真实的。
企业会计学
23
审计及审计案例
第九章 审计证据
学完本章后,你应当能够:
1.掌握审计证据的特性; 2.掌握获取审计证据的审计程序; 3.掌握分析程序; 4.掌握函证程序。
审计基础理论
分析性程序的方法
分析性程序的方法包括比率 分析、趋势分析、同行业比 较等。
细节测试
细节测试定义
细节测试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特定账户或交易进行详细 的审查,以验证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细节测试的目的
细节测试的目的是发现错报、舞弊或不正当行为,并确保财务报 表的准确性。
细节测试的方法
审计人员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和技 术收集审计证据,如询问、观察、 检查和重新执行等。
审计证据的可靠性
审计证据的可靠性是评估其可信 度和说服力的关键因素,审计人 员需要确定所收集的证据是否真 实、完整、准确和可靠。
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的定义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发表不 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案例三:舞弊审计
总结词
舞弊审计是对企业可能存在的舞弊行为进行调查和评估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审计,目的是发现和预防舞弊行为的发 生。
详细描述
舞弊审计通常涉及对企业内部员工、管理层和其他相关人员的调查和审查,以及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试 和评估,以发现可能存在的舞弊行为。舞弊审计需要运用专业的调查技巧和方法,以确保发现的问题得到及时处 理和解决。
附件
06 提供相关证据、数据和资料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清单。
审计结论的类型
无保留意见
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
认为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公允地反映了 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未发现重大错报 或漏报。
在无保留意见基础上,对财务报表中的特 定事项予以强调,提醒报表使用者关注。
保留意见
否定意见
认为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 或漏报,但不足以对其整体公允性产生影 响。
审计理论的经济学基础分析
内容摘要: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为审计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我们认识审计本质和审计职能开辟了新的思路。
本文试从几门具体经济学如制度经济学、产权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角度来阐明审计理论的经济学基础。
关键词:审计;制度经济学;产权经济学;技术经济学中国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一、审计理论的制度经济学基础分析制度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它以经济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它将人和组织放在种种制度约束之下加以考虑。
制度经济学特别强调规则和规范认为在所有的约束之中,制度是最为紧要的。
其中契约经济学是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契约经济学在审计中的体现有以下几方面:1 从委托-代理理论方面来看:契约经济学研究的范围包括受委托经济责任,是将委托-代理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
依据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最大效用的追求者,而各自利益目标的不一致,导致了行为上的偏差。
也就是说,委托人要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代理成本。
因为代理人不仅有自己的利益,且其利益通常与委托人利益不一致,使得委托人须“通过代理人进行适当激励,以及通过承担用以约束代理人越轨活动的监督费用”来“使其利益朝着自身利益的方向努力”。
外部监督则是能够降低代理成本、维系代理关系的有效手段。
监督正是体现了审计最根本的思想,成为审计最基本的职能。
2 从审计制度建设方面来看:从本质上讲,审计制度作为一种独立经济控制的同时,也是一种特定的契约安排,是对审计关系相关各方权利、责任、利益及基本行为规范的约定。
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契约经济学就成为了审计制度建设的理论依据。
我们可以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契约经济学在审计中体现。
首先,从契约经济学本质角度来理解审计的独立性,可以看到,审计只有保持客观公正,才有可能被委托-代理相关各方所接受;其次,从契约经济学中的契约费用与成本角度来分析审计制度合理化,可以看到,只有设计合理的激励制度以及适当增加激励成本的情况下,才能在某种程度上来有效降低审计监督的成本。
论审计理论结构
论审计理论结构论审计理论结构作者:安亚人宋英慧税务与经济 1999年02期审计学作为一门经济应用科学,应建立起自己的理论结构,以便更有效地指导审计实践,推动审计科学的发展。
一、审计理论结构的意义所谓审计理论是用于解释和指导审计实践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
它是由相互关联的审计目标、审计假设、审计概念和审计准则等要素所组成的逻辑系统。
审计理论作为一个系统,其组成要素必然是相互关联的,形成一定的有规律的排列组合,“构成审计理论的诸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的组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审计理论结构(或框架)”。
(注:阎金鄂、林炳发:《审计理论研究的新起点》,中国审计学会会议资料。
)(一)研究审计理论结构是创立与发展审计科学的需要。
某一个或某几个单一的审计理论要素,虽然已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但是也难以形成理论结构,因为这种理论过于单薄,达不到促使审计科学创立的理论数量的最低需要。
即使审计理论数量达到了充分性要求,但相互孤立的零散的审计理论,由于各部分之间缺乏应有的内在联系和逻辑结构,从整体上看,还不可能组成科学理论所要求的严密体系,因而也就无法促成审计科学的形成。
这如同我们不能把一个包罗万象的审计方面的论文集等同于审计科学理论一样。
只有审计理论的积累达到一定数量并可以形成科学理论所要求的基本结构时,审计科学才可能真正诞生。
(二)研究审计理论结构是确定审计科学社会地位,支撑审计职业的需要。
虽然科学的功能本质上是相同或相近的,但是,某一科学的社会形象以及人们对其价值的判断往往是有差异的。
这导致不同的科学处于完全不同的社会地位。
客观地说,作为属于经济应用科学范畴的审计学,比起数学等自然科学算不上“精密科学”;与政治经济学相比,也算不上“理论科学”,在科学的大家庭中尚未获得应有的地位。
审计学缺乏理论以及不够精密,影响了审计学的社会地位,从而也影响了审计职业界的社会地位。
“某种职业没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理论结构来支持,是难以确立的,因此,我们要建立审计的哲学。
审计学基础期末理论测试
审计学基础期末理论测试您的姓名: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审计的主体是()。
[单选题] *A.审计关系人B.审计人(正确答案)C.被审计人D.审计委托人2.()是审计的总目标。
[单选题] *A.评价受托经济责任(正确答案)B.审查财务收支C.审查财政收支D.审查预算收支3.()是审计的本质特征,也是保证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单选题] * A.权威性B.独立性(正确答案)C.合法性D.合理性4. ()是民间审计组织与被审单位就审计项目所签定的正式文件。
[单选题] *A、审计通知书B、审计报告C、审计建议书D、审计业务约定书(正确答案)5.审计的最基本职能是()。
[单选题] *A.监督(正确答案)B.鉴证C.评价D.建设性6.审计的本质特征()。
[单选题] *A.权威性B.监督C.独立性(正确答案)D.建设性7.()是指审计的执行者。
[单选题] *A.审计主体(正确答案)B.审计对象C.审计委托人D.被审计单位8.()是审计产生的基础。
[单选题] *A.受托责任关系(正确答案)B.会计C.经济监督D.独立性9.会计师事务所如无法胜任或不能按时完成审计业务,应该()。
[单选题] *A减少审计收费B.转包给其他会计师事务所C.拒绝接受委托(正确答案)D.聘请其他专家帮助10.()是指注册会计师没有完全遵循执业准则的要求执业。
[单选题] *A.普通过失(正确答案)B.重大过失C.欺诈D.违约11.()是指为了达到欺骗或坑害他人的目的,注册会计师明知已审计的财务报表有重大错报,却加以虚假地陈述,发表不恰当的意见。
[单选题] *A.违约B.一般过失C.重大过失D. 欺诈(正确答案)12.()是一种外在表现,使得一个理性且掌握充分信息的第三方,在权衡所有相关事实和情况后,认为注册会计师没有损害诚信原则、客观和公正原则或职业怀疑态度。
MPAcc陈汉文审计理论第1章-审计需求分析
受托经济责任关 系可因宪法、法 律、合同、组织 的规则、风俗习 惯,甚至口头合 约而产生 。
1.2.2 受托经济责任度量规则
在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建立、运行与解除的过程中,资源 委托人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与代理人之间因信息不对称而 导致的代理问题。因此,必须要有一个委托人和代理人都 能够接受的受托经济责任度量规则 ,以检验受托经济责 任执行的效率和效果,保证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的完整性和 稳定性。 而独立审计就是人们为解决这一问题而设计的一个通过缓 解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分布状态,从而降低 代理成本的社会装置。
如果这样的保证能够消除委托人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减少其投资中的风险,那么 委托人将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同时代理人也能够获得较高的报酬,双方因此获 益。这样,代理人从自身利益出发委托人能够确信他没有采取背离委托人利益的行动(Wallace, 1980)。然而,由于这些监督代理人的信息是由代理人自己提供的,其可信性问 题尚未解决。
1.1.7 一个关键问题及其解答
这些承诺和限制性条款是否会得到代 理人的自动遵守呢?代理人主动提供 的信息是否真实?
问题的答案是:
必须引入监督约束机制
Jensen and Meckling(1976)系统地论述了在存在道德风险 的情况下企业价值的确定,以及在有效市场情况下,存在机 会主义倾向的代理人将最终承担代理成本,理性的代理人为 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只要监督的收益大于监督的成本, 将存在主动要求被监督的激励。审计通过对代理人所提供的 财务信息及其背后所隐含的经济行为进行鉴证,发现和阻止 代理人机会主义行为,确保代理人遵守其所做出的承诺。因 此,审计是一项能够实现约束机会主义行为从而降低代理成 本的制度安排。
20世纪60年代
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行审计监督。在委托或授权情况下,国家审计
人员对国家经济运行进行监督,注册会计师以 独立第三方视角进行鉴证业务,内部审计则提
供保证和咨询活动对企业运行中的不合规行为
进行预防从而对经济活动起到免疫作用。
其二、审计本质属性。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 事会上提出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在 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根本利益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 谓免疫系统是指免疫系统是生物体内能辨识非自体物质(通 常是外来的病菌)并将其消灭或排除,从而保证机体处于健 康状态的整体工程之统称。它具有清除、修补和预防三方 面的功能。将免疫系统应用到审计本质理论中,是十分恰 当的,是对审计本质和功能再认识上的升华。因为审计的 本质实际上就是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的过程。
总结
对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分析,我们经过查阅资料,提炼 观点,最后经过讨论认为: 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若只是由审计假设、审计目标、审 计环境、审计本质等这几个要素中的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可能 是无法完美的支持起整个审计理论结构。那么,我们考虑到 审计毕竟是一个由实务中发展起来的学科,那么其逻辑起点 就需要和实务有紧密的联系。同时,审计理论工作中,我们 对审计工作人员的把握是比较困难的,也就说,这个逻辑起 点的构建,也应考虑到这个审计内部工作的主观人为因素。
五 、审计目标决定其他审计理论要素。 六 、有会计目标作为财务会计理论框架起点的 成功先例。
本质、审计假设、审计规范、审计程序方法和
审计报告。为了确保审计目标的实现,审计假设针 对性地限定了审计作为一种经济监督控制手段的实 现。因而,审计目标制约着审计假设。
3 、审计环境起点论
审计环境:是指能够影响审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审计理论基础(一)
审计理论基础作为审计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起点,是整个审计理论体系大厦的基石。
然而,目前理论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却并不多,在此,笔者试对此问题作以下探讨。
一、审计理论基础的概念界定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理论作为一种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
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审计实践活动就等同于审计理论基础呢?审计理论基础与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审计基础理论之间又存在一种怎样的关系呢?笔者认为,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尤其是对某一事物的概念的界定,通过与其相关事物的比较,在差异中寻找本质的区别,就更能体现该事物质的规定性。
1.审计理论基础与审计实践。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我们可得出,审计实践活动是审计理论的基础和来源,正是审计实践的不断丰富推动着审计理论的不断发展。
然而,理论的形成并不是实践的简单堆砌,而更需要一种理性的思维去引导实践,并发现和提炼实践中存在着的有规律的东西,只有完成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理论才得以最终形成。
因此,审计理论基础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思想,它体现了审计的本质,并不断地引导和推动审计实践活动的发展,促成审计理论的形成,从而为整个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一个支撑点。
2.审计理论基础与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审计理论结构,即审计理论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程序,是一个按一定逻辑关系组成的有机整体。
其逻辑起点应是构成这一有机整体的最基础的部分,是理论思维的初始点,起着统驭全局的作用。
加拿大审计学家安德森于1977年提出的审计目标起点论认为:任何领域的研究都要确定其研究的界限和目标,审计理论结构研究应以审计目标为逻辑起点,由其层层演绎出整个体系,其他审计要素都应围绕审计目标而展开。
由此可知,审计理论基础与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
如果将审计理论体系比喻为一座建筑物,那么其基础部分就是审计理论基础。
3.审计理论基础与审计基础理论。
审计基础理论是指可以通用于任何独立审计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性的审计理论(如审计本质、审计职能等)。
审计基础理论与审计应用理论是根据理性化程度对审计理论的一种划分,二者构成了完整的审计理论体系。
因此,审计理论基础是理论体系的根基和起点,而审计基础理论则是审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支撑与被支撑的关系。
如果把审计理论基础比作是建筑物深埋于地下的部分,它支撑着整座建筑物,审计基础理论则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梁、柱等构成的建筑物的基本框架。
综上所述,审计理论基础是在一定的时空中,支撑着审计理论形成并不断发展的根基与起点,是其他学科向审计理论转化的“关节点”。
二、审计理论基础的基本特征由定义出发,审计理论基础的基本特征如下:1.交叉性。
作为其他学科向审计理论转化的“关节点”,审计理论基础本身就是诸多相关学科相互渗透的结果。
在相关学科理论中,与审计存在本质相关性的部分构成审计理论基础,而该基础或其中一部分又同时构成其他相近学科的理论基础。
可见,同一学科理论中可能包含着几个不同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而某一学科的理论基础又是多个相关学科相互渗透的结果,审计理论基础就具有明显的交叉性特征。
2.抽象性。
审计理论基础并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它属于一种意识,是人们辨别审计实践,并从中提炼出某些规律性的一种思维凝结。
同时,审计理论基础的抽象性特征并不能否定其客观存在性。
3.独立性。
审汁理论基础虽然支撑着审计理论体系,但它并不像审计基础理论那样属于审计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它虽然是审计理论的根基和起点,但并不等同于审计理论结构体系的逻辑起点。
审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审计理论基础,但作为理论支撑,审计理论基础在整个审计理论体系中处于相对独立的位置,其发展并不受制于审计理论的现状。
4.动态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审计理论基础也在不断地发展。
每一个新学科的诞生,都丰富了这个“关节点”的内容。
审计理论基础的动态性特征,决定了审计理论处于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审计理论基础的发展为审计理论提供了充分的营养,并成为其发展的动力。
三、审计理论基础的具体内容根据与审计理论的相关性程度,可以从内涵和外延两
个角度对审计理论基础的内容进行界定。
根据对审计初始性理论起点的考察与分析,审计理论基础的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哲学基础。
审计本质是决定审计区别于其他客观事物的根本同性,也正因为如此,罗伯特·莫茨和侯赛因·夏拉夫在其《审计理论结构》中,在考察哲学性探索本质的基础上探讨审计本质。
而作为应社会需求出现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审计最基本的职能就是监督。
因此,从审计职能抽象出来的审计本质蕴涵了深刻的监督思想。
监督思想最深的根源来自于哲学中关于人性的认识。
“性本恶”论认为由于人的内在动力不足以使其自觉地履行义务、遵守规则,因此主张通过法制等外力来约束人的行为,而监督恰是一种有效的对人进行约束和管制的手段。
西方的监控制度正是基于对人性恶的认识,才得到了今天的发展。
此外,哲学作为反映事物普遍发展规律的科学,其对各学科都具有普遍的理论指导意义,也为审计理论提供了辨证的、唯物的思维方法。
2.管理学基础。
在学科的划分上,会计学本身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而审计学又是从会计学中分立出来的一门学科,因此审计学也同于管理学科,管理学的某些思想和理论理应构成审计理论的基础。
尤其是管理心理学的出现,它集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以及人类学等学科为一体,在现今的管理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认识和应用。
而管理审计学科的诞生及制度基础审计理论的提出,无不体现了管理学对审计理论发展的深远影响。
3.法学基础。
法学对审计理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审计范围和审计责任等基础理论的构建上。
正如迈克尔·查菲尔德所说:“审计的范围和审计人员的责任通过法庭对一系列划时代事件的判决而得到了明确。
”此外,各国《公司法》、《证券法》等也对审计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法学作为审计理论基础的内涵,为建立协调审计主体、委托人与被审计单位三者关系的审计理论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4.经济学基础。
作为,门古老的科学,经济学在经历了几次划时代的变革之后、其理论体系日臻完善,不仅使本学科得到了迅速发展,还为审计理论的构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尤其是经济学中代理理论的提出,为我们认识审计本质及审计职能开辟了新的思路。
根据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最大效用的追求者,而各自利益目标的不一致:导致了行为上的偏差。
委托人为了使代理人朝着自身利益的方向努力需付出代理成本,监督则是能够降低代理成本、维系代理关系的有效手段。
此外,监督也体现了审计最根本的思想,成为审计最基本的职能。
另外,产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都极大丰富了审计理论基础的内容,为审计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