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特点

合集下载

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多途发展的原因

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多途发展的原因

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多途发展的原因

作者:李金营

来源:《读写算》2011年第16期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动荡的社会环境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机遇,形成了史学多途发展的总特点。这种特点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本文就统治者的重视、史官制度的发展、史料的储备、私人修史的盛行及门阀氏族制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论述,阐述了这个时期史学多途发展的原因。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史学;多途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在其370年的历史中,经历了魏蜀吴三国鼎立,西晋统一,东晋南北朝十六国这样一个政权更换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而正是这种政治斗争激烈、社会矛盾尖锐的社会环境为这个时期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机遇,形成了史学多途发展的局面,使中国史学走上了由初步发展到渐趋成熟的道路。对于这个时期的史学发展,晚清学者梁启超曾评价说:“两晋六朝,百家芜秽,而治史者独盛,在晋犹然。”[1]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促成了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形成了这种史学多途发展的局面呢。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统治者对史学的重视。不仅汉族统治者重视,而且少数民族政权中也开始出现以本民族及其政权为中心内容的史学专著介绍本民族的起源、发展和建国等历史状况,以标榜自身政权的合法性、正统性。除了编修本国史书以彰显自己的功德外,新建立的王朝往往还会编纂前朝的历史,分析总结其灭亡的经验教训,作为统治天下的龟鉴。这也成为断代史编写成风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史官制度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史官制度向史馆制度过渡的时期。无论汉族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大都设置了史官。著作官在此时建立并得以发展,它主要有皇帝直接任命,或由中书监、秘书监或吏部官员任命,或他官兼任。而曹魏政权始置不兼他职的专任史官。《晋书•职官志》记载说:“著作郎,周左史之任也……魏明帝太和中,诏置著作郎,于此始有其官,隶中书省”。此后,《史通•史官建置》和《通典•职官八》都有相关记载。《史通•史官建置》的记载为:“当魏太和中,始置著作郎,职隶中书,其官即周之左史也。晋元康初,又职隶秘书。著作郎一人,谓之大著作,专掌史任。”《通典•职官八》中《著作郎》条的记载也很明确:“魏明帝太和中,始置著作郎官,隶中书省,专掌国史。”这实际上是我国古代不兼他职的专任史官设置的开始。[2]晋元康初改隶秘书省,除设著作郎一人外,还有佐著作郎八人,宋、齐以后改称著作佐郎。佐郎负责博采史料,正郎负责撰修记载。宋、梁、陈又置修史学士。十六国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割据政权,但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也多有设置史官记载史事者。而北齐时设立史馆,以宰相兼领,掌兼修国史。魏收在北齐史馆修史期间,如《魏书•自序》所

第五讲 魏晋南北朝:史学的独立与多途发展(上)

第五讲 魏晋南北朝:史学的独立与多途发展(上)

第二、禁锢思想与妨碍人才流动
• 学经须严格遵从师法、家法,如违家法,便入 仕无门
– 东汉‚于是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易》 有施、孟、梁丘、京氏,《尚书》欧阳、大小夏 侯,《诗》齐、鲁、韩,《礼》大小戴,《春秋 》严、颜,凡十四博士。‛(《后汉书•儒林传序 》)
–严、颜:都习《春秋公羊传》
–察举孝廉时,‚诸生试家法。‛ (《后汉书· 左 雄传》)
31
虽然国家试图强化干预,但编纂中的私修特征依然突出: • “大臣监修”流于形式:高隆之虽为《魏书》总监,但 并“不涉学” ,实际之责由魏收一人总揽:
– 魏收挑选史官,“所取史官,惧相凌忽,故刁(柔)、辛( 元植)诸子并乏史才” ; – 《魏书》的体例、序、论等,“皆独出于收” ; – “收性颇急,不甚能平,夙有怨者,多没其善。每言:‘何 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当使入地。 ’” (《北齐书· 魏收传》)
26
(三)史官制度的新发展
27
1、专职史官的出现
• 曹魏首设专官著史:魏明帝太和年间,中书省设“ 著作郎”、“佐著作郎”各一人,“专掌史任”。
– “著作郎,周左史之任也。汉东京图籍在东观,故使名 儒著作东观,有其名,尚未有官。魏明帝太和中,诏臵 著作郎,于此始有其官,隶中书省。‛(《晋书•职官志 》)
2、国家试图强化对史书编纂的干预:
(1)诏撰已不属个别:

魏晋时期的史学发展

魏晋时期的史学发展

魏晋时期的史学发展

摘要魏晋时期是中国传统史学初步发展时期,史学在魏晋时期的发展及其地位的提高、魏晋史家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确立、史著体例的发展以及史著的内容的开拓与史学思想的进步,都对中国史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魏晋时期史学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做混乱的一个时代。两汉大一统帝国的崩溃,造成了政权的频繁更迭,整个中华大地上遍布各种封建割据势力,充斥着大大小小连绵不断的战争。从东汉末年至隋建立的三百六十余年当中,玄学道学的相继兴起,佛教的传入以及儒学的沉浮使得当时的文化状况和意识形态十分复杂,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地影响。也是从这时开始,史学才开始脱离经学的范畴,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魏晋也成为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

自有史书起至两汉魏晋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史学完完全全是经学的附庸是经学的一种副产品。《春秋》作为儒家经典被人熟知,而其实际上最本质的应该是鲁国史书;很少有人知道五经之一的《尚书》是中国最早的史书;而在史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史记》最初也不被人当作史书,而是被认为是《春秋》发展,被称作《太史公书》。西汉著名目录学家刘歆所编的《七略》没有史部这个门类。之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更是把史部的书籍附于《春秋家》之后作为《春秋》的延续。后世认为《汉书》不立史部皆因秦汉之际,史书不多。而实际上相较于《五行家》《兵权谋家》的少数篇目,五百多篇的史藉足以立部。因此《汉书》不立史部的原因在于当时没有史学独立的概念,把史学当作经学的一个分支。到东汉末年作为两汉最高指导思想的儒家思想,发展停滞,本身僵化,失去了活力,已经不再适应于社会,丧失了原有的地位。有基于儒学的衰弱,在儒学高压下的各家思想开始抬头,经史分流的趋势开始出现。在三国时代,出现了与六经相对的“三史”一词,简言之就是“经史”,二者的并称是魏晋史学的一个新名词,这说明史学与经学已具有同等的地位。而宋元嘉年间玄、儒、文、史四学馆的设立,肯定了四种学术的价值,更说明了史学的地位。这是史学脱离经学禁锢的重要的发展阶段。直到《隋书·经籍志》把《史部》明确的标出,使史学成为完全独立的科目。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与史学的互动及其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与史学的互动及其特点

作者: 李传印[1,2]

作者机构: [1]华中科技大学历史研究所,武汉430074;[2]华中科技大学国学研究院,武汉430074

出版物刊名: 学习与探索

页码: 146-151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8期

主题词: 魏晋南北朝;经史关系;史学史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相对于汉代来说呈现衰微之势,依附于经的史学获得长足发展的机会,逐渐离经自立。与此同时,文史相别,子史换位,史学完成升格,逐渐形成自身的学科范式,并占据次于经的学术位置。但是,传统经学及玄学化经学继续以不同方式影响着史学的发展,使此期史学仍然充满着经学气息并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经学与史学相互作用、相互激荡,促进了经学的革新和史学的多途发展。

试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特点

试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特点

试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特点。

答: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封建史籍取得了独立地位。这一时期,史书体裁及数量都大量增加。就体裁而言,除了传统的纪传体之外,又出现了方志体、史注体、人物传记及宗教类史籍等。

这一时期史料的特点:

1、正史在各种史料中占最重要的地位

在全部的二十四部正史中,关于魏晋南北朝的正史就有十二部,

它们是:《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五代史志》(唐太宗于贞观十七年(643年)命褚遂良等人修撰梁、陈、北齐、北周、隋五朝典章制度的《五代史志》,李延寿也参加了该书的编撰。经过十二三年的时间,《五代史志》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成书。《五代史志》共十志三十卷,后并入《隋书》刊行,其中的《经籍志》成于李延寿和敬播之手,记录了从古代到隋朝的历代著作。《经籍志》亦简称《隋志》,是专指《经籍志》而言的。《经籍志》正式创立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对后世书籍的分类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都是研究魏晋南北朝史的最基本的史料。

2、私人著述很多

在十一部正史中,有一些是私人修撰的,如《三国志》、《宋书》、

《周书》、《梁书》、《陈书》、《北齐书》等,这就有利于提高史料的真实性。

3、各种体裁的史书大量增加

如,除了纪传体之外,又出现了史注体、方志类、人物传记及宗

教类史籍,从而为研究魏晋南北朝史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料,不用再为缺乏史料而苦恼了。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

• (4)沈约与《宋书》。
• (5)常璩的《华阳国志》:记述晋代梁、 益、宁三州地区的历史,起自远古,止于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因该地区为《禹贡》 所记之梁州,且有“华阳黑水惟梁州”一 语,故以“华阳”名书。这是一部著名的 地方志书,创造性地把编年史、人物传、 地理志结合了起来。
• (6)《后汉纪》:
• 正史之中,范晔的《后汉书》首立《宦 者》、《党锢》、《列女》与《文苑》之 传;北齐魏收的《魏书》,根据佛道在社 会上广泛流行的现实,创立《释老志》。
• 4、史官设置和修史机构日趋完备
• 魏明帝时开始设置专掌修史之官,称为著 作郎。西晋惠帝时,著作郎改属秘书省, 并增置佐著作郎。
• 到北齐时修史机构有了明显的变迁,开始 设置史馆修史,以宰相领之,谓之监修国 史;下设著作郎著作佐郎,担任修史工作。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
• 一、史学大发展的时代背景 • 二、史学大发展的主要表现 • 三、史学的几个突出特点
一、史学大发展的时代背景
• 1、魏晋玄学风潮和后来佛道的兴盛,使得 士人解除了思想枷锁,冲破了经学藩篱, 走向史学等更广阔的学术领域。
• 2、统治者以史为政的强烈需要及其史学建 置刺激了史学的发展。
• 东晋史学家袁宏撰,是记载东汉一代史事 的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后汉纪》是现存 最早的有关东汉史的著作,它不但由于成 书较早而最接近原始资料面貌,而且还保 存了许多连范晔的《后汉书》也没有收录 的史料。

中国史学史资料

中国史学史资料

中国史学史资料

中国史学史资料

二,简答。

1,简述中国古代史学产生的标志

2,简要论述《春秋》的史学贡献

3,简要论述《左传》的史学贡献

4,简述班马异同

5,简述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特点

6,简要评价刘知几《史通》对我国史学的贡献

7,简要列举唐修八史

8,简述《文史通义》的内容

三,论述。

1,论述司马光及其《史记》的历史贡献

2,论述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史学贡献

3,论述明清时期史学发展的特点

绪论

一、“史学”的产生

梁启超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中国历史研究法》)其表现为:第一,历史记载和历史著述在时间上连续不断,从上古直至晚近,各个时期都有相应的史书;

第二,史籍不但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形成同一时段内多种形式、多种内容范围的史籍;

第三,史学与政治联系紧密,史学的社会功能明显,史学直接成为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活机制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四,史家群体成员广泛、队伍庞大,从皇帝、官员到平民,从文人、学者到武将,撰史者在在多有;

第五,史学活动主体的非单一性,即官方和私家皆热衷修史;

第六,中国古代官方、私家都对史书义例、史学方法、修史制度

等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探讨,积累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一)“史”的含义及其演进

1、史官

许慎《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清人吴大澂在《说文古籀补》中说:“史,记事者也,像手持简形。”认为“中”为即(册)字的省形,“持中”即“持册”。

可见,“史”就是记事、记载的意思。因而“史”也逐渐演变为掌管文献记录的一种官职。

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

⼀、教学⽬标

1、基础知识⽬标:

(1)了解魏晋南北朝时间起讫以及研究魏晋南北朝历史的基本史料;

(2)⼠族地主与门阀制度;

(3)⽞学、佛教的发展与兴盛;

(4)胡汉分治。

2、能⼒培养⽬标:

(1)指导学⽣阅读史料,要求他们不仅要通过⽂字阅读来了解史实,⽽且要利⽤历史地图、课本插图等来加深理解,并且要求他们以制作图表、年表等⽅式反映本节的基本内容,从⽽理清历史发展脉络,明⽩时代特征。以培养学⽣的阅读能⼒和理解能⼒,学会历史学科的基本阅读⽅法。

(2)要求他们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法,引导他们利⽤所学知识,发挥个⼈在思维⽅⾯的特长,从⽽培养学⽣分析问题、陈述观点的能⼒,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把历史⼈物、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科学分析与评价的⽅法。

3、思想培养⽬标:

(1)认识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但是,只有条件成熟,统⼀的局⾯才可能出现并得以巩固。

(2)中国是⼀个多民族的统⼀国家,我国境内的各族⼈民共同开发祖国,他们在发展中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共同进步。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明的发展,也为⼤⼀统局⾯的出现提供了历史条件。

(3)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但社会经济仍有发展。通过学习进⼀步明确:物质⽣产是⼈类的“第⼀个历史活动”,是社会⽣活的基础,是“⼀切历史的⼀种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教学要点

(⼀)魏晋南北朝时间起讫为:公元189年董卓之乱开始到公元589年隋灭陈统⼀全国⽌。(⼆)研究魏晋南北朝历史的基本史料。

中国史学史第9课

中国史学史第9课

中国史学史第九课:

魏晋南北朝史学

武少民

(一)[教学内容]

魏晋南北朝史学在发展中出现了以下特点,表现在史部著作的独立、史官制度发展、史书数量剧增而且种类繁多、编年体与纪传体两者并重相辅而行、谱牒之学与佛教道教史学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皇朝史撰述出现了高潮,此外适应时代的特点,史学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一、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特点

1.史部著作的独立

从典籍的分类来看,史学著作摆脱了隶属于《春秋》、作为经部附属品的地位而独立了。这也就意味着,

史学从而成为独立的学科。西汉刘向所作《别录》,刘歆所作《七略》,皆将史书附于经部。西晋时期,秘书监荀勖著《中经新簿》,将所有图书分为甲乙丙丁四部,历史书属于丙部。东晋元帝时,著作郎李充重新进行图书分类,把“史记”类(即史书类)分属“乙部”,仅在“五经”类(甲部)之后,从而提高了史书在图书分类中的地位。南朝时期谢灵运《四部目录》、谢胐《四部书目》、任昉《四部书目录》等,都沿用了这一分类。阮孝绪《七录》又把史部详细分为12目。其后,《隋书·经籍志》再将史部分为13类。史书独立分类,排列次序提高,内部再加详细分目,说明史书增多,人们对史书的重要性也有了更充分的认识。

2.史官制度发展,设置专职史官

魏晋南北朝史学特点,是继承先秦以来太史记录当代史事的传统而

加以改革,设立专职史官,不再兼管天文历法,四百年间没有中断。魏太和(227—232)中始置专职的著作郎一人,协助著作郎的有佐著作郎,宋以后改名著作佐郎。南北朝皆沿魏制,而名称和人数各代略有出入。齐梁陈又另设置修史学士,也称撰史学士。这些史官认真负责,撰写了大量史书,“史官之尤美,著作之妙选”(《史通·史官建置》)。魏晋南北朝包括十六国割据局面下修史事业的兴旺发达,与史官的勤奋撰述,是紧密相连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发展特点概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发展特点概述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分裂和民族融合是这一时代显著的特征。由于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风云变幻的政治斗争此起彼伏,弑君篡位、改朝换代如同走马灯,促使当时的统治者重视运用史学来总结前朝兴亡成败的经验教训,并为自己的政权创造正统理论,从而都促进了史学繁荣。瞿林东先生曾高度评价这一时期的史学,认为其在许多方面的成就“是秦汉时期史学所不能比拟的”。本文主要从魏晋南北朝史学繁荣发展的基本面貌、史学的经世特点、史学的玄学色彩以及史学独立等四个方面简要分析总结这一时期的史学发展特点,体察中国史学史的演变历程。

一、史学繁荣发展的基本面貌

魏晋南北朝历时370年,既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复杂的动乱时代,又是思想文化开放创新、孕育着历史进步的变动时代。这些都对史学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逐渐形成了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基本面貌。

(一)南朝私人撰史趋于兴盛,北朝官修史书有了相当

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私人撰史兴盛,成为中国古代史学上巍为壮观的景象,同时也涌现出如西晋之王铨、南朝宋之范晔、梁之吴均,北魏之崔鸿等一大批优秀的史家。这其中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史官制度不健全。受门阀制度影响,负责修史的人往往并不十分合适,致使私人修史之风渐起。其次,门阀制度的推动。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政治,通过九品中正制来选拔官员,因此社会盛行品评人物的风气。于是重视家传、编写谱系成为时尚,具有家学传统的修史者更是把修史当作一种献身于“名山”的事业。最后,史学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魏晋南北朝时期,《史记》、《汉书》已是“师法相传”;梁、陈到唐,“《汉书》学”已经形成,为世所重。

简述南史和北史的特点

简述南史和北史的特点

简述南史和北史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历史大分裂时期,虽然从魏道武帝曹操实现了统一,但各族人民还是战乱不断。此后,尽管有刘裕代晋,也只维持了短短的几十年,所以他们的统治极其混乱。

先来看南北方的风格差异。在《资治通鉴》里,北齐皇帝多事庸弱,“颇涉俳优之间”,因而“胡、汉杂糅”;南朝人则多出奇谋良策,能征惯战。以上这些,也就是《南史》和《北史》在历史叙述上的主要差异。如果我们撇开两书记录历史的倾向不谈,在历史观上,《南史》的作者大多反对门阀史家,不满于传统的叙史立场,“立论为主”,即表明自己的观点。所谓“陈寅恪以南朝独创之精神,矫正传统之言论”(《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序》),同样适用于《南史》,它集中体现了梁陈史家的观点和心态。

再说《资治通鉴》,《通鉴》采取了司马光的观点和史法。该书撰成之后,得到士大夫阶层广泛欢迎,被认为是治国安邦的经世大典,出现了许多有关《通鉴》的著作。而北宋中期,就已有人指出,以王安石变法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改革,就是“借《通鉴》以行其事”。《通鉴》自成书以后,便成为统治者的权威性文件。《通鉴》既已定型,则由《通鉴》派生而出的史书亦必以《通鉴》为基础。

《南史》作者大都是因为这种史学观念和写作目的而在“官修”体制中无奈地充当了门阀史家的角色,却又不甘寂寞,试图对历史规律加以探索,因而无形中将个人的历史观念融入到整部史书中去。所以,《南史》成为科举制度下产生的官修史书中唯一可与北史抗衡的

史书,也难怪此书自问世起便倍受社会各界推崇。另外,《南史》一书中一些引用材料往往只注明出处,这样既避免繁琐的考证,又保留了原文的意思,这本身就说明了作者重视原始史料的态度。因此,可以说《南史》体现了新兴门阀史学的观念和写作方法。

浅析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发展状况

浅析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发展状况

浅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治‎黑暗而混乱‎的时代,但同时也是‎士人们思想‎活跃、自我意识觉‎醒的时代。正是因为百‎姓生活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人的个体生‎存价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此外,该时期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有‎显著进步。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继承了前代‎的成就,在数学、农学、地理学、天文

历法等‎多方面多有‎创新。

魏晋南北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在政治上表‎现为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百姓生活于‎动乱之中。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严重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动乱的政治‎环境加速了‎民族之间的‎交往以及民‎族大融合,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

同时,在动乱的社‎会政治环境‎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特点表现为‎:

一、和江南地区‎相比,中原发展相‎对缓慢,江南经济发‎展较快。这一时

期,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十六国混战‎等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黄河流域‎,相对安定的‎江南开发较‎快。到南朝刘宋‎之时,“江南之为国‎盛矣”。

二、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地‎主享有特权‎,佛教盛行,在江南开发‎过程中,士族庄园和‎寺院经济发‎展起来,他们占有大‎量田地、财产、五百余所佛‎寺等财产。此外,他们还占有‎大量劳动力‎,以至“天下

户口几‎亡其半”。北方寺院经‎济也占有重‎要地位,严重影响了‎封建政府的‎兵源和财源‎。因此,北周武帝实‎行灭佛,强制大批僧‎尼还俗。

中国史学史讲义04封建史学的初步发展——魏晋南北朝史学

中国史学史讲义04封建史学的初步发展——魏晋南北朝史学

第四章封建史学的初步发展——魏晋南北朝史学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史学的发展

一、封建史学发展的表现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史学彻底摆脱“附经立说”的束缚,在学术领域形成一个独立、完整、多样化学科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封建史学得到了初步的巩固和发展,主要表现为官私修史成风、史籍数量宏富、史著类型多样、史学地位提高。

当时各个政权的统治者面对频繁的政权更迭、风云变幻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迫切需要借鉴前代王朝兴旺盛衰的经验教训,也迫切需要宣扬本政权开国创业的功德,因而在建国之后几乎都设置史官,组织人力编修前代史和本朝国史。官修史书外,私人修史也蔚然成风。他们或总结前代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或针砭事时弊,以为讽谏;或借修史建立名誉,求名当世,传名后世;或为避免遭无故贬斥杀戮,退而著史,寄托情趣。当时史书的作者几乎遍及地主阶级的各个阶层和各个文化部门。

魏晋以前的史书数量不多,不过200部左右。而《隋书.经籍志》著录的官私史书多达874部,16558卷,除极少数是东汉、隋朝的史家所撰外,绝大部分产生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如以纪传、编年为体的后汉史有29家、三国史有19家、晋史有18家、十六国史有31家、南朝史有39家、北朝史有18家。这一时期史书数量之多,卷帙之繁,是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不能比拟的。“二十四史”中,就有五部成书于这一时期。

这一时期史书类型日趋繁杂,有许多史书类型是前所未有的。

纪传体的地位进一步巩固,编年体则蓬勃发展,作为直接为纪传体和编年体准备材料的起居注,发展成为一大门类。杂传是借人物反映一定时期历史内容的一种史书类型,分为13类。所记各类人物,有合传,有分传;有一时的,有一地的;有男的,有女的;有传记,又有序赞、题记、行状。杂传保留了为史官不及备载和不以为载的“风俗之旧,耆老所传,遗言逸行”(欧阳修《崇文总目叙释.传记类》),有助于历史研究的扩大和深入。

魏晋南北朝时期谱学的时代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谱学的时代特点

The Feature of Genealogy in WEIJING-NANBEI

Dynasty

作者: 李传印

作者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历史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4

出版物刊名: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90-95页

主题词: 魏晋南北朝;谱学;史学理论;史学与政治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谱学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谱学的发展突出反映了这个时期的阶级关系和政治形势,反映了门阀地主的要求和趣味.魏晋南北朝时期谱学的时代特点主要表现在谱学盛行、谱学定尊卑,辨贵贱的门阀性质以及谱学在政治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等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谱学的这些时代特点,实质上是这个时期史学与政治关系的一个侧影.

魏晋南北朝史学探微

魏晋南北朝史学探微

魏晋南北朝史学探微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政治的分裂、经济的繁荣与衰落、文化的交融与独立,都给这个时期的史学发展带来了独特的特点。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深入探讨魏晋南北朝史学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政治与史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环境极其复杂,政权更迭频繁,战争不断。这种动荡的局面为史学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在这一时期,史家们开始国家分裂、民族矛盾、社会动荡等现实问题,将其记录在案,以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为后世提供借鉴。

1、政治环境对史学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的分裂和动荡直接影响了史学的发展。在这一时期,不同政权对史学的需求各不相同。例如,南朝宋齐梁陈等政权更迭频繁,史家们通过对各个政权的兴衰更替进行详细记录,为后世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同时,这种动荡的局面也促使史家们更加现实问题,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

2、政治因素对史学的促进

尽管政治环境动荡不安,但各个政权都相当重视文化建设,力图通过史学研究总结历史经验,巩固统治。例如,南朝梁武帝时期,出现了“五史”修史高潮,这些史书成为后世研究梁朝历史的重要依据。此外,北朝政权也注重修史,通过对南朝历史的研究,增强了对北方的统治力。

二、经济与史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环境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在东晋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大力开发,商品经济日益繁荣。而北方则因战乱频繁,经济受到严重摧残。然而,经济的繁荣与衰落都为史学发展提供了契机。

1、经济繁荣对史学发展的推动

在南朝时期,由于经济的繁荣,史家们开始社会经济方面的研究。例如,《宋书》中的《食货志》详细记载了南朝土地制度、税收制度等方面的内容,为后世研究南朝经济提供了依据。此外,由于海外贸易的兴起,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也开始出现,这些研究为史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理论与编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理论与编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理论与编纂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不仅政治与社会发生了巨大

的变革,同时在文化领域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思想与理论。在这个时期,史学理论和编纂的发展也得到了极大的推动和突破。本文将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理论与编纂。

一、史学理论的发展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背景的变迁和经济的恢复,社会开始呈现出相对稳定

的局面,这也为史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史学理论方面,出现了不同的观点和学派。

首先是史家的流派,他们提出了以历史实事为依据的写史原则。代表性的史家

就是魏晋时期的范晔,《后汉书》是他的代表作品。范晔强调史家要做到客观公正,注重事实真相的还原。他对于历史的记载秉承了“真实”,“实事”原则,而不是屈从

于时政或者权力的干预。

第二个学派是文雅派,典型代表是魏晋时期的陆机和陆云。文雅派注重史书的

文学性,他们追求史书的艺术性和立意的深远。陆机在《文赋》一文中,对于史书的写作提出了细致入微的要求。他认为史书应该具有深远的思想内涵和华丽的文笔,同时应该注重情感和意境的表达。

第三个学派是帝王史观,特别是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政权特别重视帝王史研究。

他们认为以国家史研究的对象是帝王。其中最重要的代表是北魏的宇文泰和贾思勰。宇文泰的学说指出“正史论”即将正史的地位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史书要真实、全面地反映帝王的言行。而贾思勰则在《齐民要术》等著作中提到了“王者之学”这个概念,他认为一个王朝政权的国力、治理能力以及政策决策都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发展。

二、史学编纂的发展

史学理论的发展推动了史学编纂的进程,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历史编纂工作,为后来的历史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特点魏晋南北朝这四百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史学不断成长时期。这是一时期,虽然政治上分裂割据,纷争攘扰,但并非漆黑一团的黑暗时期。经济上,中国广大南方地区得到开发,为唐宋以后的经济繁荣打下坚实基础。文化上,哲学、文学、艺术、科学无不闪烁着耀眼光芒,展现着这一时期特有的风格。当然,史学也不例外,在中国史学史上书写了浓密重彩的一笔,展现了这一时期特有的史学魅力,为以后中国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一,皇朝史撰述的兴盛和谱学之书的大量涌现。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对史学有重要影响。一方面,政治上的变动,出现了或几个封建王朝并存或南北皇朝对峙。在这一过程,门阀地主形成发展,逐渐代替前一时期的世家地主,成为政治上占据主要统治地位的阶级。门阀地主或由东汉世家大族发展而来,或是魏晋豪强地主得势演变而来,不论哪一种情况,都必有一个相当长时期的家族声誉积累的过程。门阀统治的特点,是以家族结构同封建经济、政治的密切结合。这一形势推动了皇朝史撰述的繁荣。皇朝史撰述的目的,大约有二:一是以史为鉴,总结历史得失,以资政事;二是强调和明确自己的正统地位。《隋书·经籍志》称:“一代之史,至数十家。”南宋史家郑樵对这种统治形式有如下的概括: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令史以掌之。仍用博通古今之儒,知撰谱事。凡百官族姓之有家状者,则上之官,为考定详实,藏于秘阁,副在左户。”这都是皇朝史撰述的具体写照。关于晋史撰述,今可考者,共有23种,出于晋人所做12种,出于南朝宋、齐、梁三朝11种。关于十六国历史的著述多是当时人及北朝人所做,少数为东晋南朝人所做,清代及近人所考,其数凡29种,多分记十六国各朝史事,其中以崔鸿的《十六国春秋》最为著名。《魏书--崔光转》、唐修《晋书》也多参考其书。关于南朝史,世家修史之风更为盛行,一共22种。这一时期皇朝史撰述的高潮,表明史学在封建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愈加重要;同时也表明,史学反映的历史文学传统,即使在纷争割据时期,任然是连接人们思想的重要纽带。另一方面,门阀在政治中的统治地位让他们他们十分强调嫡庶、门第、家族观念,在婚姻、选官、交友、品评人物等等的社会生活中,十分强调门当户对。这就直接推动了家史的发展。家史、碟谱和各种名目的别传大量涌现,是这一时期社会历史特点在史学领域的突出反映,是门阀的政治要求和意识形态在史学上的表现形式。如郑樵《通志·氏族略》序所说:“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魏书》崔玄伯、穆崇、李顺、裴叔业等人的传,于一卷之中,父子兄弟祖孙连续叙述,有时多达二十余人。《北史·魏收传》:“(杨)愔尝谓收曰:‘此不刊之书,但恨论及诸家枝叶亲姻,过为繁碎,与旧史体例不同耳。’收曰:‘往因中原丧乱,人士谱牒遗逸略尽,是以具书其枝派。望公观过知人,以免尤责。’”魏收写列传,是有意识地要保留谱牒中的材料,也就为的是表述名门世族的门第渊源。

其二,地方史、民族史和中外交流、域外交通的记述。这一时期的另一时代特点是民族间的长期斗争,伴随着民族的大规模流动和人口的大规模迁移,伴随着大批劳动人手的南迁和中原先进技术的传播,因而民族融合加深,中外交流发展。中国关于地方史志的撰述,可追溯到《周礼·职方》《尚书·禹贡》《山海经》等。在班固《汉书·地理志》时,已使用过地方志的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志撰述有了很大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地方志很多,但存者很少,唯有《华阳国志》一书,历1600余年独放光辉。《华阳国志》原作《华阳国记》。是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由东晋常璩撰写于晋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354年)。此书与《越绝书》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华阳”一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华阳黑水为梁州。”意思是说梁州东至华山之阳,西至黑水之滨。常璩在《华阳国志·序志》中将汉水作为华阳地区的标志。其所记地区为《禹贡》九州之梁州,其地因在华山之阳、汉水之南而得名为“华阳”。它记载了公元四世纪中叶以前,今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以及甘肃、陕西、湖北部分地区的历史、地理。此书体制完备,内容丰富,考证翔实,史料可靠,是研究古代西南地方史和西南少数民族史以及蜀汉、成汉史的重要史料。《华阳国志》全书十二卷,约十一万字。全书内容,大体由三部分组成:一至四卷主要记载巴、蜀、汉中、南中各郡的历史、地理,其中也记载了这一地区的政治史、民族史、军事史等,但以记地理为主,其类似于“正史”中的地理志;五至九卷以编年体的形式记述了西汉末年到东晋初年割据巴蜀的公孙述等四个割据政权以及西晋统一时期的历史;十至十二卷记载了梁、益、宁三州从西汉到东晋初年的“贤士列女”。常璩将历史、地理、政治、人物、民族、经济、人文等综合在一部书中,这点无论是从体例上还是内容上,都具备了方志的性质,但又明显区别于传统方志只偏重于记载某一地区的特点,这种区别,正是常璩之《华阳国志》在中国方志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也是《华阳国志》千百年来能挺拔于方志之林并成为方志之鼻祖的主要原因之一。关于中外交流、域外交通的记述,是跟佛教盛行和大量僧人西行求法有关。据《高僧传》《续高僧传》《出三藏记》记载,从西晋建始到刘宋灭亡200年间,西行求法的僧人日益增多,而得以生还的僧人往往把自己在沿途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成为这一时期关于中外交流、域外交通记述的重要记载。此外,法显的《佛国记》慧皎的《高僧传》都是了解中外联系的重要作品。

总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种类上都有一个量的提升和质的飞跃,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