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

合集下载

病理学笔记讲义——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

病理学笔记讲义——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

重点:

1.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

2.三步曲:病毒性肝炎,肝硬变,肝癌

3.消化道的癌:⾷道癌,胃癌,⼤肠癌

4.阑尾炎

内容:

慢性萎缩性胃炎

1.发⽣与HP感染有关

2.病变特点:

1)粘膜层萎缩变薄腺体减少,这是本病最特征性的病理变化。

2)粘膜层固有层见不同程度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3)上⽪化⽣:a)假幽门腺化⽣:胃底胃体的壁细胞和主细胞被类似幽门腺的粘液分泌细胞所取代。b)肠上⽪化⽣:胃粘膜上⽪被肠型腺上⽪取代,出现杯状细胞、吸收上⽪细胞和潘⽒细胞。

消化性溃疡病

⼀、溃疡病的病因:胃液的消化作⽤,粘膜抗消化能⼒减低(HP)

⼆、病理变化:

1.部位:⼗⼆指肠球部的前壁或后壁,⼩,直径<1cm.胃窦部⼩弯侧,直径<2cm.

2.溃疡底的4层(由浅⼊深):

1)炎性渗出物:少量⽩细胞、纤维素等

2)坏死组织

3)新鲜的内芽组织

4)陈旧的疤痕组织:增殖性动脉内膜炎,神经纤维的损伤及⼩球状增⽣

三、结局和并发症:

1.出⾎(10%~35%)

2.穿孔(5%),⼗⼆指肠球部多见

3.幽门狭窄(3%)

4.恶变(≤1%,胃溃疡多见)

 良性溃疡(胃溃疡)恶性溃疡(溃疡型胃痛)

外形圆形或椭圆形不整形、⽫状或⽕⼭⼝状

⼤⼩溃疡直径⼀般<2cm 溃疡直径常>2cm

深度较深较浅

边缘整齐、不隆起不整齐、隆起

底部较平坦凹凸不平,有坏死出⾎

周围粘膜粘膜皱襞向溃疡集中粘膜皱襞中断,呈结节状肥厚

阑尾炎

⼀、病因和发病机制:细菌感染和阻塞

⼆、急性阑尾炎的病理变化

共同特点:阑尾壁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

[病理学]《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试题及答案

[病理学]《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试题及答案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

一、单选题

1 肝细胞呈碎片状坏死和(或)桥接坏死主要见于()

A、急性重型肝炎

B、急性普通型肝炎

C、慢性普通型肝炎

D、亚急性重型肝炎

E、急性普通型黄疸性肝炎

2 与溃疡病发病无关的是()

A、胃酸分泌过多

B、幽门螺杆菌感染

C、胃蛋白酶分泌过多

D、高钙血症

E、遗传因素

3 肝硬化并发肝昏迷的主要原因是()

A、凝血机制障碍所致出血

B、肠道含氮物质不能在肝内分解引起氨中毒

C、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

D、代谢性酸中毒

E、胆色素代谢障碍

4 在溃疡愈合期,填补溃疡的是()

A、肌细胞和结缔组织

B、淋巴细胞和淋巴组织

C、上皮细胞和肉芽组织

D、纤维母细胞和肌组织

E、不缺定细胞和组织

5 酒精中毒时什么细胞内可见Mallory小体。()

A、心肌细胞

B、肝细胞

C、肾小管上皮细胞

D、脾

E、骨骼肌细胞

6 肠上皮化生多见于()

A、慢性肠炎

B、慢性胃炎

C、慢性胃溃疡

D、肠腺瘤

E、肠腺癌

7 某男,35岁,汽车司机,常感胃不适,时而痛疼,诊断为胃溃疡。其不加重视,忽一日,其暴亡,尸检发现腹腔有大量积血。则死因可能是()

A、肝腹水

B、肝动脉硬化

C、肾出血

D、胃溃疡造成的大出血

E、以上各项都不可能

8 急性炎症组织中最多的是哪种细胞浸润()

A、浆细胞

B、淋巴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中性粒细胞

E、巨噬细胞

9 某患者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有腹水,呕血,腹壁浅静脉曲张出现海蛇头。则形成此症状的原因是()

A、胃出血

B、肠出血

C、肺淤血

D、肝炎

E、各种原因引起的门脉高压

10 急性暴发型肝炎肝细胞的主要病变是()

A、肝细胞胞浆疏松化和气球样变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

1.掌握: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镜下病变特点;消化性溃疡病的病变、结局及合并症;阑尾炎的类型与病理变化;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急性肝炎的病理变化;慢性肝炎的类型和病理变化;肝硬化的概念;门脉性肝硬化的病变、临床病理联系及结局;早期胃癌的概念;进展期胃癌的大体和镜下观;原发性肝癌、食管癌、大肠癌的病理变化。

2.理解:消化性溃疡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阑尾炎的结局和并发症;急性肝炎与慢性肝炎的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急性重型肝炎与亚急性重型肝炎的病理变化;门脉性肝硬化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坏死后性肝硬变的病变;胃癌的扩散;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和扩散途径。

3.了解: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和胃镜检查特点;消化性溃疡病的临床病理联系;阑尾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坏死后性肝硬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胆汁性肝硬化的病理变化;急性重型肝炎与亚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胆囊炎的病理变化;胆石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胆石的种类;食管癌的病因、扩散途径和临床病理联系;胃癌的病因和组织发生;大肠癌的病因、分期与预后。

二、内容要点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分为四种类型,其病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长期慢性刺激、十二指肠液反流对胃粘膜屏障的破坏、自身免疫反应损伤。

慢性浅表性胃炎又称慢性单纯性胃炎,以胃窦部多见,胃镜下可见粘膜充血、水肿,呈红白相间的花斑状改变,表面有灰白色或灰黄色分泌物,有时伴有点状出血或糜烂。镜下见炎性病变位于粘膜浅层(上1/3),主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胃黏膜充血、水肿、浅表上皮坏死脱落,但腺体无萎缩的现象。

第8章 消化系统疾病

第8章   消化系统疾病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

一、填空题

1.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有三个特点,即、、

2.胃溃疡底部大致有四层结构组成,即,, , ,和。3.胃溃疡底部斑痕组织内的小动脉可形成,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使溃疡不易愈合。

4.胃溃疡底部出现,这种变化可能是患者产生疼痛症状的原因之一。

5.胃溃疡病的结局与并合症包括、、、、。

6.早期胃癌的肉眼形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即、、。

7.早期胃癌表浅型又可分为三种类型,即、、。

8.进展期胃癌从肉眼上可分为三种类型即、、。9.胃癌的扩散及转移途径有扩散、转移、转移及转移。

10.浸润到浆膜层的胃癌组织可以直接扩散到、及等。

11.进展期胃癌组织学类型有、、、。12.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实质细胞为主的炎症性疾病。13.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方式主要是经、经、及传染。

14.病毒性肝炎时,肝细胞变性可以表现为肝细胞和。

15.病毒性肝炎时肝细胞坏死通常有三种形式、、。

16.毛玻璃样肝细胞多见于及患者的肝组织中。

17.毛玻璃样肝细胞电镜下可见胞浆内大量增生,HBsAg 呈存积在。

18.亚急性重型肝炎的病变特点为既有,又有。

19.肝硬化时,由于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继而出现结缔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种改变反复交错进行,结果使和逐渐被改建,使肝而形成肝硬化。

20.假小叶病变特点:肝细胞排列紊乱,中央静脉、或。21.肝硬化的两个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和。22.门脉高压症的四个临床表现为、、、。

23.肝硬化时,肝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包括、、、、。

二、名词解释

1.肠上皮化生

2.假幽门腺化生

消化系统疾病答案

消化系统疾病答案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

一、名词解释

1.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 :是指胃黏膜上皮或/和腺体被肠型腺上皮如杯状细胞、吸收上皮细胞、Paneth细胞等替代的现象。

2.革囊胃(linitis plastica): 进展期胃癌,癌细胞向胃壁弥漫浸润,使胃壁增厚变硬、腔缩小、黏膜皱襞消失,似皮革。

3.假幽门腺化生(pseudopyloric metaplasia): 胃体、胃底部腺体壁细胞和主细胞消失,被似幽门腺的黏液分泌细胞所取代。

4.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 多种原因引起食管下段黏膜鳞状上皮被胃黏膜柱状上皮取代。

5 .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rcinoma) :胃癌组织浸润仅限于黏膜层及黏膜下层,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

6. 进展期胃癌(advanced gastric carcinoma) :胃癌癌组织浸润至胃壁黏膜下层以下者。

7.嗜酸性小体(acidophilic body or Councilman body) :病毒性肝炎时发生单个细胞死亡(凋亡),表现为胞质浓缩、胞核固缩以至消失,形成深红色、均匀、浓染的圆形小体。

8 .桥接坏死(bridging necrosis): 是指小叶中央静脉与门管区之间、二个小叶中央静脉之间或两个门管区之间出现肝细胞带状、融合性坏死,见于慢性中度和重度肝炎。

9 .毛玻璃样肝细胞(ground-glass hepatocyte): 在HBsAg携带者及慢性肝炎患者的肝组织,光镜下见部分肝细胞质呈嗜酸性微细颗粒状物质,不透明似毛玻璃样;电镜下内质网池内见较多线状或小管状的HBsAg。

【病理学总结】消化系统疾病

【病理学总结】消化系统疾病

【病理学总结】消化系统疾病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节慢性胃炎

一、慢性表浅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

病变:

肉眼:粘膜充血、水肿、深红色,表面有灰白色或灰黄色分泌物,伴有点状出血或糜烂;

镜下:炎性病变位于粘膜浅层,主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粘膜浅层水肿、点状出血和上皮坏死脱落。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一)病因和分型:

1、A型:

发病与免疫因素关系密切,内因子抗体和抗壁细胞抗体阳性,常伴恶性贫血,病变在胃体、胃底部。

2、B型:

发病与自身免疫无关,病因可能与吸烟、酗酒或滥用水杨酸类药物(如APC)等有关。其病变部位在胃窦部。

(二)病变:

1、肉眼

胃粘膜薄而平滑,皱襞变浅,有的几乎消失。粘膜表面呈细颗粒

状。

2、胃镜检查:

(1)正常胃粘膜的桔红色色泽消失,代之以灰色;

(2)萎缩的胃粘膜明显变薄,与周围的正常胃粘膜界限明显;

(3)萎缩处粘膜下血管分支清晰可见。

3、镜下

(1)腺上皮萎缩,腺体变小并可有囊性扩张,常出现上皮化生(假幽门腺化生及肠上皮化生)。

(2)在粘膜固有层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3)胃粘膜内可有纤维组织增生

三、肥厚性胃炎

病变特点是,粘膜肥厚,皱襞加深变宽似脑回状。镜下,腺体肥大增生,腺管延长。粘膜固有层炎性细胞浸润不显著。

四、疣状胃炎

病变处胃粘膜发生一些大小不等的糜烂,其周围粘膜隆起,因而形成中心凹陷的病灶,形如痘疹。病灶主要分布在幽门窦部。

第二节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8.消化系统

8.消化系统
坏死灶、汇管区内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浸润。
3. 肝细胞再生
•肝细胞坏死时,由邻近肝细胞再生
修复。
•再生的肝细胞体积较大,核大而染
色深,有时可见双核,胞浆略呈嗜 碱性
4.间质反应性增生及小胆管增生
(1)Kupffer细胞增生肥大
• 增生肥大的细胞突入肝窦,或脱落游走,
胞浆内常吞噬色素及细胞碎片。
(2)间叶细胞及纤维母细胞增生
(三) 大肠癌 (carcinoma of large intestine)
• 好发部位以直肠为最多,其次为乙状
结肠。
肉眼观
• 隆起型 • 浸润型 • 胶样型
•溃疡型
肝胆疾病
• 一、病毒性肝炎 • 二、酒精性肝病 • 三、肝硬化 • 四、胆石症 • 五、胆管炎和胆囊炎 • 六、原发性肝癌
组织学类型
• ①乳头状腺癌; • ②管状腺癌; • ③黏液腺癌; • ④印戒细胞癌。 • 此外还有少见的腺鳞癌、鳞癌、:
未分化癌等。
扩散途径
• 1、直接蔓延 • 2、淋巴道转移: 锁骨上淋巴结, 主动
脉旁淋巴结等。
• 3、血道转移: 肝、肺、骨、脑。 • 4、种植性转移: 胃粘液癌细胞浸润至
浆膜后可脱落到腹腔, 种植于腹壁及盆 腔器官。种植在卵巢并形成肿瘤者, 称Krukenberg瘤。
肝硬化的病变特点
各种原因引起肝 细胞变性、坏死

病理学--消化系统疾病

病理学--消化系统疾病

⒉急性出血性胃炎:严重的刺激 性胃炎可合并胃粘膜出血和轻度的坏 死糜烂。本病的发生主要与服用某些 非固醇类抗炎药物如水杨酸制剂和过 量饮酒有关。此外,创伤及手术等引 起的应激反应也可诱发。
⒊腐蚀性胃炎:由于咽下强酸、 强碱或其它腐蚀性化学物引起。胃粘 膜坏死、溶解,病变多较严重。可累 及深层组织甚至引起穿孔。


慢性浅表性胃炎多数可完全康复, 少数可转化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⒉慢性萎缩性胃炎
本病炎症改变可不明显,主 要以粘膜固有层腺体萎缩和常伴 有肠上皮化生为特征。临床上可 有胃内游离盐酸减少或缺乏、消 化不良、上腹不适或钝痛、贫血 等症状。
病因和分型
萎缩性胃炎分为A、B两型,两 者病因、发病机制、好发部位有所 不同,但胃粘膜病变基本相同。
表8-1 A型与B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比较
A型 血中抗内因子抗体 维生素B12吸收障碍 恶性贫血 血中抗壁细胞抗体 胃粘膜分泌 与癌变关系 病因及发病机制 我国发病情况 好发部位 阳性 有 有 阳性 分泌减少或缺乏 不明显 属自身免疫性疾 病 较少见 胃体和胃底 阴性 无 无 阴性 分泌减少,但不缺乏 密切 与吸烟、酗酒、感染、 滥用药物等有关 多见 胃窦部 B型
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 消化管是由口腔、食管、胃、肠及 肛门组成的连续的管道系统。消化 腺包括涎腺、肝、胰及消化管的粘 膜腺等。消化过程包括消化腺的分 泌,消化管的蠕动、吸收及排泄。

第八章 消化系统课件

第八章 消化系统课件
胃酸及胃蛋 白酶分泌较少
㈢ 慢性肥厚性胃炎
病理变化: 大体: 1.粘膜肥厚、皱襞加深变宽,似脑回 状; 2.粘膜皱壁上可见横裂,有多数疣状 隆起; 3.粘膜隆起顶端往往伴糜烂或溃疡。
光镜
1.粘膜增厚,腺体肥大、增生、腺 管延长,壁细胞、主细胞、粘液细胞 比例正常; 2.腺体间有或无淋巴细胞、浆细胞 浸润。
.
58
结局及并发症
3.出血: 溃疡病最常见的并发症 ①少量出血(隐匿出血):肉芽组织中血管
破坏,潜血试验阳性,见于溃疡活 动期病人。 ②大量出血:溃疡底部大血管破裂。日出 血 量 > 60ml , 表 现 : 呕 血 、 柏 油 样 大便(硫化铁)。
.
60
.
61
结局及并发症
4.穿孔:指溃疡病灶穿透浆膜层。 ①急性穿孔:幽门前壁及十二指
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
㈡ 慢性萎缩性胃炎
根据病因不同分为 A、B两型。 A型:自身免疫性疾病,抗壁细胞抗体和内
因子抗体+,多伴恶性贫血。病变主要在 胃体和胃底。国外多见。 B型:吸烟、酗酒、APC药物有关。病变主 要在胃窦。国内多见,与癌变有关。
病理变化
大体: 1.胃粘膜呈灰白色或灰绿色。 2.病变呈局灶性,萎缩的胃粘膜变薄,
(四)疣状胃炎
粘膜有中心凹陷的疣状突起,痘疹样, 凹陷处上皮变性坏死脱落。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消化系统疾病动物模型2016

消化系统疾病动物模型2016

2020/3/6
王慷慨
5
HP法
Helicobacter pylori
Spiral-shaped Gram-negative, oxidase and catalase-positive motile bacterium with 4-6 flagella (Thruster and anchor)
(6)15%的乙醇;
(2)-(6)可单独或几种合用(2ml左右)灌胃;
急性胃炎动物模型
结果
4h后处死动物,剖检可见胃内发生急性 弥漫性炎症改变。
病变
胃黏膜表面有浅表糜烂、出血,粘膜层 内见中性粒细胞浸润。
2020/3/6
王慷慨
12
2020/3/6
王慷慨
13
? 观察指标:
组织:HE,免疫荧光,干湿重比等 NOS, PGE2等
Breaks down urea (NH2CONH2) to NH3 and HCO-3
Stomach acidity
Chassaing B. Gastroenterology, 2019,140(6):1720–8
2020/3/6
王慷慨
7
实验动物
小鼠(18-22g),蒙古沙鼠(55-60g),仔犬、仔猪
2020/3/6
王慷慨
20
幽门结扎法胃溃疡模型

消化系统疾病笔记整理

消化系统疾病笔记整理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节胃炎

第二节消化性溃疡病

二、病理变化

1.愈合:大部分均可由肉芽组织增生形成瘢痕修复实现愈合。

2.并发症:出血(最常见的并发症)、穿孔(十二指肠溃疡易发)、幽门狭窄、癌变

第三节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由肝炎病毒锁引起的以肝实质细胞变质为主要病变的传染病。

一、基本病理变化

以肝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肝细胞再生和纤维组织增生。

二、临床病理类型

第四节 肝硬化

肝硬化:由多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这三种病变反复交错进行,导致肝小叶结构和肝内血管系统破坏和改建,产生肝脏体积缩小、质地变硬的病变。

※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是引起我国门脉性肝硬化的主要原因。

一、门脉性肝硬化的病理变化

早期体积可正常或稍增大,晚期肝脏体积明显缩小,重量减轻,硬度增加。 病变特征:假小叶形成

假小叶: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原来肝小叶重新分割、包绕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的肝细胞团。 ※腹水形成主要原因:

1.门静脉高压使门静脉系统的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管壁通透性增高;

2.肝脏合成蛋白功能减退,导致低蛋白血症,使血浆渗透压降低;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
急性
普通型
无黄疸型: 最多
慢性:半年以上,乙型占80% 急性: 多在10天内死亡
轻度
中度 重度
重型 亚急性:
(一)急性(普通型)肝炎: 1.特点: (1)肝体积增大,以变性(胞浆疏松化和气 球样变)为主,坏死(点状坏死)轻微。 (2) 黄疸型坏死稍重,毛细胆管管腔中 有胆栓形成。 2.临床表现:肝肿大,肝区疼痛或压痛 ,血清谷丙
(一)病因
1.病毒性肝炎 是我国引起门脉性肝硬化的主要原因,尤其是 乙型和丙型 。 2.慢性酒精中毒 : 是欧美国家引起门脉性肝硬化的主要原因。 3.营养缺乏: 缺乏胆碱或蛋氨酸 4. 中毒: 某些化学毒物如砷、四氯化碳、黄 磷等慢性中毒。
㈡发病机制(病变形成过程)
多种病因 肝细胞弥漫变性坏死 肝小叶 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分割、包绕、连接 网状纤维塌陷融合 成纤维细胞增生 贮脂细胞
门 静 脉
门脉高压症
2.临床表现:
(1)脾肿大:慢性淤血
(2)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胃肠道淤血、水肿 (3)腹水: 肝硬化最突出的临床表现 (4)侧支循环建立:对门脉高压症有特征性价值
腹水原因
① 门V高压
(漏出液)
门V系统的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 ② 低蛋白血症←肝功能不全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③ 醛固酮、抗利尿激素灭活减少←肝功能不全
慢性肝炎
亚大块坏死

病理生理学题库及答案——消化系统疾病

病理生理学题库及答案——消化系统疾病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

一、名词解释:

1.消化性溃疡

2.肝硬化

3.嗜酸性小体

4.桥接坏死

5.毛玻璃样肝细胞

6.碎片状坏死

7.假小叶

8.肝性脑病

9.假性神经递质

10.肝性肾功能衰竭

二、填空题:

3.根据急性阑尾炎的病理变化,可分为、、三种病理类型。

三、判断题:

1.急性病毒型肝炎是一种急性渗出性炎。

2.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胃腺上皮萎缩,腺体变小、并有囊性扩张,腺体数量减少消失,常见肠上皮化生。

3.慢性胃溃疡一般不会恶变,约10%左右的十二指肠慢性溃疡可发生癌变。

4.消化性溃疡的穿孔以十二指肠溃疡病比胃溃疡病常见。

5.门脉性肝硬化的肉眼改变为肝脏体积变小,质地变硬,表面为弥散分布的粗大结节。

6.A 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与自身免疫无关,多数伴有恶性贫血,病变主要在胃体和胃底。

7.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时,肠黏膜可出现大片坏死并形成大的溃疡,残存的肠黏膜充血、水肿形成息肉样外观,称为假息肉。

8.胃溃疡病与胃溃疡型癌的鉴别诊断方法以纤维胃镜活体组织检查做病理组织学检查最可靠。

9.肝硬化门脉高压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假小叶形成及肝实质纤维化压迫了小叶下静脉、中央静脉、肝窦以及门静脉与肝静脉的吻合支开放所致。

10.大多数胰腺炎的发病都是由于细菌直接感染引起的。

11.目前认为与肝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的因素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其次为丙型肝炎。

12.胰腺癌可发生于胰腺的头、体、尾部或累及整个胰腺,但以胰头癌最多见。

13.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主要区别是胃黏膜内炎细胞浸润的多少和深度。

14.目前认为胃黏膜不完全性大肠型化生与肠型胃癌的发生关系较密切。

儿科护理学教案第8章 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儿科护理学教案第8章 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教案正文

教案附页

3-4个月增多。由于新生儿胰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低,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功能较差。

六、肠道细菌

胎儿消化道内无细菌,出生后数小时细菌经口、鼻、

肛门进入。一般情况下,胃内几乎无菌,十二指肠和

上部小肠也较少,结肠和直肠细菌较多。单纯母乳喂

养的以双歧杆菌为主;人工喂养着大肠杆菌、嗜酸杆菌、双歧杆菌占比例几乎相等。

七、健康小儿粪便

1、胎粪新生儿最初排出的大便为深墨绿色、粘稠、无

臭味,称胎粪。多数生后12小时排便,总量为

100-200g,2-3日过度为黄糊状粪便。如24小时无胎粪排出,应引起注意。

2、人乳喂养儿的粪便为金黄色,糊状,不臭,呈酸性反应,每日2-4次。

3、人工喂养儿的粪便淡黄色。较干厚,有臭味,呈中性或殓性反应,每日1-2次。

4、添加辅食后的粪便外观褐色,添加谷类、蛋、肉、蔬菜等辅食后的大便,接近成人,每日1次。

第二节口炎

口腔黏膜的炎症(stomatitis)。大多由病毒,细菌、真菌和螺旋体引起,在小儿时期较多见,尤其婴幼儿。可单独发病或继发于急性感染、腹泻等其他疾病。介绍一个

溃疡性口炎(ulcerativestomatitis)

多见于婴幼儿,常发生于急性感染、长期腹泻等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及口腔不洁等条件下。主要有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或绿脓杆菌感染引起。

一、临床表现口腔各部位均可发生,常见于舌、唇内和颊黏膜处,可蔓延至唇和咽喉部。开始充血水肿,随后出现溃疡,有纤维素性炎症渗出物形成假膜,常呈灰白色或黄色,边界清楚,易拭去,露出溢血的创面,但不久又被假膜覆盖,涂片染色可见大量细菌。

消化系统疾病特点、分类与临床表现

消化系统疾病特点、分类与临床表现
❖ 肝纤维化为可逆性改变,病因去除后胶原可 被吸收。如果病变继续发展,肝内所形成的纤维 组织相互连接,分隔肝小叶,同时残留肝细胞再 生形成结节,最终使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发生 改建,形成肝硬化。
❖ 肝硬化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是进行性纤维组织 增生,肝纤维化形成。
❖ 肝内增多的胶原纤维来源有二种:
❖ 1.肝细胞变性坏死后,肝小叶内的网状支架塌 陷、聚集、胶原化(又称无细胞硬化)或由贮脂 细胞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在IL-1、IL-6等多种 细胞因子作用下合成胶原纤维。
围纤维组织包绕。 ❖ ★纤维间隔 较薄且均匀

门脉性肝硬化

体积:重量:表面:质地

镜下:假小叶形成
❖ 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肝小叶分割包绕成 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肝细胞团,称之。
①中央静脉缺如、 偏位或有两个以上 ②肝细胞排列紊乱,
不呈放射状 ③小叶内可见汇管区 肝细胞变性(脂变)
坏死, ④纤维组织增生 ⑤炎性细胞浸润 ⑥小胆管增生
一、病因、发病机理
❖ 1. 病毒性肝炎
❖ 乙型肝炎,肝硬变组织HBsAg阳性占76.7%; 丙型肝炎可转慢性,其中35%转肝硬变。
❖ 2. 慢性酒精中毒(在欧美长期酗酒引起的肝 硬化占总数的40%~50%)。
❖ 3. 营养缺乏(动物实验,饲喂缺乏胆碱或蛋 氨酸食物的动物,可经过脂肪肝发展为肝硬化。

消化性溃疡-PPT课件

消化性溃疡-PPT课件
多发性溃疡 溃疡发生于不典型部位,难治 高胃酸分泌,血清胃泌素>200pg/ml
复习思考题
1.胃酸和胃蛋白酶在十二指肠溃疡致病中的作用,十二指 肠溃疡和胃溃疡二者发病机制有何异同?H.Pylori在本病 致病中的地位。 2.PU的主要临床表现及特点。 3.PU常见并发症,其中最多见的是哪种并发症,如何诊断 和处理?
三、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
DU患者胃排空快 →十二指肠酸的负荷加大→黏膜 损伤
GU患者胃排空延缓→胃窦张力↑→G细胞分泌促胃 液素↑→胃酸分泌↑
十二指肠-胃反流,损伤胃黏膜;胃运动障碍加重 HP感染;胃排空障碍加重NSAID对胃粘膜的损伤
四、应激与心理因素
紧张、忧伤、焦虑、强烈的精神刺激,可影响胃酸分泌、 胃肠运动、黏膜血流调控引起溃疡
3.幽门狭窄 发生率2%~4%,由DU或幽门管溃疡引起 表现为上腹胀满不适,餐后疼痛加重,呕吐酸臭隔夜
食物,营养不良和体重减轻 功能性梗阻:局部充血、水肿、痉挛 器质性梗阻:疤痕、粘连
4.癌变 GU癌变率〈1% 注意癌变可能: ✓ 长期慢性GU病史、年龄45岁以上 ✓ 无并发症而疼痛的节律性丧失,疗效差 ✓ GI检查示胃癌 ✓ 粪OB试验持续阳性 ✓ 经一个疗程(6~8周)的严格内科治疗,症状无好转 者
病因和发病机制
溃疡病的形成:胃、十二指肠黏膜的自身防御-修复(保 护)因素和侵袭(损害)因素平衡失调。GU以自身防御修复(保护)因素减弱为主,DU以侵袭(损害)因素wenku.baidu.com 强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A型题

1、在我国,慢性萎缩性胃炎好发于:

A、胃窦部

B、胃大弯

C、胃小弯

D、贲门

E、胃底部

2、A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最主要的病理特点是:

A粘液分泌细胞消失 B 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C 壁细胞消失

D 主细胞消失

E 肠上皮化生

3、下列哪项不是B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特点:A胃酸正常或稍低 B 维生素B12吸收障碍

C 血清胃泌素水平低

D 上腹不适

E 消化不良

4、胃溃疡病变位置常见于:

A胃前壁 B 胃后壁

C 胃大弯及胃底

D 胃小弯及贲门处

E 胃小弯近幽门处

5、下列哪项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最少见:

A腺上皮萎缩 B 肠上皮化生

C 腺体囊性扩张

D 淋巴滤泡生发中心形成

E 增生胃腺穿过粘膜肌层

6、十二指肠溃疡多位于:

A十二指肠紧接空肠处 B 十二指肠乳头处

C 十二指肠肠球部

D 十二指肠肠下部

E 十二指肠肠中部

7、胃粘液癌转移至卵巢称为:

A Ewing氏瘤

B Wilms瘤

C 卵巢粘液性囊腺瘤

D KruRenberg瘤

E APUD瘤

8、下列哪项不是胃溃疡的合并症:

A幽门狭窄 B 出血

C 愈合

D 穿孔

E 癌变

9、胃溃疡合并症最常见的是:

A梗阻 B 出血

C 穿孔

D 癌变

E 粘连

10、慢性胃溃疡的肉眼形态通常是:

A 2厘米以上火山口状或不规则溃疡

B 2厘米以内圆形溃疡,幽门侧边缘耸立状

C 2厘米以内圆形溃疡,贲门侧边缘耸立状

D 2厘米以内较浅的溃疡,边缘不整齐

E 2厘米以上较不规则溃疡,底不平有坏死

11、关于十二指肠溃疡下列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比胃溃疡浅 B 比胃溃疡小

C 比胃溃疡易穿孔

D 比胃溃疡易癌变

E 比胃溃疡较多见

12、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属于:

A卡他性炎 B 出血性炎

C 变质性炎

D 特殊性炎

E 蜂窝织炎

13、关于病毒性肝炎的肝细胞基本病变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气球样变 B 脂肪样变

C 嗜酸性变

D 溶解性坏死

E 肝细胞再生

14、肝细胞呈碎片状坏死或形成桥接坏死见于:

A急性重型肝炎 B 亚急性重型肝炎

C 慢性持续性肝炎

D 慢性活动性肝炎

E 急性普通性肝炎

15、急性重型肝炎发生在下列何种情况:

A机体免疫机能充分,感染病毒少,毒力弱

B 机体免疫机能缺陷,缺乏有效的免疫反应

C 机体免疫机能不足,仅能杀灭和破坏一部分病毒

D 机体免疫机能充分,感染病毒量多,毒力强

E 以上都不是

16、下列哪一种肝炎最易演变为坏死后肝硬化?

A、急性普通型肝炎

B、急性重型肝炎

C、慢性活动性肝炎

D、慢性持续性肝炎

E、亚急性重型肝炎

17、肝脏内有新旧不等的大片肝细胞坏死,并有大小不等的再生肝细胞结节见于:

A、急性普通型肝炎

B、慢性持续性肝炎

C、慢性活动性肝炎

D、急性重型肝炎

E、亚急性重型肝炎

18、我国门脉性肝硬化(小结节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为下列哪种?

A慢性酒精中毒 B 营养缺乏

C 毒物中毒

D 病毒性肝炎

E 药物中毒

19、下列病变中除……外均为假小叶的特征性病变?

A肝内广泛纤维组织增生,分隔包绕原有肝小叶

B 假小叶内缺少中央静脉

C 假小叶内中央静脉偏位或有二个以上

D 假小叶内肝细胞排列紊乱,不出现脂肪变性和坏死

E 假小叶内出现汇管区

20、病毒性肝炎中,那一部位浸润的炎细胞最少:

A小叶坏死区 B 肝细胞索间

C 汇管区间质中

D 胆管周围

E 胆管内

21、下列哪一项不是再生肝细胞的特点:

A体积较大 B 核大染色深

C 胞浆疏松化

D 有双核

E 胞浆略呈嗜碱性

22、急性普通性肝炎的坏死灶多属于:

A碎片状坏死 B 点状坏死

C 桥接坏死

D 大片坏死

E 干酪样坏死

23、急性普通性肝炎的病理临床联系中,错误的是:

A弥漫肝细胞变性——肝肿大 B 肝包膜紧张——肝区痛

C 部分肝细胞坏死——SGPT增高

D 肝细胞脂肪变性——厌油腻饮食

E 胆红质摄取、结合、分泌障碍——黄疸

24、急性重型肝炎的特点,除外:

A弥漫性大片坏死 B 开始时,小叶网状支架即塌陷

C 肝细胞再生现象不明显

D 枯否细胞增生、肥大、吞噬

E 肝脏切面与脾脏切面相似

25、亚急性重型肝炎的特点:

A大片肝细胞坏死又有再生结节 B 肝体积明显缩小,切面红褐色

C 肝细胞索间有大量嗜酸性白细胞浸润

D 肝细胞脂肪变性十分明显

E 汇管区结核结节样肉芽肿

26、下列肝硬化类型中相当于“大小结节混合型肝硬化”的是:

A门脉性肝硬化 B 胆汁性肝硬化

C 肝炎后性肝硬化

D 淤血性肝硬化

E 坏死后性肝硬化

27、肝硬化腹水的形成与以下那一因素无关:

A门静脉高压 B 白蛋白合成下降

C 中央静脉纤维化

D 醛固酮破坏增加

E 小叶下静脉受压

28、食管癌好发于:

A食管近咽部 B 食管上段

C 食管中段

D 食管下段

E 食管近贲门处

29、胃癌好发部位是:

A胃体部 B 胃底部

C 胃贲门部

D 胃窦部小弯侧

E 胃窦部大弯侧

30、关于胃癌转移的叙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淋巴道转移至局部淋巴结 B 种植转移至腹膜

C 血道转移至肺脏

D 血道转移至肝脏

E 种植至十二指肠黏膜

31、“革囊胃”是指:

A胃溃疡疤痕硬结 B 慢性肥大性胃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