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4年21世纪初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研究进展》范文
《21世纪初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研究进展》篇一
一、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挑战。自21世纪初以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研究成为了全球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旨在梳理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研究进展,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定义及分类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指的是在特定区域、特定时间内,出现的超出正常范围的气候现象,如极端高温、极端低温、强降水、干旱、洪涝、台风等。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按照成因分类,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导致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按照影响范围分类,可分为局部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全球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等。
三、21世纪初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研究进展
1. 观测技术进步
随着科技的发展,气象观测技术不断进步,观测数据的精度和覆盖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卫星遥感、雷达探测、自动气象站等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监测和记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同时,多源数据的融合和同化技术的进步,也提高了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和预测能力。
2. 气候变化影响研究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研究人员通过对历史数据和模型模拟结果的分析,探讨了气候变化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机制和影响程度。同时,也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应对策略进行了研究。
3. 预测模型和方法的改进
预测模型和方法的改进是提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测准确性的关键。近年来,研究人员不断探索新的预测模型和方法,如基于人工智能的预测模型、多模型集合预测方法等。这些新方法的应用,提高了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测能力和预测精度。
中国地气温差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
中国地气温差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
廖要明;陈德亮;刘秋锋
【摘要】利用中国825个气象站点1961—2016年的逐日地表温度和气温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中国地区地气温差(地表温度减气温)的时空分布以及变化趋势.结果
表明,中国多年平均的年地气温差西部大部地区及华南部分地区在2.5℃以上,而中
东部大部地区在2.5℃以下.其中春、夏季全国各地地气温差均为正值,且总体呈经
向型分布,西高东低;秋、冬季中国各地地气温差总体呈纬向型分布,南高北低,尤其是冬季北方部分地区为负值.年内,中国区域平均各月地气温差均为正值,其中1月份和12月份相对较小,6—8月份(夏季)相对较大.不同地区地气温差的年内分布特征有
所不同,西藏地区地气温差年平均值为全国最大,最大值出现在雨季来临前的5月份;东北、华北、黄淮、西北及内蒙古地区最大值均出现在雨季来临前的6月份;江淮、江汉、江南、华南地区地气温差最大值均出现在雨季过后的7月份或8月份;西南
地区年内各月地气温差变化相对较小,在雨季之前的5月和雨季之后的8月出现2
次峰值,呈双峰型分布.1961—2016年,中国区域平均地气温差4月和4—10月上
升趋势较明显,而7月和10月变化趋势不明显或略有上升趋势.空间分布上,东北、
西北及内蒙古、西藏西部等地平均地气温差有增加趋势,而中东部地区有减小趋势.【期刊名称】《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年(卷),期】2019(015)004
【总页数】11页(P374-384)
【关键词】地气温差;时空分布;气候变化;中国
【作者】廖要明;陈德亮;刘秋锋
【作者单位】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北京
一个新的太阳活动极小期即将到来吗?
现 寒 冷气候 的 可能性 。因此 ,近年 来太 阳活 动的减 弱尤 为 引人注意 。S l k等 … 出 ,从 20 年开始 oa i 指 n 08 的太 阳活 动 1 a 1 周期第 2 周 , 4 可能 与 11 年 开始 的 93
第1 5周到 2 3周不 同 ,特 别与第 2 0周大为 不 同。图 1 出沃 尔夫数 ( 色 ) 给 黄 及群 太 阳黑子 数 ( 色 ) 太 蓝 。 阳黑 子数有 时称 为沃 尔 夫数或 苏 黎世黑 子数 。沃 尔 夫数是 Wof 15 年代 于苏 黎世建 立 的 , l 0 在 8 最早发表 于 1 7 年 ,Wa me r Mc in n 别于 16 年 83 l i 和 d e Kn o 分 91 和 18 9 6年先 后发表 了延 长到 1 6 年 和 1 8 年 的沃 90 95 尔夫 数序 列 ,此后 的黑 子数一 般 以苏黎 世 天文 台发
第8 卷 第 2期
2 1 年 3月 02
气 候 变 化 研 究 进 展
P O E S Q ST O E R GR S USI UI I I N SDEMUT T O E C I T S N A I N L MA I
Vb .8 1 N o. 2
M a c 20l r h 2
W ilaNe G r nd M i i um fSo a tv t m eSo n? l w a n m o l rAc i iy Co o
《2024年黄河流域气候变化研究综述》范文
《黄河流域气候变化研究综述》篇一
一、引言
黄河流域作为我国的重要经济区与生态屏障,近年的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旨在全面梳理黄河流域气候变化的研究现状,分析其气候变化的特征、原因及影响,为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黄河流域气候变化的特征
黄河流域的气候变化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首先,降水量的变化是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之一。近年的研究显示,黄河流域的降水量呈现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变化,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分布不均,导致局部地区的干旱和洪涝灾害频发。其次,气温的变化也是气候变化的重要特征。黄河流域的气温呈现整体上升趋势,特别是冬季气温上升幅度较大。此外,极端气候事件如暴雨、暴雪、高温等也呈现出增多趋势。
三、黄河流域气候变化的原因
黄河流域气候变化的原因主要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自然因素包括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等,这些因素的变化会导致气候系统的整体变化。人为因素则主要包括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干扰和破坏。在黄河流域,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日益显著。例如,过度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影响黄河流域的气候变化。此外,过度开
垦、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也导致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等,进一步加剧了气候变化的影响。
四、黄河流域气候变化的影响
黄河流域的气候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气候变化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如干旱、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导致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等。其次,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产生了负面影响,如降水量减少、气温上升等导致作物生长受阻,农作物产量下降。此外,气候变化还对当地社会经济产生了影响,如导致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加剧了贫困问题,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
《2024年21世纪初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研究进展》范文
三、影响因素及发生机理
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包括大气环流、海洋环流、地形地貌等因素。例如,大气环流的变化可能导致热带气旋的生成和移动路径发生变化;海洋环流的变化可能影响局部地区的降水分布等。
2.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也是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此外,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等因素也可能对局部气候产生影响,从而引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五、应对策略
针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发和影响,应采取综合性的应对策略。首先,要加强监测和预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力建设,提高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观测精度和预测能力;其次,要制定应对预案和措施,减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最后,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和做法提高应对能力等方面的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此外还要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源头上减少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以降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发风险。
白垩纪快速气候变化研究新进展——温室世界中的冰川证据
白垩纪快速气候变化研究新进展——温室世界中的冰川证据
白垩纪是地球历史上气候变化最剧烈的时期之一,最显著的便是白垩纪末期的快速气候变化。最近的研究表明,即使在这个温室世界中,也出现了冰川证据,这些证据在理解白垩纪气候变化方面提供了新的视角。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化,科学家们开始将眼光投向了白垩纪。他们通过分析古生物化石、岩石剖面、古气候模型等多种方法来还原白垩纪末期的气候变化情况。最新研究则回到了冰川本身,通过冰川的遗迹、化石等证据来重构白垩纪时期的冰川变化情况。
研究发现,尽管白垩纪是个温暖的时期,但全球仍存在一些小规模的冰川,它们位于高纬度地区或海拔较高的山脉中。这些冰川是由气候的温度和降水变化等多种因素控制的。因此,通过对这些冰川的化石和遗址的分析,科学家可以了解到白垩纪时期的气候变化情况。
其中一项研究显示,北极地区的古冰川在白垩纪晚期面临了消失的危机。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古冰川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减少,最终消失。这一过程是由降雨量减少以及地球轨道参数和太阳辐射量的变化引起的。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南极地区的冰川则开始从白垩纪早期开始增长,直到晚期达到最大值。
此外,研究还表明,白垩纪中期发生了一次全球性的气候变化事件,这可能与甚至可能是由火山活动引起的。由于火山活动导致的大量二氧化碳释放,使得大气温室效应急剧升高,从而
导致全球气候快速变化。
这些新的冰川证据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白垩纪气候变化的一种新的方式。它们让我们了解到,在一个温室世界中,仍然存在着冰川,而它们的存在与地球上的其他气候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增加了我们对白垩纪气候变化的了解,同时也为我们更好地应对当今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一定启示。
中国交通部门低碳排放措施和路径研究综述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0.202
袁志逸, 李振宇, 康利平, 等. 中国交通部门低碳排放措施和路径研究综述 [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17 (1): 27-35
Yuan Z Y , Li Z Y , Kang L P, et al . A review of low-carbon measurements and transition pathway of transport sector in China [J].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21, 17 (1): 27-35
中国交通部门低碳排放措施和路径研究综述
袁志逸1,2,李振宇3, 康利平4, 谭晓雨5, 周新军6, 李晓津7, 李 超3, 彭天铎1,2,欧训民1,2,8,9
1 清华大学-张家港氢能与先进锂电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北京 100084;
2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084;
3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城市交通与轨道交通研究中心,北京 100029;
4 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北京 100020;
5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北京 100028;
6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科学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北京 100081;
7 中国民航大学民航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天津 300300
8 清华-力拓资源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849 清华大学现代管理研究中心,北京 100084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第17卷 第1期 2021年1月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第8卷第5期2012年9月
第三极环境专栏
313 1981—2010年青藏高原地区气温变化与高程及纬度的关系
王朋岭,唐国利,曹丽娟,刘秋锋,任玉玉320 2001—2010年青藏高原干湿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王敏,周才平,吴良,徐兴良,欧阳华327 2006—2011年西藏纳木错湖冰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曲斌,康世昌,陈锋,张拥军,张国帅334 西藏普莫雍错介形类反映的中晚全新世以来湖面波动与环境变化
彭萍,朱立平,鞠建廷,Peter Frenzel,Claudia Wrozyna
中国冰川资源专栏
342 21世纪天山南坡台兰河流域径流变化情景预估孙美平,姚晓军,李忠勤,李晶350 天山托木尔峰南坡科其喀尔冰川流域径流模拟
李晶,刘时银,韩海东,张勇,王建,魏俊锋357 托木尔型冰川融水对气候变化敏感性的模型分析韩海东,邵进荣,林凤,王建364 中国积雪时空变化分析刘俊峰,陈仁升,宋耀选
温室气体排放
372 国际气候谈判背景下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朱松丽,王文涛
简讯
378 BCC气候系统模式开展的CMIP5试验介绍辛晓歌,吴统文,张洁
科学知识:全球变暖专题
383 气候变化承诺王绍武,罗勇,赵宗慈,闻新宇,黄建斌385 暖大洋冷大陆王绍武,罗勇,赵宗慈,闻新宇,黄建斌387 全球变暖预估的不确定性王绍武,罗勇,赵宗慈,闻新宇,黄建斌
信息与动态
319 从现代和过去看未来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景
Vol. 8 No. 5 September 2012
Special Section on the Third Pole
气候变化的研究进展
气候变化的研究进展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之一。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大气、土地和海洋系统的影响已经导致了全球气温升
高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为了应对这个挑战,科学家们一直在
努力研究气候变化的机制和影响,以及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方法。最近几十年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
介绍气候变化的研究进展。
一、气候变化的证明
首先,为了证明气候变化的存在,科学家们需要收集大量的气温、降水、海洋、陆地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这个过程需要
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以及先进的计算机模型和技术。然而,最终结果是确定的:全球气温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升高了约1℃,而且趋势在加速。这个变化不仅是自然的周期性变化,而且是由人
类活动引起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的机制,科学家们还进行了若干实验
和模拟,比如研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和分布对
气候的影响,研究太阳辐射、海洋流动、云层等因素的作用等等。
这些研究不仅显著增强了我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而且也为应对
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二、气候变化的影响
其次,气候变化对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已经日益显现。
全球已经出现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极端天气事件,比如暴雨、干旱、飓风、洪涝等,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同时,气候
变化还加剧了许多环境问题,比如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海洋
酸化、物种灭绝等。这些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构成了重大
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科学家们还研究了各种可能
的情景和应对措施。他们发现,即使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得到
河北保定气象站长序列气温资料缺测记录插补和非-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doi:10.12006/j.issn.1673-1719.2016.043
司鹏,郝立生,罗传军,等. 河北保定气象站长序列气温资料缺测记录插补和非均一性订正 [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7, 13 (1): 41-51
河北保定气象站长序列气温资料缺测记录
插补和非均一性订正
司 鹏,郝立生,罗传军,曹晓岑,梁冬坡
引 言
长时间连续的气候序列是进行气候分析和气候变化研究的基础, 气温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子之一[1-4]。目前国际上最具代表性的气温数据集主要有Jones 等[5-6]、Peterson 等[7]及Hansen 等[8]建立的平均温度序列,其成果为全球或半球尺度的百年气温变化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近年来,我国学者针对百年尺度气温序列的构建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工作。20世纪90年代,王绍武[9]依据现代气温观测记录,建立了1380年以来我国华北地区各季10年平均气温距平序列,该项工作为全面深入认识我国历史时期气温变化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王
天津市气象局,天津 300074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第13卷 第1期 2017年1月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V ol. 13 No. 1
January 2017
收稿日期:2016-03-04;修回日期:2016-04-30
资助项目: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重大专项)(GYHY201506001-1)
作者简介:司鹏,女,硕士研究生;郝立生(通信作者),男,正研级高工,hls54515@
绍武等[10]根据气温观测,利用冰芯、树木年轮资料及有关史料建立了我国10个区域1880—1996年的年平均气温序列,通过加权平均得到代表中国的气温序列,系统分析了我国气温的增暖情况。另外,在对我国西部、华中及华南地区历史长年代气温序列的恢复和重建过程中,许多研究也主要使用了树木年轮、冰芯、历史文献信息等代用资料[11-17],其成果对揭示我国气候的周期性、多尺度变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而针对1990年代以来气温序列的构建,研究者大多通过统计方法,利用周边相关性较好的台站气温观测资料对目标序列进行插补[18-20]。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1951年以前的气温序列不但缺测较多、资料不完整,还由于实际观测中的台站
何谓“碳中和”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第17卷 第1期 2021年1月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V ol. 17 No. 1January 2021
2020年9月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向全世界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CO 2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目标提出后,引起全球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对碳中和目标范围及内涵的广泛讨论和关注。目前各国的长期目标中提出了碳中和及气候中和等多个相关概念,本文将对这些概念及其政策实践进行简单综述,以辨析碳中和目标的范围及内涵。
1 与碳中和有关的目标及其定义
将全球温升稳定在一个给定的水平意味着全球“净”温室气体排放需要大致下降到零,即在进入大气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吸收的汇之间达到平衡。这一平衡通常被称为中和(neutrality )或净零排放(net-zero emissions )。由于目前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绝大部分是CO 2,因此在各国提出的中和或净零排放目标中也常用碳代指温室气体。各国提出的与中和相关的目标表述主要包括4种:即气候中和(climate neutrality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 )、净零碳排放(net-zero carbon emissions )和净零排放(net-zero emissions )。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0.261
邓旭,谢俊,滕飞. 何谓“碳中和”?[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 17 (1): 107-113
IPCC AR6报告关于气候恢复力发展的解读
IPCC AR6报告关于气候恢复力发展的解读
张百超;庞博;秦云;韩振宇;陆波
【期刊名称】《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年(卷),期】2022(18)4
【摘要】文中对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二工作组(WGII)报告关于气候恢复力发展(CRD)相关内容进行解读。CRD的概念最初由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引入,AR6在AR5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正式将CRD定义为实施温室气体减缓和适应措施的过程,以支持所有人的可持续发展。新的定义更加强调了公平性原则,并且在评估内容中对不同社会选择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增强了CRD的可操作性,也强调了其紧迫性与不可逆性。报告主要从适应的角度阐述了如何在人类系统和自然系统中促成CRD的实现:城市化趋势为CRD同时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城市化在加剧气候变化风险的同时也会通过带动周边乡村地区的适应行动来推动CRD;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有助于保护生态系统也有助于提高其自身的恢复力,但在较高温升水平下部分适应行动将会无法实施。AR6 WGII报告评估显示,比起AR5报告的时间节点(2014年)的评估结论,当前全球CRD行动更紧迫,实行有效的、公平的应对气候变化措施迫在眉睫。
【总页数】8页(P460-467)
【作者】张百超;庞博;秦云;韩振宇;陆波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6
【相关文献】
1.IPCC AR6报告解读:地球能量收支、气候反馈和气候敏感度
2.IPCC AR6报告解读:短寿命气候强迫因子的气候及环境效应
《2024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与预测研究进展及其应用综述》范文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与预测研究进展及其应用综述》
篇一
一、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如暴雨、干旱、洪涝、台风、高温等,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命安全威胁。因此,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与预测研究变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与预测研究进展,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1. 卫星遥感技术
卫星遥感技术是当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实时获取全球范围内的气象数据,包括云图、温度、湿度、风速等。利用这些数据,可以实现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监测和预警。近年来,随着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遥感技术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2. 地面观测技术
除了卫星遥感技术外,地面观测技术也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的重要手段。地面观测技术包括自动气象站、雷达、探空仪等。这些设备可以实时监测气象要素的变化,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和预测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测技术研究进展
1. 数值模拟技术
数值模拟技术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测的核心技术。通过建立气象模型,利用气象数据和物理定律,可以模拟出大气运动的过程和规律。数值模拟技术可以实现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测和预警。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值模拟技术的精度和效率不断提高,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测提供了更好的支持。
2. 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可以实现对历史气象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从而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和规律。这些信息和规律可以用于预测未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趋势。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回顾IPCC 30年(1988—2018年)
doi:10.12006/j.issn.1673-1719.2018.062
赵宗慈,罗勇,黄建斌. 回顾IPCC 30年(1988—2018年) [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8, 14 (5): 540-546
回顾IPCC 30年(1988—2018年)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第14卷 第5期 2018年9月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V ol. 14 No. 5September 2018
IPCC 从1988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30年,期间出版了5次评估报告,每次报告包括气候科学、影响和对策报告以及决策者摘要,还出版了11个特别报告,6个技术报告和11个方法学报告。2007年12月IPCC 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表彰IPCC 指出人类对气候的影响,从而为保护人类生存的地球做出的贡献。本文简单综述IPCC 的建立、5次科学评估报告的主要进展以及展望,着重回顾与综述IPCC 的主题即在全球变暖科学研究方面的进展。
1 IPCC 的建立
20世纪70—80年代气候与气候变化研究逐步成熟[1-3],主要标志有以下几点。
(1)观测资料的丰富,气候监测、诊断和重建的发展:气候监测和诊断即对全球气候系统进行全面的观测和数值分析,随着全球常规和非常规观测站点空间范围(不仅在大气、陆地,而且在海洋和冰雪区域以及生物地区等)的增加,观测资料时间长度的增长,以及观测工具与手段的丰富,如增加雷达、船舶和卫星观测,加之利用各种代用资料重建古气候特征及其变化,从而提供了可靠的全球气候系统变化和变暖的事实基础。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
李祎君;王春乙
【摘要】气候变化引起水热条件的变化,从而影响到我国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人们采取不同措施以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影响.为了清楚地认识气候变化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影响以及适应措施,利用<中国农业统计年鉴>1980-2007年资料和1961-2007年全国逐日平均温度观测数据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布局和种植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气候变暖,粮食作物种植比例变化明显.小麦种植比例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波动大;水稻种植比例变化南北方反向,且变化幅度趋缓;玉米种植比例持续增加,增幅加大.三大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均以2000年为分界点,呈现不同增减趋势.而作物熟制、复种指数也发生明显变化,种植北界持续北推.黑龙江地区大面积扩种水稻,原来的玉米优势种植区为水稻所替代.
【期刊名称】《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年(卷),期】2010(006)002
【总页数】7页(P123-129)
【关键词】气候变化;种植结构;小麦;玉米;水稻
【作者】李祎君;王春乙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
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67;S51
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与社会系统中,农业系统是受全球变化影响最为显著的部门之一[1],气候变化使我国农区的热量资源普遍增加、农业气候带北移,导致熟制
边界北移,作物的种植范围扩大。农业生产遵循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通过改变其种植量、种植结构、种植地域以及种植时间来适应气候变化[1]。人为适应气候变
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精细化的主要内容和启示
doi:10.12006/j.issn.1673-1719.2017.146
朱松丽,蔡博峰,朱建华,等. 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精细化的主要内容和启示 [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8, 14 (1): 86-94
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精细化的主要内容和启示
朱松丽1,蔡博峰2,朱建华3,高庆先4,张称意5,于胜民6,方双喜7,潘学标8
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北京100038;
2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气候变化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北京 100012;
3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北京 100091;
4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12;
5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
6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 北京 100038;
7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北京 100081;8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00193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第14卷 第1期 2018年1月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V ol. 14 No. 1January
2018
收稿日期:2017-07-14;修回日期:2017-08-27
资助项目:科技部改革发展专项课题“巴黎会议后全球气候治理的走向研究”作者简介:朱松丽,女,副研究员,zhusongli@
引 言
IPCC 第五次评估报告(AR5)在2013—2014年正式发布之后,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的筹备工作随即展开。到2017年年中,AR6的写作大纲已经在2017年5月的亚德斯亚贝巴会议上初步通过,将在2017年9月的IPCC 全会上考虑通过,随后进行主要作者召集和召开作者会议,正式开展研究和报告的编写工作。为了配合2023年开展的第一次全球盘点工作,IPCC 将于AR6周期(2022年结束)完成含3个工作组报告、综合报告、3个特别报告[1]以及一个国家清单方法学报告的编写。稍晚于1.5℃特别报告[2],2017年6月,IPCC 正式启动了国家清单方法学报告的编写。该方法学报告,定名为《2006 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第2卷第4期 2006年7月
目次
研究论文
147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Ⅲ):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对策的综合评价何建坤刘滨陈迎等154 近30 a青藏高原气候与冰川变化中的两种特殊现象施雅风刘时银上官冬辉等
综述
161 国际气候变化研究新进展丁一汇孙颖
研究短论
168 塔里木盆地气候变化的季节差异杨莲梅张广兴崔彩霞173 天山巴音布鲁克草原植被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刘艳舒红李杨等177 三江源区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唐红玉肖风劲张强等181 渭河、汉水流域秋季降水的变化特征赵珊珊张强陈峪等184 1951-2005年华南春播期气象条件的年代际变化陈丽娟张培群188 影响北京城市增温的主要社会经济因子分析郑艳潘家华吴向阳193 哈尔滨、石家庄、武汉和广州的气候变化对比郝立生
对策建议
197 英国促进企业减排的激励措施及其对中国的借鉴陈迎
动态快讯
202 《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谈判艰难迈出第一步苏伟孙国顺赵军204 IPCC第25次全会在毛里求斯召开戴晓苏205 2005年Nature杂志刊载的气候文献贾朋群胡英207 第一届亚洲气候与冰冻圈学术会议在横滨召开效存德
208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征稿细则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III):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对策的综合评价
National Assessment Report on Climate Change (III):
Integrated evaluation of strategies o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何建坤1,刘滨1,陈迎2,徐华清3,郭元3,胡秀莲3,张希良1,李玉娥4,张阿玲1,陈文颖1,韦志洪1,段茂盛1,张晓华1,吕应运1
(1 清华大学,北京100084;2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732;3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北京100038;4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
摘要:回顾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对国内外的碳排放状况、中国减缓碳排放的技术潜力、中国减缓碳排放的宏观影响、全球减缓气候变化的公平性与国际合作行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评估。提出了中国减缓气候变化的思路与对策,指出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下,中国要积极适应国际政治、经济及贸易格局变动的趋势,将减缓气候变化对策纳入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之中,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影响;减缓碳排放;对策;评估
中图分类号:P467/D820 文献标识码:A
近30a青藏高原气候与冰川变化中的两种特殊现象
Two Peculiar Phenomena of Climatic and Glacial Variation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施雅风1,2,刘时银1,3,上官冬辉1,李栋梁1,叶柏生1,沈永平1
(1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 3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100085)
摘要:近30 a全球强烈变暖,水循环加快,冰川也加剧退缩。青藏高原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下垫面,既对全球变暖有正常的反应,也出现了异常特殊现象。这种特殊现象已发现两处:1) 青藏高原北部偏西冰芯记录降温0.6℃,相应的冰川退缩微弱,融水径流降低;2) 青藏高原东南部以岗日嘎布山区为代表,出现较多的冰川前进,可能指示降水量有较大的增加。上述事实指示气候变化与冰川响应的复杂性。
关键词:全球变暖;青藏高原北部;降温;冰川退缩;青藏高原东南部;冰川前进
中图分类号:P343.6 文献标识码:A
国际气候变化研究新进展
Recent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Science
丁一汇,孙颖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
摘要:简要回顾了国际上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在最近所取得的进展,主要包括近百年温度和降水的变化,大气成分和辐射强迫的变化,热带和中高纬度气候变化,台风和气候变化,全球变暗和反照率,气候模式与气候变化的预估,气候突变和极端事件等方面。通过回顾可以看到,气候变化科学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也提出一些新的科学问题,国内外科学家将面临新的科学挑战。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候模式;温度;降水
中图分类号:P467 文献标识码:A
塔里木盆地气候变化的季节差异
Seasonal Difference of Climate Change in T arim Basin, Xinjiang
杨莲梅,张广兴,崔彩霞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新疆乌鲁木齐830002)
摘要:利用塔里木盆地周边21个气象站1961-2000年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对年和四季的基本气候特征、冷暖干湿阶段、年代际变化、异常冷暖、气候突变和变化趋势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0 a来该区域气候变化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年平均及冬季平均气温、年及夏季降水呈现显著的增加趋势;冬季气温于1978年发生了由冷到暖的气候突变;年与四季存在不同的冷暖、干湿气候阶段和异常年份。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气候变化;季节差异;气候异常
中图分类号:P467 文献标识码:A
天山巴音布鲁克草原植被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Relationship Between Dynamic Change of V egetation Cover and Climate Factors in Bayinbuluk Grassland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刘艳1,舒红2,李杨1,蔡晓斌2
(1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02
2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利用1982-2000年逐月NOAA/A VHRR NDVI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天山巴音布鲁克草原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及其与降水、气温、浅层地温等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近20 a来巴音布鲁克草原植被覆盖面积总体上呈现增加趋势,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同时,生长季(4-9月)NDVI与降水、气温和浅层地温的相关分析表明, 气温和浅层地温是影响巴音布鲁克草原植被生长的两个重要因子。
关键词:NDVI;植被覆盖;巴音布鲁克草原;降水;气温;浅层地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