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少阴病篇七版
《伤寒论》少阴病提纲、少阴寒化证、治疗禁忌——附思维导图
《伤寒论》少阴病提纲、少阴寒化证、治疗禁忌——附思维导图
伤
寒
论
第
281
条
原文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
这段主讲:少阴病脉证提纲。
解释:
主症和病机:脉微细,微者,薄也,微脉,指脉来微弱无力,脉搏波动幅
度极小,似有似无,轻取尚未感到脉搏的波动,稍重按,便会将脉管压
瘪,仍然不能感到脉搏的波动,只有在浮沉之间仔细诊摸,才可以感到脉
搏微微的搏动,这是由于心肾阳衰,鼓动无力所致。细者,小也,细脉,
指脉形细小,细如发丝,这是由于心肾阴液精血虚少,脉道不能充盈所
致。但欲寐,就是终日只是昏沉困顿,精神萎靡,神志恍惚,意识淡漠,
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反应能力低下的精神状态。这是由于心肾阴精阳气
虚衰,精神失养所致。据现代研究,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要消耗人体
20%左右的能量,如此但欲寐的精神状态,提示了正气大衰,精神失养。
本条一脉一证,概括了少阴病心肾阴阳气血俱虚,而又以肾阳虚衰为主的
主要病变特点,故可以作为为少阴病的提纲。
配图
第
282
条
原文: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
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
能制水,故令色白也。(282)
注释:
欲吐不吐:想吐而无物吐出。
小便色白:指小便清长。
下焦:此指肾脏而言。
这段主讲:论少阴寒化证的病机及辨证要点。
解释:
本证成因:素体少阴阳衰阴盛,邪入少阴,从阴化寒。
主症和病机:对于“欲吐不吐,心烦”的病机,一般多认为,肾阳虚衰,浊阴上逆则欲吐,但胃腑空虚,无物吐出,故又不吐;心烦为阴盛于下,虚阳上扰所致。我通过临床观察认为,这可能是邪入少阴后,虚弱的阳气奋力和阴寒相争,而又无力将阴寒驱出体外的一种正邪相争的机体反应,如果其证进一步加重,就是干姜附子汤证的肢体躁动不宁。但欲寐,则是少阴阴精阳气两虚,精神失养,神疲不支的表现。自利而渴,为少阴下利的特征,肾阳虚衰,火不暖土,腐熟无权,则下利,其下利的特点是下利清谷,完谷不化;肾阳虚衰,气化失司,不能蒸化津液,津不布达,则口渴,也就是下文仲景自注所说的“虚故引水自救”。但这种口渴是喜热饮,而且不能多饮。这和热盛伤津的大烦渴不解,或渴喜冷饮是完全不同的。小便色白,就是小便清长,为少阴阳虚寒盛的辨证依据之一,是少阴阳虚,不能温化水饮所致,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至此,少阴阳虚寒盛之象已确诊无疑,故以“少阴病形悉具”来概括,并自注云:“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以上所述,对临床辨识少阴寒化证具有指导意义,所以可以将本条看成是少阴寒化证的辨证纲领。
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论原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论原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二八一、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二八二、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二八三、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二八四、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二八五、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二八六、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也。
二八七、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二八八、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踡卧,手足温者,可治。
二八九、少阴病,恶寒而踡,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二九〇、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二九一、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二九二、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炙少阴七壮。
二九三、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二九四、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二九五、少阴病,伤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二九六、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二九七、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二九八、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踡,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二九九、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三〇〇、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总篇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总篇
衰
伤
寒
论
少阴病概论
少阴病主要证候的特征是心肾阴阳俱虚,而又以肾阳虚衰为主的,具有全身性正气衰弱的病证,就其主要证候来说,为外感病发展过程中阴证的较危重阶段。
一、少阴病的病位
从《伤寒论》的原文来看,少阴病病变部位涉及到手、足少阴心、肾及其经脉。
二、少阴病的成因
一是外邪直中少阴:或是年高体弱,或是肾阳素衰,致使外寒长驱直入,直中少阴,起病就形成了少阴阳衰阴盛的重证。因此古人就有“老怕伤寒,少怕痨”、“伤寒专死下虚人”等说法。在世界范围内,流感流行的时候,都会引起一些体弱或年高的病人死亡,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些病人如果不是死于其他并发症或合并症,则多死于少阴直中。
二是邪由他经传来:多由太阳、太阴失治或误治,正气受损而邪传少阴。如在“太阳病篇”有太阳病误治而出现的干姜附子汤证和真武汤证,就是太阳病传少阴的实例,而“太阴病篇”的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其中
的四逆辈,就是理中、四逆辈,四逆汤本是治疗少阴病的方剂,在治疗太阴病的过程中用到四逆汤,从而提示太阴之邪易传少阴。
三、少阴的生理
少阴虽然涉及到手足少阴心肾,但这里复习的仅是和解释少阴病病机有关的少阴的生理,而不是全面完整的少阴生理。比如外感病病程相对较短,在《伤寒论》没有记述到外感病对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的影响,因此我们这里讨论少阴肾的生理功能时,就不再讨论肾主生长发育和肾主生殖的功能了。
经: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上夹咽,连目系。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下,斜走足心,出然骨之后至内踝,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贯脊属肾,络膀胱,沟通了肾与膀胱的表里关系;其直行者,由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沟通了心肾相交的关系。可见手足少阴的经脉在循行上都和咽喉有关,于是《伤寒论》就将咽喉疼痛的证候放在了“少阴病篇”来讨论。
《伤寒论》——少阴病
《伤寒论》——少阴病
少阴病:
1、少阴寒化七证。
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小便色白,脉阴阳俱紧,反汗出,咽痛而复吐利。
2、少阴寒化证的证型、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少阴寒化证是由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致的病证。寒化证大致可分为七种不同证型。一是四逆汤证,其病机为肾阳虚衰,阴寒内盛;治宜回阳救逆;方药:甘草、干姜、附子。二是通脉四逆汤证,其病机为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治宜破阴回阳,通达内外;方药:甘草、附子、干姜。三是白通汤证,其病机为阴寒内盛,格阳于上;治宜破阴回阳,通达上下;方药:葱白、干姜、附子。四是白通加猪胆汁汤证,其病机为阳脱阴竭,寒热格拒;治宜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反佐咸寒,滋阴养液;方药:葱白、干姜、附子、人尿、猪胆汁。五是附子汤证,其病机为肾阳虚衰,寒湿内盛;治宜温阳化湿,镇痛祛寒;方药:附子、茯苓、人参、白术。六是真武汤证,其病机为肾阳亏虚,水气泛滥;治宜温阳化水行水;方药: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七是桃花汤证,其病机为脾肾阳虚,寒湿凝滞,滑脱不禁;治宜温涩固脱;方药:赤石脂、干姜、粳米。
3、四逆汤证和四逆散证的鉴别,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四逆汤证之四逆,为少阴阳虚阴盛所致;而四逆散证之四逆乃因阳气内郁,不能通达四末所致。在程度上,四逆汤证的四逆明显较四逆散证为重。且除四逆外,四逆汤证则见大便稀溏,精神困顿,胃寒、脉微欲绝等;而四逆散证可见阳气内郁之心烦易怒,舌红脉弦等症。
四逆汤证为典型的少阴寒化证,辨证要点是脉微细,但欲寐,自利口渴,小便色白,四肢厥逆,欲吐不吐。其病机为肾阳虚衰,阴寒内盛;治宜回阳救逆;方药:甘草、干姜、附子。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原⽂及译⽂
以下是店铺编辑为您整理的《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原⽂及译⽂,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https://www./guoxue/)查看。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原⽂
作者:张仲景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欲吐不吐,⼼烦,但欲寐,五六⽇,⾃利⽽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救。若⼩便⾊⽩者,少阴病形悉具。⼩便⽩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故令⾊⽩也。
病⼈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复吐利。
少阴病,咳⽽下利谵语者,被⽕⽓劫故也,⼩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少阴病脉紧,⾄七⼋⽇,⾃下利,脉暴微,⼿⾜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愈。
少阴病,下利,若利⾃⽌,恶寒⽽蜷卧,⼿⾜温者,可治。
少阴病,恶寒⽽蜷,时⾃烦,欲去⾐被者可治。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少阴病欲解时,从⼦⾄寅上。
少阴病,吐利,⼿⾜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者,灸少阴七壮。
少阴病,⼋九⽇,⼀⾝⼿⾜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也。
少阴病,但厥⽆汗,⽽强发之,必动其⾎,未知从何道出,或从⼝⿐,或从⽬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少阴病,恶寒⾝蜷⽽利,⼿⾜逆冷者,不治。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少阴病,下利⽌⽽头眩,时时⾃冒者死。
少阴病,四逆恶寒⽽⾝蜷,脉不⾄,不烦⽽躁者,死。
少阴病,六七⽇,息⾼者,死。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
【293】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陈修园:少阴热化太过而亦或病。少阴病八日,为阳明主气之期,九日为少阳主气之期,病气由阴而渐出于阳。身以外为阳,手足为诸阳之本,一身手足尽热者,阳气盛也。所以然者,以少阴之本热移在膀胱,膀胱为胞之室。膀胱热不得外发于肢体而为热,必内动其胞中之血而为便血也。
此言少阴热化太过,脏病于腑,而胃便血也。
【按】柯注下利便脓血,指大便言;热在膀胱而便血,是指小便言。汪注肾主二便,从前后便而出,皆是。
黄元御:少阴与太阳为表里,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膀胱,太阳之经,为诸阳主气,总统皮毛,故腑热一身俱热,是必病便血。《素问·五脏别论》: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泄,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肾,脏也,膀胱,腑也,肾温则阳气秘藏而血不流溢,肾寒则脏中之阳散于膀胱之腑,腑热,故血海不秘,随膀胱而输泄,必便血也。
癸水上升,而化丁火,故少阴水火同经,而独以君火主令。水升而化火,则癸水不寒。丙火下降,而化壬水,故太阳水火同气,而独以寒水司权。火降而化水,则丙火不热。病则癸水不化丁火,故少阴肾善于病寒,丙火不化壬水,故太阳膀胱善于病热,此其中有甲乙之木邪焉。肝以风木而主疏泄,胆以相火而主秘藏,肾之温暖而蛰封者,相火之秘藏也,膀胱之清凉而通利者,风木之疏泄也。病而风木不能疏泄,故水道不通,相火不能秘藏,故膀胱有热。
足少阳自头走足,病则上逆,手少阳自手走头,病则下陷。膀胱之热者,手少阳三焦之相火离肾脏而泄于膀胱,一身手足之热者,足少阳胆经之相火离肾脏而泻于肢体也。肝木藏血,而其性疏泄,木陷于水,疏泄不行,怒而生风,愈欲疏泄。泄而不畅,其轻则为水淋,其重则为血淋。淋血之家,痛涩而频数者,风木强泄而不畅也。便血之证,热在膀胱,而肾脏则寒。盖肾寒不能生木,而后木郁而生风,风性善泄,愈泄而愈陷,愈陷而愈泄,故血不上行,而病下脱。其胆火之逆于肢体者,风木之疏泄也,其三焦之泄于膀胱者,风木之郁陷也。
少阴病篇
通脉四 逆汤
317
阴盛戴
阴寒内盛 虚阳上脱
下利、脉微,面色赤
破阴回阳 宣通上下
白通汤
314
阳
证
阳亡阴竭
下利不止,面色赤, 干呕而烦,厥逆无脉
回阳救逆 益阴和阳
白通 加猪胆
315
汁汤
少阴寒化证比较(2)
证型 病 机
主
证
治 则 方 药 原文
阳虚水 泛证
少阴阳衰 寒水泛滥
腹痛,小便不利,四 肢疼痛,下利,脉沉 弦等
三、少阴病治禁 原文285: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
发汗。 原文286: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
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 提要:少阴病治禁 ▪ 分析:
以脉细沉数 示少阴热化证禁汗
以脉微 少阴阳虚阴盛禁汗
第二节 少阴病本证
一、少阴寒化证
原文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 汤。
温阳利水
真武汤
316
阳虚身 痛证
阳气虚衰 寒凝气滞 营血不利
身体疼痛,手足寒, 骨节疼痛,脉沉,或 口中和、背恶寒
温经逐寒 补益元阳
附子汤
304 305
肝寒犯 肝胃不和 吐利,手足厥冷,烦 温胃散寒 吴茱萸
胃 证 寒浊上逆 躁欲死
降逆化浊 汤
209
下利滑 脱证
伤寒论学习系列,少阴病篇
伤寒论学习系列,少阴病篇
伤寒论学习系列,太阴病篇
伤寒论学习系列——阳明病篇
伤寒论学习系列,少阳病篇
伤寒论学习系列,太阳病篇
其实小编也很无奈,每每发布文章都是长篇大论,特别是经典文章。下面这边少阴病的阐述,也同样是大篇幅,但是好的就是好的,尊重原著,一字千金,不能删减。
少阴病篇:
一、少阴病大旨
伤寒阴证少阴主。三阴经伤寒之证,以少阴病为主体,或以太阴为主,非也。病至少阴势急厉。伤寒至少阴病,情势危急,生死别于俄顷,审证处方,极要留意,一有错误,悔之莫及。太阴病多属缓证,较之少阴病轻浅多多,乃或谓太阴最重,少阴次之,焉有是理,僻异之说,不可从也。死生变幻俄顷间。但欲寐而脉微细。欲寐为阴盛阳微之证,微细为阴盛阳微之脉。三阴首推此提纲。脉证俱全须熟记。六经纲领诸条,惟太阳、少阴二纲脉证兼详,其他四经只言证不及脉,可见太阳为三阳之始,少阴为三阴主矣。阳微阴盛体虚寒。所以患少阴病者,以其人本虚寒体质,邪从阴化,阴盛阳微,或误汗、误下致亡其阳而使然也。汗下亡阳危骤致。凡少阴亡阳诸险证,多骤然而至,每一大意,措手不及。故脉微细者,纵是实证热病,亦当刻刻留意,预为防范也。叶天士《温热论》曰: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温病当如此,伤寒三阴证更可知矣。故一见脉微细但欲寐虚寒之现象,便当决断,切勿迟疑,以免误事失机,追之不及耳。亡阳不与伤阴侔。亡阳证急,伤阴证缓,伤阴证可以徐图挽回,亡阳则一发不可收拾,
此亡阳与伤阴不同处,最宜留意。缓急之分最宜味。论其病源有二端。一由自受一误治。先说本经自受邪。有表有里随证异。若寒邪乘虚而入少阴本经者,则有表里证之不同,当随其见证而分治之。倘从三阳误治来。证见少阴便是里。凡从阳经误治转少阴病者,一见便是少阴里证也。篇中大法总包罗。度世金针勿轻易。分别三阳误治转病,本经自受入里,及表里证之不同,纲举目张,实是金针要决,切勿轻忽。自利而渴系少阴。引水自救审虚义。少阴证亦以自下利为主证,而与太阴病自下利有轻重之分。自利不渴者属太阴,自利而渴者属少阴,同属下利,同属虚寒之证,不渴及其常,渴者是其变。寒利应不渴而反渴者,以下焦虚寒,无阳不能蒸化,气不上腾,津液不升,故作渴,此与热渴大异,勿以其渴而误会有热也。故原文于“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句下特著“虚故引水自救”一语,以释其所以作渴之理,即恐人误以渴为热耳。无阳化气津不承。较不渴之虚寒证更深一层也。利出清谷亦主征。少阴下利清谷,亦主要征象。清是清水,谷是完谷不化,均虚寒下利之证据也,须辨之。下焦虚寒不制水。小便色白具病形。原文谓:“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以此推之,少阴病下利清谷,小便色白或清长而频,虚寒确实据也。故知其口渴是虚渴假象,非真热渴矣。是为辨证要点。以证辨证别真假。从真知假最分明。少阴病最难辨别者,是里真寒而反出现假热诸外证,由于其诸多热证是假象,故主治以姜、附热剂,但如果误认表里一致之诸热症为真寒假热,妄投热剂,则是以火济火,桂、附下咽,阳盛则毙。相反地以假作真,误用寒凉,则是以阴治阴,膏、黄入口,阴盛则亡。举措之间,安危系之,诚间不容发,非有真知灼见,固不能指挥若定也。最要紧诀窍,便是以证辨证,分真分假,先辨别主证,确是虚寒无疑,然后推断诸假热外象,自无误认之弊矣。而脉之细微,尤为主点,有是证,有是脉,脉证相合,方可用回阳、温阳诸热剂。若有是证,无是脉,便不可用也。真寒于内外热假。太阴病但见虚寒脉证,且证缓不急,故轻;少阴病则虚寒之甚,证重且急。若全见虚寒正证本象,犹易认易治,若内寒而外反见热证者,则更难辨难治也。贵在瞭其正反情。见虚寒
伤寒论原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原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82、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283、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284、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285、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286、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287、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288、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踡卧,手足温者,可治。
289、少阴病,恶寒而踡,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290、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291、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292、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293、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294、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295、少阴病,恶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296、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297、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298、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踡,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299、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300、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伤寒论--少阴病篇(七版)
2020/4/13
伤寒论
20
尤其要注意下面三个问题:
388条“既吐且利”
353条“若大下利”
病因
283条 287条
“复吐利” 可见吐利尤其是下利 “吐利汗出”是少阴亡阳主要原因
384条 “复利” 下利既伤阳亦伤阴。
315条 “利不止”
389条 “吐己下断”
特征:反汗出 与吐利肢厥烦躁基础上俱见 2020/4/13 发热 亡阳无疑伤寒,论 示虚阳外越,液随气2脱1 。
2020/4/13
伤寒论
32
❖ 启发:
301:“始得之”少阴热化证风寒直中少阴早期 302:“得之二、三日” 风寒直中少阴中期 303 “得之二、三日以上” 风寒直中少阴后期
从301、302、303言风寒直中少阴由表至里,亦 是当时仲景对病程量化。
2020/4/13
伤寒论
33
❖ 原文319: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 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炙—大椎、膈俞
❖ 鉴别:
背恶寒
169条白虎加参汤—胃热亢盛津气两伤与 大烦渴不解,口舌干燥俱见
本条:里虚寒基础上与口中和俱见
2020/4/13
伤寒论
24
麻黄汤证:脉浮不治恶寒发热并见 恶寒身痛骨痛 新加汤证:脉迟,无寒热
桂枝附子汤证:脉浮虚而涩 本证:脉沉不浮,无热,痛剧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陈修园:《内经》云:少阴之上,君火主之。又云:阴中之阴肾也。是少阴本热而标寒,上火而下水,其病不可摸捉。故欲知少阴之为病,必先知少阴之脉象,其脉薄而不厚为微,窄而不宽而为细;又须知少阴之病情,其病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神智昏愦,但见其欲寐。所以然者,少阴主枢转,出入于内外,今则入而不出,内而不外故也。
【述】此先论少阴标本水火阴阳之气,其见于脉证有如是也。手足之少阴俱在内。
【按】柯注云:仲景以微细之病脉、欲寐之病情,提纲立法于象外,使人求法于象中。凡证之寒热于寒热之真假,仿此义以推之,真阴之虚实见矣。
【蔚谨按】心病于神则脉微,肾病于精则脉细。欲寐,病于阴;不得寐,病于阳。今欲寐而不得寐,故曰但欲寐。
黄元御:少阴,肾之经也。阴盛于水,独阴无阳,故脉微细。阳动而阴静,静则善眠,故曰欲寐。
脉法: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少阴之脉微
细,必兼沉也。
刘世祯:少阴统心肾而为君火之经,客邪伤君火之化而为病者,是为少阴正病。脉微细者,言其或微或细也。微为肾气之下衰,细为心荣之内陷(肾阳上壮心火,则脉至洪大而悠长;心气下温肾水,则脉至沉石而和缓),心肾之气俱沉,则阳抑而沦陷于阴。经曰:阳入于阴则寐,阴出之阳则寤。此言卫气动静出入之度(卫气昼则行阳,夜则行阴,动则行阳,静则行阴),今阳气内陷而非下交,故但欲寐而实不能安眠也。凡五气(即五行之气)各有所胜,制君火之化者,厥为水寒,故少阴正病,以阳衰气陷者为常,水火不交者为变,阴阳别离者则死。肾间动气,是为阳根,古义喻以龙雷之火,谓其不可以水折也。阴阳互根,水火交济,乃见平秘之常。阴虚则阳越,血枯则气散,所谓引火归原之治,即温肾水而兼养血补精,合滋水补火两法,佐以收敛之品(有时但敛肾气,有时须兼敛肺气),其用在制方化裁之巧,非恃一二物性之专长也(后贤不明此旨,或以肉佳一味,有引火归原之功。然血枯脉细者,忌辛温之剂,非加佐使,断难用也。至有用大剂滋阴之品,稍佐辛热,乃号为回阳之治者尤谬)。
中医药伤寒论 少阴病篇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第三节 少阴病兼变证
一、少阴病兼表证 原文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提要:少阴表证证治 分析: 始得之—风寒直中少阴早期 反发热—示表证存在,正气抗邪 脉沉—肾阳虚但不甚
治法:温经解表—麻黄附子细辛汤 方义: 麻黄:外散风寒 附子:温经扶阳 细辛:入阴经散内寒 原文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 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提要:少阴表证轻证治 分析:本条略证举方文法 少阴里虚寒亦不甚,表证较301条要轻缓故去 细辛 鉴别:麻附辛汤与麻附甘汤比较
第一节 少阴病辨证纲要
一、少阴病提纲 原文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提要:述少阴病提纲证 分析: 脉微—阳气虚衰无力推动 脉细—阴血不足,脉道不充 定义:精神萎靡不振,似睡非睡,思维意识 障碍 欲寐 机理:心肾阳虚,精气俱衰,神失所养。
启发: • 脉微细但欲寐足以揭示心肾两虚,阴阳气 血不足,故作为少阴病的提纲证。 • 微细脉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内俱见。与177条 结代脉同理,此处是仲景以脉揭示少阴的 病机而已。 • “欲寐”不论在寒化证或热化证均可见, 并非寒化证独有。
治法 急救回阳—四逆汤(甘草干姜汤与姜附汤合方) 姜附—助阳胜寒 甘草干姜—温养阳气
结合166条胸中痞硬气上冲 滞胸中 下 散 宜也 饮食入口即吐 胸不得息 吐 心中温温欲吐 不宜吐下宜 脾肾阳虚 若“膈上有 复不能吐 寒饮聚胸 四逆汤主之 寒饮干呕者”
伤寒论《少阴病篇》的精读及领悟
伤寒论《少阴病篇》的精读及领悟
少阴病病变部位---手少阴心·足少阴肾,以及足少阴肾的经脉。少阴病的成因--直中和它经而传(表里,循经),“老怕伤害少怕痨,伤害专死下虚人”。太阳传少阴就是表里传,太阴传少阴就是循经传。“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这是太阳病篇里太阳病误治后、导致肾阳虚衰的例子,我们也把它归少阴病范畴,是有太阳传少阴的表里传。
少阴病生理---足少阴肾经,从足入腹,三阴经都是从足走腹到胸,络膀胱属肾。少阴和太阳相表里,太阳经络肾属膀胱,肾经络膀胱肾。少阴肾经到腹部,穿隔过肺,循喉咙挟舌本,咽痛证可以说是少阴经证。少阴经分支从肺出,络心就构成心肾既济(水火相交)。少阴涉及到心脏和肾脏,心为火脏,五脏六腑之大主,君主之官。肾主水,主水液,藏精气,内寄元阴元阳,是五脏六腑阴阳之气的根本。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少阴病的基本特征---少阴病是一组心肾阴阳虚衰,而又以肾阳虚衰为主的全身性是机能正气衰退的证候。因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肾为元阴元阳之根本,当心肾阴阳虚衰时,全身也会虚衰。
少阴病的证候分类--寒化及热化。心为火脏,肾为水脏,肾内藏元阴元阳,当素体阳虚阴盛,外邪从阴化寒就出现少阴寒化证。少阴寒化证涉及阳虚阴盛用四逆汤;阴盛戴阳用白通汤;阴盛格阳用通脉四逆汤;阳虚身痛用附子汤;阳虚水泛用真武汤,还有下利滑脱用桃花汤,胃寒呕吐用吴茱萸汤。心主火,肾主水,肾中内藏元阴元阳,素体少阴阴虚阳亢,外邪从阳化热出现少阴热化证,有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用黄连阿胶汤;有阴虚水热互结证用猪苓汤。少阴也有经证(咽痛-甘草汤、桔梗汤、猪肤汤)或兼证(太少两感-麻黄附子细辛汤)。
张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
张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作者:张仲景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
阴七壮。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甘热)细辛二两(辛热)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
伤寒论少阴病辨证纲要
伤寒论少阴病辨证纲要
【病机】心肾阳气虚衰,阴寒内盛。
伤寒论少阴病辨证纲要
少阴病提纲
【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提要】少阴病提纲
【病机】心肾虚衰,水火两虚
【分析】
脉微——阳气虚衰,鼓脉无力
脉细——阴血亏虚,脉道不充
但欲寐——心肾虚衰,神失所养——脏腑辩证
少阴病寒化证辨证要点
【 282条】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饮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提要】少阴病寒化证
【病机】心肾阳气虚衰,阴寒内盛
欲吐不吐(想吐而无物可吐)
——下焦阳气衰微,阴寒浊气上逆而犯胃,但胃中无物可吐。
心烦、但欲寐——虚阳上扰,然阳虚精神失养
(与少阴热化证和白虎、承气、栀子豉汤证之烦鉴别)
五六日自利而渴(利必清稀,或完谷不化)
——火不暖土,脾虚失运,水湿下渗。
——阳虚不能蒸腾津液上润于口。
小便色白——阳虚阴盛,无热。(与厥阴热利鉴别)
比较鉴别
v 欲吐不吐——腹满而吐
v 自利而渴——自利不渴
v 心烦但欲寐——心烦不得卧
v 自利而渴,小便白——自利而渴,小便赤
【原文】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283)【提要】少阴阴盛阳亡的脉证
【病机】阴盛阳亡
脉阴阳俱紧
表里
寸关尺√——三部皆沉紧
反汗出 ——阴盛于内,逼阳外亡的征兆。
咽痛——虚阳循经郁于咽喉(不红不肿、微痛)
吐利——中阳不守,气机升降紊乱
【治疗】回阳救逆——四逆汤或通脉四逆汤
——END——
QA
昆达素系列
/ /
/ /Q16心脏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