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试题一观

合集下载

国学知识竞赛笔试试题(附答案)

国学知识竞赛笔试试题(附答案)

班级姓名学号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第二届国学知识竞赛试卷共三道大题,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选择题(共50道,每题1分,共50分)1、先秦时代,教育内容以“六艺”为主,下列不属于“六艺”的是(D)。

A、射B、御C、礼D、武2、科举制在中国影响深远,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那么殿试录取者称为( C )。

A、“大元”B、“解元”C、“进士”D、“榜眼”3、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为哪位诗人的作品?( D )A、李白B、杜甫C、李商隐D、李清照4、在《三国演义》中,“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形容的是周瑜与哪位将领的故事?( A )A、黄盖B、吕蒙C、太史慈D、甘宁5、魏晋时期,建安七子是当时文学的代表人物,下列属于建安七子的是(D )。

A、嵇康B、曹植C、山涛D、阮瑀6、南宋时期出现了中兴四大诗人,其中陆游声名最著,下列各诗句不是陆游所作的是( C )。

A、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折腰曾愧五斗米,负郭元无三顷田。

D、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7、下列不属于中医别称的的是( C )A、杏林B、悬壶C、黄芪D、歧黄8、“茕茕子立,形影相吊”出自( C )A、《出师表》B、《答司马谏议书》C、《陈情表》D、《报刘一丈书》9、下列不属于“十三经”的是(C )A、周易B、尚书C、史记D、尔雅10、中国神话当中,嫦娥在月亮上住的行宫叫什么?( B )A、兜率宫B、广寒宫C、重华宫D、斗牛宫1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出自(B )A、慧思B、慧能C、神秀D、玄奘12、“四羊方尊”是哪个朝代的文物:( C )A、周B、元C、商D、夏13、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主要强调什么相结合( B )A道、术、势 B法、术、势 C道、法、势 D 道、法、师14、被称为”可入口的古董“的普洱茶产自我国的哪个省?( A )A、云南B、广西C、贵州D、四川15、下列名句出处对应都正确的一项是( C )①方今天下,舍我其谁。

中国教育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教育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教育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朝代的科举制度影响最为深远?A. 春秋战国时期B. 唐代C. 宋代D. 清朝答案:C. 宋代2. 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是:A. 名教B. 官教C. 儒教D. 法教答案:C. 儒教3. 古代中国文人雅士多通过下列哪种途径接受教育?A. 私塾B. 儒家学堂C. 宫廷教育D. 藏书阁答案:A. 私塾4. 《高等学校法》是哪年出台的?A. 1901年B. 1912年C. 1949年D. 1978年答案:C. 1949年5. 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下列哪所大学是第一所由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现代大学?A. 北京大学B. 清华大学C. 复旦大学D. 上海交通大学答案:C. 复旦大学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叙述是否正确,正确的用“√”表示,错误的用“×”表示。

1. √ 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2. ×科举制度始于唐代,结束于明朝。

3. √ 清朝时期,官方对基础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4. √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5.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教育进入了停滞状态。

三、简答题1. 请简要概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

答: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经过宋代的大力推行,成为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省试和殿试三个阶段,考察内容主要包括儒家经典、文学诗词和策论等。

科举制度一直延续到1905年废止。

2. 请简要阐述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答: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改革与发展。

首先,教育被列为国家的基本建设之一,大力推行义务教育和普及教育,实现了初等教育全面普及。

其次,在高等教育方面,逐步建立起以大学为核心的独立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此外,还进行了教育思想的解放,倡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行素质教育。

3. 请探讨中国教育史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答:中国教育史对现代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辨析 试卷(附解析)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辨析 试卷(附解析)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出玉门关后,向导借故离开了他。

他走入沙漠地带,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黄沙漫漫,无边无际,他只得寻着骆驼粪的踪迹前行。

一天,他迷失了方向,身体又极度困乏,便下马取皮囊喝水。

不料一时失手,水全流光了。

他只得东行十余里,忽然想:“我曾发誓,若不到天竺,决不向后退一步,宁可西进而死,决不东归以生。

”于是立刻勒马西行,连行五天五夜,人马一齐倒卧在沙石上。

后多亏马醒后把他带出沙漠,终于到达北印度。

请回答:(1)上述材料中的“他”是谁?“他”去天竺干什么?(2)与“他”同时期的有着相似经历的人,你还能举出一个例子吗?(3)“他”为唐朝、天竺文化传播作出了什么贡献?(4)你觉得在“他”身上有什么品质值得你学习?【答案】(1)玄奘;玄奘西行天竺取佛经。

(2)鉴真东渡日本(3)玄奘到天竺取回佛经,并组织人翻译。

同时根据在印度半岛、中亚各国的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印度的重要史料。

(4)坚贞不屈、百折不回的精神。

【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出玉门关后,向导借故离开了他。

他只得东行十余里,忽然想:“我曾发誓,若不到天竺,决不向后退一步,宁可西进而死,决不东归以生。

”终于到达北印度。

”和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

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尽艰险,经过四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玄奘;玄奘西行天竺取佛经。

(2)结合所学知识,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

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鉴真东渡日本。

(3)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玄奘到天竺取回佛经,并组织人翻译。

同时根据在印度半岛、中亚各国的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印度的重要史料。

(4)依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坚贞不屈、百折不回的精神。

2.材料论述材料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

观点评述题的答题

观点评述题的答题

• •
• • • • • • •
【小结】
• 将这种具有两个及其以上,可以任选其一作答的 试题,就是观点例证型开放题。这种试题其观点 没有对与错,只问你同意哪一种。无论选答哪一 种观点,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都是正确回 答。它开放的是求答指令,因此,比较有利于检 测学生的历史意识是否具有辩证性,是否能够避 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等。回答时可根据自身实 际,诸如知识能力的构成、兴趣、爱好、趋向等, 选择自己赞同的观点,列举史实作答即可。
题型二 : 提炼观点型开放题
• 【设问方式】评材料中关于… …的观点
• 【步【基本方法】先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再进行论述 • 骤】 • (1)明确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2)提炼观点,在研读材料的基础上,遴选出其中的主 要观点,以备论证
• (思考方向:<主要是弄清几个问题>评论的客观对象是什 么?评论者的主观认识是什么?有几个观点?各观点之间 是什么关系?)
王芳
题型一:【示例】 • <例1>(2007江苏卷第(4)小题)材料 有关王 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 。 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 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 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 • 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 • <例2>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一种观点认为积极作 用是主要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消极作用是主要的。 • 你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
பைடு நூலகம்
• (4)遴选史实,从所学的知识中搜寻和遴选可以例证观点的史实
• (思考方向:对持有该观点的人进行评价,也就是分析其观点对或错 或片面性的根源,一般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理论的高度等方面去思 考)

第四课 科举制度

第四课 科举制度
教学资源
教法设计
本课重点
解决问题
本课
学生所得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准备
教师教学准备
教学后记
年月日
注:1.本页手写;2.“课型”栏填写新授课、练习课、活动课、复习课、作文课等;3.其他栏均在授课前写好,“教学后记”栏在授课后写好。4.推门听课的行政、督学、教研组长等的签字位置在“教案编号”栏上面。
教学过程
(“三讲三不讲”:讲重点、难点,讲规律、拓展,讲易错、易漏、易混点;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
让学生探讨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弊病。
(1)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
(2)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
怎样解决这些弊病呢?利用考试选拔官员。
二、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
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17页的内容,找出在科举制度的产生过程中有哪几件重要事情。(学生阅读课文后,举手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一、隋朝时科举制诞生(板书)1、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板书)2、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诞生(板书)
㈢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围绕一个问题进行了步步深入的探讨。现在,我想请同学们来总结一下,我们是围绕什么问题进行讨论的,又是怎样步步深入的?(学生总结)
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人物
贡献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诞生阶段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完善阶段
武则天
主备人
备课时间
教出时间
教案编号
教学内容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必考100道传统文化知识测试题

必考100道传统文化知识测试题

必考100道传统文化知识测试题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有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国家也在大力培育和弘扬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知识,快来学习学习吧!必考100道传统文化知识测试题“一”型测试题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2.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 )。

3.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的《》。

4.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是( )的《》。

5.“天下第一行书”指( )的《》。

6.“天下第一关”指( )。

答案:1.诗经2.屈原3.司马迁史记4.刘勰文心雕龙5.王羲之兰亭序6.山海关“二”型测试题7.“两司马”指汉辞赋家( )和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迁。

8.“二陆”指西晋文学家( )和陆云。

9.书法史上的“二王”指东晋时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和( )父子。

10.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指唐代诗人( )和( )。

11.“二程”指北宋时期哲学家、教育家程颢和( )兄弟。

12.“乐府双璧”指《木兰诗》和《》。

13.“二拍”指明末( )编著的话本集及拟话本集《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14.“二乔”指( )时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

7.司马相如 8.陆机9.王献之 10.李白杜甫11.程颐 12.孔雀东南飞13.凌濛初 14.三国“三”型测试题15.“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子( )、曹植。

16.“三苏”指北宋文学家( )与子苏轼、苏辙。

17.“三袁”指明代后期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宗道、( )、袁中道三兄弟。

18.“三玄”指《》、《老子》、《庄子》三书的统称。

19.“春秋三传”简称“三传”,指解释《春秋》的《》、《公羊传》、《穀梁传》。

20.“三吏三别”指唐朝杜甫创作的组诗,包括《新安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六篇。

21.“三言”指明末冯梦龙纂辑的话本集及拟话本集《喻世明言》、《》、《醒世恒言》。

中国古代史试题

中国古代史试题

中国古代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明代科举制与唐代科举制的最大差别是[ ]A.考试目的不同 B.考试内容不同C.考试方法不同 D.考试管理不同2.大运河中哪一段河道的地理位置接近于春秋时期已开通的运河?[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3.唐朝专设国家史馆,重视官修史书,主要是为了[ ]A.保存中国古代文化典籍B.重视学校的专业教育C.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D.美化唐朝历史以维护封建统治4.唐开元年间被认为是古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世”,开元时期与贞观时期相比[ ]A.经济繁荣程度更高 B.社会秩序更加安定C.阶级矛盾更加缓和 D.国家政权更加巩固5.唐朝时,越州有个商人打算到外地去购进一些纸张和绫锦,下列何地距越州最近,可作为他的第一站?[ ]A.宣州 B.扬州C.洛阳 D.益州6.下列少数民族地区使用铁器的先后顺序是:[ ]①西域各族②越族③契丹族④吐蕃族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④②①③7.唐朝后期,吐蕃最西与之为邻的是[ ]A.波斯 B.大秦C.大食 D.天竺8.唐朝输往朝鲜的货物有[ ]①丝绸②茶叶③铁器④瓷器⑤人参⑥药材⑦书籍A.①②④⑥⑦ 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⑥⑦ D.②③④⑥9.以表现人民生活风俗而著称的画家是[ ]A.阎立本 B.吴道子C.顾恺之 D.张择端10.下列制度中,属于隋朝开创的有[ ]①均田制②三省六部制③科举制④郡县制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11.元朝的时候,通惠河的起止点是[ ]A.杭州到大都 B.东平到临清C.直沽到大都 D.通州到大都12.下列我国古代纺织品中,属于宋元时期的有[ ]①敦煌发现的两面都有绘画的薄绢②马王堆墓出土的彩绘帛画③新疆吐鲁番发现的花鸟纹锦④松江的“乌泥泾被”⑤浙江墓中出土的棉毯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④⑤13.明朝时农业生产的特点中,哪一项对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有决定性的作用[ ]A.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 B.水稻种植面积大、产量高C.外来农产品的引种 D.农业生产技术超过前代14.下列对古代四川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三国时丝织业比较发达B.唐代有全国著名的麻纸产地C.北宋时丝织水平全国最高D.明朝时有全国著名的木材市场15.下列关于戚继光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为扫清倭寇做出重大贡献②是古代历史上的民族英雄③使明朝从此免除外来威胁④其斗争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16.李自成起义中的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为[ ]①控制河南全境和湖北大片地区②提出“均田免粮”口号③山海关战役④建立大顺政权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C.②①④③ D.①②④③17.清朝康熙帝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所作的贡献有[ ]①设置台湾府②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府③粉碎噶尔丹的分裂势力④设置伊犁将军府A.②③ B.①③C.①④ D.③④18.下列画家按生活年代先后顺序排列,应为[ ]①顾恺之②吴道子③张择端④赵孟頫⑤郑燮⑥徐渭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③⑤⑥C.①②③⑥④⑤ D.①②③④⑥⑤19.“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观点论述题

观点论述题

【答题技巧】一、审清题目,领会题意。

审题时首先要明确题意,完整准确地把握好试题的要求。

其次,要审明材料的观点,根据材料来确定问题的指向和具体要求答题,避免“似是而非”、“ 答非所问”的现象。

二、回归课本,寻找结合点。

尽管探究性试题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但必须以基础历史知识为依托,答案基本上来自教材,解题切忌脱离课本知识的盲目判断,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地高谈阔论。

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把握课本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精选练习的训练,学会寻找材料与知识的结合点,学会创造性答题的方法和技巧,以不变应万变。

三、发散思维,史论结合。

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依据题目要求,对课本知识进行发散性思维。

对于开放性问题,要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感想和启示要有史实依托,有感而发,不能空谈。

发散思维必须紧扣试题要求和论述的观点,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四、规范答题,求完整。

准确、规范答题,做到书写整洁、语言流畅、要点清新、合乎逻辑。

同时还要注意答题要点的全面性,能够从多个角度回答问题,增加得分的概率,切忌“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对于见解阐述和历史小论文的解答,应注意做到观点鲜明,史论结合;论据充分,有理有据;文字简明,条理清楚。

【典型例题】例题:读图,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观点论述:根据上图,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审清题目,领会题意。

首先识读图片,可以明确图片反映的是宋代对外开放,清朝闭关锁国。

2.寻找结合点通过两幅图片对比,开放带来兴盛,封闭导致落后。

3.组织答案观点:开放带来兴盛,封闭必然落后。

论述:宋朝时,朝廷鼓励对外贸易,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海外贸易超越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清朝时,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开放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故步自封,闭关自守,导致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中国文化史》试题一

《中国文化史》试题一

《中国文化史》试题一一、填空题1.文化三现象包括__、__和__。

2.中国多元文化的形成经历了____、____、____和____四个时期。

3.宗法制形成于__代,__代以后名存实亡。

4.古代世界中比较完善的选官制度是中国的____。

5.思维是_____________。

6.中国文化以汉为界,前为利用“____”拓疆期,后为利用“____”交流期。

7.秦以后,中国国家体制的“法治”主要表现在:⑴_______──以国家之法的形式确定统治秩序;⑵______──考试选官。

8.古代世界中较为完善的“官僚制”是中国____朝的_____制。

9.周易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中国哲学发展的高峰期,即宋明时期,哲学已进入探讨哲学____,即“______”时期。

11.人性论是中国______的主要理论之一。

12.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____的“性善论”、____的“性恶论”及______的“性三品说”。

13. 把世界本原当作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起始者是北宋的_____。

14.名家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前一个“马”指的是____,后一个“马”指的是____。

15.宗教历史可分为______和______两个阶段。

16.中国传统宗教观包括_____、_____和_____。

17.佛教汉化的原因及表现在⑴____、⑵_________、⑶______、⑷______。

18.道教信仰的基本特征有⑴______;⑵______;⑶______。

19.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色有⑴______;⑵_______;⑶________;⑷________。

20.中国文学的意境有两大构成要素,一是____,一是___。

21.中国古代史学有以下特点:⑴______;⑵______;⑶__________;⑷___________;⑸____________。

22.艺术作品和心灵之间存在共鸣和感应的关系,叫做_____。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长郡中学2023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本试题卷包括选择题、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

得分: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1.据考古发现的距今约10000到9000年的浙江浦江上山遗址,出土了较多数量的炭化稻和胎土中掺和稻壳的陶器以及磨制石器;大约与此同一时期的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也出土了炭化粟和黍。

这反映出中国新石器时代A.原始农业得到广泛发展C.生产各部门的联系密切B.人们的生活相对稳定D.已有农耕和定居生活2.据史书记载,孔子曾周游列国长达14年之久,一生遍及卫、陈、鲁、宋、郑、蔡、楚诸国。

而先秦时期的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也都是著名“游士”。

由此可见,当时A.社会阶层流动加速C.学术文化十分活跃B.诸侯争相招揽人才D.诸子百家积极入世3.据考古发现的湖南里耶秦简显示,江陵县丞暨于公元前226-前225年之间因职务上的过失、差错等,先后八次受到追责的时间、原因及具体事实等都一一清晰记载。

这表明秦朝A.地方分权制衡C.监察机制健全B.刑罚尤为严酷D.吏治管理严格4.据下表可知,西汉前期A.政府推行农本政策C.持续与民休养生息B.统治者具有民本思想D.农业生产力发展有限5.武则天统治时期(690-705年),仅明经、进士出身者就激增到20人,占这个时期宰相总数的一半左右。

玄宗开元元年至二十二年期间(713-734年),科举出身的宰相共18人,占这个时期宰相总数二十七人的三分之二。

这A.体现了士族势力的没落C.表明专业人才得到重用B.说明官员素质普遍提高D.反映出君主与丞相争权6.鸦片战争后,上海传统的布商、米商、盐商、木商等虽依然存在,但往昔的风光逐渐被从事进出口商品贸易的商人压住。

后者盈利更多、市场销路更广。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A.中国传统工商业的优势尽失C.列强在华攫取政治经济特权B.政府治国理念趋于保守D.东南沿海经济日渐萧条7.1861年《申报》曾载文描述当时:“京都有西人设立医院一所,用以救济疾苦之人,意至善也。

观无边练习题及答案

观无边练习题及答案

观无边练习题及答案
本文档为观无边练题及答案的完整版,旨在帮助读者进行自我测试和巩固所学知识。

以下是题目和相应的答案:
第一题
问题:请简要解释什么是观无边?
答案:观无边是一种注重观察与思考的练方法,通过观察周围事物并思考它们的本质和特点,帮助我们发现更多的知识和见解。

第二题
问题:如何进行观无边练?
答案:观无边练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1. 选择一个目标或对象进行观察。

2. 细致观察该目标或对象的各个方面,包括形状、颜色、结构等。

3. 思考该目标或对象的特点和用途,以及与其他事物的关联。

4. 将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记录下来,并进行总结和分析。

第三题
问题:观无边练的好处是什么?
答案:观无边练有以下好处:
- 帮助培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对事物的敏感度和洞察力。

- 拓展知识和见解,增加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

- 培养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题
问题:什么样的人适合进行观无边练?
答案:任何人都适合进行观无边练。

不论年龄、职业或背景如何,观无边练都能带来思维的活跃和知识的增长。

结束语
以上是观无边练题及答案的完整信息。

希望这份文档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观无边的方法。

如有任何其他问题,欢迎随时向我们咨询。

八年级上册历史测试题

八年级上册历史测试题

八年级上册历史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2.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不是唐朝时期的?A. 李白B. 杜甫C. 王羲之D. 王维3. “贞观之治”是指哪个皇帝的统治时期?A. 汉武帝B. 唐太宗C. 唐玄宗D. 唐高宗4. 科举制度正式确立于哪个朝代?A. 汉朝B. 隋朝C. 唐朝D. 宋朝5. 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A. 鸦片战争B. 甲午战争C. 八国联军侵华D. 太平天国运动6. 清朝末期,哪一次战争导致了《南京条约》的签订?A. 第一次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中法战争D. 中日甲午战争7. “戊戌变法”发生在哪个皇帝的统治时期?A. 光绪帝B. 道光帝C. 咸丰帝D. 同治帝8. “辛亥革命”推翻了哪个封建王朝?A. 明朝B. 清朝C. 元朝D. 宋朝9. “五四运动”发生在哪一年?A. 1911年B. 1919年C. 1921年D. 1927年10.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不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A. 陈独秀B. 胡适C. 鲁迅D. 孙中山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1. 唐朝的盛世被称为“______”,这一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社会安定。

12. 科举制度的创立,为中国古代的______制度提供了人才选拔的途径。

13. “戊戌变法”又称为“百日维新”,其主要目的是______。

14. 《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______。

15. “五四运动”中,学生提出的口号是“外争国权,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6. 简述“贞观之治”的主要特点。

17. 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8. 论述“五四运动”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19. 论述科举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五、材料分析题(共20分)20.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高二历史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试题

高二历史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试题

高二历史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试题1.父亲希望李时珍走科举之路的主要原因是()A.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B.民间医生的社会地位卑微C.通过科举考试可以出人头地D.李时珍聪明好学,14岁就考取了秀才【答案】A【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李时珍从小就对医药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不仅能够辨认许多草药,还了解一些药物学知识。

少年时代他的愿望是当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

可是在那时,医学被视为末学杂流,民间医生的地位很卑微。

可见父亲希望李时珍走科举之路的主要原因是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

故此题应选A项。

【考点】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点评:此题为因果型选择题。

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目的或结果等。

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

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首先要正确理解常用概念的含义及其区别与联系,从性质、作用、方向层次等方面来把握和理解这些概念,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题干与备选项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并与教材知识进行联系,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的不同之外。

其次要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2.李时珍在太医院担任院判不到一年便托病辞职回乡,主要是由于他()A.打算编纂《本草纲目》B.淡泊功名C.打算闭门读书,潜心研究D.心系民间【答案】B【解析】练习课本知识,李时珍因为医术精湛,李时珍被住在武昌的皇族楚王聘用。

后又被推荐到京师的太医院,担任太医院院判,这使他有机会阅览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医药典籍,并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开阔了眼界。

由于淡泊功名,在太医院任职大约一年,他便托病辞职,回到家乡。

故此题应选B项。

【考点】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点评:此题为程度型选择题(最佳选择题)。

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处于次要地位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

最后的状元刘春霖甲辰科殿试卷

最后的状元刘春霖甲辰科殿试卷

最后的状元刘春霖甲⾠科殿试卷光绪三⼗年(1904)河北肃宁⼈刘春霖会试三场后,答卷令主考官⼗分惊喜⿍⼒推荐,甲⾠科殿试刘春霖被钦点状元。

因第⼆年就废除了科举取⼠,刘春霖成了科举“第⼀⼈中最后⼈”。

咱们也领教领教殿试策论试题: 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之以霸西戎中⾏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这是试题之⼆)状元刘春霖答卷如下: 吾尝读贾谊新书、观其上书⽂帝请试以属国之官以主匈奴,"当挟五饵三表之说系单于之颈⽽致其命"。

其所谓“三表”,则⽈爱⼈之状、好⼈之技,仁道也, 信为⼤操常义.爱好有实、已诺可期、⼗死⼀⽣、彼将必⾄。

⾄所谓“五饵”、不过娱其⽿⽬⼝腹以丧其⼼志⽽已。

呜乎! 若三表者、尚不失圣王柔远之旨,⾄若五饵、则未尝不怪其计之陋也。

夫天⼦主中夏控百夷、⾃有强国芘民之道。

善治国者,⾮能毙敌之可胜,⽽能为之必不可胜也。

使强邻黠敌闻风夺⽓、凛然⽽不敢犯、则天下安矣。

若导⼈於淫靡之事、以乘其敝⽽取之、此所谓穿窬之智也、岂王者⾃强之⼤计乎?及吾读《汉书贾谊传》则於“五饵三表”之说削⽽不书、犹复深讥其疏以垂戒后世。

於是乃叹,班⽒之书其去取为⾄精、⽽其识为⾄远也。

或⽈“昔秦穆公患戎⾂由余之贤,遗戎王以⼥乐⼆⼋、以间疏其君⾂、卒得由余⽽霸西戎“。

单于好汉缯絮⾷物、中⾏说戒之⽈、今单于变俗好汉物不过拾⼆、则匈奴尽归於汉矣。

执是以观谊之说未尝不效。

然吾以为穆公之霸在增修国政、国势既固则外交⽆往⽽不宜。

且其时天下⽅以诈⼒相⾼、⽽秦⼜介居戎狄、⾏其狡黠之计以取利⼀时可也。

若匈奴之在汉、窃谓虽好汉物亦不⾄遽即於靡弱。

何也?匈奴界处北陲、刚猛忿鸷出於天性、岂独其习俗使然哉?!设汉不⾃谋所以御侮之⽅、⽽专务出美善之物以疲⼈之国、吾恐财产耗竭⽽边郡之寇掠⾃若也。

或⽈后世⽂明之国、有以奇技淫巧之物输⼊异国、以陷溺其⼼思、⽽汨没其志⽓者、汉何不可施之於匈奴乎?此正⽂明进化之机也、好其物则必艳其术、艳其术则必学其学。

从科举制反观现代考试制度

从科举制反观现代考试制度
i 试 周 2 2 第 4 雪 刊 0年 4 1 期
从 科 举 制 反 观 现 代 考 试
郭文 良 葛广昱 贾 麟
( 津工业大学 人文与法学院 , 津 天 天
摘 要 : 举 制 度 作 为 中 国 封 建 社 会 的 选 官 制 度 . 有 科 具 公 正 、 明 、 实等 显 著 优 点 , 也 存 在 学 而 无 用 、 坏 学 风 、 严 务 但 败 损 身 害体 的缺 陷 。 们应 以 史 为鉴 . 过 科 举 制 反 观 现 代 考 试 我 通 制 度 , 示 科 举 制 影 响 下 现 代 考 试 的 利 弊 。 采取 明 确 考 试 目 揭 并 的、 改革 考 试 内容 等 方 式 对 现 代 考 试 制 度 进 行 改 革 . 而 遵从 从 教 育 规律 , 进 学 生 全 面发 展 促 关键 词 : 举 制 现 代 考 试制 度 学生 全 面 发展 科
积 极 性 和 主 动 性 ( ) 视 中 国传 统 文化 的影 响 , 三 正 打破 传 统 思 维 。
其严 明 的纪 律 和 有 效 的措 施 确 保 了它 的严 肃 性 与 权 威 性 。文 化考 试 要 经 过 层 层 选 拔 、 汰 , 求 极 为 严 格 。历 代 对 考 生 健 淘 要 康 也 有 要 求 , 唐 代 考 中后 , 由史 部 组 织 再 “ 身 ” 即 考 察 如 要 试 , 外 貌 和 健 康 状 况 : 代 规 定 “ 有 残 疾 、 疾 并 不 得 予 解 ”元 宋 其 笃 , 代规定“ 废疾” 不得应试。 患 者

制 度
30 8 ) 0 3 7
进 中举 ” 极 而亡 的悲 剧 喜 二 、 革现 代 考 试 制 度 . 进 学 生 全 面 发展 改 促 ( ) 一 明确 考 试 目的 . 革 考 试 内容 。 改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试题——比GRE稍难点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试题——比GRE稍难点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试题
曾经延续一千多年的古代科举,其最后一次考试试题是什么呢?1904年7月4日,清朝光绪举行了最后一次科举殿试,试题如下:
第一场史论:
1.“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2.“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3.“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初制之不善、则天下岂有无弊之法哉。
பைடு நூலகம்
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失论
天下之患无常处也、惟善谋国者、规天下大势之所趋、揆时度务、有以制其偏倚之端、则不至于变起而不可救。夫立国之初、每鉴前代得失、以定一朝之制、时势所迫、出於不得不然、非能使子孙世守以维万世之安也。嗣世之主、昧于时变、因循荒怠、不思所以持之、欲无中于祸败、岂可得哉。吾尝综观前史、历代内外轻重之际、得失之故、有由然也。夫天子建国、居中驭外、大抵据形胜以临天下、而操纵进退自相维系、是以四方顺轨而下无觊觎、使非集权於中枢、久之必有拥兵坐大而睥睨奸命、适召天下数世之患。然使国家不寄阃於四方、则朝廷又孤立无援、势必至奸臣内擅而外无所忌。此千古以来祸机倚伏常如此者、非一世也。昔周有天下、诸侯裂土握强兵、而拥列城者星罗环拱。降及衰、周天子守府、然而绵延五百余年、从无权奸篡夺之祸、惧诸侯也。然自春秋以降至於战国、诸侯放恣、益不知有周室、天子徒拥空名於上、而卒灭於秦。唐有天下、行府兵之制、沿边置节度府、天下劲旅布处四方。突厥吐蕃之寇、天宝灵武之乱、皆资外兵扶翼而不遽亡。即以仇士良之威暴、而昭义一表、乃震惧不敢复肆、其制可谓善矣。然自安史之后,藩镇外擅,更为乖逆、至合纵以抗天子。飚驰云扰、终唐之世、其祸不解。凡此皆外重内轻、其失至於负隅怙强、朝廷不能制也。秦始皇惩周末之弊、堕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关中、自以为万世有天下矣。然外无信臣精卒以制其内、赵高一薰腐之余、遂得以把持大柄、玩孺子於股掌之上、天下熟视而不敢校。及陈胜吴广之徒起、奋梃大呼、天下弗能御也。魏文帝侵削诸侯、有同幽絷设防、辅监国之官以伺察之、其势固莫能为乱也。然再传而后微弱益甚、司马氏父子遂攘其臂而夺之。此又外轻内重、其失由於国无外援,故左右敢为乱逆而不顾也。且非独周唐秦魏然也。汉惩秦弊、广建亲藩、不旋踵而反者九起、其后复有七国之变。武帝离裂大国以弱枝叶、未几王莽崛起、公移汉祚。宋惩唐季五代之乱、杯酒而释兵权、务用文臣以柔其国、卒有靖康之祸。明惩宋室之孱弱、大封支庶、而靖难之师猝起而莫救。若此者皆所谓更相惩戒以就一偏之利、故其祸循环而不可解也。虽然立国之初、固不能逆睹后日之害而预防之也。防一害必更有一害以中之、出於所防之外。惟嗣主深虑、知化规天下大势之所趋、因时制变以持之、使害未形而势已转、庶天下可久安长治、而无倾覆之忧。不然使周无夷王之下堂、幽王之东迁、秦无二世之昏虐、魏无齐王之幼暗、唐无代宗德宗之姑息、则其祸乱亦未必遽至於是也。贾生有言、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如因四朝之乱弱、而归咎其祖宗立国

秀、孝试经考试制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秀、孝试经考试制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秀、孝试经考试制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秀、孝试经考试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这个制度以秀才试、举子试和进士试为核心内容,以孝悌忠信为考核标准,是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基础。

通过这一制度,古代中国选拔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其次,秀、孝试经考试制度的实施对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制度强调个人的品行、德行和家庭的社会地位,将学术才能与道德修养相结合,倡导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念。

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官员,不仅具备了学术上的才能,而且兼具德才兼备的优秀品质,为社会的稳定和文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秀、孝试经考试制度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这一制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其次,这一制度偏重于儒家思想,对其他学派的思想和才能的发展限制较大。

再次,这一制度不利于社会的流动和社会阶层的变动,容易导致社会的僵化和封闭。

对于现代教育而言,秀、孝试经考试制度的经验也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其对基础学科的重视和对学生品行的培养,强调素质教育的同时也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摒弃过于功利主义和应试教育的倾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秀、孝试经考试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制度的优点和局限性也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思考,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论述逻辑进行说明,介绍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和框架,并解释各章节的关联性和衔接处。

在本篇长文中,文章结构可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 概述部分可以介绍秀、孝试经考试制度的背景和意义,引起读者的兴趣,并说明该制度在历史和现实中的重要性。

试题31743

试题31743

1、安史之乱造成的文化南移,其结果是(南方经济远远超过北方)。

2、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巨著是(《史记》)。

3、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所产生的实际影响是(.消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

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命题,所体现的思想是(人本思想)。

5、从汉代起,历代统治者的统治术可概括为(外儒内法)。

6、创造出诗、书、画三位一体的抒情模式,将之融汇出完整的艺术整体是在(.宋元时期)。

7、从地域上讲,茶文化主要代表了哪个亚文化圈的文化现象(南方亚文化圈)。

8、从本源上讲,炼丹的思想属于(神仙家)。

9、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看,明清时代可以称之为(蜕变时代)。

10、创立了拜上帝教并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人物是(洪秀全)。

11、《大学》和《中庸》所提出的掌握知识的步骤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12、道家应对社会纷争提出“无为”,其中的“为”指的是(人的作为)。

13、“德”的内涵在古代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德”成为美德的代称是在(宋代)。

14、对于“和”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巨大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和”成为民族文化融合的动因)。

15、第一个在吸取诸子学说精华的基础上对原始儒学进行全面清理和升华的儒学大师是(董仲舒)。

16、对“止于至善”,正确的理解是(不可能到至善之境,因此永不能停止)。

道教的出现是在(两汉之际)对于传统文化的未来,我们认为可取的科学态度应该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对待现实和未来)17、佛教传入中国,最初是流传于社会上层,佛教开始深入下层是在(东汉末年)。

18、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与流行的时间是(两汉之际)。

19、翻译《天演论》,介绍进化论思想的人物是(严复)。

20、凤在皇室和民间有着广泛的引申意义和象征意义,从文化原型上进行溯源,凤是(凤是南方各族图腾物的结合体)。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一、填空题 1.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间断的优秀文化。

浅析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浅析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浅析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重庆师范大学张婷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极为重要的一种选拔取士制度,所谓科举,即分科选举,采用不同科目的考试来选取人才的考试制度。

其主要内容是:通过自愿报名,县州逐级考试筛选,全国举子定时集中到京都,按科命题,同场竞试,以文艺才能为标准,评定成绩,限量选优录取,以这种方式选拔国家官员。

一、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及意义科举制度萌发于南北朝时期,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原来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九品中正,采用察举制来选择官员,科举制由察举制演化而来,经过唐代的发展,宋朝的不断完善,从明朝开始达到成熟,一直延续到清。

光绪三十一年九月二日,清政府宣布“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标志着辉煌了中国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作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对中国古代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科举为朝廷选举了许多有用之才,并且将选拔人才的权力掌握与朝廷手中,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另一方面,为寒门学子提供了一条走入仕途的相对公平的道路,扭转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稳定,调和了阶级矛盾。

二、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第一,学校与科举的关系。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学而优则仕”成为中国古代许多读书人的终极目标。

学校为科举的发展不断输送优秀的人才,逐渐沦为科举的附庸。

科举则成为学校教育的指挥棒,给予平民百姓以功名利禄的刺激,带给民众提升自身社会地位的希望,从而调动百姓学习知识文化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了学校的兴办。

而科举存在的一切消极因素,也都对学校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第二,科举影响学校的培养目标。

科举考试选才的基本标准是文才出众,而不是以德才兼备为标准,因此学校教育主要注重学生的文才,而忽略学生的道德品质。

第三,科举对学校教育内容的影响。

科举考试成为学校教育的指挥棒,因此科举考什么学校也就安排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而科举不考得,也就不教不学,科技实用类只是根本不接触,造成知识面的狭窄。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

中国文化概论选择题练习试卷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 C 】A.文化思潮 B.文化传统 C.文化观念 D.文化现象2.中国广大的东部地区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故其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 C 】A.地质灾害等 B.沙尘暴灾害等 C.洪涝灾害等 D.风灾等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进入【 D 】A.第一个温暖期 B.第二个温暖期 C.第三个温暖期 D.第四个温暖期4.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其占主导倾向的追求是【 D 】A.和睦 B.团结 C.和平 D.统一5.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当时还没有【 D 】A.原始采集业 B.原始捕捞业 C.原始狩猎业 D.农业6.中国“家天下”的历史开始于【 C 】A.三皇时代 B.五帝时代 C.夏代 D.商代7.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牧师,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 D 】A.教师 B.官吏 C.说客 D.辩士8.中国历史上,南方的水稻生产上升至高居粮食作物产量的全国第一位是在【 C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9.七巧板运用的原理是古算中的【 A 】A.出人相补原理 B.等差原理 C.中国剩余定理 D.秦王暗点兵10.我国古代医学诊断技术“四诊”指望、闻、问和【 D 】A.查 B.验 C.测 D.切11.我国的造纸术传人欧洲是在【 C 】A.公元6世纪 B.公元8世纪 C.公元12世纪 D.公元16世纪12.中国古代,开创考选官员的制度,而且确立了儒家思想在选官制度中的支配地位的朝代是【 B 】 A.周代 B.汉代 C.隋代 D.唐代13.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特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使得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 C 】A.选举政治 B.世袭政治 C.伦理政治 D.文官政治14.完整的宗法制度出现于【 C 】A.五帝时期 B.夏朝 C.周代 D.春秋时期15.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 D 】A.宗族祭祀与祖先崇拜 B.军事征伐与发展农业C.祖先崇拜与发展农业 D.宗族祭祀与军事征伐16.中国素称“礼义之邦”,把礼的重要作用说成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经典是【 A 】 A.《左传》 B.《周礼》 C.《论语》 D.《孟子》17.下列典籍中,运用类比思维最多的是【 D 】A.《周礼》 B.《庄子》 C.《周易》 D.《诗经》18.下列观念中,造成中国文化中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的观念是【 B 】A.知行合一 B.天人合一 C.重义轻利 D.文以载道19.倡导道教于鹤鸣山(今四川崇庆境内),因人道须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举试题一观
2016-04-18 (来源于网络)蓑笠翁
中国科举考试,萌芽于隋,创立于唐,完善于宋,鼎盛于明,消亡于清。

科举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院试县衙举考,中者称生员(秀才);乡试省城举考,生员才得参加,中者称举人;会试京城举考,举人才得参加,中者称贡士;殿试在皇宫举考,贡士才得参加,中者称进士,其中第一名为状元。

科举制极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

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

1300年来,科举考试共产生500多状元,11万进士,上百万举人。

“弓马平天下,文章治天下”,历史上许多风云人物几乎全是进士出身。

明朝更是“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科举考试,特别是八股文一直饱有争议,到后期更是受到猛烈抨击。

其实,做八股文只是明清时期的要求,唐宋时期的科举,从未有八股文之说。

而且,八股文只是明清科举考试的其中一场经义试题(科举考试一般为三场,就是所谓的“三篇文章”),除了试经义,还要考诗赋,考论,考策,远不是“八股文”所涵盖的。

当然,八股文这东西,确实束缚人思维。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8月,清廷发布上谕,宣布废除八股文。

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朝的礼部举行甲辰恩科会试。

此次科举,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而后一年,1905年,清庭宣布废除科举考试。

这次科考究竟考了哪些题目?跟今天进行的高考文科试题相比,你觉得哪个更有难度?跟现在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题目相比,又是哪一个更有挑战性?有兴趣的人,也欢迎来试做这些科考试题,然后估量估量自己能取得一个怎样的成绩。

甲辰恩科会试试题
第一场(史论5篇)
1、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藩镇)
2、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

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平戎)
3、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变法)
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举贤)
5、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以夷制夷)
第二场(各国政治、艺学策5道)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

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

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

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

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

三者孰为最急策。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

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

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

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

试陈教农之策。

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第三场(《四书》《五经》义,所说的“八股文”就是在这篇文章中所要求。

)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

2、“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3、“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此次会试,选出贡士270多名,参加了而后的殿试。

殿试为策论,大致包含四个问题。

1、汉以六条察二千石,而以察令之权寄之于守,此与今制用意无殊。

而循良之绩,今不如古,粉饰欺蔽之习,何以杜之?……汉制县邑丞尉,多以本郡人为之,犹有周官遗意,其法尚可行否?
2、唐初置府兵,中叶府兵制坏,专用征兵,能详陈其得失利弊欤?宋韩琦之议养兵,苏轼之言定军制,练军实最为深切著明。

能以今日情势互证之欤?兵强于学,学兴于教,环球列邦,多以尚武立国。

知兵之选,遍于士夫,体育之规,基诸童稚,师人长技,可不深究其原欤?
3、《周礼·太宰》以九式均节财用,注云:“式谓用财之节度,职内掌邦之赋入,职岁掌邦之赋出。

”此与各国之豫算、决算有异同否?……开源之法,以农工商该之,今特设专部,悉心区画,整齐利导之方,能缕陈欤?
4、士习之邪正,视乎教育之得失,古者司徒修明礼教,以选士、俊士、造士为任官之法。

……今欲使四海之内,邪慝不兴,正学日著,其何道之从?
+++++++++++++++++++++++++++++++++++++++++++++++++++++++++
第一名为肃宁刘春霖。

他也成为中国最后一名真正意义的状元。

下面是他的殿试答卷。

可见要考个状元多么的不容易,非旦要学富五车,经史子集烂熟于胸,还要关心时政,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字还得好。

(一度曾有“无欧不点元”之说。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