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以来
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成果
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成果
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社会保障发展进程,从20世纪50年代迅速建立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到改革开放后通过此消彼长的渐进改革过程,逐渐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客观上都是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
计划经济时代建立的传统社会保障制度,是传统社会主义公有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建立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同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造福全体人民并走向共同富裕的基本制度保障。
CLO信贷资产证券化
CLO信贷资产证券化店铺专题—聚焦“ 信贷资产证券化”CLO,详情请看下文。
clo 信贷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国际金融领域一项重要的金融创新。
最早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是1970 年美国政府国民抵押贷款协会发起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MBS) 。
其运作方式是把小额同质住房抵押贷款“捆绑”成一个资产组合,将其销售给一家特殊目的机构(SPV),SPV 再以购进的信贷资产为担保做成有价证券,出售给市场投资者。
当然,除MBS外,还有资产支持证券(ABS),其基础资产是除住房抵押贷款以外的其他资产。
信贷资产证券化问世后,迅速被西方很多国家所效仿,并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重要推动力量。
尽管不同国家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表述虽有不同,但基本含义是把流动性不强、但预期可以产生稳定现金流的信贷资产打包出售,以购入信贷资产为特殊目的机构将信贷资产的预期收益组成资产池,然后将资产池中的资产收益与风险分割和重组,转换成能够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有价证券。
在我国,一般认为,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从2005年开始。
杨凯生提出,2002年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贷款等债权资产实施证券化,是资产证券化的开始。
如果从2005年计算,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到今年正好历经10年,其间颇费周折。
比如2008年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此项工作被迫暂停,直到2011年恢复试点。
2013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进一步扩大试点规模。
2014年,全国共发行66单贷款证券化产品,金额2825亿元,是以前年度发行量的近三倍。
央行等部门优化流程和国务院层面大力推动,让市场隐约地感觉到,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春天似乎即将到来。
对银行体系而言,信贷资产证券化具有流动性管理、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提高资本充足率等多方面意义。
从金融市场来看,资产证券化向市场提供新的投资品种,有利于推动债券市场的发展,进而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形成。
通过盘活存量,增强资产流动性,还有利于银行进一步增加信贷投放的总量,提升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
《20世纪西方文论》 第四章 结构主义
三、可读的文本与可写的文本 巴特把文本分为两类,一类是“可读的文本”,
法国思想家拉康和福柯也是影响结构主义理论 发展的重要人物,比起列维—斯特劳斯和罗 兰·巴特,拉康和福柯更多地处于结构主义理论 援手的位置。
拉康
福柯
第二节 列维-斯特劳斯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Claude Lévi-Strauss, 1908—2009),法国著名 人类学家、社会学、哲学 家,法兰西科学院院士, 结构主义理论的创始人。
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索绪尔首先把人的 言语活动分为语言和言语两个部分。
其次,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 号系统,就如同那些聋哑人的文字、象征仪式 以及军用信号等。只不过语言是这些系统中最 重要的而已。
第三,索绪尔指出,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 除了具有任意性的特征之外,还具有社会性的 特征。
二、叙事作品的结构分析 罗兰·巴特在1966年发表于《交流》杂志的《叙
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是他的结构主义文论中 的重要文献。 在他看来,叙事存在于传说、寓言、诗歌、戏 剧、小说、电影等当中,并且叙事手段多种多 样,叙事不分高尚低劣,它超越国界超越文化, 犹如生命一样永存。
巴特关于叙事作品的结构分析主要从五个方面 展开,分别为叙事作品的语言、功能、行为、 叙述、叙事作品的系统。在这五个方面中,巴 特认为,功能、行为、叙述是最主要的因素。
显然,在罗兰·巴特那里,“可写的文本”高于 “可读的文本”。在他看来,文学的价值不在 于反映或表现已经存在的世界,而是要向人们 所理解的和阐释世界的方式、方法,即编码发 起挑战,从而延宕于语言之中。
第三方物流发展历程
第三方物流发展历程
物流行业一直以来都是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第三方物流的兴起则为企业提供了更加专业、高效、经济的物流服务。
以下是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历程:
1. 初期阶段(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第三方物流概念的
产生与提出,以及物流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促使第三方物流行业在这一时期得以迅速发展。
然而,在这个阶段,第三方物流主要局限于传统的货运、仓储以及配送等基本业务。
2. 成长阶段(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
应用,第三方物流行业进入了成长阶段。
物流信息系统的出现使得物流运作更为高效,同时也推动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此时的第三方物流除了提供基本的物流服务外,开始涉及更多的价值增加服务,如供应链管理、定制物流方案、物流咨询等。
3. 成熟阶段(21世纪初至今):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剧,第
三方物流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在这个阶段,第三方物流开始注重整合各个环节的物流资源,提供全方位的物流解决方案。
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也逐渐形成了规模化、专业化、网络化的经营模式,不断优化服务,提高物流效率。
与此同时,第三方物流也开始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提供更加智能化的物流服务。
总的来说,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物流需求的不断增长,第三方物流行业经历了从初期阶段到成长阶段,最终进入到成熟阶段的发展历程。
无论是在基本物流服务还是提供高附加值的物
流解决方案方面,第三方物流行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物流服务。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逆城市化”现象及其实质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逆城市化”现象及其实质*孙群郎内容提要自20世纪初期美国大都市区形成以来,大都市区的发展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模式。
然而,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城市发展进程出现了“新”的现象,即非都市地区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大都市区。
据此,一些美国学者认为美国的城市时代和大都市区时代行将结束,“非都市化”时代或“逆城市化”时代即将来临。
然而笔者认为,这种“非都市化”或“逆城市化”是城市扩张即郊区化进程的继续,是大都市区进一步膨胀的结果。
关键词城市化郊区化大都市区化逆城市化20世纪以来,美国的大都市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都市区的发展速度趋缓,甚至出现了人口减少的现象,而非都市地区的发展速度则明显提高,于是,“逆城市化”论盛行一时,甚至有学者认为城市化时代即将结束①。
但笔者认为,要正确理解“逆城市化”现象及其实质,就要准确把握城市化、郊区化和大都市区化的关系。
一、城市化、郊区化和大都市区化的关系概念是任何学术研究的基础。
因此,在探讨美国城市发展问题时,必须明确这样两组概念————————* 该文系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十五·211”项目“地域文明重点问题”的成果。
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一种观点认为,逆城市化代表了美国城市发展的一种新趋向,从此,美国城市的时代行将结束,“逆城市化”和“非都市区化”将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其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有布赖恩·贝里主编:《城市化与逆城市化》(Brian J.L.berry,ed.,Urbanization and Counterurbanization),伦敦1976年版;肯尼思·福克斯:《大都市区化的美国——美国的城市生活与城市政策》(Kenneth Fox,Metropolitan America:Urban.Life and Urban Policy in United States,1940-1980),密西西比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的贸易保护
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的贸易保护摘要自有国际贸易以来,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之争就贯穿于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过程之中。
虽然大多数经济学家支持自由贸易理论、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也赞同自由贸易的推行,但在现实中,没有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是纯粹的自由贸易政策,它或多或少会体现出贸易保护主义思想,可以说保护贸易的发展得益于贸易保护理论的不断发展。
根据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成果,以 20 世纪 70 年代为分界线,贸易保护理论分为旧贸易保护理论和新贸易保护理论。
关键字:美国贸易逆差新贸易保护理论70 年代中后期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滞涨”,世界经济结构面临重新调整,为了恢复国内经济增长,解决失业率过高的问题,各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其中又以美国的贸易保护程度最为突出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出现贸易逆差以来,美国的对外贸易就几乎一直以逆差结束,在1971-2006的36年间,美国的货物贸易只在1973年和1975年出现过少许的顺差,而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在内的总贸易甚至只有1975年出现过规模不大的顺差,除此以外的所有年份,全部都是以逆差结束,也就是说,在1975年以后的30余年间,贸易逆差已经成为美国对外贸易收支的常态。
对美国贸易逆差的历史进行考察,我们能够发现,在进入21世纪之前,美国的贸易逆差变动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增速相对缓慢。
二是贸易逆差的变动具有较大的起伏。
然而,自2001年小布什执掌美国政府以来,美国经济外部失衡严重并且不断恶化,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贸易逆差急剧膨胀。
根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BEA)公布的数据,200年即第一任布什政府的头一年,美国的货物贸易逆差为4272亿美元,然后就接连跳过5000、6000、7000和8000亿美元,在2006年即第二任布什政府的第二年达到8361亿美元,年均增量超过800亿美元,年均增速达到14.37%,远远快于同期美国经济年均不到3%的增速,间隔短短5年就翻了一番还多,是美国历史上增速最快的时期。
利用太阳能的历史
【利用太阳能的历史】据记载,人类利用太阳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将太阳能作为一种能源和动力加以利用,只有300多年的历史。
真正将太阳能作为“近期急需的补充能源”,“未来能源结构的基础”,则是近来的事。
20世纪70年代以来,太阳能科技突飞猛进,太阳能利用日新月异。
近代太阳能利用历史可以从1615年法国工程师所罗门·德·考克斯在世界上发明第一台太阳能驱动的发动机算起。
该发明是一台利用太阳能加热空气使其膨胀做功而抽水的机器。
在1615年~1900年之间,世界上又研制成多台太阳能动力装置和一些其它太阳能装置。
这些动力装置几乎全部采用聚光方式采集阳光,发动机功率不大,工质主要是水蒸汽,价格昂贵,实用价值不大,大部分为太阳能爱好者个人研究制造。
20世纪的100年间,太阳能科技发展历史大体可分为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0~1920年)在这一阶段,世界上太阳能研究的重点仍是太阳能动力装置,但采用的聚光方式多样化,且开始采用平板集热器和低沸点工质,装置逐渐扩大,最大输出功率达73. 64kW,实用目的比较明确,造价仍然很高。
建造的典型装置有:1901年,在美国加州建成一台太阳能抽水装置,采用截头圆锥聚光器,功率:7.36kW;1902 ~1908年,在美国建造了五套双循环太阳能发动机,采用平板集热器和低沸点工质;1913年,在埃及开罗以南建成一台由5个抛物槽镜组成的太阳能水泵,每个长62.5m,宽4m,总采光面积达1250m2。
第二阶段(1920~1945年)在这20多年中,太阳能研究工作处于低潮,参加研究工作的人数和研究项目大为减少,其原因与矿物燃料的大量开发利用和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1935~1945年)有关,而太阳能又不能解决当时对能源的急需,因此使太阳能研究工作逐渐受到冷落。
第三阶段(1945~1965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年中,一些有远见的人士已经注意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正在迅速减少,呼吁人们重视这一问题,从而逐渐推动了太阳能研究工作的恢复和开展,并且成立太阳能学术组织,举办学术交流和展览会,再次兴起太阳能研究热潮。
20世纪经济理论的两次危机和第三次危机
20世纪经济理论的两次危机和第三次危机一、20世纪经济理论的两次危机1. 第一次危机:1929年世界经济大崩盘1929年的股市崩盘是世界经济史上最为著名、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
这次危机的爆发标志着20世纪以来的一系列重要经济变革和经济学理论创新。
自此以后,宏观和微观经济理论开始逐渐兴起,对现代经济具有深远的影响。
2. 第二次危机:1970年代的混沌年代20世纪70年代,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对现代市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个时期的经济危机有:石油危机、高通胀率、经济衰退等。
这些事件引发了对经济理论和经济体系的全面反思,同时也催生了许多新的经济模型和理论。
二、第三次危机3.1970年以后的全球化浪潮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经济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各种知识资本和信息资本的交流和流通加速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也促进了新的经济关系。
但与此同时,全球化的过程也带来了债务问题、投资热潮、资本约束等种种问题,这些问题日益涌现,并侵蚀着全球市场的稳定性和发展性。
4.现代市场结构下的投资行为市场结构的变化对投资行为的影响日益加大。
在现代市场环境下,投资行为的特征和规律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新兴市场的发展、科技革命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等趋势,都对投资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不断涌现的新型投资工具,如基金和衍生品等,也在扰动市场的平衡。
5.新技术和金融体系变革新技术和金融体系的变革日益加速,对市场产生的影响也在逐渐加大。
比如,区块链技术和数码货币的出现,已经改变了传统金融体系的运作规则,也影响着全球的经济格局。
这些新兴的技术和金融体系的变革,也可能成为未来市场或者金融危机的催化剂。
三、案例分析1. 黑色星期五1987年10月19日,被誉为“黑色星期五”的一天,全美股市大跌。
道琼斯指数一天之内跌了22.6%。
这次危机是由于各个市场一起跌落,造成了全球范围的经济后果。
此次事件给世界经济发展历史带来了重大的警示。
2. 2008年房地产危机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房地产市场一度被认为是导致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美国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的成因及走出滞胀的措施
美国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的成因及走出滞胀的措施一、1970-1982年美国“滞胀”成因1、科技发展正处低潮、出口贸易份额下降、实体经济缺乏增长点是根本原因。
在“滞胀”阶段,美国共经历了4次经济危机(分别为1970年11月,1975 年3月,1980年7月,1982年11月)。
这几次经济危机期间,在生产下降和失业率猛增的同时,物价不但没有下跌反而普遍大幅度上涨,成为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和低经济增长并存的独特经济现象。
刃1*矣闻妙50年以来的经济袁返与通赏场胀■历扶经師衰遢 --- 实际GDPtf氏犁GCPj缺乏增长点的实体经济是“滞胀”的根本原因。
美国经济出现停滞始于1969 年,当时的通货膨胀率约在5%左右。
美国经济为什么会出现“停滞”?原因在于:其一,战争对美国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刺激正逐渐消失。
比如五、六十年代美国工业高涨,得益于世界大战积累起来的被抑制的对固定资产、住宅建筑、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以及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刺激。
这些因素在70年代以后已经逐步消失。
其二、科技发展处于低潮。
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率先掀起了以原子能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为先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五、六十年代以来推动了美国工业的高速增长。
但经过了近20年的科技高潮后,到70年代初,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力已经明显减弱。
直至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基础上,全世界范围内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宇航工程、海洋工程、核能技术等尖端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的新科技革命才再掀高潮。
其三、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出口贸易额开始下降。
自1960年代开始,由于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发展,商品和生产要素国际间流动的限制大大减少,世界市场竞争加剧。
1947美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约三分之一,1948年下降到23.5%, I960年下降到18.2%, 1970年再降到15.5%。
1美国从1971年首次出现了13.03亿美元的对外贸易逆差,此后,除了1973、1975年为小额顺差外,其余年份均为逆差。
20世纪70年代的史实来说明中国科技造福世界
中国科技造福世界中国科技走向世界意味着什么?这两场会议,多少能给出些启示——世界移动通信大会25日开幕以来,中国企业展台吸引了多个国家的运营商代表。
与会人士认为,中国企业的参与,能够极大地使国际运营商受益。
第六届牛津中国论坛24日举行,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表现成为焦点。
英国剑桥大学学者、长期关注中国科技发展的艾伦·白睿认为,中国目前正处在创新活跃期,国际社会对与中国开展科技合作有很强的需求。
这背后,是中国科技近年来的迅速发展。
先看看这些成就:自主研发的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为我国在未来10至20年里探索宇宙深空提供了世界一流设备;国际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创建成功,被认为是继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之后,中国科学家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取得的又一突破;以支付宝为代表的“新四大发明”,更是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再看看这些数据:2007年至2017年,中国发表的SCI论文被引次数累计达到1935万次,跻身世界第二,其中高被引论文(引用次数位列前1%的论文)数量20131篇;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2018年科学与工程指标》报告显示,2016年美国发表的有国际合作者的科学和工程学论文中,超过五分之一有中国合作者,高居首位;作为国际高质量科研论文统计的重要指标,2018年自然指数年度榜单显示,中国是前十大贡献国中唯一实现指数值正增长的国家。
然而,在中国科技“井喷式”发展的同时,西方鼓噪的“中国科技威胁论”开始潜滋暗长:中国移动通信产品被大肆渲染存在“数据安全风险”、中国高铁走出国门被指责为利用“债务陷阱”扩大影响力……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事实面前,谣言根本站不住脚。
中国通过共享自己的科技成果,给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进步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卫生健康领域,中国的青蒿素研究为全球疟疾治疗工作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在科摩罗开展的疟疾控制项目,使该国疟疾发病率在2014年下降近98%,实现了该国疟疾零死亡。
美国经济增长的历史和趋势
美国经济增长的历史和趋势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一直是全球最强大的经济体之一。
美国独特的市场经济、完善的财政和金融体系以及强大的创新能力,使得美国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全球贸易、投资或科技创新领域,美国的影响力都是不容忽视的。
历史上,美国经济曾经历了多次增长和衰退,但美国政府和企业的不断创新和改革,使得美国的经济总体呈现出了长期稳定增长的趋势。
20世纪初,美国进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1920年代,经济处于强劲增长期,顶峰时期被称为“繁荣的二十年代”。
然而,这种繁荣的背后隐藏了一些问题,如股市疯狂涨价、交通事故频繁发生以及贫富差距的加剧等。
最终,这些问题促成了1929年的股市崩盘和大萧条的到来。
大萧条时期,美国经济遭受了严重打击。
失业率高达25%,许多企业倒闭关闭,导致全国性的经济危机。
但是,美国政府在这个时候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措施,以刺激经济增长。
其中最著名的一项政策是“新政”,它旨在扩大政府的规模和职能,以带动经济增长。
这些措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美国经济只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才真正走出了大萧条的阴影。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美国经济蓬勃发展。
在这个时期,美国采取了多项政策措施,以刺激经济增长,其中最著名的一项是国家公路系统建设。
这项工程让美国的物流网络十分完善,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而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美国的科技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1969年,美国成功地将人类送上了月球,这不仅仅是科技的辉煌成就,同时也是美国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的体现。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整体呈现出了较为缓慢的增长态势。
在这个时期,美国各个行业都遇到了很多挑战和问题。
同时,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影响,使得美国许多地方的产业链和就业市场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但是,美国政府和企业的创新和改革,使得美国经济在这个时期依然能够保持着持续增长。
如今,随着数字化经济的兴起、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加速,美国经济正在迎来新一轮的变革。
韩国kpop的发展史
韩国kpop的发展史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韩国流行音乐(K-Pop)经历了从诞生到崛起的漫长历程。
KPOP作为韩国文化的代表,已经成为全球流行文化的中心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韩国KPOP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1.20世纪70年代:起源与探索韩国KPOP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当时的韩国音乐受到美国流行音乐的影响,开始融合了摇滚、爵士、民谣等多种风格。
韩国歌手金建模等艺人开始尝试将本土音乐与国际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为韩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1980-1990年代:偶像团体的崛起进入80年代,韩国流行音乐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
偶像团体逐渐崛起,如Dokyeom、Lee Sungki等。
这些团体的音乐风格涵盖了摇滚、流行、舞曲等,吸引了大量粉丝。
此外,这一时期的韩国音乐开始注重包装和形象,为后来KPOP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3.1990-2000年代:韩流崛起与全球化1990年代,韩国流行音乐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随着韩国电视剧、电影等文化产品在亚洲地区的流行,韩流现象应运而生。
代表性团体如H.O.T、水晶男孩等,他们的音乐作品在亚洲范围内取得了巨大成功。
2000年代,韩国音乐继续走向世界,代表性团体如东方神起、Super Junior等,他们的音乐风格更加多元化,吸引了全球粉丝的关注。
4.21世纪10年代至今:KPOP的全球化与多样化21世纪10年代,韩国流行音乐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代表性团体如EXO、BTS、TXT等,他们在音乐、舞蹈、时尚等方面展现了韩国文化的魅力。
KPOP音乐风格不断丰富,融入了电子、说唱、抒情等多种元素。
与此同时,韩国音乐产业也实现了全球化运营,与世界各地的音乐公司和艺人展开合作。
总结韩国KPOP的发展史是一部充满变革、创新和拼搏的历史。
从起源到崛起,KPOP音乐不仅成为韩国文化的代表,还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我国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
我国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一、概述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登革热疫情逐年上升,已成为影响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疾病之一。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登革热的流行特征,以期为预防和控制疫情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从地理分布上看,我国登革热疫情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福建、浙江等省份。
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蚊子的繁殖生长,加之人口密度较高,使得登革热疫情在该地区尤为严重。
此外部分内陆省份如云南、贵州等地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疫情,但总体上较东南沿海地区要轻。
其次从季节性变化来看,我国登革热疫情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
这是因为在这段时间内,气温较高、湿度较大,有利于蚊子的繁殖生长。
同时夏秋季节人们外出活动增多,容易受到蚊子叮咬,从而增加了感染风险。
因此夏秋季节应加强登革热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再者从人群分布来看,我国登革热患者以青壮年为主。
其中儿童感染率较低,主要原因是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抵抗力相对较弱;而成人由于免疫力逐渐下降,且常有慢性病史等因素,感染后病情较重。
因此加强对成人的健康教育和疫苗接种工作至关重要。
从疫情监测与应对策略来看,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登革热疫情防控工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疫情监测网络和应急预案。
然而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疫情信息发布不及时、疫苗接种率偏低等。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疫情监测和防控措施,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1. 登革热的概述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登革热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尤其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更为严重。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登革热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世界上登革热疫情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的病例发生。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发热、头痛、关节痛、肌肉痛、皮疹等。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出血性症状,如皮肤、黏膜、内脏出血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此外登革热还可能导致一些并发症,如休克、急性肾功能损害、脑炎等。
近 代 化
近代化一、含义: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二、表现:近代化(现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化、从专制...、法治化..上的民主化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上的工业化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或合理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
..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或世俗化)进程;社会三、基本进程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四、主要模式从社会制度来说,有多种模式,主要有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现代化模式、发展中国家择,由国情..决定。
五、发展阶段按中国多数学者的观点,把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第二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开始起动的新型现代化。
二十世纪70年代之后,我们国家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
二十世纪70年代之后,我们国家提出了以阶
级斗争为纲。
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
中国的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走上了以阶级斗争为导向的发展道路。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强调要在各行各业大力发展生产力,改造既有的经济体制,以此推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着重注意政府管理体制的完善,健全立法、行政监督和信访仲裁制度,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和新兴事业,提高人民的素质;着重强化社会精神文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落实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推进依法治国,维护社会公正和社会稳定;注重发展国际关系,大力发展国际交流,实现中国对外开放,把我国融入国际经济秩序等。
通过实施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使中国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中国社会的发展逐步稳定,国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各项文化建设和社会服务甚至奋发图强,各行各业的繁荣昌盛更是有目共睹。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实现了中国近半个世纪来的发展成就,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空间,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深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对于政府和国民来说,仍然需要不断进行改进和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更有效地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
20世纪70年代世界大事记--作业
李贵玲200962900820世纪70年代世界大事记──有关管理会计的发展与演变一、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社会20 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一场严重的滞胀:经济停滞、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并存。
石油危机的发生导致美国企业能源成本大幅度提高,石油危机期间,国际油价从不足2美元暴涨至超过30美元,涨幅高达15倍之多。
货币过度发行和成本推动型通涨同时出现,加上美国高额税收抑制了投资和生产发展,经济陷于停滞,失业率居高不下。
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元急剧贬值。
1971年,尼克松总统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国际货币体系进入美元本位时代。
整个70年代,美元贬值幅度超过10%,美元贬值加剧了全球通涨的趋势。
美国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具体是1973年。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继续发展、经济实力跃居西方世界第二位。
美国经济地位的下降, 西欧和日本经济地位的上升, 改变了他们之间的实力对比, 出现了美、西欧和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
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贸易保护主义从新兴起。
20世纪70年代初后,美国的贸易逆差急剧上升,尤其是对日本,西德的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
为减少贸易逆差,美国一方面迫使日本等国开放市场,另一方面加强限制进口的报复措施。
美国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发源地。
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了浮动汇率制,汇率长期失调影响了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相互依存性的加强,贸易政策的连锁反映也更敏感,美国采取许多保护贸易措施,而这些措施反过来也会遭到其他国家的报复,使新贸易保护主义更加蔓延与扩张。
自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至今,国际货币金融秩序进入了“无制度”时代。
美元等各主要国际性货币的汇率经常出现巨幅波动,便捷的电子化交易系统使得规模庞大的国际游资形同“幽灵”、在全球范围内“四处游荡”,不同国家金融市场之间的“传染效应”越来越明显,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和破坏性急剧攀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金融领域的利益冲突日渐明显……这些问题构成了现阶段国际金融领域的鲜明特色,同时也决定着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际金融的协作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升级。
高中历史: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外交方面的重大成就
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外交方面的重大成就
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通过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意义: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重大胜利。
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
中美关系正常化: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中美人民友好交往大门;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12月,发表《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接受了中国提出的中美建交三原则(美国与台湾当局断交、废约、撤军);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立外交关系。
认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20世纪70年代对人口政策的措施
20世纪70年代对人口政策的措施文章主题:20世纪70年代对人口政策的措施一、引言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人口增长的巨大压力,因此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人口政策措施。
本文将就20世纪70年代对人口政策的措施进行深入探讨,从全面评估的角度出发,分析当时的人口政策举措,并对其影响和意义进行总结和回顾。
二、人口政策的出现1. 长期以来,人口增长一直是全球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
在20世纪70年代,全球人口增长的趋势愈发明显,许多国家开始制定人口政策措施,以应对人口问题。
2. 在当时,一些国家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限制生育率,通过法律手段控制人口增长,以缓解社会压力和资源紧缺问题。
3. 许多国家也开始倡导普及性别平等意识,并提倡妇女健康和生育权益,以保障妇女的健康和权益。
三、探讨人口政策的措施1. 计划生育政策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施了一孩政策,通过法律手段限制家庭生育率,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速度。
这一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压力,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老龄化、性别比例失衡等。
2. 妇女健康政策在20世纪70年代,许多国家开始重视妇女的健康和生育权益,通过普及性别平等意识和提供相关医疗服务,保障妇女的健康和权益,为其生育提供更多选择。
3. 教育与宣传政策许多国家通过教育和宣传手段,加强人口政策的宣传普及工作,让公众更加了解人口政策的意义和重要性,提高人口政策的依从程度。
四、总结与回顾1. 20世纪70年代的人口政策措施,对全球人口增长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挑战。
2. 计划生育政策在控制人口增长的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需要寻求更加平衡的人口政策措施。
3. 20世纪70年代开始重视妇女健康和生育权益,为妇女提供更多的选择权,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也对人口政策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五、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20世纪70年代的人口政策措施虽然有一些局限性和问题,但也为全球各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20世纪70年代 外交事业的发展
③遏制中国政策的失败。
④陷于侵越战争的泥潭
①整体上打破外交僵局,改善国际 地位;
② 有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 ③对解决台湾问题有重要作用。
从60---70年代中 美、中苏关系的演 变过程中,你认为 制定外交政策的最 终出发点是什么?
整理课件
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 重点
温故而知新
新中国成立以后, 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 是什么?20世纪50年 代,我国的外交成就 有哪些?
整理课件
复习: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外交成就有哪些? 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年没有交往了 啊!”
1972年2月21日,北京机场,周恩 来迎接到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实 现了历史性的握手。整理课件
1972年2月21日-2月28日尼克松总统访华
1972年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共同发表《中美联合公报 》(又称《上海公报》),美方表示:“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 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这一立 场不提出异议”。这标志中美两国整理关课件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
促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外交成就
整理课件
本课重点:
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本课难点: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整理课件
2013年6月8号—6月9号,习近平主席访美期间与美国总统奥巴 马在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会谈。这是中美两国政府换届之后,中美元 首之间的首次面对面的接触。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70年代以来,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随着人们对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探索和事件的不断深入,对城市中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的认识不断加深,保护理念和实施策略也日趋成熟。
在近代北京城旧使馆区东交民巷街区保护规划中,通过大量调研,对其历史沿革、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
在定位办公性质的同时,提出了‚维护遗存、疏导新建、整伤街道、再现片段‛的规划总则,树立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思想,希望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效益。
关键词:东交民巷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东交民巷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是旧中国的使馆区,是对列强屈辱外交史的见证。
街区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东接崇文门,南临前门东大街,北迄东长安街,区内主要街道为东交民巷、正义路、台基厂大街。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于2000年适时地提出25片历史地段的保护规划,东交民巷被列其一。
保护规划总用地面积62.84公顷,其中重点保护区30.47公顷,建设控制区32.37公顷。
一、东交民巷的变迁1.1明代时期——东江米巷明代时,这条巷是白家栅、花子营、洪厂胡同、台基厂、卖羊肉胡同、水獭胡同等组成的3里长街。
起初因为这里有不少卖江米的铺子,所以就叫‚东江米巷‛。
这一带食品铺、小吃店很多,逐渐地发展成了一条商业街。
商贾云集,成了一个很热闹的繁荣地区。
1.2清代时期——外交街、侨民街、鸡鸣街清代,这里开始造官署。
工部、翰林院、詹事府都在这里。
同时,一些王公大臣也在此造宅第,如肃王府、镇国公府、大学士徐桐府等。
乾隆年间,这里盖起了第一个带有外交性质的驿馆,又叫‚内馆‛。
这是供外国使臣来京进贡时临时居住的地方。
1840年后,英、俄、德、法等国开始在此设立使馆,一些不是公使的外国人,也在这里居住了。
但那时,清廷腐败,外国人居住不申请,清政府也不敢过问,这里便渐渐成了外国侨民的居住处。
那些有恃无恐的侨民,擅自将江米巷改成‚侨民巷‛。
因‚侨‛和‚交‛声音相似,北京人就叫‚东交民巷‛。
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众改东交民巷为鸡鸣街,因为《推背图》中有‚金鸡啼后鬼生愁‛一语也。
这里含有反洋的意思。
当然,这一个街名也随着义和团的失败而消失了,它只在历史上留下了匆匆的一笔。
1900年8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杀烧抢掠,胡作非为,东交民巷也不能幸免。
《辛丑条约》后,英、法、德、日、美、俄、意、西、奥、比、荷等11个国家在东交民巷建立使馆,并将它划为‚使馆界‛——成了中国京城内变相的租界。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的一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交民巷翻开了新的一页。
外国兵营、银行无影踪;三里长街,大厦林立。
这里有最高人民法院、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旅行总社、北京医院,还有一些宾馆、饭店和东单公园。
一条街巷的变化,成了几个时代的缩影,东交民巷就是历史的见证。
二、实施的保护规划2.1现状研究东交民巷保护街区用地现状以办公和居住性质为主,分别占总用地的49.2%和19.1%。
街区内现有北京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文物建筑78幢,历史风貌保护类建筑34幢,它们共同奠定了保护区的异域风貌,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街区整体环境优美,绿化良好,古树参天,现有保护及准保护树木242棵。
其中挂牌树木有88棵。
对东交民巷的充分认识,是保护规划的必要准备。
2.2建筑风貌及建筑质量分析采用建筑风貌和建筑质量两个划分标准,对不同层次的建筑分类。
建筑风貌的划分标准主要为:传统历史文化背景;建筑空间布局与形态;建筑形式。
以此标准将东交民巷的建筑划分为五类:国家及北京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建筑;具有清晰和典型的传统建筑空间布局形态和建筑形式的历史建筑;与传统风貌比较协调的现代建筑;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甚至有破坏作用的现代建筑。
建筑质量的划分标准主要为:建筑主体结构(包括建筑的支撑结构、屋顶、主要墙体等);维护使用及建筑细部(包括门、窗等建筑部件,以及维护使用的状况);市政及生活配套设施(包括供水、排水、电力、煤气、有线电视等)。
以此标准将东交民巷的建筑划分为三类:建筑主体结构完好,维护部件完整,市政设施基本配套齐全;建筑主体结构一般,维护一般,市政设施配套不齐全;建筑主体结构很差,维护使用很差,市政设施不齐全。
2.3保护规划的原则综合考虑城市总体规划、街区历史沿革、目前使用状况等各种客观因素,我们将东交民巷历史文化保护区定性为:高级办公区兼具游览功能,即以机关办公为主(用地占59%),组织风貌视轴,开辟参观流线,强化街区独特的城市景观价值。
2.3.1保持目前以机关办公为主调的高级办公街区。
东交民巷的历史变迁,以及解放后政府机关的迁人,形成街区以办公建筑为主的格局,且在整个北京古都风貌中,嵌人了独树一帜的西洋建筑风貌。
维持以办公用地为主地块性质是适当的,再将用地内一些住户外迁,进一步强调整个街区的性质。
尽管保护区临近天安门广场、王府井大街,地块的经济价值非常高,但从整体社会效益考虑,不宜做商业用地,若建住宅,经济性较差,所以确立为办公性质天然合理。
而且,在调研中办公单位表现了保护传统风貌的很高的积极性,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将十分有利。
维持当前的办公用地的性质是发挥历史街区文化价值的必然结果。
2.3.2组织风貌视轴,开辟参观流线,强化街区独东交民巷的保护应立足发展,而不是封存。
必须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历史地段的文化价值,使其成为国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满足人们与历史文化叙旧的需要。
街区中景观价值较高的建筑多分布在东交民巷道路的两侧,而保密性较强的机关单位多分布在街区中北部,在不影响机关办公的前提下,尽可能把这些有重要建筑遗存的非敏感地段连结起来,并沟通王府井大街与天安门广场两大旅游区域,从而形成‚王府井大街~台基厂大街一东交民巷~天安门广场‛的风貌视轴,展现其历史价值,将游客引人街区。
同时,历史街区的保护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面临沉重的经济负担,仅仅依靠社会支援并非长远之计。
开辟参观路线,引人一定游人,就是为了发挥自身的潜质,创造一定经济效益,使之正常循环,而保护得以持续发展。
鉴于办公属性,市民和旅游者没有机会进人机关单位院内参观游览,但这些建筑的形象、轮廓、甚至远景却时刻显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
如果把这些重要的景观要素合理裁剪,并与街区中的可公开地段的建筑景观相融合,就能组织成不同时段的景观片段和收放有序的空间序列,使游人能够深入街区领受其独特历史风貌,这要比假冒的欧陆风情更有文化内涵。
2.3.316字保护规划总则:维护遗存,疏导新建,整饬街道,再现片段。
追溯近现代东交民巷街区的形成历史、调查该街区长期演变至复杂现状及详细分析当前各种客观条件的基础上,遵照国际、国内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有关规定和经验,提出了16字保护规划总则:维护遗存,疏导新建,整饬街道,再现片段。
历史建筑遗存是街区所体现文化价值的核心,在慎密调研的基础上,划定不同建筑的风貌价值,参照建筑目前的质量状况,针对不同的建筑采取不同力度的维护措施。
例如,对文物建筑做重点维护,对部分质量较差的历史建筑在不改变总风貌的情况下进行改善维护、甚至拆建,以此来维护街区的历史风貌。
对于街区内将来兴建的新建筑和设施,要分两方面加以疏导。
其一,只能在被拆除建筑的地段上或者在维护旧观的开发性修建项目中,做控制性修建;其二,在被拆除的地段上,修建停车空间,减轻街道的交通和停车压力,有效地疏导交通。
针对原有街道体量参差、进退失据、立面杂乱的局面,必须对线性的街道加以整伤。
以若干有历史意义的街道节点为整伤原点,照顾对面、左右辐射、带动全线。
撷取有意义的历史片段,再现街区的历史过程。
历史街区的生成,是一个长期的、具有不同历史时段的过程,各历史阶段在街区的时间坐标上都有其投影。
因此,没有必要全面恢复其所谓的‚最早‛面貌,而应对照街区的不同历史特征和文化价值,依照实际情况和可操作性,适当截取有意义的历史片段,再现街区不同时期的历史风貌。
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规划图2.4风貌整治规划保护区性质、规划总则及实施步骤,分别从中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两方面分析建筑的保护与更新。
2.4.1重点保护区的建筑保护与更新东交民巷重点保护区内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建筑和历史风貌价值较高的保护类建筑。
遵照钱数‚保护遗存的保护总则,区分价值的历史价值和质量状况,采取相应力度的保护措施。
在重点保护区内原则上不再新建建筑,如有必要,须经专家论证,责任规划师许可并报请规划部门批准。
新建建筑应在原址上兴建,或根据史料报复已毁的有意义的历史建筑,在风格、体量、材料等方面也必须有据可依。
同时严格建筑施工工艺的把关。
参照文物保护单位的做法,对各重要道路节点片段做标志牌,通过文字和实物的对照,让游人领略历史文化街区的演变过程和文化内涵。
2.4.2建设控制区的建筑保护与更新东交民巷建设控制区内的建筑以改善类、保留类、更新整饰类居多,局部掺杂文物类和风貌价值较高的保护类建筑,对于文物类和保护类建筑,参照重点保护区中同类建筑的维护整饬方法进行保护;对于改善类建筑,改善其内部设施以适应新的功能,外部基本维持原貌;对于保留类建筑,只做局部的整改,参照相关节点整饰立面,如有必要,也可根据实际决定是否拆除;更新类建筑是较为凸显的问题,虽然质量完好,但体量的差异使其对街区风貌造成很大破获,近期多无拆除的可能,待时机成熟后拆改成体量、风格适宜的建筑。
2.4.3街道格局就是原有各使馆大门15处,现尚存9处,其中3处已不再使用。
从历史资料和现状遗存来看,多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对街区风貌的作用非常重要。
先进街区中仍然存留着一些以前的围墙,较有价值。
然而因东交民巷街区性质的特殊性,街道两侧多为高围墙和铁栏杆所围,且由保安和警卫把守,具有很强的封闭感。
且街道的公共服务设施比较少,店面少且零乱,样式不一,与整条街的风貌特征相去甚远,必须依据各自的情况做全面的调整。
2.5道路交通规划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的需要,东交民巷历史保护区的道路系统将由目前的‚一横两纵‛转变为‚一横三纵‛的格局。
鉴于此,则采取如下措施,及一条横向道路(东交民巷)承担不行为主的风貌动线,三条纵向的道路(规划路,正义路和台基厂大街)承担车行为主的交通动线,这种分别担当不同功能的分向道路系统有利于缓解历史文化保护区中街区风貌与穿越交通之间的矛盾。
另外,目前个别道路的行车和停车状况较差,在交通管理的保障下,尽可能将保护区内的街道停泊车辆转移、疏导,是道路通畅。
东交民巷:现状道路路面条件较好,但缺少公共停车场,使得大部分车辆停靠在路边,一方面影响了道路的通畅,另一方面也影响了街道景观。
同时,人行道相对较窄,对达成以后景观道路的目标的需要还无法满足。
因而在保持原道路红线宽度不变的情况下,适当拓宽人行道的宽度,以满足人流参观和休息的需要,缩窄后的车行道做交通管制处理,仅允许相关单位的车辆通行,及时解决目前的占道停车的问题,将车辆分散停放在各单位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