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课程标准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国际贸易实务
【学时学分】64
【适用专业】物流管理
一、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是在市场营销、物流概论、管理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
其功能在于让学生能运用国际贸易的理论和技能。
2.课程任务
本课程是将国际贸易实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3.课程衔接
本门课程是国际贸易实务,是在市场营销、物流概论、管理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后续课程有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课程。
二、课程教学目标
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通过以情境化、项目化为特色的实践教学,将本课程专业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
具体目标如下:
1、掌握常用的国际贸易术语。
2、掌握商品的质量、数量、包装等合同条款。
3、掌握国际货物运输的方式、组织及运输单据的制作。
4、掌握国际货运保险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5、掌握商品及格条款的内容。
6、掌握国际贸易结算方式及流程。
三、课程设计
四、课程考核
1、过程考核与最后综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2、每个项目完成后进行项目单元测试根据学生提交的纸质版材料给学生打分,做为平时成绩,占40分。
3、期末综合考核,满分60分。
五、学习资源
多媒体教室上课。
六、其它
1.本课程标准由物流教研室编写
2.执笔:崔大巍
3.审核:
4.时间:2015年12月1日。
国际贸易课程标准(物流管理专业)
《国际贸易》课程标准编制单位:国贸教研室编制时间: 2013年9月1日执笔者:江卫华教研室主任:审核人:系(部)主任: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码 A 课程名称国际贸易授课学期 2考查\课程性质专业课总学时48 学分 3 考核方式非试卷适用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二、课程性质及定位(一)课程性质对于物流管理专业来说,本门课程是该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其先修课程是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物流管理基础等课程。
后续课程是国际货运代理、海关通关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课程。
(二)课程定位依据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确立本课程的课程定位:即依据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明确主要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素养,从而确立学习领域,确立通过哪些项目和任务来完成这些学习领域。
物流管理专业学习国际贸易课程主要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包括:基础岗位-业务助理、跟单助理、单证员等,发展岗位-业务主管、高级跟单员、高级单证员主管等,拓展岗位-业务经理、报关员、客服经理。
本课程需要训练完成以上岗位所需的各项能力,重点培养学生从事国际贸易工作的能力,即国际贸易认知能力、国际贸易分析能力、国际贸易战略能力、国际贸易策略能力、国际贸易管理能力。
为学生学习专业奠定国际贸易基础或拓展学习增加国际贸易“元素”,进而促进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三、课程设计思路(一)总体设计原则根据国际贸易工作岗位提炼课程能力目标;根据工作过程确定学习领域;通过若干项目、任务训练达成工作的能力。
(二)课程设置依据根据学院的办学定位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设置本门课程的必要性;物流管理专业确定本门课程为专业必修课。
(三)课程模块的编排国际贸易课程的主要学习模块及学时分配序号项目(模块)名称学时1 国际贸易岗位和素养 42 国际贸易基本知识 63 国际贸易核心技能344 国际贸易创新模式 4合计48(四)教学组织的思路本课程采取项目化模式组织教学,根据国际贸易的主要学习领域来设计完成学习领域需要进行的项目和任务。
《国际贸易》课程标准(现代物流)
《国际贸易》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国际贸易二、课程性质、学分、课时本课程是现代物流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主要内容包括:贸易术语,运输与保险知识,合同条款与作用,国际磋商与价格核算,进出口贸易种类,经销与代理知识,支付方法与索赔方法,贸易争端解决和仲裁等。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现代物流高级技工专业。
本课程40学时,计2.5个学分。
(其中理论20学时,实操20学时)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以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确定课程目标;以职业能力为依据,工作任务为线索来确定课程内容;以典型任务为载体,围绕任务的解决来设计教学活动,融“教、学、做”为一体,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职业岗位要求,设计考试标准和方式。
四、课程教学目标通过对国际贸易基本概念、原理及总体框架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础知识。
国际贸易实务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运用。
通过学习,要求既熟悉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又掌握一定的从事国际贸易业务的操作技能。
具体包括:1.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2.掌握系统的、实用的进出口业务的基本知识;3.能选择的合适的方式在国际市场寻找潜在客户;4. 能够基于商品和潜在客户进行商务洽谈并订立完整的合同;5. 能够按照合同履行相应的进出口行为;6.能够在合同履行之后顺利的完成交单结汇过程;7.具有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五、课程内容与项目学习目标六、课程考核办法本课程为学期考试课,采用百分制形式计分。
该课程考核内容与所占比重如下表:七、课程建议(1)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示范,学生训练互动,学生提问与教师解答、指导有机结合,教、学、做三位一体,学中做、做中学,不断提高学生业务技能;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情境教学,以工作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充分利用基地各种设备和软件,应用多媒体、投影、网络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并充分发挥其功能,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流程及业务要点(2)教材建议:《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程》,高职高专规划新教材编审委员会组编主编-何翔,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
国际贸易 课程
国际贸易课程(实用版)目录1.课程简介2.课程目标3.课程内容4.课程教学方式5.课程评价正文1.课程简介国际贸易课程是一门涉及全球经济贸易领域的课程,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政策、法规以及实务操作。
通过学习国际贸易,学生可以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了解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规律,为我国国际贸易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2.课程目标国际贸易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政策和法规;(2)熟悉国际贸易实务操作,包括合同签订、支付方式、运输、保险等方面的知识;(3)具备一定的国际贸易分析与决策能力;(4)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国际贸易职业道德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3.课程内容国际贸易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包括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等;(2)国际贸易政策与法规:涉及关税、贸易壁垒、贸易管制等方面的政策和法规;(3)国际贸易实务:包括合同签订、支付方式、运输、保险等方面的知识;(4)国际贸易分析与决策:包括国际贸易竞争力分析、贸易结构优化等方面的内容。
4.课程教学方式国际贸易课程采用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课堂讲授:教师通过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传授国际贸易相关知识和技能;(2)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贸易操作、实习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3)研讨与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小组研讨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5.课程评价国际贸易课程的评价主要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等。
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期末成绩主要通过期末考试、课程论文等方式进行评价。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标准报关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五年制高职外贸类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
本课程整合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及国际贸易实务内容,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外贸行业相关职业岗位高等应用性人才所必需的国际市场调研、贸易磋商、合同订立、合同履行等职业技能。
本课程是报关、报检、外贸跟单、运输、国际商务单证制作等岗位操作课程的前续基础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本《课程标准》提出了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岗位职业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的灵活性,通过拓展知识的学习,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倡导探究性学习,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外贸业务操作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S)课程设计思路•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该课程以形成国际贸易交易准备、合同订立、合同履行等能力为基本目标,围绕岗位工作任务需要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实践中、在工作任务中有针对性地掌握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就业能力。
•课程项目及模块选取的基本依据是外贸岗位业务流程,强调职业岗位所特有的内在工作任务逻辑关系,而非知识关系。
•依据各学校项目的内容总量及在课程中的地位分配各学习项目的课时数。
课程总学时为108节,学分6分。
二、课程目标通过任务引领的项目活动,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应用性人才所必需的国际贸易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合作的职业精神。
•知识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理会国际贸易活动的基本业务流程、理会与国际贸易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惯例、掌握国际贸易活动各环节各基本工作要求、内容及方法等基础知识。
《国际贸易》课程标准
《国际贸易》课程标准学院:教研室:课程名称:国际贸易课程代码:执笔人:审核人:年月日《国际贸易》课程标准课程编号:03022111 课程名称:《国际贸易》适用专业:商务英语教学模式:讲授先修课程:无后继课程:《外贸单证理论与实务》计划学时:32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为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国际贸易基本知识和理论,为培养高端外贸人才的培养目标服务,以系统讲授的方式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的外贸业务能力,为后续课程《外贸单证理论与实务》打下外贸专业知识方面的基础。
二、课程设置与设计思路该课程是依据“商务英语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外贸业务工作项目设置的。
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课程设计以外贸业务的开展为线索来进行。
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三、课程目标总目标:通过介绍国际贸易知识,使学生了解国际贸易;引导学生学习国际贸易,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基础知识,训练学生外贸业务,使学生具备初步外贸业务能力,形成外贸业务素养。
分目标:四、课程内容第一单元1.基础性内容外贸公司的设立程序和组织架构,熟悉外贸产品的方法并了解产品信息的各种渠道,寻找供应商和客户的渠道和方法。
2.提高性内容建交函的内容和格式。
3.拓展性内容企业注册资本。
第二单元1.基础性内容《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中各种贸易术语的内容和作用;出口价格构成及出口成本、费用、利润的基本核算方法;交易磋商的程序和方法、报价单的内容,发盘的内容和格式;还价核算的基本方法;还盘函和接受函的内容和格式。
2.提高性内容出口价格构成及出口成本、费用、利润的基本核算方法。
2024版《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标准
•课程概述与目标•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国际贸易实务•国际服务贸易与技术贸易•跨境电子商务与数字贸易•课程总结与展望课程概述与目标课程背景与意义01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日益频繁,掌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知识对于培养国际化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02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实务知识,提高其在国际经贸领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0102 03知识目标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理论、政策和实务知识。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国际贸易问题,具备从事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树立正确的国际贸易观念和价值观。
课程目标与要求国际贸易理论包括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现代贸易理论等。
国际贸易实务包括贸易术语、合同订立、运输与保险、货款结算等。
国际贸易风险管理包括汇率风险、政治风险、信用风险等的管理与防范。
国际贸易概述包括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分类、发展历程等。
国际贸易政策包括关税政策、非关税壁垒、贸易自由化等。
国际服务贸易与技术贸易包括国际服务贸易的概念、分类、发展趋势,以及技术贸易的方式、知识产权保护等。
010203040506课程内容与结构国际贸易理论古典贸易理论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强调各国在生产特定产品时具有绝对优势,通过自由贸易可实现互利共赢。
比较优势理论由大卫·李嘉图发展,指出即使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不具备绝对优势,仍可通过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从而从国际贸易中获益。
新古典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提出,认为各国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在自由贸易条件下,通过商品和要素的流动,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将趋于均等化。
新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解释相似国家之间同一产业内产品的贸易现象,强调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和消费者偏好对贸易的影响。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标准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国际贸易实务适用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电子商务课程学时/学期/学分:72/2/4一、课程性质《国际贸易实务》是商贸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课程,也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职业核心课程之一。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外贸基础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开拓国外客户的方法、熟悉价格构成、与客户联系及磋商合同条款、订立合同及履行合同。
同时能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外贸函电》《外贸单证》《报关实务》打下业务基础。
二、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门课程,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应达到以下目标。
1. 知识目标(1)了解外贸业务员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2)了解进出口业务的工作流程和发展趋势。
(3)掌握贸易术语的含义、买卖双方的基本义务和风险划分。
(4)了解并掌握订立品名、品质、数量、包装条款应注意的事项。
(5)了解运输、运输保险的基本知识并掌握提单的应用。
(6)理解各种支付方式的含义,业务流程,并理解各种支付方式的风险和风险防范措施。
(7)了解有关商检、索赔、不可抗力、仲裁的基本概念。
(8)了解磋商的过程和履约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2. 能力目标(1)能利用网络平台开拓国外客户。
(2)能根据不同的贸易术语核算价格并灵活报价。
(3)能根据具体的业务制定包装条款并计算毛重,体积。
(4)能根据商品的具体情况正确确定货柜类型和数量,熟练计算运费及保险金额,保险费。
(5)能根据具体业务进行成本核算及盈亏核算。
(6)能结合业务的自身特点和当事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一种支付方式或优化组合支付方式。
(7)能根据磋商的结果订立一份正式的合同或确认书。
3. 素质目标(1)具备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
(2)具有遵纪守法的意识。
(3)具有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
(4)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具有创新精神。
三、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以外贸业务员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切入点,从合作企业获取真实的业务资源,从教学角度出发,重新设计仿真出口业务项目,以磋商和履行合同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
《国际贸易》课程标准
《国际贸易》课程标准
《国际贸易》是一门关于重要商业现象的重要课程,主要是学习特定标准倡议及用于企业组织跨国并购和交易的实践知识。
此外,该课还结合现实世界经济问题,讨论政府政策对其贸易有何影响,以及国际贸易的特性和实践会引发的社会经济变化。
《国际贸易》的模块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1.商业实践:探究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以及国际商业活动的
现代化理论和实践技巧。
2.管理经验:学习国际经济管理和贸易领域政策的使用,并了
解这些政策如何影响竞争力和交易方式。
3.研究领域:着眼于全球商业格局,分析各个地区的国际贸易,包括其结构、性质、内容和流程。
4.国际贸易法:讨论外国政府对外商的规定和要求,以及由此
可能导致的贸易交易中的法律问题和合同问题。
5.经济学:介绍全球贸易格局的理论基础,包括主要交易中心
及其和贸易政策的联系,以及影响全球经济结构的各国经济政策。
《国际贸易》最大的价值在于,学习者可以对运营全球贸易的
各个部分有更充分的理解,并熟悉市场模型,以改善跨国贸易的绩效。
并且,学习者还可以根据跨国贸易的法律法规,使用各种贸易机制,从而提高贸易的效率和透明度。
同时,学习者还可以为组织参与国际市场活动改善政策,提升其可持续性和竞争力。
《国际贸易》课程标准
附件3:课程标准模板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国际贸易》课程标准编写人:魏建钢审核人:*** 审定单位:财信系会计教研室编写日期: 2010年 6月1.课程性质和设计思路1-1课程性质:1-1-1课程的地位与作用本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一门公共选修课,主要是讲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与贸易的经济分析。
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了解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模式、国际贸易利益,了解国际贸易的各种经济效应、国际贸易政策的演进和国际贸易的国际协调问题。
通过学习,使学生充分了解国际贸易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国际贸易发展经济。
通过对外贸行业,特别是本地区中小外贸企业人才需求调查,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主要培养面向中小型涉外工贸企业的外贸业务及进出口跟单、外贸单证制作兼货代、报关报检等工作岗位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国际贸易》课程为会计专业构建以中小型涉外工贸企业进出口业务链为主线的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适应中小型涉外工贸企业进出口业务岗位为主的职业岗位能力。
本课程的作用是:《国际贸易》是会计专业学生了解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和知识的一门重要课程,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日益高涨的今天,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已成为国际分工体系的一部分,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与GDP之比)已超过70%,远高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很显然,每个中国大学生、特别是经济和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当学习掌握一定的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对时刻影响着我们经济生活的对外贸易活动给予更多的关注,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分析有关社会经济现象。
本课程以国际经济学为基础,分析研究国际商品和服务贸易与国际要素流动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可以对国际贸易产生、发展和目前运作机制以及影响国际贸易的相关因素和内外条件有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
有利于广大学生进一步学习涉外会计知识,同时也会该专业学生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国际贸易与实务》课程标准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国际贸易与实务》课程标准1.课程说明《国际贸易与实务》课程标准课程编码〔〕承担单位〔外国语学院〕制定〔〕制定日期〔2022.9 〕审核〔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日期〔〕批准〔二级学院(部)院长〕批准日期〔〕(1)课程性质:本门课程是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必修课程。
(2)课程任务:主要针对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员、跟单员等岗位开设,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岗位的报价、成本核算、跟单等能力,要求学生掌握进出口业务工作的基本环节,掌握外贸合同的各项交易条件,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合同条款的谈判及外贸合同的签订与履行工作,同时对违反合同的现象能预先防范并能妥善处理好索赔、理赔工作方面的基本技能。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商务礼仪,后续课程有商务单证实训,pocib创业课。
2.学习目标(1)总目标本课程通过授课、实训等教学环节,使学生能掌握进出口业务工作的基本环节,掌握外贸合同的各项交易条件,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合同条款的谈判及外贸合同的签订与履行工作,同时对违反合同的现象能预先防范并能妥善处理好索赔、理赔工作,掌握国际上一些通行的惯例和普遍实行的原则,以便按国际规范办事,在贸易做法上加速同国际市场接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2)分目标①、道德目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及我国对外贸易各项方针政策,维护祖国和平统一。
②、知识目标具有从事国际贸易专业必需的贸易基础知识,掌握国际贸易实务应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理解国际贸易各环节操作应用的实现过程。
③、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必须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及方法,而且应学会分析和解决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
具体要求是:熟悉国际贸易惯例;具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一般认识能力;具有贸易谈判、价格及佣金的计算并根据合同缮制发票、箱单、汇票等相关单证具体操作能力,并能取得制单员、货运代理等相关的资格证书。
④、素质目的具有从事对外贸易专业所必需的贸易理论及实务操作应用的素质,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从事国际贸易活动中所涉及的如贸易的洽谈、合同、发票、箱单及汇票等相关单证的缮制;具有继续学习、能独立获取新知识能力,具备分析和解决国际贸易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国际贸易学》课程标准
《国际贸易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国际贸易学是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分支,旨在研究国际间商品、服务和资本流动的规律、机制和影响。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政策和实践操作,具备分析国际经济关系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具体化1. 知识目标: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理论、政策、规则和趋势;熟悉国际贸易实践中的常见问题,如贸易保护、贸易摩擦、区域经济一体化等。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国际贸易理论分析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具备跨文化交流和谈判的能力,能够与不同国家的贸易伙伴建立合作关系;能够熟练运用国际贸易规则和法律法规,维护企业利益。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关注和敏感性,树立全球视野和开放思维;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职业道德和诚信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操守。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1. 国际贸易理论:介绍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等基本理论,分析不同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2. 国际贸易政策:阐述自由贸易、保护贸易、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政策类型,分析政策实施的影响和效果。
3. 国际贸易实践:介绍国际贸易规则(如WTO、自由贸易区等)、国际贸易实践中的常见问题(如贸易摩擦、贸易制裁等)及应对策略。
4. 案例分析: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实践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
5. 实践操作:要求学生进行模拟贸易操作,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课堂讲授:采用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学的理论知识。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3.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加实习、参观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的实践操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4. 网络教学:建立课程网站,提供教学资源和学习支持,方便学生随时学习和复习。
五、课程评估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占总评分的30%。
国际贸易 课程标准
《国际贸易》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国际贸易课程编号:c21404学分:4学时: 72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电子商务二、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国际贸易教学基本要求》确定的课程内容,注重有关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传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努力使学生具备从事国际商务工作所必须的国际贸易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打下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和理解国际贸易基础理论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政策。
系统全面的介绍了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政策;跨国公司、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
希望学生认识理解国际经济发展的原因与趋势(包括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
(一)知识目标1.了解国际经贸变化发展趋势、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2.理解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国际贸易主要政策与措施。
3.掌握国际贸易惯例和国际贸易法律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国际贸易合同的商定,并掌握进出口业务的具体操作流程。
(二)能力目标1.充分认识到国际贸易知识对于本专业工作岗位的基本需求,认识到国际贸易对于世界经济的重要性,认识到对外贸易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2.能够全面掌握进出口业务流程。
3.会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业务中的案例,特别是争议和违约案例。
(三)素质目标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具有忠诚、守信、求实创新、服务奉献的敬业精神,勤奋好学、热爱专业、吃苦耐劳、有事业心和责任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团队意识,良好的学习观念。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一)课程设计思路1.教学内容设计思路本课程内容方面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客服岗前准备,共20学时;第二部分:客服销售技能,共22学时;第三部分:售后服务,共18学时;第四部分:客户关系管理,共12学时。
2.教学组织设计思路课程设计若干工作任务,对应具体学习性工作任务,灵活运用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国际贸易课程说明
际贸易中的比重也在提高。 最后, 这一时期,
农产品, 特别是谷物贸易大量增加, 一些发达国
家, 如美国、澳大利亚由于其大规模生产的优势, 也加入谷物出口国家的行列, 扩大了谷物可贸易
量和实际贸易量。
32
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的变化
第一次产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因而英国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 到19世纪
中期, 随着其他国家, 如美国、德国等国经
加了2.1倍, 制成品贸易增加了2.2倍。制成
品贸易中, 纺织品所占比例持续下降, 金属
产品的比例持续上升, 化学产品、纸张、木
5
第一章 导论
序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二节 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概念
6
开放经济
➢ ➢
多资了开 的源更放 财,大经 富能的济 吗给市使 ?各场各
国和国 带更拥 来多有 更的
界开 成放 为经 “济 地使 球我 村们 ”的
世
7
开放的中国与世界经济
➢ How China runs the World Economy?
31
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机器大工业建立和发展以后, 机制纺织品,
特别是棉纺织品成为欧洲大宗出口产品, 成为19
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大宗工业
原料成为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 棉花、生
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
品的出口。另外, 这一时期, 机器设备、金属制
成品如机车、铁轨、蒸汽机、矿山机械等, 在国
国家联系起来, 使得国家之间的贸易具有了 “世界”的概念。 地理大发现后, 各国资源条件的差异使得国际流 通中的商品种类和数量急速增加, 贸易的扩大 促进了专门为交换而进行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国家之间商品价格的差异而产生的巨大利润进 一步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3:课程标准模板
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国际贸易》课程标准
编写人:魏建钢审核人:*** 审定单位:财信系会计教研室编写日期: 2010年 6月
1.课程性质和设计思路
1-1课程性质:
1-1-1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一门公共选修课,主要是讲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与贸易的经济分析。
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了解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模式、国际贸易利益,了解国际贸易的各种经济效应、国际贸易政策的演进和国际贸易的国际协调问题。
通过学习,使学生充分了解国际贸易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国际贸易发展经济。
通过对外贸行业,特别是本地区中小外贸企业人才需求调查,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主要培养面向中小型涉外工贸企业的外贸业务及进出口跟单、外贸单证制作兼货代、报关报检等工作岗位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国际贸易》课程为会计专业构建以中小型涉外工贸企业进出口业务链为主线的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适应中小型涉外工贸企业进出口业务岗位为主的职业岗位能力。
本课程的作用是:
《国际贸易》是会计专业学生了解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和知识的一门重要课程,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日益高涨的今天,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已成为国际分工体系的一部分,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与GDP之比)已超过70%,远高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很显然,每个中国大学生、特别是经济和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当学习掌握一定的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对时刻影响着我们经济生活的对外贸易活动给予更多的关注,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分析有关社会经济现象。
本课程以国际经济学为基础,分析研究国际商品和服务贸易与国际要素流动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可以对国际贸易产生、发展和目前运作机制以及影响国际贸易的相关因素和内外条件有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
有利于广大学生进一步学习涉外会计知识,同时也会该专业学生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1-1-2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会计专业学生的公共选修课,开课的主要目的是拓宽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会计的涉外性已不用置疑。
该课程开设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是学习会计其它课程的基础。
其后续课程是《国际结算》、《国际投资》、《电子商务》、《外贸会计》等。
1-2设计思路:
1-2-1课程设计总体思路
为会计职业学生拓宽知识、提高文化素养为目的来设计本课程的教学思路与理念,《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坚持以国际贸易系统理论为基础,增加大量的合作交流成果,注重案例分析。
强化技能训练,培养会计岗位职业的能力。
该课程开设在第一学期,包括三大块内容,第一部分是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重点介绍国际贸易的形成和发展,国际分工及其国际贸易理论;第二部分是国际贸易政策。
包括关税和非关税政策;第三部分是当今国际贸易中的主要问题,包括世贸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内容。
按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收集资料——课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教学,培养学生适应会计岗位的知识需要和工作能力。
1-2-2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会计职业素养为基础,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会计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和前后续课程的衔接,参照会计职业资格标准,以必需够用为度,统筹考虑和选取教学内容。
体现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的需要,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采用案例分析和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教学,注重课前资料收集和课堂分析研究,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具体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案例剖析能力、思维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不断自我更新知识能力。
1-2-3课时安排说明
《国际贸易》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每周2课时,共计34课时,其中理论教学28课时,实践教学6课时。
2.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有助学生了解国际贸易从业人员的基本素养和要求,明确职业岗位工作的努力方向;有助学生对企业从事国际贸易能力的分析,正确判断国际贸易形势,把握国际贸易动态;具备对国家宏观外贸政策措施的分析和运用能力及政策措施调整的预见能力;熟悉进出口贸易业务流程和国际贸易规则,具有处理国际贸易过程中纠纷等相关贸易问题的能力。
3.课程内容与要求
4.课程实施
4-1教材编写或选用
(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或选用教材
(2)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以国际贸易岗位业务的各项任务为主线,结合涉外会计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合理安排教材内容。
(3)教材在内容上应既实用又开放,注重国际贸易技能训练,在形式上应适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文字表述要深入浅出,内容展现应图文并茂。
建议选用教材:
(1)黎国英,张新亚(主编),《国际贸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08
(2)吕玉花,涂玉华(主编),《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立新会计出版社,2008.08
4-2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注重启发性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案例剖析和小组讨论。
主要采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进行教学,加强安全分析,提高教学效率。
(1)突破传统的定性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借鉴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将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是要强调结合中国对外经贸事业发展的实际,强调将理论分析同中国对外开放实践的紧密结合;
(2)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深入剖析各种典型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把握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与理论联系实际的重大意义;
(3)广泛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国际贸易知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鼓励每个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在不同观点的争论和碰撞中深入理解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原理、国际贸易政策的灵活运用和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的国际经济形势以及应该采取的对应措施;
(4)大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启动网络课程,利用互联网的信息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通国际贸易课程电子邮箱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网上交流。
4-3教学评价
(1)突出过程评价与阶段(以工作任务模块为阶段)评价,结合课堂提问、训练活动、阶段测验等进行综合评价。
(2)强调目标评价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引导学生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3)评价时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在评定时给予鼓励。
本门课主要考察学生是否具有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检测学生的账务处理的能力。
具体课程考核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以职业资格认证为参照标准,知识、能力、素质考核并重,全面改革“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建立全程化考核评价体系。
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占60%,期末考试成绩占40%。
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平时出勤及课堂提问(10%)、课外作业及阶段性项目实训(30%)、单元技能考核(20%)等综合评定。
4-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4-1教辅材料如教材、案例、习题集、试题库等
参考书目:
(1)《国际经济学》薛敬孝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国际贸易》张作乾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
(3)《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兰莆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4)《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王斌主编,立新会计出版社,2008年
(5)《国际贸易》张锡嘏、唐宜红编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年
(6)《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国际贸易专辑)
(7)《国际商报》等经济贸易类报刊杂志
(8)《国际贸易》何元贵主编,卢立岩、廖力平副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
4-4-2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
(1)积极组织教师开发教学素材,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如教学材料、实验方案、教学论文、课件、图片、录像带、幻灯片、学生优秀作业和小论文等,形成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2)发挥师生的信息源作用,建立稳定的信息交流渠道,如讨论会、校园墙报、广播站、学生刊物等。
4-4-3网络资源
参考网站:(1)国研网: (2)中国经济信息网: (3)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4)商务部: (5)商务部WTO 咨询网: (6)联合国贸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