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安徽花鼓灯优质基因的传承与保护

国际影响力与传播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演出市场萎缩: 传统演出市场 的萎缩,影响 花鼓灯的传承
和保护。
保护措施不足: 当前保护措施 不够完善,难 以满足花鼓灯 传承和发展的
需求。
04
安徽花鼓灯的保护措施
章节副标题
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为花鼓灯传承提供支持 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花鼓灯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花鼓灯的保护,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对花鼓灯传承人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鼓励其开展传承活动
间舞蹈。
发展历程:安徽 花鼓灯在不同的 历史时期有着不 同的表现形式和 风格特点,不断 吸收各种艺术元 素,逐渐完善和
发展。
传承方式:安徽 花鼓灯的传承方 式主要是口传身 授,通过老一辈 艺人的言传身教, 将技艺传承给下
一代。
保护措施:为了 保护和传承安徽 花鼓灯这一非物 质文化遗产,政 府和社会各界采 取了多项措施, 如建立传承基地、 组织演出活动等。
添加标题
推广花鼓灯文化:通过举办花鼓灯艺术节、巡回 演出等方式,提高花鼓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 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添加标题
培养年轻传承人:通过设立奖学金、举办培训班等 方式,鼓励年轻人学习花鼓灯表演技艺,为传承事 业注入新鲜血液。
添加标题
加强国际交流:与国际文化组织、艺术机构开展合 作,将花鼓灯推向世界舞台,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

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安徽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之地,太和清音便是其文化成果之一。
清音是指传统戏曲中的一种唱腔形式,太和清音更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清音艺术形式。
作为安徽省地方戏曲的代表之一,太和清音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也是安徽省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太和清音的传承和保护却面临着诸多挑战。
太和清音起源于安徽省太和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太和清音以其音色纯正、旋律高峰、情感真挚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从古代的民间艺人到现代艺术家,太和清音一直是一项闪耀于安徽文化之中彰显艺术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和清音的音调婉转柔和,具有均衡的声音,既准确又清晰,是许多传统戏曲的主要演唱方式之一。
其独特的味道,不仅因为旋律的高潮和分明,而是由于其艺术表现的生动和感人的情感所表现出的魅力而闻名。
然而近年来,太和清音的传承和保护却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随着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在这一大背景下,太和清音还需要面对着来自新的时代和娱乐形式的竞争和冲击。
传统戏曲在电视、电影、音乐和互联网等方面面临新型的生命周期冲击,精品艺术的知名度不断缩小,艺术生产的市场化也呈现出不良的趋势。
这一方面突显了文化传承体系的脆弱,另一方面也促使当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效融合。
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和保护需要政府、公益机构和社会力量的相互作用。
太和清音不仅应该得到当地政府的严格保护和推广,还应该加强各地学校和组织的艺术教育。
如太和县政府就加强了对戏曲文化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推广,通过文化艺术馆、文化广场、剧场等公共平台,提高了太和清音的传播率,使更多人了解并喜爱太和清音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政府也应该组织专业人士研究整理太和清音的内容和历史,制作书籍和视频,用多种视听形式向公众介绍和向后人传承这一艺术瑰宝。
除了政府和公益机构的支持外,社会力量也可以为太和清音的传承和保护做出积极贡献。
安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安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们世代相传的各种非物质性的文化传统,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庆典、口述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戏曲、杂技、曲艺、饮食习惯、手工艺技艺等。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对于增进民族团结、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文化自信心、维护多元文化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安徽作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拥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下将介绍其中几个代表性的项目。
一、徽剧徽剧是我国著名的地方剧种之一,起源于安徽省的徽州。
徽剧在戏曲艺术中独树一帜,其音乐曲调独特,剧本细腻,艺术表演精湛。
徽剧以细腻、文雅著称,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和丰富多变的表演形式吸引了无数观众。
它不仅是安徽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对全国的戏曲艺术有着重要影响。
二、花灯花灯是安徽省著名的传统民间艺术,源于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合肥。
花灯采用竹子、彩纸、丝绸等材料制成,形状各异,五光十色。
每年的农历元宵节,合肥会举办盛大的花灯展览,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
花灯制作非常精细,讲究色彩与造型的结合,堪称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之一。
三、西施故乡祭祖活动西施故乡祭祖活动是安徽省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举行。
西施故乡是安徽省绩溪县,而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出生于绩溪。
西施故乡祭祖活动是绩溪县举办的规模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非遗项目之一,也是对西施的最高礼仪与纪念。
活动期间,全县上下,男女老少,均参与其中,表演各种节目,祭拜祖先,以此纪念西施。
四、皖南民歌皖南民歌是安徽省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古老的民间音乐形式。
皖南民歌的歌词以丰富多彩、贴近生活为特点,常以情感表达为主要内容。
他们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歌颂人民的幸福生活,以及对家乡的深深热爱之情。
皖南民歌被公认为是中国民间音乐的珍宝,广泛流传于宝山、岳西、铜陵等地区。
五、造纸技艺造纸技艺是安徽省传统的手工艺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徽州地区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徽州地区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徽州地区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南部,是一个充满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的地方。
作为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重要代表之一,徽州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其中包括徽派建筑、徽派绘画、徽派医药、徽剧等多个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徽州地区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对于传承和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尊重,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对于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需要加强人才培养。
随着现代工艺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传统手工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需要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培养一批对传统手工技艺热爱和有传承意识的人才,通过学习和实践,让这些手工技艺得到传承和发展。
还可以通过设立相关专业课程和奖学金项目,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中来。
加强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和挖掘工作。
通过对徽州地区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和挖掘工作,可以收集整理传统手工技艺的相关资料和文献,建立相关档案和数据库,为后续的传承和发展提供重要的资料和参考。
还可以通过举办传统手工技艺展览、交流活动等形式,宣传和推广传统手工技艺,提高社会对传统手工技艺的重视程度,促进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
通过加强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大对传统手工技艺的扶持和保护力度。
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进行规范和指导,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力,加大对传统手工技艺保护工作的支持力度。
还可以通过提供相关的经济和政策支持,鼓励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者进行技艺传授和研究工作,提高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和传承的积极性。
通过加强社会参与和民间组织的建设,促进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可以通过加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力量,提高社会对传统手工技艺的认可度和认同感,为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支持。
还可以通过建立相关的传统手工技艺保护组织和协会,为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为便利的平台和机会。
基于互联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花鼓灯的保护与传承

基于互联网+的安徽花鼓灯保 护与传承策略与建议
加强政策支持,推动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
制定相关政策:政府应制定针对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 明确保护范围、责任主体和具体措施。
完善法律法规: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明确互联网+时代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地位和权益保障。
加强资金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和推广工作。
建立合作机制:加强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互联 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鼓励社会参与,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与传承机制
政府层面:制 定相关政策, 提供资金支持, 加强监管和评
估
企业层面:参 与开发文化产 品,推广安徽 花鼓灯品牌, 实现商业化运
基于互联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徽花鼓灯的保护与传承
汇报人:
单击输入目录标题
安徽花鼓灯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互联网+时代对安徽花鼓灯保护与传承的挑战与 机遇
基于互联网+的安徽花鼓灯保护与传承实践
基于互联网+的安徽花鼓灯保护与传承策略与建 议
添加章节标题
安徽花鼓灯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安徽花鼓灯的起源与发展
互联网+时代对安徽花鼓灯保护与传承的挑战与机遇 创新模式: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创新模式:社交媒体传播与推广 创新模式:跨界合作与融合发展 创新模式:线上线下互动体验
基于互联网+的安徽花鼓灯保 护与传承实践
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广安徽花鼓灯的实践案例
建立安徽花鼓灯 官方网站:展示 安徽花鼓灯的历 史、文化、艺术 特色和传承成果, 吸引更多人关注 和了解。
略谈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

略谈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安徽省太和清音源于太和县,是中国音乐文化中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
太和清音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凭借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安徽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文化的冲击,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太和清音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加强对太和清音的宣传与传承,加大文化扶持力度,注重创新与保护相结合,共同努力,让太和清音这一瑰宝得到更好地传承和保护。
太和清音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元明清时期。
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种由乐器、声乐和舞蹈结合而成的综合性表演形式。
太和清音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音乐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态。
清音的旋律优美悠扬,表现了太和清乐人对生活、对美好的追求,集中体现出古老的民族情感和智慧。
从音乐舞蹈、唱腔表演到舞台布景,每一个环节都融合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展现了太和清音的独特魅力。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太和清音逐渐失去了传统的市场优势,曾经繁荣的文化形态也渐行渐远。
随着现代音乐文化的冲击,太和清音没有被更多的年轻人所了解和喜爱,导致其传承和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传承和保护太和清音的工作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要加强对太和清音的宣传与传承,首先要深入挖掘太和清音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太和清音,让太和清音成为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开展太和清音的传统教育工作,培养一大批太和清音的传承人才,让太和清音得以传承下去。
要在学校和社区开设太和清音的课程,让更多的青少年接触和学习太和清音,为太和清音的传承和保护奠定坚实基础。
加大文化扶持力度也是保护太和清音的重要举措。
政府和相关社会机构要加大对太和清音的扶持力度,加大投入,支持太和清音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打造太和清音的宣传平台,让太和清音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要加强与国际文化交流,将太和清音推向国际舞台,让更多的外国朋友了解和喜爱太和清音,为太和清音的传承和保护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略谈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

略谈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安徽省太和县清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太和清音源于明代,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富有地方特色的曲调,在传承与保护方面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太和清音的传承存在着一些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青年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有所降低,太和清音的传承面临着断代的风险。
由于清音演唱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并且演唱时需要用到口技和响指等特殊技巧,这对继承人的要求较高,也制约了传承的延续。
太和清音的保护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清音的传承主要以口传为主,没有固定的谱曲和歌词记录,导致一些曲调和技巧无法有效地传承下来。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和文化消费的变化,对太和清音的关注度和保护力度也有所下降。
针对太和清音的传承和保护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要加强太和清音的宣传与推广。
可以利用新媒体和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将太和清音的优秀表演视频在网络平台上发布,扩大其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传承和保护中来。
可以组织太和清音的培训班和比赛,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学习和参与其中。
通过专业培训和比赛,提高太和清音传承人的技能水平和传统意识,培养更多的接班人。
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对太和清音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可以加大经济投入,建立太和清音的专门保护机构和基地,提供良好的学习和传承环境。
加强对太和清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确保太和清音获得更好的保护。
要提高社会对太和清音的认知和关注度。
可以组织太和清音的演出和巡回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品味太和清音的魅力,增强大众对太和清音的保护意识。
太和清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传承与保护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通过加强宣传推广、加大培训和保护力度、提高社会关注度等措施,可以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太和清音,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新时代背景下凤阳花鼓的传播与传承

新时代背景下凤阳花鼓的传播与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与传承。
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凤阳花鼓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戏曲表演形式,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凤阳花鼓在当今社会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凤阳花鼓的传播与传承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有效地推动凤阳花鼓的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传承与发展相统一,成为了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凤阳花鼓的传播与传承,以期能够为保护和发扬这一传统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凤阳花鼓的历史渊源凤阳花鼓,起源于安徽省凤阳县,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唐代。
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包括鼓、舞、唱、做,加上丰富的表演服饰和道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凤阳花鼓不仅在音乐上有特色,其舞蹈形式也是独具风格,代表着一种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积淀。
凤阳花鼓曾经是皇宫宴会的专场表演,也是民间庆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地深受人们喜爱。
二、凤阳花鼓的传统与现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交融,凤阳花鼓在今天的社会中遇到了一些困境。
一方面,由于现代文化的冲击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凤阳花鼓的传统表演形式在当今社会已经难以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观众群体日益减少;凤阳花鼓的传承人群日渐减少,年轻一代对于这一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导致了凤阳花鼓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凤阳花鼓的传统与现状也是一种相互矛盾的状态,既有其传统的魅力与价值,又面临着新的发展难题。
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凤阳花鼓的传播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传播是保护和传承凤阳花鼓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有效的传播,才能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凤阳花鼓,从而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在传播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策略:1. 利用现代媒体平台进行传播。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传统艺术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已经变得日益重要。
可以通过建立官方网站、开通社交媒体账号等方式,对凤阳花鼓进行宣传推广,使更多的网络用户了解和关注凤阳花鼓。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doc

合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报实践报告题目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状况调查课程名称指导教师系别/班级姓名(学号)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状况报告摘要: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卷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展现了中华民族永不枯竭的创造力,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为此本课题组特组织了在合肥学院一期二期两地向学生发放并收集调查问卷进行调研。
关键字: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调查1 情况概述 (1)1.1 调查的背景 (1)1.2 调查的目的 (1)1.3 调查的时间地点及调查的对象 (1)1.4 经过及组成人员 (1)1.5 调查研究方法 (2)2 调查问卷分析 (2)2.1 调查人数及分布情况 (2)2.2 问题及其结果解析与反思 (2)3 调查报告总结及建议 (2)3.1总结 (7)3.2 意见和建议 (7)1 情况概述1.1 调查的背景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卷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展现了中华民族永不枯竭的创造力,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欣赏和理解,可以领略地方民间文化精华。
由此,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1.2 调查的目的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为此本课题组特组织了在合肥学院一期二期三期三地向学生发放并收集调查问卷进行调研。
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表演形式
洋蛇灯表演时,舞者手持蛇形灯具 ,模仿蛇的蠕动、盘旋等动作,形 成独特的舞蹈韵律。
传承与保护
肥东洋蛇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当地政府通过组织培训班、 资助演出等方式进行保护和传承。
程大位珠算法
起源与历史
程大位珠算法起源于明代数学家程大位所创的珠算方法,是中国古代数学的重要成就之一。
算法特点
徽剧
01
起源与传承
徽剧是安徽省的古老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徽州地区(今 黄山市一带),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徽剧以唱为主,声 腔优美动听,具有深厚的艺术底蕴。
02 03
艺术特色
徽剧的表演风格庄重典雅,唱腔高亢激昂与婉转低回相间 。其剧目内容广泛涉及历史、神话、传说等领域。徽剧的 服饰、道具等也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
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
汇报人:XX
• 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 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庙会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传统表演艺术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
• 传统手工艺技能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
• 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与保护
01
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03
国际交流与合作
安徽省积极开展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 家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在国际舞台上的展示和传播 ,提升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
THANKS
感谢观看
03
庙会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九华山庙会
要点一
起源与历史
九华山庙会是源于唐代的传统节日活 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每年农历七 月三十日,九华山地区都会举行盛大 的庙会活动,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 和信众前来参加。
略谈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

略谈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安徽省太和县清音,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音乐特色。
太和清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被誉为“音乐之乡”、“清音之乡”。
太和清音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丰富的表现形式,是中国古老音乐文化的珍贵遗产。
加强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继承音乐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太和清音的历史传承太和清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太和地区就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文化基础。
宋朝时期,太和清音有了更为完善的发展,并渗透到当地的日常生活之中。
明清时期,太和清音更是达到了鼎盛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
清音在太和地区的传承活动,经历了从宫廷乐队、民间艺人到现代表演团体的演变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都秉承着古老的音乐传统和审美观念,形成了独特的演奏技艺和表现形式。
二、太和清音的音乐特色太和清音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丰富多样的音乐元素,主要包括器乐、声乐和舞蹈。
器乐方面,太和清音以琵琶、箫、笙、笛、胡琴等乐器为主,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声乐方面,太和清音注重唱腔的音调和情感的表达,以清朗、悠扬的声音为特色。
舞蹈方面,太和清音的舞蹈以柔美的舞姿和优美的动作为主,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情和文化底蕴。
太和清音的音乐特色丰富多样,音乐形式多样化,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老音乐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方面,太和清音的传承需要加强音乐教育,培养更多的音乐人才,通过专业的培训和教育,传承太和清音的音乐技艺和表演传统,保护太和清音的独特艺术风格和音乐特色。
太和清音的保护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保护,制定相关政策,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开展舆论引导,加强宣传和推广,促进太和清音的传承与发展。
太和清音的保护还需要注重挖掘潜在价值,促进音乐产业的发展,让太和清音成为当地的特色文化产业和旅游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人类口传、行为、艺术表演、节日庆典以及其他社会实践等非物质形式的文化遗产。
它是人类创造和传承的智慧结晶,对于促进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理解,保护人类多样性和促进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尤为重要。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需要加强意识和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必须从人们的意识开始,不能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宣传、教育及培训,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使每个人都能够关注、尊重并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来。
应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机构保护体系。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过程中,法律法规的存在和执行是非常重要的。
国家应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制定更完善的保护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保护机构和管理体系。
这样可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确保其能够得到正当的保护和传承。
开展调查研究和登记记录工作。
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和分布情况,是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
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应积极组织调查研究工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性的整理、梳理和登记记录。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底蕴和特点,为其传承和保护提供参考和依据。
鼓励社区和民众参与传承和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生活在某一特定社区的人们长期实践的结果,因此社区和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传承者和保护者。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与社区和民众的沟通与联系,建立起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机制和渠道。
要鼓励社区和民众自觉参与和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让他们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人和推动者。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各国应加强交流和合作,共同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国际层面上,通过建立多边合作机制、开展交流活动,促进不同国家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强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共识和行动。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统计表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统计表1. 引言安徽省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大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省对其进行了全面统计和调查。
本文将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根据统计数据,安徽省目前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00余项,涵盖了民间音乐、舞蹈、戏曲、传统工艺、传统节日等多个方面。
其中,舞蹈类项目最多,达到300余项;其次是传统工艺类项目,约占总数的25%;而传统节日类项目数量相对较少,仅有50余项。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3.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安徽省设立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等。
这些机构负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传承和培训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截至目前,安徽省共有3000余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其中,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据了大部分比例,年轻一代的传承人相对较少。
这也提示我们需要加强对年轻一代的培养和引导,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效传承。
3.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通过多年的努力,安徽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目前已有2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列入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名录,50项被列入省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这些成果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问题与建议4.1 缺乏有效的宣传推广尽管安徽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但在宣传推广方面仍存在不足。
建议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通过举办展览、表演、讲座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4.2 传承人培养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较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逐渐减少,年轻一代的传承人相对较少。
建议加强对年轻一代传承人的培养和引导,鼓励他们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文化现象,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风俗、节庆活动、知识与实践等各种非物质文化传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和互动的重要手段。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采取综合的措施。
首先是加强法律法规的保护。
各国家和地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
其次是加强宣传和教育。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增强社会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重视,增强社会的保护意识。
最后是加强保护措施的实施。
在实践中,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建立相关机构和组织、加强科学研究和调查、开展培训和传承、加强国际合作等,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环节。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首先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训。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者和传承者,他们的培训和传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至关重要。
其次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机构的建设。
建立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构,如博物馆、艺术学校、社区组织等,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最后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动的开展。
通过各种形式的传承活动,如演出、展览、培训等,来传承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各级政府、相关机构、社会组织和广大民众都应该共同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来。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家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共同的挑战和问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来共同应对。
国际社会应该建立一系列的合作机制和平台,来分享经验、展开交流、开展合作,共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安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指的是安徽省内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文化项目。
这些项目凝聚了安徽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展示了这个古老省份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使用中括号内的内容作为主题。
第一步:介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概念和意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指中国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规定,认定和保护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这些项目代表了中国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精华、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步:介绍安徽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资源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在长江以北,与浙江、江苏、河南、山东等省份相邻,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文化最灿烂的地区之一。
这个古老的省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民间舞蹈、戏曲、音乐、美术、手工艺等多个领域。
其中,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具备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第三步:列举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根据统计,安徽省目前已有苏区人民歌、皖剧、歙剧、郁邑传统皮影、绩溪剪纸、霍山花灯等多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个项目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和传承方式:1. 苏区人民歌:源于安徽苏北地区的农民歌曲,反映了农民劳动生活和革命斗争的历史记忆,代表了苏北农民的音乐文化。
2. 皖剧: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之一,起源于明代,继承了扬州腔和淮剧的特点,以其细腻的表演和唱腔著称。
3. 歙剧:源于安徽黄山地区,被誉为“江南第一绝艳”。
歙剧以强烈的地方特色、优美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而闻名。
4. 郁邑传统皮影:郁邑古称皮影乡,传统皮影戏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代表了传统艺术的精髓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5. 绩溪剪纸:绩溪剪纸是中国传统工艺之一,以其独特的造型和技艺吸引了广大的观众和收藏家。
基于互联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花鼓灯的保护与传承

数字化保护: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安徽花鼓 灯进行数字化记录和保存,提高保护效果。
网络传播:通过互联网平台,扩大安徽花鼓灯的传 播范围,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创新传承方式:结合互联网技术,创新安徽花鼓 灯的传承方式,如线上教学、虚拟现实体验等。
跨界合作:与其他领域进行跨界合作,如与游戏、 影视等行业合作,将安徽花鼓灯元素融入其中,提 高其影响力。
政策支持:争取政府政策支持,加大对安徽花鼓 灯保护与传承的投入,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利 用 互 联 网+技 术 , 提 高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 知 名 度 和 影 响 力 加强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机构的合作,共享资源和经验 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式,如数字化、虚拟现实等 培养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爱,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基于互联网+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安徽花鼓 灯汇的报人:保护与传承
目录
添加目录标题
安徽花鼓灯的历史与文 化价值
互联网+时代对安徽花 鼓灯保护与传承的影响
基于互联网+的安徽花 鼓灯保护与传承策略
基于互联网+的安徽花 鼓灯保护与传承实践
总结与展望
添加章节标题
安徽花鼓灯的历史 与文化价值
起源:起源于安徽蚌埠地区,已有数百年历史 演变:从最初的民间舞蹈,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 特点:以鼓、锣、铙、钹等打击乐器为主,节奏明快,动作活泼
● 项目名称:安徽花鼓灯数字化保护与传承项目
● 合作单位: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安徽大学、腾讯公司
● 项目内容: a. 建立安徽花鼓灯数字化档案,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 b. 开发安徽花鼓灯线上教学平台,提供在线学习、交流和互动功能 c. 举办安徽花鼓灯线上展览和线下体验活动,推广花鼓灯文化 d. 联合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花鼓灯文化研究与创新
论文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关键词: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1.口头传统和表述2.表演艺术 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如发明于宋代的“青州白丸子”被誉为中医药发展的活化石。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安徽人杰地灵,历史文化辉煌灿烂,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
丰富多样,异彩纷呈,文化底蕴深厚,承载着安徽传统文化渊源的基因,构成安徽特有的文化魅力,是安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保护与传承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推介安徽传统文化,彰显徽风徽韵,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安徽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10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备注一、民间文学(1项)1 Ⅰ—5 徽州民谣(绩溪民歌民谣)宣城市绩溪县三、传统舞蹈(1项)2 Ⅲ—1 卫调花鼓(凤阳花鼓戏)滁州市凤阳县四、传统戏剧(2项)3 Ⅳ—13庐剧(东路庐剧)巢湖市和县4 Ⅳ—20 徽剧(徽戏童子班)宣城市绩溪县五、曲艺(2项)5 Ⅴ—2 淮北大鼓亳州市利辛县6 Ⅴ—3 清音(清音戏)亳州市利辛县七、传统美术(2项)7 Ⅶ—4 剪纸(亳州剪纸、萧县剪纸)亳州市谯城区宿州市萧县8 Ⅶ—11 竹编(王河舒席、徽州竹编)安庆市潜山县黄山市屯溪区八、传统技艺(1项)9 Ⅷ—14红茶制作技艺(葛公红茶制作技艺)池州市东至县十、民俗(1项)10 Ⅹ—12 抬阁(肘阁、湖村抬阁、隆阜抬阁)阜阳市颍州区宣城市绩溪县黄山市屯溪区安徽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90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备注一、民间文学(2项)1 Ⅰ—7 老子传说故事亳州市涡阳县2 Ⅰ—8 涂山大禹传说蚌埠市怀远县二、传统音乐(8项)3 Ⅱ—15 砀山唢呐宿州市砀山县4 Ⅱ—16 淮河锣鼓阜阳市颍上县5 Ⅱ—17 谢郢锣鼓淮南市凤台县eg6 Ⅱ—18 丰收锣鼓滁州市明光市7 Ⅱ—19 凤阳民歌滁州市凤阳县8 Ⅱ—20 思帝乡锣鼓六安市金寨县9 Ⅱ—21 无为民歌巢湖市无为县10 Ⅱ—22 断丝弦锣鼓安庆市宿松县三、传统舞蹈(16项)11 Ⅲ—12 棒鼓舞亳州市涡阳县12 Ⅲ—13 钱杆舞蚌埠市五河县13 Ⅲ—14 旱船舞蚌埠市五河县14 Ⅲ—15 太和狮子灯阜阳市太和县15 Ⅲ—16 马戏灯淮南市毛集区16 Ⅲ—17 手狮灯滁州市来安县17 Ⅲ—18 采石跳和合马鞍山市雨山区518 Ⅲ—19 无为鱼灯巢湖市无为县19 Ⅲ—20 云舞宣城市郎溪县20 Ⅲ—21 舞宣城市绩溪县21 Ⅲ—22 火狮舞宣城市绩溪县22 Ⅲ—23 平安草龙灯池州市东至县23 Ⅲ—24 十二月花神安庆市潜山县24 Ⅲ—25 花梆舞安庆市太湖县25 Ⅲ—26 徽州板凳龙黄山市休宁县黄山市徽州区合并项26 Ⅲ—27 采茶扑蝶舞黄山市祁门县四、传统戏剧(6项)27 Ⅳ—21 淮北梆子戏宿州市、阜阳市合并项28 Ⅳ—22 灵璧皮影戏宿州市灵璧县29 Ⅳ—23 余家皮影戏蚌埠市禹会区30 Ⅳ—24 皖南皮影戏宣城市宣州区31 Ⅳ—25 鸡公调池州市东至县32 Ⅳ—26 曲子戏安庆市太湖县五、曲艺(10项)33 Ⅴ—7 庐州大鼓合肥市肥东县合肥市肥西县合并项34 Ⅴ—8 花腔渔鼓宿州市萧县35 Ⅴ—9 萧县坠子宿州市萧县36 Ⅴ—10 灵璧琴书宿州市灵璧县37 Ⅴ—11 淮河琴书蚌埠市阜阳市阜南县合并项38 Ⅴ—12 端公腔蚌埠市怀远县39 Ⅴ—13 扁担戏阜阳市界首市40 Ⅴ—14 端鼓滁州市明光市41 Ⅴ—15 白曲滁州市来安县42 Ⅴ—16 小调胡琴书六安市舒城县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3项)43 Ⅵ—3 晰扬掌亳州市44 Ⅵ—4 六洲棋淮南市45 Ⅵ—5 叶村叠罗汉黄山市歙县七、传统美术(10项)46 Ⅶ—12 吴山铁字合肥市长丰县47 Ⅶ—13 葫芦烙画合肥市瑶海区48 Ⅶ—14 民间扎彩合肥市包河区巢湖市含山县合并项49 Ⅶ—15 萧县石刻宿州市萧县50 Ⅶ—16 杨氏微雕蚌埠市51 Ⅶ—17 天官画滁州市天长市52 Ⅶ—18 羽毛画巢湖市和县53 Ⅶ—19 皖南木雕宣城市宣州区54 Ⅶ—20 徽州根雕黄山市55 Ⅶ—21 徽州竹雕黄山市徽州区八、传统技艺(19项)56 Ⅷ—22 临涣酱培包瓜制作工艺淮北市57 Ⅷ—23 千年古井贡酒酿造工艺亳州市58 Ⅷ—24 符离集烧鸡制作技艺宿州市埇桥区59 Ⅷ—25 临泉毛笔制作技艺阜阳市临泉县60 Ⅷ—26淮河柳编工艺(黄岗柳编、霍邱柳编)阜阳市阜南县六安市霍邱县合并项61 Ⅷ—27 滁菊制作技艺滁州市62 Ⅷ—28 大救驾制作工艺六安市寿县63 Ⅷ—29 迎驾酒传统酿造技艺六安市霍山县64 Ⅷ—30 博望打铁工艺马鞍山市当涂县65 Ⅷ—31 传统钾明矾制作技艺巢湖市庐江县66 Ⅷ—32 宣酒纪氏古法酿造技艺宣城市67 Ⅷ—33 铜陵白姜制作技艺铜陵市68 Ⅷ—34 铸胎掐丝珐琅制作技艺安庆市桐城市69 Ⅷ—35 痘姆陶器手工制作技艺安庆市潜山县70 Ⅷ—36 顶谷大方制作技艺黄山市歙县71 Ⅷ—37 观音豆腐制作技艺黄山市歙县72 Ⅷ—38 五城米酒酿制技艺黄山市休宁县73 Ⅷ—39 五城豆腐干制作技艺黄山市休宁县74 Ⅷ—40 皖南火腿腌制技艺(兰花火腿腌制技艺、汤口火腿腌制技艺)黄山市休宁县黄山市黄山区合并项九、传统医药(2项)75 Ⅸ—2 张一贴内科黄山市76 Ⅸ—3 西园喉科黄山市歙县十、民俗(14项)77 Ⅹ—12 九曲黄河阵亳州市利辛县78 Ⅹ—13 大班会亳州市谯城区79 Ⅹ—14 清明庙会蚌埠市五河县80 Ⅹ—15 大黄庙会阜阳市界首市81 Ⅹ—16 天长孝文化滁州市天长市82 Ⅹ—17 琅琊山初九庙会滁州市琅琊区83 Ⅹ—18 四顶山庙会六安市寿县84 Ⅹ—19 繁昌县中分村徐姓祭祖习俗芜湖市繁昌县85 Ⅹ—20 安苗节宣城市绩溪县86 Ⅹ—21 赛琼碗宣城市绩溪县87 Ⅹ—22 花车转阁宣城市绩溪县88 Ⅹ—23 福主庙会池州市东至县89 Ⅹ—24 上九庙会黄山市徽州区90 Ⅹ—25 婆溪河灯黄山市黄山区安徽省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说明:徽剧——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声腔。
略谈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

略谈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安徽省太和清音源自太和县,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太和清音以其精湛的表演技艺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被誉为“中国戏曲之母”和“中国京剧的摇篮”,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时代的变迁,太和清音传承面临着种种挑战,亟需加强保护与传承工作,以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太和清音的历史渊源太和清音产生于安徽省太和县,起源于唐代,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太和清音最早起源于唐代长恩寺,以蒲剧、河殿为主要表演形式,后来又与南戏、乱弹、说唱等其他曲艺形式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太和清音艺术。
太和清音曾多次入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誉为“中国戏曲之母”,被誉为“中国京剧的摇篮”,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太和清音的表演特色太和清音艺术以其细腻的表演技巧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而著称于世。
其表演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美学特色。
太和清音以其独特的旋律和优雅的曲调,展现了其深厚的音乐底蕴。
曲牌丰富多样,适合各种情景和人物形象的演绎,使得太和清音表演生动鲜活、婉转动人。
2.表演形式多样。
太和清音的表演形式非常丰富多样,从单独独角戏、对唱、小生、旦角、丑角、刀马旦等各种表演形式,使得太和清音具有很高的表演可塑性。
3.表演技巧精湛。
太和清音的演员在表演技巧上非常讲究,擅长演绎各种戏曲剧目,尤其擅长以细腻的表演技巧和深沉的情感,塑造出丰富的戏剧人物形象。
三、太和清音传承与保护的现状尽管太和清音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但其传承与保护却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一方面,太和清音的传承人群逐渐减少,传统技艺面临断代危机;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古老的戏曲艺术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陷入保护与传承的困境。
太和清音传承与保护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
传承人群的选拔和培养还不够完善,导致了传统技艺无法得到有效传承;缺乏有效的宣传推广和市场开发,使得太和清音缺乏了解与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合作并培养文化保护人才。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行政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的参与。对于一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健康、有效的传承,必须加强对当地行政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为了更好地保护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建立系统的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政人员的培训体系,定期实地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环境,由专家进行保护方法的指导,并且组织学习国际、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趋势、新动向及成功的经验与方法,以及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另外也可以通过网络授课的方式,对专业保护的知识进行宣传和普及。
问题3 您对安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前景有何看法?
选项
小计
比例
非常乐观
47
39%
一般
16
13%
不太乐观
31
26%
完全不看好
26
22%
尽管认为非常乐观的比例最大,但是完全不看好和不太乐观的和确超过了一半,可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前景不容乐观。人民群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较淡薄。看来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赖于媒体和相关机构的宣传.
摘要: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卷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展现了中华民族永不枯竭的创造力,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为此本课题组特组织了在合肥学院一期二期两地向学生发放并收集调查问卷进行调研。
3调查报告总结及建议
3.1总结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文化融合的今天,安徽特有的人类文明正在不同程度地消退和流失,尤其是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现代文明的飞速扩张、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等影响因素,使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许多困难。从安徽实际情况出发,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坚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工作指导方针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际”的保护工作原则,安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将会不断开创新的发展局面,这样才能更好地把古老的安徽民族文化延续下去,同时为祖国绚丽的文化资源宝库增添光彩。
问题2 如果有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您是否会参加?
选项
小计
比例
会
30
25%
不一定
76
63%
不会
14
12%
从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了解程度,我们可以看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竟然有40%的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完全不了解,将近一半的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不太了解,比较了解的只仅仅只有12%,而只有5%的人对其概念非常了解。这不得不让我们感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严峻性。对于这些前人留下的精华,我们应明白我们的责任,去保护,去宣传。从有关的小知识入手。让更多的人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列。
立法保护。这是国际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通常做法,也是最有效的保护手段之一。早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法可依。
对传承人的保护,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指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直接参与制作、表演等文化活动,并愿意将自己的高超技艺或技能传授给其他人或政府指定的自然人及相关群体。他们被称为“人类活财富”、“人类活珍宝”。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依靠他们的传承才得以延续。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保护传承人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安徽各级政府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保护传承人和建立传质文化遗产的传习人,确保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会因为传承人的逝去而消逝,使安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下去。
问题5 您觉得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
选项
小计
比例
加大宣传
56
47%
政府加强重视,增加投资力度
35
29%
在形式内容上不断创新
23
19%
其他途径
6
5%
为了更好的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对于这些措施的采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更多的人认为需要加大宣传的力度,当然加大宣传的力度可以让很多人了解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会更有利于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除此之外,大家则比较相信政府的力量,认为政府应该重视起来与此同时政府也要加强投资的力度,为了更好的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让我们的文化得以传承下去也有部分人热衷于对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上要不断的创新,这样的与时俱进的好方法的确不失为是传承文化的好的方式。当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还有很多有才能的人可以想到其他的途径去使得我们的非物质文化可以更好的传承下去。
关键字:安徽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与传承 调查
3.1总结7
1
1.1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卷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展现了中华民族永不枯竭的创造力,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欣赏和理解,可以领略地方民间文化精华。由此,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合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
践
教
学
报
实践报告题目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状况调查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指导教师王多慈
系别/班级电子系11级通信一班
姓名(学号)孟万媛 1105021002胡丽娟 1105021005
郭丽丽1105021006陈若梦 1105021013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状况报告
1.2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为此本课题组特组织了在合肥学院一期二期三期三地向学生发放并收集调查问卷进行调研。
1.3
时间:5月2—5月12
地点:合肥学院
3.2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保护传统文化是每一个华夏子孙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政府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工作,尤其是对区内的宣传。首先从学校开始向学生宣传和介绍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和价值,让学生从小了解非安徽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其次,组织民俗学专家和有关专业人员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编写出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册子发放给本地群众和国内外游客,介绍安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区内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刊及音响制作等手段进行广泛的宣传。因为人民群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和发扬者,尤其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较完整的农牧区和基层社区进行广泛宣传。因为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掌握在他们手中,这是包括地方官员和专家学者无法代替的,人民不重视、不传承,再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会消失。因此做到安徽人人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区外除了以上宣传手段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博物馆”的形式。
问题4 您觉得政府应该给予怎么样的政策保护?
选项
小计
比例
鼓励民众积极参与保护行动,并给予奖励
25
21%
鼓励地方政府及民间团队举办非物质文化活动,加大宣传
46
38%
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对外筹集资金
14
12%
其他
35
29%
38%认为应该鼓励地方政府及民间团队举办非物质文化活动加大宣传以此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力度。21%的人注重要鼓励民众积极的参与保护的行动并且给予奖励部分人认为要政府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外筹集资金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部分人觉得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方式,大家都很赞同我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且绝大部分的人都很赞同要政府和人民群众共同携手努力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调查对象:合肥学院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
1.4
1、经过:(1)5月3中午我组成员到四个年级女生宿舍楼下找人填写,以及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教室发问卷;
(2)5月5日晚,统计数据,分析。6—10日做PPT,写报告。
2、组成人员:(做表格及PPT)(写报告)(分析数据,思考结论) (统计数据)
1.5
48
40%
不太了解
52
43%
比较了解
14
12%
非常了解
6
5%
从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了解程度,我们可以看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竟然有40%的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完全不了解,将近一半的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不太了解,比较了解的只仅仅只有12%,而只有5%的人对其概念非常了解。这不得不让我们感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严峻性。对于这些前人留下的精华,我们应明白我们的责任,去保护,去宣传。从有关的小知识入手。让更多的人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