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教程:土家族毛古斯舞
新疆舞散跳实用动作分解教学
新疆舞散跳实用动作分解教学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新疆舞散跳是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融合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少数民族的舞蹈元素,舞姿轻盈自然,节奏明快活泼。
舞散跳动作要求灵活、协调,能够展现出舞者的个性和魅力。
在学习舞散跳时,需要逐步掌握各种动作的分解和技巧,下面将针对几种经典的舞散跳实用动作进行详细的分解教学。
第一种动作:基本步伐舞散跳的基本步伐是一种带有跳跃和旋转动作的动作,需要整体肢体的协调配合才能完成。
站直身体,双脚并拢,双手放在身体两侧自然下垂。
然后,用力跳起,同时双臂展开,手心向外,腿部交叉交替踢腿,身体自然旋转。
在空中旋转180度后,落地时双脚并拢,双手收回,完成一次基本步伐。
重复练习,逐渐提高跳跃和转身的速度和高度,确保动作准确流畅。
第二种动作:手臂舞手臂舞是舞散跳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需要舞者灵活运用双臂完成各种舞蹈动作。
站直身体,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
然后,慢慢抬起双臂,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分开,手臂呈弧形向外展开。
接着,将双臂快速收回到身体两侧,双手握拳,手臂微微弯曲。
练习时需注意手臂动作的舒展和收缩要有节奏感,配合音乐节奏完成各种舞蹈编排。
第三种动作:腰部摇摆腰部摇摆是舞散跳中常见的动作之一,能够展现舞者的柔美和舞姿优美。
站直身体,双脚并拢,双手放在腰部两侧。
然后,用力侧身,向左右两侧摇动腰部,使整个腰部呈现出波浪状的摇摆。
保持上半身的稳定,注重腰部的柔韧性和力量,使摇摆动作更加自然流畅。
练习时可以搭配不同的舞曲和音乐,感受腰部摇摆带来的舒适感和舞蹈韵味。
第四种动作:跳跃扭动第五种动作:身体倾斜身体倾斜是舞散跳中突出舞者个性和特色的动作,需要舞者在舞蹈过程中灵活运用身体的倾斜和旋转动作,展现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站直身体,双脚并拢,双手放在身体两侧自然下垂。
然后,用力向左右两侧倾斜身体,臀部向后突出,腿部微微弯曲。
接着,快速转动身体,将倾斜部位转移到对侧,完成一次身体倾斜的动作。
民族舞教程:土家族毛古斯舞
⽑古斯舞,⼟家族语称“⾕斯拔帕舞”、“帕帕格次”或“拨步卡”,是⽼公公的意思。
它是⼟家族纪念祖先,开拓荒野,捕鱼狩猎等创世业迹的⼀种古⽼舞蹈。
汉语多称为“⽑古斯”或“⽑猎舞”。
⽑古斯舞产⽣于⼟家族祭祀仪式中,是湘西⼟家族⼀种古⽼的舞蹈形式,主要流布在湘西的龙⼭县、永顺县、保靖县、古丈县。
每逢过年节跳摆⼿,都要跳这种古⽼的舞蹈。
历史溯源 古时候,湘西⼟家族地区森林莽莽,荆棘遍野,⼈烟稀少,⼟家族先民为了觅⾷,或上⼭打猎,或下河捕鱼。
后来⼜从渔猎⽣活步⼊农耕时代。
传说有⼀位⼟家族青年独⾃下⼭去学习农耕技能,之后急于赶回⼭寨传授技能,⼀路上风餐露宿,⼀⾝⾐服被⼭林中的荆棘撕扯成碎⽚,等他回到⼭寨时已是夜晚,正逢⼟家“调年”(过年),举⾏跳摆⼿舞等活动。
他⾐不遮体,不好露⾯,便躲在调年场旁的杂草丛中观看调年活动。
不料⼏个参加调年活动的⼩伙⼦在草丛中发现了他,他只好⾛出来,急中⽣智地扯了⼀些茅草披在⾝上,参加到调年活动的⼈群中去。
他⽤舞蹈的形式向乡亲们传授所学到的农耕技能。
从此,⼟家⼈为了纪念这位传授农耕技能的先祖,每逢还愿、祭祖等活动时,都要表演“⽑古斯”,有时也单独表演。
⽑古斯舞是⼀种具有⼈物、对⽩、简单的故事情节和⼀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戏剧舞蹈,它以近似戏曲的写意、虚拟、假定等艺术⼿法表演⼟家先民渔、猎、农耕等⽣产内容,既有舞蹈的特征,⼜有戏剧的表演性,两者杂揉交织,浑然⼀体。
⽑古斯舞形式风格异常古朴、别致。
表演“⽑古斯”的⼈数由1020⼈不等,⼀⼈⾝着⼟家族服饰,饰*古斯(⼟家语叫“巴普”),他代表⼟家族先祖,由他主持祭祖和表演活动,其余为⼩“⽑古斯”,代表⼦孙后代,这样就组合成⼀个家庭。
⽆论辈份⾼低,他们都⾝披稻草扎成的草⾐,⾚着双脚,⾯部⽤稻草扎成的帽⼦遮住,头上⽤稻草和棕树叶拧成冲天⽽竖的单数草辫,四个单辫的是⽜的扮演者。
“⽑古斯”的扮演者们事先装扮好,在摆⼿舞场不远的树林中等待,摆⼿舞跳到⼀定的时候,他们轰然⼊场,摆⼿舞⽴即停⽌,为之让场,说是“祖先爷”来了。
原始舞蹈的性表现
原始舞蹈的性表现丹诗舞蹈的起源含有性爱因素。
达尔文说,“音乐舞蹈起源于性的冲动,起源于恋爱”。
性舞蹈的存在是世界性的现象,世界各地土人的舞蹈,差不多都含有性的意味,如被有些现代人斥为俚俗的土风舞,其中含有明显的性内容。
对原始人来说,这是一个正常的文化现象。
“在许多原始民族的舞蹈里,男子性器官的卖弄,有时候是一个很鲜明的节目,原始的舞蹈又往往富有性的含义,这一点的卖弄自属有所不禁。
”1934年方纪生的《民俗学概论》介绍了一些外国民俗学者的看法:跳舞为人类筋肉活动的主要形式,原始民俗此风最盛。
------跳舞在原始时代,同样也是求爱泄欲的主要手段。
兰氏(L .Y .Lang)说,美洲欧玛哈斯人(Omahes)”watche”一字有跳舞与性交的意义。
马提奥斯(Mertius)说巴西的莫拉斯人(Mulas)每在月下跳舞唱歌,男女就做性交的姿势。
班克夫(Bancaoft)调查新墨西哥的盖拉人(Gila)的求婚方式,没有结婚仪式,男子恋一女子,以音乐舞蹈求爱,女子认为满意就可以允诺。
伊西利克(Eyssric) 说几内亚湾的高鲁奥人(Gurus) ,甚至在丧葬时跳的舞蹈,也具有性行为的意味。
英国学者霭理斯在《生命之舞》里写道:“舞蹈不仅与宗教有紧密关系,它与爱情也有同样紧密的关系。
其实,这种关系是更加原始,因为这种关系比人类更古老。
-------在大自然与原始人类中,正因为这样,舞蹈才有其价值,舞蹈是一种求婚的过程,甚至是爱情的见习,这种见习被认为是对爱情的美妙的训练。
在一些民族里,如欧玛哈斯族,舞蹈一词既是舞也指爱。
男性必须以他的美、精力和技巧去赢得女性,把自己的影像铭刻在自己的想象中,克服了女性的沉默而最终引起女性的欲望。
这是整个自然界雄性的任务,除了人类以外的无数类属中,据说能学到这种工作的最好场所是舞蹈场所。
那些没有力量与技巧去学的类属逐渐淘汰,并且因为他们是最没有能力的成员,所以可能就以这种方式使一种雌雄淘汰在无意识的优生学中具体化,因而帮助了某一种类较高度的发展。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是土家族最古老的舞蹈。
土家语称“谷斯拔帕舞”,中外专家称“是中国民族舞蹈的最远源头”。
流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以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古丈县为主要流传区域。
(图1、在跳毛古斯舞前的祭祀仪式)毛古斯舞的起源,无史籍记载,但有故事传说供参考。
据龙山县坡脚乡卡柯村土家族毛古斯老艺人(“梯玛”掌堂师)田其友说:“我们土家族的祖先是‘毛人’。
原始社会,‘毛人’身穿茅草树皮,吃的是野兽生肉和野果。
后来,燧人氏钻木取得了火,给了土家族的祖先‘毛人’。
有了火后,‘毛人’用石头和木棒打得的猎物用火烤熟,食后美味可口。
从此,吃生肉现象消失了……”。
又说:“毛古斯是女的,当时是女的为男人扎草衣草裙,崇拜男性,并带领男的上山打猎,因为女人最会识别猎物的踪迹,每次出猎必有收获。
有了她,土家族祖先‘毛人’才有吃穿,她死后,变成了‘梅山神’(猎神)。
因此,后来土家族人上山围猎,必须虔诚祭祀梅山神。
又因梅山神是女神,所以祭祀时严禁讲丑话……”还说:“跳毛古斯舞,在我们卡柯田祖,相传有名有据有七代人了……”。
毛古斯舞,土家族语称“谷斯拔帕舞”,表演大多与跳摆手舞穿插进行,也在一定场合单独表演。
毛古斯舞产生于土家族祭祀仪式中,流传区域内的各县志厅志均有记载。
如清乾隆《永顺府志》、嘉庆《龙山县志》、同治《保靖县志》等志书中,都记载了祭祀仪式跳摆手舞和毛古斯舞的习俗。
毛古斯舞因有一些性崇拜的内容,曾被禁止。
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8月,湖南省土家族访问团在龙山、永顺、保靖等地的访问过程中,皆发动群众恢复毛古斯舞。
1959年,中央文化部组织省、州、县民族文艺调查组,对毛古斯舞进行了全面普查和收集并写出调查报告。
1963年10月,湖南省民委派员访问毛古斯舞艺人,写出了《马蹄寨毛古斯舞访问记》。
“文革”中,毛古斯舞被视为“封、资、修”,停止活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土家族毛古斯舞受到重视,恢复活动。
土家族歌舞文化 ppt课件
3、八宝铜铃舞
八宝铜铃舞是土 家族民间的一种 传统舞蹈,八宝 铜铃舞又名“解 钱”。是土老师 祭祀时起舞的一 种歌舞形式。分 为:坐堂、行堂。
PPT课件
8
八宝铜铃舞真正反映的是什么?
PPT课件
9
“八宝铜铃舞”,有些动作虽带有浓厚 的宗教色彩,如下跪、叩头、拜神、勒马 望神、踩八卦等等,但是,从整个舞蹈和 表现的主题,却远远超离了祈神的巫术内 容,是一套相当完整的土家族远古骑马游
男:小小姑娘我喊你,
我喊你十句呀,
你一句也不答我,
几时把你得罪了?
你一句一句给我说。
女:我的哥哥你喊我,
妈妈在屋怎把口开?
几时我妈不在屋,
我背着猪草看你来。
PPT课件
16
哭嫁歌
土家族姑娘出嫁上轿前边哭边唱的歌。 有辞祖宗、女哭娘、娘哭女、姐哭妹、妹 哭姐、哭哥嫂、哭姐妹、哭梳头、哭穿露 水衣、哭吃爷娘饭、哭百客、哭上轿等。
汉语唱的,也有用土家PPT语课件唱的.
14
土家族的民间歌曲按传统习惯可
分为山歌、薅草锣鼓、劳动号子、摇
儿歌 与儿歌、风俗歌等5种。
土家族民歌中首推山歌,一般多
为七字一句,四句一首,也有五句一
首。题材繁多,主要是抒情歌、叙事
歌、神歌等。
PPT课件
15
山歌
山歌有情歌、哭 嫁歌、摆手歌、劳 动歌、盘歌等。右 侧为一首情歌。
其中最有趣的当属骂媒人歌:
背时媒人是条狗,那头吃了这头走。 娘家来吹女婿好,婆家去夸嫁妆多。 树上麻雀哄得来,岩上猴子骗得走。 豌豆开花角对角,媒人吃了烂嘴角。 铁树开花八寸长,媒人吃了烂大肠。
PPT课件
土家族四大特色
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那是历史长河当中遗留下来的民族烙印。
土家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这个民族有着四大特色,是与众不同的文化,一起来了解一下土家族的四大特色都是什么吧。
哭哭啼啼办喜事
土家族在办婚事的时候,新娘在上花轿之前就已经哭的声音嘶哑,这是哭嫁。
虽然哭嫁并不是土家族独有的,但是土家族是最为隆重以及典型的。
土家族的哭嫁一般从新娘出嫁前的3天或者7天开始,不过在开始的时候都是断断续续的哭,亲邻来送礼看望时,谁来就哭谁,作为道谢之礼节。
出嫁前的晚上新娘亲邻中邀请未婚姑娘9人围席而坐,通宵唱歌,称为十姊妹歌。
这段时间的哭唱顺序为哭爹娘、哥嫂、姐妹、叔伯、陪客、媒人、梳头、祖宗、上轿。
内容是哭诉身世以及难舍的离别情绪。
谁哭的时间越长就是有才有德。
欢喜送亡人
遇到丧事时土家人会办的十分热闹,一定会请个师傅打丧鼓,晚上时候唢呐高奏,锣鼓大作,鞭炮阵阵,丧鼓一响,邻里都来奔丧,奔丧者数人一组,踏着鼓点合着唱词在灵堂上狂舞,这叫跳丧。
展现了土家人豁达的生死观。
锣鼓喧天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歌舞,有着浓烈的祭祀色彩。
其特点是手脚同边动作,踢踏摆手,节奏鲜明。
摆手歌长达数万行,简
直是部民族史诗。
跳摆手舞的人数也不固定,少则数百,多则上万,气势磅礴壮观。
狂放毛古斯
毛古斯舞仿佛非洲土著舞似的,裸露着上身,披着茅草的舞衣,一边跳一遍欢快的喊着土语,十分的原始和狂放。
毛古斯舞一般是在过节跳摆手舞之前跳的,有歌舞、有对话也有完整情节,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毛古斯舞要跳六个晚上,每晚一个主题,展现了土家族的历史。
土家族摆手舞 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特征
《土家族摆手舞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特征》摘要:原生性是土家族摆手舞产生地域特征的原始特性,是区别于“外来文化”和其他民间舞蹈的重要依据,“梯玛”是土家先民进行“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土王崇拜”的组织者、实施者,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摆手舞”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1)质朴、厚重之美土家族摆手舞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十分古朴摆手舞历史十分悠久,多数学者认为摆手舞产生于原始社会时期,是土生土长的民族舞蹈。
也有学者认为是古代《白虎舞》的演变发展。
土家族人民史诗《迁徙记》中,也有若干处提及“摆手舞”,如“摆手的人们啊,咱们的萝卜无论大的还是细的,都放到背篓里,摆手用的东西全部放到背篓里”。
据资料显示,土家族人民的这次迁徙在五代前后。
由此可见,出现完整的摆手舞的时间大概已千年有余。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渗入,摆手舞形成了以土家原生文化为主体、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多元化风貌。
其主要文化特征有:原生性、祭祀性、征战性、审美性。
1、原生性原生性是土家族摆手舞产生地域特征的原始特性,是区别于“外来文化”和其他民间舞蹈的重要依据。
《后汉书・南蛮传》载:“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相氏、郑氏等。
皆出于武落钟离山。
”《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巴国)其地东至鱼腹,西至蜀道,北接汉中,南接黔涪”。
这些记载都把古代巴人最早的活动区域锁定在清江、酉水流域的武陵山区。
因此,土家先民创造发展的“摆手舞”是武陵山区特定的产物,具有“土生土长”的特性。
它是土家先民在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对人类某些生存活动、民族历史、古代战争的形象总结,充分表现了土家民族的文化传统、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
2、祭祀性土家先民经历了从“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到“土王崇拜”和“土老司崇拜”的历史过程,这几种主要的崇拜形式构成了土家文化的基本构架。
土家人最先产生了血祭白虎图腾的崇拜形式。
“血祭”即人祭,这是一种古老而残酷的崇拜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被“祖先崇拜”而替代,对“八部大王”的崇拜构成祖先崇拜的主要内容。
史上最详细的新疆《维吾尔族舞蹈》动作教学!简单实用,值得收藏啭发...
史上最详细的新疆《维吾尔族舞蹈》动作教学!简单实用,值得收藏啭发...内容来源于《民族民间健身舞蹈》,本章作者:李晓梅,模特:郭曼、宁玉琪;原创内容,如需转发请标明出处。
维吾尔族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风格各异。
大体分三类:群众自娱性舞蹈、表演性舞蹈和礼节性舞蹈,其中以赛乃姆、多朗舞、萨玛舞、夏地亚娜、纳孜尔库姆最有代表性。
舞蹈家阿依吐拉在舞蹈《摘葡萄》中惟妙惟肖的表演更让我们真切感受到维吾尔族舞蹈的魅力所在。
一、基本体态(一)基本站姿做法:小八字步站立,立腰,拔背,昂首挺胸,气息下沉,平视前方。
二、基本手位展开剩余88%(一)基本手型1、掌型:拇指张开,另外四指并拢伸直。
2、花型手:拇指与中指尖相对呈“C”型,另外三指自然弯曲翘起。
3、拇指冲:拇指竖起,握空心拳。
(二)基本手位1、侧举位:双臂侧平举,肘关节下压且低于肩膀,立腕,掌心向外。
2、上举位:双臂上举于额头上方,肘关节自然弯曲,双臂成弧形,手腕内翻掌心朝上。
3、上平举位:右臂侧平举,左臂上举,肘关节自然弯曲,立腕,掌心向外。
4、胸前交叉位:双手交叉于胸前,立腕且掌背相对。
5、托帽位:左臂斜上举,屈右臂,右手心向上托于右耳下方。
6、顿肘位:拇指冲,同头高,小臂上屈90°。
三、基本脚位1、小八字步:双脚跟相靠,脚尖打开成90°。
要点:小八字步站立,立腰,拔背,昂首挺胸,气息下沉,平视前方。
2、前点位:小八字步,左腿站立,右前脚掌前点地。
3、侧点步:小八字步,左脚重心,右前脚掌旁点地。
4、后侧点步:小八字步,左脚重心,右前脚掌右斜后方点地。
5、后点步:小八字步,左脚重心,右前脚掌点地。
6、踏步位:小八字步,左脚重心,右膝靠于左膝内侧,右脚掌左斜后方点地。
四、基本动作(一)基本动律1、点颤动律做法:主力腿膝部一拍一颤,动力腿前脚掌两拍一点地,重拍在下。
2、摇身动律做法:上身在基本体态基础上,横向摇动,一侧后背向前推摇。
(二)手的基本动作1、绕腕做法:手心向上,手指尖经腕部内侧由下至上成立腕,手心向外。
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生态与文化传承
摆手舞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要点一
传承
要点二
创新发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摆手舞的传承和发展需要采取多元化 的策略。一方面,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招募传承人等方 式,加强摆手舞的传承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现代 科技手段,如录像、录音等,对摆手舞进行记录和保存。
在传承的基础上,还需要对摆手舞进行创新发展。这包括 在舞蹈动作、音乐、服装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以使其更 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同时还可以结合其他艺术形式 ,如音乐、戏剧等,创造出更多具有特色的艺术作品。此 外,还可以通过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让摆手舞走向世 界舞台,增强其国际影响力。
在保持摆手舞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鼓励创新和融合,将摆 手舞与现代艺术、科技相结合,使其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
05
土家族摆手舞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
摆手舞在土家族文化旅游中的展示与传播
旅游开发中的展示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舞蹈之一,在文化旅游中常常被展示给来自世界各地的 游客,成为了土家族文化旅游的标志性节目。
THANKS
感谢观看
传承和发展
通过舞台艺术的改编和演绎,摆手舞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形式,还拓展了其受众群体 。
面临的挑战
在舞台艺术改编过程中,如何保持摆手舞的传统特色和文化内涵是一大挑战,同时还需要考虑如何让观 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了解土家族传统文化。
摆手舞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意义与影响
01
文化交流的意义
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摆手舞逐渐从 宗教仪式演变为民间舞蹈,并成 为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摆手舞的基本特征与表现形式
基本特征
摆手舞以单手或双手交替摆动的动作 为主,具有粗犷、豪放的特点,同时 表现出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少数民族文化--土家族
⼟家族,现有⼈⼝5704223⼈,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家族苗族⾃治州,湖北恩施⼟家族苗族⾃治州。
此外,四川省的⽯柱、秀⼭、⾣阳、黔江等县也有分布。
⼟家族地区,⼭岗缠绕,物产丰饶。
有着雄奇的⾃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
其中张家界是我国第⼀个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
⼟家族⾃称“毕兹卡”,意为“⼟⽣⼟长的⼈”。
2000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带,与其他少数民族⼀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宋代以后,⼟家族单独被称为“⼟丁”、“⼟民”等。
新中国成⽴以后,根据⼟家族⼈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家族。
⼟家族有⾃⼰的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多数⼈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汉语、汉⽂。
只有湘西的龙⼭、永顺、古丈等县的少部分地区仍通⽤⼟家语。
⼟家族主要从事农业⽣产,在经济、⽂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的特点。
湘西的“⾦⾊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
⽩虎崇拜 ⽩虎在⼟家⼈的⼼⽬中有着举⾜轻重的地位。
⼟家族⾃称是“⽩虎之后”。
相传,远古的时候,⼟家族的祖先巴务相被推为五姓部落的酋领,称为“廪君”。
廪君率领部落成员乘⼟船沿河⽽⾏,⾏⾄盐阳,杀死凶残的盐⽔神⼥,定居下来。
⼈民安居乐业,⾃然廪君也深受⼈们的爱戴。
后来廪君逝世,他的灵魂化为⽩虎升天。
从此⼟家族便以⽩虎为祖神,时时处处不忘敬奉。
每家的神龛上常年供奉⼀只⽊雕的⽩虎。
结婚时,男⽅正堂⼤⽅桌上要铺虎毯,象征祭祀虎祖。
除了进⾏宗教式的虔诚敬祭,⼟家⼈的⽣活中也随处可见⽩虎的影⼦。
古代⼟家族先民作战时所持的(钅享)钎、⼽、剑上⾯,都铸镂有虎头形或镂刻有虎形花纹。
如今⼩孩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盖“猫脚”花衾被;门顶雕⽩虎、门环铸虎头。
其意⽤虎的雄见来驱恶镇邪,希翼得到平安幸福。
“⽑古斯”舞 “⽑古斯”,⼟语为“拔步长”,是⽼公公的意思。
它是⼟家族纪念祖先,开拓荒野,捕鱼狩猎等创世业迹的⼀种古⽼舞蹈。
试论土家族茅古斯舞蹈的表演形式与文化价值
试论土家族茅古斯舞蹈的表演形式与文化价值作者:王瑛吴婵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05期【摘要】茅古斯舞是湘西州土家族特有的一种传统原始舞蹈,其承载着土家人的精神和文化。
为了更好传播和传承民族文化,本文对土家族茅古斯舞蹈从历史积淀、表演艺术特点、艺术传承性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发扬和传承。
【关键词】土家族;茅古斯舞;表演形式;艺术价值【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土家族“毛古斯”舞蹈是一种与戏曲的表演性相关联和具有舞蹈动作特征为基点的原始性戏剧舞蹈,两者相辅相成、交织一体,不仅有着与戏曲息息相关的写意、虚拟、模仿假定等艺术手法,还能以土家族先民捕鱼、打猎和农耕等生产生活为表演内容,保留自然崇拜、祖神崇拜等艺术元素的艺术表演形态,反映了土家族先民最初的原始模样,成为中国舞蹈最远源头的活化石。
所以选择这个正在走向国际化的艺术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发展其艺术魅力和加强保护,有利于开发新的艺术形式。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其中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占到总人口的80%左右。
湘西州拥有浓烈的原始气息,自古以来,土家族先民生活在荒山峡谷之间,由于人烟稀少,四周树木浓密围绕着,过着原始生活的他们为了觅食,打猎捕鱼是必不可少的,传说一个男孩打猎途中被老虎追赶,惊慌失措的他不得已爬到树上藏起身来,老虎在树下徘徊死死守住这口肥肉,男孩吓的直哆嗦,突然发现树上缠着许多稻草,于是他把稻草成梱披在身上,像是隐身了一般,过了许久,老虎以为男孩不见了,便离开,男孩得救,后来土家族人民都利用这个藏身的好办法进行觅食,经过时间的洗礼,为了纪念这种藏身术,已经演变成现在的“茅古斯”,身批稻草表演的“毛人”。
土家族先民劳动方式的体现通过“茅古斯”舞蹈形象地模仿出来,用这种方式传授所学到的农耕技能,本人利用当地资源,深入了解和收集到更多更淳朴原始素材,结合茅古斯舞蹈本身的内容元素,从模仿性的基点入手,找到属于本民族优势化的舞姿动作部分加以编排,借入新的透视运动轨迹,在不改变原有原生态舞蹈本身的情况下使其更加丰富多彩,融入土家族摆手舞的韵律穿插其中,同时从“茅古斯”舞蹈中获取非常见舞姿或原生态动率进行改编、处理,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舞蹈迹象,为舞蹈史增添了一道美丽的动态模式。
中国舞九级故乡的草原基本动作
中国舞九级故乡的草原基本动作中国舞蹈源远流长,其中的草原舞蹈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作为中国舞九级的一种,草原舞蹈基本动作是学习草原舞蹈的基础,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下草原舞蹈的基本动作。
一、站姿与步伐草原舞蹈的站姿端庄大方,双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
站立时身体保持笔直,臂部自然下垂。
在舞蹈中,步伐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草原舞蹈中常用的步伐有跳步、扭步、滑步等。
跳步是以脚尖为支点,同时腿部用力,将身体向上跳起;扭步是以脚跟为支点,脚尖向内扭转的同时,腿部用力,将身体向前推进;滑步是以脚跟为支点,脚尖轻轻滑动,使身体平稳地移动。
二、手臂动作草原舞蹈中的手臂动作丰富多样,常见的动作有抬手、摆手、挥手等。
抬手是指将手臂从下往上抬起,以增加舞蹈的韵律感;摆手是指手臂自然地左右摆动,配合舞蹈的节奏;挥手是指手臂从前往后快速挥动,增加舞蹈的动感。
三、身体动作在草原舞蹈中,身体动作的表现力非常重要。
常见的身体动作有摇摆、旋转、弯腰等。
摇摆是指身体左右晃动,加强舞蹈的节奏感;旋转是指身体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快速转动,增加舞蹈的变化和层次感;弯腰是指身体向前或向后弯曲,使舞蹈更富有柔美的感觉。
四、面部表情草原舞蹈中,面部表情的自然和谐也是非常重要的。
舞者在表演中要根据舞蹈的情感和主题,适时展现出喜悦、悲伤、愤怒等不同的面部表情,以增强舞蹈的艺术感染力。
草原舞蹈的基本动作是学习草原舞蹈的基础,通过不断的练习和磨砺,舞者们可以将这些基本动作演绎得更加完美。
草原舞蹈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展现出草原广袤辽阔的景色和草原民族的豪放与热情,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草原舞蹈的基本动作是舞者们展现自我的窗口,通过动作的优雅和自如,舞者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草原舞蹈的基本动作为舞者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的平台,让他们可以在舞台上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和魅力。
在学习草原舞蹈的过程中,舞者们需要不断地修炼基本动作,掌握舞蹈的技巧和要领。
土家族舞蹈毛古斯艺术特征分析
关键词:毛古斯;舞蹈;艺术特征土家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的一个,主要生活区域是在湖南、湖北、贵州和重庆的武陵山脉相毗邻的地区。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土家族拥有自己的生活特色,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具有土家族独特艺术的舞蹈。
土家族不仅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土家族舞蹈,而且由于其能歌善舞,其发明的舞蹈多种多样,有“毛古斯舞、摆手舞、跳马舞、跳丧舞、巴山舞”①等。
也就是说,土家族的舞蹈种类非常多,尤以毛古斯舞蹈较为出名。
在许许多多的湘西土家族舞蹈中,毛古斯算是土家族舞蹈的精华部分,这种舞蹈的存在以及发展,不但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日常生活,而且还反映出了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历程。
当然,要想全面了解毛古斯舞蹈及其艺术特征,必须先深入了解毛古斯舞蹈的起源。
一、毛古斯舞蹈的起源毛古斯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古老、最有历史的“仪式性舞蹈”。
其活动时间主要是“安排在祭祀先祖的大型活动‘舍巴日’中演出”②,主要在湖南省湘西地区一带流行。
虽然毛古斯舞已经被公认为“中国舞蹈界的最早源头”,又是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在北京奥运会之时登上开幕式的舞台,但是由于土家族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加上历代对毛古斯的文献记载相对较少,因此考察起源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考察毛古斯起源之前,何谓“毛古斯”是首先需要知道的事情。
根据《土家族简史》所说:“它是流行于永顺、古丈地区的一种古老的萌芽状态的戏剧……据说戏剧中的那些人物都是土家族人的祖先,他们全身长满了毛,表演者浑身上下扎着稻草象征毛人。
”③从道具、服饰、表演形式和内容可以看出,毛古斯舞蹈完全展现了父系社会到五代时期土家族人的生产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等真实状况。
关于毛古斯舞的起源,有几种不同的传说:传说一:据说在古代,有一位土家族青年,一个人出门到很远的地方去学习劳动技能,想着学好之后可以马上回到家乡把学会的种庄稼的技能传授给其他村民,为了能在过年之前赶回家,他连夜赶路,穿过茂密的丛林时,衣服被挂破了,也顾不了那么多,终于,年三十那天他回到了家乡,此时,村里正在举行活动。
中国民族民间舞等级考级教材七至九级
中国民族民间舞等级考级教材七——九级中国民族民间舞等级考级教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考级七级1、雅鲁藏布江的浪花〔藏族踢踏〕2、小雨滴〔花鼓灯〕3、小马蹄〔蒙古族〕4、小格格〔满族〕5、戏鼓仔〔地区〕6、鸭子戏水〔苗族〕7、小放牛〔拉花〕8、铃鼓舞〔维吾尔族〕9、戏蝶〔东北秧歌〕10、阿美队舞〔高山族〕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考级八级 1、花棍飞舞〔汉族风格〕2、团团扇〔满族〕3、丢手绢〔东北秧歌〕4、大雁〔蒙族〕5、小小嫚〔胶州秧歌〕6、绕三灵〔白族〕7、踏踏踏〔藏族踢踏〕8、漓江小阿妹〔壮族〕9、采蘑菇的小姑娘〔彝族〕10、皮影娃〔皮影〕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考级九级1、拾青稞〔藏族踢踏〕2、织呀织〔景颇族〕3、花儿与少年〔回族〕4、摆手摆〔土家族〕5、金花遍地开〔白族〕6、茶香飘飘〔地区〕7、放风筝〔落子〕8、阿细娃娃耍月〔撒尼族〕9、摘苹果〔朝鲜族〕10、快乐罗嗦〔彝族〕中国民族民间舞等级考试七级一、雅鲁藏布江的浪花〔藏族踢踏〕关键动作:悠摆手、退踏步、双撩袖碎踏步提示:注意顺便退踏步,上下身的协调配合。
二、小雨滴〔花鼓灯〕关键动作:登山步、风柳步、上下动律训练目的:以游戏的形式,溶入花鼓灯的典型性动作,强调道具的准确运用,让孩子在边说边跳的过程中,把花鼓灯的动律及饱满情绪准确掌握。
提示:孩子清晰地说出儿歌。
三、小马蹄〔蒙古族风格〕关键动作:勒马手、吸腿步、剁掌步、蹭退步训练目的:模拟性训练,主要训练学生脚下灵活敏捷,为以后学习的跳跃性动作打根底。
提示:1、俯身吸腿步的吸腿要绷脚,落下以脚掌着地;上身前俯够大腿,有俯在马背上的感觉。
2、双手勒马左手在右手前,拳眼相对,架肘;单手勒马的手位不高于肩,拳眼对两旁,立腕压肘,以手作马头。
3、立掌步要求双脚在正部位上交替绷脚脚尖点地。
四、小格格〔满族风格〕关键动作:请安训练目的:培养学生孝敬长辈,注重礼节的品质,掌握满族舞蹈的风格。
提示:学生的表演要求端庄一些,边歌边舞。
中国民族舞的分类
中国民族舞的分类中国民族舞的分类【赛乃姆】原为维吾尔族古代舞曲名。
维吾尔族民间歌舞形式之一。
流行于新疆广大地区。
形式自由,动作灵活。
常在节日或劳动后即兴歌舞。
【扁担舞】壮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
流行于广西地区。
舞者为双数,手持扁担互相敲击,打出变化多端的节奏音响,边歌边舞。
动作多表现农业劳动。
【芦笙舞】苗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
流行于西南、中南苗族居住地区。
以边吹芦笙边舞蹈为特点。
常带有表演性和竞赛性。
【阿细跳月】彝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
多在自称“阿细”和“撒尼”人的云南彝族聚居地区流行。
为青年男女的一种社交舞蹈。
男舞者一般弹大三弦或吹笛子与女舞者对舞。
节奏欢快。
节日时常在月光下或围着火把跳至深夜,故得名。
【农乐舞】朝鲜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
表演形式自由。
有的男舞者常在头顶系一细长纸条用力甩动,使纸条绕身体旋转,气氛热烈。
【孔雀舞】傣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
流行于云南傣族聚居地区。
孔雀为傣族人民吉祥的象征。
舞姿多模仿孔雀形象,动作优美。
有的经过加工成为专业演员的表演舞蹈。
【雅舞】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的舞蹈。
源于周代。
后历代均有加工发展。
【宫廷舞蹈】指各国历代皇室显贵用于宫廷朝贺、宴享、娱乐或祭祀的.舞蹈。
多由民间舞蹈素材加工改编而成。
一般表现形式华丽严谨、精致典雅、讲究技巧。
【祭祀舞蹈】指祭祀天地神鬼或祖先仪式的舞蹈。
源于原始宗教仪式,有以歌舞娱神之意。
后渐成为娱神亦娱人的民间舞蹈形式。
如中国古代的“巫舞”、“六舞”等。
【民间舞蹈】各族人民群众在长期社会实践中自己创造并广泛流传的舞蹈形式。
一般表现为自娱性与表演性、舞蹈性与歌唱性的统一。
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是专业表演舞蹈创作的重要依据。
其主要形式如下:【踏歌】中国古代的群众歌舞形式。
多于节日集会时众人手拉手以脚踏地、边歌边舞。
有的地方,一直流传至今。
【秧歌】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
主要在中国北方地区流行,多在节日集会时表演。
按地区和风格不同,又分陕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北秧歌等。
莫日格勒河舞蹈教学第一部分
莫日格勒河舞蹈教学第一部分莫日格勒河舞蹈是蒙古族传统舞蹈,源于莫日格勒河流域,是蒙古族文化遗产之一。
这种舞蹈热情奔放,舞姿激烈,展现出蒙古族勇敢无畏的精神风貌。
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莫日格勒河舞蹈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莫日格勒河舞蹈讲究的是形神兼备、精益求精的艺术风格。
在舞蹈的动作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蒙古族人民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高尚的情感境界。
舞蹈动作要求舞者优美舒展、雍容华贵,要有出色的动作感知、灵敏的动作协调能力和精湛的技艺,以更好地表现出舞蹈的魅力。
莫日格勒河舞蹈教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动作的练习,第二部分是舞蹈的编排和表演。
基本动作包含步法、转身、转圈和跳跃等。
其中步法是舞蹈的基础,它的舒展、优美和灵活度决定了蒙古舞蹈的魅力。
舞蹈中的转身、转圈和跳跃要求舞者协调配合,动态平衡,能够表现出舞蹈的神韵和气势。
扎实的基本功是表演的前提条件。
在基本功方面,要注重练习步法、转身、转圈和跳跃等动作,熟练掌握各种基本方法和技巧。
舞者在这方面的练习要求持之以恒,不断地加深理解领悟,达到“熟能生巧”的水平。
第二部分是舞蹈的编排和表演。
在编排时,要根据舞蹈的主题、情感、节奏等有机结合,运用音乐、服饰、舞美、灯光等多种手段,构建出完整、协调、统一的舞蹈呈现形式。
在表演方面,要注意舞蹈的气氛、情感、动作和形象的细节,注重舞蹈的流畅性、连贯性、美感和吸引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技艺提高,不断提高学生的舞蹈境界和演出水平,让他们在莫日格勒河舞蹈中感受到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浓郁内涵,体验舞蹈艺术的美妙和魅力。
这种精神与画面永远不会被时间的沉淀所消磨,将永远代表着蒙古族舞蹈文化的标识。
土家族茅古斯舞的传承与发展
土家族茅古斯舞的传承与发展作者:杨昌菊王军来源:《当代体育科技》2017年第04期摘要:土家族是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四省交汇之处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处于武陵山脉的腹心地带,区域呈山地构造地形。
茅古斯,土家语称为“古司拨铺”,意思是“祖先的故事”。
茅古斯舞不仅是土家族最古老且原始的舞蹈,而且还被认定为中国舞蹈的源头之一。
是土家族为了纪念一位传授农耕技能的祖先,每当祭祀或者还愿,就会表演茅古斯,当然有时候也有单独表演。
茅古斯以近似戏曲写意,假定,虚实等手法,表演土家族祖先“生产”,“钓鱼”,“扫堂”,“祭祀请神”,“读书”,“接官”等生产、生活的过程,描绘出土家族从古至今的发展历史。
关于土家族茅古斯舞,目前还没有人进行研究。
而研究土家族茅古斯舞以及它的现代生存方式,可以更好的保护土家族茅古斯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使人们更多的关注它,并且把它发扬光大。
关键词:土家族茅古斯舞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02(a)-0188-021 土家族茅古斯舞的起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土家族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具有本民族特征的民俗文化。
18世纪初,土家族渐渐受汉文化影响,融入汉文化。
而土家族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就慢慢变弱,许多的传统民族习惯就渐渐被遗忘。
现在还有保留的主要存在于传统文化艺术之中,舞蹈是一门表现力最强、肢体语言最丰富的文化艺术。
而土家族舞蹈中最出名的当属茅古斯舞和摆手舞。
相传古时候,土家族地区遍布着森林,人烟稀少,土家族祖先为了寻找食物,或者下河捕鱼,或者上山狩猎。
后来进入农耕时代,有一位青年独自一人下山去学习农耕技术,后来为了赶回山寨传授技术,一路上风餐露宿,一身衣服被山林中的荆棘拉扯得不成样子,等他回到山寨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正逢过年,举行摆手舞等活动。
他不方便参加,便在场地旁边的杂草丛中观看,不料几个小伙子瞧见了他,他急中生智,扯了一些茅草披在身上,去参加活动,他用舞蹈的形式给乡亲们表演了他学到的农耕技术,后来土家人为了纪念这位祖先,每逢过节,祭祀等活动都会表演茅古斯。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初探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初探摘要:“毛古斯”,一种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家族舞蹈,原始古朴。
从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土家族先民在远古时期的信仰、生产和生活,它是舞蹈的“活化石”。
我们应该对毛古斯舞蹈进行挖掘搜集,梳理剖析,把舞蹈中所展现的土家先民的古朴风貌真实、准确地发扬下去。
在其传承与发展中要掌握好平衡,如果融合了太多现代元素,可能会使其失去古朴风格,应保留毛古斯舞蹈的精髓,去除糟粕,在今后还需要不断探索。
时间:2019.6.4—6.6地点: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洗车和镇采访对象:国家级土家族毛古斯舞非遗传承人彭南京老先生采访人员:罗绮儿这是我第一次下乡进行田野调查,对未来即将发生的事情既充满了好奇和激动,也充满了不安。
对未知的事情也都是一头雾水,但当我来到这片神秘的湘西土地,我心中的想法都被眼前的美景所淹没了。
都说湘西人杰地灵,土家人民热情好客,果真名不虚传。
这里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让人一来就会爱上。
我们湖南师范大学一行人此行的目的就是在赵书峰教授的带领下,领略和探索土家族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舍巴日”,了解其文化内涵、探寻其艺术价值。
这对我来说真的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
我的主要任务就是探寻当地的毛古斯舞蹈。
在这次土家族“舍巴日”的现场我有幸采访到了毛古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也是目前唯一的湘西土家族毛古斯代表性传承人彭南京老先生。
当我看到彭老先生的时候非常激动,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老先生,老先生今年78岁高龄了。
之前就有听说老先生作为目前唯一的传承人这么高寿了还一直坚持自己教学授课,把毛古斯舞蹈带给更多的人,所以我一直是打心底里敬佩老先生。
彭老先生是土家族人,1942年6月出生于湖南省龙山县靛房镇石堤村。
他自13岁起就开始学习、表演和传承毛古斯舞,现已从事土家族毛古斯舞的表演和传承达56年之久。
彭南京老先生对祖传的“毛古斯”舞蹈技艺情有独钟,深得真传,在传承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舞教程:土家族毛古斯舞
毛古斯舞,土家族语称“谷斯拔帕舞”、“帕帕格次”或“拨步卡”,是老公公的意思。
它是土家族纪念祖先,开拓荒野,捕鱼狩猎
等创世业迹的一种古老舞蹈。
汉语多称为“毛古斯”或“毛猎舞”。
毛古斯舞产生于土家族祭祀仪式中,是湘西土家族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主要流布在湘西的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古丈县。
每逢过年
节跳摆手,都要跳这种古老的舞蹈。
历史溯源
古时候,湘西土家族地区森林莽莽,荆棘遍野,人烟稀少,土家
族先民为了觅食,或上山打猎,或下河捕鱼。
后来又从渔猎生活步入
农耕时代。
传说有一位土家族青年独自下山去学习农耕技能,之后急
于赶回山寨传授技能,一路上风餐露宿,一身衣服被山林中的荆棘撕
扯成碎片,等他回到山寨时已是夜晚,正逢土家“调年”(过年),
举行跳摆手舞等活动。
他衣不遮体,不好露面,便躲在调年场旁的杂
草丛中观看调年活动。
不料几个参加调年活动的小伙子在草丛中发现
了他,他只好走出来,急中生智地扯了一些茅草披在身上,参加到调
年活动的人群中去。
他用舞蹈的形式向乡亲们传授所学到的农耕技能。
从此,土家人为了纪念这位传授农耕技能的先祖,每逢还愿、祭祖等
活动时,都要表演“毛古斯”,有时也单独表演。
毛古斯舞是一种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表演
程式的原始戏剧舞蹈,它以近似戏曲的写意、虚拟、假定等艺术手法
表演土家先民渔、猎、农耕等生产内容,既有舞蹈的特征,又有戏剧
的表演性,两者杂揉交织,浑然一体。
毛古斯舞形式风格异常古朴、别致。
表演“毛古斯”的人数由
1020人不等,一人身着土家族服饰,饰老毛古斯(土家语叫“巴普”),他代表土家族先祖,由他主持祭祖和表演活动,其余为小
“毛古斯”,代表子孙后代,这样就组合成一个家庭。
无论辈份高低,他们都身披稻草扎成的草衣,赤着双脚,面部用稻草扎成的帽子遮住,
头上用稻草和棕树叶拧成冲天而竖的单数草辫,四个单辫的是牛的扮
演者。
“毛古斯”的扮演者们事先装扮好,在摆手舞场不远的树林中
等待,摆手舞跳到一定的时候,他们轰然入场,摆手舞立即停止,为
之让场,说是“祖先爷”来了。
毛古斯舞的程序分为“扫堂”(意为扫除一切瘟疫、鬼怪,使后
代平安)、“祭祖”、“祭五谷神”、“示雄”(表现全家族人民的
生存和繁衍)、“祈求万事如意”等几个大段落,每个段落中细节繁多,如祝万事如意的表演中,有打露水、修山、打铁、犁田、播种、
收获、打粑粑、迎新娘等等。
表演大多与跳摆手舞穿插实行,有时在一定场合单独表演。
毛古
斯舞动作特点别具一格,表演者屈膝,浑身抖动,全身茅草唰唰作响,头上五条大辫子左右不停摆动,表演中碎步进退,左右跳摆,摇头抖肩。
“打露水”、“扫进扫出”、“围猎”、“获猎庆胜”等内容,
可根据表演动作清楚地分辨出来。
该舞蹈最突出的特色在于服饰的风格,表演者身穿草衣树皮,古朴大方,极具原始风情。
表演对话时要
求变腔变调,使观者辨认不出表演者的真实身份。
最重要的是毛古斯
舞作为一种古老和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能够为土家族舞蹈来源的研
究提供较可靠的线索。
“毛古斯”舞从动作到内容,都别具一格。
演出自始至终,讲土话、唱土歌,形态滑稽,诙诣有趣。
碎步进退,曲膝抖身,左跳右摆,浑身颤动。
摇头耸肩,茅草刷刷作响,全是模仿古人的粗犷的仪态。
跳“毛古斯”的形式,相当自由,不受内容的限制。
可歌可舞,可做
游戏,玩杂耍,翻跟斗,打秋千。
但以对白为主体,方式灵活多样,
观众也可答话插白。
跳“毛古斯”,规模大者要跳六个晚上,大致以
土家族的历史、渔猎、婚姻、工作等为内容。
融歌、舞、话为一体的
原始祭神戏剧。
这个形式在其他民族比较少见,早已引起国内外戏剧
舞蹈家的注重。
被称为古老文化艺术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