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常识》什么是蒙学——蒙学介绍(一)

合集下载

9第九讲II、蒙学、朱熹、明代、王守仁

9第九讲II、蒙学、朱熹、明代、王守仁

6、居敬持志。有两层含义:一是读书 时要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二是要理想坚 定、志向远大、持之以恒。
三、明代的教育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 明朝历时277年,直到1644年被李自成率领的 农民起义军推翻。朱元璋从元代灭亡的教训 中认识到教育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因 此确立了“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 本”的文教政策,这一政策表现为以下三方 面。 一、文教政策 1、崇儒纳士 广设学校,培育人才 2、创行八股取士 重视科举,选拔人才
3、虚心涵泳。有二层含义:一是指 读书时要细心体会书中的意思,不要先 入为主,牵强附会;二是指读书时要反 复揣摩,细心玩味。
4、切己体察。读书不可停留在书本 和口头上,而应身体力行。 5、着紧用力。有两层含义:一是抓 紧时间,发愤学习,反对悠闲自在;二 是反对读书时心不在焉、松松垮垮,要 有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
三、明朝的书院:东林书院
明朝书院受统治者文教政策的影响,其发展 经历了从沉寂——盛兴——禁毁的曲折历程。 东林书院在今江苏无锡市,原为北宋理学家杨 时讲学之处,后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在此讲学, 形成了著名的“东林学派”。 东林书院是当时一个重要的学术文化中心, 它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讲会制度。同时东林书院将 讲学与政治活动结合起来,在讲学之余抨击政治, 议论得失,评判权贵,师生思想十分活跃,吸引 了许多有识之士慕名前往。东林书院在中国古代 书院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蒙学的概念

蒙学的概念

蒙学的概念

蒙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教育方法,也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它在古代中国教育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并对后来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了广泛的借鉴价值。

蒙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民间教育,其最早的形式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开始发展成熟于汉代,成为唐代教育的主要形式,达到了鼎盛时期。蒙学的教育内容包括文字、故事、总集、家训等,并以识字读书为主要目标,以家庭为基础,由家长或私塾先生担任教育者。蒙学的教育方式主要是逐字逐句的讲解、背诵和默写,并辅以请帖、纸牌、木牌等教具,通过反复锻炼培养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和表达能力,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蒙学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培养,强调知行合一、实践与思考。传统蒙学重视德育,强调礼仪、道德、伦理,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素质。在蒙学的实践中,学生会经常接受师长的示范和影响,模仿身边人的行为和言谈举止,从而获得道德情操和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蒙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蒙学以家庭为基础,辅以私塾教育,这种教育模式保留了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传统,有利于家庭教育和家族传承。其次,蒙学以师生互动为教学核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分析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蒙学尊重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节奏,不逼迫学生过早接受学习内容,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

氛围。这种教育思想符合儒家的“四书五经”教育传统,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兴趣。

蒙学对后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了广泛的借鉴价值。蒙学强调先教育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这与现代教育注重德育、全面发展的要求不谋而合。蒙学还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这与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要求也是一致的。另外,蒙学的教育模式为后世的教育改革提供了经验借鉴。蒙学重视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这为现代教育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启示。同时,蒙学倡导实践与思考相结合,注重知识应用和实际问题解决,这为现代教育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参考。

国学常识之蒙学介绍汇总一篇

国学常识之蒙学介绍汇总一篇

国学常识之蒙学介绍汇总一篇

国学常识之蒙学介绍 1

蒙学经典介绍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

《三字经》

《三字经》是__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

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__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百家姓》

《百家姓》成书于北宋初年,原收集中文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百家姓》读来顺口,易学好记。

《百家姓》并不依照各姓氏的人口数量排序,“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代吴越钱塘地区,故而宋朝__赵氏、吴越国国王钱氏、吴越国王钱�m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王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另有作为儿童读物的同名图书。

《千字文》

《千字文》,即由一千字组成的韵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韵、不对仗的文字,被称为“笔”,而非“文”)。南朝梁武帝时期(502 ―549 年),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奉皇命从王羲之书法中选取1000个字,编纂成文,是为__历史上第一篇《千字文》。

文中1000字本来不得有所重复,但周兴嗣在编纂文章时,却重复了一个“洁”字(洁、�e为同义异体字)。因此,此篇《千字文》实际只运用了999字。继周兴嗣版千字文之后,还相继出现了《续千字文》、《叙古千字文》、《新千字文》等不同版本的千字文。

《小儿语》

《小儿语》,明代的吕得胜所撰。吕得胜,是河南宁陵人,字近溪,生活在嘉靖时。他很关心儿童的'教育工作,主张儿童有知识时,就要进行正确教育。当时民间流传一些儿歌,如“盘却盘”、“东屋点灯西屋亮”之类,他认为这些儿歌对儿童固然无害,但对品德修养以及后来的发展也没有什么好处。于是他编写新的儿歌,用来代替旧的儿歌,是以成此书。

中国传统蒙学导读

中国传统蒙学导读


因此,蒙学应该:给孩子智慧,促进孩子成长, 照顾孩子的幼稚。 因此,蒙书的特点应该是:浓缩的知识,鲜明 的教化,平易的形式。
二、何谓“蒙学”



1、蒙学作为教育机构 《汉语大词典》:蒙学,即蒙馆,旧时对 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地方。(《辞海》同) 《说文》:塾,门侧堂也。 《礼记· 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 庠,术(通遂)有序,国有学。

2、隋唐蒙书的新特点 第一,由识字教育转向综合教育。 《开蒙要训》继承《千字文》,但涉及知识更 广;《俗务要名林》、《杂集时用要字》、 《碎金》等字书,也涉及更多汉字和知识; 《杂抄》汇集各种知识;《兔园策》汇集典故, 便于写作骈文,应付科举;《蒙求》专讲历史 知识;《太公家教》、《武王家教》,侧重道 德训诫。著名的《王梵志诗》,其实也是一种 训诫格言书。
第二讲:蒙书的类型与功能
四大类及其功能




一、综合性识字课本:以识字为主要目的, 兼有伦理性、历史性、文学性。 二、伦理课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培养 伦理道德意识。 三、历史读本:传授社会、自然常识,提 高阅读能力。 四、文学读本:陶冶性情,提高写作能力。
一、综合性识字课本



1、经典字书 西汉史游《急就篇》:今本2144字。 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1000字。 唐佚名《开蒙要训》:1400多字。 宋王应麟《三字经》:经明清陆续补充, 清初本有1140字。

(新)中国传统蒙学导读(1)

(新)中国传统蒙学导读(1)

三、怎样阅读国学典籍

读书次序:
《昭明文选》—杜甫诗—韩愈文—苏轼诗文— 唐诗宋词各大家 较好的选本:《唐诗三百首》、《宋词三 百首》、《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文 钞》


导论:蒙学释名
一、何谓“蒙”

本义:覆盖。《说文》:冡,覆也。 引申义一:暗昧,不明事理。《尚书· 洪范》:
曰蒙,恒风若。


1、理学教材 宋吕本中《童蒙训》、吕祖谦《少仪外 传》、陈淳《小学诗札》 宋程端蒙《性理字训》,元程逢原又扩充 成《增广性理字训》,分为造化、情性、 学力、善恶、成德、治道等六门。
二、伦理课本
一、综合来自百度文库识字课本




2、杂字书 明清杂字类课本如《山西杂字必读》、 《山东庄农日用杂字》、《五行杂字》、 《六言杂字》、《世事通考杂字》。 例如《六言杂字》: 黄花,金针,木耳,蘑菇,大料,茴香。 鱼肚,海蜇,紫菜,香蕈,燕窝,白糖。 花椒,胡椒,芥末,红曲,酱瓜,腌 姜。……
二、伦理课本



1、蒙书是历史的镜像 历史地看待蒙书: 第一,蒙书是不断发展壮大的,分类渐细, 各成系统。 第二,各个类型的蒙书承担了不同的教育 功能。 第三,各个时代的蒙书反映了各个时代的 历史文化。
三、本课程对“蒙书”的讲解定位

第二讲蒙学中的人文精神

第二讲蒙学中的人文精神

中国民间有个说法叫“孝顺“,孝顺孝顺,顺者为孝。很 多时候,我们的孝心就在于不违背。绝大多数的冲突,都 是鸡毛蒜皮,却弄得父母不高兴,儿女也委屈。做儿女的 ,很容易跟父母形成的冲突是生活习惯,比如经常指责老 妈说,剩菜剩饭都舍不得倒,瓶瓶罐罐也都攒着,水果也 买处理品,咱家不至于这样啊。两代人可能动机都是好的 ,但看问题的方式不一样。 每一个人走到今天,都带着历史的烙印,每一个人都 是由自己的习惯铸就的。如果没有老太太攒瓶瓶罐罐那段 岁月,没有老爸蹲在墙角吃面条的那种节俭,也许你就不 会从那个村庄走出来,就没有今天的楼房。 包容与尊重 真正爱自己的父母就意味着包容和尊重他们的习惯。 这是真正的敬。所以,儿女要对父母多一点尊重和理解, 多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过一种快乐的日子,也许这就 是最好的孝敬。
2018/10/8
9
2、成形: 唐宋以后,随着蒙学教育的发展和印刷术的发明,出现了 分门别类的蒙学专书。 3、形成体系: 明清时期,形成了包括识字教育、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的 比较完整的蒙学教育体系。其教学方法分五步:识字、写 字、读书、作对和习文。
2018/10/8
10
(二)蒙学教材的分类: 按其教育作用,大致可分为五类: 1、以识字教育和基础知识教育为主。 主要有《三字经》、《千字文》、《百家 姓》等。
2018/10/8
27
( 3 )《龙文鞭影》,龙文,古时良马名也,见鞭影则疾弛。 《龙文鞭影》原名《蒙养故事》,明代万历时萧良有撰, 后经安徽人杨臣诤加以增订,改名《龙文鞭影》。 该书内容主要来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典故,同时又从 《庄子》和古代神话、小说、笔记如《搜神记》、《列仙 传》、《世说新语》等书中广泛收集故事。辑录了历史上 许多著名人物如孔子、诸葛亮、司马迁、李白、杜甫等人 的轶闻趣味,可称之为一本典故大全。

蒙学与幼儿养育

蒙学与幼儿养育

• 2、蒙学教育的基本的目标
• 培养儿童认字和书写的能力,养成良好 的日常生活习惯,能够具备基本的道德 伦理规范; • 并且掌握一些中国基本文化的常识及日 常生活的一些常识。
• 3、传统蒙学的主要任务,是熏陶蒙童 的气质,培养蒙童的性情,辅成蒙童的 材品。 • 教授一定的文化知识,比如识字、历史 知识、语言知识、科技知识,但最核心 的则是伦理道德。
• 朱熹所辑《小学》在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中占 有重要 地位。元代理学家许衡给儿子信: “《小学》《四书》,吾敬信如神明,自汝孩 提,便令讲习,望于此有得,他书虽不治,无 憾也。我生平长处,在信此数书,汝当继我长 处,笃信而好之也。” • 凡四卷六类,其中立教、明伦、敬身为全书的 纲目。还有外篇嘉言、善行等。
• 4、四是注重哲理性、文学性、知识性有机结合。 • 蒙学教材中将生活、生产知识,地理、历史知识,文化 知识融为一体,有较强的综合性,因此实用性强。 • 像《千字文》中的“治本于农,务兹稼樯,叔栽南亩,我 艺黍稷”将自然科学知识和生产知识列入其中。 • 《三字经》包含的内容就更加广泛,有关于学习阶段的 论述;有关于生产生活论述“稻梁菽,麦黍稷,此 六谷 ,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 有关于经典的介绍与评价,既简要,又适中。特别是对 中华五千年历史的阐释,不到三百字,不但做到了“考 世系,知始终”,而且将之间的要人要事都做了简明的 论述,可以说是一部系统而微小的“纲鉴”,可以说它 就是一部百科全书。

国学常识 - 什么是蒙学——蒙学介绍_国学经典

国学常识 - 什么是蒙学——蒙学介绍_国学经典

国学常识 - 什么是蒙学——蒙学介绍_国学经典

一、蒙学的定义

蒙学,是中国传统教育体系中的一种学校教育,旨在培养儿童的品德修养和基本知识。它源于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强调德育为重,并注重学生的性格培养和身心健康。

二、蒙学的历史背景

蒙学起源于中国古代周朝时期,至明清时期逐渐发展成熟,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它是一种以儿童为教育对象的学校教育,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乡村地区,为农民子弟提供基本的教育和培养。

三、蒙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蒙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九种书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歌赋、算术、历法、射箭、乐律以及一些礼仪和仪容等方面的知识。

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强调品德的培养,重视礼仪规范和家国情怀的灌输。蒙学的教育方式独特,采取师徒相传的方式,由老师亲自指导学生学习和生活。蒙学教育注重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蒙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蒙学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蒙学教育强调德育,注重品德和修养的培养,对塑造中国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起到了重要作用。蒙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稳定的教育和价值传承方式。

此外,蒙学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学习经典书籍和古代文化的传统知识,培养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蒙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蒙学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虽然现代社会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但蒙学的价值和意义在当代社会仍然存在。蒙学教育强调德育和品德培养,这是当代社会教育体系所需的重要补充。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对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关注越来越多,蒙学教育的价值在于传承和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国学常识 I 典籍类:《三字经》

国学常识 I 典籍类:《三字经》

《三字经》

中华传统文化启蒙读本,相传南宋王应麟所作,被称为“蒙学之冠”。1990年,《三字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它以“人之初,性本善”起篇,三字一句,琅琅上口,通俗易懂;内容丰富,包含文化常识、历史地理、伦理规范及民间传说等,是简明的“中国文化史纲要”。《三字经》的版本众多,如宋末元初1068字本,明末1122字本,清初1140字本等。2008年,著名学者傅璇琮编订《三字经》1476字,在全国中小学相继推广。

中国传统蒙学导读

中国传统蒙学导读

1、三大社会因素


宋明理学的兴起。
文化权力的下移。 活字印刷术的应用。
三、宋元明清时期


2、宋代蒙书的大发展 朱熹所著蒙书:《童蒙须知》,《小学》。 王应麟所著蒙书:《小学绀珠》,《补注 急就篇》,《姓氏急就篇》,《蒙训》, 《小学讽咏》。 《百家姓》、《三字经》、《千家诗》都 形成于宋代。
例:《小儿语》


一切言动,都要安详,十差九错,只为慌 张。沉静立身,从容说话,不要轻薄,惹 人笑骂。先学耐烦,快休使气,性躁心粗, 一生不济。能有几句,见人胡讲,洪钟无 声,满瓶不响。……事不干己,分毫休理。 一争两丑,一让两有。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如父母。却教惹怒 生嗔,只是我不成人。
例:《小儿语》
第一讲:蒙书的历史发展
一、先秦汉魏六朝时期

1、著录于史册的最早蒙书 《汉书· 艺文志》:《史籀篇》者,周时史 官教学童书也。
2、现存最早蒙书 1977年安徽阜阳出土汉简《苍颉篇》, 541字,四言韵语,将同义、近义、反义词 编排在一起。

一、先秦汉魏六朝时期


3、汉魏六朝的蒙学字书 《汉书· 艺文志》“小学类”著录10家35篇。 《隋书· 经籍志》又增加著录了近20篇。 目前,完整保存下来的只有《急就篇》和 《千字文》。
一、《千字文》的成书与影响

我国古代蒙学的发展述略

我国古代蒙学的发展述略

我国古代蒙学的发展述略

摘要:我国古代蒙学教育源远流长,作用重大,影响深远。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和诸位前辈相关专著的论述,我们可知我国的蒙学教育最早出现在殷周时期,秦汉魏晋是蒙学的发展期,而宋元明清时期是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逐渐鼎盛时期。

关键词:古代;蒙学教育;历代发展

中国自古以来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中国文化早就意识到启迪儿童心灵和智慧的重要性。蒙学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文王所著的《易经》,其意思为若在蒙昧无知的时候,认真学习,修养正道,便可成就圣人之伟业。从字面上看,蒙学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启蒙文学。后来人们才渐渐将其与儿童的启蒙学习相联系,故蒙学之教导儿童学习是后人才赋予的意义。因此,蒙学又有“蒙馆”之意,是儿童学习的地方。在古代,蒙学教育贯穿始终,古人尊崇圣人之道,儒家之思想。儿童年龄尚小,不能明辨是非,对于社会交际礼仪多为苍白的理解。古人开设“蒙馆”进行正确的启蒙教育,教导儿童,使其摆脱幼稚蒙昧。通过教育的手段让儿童明辨是非,学习圣人之道,明白圣人之为圣,以圣人之礼仪言行要求自己。对于蒙学一词,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蒙学的含义并非如此简单。例如:有些学者认为蒙学来自于《易经·序卦》中的“蒙者,蒙也,物之维也。”针对此问题,文章将在下文进行较为简洁的论述。

对于蒙学的含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则认为蒙学是一种教育机构。第二种观点是将蒙学看作是一个特定层次的教育。第

三种观点大致将蒙学区分为广义和狭义。一般对于八至十五岁的孩子进行的启蒙教育活动或者是对于这些小孩子进行启蒙教育的私塾就是狭义的蒙学。除此以外的并含有教育所需教材的,私塾规定的礼仪言行以及古代学者关于此类现象的理论著作,便是广义的蒙学。对于蒙学的概念,很多学者都有着自己的看法,但是将其囊括总结起来,其本质是一致的。本文认为:蒙学是指我国古代家庭、社会、学校对儿童进行的早期启蒙教育,又称童蒙教育、蒙养教育或启蒙教育。其目的是通过对儿童进行基础的文化知识教学和初步的道德养成教育来启迪儿童智慧、培养儿童品德,使之健康成长。教育对象是蒙养阶段的儿童即蒙童,其年龄段大致为七八岁左右或更早。从入学时间和教育程度上看,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段。教育者被称为蒙师,为蒙童所编写的蒙学读物或教材被称为蒙书、小儿书、蒙学书。

国学启蒙课程

国学启蒙课程

国学启蒙课程

⑴ 少儿国学课程

1、文化课程:

经典一《弟子规》――精读精解,学以致用。

该书以《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纲,分五个部分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的守则规范。该书被认为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的最佳读物。国学堂通过解读、引导背诵及实践指导等方式让少儿无形中将圣贤言行贯穿于日常生活。

经典二《二十四孝故事》――故事教学,寓学于乐。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 ... 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国传统美德、传统文化之精髓。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本经典的选讲旨在通过通俗易懂的孝敬长辈的故事,让少儿形成孝亲的价值观,改变身心。

经典三《千家诗》――诗词熏陶,出口成章。

《千家诗》用以陶冶少儿性情的诗歌读本,旨在用咏歌古诗“以养其性情”。共选诗200余首,大部分语言流畅,词句浅近,易读易记,包括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如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等名诗。通过经典古诗的讲读让少儿的文学修养得到提升,语文成绩无形提高。

经典四《论语》――名句选讲,奠定基石。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们熟知的很多名言都来自《论语》。本书影响了全亚洲及更广范围,其中许多思想至今仍被人们视为至理。本经典的学习使少儿对我国基本价值观念的仁、义、礼、智、信等有一定理解,摄取

经典智慧,奠定国学基石。

经典五《道德经》――玄妙哲理,提高悟性。

蒙学幼儿教育

蒙学幼儿教育

①《三字经》

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三字经》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

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

②《百家姓》

中文姓氏的文章。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主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在历史的衍化中,为人们寻找宗脉源流,建立宗脉意义上的归属感。

③《千字文》

梁武帝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1000个不重复汉字,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文。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千字文》语句平白如话,易诵易记。

实行简化字、归并异体字后,其简体中文版本剩下九百九十余个相异汉字。

隋唐以来,《千字文》大为流行,背诵《千字文》被视为识字教育的捷径。它不是简单的单字堆积,而是条理分明,通顺可诵,咏物咏事。其内容又涉及到有关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所选千字,大都是常用字,生僻字不多,便于识读。因流传甚广,以致文书编卷,都采用“天地玄黄”来代替数字。

《国学常识》什么是儒家——儒家介绍(可打印修改)

《国学常识》什么是儒家——儒家介绍(可打印修改)

《国学常识》什么是儒家——儒家介绍《国学常识》什么是儒家——儒家介绍

儒家

儒家思想,又称儒学,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宗教而称之为儒教,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自汉代起指由孔子(公元前551年-

公元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国学常识》什么是儒家——

儒家介绍。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流派,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一般华人的主流思想基础。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奉儒学为官学的最后一个王朝大清帝国被民国取代以后,儒家思想受到了外来新文化最大限度的冲击,不过在历经多种冲击、浩劫乃至官方政权试图彻底铲除儒家思想之后,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国社会一般民众的核心价值观,并在世界上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和民族传统的标记。

儒家的思想和主张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

“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儒家哲学注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对待其他人要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自我介绍《《国学常识》什么是儒家——

《中国传统文化》——02 蒙学

《中国传统文化》——02 蒙学

蒙学
Méngxué

壹贰










关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蒙学概述
Méngxué gàishù
一、蒙学的基本含义
·蒙学者,启蒙教学也,即通过识字教学和诗 礼教育,开发童蒙智慧。蒙学被古人视为“圣 功”,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蒙学又称“蒙养书”“小儿书”,是我国传统 幼儿启蒙教育的统称,强调用正确的教育启迪 儿童的智慧和心灵,使儿童能够健康成长。被 称为“儒家群经之首”的《周易》中有一卦蒙 卦,蒙卦中讲:“蒙以养正,圣功也。”就是 说用正确的教育启蒙儿童是圣人的功业。古代 私学发展史中,明确提出蒙学课程始于汉代。 在我国古代,儿童开蒙、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 在4岁左右,现在也有一种观点认为,4岁恰好 是儿童学习汉字的最佳年龄段。
(三)《三字经》选读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解读】 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成长过 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解读】 如果一个人从小不好好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 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 致地去教育孩子。 ◎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解读】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 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有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 布机的梭子来教育孟子。 ◎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解读】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 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国学大讲堂之 古代蒙学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国学大讲堂之 古代蒙学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在形式上,有诗歌,如《训蒙诗》、《小学诗礼》、《童蒙须知韵语》等, 尤其是《神童诗》、《千家诗》、《唐诗三百首》流传最广,也有专门用 韵语写成的,如《小学诗礼》、《训蒙雅言》、《弟子规》等;从教材适 应的对象来看,有专门为女子编写蒙学教材,如《女小儿语》、《闺训千 字文》、《改良女儿经》、《女四书》等,内容多为灌输“三从四德”的封 建伦理道德观念,也包括女子日常生活常识的内容。
不容忽视的作用,对于建设新的教材体系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阶段,西周初期到唐代:多为综合性读物,以识字为主,同时进行品 德教育,兼授各种知识。
现存最早的蒙学教材是字书《史籀篇》(周宣王时)。
秦代有《仓颉篇》(李斯)、《爰历篇》(赵高)、《博学篇》(胡 毋敬),都是以识字写字为主的,是对《史籀篇》的发展。汉代闾里 书师合并为《仓颉篇》, 成为当时学校使用的通行课本。
古代蒙学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蒙学,是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的一种教育。它一般招收8-15岁的儿 童入学,大多属于私学性质。
据说,蒙学始创于奴隶社会的夏朝,在秦汉时期得以不断的发展,唐宋以 后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程序,主要进行读书、写字、作文、传统思 想的教学,为进入官学、书院以及科举考试作准备。
汉魏六朝的蒙学教材,主要有司马相如《凡将篇》、史游《急就篇》、 贾鲂《滂喜篇》、蔡邕《劝学》、《女史篇》,朱育所《幼学》,晋 束皙《发蒙记》,顾恺之《启蒙记》,周兴嗣《千字文》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常识》什么是蒙学——蒙学介绍(一)

时间:2011-12-30 14:49 简体|繁体点击: 203次

关键字:

所谓蒙学,既是对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与小学、大学并列,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目前,学术界所称的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讲,泛指古代启蒙教育,包括其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材等内容;狭义上讲,专指启蒙教材,即童蒙读本。

古代,儿童“开蒙”,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四岁左右,现在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四岁恰好是儿童学习汉字的最佳年龄段。蒙学阶段主要采用的教材就是所谓的“三百千千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等,同时,在孟学阶段也会让儿童接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经典书目,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蒙学教育通常采用个别教育的手段施教,注重背诵与练习。

蒙学教育的基本的目标培养儿童认字和书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能够具备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并且掌握一些中国基本文化的常识及日常生活的一些常识。

朱子童蒙须知

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今逐目条列,名曰童蒙须知。若其修身、治心、事亲、接物、与夫穷理尽性之要,自有圣贤典训,昭然可考。当次第晓达,兹不复详著云。

蒙养从入之门,则必自易知而易从者始。故朱子既尝编次小学。尤择其切于日用,便于耳提面命者。著为童蒙须知。使其由是而循循焉。凡一物一则,一事一宜,虽至纤至悉,皆以闲其放心,养其德性,为异日进修上达之阶,即此而在矣。吾愿为父兄者,毋视为易知而教之不严。为子弟者,更毋忽以为不足知而听之藐藐也。

“德性之养”,是一个关键问题

——韩老师读后感想

规矩先出于古人的数学概念:“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由矩阵可得出形形色色的图案与排列。延伸至人生人世,是否可以理解,只有先服从某项规矩,懂得社会是由各种规矩构成,意先于胸,念生有据,则凡事通达圆融,进退自如。

曾几何时,西方教育理念得之无限推崇,尊重人性,尊重人格发育云云,加之中国独生之女政策,导致中国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生活与生活的教导,缺乏对世事人伦的训练,以至于行到社会,不知礼节,不懂处事,以致处处碰碰壁。脆弱的“情商”,难以成就大事。

报章上常登,某某国人、某些旅游团到了国外,其特立独行,不尊他国礼仪风俗,大声喧哗,贪占便宜,藐视景点,狂购奢品,常遭嘲笑,令人不齿。此皆不重规矩,不懂社会,以为自我习惯通达天下的狭小见识所致。

从孩子成长来说,我们常见到,“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的书籍、标语,这些细节,习惯,即是自小应该养成的规矩之学,这些规矩的习养,决定了孩子的人生高度。

不少人以为,蒙学即是背诵《三字经》等经典。但对古人来说,开蒙,不但是学习内容的起始,同时也是习惯训练的开端。这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习惯、情商、自律等诸多的教育理念,岂不是极大的暗合?

“凡一物一则,一事一宜,虽至纤至悉,皆以闲其放心,养其德性,为异日进修上达之阶,即此而在矣。”德性之养,是儿童教育的根本,其后人生的发展,皆本源于此。

只有走进并掌握了必然王国,才能进到属于自我的“自由王国”。天下义理皆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