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1-3章
江村经济读后感

江村经济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江村经济读后感(一)《江村经济》是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一本书,是根据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
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同中国大多数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巨大的变迁过程,本书说明的是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
尽管这是小范围的深入实地的调查,但是反映的却是中国农村普遍的生活状况和一系列由社会变迁引发出来的社会问题。
有些问题知道今天都还没有确定的有效的方针对其进行解决。
农村劳动力过剩就是其中之一,尽管这在当时只是处于萌芽的趋势,但,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个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了。
这也正好说明了费教授的先见之明。
在本书中的第十章有关农业提到:“前两年村里有两台抽水泵……然而这种机器尚未被普遍的采用,主要是因为使用机械而节约下来的劳动力尚未找到生产性的出路。
”注意了,这这两台抽水泵在村里已经存在了两年,根据当地的地域宽广来说应该是有足够的时间得以推广的了,但是它偏偏就是没有被普遍的采用,而其根本原因也已经明确了。
也就是说在当时来说,当地的农民们就一家就已经害怕劳动力过剩了,相当于吃闲饭吧,害怕失业。
也就是说至少从那时开始村民们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
而在本书当中曾不止一次的提到可以说是强调每个家庭都不敢要过多的孩子,怕养不起,就算养大了也还是个问题,因为财产的再分配问题,也即是人均占地量又将减少。
造成劳动力过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人口增长量过快,二是农业机械化。
人口增长虽然在当地来说是受到压制,但是人口还是得增长的,人均占地量也是快速的下降,人们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发展得到很大的改善。
然而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又来了更大的挑战,农业机械化接着来了,如果机械化得到普遍的应用的话,那又将有大批的农民沦为剩余劳动力。
随着农业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还将进一步提高,即使农业人口不再增加,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也将迅速增长。
《江村经济》读后感(精选多篇)

《江村经济》读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江村经济读后感全书分为十六章,可划分为四个部分,江村经济读后感。
第一部分是第一章,本章是全书内容的引子也是对全书内容的总括。
作者用一句话揭示了全书的主旨,即“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第二部分是第二章,本章从地理状况、经济、人际关系等方面概括了调查地区的情况,并阐述了选择这个调查区域的原因。
第三部分是第三章到第十五章,分别从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生活生产方式等几个方面描述了该村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第四部分是第十六章,作者根据上文描述,指出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是人们的饥饿问题。
作者认为,“但当饥饿超过枪杀的恐惧时,农民起义便发生了。
”作者从一个学者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一是改进技术;二是社会再组织;三是“最终取决于中国工业发展的前景”。
1 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界定作者根据自己的观察,认为中国农村经济结构的发展模式是一种“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
位于太湖附近的开弦弓村,由于气候适宜,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适宜于水稻的种植和桑蚕的饲养,因此,一直以来水稻就成为当地人们的主要作物,又因为便利的水路交通,蚕丝业也成为“这个村里的居民的第二主要收入”,且“农民从事家庭蚕丝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作者以事实证明了中国农村混合型的经济结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否决了一般人认为中国仅是农业大国的说法,从当时农村看来,中国是农工业大国,只是农村工业是分散型的,未能使人易于觉察。
2 造成农村经济萧条的根源一般认为,农村经济萧条是源于内外交困和阶级的压迫,但作者却有独到见解:“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是人们的饥饿问题。
”“在这个村里,当前经济萧条的直接原因是家庭手工业的衰落,经济萧条并非由于产品的质量低劣或数量下降。
如果农民生产同等品质和同样数量的蚕丝,他们却不能从市场上得到同过去等量的纸币,萧条的原因在于乡村工业和世界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
费孝通江村经济读书笔记范文通用

费孝通江村经济读书笔记费孝通江村经济读书笔记范文通用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费孝通江村经济读书笔记范文通用,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费孝通江村经济读书笔记范文通用1一、求学生涯和《江村经济》的诞生费孝通的求学之路谈不上坎坷,但是却充满了传奇的色彩。
他最初的大学生活是在东吴大学医学预科班度过的,由于参与反对校医打人的一次风潮被学校暗示转学,此后转入燕京大学。
至于选择社会学的原因,是因为当时大革命失败,军阀之间混战,社会文化方面的交锋很厉害。
他抱着了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社会的想法选择了社会学。
在燕京大学读书期间,得到吴文藻老师的大力栽培,并为其定下了将来店铺的计划。
燕京大学毕业后,费孝通进入清华社会学与人类学系的研究生院读书,毕业后考取公费留学的机会。
1936年他只身前往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师从著名的社会学家马林诺斯基,两年后获得博士学位。
费孝通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是跟史禄国教授学习的。
史禄国一心想把费孝通培养成自己的学生,后来由于情况不允许,他同意费孝通在清华学习告一段落后到英国学习深造。
但是史禄国坚持让费孝通在国内做一年社会调查,然后带上材料店铺。
史禄国是个俄国人,他害怕费孝通出国后,在同行面前丢了自己的脸,于是他坚持让费孝通在国内做调查。
通俗点讲,就是要给费孝通再补补课。
费孝通带着新婚妻子王同惠来到广西瑶山做调查,调查过程中费孝通误踏虎阱,腰腿受伤。
王同惠出外寻求支援,不幸溺水身亡。
费孝通这次瑶山调查以失败告终。
伤愈后,他回到农村的老家休养。
在姐姐的介绍下来到江村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调查,之后他带着这些调查资料来到英国,最终整理而成《江村经济》,并成为他的博士毕业论文。
二、《江村经济》的写作背景及缫丝业改革作者以长江下游、太湖东南岸一个名叫开弦弓的村为背景,描述了这个村子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范文(四篇)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范文(四篇)第一篇: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关于《江村经济》一书的意义,也许对于我们90后的一代来说,就是丰富了我们对于那个年代的历史的了解。
尤其是对我这样的文科生来说,在历史课上所了解的只是被教科书美化过的一部分,真正的历史事实我们知道的少的可怜。
而它其中所讲的中国农民的生活也算是贴近我们的生活。
乡村经济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都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是以男性传承,女性的地位低到尘埃。
而本书详细的写出来了当时的状况。
在开弦弓这样的一个小村庄里,封闭,自给自足,延续着以父系为主的家族传承制度。
我一直都觉得男女应该被平等对待,甚至于女性应该得到更多的尊重,因为正是有这样一个群体,人类才得以延续下去。
可是,本书中写道:土地有限需要进行人口控制,这使杀害女婴变得更为经常。
而妇女只有在生下男婴后,地位才会得到确认,以及女儿没有资格继承父母的家产等等。
看完之后,回想起以前学过的知识,女性的地位总是那么低。
从西周延续的长子继承制,从三从四德、三纲五常、教育制度和政治制度,我们从未重视过妇女的权利。
至于他们的幸福,他们的婚姻只是父母的命令和媒人的话语,有时就像官场上被屠杀或交换的商品。
已婚女儿泼的水,母亲的家人不能回去,没有继承权,没有权利为父母服务,丈夫的家人不把她当作自己的家人,甚至他们甚至没有办法为自己找到解脱,只能离婚。
这种情况直到民国才得到缓解,但也只是轻微缓解。
到目前为止,虽然一直倡导男女平等,但反过来又问,这真的做到了吗?从以下例子来看:不允许检查胎儿的性别不是为了防止女婴死亡吗?为什么二胎政策是生女生才能生二胎,男生不能生二胎?光是女儿不好吗?男女性别比失调不也是这些原因造成的吗?我以前见过一个极端的例子。
为什么像李宇春这样的中性女孩受欢迎本质上是对男人的尊重。
也许我这么说似乎有点极端,毕竟,我也是一个女孩。
当我看到女人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时,我会感到共鸣。
然而,女性被不公平对待是不可磨灭的事实。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读《江村经济》小记龙庭生之前读了费老的《乡土中国》,就深深的被费老的研究以及写作所吸引,费老的文章朴实,简单易懂,作为一个农村的孩子,能够深刻的和书中的描写产生共鸣,其实就我来说,书中的好多东西,我都是知道的,有的从小就伴随着我,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然而我却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将这些现象、情形描述出来,看费老的书越多,我愈发觉得恍然大悟,对对对就是这样的,这个和我们地区好像啊!《江村经济》作为费孝通先生的博士论文,内容来自1936年的开玄弓村实地调查,内容翔实,描写全面,仿佛给我们呈现出了一副当年的村庄形状,当读完文章后,我们便知道了四十年代的开玄弓村是什么模样,也能想象当时的中国的农村是什么样。
《江村经济》本来的名字叫《中国农民的生活》,可能原本的名字更加能体现出书的内容,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是一本描写中国农民生活的书,只不过这本书着重描写的是开玄弓村,从而以点及面,影射出整个中国的农村情况,通过对开玄弓村方方面面的描写,对一个农村的描写,费老其实是为了得出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农民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要的程度。
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
正如布·马林诺斯基在文章开头做的序一样,精要的概括了全书的内容。
马林诺斯基在序中说到,此书虽已中国人传统的生活为背景,然而它不仅仅是复试静止的过去,他有意识的抓住现代生活最难理解的一面,抓住西方社会影响下的变迁,从我读下来后,感觉确实如此,传统的农村在西方社会和日本人侵略下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序中我们不难看出布·马林诺斯基对这篇文章的赞赏和喜爱者情,整个序中随处可见对文章的赞赏:“此书某些段落确实可以看作是应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宪章;我怀着十分钦佩的心情阅读了费博士那明确的令人信服的论点和生动翔实的描写,时感令人嫉妒”。
在序中我们还能得知本书的两个主题:土地的利用和农户家庭中再生产的过程。
读过后,确实这两个主题贯穿全文,费老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从细微处着手,历时两个月对开弦弓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予以研究,包括社会习俗、家庭生活、亲属关系、农业、贸易等各个方面,从而得出具体的结论,对中国农村的历史现状有了清晰明确的定位。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婚事从简?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大操大办一度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相声演员们还专门拍过一部电影来讽刺这种风气。
我一直以为这是中国农村的传统陋习,现在看来,问题并非这样简单。
费孝通观察到,在协商婚事时,女方会提出极高的彩礼要求,而男方则讨价还价,最后谈妥的彩礼一般在200-400元(54页)。
作为比较,估计四口之家一年的货币支出总计263元(125页),可见彩礼之沉重。
我以前想当然地以为所谓彩礼就是卖女儿,然而事实上,女方家庭不仅不留下彩礼,还要再贴上一份财物(一般应高于彩礼)。
女方家庭将两份财物以嫁妆的形式送还给男方家庭(传统上,妻子为夫家的家庭成员)。
来自双方家庭的这两份财物就成为新组建的小家庭最初的物质基础。
如果彩礼、嫁妆从简(经济萧条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小家庭经济拮据难以自立,此后还得继续伸手向父母要钱(121页)。
收彩礼卖女儿也许并不是坏事。
由于不仅不能留下彩礼,反而还要贴出去一份嫁妆,溺杀女婴的现象相当严重(55页)。
婚礼开支也在200-400元(55页)。
费孝通估计四口之家年均礼仪开支为60元(包括礼品),占总货币支出的近1/4。
在我看来,这是很可以节省一些的。
从另一方面看,“礼仪开支不全然是浪费和奢侈的。
这些开支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如果婚事从简,将使“亲属纽带变得松散。
从长远看,就可能封闭了一些经济援助的渠道”(121页)。
换言之,在传统中国的人情社会,礼仪开支是必不可少的交易成本。
这样看来,改革开放初期回潮的大操大办并非是暴发户心态、攀比心态作祟,而是顺应了“人民公社”向传统的人情社会的回归,隐含着确实的社会意义与经济意义。
至于现代都市婚事从简,则是因为个人独立,人情淡漠——你对我没用了,请你作甚。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我们把农夫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但是他们并没有变得富有,或者说,被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并不能实现整个乡村的振兴。这其中的根源便是中国乡村中人和土地密不行分的关系,以及传承千年的乡村文化。而现在生长在城市中的人,不能理解这种文化。
人们往往从政治角度理解乡村问题,比如科技含量低下,人口多耕地少等等,试图通过“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稳定土地政策”这样的手段来解决问题。而《江村经济》从文化角度说明了这种现象产生的缘由。例如财产的传承和“分家”现象,就导致了一块大土地被分割为许多块然后被多数小家庭占有,这导致了人均土地占有量很少。在这种基础上,人们还会想着去买拖拉机,去买抽水机吗?农业的机械化随之难以实现。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土地资源管理硕士一、全书回顾《江村经济》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生活等方面的书,是费孝通教授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
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阅读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费孝通教授使用的平实朴素的语言和对江村深入细腻的描述。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几十年前江村人民的那种生活场景,可以感受到鲜活的画面,例如江村村民车水的场景,养蚕的场景以及和小贩交易的场景等。
本书共计16章,分为前言、调查区域、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中国的土地问题。
其中有关农业、土地占有和中国的土地问题这些章节是我阅读的重点内容。
二、读书心得阅读完本书后,我不仅通过作者对江村的经济、社会和人文等有了较深的认识,而且很自然地把书中描述的一些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拿来与我家乡的情况作比较,如书中第22页提到“大致的观点是,这些祖宗的鬼魂生活在一个和我们非常相像的社会中,但在经济方面他们部分地依靠子孙所作的奉献,这就是定时地烧纸钱、纸衣服和其他纸扎的模拟品。
因此,看来死者在阴间的福利还是要有活人来照管的。
”这些观点,至今在我的老家仍然是深深地扎根在村民的心中的。
费教授描述的是70多年以前的生活场景和观念,但在今天,我家乡的村民仍然保留着这种观念,我在想这是不是落后的一种体现呢?第32页中提到的“但兄弟之间分家后,仍然可共用一间堂屋(第七章第2节)。
祖坟不列入真正的财产,因为它对子孙后代没有任何用处,相反,后代有修缮祖坟的义务。
”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发生变化,随着火葬的推行,现在村民可以拜的祖坟有减少的趋势,因为有些火化后的骨灰没有实行土葬的原因。
因此,祖坟也开始变得珍贵起来,特别是村民们都比较迷信,相信风水好的祖坟可以带来好运。
江村经济与乡土重建读书笔记

江村经济与乡土重建读书笔记第一篇:江村经济与乡土重建读书笔记二、专著阅读专著1:费孝通—《江村经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江村经济》是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根据1936年在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的调查资料编写而成的学术著作。
又译《中国农民的生活》。
作者详尽地描述了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阐明了江村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以及与所在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江村经济》详尽的资料和客观系统的描述,为国外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及其他读者了解中国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江村经济》一书共有12章,第一章前言主要介绍了这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着重论述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
第二章调查区域开篇说明了界定调查区域的重要性与方法,介绍了开弦弓村的地理状况、经济背景、村庄分布、人口统计以及选择开弦弓村作为调查区域的原因。
第三章家主要介绍了家的组成以及由血缘关系,姻亲关系形成的扩大的家,结成婚姻的重要目的在于传宗接代,人口控制,父母与子女关系,子女教育,婚姻的安排,家中儿媳妇的地位,表亲婚姻与“小媳妇”等问题。
第四章财产与继承阐释了所有权问题,包括“无专属的财产”、村产、扩大的亲属群体的财产、家产,着重村民的家产的组成、使用、传递以及继承对婚姻和继嗣、赡养义务履行的影响。
第五章亲属关系的扩展主要分析了由于父系亲属、母系亲属、名义上的收养导致的亲属关系的扩展和村庄的亲属关系基础等问题。
第六章户与村主要介绍了户、邻里宗教和娱乐团体、村政府、保甲制度这些地域性群体,探讨了其巩固社会纽带,协调共同利益的作用。
第七章生活介绍了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文化对消费的控制、住房、衣着、运输、营养、娱乐、礼仪开支、正常生活的最低开支等八个子内容。
第八章职业分化简单地介绍了基本职业—农业、专门职业—各种手工业、渔业三种职业以及村民的从业人数分布与状况。
第九章劳作日程介绍了开弦弓村的计时系统、三种历法、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时间安排等方面的问题。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是根据中国的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
本书将说明地区因素的重要性并提供事实的例子,强调传统力量与新的动力具有同等重要性是必要的。
文化是物质设备和各种知识的结合体,人使用设备和知识以便生存。
作者认为出于实际考虑,研究人员应该把自己的调查限定在一个小的社会单元内。
同时被研究的社会单位也不能太小,要能提供人们社会生活的较完整切片。
从而对人们的生活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接着作者提到吴文藻博士、弗恩博士等的观点“在这种研究的最初阶段,把一个村子作为单位最为合适”。
〔弗恩博士:研究中心循着亲属系统、经济往来、社会合作等路线,推广研究范围到邻近村落以及市镇〕作者又提到了保甲制(中国的一种新的行政体制,是为了某种特殊目的而人为的设置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大多流于形式。
)开弦弓村1935年出现这种制度。
所以作者认为研究单位必须是实际存在的职能单位村庄,研究目的在于了解人民的生活。
在上半个世纪中,中国人民已经进入了世界的共同体中,身为村庄的调查者不可能用宏观的眼光来观察和分析外来势力的各种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调查者必须尽可能全面的记录外来势力对村庄生活的影响,尽力约束自己去追踪那些可以从村庄生活中直接观察到的影响,从而逐渐获得真正的科学结论。
开弦弓村,坐落于太湖东南岸,位于长江下游,属于长江三角洲,江河湖泊众多,多人工河渠,河渠是生活的命脉。
这个地区受气候和地理位置的作用,是中国最繁荣的地方。
位于长江平原,大部分时间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业。
这个地区在中国经济上取得主导地位,一方面由于优越的自然条件,一方面由于交通便利。
人口密集数十个村庄的中心地带就有一个市镇,开弦弓村依傍的市镇叫震泽。
种植水稻居于首位,桑树在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靠它发展蚕丝业,生丝大量出口。
现代制丝业的先进生产技术引进后,乡村丝业开始衰退,工业革命使国内蚕丝市场缩小,农村地区传统家庭蚕丝手工业破产,工业革命改变了国内乡村手工业的命运。
《江村经济》读后感(2篇)

《江村经济》读后感今天终于将费老的《江村经济》细细品完。
真的是挺惭愧的,由于一些琐事,我前前后后近三周才读完,由于不是一口气,所以下一次读的时候都要把前面看的再温习一下,虽然觉得看的挺透的,但是这种效率,我自己都汗颜。
我觉得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体悟到了社会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从作者阐述的方方面面,可以看出作者对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的细致程度。
而且,这种分析不是纸上谈兵,它结合了实际需求,是在一定的高度上避开政治立场、仅以一个学者的身份所做的调查和研究,这反映了作者实事求是的立场和客观务实的科学精神。
本书行文通俗易懂,没有晦涩的名词,以一种平易的叙述方式描述了开旋弓村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结构清晰、逻辑清楚。
第二章说明了为什么选择开旋弓村作为调查对象以及开旋弓村的大致情况。
第三章到第六章是描述的当时中国农村的特点,介绍了开旋弓村的实际情况。
从第七章开始,是这本书的重点吧,分别描述了开旋弓村的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和资金。
其中对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土地的占有这一章,土地真的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之于农民如同水之于鱼,没有水,鱼无法存活。
同样,没有土地,农民也将无法生存,所以当土地只属于地主阶级时,农民最终会受不了剥削而起来反抗。
但是,现在土地公有化了,农民有了土地的使用权,他们生活就变好了吗?我无法给出直接的答案。
近年来涌现的数量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或许能给出一些回答,他们有的甚至是将家里的土地荒芜,也要到充满诱惑的城市来用低端的劳力赚取他们认为比种地强的价值。
是土地不够?还是土地质量不好?又或许是土地带来的经济效益太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化的深入,农民和土地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思考和探索。
或许,这就是我所学专业“农业推广”的使命所在?《江村经济》读后感(2)《江村经济》是著名经济学家莫家伦的代表作之一,该书深入探讨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变革。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江村经济读书笔记1久闻《江村经济》为中国社会学扛鼎之作,乃中国社会学巨擘费孝通先生代表巨著之一。
然不知缘何迟迟不愿一读,潜意识中对诸如“经济”“调查”“统计”一类词眼不甚感冒,很不喜欢那种用自然科学的量化方法来研究活生生的人文社会科学。
没想到的是,待终于启卷一览,原来费老并非如此无趣老头,通篇鲜活的语言,畅快淋漓地阐释了中国社会巨变时代一个村庄方方面面的变迁。
我常思考,读一篇__或一部著作,需从四处学习:第一,学习他的语词;第二,学习他的知识;第三,学习他所言的精神道理;第四,学习他的选题、构篇、作法等。
当然,最后一点仅对写作者而言。
对于《江村经济》一书,缘其原文乃英文作品,中文乃翻译而来,且非费老亲为,所以就语词来说难免索然无味,甚至有些诘聱,更甚竟有错别字。
不知我读的北大社版之“精品”果“精”如此,还是译者之误?就其所载知识而言,亦不是重要之处,但也弥补了我一些历史知识的遗误。
之前所读之历史,概不外宏观之述,没有《江》书所云微观详细,让我们通过一个“细胞”了解一个社会“肌体”的状况。
它所言的精神道理倒也算得上宏丰,我们处处可见中国几千年来社会意识形态的鲜活反映,特别是对于出身农村的我来说,处处获得同感。
如其中所言夫妻男女、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社会成员及其角色,人情风俗社交往来等与我之经历竟还大体相仿,这使得我同感起来兴味盎然,竟有时忽略了细想起来时的如下思考,当然这些思考是相对于我前文所云第四点而言的:费老介绍了他选题的缘由,是他的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明确导向。
不愧为国际人类学的泰斗,从小处着眼,往深处挖掘,向大处推展,娓娓道来,向我们展示出一个中国社会激烈变动时期的宏图全貌,让读者读来津津有味的同时唏嘘不已,人人都知那个时代但不知确切如何。
《江》书仿佛将人拉回那个时代,那片炊烟袅袅、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用学术的话语勾勒出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图卷。
这首先归功于他研究方法的选择,他用当时人类学的深入研究田野,与受访人同住生活的方法主张,获得了可靠的、丰富的、深入骨髓般的信息资料,而不是设计调查问卷,任人胡乱勾画,再用冷冰冰的所谓高超统计软件(当然那时没有)将冰冷冷的数字转化成硬生生的所谓研究结果。
江村经济的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

江村经济的读书笔记江村经济的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江村经济的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江村经济的读书笔记1《江村经济》这本书是老师介绍给我们的,据说不错(当然在看完之后,我觉得确实不错)。
它是费孝通先生的一篇博士论文。
作为论文,由于受其自身体裁的限制,学术性的内容会多一些,因而便显得枯燥。
其实,在一开始,我对它并没有什么兴趣,但在读过两三章之后,发现它真的很不错。
《江村经济》将一个大范围的社会研究,通过研究一个小村庄折射出来,将作者自身经历融入书中,不仅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更是提高了文章的可读性。
而我,在认真阅读后,也收获了一些东西,产生一些看法。
前言《江村经济》是一本关于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
它描写了长江流域一个名叫开弦弓村的村庄的经济等问题和该村庄的历史发展变化。
在书中,费孝通先生针对这个村的发展作了深刻分析,使我对中国农村的现状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并且,从中我更是深深体会到了作者的赤诚的爱国心和他对于社会学的热衷。
地理环境费思博士等认为:在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的现阶段,把一个村子作为单位最为合适。
而费孝通先生也正是出于实际的考虑,将自己的调查范围限定在一个小的社会单位——村庄内进行。
费先生选择的调查地点叫开弦弓村,它坐落于长江三角洲上的太湖东南岸。
该地区受夏季季风的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干爽,“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的气候条件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生产季节约持续300天”。
而且,“该地区位于长江和大运河这两条水路干线的交叉点上,这两条水路把这个地区与中国西部和北部的广大疆土联结起来”。
自然环境的优越和交通的便利是这个地区在当时中国经济上取得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
在这个村庄中,土地是维系人们生产与生活的主要物质条件。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1-3章

所有的文化特质都是为了满足 人的需要服务的。
01 02
意义
更加适应生存发展,自身需要。 使文化不断向前发展,使之摒 弃落后文化,改造不相适应的文化, 促使文化更加先进,更好的为人服 务。
03
文化的重要性
内容
任何变迁过程必定是一种综合 体:过去经验,对目前形势的了解 以及对未来结果的期望。
几十年来,他奔波于全国各地,调查研究,出谋 划策,著书立说,影响深远,并因此获得国际社会的 极高评价。
他先后获得美国马林诺斯基应用人类学奖、英国 皇家人类学会赫胥黎奖、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 和英国伦敦经济学院荣誉院士称号。
A 本书主题及研 究意义
A
第一章 前言BB 研 Nhomakorabea过程及结
果
本书主题及研究意义
04 03
第三章 家
第二章 调查区域
01 02
费孝通先生简介 第一章 前言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1-3章
费孝通先生简介
费孝通(1910~2005年),汉族,江苏吴江人。 中国现代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 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 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研究过程及结果
01
文化的重要性
02
03
社会制度改革 的困难
外来与本土力量
获得这个村庄经济生活 变迁过程
结果:取决于人民如何去解决 他们的问题
相互作用
引导这种变迁趋向我们所期望 的结果
新的动力:西方社 会制度
传统力量:中国传 统的平衡
在对某一地区进行调查时,要多方面考虑,不能片面归纳总结。
费孝通先生江村经济读书笔记.doc

费孝通先生《江村经济》读书笔记毛文娟汪霞老师曾在高等教育重要文献讲读课上,向我们介绍文献分析的一种方法——“总-分-总”,即了解文献作者与背景,此为第一个“总”;分析文献结构与内容,此为“分”;对文献进行总结与评价,此为第二个“总”。
按照这一思路,在阅读过程中跳进去研究,跳出来反思。
《江村经济》作者费孝通先生(1910~2005年),江苏吴江人,是中国著名社会活动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
他4岁进入母亲创办的蒙养院,开始接受正规教育。
1928年入东吴大学,读完两年医学预科,因受当时革命思想影响,决定不再学医,而学社会科学。
曾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长期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这本专著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呢?首先,作者自身背景。
费孝通先生1930年在北平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33年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研究生,1935年毕业并取得公费留学。
同年12月,偕同新婚妻子王同惠前往广西大瑶山进行调查,在调查时迷路,误踏虎阱,腰腿受伤,王同惠出外寻求支援,不幸溺水身亡。
伤愈后,回家乡农村休养时,调查了由费达生女士所帮助的开弦弓村所新建立的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并以开弦弓村为例,深入剖析了中国农民的生活现状,以及新兴事物给村里人们带来的生产方式,文化习俗,亲属关系,供给贸易等方面的冲击。
1936年秋天,费孝通登上“白公爵”号邮轮从上海赴英留学,从师现代应用人类学奠基人之一的马林诺斯基教授。
漫长孤寂的旅程,使他有时间把在开弦弓村的所见所闻,整理并汇集成册。
就在那时,费孝通认定他一生的目标是了解中国的社会,依靠自己观察的最可靠的资料进行科学研究,去治疗来自社会的病痛。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费思博士等认为:在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的现阶段,把一个村子作为单位最为合适。
而费孝通先生也正是出于实际的考虑,将自己的调查范围限定在一个小的社会单位——村庄内进行。
费先生选择的调查地点叫开弦弓村,它坐落于长江三角洲上的太湖东南岸。
该地区受夏季季风的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干爽,“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的气候条件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生产季节约持续300天”。
而且,“该地区位于长江和大运河这两条水路干线的交叉点上,这两条水路把这个地区与中国西部和北部的广大疆土联结起来”。
自然环境的优越和交通的便利是这个地区在当时中国经济上取得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
在这个村庄中,土地是维系人们生产与生活的主要物质条件。
人们可以根据当地人所占土地的自然条件大致推论出村里人的职业。
而恰好,该村中的外来户全部从事着特殊职业,当然,他们没有土地。
另外,有着交通优势的开弦弓村并不仅仅发展农业,它的工业尤其是蚕丝业,在当地乡村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在近些年先进技术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该地区的传统蚕丝业逐渐衰落。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家族”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
它在长期的中国历史中扮演着保证亲族延续和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的纽带的角色。
“家族”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家”的亲属关系的扩展。
而“家”的规模大小是有两股对立的力量的平衡而取决的。
一股要结合在一起的力量,另一股要分散的力量。
这两种力量导致的亲属关系的扩展恰恰是通过姻亲关系来实现的。
在这个村庄里,婚姻是一个非常正式而又严格的问题。
这里的人们的婚姻之事严格按照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因而这里不存在求婚的说法。
子女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被父母定下了婚事,婚姻自由是不存在的。
而且这里的人们习惯上讲究“亲上加亲”,因而表亲间联姻现象很是普遍。
因为婚姻在这里的主要作用就是绵续家世及促进家族的发展。
在这样的婚姻关系中,婚姻双方的地位并不平等。
人们对于妇女的要求有很多,而且过分重视“香火”问题。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由于是被调剂过来的原因,对这个专业不感兴趣,所以一直都没有生出要看关于这个专业的著作的念头。
当老师说要找一本书看,然后写读后感的时候,还在心中偷偷埋怨过老师。
但是,再如何不想,作业总也是要交的,所以便带着某种复杂的心情去把书给借了回来。
然而,一个星期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书仍是借回来时干净整洁的样子,一页都没翻看过。
奈何,上个星期被告知这一周要交论文,这才猛然想起这本书的存在,终于把尘封在角落的书找了出来。
说真的,对我这个看惯小说的人来说,费孝通教授的这本《江村经济》确实是太过乏味了点,但是,想到要交作业,把它合上的手便就硬生生的停住了,深呼吸呼口气,仍是耐着性子把它看下去。
费孝通教授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但同时他也受到西方教育的熏陶,所有,在这本书中我看到的不是一名偏激爱国者对自家文化的,也不是一名崇尚西化的海归对自家传统的诋毁。
费孝通教授站在了中立的位置上,以一名旁观者的目光,加上一颗热爱祖国的心,通过使用实地调查法,为我们讲诉了三十年代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
对于近代中国,乃至现代中国的农村改革建设都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正如序中马林诺夫斯基所说:此书虽以中国人传统的生活为背景,然而它并不满足于复术静止的过去。
《江村经济》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那时候的中国正处于动荡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同中国当时大多数的农村一样,开弦弓村也正经历着巨大的变迁。
开篇的第一章,费孝通教授就为我们详细的介绍了调查区域的界定、调查区域的地理状况、村里的经济背景、村里的一些基本情况,以及他选择这个地方的原因。
费孝通教授给我们列出了开弦弓村几个值得注意和研究的地方——(1)开弦弓村是中国国内蚕丝业的重要中心之一。
在文中的第一章第七节是即提到:在结婚之后的第一个春天,新的儿媳妇必须经过这样的一种考试。
新娘的母亲送给她一张特殊挑选出来的好蚕种。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完整版)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完整版)(定稿版)江村经济读书笔记江村经济读书笔记《江村经济》这本书是老师介绍给我们的,据说不错(当然在看完之后,我觉得确实不错)。
它是费孝通先生的一篇博士论文。
作为论文,由于受其自身体裁的限制,学术性的内容会多一些,因而便显得枯燥。
其实,在一开始,我对它并没有什么兴趣,但在读过两三章之后,发现它真的很不错。
《江村经济》将一个大范围的社会研究,通过研究一个小村庄折射出来,将作者自身经历融入书中,不仅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更是提高了文章的可读性。
而我,在认真阅读后,也收获了一些东西,产生一些看法。
费思博士等认为:在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的现阶段,把一个村子作为单位最为合适。
而费孝通先生也正是出于实际的考虑,将自己的调查范围限定在一个小的社会单位——村庄内进行。
费先生选择的调查地点叫开弦弓村,它坐落于长江三角洲上的太湖东南岸。
该地区受夏季季风的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干爽,“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的气候条件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生产季节约持续300天”。
而且,“该地区位于长江和大运河这两条水路干线的交叉点上,这两条水路把这个地区与中国西部和北部的广大疆土联结起来”。
自然环境的优越和交通的便利是这个地区在当时中国经济上取得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
在这个村庄中,土地是维系人们生产与生活的主要物质条件。
人们可以根据当地人所占土地的自然条件大致推论出村里人的职业。
而恰好,该村中的外来户全部从事着特殊职业,当然,他们没有土地。
另外,有着交通优势的开弦弓村并不仅仅发展农业,它的工业尤其是蚕丝业,在当地乡村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在近些年先进技术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该地区的传统蚕丝业逐渐衰落。
从这个篇章中,我了解到,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自然条件,但更不能脱离整个社会或者世界。
开弦弓村由于受传统的小农经济的影响,在整个村庄的规划中,并没有一个可以将人们集中起来进行公共活动的专用场所。
不过,在随着中国社会形态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该村庄的内部联系紧密起来,一些公共机构的建立正是社区生活变化的体现。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江村经济》读书笔记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书笔记不能忘了哦。
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江村经济》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1一本好的书应该是不仅在其专业性方面给人以知识和启蒙,更重要的是是书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准则以及社会责任给人以无限的使命感。
《江村经济》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1938年在英国伦敦大学的博士答辩论文,而其内容则源自1936年其在开弦弓村的实地调查。
作者通过试验检验的理论总结是这本书的生命源泉。
试验让费孝通先生掌握了第一手真实的资料,也让他的理论有了支撑,从而更具有说服力,这也成就了他。
在费老先生的书的序言中,老先生特别提到:献给我的妻子王同惠。
他的妻子即是在陪同他考察时不幸遇难的,老先生的至情至性,使他对妻子难以忘怀,而这也成为他从事研究和成就事业的动力,在他以后的路程中对妻子的不舍和爱陪伴了他一生。
在书的开头,布马林诺夫斯基的序可以说是这本书的概括和精要。
在序中马对文章内容做了精要概述,他总结道;贯穿此书的两个主题是土地的利用和农户家庭中在生产的过程。
我读过之后发现也确是如此,在整部书中,费老先生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从细微处着手,历时两个月对开弦弓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予以研究,包括社会习俗、家庭生活、亲属关系、农业、贸易等各个方面,从而得出具体的结论,对中国农村的历史现状有了清晰明确的定位。
尤其是第十二章《蚕丝业》,它是所有分析中的精华之篇,蚕丝业的技术变革引发了社会组织和社会原则的变革,进而影响了其它关系。
费先生从历史角度出发,进行动态分析,而得出科学令人信服的结论。
他通过分析当地蚕丝业的发展和变迁,揭示了资本、文化、技术在社会个层面的互相博弈。
一个30年代的小村,所折射出的是国际蚕丝市场的变幻、村民的欲望、利益集团的贪婪,通过分析这些我们看的清清楚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3
结果:新工具最后也可能被 证明是不适合于人们的目的。
eg:文化大革命
01 背景
现今制度不能满足人们的需 要,但没有替代它的制度。
社会情况复杂,个人期望不 同,一致行动的组织问题。
02 形势或情况
不准确的阐述或分析,可能 导致令人失望的结果。
分析可能正确,但不完善, 预料期望未实现。
社会制度改革的困难
04 03
第三章 家 第二章 调查区域
费孝通先生简介
01 02
第一章 前言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1-3章
费孝通先生简介
费孝通(1910~2005年),汉族,江苏吴江人。 中国现代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 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
八届全国人民代备和各种知识的综 合体。人使用设备及知识以便生存。 所有的文化特质都是为了满足 人的需要服务的。
01
文化的重要性
02
内容
任何变迁过程必定是一种综合 体:过去经验,对目前形势的了解 以及对未来结果的期望。
意义
更加适应生存发展,自身需要。 使文化不断向前发展,使之摒 弃落后文化,改造不相适应的文化, 促使文化更加先进,更好的为人服 务。
当地婚俗 及婚姻过 程
第三章 家
读书疑惑
什么是保甲制?
在了解村庄基 本情况时,现 有资料比较陈 旧怎么处理?
官方人员与当 地村民所讲述 情况不一样应 该怎么处理?
溺女婴的现象 该怎样看待? 为什么这种情 况在农村比较 严重,城市反 而要好些?
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几十年来,他奔波于全国各地,调查研究,出谋 划策,著书立说,影响深远,并因此获得国际社会的 极高评价。 他先后获得美国马林诺斯基应用人类学奖、英国 皇家人类学会赫胥黎奖、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 和英国伦敦经济学院荣誉院士称号。
A 本书主题及研 究意义
A
第一章 前言
B
B 研究过程及结 果
本书主题及研究意义
本书主题
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 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是根据对中 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 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 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
研究意义
这种小范围的深入实地的调查, 对当前中国经济问题宏观的研究是一 种补充。 促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传统经济背 景的重要性及新动力对人民日常生活
个社区结构的关系。
的作用。
研究过程及结果 01
文化的重要性
02
03
社会制度改革 的困难
外来与本土力量
获得这个村庄经济生活 变迁过程
结果:取决于人民如何去解决 他们的问题
相互作用
引导这种变迁趋向我们所期望 的结果
新的动力:西方社 会制度 传统力量:中国传 统的平衡
在对某一地区进行调查时,要多方面考虑,不能片面归纳总结。
第二章 调查区域
在去调查彝语使用现状的一些感想。
1
家,扩大 的家庭
2
“香火” 绵续
3 3
人口控 制
预防 贫穷
4 父母和 子女
婴儿与母 亲的死亡 率、父母 与子女的 关系
5
教育 家庭教育 与学校教 育 婚姻
6
7
家中的 儿媳妇 婆媳关系
8
表亲婚 姻与 “小媳 妇” 婚姻形式
家的含义、 生育的重 规模及常 要性、妇 见类型 女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