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的故事

合集下载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故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故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故事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日期在农历

五月初五。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国家法定的公休假日。端午节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由来和传说故事,下面就让我为大家讲

述一些与端午节相关的历史和传统。

一、屈原与自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屈原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生活在

战国时期的楚国。屈原是楚国贵族出身,深受楚怀王的器重。然而,

由于其他权臣的诽谤,楚怀王逐渐疏远了屈原,并将他贬斥到汨罗江边。

据传说,屈原作为一个爱国者,深受楚国瓦解与腐败的困扰,他饱

受政治打压,感到十分失望和绝望。他写下了许多辛酸的诗歌,表达

了他的忧虑和愤怒。最终,屈原在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

选择了在汨罗江投江自尽。

二、屈原与粽子的传说

除了屈原自杀的传说之外,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关于屈原与粽子的

传说。

据传说,在屈原自尽后的那一天,当地的居民纷纷划船来救他,但

已经无济于事。为了防止鱼儿吃掉他的身体,人们便将糯米团捏成三

角形,并用竹叶包裹起来,投入水中,从而将鱼儿引开。人们还敲打

船桨,以驱逐鱼儿。

据说,这就是粽子的起源。从此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开始做粽子,并在水中游弋,以纪念屈原。拜托了这个传说,粽子成为了端午节期间的主要食物,象征着人们对屈原的怀念和纪念。

三、屈原与龙舟竞渡的传说

与粽子传说相伴而生的,还有与屈原有关的龙舟竞渡传说。

在屈原自杀后,各种神灵感到震惊和伤心,纷纷下降到汨罗江寻找屈原的遗体。为了保护他的尸体免受凶鱼的侵袭,神灵们纷纷驾驶龙舟在江上划行,将鱼儿引开。此后,龙舟竞渡就成为了端午节的传统活动。

端午节的由来传说有哪些

端午节的由来传说有哪些

端午节的由来传说有哪些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始于古代中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端午节是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的一个节日,它的由来有许多传说和故事,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端午节的由来传说。

一、屈原投江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最有名的莫过于屈原投江。屈原是我国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大臣,在他的劝谏下楚国还是偏安于自己的境地,而导致了国家的衰败。后来,他因为背叛了国王,被流放到了乡下的荒野。屈原对于国家的疾苦非常痛心,他感到不忍见到国家的颓势,终于选择了在五月初五跳入汨罗江自杀。当地的百姓听说这个消息,于是就在江边撒下米粒和五色丝线,以避开江中的鱼鳖来藏住他的身体。

二、蛇妖退散

据传说,古代某国有一条恶蛇沿着河流靠近一个小村庄,它会吃掉和毒死村庄里的人们。为了保护自己,村民们遂开始了一项庆祝五月初五的活动。他们吃粽子,挂艾草,在户外跳舞等等。最后,这条蛇吓了一跳,蛇妖退散,村民们终于可以平安了。

三、祭龙舟

端午节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由来传说,那就是关于祭龙舟。古时候的江南是非常多水的地区,由于水域中经常会出现水怪或是蛟龙,所以许多江民相信五月初五是这些“水怪”们的出没

之日。于是,他们便打算每年在这个时间祭拜蛟龙。最开始,江民们只是用一些新鲜的食品和鲜花来祭拜蛟龙,但是渐渐的发现也不见效果。后来,他们便开始用龙舟去划水,希望能够赶走蛟龙,并且,在龙舟上面载上棕叶或者芦苇,就可以抵挡蛟龙的进攻。

端午节的由来传说有很多种,但是这些故事里面都有一个重要的主题,那就是人类与自然的交往关系。无论是屈原的离世,还是祭拜蛟龙,人们在庆祝的同时也会把一些自然界的秩序加上祭拜和抵御。在一些传说中,人们除了制作粽子来感谢五谷丰登外,还会用艾草来抵挡疾病,用龙舟来驱赶水怪,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让我们意识到,尊重自然,共同生存是非常重要的。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称为“端阳节”、“五月节”等。据传说,端午节起源于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救不了被秦国侵略的楚国,最终投江自杀,化为万丈浪花。为了避免鱼虾噎住他的尸体,人们向江里投放粽子饮食,这就是开始端午节吃粽子的起源。

另一个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传说中的著名人物伯母。伯母是一位神话人物,专门帮助人们寻找失踪的孩童。有一年,屈原的爱国行为引起了国君的不满,在屈原遭流放之时,伯母出现了,教人们用竹叶编织丝绸,包裹糯米,投入江中以求抚慰屈原的魂灵。最终,粽子被发现,众人闻讯而来,扫舟相助,用船只捞起粽子,场面十分壮观。从此,这种行为就成为一种朝圣节日。

在中国各地,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不一而同。端午节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龙舟比赛。龙舟比赛源于古代中国南方的传统,起源于纪念屈原的故事。为了避免鱼虾噎住他的尸体,人们划船打捞,逐渐演变成舟竞活动。龙舟比赛是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体育竞技运动,喜欢热闹的游客可以在龙舟比赛中找到热闹的趣味。

此外,端午节还有一些其他的习俗,例如吃粽子、挂艾草、参加传统的民俗活动等等。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食品,也是端午节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粽子有很多种,有甜的、咸的、肉的、素的等等,不同地区和不同的人们都会有自己的喜好和习惯。在端午节期间,人们还会挂艾叶、艾草和香草,以驱赶恶

鬼和瘟疫。

总之,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一节日不仅是一个传统的节日,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集中展现。无论是传统食品、民俗活动还是文化内涵,都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端午节的由来及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由来及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由来及传说故事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民间风俗。同时,端午节也是中国人民传承给后代的国粹文化,具有重大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在这篇文章中,将为大家介绍端午节的由来以及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最早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战争时期。据史书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吴国的爱国将领屈原因反对自己的国王而被放逐,之后经历了一连串的苦痛和遭遇,最终在五月初五跳入汨罗江自尽。

屈原此举激起了百姓的义愤,纷纷投身江中保存他的遗体,以抵制当时的倭寇。这一情景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龙舟竞渡和食用粽子等一系列特有的习俗。

传说故事

屈原自尽的同时,百姓们聚集在江边搜寻他的遗体,但无功而返,于是他们纷纷划龙舟寻找屈原的遗体。在寻找遗体的时候,人们将糯米包成三角形,然后将糯米饭浸泡在草叶汁中,同时又将五香包裹在其中,为的就是给当时在江中逝世的屈原供养。

此后,无论是划龙舟寻找屈原的遗体,还是烟火祭奠屈原的精神,这些都逐渐成为了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而人们食用粽子也变得日益普及起来。

现代的端午节

在现代社会,端午节的庆祝方式已经逐渐演变成了多样化的形式。在南方地区,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龙舟竞渡,而在北方地区,则是钻麦秆和挂艾叶等。而在吃粽子这个传统中,则出现了各种味道的变化,如豆沙、咸肉、南瓜以及咸蛋等口味。

除了以上的传统习俗,近年来,各式各样有趣的端午节庆祝活动,如节日文艺演出、民间音乐会、清明诗社、端午童话电影、美食比赛等等,都已经成为了人们欢度端午节时的重头戏。

总的来说,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节日之一,它是中国豪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让人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在庆祝这个节日时,人们承载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重视,其重要性也呼之欲言,希望将这个传统节日继续传承下去,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

端午节的由来传说及礼仪习俗

端午节的由来传说及礼仪习俗

端午节的由来传说及礼仪习俗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对于端午节的由来有许多种说法,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具体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及故事,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端午由来

一、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

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二、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

端午节的故事10个字左右

端午节的故事10个字左右

端午节的故事10个字左右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被称为“重阳节”、“五月节”等。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与由来,流传着不少的故事和传说,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一、屈原投江

据传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爱国诗人,他是中国第一个提出“天下为公”的思想的政治家。

然而在战国时期,屈原因为在楚国遭到权力斗争的排挤而被流放,最终绝望投江自尽。为了不让屈原的尸体被鲨鱼啃食,百姓们纷纷下船,打起鼓来,击水敲岸,以轰动鱼鳖之音,同时还摆放各种食品、美酒,为了祭奠逝去的屈原。

二、包粽子

另一个流传广泛的端午节传说是,居住在汉江流域的汉族先民为纪念伟大诗人屈原而发明包粽子的食俗。为了不让屈原的尸体被鱼河蟹蚁啃食,人们向河中扔米和菜,以此来吸引鱼虾等水生动物,使其不去伤害他的身体。后来人们发现,将糯米、豆子、肉和其他食材包裹在良好的芦叶或竹叶中,煮一煮,再加入咸菜、肉或其他食材,便可得到美味可口的粽子。于是,包粽子便成为了人们祭祀屈原和纪念端午节的一项传统。

三、击鼓传花

在中国一些地方,端午节还有另一种风俗:击鼓传花。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孩子偷吃了长辈们放在屋顶上的甜酒,结果被发现并关在屋里。小孩在屋里哭闹,却无人前来解救。后来,小孩得知自己在端午节这一天会被释放出来,于是他们找到了一个木桶,将自己藏起来,并开始等待这个日子的到来。端午节当天,族长带着所有孩子来到木桶旁边,他们打起了鼓来,声音震天,直到木桶被打碎,小孩们才终于获得了自由。这个游戏也就成了民众在端午节玩的传统玩具。

四、龙舟竞赛

还有一种端午节的传说是:因为屈原投江以示忠诚,齐国大夫乘坐龙舟追随他,以表示对他的尊敬和敬意。这个传说后来演变为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龙舟比赛。竞赛时,人们手持扁担,双手交替地划水,鼓声隆隆,船只在水中划出美丽的弧线。

端午节来历及传说故事

端午节来历及传说故事

端午节来历及传说故事

一、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

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端午节,本是南方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

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

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

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

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

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

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

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古人习惯把

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因此,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

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端午一开始主要流传于南方吴越一带,并作为一种“图腾祭”出现。

端午节的来历由来故事

端午节的来历由来故事

端午节的来历由来故事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这个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深受中国老百姓的喜爱和重视。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做粽子、饮雄黄酒、赛龙舟等活动,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纪念。那么这个重要节日的来历和故事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关于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最为广泛传播的是关于屈原的故事。据传,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和军事家,名为屈原。屈原曾在楚国贡献很大,但由于遭到当时的奸臣秦穆公的诬陷,被流放到长江流域。

流浪在外的屈原,深深地痛恨当时的秦穆公和那些奸臣,他无法再容忍自己所热爱的国家落入坏人手中。在长江流域,屈原写下大量爱国诗歌,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怀念,同时也借此表达了对当时政治上的不满。

一天,屈原听到了一个悲惨的消息:他的爱国宠臣、好友武则天因为暗杀身亡。屈原为此悲痛欲绝,终日哭泣、思考如何拯救祖国。他为了表达对武则天的怀念,决定抱着一块石头投入到长江当中,让自己的身体沉入江中,与好友相会。

在此之前,屈原将自己的诗词和理念之类的著作交给了另一位忠于国家的爱国者乌江,让他继续传承和传播。同时,为

了纪念屈原,人们于每年五月初五赛龙舟和吃粽子,以此来纪念那位为国家献身的忠贞之士。

二、为何要赛龙舟

端午节的赛龙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活动,这个活动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据传,屈原投江身亡后,长江水怪八百龙,都非常爱戴他,它们拼命游泳保护着屈原的遗体。后来,当村民们得知屈原之死后,就纷纷把自己的饭菜扔到江里,以此来防止龙吃屈原的肉身。而村民们摆出了一不饮酒、二不捕鱼、三不吃肉,来守护屈原的精神。

端午节的来历及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来历及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来历及传说故事

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又名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粽子节、五黄节、躲午节、解粽节、五月节、端礼节等等,端是“开端”、“开始”的意思。端午节的由来及传说大家有了解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端午节的由来及传说故事,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一、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端午节,本是南方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因此,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会欢聚在一起,一起庆祝这个具有深厚民俗文化底蕴的节日。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流传至今,具有丰富多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端午节的由来可谓是千古流传的经典传说,流传至今依然家喻户晓。传说在春秋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因忧国忧民,被敌国秦国所逼,投身于汨罗江中自尽。为了不让鱼虾汲取他的身体,人们纷纷下河捞起粽子和五色丝线扔进水中,阻止鱼虾损害屈原的身体。同时,人们也载歌载舞荡涤灾难,祈祷国泰民安。这就是渊源深远的端午节来源。

在端午节的风俗活动中,最为人所熟知的非吃粽子莫属了。粽子是一种用草叶包裹糯米、豆沙或肉类制作的美食,口感丰富饱满,是端午节中不可缺少的美食之一。据传粽子的包法是祖先的智慧演变而来的,早在三千年前的商朝,人们就已经开始用良种的糯米和新鲜的野生食材制作粽子了。随着时代的变迁,粽子也渐渐成为繁荣的民间食品,成为端午节中最为重要的符号。

此外,端午节的龙舟比赛也是人们常见的活动。传说屈原死后,江中出现许多水怪,为了能及时捞回屈原的尸骨,人们便会划龙船在水中舞动吸引水怪的注意。这段历史也为龙舟比

赛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如今岁月更迭,捞人的祭祀活动已经消失,但龙舟比赛的竞技活动在每年的端午节依然热火朝天。

除了正式的传统风俗,端午节还存在着许多地方特色,如宁波人喜欢钓五颜六色的鲤鱼,象山县则有组织数十口人围坐在一块会吃糯米饭的大石头旁边的“石头粥”等等。这些民俗风情展示着各地区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地位,在结合当地自然风光中,增添着端午节的生命力和活力。

2021端午节的来历及注意事项

2021端午节的来历及注意事项
2021
端午节即将来临,端午节又名午日、重午、地腊、中天等,意味着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候开始了。下面是我整理了端午节的来历及注意事项,来欣赏和学习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节的由来
一说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闻一多先生《端午考》考证,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间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认为端午节实际上是一个龙的节日。
五、陪伴是最好的爱:
假期多点时间陪伴在孩子身边,可以一起孝敬老人,做做家务,阅读图书,走进大自然等,给孩子的成长增加幸福的体验。
端午挂艾草有什么讲究
端午节悬挂艾草的讲究较多,在农村有端午艾草“两不挂”的说法。其一,不挂被太阳暴晒后的艾草。端午正值仲夏,是草本植物药性最强的时候,人们之所以会说被太阳暴晒后的艾草不能挂,是因为艾草被太阳暴晒后,药性便变得没有那么浓烈,所以为了让艾草的药性更大,驱除蚊蝇的作用越明显,人们一般会在端午节一大早时上山采摘。
六说认为梁宗懔《荆州岁时记》转述,端午是为迎“涛神”伍子胥。《后汉书》中也写道:浙江虞巫上祝曹盱,五月初五在曹娥江上婆娑起舞,迎接伍子胥。后来江浙一带百姓每逢端午逆流而上,举行各种仪式,以悼念伍子胥。
七说认为在《道书》中载有五月初五是为祭祀先祖日。
八说是据《会稽典录》一书记载,端午是为纪念寻父投江而死的曹娥。
九说认为端午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其时仲夏之日,万物方盛,夏至日,阴气荫生,恐物不懋,故在五月初五以五色印为门户饰,以惩恶气。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

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由来与风俗故事流传千年,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下面将为你详细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

端午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相传,战

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但由于受到他国的诬陷和陷阱的诱使,他被楚怀王所放逐。屈原经历了漂泊颠沛、寂寞伤痛的时期,最终于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选择了投江自尽,以示忠诚和可歌可泣的悲壮情怀。

为了避免屈原的遗体被鱼噬食,百姓纷纷划船捞起屈原的尸体,摆下美食用于慰藉他的魂魄。而为了吓走鱼,人们在江水里放入艾草、龙船和投石,以驱邪护身。为了纪念屈原,人们自那以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会竞渡龙舟和吃粽子。

除了屈原的故事,端午节还与另一个传说有关。相传,在远古时期,华夏族的祖先尧舜禹以治水英勇而闻名于世。然而,有一天,江河里出现了凶猛的蛟龙,它们在水中翻腾,破坏了大地和人民的安宁。为了制服这些凶猛的蛟龙,当时的人们找来香草、龙骨和龙舟,三者的组合发出凶猛的气息吓走了蛟龙。为了纪念这一事件,人们从此在端午节放龙舟、挂菖蒲、佩香囊。

端午节还有丰富多样的风俗和习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吃粽

子、赛龙舟、饮雄黄酒、挂艾草、佩香囊等。

吃粽子是端午节最重要的风俗之一。粽子是一种由糯米和各种馅料制成的传统食品,通常用竹叶包裹。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口味和做法。粽子在端午节里象征着人们远离瘟疫和邪恶的希望,也寓意着秩序和团结。

端午节的由来和故事

端午节的由来和故事

端午节的由来和故事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为

了纪念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端午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

性的就是吃粽子、赛龙舟和挂艾草等。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着许多不同的传说。其中最为广泛流传

的一个版本是关于屈原的故事。相传屈原是中国春秋时期的楚国大夫,他是一位爱国诗人,为了挽救楚国,屈原多次劝谏楚怀王,但

却遭到了贵族的排挤。最终,楚怀王被逼得投降于秦国,屈原因此

心灰意冷,于五月初五这一天,抱石投汨罗江而死。

为了防止屈原的尸体被江中的鱼虾吃掉,百姓们纷纷划船撒下

米粮,以及投入江中的粽子,以此来防止鱼虾伤害屈原的尸体。后来,人们还在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以此来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和孙武,他们也是

中国古代的爱国英雄。

除了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的习俗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首先,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粽子是用粽叶包裹糯米和各种馅

料制成的一种传统食品,不同地区的粽子口味也各有特色。其次,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赛龙舟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为了纪念屈原而举行的一种活动,如今已成为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传统节目。此外,挂艾草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人们会在端午节挂艾叶,以驱邪避瘟,保佑平安健康。

总的来说,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通过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我们不仅可以缅怀古人的爱国精神,还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希望在今后的端午节,我们能够传承和发扬端午节的传统习俗,让这一美好的节日永远保持着活力。

端午节由来和风俗及传说故事有哪些

端午节由来和风俗及传说故事有哪些

端午节的起源与风俗传说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盛夏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端

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伟大的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诗人,他为报效国家,忠言进谏,却遭受谗言陷害,最终投汨罗江身亡。为了悼念屈原,人们便在每年五月初五这天举行隆重的节日,以纪念他的忠贞和爱国情怀。

端午节的风俗和传说

端午节是一个充满传统风俗和神秘传说的节日。人们在端

午节这天会挂艾叶、叶艾菖蒲、香囊、樽酒等一系列象征着辟邪镇恶的物品。同时还吃粽子、赛龙舟,另一个特有风俗是穿“五彩绳”,民间认为这可以祛邪辟鬼。传说中,屈原死后,一

群人把粽子投入江中,防止鱼虱啃食屈原的尸体。后来,这种风俗就演化成了吃粽子的传统。

另外,端午节还有一部分传说和民间故事,比如五毒驱除、荷花女神、五谷轮转等等,这些在中国各地流传甚广。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时刻。

结语

端午节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节日,不仅仅是纪念屈原

的传统,更是中国人民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时刻。不论是风俗习惯,还是传说故事,都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和情感。让我们在每年的端午节,共同传承和弘扬这个充满纪念和祝福的节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端午节由来和风俗及传说故事

端午节由来和风俗及传说故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风俗和传说故事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是中国民间传统的节日。端午节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纪念屈原的风俗,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后来渐渐演变为一个综合性的传统文化日。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与屈原有关。相传,屈原是中国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和诗人,他

为人民倾尽所有,却因受到陷害,最终投江而亡。为了不让鱼虾受到屈原的尸体的侵害,村民们每年都在五月初五的时候划龙舟划船、投食端午、赛龙舟、挂艾叶等方式来纪念屈原。

端午节的风俗

端午节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和风俗活动。比较有代表性的活动是吃粽子、赛龙舟

和挂艾叶等。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一家老小围在一起共同包粽子,以此来象征团圆和爱。此外,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关于屈原的传说故事也为端午节增添了神秘色彩。传说中,当屈原投江自尽时,村民们沿河划船打捞,却无一例外地捞不到屈原的尸体,只能在江中撒下端午菜神以顺水列船,以供食鱼龙。另有传说认为此举是为了赶走恶鬼、传染病等不洁之物。

端午节是一个充满深刻历史文化传统的节日,通过传统习俗和传说故事的传承,端午节得以在世代之间流传,并成为中华民族独有的重要节日之一。让我们一起在端午节这一天,弘扬传统文化、弘扬团结友爱精神,共同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端午节的来历简介

端午节的来历简介

端午节的来历简介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又叫端阳节、午时节、五月节、端午节、浴兰节。它是流行于中国和汉字文化圈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节日。它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自古以来,端午节就有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和菖蒲。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批准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成为中国第一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端午节起源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以下我为大家介绍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并力主联齐抗秦,但却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楚怀王听信谗言,将屈原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期间,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眼见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屈原心如刀割,五月五日,终在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身殉国。

屈原死后,楚国人民非常悲伤,他们去汨罗江边吊唁。渔民划着船,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扔到江里,让鱼虾吃饱了也咬不到屈博士的尸体。人们看到后纷

纷效仿。由于害怕饭团被龙吃掉,人们想出了用印楝叶包裹米饭,再用彩色的丝绸包裹的主意,这后来发展成了粽子。

之后,每年五月初五,都有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端午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纪念屈原的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纪念孝女曹娥,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迎涛神,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孙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守,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

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纪念女诗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和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的称号。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策划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端午节的习俗:

佩饰

旧时江浙一带端午时妇女的一种饰物。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清嘉录》云:“(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贯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者,供妇女插鬓。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健人一说与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骆虎状,妇人皆戴之,”似此则当有驱邪辟疫之作用;一说即古时的步摇,纯为妇女装饰品(蔡云《吴献》注)。儿童头上还会用雄黄酒画上一个“王”豆娘,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画额,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