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的故事

合集下载

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通用10篇)

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通用10篇)

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通用10篇)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篇1端午节,最为人们所知晓的一段事迹,是为纪念2000多年前,我国伟大诗人屈原投江之死的。

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22岁时,就已官居左徒、三闾大夫,辅佐楚怀王。

屈原救国的愿望破灭了,他在极度悲恸的心境下,于公元前278年(诗人62岁时)农历五月五日纵身投入波涛汹涌的汨罗江。

当时楚国人民因舍不得这位贤臣的死去,闻讯后纷纷赶着划船去追他;但追至洞庭湖上,已不见踪影。

这便形成了每年此日竞赛龙舟的起端。

南朝梁时吴均《续齐谐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之后,人们每年这个时候,把米撒入江中以祭祀他。

据说东汉初年,长沙有个名叫区曲的人,曾梦遇一位自称屈原的贤士,他对区曲说:“多年来人们祭我的米,都让蛟龙吃掉了,今后你们要把楝叶和米塞在竹筒里,或用芦叶包裹好,再用五彩丝缠好,因为蛟龙是害怕楝叶、芦叶和五彩丝的。

”后来人们改用楝叶、芦叶和五彩丝包裹粽子,据说就是这一缘故。

此后,历代沿袭下来,便演变成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

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篇2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

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

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

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1端午节的由来1、端午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俗大节,最初是古代百越崇拜龙图腾的部族实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在上古时代就有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习俗。

2、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3、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南方百越图腾祭祀,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终形成端午节文化内涵相沿迄今。

4、“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

而根据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慢慢演化成了现在的“端午”。

《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5、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

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

端午节的风俗1、在远古时代,百越之地就有在阳气旺盛的午月午日,用刻画上龙形的舟楫载上古粽籺等贡祭品以竞渡形式祭祀龙祖习俗;时至今日,扒龙船仍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2、有典籍记载的最早出现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

《史记》“孝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

以恶鸟,故食之”。

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

始终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

3、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

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

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

”此俗流传较广。

4、挂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

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

5、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端午节的相关传说故事20个字

端午节的相关传说故事20个字

端午节的相关传说故事20个字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的龙舟竞渡和踏青祭祖。

除了观赏龙舟比赛和吃粽子等节庆活动外,还有许多与端午节相关的传说和故事传承至今。

本文将介绍20个与端午节相关的故事,让大家更加了解这个传统节日。

1.屈原投江:据传说,春秋时期的楚国大臣屈原,因忠言进谏而被贬去荆襄。

后来,楚国被秦国攻打,屈原心已沉郁,终于选择投江自尽。

端午节也因此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

2.龙舟竞渡:传说屈原遇难后,当地百姓为了悼念他,拍打鼓乘船在江水中打捞他的尸体。

而后就出现了今天我们所知道的龙舟竞渡,也成了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3.铜钱贴门:为了驱邪避瘟,端午节时很多家庭会在门口贴上几个铜钱。

4.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里会挂上压匾和艾叶菖蒲,以祛病驱邪、祈求平安。

5.女儿节:有些地方把端午节叫做女儿节,因为这一天,姑娘们可以在家里放松一天,不用在外面干活,好好享受一下假期。

6.五毒排辟:端午节也是驱赶蛇虫害的好时机,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窗户等处挂上五毒排辟的符篆。

7.蛋黄酥:在端午节,台湾地区的人们会在家中自制蛋黄酥,象征着祈求家人平安健康。

8.七星茶:浙江地区的人们会用七种不同的花茶,泡成一杯香甜谷米味的七星茶,寓意着和七星同行、平安健康。

9.纳凉:端午节时,气温已经开始升高,不少人会选择到河边、湖边等避暑场所纳凉。

10.长寿面:有些地方会在端午节时做传统的长寿面,寓意长寿富贵。

11.插龙船:在广东地区,人们在河边插上一只小木龙船,象征着吉祥如意,平平安安。

12.赛龙舟:在端午节的菲律宾人族乡村,也有一种类似龙舟赛的传统运动,名为帕基拉。

参与者需要把竹筏划往目标方向,并克服水流的影响。

13.吃粽子:全国各地都有吃粽子的习惯,有的地方会用桂花、红枣等馅料来制作粽子。

14.屉蛋:在端午节期间,宝宝们会收到一种习俗食品——屉蛋,象征着家庭生活幸福美满。

15.麻线绳:在江南一带,端午节时会在儿童玩具上系上麻线绳,寓意着祈求长命百岁。

端午节简短介绍来历

端午节简短介绍来历

端午节简短介绍来历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民间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会在家中或者户外放风筝、赛龙舟、吃粽子等。

那么,端午节的来历是什么呢?
传说,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大约在公元前278年左右。

在当时,中国处于战争时期,楚国的大臣屈原因忠于国家,不愿意见到国家被侵略而投江自尽。

屈原的死讯传开后,人们不愿让他的身体被鱼虾噬食,于是纷纷下船打捞屈原的尸体,并在江边焚香祭祀他。

为了不让鱼虾吞食屈原的身体,人们还在江中投入了许多粽子。

后来,人们每年的五月初五都会吃粽子、赛龙舟以示纪念。

这便是端午节的由来。

除了屈原的故事,端午节还与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有关。

比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农事节日,也是夏季的节气之一。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在田间地头祭祀土地神、祈求丰收。

同时,端午节还是驱邪避疫的日子,人们会在家中挂上艾草和菖蒲,以驱赶疫病和邪气。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表达感恩和纪念的日子。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以祭祀先祖、祈求健康和平安。

端午节的故事10个字左右

端午节的故事10个字左右

端午节的故事10个字左右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被称为“重阳节”、“五月节”等。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与由来,流传着不少的故事和传说,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一、屈原投江据传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爱国诗人,他是中国第一个提出“天下为公”的思想的政治家。

然而在战国时期,屈原因为在楚国遭到权力斗争的排挤而被流放,最终绝望投江自尽。

为了不让屈原的尸体被鲨鱼啃食,百姓们纷纷下船,打起鼓来,击水敲岸,以轰动鱼鳖之音,同时还摆放各种食品、美酒,为了祭奠逝去的屈原。

二、包粽子另一个流传广泛的端午节传说是,居住在汉江流域的汉族先民为纪念伟大诗人屈原而发明包粽子的食俗。

为了不让屈原的尸体被鱼河蟹蚁啃食,人们向河中扔米和菜,以此来吸引鱼虾等水生动物,使其不去伤害他的身体。

后来人们发现,将糯米、豆子、肉和其他食材包裹在良好的芦叶或竹叶中,煮一煮,再加入咸菜、肉或其他食材,便可得到美味可口的粽子。

于是,包粽子便成为了人们祭祀屈原和纪念端午节的一项传统。

三、击鼓传花在中国一些地方,端午节还有另一种风俗:击鼓传花。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孩子偷吃了长辈们放在屋顶上的甜酒,结果被发现并关在屋里。

小孩在屋里哭闹,却无人前来解救。

后来,小孩得知自己在端午节这一天会被释放出来,于是他们找到了一个木桶,将自己藏起来,并开始等待这个日子的到来。

端午节当天,族长带着所有孩子来到木桶旁边,他们打起了鼓来,声音震天,直到木桶被打碎,小孩们才终于获得了自由。

这个游戏也就成了民众在端午节玩的传统玩具。

四、龙舟竞赛还有一种端午节的传说是:因为屈原投江以示忠诚,齐国大夫乘坐龙舟追随他,以表示对他的尊敬和敬意。

这个传说后来演变为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龙舟比赛。

竞赛时,人们手持扁担,双手交替地划水,鼓声隆隆,船只在水中划出美丽的弧线。

五、挂艾叶在端午节,人们还会挂艾叶,这是由于古时候人们认为艾叶具有驱虫灭蛇的作用,因此在端午节时将艾叶捆成蒲扇状,悬挂在门口、床上、房檐等地方,以祈求安全平安。

常见的关于端午节的故事(通用10篇)

常见的关于端午节的故事(通用10篇)

常见的端午节的故事常见的关于端午节的故事(通用10篇)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常见的关于端午节的故事(通用10篇),欢迎阅读。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在浙江,还有端午节来源于勾践操练水军之说。

而龙舟竞渡活动,被认为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打败吴国的历史。

前496年即位,曾败于吴国,被迫投降,在吴国过了3年忍辱含垢的生活,骗得了吴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

卧薪尝胆,重用范蠡、文种,使越之国力渐渐恢复起来。

于当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师,开始操练。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优秀5篇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优秀5篇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优秀5篇端午节的传说故事篇一《纪念勾践伐吴说》在浙江,还有端午节来源于勾践操练水军之说。

而龙舟竞渡活动,被认为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打败吴国的历史。

前496年即位,曾败于吴国,被迫投降,在吴国过了3年忍辱含垢的生活,骗得了吴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

卧薪尝胆,重用范蠡、文种,使越之国力渐渐恢复起来。

于当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师,开始操练。

前482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尽率精锐而出,仅使太子和老弱守国。

越王勾践遂乘虚而入,大败吴师,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连战不利,不得已而与越议和。

前473年迫使夫差自尽,终于一举消灭吴国。

后人为昭彰勾践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便效仿越国水师演练时的情景,于五月初五日这一天划船竞渡,以示纪念。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篇二屈原(前340—前278)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原姓芈(mǐ),名平,字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

公元前340年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

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提倡“美政”。

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但是,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

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

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

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了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

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于秦国。

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罗江自杀。

端午节的民间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民间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民间传说故事端午节,也称端阳节、重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

据传说,这个节日起源于中国上古时期的战国时代。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举行赛龙舟、吃粽子等传统活动,以庆祝这个特别的日子。

除了这些习俗之外,还有许多民间传说故事与端午节相关。

民间传说故事一:屈原投江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政治家。

据传,他曾是楚国的大臣,但遭到了宫廷上层的嫉妒和排挤,最终被流放。

在流放期间,他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歌,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但是,他最终还是忍受不了政治上的屈辱,决定跳江自尽。

这个故事与端午节有关是因为,相传屈原是在端午节这一天投江的。

为了防止鱼虾吃掉他的尸体,村民们决定在江边撞锣敲鼓,以示警告。

同时,他们还将粽子投入江中,以此引开鱼虾。

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民间传说故事二:龙舟比赛龙舟比赛也是端午节的一个重要活动。

相传,在某不知名的古时候,一位叫做屈原的诗人将自己抛入江中,以抗议贪污和腐败的统治者。

当屈原的同胞发现他的尸体被鱼咬了,他们把食品丢进江中,以防止鱼再次攻击屈原。

从那时起,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一直持续到今天。

不过还有其他的传说和习俗与粽子有关,其中最有趣的是玩龙舟比赛。

据传,这项活动的起源与屈原有关。

龙舟比赛动身的天,在端阳之日,而这天又是许多年以前屈原因与巫疑的诡计而难以建功,遂愤恨在五月五日、江水涨落之时投身于汨罗江,沉于洞庭湖而死。

百姓自为之悲恸,纷纷乘船奔赴汨罗江上寻找。

为了不让鱼虾吃掉屈原的遗体,居民们在江里扔进了食品和酒,还在江水中放下了一些叶子,以保护屈原的尸体。

据说,这些举动吸引了龙的注意,并引领他们到达了屈原被发现的地方。

这也就演变成了一项传统的庆祝活动: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一边吃粽子,一边划龙舟,以此纪念这个英勇的诗人。

民间传说故事三:悬起“五色绳”关于悬起“五色绳”的传说有很多。

有说是为了纪念一位年轻妇女而设。

这个妇女叫做陶娥,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文学形象,她极其美貌,人们对她的美丽感到羡慕。

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

【导语】端午节起源说法众多,有关端午节的神话故事也很多,下⾯整理了中国的端午起源和传说故事,欢迎阅读! 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 在古代,端与初同义,五与午相通。

按地⽀顺序推算,五⽉为午⽉,故初五作端午。

唐⽞宗的⽣⽇是⼋⽉初五⽇,宰相宋建议要避讳,就把“端五”改为“端午”,此后,“端五”就改称为“端午”了。

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之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关于其由来,说法不⼀: 最传统的说法:纪念爱国诗⼈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列传”记载,楚国三闾⼤夫屈原农历五⽉初五抱⽯投汨罗江⾝死,⽤⽣命谱写了⼀曲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物,丢进江⾥,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夫的⾝体。

⼈们见后纷纷仿效。

⼀位⽼医师则拿来⼀坛雄黄酒倒进江⾥,说是要药晕蛟龙⽔兽,以免伤害屈⼤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们想出⽤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

以后每年的五⽉初五,就有了龙⾈竞渡、吃粽⼦、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屈原。

江浙⼀带流传:纪念伍⼦胥、曹娥和勾践 端午节纪念伍⼦胥的传说,在江浙⼀带流传很⼴。

吴王夫差听信谗⾔,赐伍⼦胥宝剑⾃刎。

伍⼦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

夫差将其⼫体装在⽪⾰⾥于五⽉五⽇投⼊⼤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为纪念伍⼦胥之⽇。

吴越两地还流传端午节是为纪念孝⼥曹娥救⽗投江。

此外,浙江还有端午节来源于勾践操练⽔军之说。

龙⾈竞渡活动,被认为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师、打败吴国的历史。

端午节是龙的节⽇ 这种说法来⾃闻⼀多。

他认为,五⽉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图腾祭祀的⽇⼦。

其主要理由,⼀是,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粽⼦投⼊⽔⾥常被蛟龙所窃,⽽竞渡则⽤的是龙⾈。

⼆是,古代五⽉初五⽇有⽤“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吴越地区“以像龙⼦”的⽂⾝习俗的遗迹。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相关推荐端午节的由来导语:我们的端午佳节是怎么发展而产生的,这里面有什么故事大家都了解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由来,欢迎大家阅读!端午节来源六说: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五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之一,受到全国各地人民的普遍重视。

它的别名很多,有端午、端阳、蒲节、重五、女儿节、诗人节、沐兰节等等。

端午节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为人所知的有下列六种:1、纪念屈原。

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尽。

深感痛惜的人们纷纷包粽子、赛龙舟,以此来纪念他,此后逐渐演化为端午节。

这是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2、道教中的祭“地腊”风俗。

《道书》云:“五月五日为地腊,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3、勾践操练水军。

《事物记源》记载,每年五月五日,天气变暖,可以下水。

越王勾践便在这一天开始操练水军,最终打败了吴国4、纪念孝女曹娥。

《会稽典录》记载,某年五月五日,曹姓巫师失足落水。

他14岁的女儿曹娥哀号江畔17日,觅父尸不得,投江自杀。

5、纪念介子推。

据传,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发令,五月五日这一天不得举火。

因为此时天气暖和,可以冷食。

而此日之前冷食,易得伤寒,难以医治。

6、纪念伍子胥。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时迎伍君。

”伍子胥尽忠反被杀,尸被抛于江,化为涛神。

每年五月初五,钱塘江口泛起初潮,人们驾舟逐潮,希望能见伍子胥显灵。

由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

端午祭龙礼俗的形成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历法以及苍龙七宿正处南中的天象有关。

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

据《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

”上古时代人们定天之象、法地之仪,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将黄道和赤道附近的区域分作28组星宿,俗称“二十八宿”,按东南西北四方各分为七宿,即为“四象”;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即苍龙七宿。

端午节的由来典故

端午节的由来典故

端午节的由来典故导读: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1.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源于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民俗活动

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民俗活动

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民俗活动端午节,又称为重阳节、五月节、午日节等,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

据传,端午节主要是为了祭祀屈原、抵御瘟疫和防御各种灾祸而设立的。

现在,端午节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传承和生活习俗,深受人们的热爱。

本文将介绍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民俗活动。

一、端午节的由来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许多传说和说法。

其中,最为流传的一个说法是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78年,楚国大夫屈原因遭到朝廷排挤而流亡至汨罗江边。

屈原在流亡期间,耳闻口传辽东国王即将发动战争,他十分担心。

后来,屈原在五月初五这个日子里,握紧竹叶跳入汨罗江中,以示悲痛和爱国主义情怀。

邻居们闻讯后就用船把带着香草的竹筏推入江里,希望能够救回他。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说法,比如,五月初五是夏至节气前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远古人们寻求自然之力的时刻。

因此,端午节被视为人、神和自然之间交流、互通和感受的时刻。

二、端午节的习俗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有许多特别的习俗。

1、吃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食品和风味之一。

粽子是一个用芦荟叶或者竹叶包裹着糯米饭和各种配料的食品。

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口味。

比如,有甜粽子和咸粽子,原料的选择也略有不同。

2、赛龙舟。

龙舟赛是端午节最受欢迎的民俗活动之一。

它通常是由冠军队伍接受奖励和荣誉的比赛,参赛者必须配合默契并全力划桨。

3、佩香囊。

在端午节,人们还会佩香囊,香囊是用红绸子和丝线绣成的小袋子,里面装有各种香料和草药。

佩戴香囊的意义是祝福和保佑。

4、修习养生功法。

端午节是夏气最旺盛的时候,因此,人们需要加强运动,平衡心理和保持身体健康。

大家热衷于修习养生功法,比如太极拳、武术和气功等。

5、挂艾草和军马门上。

在端午节,人们会在家门口和门柱上挂上艾叶和菖蒲,或把菖蒲插在门前的地上,以消灾驱邪。

三、端午节的民俗活动端午节也是一种重要的民俗活动。

在不同地区,有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介绍一些。

1、武林大会。

武林大会是湖北省舞阳县的传统民俗活动。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四篇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四篇

【导语】端午节来源于屈原端午节(DragonBoatFestival),农历五⽉初五,⼜名端阳,端是“开端”、“开始”的意思。

初五可以称为端五。

下⾯是⽆忧考收集整理的端午节的故事4篇,欢迎阅读参考~ 端午节的故事⼀ 很久以前,上虞古舜江西岸的凤凰⼭下有个⼩渔村。

村⾥有个姓曹的渔夫。

渔夫有个⼥⼉叫曹娥。

⼀年春夏之间,两岸连续⼤⾬,舜江洪⽔暴涨。

曹娥她爸怕错过渔汛,他不顾曹娥反对出江去捕鱼。

⽗亲去了,曹娥在家不放⼼。

她⼀次次跑到江堤上去望。

后来,曹娥沿江向上、下游找寻还没见到⽗亲。

太阳快落⼭了,曹娥从她⽗亲的伙伴⼝中得知:他们⼀起在张,突然⼀个⼤浪,把她⽗亲的⼩船推进漩涡,让⽔冲⾛了。

曹娥⼀听吓出了魂灵,⼤叫⼀声“⽗亲、⽗亲”,拔脚朝下游追去。

她在江边来回哭叫。

第⼋天,曹娥望着江⽔,看见她爹在跟⽔搏击。

曹娥纵⾝向江⽔扑去。

⼜过了三天,江⾯风平浪静,⼈们却在下游⼗多⾥的江⾯上,看到⼀股江⽔在盘旋,隐隐约约好像有⼈在游动。

⼈们赶过去,发现正是曹娥和她的⽗亲。

曹娥虽然死了,但她却能找回⽗亲的⼫⾸,把他负到江堤边,⼈们都说这是她的孝⼼感动天。

据说波涛汹涌的曹娥江⽔在流经曹娥庙时总是平静的。

当地百姓认为,那是因为江⽔⾃觉愧对孝⼥曹娥。

曹娥的孝⼼感动了天,更感动了四周的乡亲,他们好⽣安葬了曹娥⽗⼥,⼜在曹娥跳⽔救爹的江边造了庙,塑了她的像,尊她为“孝⼥娘娘”,还把渔村叫做曹娥村,把这条江改名曹娥江。

每逢曹娥救⽗这⼀⽇,曹娥庙⾥都要举⾏盛⼤的庙会,各省各府都有来拜曹娥孝⼥娘娘的,许多⼈题词送匾赞扬曹娥的孝⾏。

据说,曹娥投江的那⼀天正是五⽉初五,因此,很多⼈将端午节视作怀念孝⼥曹娥的⽇⼦。

端午节的故事⼆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慈祥的奶奶,亲爱的妈妈,和蔼可亲的幼⼉园阿姨,给我们讲了⼀个⼜⼀个有趣的民间传说。

这些民间传说,就像⼀杯杯⾹⽓扑⿐的清茶,让我们回味⽆穷。

下⾯就让我说⼀个我所知道的民间传说吧!——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相关传说20个字

端午节的相关传说20个字

端午节的相关传说20个字端午节,又称龙舟节、端五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蕴含着许多传说故事,下面介绍20个关于端午节的相关传说。

1、屈原投江:屈原是楚国的一位伟大诗人,忧国忧民,为此受到贵族阶层的排挤。

他在端午节当天投江自尽,送别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2、神兽百兽之王:传说端午节这天,各种妖魔鬼怪将现身,唯有祥瑞的五色神兽可抵抗诛杀所有鬼怪,成为了百兽之王。

3、防瘟符:民间传统在端午节前将驱瘟符贴在家门上,作为防疫和保平安的祈福。

4、五毒去除:端午节吃五谷杂粮,五味清和的食物,有去除五毒祛病,保健养生的作用。

5、挂艾叶:在端午节前或节日时挂艾叶,既能驱赶蚊虫,也有辟邪保平安的作用。

6、五色丝线:民间传统在端午节前,用五种不同颜色的丝线穿成一串,佩戴在身上,以驱邪保平安。

7、打龙舟:端午节的主要文化活动是龙舟赛,据说起源于当地水民为了纪念屈原而划船寻找他的遗体。

8、舞蹈起源:端午节还有舞蹈文化,据说舞蹈起源于驱逐鬼怪的各种动作,表现了人们祈求安康、平安的愿望。

9、食粽子: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食品,据说当地居民用粽子喂鱼,以防鱼咬死屈原的遗体,后来演变成为人们食用的传统食品。

10、狮子舞:端午节还有狮子舞,据说狮子舞可以驱赶鬼怪,保佑家庭平安,而且也是当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1、赛艇传说:关于赛艇的传说,有的说是为了纪念屈原,有的说是为了寻找龙王,传说中的冲锋船、猴凳船、乌木船等还有着喜庆的文化内涵。

12、垂钓传说:端午节还有垂钓文化,据说人们在端午节前用清明节的时候所采集的茶叶制成茶钩,在龙舟赛结束时将茶钩入江垂钓,以祈求一年好运。

13、莲蓬五毒:古代传说,端午节这天水中的莲花会开放,而五毒的蛇会爬到水中,人们会将艾叶捆绑成莲蓬放入水中,以清除水中的毒蛇。

14、天河碧落:端午节这天,天上的牛郎和织女相会,他们相会的地点,就是天津市一个固定的流星雨出现地点,叫做天河碧落。

端午节由来简介_端午节由来故事(优秀篇)

端午节由来简介_端午节由来故事(优秀篇)

端午节由来简介_端午节由来故事(优秀篇)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端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本名端五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端午节的由来简介,山草香整理分享了11篇端午节由来简介_端午节由来故事。

端午节历史演变篇一先秦时期先秦时,南北风俗各异,但是五月五日作为一个“节日”已各有所侧重。

战国时代,人们已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

《大戴礼》云:“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

”秦代到秦代之后,由于国家统一,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端午节就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

但是,就现文献记载来看,两汉时的端午风俗还主要是避恶。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饱尝战乱之苦,所以最重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兵缯”了。

用五色丝染练制成日月、星辰、鸟兽之形状,上刺文绣、金缕,即叫辟兵缯,也沿袭汉代名称为长命缕或续命缕。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

但是,从性质上讲,原来有特定意义的节日风俗活动,到此大多演变为节日娱乐活动。

“恶日”已不恶,逢凶化吉,充满了节日的欢乐。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中记述:皇宫端午日盛况,召来儒雅臣僚,大张筵席,“广殿肃而清气生,列树深而长风至”。

唐代民间端午风俗活动形式也类似前代。

像《酉阳杂俎》就记载:“北方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帐上。

是日又进长命缕,宛转绳结,皆为人像带之。

”长命缕,只是制作上有所不同,用丝缕结成人形,更有装饰性。

五时图则是五毒蛇、蝠、蜍、蜥蜴之类,是五毒图之前身,此俗一直影响到明清时期。

午时花则是石榴花,五月正是榴花吐艳之时。

唐代角黍粽子也花样翻新。

《文昌杂录》记载:“唐时五日,有百索粽,又有九子粽。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诗中就有“穴枕通灵气,长丝缤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百索粽”还是唐代皇帝赏赐臣下的食品。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的由来11、端午节的由来简介端午节,吃粽子,忆屈原,插艾叶,赛龙舟。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到汨罗江,百姓们十分他,为了不让鱼虾咬蚀他的尸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还划着像龙一样的小舟驱赶着河里的鱼虾,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五月五日这一天称为端午节。

2、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3、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端午节的由来。

其实是纪念屈原的,屈原是一位爱国者,他想让的国家,强大起来,就常常跟国王提意见,可是国王不喜欢听,就把他赶出了国都。

有一次秦国来打楚国,楚国很快就被打败了,国家就快没有了,屈原更加伤心,这一年的五月初五,他搬着一块大石头投江了自尽了。

人们知道后,非常悲伤,为了不让鱼吃了屈原,就把竹筒里面装着粽子,扔到河里,鱼吃饱了就不会吃屈原了,粽子也就是这样来的。

端午节的由来2端午节,吃粽子,忆屈原,插艾叶,赛龙舟。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到汨罗江,百姓们十分尊重他,为了不让鱼虾咬蚀他的尸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还划着像龙一样的小舟驱赶着河里的鱼虾,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五月五日这一天称为端午节。

2、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3、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端午节的由来。

其实是纪念屈原的,屈原是一位爱国者,他想让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就常常跟国王提意见,可是国王不喜欢听,就把他赶出了国都。

传统节日端午节的四大传说故事

传统节日端午节的四大传说故事

传统节日端午节的四大传说故事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会欢聚一堂,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等,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背后,有着许多传奇故事,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这四大传说故事。

1.1 屈原与楚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他忠诚于国家,为民谋福祉,但却遭到了排挤陷害。

楚国被秦国所灭,屈原悲痛欲绝,投江自尽。

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各种活动。

1.2 粽子的由来据说,屈原投江后,当地的百姓都想方设法去救他,可是他们怎么也找不到屈原的身体。

于是,他们就用竹叶包上糯米,扔进江里,希望鱼儿吃了这些食物,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

后来,这种食物就变成了粽子。

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吃粽子,以此纪念屈原。

2.1 赛龙舟的由来赛龙舟是为了寻找屈原的身体而发明的。

当时,人们划着船在江上寻找屈原的尸体,但是他们发现江面上的水草太多,根本看不清哪里有尸体。

于是,有人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在船上画上龙头,然后点燃火把,让龙舟冲向前方。

这样一来,水草就会被烧掉,他们就能找到屈原的尸体了。

后来,这个活动就演变成了赛龙舟。

2.2 挂菖蒲的由来挂菖蒲是为了驱邪避瘟而发明的。

据说,屈原死后,他的魂魄化作了一条蛇,到处害人。

后来,人们发现这条蛇最怕的就是菖蒲的香气。

于是,他们就开始在端午节的时候,挂上菖蒲,以此驱赶邪恶的鬼怪。

3.1 端午节的习俗除了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之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其他的习俗。

比如说,人们会佩戴艾叶和五彩丝线,以求平安健康;还会喝雄黄酒,以驱邪避瘟;还有的地方会举行踩高跷、打毽子等活动。

这些习俗都是为了纪念屈原,祈求国家的繁荣昌盛。

3.2 端午节的意义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它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

在这个节日里,我们不仅要记住屈原的伟大事迹,更要传承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尊心。

我们还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端午节的由来 简短50字

端午节的由来 简短50字

端午节的由来简短50字端午节是我们传统文化和习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古老的传说。

那么,你知道端午节的真正起源吗?端午节来历简短1.纪念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的诗人、政治家。

因为主张变法,触犯了贵族大臣的利益,被排斥流放。

最后楚国被秦国打败,屈原悲愤之下跳进汨罗江,死了。

为了纪念屈原,人们把他跳河的那一天定为端午节。

2、纪念吴国大将伍子胥:相传春秋时期,楚国人伍子胥带领吴军杀入楚国首都,将已死去的楚平王鞭尸三百,报杀父杀兄之仇。

后又带领吴军灭越国,越国国王勾践将自身作为人质押在吴国,伍子胥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

后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

伍子胥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吴王夫差听后大怒,令人在五月五日将伍子胥的尸体沉于钱塘江中。

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便在这一天包粽子、赛龙舟。

3.纪念孝女曹娥:相传东汉时,曹娥的父亲在上虞投河自尽。

经过许多天的寻找,曹娥仍然没有找到他的父亲,所以在5月5日,14岁的曹娥跳入河中寻找他的父亲。

几天后,曹娥抱着他父亲的尸体从河里走出来。

为了纪念曹娥的孝顺,后人把每年的5月5日作为纪念曹娥的节日..端午节习俗端午节的习俗丰富多彩,主要有赛龙舟、端午、采药、挂艾草、中午喝水、洗草药、祭神祭祖、泡龙舟水、吃粽子、放纸龙、放纸鸢、扎五色丝线、戴香囊等。

划龙舟在中国南部沿海地区非常流行。

它传到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性的比赛。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自古以来就流行于中国各地,成为中华民族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

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

《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端午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

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纪念屈原的节日!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以下几种说法: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

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纪念孝女曹娥,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迎涛神,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闾死后,其孙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守,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

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

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

《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

《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

”《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

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

”《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

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

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

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

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

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

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

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纪念女诗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和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的称号。

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策划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端午节的习俗:佩饰旧时江浙一带端午时妇女的一种饰物。

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

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

《清嘉录》云:“(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贯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者,供妇女插鬓。

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

”健人一说与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骆虎状,妇人皆戴之,”似此则当有驱邪辟疫之作用;一说即古时的步摇,纯为妇女装饰品(蔡云《吴献》注)。

儿童头上还会用雄黄酒画上一个“王”豆娘,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

多见于江南。

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

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

《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

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

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

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

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

《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

能噬食鬼魅,……亦辟恶”。

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

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

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

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

”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画额,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

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

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

”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

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长命缕,端午节时厌胜佩饰。

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

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

此俗始于汉代。

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

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

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

”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

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

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

节日戴以入。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

”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

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

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戴香包颇有讲究。

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

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

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

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禳解、祛除及避五毒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

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

种种节俗,如采药,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

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

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是应发展,并应弘扬传承的。

端午的卫生习俗①采药。

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

《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

”《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

”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

后来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蛤蟆,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