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本论》导读》后感
《资本论》心得体会(精选5篇)

《资本论》心得体会(精选5篇)《资本论》心得体会篇1《资本论》是马克思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
《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齐,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
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深刻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客观规律。
它不仅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关于《资本论》的资料,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开篇时指出;“在第一卷,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状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
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透过程来补充,而流透过程则是第二卷的研究对象。
在第二卷中,个性是把流透过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媒介来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透过程的统一。
至于这个第三卷的资料,它不能是对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
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资本在自己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互相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透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
因此,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
”这是马克思对《资本论》前三卷研究对象、资料和理论结构的概括和说明。
《资本论》的体系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它的结构是“科学的辉煌成就”。
《资本论》读书心得5篇优秀范文

《资本论》读书心得5篇优秀范文《资本论》读书心得范文一《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
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
《资本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马克思认识到了经济过程的动态性,并预见到了经济周期的存在,并且发展了关于经济活动的封闭理论。
他同时还是第一个将经济和历史联系在一齐的经济学家,而《资本论》就是他这种创举的体现。
书中最感兴趣的还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金融与《资本论》,以及对我们的影响。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一门科学”。
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
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一样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
马克思《资本论》研读感悟优秀范文10篇

马克思《资本论》研读感悟优秀范文10篇推读马克思《资本论》的目的,就是促进学习,强化学术保卫,推动知识交流,产生"善读、善运用"的效应。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克思《资本论》研读感悟优秀范文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资本论》研读感悟范文一《资本论》是研究马克思核心思想的重要巨作。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同时,《资本论》对资本经济运行体系作了详细、科学的论述,深层次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为我们研究认识资本主义运行规律,了解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等起到重要作用。
一、《资本论》研究对象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已给出答案:“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据此,《资本论》体系结构可概括为:“一个起点、一个基础、一条主线、三个过程、十个方面”:一个起点即商品;一个基础即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一条主线即剩余价值及其规律的揭示;三个过程即“一卷讲资本的生产过程,二卷讲资本的流通过程,三卷讲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十个方面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地租理论,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中,关键点就是商品,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家之路就是商品经济。
而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认为价值是一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的运行基础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资料: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
《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模版(精选5篇)

《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模版(精选5篇)《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模版精选篇1《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作为一种结合生产关系解释分配关系的学说,不仅对剥削问题作了科学分析,也为科学解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实际作用和应得利益奠定了理论基础。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目前它面临着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一个是一些人试图借助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配理论,否定剩余价值论的学术成就;另一个是一些人将剩余价值理论看成是不需要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发展的自然科学理论,从而窒息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路径。
因此,针对上述挑战做出回应,深化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对于剩余价值论的本质解释,马克思在分析商品价值形成结构时,曾经提出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公式:C+V+M。
C是指生产资料包括设备、原料等的价值,V是以工资形式出现的劳动力的价值,M是以企业主利润形式出现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C作为投入资本,只是把所购买的设备、原料等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并没有增加新的价值量,只有工人付出的活劳动的价值V,才是创造出新价值M 的唯一因素。
马克思由此说明,企业主的剩余价值或利润,是由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而这种创造过程并没有得到任何工资补偿。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剥削现象的描述实际上是实证和抽象两种方法并用的,虽然剩余价值理论未能确立,但并没有影响《资本论》成为工人的圣经,原因在于:第一,剥削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工人切身体会到的。
马克思把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形象地说成,一部分是为了弥补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劳动”,另一部分是为资本家创造的“剩余劳动”,非常直观而且简单明了,很容易使工人接受。
第二,马克思虽然不是凭借严密的逻辑力量证明了剥削现象的存在,但在《资本论》中列举了大量骇人听闻的事例,描述了资本家对工人进行残酷剥削的事实,这种实证方法的巨大力量弥补了他的抽象思维方法的缺陷,甚至使许多虔诚地信奉他的理论的人,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科学性,从来没有产生过丝毫的怀疑。
读资本论心得体会优秀7篇

读资本论心得体会优秀7篇读资本论心得体会篇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利润、利息、地租以及许多非产业部门的收入也是由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来的,并且认为只有产业工人的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其他生产要素以及商业、服务业等非生产性行业的职工都不能创造新价值。
但是在现代看来,随着社会分工程度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劳动概念内涵的扩大,原来一些被认为不创造价值的众多行业和职业的劳动者都开始发生变化,例如,第三产业经研究被认为是创造价值的。
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范围由原来的体力劳动创造剩余价值逐步向体力、脑力劳动者共同创造价值方向发展,并且脑力劳动者由于从事的是一种高级的复杂劳动所以可以在同样的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读资本论心得体会篇2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资料,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一样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一)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
《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2篇)

《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2篇)《资本论》读书篇1《资本论》是马克思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
《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齐,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
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深刻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客观规律。
它不仅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关于《资本论》的资料,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开篇时指出;“在第一卷,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状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
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透过程来补充,而流透过程则是第二卷的研究对象。
在第二卷中,个性是把流透过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媒介来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透过程的统一。
至于这个第三卷的资料,它不能是对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
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资本在自己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互相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透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
因此,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
”这是马克思对《资本论》前三卷研究对象、资料和理论结构的概括和说明。
《资本论》的体系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它的结构是“科学的辉煌成就”。
《资本论》读书心得(八篇)

《资本论》读书心得(八篇)《资本论》读书心得(篇1)第一次看见这本书,是在父亲的书橱里,很厚的精装本。
那时,父亲是解放军政治学院政经教研室的副主任,挂着将衔的教授。
专门给那些到这所高等院校来进修的团级以上政治主官,也就是政委们,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小时候我很好读书,曾经翻遍了父亲,还有母亲的书橱。
为此曾经遭到父母亲的严斥,而且把书橱上了锁。
因为他们的书橱里,不仅有诸如《资本论》,《马克思全集》、《恩格斯全集》等等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还有像《红楼梦》、《西游记》与《战争与和平》一类的世界文学名著。
他们不希望我过早去接触这些错综复杂的东西。
可不管他们将钥匙藏在哪里?我总有自己的办法找到。
于是,他们的书橱,还是被我彻底翻阅过不止一遍。
后来,我才知道,我们兄弟姐妹六人,只有我才会如此的大胆与离经叛道。
其他,包括三个大我很多的姐姐,在书橱被锁后,再也不敢去偷看里面任何一本书籍。
我是翻阅这些书橱最全面的人。
当然,一个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不可能对《资本论》这类书籍感兴趣。
吸引我的是里面像《红楼梦》《西游记》《战争与和平》等大批的文学作品。
第一次知道《资本论》是写的什么?大约在初中二年级。
我走进书房时,看见父亲在读这本很厚的书,便随口询问了一句。
父亲用最简单的方式告诉我,那时一本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教科书,也是一本马列主义教科书。
作者就是卡尔。
马克思,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我曾经不经意的朝着那本放在父亲案头的厚书撇过一眼,仅此而已。
第一次接触到这部书的实质内容,是文革开始以后,我已经去了宁夏的建设兵团。
在连队发生关于真理的大辩论时,常常在那些高中生的嘴里,还有他们那些大字报上,听到和看到关于资本论中,可能是被断章取义,或者完全肢解后的只言片语。
第一次自己翻开这部经典著作,是我走进大学校园以后。
我是读中文系,像这类教科书并不是我的必修科目。
只是因为读中文,也要读些诸如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副科,曾经做过最简单的翻阅,几乎连一页字的读书笔记也没有做过。
资本论读后感或心得(精品5篇)

资本论读后感或心得(精品5篇)资本论读后感或心得篇1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一卷主要包括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等内容。
通过对直接生产过程论述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其重点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形式,即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的本质规定。
商品经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言不仅是其产生的前提,更重要的也是其最一般、最抽象、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资本论》第一卷首先通过分析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重要内容的资本主义生产形式即商品经济,并阐明了它作为一般商品经济所必然具有的基本特征。
接下来侧重于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形式,起初是在生产技术与生产组织不变的情况下,单靠延长工时这种形式进行剩余价值的生产,进而转化为提高劳动生产力缩短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要的工作日的方式,来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
最后通过研究资本的积累过程,揭示其内在矛盾和客观规律——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主要包括了三个理论: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
一、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理论,该理论科学地说明了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形式的商品的社会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从而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生产、分配和社会结构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马克思说,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首先,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其社会属性;商品中包含着劳动二重性,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商品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形成使用价值;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构成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因而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且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阅读了《资本论》后的优秀读书心得五篇

阅读了《资本论》后的优秀读书心得五篇阅读了《资本论》后的优秀读书心得1许多年前,我们在高中时代听老师讲过剩余价值学说,但从没读过《资本论》的原著。
我想即便那时读,也不会理解的,因为我们没见过或者说没有亲身体验过资本主义社会。
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一直都是西方资本主义不欢迎的人物。
在中国,近三十年也倍受冷落,《资本论》很少有人去读了。
我以前一直以为《资本论》是纯经济学著作,光那么厚,就让人望而却步。
不久前前,从新闻得知,在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在许多人特别是西方国家的人们当中,掀起了一股重读《资本论》的小热潮。
我很好奇,为什么那么多长期接收西方教育的人们会重新审视这部革命著作?我顺手拿起那本静躺在我书柜上许久的《资本论》,随便打开一页翻看,第一眼,就深深吸引了我。
《资本论》并不是深奥难懂的经济理论,是平常易懂的,更是无比贴近现实社会的,书中引用的事件,无不在真实生活中得到应验。
于是,我立马沏茶,在新居的书房里匆匆读了起来。
《资本论》在我心中掀起巨大波澜,他真的是一部底层工农群众的《圣经》。
他带给我的第一感受是:毛泽东是对的!我明白了他为什么坚决不让走资本主义道路,把资本主义消灭在萌芽状态。
《资本论》不仅总结了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性质和一般规律,而且揭露了许多血淋淋的事实。
读着那一件件具体的事件,我在想,这是一百多年前的英国吗?这分明就是近30年的中国。
马克思写《资本论》的目的,就是希望以后的国家避免那样血腥的事情发生。
我现在把我感受最深的几段话抄在这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示:“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引起社会的对抗。
这种对抗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更高或更低,就它本身来说,并不是我们这里的问题。
这里的问题是这各种规律本身,是这各种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贯彻下去的趋势。
工业比较发展的国家,不过为那些更不发展的国家,显示出它们自己未来的形象。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揭露近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一个社会即便已经发现它的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一个法令来废除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够把生育的痛苦缩短并且减轻。
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6篇

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6篇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容和明智地前行,每一次心得体会都是我们内心世界的一次拓展,让我们更加开阔自己的思维和视野,XX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篇1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这种区分本身,即同劳动独有的特殊性毫无关系,也同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借以体现的特殊使用价值毫无关系。
”马克思在考察服务劳动时,曾明确指出,服务是“以劳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服务有必须的使用价值(想象的或现实的)和必须的交换价值。
”在这天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含义也应当有所发展和变化,务必探讨和重新认识服务性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就这部书的历史好处,恩格斯曾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好处。
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那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看得一览无遗”。
资本论》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当今世界的形势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它的基本理论仍然是这天的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马克思的思想已经获得全人类的好处,他不仅仅为19世纪的人类所拥有,为20世纪的人类所重视,而且,作为人类的一笔宝贵的思想遗产,在以后人类各个世纪中,它都将被继承、被发扬光大。
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篇2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精力写成的一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经济学巨著。
由于其篇幅繁长,所以我也就选择了第一卷的第一章商品和货币进行阅读,由于理解能力有限,个人对马克思的《资本论》只是非常肤浅粗略的认识。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学习资本论感想(五篇)

学习资本论感想(五篇)第一篇:学习资本论感想学习资本论感想《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辉的指导下:十月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俄国共产革命等),是1917年俄国革命经历了二月革命后的第二个阶段。
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儒略历10月25日)。
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及组织普遍认为,十月革命是经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三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一个是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第二个是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
革命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资产阶级俄国临时政府,为1918-1920的俄国内战和1922年苏联成立奠定了基础。
在马列主义思想光辉的指导下,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1949年毛泽东创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在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官僚资本阶级,压迫剥削无产阶级---即绝大多数的工人、农民、和普通劳动者的血与火的斗争中、无数革命先驱和共产党员流血牺牲换来的......巴黎公社的失败、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毛泽东之后、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即国家公有制不断私有化的转变!允许私人资本的存在与膨胀。
私人资本的最大特征与本质---就是以最大能量掠夺劳动者的劳动剩余价值、是一只出笼的猛虎、象开闸的洪水没有回头的余地。
当垄断资本形成一种巨大的力量!成为经济基础后,就必然要改变上层建筑的性质!这是任何一个真正共产党员和读过马克思资本论的基本常识!理想共产主义社会: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人类平等社会还是如此遥遥无期!如果客观地说:巴黎公社、十月革命、毛泽东的工农革命....只是人类向共产生义前进的一种尝试-----20世纪后期,科技的高速发辰,大大推动了资本世界的生产力、而民主的自由竞选、议会制度缓解了国内矛盾,资本主义正日若中天、在资本主义处於强势阶段,这种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第二篇:资本论感想、收获姓名:CM1008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专业:企业管理学号:20110410141学习《资本论》的收获《资本论》作为人类历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它从唯物史观出发,把人类通史涉及的世界,统一在自然物质之中;把人类生活的物质世界,统一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之中;把人类的经济活动,统一在以人为主体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社会生产方式之中;把社会的生产方式,统一在历史进程的不同利益阶层之中;把与人们主观世界相对应的客观物质、社会形态、生产方式以及作为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的人类自身,统一在时间和空间的运动变化之中。
资本论学习心得(推荐五篇)

资本论学习心得(推荐五篇)第一篇:资本论学习心得马克思与资本论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195周年,巧合的是今天我们有幸听到庄老师关于马克思和资本论著作的解读。
首先是对马克思这位既是哲学家又是经济学家以及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认识与评价。
恩格斯称赞马克思的两大贡献是哲学上的唯物史观,与以往的唯心或者英雄史观不同,唯物史观客观的认识历史,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另外一个贡献是经济上的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
这一规律通过考察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揭示了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
而无论是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理论都是在资本论中阐述的。
《资本论》是一部经济学巨著,它继承了古希腊色诺芬,柏拉图他们的思想闪光点,继承了以配第为代表的重商主义的商品流通与世界贸易理论,以魁奈为代表的重农学派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以及古典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但又超越了前人,科学的对商品,货币和劳动做出了解释。
《资本论》的目前通行本有三卷,分别为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有时会把卡考茨基编辑的马克思的手稿剩余价值理论学说史作为第四卷。
资本论三卷向我们介绍了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理论,单个资本流通理论,社会总资本运动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商业资本理论,生息资本理论,地租理论,各种收入以及源息理论。
这些理论经过一百年的实践,无不表明他们的正确性,如今我们需要它们来认识和研究当代资本主义。
一百多年来,资本主义发生了巨大变化,它们不时的进行局部的自我调整,辅之以新技术,新科技,社会的基本矛盾和阶级矛盾大大缓和。
工人阶级的生活也有了较大改善,反而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政策失误等各种原因经济落入下风。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资本主义,认识新形势必须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我们需要对新情况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但《资本论》里揭示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都没有变。
《资本论》的许多科学预期都在全球化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
《资本论》依然可以指导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
资本论阅读心得体会5篇

资本论阅读心得体会5篇资本论读书心得1通过四个月的读书,结结实实让我经历了不一样的人生,《资本论》看透了社会的真相。
这一本好书,好书是值得读很多次的,以后拿出来再看一看应该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吧。
以下是算是《资本论》的一点体会:1、提高对时间的感知因为从毕业后开始记录自己的每日生活,每件事情花多长时间有很清晰的时间,久而久之,对时间的敏感度要比以往强了。
而读完《资本论》更是强化了我对时间感知,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时间了。
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绝对时间的,没有一定的投入量是不可能的。
《资本论》中对时间在劳动生产上对给出了自己的解释——绝对劳动时间和相对劳动时间,通过对时间的压榨,资本家获得了额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对我们个人来说,一天就24小时,不能再多了,如何去分配是个问题。
除了日常的工作学习外,是否有意识的对额外的时间做做规划呢,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考虑下这个问题。
市面上有很多时间管理的课,但是我基本没怎么听过,这种技巧类的不如自己记录分析然后做调整来的实在。
一般我们会过分高估自己的能力,对时间的把控也不充分,往往是先慢后快。
可以这么来,想做事情,拿出自己的时间表,评估下时间消耗,有个大约的值,做完后记录下,就知道自己花了多长时间,以后再做可以有一个参考,多次重复后就知道时间该如何分配了。
但是不要急先开始,想好了再去执行,只要你不停下来,就会做完,《资本论》1700页不就是这么读下来的嘛。
2、获得内心的宁静读书使人宁静,到了夏天还凉快呢。
2018年是我认真读书的开始,以往读书都求快求多,去年买了几百本书,算下来也没看多少,而且永远在一个读不完的死循环状态中。
通过读《资本论》,深刻的感触到,读书就要看经典,经典书经过时间的淬炼,能流传于后世必有其道理,通过读这种书来获得对世界的认识比从媒体和那种畅销书来的实在。
就像查理芒格说的一样,我们要与逝去的伟人做朋友。
多读经典书,读点费脑力的书,我认为这样对于个人专注力的提升是有一定的帮助。
资本论读后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Ability not worthy of ambition is the root of all annoyance.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资本论读后心得体会范文五篇资本论读后心得体会范文(一)要理解《资本论》被称为“资本主义的血史”,我认为带着下面这个问题去阅读,或许能够初见端倪:还在第四章中,在阐明货币之所以成为资本,只是因为货币的一部分被转化为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并且被自由工人所出卖的劳动力时,就发生过这样一个问题:这种劳动力究竟是从哪儿取得的呢?个别人手中大量的货币量究竟是如何地,通过什么方法积累起来的呢?“圈地运动”是我仅能想到的原因,这是高中教育留给我的。
阅读到在第一卷二十四章才发现自己的思考和学识有多狭隘。
马克思说道:“但是,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而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
因此,这一整个运动好像是在一个恶性循环中兜圈子,要脱出这个循环,就只有假定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积累(亚当.斯密称为“预先积累”),这种积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出发点。
”从这里来理解,所谓“原始”积累是在资本及与其适合的生产方式产生之前的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
当“原始”积累达到一定力量和能力的时候,它就辩证地转化资本,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曾经,在高中的课堂上,老师向我们解读“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本以为这仅是马克思个人仇资的心理表示,毕竟在当时,我只认为马克思是站在资本主义对立面的人。
读罢《资本论》,才发现这正是恰如其当的评述,甚至如果还有更贬损的话语,我不介意用它来描述资本积累的原始过程。
历史是被建构出来的,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的历史,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的印记,但其前提是存在有那么一段历史,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虚构的历史,迟早会被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
“事实上,原始积累的方法绝不是田园诗式的东西。
资本论读书感悟心得(优秀10篇)

资本论读书感悟心得(优秀10篇)资本论读书感悟心得篇1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没有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及实行社会所有制的能力,只能在市场经济中把握社会主义方向,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体制。
非公有制中必定存在剩余价值。
科学地运用剩余价值理论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并不是剥削,并不是背离了社会主义消灭剥削的本质。
因为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被我们集中起来了,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国计民生的大的工程项目的开发和发展都是离不开这些集中起来的资金。
资本论读书感悟心得篇2偶然的机会,在一个网站里发现了《资本论》的电子书,于是便把它保存到了自我的电脑中。
我喜欢这种阅读方式,多读点书总没有什么坏处。
两周之后,我把它大致读完了,感觉这本书不适合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研读。
其间一些黑暗面的描述真的能够让人不寒而栗。
尽管如此,我还是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起码明白了,原先钱能够是那么复杂的东西!以后的几天,我一向试图把我从它那里得到的知识整理出来,好让自我的头脑中有个比较直观、清晰的印象,便于记忆和思考。
我不打算专业研究资本和经济,所以只要有个印象就足够了。
从《资本论》里,我似乎能够看出一个古怪的植物状社会体系来。
这个体系的顶端是些厚厚的叶子,遮蔽了所有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投下无尽的阴影在根部。
占整个体系绝大部分的根盘在深深的泥浆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统利用水分和养料,透过枝杆送至叶片上,而叶片将它们几乎全部用于再生产,于是植物体便不断长大。
无需解释,根代表的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不停地把各种自然资源转化成社会财富,透过市场交换或租金--枝或杆,财富最终落到资本家--叶子--的手里,财富变成了资本,被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
为了吸取更多的养料和水分,根仅有往地下越扎越深;叶子要得到充分的阳光和空气,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杆亦随之长粗,变长。
原本小小的丑陋植物逐渐成为一棵棵参天大树!植物不能没有根也不能没有叶,社会不能失去上层的资本阶级,更不能失去下层劳动大众。
资本论版读书心得感悟(模板9篇)

资本论版读书心得感悟(模板9篇)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感悟,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
心得感悟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感悟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感悟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资本论版读书心得感悟篇一为剩余价值的雄式、把尽对精神的辩证运动转化为精神生产的辩证运动吧一个学者,即使只是“批判”了前代伟人的钻研后果,使熟识越发接近真理,他也是学术史上的明星;更何况马克思做的劳动远不止此。
)这次读《资本论》也将相关人物也作了了解式的阅读,见附注。
现就“关于剩余价值”特作我的两点看法:第一,剩余价值或者剩余劳动,并不是资本主义时代独占的,而是自礼貌初期就有的。
正是从一个劳动者的劳动不但能够养活他本人,并且也能够养活另外不劳动者的时分起,换句话说,就是有了剩余产品之后,人类才进进了阶级社会,使得一部分人能够从劳动者中分散出来,不劳动也能够生存。
很多人把剩余价值读成了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非凡一些无知的青年,为了反驳马克思,他们就力图走证实资本主义剥削中没有或很少有回资同族无偿占有的剩余劳动,或剩余价值。
他们不晓得,资本主义时代之所以正在如此段的历史时期内,积累起如此巨大的社会财产,正是由于它的对剩余价值的剥削比历史上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要严重,生产的剩余价值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
第二,剩余价值率的计算方式,是剩余价值(即利润)除以工人人为(可变资本),不思考资同族(指:股东及上层建筑)购买机器、原料等等的用度(这一笔用度喊做稳定资本),由于稳定资本并不耗费资天职文,正在经过工人的劳动之后,它的价值整个转移到了工人的产品之中。
工人的产品价值由三部分组成:工人的工姿即可变资本,机器、原料等用度即稳定资本,工人为资同族创造的个性价值即剩余价值。
对付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区别,很多人分不明确。
举个例子,比如某个资同族用10000元购买机器、原料、土地等等,用5000元购买工人。
资本论研读心得体会

资本论研读心得体会《资本论》是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的重要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
这篇著作围绕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
在读完《资本论》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存在问题,同时也加深了我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同。
首先,通过《资本论》我真正意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如何决定生产力发展的。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是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是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取利润的关系。
这种生产关系导致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使得一部分人拥有了大量财富和权力,而另一部分人则沦为了无产阶级,失去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和人格尊严。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因为资本家只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断压榨工人,而无法更好地发挥工人的创造力和潜力。
这种不平等和剥削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特征,只有通过彻底改变生产关系才能实现生产力的真正发展。
其次,读《资本论》让我深刻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矛盾和危机。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不可避免地会引发经济危机,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消费是无计划、无序的。
马克思分析了商品的生产和交换过程,指出了商品交换中的价值规律和剥削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金融资本的泛滥导致虚拟经济的膨胀,而实体经济却长期停滞不前。
这种不平衡导致了经济危机的爆发,比如经济萧条和金融风暴。
马克思预言了资本主义体制的崩溃,他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危机。
最后,读《资本论》让我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同。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变革和解放的理论和实践,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深入剖析,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基础和目标。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不平等和危机进行了剖析和批判,同时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人类自由和平等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思想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为广大革命者提供了一种底气和动力,激发了人们追求真理和社会变革的决心和勇气。
资本论读后感(通用14篇)

资本论读后感资本论读后感(通用14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资本论读后感(通用1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资本论读后感篇1我今天下午看了《资本论》,感触也是比较多的,他主要的特点是汇集了各家之所长,再加上他理解的东西,通过学习,给我的理解带来了帮助。
一、劳动价值论(1)价值: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量决定的。
作者从商品入手,阐述了价值,他认为商品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做为交换商品的筹码,等价交换其他所需要的东西。
他还分析了价值的形式和货币,认为从他的交换形式是从个别的偶然现象到一般的价值形式,而它的最高形式就是货币,货币可以使商品流通更加便捷,更加直接,它表明社会生产的不同阶段。
(2)剩余价值随着技术、劳动力和工具的发展人们制造商品已经满足自己的生活,还有剩余的商品可以换成货币,货币积蓄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形成了资本。
资本是从劳动力、合作分工、工具的革新等等来的,他说增加剩余价值可以有两种方法,就是延长工作时间和缩短必要的劳动时间,但是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延长工作时间的方法已经不适合了,现在国家的劳动时间已经规范化,但是我们资本家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效率,来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还可以用工具革新,新的生产方式、管理组织形式、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等等来提高工人们的劳动效率。
(3)资本的积累资本积累就是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它不是满足资本家自己的嗜欲,他是为了投入资本来赚更多的钱,投入新的生产,剩余价值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可变资本,不是像《国富论》把剩余价值都可以转化为可变的资本。
资本的积累造成阶级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一方造成生产过剩,另一方则造成生存的压力,他说: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卑鄙和最疯狂的贪欲的趋势下完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资本论》导读》后感——论“世界金融危机的必然性及对策”限于时间比较紧我没有读资本论原著,只是读了一本南开大学出版的《《资本论》导读》,但其实我也没有看完······因为就一本导读也有300多400页!结合我读书过程中的认识还有一些网上的资料我写下了这篇论文。
之前我就看过不少把《资本论》和美国金融危机联系起来论述的文章和电视节目,而在读的过程中我也有一点收获,所以就结合一些其他文章论述一下“世界金融危机的必然性及对策”。
2007 年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引发了人们对这场世界金融危机的必然性及其根源问题的思考,认为爆发世界金融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但其根源仍然是资本主义本身不能克服的内在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我赞同这种观点。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观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主要体现在《资本论》1 ~3 卷中,从他公开出版的《资本论》以及在这之前的有关经济学手稿中,可以看出他对经济危机的根源、可能性、危机形式以及周期性等均作了精辟论述。
1.关于危机的根源问题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力已经增长到这种关系所不能容纳的地步,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①“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象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也就是说,危机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经济运动中物质生产能力发展同它的社会形式之间的冲突,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扩大和加深时,就表明这样的危机时刻已经到来。
但是,“危机永远只是现有矛盾的暂时的暴力的解决,永远只是使已经破坏的平衡得到瞬间恢复的暴力的爆发”。
②当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只能依靠对这种生产力本身的暴力的破坏才能继续前进时,就暴露无遗了这一社会的历史局限性。
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由此揭示了这种冲突的根本性质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而这一矛盾又是资本主义制度所决定的。
2.关于危机的可能性和现实性问题马克思早在 19 世纪 60 年代初,对萨伊、李嘉图和西斯蒙第等人危机理论的评判中,就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即“要就危机来自作为资本的资本所特有的,而不是仅仅在资本作为商品和货币的存在中包含的资本的各种形式规定,来彻底考察潜在的危机的进一步发展”。
“只是在那种取得典型发展的、与自身概念相符合的流通的各种基本条件已经存在的地方,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马克思认为,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已经存在的两种形式的可能性。
第一,商品形态变化本身出现了买和卖的分离,这种分离使原来相统一的 W - G 和 G - W。
之间的统一,“要通过强制的方法实现……要通过强加在它们的彼此独立性上的暴力来完成。
危机无非是生产过程中已经彼此独立的阶段强制地实现统一。
”第二,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在两个不同的、彼此分开的时刻执行两种不同的职能”。
二、科学认识国际金融危机的必然性我通过研读《《资本论》导读》,感受到,马克思对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金融危机已有某些预见,尤其是在危机的周期性、特点、根源、结果等方面都能明显体现出马克思的预见性。
1.从世界金融危机发生的时间看从世界金融危机发生的时间看,包含这次危机在内的历次危机时间,都没有超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中的预期。
从 1825 年英国爆发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以来,每隔一定时期,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或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就要爆发一次经济危机。
从这些危机发生的时间看,虽然某些时期有长短现象,但从整体上看,符合马克思所说的过“十年就要爆发一次周期性危机”的论断。
尽管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了新变化,如危机和通胀现象并存等,但不能因此否定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我们坚信,只要世界上还存在资本主义制度,包括金融危机在内的经济危机过若干年还会再爆发,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从世界金融危机发生的特点来看从世界金融危机发生的特点来看,完全符合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中所阐述的货币信用危机的一般原理。
马克思危机理论告诉我们,由于商品和货币在价值形态上的对立与相互转换,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才出现货币信用危机的可能性。
因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体、以信用做保证的,如果货币信用关系被破坏了,社会资本再生产链条就会中断,就会出现货币信用危机。
正如马克思指出:“现实的危机只能从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涌动、竞争和信用中引出”。
当前这场金融危机与过去的危机相比,其基本特点就是以银行信用为核心的金融市场信用危机。
当前这场世界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是以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事件为标志,并由房地产市场蔓延到信贷市场,导致了美国 1929 ~1933 年大危机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世界各国的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最终导致了冰岛的国家信用危机。
从这场世界金融危机中,可以看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正确性和预见性。
3.从世界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来看从世界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来看,完全符合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中所阐述的危机根源的一般原理。
从直接原因上看,导致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主要是金融监管缺失、金融创新过度、金融伦理道德缺失等因素。
但从根源上看,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相对过剩,在金融领域表现为信用过剩,就是虚拟资本的膨胀,金融产品创新过度,严重脱离现实资本,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信用危机。
而造成生产相对过剩和信用过剩,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并由此形成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可以说,危机是这种矛盾和自由市场经济自发性、盲目性和投机性的必然产物经济泡沫是指金融资产 (股票等有价证券) 的价格严重背离其所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超常上涨,从而出现一种虚假繁荣现象。
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及其带来的金融资产极度夸张效应就能表明这一点。
正因为如此,希腊共产党政治局委员科德塞帕斯认为,“近来美国和欧盟经济形势再次突出表明了资本主义经济无法逃出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的事实。
在危机来袭时,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之间这一基本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变得越来越明显。
资本主义经济的所有矛盾被激化并强烈地爆发出来。
”要消灭危机,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
4.从世界金融危机发生的结果来看从世界金融危机发生的结果来看,完全符合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中所阐述的危机趋势的一般原理。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表明了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性不能克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要被新的社会生产关系所替代。
这场世界金融危机还明显地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失灵、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理论的失灵、自由市场调节的失灵、政府金融监管的失灵,西方主体价值现象的失灵等问题。
正如有些学者指出,在危机面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极力标榜的民主权利、人道主义等“普世价值观”的软实力正在削弱,给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带来了严重挑战。
同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了空前的历史发展机遇。
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指出,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全球性危机既是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又是一场深度的经济危机、思想危机、意识形态危机、社会危机和资本主义制度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全面危机。
这场危机反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
在现有阶段,中国特色社会具有市场经济性质,商品内在矛盾是不可改变的,但可改变的只是它的不可克服性。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结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胜世界性金融危机成为必然。
世界金融危机用严酷的事实进一步证明了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
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三、应对世界金融危机要处理好四个关系通过学习马克思《资本论》著作,我深深地感到,要应对当前这场世界金融危机,必须以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为指导,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
1.正确处理好学习原著与联系实际的关系一是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解读当前这场世界金融危机。
二是正确理解《资本论》的背景。
马克思 (1818 ~1883) 所处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处于自由竞争时期,1825 年发生了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反映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已开始激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形成了科学的经济危机理论,对我们正确认识世界金融危机的必然性,认清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三是要在读懂《资本论》上下苦功夫,只有读懂原著才能把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起到好的效果。
这就是说,要使人类永远从根本上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必须重新学习马克思原著,按照马克思指引的方向改造人类社会,才能创造社会主义美好的明天。
2.正确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是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虚拟资本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也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它主要通过金融杠杆活动的泛化来实现。
金融杠杆是指用少量的钱去做大量资金才可以做的各类金融交易,其中的证券化最为流行。
从中明显反映出美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严重失衡。
为此,要正确处理好“虚”与“实”的比例关系。
2009 年,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 7870 亿美元的救市计划,其中约 35% 用于减税,约 65%用于投资实体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美国经济复苏。
2010 年 5 月,美国国会又通过了金融监管改革议案,设立新的消费者金融保护局,赋予其超越目前监管机构的权力,避免政出多门而效果不彰。
中国为了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确定了调结构、扩内需、保增长的宏观调控目标,并从 2008 年起实行 4 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
中国出台的宏观经济刺激计划方案,主要投向实体经济领域,并且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
在该方案刺激下,2009 年,我国 GDP 超过了 8%,2010 年将超过 9%,为世界经济走出衰退做出了巨大贡献。
3.正确处理好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强调金融监管,并不是不要金融创新,适度的金融衍生产品对推进金融创新是必要的。
但是,在金融产品创新中要遵守规则,这就需要处理好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
为此,一是要控制好金融创新带来的新风险,就必须对整个金融创新过程进行监管。
美国等一些国家爆发金融危机之时,正是奉行自由市场经济的新自由主义之时,也是对金融监管最少之时。
二是要创新金融监管方式。
中国经济在 2008 年以来的世界金融危机中未遭重创,关键就是我国在金融体制改革中,没有完全撤掉对外监管的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