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

合集下载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汇编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汇编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汇编一、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1—18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

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6、解释下列加上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含答案附文言文的词类活用技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含答案附文言文的词类活用技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含答案附文言文的词类活用技巧(一) 阅读回答下列问题(共4小题,共28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7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7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7分)下面是有关本文的分析,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

(前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后两空用原文回答)文章先用“三里”“七里”等词语来强调防守方虽____________,但占有地利,用“环而攻之”来表明进攻方____________,用攻方无法取胜的结果证明地利的重要。

然后再用一组排比句,表明防守方占有地利,用其最终却“____________”的结果证明人和的重要。

在此基础之上,文章最后阐明了作者的观点,告诉我们君子“战必胜”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限两个字)。

4.(7分)(1)《伯牙善鼓琴》中“钟子期必得之”一句中“之”是代词,代“伯牙所念”,《核舟记》中“能以径寸之木”中“之”相当于“的”,文中“七里之郭”一句中“之”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2)《小石潭记》“如鸣珮环”一句中“环”是指“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一句中“环”是“围,绕”的意思,本文中“环而攻之而不胜”一句中,“环”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孟子》两章》回答下列问题(共5小题,共40分)《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知识点: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一词多义现象。

2、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

1 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亲戚畔之2古今异义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义:今义:古义:今义:委而去之古义:今义:池非不深古义:今义:3一词多义:以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环而攻之以天下之所顺三里之城多助之至利而天时不如地利环而攻之而不胜兵革非不坚利也委而去之4用原文回答:(1)守城一方的防卫条件具体表现在哪里(2)攻城一方“环而攻之”所凭借的条件是什么(3)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5“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A.正确的道理 B.统治的方法C.“地利”与“人和” D.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7、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3 分)A、委而去之(到……地方去)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8、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

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

( 4 分)9、翻译下面句子。

( 3 分)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1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11.文段④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的重要性,得出了的结论。

12.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3.翻译下列句子。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译文: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14.“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初中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节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广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亲戚畔. 之畔:⑵攻亲戚. 之所畔亲戚:⑶委而去. 之去:⑷域. 民不以封疆之界域: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⑵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 为了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4. 本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与《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蕴含的观点有相同之处。

其相同之处是什么?你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是什么?答案1.⑴通“叛”,背叛⑵内外亲属⑶离开⑷限制2.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天时、地利、人和)⑵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道、者、寡)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道理论证)4.相同之处:两句话都强调了人心向背的重要性。

启示只要围绕人心向背来谈。

试题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节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练习及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练习及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练习及答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0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课文《孟子两章》)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4分)(1)委而去之()(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者多助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问:“何以战?”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小题4:文中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治国主张?(2分)参考答案:小题1:(4分)(1)舍去(2)限制(限止)(3)国防(4)极点小题1:(2分)D小题1:(2分)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被内外亲戚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作战就一定能胜利。

小题1:(2分)要施行“王道”(“仁政”),实现“人和”,使天下归顺。

(或“要体恤百姓,凝聚人心”)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D中二者都是“凭借”。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1: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

[甲]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 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 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下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 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注释:① 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 与:同“为”,替 的意思。③ 尔也:而已。④ 圹(kuàng):原野。
“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页。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 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 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 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限制 ②追者反曰 通“返”(返回) 7、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 C “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夫以老者之智 D.属予作文以记之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 回答)(2分) 答: 把兵库里的武器融化后制造农具,给百姓使用;打开 粮仓救济贫苦的人 10、乙文中“ ”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 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2分) 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 (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委而去之,是地利不 如人和也。 (四)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 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 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 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与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与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加字变双音节词有误的一项是()A.城(城墙)非不高也B.环而攻之而不胜(胜利)C.池(水池)非不深也D.以天下之所顺(归顺)2.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成语。

①多助之至()②失道者寡助()3.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4.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5.选出解说有误的一项()A.本文一开头就提出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第二三段先举出概括性很强的战例证明,然后从理论上来论证。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全文语句整齐,气势磅礴,反映了孟子“君贵民轻”的政治思想。

1.C2.①如获至宝至理名言至高无上②曲高和寡孤陋寡闻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4.施行仁政5.D《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3分)①委而去之(委:)(去:)②亲戚畔之(畔:)10.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以天下之所顺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11.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习题及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习题及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习题及答案在日常过程学习中,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习题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阅读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按要求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一)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兵革非不坚利也兵:(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2.“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 C.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4.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 )和()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岳阳楼记》)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E.多助之至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5.“得道者”的意思是;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6.用文中语句填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_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试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_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试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_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试题1.本文属于议论文,那么作者在本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体现了孟子在政治上的什么主张?2.作者是如何论证的?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请归纳出本文的论证层次和结构特点。

3.本文在语言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请试着找出具体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三、巩固应用[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乙]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6.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2分)①兵革非不尖利也兵()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③足兵兵()④民信之矣信()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9.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四、教学反馈拓展应用1. 同学们都知道,秦始皇因为暴政而导致天怒人怨,终于在秦二世时,暴发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秦始皇说些什么?。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地利不如非不深也,之利。

,亲戚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不战,战必胜矣。

郭 ( ) 兵革 ( ) 亩米粟 ( ) 域 ( ) 畔 ( )1.天时: 。

2.地利: 。

3.人和: 。

4.三里之城: 。

5.郭: 。

6.环(huán): 。

7.城非不高也: 。

8.池: 。

9.兵革: 。

10.坚利: 。

11.米粟(sù):。

12.委: 。

13.去: 。

14.故: 。

15.域: 。

16.以: 。

17.封疆之界: 。

18.固: 。

19.国: 。

20.山溪: 。

21.险: 。

22.威: 。

23.以: 。

24.兵革: 。

25.得道者: 。

26.失道者: 。

27.寡: 。

28.之至: 。

29.畔: 。

30.顺: 。

31.亲戚: 。

32.有: 。

33.胜: 。

1、城 古义: ; 今义: 。

2、池 古义: ; 今义: 。

3、委 古义: ; 今义: 。

4、国 古义: ; 今义: 。

5、亲戚 古义: ; 今义: 。

6、去 古义: ; 今义: 。

7、域 古义: ; 今义: 。

8、是 古义: ; 今义: 。

9、兵 古义: ; 今义: 。

10今义: 。

1、域 民不 以封疆之界 。

2、 固 国不 以 山溪之险。

3、威天下不 以兵革之利天时不如地利: 。

兵革非不坚利: 。

三里之城: 。

多助之至: 。

天下顺之: 。

环而攻之而不胜: 。

天时不如地利 : 。

长风破浪会有时: 。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

四时之景不同 : 。

地利不如人和: 。

春和景明: 。

委而去之: 。

公然抱茅入竹去: 。

环而攻之而不胜: 。

予观夫巴陵胜状: 。

日出江花胜红火: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固以怪之矣: 。

亡羊补牢: 。

国恒亡: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

城非不高也: 。

环而攻之而不胜: 。

委而去之: 。

环而攻之而不胜: 。

判断句: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复习专题No.7专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班级姓名主备人:朱晓白审核人:徐美云时间2010年12月29日阅读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按要求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一)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兵.革非不坚利也兵:(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2.“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 C.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4.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 )和()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岳阳楼记》)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E.多助之至.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5.“得道者”的意思是;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6.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7.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一、文学常识填空:1、孟子,名。

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

二、解释一词多义: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2、得道.者多助()3、伐无道.,诛暴秦()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池.非不深也()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三、解释加点词:1、环.而攻之而.不胜()()2、夫.环而攻之()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4、兵革..非不坚利也()5、委.而去.之()()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四、翻译下面句子: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五、回答问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答案:一、1、轲战国儒家2、孟子及其弟子《大学》、《论语》、《中庸》二、解释一词多义:道:道路仁政道义固:巩固固执,顽固池:池塘护城河国:国防国都三、解释加点词:1、围攻表转折2、发语词3、这4、泛指武器装备5、委:放弃;去:离开6、限制凭借7、震慑8、少“畔”同“叛”,意义:背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言文训练题与答案7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言文训练题与答案7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言文训练题与答案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言文训练题与答案7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传统篇,其思想内容与写作技巧都有可借鉴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一)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上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2分)(1)委而去之委:_________ (2)亲戚畔之畔: ______________(3)天时不如地利天时:_________(4)池非不深池:_______(6)地利不如人和地利:___________ 人和:____________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B、必有/得天时/者矣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原文回答)4、(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王后。

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选自《战国策•齐策》)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释、翻译、默写、简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释、翻译、默写、简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环】围。

③【池】护城河。

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⑤【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⑨【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⑩【至】极点。

⑪【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⑫【畔】同“叛”,背叛。

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与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与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与答案一、选择题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A. 人在成功的时候会得到更多帮助B. 失败后,周围的人会离你远去C. 人在成功时需要更多的帮助和支持D. 成功后,你会变得更加独立答案:C2.以下哪项不是失道的原因?A. 缺乏诚信B. 没有正确的价值观C. 缺乏执行力D. 人际关系差答案:D3.失道后,以下哪个方法最不可取?A. 寻找正确的人生方向B. 逃避现实C. 反思自己的错误D. 重新树立信心答案:B4.成功者的共同特点是:A. 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B. 具有创新精神C. 具有超强的意志力和毅力D. 以上都是答案:D5.“得道多助”中的“道”指的是:A. 成功的道路B. 道德C. 正确的方向D. 知识、技能答案:C二、填空题1.失道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正确的_______观。

答案:价值2.失道后,我们应该及时反思自己的错误,寻找正确的_______。

答案:方向3.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具备扎实的专业_______。

答案:知识4.“得道多助”中的“道”指的是正确的_______。

答案:方向5.失道后,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如重新树立_______。

答案:信心三、问答题1.什么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答:这是一句成语,意思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能够找到正确的方向,就能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相反,如果失去了正确的方向,就会变得孤独和无助。

2.失道的原因有哪些?答:失道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正确的价值观。

此外,缺乏执行力、人际关系差等也是失道的原因。

3.成功者的共同特点有哪些?答:成功者的共同特点包括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创新精神、超强的意志力和毅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的价值观和目标意识等。

同时,成功者还需要具备积极乐观的态度,勇于承担责任和决策,并能不断学习和进步。

四、判断题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句表达人生哲理的成语。

答案:正确2.失道的原因只有缺乏正确的价值观一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兵革非不坚利也兵: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
2.“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
A.正确的道理B.作战的规律C.施行“仁政”D.统治的方法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4.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 )和()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E.多助之至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5.“得道者”的意思是;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6.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7.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二)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1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9.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

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0.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三)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1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兵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③足兵兵
④民信之矣信
1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3.[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
14.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
参考答案:
1.(1)兵器(2)限制(3)通“叛”,背叛2.C 3.B 4.A B 5.施行仁政的人君子6.得道天下顺之7.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

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

8.B 9.B 10.C 11.D
12.①兵器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对)③军备(军队)④信任,信用
13.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②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1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5.[甲] 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

“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
“内容”)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