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中医诊断学—辩证
中医诊断学中的辩证与辨别方法若干问题解析
国际化与现代化
中医诊断将逐渐与国际接轨, 融入现代医学体系,成为世界
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质和表里虚实。
问汗
询问患者出汗的情况,如自汗 、盗汗、战汗等,以判断疾病
的阴阳表里。
问疼痛
询问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 程度及伴随症状等,以判断疾
病的病因和病位。
问饮食口味
询问患者的饮食情况和口味偏 好,以了解脾胃功能和疾病性
质。
切诊技巧与要点
脉诊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了解脏腑功能 和气血状况。常见的脉象有浮、沉、 迟、数等。
病因辩证
01
六淫辩证
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辩证。根据临床表现和病因特
点进行辩证,如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
02 03
七情辩证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的辩证。情志过激或持续不 解可导致气机紊乱,进而引发疾病。通过七情辩证,可了解情志因素对 疾病的影响。
饮食劳倦辩证
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生活因素的辩证。这些因素可导致脾胃损伤、气 血生化乏源等病理变化,进而引发疾病。通过饮食劳倦辩证,可指导患 者调整生活方式以预防和治疗疾病。
治疗方法
治以调理冲任、活血化瘀为 原则。选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治疗,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当归、川芎养血调经,熟 地、白芍滋阴补血。
治疗效果
患者服药后月经周期逐渐恢 复正常,经量适中,痛经症 状明显减轻。
PART 06
问题与挑战及发展趋势
REPORTING
当前存在问题和挑战
诊断标准不统一
中医诊断学中的辩证论治与五脏六腑调节关系研究
04
辩证论治与五脏六腑调节关 系研究
辩证论治在五脏六腑调节中的应用
辨识证候
通过四诊合参,辨识患者脏腑、气血、阴阳等方面的证候表现。
确立治法
根据证候分析,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如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等。
肺系病证治则
包括宣肺止咳、养阴清肺等,常 用方剂如桑菊饮、沙参麦冬汤等 。
典型案例分析与讨论
案例一
01
患者因心悸失眠就诊,辩证为心脾两虚证,治 以益气养血、健脾安神之法,方用归脾汤加减
,药后症状明显改善。
案例三
03
患者因咳嗽气喘就诊,辩证为肺肾阴虚证,治 以养阴清肺、补肾纳气之法,方用沙参麦冬汤
合都气丸加减,药后症状得以缓解。
治病求本
强调在治疗疾病时要抓住疾病的 本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扶正祛邪
注重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 正气,祛除邪气。
调整脏腑功能
通过调节脏腑功能,恢复机体的 生理平衡。
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发病时间 和地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
辩证论治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脏腑经络是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的基础,辩证论治必须考虑脏腑经络 的影响。
五脏六腑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五脏六腑功能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基础。如心失所养则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肝失疏 泄则情志抑郁、胁肋胀痛;脾失健运则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肺失宣降则咳嗽气喘、胸闷憋 气;肾失封藏则腰膝酸软、遗精早泄等。
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传变是疾病发展的重要途径。如肝病传脾,导致肝脾不和;心病传肺, 导致心肺气虚等。
中医诊断学中的辩证与辨病双向思维研究
PART 03
辩证思维在中医诊断学中 的应用
REPORTING
辩证思维的概念和特点
辩证思维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 思维之一,强调从整体、动态 、联系的角度看待疾病。
辩证思维具有全面性、灵活性 、深刻性等特点,能够揭示疾 病的本质和规律。
辩证思维强调阴阳五行等中医 基础理论的运用,以指导临床 实践。
辩证思维在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性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明确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探讨辩证与辨病双向思维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应用,为 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和推动中医学术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理论分析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梳理和分析中医诊断 学中辩证与辨病双向思维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
论文结构安排
01
02
介绍中医诊断学的历史渊源、基本理论和临床实 践现状,阐明其在中医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辩证与辨病的概念及关系
阐述辩证与辨病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内涵、特点及 其相互关系,强调二者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互补 性和协同作用。
双向思维的研究价值
分析辩证与辨病双向思维在中医诊断学中的研究 价值,探讨其对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推动中 医学术发展的重要意义。
实践案例
例如,在治疗感冒时,中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辩证分析,确定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 等类型;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明确感冒的病因和病理过程,从而制定出更加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这 种辩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治疗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感冒的治疗效果。
PART 06
结论与展望
REPORTING
研究结论总结
辨病思维具有整体性、动态性、个性化等特点,注重从整体上把握疾病的发展变化 规律。
辨病思维在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性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通过对患者病情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运用中医理论和诊断方法进行疾病诊断的学科。
下面将对中医诊断学中的几个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1. 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种方法,指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体、脉象、眼底等特征,以及各种症状的变化,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机。
通过望诊可以了解患者的体质、病情轻重、病因等信息,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2. 闻诊闻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种方法,指医生通过听取患者主诉的症状、病史和自述,以及进行问诊,从中获取与疾病相关的信息。
通过闻诊可以了解患者的症状表现、病情变化、病位病因等,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
3. 问诊问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种方法,指医生通过与患者进行交流,询问患者详细的病史、症状以及身体感受等信息,以获取有关患者的疾病情况。
通过问诊可以了解到患者的病情特点、发病原因、病史等重要信息,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4. 切诊切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种方法,指医生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获取有关患者病情的信息。
中医认为,人体的脉搏反映了人体的生理状态和病理变化,通过触诊脉搏可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以及病情的变化。
切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
5. 辩证施治辩证施治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通过对患者的整体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找出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再根据中医理论中的辨证施治原则,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辩证施治注重于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强调“因病而治”,具有针对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在中医诊断学中,医生还会借助其他辅助检查手段,如九窗望诊法、唇色、目色、声音等,来进一步辅助判断和诊断。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诊断学强调病因、病机和机体整体状况的综合分析,注重从整体上把握疾病的本质,与西医的病因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有所不同。
总结起来,中医诊断学是一门以望诊、闻诊、问诊、切诊为主要方法,通过辩证施治发现疾病本质和机体整体状况的学科。
中医诊断学辨证PPT
THANKS
[ 感谢观看 ]
按诊
通过触摸患者的肌肤、胸腹等部位,以判断病情的性 质和病位。
CHAPTER 05
辨证案例分析
感冒的辨证治疗
风寒感冒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体酸 痛,鼻塞声重,喉痒,痰白清稀
,宜用辛温解表法。
风热感冒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干咽痛 ,痰黄稠,宜用辛凉解表法。
暑湿感冒
发热,汗出热不解,肢体酸重或疼 痛,头昏重胀痛,心烦口渴,小便 短赤,苔黄腻,宜用清暑祛湿解表 法。
中医诊断学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中医诊断学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随着历代医家的 不断实践和总结,中医诊断学逐渐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发展
现代中医诊断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医学的诊断技术和方法,逐 步完善和发展。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医诊断学也在逐步实现现代化和数字 化。
VS
总结
三焦辨证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通 过对三焦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的分析, 为治疗提供依据。
CHAPTER 03
常见证候现的证候
详细描述
表证多因外邪侵袭所致,常见症 状包括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苔 薄白脉浮等,治疗宜解表散邪。
里证
总结词
指病变部位在内脏的证候
指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阶段,是中医对温热病的一种分类方法。卫气营血辨证是根据卫气营血的生理功 能和病理特点,分析温热病的病因、病机及传变规律,为治疗提供依据。
总结
卫气营血辨证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通过对卫气营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的分析,为治疗温热病提供依 据。
三焦辨证
三焦
指上焦、中焦、下焦三个区域,是中医 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认识。三焦辨证是 根据三焦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结合 四诊资料,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及传 变规律,为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诊断学辩证口诀.
中医诊断学辩证歌诀表寒证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
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
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里热实证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
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里寒虚症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
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寒证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
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实热证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
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虚热证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
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
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
口舌生疮咽肿痛。
腹痛便溏紧相连上寒下热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
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里寒表热: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
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里热表寒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
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真热假寒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
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真寒假热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
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实证: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
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虚症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
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上实下虚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
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上虚下实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
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里虚表实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真实假虚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
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真虚假实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
舌质胖嫩虚弦脉,反泻含冤重危险。
阴阳阴证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语声低。
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阳证神旺语声粗,面目红赤呼吸粗。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有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有1.辩证分型:中医诊断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是通过辨证分析病情,将疾病分为不同的类型。
辩证分型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脉象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将疾病归类,以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
在辩证分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证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2.辨证求因:中医诊断学的另一个基本原则是通过辨证来寻找疾病的病因。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内部的气血、阴阳等平衡失调有关,通过辨证可以了解到疾病产生的原因所在。
例如,“阳盛阴虚”、“气血不足”等都是常见的中医辨证求因方法。
在治疗疾病时,针对病因进行干预可以从根本上纠正病情,促进康复。
3.辨证求证:中医诊断学的第三个基本原则是通过观察病情的转变来求证治疗的有效性。
中医治疗不同于西医的病因诊断,更侧重于辨证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脉象等是否得到改善,来评估治疗的有效性。
通过辨证求证,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此外4.辨证论治:中医诊断学要求在诊断的基础上,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进行干预。
辨证论治是综合运用中医药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疾病的整体出发,针对不同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强调综合分析、个体化治疗,不仅注重病因病机的调查,还注重调整患者的体质,改善整体健康状况。
5.具体辨病:中医诊断学要求在具体的实践中,通过观察、问诊和望诊等方法,对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辨别,分析病因病机。
在辨证鉴别疾病时,中医医师会观察患者的脸色、舌苔、脉象等,通过这些综合信息,判断疾病所在。
具体辨病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与西医诊断的重要区别之一总之,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医的特色和独特性。
辩证分型、辨证求因、辨证求证等原则,帮助中医医师准确把握疾病的特征,开展个体化的治疗,为患者提供合理有效的医疗服务。
这些原则是中医学治疗的基石,对中医的理论和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5、中医诊断学—辩证
而干,脉象浮,温燥,身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口渴心烦, 干咳痰少,甚或痰中带血,皮肤及鼻咽干燥,舌干苔黄,脉象浮数
六
【证候分析】凉燥多因深秋气候转凉,燥邪与寒邪合而致病。燥寒袭于肺卫,
淫 、 疫
故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等类似外感风寒表证的现象, 又见咳嗽、鼻塞、咽痒舌干,脉象浮等肺燥的证候。温燥则是秋
疠
证
候
寒证,是指因感受寒邪引起的一类病证。因寒为阴邪,其性清冷,凝滞收引,
故易伤人阳气,阻碍气血运行
(二)寒淫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喘咳,鼻塞,苔白薄,脉浮紧。 或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腹痛肠鸣,泄泻,呕吐等。
【证候分析】寒邪束表,清冷收引,腠理闭塞,卫阳之气被遏而不得宣发,故 见发热恶寒,无汗;寒邪郁于经脉,则头痛,身痛;肺合皮毛, 皮毛受邪,内舍于肺,肺气先宣降,故喘咳,鼻塞;脉浮紧,苔 白簿,乃寒袭于表的征象。若寒邪郁结于经脉、阳气损伤,壅遏 气机,则手足拘急;寒邪凝结,阳气不达四肢,则四肢厥冷;寒 凝,气失温煦,筋脉收缩,而脉微欲绝。若寒中于里,损及脾胃 之阳,升降失常,运化不利,则见腹痛,肠鸣,呕吐,泄泻。
证
体倦,身重而痛等症状。湿邪与卫气相争,故发热,汗出而热不
候
退。湿为阴邪,不伤津液,故口不渴。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
濡或缓,是湿邪为患之征。
冒湿则是冒犯雾露,或感受湿邪,阳气被遏所致,湿在头部,清
阳被困,则头重如裹。
湿邪弥漫全身,阳气不得敷布,则遍体不舒。四肢懈怠,脉来濡
弱,亦为湿邪困遏之征。湿邪侵入关节,气血不畅,故酸痛,湿
9
辨证—病因辩证—六淫、
疫疠证候
(一)风淫证候
(二)寒淫证候
中医诊断学问诊中常见的中医药辩证分析
注意事项避免误诊误治发生
避免主观臆断
不要凭主观印象或经验轻易下结 论,要客观分析病情和症状。
注意个体差异
不同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 素都会影响病情的表现和治疗方案 的选择,要注意个体差异。
避免误导患者
不要向患者提供不准确或误导性的 信息,以免延误治疗或加重病情。
问诊结果记录整理方法
记录详细
将患者的陈述和自己的观察结果 详细记录下来,包括症状、体征
03 判断预后转归
舌诊结果还可以作为判断疾病预后转归的重要参 考依据。如舌苔由厚变薄、由燥转润,往往是病 邪渐退、病情好转的征象。
03
脉诊在中医药辩证中作用
脉象分类及临床意义
浮脉类
轻取即得,重按稍减,主表证或 虚证。
沉脉类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主里证。
迟脉类
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至,主寒 证。
实脉类
疗效与安全性监测
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 疗方案。
3
经验总结与反思
对治疗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优化辩证施治 方法和策略。同时,积极借鉴他人成功经验,提 高自身诊疗水平。
06
典型案例分析
风寒感冒治疗案例分享
症状表现
患者表现为恶寒发热、头 身疼痛、无汗、鼻塞流涕 、咳嗽等症状。
辩证分析
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等。
辩证分析
中医认为此类症状涉及多个脏 腑和经络,需要进行综合辩证
施治。
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综合运 用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治
疗手段进行治疗。
注意事项
治疗期间应注意全面调理,包 括饮食起居、情志调节等方面
,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THANKS
《中医诊法与辩证》课件
中医辩证是中医诊断学中的核心内容,它通过对病人的症状 、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分析,辨别疾病的病因、性质、 部位以及邪正关系,从而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辩证的步骤
总结词
中医辩证的步骤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全面了解病人的病情。
详细描述
中医辩证的步骤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神态、色泽、形态等来判断病情;闻诊是 通过听病人的声音、气味等来了解病情;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等来获取病情信息;切诊则是通过触 摸病人的脉象来分析病情。
03
中医诊法与辩证的关系
中医诊法在辩证中的应用
01
02
03
04
望诊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象、 体态等,判断病情的寒热虚实
。
闻诊
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嗅病人的 气味,了解病情的性质和程度
。
问诊
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 家族史等,获取疾病相关信息
。
切诊
通过切脉、触诊等方式,了解 病人的脉象、脏腑功能和病理
中医诊法与辩证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可以促进医 学交流和合作,有助于提高全球医疗水平。
3
社会影响
中医诊法与辩证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应用可以 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提高人们对健康和医疗的 认识和关注度。
THANKS
感谢观看
《中医诊法与辩 证》ppt课件
目录
• 中医诊法简介 • 中医辩证概述 • 中医诊法与辩证的关系 • 中医诊法的实践应用 • 中医辩证的实践应用 • 中医诊法与辩证的前景展望
01
中医诊法简介
什么是中医诊法
定义
中医诊法是通过观察、询问、切 脉等方法,了解患者病情,为诊 断提供依据的医术。
中医诊断学—辩证教学课件ppt
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历程与现代应用
发展历程
中医诊断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从《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 中逐渐形成和完善,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现代应用
中医诊断学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 用,也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 展,中医诊断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重要性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入门的基础课程,对于认识疾病、选择治 疗方法、判断疾病预后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与学习方法
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以及八纲、脏腑、病因、气血津 液等辨证方法。
学习方法
中医诊断学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临床实践与案例分析,掌握基本理 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视实习和见习,多参与临床实践。
THANKS
感谢观看
闻诊
听病人的声音和嗅病人之气,以辨 别病情。
问诊
询问病人病史、症状及感受,以了 解病情。
切诊
诊察病人的脉象和身体其他部位, 以获取病情信息。
八纲辩证
八纲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八纲辩证
根据八纲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找出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 正关系,为治疗提供依据。
03
中医诊断学辩证方法
三焦辩证的实践意义
三焦辩证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 医生全面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为治疗提供依据。
04
中医诊断学案例分析
六经辩证案例分析
太阳病案
麻黄汤证、桂枝汤证等。
少阳病案
小柴胡汤证、大柴胡汤证等。
阳明病案
白虎汤证、承气汤证等。
中医诊断学的范围和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范围和内容、中医诊断的三大原则
向峰
1、中医诊断学的范围和内容:
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研究诊察疾病,辨识征候的学科。
它所研究的是诊断疾病的普通理论、方法和技能,是带有共同性的、基础性的诊断知识。
其目的是为学习临床各科打下基础。
所以,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
这是它的学科范围。
中医诊断学的内容包括四诊、辩证、病案子大部分。
四诊是指望、闻、问、切4种诊断方法。
辩证有八纲辩证,气血津液辩证,脏腑辩证,经络辩证,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辩证等多种。
2、中医诊断的三大原则:
(1)审查内外,整体察病:载诊察疾病时,要把患者的局部病变看成是患者整体的病变,既要审察其外,又要审察其内,还要把患者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加以审察。
(2)辩证求因,审因论治:辩证求因就是在审察内外、整体察病的基础上,根据患者一系列的具体表现,加以分析综合,求得疾病的事本质和症结所在,仔细地辩证,就可对疾病有确切认识,诊断就更为正确,在治疗上就能达到审因论治的较高境界。
(3)四诊合参,从病辩证:诊断疾病要审察内外,整
体察病,就要对患者做全面详细的检查和了解,所以必须四诊合参,即四诊并用或四诊并重。
从病辩证,是通过四诊合参,在确诊疾病的基础上进行辩证,从而更好地反映病变的本质。
中医诊断学—辩证教学课件ppt
以腹满便溏、食欲不振等为主要表现。
常见中医病症辩证
04
风寒感冒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风热感冒
恶寒轻、发热重、汗出、流黄涕、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
暑湿感冒
恶寒发热、无汗、肢体酸重疼痛、头昏重胀痛、食欲不振或恶心呕吐、大便泄泻或大便粘滞不爽。
感冒辩证
热邪亢盛,津液耗伤,以壮热、口渴、便秘、苔黄等为主要表现。
少阴病
心肾虚衰,以心悸失眠、腰膝酸软、形寒肢冷等为主要表现。
少阳病
邪在半表半里,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等为主要表现。
厥阴病
阴阳失调,以寒热错杂、上热下寒、呕吐腹泻等为主要表现。
六经辩证
卫分证
病变初起,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口渴、脉浮等为主要表现。
以咳嗽气喘、胸闷气短、舌质红苔黄等为主要表现。
以腰膝酸软、遗精阳痿、舌质淡苔白等为主要表现。
脏腑辩证
肝病
肺病
肾病
脾病
经络辩证
少阳经病
以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胸胁苦满等为主要表现。
太阳经病
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背部拘急等为主要表现。
阳明经病
以壮热口渴、便秘尿黄等为主要表现。
少阴经病
以心悸失眠、腰膝酸软等为主要表现。
为了提高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必须加强中药材种植和加工环节的质量控制,建立严格的中药材标准体系。
药材质量控制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对中药进行深入研究,发掘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为中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现代化研究
加强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药标准国际化,使中医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认可和应用。
康复中医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证
第一节 病因辩证
一、六淫、疫疠证候 二、七情证候 三、饮食、劳逸证候 四、外伤证候
辨证
一、气病辩证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辩证
辨证—病因辩证
第一节 病因辩证
一、六淫、疫疠证候 二、七情证候
(一)风淫证候 (二)寒淫证候 (三)暑淫证候 (四)湿淫证候 (五)燥淫证候 (六)火淫征候 (七)疫疠证候
(五)燥淫证候
【证候分析】伤湿,是湿邪犯表,发于多雨季节外感病初期,亦称表湿证。湿 性重着粘滞,阴碍气机,清阳失宣,故见头胀而痛,胸前作闷, 体倦,身重而痛等症状。湿邪与卫气相争,故发热,汗出而热不 退。湿为阴邪,不伤津液,故口不渴。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 濡或缓,是湿邪为患之征。 冒湿则是冒犯雾露,或感受湿邪,阳气被遏所致,湿在头部,清 阳被困,则头重如裹。 湿邪弥漫全身,阳气不得敷布,则遍体不舒。四肢懈怠,脉来濡 临床称之为“着痹”。
(四)湿淫证候
辨证—病因辩证—六淫、
疫疠证候
(一)风淫证候
(二)寒淫证候
一、六淫、疫疠证候
(三)暑淫证候
湿证,是指感受湿邪所致的一类病证。因湿性重着,粘滞,易阻碍气机,损 伤阳气,故其病变常缠绵留着,不易速去
(四)湿淫证候
【临术表现】伤湿,则头胀而痛,胸前作闷,口不作渴,身重而痛,发热体倦, 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濡或缓。冒湿,则首如裹,遍体不舒,四 肢懈怠,脉来濡弱,湿伤关节,则关节酸痛重着,屈伸不利
辨证—病因辩证—六淫、
疫疠证候
(一)风淫证候
一、六淫、疫疠证候
(二)寒淫证候
(三)暑淫证候
暑证,是指夏季感受暑邪所致的一类病证。因暑性炎热升散,故为病必见热 象,最易耗气伤津,且暑多挟湿,常与湿邪相混成病
【临床表现】伤暑,感热,汗出,口渴,疲乏,尿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象 虚数。中暑,发热,卒然昏倒,汗出不止,口渴,气急,甚或昏 迷惊厥,舌降干燥,脉濡数
(一)饮食所伤证
三、饮食、劳逸证候
(二)劳逸所伤证 (三)房室所伤证
四、外伤证候
(一)金刃、跌仆所伤证 (二)虫兽所伤证
辨证—病因辩证—六淫、
疫疠证候
第一节 病因辩证
病因辨证是以中医病因理论为依据,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分析,识别疾病属于 何种因素所致的一种辨证方法
六淫疫疠 属外感性病因,为人体感受自然界的致病因素而患病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痛,汗出,咳嗽,鼻塞流涕。苔薄白、脉浮缓,或 肢体颜面麻木不仁,口眼歪斜,或颈项强直,四肢抽搐,或皮肤瘙痒
【证候分析】风邪袭表,伤人卫气,使腠理开合失常,故见发热恶风、头痛、汗出。 风邪犯肺,肝气失宣,故见咳嗽、鼻塞流涕。脉浮缓、苔薄白,为 风邪犯卫之证候。风邪侵袭经络,经气阻滞不通则见麻木,口眼歪 斜,强直,抽搐。风邪搏于皮肤,故见皮肤瘙痒。
《中医诊断学》辩证
辨证
辨证
辨证,就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
中医学中的“症”、“证”、“病”的概念是不同的,但三者之间又有着密切联系
“症”,是指疾病的单个症状,以及舌象、脉象等体征。如发热、畏寒、口苦、胸闷、便溏、苔黄、脉
证”,是指证候,即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所出现若干症状的概括。例如,感冒病人有风 寒证、风热证的不同,所谓“风寒证”是以病人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舌苔薄 白、脉浮紧,或鼻塞流清涕,咳嗽等症状的概括。它表示疾病在这一阶段的病因是感受 风寒之邪,病位在表,病性属寒,邪正力量的对比处于邪盛正未衰的局面等。
【证候分析】伤暑,为感受暑,湿之邪,汗出过多,耗伤津气所致。暑性炎热, 蒸腾津液,则恶热,汗多而口渴,尿黄;暑病汗多,气随汗泄, 故疲乏而脉虚数;暑挟湿邪,湿泛上焦,故苔白或黄。至于中暑, 则是人在夏令烈日之下劳动过久,暑热炎蒸,上扰清窍,内灼神 明,因而卒然昏倒。暑热之热,灼气伤津,故发热,口渴,汗出, 气急;暑热扶湿,蒙蔽清窍,内陷心色,则神昏;暑热伤津耗气, 肝风内动,阳气不达四肢,则惊厥;暑热炽甚,营阴受灼,舌绛 干燥,脉濡数
二是六淫属外邪,多经口鼻、皮毛侵 入人体,病初常见表证
三是六淫常相合致病,而在疾病发展 过程中,又常常相互影响或转化
疫疠为自然界一种特殊的病邪,其致 病具有传染性强,并迅速蔓延流 行的特点
(一)风淫证候
辨证—病因辩证—六淫、
疫疠证候
(一)风淫证候
风证,是指因感受风邪而引起的一类病证。因风为百病之长,其性轻扬开泄, 善行数变,故具有发病急、消退快、游走不定的特点。
内容
七情 饮食劳逸
七情为内伤性病因,常使气机失调而致病 饮食劳逸则是通过影响脏腑功能,使人生病
外伤
外伤属于人体受到外力损害出现的病变
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来的致病邪气
辨证
一、六淫、疫疠证候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辩证
致病特点
一是与季节和居住环境有关,如夏季 炎热,患暑病的人多;久居潮湿 之地,易感受湿邪
症是疾病的现象,证则反映疾病的本质,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特点与规律概括。
辨证是以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基本理论为依据,通过对望、闻、问、切所获得的一系列症 状,进行综合分析,辨明其病变部位、性质和邪正盛衰,从而作出诊断的过程。而临床 上根据疾病的主要表现和特征,来确定疾病名的过程则称为辨病
“病”与“证”的确定,都是以症状为依据的。一病可以出现多证,一证可见于多病之中。因此, 临床
上必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才能使诊断更加全面,准确。 历代医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逐渐发展形成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经络辨证、脏腑辨证、六经
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这些辨证方法,虽有各自的特点和侧重,但在临床应 用中是可以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的。其中病因辨证是着重从病因角度去辨别证候,是外感 病辨证的基础。脏腑辨证主要应用于杂病,是各种辩证的基础。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 证,主是是运用于外感热怀病。经络辨证与气血津液辨证,是与脏腑辨证密切相关,相互 补充的一种辨证方法。
一、六淫、疫疠证候
(二)寒淫证候
寒证,是指因感受寒邪引起的一类病证。因寒为阴邪,其性清冷,凝滞收引, 故易伤人阳气,阻碍气血运行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喘咳,鼻塞,苔白薄,脉浮紧。 或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腹痛肠鸣,泄泻,呕吐等。
【证候分析】寒邪束表,清冷收引,腠理闭塞,卫阳之气被遏而不得宣发,故 见发热恶寒,无汗;寒邪郁于经脉,则头痛,身痛;肺合皮毛, 皮毛受邪,内舍于肺,肺气先宣降,故喘咳,鼻塞;脉浮紧,苔 白簿,乃寒袭于表的征象。若寒邪郁结于经脉、阳气损伤,壅遏 气机,则手足拘急;寒邪凝结,阳气不达四肢,则四肢厥冷;寒 凝,气失温煦,筋脉收缩,而脉微欲绝。若寒中于里,损及脾胃 之阳,升降失常,运化不利,则见腹痛,肠鸣,呕吐,泄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