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吸收 塞曼校正

合集下载

原子吸收 塞曼校正

原子吸收  塞曼校正

原子吸收光谱仪干扰效应及其消除方法一、干扰效应干扰效应按其性质和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4类:化学干扰、电离干扰、物理干扰和光谱干扰。

1、化学干扰化学干扰与被测元素本身的性质和在火焰中引起的化学反应有关。

产生化学干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被测元素不能全部由它的化合物中解离出来,从而使参与锐线吸收的基态原子数目减少,而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由于产生化学干扰的因素多种多样,消除干扰的方法要是具体情况而不同,常用以下方法:1)改变火焰温度对于生成难熔、难解离化合物的干扰,可以通过改变火焰的种类、提高火焰的温度来消除。

如在空气-乙炔火焰的PO43-对该的测定有干扰,当改用氧化二氮-乙炔火焰后,提高火焰温度,可消除此类干扰。

2)加入释放剂:向试样中加入一种试剂,使干扰元素与之生成更稳定、更难解离的化合物,而将待测元素从其与干扰元素生成的化合物中释放出来。

如测Mg2+时铝盐会与镁生成MgAl2O4难熔晶体,使镁难于原子化而干扰测定。

若在试液中加入释放剂SrCl2,可与铝结合成稳定的SrAl2O4而将镁释放出来。

磷酸根会与钙生成难解离化合物而干扰钙的测定,若加入释放剂LaCl3,则由于生成更难离解的LaPO4而将该释放出来。

3)加入保护络合剂:保护络合剂可与待测元素生成稳定的络合物,而是待测元素不再与干扰元素生成难解离的化合物而消除干扰。

如PO43-干扰钙的测定,当加入络合剂EDTA后,钙与EDTA生成稳定的鳌合物,而消除PO43-的干扰。

4)加入缓冲剂加入缓冲剂即向试样中加入过量的干扰成分,使干扰趋于稳定状态,此含干扰成分的试剂称为缓冲剂。

如用氧化二氮-乙炔测定钛时,铝有干扰,难以获准结果,向试样中加入铝盐使铝的浓度达到200ug/ml时,铝对钛的干扰就不再随溶液中铝含量的变化而改变,从而可以准确测定钛。

但这种方法不很理想,它会大大降低测定灵敏度。

2、电离干扰是指待测元素在火焰中吸收能量后,除进行原子化外,还是部分原子电离,从而降低了火焰中基态原子的浓度,使待测元素的吸光度降低,造成结果偏低。

Analytik Jena AG采用三磁场塞曼效应背景校正技术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AAS ZEEnit 60

Analytik Jena AG采用三磁场塞曼效应背景校正技术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AAS ZEEnit 60

6 OS Z i 高性能光学系统 S
量 ,大 面积 Eet 栅 (4Z5m 2 和 Trc 光 br光 5 m ) 4 or 反 i 镜 ,减 少杂 散光 ,保 证极 高 的信噪 比和精密 度 。
表2 A ¥ A
i6 技 术 数 据 t0
7 氢化物 一 石墨炉联用技术 ( /r 技术 )  ̄ de a
光度计
双 光束 基线 稳定性 ,单光束光度计 ,固定石 英 偏振器 ,石英 涂膜全反射光学部件 ,保证 紫外 区高能量 ,大面积光电倍增管 。 Ce —T re 单 色 器 ,E et 息 光栅 (4 zmy unr br全 5
单器 色
’ : 恶
自动设定波长 ,狭缝宽度和能量匹配 。
维普资讯
琨代仅曩
笺≯I 蘧
A a t e aA n li Jn G采 用 三磁 场 塞曼 效应 背 景校 正 技 术 的石 墨 炉 yk 原 子 吸 收光 谱仪 —— A SZE i6 A En 0 t
20 00年 , 国 耶 拿 分 析 仪 器 股 份 公 司 ( nl i 德 A a t vk Jn G 推 出 了 A SZ En 6 eaA ) A E it0型横 向加 热石 墨炉 原 子吸 收光谱 仪 。该 仪 器 实 现 了液 体/ 固体 石 墨 炉 原 子吸收 光谱 分析 , 用 3磁 场 交 变 塞 曼效 应 背 景 扣 采 一 除技 术 , 变 磁场 强 度 为 0 1 .T 高 达 20 z 可 . ~10 , 0 H 的 交变塞 曼 调谐频 率 , 一系列 高 新技术 的成 功结 合 , 成 为具有 世界 先进 水平 的原 子 吸收光谱 仪 : A a t eaA nl i Jn G公 司近 年不断推 出一 系列新 型 yk 号 的原 子 吸收光 谱 仪和诸 多 创新 的特殊 应用技 术 。 A a t eaA nl i Jn G公 司位 于世界 光学 精密 仪器 制 yk 造 中 心—— 德 国 耶 拿 市 , 前 身 卡 尔 ・ 司 公 司 其 蔡 ( a e s eaG b 分析 仪 器部 于 16 C r Z i n m H) l sJ 9 0年 即 开始 设计 和制 造原 子 吸收 光谱 仪 。 在 A a t ea全 面 接 管 卡 尔 ・ 司 公 司 的分 nl i Jn yk 蔡 析 仪器业 务后 , 19 年 推 出全 自动 微机 控 制 原子 于 98 吸 收光谱 仪 A ai 6 该 仪 器 首先 实 现 自动 同体 ASvr , o 样 品 分析 , 合 横 向加 热 石 墨炉 技 术 、 速 火焰 / 结 快 石 墨炉 原子 化器切 换 技 术 , 而 开 辟 了原子 吸 收 光 谱 从 技术 崭新 的发 展方 向 ? 目前 , nl i Jn A a t ea的原 子吸 收光谱 仪 得 到众 多 yk 的 国际著 名公 司 和研 究 机 构 的青 睐 和支 持 , 多著 很 名 公司都 配备 了他 们 的原 子吸 收 光谱 仪 : A B公 如 B 司 、 门 子 ( IM N ) R ce罗 氏 ( oh ) 药 、 西 SE E S 、 oh R e制 c 埃 索 ( so矿 业 、 ( O 化学 、 德 ( i e 公 司 、 Es) 道 D W) 林 L d) n 拜 尔 ( ae) 司 、 B yr公 巴斯 夫 ( A F 、 华 ( O A TS 制 B S )诺 N V R I) 药 等 :国 内的清华 大学 、 江大学 、 浙 中科 院等很 多著 名 大学 、 业 和研究 机 构也 都 选 购 了该 公 司 的原 子 企 吸 收光谱 仪 。 传 统 的 石 墨炉 原 子 吸收 技 术存 在 动 态 范 围窄 、 校 正曲线 过早 弯 曲 的缺 陷 , 实 际 应 用 上 受 到很 大 在 限 制 :A a t eaA nl i Jn G公 司通 过 多 年 精 心 研 究 , yk 终 于 成功地 开 发 出采 用 3磁场 塞 曼效应 背 景校正 技术 一 的 A SZ E i6 墨炉 原子 吸收 光谱 仪 , 动 态范 A E nt 0石 使 围扩 展 了一个 数 量级 , 次 成功 地 克 服 了传统 技 术 首 的 固有缺 陷 。这是 石 墨炉 原子 吸收 分析 的重大 技术 突 破 , 表着 这一 领域 的最 新 先进水平 。 代 A SZ E i6 A E n 0的显著 特点 和先进 技术 : t 高磁 和零 磁 场之 外 , 还有 第三 个 中间磁 场强 度 , 并且 可 以根据 被 测浓 度 的 要 求 , 过 软 件选 择 最 佳 的 中 通 间磁场 强度 , 而调 节合适 的灵敏 度 , 动态范 围得 从 使 以扩展 , 比传 统 的 塞 曼 和 氘 灯 校 正 技 术 拓 宽 1 可 0 倍 , 同一样 品中 的高 、 浓 度元 素能 够直接 进行 测 使 低 定, 无需 进行 分批 或 分组稀 释 。

原子吸收之塞曼吸收原理

原子吸收之塞曼吸收原理

原子吸收之塞曼吸收原理、参数设置(主讲人:anping)答疑时间:2008年6月18日-6月26日岁月荏苒,转瞬之间,又至盛夏季节。

论坛的线上活动不因时间的流逝而停滞,第三期的线上活动——“塞曼吸收之原理、参数设置”又如期来临,由anping老师主讲。

anping老师首先举例分析Z-2000的光学系统,再详细阐述了塞曼方式扣除背景的简单原理和特点;anping老师在此次的线上活动的讲座中重点从灯电流的设置方法、狭缝的设定原则、时间常数的选择等仪器条件和参数设置的注意事项。

图文并貌,让人一目了然。

研究这个方面的朋友或者想要切磋的朋友,请在2008年6月18日-6月26日敬请关注原子吸收光谱版,到时候anping老师和该版的版主以及专家一起交流心得。

导航(anping老师在此次讲座中的目录)一. 例举仪器简介二. 塞曼方式扣除背景的简单原理和特点三. 仪器条件及参数设置的注意事项活动介绍1.活动时间:2008年6月18日—6月26日2.主讲人:anping3.活动奖励:凡积极参与且有自己的观点或言论的都有积分奖励(5-20分不等)4.参与人员:全体论坛成员5.嘉宾人员:原子吸收光谱版主以及专家6.答疑人员:anping以及原子吸收光谱的专业人士请各位敬请期待活动的开展~2008年6月18-26日喔(不要忘了喔),您有什么问题,到时候可以与anping 等相关专业人士一起交流切磋吧。

~~~~~~不过,如果您现在有什么问题想问anping 老师的,您也可以在这里提问~~~~~~~anping老师的个人简单介绍anping老师从1976年起在地质部门从事分析仪器维修工作,工作年限已经达到32年之久,他经验丰富,知识渊博,涉及到光谱领域的各个方面;其中,主要擅长原子吸收、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液相色谱、氨基酸分析仪等的维修工作。

(一)例举仪器简介:(1)仪器型号:Z-2000(见图-1)(2)测量方式:火焰/石墨炉串联方式;(3)背景校正:永久磁场塞曼背景校正方式;图-1(4)光学系统示意图:图-2从阴极灯发出的特征谱线经第一反射镜进入原子化器(图中划圈处)被样品及背景吸收后,经过第二、第三反射镜进入单色器;由单色器选择待测信号后经由偏振器分裂成两束光信号,一束为待测的样品信号(含背景信号),另一束为背景信号;最后这两束信号同时被两只检测器检测、比较、放大、处理。

火焰塞曼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火焰塞曼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火焰塞曼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火焰塞曼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是一种常用的分析仪器,用于测量物质中吸收光的强度。

它利用了原子在特定波长的光辐射下的吸收特性,通过测量吸收光的强度变化来分析样品中的目标成分。

火焰塞曼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基于塞曼效应和原子吸收光谱。

当样品中的原子处于基态时,它们会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并发生能级跃迁。

根据能级跃迁的不同,样品中各个元素对应不同的吸收波长,形成了吸收光谱。

火焰塞曼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利用这种原理,通过扫描吸收光谱中的特定波长,并测量吸收光的强度来分析样品中不同元素的含量。

该仪器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在环境监测中,可以用于分析大气和水体中的污染物元素含量;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可以用于测定食品和农产品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在药品检验中,可以用于检测药物中的微量元素;在冶金和地质勘探中,可以用于矿石和岩石样品的元素分析等。

它的快速、精确、灵敏等特点,使其成为现代化学分析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分析工具。

总之,火焰塞曼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是一种基于原子吸收光谱原理的重要分析仪器,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它通过测量样品中吸收光的强度变化,能够准确、快速地分析出样品中各个元素的含量,为许多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整体组织框架,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目的,正文部分详细叙述关于火焰塞曼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和应用,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文章的具体结构如下:1. 引言1.1 概述在这一部分,将对火焰塞曼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进行简要介绍,说明其在分析科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1.2 文章结构本部分将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说明,阐述各个部分的内容和重点。

1.3 目的在这一节中,将明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为读者提供整体的研究框架。

2. 正文2.1 火焰塞曼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在这一部分,将详细介绍火焰塞曼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组成结构以及相关的光学原理等内容。

原子吸收实验[方案]

原子吸收实验[方案]

一、实验目的1、学习HITACHI180-80型偏振-塞曼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及基本结构;2、了解HITACHI180-80型偏振-塞曼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仪器性能及应用范围;3、掌握HITACHI180-80型偏振-塞曼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二、仪器的工作原理及基本结构(一)概述在使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时,将试液喷成细雾,并与燃气混和送至原子化器,被测元素转化为原子蒸气。

气态的基态原子吸收从空心阴极灯(光源)发射出的与被测元素吸收波长相同的特征谱线,使该谱线的强度减弱,再经单色器分光后,由光电倍增管将光信号转变为电流,经放大后由读出装置显示出原子吸收光谱图或吸光度值。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部件及其功能项目光源原子化系统色散元件检测器读出装置火焰非火焰部件空心阴极灯燃烧器石墨炉光栅或棱镜光电倍增管微机、表头、记录仪功能产生锐线光源使试液原子化,产生气态基态原子将被测元素共振线与邻近谱线分开浓度变换成电流显示吸光度值或原子吸收光谱图(二)类型有单光束、双光束及双道双光束三种类型。

单道单光束和单道双光束型的仪器由于结构比较简单,价格相对较低,因而应用比较普遍;单道双光束型的仪器可测定透光信号与参比信号之比,可抵消光源波动和减轻基线漂移;双道双光束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结构较复杂而且价格相对较高,但这种仪器可同时测定两种元素,可作内标分析不但补偿光源波动而且补偿喷雾系统和火焰系统所引起的干扰,还可用氘灯作背景校正。

(a)单道单光束原子吸收光谱仪(b)单道双光束原子吸收光谱仪(c)双道双光束原子吸收光谱仪1.空心阴极灯2.切光器3.原子化器4.分光系统5.光电检测器6.放大显示器(三)特点1、光源为锐线光源而不是连续光源;2、原子化器不仅仅相当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中的吸收池,它还提供合适的热能使待测物质的分子或离子解离为气态的基态原子;3、分光系统被安置在原子化器与检测器之间;4、对光源进行调制。

三磁场塞曼背景校正技术用于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中铝

三磁场塞曼背景校正技术用于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中铝

三磁场塞曼背景校正技术用于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中铝张爱华;董明;王俊;吴邦华;黄淑莲【摘要】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样中铝时,采用三磁场塞曼背景校正技术。

铝的质量浓度在0.4mg·L^-1以内与吸光度呈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3s)为0.04μg。

方法用于实验室能力验证标准溶液(NILPT-0130)中铝的测定,测定结果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值相符。

取3个浓度水平的铝标准溶液进行精密度试验,平行测定6次,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在2.7%~4.3%之间。

%The tri magnetic field-Zeeman effect background correction was applied to the GFAAS determination of aluminum in water sample.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values of absorbance and mass concentration of aluminum was kept in the range within 0. 4 mg ·L^- 1 with limit ofdet ection of 0. 04 μg. Tbe proposed method was used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aluminum in a testing standard solution (NIL PT 0130), giving results in consistency with those obtained by ICP-MS. Precision of the method was tested at 3 concentration levels, giving results of RSD's(n=6) in the range of 2.7%-4.3%.【期刊名称】《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年(卷),期】2012(048)012【总页数】3页(P1480-1481,1489)【关键词】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三磁场塞曼背景校正;铝;水样【作者】张爱华;董明;王俊;吴邦华;黄淑莲【作者单位】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广州510300;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广州510300;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广州510300;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广州510300;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广州510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7.31随着工农业的发展,水污染日趋严重,人们的饮用水质量受到严重威胁。

原子吸收光谱仪背景校正方式及性能比较

原子吸收光谱仪背景校正方式及性能比较

原子吸收光谱仪背景校正方式及性能比较青岛食品李国栋近年来, 国内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技术发展很快, 已成为各个领域检验工作的重要手段。

如何使用好原子吸收光谱仪器, 使其在检测工作中发挥更大的效能, 这是从事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广大分析工作者努力探求的目标。

在原子吸收使用过程中, 背景校正技术的应用对分析准确度的提高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背景吸收干扰是原子化过程中,因样品基体物质产生的分子吸收和光散射而产生的。

背景吸收干扰一般采用扣背景的方式加以校正。

目前购买的商品原子吸收光谱仪具有不同方式的扣背景性能,采用最多的是氘灯校正、塞曼效应和自吸收校正三种。

不同扣背景方式的工作原理和适用范围区别较大。

原子吸收光谱法中扣除背景方法通常有三大类:连续光源校正背景,塞曼效应校正背景,空心阴极灯自吸效应校正背景。

(1)连续光源校正背景。

当待测元素波长在紫外波段(180-400nm),采用氘灯或氘空心阴极灯。

波长在可见光及近红外波段时采用钨或碘钨灯,是现代AAS仪器应用较广泛的一种校正背景方法,最常见的是氘灯连续光源背景校正。

其原理是用待测元素空心阴极灯的辐射作样品光束,测量总的吸收信号,用连续光光源的辐射作参比光束并视为纯背景吸收,光辐射交替通过原子化器,两次所测吸收值相减因而使背景得到校正,这种方法有时产生背景校正不足或过度。

两种光源光强度要匹配,光斑要重合一致,但近年使用氘空心阴极灯可以克服这类不足之处。

(2)塞曼Zeeman效应校正背景是利用光源在磁场作用下产生谱线分裂的现象校正背景。

这种背景校正可有多种方法:可将磁场施加于空心阴极灯,可将磁场施加于原子化器,可利用横向效应,也可利用其纵向效应,可用恒定磁场,也可用交变磁场,交变磁场可分固定磁场和可变磁场强度。

一般用2磁场Zeeman背景校正,近年也有3磁场Zeeman背景校正。

Zee-man校正背景在GFAAS用得比较多,FAAS用得比较少。

塞曼效应扣背景适合全波段的元素分析,操作简单且扣背景能力强,测定结果稳定可靠。

原子吸收几种背景校正方法

原子吸收几种背景校正方法

原子吸收几种背景校正方法当原子化温度不足以将基体中的所有分子分解时就可能产生分子吸收。

分子吸收所产生的信号加上原子所产生的信号,就可能产生一较高的虚假信号。

在火焰法中,背景信号通常在0.05吸光度以下,但对某些类型的样品(特别是在低紫外波段),背景干扰可能较高。

石墨炉分析中,背景信号则可能达2.0吸光度以上,背景校正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实践中,如遇到需测量大背景信号中的较小的原子吸收信号时,我们不提倡直接进行测量(虽然仪器可能具有这种能力),我们可提高加适合的基体改进剂及合理设置石墨炉干燥、灰化程序来降低背景信号,因高背景信号降低光通量,降低了信噪比。

背景校正(或称为扣背景),是一种甄别非特征吸收的方法。

所有厂家度采用相同的扣背景原理:即将背景吸收从总信号中减去。

非特征吸收信号及总信号在数毫秒时间间隔内被分别测出。

然后提高计算得出所要的特征吸收信号值。

在石墨炉分析中,信号的产生及变化速度极快,(每秒可达10个吸光度)。

理想的情况是在同一时间测出背景信号和总信号,但实践中是不可能做到的,但这两个信号的测量在时间上越接近,其准确性就越好。

现在各种仪器的这一时间差在2-10ms之间。

氘灯扣背景最常用的扣背景方法是采用连续光源,如氘灯来测量背景信号。

其波长范围为180到425nm。

因在短波长范围中,背景信号相对较高,该方法覆盖了决大多数高背景发生区。

在元素灯工作周期,元素灯所产生的窄发射谱线被原子及背景物质所共同衰减,所测得的值是总信号;在氘灯工作周期,氘灯的宽谱线所测得的则是背景信号(此时元素灯所产生的窄谱线原子吸收可忽略不计),两次测量的差值,即为我们所需的原子吸收信号。

氘灯扣背景方法的优点灵敏度好动态线性范围好费用低氘灯扣背景方法有以下几方面局限性:灯的强度有时不合适。

空心阴极灯和氘灯的强度匹配要精心调整(一般需要牺牲元素灯光强,增大通带和高压,以弥补氘灯强度弱的缺点,但噪音将增大)同时还要控制两种光源的稳定性,调整两光源的光斑要重合不能准确扣除由窄谱线分子吸收而造成的结构背景;有时背景校正误差很大;Smith Heiftje (自吸)扣背景该方法是1983年首先由Stan Smith 和Gary Heiftje 提出的。

塞曼背景校正

塞曼背景校正

塞曼效应塞曼效应由来在1896年Pieter Zeeman 发现火焰中钠的原子发射光谱线,当置于强磁场的极间(数千高斯场强)分裂成三条或更多的偏光成分。

知道了塞曼裂变有两种,正常的和异常的。

(见图1)正常塞曼效应在磁场的感应下,原子发射或原子吸收光谱线裂变为三个成分,中间的π成分不偏离和保持在原来的波长,它是平行于磁场的偏振线,两个σ成分,高的(σ+)和低的(σ-)和原波长移位和波长间隔相等,它们是垂直于磁场的偏振线, σ+和σ-成分和π 成分的总强度等于未改变前的谱线的强度。

数个明显正常塞曼效应的有:Be 、 Mg 、 Ca 、 Sr 、Ba 、 Cd 和 Zn ,在图1(a )中列举了用285.2镁线为例,在10kG 磁场作用下,σ+ 和σ-成分从π 成分分开至0.0038nm 。

(a) 正常塞曼 裂变 (b) 异常塞曼 裂变图 1 原子线塞曼裂变原理 Zero fieldZero fieldMagnetic Field OnMagnetic Field OnS 01P 1/21S 1/21πP 11πσ-σ+σσ-+Mg285.2 nmNa589.0 nm异常塞曼效应异常塞曼效应正确显示同一结构,但大于1条π成分和大于2条σ成分。

用AA测定的大多数元素出现这种效应,图1(b)列举了在589.0 Na线,下面列出从场致裂变的成分波长。

分裂成分在10kG磁场中塞曼分裂σ- 0.0063nmσ- 0.0038nmπ 0.0013nmπ 0.0013nmσ+ 0.0038nmσ+ 0.0063nm塞曼效应扣背景,磁场仅对原子有作用,对大量的分子和固体微粒不作用。

没有(或轻微)位移的平行于磁场的偏振成分用于测量总的吸收(原子吸收+背景),与共振线偏离位移的垂直于磁场的偏振成分用以测量背景吸收。

完成塞曼扣背景的方法。

在实践中,仪器上实施塞曼背景扣除可以采用不同的途径和使用方法。

直接或反向塞曼效应的区别直接塞曼—发射光源置在环绕磁场中,从HCL发射的轮廓线裂变为π和σ偏振成分,需要一个偏振器区分:和磁场平行的偏振成分π以及和磁场垂直的偏振成分σ,π发射信号(与磁场平行)用于测量在分析共振线波长处的吸收总和(AA+背景)。

原子吸收常见干扰及校正

原子吸收常见干扰及校正

4 精密度不好
• 1.清洗泵漏水:检查联结部位是否 正确,拧紧锁定螺母.更换清洗泵 组件
• 2.样品回流:清洗泵上面的单向阀 或泵头漏气;
• 3.清洗液抽不上来,清洗泵下面 的单向阀或泵头漏气.
5 曲线线性不好 –石墨炉
• 如果是人工配置的标准曲线,重新配标准曲线 • 仪器自动配置,宝石是否需要清洗 • 石墨炉程序是否设置合适 • 泵是否回液或漏液 • Cd元素是否含氯离子 • 元素灯是否有问题 • 是否有记忆效应
Page 8
Ⅲ. 电离干扰
在高温下原子会电离使基态原子数减少, 吸 收下降, 称电离干扰. 消除的方法是加入过量消电 离剂, 所谓的消电离剂, 是电离电位较低的元素, 加入时, 产生大量电子, 抑制被测元素电离.
K ---- K+ + e Ca2++ e --- Ca
10
Ⅳ. 光谱干扰
吸收线重叠 待测元素分析线与共存元素的吸收线重叠 消除方法: 减小狭缝或换其它分析线.
硝酸+过氧化氢 微波消解
一样
60分钟微波消解 60~120分钟赶酸
一样 配制0.1% 曲拉通
约5分钟
一样
一样
仅塑料管
0.5mL硝酸 0.01mL曲拉通
聚四氟乙烯烧杯 塑料管
8mL硝酸 2mL高氯酸
微波消解罐 (聚四氟乙烯烧杯)
塑料管 4mL硝酸 2mL过氧化氢
通过上表可以看到,样品直接进样和快速消解所需前处理时间最少;试剂消 耗量最少;所需器皿最少。最关键的是引入的本底最小,可能造成的污染也最小。
Ⅱ.化学干扰
化学干扰是指被测原子与共存组分发生化学反应 生成稳定的化合物,影响被测元素原子化。 例如:

原子吸收光谱中的三磁场塞曼背景校正技术

原子吸收光谱中的三磁场塞曼背景校正技术



反常塞 曼效 应

l l 0 血浆
0 l
8 n m
2 3 4
图 1 塞曼 效应分裂 图案
2 可调 磁 场 强度 的 塞 曼效 应 扣背 景 原理
I82 .-Cu 1. g L
洛 伦 茨裂距 与 磁 场 强度 成 正 比 。 当调制 磁 场 强 度 时 , 伦 茨裂 距 随之 改 变 , 洛 导致 基 态 原子 吸收 线 轮 廓 与 共 振辐 射 线 兀组分 、 ±组 分轮 廓 的 波 长重 叠关 o
( 国耶拿分 析仪器股 份公 司) 德
1 塞曼 效 应
式 中 A基 为 被 测 元 素 基 态 原 子 的 吸 光 度 , A背 为 背
原 子 吸收 光谱 分 析 测量 被 分析 元 素 基态 原 子 对 分 析元 素共 振 线 的 吸光度 。但 是除 了被分 析 元 素 的 共 振 吸 收外 , 常 还有 背 景 吸 收 , 须 予 以扣 除 或 校 通 必
吸收 线 轮廓 , 则使 用偏 振 器 过 滤 除 去 组 分 后 ,± a
组 分 不 被基 态 原 子 吸收 , 测得 背景 吸 收 的吸 光度 。 仅 c .差 减 法 ( 由仪 器 自动 完 成 ) 除 背 景 而 读 出 扣
被 测 元 素 的吸 光度 。
正 。 当光源 置 于强 磁 场 内时 , 源 辐 射 的 谱 线 发 生 光 分 裂 , 为塞 曼 效应 或 塞 曼 分 裂 。 分 裂 产 生 中心 波 称
a .磁 场 强 度 为零 时 , 振 线 未 产 生 塞 曼 分 裂 , 共 测 量得 总吸 收 的吸 光度 。
A 总 一 A基 + A 背
择 各 个元 素 的 最 佳 磁 场 强 度 , 到 最 佳 灵 敏 度 ; 得 ②

Z-5000系列偏振塞曼原子吸收光谱仪使用说明书(中文)

Z-5000系列偏振塞曼原子吸收光谱仪使用说明书(中文)

仪器说明书Z-5000系列偏振塞曼原子吸收光谱仪-------------------------------------(操作手册:石墨炉法)日立公司前言我会感谢你们购买了日立Z-5000系列偏振塞曼原子吸收光谱仪。

Z-5000系列偏振塞曼原子吸收光谱仪是用于元素分析的仪器这本说明书适用于具有一定化学基础知识使用。

用此仪器进行分析测定时,要求操作人场,因为仪器要求点燃火焰,原子化器需要高温加热,请牢记误操作仪器、化学试剂和样品,将不仅导致错误的分析数据操作说明由三部手册组成( Z-5000系列偏振塞曼原子吸收光谱仪维修手册。

( Z-5000系列偏振塞曼原子吸收光谱仪,火焰法分析部分手册。

( Z-5000系列偏振塞曼原子吸收光谱仪,石墨炉分析法操作手册。

安全注意事项在维修手册中介绍,所以使用仪器前一定要阅读维修手册。

石墨炉分析法操作手册介绍了使用Z-5000系列偏振塞曼原子吸收光谱仪如何进行石墨炉法分析,在用此仪器前,必须阅读这本手册。

火焰分析法的维修参见相应的操作手,而且也对个人安全构成伤害。

目录1前期工作 ................................................... 1-11.1检查仪器.................................................... 1-11.2 准备工作 ................................................... 1-21.2.1安装空心阴极灯............................................. 1-21.2.2打开气源................................................... 1-41.2.3打开排气管道的电源......................................... 1-51.2.3.1选择石墨管............................................... 1-51.2.3.2安装石墨管............................................... 1-61.2.4打开排气管道电源........................................... 1-91.3 Z-5000系列偏振塞曼原子吸收光谱仪............................ 1-102正确打开电源顺序............................................. 2-12.1打开光谱仪主机电源........................................... 2-12.2打开计算机电源............................................... 2-13开始操作软件................................................. 3-13.1启动原子吸收光谱仪的应用栏 .................................. 3-13.2启动原子吸收光谱仪的应用状态 ................................ 3-13.2.1在启动栏目下与仪器选择连通................................. 3-13.2.2在启动栏目下与仪器非选择连通............................... 3-33.3原子吸收光谱仪窗口的基本操作................................. 3-33.3.1单击和双击键............................................... 3-33.3.2窗口内容的名称和功能....................................... 3-33.3.3对话窗口的关闭............................................. 3-63.3.4输入数值和字母............................................. 3-73.3.5命名文件................................................... 3-83.3.6询求帮助................................................... 3-114.测量条件的设定.............................................. 4-14.1使用自动开始测量条件........................................ 4-14.2从文件库提取测量条件........................................ 4-14.3测量条件总缆................................................ 4-24.3.1显示方法设制窗口........................................... 4-34.3.2设置分析模式............................................... 4-34.3.3设置分析元素............................................... 4-34.3.4仪器设置................................................... 4-5(i)4.3.5设置分析条件............................................... 4-84.3.6设置工作曲线表............................................. 4-124.3.7设置样品表................................................. 4-174.3.8设置自动取样器............................................. 4-194.3.9 QC设置.................................................... 4-304.3.10设置报告格式.............................................. 4-434.3.11输入[分析名称]和[命令] .................................... 4-454.4测量条件的储存.............................................. 4-464.5测量条件的确认.............................................. 4-475.自动取样方式测量............................................ 5-15.1准备测量.................................................... 5-15.2准备自动取样器.............................................. 5-25.2.1提供清洗溶液............................................... 5-25.2.1.1配制清洗溶液............................................. 5-25.2.1.2运行清洗溶液............................................. 5-25.2.2调整喷嘴................................................... 5-35.2.3设置样品和试剂、容器....................................... 5-65.3运行冷却水.................................................. 5-95.4清洗石墨管.................................................. 5-105.5校正GA光学温度控制......................................... 5-105.6开始测量.................................................... 5-115.6.1开始测量................................................... 5-125.6.2检查工作曲线............................................... 5-125.6.3中断测量................................................... 5-135.6.4 停止测量................................................... 5-135.7阶段测量和连续测量......................................... 5-145.7.1连续测量不同的元素......................................... 5-145.7.2同一条件下连续测量......................................... 5-145.7.3使用工作曲线连续测量....................................... 5-165.7.4终止测量................................................... 5-175.7.5停止冷却水................................................. 5-186 手动方式测量................................................ 6-16.1准备测量.................................................... 6-16.2通冷却水.................................................... 6-26.3清洗石墨管.................................................. 6-26.4校正GA光学温度控制......................................... 6-36.5开始测量.................................................... 6-46.5.1进行自动调零............................................... 6-56.5.2测量标准样................................................. 6-66.5.3检查工作曲线............................................... 6-6(ii)6.5.4测量未知样品............................................... 6-76.5.5中断测量................................................... 6-86.5.6停止测量................................................... 6-86.6终止或连续测量.............................................. 6-96.6.1改变分析元素连续测量....................................... 6-96.6.2同样条件下连续测量......................................... 6-96.6.3用工作曲线连续测量......................................... 6-116.6.4终止测量................................................... 6-126.6.5停止冷却水................................................. 6-137.处理测量结果............................................... 7-17.1测量结果显示................................................. 7-17.1.1单个元素显示............................................... 7-37.1.2详细数据表................................................. 7-37.1.3浓度表显示................................................. 7-47.1.4浓度校正表显示............................................. 7-57.1.5工作曲线显示............................................... 7-67.1.6光谱图形显示............................................... 7-77.2测量结果重新计算............................................ 7-107.2.1删除样品结果............................................... 7-107.2.2恢复样品结果............................................... 7-107.2.3样品结果互换............................................... 7-117.2.4改变测量方式............................................... 7-127.2.5 测定样品空白............................................... 7-127.2.6校正浓度................................................... 7-137.2.7样品重命名................................................. 7-147.2.8改变样品测量单位........................................... 7-147.2.9改变小数点后位数........................................... 7-157.2.10改变工作曲线.............................................. 7-157.2.11确定基线.................................................. 7-177.3储存测量结果................................................ 7-177.4打开测量结果文件............................................ 7-187.5打印测量结果................................................ 7-207.6其他应用测量结果使用........................................ 7-217.6.1交换数据................................................... 7-217.6.2使用文件交换数据........................................... 7-227.7原子吸收光谱非数据处理的启动 ................................ 7-238各种测量方法................................................. 8-18.1吸收模式.................................................... 8-38.2工作曲线模式................................................ 8-6(iii)8.3标准加入法(炉内加入法) .................................... 8-108.4标准加入法(炉外加入法) .................................... 8-148.5简单标准加入法(炉内加入法) ................................ 8-198.6简单标准加入法(炉外加入法) ................................ 8-248.7等份标准溶液测量............................................ 8-298.8修改法测量.................................................. 8-338.9回归法测量.................................................. 8-388.10浓度测量................................................... 8-448.11稀释法测量................................................. 8-488.12热注样测量................................................. 8-529QC测量..................................................... 9-19.1检查工作曲线................................................. 9-19.1.1执行....................................................... 9-19.1.2打印报告................................................... 9-19.2检查样品.................................................... 9-29.2.1执行....................................................... 9-29.2.2打印报告................................................... 9-29.3检查QC样品................................................. 9-39.3.1执行....................................................... 9-39.3.2打印报告................................................... 9-39.4检查STD .................................................... 9-49.4.1执行....................................................... 9-49.4.2打印报告................................................... 9-49.5检查回收率.................................................. 9-59.5.1执行....................................................... 9-59.5.2打印报告................................................... 9-510结束软件 ................................................... 10-110.1关闭原子吸收光谱应用程序 ................................... 10-110.2退出Windows ............................................... 10-111结束工作 ................................................... 11-111.1关闭仪器电源............................................... 11-111.2最终步骤................................................... 11-112监视器窗口.................................................. 12-112.1[测量]菜单 ................................................. 12-212.1.1[开始测量]和[取消测量] ..................................... 12-212.1.2[自动零点]命令............................................. 12-212.1.3[回归法]命令............................................... 12-2(iv)12.1.4[准备开始]和[下一个元素]命令............................... 12-212.1.5[结束程序]和[重新设置程序]命令............................. 12-212.1.6[停止]命令................................................. 12-312.2[仪器监测]菜单.............................................. 12-312.2.1[条件设置…]命令........................................... 12-312.2.2[最高温度…]命令........................................... 12-312.2.3[关闭灯源]命令............................................. 12-412.2.4[检验自动取样器]命令....................................... 12-412.2.5[转到波长…]命令........................................... 12-712.2.6[波长校正…]命令........................................... 12-712.2.7[PMT电压…]命令........................................... 12-812.2.8[背景校正…]命令........................................... 12-812.2.9[检查火焰气体]命令......................................... 12-912.2.10[光源温度校正]命令........................................ 12-912.2.11[图形]命令................................................ 12-912.2.12[设置光源位置]命令........................................ 12-1012.3[监视器]菜单 ............................................... 12-1112.3.1[监视器条件…]命令......................................... 12-1112.4[应用]菜单 ................................................. 12-1212.4.1[仪器启动…]命令........................................... 12-1212.4.2[分析信息…]命令........................................... 12-1312.4.3[仪器数据库…]命令......................................... 12-1512.4.4[错误数据栏…]命令......................................... 12-1613消除故障 ................................................... 13-1 14错误信息 ................................................... 14-115偏振赛曼方法原理............................................ 15-1(v)1.前期工作在开始操作原子吸收光谱仪时,要严格履行以下程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吸收光谱仪干扰效应及其消除方法
一、干扰效应
干扰效应按其性质和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4类:化学干扰、电离干扰、物理干扰和光谱干扰。

1、化学干扰
化学干扰与被测元素本身的性质和在火焰中引起的化学反应有关。

产生化学干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被测元素不能全部由它的化合物中解离出来,从而使参与锐线吸收的基态原子数目减少,而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由于产生化学干扰的因素多种多样,消除干扰的方法要是具体情况而不同,常用以下方法:
1)改变火焰温度
对于生成难熔、难解离化合物的干扰,可以通过改变火焰的种类、提高火焰的温度来消除。

如在空气-乙炔火焰的PO43-对该的测定有干扰,当改用氧化二氮-乙炔火焰后,提高火焰温度,可消除此类干扰。

2)加入释放剂:
向试样中加入一种试剂,使干扰元素与之生成更稳定、更难解离的化合物,而将待测元素从其与干扰元素生成的化合物中释放出来。

如测Mg2+时铝盐会与镁生成MgAl2O4难熔晶体,使镁难于原子化而干扰测定。

若在试液中加入释放剂SrCl2,可与铝结合成稳定的SrAl2O4而将镁释放出来。

磷酸根会与钙生成难解离化合物而干扰钙的测定,若加入释放剂LaCl3,则由于生成更难离解的LaPO4而将该释放出来。

3)加入保护络合剂:
保护络合剂可与待测元素生成稳定的络合物,而是待测元素不再与干扰元素生成难解离的化合物而消除干扰。

如PO43-干扰钙的测定,当加入络合剂EDTA后,钙与EDTA生成稳定的鳌合物,而消除PO43-的干扰。

4)加入缓冲剂
加入缓冲剂即向试样中加入过量的干扰成分,使干扰趋于稳定状态,此含干扰成分的试剂称为缓冲剂。

如用氧化二氮-乙炔测定钛时,铝有干扰,难以获准结果,向试样中加入铝盐使铝的浓度达到200ug/ml时,铝对钛的干扰就不再随溶液中铝含量的变化而改变,从而可以准确测定钛。

但这种方法不很理想,它会大大降低测定灵敏度。

2、电离干扰
是指待测元素在火焰中吸收能量后,除进行原子化外,还是部分原子电离,从而降低了火焰中基态原子的浓度,使待测元素的吸光度降低,造成结果偏低。

火焰温度愈高,电离干扰越显著。

当分析电离电位较低的元素(如Be、Sr、Ba、Al),为抑制电离干扰,出采用降低火焰温度的方法外,还可以向试液中加入消电离剂,如1%CsCl(或KCl、RbCl)溶液,因CsCl 在火焰中极易电离产生高的电子云密度,此高电子云密度可以只待测元素的电离而除去干扰。

3、物理干扰
物理干扰是指试样在转移、蒸发和原子化的过程中,由于物理的特性(如粘度、表面张力、密度等)的变化引起吸收强度下降的效应。

采用可调式雾化器通过改变进样量的大小、采用标准加入法(配置与被测样品相似组成的标准样品)或稀释来消除物理干扰。

4、光谱干扰
光谱干扰包括谱线重叠、光谱通带内存在吸收线、原子化池内的直流发射、分子吸收、光散射等。

当采用锐性光源和交流调制技术时,前三种因素一般可以不予考虑,主要考虑分子吸收和光散射,它们是形成光谱背景干扰的主要因素:
l 分子吸收是指在原子化过程中生成的分子对辐射的吸收,分子吸收是带状光谱,会在一定波长范围内形成干扰。

l光散射是在原子化过程中产生的微小固体颗粒使光产生散射,造成透光度减小,吸收度增加
二、背景干扰的校正技术:
1.背景干扰的产生
背景干扰是一种光谱干扰,形成光谱背景的主要因素是分子吸收与光散射。

表现为增加表观吸光度,使测定结果偏高。

2.背景校正的方法
1)连续光源背景校正法(氘灯校正)
连续光源采用氘灯在紫外区;碘钨灯在可见光区背景校正。

切光器可使锐线光源与氘灯连续光源交替进入原子化器。

锐线光源测定的吸光度值为原子吸收与背景吸收的总吸光度。

连续光源所测吸光度为背景吸收,因为在使用连续光源时,被测元素的共振线吸收相对于总人射光强度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因此连续光源的吸光度值即为背景吸收。

将锐线光源吸光度值减去连续光源吸光度值,即为校正背景后的被测元素的吸光度值。

氘灯校正法灵敏度高,应用广泛。

非常适合火焰校正,在火焰和石墨炉共用的机型中,采用氘灯校正法是最折衷的方法,虽然在石墨炉中氘灯校正法不及塞曼效应背景校正理想,但在火焰分析中由于火焰产生的粒子造成光散塞曼效应射而使塞曼效应无法正常地进行磁场分裂,氘灯校正法在火焰分析中比塞曼效应校正法优越的多。

氘灯校正法的缺点采用两种不同的光源,需较高技术调整光路平衡。

2)塞曼效应背景校正
当仅使用石墨炉进行原子化时,最理想是利用塞曼效应进行背景校正。

塞曼效应是指光通过加在石墨炉上的强磁场时,引起光谱线发生分裂的现象。

塞曼效应分为正常塞曼和反常塞曼效应:
a、正常塞曼效应背景校正
光的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在强磁场作用下,原子吸收线分裂为π和δ+组分:π平行于磁场方向,波长不变;δ+组分垂直于磁场方向,波长分别向长波与短波移动。

这两个分量之间的主要差别是π分量只能吸收与磁场平行的偏振光,而δ+分量只能吸收与磁场垂直的偏振光,而且很弱。

引起的分子完全等同地吸收平行与垂直的偏振光。

即δ+组分为背景吸收,π组分为原子吸收。

在原子化器上加一电磁铁,电磁铁仅原子化阶段被激磁,偏振器是固定不变的,它只让垂直于磁场方向的偏振光通过原子化器,去掉平行于磁场方向的偏振光。

在零磁场时,吸收线不发生分裂,测得的是被测元素的原子吸收与背景吸收的总吸光度值。

激磁时测得的仅为背景吸收的吸光度值,两次测定吸光度之差,就是校正了背景吸收后被测元素的净吸光度值。

正常塞曼的缺点是在光路中加有偏振器,去掉平行于磁场方向的偏振光,使光的能量损失了一半,大大降低了检测的灵敏度。

b、反常塞曼效应背景校正
光的方向与磁场方向水平,当光通过在原子化器上加一电磁铁,在强磁场作用下,抑制了π组分(原子吸收)的产生,只产生δ+组分(背景吸收)。

在不通电无磁场存在下,空心阴极灯的共振线通过石墨炉,测得待测元素和背景吸收的总和。

通电后在强磁场存在下,产生反常塞曼效应,此时只有共振线分裂后产生的δ+组分通过石墨炉,其不被基态原子吸收,仅测得背景吸收。

通过两次吸光度之差,即可进行背景校正。

反常塞曼由于光路中没有偏振器,光的能量较正常塞曼多50%,检测灵敏度较正常塞曼高
塞曼效应使用同一光源进行测量,是非常理想的校正方法,它要求光能集中同方向地通过电磁场中线进行分裂,但在火焰分析中,由于火焰中的固体颗粒对锐性光源产生多种散射、光偏离,燃烧时粒子互相碰撞等因素产生许多不可预见因素,造成光谱线分裂紊乱,在火焰中的应用极不理想。

并且,塞曼效应的检测灵敏度低于氘灯校正法。

3)自吸收校正法(SR法)
当空心阴极灯在高电流工作时,其阴极发射的锐线光会被灯内产生的原子云基态原子吸收,是发射的锐线光谱变宽,吸收度下降,灵敏度液下降。

这种自吸现象无法避免。

因此,可首先在空心阴极灯低电流下工作,使锐线光通过原子化器,测得待测元素和背景吸收的总和。

然后使它在高电流下工作,通过原子化器,测得相当于背景的吸收。

将两次测的吸光度相减,就可扣除背景的影响。

优点是使用同一光源,不足是加速空心阴极灯的老化,其寿命只有正常的1/3,现这种方式已基本不被采用。

4) 邻近非共振线校正背景:
用分析线测量原子吸收和背景吸收的总吸光度,因非共振线不产生原子吸收,用它来测量背景吸收的吸光度,两次测量值相减即得到背景之后的原子吸收的吸光度。

背景吸收随波长而改变,因此,非共振线校正背景法的准确度较差。

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分析线附近背景分布比较均匀的场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