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生活中的地理
生活中的地理
![生活中的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fa156464a26925c52cc5bfc1.png)
孙中山先生在《民生主义》中说过:“大家都能各尽各的义务,大家自然可以得衣食住行的四种需要。
”
可见,我们生活中的需求无非就是穿衣,吃饭,住房,行路四种。
而住房作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主要需求,在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形式。
气候影响居民的建筑形式,这种情况在传统民居中反应的尤其明显。
地形
平原地区比较平坦,所以房屋比较规则,整齐,且多院落
四合院
又称四合房,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贵州和湘西在山区,所以顺着山坡的起势盖起了吊脚楼
吊脚楼
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
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
就地取材形
竹楼
竹楼,是傣家的标志民居。
傣族竹楼底层架空,供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楼上是家人居住,生活的地方。
窑洞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窑洞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冬暖夏凉,传统的窑洞空间从外观上看是圆拱形。
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生活中的地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19fc6b71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0b.png)
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教案: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2. 掌握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3. 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理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应用;2. 生活中常见的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
三、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观察和思考能力;2. 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思考;2. 讨论交流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促进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世界地图,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图吗?它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地理工具之一。
地理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请你们想一想。
”2. 探究通过展示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现象和概念,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例如:a. 展示一张城市的交通地图,让学生分析并讨论交通拥堵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b. 展示一张气候分布图,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的气候会有差异,以及气候变化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c. 展示一张人口密度图,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地区人口稠密,有些地区人口稀少,以及人口分布对城市规划和资源分配的影响。
3. 实践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或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例如:a. 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城市环境调查,让他们观察并记录城市中的地理现象,如建筑风格、交通状况、环境污染等,并提出改善建议。
b. 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田野考察,让他们观察并记录农田的地理特征,如土壤类型、水资源利用等,并思考农业发展的问题。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地理知识,并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思考如何将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课堂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一个与地理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写一篇小论文。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校本课程(生活中的地理)——张权
![校本课程(生活中的地理)——张权](https://img.taocdn.com/s3/m/cd7facf5915f804d2a16c19e.png)
生活中的地理之灾害常识目录气象灾害……………………………………2课时地质灾害……………………………………2课时防灾减灾……………………………………2课时利用地图,指出常见的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与分布地点;举例说明几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结合实例或材料,认识不同气象灾害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差异。
利用地图,指出常见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与分布地区;运用实例或材料,说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结合实例,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结合材料,认识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结合实例,阐述你在面临自然灾害时宜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课程实施为了落实课程标准中“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内容要求”、本节以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为切入点,旨在认识主要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分布地区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象灾害包含的具体灾害种类很多,洪涝、干旱、台风和寒潮是我国最常见的四种。
因此,教材选取了以上四种灾害类型,每个灾害类型一个标题,每个标题均从灾害的发生规律、分布地区、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具体介绍。
认识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与分布地区是了解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前提,教材对四种常见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及其在世界与我国的分布特点进行了简单介绍。
结合材料说明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教材重点介绍四种灾害及其次生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情境设计和案例的内容编排上,以“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主旨。
具体来说,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涵盖了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生命健康等多个方面。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教材设计了“分析我国洪涝灾害与旱灾的时空分布特征”为主题的活动。
该活动包括两个连续的问题。
第一问通过材料加深对我国洪涝灾害与旱灾分布地点的认识。
第二问结合地图了解我国洪涝灾害与旱灾的时空分布规律。
此外,谈起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们多考虑其负面影响。
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实用简明)
![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实用简明)](https://img.taocdn.com/s3/m/5df70bcc27284b73f342508a.png)
住宅。土楼外形有方、圆之别,
酷似宠大碉堡,其外墙用土、石
灰、沙、糯米等夯实,厚1米,
可达5层高;由外向内,屋顶层
层下跌,共三环,主体建筑居中
心;房间总数可达300余间,十
几家甚至几十家人共居一楼。福
建是东南沿海的“山国”,境内山
地丘陵占80%以上,地形复杂,
历史上匪盗现象较为严重,中原
汉族迁居此地后,为御匪盗防械
斗,同族数百人筑土楼而居所,
故形同要塞的土楼,防御功能突
出。此外,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地
震带,气候暖热多雨,坚固的土
楼既能防震防潮又可保暖隔热,
.
33
可谓一举数得
.
34
⑧云南民居
干栏式竹楼是滇南傣、 佤、苗、景颇、哈尼、布 朗等少数民族的主要住宅 形式。滇南气候炎热潮湿 多雨,竹楼下部架空,以 利通风隔潮,多用作碾米 场、贮藏室及杂屋;上层 前部有宽廊和晒台后部为 堂和卧室;屋顶为歇山式 ,坡度陡,出檐深远,可 遮阳挡雨。干栏,也叫木 楼、吊脚楼。壮、侗、瑶 、苗、汉都有。多为两层 。苗族的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
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 来居住,我国北方的农村以往盖的外出.
.
23
①北京民居: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 京地区乃至华北 地区的传统住宅 。其基本特点是 按南北轴线对称 布置房屋和院落 ,坐北朝南,大 门一般开在东南 角,门内建有影 壁,外人看不到 院内的活动。
.
24
蒙古包
.
25
②内蒙民居 :蒙古包
2、指导农业: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枣发芽,种棉花;白露早寒 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小暑不种薯 ,立伏不种豆……
3、帮助旅游:晴出雨归雾慢行,大雪地里勿逞能 4、激发诗兴灵感:《沁园春雪》上阙写雪景抒发
生活中的地理(课堂PPT)
![生活中的地理(课堂PPT)](https://img.taocdn.com/s3/m/1f32afe5b307e87101f696b6.png)
24
• 东北人冬季喜食PH值在3.5以上的腌渍菜。 酸菜是东北人的万能菜,任何其他菜种和 酸菜结合,都让东北人产生无限的口感, 比如酸菜冻豆腐、酸菜粉条、酸菜辣肺子 、酸菜肉丝、酸菜炖大骨头、酸菜血肠、 酸菜馅饺子。尤其是酸菜可消解猪肉的油 腻,两者结合天下无敌。酸菜的不同吃法 也体现了东北人的性格。有事着急了,原 生态了,就不整那没用的,酸菜什么也不 炖,从酸菜缸里捞出来,把酸菜心洗吧洗 吧蘸酱,或什么作料也不加,直接往嘴里 塞。看得有些外地人目瞪口呆,也不敢尝 一口这是什么美味让东北人如此钟情。 25
麻类植物主要有苎麻、黄麻、青麻、
亚麻等。其中亚麻、罗布麻等纤维的粗细
长短同棉相近,可作纺织原料,织成各种
凉爽的细麻布、夏布,也可与棉、毛、丝
或化纤混纺;黄麻、槿麻等纤维短,只适宜 纺制绳索和包装用麻袋等。麻纤维有其他
纤维难以比拟的优势:具有良好的吸湿散湿
与透气的功能,传热导热快、凉爽挺括、
出汗不贴身、质地轻、强力大、防虫防霉
3
丝 绸
丝绸是中国的特产。汉族劳动人民是发明并大规模生产丝绸制品更是开启了世界历 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史称丝绸之路。从汉代起,中国的丝绸不断大批 地运往国外,成为世界闻名的产品。那时从中国到西方去的大路,曾被欧洲人称为"丝 绸之路",中国也被称之为"丝国"!
4
5
丝绸的优势
• 第一,舒适感。 • 第二,吸、放湿性好。人们都把丝绸服装作为
21
22
二、 饮食与地理
• 1.菜肴方面 中国的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 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鲁、川、粤、闽、 浙、苏、湘、皖“八大菜系”。每个菜系的 形成及其特色与它所在地理区域是分不开的 ,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地 方特产和饮食习惯等的影响.总的来说是南甜 、北咸、东辣、西酸。江南人喜清淡、甜咸 、爽口,讲究营养,乐于质高量小;西北人 爱吃带有酸口、经济实惠和牛羊肉品种的菜 肴;东北人爱吃肥而不腻、脂肪多的鱼肉菜 品,一般吃用量大,习惯吃饱吃好。
生活中的地理例子
![生活中的地理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20266a2c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f4.png)
生活中的地理例子地理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学科,涉及着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从人文地理到自然地理,从政治地理到经济地理,我们都可以找到许多生活中的地理例子。
下面我将按类划分,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生活中的地理实例。
一、自然地理方面1.气候变化:不同地区的气候会对那里的自然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
随着气候变化,有些地区变干旱,土地上的植被消失,再生能力减弱,造成沙漠化。
而有些地区却因为温度升高,变得更加潮湿,水文系统变得更为复杂,导致河流泛滥等灾害。
2.地震:地震是地球板块运动的结果。
对于某些高风险地区,发生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
例如中国就是一个极易发生地震的国家。
地震不仅可以对人们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还会引起很多环境问题。
3.植被:植物是地球上最基本的自然资源,而其生长状态会对人类社会环境及人类活动带来深远的影响。
例如森林的消失会导致水源减少及气候变化,而草原的过度利用,则会导致沙漠化和土地退化等问题。
二、人文地理方面1.人口增长: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往往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人口增加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例如对水源和空气质量的影响等。
在城市中,大量人口的涌入也会导致交通拥堵及低效率的生活。
2.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迁移。
这种迁移是全球化趋势的一部分,城市化也对环境造成了影响,例如城市垃圾处理的问题,交通拥堵及城市影响力的影响等。
3.水资源: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
然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工业化的加速推进,水资源问题日益凸显。
例如,水污染、水资源不足、滥用等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政治地理方面1.领土纠纷:领土纠纷是指不同国家之间因为一些历史、政治和经济原因而对某些领土的归属争夺。
这种争夺往往会导致紧张关系,甚至动荡局面,直接影响到国际安全。
2.国际关系:国际关系是指各国之间不同种类的交流与合作的总体性,可以分为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
源于生活 主动探究——校本课程“生活中的地理”的开发与实践
![源于生活 主动探究——校本课程“生活中的地理”的开发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5b51836da26925c52cc5bffb.png)
一
成 的校本课 程 , 专题 之 间的关联 度不大 , 在 目标上对 知识要求不高 , 重视体验过程与价值观 的形成 。 ( 1 ) 知 识与 技能 : 结合课 程 学习 , 对 课本地 理 知
识进 行深入 挖掘 或拓展 , 发现 问题并探 索 问题 , 提 高
1 6个 课 时, 分别 由 4位 教师 负责 编 写和 教学 。每年 因教师任务不 同, 教学顺序 也会有所不 同, 以2 0 1 4年
2月的教学为例 , 8个专题教学内容如下。
( 1 )中 国 人 口 问题 面 面 观 。通 过 对 中 国 人 口新
三、教学实践的体会
校 本课程 的集体研发过程 , 也是教师的再学 习过
定 的教学行为使 学生敢于提 问、 乐于探 究” 是课 程
教学改革 的重 要 目标。于是 , 我们把这些 学生关注的 小 问题积 累起 来, 在集 体备课 时进行讨论 。地理新教 材所选案例虽 然贴近 学生 的生活 , 但 由于教 材编写与
学生综合分析地理 问题 的能力 。 ( 2 ) 过程 与方 法:通过 收集 资料或 课外 实践 , 引 导学生 自主发现 并探 究身边 的地理 问题 , 揭示原 因 ,
课程的顺利开发与实施提供 了有利条件 。
二 、校本课程 的开发
《 上海市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提 出了四个 “ 关注 ” 的新课程 理念 : 关注促进 学生发展 的地 理 , 关注 贴近 学生 生活 的地理 , 关 注实 践与应用 的地 理, 关注 与现 代信 息技术整 合 的地 理 。基 于这一理 念 的指 导 , “ 生
活 中的地理” 课程在选材上充分考虑学生对地理知识 自主探究 的需要 , 把学生需要深入 了解 的生活中 的地
生活中的地理
![生活中的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b797a769a26925c52cc5bf38.png)
二、 饮食与地理
• 1.菜肴方面 中国的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 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鲁、川、粤、闽、 浙、苏、湘、皖“八大菜系”。每个菜系的 形成及其特色与它所在地理区域是分不开的 ,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地 方特产和饮食习惯等的影响.总的来说是南甜 、北咸、东辣、西酸。江南人喜清淡、甜咸 、爽口,讲究营养,乐于质高量小;西北人 爱吃带有酸口、经济实惠和牛羊肉品种的菜 肴;东北人爱吃肥而不腻、脂肪多的鱼肉菜 品,一般吃用量大,习惯吃饱吃好。
• 东北人冬季喜食PH值在3.5以上的腌渍菜。 酸菜是东北人的万能菜,任何其他菜种和 酸菜结合,都让东北人产生无限的口感, 比如酸菜冻豆腐、酸菜粉条、酸菜辣肺子 、酸菜肉丝、酸菜炖大骨头、酸菜血肠、 酸菜馅饺子。尤其是酸菜可消解猪肉的油 腻,两者结合天下无敌。酸菜的不同吃法 也体现了东北人的性格。有事着急了,原 生态了,就不整那没用的,酸菜什么也不 炖,从酸菜缸里捞出来,把酸菜心洗吧洗 吧蘸酱,或什么作料也不加,直接往嘴里 塞。看得有些外地人目瞪口呆,也不敢尝 一口这是什么美味让东北人如此钟情。
新疆长绒棉
羊毛
羊毛,即羊身上的毛,它是人类在纺织 上最早利用的天然纤维之一。羊毛纤维柔软 而富有弹性,可用于制作呢绒、绒线、毛毯 、毡呢等生活用和工业用的纺织品。羊毛制 品有手感丰满、保暖性好、穿着舒适等特点 。但由于价格高,对非织造布的生产来说, 使用不多。采用好羊毛生产的非织造布,仅 限于针刺造纸毛毯、高级针刺毡等不多的一 些高级工业用布。
•
随着春夏秋冬四季 的交替更换,人们的服 饰也随之变化。特别是 在四季分明的地区,人 们一般要准备几套与季 节相适应的服装。
民族 习惯也不同,其服装的式样也各不相同。例 如,在炎热干旱的半岛地区,人们喜欢穿白 色而宽松的长袍;在寒冷的北方尤其是冬季, 人们喜欢穿深色的皮制品服装;在气温日差 很大的雪域高原,藏族牧民往往穿一条胳膊 可以露在外面的“藏袍”;西双版纳傣族妇 女喜欢穿筒裙,为了透气和下田劳动;北方 游牧民族选择长裤加长袍,便于骑马、保暖 护膝。
生活中的地理
![生活中的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4e448988e53a580216fcfe66.png)
2、菜肴与地理环境
中国的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其中, 影响最大的是苏、浙、鲁、徽、粤、闽、川、 湘等“八大菜系”。 每个菜系的形成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 气候条件、地方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
拟人化的八大菜
• 苏、浙菜:清秀素丽 • 鲁、徽菜:古拙朴实 • 粤、闽菜:风流典雅 • 川、湘菜:博学艺高 江南美女 北方健汉 潇洒公子 名士
气
候
地 形
水 文
自然资源
地
理
地 质
宇宙环境 人文环境 地理与我们的生产生活究竟有哪些关系? 生 物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
衣 穿在地理 食 住 行
1、服饰原材料与地理环境
衣
服装的原料
我国亚热带的 浙江杭嘉湖地区、 广东的珠江三角 洲是我国蚕丝的 生产基地,人们 穿戴的各种丝稠 就来源于桑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我国西北内陆 太阳辐射强的 新疆地区是我 国长绒棉的最 重要产区;
2、服饰样式与地域特征
青藏高原的藏民们 时常穿露胳显臂的 “不对称”大袍。
头上热滚滚,脚下冷飕飕, 日照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在炎热干旱的阿拉 伯地区,人们钟情 于身着白色宽大松 驰的长袍。
居住偏北的少数民 族,其服饰就地取 材,脚下踩靴,用 皮毛制服装,宽大 遮体以求御寒。
3、服饰变化与气候
水果种类
苹果 荔枝 香蕉 水蜜桃
主要产地 成熟季节
山东、河北 秋季
广东 夏季
广东 海南
河北 四川
秋季(正常) 夏季 春季(反季节)
活动
2. 假如你家要购买一套商品房,你能 帮助父母从图中的A、B、C、D四个小 区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吗?写出你的建 议,并说明理由。
生活中的地理
![生活中的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daf5bee5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09.png)
生活中的地理第一篇:生活中的地理——城市中的绿地城市中的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居民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城市中的绿地包括公园、广场、街头花坛、河滨绿地等,不仅美化城市环境,还具有很多其他作用。
首先,城市中的绿地具有保持空气清新的作用。
树木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和微生物过滤物质等能够净化空气,给人们带来新鲜的氧气。
此外,树木和植物还能吸收城市中的噪音和粉尘,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其次,城市中的绿地有利于改善城市热环境。
城市中由于大量的建筑物和车辆运行而形成的热岛效应对城市居民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
而城市中的绿地能够有效地抵消热岛效应,使得城市温度适宜,减少了人们的健康风险。
再者,城市中的绿地还是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城市中的生物群落受到了很大的破坏,而城市中的绿地为城市生态系统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栖息地。
各种植物和动物在城市中的绿地中找到了栖息和繁衍的地方,增加了城市生物多样性。
综上所述,城市中的绿地对城市环境和居民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城市规划者应该重视并积极增加城市中的绿地,让城市变得更加宜居。
第二篇:生活中的地理——旅游景区旅游景区是指具有旅游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旅游需求的地理区域,是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拥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许多旅游景区都被誉为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
首先,文化旅游景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人文景观。
如故宫、颐和园、长城等,它们承载了中华民族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
游客在这些景区中不仅能够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够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风貌。
其次,自然旅游景区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地理景观。
如黄山、张家界、九寨沟等,这些景区被誉为世界级自然遗产,拥有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
游客在这些景区中能够享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再者,民俗旅游景区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化和风情特色。
如丽江古城、婺源古镇等,这些景区虽然没有太多的历史和自然景观,但却充满了浓郁的民俗文化和地方特色。
生活中的地理
![生活中的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d56ecb22a5e9856a56126052.png)
生活中的地理生活中时时有地理,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学习和掌握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不仅可以拓宽知识面,开拓视野,而且能有效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生活的自理能力,最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现仅以人们的衣食住行为例加以说明。
1.服饰与地理的关系服饰的原材料源于不同的地理环境。
我国亚热带的浙江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是我国蚕丝的生产基地,人们穿戴的各种丝稠就来源于桑蚕。
我国西北内陆的太阳辐射强的新疆地区是我国长绒棉的最重要产区,人们钟爱的羊毛衫与皮制衣物,原料主要源于我国西部牧区盛产的羊毛和各种皮革。
第二,服饰样式与地域特征密切相关,在我国东北的鄂伦春、达翰尔、鄂温克等到民族的服饰与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就是因为气温的不同,在质地、款式等到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差异;众所周知世界屋脊、日温差比较大的青藏高原,藏民们时常穿一个露胳显臂的“不对称”大袍,也就是穿皮袍仅套一袖,适应青藏高原多变的气候;又如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钟情于身着白色宽大松驰的长袍。
第三,服饰变化与气候变化紧相关。
在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地区,就有按照季节变化换穿单、夹、棉、皮的习俗,目前,人们一般都要购置几套与季节相适应的衣服,比如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与女士们的连衣裙,春秋季节的休闲装,冬季的滑雪衫、皮夹克和羊毛衫等。
然而在四季如春的云南昆明一带,则形成了人们“四季服装同穿戴”的另一番人文景观。
2.膳食结构与地理的关系由于我国南方水热组合优于北方,南方以水田作业为主,生产水稻,北方以旱地作业为主,主产小麦,形成了“南米北面”的格局,因而人们的膳食的结构迥然有异。
在我国享有盛誉的“八大菜谱”烹调技艺各显神通,一直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
我国地处暧温带,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气温的年较差大,在过去少量的蔬菜难以遇越冬季,供不应求,人们为了避免蔬菜的浪费,便用食盐进行腌制,日后在享用,形成了北方以咸为主的口味,而南方夏季雨热同季,冬季低温少雨,蔬菜一年几发,甚是丰厚,加之盛产甘蔗,自然形成以甜食为主。
生活中的地理校本课程
![生活中的地理校本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20703022c77da26924c5b050.png)
再次走访潮白河
现在的潮白河
实例四、为学校设计绿化和校 园文化建设方案
校 园 文 化 建 设 小 组 活 动
校园规划小组在活动
教师教案、反思
学生的体会
顺义骨干课程
生活中的地理
(一)图像资料呈现
一般步骤是: 1.教师提供材料,说明地理事物的背景,提
出限制性条件,并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2.学生自己准备:包括阅读资料、构建图示、 分析资料、思考问题、寻找方法、做出决策 等
学生自主查阅资料
3.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
课上指导小组讨论
课上聆听学生发言
(二)实践调查
从调查学生身边的地理事物和学校周边的环境开始 1)学校在哪里? 2)这里有什么? 3)为什么会这样? 4)这里将来会怎样? 5)学校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怎样? 6)校园如何规划最为合理?
…………
实例一: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实例二:顺义区旅游资源的分析
搜集资料,外出调查: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 别调查顺义区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工业、农业旅游 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并填写调查表。
潮白河
学生课上介绍顺义 的自然旅游资源
绿色度假村
唐指山风景区
学生课上介绍顺义 的农业旅游资源
三高农业区
燕京啤酒厂
学生课上介绍顺义 的工业旅游资源
学生课上介绍顺义 的历史文化旅游资 源
义城区河段的调查
对潮白河进行调查
走进家乡河 河流污染
分析水质 数据分析
在生活中学习有用的地理
![在生活中学习有用的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6ae96017227916888486d73b.png)
在生活中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标”最基本的理念。
也是教师在落实“新课标”教学理念时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的地理问题,地理知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我们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也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而实现地理知识的自身价值。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利用现代化的大众传媒看电视、听广播、上网、读书、看报是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这些现代的和传统的媒体所提供给我们的是包罗万象的信息,其中地理知识则处处有,时时有。
比如因特网上就很多有综合性的地理网站,如中国国家地理的网站、中央电视四台的“远方的家—边疆行”栏目等;此外还有一些地理教育的专题网站。
有人口、水资源、矿产、河流、环境保护等专题网站等等。
上网浏览是一种便捷、省时省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学生方式。
看电视是我们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电视也是一种很有效的信息媒体。
许多电视台常常播放有关地理方面的节目,质量高,趣味性强。
如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动物世界》、《人与自然》和央视9套的记录频道等,都呈现出丰富的地理知识。
2.开发乡土地理资源家乡的地形、土壤、河流、气候、民情风俗、历史沿革都可以纳入学习地理的大课堂。
高中学生大多好奇、求知欲望强,引导他们学会观察身边的生活,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自己的生活中,乡土地理正好能够担当此任。
比如,学习“地图上的方向”,我们可以画一幅学校所在地区的地图,以本学校为参照物来研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联系实际指出学校周围的建筑物位于本校的什么方向等等。
然后,逆反之,再分别指出本校位于它们的什么方向。
这样学到的“方向”是取自生活的,必然也能用于生活,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再如学习“昼夜长短的变化”可以拿夏天升国旗时已艳阳高照,而冬季却夜色未消来对比例证。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_生活与地理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_生活与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d2d617170912a216147929de.png)
丰城中学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生活与地理责任编辑: 刘云峰主讲:刘云峰2013-1-9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责任编辑:地理教师-------刘云峰教学目标:(1)让学生多增加课外地理知识,开阔知识视野(2)使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生产,生活等地理现象(3)培养学生的调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判断能力(4)培养学生的乡土情结,对家乡的热爱及探索和发现精神(5)让学生为家乡的经济建设积极献计献策教学目录:1.教材-生活与地理-引言篇2.教材-生活与地理-序3.教材-生活与地理-老爷庙多风的原因及历史上经常出现沉船的原因4.教材-生活与地理-野外生存5.教材-生活与地理-气象与生活(1)6.教材-生活与地理-气象与生活(2)7.教材-生活与地理-气象与生活(3)8.教材-生活与地理-旅游地理9.教材-生活与地理-灾害常识10.探索:丰城地域文化教学手段:(1)运用多媒体下载相关资料和图片(2)运用电教展示老爷庙相关视频高中地理-引言篇一、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理念《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
”这说明高中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
地理课程是普通高中设置的一门学科课程,属于国家课程。
地理课程与其他高中课程相互配合,对于实现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地理与生活: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地理与生活: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e3662e81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c2.png)
地理与生活: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它探究了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虽然地理学常常被认为是一门与日常生活关系较远的学科,然而却有许多地理知识贯穿我们的日常生活。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展示,地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1. 人口分布与城市规划人口分布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人口密度高的地区通常是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而农村人口密度较低。
地理知识帮助我们了解到城市人口的集中程度,以及不同地区人口的分布差异。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人口密度分布,合理规划城市建设,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
2. 气候与天气气候是地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研究地球各地长期的天气条件。
而天气则是气象学所关注的短期气象现象。
地理知识让我们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如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气候的变化来选择合适的衣物、调整作息时间、安排户外活动等。
同时,地理知识还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天气预报,做好生活的准备。
3.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地理学也研究了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灾害,如地震、山洪、飓风、干旱等。
了解地理知识有助于我们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
例如,在地震多发地区,我们可以根据地理知识建造抗震的建筑物,制定逃生预案。
在洪水频发地区,我们可以通过科学排水和植被保护减少洪灾的发生。
4. 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地理知识使我们了解到地球上的资源分布,如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这些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例如,通过了解河流以及流域内的水资源情况,我们可以制定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方案,保证人类的生活用水。
同时,地理知识也提醒我们重视环境保护,不断推动可持续发展。
5. 旅行与文化交流地理知识给予了我们对世界各地的认知,使我们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风俗、历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们可以通过旅行来亲身感受不同地域的风景和氛围,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校本课程之生活地理Ge o gra phy For Life目录气象万千(5课时)如何观天气(第1-2课时) (1)气候与健康(第3课时) (9)现象释疑(第4-5课时) (13)野外生存(13课时)野外天气观察(第6-7课时) (22)野外方向判断(第8-9课时) (25)地图与指北针之认识与使用(第10-11课时) (28)野外寻找水源和取火(第12-13课时) (33)露营知识(第14-15课时) (38)灌木林穿越知识(第16课时) (41)野外走路,你会吗?(第17课时) (45)野外避难之策(第18课时) (46)一、如何观天气(一)生活中的天气1、晕天空中有一层高云,阳光或月光透过云中的冰晶时发生折射和反射,便会在太阳或月亮周围产生彩色光环,光环彩色的排序是内红外紫。
称这七色彩环为日晕或月晕,统称为晕。
其中对观测者所张的角半径为22度的晕最为常见,称22度晕,偶尔也可看到角半径为46度的晕和其他形式的与晕相近的光弧。
由于有卷层云存在才出现晕,而卷层云常处在离锋面雨区数百公里的地方,随着锋面的推进,雨区不久可能移来,因此晕就往往成为阴雨天气的先兆。
2、华天空中有一层透光薄云,云中的水滴大小均匀,若是由冰晶组成的云则要求冰晶尺寸均匀。
月光或阳光透射云层过程中,受到均匀云滴(水滴或冰晶)的衍射,结果会在月亮或太阳周围紧贴月盘或日盘形成内紫外红的彩环,称为华。
因日光太亮,所以人们不易观察到日华,月华则比较常见。
紧贴月盘的华又称★气象万千★生活地理1华盖,通常华盖的紫色不太显著故内环呈青蓝色,其外呈黄色为主,最外呈红色。
有时在华盖外隔一暗圈后还会出现一个甚至几个彩色排序与华盖相同,但亮度弱得多的同心光环,称为副华。
3、虹和霓含七种色光的太阳光线,射入大气中的水滴(雨滴或雾滴),各种色光经历折射和反射后,可在雨幕或雾幕上形成彩色光弧环。
当光弧环对观测者所张的角半径约42度,光环的彩色排序是内紫外红时,称为虹。
在虹的外面,有时还出现较虹弱的彩色光环,光环对观测者所张的角半径约为52度,彩色环的排序与虹相反即内红外紫,称为霓或副虹。
虹和霓都要背对太阳而立才能观察到。
在夏日的傍晚,西方放晴而东方天空有云雨时,最易看到虹和霓。
4. 曙暮光日出前,即太阳未露出地平线前,阳光照射到高层大气,阳光被大气分子散射,造成天空微亮,地面微明,从这时刻起到太阳露出地平线为止的光亮称曙光。
日落后即太阳西沉到地平线以下后,仍有一段时间阳光可照射到高空大气,因空气分子散射使天空和地面仍维持微明,这段时间的光称暮光。
曙光与暮光合称曙暮光。
曙光时段称黎明,暮光时段称黄昏。
由于曙光开始与暮光终了的标准不同,通常分为民用曙暮光,航海曙暮光与天文曙暮光。
晴朗日子当太阳在地平线以下的角度大约为 7度时,民用曙光开始和暮光终了;★气象万千★生活地理2大约12度时,航海曙光开始和暮光结束;当大约18度时,天文曙光开始和暮光终了。
曙暮光持续的时间在赤道最短,随纬度增加而增加。
(二)听民谚识天气异常的气候变化事件总会给人们留下异常深刻的记忆和思索。
我国古人就曾对严寒等异常气候条件联系气候变化过细致的观察并形成民谚。
“夏有奇热,冬有奇寒”。
夏秋时,当太平洋台风来袭之前多酷热,令田间鱼儿被晒死,民间视当年气温变幅增大,冬天有严寒之兆。
“奇热必有奇寒”。
是指入冬之后如果持续温暖,则一旦冷空气南来,降温可能剧烈、持久。
放眼于更长的时间范畴,世界连续数年暖冬,就得留心终归会来一个寒冬。
“日暖夜寒,东海也干”。
这主要指半个月的天气。
通常寒潮于冷空气笼罩下,天气整日晴朗,所以日夜温差大。
“奇寒必有奇旱”。
奇寒本身就表明干冷空气势力特强,大气环流形势有利于冷空气继续频繁南下,暖湿空气萎缩退居外海。
此种局势往往持久,若至今春雨水推迟,导致冬春连旱。
历史上不少严重冬春连旱年皆为前期严寒有关。
“冷得早,回暖早”。
如果最冷时段明显提前,则同一冬季中往往不容易再次出现同样量级的严寒,也表明季节会相应提前,春天可能早来。
(三)如何预测天气?天地山川,奚足立法,然阴阳风雨晴晦关亲至巨,不可不知,今世之人多★气象万千★生活地理3凭借气象部门预报而知晓,虽为方便,但亦有因种种原因未能及时获悉者,况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疏忽大意,一旦失去科技服务,既无依赖,又无丝毫自然常识,岂不困滞路途。
乡间农夫腕无手表,可知一日时间;山林之人手无信息,善测天气变化:此依人不依物,依已不依他,实践经验使然。
今为方便旅游者,特选择前人有经验者集为一处,供参考:1、清晨,太阳末出之前,看东方黑云,如鸡头、龙头、旗帜、山峰、车马、星罗,如鱼、如蛇、如灵芝、如牡丹,或紫黑气贯穿,或在日上下者,主当日有雨,多在13~17时。
2、夜晚,看月亮颜色,或青或红,主次日有雷雨。
月亮周围有白云结成圆光,或大如车轮者(月晕),主来日大风。
所谓“日晕则雨、月晕则风,何方有缺、何方有风”。
又曰"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础润者,即柱脚石是有水珠渗出,主不日有雨。
结★气象万千★生活地理合现代情况有人总结出"暴热生风、管润生雨",即:突然暴热数天,一两日必有大风,自来水管管道上面有水珠渗出,擦去后仍渗出者,主一两日内有雨。
3、星光闪烁,必定风作。
白云遮住北斗星的2~4小时。
"天公作变,水面生靛",夏日水底生苔、水作靛青色,主有暴雨。
水有泥腥味或有香味时,主雨水将至。
下雨时,泥腥味甚浓者,一二日内难晴。
4、阴历正月初七、初八,北风必定发。
阴历二月初三、三月清明、四月夏至、六月十二日主阴天或雨天。
4(四)“风来雨到”“风来雨到”是众所周知的一种天气变化现象。
一般在夏季较为多见。
从降水的类型来看,应属于对流雨中一种较特殊的降水形式。
它的形成,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在相邻地区强烈受热,空气大规模上升,水汽凝结并产生对流雨以后受其影响而形成的。
其特点是:风一定从降水的地区吹来,雨随风而到。
一般范围小,历时短,强度大。
多表现为雷阵雨。
在我国南方盛夏的“双抢”季节,人们往往被这种突如其来的风和雨搞得措手不及。
究竟这种风是怎样形成的,雨又是怎么到来的呢?首先,风的形成和到来主要是由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
当某地强烈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并产生对流雨以后,天空中的云层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热量,特别是大量雨水降落后更加剧了大气的冷却程度。
从而使气温迅速降低,空气密度增大;气压升高。
而相邻地区却还在继续受热,气温高,空气密度小,气压低。
这样,在同一水平面上便存在了一个气压梯度,气压梯度促使大气从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流动。
这就形成了从开始降水的地区吹向相邻地区的风。
这就是“风来”的形成原因。
其次,从降水的情况来看,主要与气流性质及其活动有关。
前面所述风的到来当然可以促使云层的移动,加快降水的到来。
但这只是降的一个条件,而不是主要原因。
当开始降水的地区大气强烈冷却后,对于相邻还在继续受热的地区来说,就形成了一种较冷重的气流。
这种较冷的气流随着气压的升高,迅速向四周移动。
在移动过程中,同所流经地区的暖而轻的气流相遇。
这时,暖而轻的气流迅速爬到较冷重的气流之上,在上升过程中,水汽遇冷凝结并迅速形成降水。
这大概就是雨随着风的到来而到来的缘故吧!★气象万千★生活地理5(五)看风识天气“东风送湿西风干,南风吹暖北风寒”。
这则谚语流传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它说明不同的风会带来冷暖干湿不同的天气。
长江中下游地区东临海洋,西连大陆,这里的风东吹西刮、南来北往,担负着交流寒暖、运送水汽的任务。
东风湿、南风暖,暖湿的东南风为云雨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水汽条件,只要一有上升的机会就会凝云致雨。
所以,有“要问雨远近,但看东南风”、“白天东南风,夜晚湿布衣”的说法。
而西风干、北风寒,晴天刮西北风,预示着继续晴冷无雨;雨天刮西北风则预示着干冷空气已经压境,随着冷空气层的增厚,空中的云层升高变薄,不久就会云消雨散了。
所以,谚语说“西北风,开天锁”。
在温带地区,地面上如有两股对吹的风,它们往往是两股规模大、范围广,温度、湿度不同的冷气流和暖气流。
南风运载着暖湿空气,北风运载着干冷气流。
在它们相遇的地带,形★气象万千★生活地理成了锋面。
锋面一带,暖湿空气的上升运动最为旺盛。
有时暖湿气流势力强大,主动北袭,并凌驾于冷气流之上,向上滑升,冷却凝云。
这时,天上云向(暖气流)与地上风向(冷气流)相反,“逆风行云,定有雨淋”。
随着云层迅猛发展,增厚,便形成范围广大、连绵不断的云雨了。
有时,干冷空气的势力比暖湿气流强大,它主动出击,象一把楔子直插空气下面,把暖湿空气抬举向上,锋面一带便出现雷雨云带。
在这一带,雷鸣电闪,风狂雨骤。
锋面云雨带的生消、移动,决定于南北气流势力的消长。
某地南风劲吹,说明该地处于锋面云雨带以南,这时暖锋北去,天气晴暖。
但是,“北风不受南风欺”,“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南风吹得紧,不久起风雨”。
每一次吹南风的过程,虽晴暖一时,却又预示着北风推动冷锋南下。
所以,一旦“转了北风就要下雨”,就会云涌雨落。
而南风刮得愈久,说明暖湿气流积蓄的力量也愈强,当北方冷空气一旦南下,愈易出现势均力敌的拉锯局面,使锋面在这一地区南北摆动、徘徊不去,会形成连续阴雨的准静止锋天气。
因此,有“刮了长东南,半月不会干”的说法。
如果冷空气势力特强,南下的冷锋云雨往往一扫而过,一下子被推到南方的海洋上;北风愈猛,晴天愈长久。
因此,“南风大来是雨天,北风大来是晴天。
”高气压和低气压的移动,也常常通过刮风而表现出来。
高气压控制下的晴天,如果不刮风,表明高气压系统没有明显移动,晴天仍续;低气压系统影响下的阴雨天,如果无风,表明低气压系统也很少移动,因而继续阴雨。
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低气压系统多由偏西方移来,所以,一年四季的雨前风向多偏东,而且呈逆时针变化,即风向由东南-东-东北地变化;相反,如果风向由东南到偏西变化,一般无雨,只有夏季地方性积雨云出现时才有可能下雨。
谚语说:“四季东风四季下,只怕东风刮不大”,就说明了低气压系统影响前当地的风向。
还有“雨后生东风,未来雨更凶”的说法:即雨停后,仍有三、四级的偏东风,这是降雨暂停的征兆,表明西边还有低气压移来,未来会下更大的雨。
★气象万千★生活地理6一般说来,在东北风中开始的降雨,下的时间长,雨量也较大。
如果在将要下雨或开始下雨时,风向时而东北、时而东南,这叫做“两风并一举”;预示着移来的低气压系统范围大、移动慢,未来必有连阴雨。
在雨天,如果风向转为偏西,天气大多转晴。
风向越偏西北方,风力越大,则转晴越快,晴天维持的时间也较长。
有时西风很小,天气仍不睛,这就属于“东风雨,西风晴;西风不晴必连阴”的情况。
如果在偏南或西南风里转晴,则往往晴不长,表明下次雨期较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