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附译文及板书)
语文版《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语文版《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杨万里及其代表作品。
2.理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意境和情感。
3.掌握现代汉语词汇“洞庭湖”的来历和文化背景。
4.能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和文学素养欣赏杨万里的诗歌。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掌握语言运用和文化背景知识。
3.运用文学素养欣赏杨万里的诗歌。
三、教学难点1.理解杨万里诗歌中的意象和文学构思。
2.运用文学素养进行诗歌欣赏和表达。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解读诗歌文字、韵律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杨万里的诗歌。
2.引导法:通过提问、讨论和演绎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3.欣赏法:通过听、说、读、写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文化的认知。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谈论“洞庭湖”的来历和文化背景。
2.谈论杨万里及其代表作品。
3.教师出示课程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程期望。
第二步:讲解与理解(20分钟)1.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写作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2.指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讲解诗歌的韵律和语言运用,提高学生的鉴别和表达能力。
第三步:分组讨论(20分钟)1.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针对诗歌中的内容、表达、艺术手法等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2.强调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素养。
第四步:总结与展示(20分钟)1.分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总结诗歌的主旨和意境。
2.鼓励学生自主发言,展示个人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3.教师点评和评价学生的表现,引导学生在语言和文学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步:课后拓展(10分钟)1.给学生推荐相应的阅读材料和诗歌作品,拓展个人的阅读空间。
2.引导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文章或诗歌,展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考能力。
六、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杨万里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歌。
2.学生能够掌握文化和语言知识,理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歌中的意象和文化背景。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教材分析】这是一首“干谒”诗,所谓“干谒”诗,即向达官贵人呈献的以求引荐录用的诗歌。
诗人借望洞庭湖有感,婉转地向张九龄表白了自己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笔力千钧,千古传诵,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诵读古诗,体会诗歌的语言和节律美。
(重点)3.品味诗歌的语言,结合意境,理解诗的内容,把握主题。
(难点)【教学设想】1、教学方法朗读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2、多媒体3、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前一首诗《过故人庄》导入一、知识铺垫:1.作者(多媒体展示)孟浩然(689---740)字浩然,号孟山人,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王孟”,代表作《过故人庄》。
生活在盛唐开元年间,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
诗人一生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青年时隐居鹿门山,闭门读书30年,四十岁时,来到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
先后两次入京求仕,一次应试不第,一次因朋友宴聚,荐举不果,后入张九龄荆州幕。
与李白、王维、王昌龄均有交往。
一生以漫游隐逸为主。
他是唐代少有的一位以布衣终老的诗人,但他不甘隐没,常为得不到进仕的机会而苦恼。
他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为主题,恬淡孤清,有《孟浩然集》2.背景介绍: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前后,诗人赴长安应试时,张九龄官秘书少监、副知院事,二人为“忘形之交”。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的五月至二十四年的十一月张九龄出任宰相,当时诗人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他的引荐,出仕做官,就写下这首诗寄给他(这一期间,诗人未到过长安)。
3.解题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意思是作者把望见洞庭湖的景象写成一首诗赠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题目表明写作的内容和目的。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了解唐代诗人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了解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用法。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
(2)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写一篇短文。
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中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的意境和主题的把握能力。
4. 学生对意象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5. 学生对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师用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及注释。
2. 学生用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及注释。
3. 多媒体课件:包括诗的全文、作者简介、洞庭湖图片等。
4. 网络资源:关于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了解唐代诗人与丞相之间的交往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角度分析诗歌。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2)理解诗人以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诗人与丞相之间的交往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课件。
2. 相关背景资料。
3. 课堂讨论话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唐代诗人与丞相之间的交往背景。
(2)阐述本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分析诗人以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2)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感受。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7. 课后作业:(1)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以便在下一节课中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诗歌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及其代表作,掌握《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诗歌背景与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引导学生欣赏唐诗的艺术魅力,探究唐代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3.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写诗体验”,促进学生锻炼自己的情感表达与文字组织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艺术评价和诗歌主旨,出能够合理解读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2.掌握读诗的技巧和方法,发掘唐诗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请学生反思一下,你们对诗的看法是什么?你们喜欢诗吗?为什么?2.讲授请同学们听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并请学生先自读再集体朗读。
然后,老师给学生讲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诗歌背景及主题,重点讲解以下内容:(1)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诗中的洞庭湖,建安城和丞相张说;(3)诗中鲤鱼跳龙门的典故和其所蕴含的文化、历史内涵;(4)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历史典故的运用,表达了什么思想和情感。
3.学生阅读请学生们根据自己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理解,将其分成以下4个部分,分别为“洞庭湖的景色”,“建安城的遗址”,“丞相的史事”和“鲤鱼跳龙门的典故”,并在各自的阅读笔记中进行记录。
4.学生互动请学生们自由组合,两人一组共同探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意境和情感,交换意见和体验,并给出自己的解释和理解。
5.口头表达练习请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以“望洞庭湖”的体验为基础,试着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说出一个自己的小诗歌,或者是一个小故事(150-250字)。
6.课堂讨论请同学们就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交流分享自己的诗歌或故事,以及创作的过程中的感悟和所获得的启示。
四、作业请同学参考教材或其他课外读物,找出另外两首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比较相似或相反的唐诗,并结合古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内容,写一篇比较文章,说明其异同、端倪和特点通过学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了解了古人对自然景色和历史文化的深刻感悟与表达方式。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体会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情感,学会珍惜友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的分析。
(3)诗歌背景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的解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字词解释、意象分析等。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诗歌内容,了解诗人背景,准备相关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歌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背景和诗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题目,激发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
(3)解读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4. 分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体会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6. 作业布置(1)让学生背诵诗歌。
(2)选择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鉴赏,下周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3篇
【教学设想】
1、学生说说他们见过的湖。引出孟浩然对洞庭湖的描写。
2、学生自读三次,参照注释理解每句诗歌的意思。
板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3、找出对“洞庭湖“具体描写的诗句,并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概括:
八月湖水平——水平如镜、湖水平静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饮酒》诗,好比我们这个旅游团观赏了陶渊明经营管理的一处田园风光,领略了它特有的风味。今天我们继续旅行来到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这两座高峰郁郁葱葱,蔚然深秀,美丽的景色令游赏者目不暇接。由于时间紧,我们在这两处景观中,重点欣赏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马观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同学们,同意吗?
涵虚混太清——水天一色、水天相接
气蒸云梦泽——水气氤氲、水气迷漫
波撼岳阳城——湖水汹涌、波涛汹涌
4、以上是“望洞庭湖”的诗句,那么题目中“赠张丞相”表明什么?诗中有没有写到张丞相?
分析后四句的意思,能够认识到“垂钓者”暗指进入仕途的人,尤其是张丞相,“舟楫”隐喻仕途引见的途径。
突破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到底是“羡鱼”还是“羡钓鱼”
(3)师:请你们谈一谈什么是“隐者”?
(4)生自由谈对“隐者”的认识。
(5)师: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赏析一位古代隐者的诗歌。
2.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歌的方法,学会收集诗歌的有关资料。
3.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教育。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教案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教案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咏志之作。
本文将通过分析该诗的结构、语言特点以及主题思想,以及介绍孟浩然的背景和文学成就,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一、孟浩然的背景介绍孟浩然(689年-739年),字孟山人,唐代著名诗人。
他出身于名门望族,自幼聪明好学,师从薛据、骆宾王等名师,深得他们的教诲和指导。
在唐玄宗时期,孟浩然官至左拾遗,后因忧国忧民而辞官,退隐归田,专心从事文学创作。
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共分为七个五言绝句,整首诗通过描绘洞庭湖的壮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张九龄(时任左仆射,封荆州刺史)的崇敬之情以及对他充满希望的期待。
诗中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很好地展现了孟浩然的诗歌才华。
诗的开头两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通过对洞庭湖美丽景色的描绘,为全诗的写作氛围铺垫。
诗人以湖光秋月为背景,通过对潭面无风、镜子未磨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对张九龄的敬仰之情。
三、《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主题是咏志仰德。
孟浩然通过描绘洞庭湖的壮丽景色,抒发了对张九龄的崇敬之情。
他将洞庭湖的壮美景色与张九龄的政绩相结合,表达了对张九龄仰慕的心情,并希望张九龄能在官场上施展才华,为国家作出更多的贡献。
诗中多处运用了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相结合的手法,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示了张九龄的道德风范和政治才能,并传达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期望。
四、教学目标1. 了解孟浩然的背景和文学成就,以及《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创作背景;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3. 掌握咏志仰德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方式;4. 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五、教学内容1. 孟浩然的背景介绍和文学成就;2.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分析;3. 诗歌主题思想的阐述。
六、教学过程1. 学习孟浩然的背景介绍和文学成就,让学生了解他的诗歌创作背景及特点。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附译文及板书)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内容2. 熟读成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3.学会赏析重点: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难点: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诵读和欣赏的能力。
教学过程:1、出示作者名片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诗人。
襄阳(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世称“孟襄阳”。
和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代表作有《过故人庄》《春晓》等。
古今对译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秋水大涨,几乎与岸平,涵虚混太清。
水天含混迷茫,水与天空浑然一体。
气蒸云梦泽,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茫茫,波撼岳阳城。
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欲济无舟楫,我想渡湖却没有船只,端居耻圣明。
闲居在家,却又因有负太平盛世而感到羞愧。
坐观垂钓者,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徒有羡鱼情。
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
张丞相:指张九龄(678—740),唐玄宗时为相。
涵虚:指水映天空。
虚:天空。
混太清:与天空浑然一体。
太清:天空。
云梦泽:古代大湖,在洞庭湖北面。
撼:撼动。
济:渡。
端居:闲居、平常家居。
圣明:指太平盛世。
坐观:坐视,旁观。
主旨归纳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诗人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曲折地表达了希望张九龄给予援引之意,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赏析作为投赠之作,诗人却没有直说。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首先点明时令,时值“八月”,湖水泛溢,可见当年秋汛汹涌,一个“平”字,可见湖水涨漫,已溢出堤岸,造成湖水与湖岸相平的景象。
一个“蒸”字,一个“撼”字,力重千钧,自然的湖泊一下子具有了自觉的意识,静态的景物由此取得了飞扬的动势,足见其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和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诗歌后面四句,转入抒情。
“欲济无舟楫”,触景兴怀,就近设喻。
诗人面对浩浩湖水,想到自己满怀壮志,却无人知赏,不禁悲从中来。
“端居耻圣明”,意谓在这个伟大光明的太平盛世,自己却是闲居无聊。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课程目标•了解唐代诗歌的写作背景和特点•学会欣赏、分析并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唐诗•能够写出自己的感性领悟和理性思考教学重难点•掌握唐诗赏析的基本方法•分析课文中的词语、表达和意境•提高课文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唐代诗歌的背景和特点,讲述唐代诗人笔下的那些情感和景象•提出问题:什么使唐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二、欣赏(10分钟)•向学生介绍杜甫的《望岳》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首著名的登高诗,并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历史背景和意境,并朗读出来三、分析(25分钟)•分配一些关键词语,让学生分组,并分析解释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解释杜甫的“岳阳楼”和《望岳》中的“备战回南巡”,以及《登鹳雀楼》中的“气吞万里如虎”•讨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富有感染力的描述词和形象的描绘,以及诗歌的多重含义四、背诵(10分钟)•向学生讲解背诵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如发音、停顿和语音节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背诵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一部分或全部五、写作(20分钟)•让学生试图用自己的话写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并分析原诗的构思和用词•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感性领悟和理性思考六、总结(5分钟)•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著名的唐诗歌的印象和感受,并对本节课的学习做出总结课后作业•完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课中的课后习题和阅读材料•背诵整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并尝试将其自己的语言中译出来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意图是要带领学生了解和欣赏唐代诗歌的美和特点,并使他们掌握唐诗赏析的基本方法、提高课文的朗读和背诵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如何在自己的语言中创作。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出色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且在课后完成了任务和作业。
然而,一些学生对于古诗词的阅读与理解还处于浅层次,对于一些关键词和词组的含义掌握还不够熟练。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教学科目:高中语文教学年级:高一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诗文的意义。
(3)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的朗读与背诵。
(2)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2)诗文的意境与作者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诗文的朗读录音和相关图片。
(2)学生预习诗文,查阅相关资料。
2. 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简介诗人背景及诗文创作背景。
(2)朗读诗文:学生齐读、教师范读、分组朗读。
(3)解析诗文: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
(4)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5)课堂小结:概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深入解读:分析诗文的意境与作者情感。
(3)应用拓展:欣赏其他同主题的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 写一篇关于诗文意境与作者情感的心得体会。
3. 收集其他描述自然景观的诗词,进行欣赏与分析。
六、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1)在课堂讨论中,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能力。
(2)在课后作业中,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和心得体会质量。
2. 终结性评价:(1)期末考试中,针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考查。
(2)学期末,组织诗词鉴赏比赛,检验学生对自然景观诗词的欣赏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领会诗的意境。
(3)了解诗人背景,把握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文化遗产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意象分析。
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释义。
2. 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生僻字词释义、意象分析等内容。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诗人简介、时代背景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背景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2)提问学生对洞庭湖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句大意。
(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生僻字词的释义问题。
3. 诗歌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教师分析诗歌的意象,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意境。
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诗歌,体会韵律和节奏。
(2)学生背诵诗歌,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6. 课后作业:(1)学生准确地背诵诗歌。
(2)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意境,写下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与其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如《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等,分析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意境。
2. 创作练习: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学会运用诗歌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七、评价建议: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诗歌理解: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教案标题: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唐代文学作品《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使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韵律。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写作让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重点:1. 学习和理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2. 学习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韵律。
教学难点:1. 理解并准确表达《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情感。
2. 掌握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韵律。
教学准备:1. 课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复印件。
2. PPT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 学生的阅读笔记和作业。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洞庭湖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好奇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Step 2:背景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作者杨万里和唐代的文学特点,让学生对这首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Step 3:课文阅读与理解(20分钟)教师分段导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并解释其中的生词和短语。
随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的整体理解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Step 4:学习唐代文学特点和韵律(1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向学生介绍唐代文学的特点,如咏景抒怀、意境深远等,并解释唐诗的韵律和格律。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练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Step 5:写作练习(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写作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或诗歌,表达对洞庭湖的赞美或思考。
Step 6:展示和分享(10分钟)学生可以选择朗读自己的作品,或将作品贴在课堂展示区,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创作过程。
Step 7: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继续深入了解唐代文学和其他古代文学作品。
教学延伸:1. 给学生推荐其他唐代文学作品,如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八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教学设计
3.仿写练习:鼓励学生仿写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古诗,要求运用所学的韵律、修辞手法。
(五)总结归纳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通过诗句解析、意境分析、小组讨论等环节,深入了解了诗人的情感、诗歌的表达技巧以及洞庭湖的美景。
1.学生掌握了诗中的生僻字词、韵律、修辞手法等基本知识。
2.诗歌意境与情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诗人在这首诗中,以洞庭湖为背景,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的思念和祝福。”
3.古诗韵律与修辞:讲解古诗的韵律、平仄、对仗等基本知识,并分析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这首诗采用了平水韵,韵脚为‘ing’,平仄对仗工整。此外,诗中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教学设想: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诗句的感悟和评价,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点评,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审美标准,并能够用专业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鉴赏观点。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讲述诗人与洞庭湖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2.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如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可以尝试仿写或创作,而基础较弱的学生则重点放在对诗句的理解上。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深化理解;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朗读、背诵、表演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方法目标:指导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
-学会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互帮互助,提高学习效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敬爱的张丞相:您好!我最近读到了庄子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文,深感其中境界有如画卷般清新而广阔。
在此,我以三个部分的教案向您致敬,希望能对您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一些启发。
第一部分:了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理解,学生能够了解文章的概要和主要内容;2.分析庄子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3.了解张丞相的生平和政绩。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让学生暂时放下课本,观赏洞庭湖的相关图片,点燃学生的欲望,引发他们对于该湖的好奇心。
3.分析:讨论庄子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阐释庄子对洞庭湖的独特见解,由此展开对于自然的审美和人生境界的思考。
4.学习张丞相:通过课堂小组活动和网络资源的调查,让学生了解张丞相的生平和政绩,探讨他为什么能够得到庄子如此高度的推崇和赞美。
第二部分:风景与美的表达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不同的画作和音乐,学习如何用语言和表演去描绘风景和美;2.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美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3.融入一些简单的绘画和音乐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教学步骤:1.欣赏画作:让学生观赏一幅与洞庭湖相似的画作,通过描述和讨论带领学生去感受画作中的美和情感。
2.音乐欣赏:欣赏一首关于湖泊配乐的音乐,引导学生通过音乐去想象和表达湖泊的美丽景色。
3.描写训练:引导学生练习用文字描述风景,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让学生观察窗外的景色进行练习,最后分享学生的作品。
4.绘画活动: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课堂所学以及自己的创意,创作一幅或几幅关于湖泊的画作,可以用各种绘画媒介(水彩、钢笔、素描等)。
第三部分:人生境界与修养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庄子的思想,让学生认识到人生的重要价值和意义;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与挫折;3.通过参观名人堂、听取考古学讲座等探讨人生境界和修养的话题,增强学生对人生理想的认知。
教学步骤:1.学习庄子的思想:通过小组讨论,学生阐述庄子表达的人生哲学观点,并以个人的角度阐述庄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这是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是优秀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第1篇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我班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
3.教学内容分析这是诗人二十一岁游蜀之前供职长安时期的作品。
杜少府:名不详。
少府:唐人对县尉的尊称。
蜀川:犹言蜀地。
又作“蜀州”。
《新唐书·地理志》载:蜀州,“垂拱二年析益州置”。
垂拱二年为公元六八六年,其时王勃已去世十年,故当以“蜀川”为是。
4.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教学难点分析: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6.教学课时:1课时7.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应该说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王勃在与自己的好友分别时的赠言。
前面我要求大家作了预习,改写了这首诗,要求有人物的描写,下面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读他的作品。
(一学生读)这位同学仿佛已经把我们带入了那种情景之中,使大家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首诗了,下面我们就进入对此诗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1、本诗属于哪种体裁?五言律诗。
2、回顾关于律诗的知识。
律诗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以数字来判断是几言。
语文版八下《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6篇
语文版八下《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6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篇1教学目的1、掌握常用文言词“徒”,理解诗歌大意,并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洞庭湖景象”。
2、反复诵读,感受律诗整齐的节奏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3、了解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学生“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大意,尤其是对“委婉地自我推荐”的四句诗句的理解把握。
教学设想1、学生说说他们见过的湖。
引出孟浩然对洞庭湖的描写。
2、学生自读三次,参照注释理解每句诗歌的意思。
板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3、找出对“洞庭湖“具体描写的诗句,并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概括:八月湖水平——水平如镜、湖水平静涵虚混太清——水天一色、水天相接气蒸云梦泽——水气氤氲、水气迷漫波撼岳阳城——湖水汹涌、波涛汹涌4、以上是“望洞庭湖”的诗句,那么题目中“赠张丞相”表明什么?诗中有没有写到张丞相?分析后四句的意思,能够认识到“垂钓者”暗指进入仕途的人,尤其是张丞相,“舟楫”隐喻仕途引见的途径。
突破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到底是“羡鱼”还是“羡钓鱼”(1)有两种意见,分别给自己的观点找出支持的理由。
(2)一般情况下两派意见争持不下,理由都不充分。
(2)此时教师给出“孟浩然”的作者简介,提示学生思考方向。
解题《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
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
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
“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关于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生活在大唐盛世。
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前往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游于吴越。
张九龄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被李林甫排挤,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
2. 分析并欣赏诗人对洞庭湖的描写和赞美之情。
3. 理解诗中的象征意义和哲学思想。
4. 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和背诵。
2. 诗中的象征意义和哲学思想的分析。
3. 诗歌创作练习。
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意义的理解。
2. 诗歌创作的技巧和表达。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诗歌原文及其注释。
3. 相关背景资料或图片。
4. 写作纸张和文具。
教学时间: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唐诗,引发对唐诗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b. 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对洞庭湖有一定的了解和印象。
2. 新课导入(10分钟)a. 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b. 展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并带领学生朗读。
c. 解释诗中的生僻字词和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
3. 诗句解析(15分钟)a. 逐句解析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b. 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和哲学思想,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4. 欣赏与思考(10分钟)a. 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描写和表达,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b. 学生分享对诗句的感悟和思考,进行小组讨论。
5. 创作练习(15分钟)a. 引导学生根据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诗歌创作练习。
b. 学生现场写作,教师进行指导和反馈。
6. 总结与反思(5分钟)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收获,强调诗句的理解和背诵。
b.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进行互评和反思。
三、教学评价1. 学生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中的象征意义和哲学思想的分析和思考。
3. 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 写一篇关于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短文。
3. 准备下一节课的相关资料或创作作品。
望洞庭赠张丞相教案
望洞庭赠张丞相教案教案标题:望洞庭赠张丞相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望洞庭赠张丞相》这首古文诗的背景和作者杨慎所表达的情感。
2. 学习并理解古文诗中的词语和句子结构,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欣赏古文诗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1. 掌握《望洞庭赠张丞相》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理解古文诗中的词语和句子结构,能够正确解读古文诗的意义。
3. 培养学生欣赏古文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学准备:1. 课文《望洞庭赠张丞相》的复印件。
2. PPT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课题,介绍《望洞庭赠张丞相》这首古文诗的背景。
2. 激发学生对古文诗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古文诗的意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分发课文复印件,让学生先自主阅读《望洞庭赠张丞相》。
2. 引导学生分析古文诗中的词语和句子结构,帮助他们理解古文诗的意义。
3. 针对学生的理解程度,组织讨论,解答学生对古文诗的疑惑。
三、诗歌赏析(15分钟)1. 分析古文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美。
2. 欣赏其他与《望洞庭赠张丞相》主题相关的古文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创作活动(15分钟)1.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创作一首与《望洞庭赠张丞相》主题相关的短诗。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互相欣赏和评价。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总结学习内容,强调《望洞庭赠张丞相》的背景、意义和诗歌赏析。
2. 鼓励学生多读古文诗,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审美能力。
教学延伸: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文诗,认真阅读并写一篇读后感。
2.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古文诗,扩大自己的文学视野。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读后感的质量和深度。
3. 创作活动展示:评价学生创作的原创性和表达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望洞庭赠张丞相》这首古文诗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审美情操,同时也能够通过创作活动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附译文及板书)
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内容2. 熟读成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3.学会赏析重点: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难点: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诵读和欣赏的能力。
教学过程:1、出示作者名片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诗人。
襄阳(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世称“孟襄阳”。
和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代表作有《过故人庄》《春晓》等。
古今对译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秋水大涨,几乎与岸平,涵虚混太清。
水天含混迷茫,水与天空浑然一体。
气蒸云梦泽,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茫茫,波撼岳阳城。
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欲济无舟楫,我想渡湖却没有船只,端居耻圣明。
闲居在家,却又因有负太平盛世而感到羞愧。
坐观垂钓者,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徒有羡鱼情。
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
张丞相:指张九龄(678—740),唐玄宗时为相。
涵虚:指水映天空。
虚:天空。
混太清:与天空浑然一体。
太清:天空。
云梦泽:古代大湖,在洞庭湖北面。
撼:撼动。
济:渡。
端居:闲居、平常家居。
圣明:指太平盛世。
坐观:坐视,旁观。
主旨归纳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诗人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曲折地表达了希望张九龄给予援引之意,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赏析作为投赠之作,诗人却没有直说。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首先点明时令,时值“八月”,湖水泛溢,可见当年秋汛汹涌,一个“平”字,可见湖水涨漫,已溢出堤岸,造成湖水与湖岸相平的景象。
一个“蒸”字,一个“撼”字,力重千钧,自然的湖泊一下子具有了自觉的意识,静态的景物由此取得了飞扬的动势,足见其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和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诗歌后面四句,转入抒情。
“欲济无舟楫”,触景兴怀,就近设喻。
诗人面对浩浩湖水,想到自己满怀壮志,却无人知赏,不禁悲从中来。
“端居耻圣明”,意谓在这个伟大光明的太平盛世,自己却是闲居无聊。
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志,说明自己心向神往出仕求官,却找不到门路。
最后两句,诗人借了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创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
“钓鱼者”暗指当政掌权的人物,其实是专指张丞相而言。
板书设计:临渊羡鱼渴望援引作业:背诵并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