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1

合集下载

(原创)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第4单元第10课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原创)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第4单元第10课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课题:第十课第一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课程标准】

1.了解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的表现;知道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方面的新要求;知道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2.理解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3.学生增加民族骄傲感和自信念,充分体会社会主义优越性。

【学习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课前预习】

1、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特点是什么?党的18大对全面建成效率社会的目标提倡了哪些新要求?

2、科学发展观的地位是什么?怎样深化实行科学发展观?P.87-88

3、怎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P.88-90

【问题导入】感受我们綦城和家庭生活近十年的八大改变:

鼓起来的钱袋子;滚起来的车轮子;高起来的大房子;精起来的米粒子;长起来的老头子;靓起来的綦妹子;快起来的手拇指;热起来的钞票子……

试问:1、引起这些改变的根本缘由是什么?

2、这些改变表明白我国人民的生活已经达到什么水平?

3、这一水平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处于什么地位?

1)通过横比,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通过纵比,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结论: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总体小康。

探究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追求GDP的大幅增长。

探究三:中共中心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2、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3、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发呈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5、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主动稳妥推动城镇化

问题:依据纲要,谈谈国家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方面提出了哪些新要求?(突出谈谈每一新要求的新特点。)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学习教案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学习教案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学习教案

教案内容: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政治》课程的第十章第二节,主题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体内容包括:全面小康社会的含义、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意义、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路径选择等。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含义,认识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理解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路径选择。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全面小康社会的含义、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路径选择。

难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路径选择,如何理解我国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创新和实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

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宣传短片,让学生对

全面小康社会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全面小康社会的含义、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的意义、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全面小康社会建

设的路径选择。

3. 例题讲解: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理解我国在实现全面小

康社会过程中的创新和实践。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当前全面小康社会

建设的情况,提出自己的见解。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问题进行讨论,激

发学生的思考。

六、板书设计:

板书内容:全面小康社会的含义、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意义、全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 治必修一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案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 治必修一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案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与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教材分析】

本课立足我国当前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介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与新要求,围绕一个主题,抓住一条主线。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设计意图】

结合高三课堂复习模式,按照“基础知识梳理——考点突破——当堂巩固训练”的复习环节,同时设置典型例题进行“考点演练”,让学生加深对易错易混点、重难点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目标】

1.高考考点:

(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2)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考向定位:

(1)了解总体小康水平的特征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与要求,对涉及的选择题能够准确判断;

(2)准确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

(3)深入理解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措施,对涉及的“发展”类主

观题灵活应用。

【教学重难点】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复习教材、梳理基础、归纳问题

2.合作探究: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自主思考与合作讨论相结合3.讲解法:教师给予适当的补充与点拨

【教学过程】

【环节一:基础知识梳理】

(学生自主学习,夯实基础知识)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总体小康

特点:总体小康是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的、发展很的小康。

2.全面小康的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

高一经济生活教案

第十课第一框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一、教学目标

(一)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1.知识目标

①通过探究使学生识记:A.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

②通过探究使学生理解:A.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B.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③通过探究使学生能够结合我国及本地经济建设的现状,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充分展现出社会主义制度越性。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信心。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们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文化,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出一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1(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1(1)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 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 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 • 最新统计测算表明,上海、北京、 天津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已经超过 60% , 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一种不平 但全国尚有近三分之二的省 (区、市)农 衡的发展过程,有条件的地方可 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小于 30% 。 以发展更快一些,相对落后的地 • 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一些传统农 区则要奋起直追,加快发展。 业大省的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较低:湖南 (19.4%)、河南(15.7%)、安徽(13.9%)。

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 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我国社会保障范围覆盖不全,农村社会保障 还不健全,在城市建立了面向企业劳动者的社 会保险制度,而在农村则实行家庭保障与集体 救助相结合,而以家庭保障为主的保障制度, 作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核心内容的社会保险未 在农村建立 说明我国城镇社会保障水平 较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还 • 2005年北京市开始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比较低,社会保障体系正在 参保人员男满60 周岁、女满55周岁享受按月领 逐步完善和健全。 取养老金待遇。 •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课件(1)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课件(1)

【典例】(2011·苏州高一检测)“十七大”报告将翻两番的 目标由“总量”变为“人均”,提出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 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这个新目标( ) ①有利于增强发展的协调性 ②强调要让人民群众尽可能多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③降低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④强调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兼顾效率与公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④要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中的“科学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人民生活 明显改善”、“区域城乡差距明显缩小”等字眼,可知②③ ④符合题意;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反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故① 应排除。
【方法技巧】措施类问答题解题策略 “措施类”问答题一般以“如何”或“怎样”等引导语来 设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如:“…是如何(怎样) 做到…的?”“…是如何(怎样)坚持…的?”。解答这类题 目一般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主体定位法、客体定位法、内 容定位法。即根据设问不同,分别从主体、客体或具体内容 等不同角度找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的措施。
【解析】选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是先解决中部的问题, 而是要实现全面发展。目前我国不仅有中西部与东部的差别, 还有城乡差别等,故D项认识不正确。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案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案

1. 简述总体小康的历程、成就与不足。

2.熟练背诵全面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学习过程】

一、精华回放(组内互查)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2.我国科学的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3.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目标和手段

二、合作自学:(通读课本,搞好勾画,初步掌握重点内容;虚心求教,善于质疑,学会交流)

小资料1:小康,是邓小平1979年会见当时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的用于现代化发展战略的一个概念。“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为了规划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蓝图,邓小平设想了著名的现代化发展“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1.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总体小康的成就

(2)总体小康的特点(不足)

(3)实现全面小康的时间、蓝图。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有哪些?(时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质疑解惑

简要列出组内自学的疑点,在黑板列出或告诉老师。

四、互动探究

情景一:1978年到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51.93万亿元,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吃穿住用行水平明显提高。

情景二:近几年城乡居民民收入增长较快,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差距达3.1倍。另外:2013年人均GDP上海市约1万多美元,已达到中等发达经济水平。而贵州只有945美元,世界排名133位。

高中政治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案1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1

高中政治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案1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1

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内容标准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总体小康水平

✧总体小康水平的微观表现

从微观上看,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其主要特征是人们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

✧总体小康水平的宏观表现

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具体表现为GDP总量、贸易总量、重要商品的年产量都位居世界前列。

(2)我国现阶段小康水平的特征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所以低水平,是指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人均收入只达到800-1000美元,刚刚迈进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所谓不全面,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小康生活所覆盖的人群不全面,农村还有近300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城市还有近2000万人生活在国家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城乡失业人口还相当多;二是指小康生活的实际内容不全面,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享受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所谓发展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

(3)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即全面小康

所谓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指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经济建设的目标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人民生活等多方面的指标,这里具体指出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四个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

✧工业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经济体系方面的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和意义。

2.掌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3.分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条件和挑战。

4.讨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路径和策略。

二、教学内容

2.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和意义

1.小康社会的定义和内涵。

2.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和意义。

2.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的主要内容。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的重要意义。

2.3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条件和挑战

1.分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条件。

2.面临的经济挑战及应对策略。

2.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路径和策略

1.选择合适的经济发展路径。

2.实施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策略。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和指标。

三、教学过程

3.1 导入和引入

介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激发思考。

3.2 学习和讨论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及其重要意义,分析实现这些目标所需的经济条件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

3.3 总结和归纳

让学生总结和归纳所学内容,理清思路,并对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路径和策略提出自己的看法。

3.4 讲评和指导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讲评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解答疑惑。

四、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法:通过讲解、示范和讨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互动交流。

2.分组讨论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の目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总体小康成就の微观与宏观表现;

(2)知道总体小康存在の不足;

(3)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の美好远景;

(4)知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方面の新要求。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总体小康成就与不足の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分析我国发展现状の能力,在对数据材料の分析中,提高学生の理解、归纳能力,增强学生关注现实生活の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小康社会历史性跨越の感受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通过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差距の对比,增强学生の社会责任感,结合全面小康宏伟目标の描绘,激励学生为创造更加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の新要求。

教学难点: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の区别;

三、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歌曲〈好日子〉

教师:这首歌大家一定都很熟悉吧?那大家知道它の创作背景和反映の主题是什么吗?

学生:从1978年到1996年,中国の改革开放事业进行了十几年,对于中国の老百姓来说,带来の最大好处就是收入越来越多了,日子越过越舒心了。过上好日子の人们需要有一首歌来表达他们喜悦の心情。就在这样の背景下,《好日子》这首欢快喜庆の歌曲诞生了。它反映の主题就是——小康社会。

教师:要全面の认识小康社会得先从小康一词の提出开始。

【授受新课】

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小康社会の提出及“三步走”战略目标。

材料1:小康概念の历史由来和现实涵义:“小康”一词最早源于《诗经》“民

亦劳止,岂可小康”。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

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学案

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学案

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学案

基础知识结构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总体小康水平:①总体小康成就的微观表现;②总体小康成就的宏观表现

总体小康:

①总体小康含义:总体小康就是总体上平均计算达到了小康水平。

②总体小康的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我国本世纪头二十年的目标——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即全面小康:

①全面小康的含义:全面小康是指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小康”将惠及十几亿人口,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②全面小康的特点: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小康和总体小康的关系:

①联系:都是小康社会,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②区别:,含义不同;第二,特点不同;第三,二者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总体小康是我们目前已经达到的小康水平,是一个低水平的小康;全面小康社会是十六大为我们制定的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发展目标,是更高水平的小康;第四,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小康,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外,还特别注意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第五,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小康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

经济建设的目标

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与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二、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树立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案设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案设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识记

A. 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

B.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

(2)使学生理解

A .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B. 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3)使学生能够结合我国及本地经济建设的现状,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是,我们目前的小康仍然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为此,我党提出,抓住这二十年大好的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的小康,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是不断发展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A. 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由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结合本地及学生身边的经济建设成就,展现中华民族的这一伟大历程,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充分展现出社会主义制度越性。

B. 我们目前的小康水平仍然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我党审时度势,提出抓住未来这二十年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憧憬美好的未来,明确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可以使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信心。

C.这一代高中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结合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讲述这些理论,可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们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文化,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出一份力。

11.1示范教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第一课时)1

11.1示范教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第一课时)1

11.1示范教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第一

课时)1

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从容说课

本课的中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材由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入手,指出我国已在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小康,需要实现全面小康。由此提出全面小康的目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本课结构安排由现在到未来、由抽象到具体,一步步揭示了具体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2.全面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教学难点

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教学方法

1.调查与讲授相结合的方法。

2.讨论法。

3.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三维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后果以及新的产业格局。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和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3.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为什么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及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4.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5.着重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全面的、联系的眼光与科学发展观分析和看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6.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应当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是不

断发展、不断前进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习教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习教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习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思想政治》教材第五单元《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政治制度》第二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体内容包括:第

一节“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第二节“全面深化改革”,第三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第四节“全面从严治党”。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理解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意义。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感情,增强为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与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全

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关系。

教学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全面深化改革、全面

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思想政治》学习指导、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我国近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如高铁、航空航天、脱贫

攻坚等,引发学生对国家发展的关注,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

2. 讲解新课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讲解教材第一节内容,让学生了解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和路径。

(2)全面深化改革

讲解教材第二节内容,让学生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掌握

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讲解教材第三节内容,让学生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涵,明

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一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班级:2011级思政行知班

姓名:武佳琦

学号:2011041682

【教材分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一框题的内容。

本框题一共有两目内容:

第一目: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介绍我国总体小康取得的伟大成就,分析我国总体小康水平存在的不足,展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

第二目:经济建设的新要求,介绍党的十七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方面的要求,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进城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总体小康目标的实现是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总体小康的不足是我们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动力,经济建设的新要求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中关键的部分。根据课程标准,本框题阐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其是全书的核心,是重要的理论基础,在本教材中有着重要地位,且对我们的经济生活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和教育意义。因此,本框题可以说是新教材的教育目的和归宿。

【学情分析】

本框题的教学内容理论性比较强,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很难归纳和总结,但是理论框架内的具体问题,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已有所理解,而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振奋人心的目标,学生对此有兴趣,有学习动力。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以及平时对时政的关注,学生已经能了解到小康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也感受到了小康生活的幸福,并且知道了今天的小康生活的到来,与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市分不开的,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再次基础上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能很容易的在比较中感受总体小康的不足与全面小康的美好,从而可以很自然的引发学生建设和全面小康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但由于大部分学生都生活在城市,生活水平悬殊较小,对于真正低水平、不全面和发展不平衡并不能在现实中很好的体会,无形中也增添了对此知识点学习的现实难度。

高中政治 第四单元 第十课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学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政治 第四单元 第十课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学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材料说明。
第十三页,共32页。
答案 (1)第一步:到 1990 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 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 20 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 1990 年再增长一倍,
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学 案
第三步:到
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
栏 目
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开 关
(2)①至
20
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
的第一、第二步目标。②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
高。千百年来困扰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从此得到解决,人民生活总
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
史性跨越。
第十四页,共32页。
(3)我国当前的小康只是总体上的小康,其特点是:低水平,刚
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
本 学
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 。 科技(k进ējì)
案 栏
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
目 开
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 城镇化 质量明显提

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

栏 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有待提高。发展不平衡,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

2、理解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以及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3、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展示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体会社会主义优越性。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为主,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怎样提出的?“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是怎么回事?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引导:多媒体展示并讲解下列材料

材料一: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我国经济建设的部署大体分三步

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材料二: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副首相格拉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他说:我们的目标是,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

材料三: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2000年我国已经胜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实现第三步战略部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国现在还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还不到1000美元,刚刚进入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行列,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材料四:1997年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展望新的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全国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个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实际上提出了到下个世纪中叶,跨度达50年的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是对大“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展开,是原第三步发展战略的具体化。按照新的“三步走”战略规划,进入小康生活后的战略规划,将分2010年、2020年和2050年三个阶段,逐步达到现代化的目标。这是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邓小平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新发展。

下面我们就学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00-101页内容,并联系上面四则材料思考现阶段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处于什么状态?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积极思考

教师点拨:到20世纪末,我国实现“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1、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实现由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2、总体小康的表现

(1)微观上: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温饱问题得到解决。消费结构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部分向富裕型服务类消费迈进。

(2)宏观上: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告别了商品短缺时代,国民生产总值和主要工农业产品总量居世界前列。

3、现在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01页虚框内材料,思考这些数字说明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说明我国只是从总体上说达到小康,不同地区经济、生活发展不平衡,还有不少地方没有达到小康水平,甚至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因此,本世纪初20年,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二、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

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教师活动: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请同学们看教材101页“名词点击”。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国内生产总值又称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表示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世界银行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国家分为四组:756美元以下为低收入国家,756――2995美元为下中等收入国家,2997――9265美元为上中等收入国家,9265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请大家想一想:2000年的小康和2020年的小康,在经济实力上有什么区别?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2000年属于下中等收入国家,是低标准小康;2020年达到中等国家收入水平,国家的综合国力、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是高标准的小康。

2、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教师活动:衡量工业化水平主要看农业、工业、第三产业(主要是指服务业)产值所占比重和三大产业的就业比重两个指标。2002年工业产值达到51.5%,初步实现现代化。2000年三大产业的就业比重是:50%、22.5%、27.5%。2020年三大产业的产值比重达到5%、55%、40%,就业比重则达到20%以下、40%、40%以上,这时我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

从经济体制和经济体系来看,现在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旧体制的弊端尚未完全清除,还存在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到2020年,将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3、城镇人口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材料,结合刚才列举的实例,思考它说明什么问题?

2000年我国农村小康总体实现程度在93%左右,城乡收入差距在3:1以上。1999年西部地区小康实现程度为84.18%,中部和东部地区为93.18%、97.86%,人均GDP最高的上海市突破4000美元,最低的贵州省只有300多美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