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心理与文学鉴赏
美学欣赏与审美素养课程
美学欣赏与审美素养课程
在当今社会,美学欣赏与审美素养课程在教育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美的敏感度和理解力,提高他们的审美
素养和文化修养。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美学欣赏与审美素养课程的
意义、内容以及对学生的影响。
一、美学欣赏与审美素养课程的意义
美学欣赏与审美素养课程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上,更重要的是它的价值观教育作用。这门课程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提供一种审美的眼光,并培养学生对美感的鉴
赏能力。通过学习美学欣赏与审美素养课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艺
术作品,并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和美的享受。此外,这门课程还可以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审美品味和审美鉴赏能力。
这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美学欣赏与审美素养课程的内容
美学欣赏与审美素养课程的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艺术史知识:学生通过学习艺术史,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
艺术发展与变革。他们可以学习到各种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塑、音乐、戏剧等,并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
2. 艺术创作技巧:学生有机会学习艺术创作的技巧和方法,掌握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形式的基本要素和表达方式。通过实践,他们
能够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艺术才能。
3. 艺术评论和鉴赏:学生学习如何对艺术作品进行评论和鉴赏,培
养对艺术品的独立见解和批判思维。他们学会欣赏艺术品的美感,并
能够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
4. 跨学科学习:美学欣赏与审美素养课程通常涉及到跨学科的学习。学生需要了解美学与哲学、文学、历史、心理学等领域的关系,拓展
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第一节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包含极其复杂的审美心理因素和心理机制。
审美心理包含: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等。它们彼此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存在着微妙与复杂的关系。有时是在一瞬间完成,却含有审美心理的各种要素,各种心理因素都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注意
1、指向性:选择性,把需要感知和认识的事物从众多事物中挑选出来。
2、集中性:把主体的全部心理要素集中到所选择事物之上。人在一段时间内暂撇开其他事物,集中精力清晰地反映某特定事物。
(eg.20世纪初,英国心理学家布洛“距离说”,认为审美感受形成的原因,在于主体对客体保持了适度的“心理距离”,距离太远和太近都无法产生审美快感。
太近距离:英国老太婆看《哈姆雷特》的大声警告
太远距离:欣赏绘画或雕刻时“估算它值多少钱”未能进入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心理学上将注意分有,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艺术鉴赏活动中多采用有意注意,保持各种心理活动的积极运转。(eg.川剧《秋江》描绘思凡下山的尼姑陈妙常搭乘老艄公的船顺江而下,无场景竟然导致头晕)
)
二、感知
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审美感受的心理基础。
感觉和知觉合称为感知,感觉是知觉基础,知觉是感觉深入在艺术欣赏中二者通常都是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基本性,它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
人的感官,作为审美的感官,主要是视觉和听觉,现代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感知所得信息总和的85%以上来自视听感官。鉴赏主体要想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水平,首先就应当逐步训练和培养自己敏锐的艺术感知力。通过大量中外优秀艺术品,反复感知、体验和品味,才能真正提高艺术鉴赏力。
美学审美理论与艺术品鉴赏的方法
美学审美理论与艺术品鉴赏的方法美学是研究审美现象的学科,它涉及到审美主体、审美对象以及审美活动的规律和价值判断等方面的内容。美学审美理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品,提升艺术品的鉴赏水平。本文将探讨美学审美理论与艺术品鉴赏的方法。
一、美学审美理论的基本概念
美学审美理论包括审美经验、美的对象和美的标准等基本概念。
1.1 审美经验
审美经验是指人们在欣赏艺术品或自然景观时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在审美经验中,人们可以感受到美的乐趣和情感共鸣,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1.2 美的对象
美的对象是指那些具有美感、给人以美的享受的事物。它包括了自然景观、艺术品、音乐、文学作品等各种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
1.3 美的标准
美的标准是对美的评价准则和尺度,它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进行考量。客观的美的标准主要基于作品本身的形式和内容特征,而主观的美的标准则更多地与观赏者的个人经验、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等相关。
二、美学审美理论的流派
美学审美理论涵盖了多个流派和学派,不同的理论流派在解释美的本质和评价标准上存在差异。
2.1 客观美学流派
客观美学流派主张美是客观存在的实体,与主体的情感体验无关。这些流派主要关注艺术品本身的形式特征,例如形式美学强调作品的结构、形式和比例等方面。
2.2 主观美学流派
主观美学流派认为美是观赏者主观情感的产物,注重个体主体的感受和心理体验。例如情感美学强调情感共鸣和内心感受在艺术品鉴赏中的作用。
2.3 相对美学流派
相对美学流派认为美的评价是相对的,与个体的背景和文化环境有关。这些流派强调审美经验的多样性和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影响,例如文化相对主义认为美的标准是随文化而变化的。
浅谈艺术鉴赏中的审美意蕴
浅谈艺术鉴赏中的审美意蕴
由于艺术欣赏的审美心理既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使得艺术欣赏的审美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
一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直觉
所谓审美直觉,是指人不经思考,立即对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进行把握和领悟的能力。审美直觉的特征是直观性和直接性。这种直觉意味着,当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我们必须亲身体验;我们听音乐的时候,一定要看电影;只有在感性直观的艺术欣赏活动中,我们才能欣赏艺术,享受审美愉悦。直接性往往表现为一种不经思考对我或我自己的直接认识,这种认识往往是在一瞬间完成的,不需要逻辑判断或理性思考。
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这种美感总是在一瞬间产生的,没有经过理性的思考。甚至一开始觉得很美好的时候,也可能一时说不出话来。这就是直接感知艺术形象的审美直觉在其中发挥作用,这种直觉是客观存在的。
在审美直觉中,还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现象——通感。所谓通感,是指在艺术创作与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挪移,从而大大丰富和扩展了审美感受。关于通感产生的原因有各种不同的说法,过去多用联觉或感觉联想来解释。事实上,人的审美直觉能力并不是天生具有的,而是后天教育训练和艺术实践的结果。
艺术欣赏中的审美直觉作为欣赏活动的开端,是有价值的、重要的,但仍需进一步深化和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欣赏主体诸多审美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因此,艺术欣赏必然会进入第二个层次,即审美体验阶段。
二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
艺术欣赏中的审美体验作为整个审美活动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指欣赏主体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唤起丰富的情感,置身于艺术作品中,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将外在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转化为欣赏者本人的生命活动。
关于文学鉴赏活动的美学思考
赏者思想感情上渐渐强烈的反应 , 使 其得到审美的愉悦和享受,最终生成
审美的判 断与评价 。这,就是文学鉴
赏。
辨别是非 、 利害关系以及控制 自己行 为的能力 。阅读理趣是由需要所产生 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兴趣 , 它是 阅读兴
趣形成的归宿。 审美主体 由此引起对审美对象的
审美 过程 ,从它 的起始到结 束 , 是一个有机 的完整的心理活 动过程 。 这个过程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即准
美期 待 ”的先 决条 件 ,是 兴趣 的激 发 。所谓兴趣 ,指喜好的情绪。引发 审美注意 、 期待的阅读鉴赏兴趣 ,是
指审美主体 ( 读者)对审美对象 ( 文 本)的内容 、形式等进行积极探究 的 主动性心理倾 向。这种心理倾 向,表 现在对文本 的特别喜爱和主动积极的 阅读态度 。 审美 主体 ( 者 )阅 读鉴 赏 的 读
象。
备阶段、观照阶段和效应 阶段 。阅读 鉴赏 , 为诸多 审美活动 中的一种 , 作
其心理过程 自然也与一般 审美活动一
样,并无二致。
语 中, “ 观照”是指 主体对审美对象 的凝神专注。这个 阶段 ,由紧密联系
的 两个 过程组 成 :一是 审美 感知 过 程 ,伴随着直觉美感 ;二是审美理解 过程 ,伴随着理性美感。 在审美活动中 ,当审美对象离开
l——1 _
唤醒 , 但还未来得及展开 ,只有身体 诸感官 的体验得到加强。这 时的体验 是直接 的,就像一个刚生下不久的婴 儿就能直接对别人的微笑作 出与之相 同的反应一样。因此 ,与这种审美感 知过 程相伴随的是 一种直觉的愉 快。 这种愉快 ,完全是 由 “ 感知”对审美 对象 的有机组织 引起 的。这种愉快 . 不同于那种 清醒的自我意识所造成 的
点面结合,培养审美鉴赏力——统编版教材五年级课文《鸟的天堂》文学鉴赏教学
10
2020.12[摘 要]以往,语文教学往往由“点”着力,可能会让某些学生的思维变得零碎,审美混乱。当下可以回到“面”上去,在提高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上有所作为。语文教师应立足教材,充分利用审美资源,带领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美感因素,利用审美经验赏读文本,想象审美意境,在交流中深刻理解文本形象与意境,在诵读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知识。[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鉴赏力策略例谈
语文教学承载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责任,学生审美情趣的提升需要教师启发、激励。教者教学得法,会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美的震撼,使学生在情感的审美中实现思想的升华和灵魂的净化。以往我们摸索出由“点”着力的好处,但逐渐发现学生的思维变得零碎,审美场混沌不清。因此,我们有必要回到“面”上去,这是认识论的必然结果——由点到面的变化。阅读教学应在提高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方面有所作为,在教学中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以五年级课文巴金的《鸟的天堂》一文为例,细看教学中如何从整体着手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教学案例】:一、读中入境
师:灿烂的晚霞,宽阔的河流,三两好友,划船出游,轻松自在。途中遇到了一株有着“鸟的天堂”称号的榕树。通过作者的笔墨,你看到了怎样的榕树呢?
点面结合,培养审美鉴赏力
——统编版教材五年级课文《鸟的天堂》文学鉴赏教学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东桥小学教育集团 杨 慧
师:此刻你的脑中一定有些词,不着急,再次去读作者的描写,让你的感受丰富起来,用一段话写下来再分享。
生1:从5到9自然段,我可以感受到榕树的特别之处是榕树的枝干,很多枝干上还会再生根,直接垂到地上,然后渗到泥土里,从远处看,就像许多树。榕树的生命比较旺盛,它的叶子多,而绿在叶子形成一簇时,又会堆在另外一处,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如果你不注意看,是看不出主干的。
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艺术鉴赏和评论类课程
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艺术鉴赏和评论类课程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体现。艺术包括绘画、音乐、戏剧、电影、文学等多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意义。在现代社会,艺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不仅可以为人们带来快乐和享受,还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因此,学习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艺术鉴赏和评论类课程对于每个人都极为重要。
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课程是一门探讨艺术的哲学课程。它主要研究艺术的本质、特点、规律和意义,以及艺术与人类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关系。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人们可以了解艺术的内涵和外延,掌握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提高自己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同时,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课程也可以帮助人们深入思考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变,以及艺术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艺术鉴赏和评论类课程是一门培养人们艺术鉴赏和评论能力的课程。它主要研究艺术作品的形式、结构、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以及艺术作品的评价标准和方法。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外延,发现艺术作品中的美学价值和文化意义,从而更好地欣赏和享受艺术作品。同时,艺术鉴赏和评论类课程也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自己的批判思维和文化素养,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文化人。
在学习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艺术鉴赏和评论类课程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艺术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要通过实践去感受和体验艺术。比如,在学习绘画时,要多画多看,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去理解绘画的技法和表现手法;在学习音乐时,要多听多唱,通过实际演奏和欣赏去感受音乐的美妙和情感。
文学审美主体的三个要素
读写频道文学审美主体的三个要素
——从黛玉对《牡丹亭》情有独钟谈起
□张发军
摘要:文学审美活动的本质是一种精神上的修养,它的前提是审美主体必须具有渊博的文化知识。欣赏者只有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才会有高雅的审美享受。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是最活跃的因素,在整个审美过程中,情感始终起着积极的能动作用,直接影响主体对客体的审美感受。
关键词:审美主体;审美能力;审美享受;审美超越
在文学审美的情感流程中,欣赏者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感渗透其中,灌注在文学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之上,进而达到审美者与作者的共鸣。当然,不同的审美者对于文学语言的接受是有差别的,有一定审美能力的读者,可以通过对作品内容的准确把握,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进而深入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从本质上来看,这是文学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问题,《红楼梦》中林黛玉对《牡丹亭》的陶醉与偏爱恰恰是对这一文学审美现象的最好诠释。
林黛玉是大观园中当仁不让的“文学博士”,却“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可又为何独对《牡丹亭》“心痛神驰”?我想原因固然在于《牡丹亭》戏文之精妙绝伦,龄官演唱之婉转动情,可“对于非音乐家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马克思语)。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黛玉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高雅的情趣和切身的情感体验,是绝对不会听得“明明白白,一字不落”的。
一、欣赏者只有具备渊博的文化知识,才会具有高超的审美能力
文学和艺术审美都要借助于一定的具体可感的艺术符号来进行。文学审美活动的本身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修养,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及文化积淀,才能够更好地欣赏作品。曹雪芹在对大观园里一干女子的描述中,赋予了她们各具特色的才情——湘云善女红,惜春好丹青,莺儿巧结梅花络,晴雯病补雀金裘。然而,若论情感之细腻、才情之突出恐无人能在黛玉之上。她用《葬花吟》抒写人格宣言,用《题帕诗》剖明爱慕之情,用《五美吟》表达美的理想。黛玉的才情更表现在她对《牡丹亭》的情有独钟上。至小说中黛玉生活的年代,明清戏曲海盐腔、余姚腔相继衰落,只有弋阳腔与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美学意蕴
VS
人物形象
古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有多样性,不仅 有忠奸善恶的划分,还有各种性格、命运 、遭遇的描绘。这些人物形象既反映了当 时社会的风貌,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深 刻思考和关怀。
小说的社会意义与人文关怀
社会意义
古代小说在当时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它们 既是娱乐的工具,也是教化的手段。小说 家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描绘,向读 者传达了道德伦理、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等价值观念。
节奏
诗歌的节奏通常由语言的声调、音韵和意义的 组合决定,使诗歌在朗读时具有鲜明的节奏感 ,增强了诗歌的美感体验。
声调
古代汉语分为平、上、去三声,诗歌中的声调 起伏变化,使得诗歌具有独特的音调美感。
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意象
诗歌中的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 观情感和思想的物象,通过比 喻、象征等手法,使诗歌具有
情节设计
古代小说家擅长巧妙地安排故事情节,设置悬念、伏笔等手法,使得故事更加引 人入胜,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心理期待。
小说的角色塑造与人物形象
角色塑造
古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既有豪 情壮志的英雄,也有才子佳人式的浪漫情 侣,更有市井小民的烟火气。角色塑造注 重个性鲜明、形象生动,使得读者对每个 角色产生深刻的印象。
含蓄而深刻的美感。
意境
意境是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与情 调,通过意象的组合和语言的 描绘,使诗歌在读者心中产生
散文鉴赏的审美过程论析-2019年精选文档
散文鉴赏的审美过程论析
文学鉴赏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与过程, 其中牵涉
到
一系列的心理因素和心理运作形式,它们交融互渗,彼此作用,动
态展开, 构成一种综合性的审美过程。散文鉴赏是读者在观赏散文作品时特有的审美心理活动, 它以散文作品所提供的形象和意蕴为根据,主要包含读者主体的感受, 体验和认知活动,它是鉴赏
者的积极的形象思维和理性思维活动。换言之, 作为一种审美认知活动,散文鉴赏不是盲目被动的,也不是纯感性的。在散文鉴赏的过程中,随着作品艺术形象的展开, 读者的认知活动由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 由“自由王国”到达“必然王国” ,直
到审美的至高境界。具体而言, 散文鉴赏的审美过程包含直观、复现、共鸣、领悟与回味等五个层次或者阶段。当然, 其中微妙的心理变化很难确定先后分明的阶段, 其中各种因素交融互渗,
动态展开。本文拟对散文鉴赏的审美过程作一个大致的勾勒与论析, 以供文学教育者参考。
.直观: 鉴赏的起点
对于散文作品,直观是鉴赏的起点。直观, 也可以称为“直面” , “直感” ,是指读者直接面对散文作品,以赤裸而真诚的心
灵去触碰作品中所隐含的作家的心灵世界, 达到一种心与心的交融、情与情的应和。因为,“说真话,叙事实,写实物、实情,这仿
佛是散文的传统。古代散文是这样, 现代散文也是这样。”[1]P1
也就是说, 对于抒写真情实感的散文作品, 读者要带着自己独有的经验进入阅读, 对作品的语言、韵律、节奏、修辞、结构等外部形式作直接真实的反映, 然后才能踏上鉴赏、审美的第一台阶。
刘勰说: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坡讨源, 虽幽必显。” [2]P390 具体来说, 可以从以下步骤进行:
美学课件第六讲审美欣赏
03 自然景观审美欣赏
山川风光欣赏
01
02
03
雄伟壮观的山脉
欣赏高耸入云的山峰、连 绵起伏的山峦,体验大自 然的壮丽与威严。
秀丽多姿的丘陵
领略丘陵地带的柔美与灵 动,感受自然风光的多样 性与丰富性。
峡谷峭壁之美
探寻峡谷的深邃与峭壁的 险峻,感受大自然的神秘 与奇妙。
湖泊海洋欣赏
湖泊的静谧之美
领略湖泊的宁静与深邃, 感受水天一色的壮阔与优 美。
天象时令欣赏
日出日落的辉煌
观赏壮丽的日出日落景象,感受 大自然的神奇与浪漫。
云海雾海的缥缈
领略云海雾海的梦幻与神秘,体 验大自然的变幻莫测。
四季更迭的风情
观察四季更迭带来的景色变化, 感受大自然的韵律与节奏。
04 人文景观审美欣赏
建筑艺术欣赏
1 2
建筑的造型美
通过建筑的线条、形体、比例、均衡、对称等造 型元素,欣赏建筑的艺术美感和空间感。
海洋的浩瀚之美
欣赏海洋的辽阔与壮美, 体验乘风破浪的激情与豪 迈。
水面的光影之美
观察水面波光粼粼的光影 变化,发现自然光影的韵 律与诗意。
森林草原欣赏
森林的葱郁之美
漫步于茂密的森林中,感受大自 然的生机与活力。
草原的辽阔之美
置身于广袤的草原上,领略天地相 连的壮阔与自由。
花草树木之美
文学评论与鉴赏
文学评论与鉴赏
文学是人类创造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以语言为媒介,通过文字的表
达来传递人类的思想、情感和体验。而文学评论与鉴赏则是对文学作
品进行深入研究和欣赏,并通过对作品的解读和评价,为读者提供更
深层次的理解和欣赏。本文将探讨文学评论与鉴赏的重要性以及相应
的方法和技巧。
一、文学评论的重要性
文学评论对于文学创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文学评论可以
为作家提供建设性的反馈和指导。通过对作品的深入分析,评论家可
以发现作品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为作家在创作中提供有益的启发和
改进建议。其次,文学评论有助于读者对文学作品进行更深入的理解
和欣赏。评论家通过对作品的解读和评价,帮助读者发现作品的深层
含义以及与作者的交相辉映之处,从而提升读者的审美水平和阅读体验。最后,文学评论还可以促进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评论家通过对
文学作品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为后来的文学研究者提供研究思路和参
考资料,推动文学研究领域的不断进步。
二、文学评论的方法和技巧
1. 分析文学要素
文学作品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包括情节、人物、环境、语言等。
评论家可以通过对这些要素的分析来揭示作品的主题和意义。例如,
可以通过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和行为来解读作品中的社会或人性问题;
可以通过分析作品的语言运用和叙事手法来探究作品的表达形式和风
格特点。
2. 注重背景知识
文学作品往往存在于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中,了解这些背
景知识可以帮助评论家更好地理解和评价作品。因此,评论家应该具
备广泛的学识和阅读经验,关注时事动态和文化变迁,以便将作品与
时代背景相结合进行分析。
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第一节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包含极其复杂的审美心理因素和心理机制。
审美心理包含: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等。它们彼此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存在着微妙与复杂的关系。有时是在一瞬间完成,却含有审美心理的各种要素,各种心理因素都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注意
1、指向性:选择性,把需要感知和认识的事物从众多事物中挑选出来。
2、集中性:把主体的全部心理要素集中到所选择事物之上。人在一段时间内暂撇开其
他事物,集中精力清晰地反映某特定事物。
(eg.20世纪初,英国心理学家布洛“距离说”,认为审美感受形成的原因,在于主体对客体保持了适度的“心理距离”,距离太远和太近都无法产生审美快感。
太近距离:英国老太婆看《哈姆雷特》的大声警告
太远距离:欣赏绘画或雕刻时“估算它值多少钱”未能进入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心理学上将注意分有,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艺术鉴赏活动中多采用有意注意,保持各种心理活动的积极运转。(eg.川剧《秋江》描绘思凡下山的尼姑陈妙常搭乘老艄公的船顺江而下,无场景竟然导致头晕)
)
二、感知
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审美感受的心理基础。
感觉和知觉合称为感知,感觉是知觉基础,知觉是感觉深入在艺术欣赏中二者
通常都是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等基本性,它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
人的感官,作为审美的感官,主要是视觉和听觉,现代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
文艺概论第十二十三单元:文艺鉴赏论
• 要获得审美感觉力,需要超脱实利的观点, 摆脱精神上的压抑。 • 此外,审美感觉力的培养,与文化修养和 审美经验的积累有关。 •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 圆照之象,务先博观。――《文心雕龙》
• 审美经验的积累,分两方面进行: • 一方面是个体的积累,鉴赏者在鉴赏过许 多艺术作品后,他的审美能力在无形中会 得到提高; • 一方面是集体的积累,也就是说在人类发 展的过程中,积累了审美经验,成为历史 的积淀,有些成为集体无意识遗传下来, 有些则记录在诗话词话乐论画论等文字中, 给后人提供审美指导。
• 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 最好的作品才能养成的。――歌德《歌德 谈话录》 • 用秕谷来养青年,是决不会壮大的,将来 的成就,且要更渺小。――鲁迅《准风月 谈》
• 鉴赏主体养成的主观条件 • 鉴赏对象是创造鉴赏主体的客观条件,但 鉴赏主体的养成,还有它自身的条件。就 艺术鉴赏的范围来说,主体的审美感觉力 是很重要的,超出主体感觉力的艺术对象, 对主体来说就毫无疑义了。
• 为什么要把受众作为文艺鉴赏活动的主体 呢?因为文艺作品和审美价值不是它单方 面的一种艺术力量,而是作品与鉴赏者之 间的一种审美效应关系。作品的美与不美, 只有通过鉴赏者的鉴赏才能发挥作用。
• 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 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 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征。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021文学的审美情感特点及其独特魅力范文1
2021文学的审美情感特点及其独特魅力
范文
透过情感体验的“显微镜”,在审美的现实语境中来审视审美活动的结构和状态,就会关注到美的状态特点,即呈现为对于审美情感的体验和把握过程。这一情感就是美感,也就是审美者与审美对象之间结成的意味关系。由于美的现实语境是千姿百态的,也就必然造成审美关系的万种风情。因此,人与对象的种种审美关系,既具有审美者的同质性的情感净化效应,也会具有因审美关系的差异性所造成的美感效应的不同特质。
对文学的美学研究正是要通过区别审美关系的差异性,从而深入感悟文学美感的独特魅力。
文学美感是情感的独特形式表现。文学的审美情感是在文本观照的意义上产生的一种有意识的知觉感受,而不是单纯的生理情绪。文学审美活动的基础是文学欣赏,这是人对于对象的情感反应,这种情感不仅表明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参与行为,它更深刻地揭示着人在其中所理解和感悟的具体的审美的内容。
作为审美活动的文学活动正是人对于艺术世界的形式冲动,而不是情绪发泄时的自然流露,因此,其实质是一种表现性的情感活动。自然事物和一般性人造物品作为审美对象,其情感性,其形式所依托的物质本性也能触发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却难以达到文学艺术之审美的效应。在文学的审美阅读中,文本表现为作用于读者知觉的具体形式,审美对象不再是文学生产实践中被应运的客体文本,而是能够给人以感性的体验与想象,让人感受到其中寄寓了生命意味的美感意蕴。这种情感意味是由对象特征的人文信息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形式。就一般意义上而言,情感是人与对象发生各种关联时人对于对象的态度体验。
古代文学名篇的审美特点与鉴赏
古代文学名篇的审美特点与鉴赏古代文学作为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拥有丰富多样的作品,其中不乏许多被誉为名篇的作品。这些名篇不仅包含了广泛的题材和内容,还具备独特的审美特点。通过对古代文学名篇的审美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美感。本文将以《红楼梦》和《论语》为例,讨论古代文学名篇的审美特点与鉴赏方法。
一、《红楼梦》的审美特点与鉴赏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其审美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情感表达与形象塑造
《红楼梦》以情感表达为核心,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丰富的感情世界。作者曹雪芹以唯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心理描写,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一系列鲜活形象,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引起读者的共鸣与共情。
1.2 结构严谨与艺术构思
《红楼梦》以贾府的兴衰为主线,通过细致入微的人物关系和复杂的家族网络,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辉煌与沉沦。整体结构严谨有序,情节环环相扣,既有纵贯全书的主线,又有错综复杂的支线,使作品更加丰满、深度与广度。
1.3 美学意蕴与文化内涵
《红楼梦》融汇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包括哲学、宗教、文学等
多个领域的思想与艺术。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众多人物的塑造,展
现了人生离合悲欢、痛苦纠缠的境界,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人性
的悲剧。同时,作品中还融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传统戏曲等元素,
使作品既具有文学的魅力,又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论语》的审美特点与鉴赏
《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
思想精华,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其审美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美心理与文学鉴赏
一
从传统美学的角度来看,文学鉴赏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语言文字的媒介作用,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真切体验。作品中反映的自然美、社会美及其创造的艺术美,逐步引起阅读鉴赏者思想感情上渐渐强烈的反应,使其得到审美的愉悦和享受。这,就是文学鉴赏。
文学鉴赏,作为诸多审美活动中的一种,其心理过程也与一般审美活动一样,可分为三个阶段:
1、审美准备阶段
审美主体在审美时首先产生的是对审美对象的关注,即“审美注意”。接着产生的是对该对象所萌发的一种追求、憧憬,一种朦胧的兴奋,即“审美期待”。审美主体由此引起对审美对象的兴趣与期待后,便正式进入审美进行阶段。
2、审美进行阶段
此阶段,又可分为三个步骤: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和审美理解。
3、审美结束阶段
当审美高潮结束后,审美活动并不会立即终止,审美主体仍然会在一种特定的审美心境中展开审美回味,即对头脑中残存的审美意象从容地玩味,细细地咀嚼,思索其深邃的意境,领略其隽永的意味,进行“精神反刍”。
二
魏晋以来的许多文学批评家,如钟嵘、司空图、严羽、王夫之、叶燮、王国维等,在他们的文论中,都曾提出过“观”、“品”、“悟”的文艺作品鉴赏活动的“三步骤”理论。而现代美学中审美进行阶段的“三步骤”理论,正与我国古典美学中的相关论述如出一辙,两相应和。
1、“观”其大略,整体感知
“观”,是指鉴赏者开始接触文学作品,凭着自我的文学敏感,透过形式符号,对作品作出直观的而又是整体的感知。与“观”相对应的现代美学理念,是“审美感知”,即审美主体在自己头脑中形成对审美对象的审美表象,它是审美感受的门户。
此步骤中的鉴赏,当然还仅仅是表层的。鉴赏者只是初步了解文学作品符号的意义,形成不完整或粗浅的意象。而所谓的“意象”,是指鉴赏者的一种心理存在,它有着“意”与“象”两个基本结构方面。“意”,指主体的审美(包括创作)时的意图、意志、意念、意欲,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文学追求,等等;“象”,则指由想象创造出来的,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的非现实的表象。
除了对作品意象内容方面的初步观知,我们在其表现形式方面还应“观”些什么呢?对此,南朝梁时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有所论述:
“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
意思是说,要审察文章的内容,先要确立六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文章体制的安排,第二个是文辞的布置,第三个方面是借鉴前人与变化创新的情况,第四个方面是“奇”与“正”一类的表现手法,第五个方面是引用典故故事的手段,第六个方面是作品的音律声调。这几个方面都有所关注了,那么文章的优劣就显而易见了。
刘勰所强调的需要审察的“六观”,大体都属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形式”方面的必“观”对象。因此,在进行文学鉴赏训练时,教师应指导学生耐心细致地通读全文,力求对作品的“形式”诸因素作尽可能完整的感受和把握。举凡高超的语言技巧、逼真的描写技巧等等,都应了然于目、了然于心。
2、“品”其意象,凝神观照
“品”是指鉴赏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经验,凝神观照,细致地体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在第一个步骤中已形成但还很粗浅的意象,使作品的意象更具鉴赏者的个性。可以说,“品”就是意象的重建过程,这是文学鉴赏全过程中的核心过程。
此步骤中的意象,已成为鉴赏者主观情意和作品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所以,在“品”的过程中,鉴赏者要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唤醒自己遥远的记忆、消逝的情绪,填补作品中的空白,使作品的艺术形象在头脑中活起来。
与“品”相对应的现代美学理念,是“审美想象”。审美想象是审美表象的载体,它可以把审美感知、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联系起来,起枢纽作用。审美主体一旦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就可以在审美世界里自由翱翔。而审美情感,则是整个审美活动的动力。它可以使感知更敏锐、想象更活跃、理解更深刻,从而推动审美活动的发展。
关于“品”,古人早有见地。与刘勰同时代的钟嵘,在他的《诗品序》中,就通过细细品味,“品”出了五言诗颇“有滋味”———即有诗味、有艺术魅力、有美感———从而认定其居“文词之要”。唐代的司空图也在《与李生论诗书》中开门
见山地提出:“辩于味,而后可以言诗。”———此说旨在强调:要理解、懂得什么是诗味,要善于品评、辨析诗歌作品的诗味;唯有这样去“品”,才能真正地读懂诗歌。
3、“悟”其意境,情感升华
“悟”,是指鉴赏者在前述“品”的过程中,渐入佳境,主体的意识逐渐活跃起来,品读的意象也一步步鲜明,终于物我同化,主客体交融,使主体的情感意识在一瞬间升华为高度自由的、超越现实时空的境界。此种“境界”,即为人们孜孜以求的“意境”。
与“悟”相对应的现代美学理念,是“审美理解”。审美理解对审美活动起一种制导与规范作用,并最终形成审美判断。所以说,“悟”,是文学鉴赏的最高阶段和理想境界。
在“悟”的状态下,鉴赏者自觉、不自觉地受着作品形象暗示的指引,从情感体验的状态中超越出来,沉入一种回忆、一种思索、一种探求,竭力利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文化积累,把握作品及审美意象的丰富内涵、深层底蕴,领悟其形象所暗示的内在的恢宏、深广的理性化观念和意识,获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人生“顿悟”。
需要指出的是,在“悟”的阶段,作为其主要心理功能的审美理解,是在“审美”状态下的“理解”,并不具有多少逻辑性,而更具有直觉性;所以,其“理解”的内涵,往往是难以言表的意味。正如清代的叶燮所说:“意中之言,而口不能言;口之能言,又意不可解。划然示我以默会想象之表。”如果在文学鉴赏过程中,“观”、“品”之余,出现这种只可“默会”不可言传的状态,那很可能说明你已真正地“悟”到了家。这,实在是可遇而不可求、可喜而又可贺的机缘。
三
新《语文课程标准》高度强化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把文学鉴赏能力列为高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主要能力之一,明确要求:“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因而,这一能力点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高考语文学科必考的测试点之一,且考分权重逐渐增加,选材体式不断丰富,考题题型稳中有变。
毋庸置疑,上好文学鉴赏课,有效地组织文学鉴赏训练活动,无论从推进素质教育的层面,还是从迎考应试的角度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而文学鉴赏,实在是一门广阔、弥深的学问,它比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性阅读要求更高(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标定其能力层级为最高的E级)。怎样上好文学鉴赏课,对于中学语文教学界而言,是一个不容轻视的、既老又新的课题。
有鉴于此,我们在实施文学鉴赏教学、训练时,就不能不剖析人类审美心理,不能不把握中学生应具有的审美心理特征;并在此基础之上,捕捉文学鉴赏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