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
中级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考点: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
中级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考点: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
中级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考点: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
导语: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包括了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人类行为的类型和特点,社会环境的含义和特点,社会环境的构成要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等内容,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复习引导
本章主要介绍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人类行为的类型和特点,社会环境的含义和特点,社会环境的构成要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人们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中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特征及面对的主要问题。根据往年的真题分析以及新修订的考试大纲,考生应重点理解和掌握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社会环境的构成要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以及人生不同阶段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本章往年出题情况:2008年单选5题、多选2题;2009年单选7题、多选2题;2010年单选6题、多选1题;2011年单选4题、多选1题:2012年单选5题、多选1题;2013年、2014年及2015年单选均为6题、多选均为1题。
考点一: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
本考点是本章历年考题相对集中的内容。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连续4年都出过考题。从考法来看,既有直接考理论内容的,也有考理论比较的,还有考理论应用的。本考点要求考生把握人类需要的层次,区分人类需要的类型。
1.人类需要的含义
人的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映,是个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它通常以愿望、意向等形式表现出来。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的定义
• 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取 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 方式。 • 社工中的人类行为通常被视为人们对资源 的利用和环境的适应。
社会环境的定义
• 社会环境是指由影响人类行为的 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及社会过程等 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5.生殖期:12~ 5.生殖期: 生殖期 两性差异开始显著。 两性差异开始显著。 性的需求转向相似年龄的异性,开始有了两性生活的理想,有了婚 性的需求转向相似年龄的异性,开始有了两性生活的理想, 姻家庭的意识,至此,性心理的发展以臻成熟。 姻家庭的意识,至此,性心理的发展以臻成熟。
1、婴儿前期 (0-1岁): 、 - 岁 任务--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任务--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获得信任感 怀疑感 途径:给予婴儿适当的关心照顾。 途径:给予婴儿适当的关心照顾。 2、婴儿后期 (1-3岁): 、 - 岁 任务--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任务--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获得自主感 羞耻感 途径:允许婴儿做力所能及的事。 途径:允许婴儿做力所能及的事。 3、幼儿期 (3-6岁): 、 - 岁 任务--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任务--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获得主动感 内疚感 途径:耐心听取并解答儿童的问题。 途径:耐心听取并解答儿童的问题。 4、童年期(6-12岁): 、童年期( - 岁 任务--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任务--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获得勤奋感 自卑感 途径:在父母与教师帮助下勤奋学习,形成进取和奋发的人格。 途径:在父母与教师帮助下勤奋学习,形成进取和奋发的人格。
2第二章人类行为社会环境的基本理论解析
• 荀子: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 靡使然也。
• 孔子: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道法自然论
• 老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 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 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 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
• 庄子: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上善若水
•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 •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 • 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 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 • 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
第一节 中西方传统社会 有关人与环境理论简介
内容简介
• 中国过去有关人与环境关系主要理论 • 人际关系论 • 渐积习染论 • 道法自然论 • 天人合一论 • 西方过去有关人与环境关系主要理论 • 灵魂决定论 • 自然决定论 • 性别种族论 • 上帝恩宠论
人际关系论
• 儒家很重视环境的作用,其认为 人际关系有助于良好品行的形成。
初级社会工作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初级社会工作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关于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相对而言,社会环境影响对人类影响要大一些。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初级社会工作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关系考点,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社会环境与人类的交互影响:
1.个体必须适应环境,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以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学习社会环境所赞许的行为。
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3.社会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不能脱离遗传的制约,良好遗传特性需要信托适当社会环境才能得以发挥。
4.作为能力的个体,人类行为也能够改变社会环境,尤其是领袖人物或大众的一致性行为。
5.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相对而言,社会环境影响对人类影响要大一些。
(一)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假设
(1)我们怎样看待世界以及环境与人的互动直接影响社会工作中工作原则的制定和工作手法的选择;
(2)我们是社会工作者,也是普通人,也受自身成长环境的影响;
(3)社会工作是一个助人的专业和职业,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工作者比工作对象优秀,而应该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4)每个人都有值得欣赏和学习的地方,我们的工作对象也不例外;
(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中每个因素都是不断变化的。
(二)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
(1)就物质环境而言,一方面,人类能够改变物质环境(围海造田、劈山造林、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另一方面,物质环境同样能够影响人类(积极——适当的雨水,雪,消极——地震、海啸、台风、地球变暖)
(2)就社会环境而言,一方面,人类行为可以影响社会环境,如以“新新人类”自居的年轻人,他们的生活态度,行为方式等等都会影响社会风气或文化的改变;另一方面,社会环境同时也能够影响人类的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生物学基础
心理小测试
房子、树、你自己、猫、狗、马、栅栏、壁炉 在你心里勾勒一副图画
Biblioteka Baidu
(1)生物生理成长与发展
案主关键的发展阶段史
评估时考虑以下方面:案主什么时候开始走第一步 路;说第一句话;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上厕 所;何时开始出现第二性征等。
案主的总体健康状况
评估时考虑以下方面:体重的稳定性;经期的规律 性;睡醒周期的规律性;生理活动水平和营养水平; 是否存在生物化学不平衡问题;是否存在生理障碍 情况;是否使用诸如烟草、酒精和药品等物质;对 案主总体外观的评估;以及案主从事日常生活中的 活动的能力。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生物学基础
生物学理论基础
生物系统 遗传信息的来源:二类 遗传与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生物生理假设 (1)生物生理成长与发展 (2)生物生理危险
(1)生物生理成长与发展
出生前的成长与发展
评估内容包括:母亲孕期中的营养状况;母亲 的健康状况;父亲的健康状况;怀孕的时间长 度;产前母亲的物质滥用情况;孕期并发症; 家庭遗传史;遗传异常;染色体异常以及出生 时的生理缺陷。
用这些指标评估一下自己,看看哪个部分对自己有过 影响,有过怎样的影响?
(2)生物生理危险 一般性健康状况问题,包括任何一个主要器官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2理论基础
? 爸爸:为什么它会浮着呢?
? 乔纳森:因为水太少了_我可以用蜡笔试试
吗?
? 爸爸:蜡笔怎么了?
? 皮亚杰的儿子乔
纳森,是他主要 的研究对象
(二)人格动力——心理防御机制
1、自我同时面对三个眼里的主人:外部 世界、超我和本我。当它难以承受三者 的压力时,就会产生焦虑反应,而焦虑 的产生会促使自我发展出一种功能(现 实能够允许,超我可以接受,本我又能 满足),这种机能就是心理防御机制 (方式),其促使自我尝试一定的策略 去阻止焦虑。防御在潜意识里进行,因 此个体并不会意识到它在发挥作用。
第一节 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 的人格发展理论
一、人格的根本动力 ---- 人的本能、冲动 1、本能论与性欲论 : *生之本能 : 食、性、爱欲 => 爱神 (Eros) *死之本能 : 冲突、攻击性、死亡 => 死神
(Thanatos) 2、核心思想: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
生殖与停滞
40-60岁 家庭、社会 关心下一代
自我整合与绝望 60岁后 家庭、社会 做一生感悟
讨论:
? 埃里克森从那些方面发展了弗洛伊德的
思想?
? 对埃里克森的理论有何评价?
三、评述
优点:*从情绪、道德及人际关系整体出发 *其中有一些辨证的的思想 *重视教育的作用 *修正弗洛伊德的理论(本能对自 我,亲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讲义 复习资料教案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什么是“人”?
人:人是一个系统的存在。这里的系统分为两个子系统:第一个主要指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包括生理、心理、认知、情感、行为等要素);第二个子系统主要指作为社会性存在的人(包括家庭、单位、社区、民族、制度等要素)。
2、人类行为的定义
(1)行为:行为是主体的活动或者对环境的反应。狭义行为指能直接观察到的一切外在活动,广义行为还包括人的内在思想和心理过程。
(2)人类行为:个体(或群体、组织)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应,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人类行为分类
按行为起源:本能行为(遗传)习得行为(学习)
按行为的功能:生理行为心理行为社会行为
按行为内容: 摄食行为(生存行为)睡眠行为(生养行为)游戏行为(生趣行为)
认知行为(生智行为)劳作行为(生产行为)繁衍行为(生殖行为)
皈依行为(生息行为)
按行为主体分:个人行为集体行为
按医学标准分:正常行为异常行为健康行为病理行为
按个人成长阶段分:胎儿行为婴儿行为幼儿行为青年行为中年行为老年行为(3)人类行为的三个层面
生物生理层面
人类个体作为一个生物有机体,其行为发展必然受到生物生理因素的制约。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的基本生物性状受遗传信息的控制,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二、体质状况构成个人社会发展的基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第三、人作为一个生物体内在的“生物钟”规定着每个人基本的生活节奏和生命周期,人人都逃不出生老病死的大限,生理发育过程中的某些环节或阶段也常常构成生命历程中的
自-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
名词解释
1、人类行为的定义: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2、社会环境的定义:是指由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3、本我(id):类似于无意识,与生俱来,是生物成分。遵守“快乐原则”。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大。
4、自我(ego):是心理成分,派生于本我,负责与现实世界协调,控制本我的盲目冲动,遵守“现实原则”。
5、超我(superego):象征着理想,是一种内化,由自我理想和良心二方面组成,遵守“道德原则”。
6、依恋:指婴幼儿与照顾者之间亲密的、持久的情绪关系。多数情况下发生在母婴之间,所以又称母婴依恋。
7、学习动机(learning motivation),是指激发并维持学习活动达到学习目标的动因和力量
8、同辈群体(peer groups)是一群年龄相仿、关系密切,并且在已建立的社会关系基础上进行互动的孩子所组成的群体。
9、情绪情感的两极性是指情绪的内容、强度、稳定性、概括性和深刻性等方面具有两极性。
10、心理性断乳:青少年从父母的保护、监督和依赖关系中摆脱出来,并追求在家庭中占有平等和独立自主地位的过程。
11、.专业荒废一种专业在某人的实践领域之内就目前而言是可用的,但是在从事此后的业务时,知识、理论和技术就力不从心。
12、功能性文盲:指的是受过一定传统教育,会基本的读、写、算,却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及图表,无法利用现代化生活设施的人。
导论
1、人类行为的定义: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2第二章人类行为社会环境的基本理论
灵魂决定论
• 毕达哥拉斯:灵魂独立于肉体,可轮回
灵魂是永恒的,灵魂的善恶决定人的幸福
• 柏拉图:灵魂由欲望、意志、理性构成
人的灵魂受爱欲支配,发展为对荣誉智慧的爱
• 亚里士多德:灵魂是生命体的起因或根源 • 尼采:人的行为由权力意志支配 • 叔本华:人的行为由生命意志支配
自然环境决定论
•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 认为人类特性产生于气候 ; • 柏拉图(Platon) 认为人类精神生活与海洋影响有关; • 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 认为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影响个别民族特性 与社会性质; • 孟德斯鸠(Mon-tesquieu) 认为不同气候的特殊性对各民族生理、心理、气 质、宗教信仰、政治制度都有决定性作用,认为 “气候王国才是一切王国的第一位”,热带地方 通常为专制主义笼罩,温带形成强盛与自由之民 族。
地理环境决定论”
课堂讨论: • 谬误?正确? • 地理环境怎样影响着人类行为?
比较:孟德斯鸠、黑格尔、马克思
• 孟德斯鸠 :地理环境决定人的气质性格, 人的气质和性格决定法律及政治制度。 • 黑格尔 :各种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们形成 了不同类型的生活和性格。将某个人类共同 体的制度上的特点、人们的性格,与其所从 事的活动,特别是物质生产活动联系在一起。 • 马克思 :地理环境决定人的物质生产活动 方式,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决定社会、政 治及精神生活。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问题与危机— 自我中心,过分溺爱与不当的社会化, 缺乏监护,偏差行为。
社会工作功能— 幼儿园照顾服务,父母、学校、亲 子教育、儿童卫生保健。
三、小学(6—12岁)
二、心理层面
人的潜意识、感觉、认知、情绪、 需要、态度、意志等心理过程,也是 人类行为的重要动力。关于人类行为 的心理层面,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 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人本心理学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刻分析。
三、社会层面
从社会的角度看,人类行为实际上是一个扮演 社会角色的过程。人总是生活在社会系统中,社 会系统的时空结构作为一种基本框架从纵向和横 向两个维度确定了个体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位置, 这个位置规定着人类行为的形态和发展。
六、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乔治.赫伯特. 米德(1863—1931)美国 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符号互 动论的主要创始人和代表者。他认为,社会 其实也就是通过象征符号而进行社会交往过 程,在这些象征符号中语言最为重要。
米德比较值得关注的理论是关于自我的学 说,在自我的学说中,又包括两个重要组成: 一是自我的两个组成部分—主体我和客体我, 二是自我的三个发展阶段—模仿、游戏和比 赛。
马斯洛将需要细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级:生理需要 第二级:安全需要 第三级:爱与归属感的需要 第四级:尊重需要 第五级:自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现的需要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笔记
第一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0.人的定义:人是一个系统的存在,这个系统包含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社会性而存在的人,包含人的生理心理情感和认知等很多因素,第二个是作为社会性而存在的人,包括家庭学校单位社区民族等因素。
1.人类行为定义: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它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2.人类行为的特点:①适应性②多样性③动态性④可控性⑤发展性
3.人类行为的分类:①按照人类行为的起源,可分为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②按照是否符合常规,可分为正常行为和异常行为。划分标准为:统计规律、社会规范与价值、行为适应性、个体主观体验。③按照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可分为八个时期的行为:胎儿期(受孕至出生)、婴幼儿期(出生至3岁)、学龄前期(3—6岁)、青春前期(6—12岁)、青少年期(12—20岁)、成年前期(20—40岁)、成年期(40—65岁)、老年期(65岁以上)。
4.人类行为的一般过程定义:人类行为的一般过程,就是人类的需要引起行为动机,然后通过一系列手段确定要达到的行为目标。(合适的目标诱发动机,目标性质决定手段性质,手段反过来影响目标,决定着目标是否实现。)所谓动机是一种达到预期目标的愿望或意念,是人类行为发生的内在动力;所谓需要是指有机体队延续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需求的反应;所谓手段人类为达到某种目标而采取的方法或措施的总称;目标和手段的关系:目标的性质决定手段的性质,手段从属于目标,服务于目标;另一方面手段又反过来影响目标,决定目标是否能够实现。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2)人类行为
(human behavior)
定义:
个体(或群体、 组织)为适应环境 与满足需要所表现 出的活动或反应, 是遗传、生理、心 理、社会等因素综 合作用的结果。
人类行为分类
按行为起源分: • 本能行为(遗传) • 习得行为(学习) 按行为的功能分: • 生理行为 • 心理行为 • 社会行为
第三节 行为主义理论
第八章 成年早期
第四节 人本主义理论 第五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第六节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九章 成年中期 第十章 老年期 后记
教材点评
• 本书特色: 注重概念界定、理论逐层推演深入 案例有针对性、典型性,可读性强 有丰富图表,表达直观、形象生动 该书结构严谨、贯穿三维分析视角 • 本书不足: 案例内容略显陈旧,理论分量略小
八、教材及参考书目
1.教材: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作 者: 库少雄 主编
出 版 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9-1
作者介绍: 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南京大学硕士毕业
教材 纲目结构
第一章 导论
第三章 胎儿期
第一节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二节 研究人类行为的模式 第三节 人类行为的生态系统模式 第四节 行为动力学模式 第五节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应用
本章小结
第一节 生物系统及其对胎儿期的影响 第二节 心理系统及其对胎儿期的影响 第三节 社会系统及其对胎儿期的影响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 • • • • 基本原则:S-R公式 1. 环境决定论 (1)否定遗传的作用:刺激——反应模式 (2) 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请给我十几个强健而没有缺陷的婴儿, 让我放在我自己之特殊的世界中教养,那么, 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中,我随便拿一 个来,都可以训练其成为任何专家──无论他 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 样,我都能够任意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或一 个律师,或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商界首领,或 可以训练他成一个乞丐或窃贼”。
第二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 理论基础
本章结构 第 一节:精神分析理论 第二节:行为主义理论 第三节:人本主义理论 第四节:发生认识理论
第 一节:精神分析理论
•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简介
•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 创始人, • 1856年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一个犹太商人家庭; 1860年全家迁至维也纳,在那里生活了70余年 • 1873年在维也纳大学医学系开始学习生活 • 1881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次年作为一名临床神 经病学家开始私人营业 • 1885年,去法国巴黎跟当时国际著名的神经病学 家J.沙可学习 • 1939年因癌症在英国逝世
聚焦于社会关系
无 生殖器
亲密关系的形
• 根据弗氏的观点,童年早期的经历在人 格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取决于应对这 些阶段的方式(过多的满足或过多的挫 折)五六岁已完成初级心理发展阶段人 格已打下基础。 • 贡献与局限:潜意识;泛性论;
二、埃里克森简介
埃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美国 精神分析医生也是美国现代最有名望的精神分 析理论家之一。埃里克森祖籍是丹麦,生于法 国,师承于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和 柏林汉(D.Burlingham)。1933年移居美国, 从事儿童精神分析工作,曾先后在哈佛、耶鲁 等医学院和人类关系学院任职研究自我的发展 和游戏。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他开始研究美国当 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棘手问题,把精神分析与生 态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哲学、政治科学和 神学结合起来。他的声誉超过美国国界,成为 当代自我心理学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 理论 (八阶段)
• 1.信任与不信任 (0-1)“感觉阶段”: 取决于母亲的充分照看 。 • 社会化代理人:父母(口腔期) • 2.自主与怀疑 (1-3)学会控制自己的肌 肉,开始维护自己的独立性 。(肛门期) • 3.主动与内疚(3-6)力图接受超越自己 处理能力的事情。(性器期) • 影响因素:父母对孩子的自我创造活动所 作出的反应。父母及其家人
• 2. 对儿童情绪行为的研究 • 1)怕、 怒、爱,由于条件反射和习惯所形成。 主要指家庭环境,父母是儿童情绪的种植者和 培养者。 • 恐惧实验:阿尔伯特与白老鼠 • 2)嫉妒由于爱的刺激受到限制 • 引发的反应,属于愤怒的反应。
1)怕、 பைடு நூலகம்、爱
• ①怕 初生儿的惧怕表现为:呼吸加 快,双手紧握或乱动等。引起这种先天 惧怕的原因是:突然的噪声。其余惧怕 都是此基础上建立的条件反射,华生称 之为习得性惧怕。如怕生人、怕打针、 怕挨打等,因此,惧怕主要是一种条件 反射性行为。
• 第一次实验: • 华生给阿尔伯特一只白鼠时,阿尔伯特不怕并 伸手摸,当阿尔伯特正摸白鼠时加进一根钢棒 尖锐的声音,阿尔伯特吓了一跳,脸躲进被子 里。 • 第二次实验: • 白鼠出现,阿尔伯特摸白鼠时再给一声音刺激, 阿尔伯特由于害怕而哭泣。 • 一周后: • 白鼠出现,阿尔伯特无接近倾向;白鼠靠过, 他缩回手;白鼠再接近,阿尔伯特就哭并要爬 开。兔子和白鼠都产生了与白鼠一样的效果。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
• 人格是由早期经历所塑造的 • 力比多与生俱来。每一性心理阶段都有一个基 本的性欲区域,刺激这个区域会使力比多释放 出来 • 性心理发展是不变的且人人具有相同的特征 • 每一阶段都会习得特定的态度、特征和价值形 态以影响将来的发展 • 如果某一阶段的性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受到 挫折或者过分满足,就会发生固着,并持续至 成人阶段
• ②怒 最初的愤怒是身体运动受阻而引 起的。发怒的表一现是整个身体僵硬, 双手、双臂、双腿、乱舞、屏息、哭叫, 脸色发青等,成人在看管孩子的过程中, 经常会不经意地限制儿童的身体运动, 导致孩子发怒,有时一天会引发很多次。 因此,华生特意提醒家长和保姆对孩子 不要粗手粗脚或匆匆忙忙。
• ③爱 华生认为,产生爱的反应的刺激包 括皮肤抚摸、挠痒、轻轻地摇晃,轻轻 地拍打,这种爱的反应包含着广泛的内 容,如“亲密的”、“善良的”、“和 蔼的”等。成人两性间的爱,也起源于 这里,所有能引起最初爱的动作的人, 都能激发儿童的情绪的发展。爱从非习 得性情绪转化成习得的情绪。
• 评价:将自我为中心的人格阶段扩展到整个生命周 期,具有积极意义,但思辨性多于科学性。
• 主要观点 • 他认为个性的发展既是连续也是分阶段的,每 个阶段都包含两个对立的受文化制约的特定的 发展任务。个人在发展任务的斗争和解决过程 中,按次序向下一个阶段发展。 • 如果人在各个阶段能顺利解决矛盾,就完成 了这个阶段的任务就向积极的品质发展,这有 助于自我力量的增强,有助于个人适应环境, 就能顺利转向下一个阶段,就能适当的、顺利 的完成下一个阶段的发展任务,逐渐形成健康、 成熟的个性。 • 否则就会产生消极品质,产生心理危机,出现 情绪障碍,削弱自我力量,阻止个人适应环境 以至于不能顺利完成下一阶段的发展任务,出 现病态或不健全的个性。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 人类遵循从生到死的发展序列。这些发 展阶段都包含着生活任务,源自先天驱 力以及与年龄有关的社会期望或文化期 望
• 人们必须尽力解决每个阶段的冲突,才 能向下一个更高阶段前进 • 人类发展经历8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对应 着心理社会危机或冲突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八阶段理论
• (3)性器期 • 这个阶段从3岁到6岁。儿童常常以玩弄自 己的生殖器来寻求快乐。可能产生“恋母、 父情结” • (4)潜伏期 • 这个阶段从6岁到12岁,这个时期也被称 为小学时期,聚焦于社会关系,性别界限 分明。 • (5)两性期 • 从青春期开始一直贯穿终生。这是最后一 个发育阶段 ,任务是亲密关系形成。
评价
• 华生过分简化的刺激-反应公式不能解 释行为的 最显著特点,即选择性和适应 性。30年代以后,他的一些后继人在操 作主义的指引下试图克服这一致命缺点, 从而形成多种形式的新行为主义。
(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 理论
• 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等原则 • 1 、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的形成:斯金纳箱 2、 强化、消退、分化 • 积极强化,是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 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经常 的。 • 消极强化,是由于一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 操作反应的概率作用。 • 斯金纳建议以消退取代惩罚的方法,提倡强化 的积极作用。
• 7.精力充沛与颓废迟滞(40-65) 这个阶段属于成 年期,主要任务是致力于工作,承担赡养老人和照 顾子女的责任。否则会产生颓废迟滞或以自我为中 心的感觉。 配偶、子女及文化规范 • 8.完满与绝望(65以上):这个阶段产生智慧品质 形成或失望和无意义感,生活经验尤其是社会经验 为重要影响因素。
• 消退:行为不强化就会消退 • 当消退开始时,如果是连续强化突然转 变成无强化,则消退速度特别快;如果 是间歇强化,消退速度要慢一些。 • 分化:根据刺激物情况不同做有选择的 反应
一、弗洛伊德德精神分析理论 1、人格结构:自我、本我、超我
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内驱力)二分法
本我是人的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
• 特点:非理性、非道德的追求快乐 • -遵循快乐原则
• 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使精神人格的理性部分。
特点:理性地、有意识地控制本我的潜意识活 动--现实原则。
• 超我是道德化、社会化和理想化的自我, 遵
•
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形成在很大程度 上受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的 影响,华生认为,狗可以通过训练建立条件反 射,人也有类似的情况。 • 如果我们经常给人的某中行为施以正强化 (奖励),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巩固下来;如果 不给强化或给以负强化(惩罚),那么该行为 就会减弱或不再出现。因此,强化很重要。 • 华生认为,我们只要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 系或关系,再根据条件反射原理加以强化,使 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起牢固的关系,那么就可 以预测、控制和改变人的行为。
• • • • • • • • 婴儿前期(0-1岁):信任与不信任 婴儿后期(1-3岁):自主与羞怯、怀疑 学前期(3-6岁):主动与负疚 学龄期(6-12岁):勤勉与自卑 青少年期(12-20岁):认同与认同混乱 青年期(20-40岁):亲密与孤立 中年期(40-65岁):精力充沛与颓废 老年期(65岁以上):完满与绝望
2、心理性欲发展阶段论
• (1)口唇期 • 这个阶段从 0 岁开始,差不多到 1 岁为止。 弗洛伊德注意到,在出生第一年中,婴 儿大量的时间都在做着与嘴有关的事情。 • (2)肛门期 • 这个阶段从 1 到3 岁。这个时期的主要学 习内容便是便溺训练,这是幼儿人格独 立性和自主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阶段
性的中 心部位
关键任务
固着
口欲期(0-1岁)
嘴
强迫性吃东西、 不再通过乳房 说话、吸烟、 或瓶子吃奶 喝酒
肛门期(1-3岁) 肛门 生殖器崇拜期 (3-6岁) 潜伏期 (6-12岁)
生殖期
上厕所训练
固执、冲动、 占有
性器官
同性恋、自恋、 恋母情结、与 自大、对成人 成人角色模范 角色模仿的炫 的认同 耀
• 1889年,到法国南锡跟随伯恩海姆学习 催眠术 • 1895年,弗洛伊德与著名医师布洛伊尔 合作出版了《关于歇斯底里症的研究》 一书;并于1896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 的概念 • 1900年,出版《梦的解析》一书被人们 视为精神分析学的正式形式。 • 1905年出版的《性学三论》和1910年出 版的《精神分析引论》两部著作系统地 阐述了他的人格发展理论 • 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金;1936年,荣 任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简介
• 弗洛伊德的著作涉及范围十分广泛,主要有: 《梦的解析》(1900) 《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1901) 《性学三论》(1905) 《图腾与禁忌》(1913) 《精神分析引论》(1910) 《超越享乐原则》(1920) 《群众心理学与对自我的分析》(1921) 《自我与本我》(1923) 《文明及不满》(1930) 《精神分析引论新编》(1933)
• 4.勤奋进取与自贬自卑(6-12)这一阶段的主 要任务是努力学习,以获得勤奋感 。此阶段为 自信心的树立,担心落后于同伴,这阶段有决定 性作用,许多人将来的学习习惯和工作态度都来 自于本阶段的勤奋感。教师和同伴(潜伏期) • 5.认同和角色混淆 (12-20)主要任务是建立起 基本的社会及职业认同,避免角色混淆。思考对 自己和社会的信息从而形成自我同一性。 • 同伴(两性期) • 6.亲密与孤独 (20-40)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 与人结成友谊和爱及伴侣的感觉,否则就会产生
第二节:行为主义理论
•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一 个心理学流派,它的创建人为美国心理学家华 生。 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 只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 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 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 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 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理论 • 三、班图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从社会原则和道德规范的精神活动 -至善原则
• 弗洛伊德认为,现实的人既是本能的人, 又是理性的人;社会的人,是本我、自我、 超我三者合为一体的人。由于这三者的性 质和遵循的活动规则不同,因此,它们之 间总是存在着激烈的冲突。如果这三者统 一协调行动,就表现为健康的合理的精神 活动,形成健全的精神人格;如果不相协 调,互相冲突,争执,就会出现精神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