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明朝历史知识点:明朝的对外关系

合集下载

明代时期的中外关系

明代时期的中外关系

明代时期的中外关系

(一)明的西北边疆与对外陆路交通

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外界联系与交往的主要通道之一。当时,外国商人以贡使的名义,通过丝绸之路与中国进行着广泛而频繁的商贸活动。对于他们带来的所有物品,除粗劣之物外,明朝一概准许入境。其主要物品有马匹、骆驼、狮子、钻石、卤砂、宝石、地毯、纸张、葡萄干、金银器皿、宝刀等。西域商人以此来换取中国的瓷器、红玉、丝绸、布匹、棉花、花毯、茶叶、乌梅、麝香、大黄、颜料、金箔、桐油等。正如《明史西域传》所载:回人善营利,虽名朝贡,实图贸易。

为了确保丝路贸易的正常进行,明朝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管理措施。第一,每一使团进入嘉峪关时,必须出示关文,并逐一登记,不能随意入关。无关文者或超过关文所载人数者不得进入。第二,外商在明朝境内从事贸易时,不得漫天要价,不得大量收购禁卖物品,如茶叶、罗绮、箭竹等,不能将熟铁、兵器等夹带出关。第三,外商必须遵守中国法令,不得殴打中国居民,不得刺探军事情报,不得携带中国人口出境。违者将被逐出中国,并记录在案,取消以后入境从事贸易的资格。第四,外商出关时,要接受严格检查,凡携带违禁物品者,将予以没收。

明朝为了体现对朝贡贸易的高度重视,对于合法的商人,在其入关之时,由甘肃镇官员设宴而举行隆重的接待仪式。丰盛的酒席使那些长途跋涉、历经千难万险的外商对明代中国油然产生敬仰之情。在其入关以后,明朝为其免费提供食宿和驿递。为了维护明朝的形象和确保丝路贸易的顺利进行,明廷要求丝绸之路沿线的各级官员廉洁自律,不得敲诈外商。一旦被外商告发,且查证属实,将予以严厉的惩处。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共21张PPT)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共21张PPT)

③结果:他统领的军队,由于训练有素,纪律严明, 能征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
(2)戚继光抗击倭寇 材料一:
鸳鸯阵 材料二: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 与大猷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 务持重,继光则飚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 戚继光用兵,威名震寰宇。然当张居正、谭纶任国事 则成,厥后张鼎思、张希皋等居言路则废。任将之道, 亦可知矣。
③郑和下西洋 A.①③ C.②④
设备 航海图、罗盘针
美洲
设备先进
郑和远航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2)造船技术的发达
(3)指南针在远洋航海中的广泛运用
(4)郑和个人吃苦耐劳的英雄气概和勇于探
索的精神
……
一 二 一 探究点:戚继光抗倭
1.背景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 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 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根据材料和教材,分组讨论戚继光平息倭寇的情况。
1561年,倭寇 侵犯浙江。戚 继光率军在台 州九战九捷, 平定浙东倭患
戚继光与其他 抗倭将领带领 军民消灭福建、 广东两地倭寇
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 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 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连环画《抗倭 英雄戚继光》
年,葡萄牙殖 妈 祖 阁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第5课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一、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

二、明朝前期对外友好往来

(1)唐朝开始,东南沿海人民下南洋诸岛谋生;

(2)郑和下西洋后,更多中国人迁徙南洋定居,成为华侨;

三、明清时期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2、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1)16世纪开始,葡萄牙殖民者不断侵扰东南沿海;

(2)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行贿地方官,获准“借地晾晒”;

(3)买通澳门守将,每年纳银500两,租借澳门为“暂居贸易地”;

(4)强行租占澳门:擅自修筑城垣、炮台,设置“自治”机构,任命官吏,派驻军队。

3、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

(1)背景:明朝末年(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实行殖民统治;

※点拨:这是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第一分离。

(2)郑成功收复台湾

①1661年,郑成功率军登陆台湾,打败荷兰殖民者;

②1662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3)认识: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了侵略者,捍卫了国家和民族利益,成为民族英雄;(4)郑氏祖孙开发台湾省:发展农商,提倡文教,保境安民;

(5)历史意义

①收复台湾,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

②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和建设;

4、抵抗沙俄对东北的侵略

(1)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①背景:明清之际,清军主力入关,俄国乘虚侵占雅克萨和尼布楚等;

②目的:反击侵略,捍卫边疆;

③性质:反击沙俄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

④概况:1685年,1686年,康熙帝下令发起两次雅克萨之战;

⑤结果:沙俄被迫同意谈判解决中俄东段边界问题;

(2)中俄《尼布楚条约》

明朝的对外关系

明朝的对外关系

3.经过:
(1)大力整顿军队,招募农民和矿工,进行严格训练。
(2)率戚家军南下浙江抗倭,在 台州 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
地区的倭患。
(3)与其他抗倭将领消灭 福建、广东 地区的倭寇,基本解除
东南沿海的倭患。
4.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 反侵略
的战争,
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 民族英雄 和爱国主义者。
长24.5米宽6米
美洲
航海图、罗盘针
比较结果 时间早 次数多 人数多 船只多
船只大
范围广
设备先进
郑和下西洋——远航
材料二 15世纪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 郑和七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是名副其 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数百年来,东南亚各国各种郑和庙宇香火 旺盛,各种遗迹经久不损,各种传说历久不衰。
明朝的对外关系
在明朝的对外关系史上,郑和与戚 继光是最著名的人物,他们都创造了辉 煌的业绩,被后世所称颂。为什么说郑 和的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戚继 光是怎样率领广大军民浴血奋战,最终 荡平倭寇的呢?
1
郑和下西洋
2
戚继光抗倭
•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经过、意义,评价郑和 下西洋。 •分析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功绩和取胜的原因,综合评价 戚继光。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盛况,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领 略郑和与戚继光两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形成正确的 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高考历史明朝知识点

高考历史明朝知识点

高考历史明朝知识点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的兴起和发展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高考历史考试中常出现的明朝知识点。

一、建立明朝

1. 明太祖朱元璋:即明太祖朱棣,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在1398年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自称“洪武皇帝”。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实行商业政策,打击豪强,促进社会繁荣。

二、外交政策

1. 崇祯朝西洋政策:明朝崇祯皇帝时期,由于内忧外患,明朝开始采取了放松对外贸易限制的西洋政策。它发展了与外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增加了中国与外界的交流。

2. 明代海禁:明朝初期,由于对外贸易造成了社会不稳定,明朝实行了海禁政策,限制了私人海上贸易活动。但在明朝后期,由于明朝大航海时期的到来,海禁政策逐渐放宽,外国贸易规模逐渐扩大。

三、农业和手工业

1. 秧田制:明朝时期,为了开垦荒地和提高农业生产力,采用了秧田制,即把水利灌溉系统引入农业生产,解决了灌溉困难,提高了农作物产量。

2. 轧钢术:明末清初时期,明朝发明了轧钢术,使得钢材生产大量增加,推动了农业工具、武器装备的发展。

四、文化和科技

1. 明代科技:明朝是中国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明朝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科技发明,如郭守敬的地动仪,徐光启的天文钟等。

2. 明代文学:明朝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如文学家杨时、杨慎、吴承恩、罗贯中等。

五、宗教政策

1. 保护宗教政策:明朝时期,明朝政府实行了保护宗教的政策,特别是对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给予了支持和保护,促进了中国各宗教的发展。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复习课程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复习课程

明朝国力的强盛,提供了雄厚 的基础。
明成祖的大力支持。
造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的应 用;地理知识的进步。
郑和本人吃苦耐劳,勇于探索, 有坚强的毅力及组织能力。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 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倭寇
明朝绘画《倭寇图卷》(局部) (画面描绘了民众遭受倭患而逃难的情景)
课后活动
1.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庙宇是以“三宝” 命名的,如泰国有“三宝塔寺”“三宝城”,马来西亚有 “三宝镇”,马六甲有“三宝庙”,爪哇有“三宝庙”“三 宝井”“三宝洞”,新加坡有“三宝山”。想一想,为什么 用“三宝”命名呢?其中含有怎样的历史信息?
用“三宝”命名,表明当地人民对郑和充满了爱戴和敬意。
1500
比较结果 时间早 次数多
人数多
船数 船只大小
大船62艘(连小船共有 200艘)
长44丈(151.8米)宽 18丈(61.8米)
17艘 长24.5米,宽6米
船只多 船只大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美洲
范围广
设备
航海图、罗盘针
设备先进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一、郑和下西洋
3.意义:(1)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明朝的对外关系

戚继光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还是一位 诗人,他的诗文集《止止堂集》中有200多 篇诗作,下面是期中一些诗句。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年华。”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说一说,这些诗句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 怀和抱负?
美洲
印度
环球航行
郑和远Leabharlann Baidu是人类航海史上空前的 你有何感想? 壮举、一次海上强国的辉煌!
助记
明朝前期国力强,郑和七次下西洋。 首航出发刘家港,浩浩荡荡向西方。
非洲东岸去贸易,红海沿岸去观光。 二十八年七远航,郑和美名四处扬。
材料一
材料二 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 余里…… 材料三 中国人一直被称为非航海民族,这真是太不公平了。他们的独创性 本身表现在航海方面正如其他方面一样……中国的海军在1100—1450年间无 疑是世界上最强大的。 ①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D ②南宋造船技术进步,且装有指南针 (1)郑和船队第一次远航的出发地刘家港是材料一所示图中的 ________( 填字 ③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 母),郑和船队到过亚非 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 盛时期。 C A ________( 填字母)和红海沿岸________( 填字母)。 ④明朝郑和的远洋航行从航行时间、船队规模、船只大小、航 (2)材料二中郑和“奉”的是谁的“使”?“永乐三年”是哪一年?郑和的这 P72 海距离等方面都堪称当时的世界之最,是当时的西方国家无法 一事迹有何意义? 比拟的。 (3)材料三批驳了中国人是“非航海民族”的观点,赞扬了中国人在航海方面 的独创性,请以史实加以说明。

高考明朝对外关系知识点

高考明朝对外关系知识点

高考明朝对外关系知识点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朝代之一,其外交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研

究领域。高考中,对明朝对外关系的考察是必不可少的。下面我们来

一起了解一些关于明朝对外关系的知识点。

明朝初建时,外交政策以边防为重。为了确保边境安全,刘伯温等

将军在北方边境修筑了一系列军事要塞,如万里长城、边墙等。同时,明朝还采取了封爵制度,与蒙古、女真等民族建立了一定的关系。这

种边境防御和封爵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明朝的边疆安全。

与此同时,明朝还进行了对外贸易。明朝初期,由于国内产业比较

落后,对外贸易主要以进口为主。明朝的贸易主要集中在海上丝绸之

路和陆上茶马之路两个方向。通过与东南亚各国以及西方国家的贸易,明朝进口了一大批奢侈品和新奇物品,也为国内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

在对外关系中,明朝的宗教政策也具有一定的特点。明朝实行了三

教并容的政策,这在当时是相当开明的。明朝对来华的基督教也采取

了容忍的态度,允许传教士传教并建立教堂。但是,随着基督教传播

的深入,明朝也对基督教持有警惕态度,对基督教传教士实施了一系

列限制。

明朝与日本的关系是明朝对外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明朝与日

本存在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在政治上,明朝曾多次派使臣

到日本,进行贸易和外交事务。明朝还曾掌控过对日本的封禁政策,

限制日本与外界的联系。在经济上,明朝与日本的贸易往来非常频繁,

尤其是以贡船贸易为主。同时,明朝和日本还存在一些文化交流,如

学者之间的交流、文人之间的通信等。

在明朝对外关系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国家,那就是葡萄牙。葡萄牙

是明朝主要的西方贸易国家,也是最早与明朝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西

明朝对外关系归纳总结

明朝对外关系归纳总结

明朝对外关系归纳总结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封建王朝之一,

其对外关系的发展与变化与国家政权的兴衰密切相关。本文将对明朝

的对外关系进行归纳总结,主要分为:对外战争与征服、对外贸易与

文化交流、通过使节的外交活动及政府机构的外交手段等。

一、对外战争与征服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坚持“四夷同等”原则,尽力维护与北方鞑靼、南方高原少数民族的和平关系。然而,后来明成祖朱棣推行了以“明夷待访”为基础的对内修筑长城、对外北伐的政策,成为明朝对外

关系的转折点。明太祖时对蒙古北方鞑靼实施了一系列的北伐征战,

最终并吞了北方的大小鞑靼政权,统一了内蒙古。

明成祖时,政权更加稳定,开始积极对外扩张。他发动了著名的对

北的靖难之役,消除了西北边境的威胁,并成功恢复对黑水青海地区

的控制。此外,还进行了两次对外西南征讨,收复了云南等地。

明朝中后期,由于建文帝与永乐帝之间的内乱,对外战争相对较少。然而,虽然明朝封锁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却始终坚持着维护领土完整

与民族安全的立场。明成祖时期的海禁政策封锁了外国的贸易通道,

旨在避免外来势力对明朝的渗透。

二、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

明朝时期的对外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与东南亚、南亚和中亚等地的贸易。海上丝绸之路与明朝的港口城市,如广州、泉州等,成为了繁荣的贸易中心,带动了当时国内经济的繁荣。

明朝还积极与外国建立文化交流与合作关系。明成祖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进行了其中的五次下西洋。郑和船队将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传统产品带往非洲、中东和南亚等地,与当地进行贸易并展示了中国的发展成果。同时,郑和的航行也促进了明朝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流,使得中国的科学、技术、农业等方面的成就得到了外国的了解和传播。

明朝对外交往的方式

明朝对外交往的方式

明朝对外交往的方式

明朝对外交往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使节出使:明朝派遣使节出使他国,以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这些使节多为少数民族或商人,他们携带着明朝的礼品和商品,也会向外国了解情报,以便扩大明朝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2. 海上贸易:明朝通过海运进行商业贸易,主要贸易对象为东南亚国家、日本、朝鲜等。明朝政府对海上贸易进行一定的管理和保护,设立了“水师”和“通事船”,并设立海防线等。

3. 朝贡贸易:明朝沿袭唐宋的“朝贡制度”,对周边国家如朝鲜、越南、琉球、日本等进行朝贡贸易。明朝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通过朝贡贸易,传播了中国文化和技术。

4. 婚姻联姻:明朝通过政治婚姻,与周边国家建立亲缘关系。明朝皇帝嫁女嫁给周边国家的王公将帅,来达到稳定边境的目的。

5. 军事征讨:明朝也通过军事征讨,扩大了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力。如明朝派遣郑和下西洋,以加强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同时,明朝对北方和西方的蒙古、吐蕃、西域等地,也进行过多次征讨和战争。

总之,明朝对外交往的方式多样,既包括和平的贸易往来,也包括军事征讨和政治婚姻等手段。这些外交手段,不仅扩大了明朝的影响力,还对中国的海外地位和国际贸易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明朝的对外关系

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宝船
24.5米
哥伦布旗舰
特点:时间早、次数多、船只多、范围广 郑和精神:开放交流、勇于开拓、睦邻友好
郑和之后,航海为什么戛然而止,没有再出现8 次、9次、10次呢?如何评价郑和下西洋?
利:意义P72 ① ② 弊:郑和下西洋不以贸易获利为目的,不计成 本,给明朝财政造成巨大经济负担。
二、戚继光抗倭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①提高明朝的地位和威望——主要目的 ②以物换物
刘家港→东海→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非洲东岸→红海沿岸
一、郑和下西洋
起止时间
1405——1433年
次数
7次
出发地点
刘家港
最远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交往国家 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
丝绸、瓷器、茶叶、漆器 珠宝、香料、药材
151.8米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1、明朝建立的三要素:时间、人物、都城 2、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政治上:在地方①②在中央①② 特务机构:概况、目的、职能、影响 思想上:题目、文体、影响 3、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影响:利①② 弊①② 4、明朝经济农业引进哪些新品种?
手工业:丝织业中心、制瓷中心? 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发展的表现:①②③
二、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正义之战,符合人民的利益——人心向背 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民族向心力 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戚继光文武双全,指挥得当。

明朝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总结

明朝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总结

明朝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总结

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朝代之一,其对外关系也是历

来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它的对外交往主

要包括了经济交流、外交往来和战争征讨等几个方面。对于这些

对外关系,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学习和理解呢?下面,我将从这几

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经济交流

明朝在与外部国家进行经济交流的时候,主要以贸易为主。在

大航海时代之前,明朝主要与西方的一些国家,比如波斯、印度、阿拉伯等进行贸易。这些国家主要出口的商品包括了香料、贵金属、绸缎等高档物品,而明朝则主要出口的物品则是茶叶、丝绸

和瓷器等。这样的贸易往来使得明朝的国内经济大为繁荣,也为

国家的政治和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

除了这些国家之外,明朝还与日本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贸易往来。这种贸易的主要形式是东北贸易,明朝主要出口的商品是盐、布

匹等物品,而日本则出口银子和铜钱等贵重金属。

二、外交往来

明朝的外交往来,在当时的国际关系中也是十分重要的。明朝

的外交,主要通过朝贡体系和使臣系统进行。朝贡体系,是明朝

与一些周边国家之间建立的一种互通有无的制度,国家在彼此之

间进行贡献,以示交好和尊敬。明朝主要与朝鲜、琉球、越南、

暹罗、琅勃拉邦等国进行了朝贡交往。而由于明朝实行中央集权制,所以朝贡外交主要是由中央政府进行。

除了朝贡外交之外,明朝还通过使臣系统与其他国家进行外交

往来。使臣系统,是明朝对外传递与接收外交信息的主要手段。

明朝的使臣,分为正使、副使和随从等等,主要负责向外部国家

传递国家的意愿和信息,并与外部国家签订条约等协定。明朝的

使臣往来主要与朝鲜、日本、琉球、葡萄牙和荷兰等国之间进行。

明朝对外关系变化的表现

明朝对外关系变化的表现

明朝对外关系变化的表现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对外关系的变化也是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明朝的对外关系经历了从初创时期的外交困境到中期的繁荣,再到晚期的衰落和危机,这一过程中,明朝的对外关系发生了很多变化。

初创时期的外交困境

明朝建立之初,由于前朝的战乱和内部分裂,国力已经大大削弱,而且还面临着外来侵略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明朝的对外关系处于一个非常困难的境地。明朝的第一位皇帝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政策,试图改善明朝的对外关系。他首先采取了“以礼相待”的政策,向周边的国家派遣使者,表示自己的诚意和友好。但是,这种政策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因为周边的国家并不相信明朝的诚意,而且还有一些国家对明朝的建立持怀疑态度。

为了改善对外关系,明朝还采取了一些其他的措施。例如,明朝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了一些优惠政策,吸引了一些商人来到中国进行贸易。此外,明朝还在对外战争中取得了一些胜利,增强了自己的国际地位。但是,这些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明朝的对外关系问题,明朝仍然处于一个外交困境之中。

中期的繁荣

明朝的中期是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也相对稳定。明朝在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中采取了一些新的政策,这些政策使得明朝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

明朝在对外贸易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明朝的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都得到了发展,这使得明朝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此外,明朝还采取了一些措施,鼓励外国商人来到中国进行贸易,这使得明朝的贸易往来更加繁荣。

明朝在对外战争中也取得了一些胜利。明朝在对外战争中表现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这使得周边的国家对明朝的威信更加敬畏。此外,明朝还采取了一些外交政策,与周边的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这使得明朝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

明朝的对外关系思维导图

明朝的对外关系思维导图

1,郑和下西洋

1.西方地理概念: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的海域和沿海地区被称为“西部”。

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如下

明代成祖成为皇帝后,他向西方派遣了一支舰队。其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声望,“彰显中国的力量和实力”,并利用中国商品来交换海外宝藏。

3.郑和下西洋的过程:1405年至1433年,郑和率队七次向西航行,这在世界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郑和的船队已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的东海岸和红海海岸。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郑和的航行历时长,规模大,可谓是世界航行史上空前的壮举。它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交流,而且建立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洲非洲海上运输网络,为人类的海洋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齐继光对日本海盗的抵抗

1.日本海盗(日本海盗在明朝初期被称为“日本海盗”)

2.日军入侵(明代中期,日本海盗猖ramp,被称为“日军入侵”)

3.齐继光的抗日路线:齐继光率领“齐家军”赴东南沿海抗日,并南下浙江。1561年,他率军在浙江省台州,消灭了1万多名日本海盗。此后,他率军进入福建和广东,从根本上缓解了日本对东南沿海的入侵。

四,评价:齐继光的抗日战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明朝历史知识点:明朝的对外关系

1. 郑和下西洋

郑和原姓马,小字三宝,云南昆明州(今晋宁)人,回族,世奉伊斯兰教。十二岁入燕王朱棣藩邸,为宦者。朱棣称帝后,升为内官监太监,赐姓郑。世称“三保(三宝)太监”。郑和有才能,又是伊斯兰教徒,时南洋诸国多奉伊斯兰教,因之成祖欲遣人前往,郑和便入选。明代以婆罗洲(今加里曼丹)以东为东洋,以西为西洋。郑和所到之处大都在婆罗洲以西,所以称为郑和下西洋。

下西洋的原因:明成祖命郑和下西洋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招致各国来朝来贡。其次,也是为了发展海外贸易,尤其是朝贡贸易,让各国以朝贡的形式来中国做买卖。或说郑和航行的目的在于追寻建文帝的踪迹。当然建文帝的下落不明,在明成祖不能没有疑问,使郑和兼有这样的动机也未可定,然而这决不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

下西洋的经过:郑和奉命出使西洋,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凡七次。第一次在永乐三年(1405年)冬至永乐五年(1407年)九月,第二次在永乐五年冬至永乐七年(1409年)夏末,第三次在永乐七年九月至永乐九年(1411年)六月,第四次在永乐十一年(1413年)冬至永乐十三年(1415年)七月,第五次在永乐十五年(141 7年)冬至永乐十七年(1419年)七月,第六次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春至永乐二十年(1442年)八月,第七次在宣德六年(1431年)十二月至宣德八年(1433年)七月。

郑和船队所到的主要地方有:渤泥(今加里曼丹)、满剌加(今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彭亨(在今马来半岛)、苏门答腊、旧港(今苏门答腊岛巨港)、三佛齐(今巨港一带)、爪哇、苏禄(今菲律宾苏禄群岛)、占城(今越南中部),真腊(今柬埔寨)、暹罗(今泰国)、榜葛刺(今孟加拉)、古里(今印度西海岸科泽科德)、小葛兰(今印度西海岸)、锡兰山(今斯里兰卡)、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忽鲁谟斯(今霍尔木兹,属伊朗)、阿丹(今亚丁)、天方(今麦加)、木骨都束(今非洲东岸,索马里摩加迪沙),卜剌哇(今索马里的布腊瓦)、竹步(今索马里的朱巴河口一带)、麻林(今肯尼亚的马林迪)。总

之,从1405到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前后二十余年,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处到达了红海的海口和非洲东岸,并且越过了赤道。

下西洋的意义郑和下西洋是人类征服海洋的壮举,有着伟大的意义。

第一,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事业上,做出了巨大贡献。

郑和下西洋发生在地理大发现之前,开始于1405年,这比哥伦布在1492年到美洲要早八十七年,比迪亚士在1487年发现好望角要早八十二年,比达·伽马在1498年到达印度卡里库特要早九十三年,比麦哲伦在1521年到达菲律宾要早一百一十六年。

郑和下西洋的规模是无与伦比的。如第一次下西洋时,有大型宝船六十二艘,官兵二万七千八百余人。第三次下西洋时,有大型宝船四十八艘,官兵二万七千余人。第四次下西洋时,有大型宝船六十三艘,官兵二万七千六百余人。第七次下西洋时,有宝船六十一艘,官兵二万七千五百余人。郑和的船队以宝船为主构成,此外,还有马船、粮船、坐船、战船等许多船只,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郑和的宝船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合138米多,阔一十八丈(合56米)。这种宝船有九桅,张十二帆,“体势巍然,巨无与比,篷帆锚舵二三百人莫能举动。”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而达·伽马去印度仅有四船、约一百六十人,哥伦布去美洲仅有三船、八十余人,麦哲伦去菲律宾仅有五船、二百六十余人,这和郑和的船队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郑和七下西洋的结果,打通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把亚、非的广大海域联成一气,这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成就。

第二,郑和下西洋的结果,扩大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和平交往,发展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是和平进行的,没有征讨和杀伐,有之完全出于自卫。如旧港王陈祖义是华侨,经常劫掠过往船只,又谋劫郑和的船,郑和即擒陈祖义携归,陈祖义伏诛。又郑和至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发兵前来劫船,郑和即生擒亚烈苦奈儿携至北京,明成祖又放其归国。郑和的船队在所到之处,首先向国王、头人等,宣读皇帝诏书,赏赐大量物品,然后即展开贸易活动,甚至派小船往偏僻去处贸易。如在古里,按当地习惯交易,货物议价以拍掌为定,以后价有贵贱,再不改悔。又在祖法儿(在阿拉伯半岛南岸),其国王遣头目遍谕国人,皆以乳香、苏合油之类来交换丝绸、瓷器等物。郑和的船队总是满载货物往返,主要以中国的手工业品换取各国的土特产品,载出的手工业品有丝绸、瓷器、铁器、铜线等等,载归的土特产品有奇货重宝及珍禽异兽等,如珍珠、珊瑚、宝石、香料、麒麟(长颈鹿)、狮子、驼鸟之类。因为所载都是珠宝财货,所以郑和的船被称为“宝船”。

郑和开始下西洋后,亚、非各国多遣使来中国建交及进行贸易。如1415年(永乐十三

年),东非麻林国遣使来献麒麟,一时轰动京师。麒麟被中国视为吉祥之物,永乐皇帝亲御奉天门受礼,文武大臣莫不称贺。1417年(永乐十五年),苏禄东王、西王和峒王三王各率人抵京,凡三百四十余人,受到永乐皇帝隆重接待。东王在归途中死于山东德州,永乐皇帝命为之建墓立碑。东王墓至今犹保存完好。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忽鲁谟斯等十六国使者来京,凡一千二百人,一时使者盈满朝廷。自郑和下西洋后,中国人民到南洋去的日益增多,把中国进步的生产技术和手工业品带到南洋各地,对南洋的开发起了巨大作用。

第三,郑和下西洋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随从郑和航行的马欢著有《瀛涯胜览》,费信著有《星槎胜览》,巩珍著有《西洋番国志》,记载了所经各国的情况,丰富了中国人的海外地理知识。又郑和下西洋时绘有航海图,原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见明茅之仪《武备志》卷240),一般简称为《郑和航海图》。此图蜚声中外,其中虽有一些错误,但至今仍有重要价值。

2. 倭寇之患

倭寇的侵扰:倭是当时对日本的通称。明朝初年,日本正处于分裂混战的南北朝时期,一些封建主为了取得财富,便组织许多武士、浪人和商人,结成武装集团,到中国沿海一带进行走私贸易和劫掠骚扰,被称作倭寇。

倭寇先是侵扰山东,以后渐次南下,经江苏,浙江而达于福建、广东沿海,所在出没无常,忽来忽去,杀伤居民,掠夺财货。但在明朝初年,由于沿海加强海防,倭寇不敢肆虐,没有酿成大患。倭寇为患最烈的时期,是在明世宗嘉靖年间。那时奸臣严嵩当权,政治极其腐败,海防松弛。如明初沿海防倭各军,每卫约五千余人,至此无一足额,甚至仅余一半,惟余老弱。沿海防倭战船也多年失修,存者仅十之一二。因此倭寇所至,无力抵御。另外,中国沿海地区也由于工商业的发达、许多土豪大家、富商巨贾都私自出海贸易,或与倭寇相勾结。在走私贸易中,又出现一些亦商亦盗的海盗集团,如著名的头子有许栋(徽州歙县人)、李光头(闽人)、汪直(或作王直,徽州歙县人)、徐海(徽州人)等,莫不建造巨舰,结穴于海中岛屿,不仅从事武装走私,又兼行劫掠活动,而且勾引倭寇劫掠。由于这些原因,所以倭寇更猖獗。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寇与汪直,徐海等勾结,率战舰数百艘,分路进扰浙东、西及江南、北,沿海数千里同时告警。嘉靖三十四年,倭寇流劫数省,并深入内地、攻掠徽州、芜湖、南京,所至掘坟墓,掳妇女,杀掠甚惨。有一股倭寇不过七十二人,自浙江严州、衢州,过江西饶州,历徽州等地,而至南京。南京明军与之接战,死者八、九百人,此七十二人不折一人而去。南京十三门紧闭,大小官员皆登城守门,全城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