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
初中先秦历史教案
初中先秦历史教案
教学内容:先秦时期的历史
教学目标:
1. 了解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 掌握先秦时期的主要历史人物和其思想;
3. 理解先秦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文化风貌;
4. 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
1. 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
2. 先秦时期的主要历史人物及其思想;
3. 先秦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特点。
教学难点:
1. 理解先秦时期的思想和社会制度;
2. 掌握先秦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教学准备:
1. 教材:先秦时期的历史资料;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教具:图片、地图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先秦时期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于先秦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讲授(15分钟)
1. 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介绍;
2. 先秦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3. 先秦时期的主要历史人物及其思想;
4. 先秦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特点。
三、讨论与互动(1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先秦时期的历史问题,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见解。
四、展示与总结(10分钟)
邀请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强化学习成果。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先秦时期的相关作业,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先秦时期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但在教学过程中还需加强对于历史事件的讲解和思辨,提高学生的历史思考能力和文化底蕴。
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历史教案
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历史教案
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中重要的一个阶段,它是中国历史的开端,也是中国文化的起源。在先秦时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都开始形成,并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模样。本文将探讨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以及对历史教学的启示。
一、社会结构
在先秦时期,中国的社会结构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士农工商。士是指具有学问和文化的人,享有高于其他阶层的社会地位。农民是中国的主要劳动力,他们有自己的土地,但并不拥有全部的生产资料。工人是指手工业者和手工劳动者,他们在生产中起到重要作用。商人是一个新兴的阶层,他们以贸易为生,经商得到了巨大的财富,但地位并不高。
二、政治制度
在先秦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封建制度和世袭制度。封建制度是指君主把土地赐给有功的贵族或官员,让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并向君王效忠。世袭制度是指贵族的职务和地位是由他们的后代世代相传的。这种制度一方面保证了封建君主的统治稳定,另一方面也加强了贵族的权力。
三、文化教育
先秦时期的文化教育非常重视儒家思想和礼仪。儒家思想主张仁爱和中庸之道,还强调学问和文化的重要性。礼仪则是
指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礼节规范。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儒家思想和礼仪,并养成品德高尚的品质。
四、宗教信仰
先秦时期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是指人们对祖先的崇敬和敬仰,认为祖先具有保佑子孙和家族的作用。自然崇拜则是指人们对自然的景象和力量的崇敬和敬仰,例如黄帝信仰、夏禹信仰、尧舜禅等。
五、对历史教学的启示
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历史教学的启示。首先,我们应该深入了解每个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其次,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品德修养,让他们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并养成正确的人生态度。最后,我们应该多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例如通过图片、视频、实物等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先秦时期的背景和重要历史事件;
(2)掌握先秦时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
(3)了解先秦时期的文化特点和代表人物。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先秦时期的社会状况;(2)通过讨论,探究先秦时期的文化成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先秦时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先秦时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
(2)先秦时期的文化特点和代表人物。
2. 教学难点:
(1)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
(2)先秦时期的文化成就。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和文化特点;
(2)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先秦时期的文化成就;
(3)史料分析法:分析先秦时期的史料,深入了解社会状况。
2.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展示先秦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成果;(2)史料图片:分析先秦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文化特点。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简要介绍先秦时期的背景;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和文化特点。
2. 讲解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
(1)讲解先秦时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
(2)分析先秦时期的社会变革。
3. 讲解先秦时期的文化特点:
(1)讲解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
(2)分析先秦时期的文化成就。
4. 引导学生讨论先秦时期的文化成就:
(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2)总结讨论结果,强调先秦时期的文化贡献。
5. 课堂小结:
(1)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课件
• 民族融合促进了文化交流与发展,有
北狄族等民族
利于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 民族分布较为复杂,有地域性的特点
先秦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先秦时期的文化交流
先秦时期的文化传播
• 各民族之间有一定的文化交流,如儒家、道家、墨家等
• 有文字、语言、艺术、科技等方面的传播
学派的传播
• 文化传播途径多样,如教育、贸易、战争等
• 有防御工事、兵法等方面的知识
先秦时期的战略思想
• 有以德治国、以法治国、以兵治国等战略思想
• 有合纵连横、远交近攻等战略策略
06
先秦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
化交流
先秦时期的民族分布与融合
先秦时期的民族分布
先秦时期的民族融合 -各民族之间有
一定的交流与融合,如华夏族与东夷族
的融合
• 有华夏族、东夷族、南蛮族、西戎族、
先秦时期的科技成就
先秦时期的科技成就影响
• 有青铜器制造、冶炼技术、陶瓷技术、丝织技术等方面
• 对后世科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的成就
• 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科技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有天文、历法、医学、数学等方面的知识
先秦时期的军事技术及其战略思想
先秦时期的军事技术
• 有兵器制造、战争战术、战争指挥等方面的技术
• 商朝:青铜器时代,以甲骨文为主要文字,经济发展较快,商业贸易繁荣
第一章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
子领有封地成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但
在自己的领地内又是大宗。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依此类 推。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 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宗法制
• 1、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 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 2、内容: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 等级。 • 3、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形成了大 宗与小宗所构成的家族等级秩序。 • 4、作用: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 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1)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2)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3)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是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 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它规定,周王称为天 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天下的大宗;其他儿子分封 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 是大宗。诸侯的爵位,也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他儿
是少数人利益,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也就是一种 土地私有制了。
春秋五霸
• 春秋五霸形成的背景:平王东迁后,周天 子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一些强大的诸侯 国为了拥有对其他诸侯国的领导权,相互 征战,竞争“霸主”。
•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 王。 • 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国君,春秋时期的 第一个霸主。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背景与分期
1.1 先秦时期的定义: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1.2 先秦时期的分期: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五个时期。
1.3 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夏商周更替,诸侯争霸,思想活跃,文化繁荣。
第二章:先秦时期的经济生活
2.1 农业: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2.2 手工业:青铜器制造、陶瓷、纺织、建筑等行业的进步。
2.3 商业贸易:市井制度的形成,货币的使用,商业路线的拓展。
第三章:先秦时期的的政治制度
3.1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世袭制度,分封制度。
3.2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五霸、七雄的崛起,战国时期的变法。
3.3 先秦时期的政治思想:儒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政治主张。
第四章:先秦时期的文化成就
4.1 先秦时期的文学:诗经、楚辞、春秋战国散文等。
4.2 先秦时期的哲学: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思想理论。
4.3 先秦时期的艺术:青铜器、陶瓷、建筑、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发展。
第五章:先秦时期的社会风俗
5.1 婚姻制度:一夫多妻制,婚姻礼仪的发展。
5.2 丧葬制度:厚葬薄养,棺椁制度,墓室建筑。
5.3 宗法制度:家族观念,宗族组织,世系传承。
第六章:先秦时期的思想体系
6.1 儒家思想:孔子、孟子、荀子的伦理道德观和社会政治理念。
6.2 道家思想:老子和庄子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6.3 法家思想:韩非子的法治国家、术数政治。
6.4 墨家思想:墨子的兼爱非攻、节用尚贤。
6.5 名家、杂家、阴阳家等其他学派的思想特点。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课件
在先秦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这 种土地制度的变革为后世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经济结构 奠定了基础。
货币制度的初创
先秦时期,各诸侯国开始铸行货币,货币制度逐渐形成。 这一时期的货币制度为后世货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化传统的奠定与传承
儒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先秦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强调仁爱、礼义等核心价值观。儒家思想在后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先秦时期的政治思想对后世的政治、经济和 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02
先秦时期的经济
农业经济
农业生产方式
先秦时期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 ,采用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方式 ,逐渐发展为犁耕农业,提高了
农业生产效率。
土地制度
土地制度以封建制为主,土地归 属于封建领主,农民耕种土地需 向领主缴纳地租,这种制度在一 定程度上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发
THANKS
感谢观看
泛应用于日常生活。
02
音乐与舞蹈
这一时期的音乐和舞蹈丰富多彩,如《韶》、《武》等乐舞,展现了先
秦人民的艺术才华。这些音乐舞蹈不仅具有娱乐功能,还承载着社会教
化和文化传承的重任。
03
建筑技艺
先秦建筑以木构架为主,采用斗拱结构,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如秦始
皇陵、郑国渠等建筑遗址,显示了先秦时期建筑技艺的辉煌成就。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2. 使学生掌握先秦时期的主要文化成就,如哲学、文学、艺术等。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提高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
1.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君主制等。
2. 先秦时期的经济基础: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等。
3.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4. 先秦时期的文学艺术:诗歌、散文、楚辞、书法、绘画等。
5. 先秦时期的文化成就:科学技术、教育、宗教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基础、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文化成就。
2. 教学难点:先秦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和文化成就。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先秦时期的典型文化现象和人物。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先秦时期的文化特点和价值。
五、教学步骤
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先秦时期的背景,引发学生对先秦时期的好奇心。
2. 讲解政治制度:阐述分封制、宗法制、君主制等政治制度的起源、发展和影
响。
3. 讲解经济基础:分析先秦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等特点和发展。
4. 讲解哲学思想: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哲学流派的起源、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5. 讲解文学艺术:阐述先秦时期的诗歌、散文、楚辞、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特点和成就。
6. 讲解文化成就:介绍先秦时期的科学技术、教育、宗教等方面的发展和贡献。
先秦时期的历史概况和文化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中国古代文明
结束
请思考: 尧舜禹时代,实行禅让制, 现在禹成了国王,他的王位由谁来继 承?还是通过民主选举吗?那现在又 实行什么制度呢?你能说说与禅让制 的区别吗?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中国古代文明
结束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中国古代文明
结束
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中国古代文明
结束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中国古代文明
结束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中国古代文明
结束
西周分封制
目的: 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对象: 亲属、功臣 内容: 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必 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并交纳贡品,平时 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周天子打仗。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小学历史教案:先秦时期的文化与政治
小学历史教案:先秦时期的文化与政治
先秦时期的文化与政治
一、介绍先秦时期的背景与概述
二、先秦时期的文化特点
2.1 思想家与学派的兴起
2.2 社会制度变革与法律体系建立
三、先秦时期的政治特点
3.1 封建制度与诸侯国竞争
3.2 君主集权与中央集权趋势
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代之一,从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开始,到公元前漢朝成立。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重大变革和发展。本文将介绍先秦时期的文化与政治,在文化方面,我们将探讨思想家和学派兴起、社会制度变革及法律体系建立等;而在政治方面,我们将重点关注封建制度与诸侯国竞争以及君主集权与中央集权趋势。
二、先秦时期的文化特点
2.1 思想家与学派的兴起
在先秦时期,众多思想家和学派崛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提倡儒家学说,强调以仁爱、道德为核心的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老子创立道家学派,主张无为而治,追求自然、平和与自由。孟子发展了儒家思想,并强调人性本善。墨子则倡导兼爱和非攻的墨家学派。这些思想家和学派的出现,丰富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2.2 社会制度变革与法律体系建立
在先秦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重要的社会制度变革,从部落联盟逐渐过渡到封
建制度。诸侯国之间争夺势力地位是当时政治舞台上最为显著的特点。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分封制成为诸侯国之间清晰界定领土归属的手段,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稳定与发展。
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变革和统一进程的推进,法律体系也得到逐步完善与建立。
先秦时期出现了多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法律,有的记录了政治制度、经济领域、社会关系以及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法令与条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尚书》、《礼记》等经典文献中所记载的法律制度。这些法律体系为后来中国古代法治思想提供了重要基础。
秦汉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ppt课件
秦的疆域:东到大海;南至南海;西至陕西西部;北到长城一带
(2)原因(统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意义(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巨大贡献)
结束长期的分裂,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 的封建王朝,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秦的建立和统治
1、秦的统一 2、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皇帝制度
皇帝
特点:皇位世袭、皇权至 高无上
②三公九卿制度
特点:分工配合、彼此 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 皇帝手中。
③郡县制
御史大夫
丞相
诸卿
郡(守)
县(令、长)
太尉
乡、里
秦统一之初,丞相王绾说:“燕、 早在东周的诸侯兼并战
齐、楚等地距关中遥远,‘请立诸 争中,就开始出现了县和
子’。”廷尉李斯提出异议:“周文、郡及,县商制鞅。变法时在秦国普
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 制进一步严密了。
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你如何理解郡县制比分封
六郡,郡置守、尉、监。
制更有利于中央集权?
——《史记·秦始皇本纪》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基础 内容
分封制
郡县制
血缘
地域
“授民授土”
无封地,只给俸禄
爵位、领地世袭 皇帝或中央任免,官位不世袭
很大独立性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教学文案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
文化教案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简介中国古代史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先秦时期社会概况
(一)我国原始社会
1.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元谋人
(2)北京人
2.氏族公社时期
(1)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①山顶洞人
②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
(2)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3)认识:氏族公社时期磨制石器逐渐取代打制石器,生产力的进步是促进人类社会组织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们的生产单位逐渐缩小,人类的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完善;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出现了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人们开始有了初步的社会分工;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剩余产品增加,开始出现私有制和贫富分化,逐渐产生了阶级,最终导致原始社会的结束。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
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从公元前771年到公元前221年,先秦时期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是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丰富多样转变的时期。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的发展对于后世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一方面可以看到贵族地主阶级的统治,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复杂多元的社会结构和族群,其中包括了小农、农民、奴隶和商人。贵族地主阶级掌握了政治和经济的核心,他们依靠土地和农业收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们通常通过联姻和领土争夺来扩大自己的权势。
先秦时期的社会结构以家族和宗族为基础。世袭的贵族家族是政治和社会的核心,他们通过婚姻联姻和扩大土地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家族内部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更上一层贵族家族的成员享有更多的特权。此外,社会地位同时也与人的出身和功绩有关,有人人贵族的观念。
在经济方面,以农业为主。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昌盛发展,农民成为社会的基本劳动力,通过辛勤劳作来维持自己的生计。农业生产不仅满足自给自足的需要,还能满足贵族地主阶级和城市居民的需求。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使得商品交换活动开始兴起,物质生活逐渐丰富起来。
先秦时期的文化非常丰富多样,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先秦时期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学派相继兴起,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基础。儒家以孔子为代表,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道家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文学方面,诸子百家学派的兴起使得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出现了一大批重要的文学作品。《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歌作品,以其豪放的文风和深沉的情感而著名。《左传》和《国语》是春秋时期的史书,记述了当时的政治事件和各国间的战争。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活动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简介中国古代史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先秦时期社会概况
(一)我国原始社会
1.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元谋人
(2)北京人
2.氏族公社时期
(1)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①山顶洞人
②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
(2)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3)认识:氏族公社时期磨制石器逐渐取代打制石器,生产力的进步是促进人类社会组织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们的生产单位逐渐缩小,人类的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完善;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出现了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人们开始有了初步的社会分工;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剩余产品增加,开始出现私有制和贫富分化,逐渐产生了阶级,最终导致原始社会的结束。
3.黄帝与尧舜禹时期
(1)华夏族始祖——黄帝
(2)禅让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代表奴隶主阶级的意志,是维护奴隶制, 反映了儒家学派厚古薄今变得历史观,所以具 有保守性和落后性。同时孔子对推动古代文化 教育事业的发展古代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背景: 1、物质条件: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迅速发 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 2、社会需要:春秋战国作为社会大变革时 代,社会历史需要重新认识,百家争鸣是历史 变动在认识上的表现。
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环 节
教学内容与活动
教学方法与 手段
3、政治变革需要:各国的政治变革与互相 竞争需要理论指导。在尖锐的斗争中,实力无 疑是基础。然而,没有适当的谋略,优势也可 能转换劣势,所以当时统治者对人才相当重 视。
4、环境与氛围:当时诸侯国纷争林立,政 治空隙比较 多,思想环境较为轻松,便于知识分子自由讨 论问题,施展才华。
(2)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3)认识:氏族公社时期磨制石器逐渐取代打制石器,生
产力的进步是促进人类社会组织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随着生
产力的进步,人们的生产单位逐渐缩小,人类的社会组织不断
发展完善;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出现了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
和原始手工业,人们开始有了初步的社会分工;随着生产力的
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环 节
教学内容与活动
教学方法与 手段
春秋时期的思想: 老子的思想:“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 法。 哲学思想:含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世间万 物和人类社会是运行的,事物具有对立面,并 且相互依存在,不断的变化。 评价:老子是大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 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是进步的,其无为的政 治主张对缓和社会矛盾有一定积极作用。 孔子的思想: 思想内容: 1、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即“爱人”,主 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 2、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 3、主张以德治民,在政治上主张逐步改 造。 教育成就及文化贡献:教育方面;他兴办 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提出“有教无 类”,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积 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如“因材施教”“温故知 新”。 对孔子思想及实践活动的评价: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及教育 家,儒学的创始人。其仁的思想,以德治民的 思想,反对苛政,包含着维护统治秩序和缓和 阶级矛盾,使得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等内 容,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安定人民生活具有进步意义。其维护周朝的
进步,剩余产品增加,开始出现私有制和贫富分化,逐渐产生
了阶级,最终导致原始社会的结束。
3.黄帝与尧舜禹时期
(1)华夏族始祖——黄帝
(2)禅让制
教学 环节
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内容与活动
是原始社会晚期部落联盟推选贤者任联盟首领的方法,被 推选出的人要经过现任首领的考核,再由现任首领让位于他。
(3)大禹治水 (二)夏、商、周奴隶王朝 1.我国的奴隶社会 (认识:在奴隶社会里,奴隶主的统治非常残暴,但它是 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进步。) 2.奴隶社会的开端——夏朝 (1)掌握起讫时间 (2)简介夏朝的开始——禹建立夏朝 (3)介绍夏朝的社会生产情况 3.商朝的政治、经济和阶级关系 (1)掌握起讫时间(发展时期) (2)盘庚迁殷 (3)介绍商朝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农业、手工业 (4)认识商朝是当时世界上具有高度文明的大国。 (5)了解商朝奴隶的悲惨生活,认识商朝时期的阶级关 系。 (6)了解商纣的残暴和武王伐纣。 4.西周的建立和宗法制、分封制 (1)了解历史上将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西周的 起讫时间、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繁荣时期。 (2)分封制 (3)宗法制: 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认识: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和宗法制相辅相成。西 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实施初期起到的作用主要是积极的,宗 法制对后世影响较大。
教学环 节
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内容与活动
教学方法与 手段
荀子: 哲学观点:自然界的发展是有其规律的, 同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掌握自然的变化规 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评价:这是唯物主义的思想倾向,反映了 战国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 利用,改造增强。 道家: 庄子: 哲学:发展了老子的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 界是“我”的主观产物,属主观唯心论; 社会思想:鄙视富贵利禄,反对社会不公 平现象。 评价:庄子的这种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对当 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法家: 韩非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
教学难点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关系的变革。
教材处理 适当删减,稍有补充
教 学
教法设 计
讲授法、讨论法
方 法
学法设 计
史料分析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资 料
教材、网络资源
教
学 资
信息资 源
网络信息、教学内容
源
准 备
仪器设 备
多媒体
耗材
1、战国时期最强的七个国家,称“战国七雄”指哪几个国家?
1、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 代,主张按社会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
2、治国“以法为本”“法不阿贵”利用人趋利 避害的本能,以严刑酷法统治臣民;
3、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封建国家。 评价: 法家思想体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要 求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封建制度的要求,代表 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
(四)我国封建社会的开始——战国 1.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表现 (2)认识:一方面,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 发展,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 面,只有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才能有更大 的进步。因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战国时 期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是战国时期人民大众的基本要求。 2.诸侯国的变法运动和商鞅变法 3.战国七雄 认识:谁能顺应历史的发展,改革落后的 制度,使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积极发 展经济、壮大军事力量,谁就可能强大。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起源
课时编号
1-2
授课时间
授课地 点
课题名称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
课时数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元谋人和北京人、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和井田制。 2、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古代王朝治乱兴衰规律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小组互助等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参 与、乐于探索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评价历史要看问题的主流。
5.井田制和西周的经济: (1)井田制:是一种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认识:是与分封制密切联系的,在这种制度下奴隶主驱
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环 节
教学内容与活动
教学方法与 手段
使奴隶从事艰苦的劳动,通过对奴隶的残酷剥 削,奴隶主积聚了大量财富,西周的农业得到 进一步的发展。
(2)了解西周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6.国人暴动和西周的结束 (三)春秋时期奴隶制的瓦解 1.春秋五霸 认识:在这种争霸战争的作用下,西周的 分封制由此逐渐瓦解。 2.“初税亩”和井田制的瓦解
作业布置 2、孔子在教学方面的主张都有哪些?
教学反思
教学 环节
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内容与活动
一、 简介中国古代史的主要内容。 导入 新课
第一节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
二、 讲授 新课
(一)我国原始社会 1.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元谋人
(2)北京人
2.氏族公社时期
(1)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①山顶洞人
②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
(1)认识春秋时期铁农具的普遍使用,牛 耕的开始,增强了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由青 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导致荒地的大量开 垦,社会财富的增加和财富占有情况的变化。
(2)“初税亩” 认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生产力发 展,推动生产关系发生适应新的生产力需要的 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最终将导致上层建筑 发生变革,变革后的上层建筑,将有力的促进 社会的发展。
5、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的思想 家。
6、不同的阶级对社会变革在上层建筑,意 识形态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主要学派与思想 墨家:代表:墨子 主要思想: 1、“兼爱”——不分阶级差别 2、“非攻”——反对一切不义战争(反映了 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的愿望) 3、“尚贤”——主张任人唯贤,反对王公的 任人唯亲。 4、墨子一书记载了许多关于生产技术和科 学的知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科学认识水平。 评价:反映了战国初期封建经济的发展, 小生产者队伍不断壮大的现实,这代表了小生 产者要求和睦相处,有安定的社会环境以保证 生产发展,提高政治地位的思想。墨家学说在 当时成为最有实力的派别之一,有“非儒即 墨”之说。 儒家: 孟子发展 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 思想。 “重民”思想表现: 1、“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2、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得侵犯农民 的劳动时间,主张宽刑薄税。 评价:这种思想反映了孟子在社会变革中 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其仁政的思想有利于社会 安定和生产发展,但其目的是维护统治者的利 益与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