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
中国古代史教案(先秦)
(5)土地所有制的变迁(必修2P7- 8)
①原因: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根本原 因),大量私田被开垦 ②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随着土地私 有制的发展,各诸侯国为刺激生产积极性,扩大 剥削量,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这些改革客观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地 主土地所有制:以秦国商鞅变法最有代表性。 井田制逐步为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形成土地私 有制的三种形式(哪三种形式?主要形式是哪一 种?)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中时间断限从距今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21年秦 统一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 初步形成三个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特征主要表 现为奠定中华文明的初步。 基础:政治方面,表现为以王位世袭制为标志, 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创立了一系列政治制度, 影响深远。经济方面表现为原始农业的出现。 农业在各经济部门中主导地位的确立。文化方 面表现为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形成。
知名水利工程
都江堰全景
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 谓之天府。
都江堰建于公元 前三世纪,是中 国战国时期秦国 蜀郡太守李冰及 其子率众修建的 一座大型水利工 程,是全世界至 今为止,年代最 久、唯一留存、 以无坝引水为特 征的宏大水利工 程。2200多年 来,至今仍发挥 巨大效益,
(4)自耕农经济产生(必修2
原始
商周
木、石、骨质耒(lěi)耜(sì)等
木、石、骨、蚌 为主,
青铜农具出现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
青铜农 具
铁犁头、铁镰刀
犁壁
耕作方式的变化
◆甲骨文 “(王)大令众人曰,
先秦时代的社会概况
绪论第一节先秦时代的社会概况所谓先秦时代是指远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社会形态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早期。
我国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据近年来的考古成果显示,距今约170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在我们土地上。
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已知用火,一万八千年前的山顶洞人已知人工取火。
出土器物除石器、骨器外,还有石珠和兽牙等装饰品,表明原始人类美的意识的萌生。
约一万年以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人类处于蒙昧野蛮阶段,新石器文化与人类文化起源有直接关系)。
山东大汶口文化(前6500-前4300)的陶器上已有类似文字的符号,这算是文字的雏形阶段,还不能表达连贯的意义,不能组句。
所以至今难以识别。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
关于中国古史,古人一般认为始于“三皇五帝”以后是夏、商、周三代。
现在看来,三皇五帝都是无法证明的传说。
原始社会的生产状态是集体劳动,共同享受,没有剥削。
人们的主要矛盾是与大自然的斗争,原始社会末期才有部落矛盾。
今天看到的神话和传说都反映了这样的内容。
(《女娲补天》,《鲧禹治水》、《黄帝与蚩尤之战》)。
大约公元前21世纪,传说夏禹创建了夏朝。
关于夏代的情况,我们知道的很少,夏王朝的存在,至今未有确切的文献可供证明,我们只能说它相当于新石器文化的晚期。
古书上记载的鲧、禹治水也是传说。
据说禹治水有功继承舜的部落首领地位,禹死后传位伯益,(伯益作井),禹的儿子启杀了伯益,夺去帝位,即“夏传启,家天下”,表明我国私有制开始。
夏的最后一代皇帝夏桀十分暴虐,《尚书·汤誓》中有夏代歌谣:“时喝丧?予及汝皆亡。
”表明人们对暴桀统治的不满。
公元前十六世纪,商部落乘机推翻了夏,建立了商王朝,商文化中引人注目的一点是文字的使用。
甲骨文的发现证明汉字在商代已经基本定型,每个单一符号含有形、音、义三要素的特点也已形成。
文字为书面文字提供了基本条件,也在某些方面决定了文学的特点,譬如中国文学重骈偶的现象,就与汉字一字一形,一音一义的特点有关。
高职:第 一章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第五节)教案
样。
2.离骚 《离骚》,屈原的代表作。370多句,2400多字,为中 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在文学史上,还常 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 《楚辞》。《离骚》中诗人用了许多比喻,无情地揭露了 统治集团的丑恶,抨击了他们的奸邪、纵欲、贪婪、淫荡 和强暴。同时,他也塑造了坚持正义、追求真理、不避艰 难、不怕迫害、热爱乡土和人民的人物形象。
江南影视艺术学院高职 中国历史 学科教案
教师: 顿新波 班级: 14级高职影视动画、影视表演/主持、空乘1--
----5班 间:第 7周
课时:2课时 时
课 题 第 一章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第五节)
1.诗经;2.屈原和离骚;3.先秦青铜雕塑、绘画和音乐;4. 教学目标 尚书、春秋和左传。
教学重点 诗经和屈原
教学难点 诗经和离骚的艺术特点。
课时安排 2节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五节 文学、艺术和史学 1、 诗经
1.《诗经》概说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 《诗》,共有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 即有目无辞,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 典,因此称为《诗经》。《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 分已经无法考证。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 起山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省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 汉流域。 《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初期,最晚的作 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跨越了大约600年。 2.《诗经》的分类:
4.《魏风 伐檀》:即:这是伐木者之歌。一群伐木者 砍檀树造车时,联想到剥削者不种庄稼、不打猎,却占有 这些劳动果实,非常愤怒,你一言我一语发出了责问的呼 声。三章诗重叠,意思相同,按照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可 分为三层:第一层写伐檀造车的艰苦劳动。头两句直叙其 事,第三句转到描写抒情,这在《诗经》中是少见的。当 伐木者把亲手砍下的檀树运到河边的时候,面对微波荡漾 的清澈水流,不由得赞叹不已,大自然的美令人赏心悦 目,也给这些伐木者带来了暂时的轻松与欢愉,然而这只 是刹那间的感受而已。由于他们身负沉重压迫与剥削的枷 锁,又很自然地从河水自由自在地流动,联想到自己成天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先秦时期的背景和重要历史事件;(2)掌握先秦时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3)了解先秦时期的文化特点和代表人物。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先秦时期的社会状况;(2)通过讨论,探究先秦时期的文化成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先秦时期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先秦时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2)先秦时期的文化特点和代表人物。
2. 教学难点:(1)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2)先秦时期的文化成就。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和文化特点;(2)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先秦时期的文化成就;(3)史料分析法:分析先秦时期的史料,深入了解社会状况。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先秦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成果;(2)史料图片:分析先秦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文化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先秦时期的背景;(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和文化特点。
2. 讲解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1)讲解先秦时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2)分析先秦时期的社会变革。
3. 讲解先秦时期的文化特点:(1)讲解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2)分析先秦时期的文化成就。
4. 引导学生讨论先秦时期的文化成就:(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2)总结讨论结果,强调先秦时期的文化贡献。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内容;(2)强调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和文化特点。
五、课后作业1. 阅读史料,深入了解先秦时期的社会状况;2. 思考先秦时期的文化成就对后世的影响;3.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与资源1. 教学内容:(1)先秦时期的经济生活;(2)先秦时期的科学技术与医学;(3)先秦时期的思想与宗教。
2. 教学资源:(1)史料:记载先秦时期经济生活的文献;(2)图片:展示先秦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图片;(3)多媒体课件:介绍先秦时期的科学技术与医学成就;(4)参考书籍:提供关于先秦时期思想与宗教的详细资料。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课件
XX
小无名 DOCS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课件
01
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分
期
先秦时期的定义与历史范围
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 起始于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
• 结束于秦朝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
• 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历史时期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时期
• 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 市场交易活跃,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和市场管理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及特点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特点
• 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 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有很大的发展
• 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如犁耕、灌溉技术等
• 铁器制造、冶炼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 手工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如铸造技术、陶瓷技术、丝
等伦理道德
• 学术思想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
•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 墨家:以墨子为代表,主张兼爱、非攻、节俭等
先秦时期的文化艺术及其影响
先秦时期的文化艺术
先秦时期的文化艺术影响
• 有青铜器、陶器、丝织品等艺术品
• 对后世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有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
• 有甲骨文、金文、青铜器、陶器等考古发现
• 考古发现反映了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先秦时期的考古发现意义
• 对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 对了解先秦时期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先秦时期的历史遗迹与旅游开发
第一章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
刘护生
山顶洞人
河姆渡文化时代
良渚文化时代 红山文化时期
半坡文化时期
掌握了穿孔 技术;已经 有了审美观 念。
距今约7000年
玉璜
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
先民艺术感提 升
、
距今约4~5000年
玉璧
玉琮
组 合 项 链
半坡文化时期
距今约5~6000年
半坡文化时期
彩陶鱼纹盆
半坡彩陶文化发展
红山文化陶塑艺术高超
春秋战国
战国七雄
春秋列国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匈
奴
燕 赵 秦 魏 韩 齐
楚
东 南 西 北 到 中 间
秦始皇
思考?
春秋五霸中首先称霸的是: • ( )。
• A.齐桓公
• C.晋文公
B.宋襄公
D.楚庄王
第一章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 化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起源
大家回忆一下,身边有 什么事物与宗法制有关?
族谱、祭祀等
西周时期,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
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这种土地的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公有制,它 是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 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和庶民则
完全被排除在外。因此,奴隶制国家以及周王,代表的
原始乐器——吹土成乐
我国文字的起源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行书
楷书
草书
Hale Waihona Puke 隶书黄帝 人文初祖
教人们盖房子,打水井,舟,车,马,弓箭
等(教人们生活) 嫘祖(养蚕,制作衣服) 仓颉(文字) 伶伦(创造音乐)
秦汉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
三公九卿制
师:中央王朝“日理万机”,只靠皇帝一人,自然难以处理全部繁复的政务,必须选拔一些人才来辅助他。
哪么他都设立了哪些官员来辅助自己呢?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板书:三公九卿制)
“三公九卿”制是秦始皇根据以前秦的官制,经过调整、改进和扩充而建立起来的一套比较完备且颇有工作效率的官僚机构。
(结构图)重点讲三公的职能。
地方的政治制度
郡县制(海内为郡县)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PPT上的材料回答:这三段文字,分别出自王绾、李斯、秦始皇。
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各自的主张是什么?最后争论的结果又是什么呢?生:讨论并回答。
师总结:秦始皇最后选择了郡县制作为地方行政制度。
1.基本内容(结构示意图)【用PPT展示】 2.特点:①郡县等地方官吏均由皇帝直接任命,不得世袭②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制
三、汉承秦制
西汉王朝建立以后,大体上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因此历史上称之为“汉承秦制”。
西汉在政治制度上也有发展,具体的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地方行政制度上由郡县制转向实行郡国并行制。
2、西汉汉武帝时期设置设置监察机构,加强朝廷对地方上的控制,改革选官制度。
第二节科学技术
一、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1.请学生阅读课文和有关图片,找出造纸术发明以前的书写材料:陶器、龟甲、青铜器、竹木简或帛。
2.请学生阅读课文和有关图片,了解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制成“蔡侯纸”。
3.请学生结合书上造纸术外传示意图,制作我国造纸术外。
先秦时期的历史概况和文化
(商代·北京平谷出土)
已经出土了大量商代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等, 说明商代的青铜冶铸、玉器制作和酿酒等手工业已 经很发达。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中国古代文明 结束
司母辛方鼎
司母辛方鼎: 立耳,长方形 大鼎,用作炊 食具或祭祀时 放祭品的礼器。 该鼎现藏中国 国家博物馆。
历史
首页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中国古代文明 结束
从殷墟宫殿窖穴中发现的石镰刀
镰刀是农业收割庄稼的用具,在殷墟宫殿区域内属
于王室贵族的圆形窖穴里,考古工作者曾发现444件有
使用痕迹的石镰刀。这反映了商朝农业生产规模很大。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中国古代文明 结束
对待他? 夏朝的统治约有400多年 最后一位王是夏桀(jié)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中国古代文明 结束
昔有成汤,自彼 氐羌(边远的少数 族),莫敢不来享 (进贡),莫敢不来 王(朝见),曰商是 常(永远的主人)。
——《诗经·商颂》
约公元前1600年,商的首领成汤联合一些部落,发动推翻夏朝统治的战 争。双方大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夏桀战败,夏朝灭亡。成汤建立起新 的王朝——商朝。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中国古代文明 结束
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它统治了 400多年,由于最后一个王非常残暴导致了 灭亡。你能写出他的名字吗? 你能说出他 的暴行吗?
历史
小学历史教案:先秦时期的文化与政治 (2)
小学历史教案:先秦时期的文化与政治一、先秦时期的背景与特点先秦时期是指公元前21世纪至战国末年的历史时期,也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和萌芽期。
这个时期对后世的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了解先秦时期的文化与政治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该时期的背景和特点。
1.1 社会背景在先秦时期,中国社会处于部落联盟阶段,形成了以王族为核心的封建制度,并逐渐形成世袭制度。
社会经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有些地区已开始冶铸工艺的发展。
进入商周时代后,权力逐渐从神权向王权转移,形成了以领主分封制度为特征的社会。
1.2 文化特点先秦时期文化思想繁荣兴盛,涌现出众多重要人物和思想家。
诗经问世打开了我国最古老的诗歌宝库;《礼记》编撰整理传承周朝礼仪制度;《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道德经》等道家经典简洁而深刻;《法家集要》体现了法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再加上墨家、名家等诸多流派。
这些文化成果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3 政治特点先秦时期政治以诸侯分封制度为主,王权逐渐削弱,而封建王族不断崛起。
在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互相争霸,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些国家大多由贵族组成,政治斗争激烈且频繁。
同时,先秦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新型政治组织形式,如公羊学派提出的郡县制度、齐桓公实行的分封制度等。
二、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2.1 文化对政治的影响先秦时期的文化是政治变革和社会转型的反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
例如,《礼记》中规范了君臣之间、父子关系及其他社会关系中应该遵循的礼仪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秩序稳定。
《法家集要》的提出,对于社会治理和政治权力配置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此外,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家积极参与了当时的政治活动,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向各国统治者提供了一些政策建议。
孔子是一个重要的例子,他致力于教育改革并提出“仁爱”作为最高道德标准,试图通过改变君主统治者的行为来改善社会。
2.2 政治对文化的影响政治因素也对先秦时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第一章:先秦时期的背景与分期1.1 先秦时期的定义: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1.2 先秦时期的分期: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五个时期。
1.3 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夏商周更替,诸侯争霸,思想活跃,文化繁荣。
第二章:先秦时期的经济生活2.1 农业: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2.2 手工业:青铜器制造、陶瓷、纺织、建筑等行业的进步。
2.3 商业贸易:市井制度的形成,货币的使用,商业路线的拓展。
第三章:先秦时期的的政治制度3.1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世袭制度,分封制度。
3.2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五霸、七雄的崛起,战国时期的变法。
3.3 先秦时期的政治思想:儒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政治主张。
第四章:先秦时期的文化成就4.1 先秦时期的文学:诗经、楚辞、春秋战国散文等。
4.2 先秦时期的哲学: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思想理论。
4.3 先秦时期的艺术:青铜器、陶瓷、建筑、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发展。
第五章:先秦时期的社会风俗5.1 婚姻制度:一夫多妻制,婚姻礼仪的发展。
5.2 丧葬制度:厚葬薄养,棺椁制度,墓室建筑。
5.3 宗法制度:家族观念,宗族组织,世系传承。
第六章:先秦时期的思想体系6.1 儒家思想:孔子、孟子、荀子的伦理道德观和社会政治理念。
6.2 道家思想:老子和庄子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6.3 法家思想:韩非子的法治国家、术数政治。
6.4 墨家思想:墨子的兼爱非攻、节用尚贤。
6.5 名家、杂家、阴阳家等其他学派的思想特点。
第七章:先秦时期的宗教信仰7.1 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自然神、祖先神灵的祭祀仪式。
7.2 道教的起源:道教教义、神仙观念、道教仪式。
7.3 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7.4 先秦时期的宗教政策:国家对宗教的管理与支持。
第八章:先秦时期的历史人物8.1 夏商周时期的著名君主:夏桀、商纣、周武王等。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2. 使学生掌握先秦时期的主要文化成就,如哲学、文学、艺术等。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提高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君主制等。
2. 先秦时期的经济基础: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等。
3.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4. 先秦时期的文学艺术:诗歌、散文、楚辞、书法、绘画等。
5. 先秦时期的文化成就:科学技术、教育、宗教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基础、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文化成就。
2. 教学难点:先秦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和文化成就。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先秦时期的典型文化现象和人物。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先秦时期的文化特点和价值。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先秦时期的背景,引发学生对先秦时期的好奇心。
2. 讲解政治制度:阐述分封制、宗法制、君主制等政治制度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3. 讲解经济基础:分析先秦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等特点和发展。
4. 讲解哲学思想: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哲学流派的起源、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5. 讲解文学艺术:阐述先秦时期的诗歌、散文、楚辞、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特点和成就。
6. 讲解文化成就:介绍先秦时期的科学技术、教育、宗教等方面的发展和贡献。
7. 案例分析:选取先秦时期的典型文化现象和人物,进行分析讨论。
8.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先秦时期的文化特点和价值,分享讨论成果。
10.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先秦时期的文化内涵。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先秦时期与其他历史时期的社会概况和文化特点,分析其差异和联系。
2. 探讨先秦时期的文化成就对后世的影响,如儒家思想、道家哲学等。
先秦文学教案(板书)
先秦文学教案(板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先秦文学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先秦时期主要的文学形式和代表作品。
3. 培养学生对先秦文学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先秦文学的历史背景: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2. 先秦文学的主要形式:诗经、楚辞、诸子百家、史记等。
3. 先秦文学的代表作品:诗经中的《关雎》、《蒹葭》;楚辞中的《离骚》、《天问》;诸子百家中的《孟子》、《庄子》;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孔子世家》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先秦文学的历史背景、主要形式和代表作品。
2. 教学难点:对先秦文学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先秦文学的历史背景、主要形式和代表作品。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对先秦文学的理解和交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先秦文学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先秦文学的主要形式和代表作品,引导学生理解其内涵。
3. 分析:分析具体文学作品,如《关雎》、《离骚》等,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先秦文学的理解和感悟。
6. 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测试,检验学生对先秦文学知识的掌握。
4. 欣赏与批判能力:通过学生对文学作品分析和讨论,评估其欣赏和批判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先秦文学相关教材和注释版本。
2. 多媒体课件:制作包含历史背景、文学作品和图片的课件。
3. 参考文献:提供相关的研究论文和评论,供学生深入研究。
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介绍先秦文学的历史背景。
高职:第 一章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第三、四节)教案
江南影视艺术学院高职中国历史学科教案教师: 顿新波班级: 14级高职影视动画、影视表演/主持、空乘1------5班课时:2课时时间:第5周课题第一章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第三、四节)教学目标第三节:1.我国早期历法和天文、数学成就;2.医药学的发展;3.金属冶炼技术和工艺。
第四节:1.周易;2.老子;3.孔子;4.百家争鸣;5.军事家孙武和孙膑。
教学重点 1.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2. 孔子和百家争鸣。
教学难点 1.专门的科学知识;2. 诸子思想理论尤其是哲学观点。
课时安排2节教学内容与过程备注第三节科学技术一、我国早期历法和天文、数学成就1.历法:夏历和阴历历法:所谓历法,简单说就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
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采用过各种不同的历法,其中多数的历法是想把朔望月或者回归年分为编号的日数。
按其侧重点不同,历法大体可以分二类:一类叫阳历,如公历、儒略历等;一类叫阴历,如伊斯兰教历、希腊历等;另一类叫阴阳历,如我国现在还有采用的农历、藏历等。
我国诞生于夏代的纪年法“夏历”是世界上三大历法中历史最悠久,天体定标点最多的历法。
据说我们的袓先夏代(公元前十七世纪以前)就使用了这种历法来计年,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夏历”。
2.天文:天象观测和天文著作彗星(英文名:Comet),俗称扫把星,是由冰构成的太阳系小天体。
当它与太阳足够接近时,便会展示出彗发(稀薄、糢糊的临时性大气层),有时也会有彗尾。
这些现象是由太阳辐射和太阳风共同对彗核作用造成的。
在《天文略论》这本书中写道:“彗星为怪异之星,有首有尾。
俗象其形而名之曰扫把星。
”人们往把战争、瘟疫等灾难归罪于彗星的出现,但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
1994年7月16日,彗星木星相撞,形成了彗星撞木星的天文奇观。
截至2011年1月已经有4185颗已知的彗星,其中大约有1500颗是克鲁兹族彗星和大约484颗短周期彗星,而且这个数量还在稳定的增加中。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
这是距今五千年左 右的一幅完整的绘画作 品《鹳鱼石斧图》,绘 在一只作为葬具的陶器 表腹面。其神态描绘得 恰当生动。画面色彩单 纯、质朴,构图稳定。 但其描绘及造型的手法, 已包含了远古时代的艺 术特征,使它成为一件 罕见的绘画珍品。代表 当时中国绘画的最高成 就。
作用: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 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
生产工具: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使用比例不大
农
仍以石、木、骨器为主(耒耜)
耕作方式: 石器锄耕
业
生产方式: 千耦其耘(井田制下的集体劳作)
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
商周时期:奴隶的集体劳作、简单协作
大令众人曰
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评价
积 极:加强对地方统治,扩大统治区域,有利 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局限性:诸上侯 导独致立了性春强秋,战削国弱的了纷周争天。子权威,事实
西周的宗法制
目的: 维护周王室的稳定和统治秩序
实质: 按照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等级: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马桥文化石锄
距今7、8千年,耒耜的出现
3、原始社会时期的政治
禅让制
概念: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部落联盟 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特点:部落联盟首领由各部落的首领共同推选 不得世袭,反映了“天下为公”的社会状况 实质:原始部落的军事民主制,是社会生产力 水平低下的产物
4、原始社会时期的文化
文字的源头: 6000多年前的图画文字 绘画的起源: 远古时代的原始图画(质朴、粗犷)
高中历史先秦春秋战国(教案)
高中历史先秦-春秋战国(教案)第一章: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1.1 先秦时期的概述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从原始社会、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
强调先秦时期的重要性和对中国历史的奠定作用。
1.2 春秋战国的地理环境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强调地理环境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2.1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介绍春秋时期的五霸和战国时期的七雄。
分析他们的政治实力和影响。
2.2 诸侯国的兼并战争探讨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和统一趋势。
强调战争对政治格局的影响。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3.1 农业的发展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的进步和技术的创新。
强调农业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
3.2 商业的兴起探讨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活动的兴盛和市场的发展。
强调商业对经济繁荣的推动作用。
第四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4.1 诸子百家的兴起介绍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和理论。
强调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4.2 文学艺术的发展探讨春秋战国时期文学艺术的繁荣和创作。
强调文学艺术对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五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5.1 社会结构的变动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动和阶层分化。
强调社会变革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5.2 礼崩乐坏的时代的特点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现象和特点。
强调这一时代对后世社会制度的影响。
第六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6.1 儒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详细介绍孔子、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分析儒家思想对后世社会道德和伦理的影响。
6.2 道家思想的特点与影响探讨老子和庄子等道家代表人物的思想理念。
分析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及哲学的深远影响。
第七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7.1 天文学与数学的进展介绍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学和数学的重要成就。
强调这些进展对后世科学发展的基础作用。
7.2 医学与农学的进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医学和农学的发展和贡献。
分析这些进步对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先秦文学概述教案
先秦文学概述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的起源;2、先秦文学的形态;3、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4、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教学重点和难点:1、早期诗歌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点2、了解先秦文学形态文、史、哲不分教学方法:讲授,使学生从总体上对先秦文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形成轮廓。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第一课时这一节课主要介绍先秦了解文学的起源、形态以及先秦文化对文学的影响一、先秦社会的历史发展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形成的最初阶段是在先秦时期,这是从远古经夏、商、周三代直至秦统一(前221年)之前的漫长的历史时期。
据1996-2000年的九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结果断定:“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
”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是夏代文化的遗址。
据说夏禹传位于启,“公天下”成为“家天下”。
国家组织逐渐形成。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了商朝,第20位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附近),史称殷商,商代农业、畜牧业、商业都得到发展,也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城市。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商代祭祀文化盛行,主祀者为巫。
尊神祭祀的祝颂实即表达了人们对祖先神灵的敬畏以及祈求和愿望,也形成了融合歌舞乐绘画、表演、原始宗教等一体的文化形式。
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定都镐京(今西安附近),史称西周。
周统治者鉴于殷商的教训,实行分封制,并确立以“礼”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和典章制度,以此作为统治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
西周至夷王、厉王时期,统治日趋腐败,国力日衰,传至幽王,愈加暴戾,内忧外患,幽王终于在公元前771年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周平王东迁,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前476~前221)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王室愈衰。
高考历史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 课件
炎黄部落的繁衍
部落联盟形成
特点:男性主导;贫富
分化; 阶级产生
2、原始社会时期的经济
多个中心:黄河、长江流域 农业:生产工具:
耕作式:
手工业:
商业:
所有制:
农业起源地——最早培植水稻与粟的国家
半坡 河姆渡
江西省万年仙人洞遗址发现一万年前稻种
炭化了的粟和菜籽
(半坡遗址出土)
碳化稻谷
(河姆渡遗 址出土)
西周的宗法制
目的: 维护周王室的稳定和统治秩序
实质: 按照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作用: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
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 结。
2、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
农业:生耕产作工方具式::商例周不时大期仍青以铜 石农 、具 木出 、现 骨器但使为用主比 生产方式:(耒耜)
中国古代史阶段划分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创立时期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时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时期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时期
先秦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前221年
宋元 明清
封建社会初期 封建社会鼎盛 封建社会衰落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发展时期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发展时期
经营模式:尊(精)、三星堆青铜礼器
商业:
所有制:
1.1米
司母戊鼎
鼎重832.84公斤
司母戊鼎是目前 已发现的中国古 1.33米 代形体最大和最 重的青铜器,在世 界上也是仅见的, 反映出商代青铜 冶铸业具有极高 水平。
四羊方尊
蕉叶形 纹理清晰
四只大卷角羊
羊的前腿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活动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简介中国古代史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先秦时期社会概况
(一)我国原始社会
1.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元谋人
(2)北京人
2.氏族公社时期
(1)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①山顶洞人
②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
(2)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3)认识:氏族公社时期磨制石器逐渐取代打制石器,生产力的进步是促进人类社会组织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们的生产单位逐渐缩小,人类的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完善;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出现了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人们开始有了初步的社会分工;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剩余产品增加,开始出现私有制和贫富分化,逐渐产生了阶级,最终导致原始社会的结束。
3.黄帝与尧舜禹时期
(1)华夏族始祖——黄帝
(2)禅让制。
高中历史先秦春秋战国(教案)
高中历史先秦-春秋战国(教案)第一章: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1.1 先秦时期的划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1.2 春秋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1.3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礼崩乐坏、诸侯争霸1.4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兴起第二章:春秋时期的重要事件与人物2.1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2.2 春秋时期的著名战役:城濮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2.3 春秋时期的变法运动:齐国的变法、魏国的变法2.4 春秋时期的文化成就:诗经、楚辞第三章:战国时期的重要事件与人物3.1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3.2 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长平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3.3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商鞅变法、李悝变法3.4 战国时期的文化成就:楚辞、诸子百家第四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4.1 农业的发展:铁器的普及、牛耕的使用4.2 商业的繁荣:货币的统一、市场的形成4.3 手工业的进步:青铜器、陶瓷、丝织品4.4 交通的改善:道路的修建、水利工程第五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5.1 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5.2 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人性本善、无为而治、兼爱非攻5.3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艺术:诗经、楚辞、屈原5.4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成就:天文、算术、医学第六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6.1 诸侯国的政治制度:君主制、世袭制6.2 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建制度:封土建国、分封制6.3 社会结构的变迁:士阶层的崛起、平民与奴隶的身份变化6.4 法律制度的发展:法家思想的兴起、法律的制定与实施第七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制度与战争方式7.1 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组织:步兵、骑兵、车兵7.2 军事制度的演变:常备军的出现、兵役制度的改革7.3 战争方式的特点:战术与战略的创新、攻城掠地的战争7.4 军事武器的进步:弩、兵器的制造技术、军事工程的建设第八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8.1 诸侯国的文化交流:诗经、楚辞、诸侯间的文化交流8.2 宗教信仰与神话传说:道教、佛教的传入、神话故事的发展8.3 地域文化的差异:中原文化、江南文化、边疆文化的特色8.4 文化交流的影响:文化的融合、思想观念的传播第九章: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历史文献9.1 春秋时期的史书:《春秋》、《左传》、《谷梁传》9.2 战国时期的史书:《史记》、《战国策》、《竹书纪年》9.3 诸子百家的著作:儒家经典、道家典籍、墨家、法家、名家等著作9.4 历史文献的价值: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史料、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第十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意义与影响10.1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诸侯争霸、中央集权的形成10.2 经济文化的发展:农业、商业、手工业、科学技术的进步10.3 思想文化的繁荣:诸子百家、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的发展10.4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影响:为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影响了后世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中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介绍,特别是对社会背景的理解,以及政治制度的变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井田制和西周的经济: (1)井田制:是一种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认识:是与分封制密切联系的,在这种制度下奴隶主驱
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环 节
教学内容与活动
教学方法与 手段
使奴隶从事艰苦的劳动,通过对奴隶的残酷剥 削,奴隶主积聚了大量财富,西周的农业得到 进一步的发展。
(2)了解西周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6.国人暴动和西周的结束 (三)春秋时期奴隶制的瓦解 1.春秋五霸 认识:在这种争霸战争的作用下,西周的 分封制由此逐渐瓦解。 2.“初税亩”和井田制的瓦解
教学环 节
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内容与活动
教学方法与 手段
荀子: 哲学观点:自然界的发展是有其规律的, 同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掌握自然的变化规 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评价:这是唯物主义的思想倾向,反映了 战国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 利用,改造增强。 道家: 庄子: 哲学:发展了老子的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 界是“我”的主观产物,属主观唯心论; 社会思想:鄙视富贵利禄,反对社会不公 平现象。 评价:庄子的这种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对当 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法家: 韩非子:
作业布置 2、孔子在教学方面的主张都有哪些?
教学反思
教学 环节
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内容与活动
一、 简介中国古代史的主要内容。 导入 新课
第一节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
二、 讲授 新课
(一)我国原始社会 1.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元谋人
(2)北京人
2.氏族公社时期
(1)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①山顶洞人
②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
(1)认识春秋时期铁农具的普遍使用,牛 耕的开始,增强了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由青 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导致荒地的大量开 垦,社会财富的增加和财富占有情况的变化。
(2)“初税亩” 认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生产力发 展,推动生产关系发生适应新的生产力需要的 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最终将导致上层建筑 发生变革,变革后的上层建筑,将有力的促进 社会的发展。
1、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 代,主张按社会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
2、治国“以法为本”“法不阿贵”利用人趋利 避害的本能,以严刑酷法统治臣民;
3、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封建国家。 评价: 法家思想体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要 求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封建制度的要求,代表 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
课时编号
1-2
授课时间
授课地 点
课题名称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
课时数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元谋人和北京人、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和井田制。 2、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古代王朝治乱兴衰规律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小组互助等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参 与、乐于探索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评价历史要看问题的主流。
(四)我国封建社会的开始——战国 1.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表现 (2)认识:一方面,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 发展,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 面,只有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才能有更大 的进步。因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战国时 期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是战国时期人民大众的基本要求。 2.诸侯国的变法运动和商鞅变法 3.战国七雄 认识:谁能顺应历史的发展,改革落后的 制度,使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积极发 展经济、壮大军事力量,谁就可能强大。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起源
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环 节
教学内容与活动
教学方法与 手段
春秋时期的思想: 老子的思想:“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 法。 哲学思想:含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世间万 物和人类社会是运行的,事物具有对立面,并 且相互依存在,不断的变化。 评价:老子是大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 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是进步的,其无为的政 治主张对缓和社会矛盾有一定积极作用。 孔子的思想: 思想内容: 1、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即“爱人”,主 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 2、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 3、主张以德治民,在政治上主张逐步改 造。 教育成就及文化贡献:教育方面;他兴办 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提出“有教无 类”,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积 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如“因材施教”“温故知 新”。 对孔子思想及实践活动的评价: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及教育 家,儒学的创始人。其仁的思想,以德治民的 思想,反对苛政,包含着维护统治秩序和缓和 阶级矛盾,使得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等内 容,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安定人民生活具有进步意义。其维护周朝的
礼,代表奴隶主阶级的意志,是维护奴隶制, 反映了儒家学派厚古薄今变得历史观,所以具 有保守性和落后性。同时孔子对推动古代文化 教育事业的发展古代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背景: 1、物质条件: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迅速发 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 2、社会需要:春秋战国作为社会大变革时 代,社会历史需要重新认识,百家争鸣是历史 变动在认识上的表现。
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环 节
教学内容与活动
教学方法与 手段
3、政治变革需要:各国的政治变革与互相 竞争需要理论指导。在尖锐的斗争中,实力无 疑是基础。然而,没有适当的谋略,优势也可 能转换劣势,所以当时统治者对人才相当重 视。
4、环境与氛围:当时诸侯国纷争林立,政 治空隙比较 多,思想环境较为轻松,便于知识分子自由讨 论问题,施展才华。
5、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的思想 家。
6、不同的阶级对社会变革在上层建筑,意 识形态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主要学派与思想 墨家:代表:墨子 主要思想: 1、“兼爱”——不分阶级差别 2、“非攻”——反对一切不义战争(反映了 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的愿望) 3、“尚贤”——主张任人唯贤,反对王公的 任人唯亲。 4、墨子一书记载了许多关于生产技术和科 学的知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科学认识水平。 评价:反映了战国初期封建经济的发展, 小生产者队伍不断壮大的现实,这代表了小生 产者要求和睦相处,有安定的社会环境以保证 生产发展,提高政治地位的思想。墨家学说在 当时成为最有实力的派别之一,有“非儒即 墨”之说。 儒家: 孟子发展 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 思想。 “重民”思想表现: 1、“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2、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得侵犯农民 的劳动时间,主张宽刑薄税。 评价:这种思想反映了孟子在社会变革中 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其仁政的思想有利于社会 安定和生产发展,但其目的是维护统治者的利 益与统治。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
教学难点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关系的变革。
教材处理 适当删减,稍有补充
教 学
教法设 计
讲授法、讨论法
方 法
学法设 计
史料分析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资 料
教材、网络资源
教
学 资
信息资 源
网络信息、教学内容
源
准 备
仪器设 备
多媒体
耗材
1、战国时期最强的七个国家,称“战国七雄”指哪几个国家?
(2)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3)认识:氏族公社时期磨制石器逐渐取代打制石器,生
产力的进步是促进人类社会组织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随着生
产力的进步,人们的生产单位逐渐缩小,人类的社会组织不断
发展完善;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出现了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
和原始手工业,人们开始有了初步的社会分工;随着生产力的
进步,剩余产品增加,开始出现私有制和贫富分化,逐渐产生
了阶级,最终导致原始社会的结束。
3.黄帝与尧舜禹时期
(1)华夏族始祖——黄帝
(2)禅让制
教学 环节
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内容与活动
是原始社会晚期部落联盟推选贤者任联盟首领的方法,被 推选出的人要经过现任首领的考核,再由现任首领让位于他。
(3)大禹治水 (二)夏、商、周奴隶王朝 1.我国的奴隶社会 (认识:在奴隶社会里,奴隶主的统治非常残暴,但它是 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进步。) 2.奴隶社会的开端——夏朝 (1)掌握起讫时间 (2)简介夏朝的开始——禹建立夏朝 (3)介绍夏朝的社会生产情况 3.商朝的政治、经济和阶级关系 (1)掌握起讫时间(发展时期) (2)盘庚迁殷 (3)介绍商朝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农业、手工业 (4)认识商朝是当时世界上具有高度文明的大国。 (5)了解商朝奴隶的悲惨生活,认识商朝时期的阶级关 系。 (6)了解商纣的残暴和武王伐纣。 4.西周的建立和宗法制、分封制 (1)了解历史上将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西周的 起讫时间、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繁荣时期。 (2)分封制 (3)宗法制: 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认识: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和宗法制相辅相成。西 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实施初期起到的作用主要是积极的,宗 法制对后世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