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612中国古代哲学史考研真题及复习笔记
山东大学中国哲学专业考研真题
山东大学中国哲学专业考研真题2002年
一、名词解释
1、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2、以说出故
3、六相圆融
4、太素者,质之始也
5、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
6、外籀
二、简述题
1、简述庄子的齐物论
2、简评僧肇的物不迁论
3、简评谭嗣同的仁学观
三、论述题
1、试论先秦儒家人性论之演变
2、试论宋明时期天理人欲之争
2001年
一、名词解释
1、为仁由已
2、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3、得意忘象
4、德性之知,不萌于见闻
5、天演者,翕以聚质,辟以散力
二、简述题
1、简评荀子的自然观
2、简评慧能“凡夫即佛”说
3、简评章太炎的俱分进化论
三、论述题
1、稷下道家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王阳明对陆九渊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999年
一、名词解释
1、物生有两
2、三玄
3、形质神用
4、理一分殊
5、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二、简析老子“道”的思想
三、简析王充的元气自然论
四、简评李贽的“童心说”
五、选作题
1、试论朱(熹)陆(九渊)之争
2、试论康有为的大同思想
1998年
一、名词解释
1、言有三表
2、执两用中
3、元气自动
4、童心即真心
5、俱分进化
二、简答题
1、试析荀子“天官薄类”与“心有征知”的关系
2、稷下道家(《管子》书中《心术》四篇)的“精气”说
3、陆九渊的“发明本心”说
三、论述题
1、试论王弼“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
2、试论郭象“万物独化”的本体论思想。
(NEW)山东大学612中国哲学史(不含近代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2016年山东大学612中国哲学史(不含近代 史)考研真题
中国哲学史
一、名词解释 1.大丈夫 2.以道观之 物无贵贱 3.独化于玄冥之境 4.天地之帅 吾其性 5.弓矢从的
二、简答题 1.玄学关于有无关系的争论 2.僧肇解空(对于空的理解)
三、论述题 1.王夫之的历史观 2.易传对于中国哲学的贡献
二、简答题 1.董仲舒神权政治论 答:(1)“人副天数” ① 内容 “人副天数”是董仲舒神权政治论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董仲舒认为, 在肉体或精神方面,人都是天的副本。他认为人是天的投影,人的形 体、身躯、脏腑都是仿效天的产物,头如天圆、耳目如日月、鼻口如风 气、骨节合天数、大骨节合月数、五脏对应五行、四肢犹如四季、眨眼 犹如昼夜,因此天是使人之所以为人的本原与依据。 ② 结论 董仲舒提出了他的天人感应论。既然“人副天数”,“为人者天”而 又“天辨在人”,因而,人的行为必会在“天”上得到反应,天人谴告由此 而来。 (2)“尊天受命”的社会伦理观 董仲舒重新树立“天”的权威,重新神化已经趋向自然意义上 的“天”,赋予“天”以神秘性和宗教性。同时将“天”人格化,把“天”看作 是有意志的。主要表现如下:
(3)孟荀人性论的异同 ① 二者的区别
“性恶论”否定了天赋道德观念的存在,强调道德礼义的外在规范 性。孟子提出“四端”说,强调仁义礼智为我所固有,非由外铄,重视道 德自律与自觉。这是二者最大的区别。
② 二者的联系
正如张岱年所说:“孟子言性善,乃谓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是仁义 礼智四端。荀子言性恶,是说人生而完具的本能行为中并无礼义;道德 的行为皆必待训练方能成功。孟子所谓性,与荀子所谓性,实非一事。 孟子所注重的,是性须扩充;荀子所注重的,是性须改造。”孟子是理 想主义者,而荀子则是现实主义者。
2014年山东大学612中国哲学史(不含近现代)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山东大学612中国哲学史(不含近现代)考研真题及详解一、解释下列范畴或命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1.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答:“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出自战国孟轲的《孟子·公孙丑上》,是指耻己之不善和憎人之不善的心,即羞耻心是义的开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被视为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也是其所有学说的基础所在。
孟子认为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
义是人本来就所具有的。
2.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答:“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出自庄子的《庄子·天下篇》,这是庄子对自己评价。
庄子之“道”讲齐同万物,齐一是非,不仅消解了物与物、人与物的对待关系,也消解了世间与出世间、闹市与山林的分割对待关系。
在“道”的层面上,世间的一切区分对待,都是极其相对、极其不确定的,都不具本真的意义。
因而,在庄子看来,人不可以不在世,不可以不与世俗处,从而对世俗的种种是非、善恶分辨又不可以当真,这是荒诞的。
3.有之所始,以无为本答:“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出自王弼的《老子》是老子关于“有”、“无”的基本论点,即“以无为本”。
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形有名的具体存在物产生于“无”。
万物要保全自身,就必须保持其本体“无”。
万有是无的外部表现和作用,所以要“崇本举末”或“崇本息末”。
王弼关于“有”、“无”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认为现象的本质是无形无象的。
4.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答:“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出自陆九渊的《与李宰书》,是陆九渊的重要哲学命题。
“理”是指超乎自然和社会之上,而又为自然和社会必须遵循的抽象原则;“心”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认识能力。
陆九渊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之“理”,和人心之“理”是完全相同的。
这一命题虽然没有否认“心”外还有“理”,也没有直接肯定“心”是世界的本源,但它认为人心之理是宇宙之理最完满的表现。
山东大学612中国古代哲学史考研真题及复习笔记
山东大学612中国古代哲学史考研真题及复习笔记2021年山东大学《612中国古代哲学史》考研全套目录•山东大学《612中国古代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全国名校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说明:本部分收录了本科目近年考研真题,方便了解出题风格、难度及命题点。
此外提供了相关院校考研真题,以供参考。
2.教材教辅•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下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说明:以上为本科目参考教材配套的辅导资料。
•试看部分内容考研真题精选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一、名词解释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武汉大学2015研]答:“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
语出《论语·述而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是指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是指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求严格,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孔子还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这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仍具有借鉴意义。
2“性者,本始材朴”[武汉大学2015研]答:“性者,本始材朴”是战国时期荀子的哲学用语,出自《荀子·礼论》。
“本始”是指原始,本初。
“材朴”是指资质朴素。
人的本性其本质是没有经过雕饰的,是自然的,换言之,人的本性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
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中本无善端。
非但无善端,且有恶端。
虽然他认为人性本恶,但荀子认为人具有接受道德教育的聪明才力,积学既久,成为习惯,圣即可积而致也。
这与注重道德修养自觉性的性善论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的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山东大学612中国古代哲学史2007-2017年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目录Ⅰ历年考研真题试卷 (3)山东大学2007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3)山东大学2008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4)山东大学2009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5)山东大学2010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6)山东大学2011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7)山东大学2012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8)山东大学2013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9)山东大学2014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10)山东大学2015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11)山东大学2016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12)山东大学2017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13)Ⅱ历年考研真题试卷答案解析 (14)山东大学2007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14)山东大学2008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20)山东大学2009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25)山东大学2010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31)山东大学2011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37)山东大学2012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44)山东大学2013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53)山东大学2014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66)山东大学2015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82)山东大学2016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90)山东大学2017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96)Ⅲ专业课教辅..............................................................................................错误!未定义书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大学612中国古代哲学史考研真题及复习笔记
2021年山东大学《612中国古代哲学史》考研全套
目录
•山东大学《612中国古代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
•全国名校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说明:本部分收录了本科目近年考研真题,方便了解出题风格、难度及命题点。
此外提供了相关院校考研真题,以供参考。
2.教材教辅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下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说明:以上为本科目参考教材配套的辅导资料。
•
试看部分内容
考研真题精选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
一、名词解释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武汉大学2015研]
答:“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
语出《论语·述而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是指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是指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求严格,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孔子还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这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仍具有借鉴意义。
2“性者,本始材朴”[武汉大学2015研]
答:“性者,本始材朴”是战国时期荀子的哲学用语,出自《荀子·礼论》。
“本始”是指原始,本初。
“材朴”是指资质朴素。
人的本性其本质是没有经过雕饰的,是自然的,换言之,人的本性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
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中本无善端。
非但无善端,且有恶端。
虽然他认为人性本恶,但荀子认为人具有接受道德教育的聪明才力,积学既久,成为习惯,圣即可积而致也。
这与注重道德修养自觉性的性善论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的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3化性起伪[武汉大学2015研;武汉大学2014研]
答:化性起伪是荀子的观点,是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
荀子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化性起伪”的性恶论认为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为善。
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
4无待[北京大学2014研]
答:无待出自庄子的《逍遥游》,是指无所局限、无所牵绊、无所凭借的思想境界。
只有到达“无待”后,人才能摆脱客观世界的各种束缚,获得精神层面的绝对自由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无待”并非是不需依待,而是无所不待,因循自然。
5“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山东大学2014研]
答:“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出自战国孟轲的《孟子·公孙丑上》,是指耻己之不善和憎人之不善的心,即羞耻心是义的开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被视为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也是其所有学说的基础所在。
孟子认为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
义是人本来就所具有的。
6“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山东大学2014研]
答:“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出自庄子的《庄子·天下篇》,这是庄子对自己评价。
庄子之“道”讲齐同万物,齐一是非,不仅消解了物与物、人与物的对待关系,也消解了世间与出世间、闹市与山林的分割对待关系。
在“道”的层面上,世间的一切区分对待,都是极其相对、极其不确定的,都不具本真的意义。
因而,
在庄子看来,人不可以不在世,不可以不与世俗处,从而对世俗的种种是非、善恶分辨又不可以当真,这是荒诞的。
7元气[西北政法大学2014研]
答:元气是中国古代哲学重要范畴。
①是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或为混沌未分的实体。
《鹖冠子·泰录》:“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
”东汉王充《论衡·谈天》:“元气未分,浑沌为一。
”②是指人世间吉祥之气。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王正则元气和顺。
”③是指人身之中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气。
《春秋繁露·天地之行》:“元气之流皮毛腠理也。
”
8图腾崇拜[西北政法大学2014研]
答:图腾崇拜是指在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宗教信仰的现象。
是将某种动物或植物等特定物体视作本氏族有亲属或其他关系的崇拜行为,主要标识于旗帜,族徽,柱子,衣饰,身体等地方。
对于图腾崇拜的研究是对原始社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图腾崇拜现象蕴含着重要的历史人文意义。
复习笔记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
绪论
一、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1“三皇”传说提供的文化意蕴
(1)“三皇”传说
①三皇
a.有巢氏
有巢氏是指发明巢居并被推戴为王的领袖,体现出巢居的文明。
b.燧人氏
燧人氏是指发明钻木取火并被推戴为王的领袖,体现出食用熟食的文明。
c.神农氏
神农氏是农耕始祖。
②文化意蕴
a.人类文明是人类通过努力开拓出来的,不是神创的。
b.“三皇”故事的传颂使这些事件与行为人格化,而不是神格化。
c.“三皇”传说的影响是人文的。
(2)伏羲氏传说
①伏羲氏
又称庖牺氏,以“始作八卦”而闻名,有时也被认为是三皇之一。
②意义
a.伏羲创设八卦的智慧来自于其对天与地、身与物的“观”。
b.伏羲创设八卦的目的在于把握万物生生不息、奇妙变化的真实情况。
c.伏羲氏的故事透露出浓郁的人间性、知识理性。
2“五帝”故事显示的人文价值
(1)五帝
学界普遍认为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2)人文价值
①大规模战争
凸显出部族之间大规模整合的趋势,预示着统一国家与同一文化的诞生。
②禅让制度
禅让制度表明部族联盟的权力还没有完全私有化。
③财产私有化程度不突出,属于大同社会,不属于小康社会
a.大同是指以天下为公,财货为天下之公养,权力为天下之公器。
b.小康是指以天下为家,视天下为一人、一家之私物。
3夏朝——远古中国的第一个王朝
(1)夏朝
禹之子启,继父为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禅让制变成世袭制。
夏朝的存在时间约在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
(2)二里头文化
夏朝的重要文化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出土有大型宫殿遗址、刻符陶器等。
二、殷商西周的社会结构与思想信仰
1商周
商汤灭夏,建立商朝,时间约为公元前17世纪至前12世纪。
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时间约为公元前12世纪末至公元前7世纪前期。
2氏族制的社会组构方式
(1)以氏族制为基础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氏族与氏族之间的关系,以血缘氏族为纽带建构社会与国家体制表明殷商仍然笼罩在自然生殖的氛围之中。
(2)宗法制度
西周的社会结构仍以氏族制为主,但统治者氏族内部又建立起严格的宗法制度。
①区分嫡庶关系,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②分派子弟到各地管制臣民,推行封建制、世袭制。
③明确远近亲疏、上下等级,创设礼仪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