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中国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_巩崇水
近30年中国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近30年中国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近30年中国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引言:雷暴天气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活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雷暴天气的频率和强度也呈上升趋势。
针对中国近30年的雷暴天气气候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雷暴天气的发展趋势,为天气预报和应对灾害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一、雷暴天气的定义和形成机制雷暴天气是指在特定的大气环境下,云团产生强烈对流运动并伴随着闪电、雷声、狂风暴雨等现象的一种天气现象。
雷暴天气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大气具有强烈的垂直运动和上升运动,水汽充足以及大气中存在足够的不稳定能量等。
二、中国雷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中国是雷暴天气频发的国家之一,其时空分布特征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从时间上看,雷暴天气主要发生在夏季,其中以7-9月份较为集中。
从空间上看,中国南方地区雷暴天气发生频率较高,尤其是四川盆地、江南地区以及华南地区。
而中国西北地区雷暴天气发生频率较低。
三、近30年中国雷暴天气的变化趋势通过对近30年的中国雷暴天气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以下几个变化趋势:1. 雷暴天气的频率呈上升趋势:近30年来,中国各地雷暴天气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加。
这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相吻合。
2. 雷暴天气的强度增加:近30年来,中国雷暴天气的强度呈上升趋势,即短时间内的降雨量增加、雷电活动更为频繁。
3. 雷暴天气的空间分布有所改变:近30年来,中国北方地区的雷暴天气发生频率逐渐增加,而南方地区的雷暴天气发生频率略有减少。
4. 雷暴天气与其他气象现象的关联性增强:近30年来,随着气候的变暖,中国雷暴天气与其他气象现象,如台风、暖湿气流等的关联性也越来越明显。
四、近30年中国雷暴天气的影响近30年来,中国雷暴天气的频率和强度的增加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诸多影响。
首先,雷暴天气引发的强降雨可能导致山洪暴发,造成洪涝灾害;其次,雷电活动对电力设施和通信设备造成威胁,可能引发火灾和设备故障;另外,由于雷暴天气伴随着强烈的风暴,可能对农作物和植被造成损失。
中国雷暴气候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
中国雷暴气候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中国雷暴气候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雷暴是一种强烈的天气现象,其带来的强烈雷电、大风和降雨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多样,因此其雷暴气候分布特征也十分复杂多样。
本文将探讨中国雷暴气候的分布特征以及近年来的变化趋势。
中国的雷暴活动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和西南地区。
东部地区的雷暴活动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以及华南地区。
这些地区多山多水,气候湿润,是雷暴形成的适宜环境。
而西南地区的雷暴活动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以及青藏高原周边地区。
这些地区地势复杂,气候多变,地理环境因素也是雷暴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
中国雷暴活动的季节分布特征不太一致。
东部地区的雷暴活动最为集中在夏季,尤其是6月至8月。
这是因为夏季东亚季风的影响,湿热气流易于形成对流层,进而形成雷暴。
而西南地区的雷暴活动则以夏季为主,但在夏季之外的其他季节也有一定的雷暴活动。
这主要是由于西南地区的地理环境影响,在较干燥的气候条件下,雷暴形成仍然存在一定的机会。
近年来,中国雷暴气候出现了一些变化趋势。
首先,雷暴的频率和强度有所增加。
气候变暖使得大气层不稳定性增强,有利于雷暴的形成。
短时强降雨也增加了洪涝灾害的风险。
其次,雷暴活动迁移的趋势明显。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东部地区的雷暴活动有所减弱,而西南地区的雷暴活动有所增加。
这可能是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地球环流格局变化的影响。
再次,雷暴天气的预测能力有所提高。
随着气象科学的进步,雷暴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得到了更好的认识,并且天气预测技术的提高使得对雷暴的预警变得更加准确和及时。
总的来说,中国雷暴气候具有复杂多样的分布特征。
东部地区和西南地区是雷暴活动的重点区域。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和地球环流格局的变化,雷暴活动的频率和强度呈上升趋势,且出现了迁移的趋势。
然而,随着气象科学的进步和技术的提高,对雷暴的预测和预警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保护和应对策略。
近3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特征分析
近3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特征分析气候变化不仅对全球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对单个国家和地区的气象灾害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近30年来,我国各地频繁发生严重的气象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本文将对近30年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进行影响特征分析。
首先,台风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气象灾害之一。
自1990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年有6至7个台风登陆,其中东南沿海地区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
台风带来的强风和暴雨引发了大面积的水灾和风灾,给当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受影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省份,以及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
其次,干旱是我国另一种常见的气象灾害。
在过去的30年里,我国南方地区特别是西南地区经历了多次严重的干旱。
由于水资源短缺,干旱对当地农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畜牧业遭受重创,地区内部的水资源分布不均,导致社会和经济发展不平衡。
此外,暴雨洪涝成为我国的又一主要气象灾害。
近30年来,我国频繁出现特大暴雨和强降雨,引发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洪涝造成的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可忽视。
洪涝的主要影响区域集中在沿海地带和西南地区,尤其是江河流域和山区地带。
由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和雷电活动的增加,暴雨过程增加了城市内涝和山洪灾害的风险。
此外,地震和暴雪等极端天气也时常给我国带来严重的气象灾害。
尽管地震不是典型的气象灾害,但它常常与各种气象灾害相互交织,对人民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而暴雪则经常导致交通瘫痪、农业损失和城市生活受阻,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困扰。
以上所述只是近3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部分特征,气象灾害的发生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城市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气象灾害的频率和强度似乎在增加。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气象灾害的防范和减灾,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政策来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的挑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动力-统计方法在24小时雷暴预报的应用
动力-统计方法在24小时雷暴预报的应用曾淑玲;巩崇水;赵中军;李旭;周甘霖;王式功;尚可政【期刊名称】《气象》【年(卷),期】2012(038)012【摘要】Based on the T213 numerical forecast products and many convective parameters calculated, the 24 h thunderstorm potential prediction formulas are set up for 690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from April to September by using event probability regression method. At the same time based on the TS score maximum principle, the critical probability of occurrence of thunderstorm forecast is defined and the fore- casts for April--September 2010 are fo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convective parameters based on T213 output product calculation have clearly physical meaning, and are highly related with the occur- rence of thunderstorms, making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forecast formulas.(2) Thunderstorm po- tential prediction formulas are stronger indicators to regional forecasts of thunderstorms, especially to lightning striking areas.(3) The average TS score for 690 stations is 0.24.%利用T213数值预报产品,计算了多个对流参数,应用事件概率回归方法分别建立了全国690个基本站4-9月的24h雷暴潜势预报方程,并根据TS评分值最大的原则确定了雷暴发生预报的临界概率,针对2010年4-9月进行试预报。
RegCM4
模式 ( R e g C M) 得 到 了越 来 越 广 泛 的应 用 和 研 究 , 如: 对 气 候 平 均 态 的模 拟¨ 、 对 极 端 事 件 的 模 拟_ 1 、 对 未来 气 候 的 预估 模 拟 u , J 、 各 种 敏感 性 试
验研 究
改进
域 尺 度上 全球 变化 问题 的关 键 性 科 学 问题 之一 … 。
中图分类号 1 P 4 6 文 献标 识码 : A
引 言
区域气候及其变化对社会经济及人类社会发展 的影 响越来 越 直接 和 重 要 , 相 关 研究 已 引起 人 们 极
大关 注 , 区域气 候及 其 变 化 的模 拟 已 经成 为研 究 区
我 国在 1 9 9 0年 代初 , 以N C A R / P U 的 中尺度 大
第3 3 卷 第3 期
2 0 1 5年 6月
干 旱 气 象
J o u ma l o f Ar i d Me t e o r o l o g 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气模式 ( M M 4 ) 为基础 , 开始了对 区域气候模式的研 究工作 。R e g C M模 式 自 1 9 8 0年代后期开始 发展 , 主要应 用 于美 国 、 澳 大利 亚和 欧洲等 地 区 , 中 国 和其他亚洲 国家 自1 9 9 0年代后期也开始逐步展开 R e g C M 模式 的研 究工作 』 。近 十几 年 来 , 区域气 候
全国主要城镇雷暴日数统计
全国主要城镇雷暴日数统计全年雷暴日数(天/年)全年雷暴日数(天/年)全年雷暴日数(天/年)全年雷暴日数(天/年)北京市01 北京市36.3(25.0℃) 02 密云 45.3安徽省01 合肥市 30.102 芜湖市 34.603 蚌埠市 31.4 (27.3℃)04 安庆市 44.305 铜陵市 32.206 屯溪市 57.507 阜阳市 31.908 宿州市 32.809 宿县 31.8 (26.6℃)10 蒙城 26.511 六安 39.412 霍山 44.713 毫县 28.0澳门特别行政区01 澳门特别行政区暂无重庆市01 达县市 37.102 涪陵市 48.501 重庆市 36.0 (28.2℃)02 沙坪坝 40.101 纂江 42.5福建省01 福州市 53.002 厦门市 47.403 莆田市 43.204 三明市 67.5河北省01 石家庄市31.2 (27.3℃)02 唐山市 32.703 邢台市 30.204 保定市 30.7(24.5℃)05 张家口市45.4 (21.0℃)06 承德市 41.9(23.3℃)07 秦皇岛市34.708 沧州市 29.409 乐亭 32.110 南宫市 28.611 邯郸市 28.812 蔚县 45.113 围场 44.014 丰宁 50.815 怀来 44.316 遵化 51.217 蔚县 50.618 昌黎 24.719 涞源 37.020 定县 31.721 沧县 33.122 衡水 27.323 邯郸市 27.324 蔚县 45.1湖南省01 长沙市 46.6(29.1℃)02 株洲市 52.303 衡阳市 55.104 邵阳市 57.005 岳阳市 45.006 大庸 48.307 益阳市 47.308 永州市(零陵)65.3内蒙古自治区01 呼和浩特市 36.1(20.1℃)02 包头麻池 34.7(22.6℃)03 乌海市(海勃湾)16.604 赤峰市 32.405 二连浩特市 23.306 海拉尔市 30.1(14.0℃)07 东乌珠穆沁旗32.408 锡林浩特市 31.409 通辽市 27.510 东胜市 34.811 杭锦后旗 23.912 集宁市 47.313 加格达奇 28.714 额尔古纳右旗28.715 满州里市 28.316 博克图 33.717 乌兰浩特市 29.8(21.7℃)18 多伦 45.519 林西 40.320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 33.921 额济纳旗 7.822 化德 43.623 开鲁 32.0宁夏回族自治区01 银川市 18.3(21.5℃)02 石咀山市 24.003 固原县 31.004 中宁 15.405 盐池 26.406 同心 25.007 固原 34.8四川省01 成都市 34.0(26.7℃)02 自贡市 37.603 渡口市 66.304 泸州市 39.105 乐山市 42.906 绵阳市 34.9(26.1℃)07 平武 32.0(24.1℃)08 仪陇 36.409 内江市 40.610 攀枝花市 66.311 若尔盖 64.212 马尔康 65.713 巴塘 78.414 康定 52.115 西昌市 73.2(24.9℃)16 甘孜县 81.5(19.5℃)17 酉阳县(钟名镇)47.918 阿坝 90.019 松潘 54.920 广元 28.4(25.4℃)21 万源 30.422 巴中 37.123 德格 75.824 茂汶 24.925 炉霍 78.326 达县 38.227 奉节 43.828 小金 51.729 灌县 41.830 南充 40.1(28.8℃)31 万县 47.232 梁平 46.133 乾宁 96.634 遂宁 41.905 龙岩市 74.106 宁德县 54.007 邵武市 72.908 长汀 79.509 泉州市 38.410 漳州市 60.511 建阳县 65.512 浦城 72.913 泰宁 70.614 南平 64.515 永安 75.516 上杭 81.5甘肃省01 兰州市 23.6 (21.5℃)02 金昌市 19.603 白银市 24.604 天水市 16.305 酒泉市12.9(24.7℃/0.5m)06 敦煌县 3.507 靖远县 23.908 夏河县 63.809 安西县 7.110 张掖市 11.9 (22.3℃)11 窑街(红古) 30.212 玉门镇 8.613 高台 12.514 祁连山 20.115 武威 13.716 环县 28.317 榆中 36.618 临夏 39.919 平凉 32.820 临洮 35.5广东省01 广州市 76.1 (30.4℃)02 汕头市 52.6 09 怀化市 49.910 郴州 61.511 常德市 54.312 涟源市 54.813 沅江 48.814 安化 57.215 沅陵 63.616 花垣 53.817 溆浦 56.718 新化 53.319 沚江 66.420 武冈 63.621 零陵 64.1湖北省01 武汉市 34.202 黄石市 50.4(27.6℃)03 十堰市 18.804 老河口市 26.005 随州市 35.106 远安 46.507 荆州市(江陵)38.408 宜昌市 44.6(27.2℃)09 襄樊市 28.110 恩施市 49.711 汉口 36.712 郧西 39.013 郧阳 31.014 光化 28.1(28.3℃)15 竹溪 38.716 宜城 28.517 随县 34.818 钟祥 42.019 巴东 35.620 英山 54.821 天门 43.622 江陵 47.723 五峰 51.024 来凤 61.6青海省01 西宁市 31.7(17.4℃)02 格尔木市 2.303 德令哈(乌兰县)19.304 化隆县(巴燕)50.105 茶卡镇 27.206 冷湖镇 2.507 茫崖镇 5.008 德令哈市 19.309 刚察县 60.410 都兰县 8.811 同德县 56.912 曲麻莱县 65.713 杂多县 74.914 玛多县(黄河沿)46.815 班玛县 73.416 祁连托勒 41.817 祁连 56.018 互助却藏滩 75.619 玉树 69.420 同仁隆务 60.7山东省01 济南市 25.4(28.7℃)02 青岛市 20.8(27.3℃)03 淄博市 28.304 枣庄市 31.505 东营市(垦利)32.206 潍坊市 28.407 威海市 21.208 沂源 36.509 烟台市 23.210 济宁市 29.111 日照市 29.135 简阳 48.4(27.0℃)36 理塘 87.137 雅安 35.738 内江 41.239 峨眉山 42.240 汉源 48.541 自贡 43.842 彭水 42.543 九龙 67.644 泸州 40.9(27.8℃)45 宜宾 39.3(27.8℃)46 马边 46.047 越西 75.348 雷波 52.749 盐源 88.050 会理 74.951 达川市 37.1台湾省01 台北市 27.9香港特别行政区01 香港 34.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01 乌鲁木齐市 9.3(22.1℃)02 博乐阿拉山口27.803 塔城市 27.704 富蕴县 14.005 库车县 26.506 克拉玛依市 31.307 石河子市 19.408 伊宁市 27.209 哈密市 6.810 库尔勒市 21.611 喀什市 26.5(29.4℃)03 湛江市 94.6 (30.9℃)04 茂名市 94.405 深圳市 73.906 珠海市 64.207 韶关市 77.908 梅州 79.609 南雄 84.710 连县 71.811 梅县 83.112 揭阳 77.313 惠阳 87.114 高要 105.715 汕尾 52.916 宝安 68.417 信宜 108.918 台山 87.819 徐闻 98.8广西壮族自治区01 南宁市 84.602 柳州市 67.303 桂林市 78.204 梧州市 93.505 北海市 83.106 百色市 76.807 凭祥市 82.708 河池市 64.009 全州 62.010 融安 80.811 金城江 63.712 贺县 91.513 蒙山 89.114 都安 79.915 百色 71.216 田东 78.117 桂平 100.818 靖西 72.519 玉林 102.620 钦州 96.5贵州省25 崇阳 51.8黑龙江省01 哈尔滨市 27.7(18.4℃)02 齐齐哈尔市 27.703 双鸭山市 29.804 大庆市(安达)31.905 牡丹江市 27.506 佳木斯市 32.207 伊春市 35.408 绥芬河市 27.109 嫩江县 31.310 漠河乡 35.211 黑河市 31.512 嘉荫县 32.913 铁力县 36.314 克山县 29.515 鹤岗市 27.316 虎林县 26.417 鸡西市 29.918 安达 32.519 尚志 43.6江苏省01 南京市 32.6(27.7℃)02 连云港市 29.603 徐州市 29.4(25.9℃)04 常州市 35.705 南通市 35.606 淮阴市 37.807 扬州市 32.908 盐城市 31.909 苏州市 28.110 泰州市 32.111 沭阳 32.312 睢宁 35.813 东台 39.014 高邮 37.612 龙口 29.813 惠民 29.114 德州 29.215 禹城 21.016 临清 22.017 益都 24.018 冠县 23.319 泰山 29.620 泰安 31.321 兖州 29.122 荷泽 30.623 临昕 28.2陕西省01 西安市 15.602 宝鸡市 19.703 铜川市 25.704 榆林市 29.605 延安市 30.5(24.3℃)06 略阳县 21.907 山阳县 29.408 汉中市 31.409 榆林县 29.910 安康市 32.311 渭南市 22.112 绥德 39.0(24.8℃)13 洛川 32.314 华山 27.315 武功 20.116 商县 31.317 佛坪 35.518 镇安 36.319 宁陕 36.0上海市01 上海市28.4(27.2℃)山西省12 奎屯市(乌苏县)21.013 吐鲁番市 8.7(31.7℃)14 且末县 4.615 和田市 2.816 阿克苏市 32.717 阿勒泰市 21.418 巴里坤 19.819 鄯善 7.220 麦盖提 6.721 于田 3.6西藏自治区01 拉萨市 68.902 日喀则县 78.803 昌都县 57.104 林芝县(普拉)47.505 那曲县 85.206 噶尔县 19.107 改则县 43.508 察隅县 14.409 申扎县 68.810 波密县 10.211 定日县 43.412 丁青 76.513 泽当 57.314 江孜 75.0云南省01 昆明市 63.4(22.9℃)02 东川市 52.403 个旧省 50.204 大理市 49.805 景洪县(允景洪)116.406 昭通市 58.4(20.8℃)07 丽江县(大矸镇)75.801 贵阳市 49.4 (24.1℃)02 六盘水市 68.003 遵义市 53.3 (25.0℃)04 桐梓 46.705 凯里市 59.406 毕节 61.307 盘县 80.108 兴义市 77.409 独山 53.110 沿河 47.511 赤水 45.312 思南 54.213 铜仁 57.014 黔西 61.515 镇远 51.516 威宁 68.517 锦屏 43.118 安顺 63.119 榕江62.0(28.5℃) 20 罗甸 72.9辽宁省01 沈阳市 26.9 (21.7℃)02 大连市 19.203 鞍山市 26.904 本溪市 33.7 (22.1℃)05 丹东市 27.306 锦州市 28.807 营口市 30.008 阜新市 27.709 朝阳市 36.910 彰武 39.311 抚顺 28.312 建平 36.415 镇江 22.316 溧阳 43.5江西省01 南昌市 56.4(29.9℃)02 景德镇市 59.803 上饶市 65.004 吉安市 71.6(27.8℃)05 宁岗 78.206 广昌 69.407 九江市 45.7(28.9℃)08 新余市 59.409 鹰潭市(贵溪县)70.010 赣州市 67.211 广昌县(盱江镇)70.712 彭泽 57.213 庐山 48.314 修水 67.815 玉山 65.716 宜春 67.517 萍乡 68.718 南城 71.119 乐安 65.020 遂川 69.721 大余 74.522 寻乌 84.6吉林省01 长春市 35.2(19.3℃)02 吉林市 40.503 四平市 33.704 通化市 36.705 图门市 23.806 白城市 29.907 桦甸市 40.408 天池 28.401 太原市 34.5(24.7℃)02 大同市 42.3(23.0℃)03 阳泉市 40.004 长治市 33.705 临汾市 31.106 离石 38.507 晋城市 32.008 山阴 41.609 五台山 43.810 和顺 39.411 介休 39.012 沁县 39.313 河津 24.714 运城 23.0河南省01 郑州市 21.4(26.3℃)02 开封市 28.2(26.8℃)03 洛阳市 24.8(27.1℃)04 平顶山市 28.905 焦作市 26.406 安阳市 28.607 濮阳市 28.008 信阳市 28.809 南阳市 30.610 卢氏 25.411 驻马店市 31.412 固始 36.313 商丘市 25.014 三门峡市 24.315 新乡 24.116 许昌 25.5(26.1℃)17 栾川 25.218 鲁山 31.119 淮阳 24.120 西峡 40.021 汝南 28.908 腾冲 79.809 临沧 82.310 思茅 97.411 德钦 20.612 元江 71.713 独山 58.214 中甸 45.715 镇雄 64.016 华坪 87.017 会泽 60.618 东川汤舟 48.219 宾川 58.520 元谋 82.021 楚雄 63.522 丘北 78.023 开远 77.724 耿马勐定 98.625 澜沧 97.926 江城 71.327 河口 108.028 勐腊 111.5浙江省01 杭州市 37.6(27.7℃)02 宁波市 40.003 温州市 51.004 衢州市 57.605 舟山 28.706 丽水市 60.507 金华 61.908 嘉兴 40.009 遂昌 56.310 龙泉 64.911 衡县 56.4海南省01 海口市 104.302 儋县 121.003 琼海 105.504 三亚市 69.901 琼中 115.502 西沙 29.709 长岭 37.110 双辽 35.111 延吉 22.812 海龙 40.522 泌阳 32.3天津市01 天津市29.3(24.5℃) 02 塘沽 25.3全国年平均雷暴日分布图全国年最多雷暴日分布图。
《2024年近3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特征分析》范文
《近3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特征分析》篇一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气象灾害频发,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更好地应对和预防气象灾害,本文将对我国近30年来的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二、我国主要气象灾害概述我国是一个气候复杂多样的国家,各种气象灾害频发。
其中,暴雨、干旱、台风、低温冷冻等灾害尤为突出。
这些灾害不仅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的特点,而且往往伴随着次生灾害,如洪涝、泥石流等。
三、近30年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特征分析1. 暴雨灾害近30年来,我国暴雨灾害呈现频发、强度增强、范围扩大的趋势。
特别是夏季,暴雨天气频繁出现,导致城市内涝、江河洪水等灾害频发。
其中,南方地区受灾较为严重,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2. 干旱灾害干旱灾害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
近30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干旱灾害频发,特别是春季和夏季,长时间无有效降水导致土地干裂、农作物受灾严重。
此外,干旱还可能引发森林火灾等次生灾害。
3. 台风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近30年来,台风活动呈现出频率高、强度大、影响范围广的特点。
台风往往伴随着狂风、暴雨和风暴潮等极端天气现象,给沿海地区带来严重灾害。
4. 低温冷冻灾害低温冷冻灾害主要发生在我国北方及高海拔地区。
近30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低温冷冻灾害呈现发生频率增加、强度增强的趋势。
冬季的寒潮和冻害往往导致农作物受损、道路结冰等灾害发生。
四、应对策略及建议针对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影响特征,本文提出以下应对策略及建议:1. 加强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预报准确率和时效性。
2. 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3. 推动科技创新,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工作。
4. 加强公众防灾意识教育,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5. 建立健全气候变化应对机制,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五、结论近30年来,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呈现出频发、强度增强、范围扩大的趋势。
《2024年近3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特征分析》范文
《近3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特征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我国近30年来所面临的气象灾害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特点。
气象灾害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影响特征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灾害类型、地域分布、时间规律、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等方面,对我国近30年的主要气象灾害进行详细分析。
二、气象灾害类型及其特点1. 洪涝灾害近年来,我国洪涝灾害频发,主要集中在长江、黄河、珠江等流域。
洪涝灾害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往往伴随着严重的次生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2. 干旱灾害干旱灾害在我国分布广泛,特别是北方地区。
干旱灾害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影响程度深,容易导致农作物减产、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3. 台风灾害台风是我国沿海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
台风灾害的特点是破坏力强、影响范围广,往往伴随着强风、暴雨和潮汐等次生灾害。
三、主要气象灾害的影响特征1. 地域分布特征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地域分布特征明显,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干旱灾害则多发生在北方地区,台风灾害则主要影响沿海地区。
此外,不同地区的气象灾害还具有不同的次生灾害特点。
2. 时间规律特征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时间规律特征表现为季节性和周期性。
例如,洪涝灾害多发生在夏季和秋季,而干旱灾害则多发生在春季和夏季。
此外,一些气象灾害还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点,如台风灾害的活跃期和静息期。
四、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1. 影响因素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影响因素包括气候变化、地形地貌、人类活动等。
其中,气候变化是导致气象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地形地貌和人类活动也会对气象灾害的发生和发展产生影响。
2. 应对策略针对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影响特征,应采取以下应对策略:一是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气象灾害的预测和预警能力;二是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三是加强气候变化应对措施,减缓气候变化对气象灾害的影响;四是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气象灾害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我国雷暴特点及对飞行的影响
我国雷暴特点及对飞行的影响作者:谢澜来源:《科技风》2019年第02期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雷暴活动的气候特征:南方多于北方,山地多于平原,内陆多于沿海地区和江湖流域,以及潮湿地区多于干旱地区。
概述了在我国雷暴天气飞行中、颠簸、积冰、雷击、冰雹、下击暴流等危及安全的因素。
结合飞行各个阶段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雷暴分布;雷暴探测;绕飞1 我国雷暴活动气候特征1.1 平均年雷暴日的地理分布特征我国年雷暴日的分布情况:在东经1050东面地区,年雷暴日会根据纬度的减少逐步增大,在长江北面地区这种表现不明显,但在长江以南地区却表现得尤为显著。
在西南地区,因为有着较高地势,而且多起伏较大的地形,每年平均拥有雷暴日50—80天,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有着较多的天数。
如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等山区,它们每年平均雷暴日比同纬度地区要多出20天到40天。
我国年雷暴日的主要特点是南方较多,北方较少,山地较多,平原较小,内陆较多,沿海地区较少,潮湿地区较多,干旱地区较少。
1.2 平均年雷暴时的地理分布特征我国年雷暴日的地理分布特点是,处于东经1050以东地区的年平均雷暴日会在纬度不断减小的情况下逐步增多。
我国年雷暴日的分布情况与地理地形特点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南方较多,北方较少。
山地较多,平原较少。
内陆较多,沿海地区较少。
潮湿地区较多,而干旱地区较少等。
但因为雷暴时间与出现雷暴的次数、延长的时间密切相关,所以平均年雷暴时与雷暴日的地理分布并不相同。
2 雷暴对飞行的影响在雷暴活跃地区飞行,不但会由于云层较多而引起视力不清等问题,而且还会遇到强气流、积冰、闪电、暴雨等各种问题,甚至会遇到冰雹与龙卷风等恶劣天气。
2.1 颠簸在雷暴云当中,存在着大量的上升与下降气流,会引起飞机的剧烈颠簸,不利于控制飞机的平稳,飞机上的仪表感应元件会由于气流的影响出现失灵问题,尤其是空速表数据产生较大误差,会导致飞机过程中出现大量风险。
在云外较强的颠簸多发生在云体的下风方向,上风方向基本上是轻度颠簸,对飞行威胁不大。
我国雷暴天气的气候特征
我国雷暴天气的气候特征
张敏锋;冯霞
【期刊名称】《热带气象学报》
【年(卷),期】1998(000)002
【摘要】利用我国30年历史雷暴日资料,采用EOF和主值函数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年平均雷暴日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异常变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年平均雷暴日的分布大致可分为4个区域。
第一载荷向量在空间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方差贡献为35.1%,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有所差异。
30年来雷暴日总体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但是在某些地区某些时段却有相反的变化,距平场的年代变化特征和各代表区域年平均雷暴日距平序列均说明了以上的结论。
【总页数】1页(P156)
【作者】张敏锋;冯霞
【作者单位】中科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兰州大学大气科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46
【相关文献】
1.1960—2012年呼伦贝尔市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J], 张秀珍
2.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J], 闫景东
3.石河子垦区雷暴天气气候特征 [J], 郭金强; 雷薇; 尹新燕; 王肖娟
4.随州市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J], 王莉萍;黄翠华;王波
5.包头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J], 邸强;孔文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及其防灾减灾措施
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及其防灾减灾措施
雷暴天气是大气中的电荷运动体现,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和暴发性。
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1. 频繁的闪电活动:雷暴天气常常伴随着强烈的电荷分布和释放,表现为频繁的闪电活动。
2. 强风暴和暴雨:雷暴天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表现出交替的短暂强风和暴雨,带来很强的风雨洪涝等灾害。
3. 大气环境不稳定:雷暴天气的形成需要大气中存在不稳定的气团或气流,以供热能传递形成上升气流,进而形成雷暴。
针对雷暴天气带来的影响和灾害,需要采取以下的防灾减灾措施:
1. 加强观测预警:要对雷暴天气的监测和预警机制进行加强,及时发出预警信号,避免人员和设备损害。
2. 合理规划和建设:在城市、乡村和工业区等地,应该制定合理的建设规划,避免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对雷电产生过多的吸引力。
3. 增强建筑物的防雷能力:对于在雷暴活动频繁的地区,需要对建筑物、通信电力设施等进行防雷设施的安装和维护。
4. 培训公众防雷意识:要加强社会公众对于雷暴天气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帮助人们在遭遇灾害时能够科学有效地应对。
《2024年近3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特征分析》范文
《近3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特征分析》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持续变化,我国面临的气象灾害日益增多,给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本文将对我国近30年来的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特征进行详细分析,旨在揭示灾害发生的规律、影响程度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为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类型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主要气象灾害包括台风、暴雨、干旱、雷电、冰雹等。
这些灾害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有所不同。
三、近3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特征分析1. 台风灾害近30年来,台风在我国沿海地区的危害日趋严重。
台风灾害的发生主要受季风气候影响,多发于夏季和秋季。
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和风暴潮等严重影响沿海地区的安全和经济发展。
其中,华南、华东沿海地区受台风影响最为显著。
2. 暴雨灾害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暴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呈上升趋势。
暴雨主要发生在夏季,多发生在江淮、江南、华南等地。
暴雨引发的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3. 干旱灾害干旱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干旱发生的频率和范围不断扩大。
干旱导致水资源短缺,影响农业生产,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困难。
4. 雷电和冰雹灾害雷电和冰雹灾害虽然发生频率不高,但因其突发性强、破坏力大,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这些灾害多发生在春季和夏季,地域分布广泛。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对近30年来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影响特征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气象灾害的发生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为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高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2. 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提高抗灾救灾能力。
3. 开展气候变化应对策略研究,减少人为因素对气候的负面影响,降低气象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4. 加强公众气象灾害知识普及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2024年近3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特征分析》范文
《近3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特征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我国近30年来气象灾害频发,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本文旨在分析近30年来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影响特征,以期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二、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类型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复杂多变,主要气象灾害包括暴雨、洪涝、干旱、台风、雷电等。
这些灾害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均有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三、近30年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特征分析1. 暴雨与洪涝灾害近30年来,我国暴雨和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特别是南方地区。
这些灾害具有强度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往往导致城市内涝、农田积水、江河泛滥等问题。
此外,暴雨还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2. 干旱灾害干旱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
近30年来,干旱灾害呈现出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特点。
长期干旱会导致水资源短缺、农田减产、草场退化等问题,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3. 台风灾害我国是台风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
近30年来,台风灾害具有强度大、路径多变的特点。
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和风暴潮会给沿海地区带来严重破坏,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 雷电灾害随着气候变化,雷电灾害在我国也呈现出频发的趋势。
雷电不仅会损坏建筑物、电力设施等,还可能引发火灾等次生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四、防灾减灾措施建议针对上述分析,提出以下防灾减灾措施建议:首先,建立健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通过提高气象观测精度和预报准确性,及时发现并预警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加固堤坝、建设排水系统、完善防洪设施等,提高城乡防灾减灾能力。
再次,加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教育。
通过宣传教育、培训演练等方式,提高公众对气象灾害的认知和应对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最后,推动科技创新,研发新型防灾减灾技术和设备。
通过科技手段提高防灾减灾效率,减少灾害损失。
中国雷暴气候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
中国雷暴气候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中国雷暴气候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一、引言雷暴是一种极端天气现象,常常伴随着强烈的雷电、强风和短时强降水等天气现象。
雷暴对环境和人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如引发山火、洪涝、飓风等自然灾害,甚至可能导致人员伤亡。
了解雷暴的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是预测和防范相应天气灾害的基础。
二、中国雷暴气候分布特征雷暴在中国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根据历史观测数据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特征:1. 地理分布差异: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雷暴活动频繁,呈现出明显的东多西少的特点。
青藏高原和乌鲁木齐河谷地区也是雷暴多发地区。
2. 季节分布差异:雷暴的季节分布在不同地区存在明显差异。
北方地区雷暴主要分布在夏季,而南方地区则更加集中在暖季和雨季。
3. 日变化差异:雷暴与太阳辐射的关系密切,通常在白天比夜晚更容易发生。
在中国,雷暴活动通常在下午至傍晚时分达到高峰。
三、中国雷暴气候变化趋势近年来,中国雷暴气候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频次增加: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雷暴频次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尤其是东北和北部地区,雷暴的频次增加更为显著。
2. 持续时间延长:近年来,雷暴的持续时间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在夏季。
这种变化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3. 强度变化:中国雷暴的强度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部分地方的雷暴强度有所减弱,但其他地方的雷暴却变得更加强烈。
这种差异可能与气候变化和地形等因素有关。
四、影响因素分析导致中国雷暴气候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的因素是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温升高,湿度增加,为雷暴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2. 地形和气象条件:中国地域辽阔,地势复杂多样。
地形、地理位置等因素对雷暴的发展和活动有重要影响。
3. 气象系统:中国的雷暴活动常常与锋面、暖湿气流等大尺度气象系统相互作用。
这些系统的变化也可能间接影响雷暴气候的分布和变化。
近30年中国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_巩崇水
采用五阶主值函数y(t)= ∑bit i 来拟合年平 均 t=0
雷暴日随时间的变化趋势,通过时间系数和 各测站 平均的标准化雷暴频数距平研究中国雷暴的气候演 变规律。 本文基于295 个 测 站 近 30 年 来 逐 年 雷 暴 日 资 料,采 用 EOF 方 法 进 行 展 开,利 用 展 开 后 的 载 荷 向量场进行雷暴年际变化的空间典型场分析。该方 法按照距平场进行变量场分解可以获得相关分布情 况,其结果有明确的气象学意义。 这里指定年平均 雷暴 日 阵 为 Xij,i 为 年 代 序 号,j 为 空 间 站 序 号。
图 2 1981-2010年年平均雷暴日数空间分布 Fig.2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nnual thunderstorm days from 1981to 2010
第一区 为 西 北 地 区,35°N 以 北 且 105°E 以 西 的部分。该区下垫面多为沙漠和戈壁等干旱地表,
暴气候变化的年代际特征。
3 雷暴的气候分布
3.1 雷 暴 日 的 区 域 分 布 中国地域广阔,气 候 区 横 贯 亚 热 带 到 温 带,区 域性气候差异明显;同时地形的复杂分布也给雷 暴 天气发生、发展带来很多局地性的因素。 图 2 给 出 了 1981-2010 年 共 30 年 的 年 平 均 雷 暴 日 分 布 。 从 图2中可看出,中国雷暴分布大致以105°E 和35°N 为界分为4个区域。
收 稿 日 期 :2012-01-19;定 稿 日 期 :2012-07-09 资 助 项 目 :国 家 行 业 专 项 项 目 (GYHY201206004,GYHY201106034);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41075103) 作 者 简 介 :巩 崇 水 (1985- ),男 ,山 东 枣 庄 人 ,博 士 研 究 生 ,主 要 从 事 现 代 天 气 预 报 技 术 和 极 端 天 气 气 候 研 究 E-mail:gongchsh@gmail.com
我国雷暴的日变化特征
我国雷暴的日变化特征郑淋淋;孙建华;卫捷【摘要】利用地面1980-2008年(缺2000年)517个常规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近30年来我国雷暴的日变化特征及其可能的原因.分析表明:雷暴主要发生在午后至傍晚.雷暴的日变化与地形有密切的关系:平原多峰型,山区单峰型,四川盆地夜间高发型,两广沿海地区白天多发.并利用风向的日变化解释了四川盆地地区和两广沿海地区雷暴的日变化特征.雷暴在各个季节的日变化也不同,华北平原和江淮平原地区、四川盆地地区夏季06-12 UTC雷暴发生的比例明显增多;广东、广西沿海和海南地区、东南部山区夏季和秋季雷暴白天发生的比例比春季多.【期刊名称】《暴雨灾害》【年(卷),期】2011(030)002【总页数】8页(P137-144)【关键词】雷暴;日变化;日变化的季节变化【作者】郑淋淋;孙建华;卫捷【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46以前的研究利用各种资料,包括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红外卫星资料和天气雷达资料对降水的日变化和雷暴发生频率进行了研究。
如:Yin等[1]利用1954—2001年62个雨量计每小时观测资料对中国暖季(5—9月)降水日变化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110°E以东的大部分地区降水主要发生在白天,而青藏高原、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平原、中国的西南和西北部地区以夜间降水为主。
Yu等[2]对1991—2004年中国588个站的每小时雨量资料的研究揭示中国南部的内陆地区和东北地区降水主要发生在午后,而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降水主要发生在夜间。
Wallace[3]指出夏季美国中部地区雷暴主要在午夜发生,降水主要出现在夜间;冬季美国中西部和大西洋沿岸的大部分地区强降水和雷暴大多发生在夜间。
Zheng等[4]分析了1980—2008年中国雷暴的空间分布的时间变化特征,雷暴主要发生在青藏高原地区、云南、广西和广东,雷暴5月份向北扩张,9月份南退。
RegCM4模式对中国过去30 a气温和降水的模拟
RegCM4模式对中国过去30 a气温和降水的模拟巩崇水;段海霞;李耀辉;王澄海;任余龙【期刊名称】《干旱气象》【年(卷),期】2015(033)003【摘要】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4)对中国区域过去30 a(1983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气温和降水进行了数值模拟和检验分析.模拟结果和观测的对比检验表明,模式能够较好地再现过去30 a中国区域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于温度和降水的分布型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再现.但是,模拟的气温整体偏低于观测;模拟误差在东北地区相对较小,而在青藏高原周边地区误差相对较大.降水模拟值高于观测结果,在华南、华中地区效果好于其他地区;误差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东麓、四川和云南地区,这可能主要受地形因素影响.气温均方根误差整体上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布,降水均方根误差则呈现出南高北低的分布.30 a气温模拟值上升趋势接近实际观测,气温在冬季的模拟好于其他季节,夏季降水的模拟结果明显偏高于观测.模式模拟结果可提供空间分辨率较高的气候资料,也可为观测资料稀少的地区提供有效的气候资料.【总页数】8页(P379-385,394)【作者】巩崇水;段海霞;李耀辉;王澄海;任余龙【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20;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20;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20;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00;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相关文献】1.基于RegCM4模式的中国区域日尺度降水模拟误差订正 [J], 童尧;高学杰;韩振宇;徐影2.分位数映射法在RegCM4中国气温模拟订正中的应用 [J], 韩振宇;童尧;高学杰;徐影3.CMIP3与CMIP5模式对中国西北干旱区气温和降水的模拟能力比较 [J], 吴晶;王宝鉴;杨艳芬;常燕;陈林;杨建才;刘新伟4.区域气候模式REMO对中国气温和降水模拟能力的评估 [J], 徐经纬;徐敏;蒋熹;ArmelleReca C.Remedio;Dmitry V.Sein;Nikolav Koldunov;Daniela Jacob5.应用RegCM4模拟汉江流域降水和气温 [J], 程昱; 陈华; 郭家力; 许崇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雷暴气候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
中国雷暴气候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中国是一个雷暴频发的国家,雷暴活动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点。
雷暴气候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以及农作物生长等方面都有一定影响,因此了解中国雷暴气候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对减少灾害、保障生产和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雷暴气候的分布特征中国雷暴气候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一般来说,东部地区雷暴频数高于西部地区。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特征:1. 雷暴频数分布不均:中国东南部、华南地区及西南地区的雷暴频数明显高于内陆大部分地区,特别是贵州、广东、福建等地区雷暴频数最多,占全国雷暴频数的大部分。
而青藏高原、新疆、西北地区及东北地区的雷暴频数相对较低。
2. 夏季雷暴活动最为频繁:在中国雷暴季节主要集中在夏季,尤其是6-8月份,这一时期雷暴频数最高,强度也最为明显。
夏季雷暴的活动对全国产生的影响最为显著。
3. 地形因素影响明显:中国地势复杂,地形对雷暴活动有着明显的影响。
山地、平原、盆地等地形对雷暴的形成、持续时间和活动频率都有一定的影响。
通常山地地区雷暴活动更为频繁和剧烈。
二、雷暴气候变化趋势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雷暴气候也呈现出一些变化趋势:1. 变暖趋势下雷暴频数增加: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中国雷暴频数整体呈现增加趋势。
尤其是在一些常年雷暴频数较低的地区,雷暴活动逐渐增多。
2. 极端天气事件增多:随着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雷雨、冰雹等极端天气事件对社会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需要重点关注并加强应对。
3. 雷暴活动地域分布变化:在一些地区,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剧和人类活动影响,雷暴活动地域分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一些地区原本少有雷暴活动的情况下,近年来也频繁受到雷暴影响。
三、结语中国雷暴气候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对我们了解气候变化、灾害防范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密切关注雷暴气候的变化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极端天气事件,减少灾害损失,保障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全。
1971-2000年我国东部地区雷暴、冰雹、雷暴大风发生频率的变化
1971-2000年我国东部地区雷暴、冰雹、雷暴大风发生频率的变化余蓉;张小玲;李国平;高倩【期刊名称】《气象》【年(卷),期】2012(038)010【摘要】提要:应用1971—2000年华北、华中、华东各省1084个站的地面天气现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江南(31°N以南)、江淮和黄淮(31°~37°N)及黄河以北(37°N以北)雷暴、冰雹和雷暴大风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分析结果表明:雷暴、冰雹、雷暴大风发生频率呈减少趋势。
其中江南地区雷暴年代际递减更明显,黄河以北地区冰雹年代际递减最明显,而雷暴大风在三个区域的年代际递减均明显。
雷暴大风常与冰雹伴随发生,高原和山地多于平原,高值区位于华北北部和内蒙古中部。
对流性天气的减少与水汽和动力条件的减弱有关系。
包含热力、动力和水汽条件的综合指数SWEAT无论在空间分布上,还是在30年的演变趋势上,均与对流性天气的分布和演变趋势表现出相似的特征。
%Abstract: Based on the meteorological data collected from 1084 stations over North China, Central China and East China from 1971 to 2000, features of interdecadal variation of thunderstorm, hail and gale wind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31°N southward), Jiang-Huai area and Huang-Huai (31°N to 37°N) and the north of the Yellow River (37°N northward) have been analyzed. The analysis results have indicated that the frequency of thunderstorm, hail and gale wind has a decreasing trend.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 of thunderstorm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shows a more significantdecreasing trend, hail decreases most obviously in the north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gale wind decreases evidently in all these three regions. The hail often occurs with gale wind, and more frequent in the plateau and the mountain region than in the plain. It takes place most in northern North China and Central Inner Mongolia. The analysis of relevant conditions for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 such as water vapor, thermodynamic instability and dynamical lifting has shown that the reduction of convection weather has a close relation to the decline of moisture and dynamic conditions. (severe weather threat) including thermodynamic, dynamic and moisture characteristics to the convection weather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r the The composite index SWEAT conditions expresses the similar evolution trend in 30 years.【总页数】10页(P1207-1216)【作者】余蓉;张小玲;李国平;高倩【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成都610225 湖北省防雷中心,武汉430074;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成都610225;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气象局,杭锦旗0174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58.121.2【相关文献】1.1957~2007年辽宁中部地区温度·降水变化以及大风·雷暴·冰雹·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出现频次分析 [J], 王美娜2.1971-2000年曲阜雷暴日的时间分布特征 [J], 贾栋祥;王相丽;张冠荣3.基于模糊逻辑的雷暴大风和非雷暴大风区分方法 [J], 周康辉;郑永光;王婷波;蓝渝;林建4.冰雹与雷暴大风的云对地闪电特征 [J], 陈哲彰5.雷暴大风、冰雹天气的预报方法研究 [J], 郝莹;鲁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雷暴的基本气候特征
1 雷暴的基本气候特征1.1 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特征1959~2000年42年中汕尾共有2056个雷暴日,年平均为59.7个雷暴日。
图1为近42年来汕尾市雷暴日的年际变化曲线,从平滑线来看,80年代是过渡阶段,在此之前年雷暴日次数大多高于平均值,尤其在70年代表现最为明显,大部分年份雷暴日超过70次,80年代以后多数年份总雷暴日均在平均值以下,90年代中期略有上升。
近48年以来广州市雷暴日总体呈下降趋势。
年际的变化基本为:50至70年代前期为多发期,80前期至90年代为少发期(见图1)。
雷暴最多的年份是1975年,有89个雷暴日,最少为1989 年,只有34个雷暴日。
从雷暴日数月分布(图2)可见,全年各月都有雷暴出现,雷暴较为集中在6、7、8月,其中8月最多,12.6个;7月次之,平均为10.9个;6月略少,10.1个;1月份和12月份雷暴最少,42年中均只有5个雷暴日,其次,11月为7个。
从图中也可以看出汕尾4~9月是雷暴相对多的半年,雷暴占全年的91.0%,10月到第二年的三月是雷暴相对少的半年,雷暴占全年的1.0%。
表1给出汕尾市各季节的雷暴日数占全年雷暴日总数的比例,由表1可以看出,夏季是汕尾雷暴最多的季节,占全年雷暴的55.9%,其次是春季,占全年的26.8%,冬季是全年雷暴最少的季节,仅占了1.2%。
总所周知,华南有两次汛期,4~6月是前汛期,在7~9月由于受到台风的影响华南出现后汛期,华南降水的季节变化也出现双峰型特征,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个地方的雷暴和当地的气候特征是分不开的。
2 雷暴基本气候特征的指导意义针对汕尾市雷暴日数的基本气候特征,结合作者多年工作经验,提出几点防雷减灾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供参考。
易燃易爆场所,雷击概率高的建筑物(构筑物)最好在4月份前完成防雷设施检测工作,发现问题后,可以及时在5月份完成整改。
在雷暴高峰期(5~8月)来到之前,充分做好防雷措施,减少因工程上的一些不必要延误而使工程在雷暴高峰期造成雷灾损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OF 展开后可表示为
Xij =Vij ×Tjj,
(1)
其中,Xij为295×30 的 距 平 雷 暴 阵;V 为 295×30
空间特征向 量 阵;T 为 30×30 的 时 间 系 数 阵。 其
对应的主 分 量 用 来 表 示 各 典 型 场 随 时 间 的 变 化 趋
势。通过 对 各 测 站 30 年 雷 暴 距 平 的 分 析,得 到 雷
水等灾害性天气。ENSO 事件对中国天气气候影响 的研究多集中在夏季降水及温度 异 常 表 现 上 , [14-16] 水汽与温度和雷暴的 发 生、发 展 紧 密 相 关,因 此 本 文试验性地 针 对 不 同 ENSO 事 件 强 度 下 雷 暴 发 生 日数的变化特征进行初步分析。
2 资料选取和方法介绍
14 44
高 原 气 象 32卷
年平 均 雷 暴 日 多 不 足 15 天,发 生 频 数 非 常 低。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在 甘 肃 东 南 部 和 青 海 交 接 处 以 及 新 疆 天山一线的西线出现 了 年 平 均 雷 暴 日 为 15~30 天 的 区 域 ,这 可 能 是 当 地 地 形 影 响 产 生 的 。 第二区为华北和东北地区,35°N 以北且 105°E 以东 的 部 分。 年 平 均 雷 暴 日 为 15~30 天,该 区 雷 暴随纬度的变化不明显。在内蒙古东部和河北交界 处由于内蒙古高原、燕 山 山 脉 等 地 形 的 作 用,该 区 年 平 均 雷 暴 日 高 于 同 纬 度 其 他 地 区 ,一 般 在30~45 天。 第三区 为 西 南 地 区,35°N 以 南 且 105°E 以 西 的部分。 该区基本为高原和山岳,青藏高原、云贵 高原皆在此区域内,地 形 起 伏 较 大,年 平 均 雷 暴 日 较同纬度其他地区要高。由于此区地形和地貌变化 较大,平均雷暴日在纬向上差距相当大。 青藏高原 东 部 、云 贵 地 区 和 四 川 西 部 地 区 雷 暴 日 高 于 周 边 地 区 ,一 般 为 45~60 天 。 第四区 为 东 南 地 区,35°N 以 南 且 105°E 以 东 的部分。该区平均年雷暴日数随纬度减小呈阶梯状 递 增 的 趋 势 。 江 淮 流 域 为 每 年15~30 天 ,广 州 、广 西地区最高达到 每 年 60~75 天,是 中 国 雷 暴 最 高 发 中 心 。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长 江 以 南 地 区 在 经 线 方 向 上 并 没 有 表 现 为 一 典 型 的 高 值 中 心 ,而 是 表 现 为 多 个 小 高 值 中 心 交 替 出 现 ,这 应 该 与 南 方 的 复 杂 地 形 地 貌 有 关 ,武 夷 山 及 南 岭 等 山 脉 的 地 形 作 用 对 雷 暴 的 发 生 、发 展 产 生 了 一 定 的 影 响 。 从 雷 暴 的 区 域 分 布 来 看 ,中 国 雷 暴 事 件 表 现 为 低 纬 地 区 多 于 高 纬 地 区 ;而 对 于 同 纬 度 地 区 则 受 地 形 影 响 较 为 明 显 ,地 形 复 杂 的 山 区 则 要 多 于 地 形 缓 和的平原地区。 3.2 雷 暴 日 的 年 、日 变 化 图3 给 出 了 1981-2010 年 524 个 测 站 平 均 雷 暴日数逐月平均分布。从图3 中可看出,雷暴在夏 季 最 多 、冬 季 最 少 。 图 4 给 出 了 1981-2010 年 524 个测站平均雷暴频次逐时次平均分布。这里每个时 次的频数是指过去6h雷暴的发生频数。 从图 4 中 可 看 出 ,14:00(北 京 时 ,下 同 )-20:00 是 雷 暴 最 频 发的时段,可以达到其余任一时次的两倍以上。 这 说 明 无 论 从 季 节 表 现 上 ,或 者 是 从 一 天 的 时 间 变 化 上,较高的温度更容 易 产 生 较 强 的 对 流 性 运 动,对 雷 暴 天 气 系 统 的 发 生 、发 展 起 到 推 动 作 用 。 从季节上看,雷 暴 多 出 现 在 夏 季,冬 季 只 在 南 方偶有出现。在一天中雷暴出现的时间多集中在下 午 至 晚 上 。 而 夜 间 由 于 云 顶 辐 射 冷 却 ,使 云 层 内 的
第 32 卷 第 5 期 2013 年 AU METEOROLOGY
Vol.32 No.5 October,2013
巩 崇 水 ,曾 淑 玲 ,王 嘉 媛 ,等 .近 30 年 中 国 雷 暴 天 气 气 候 特 征 分 析 [J].高 原 气 象 ,2013,32(5):1442-1449,doi:10.7522/ j.issn.1000-0534.2012.00134.
究 。 [4-6] 近 些 年 来,郄 秀 书 等 使 [7-8] 用 卫 星 资 料 分 析 了 不同范围 下 的 闪 电 活 动,总 结 了 多 条 时 空 分 布 特 征 ;发 现 闪 电 活 动 的 多 少 不 仅 取 决 于 雷 暴 日 数 的 多 少,更取决于每次雷暴过程闪电频数的多少。 马 明 等 通 [9] 过卫星资料发现,中国 陆 地 闪 电 密 度 在 大 尺 度上呈现特殊的随海陆距离和纬度的变化趋势。从 雷电的观测技术上讲,卫星观测能有效弥补地面 观 测在大面积观测以及连续观测方面的不足,近 些年 来也常常被用来进行雷暴气候特征方面的分析。另 外,在雷暴分布特征 的 研 究 过 程 中,也 得 到 了 雷 暴 与各种物理 量 特 征 (如 温 度、地 表 鲍 恩 比、感 热 通 量等)的相关关系 ,为 [10-13] 雷 暴 的 临 近 预 报 和 短 期 预报提供了理论依据。 当 厄 尔 尼 诺 或 拉 尼 娜 现 象 造 成 海 温 异 常 时 ,会 使 热 带 环 流 和 天 气 气 候 发 生 异 常 ,甚 至 会 引 起 全 球 范围内的大气环流异常,出现较大范围的干旱、洪
近30年中国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巩崇水, 曾淑玲, 王嘉媛, 张博凯, 尚可政, 王式功
(兰州大学 大气科学学院/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
摘要:利用1981-2010年雷暴观测资料,采用 EOF 分解和主值函数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年平均雷暴日 的时空分布特征、年际变化及异常变化特征进行 了 分 析。结 果 表 明,年 平 均 雷 暴 日 的 地 理 分 布 可 大 致 分为4个区域,分别为东南高发区、西南高发区、东 北 次 高 区 和 西 北 低 发 区。 年 平 均 雷 暴 日 的 时 间 分 布表现为夏季多、冬季少;一天之中雷暴出现的时 间 集 中 在 下 午 到 晚 上 。雷 暴 日 数 的 年 际 变 化 呈 现 出 1980年代和2000年代2个相对多发期和1990 年 代 相 对 少 发 期,其 中 2000 年 代 雷 暴 事 件 的 相 对 多 发 表现为下午和夜间雷暴事件的增加。近 30 年 中 国 北 方 地 区 的 雷 暴 整 体 呈 现 出 减 少 趋 势 ,而 南 方 则 是 先减后增,其距平场的年代际变化较为明显。EOF 分解后距平场第一向量的方差贡献达到32.4%,在 空 间 上 表 现 为 南 北 相 异 型 ,其 余 各 向 量 也 不 同 程 度 地 表 现 出 区 域 性 异 常 ,前 12 个 向 量 累 积 方 差 贡 献 达 到80.9%。此外,ENSO 事件对中国雷暴尤其是南方地区影响 较 为 明 显,两 广 和 云 贵 地 区 呈 现 出 相 反 的距平变化。 关键词:雷暴;气候特征;EOF 分解;时空分布;ENSO 文章编号:1000-0534(2013)05-1442-08 中图分类号:P468.0+28 文献标志码:A doi:10.7522/j.issn.1000-0534.2012.00134
1 引言
雷暴 是 一 种 产 生 闪 电 及 雷 声 的 对 流 性 天 气 现 象,它通常伴随着滂 沱 大 雨 或 冰 雹,而 在 冬 季 甚 至 会随暴风 雪 而 来。 雷 暴 的 发 生 通 常 需 要 层 结 不 稳 定、必要的水汽条件和抬升条件。 雷暴与电力、通 信、交 通、建 筑、核 试 验 和 导 弹 等 现 代 高 科 技 的 发 展密切 相 关,还 与 森 林 保 护、国 家 基 础 建 设 相 关 。 [1-2] 雷暴活 动 的 气 候 特 征 反 映 了 其 时 空 分 布, 因 此 其 气 候 特 征 分 析 对 防 雷 工 作 ,尤 其 对 减 少 雷 暴 天气下各行业经济损失有明确的指导作用。 在 雷 暴 的 气 候 特 征 研 究 方 面 ,较 多 的 是 针 对 雷 暴事件的年代际变化进行分析。张敏锋等[3]曾 利 用 1961-1980年中 国 104 个 测 站 历 年 雷 暴 日 资 料 进 行了分析,发现 30 年 间 雷 暴 日 总 体 在 波 动 中 呈 减 少趋势,但 是 在 某 些 地 区 某 些 时 段 却 有 相 反 的 变 化。此外还有一些针对不同地区雷暴气候分布的研
图 2 1981-2010年年平均雷暴日数空间分布 Fig.2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nnual thunderstorm days from 1981to 2010
第一区 为 西 北 地 区,35°N 以 北 且 105°E 以 西 的部分。该区下垫面多为沙漠和戈壁等干旱地表,
收 稿 日 期 :2012-01-19;定 稿 日 期 :2012-07-09 资 助 项 目 :国 家 行 业 专 项 项 目 (GYHY201206004,GYHY201106034);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41075103) 作 者 简 介 :巩 崇 水 (1985- ),男 ,山 东 枣 庄 人 ,博 士 研 究 生 ,主 要 从 事 现 代 天 气 预 报 技 术 和 极 端 天 气 气 候 研 究 E-mail:gongchsh@gmail.com
本文所用资料是从全球地面天气报中整理的中 国 600 多 个 基 本 站 1981-2010 年 共 计 30 年 的 雷 暴 观 测 数 据 。 为 确 保 数 据 的 有 效 性 ,首 先 对 该 资 料 进 行质量控制,剔除存 在 数 据 缺 测 记 录 的 站 点,最 终 保 留 了 524 个 测 站 的 数 据 用 于 分 析 ,这 些 测 站 的 分 布如图1a所 示。 在 空 间 区 域 的 经 验 正 交 函 数 分 解 方法(EOF)分 解 时,考 虑 到 图 1a中 的 测 站 分 布 密 度空 间 差 异 太 大,东 南 多、西 北 少,而 对 某 一 区 域 变量场的进行 EOF 展 开 时,必 须 要 注 意 测 站 的 均 匀性,否则结果可能会失真[17],所以在 524 个 测 站 中选取了空间分布比较均匀的 295个测站(图 1b)。 需 要 说 明 的 是 ,青 藏 高 原 中 西 部 地 区 本 身 测 站 数 量 就少,等值线在此处 可 能 会 有 虚 假 显 示,后 文 不 进 行特别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