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设计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发展历程
2.主要功能
3.制作工艺
4.典型代表
二、甲骨文记事
1.甲骨文的概念
2.记事内容和意义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造字方法
2.造字方法对汉字的重要影响
当堂达标
见学案、课件,学案、课件同步使用
教学
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丰富的活动项目,安排学生课前准备相关材料,通过主题发言、虚拟课堂等形式,使学生充分了解和体会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具体内容及其重大历史意义。教师还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出土文物想象古蜀国文化的基本情况,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想象力,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思维能力
板块二 甲骨文记事
1.观看视频《商代文明·甲骨文密码》和甲骨文图片(见课件),结合教材知识,解释甲骨文的含义。
答案: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观看图片和文字介绍(见课件),结合教材知识,讲述甲骨文的发现情况。
答案: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河南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周时代甲骨。
程
导入新课
展示中国赠送给联合国的世纪宝鼎。
教师:联合国在它成立50周年前夕,得到了中国人民赠送的珍贵的礼物——世纪宝鼎(见课件)。这个大型青铜器,安放在联合国大厦北花园的草坪上,鼎座高0.5米,象征联合国成立50周年;鼎身高2.1米,象征21世纪,底座上饰56条龙,象征中国的56个民族都是龙的传人。整个宝鼎造型古朴、工艺精湛,堪称宏伟杰作。你知道青铜器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又具有怎样的高超工艺?与此同时,还出现了哪些高度发达的文明成果?一起走进《青铜器与甲骨文》来学习吧。
3.观看青铜器图片(见课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认识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象,培养历史想象能力;明白甲骨文、金文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2.过程与方法:积极开展搜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通过展览、讲解、想象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通过对司母戊铜方鼎铸造过程的模拟想象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通过“甲骨文一汉字,汉字一甲骨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论证活动增强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真正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和甲骨文。
教学难点:理解“青铜文明”的概念,奴隶的悲惨生活与青铜文明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安阳殷墟获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
大会对殷墟的评价是:与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媲美,以其甲骨文、青铜文化、玉器、古文历法闻名于世,文化影响广博而久远,真实性、完整性强,具全球突出的普遍价值,有良好的管理与展示。
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和青铜器产生于我国哪个朝代?它们对中国文化有怎样的影响?二、讲授新课:(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多媒体展示小知识,介绍什么是青铜、青铜时代与青铜文明。
2.介绍青铜器的发展历程及杰出代表。
3.多媒体展示青铜器图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青铜器的特点。
提示: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分布广4.启发学生思考:青铜器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呢?并介绍商代青铜器的制造过程。
提示:(1)工匠先用1000℃的烈火,把混合在陶钵中的铜、铅、锡按一定比例熔化。
(2)熔化后的金属液体被倒进泥造的模型里。
(3)金属冷却变成固体后,便打破模型进行加工、修整,这样,便制成了各种青铜器。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第5课 青铜文明与甲骨文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历史
年级/册
七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
人教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二单元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难点名称
青铜文明的含义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本节知识点属于文化史的部分,文化史课的形象性特点难以把握,成为了教学过程中一大难点。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在科技水平落后的奴隶社会,人们如何掌握了铸造青铜器的技术难以理解。文明如何解说。
原始社会后期出现
发展历程
青铜文明 商周---灿烂时期
基本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湛、分布广
小结
灿烂的青铜文明歌:
原始社会到末期,我国已有青铜器。
夏朝种类渐增多,商朝青铜灿烂期。
司母戊鼎造型巨,四羊方尊精工艺。
举世闻名“三星堆”,青铜立人有新意。
2、依据司母戊鼎解说为什么叫青铜,青铜时代如何到来,文明如何解说?
3、依据司母戊鼎的铸造过程、对四羊方尊及三星堆青铜器图片的观看探讨青铜文明的特点。
4、用简单的思维导图小结概述青铜文明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进一步加深理解。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让学生概括铸造青铜器的过程从而理解智慧的古代中国人民创造的青铜文明。
难点教学方法
1.观看图片,了解铸造青铜器的过程及此时青铜器的特点。
2.情景解说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司母戊鼎”图片,解说其结构特征,然后问题引入:1)我国何时开始使用青铜器?2)青铜器在夏商周呈现怎样的特点?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可以通过如下这些青铜器的用途。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优质教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我国的甘肃、青海、陕西、河南、山西、山东、辽宁、安徽等地就出现了铜器,如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
2.用途:商朝以后,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更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其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工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
铸造技术采用“泥范铸造法”,如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
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二、甲骨文记事(重点)1.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刻有文字的甲骨2.甲骨文的发现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代和西周甲骨,其中商代有字甲骨约15万片,单字计4400个以上,已经识别的字有1500个以上。
3.甲骨文记载的内容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甲骨文发现的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难点)1.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
指事是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
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出大量文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
2.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甲骨文字形举例【知识拓展】金文有些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
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说课稿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材从青铜器和甲骨文两个方面展开,介绍了中国古代早期文明的重要成果。
青铜器和甲骨文是古代中国文明的重要代表,它们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文化内涵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价值。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古代文明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青铜器和甲骨文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早期成果,对学生来说仍然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掌握青铜器和甲骨文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教师讲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和传承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文化内涵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价值。
2.难点:甲骨文的文字系统和解读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则关于青铜器的故事引起学生对青铜器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课。
2.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它们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
3.合作探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小组成员共同探讨青铜器和甲骨文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价值。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疑问,教师进行讲解,重点阐述青铜器和甲骨文的价值地位。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说课稿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说课稿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 教材分析本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历史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背景、特点和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发展过程,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青铜器、甲骨文和商周时期的社会变革。
第一部分介绍了青铜器的起源、制作工艺和代表作品,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第二部分讲述了甲骨文的起源、特点和解读方法,以及甲骨文在研究商周时期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则从社会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介绍了商周时期的社会变革。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青铜器和甲骨文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物图片、文字资料等多种途径,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特点及其在历史中的地位。
同时,学生对古代社会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商周时期的社会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价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青铜器的起源、制作工艺和代表作品,认识甲骨文及其在研究商周时期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物图片、解读文字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献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艺术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对历史文化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青铜器的起源、制作工艺和代表作品;甲骨文的起源、特点和解读方法。
2.教学难点:青铜器和甲骨文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商周时期的社会背景及其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图片、文字资料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特点,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2022-2023统编版七上历史实用趣味备课(教案)】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目标】①了解青铜器的用途、功能、代表作品及工艺成就。
②知道甲骨文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文字。
③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难点:从青铜器与甲骨文认识夏商西周的灿烂文明【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
夏商周时期的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历史学家易中天将其概括为“青铜铸就,甲骨绘成”的文明。
今天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这一时期的辉煌文明究竟有着怎样的灿烂景象。
环节二:整体感知1、问题探究:阅读教材目录,找出本课的主要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史前时期和夏商周时期的生产工具分别是什么?中国由此进入到了什么时代?答案提示:本课总共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青铜器与甲骨文。
远古人类使用打制石器,称之为旧石器时代,原始农耕使用磨制石器,称之为新时期时代,夏商周时期使用青铜器,称之为青铜时代。
教师指导:青铜时代,以人类最初使用青铜金属工具和生活用具为标志。
由于青铜冶铸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并广泛应用青铜金属原料制作劳动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使生产发生了质的变革,社会生活也出现了大的变化。
我国青铜时代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夏商周三代,其中,青铜文化的兴盛繁荣在商、周时期,到春秋开始衰退。
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自主学习:青铜器是由哪几种金属冶炼而成的?大家知道青铜器是什么颜色的么?答案提示:铜、锡、铅;金色教师指导:我们现在看到的青铜器,大都是青绿色,然而它最初的样子,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是很漂亮的金色,被称为“金”。
因为埋在土里生锈才一点一点变成绿色的。
高古文献中的“赐金”“受金”“吉金”中的金,多指的是青铜。
而青铜器上的铭文,也被称为“金文”。
2、自主学习:结合课本P25-P26,将表格青铜器的相关内容补充完整答案提示:①出现时间:距今5000-4000年②作用:饮食、祭祀及军事等③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④特点: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学习目标】1.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文字。
2.运用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材料,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
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论结合法。
【教学过程】情景引入展示鼎的图片,设问你知道下面图中的物品是什么吗?你能说出多少个与鼎相关的成语?(同学们回答成语)教师:你们说得真好!鼎是我国古代青铜器的一种。
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它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又具有怎样高超工艺?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自主学习1.商朝以后的青铜器有哪些用途,功能发生了什么变化?2.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的特点、制作工艺、代表作品分别是什么?3.甲骨文的含义,甲骨文是如何发现的?有什么影响?4.甲骨文有哪些造字方法?探究新知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展示《甘肃齐家文化出土的铜镜》图片:学生回答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距今5000—4000年出现;商朝以后,数量增多,种类丰富。
2.青铜器的功能用途,展示青铜器图片,让学生猜测这些青铜器的用途。
青铜器用途广泛,由此总结出青铜器特点一:种类丰富。
3.相关史事:展示《周代的列鼎列簋制度》图片,指导学生阅读P25页相关史事说一说,青铜器的功能有什么变化?教师点拨:商朝以后,青铜器的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
青铜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国家权力的象征,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如: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等。
此时鼎从最初是一种炊器(相当于现在的锅)逐渐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成为了“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3.青铜器的典型代表:展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图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案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并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象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通过对甲骨文的学习,明白它们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的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2.过程与方法积极开展收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进行展览、讲解、想象,以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通过对司母戊鼎铸造过程的模拟想象,由学生亲自尝试体会,由此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通过“质疑——解疑”的活动,增强学生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状奇伟,花纹瑰丽”的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著名考古学家夏鼐语),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司母戊鼎;甲骨文。
教学难点:商朝的青铜器功能的变化、功能的多样;甲骨文。
【学情分析】本课是一节典型的文化课,七年级的学生对于这种历史课的学习兴趣很高,教师可以多设置一些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寓教于乐。
如观看视频、辩论会、故事会等。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搜集资料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范例训练法。
【教具】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请同学们观看《司母戊鼎》视频,要注意视频中文物的名字是什么,它是在什么时期铸造的,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评导入新课:司母戊鼎体现了商朝时期青铜文明的最高水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5课《青铜器和甲骨文》。
展示目标(学生齐读)1.商朝青铜器有哪些新的发展?当时著名的青铜器有哪些?2.什么是甲骨文?它的历史地位如何?3.甲骨文有哪些基本的构字方法?有何意义?目的:通过观看视频,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从课间的松散状态进入学习状态;齐读学习目标可使学生真正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时教案学科:历史年级:七年级主备人:审批:学校.课题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课型新授周次序号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司母戊鼎,知道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及用途;了解青铜器制作的高超工艺;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和甲骨文。
教学难点对青铜文明的认识和理解;甲骨文的字形结构。
一、导入新课四羊方尊的蕉叶形纹理清晰,这说明青铜器的工艺精美。
考古学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
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思考:我国青铜器发展最鼎盛的是在哪一时期?二、讲授新课(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学生阅读课本正文内容及相关史事回答问题。
(1)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各有什么特点?(2)商朝青铜器有哪些功用?2.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点评。
课件展示(1)在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铜器;夏朝时开始出现中国最早的铜礼器鼎;商朝补充3.典型代表:司母戊鼎(二)甲骨文记事1.含义2.发现3.影响(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1.造字方法2.特点四、巩固练习1.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从下面的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是( )A.礼器和兵器B.农具和酒器C.礼器和农具D.兵器和农具2.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重的青铜器是( )A.司母戊鼎B.四羊方尊C.可烧炭火的青铜器D.三星堆青铜立人像3.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司母戊鼎,我们可以了解( )A.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B.商朝的青铜制作工艺C.周王使用礼器的规格D.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4.妇好是商王的王后。
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
这个故事最早可能记载在( )A.竹简B.丝帛C.青铜器D.龟甲或兽骨5.对下图实物表述不正确的是( )A.多为占卜记录B.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C.反映了夏朝的历史D.河南安阳大量出土6.下列关于甲骨文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商朝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卜辞称为甲骨文②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③甲骨文的内容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既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又反映了周王的活动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7.历史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总会留下一些遗迹。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商朝时期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高峰期,商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青铜器的主要材料是铜和锡,经过多次熔炼、铸造、打磨等工艺制作而成。
商代青铜器的形状奇伟,花纹瑰丽,其中最著名的青铜器之一是司母戊鼎。
2.司母戊鼎的铸造过程和用途司母戊鼎是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之一,它是在商王武丁时期铸造的。
司母戊鼎高1.33米,重875公斤,是中国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
它的造型独特,花纹精美,是商代青铜器制作工艺的代表之一。
司母戊鼎的用途是祭祀时用来盛放食物和酒水的。
二、甲骨文的演变和意义1.甲骨文的起源和历史地位甲骨文是商代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用于卜辞和记录。
它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的诞生和发展,对后来的汉字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2.甲骨文的构字方法和意义甲骨文的构字方法主要有象形、指事和会意等几种。
每个字都有自己的含义和用法,通过研究甲骨文,可以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文化。
同时,甲骨文的研究也为后来的汉字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基础。
三、教学方法本课采用搜集资料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和范例训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学生可以通过收集青铜器相关资料和图片来了解青铜器的制作和用途,通过模拟司母戊鼎的铸造过程来体会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精神,通过质疑解疑的活动来深入了解甲骨文的构字方法和意义。
四、教学目标通过研究本课,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成就和甲骨文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同时,学生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甲骨文构字方法和认识今天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国文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有哪些特点?学生回答:甲骨文的特点是形体古朴、笔画简单、结构规整、纹理清晰,具有一定的象形性和指事性,而且它的语言表达方式非常简洁、生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甲骨文的图案和文字,让学生感受甲骨文的神秘和古老,同时也能够了解到商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特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案设计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了解汉字的演变,培养学生从点到线寻找历史规律的能力;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象,培养学生历史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正反两方面的推理论证活动,增强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的认识;积极开展收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通过展览、讲解、想像,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真实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高度智慧的”,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青铜器与甲骨文难点:从青铜器与甲骨文认识夏商西周的灿烂文明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
青铜器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又具有怎样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的内容及其造字特定又是什么呢?(二)、讲授新课(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青铜器:青铜器是铜、锡、铅熔化后按照一定比例合成合铸而成的器具,颜色为青绿,故称“青铜”。
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用途:饮食,祭祀,军事2、我国青铜器的发展经历了的阶段:(1)、出现:原始社会后期地点:我国的甘肃、青海、陕西、河南、山西、山东、辽宁、安徽等地出现了铜器。
代表: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
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铜镜(2)、发展——商朝以后(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
礼器是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食器:乐器:兵器酒器生产工具繁荣丰富商朝以后,青铜器的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优质教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教学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角色体验:如果国宝会说话,让我们一起聆听!人们都视我们为国宝,都以我们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和象征,可是你们知道我们的身世和历史渊源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图片展示夏朝:距今5000—4000年的铜器商朝:见课件展示图片西周:西周利簋,高28厘米。
有4行共计32字铭文,记载周武王在甲子日上午击败商王军队的史实。
2.教师提问:结合材料分析,青铜器的功能有哪些?提示: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
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青铜器的代表——司母戊鼎青铜器是由哪些金属元素构成?答: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因为颜色发青,故称青铜。
青铜器采用哪种铸造技术?答: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司母戊鼎有何历史地位?答: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商代青铜器的代表有哪些?答: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4.教师小结:夏商周时期青铜业制造特点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工艺高超目标导学二:甲骨文1.图片展示:殷墟甲骨文2.教师讲述:(名称来历)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甲骨文的发现情况及记载内容。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有哪些?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4.教师强调:甲骨文首次被发现是在清朝,记载的是商朝、西周社会的内容。
5.发现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目标导学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1.教师讲述: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象形: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
甲骨文中约40%都是象形字。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青铜器与甲骨文》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起源、发展以及它们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本课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对古代文物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青铜器和甲骨文作为古代文物,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
学生对文物的认知主要来源于教材和课外阅读,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特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起源、发展及特点。
2.掌握青铜器和甲骨文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3.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对历史文物的鉴赏能力。
4.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起源、发展及特点。
2.青铜器和甲骨文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3.引导学生正确欣赏和评价历史文物。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特点及重要地位。
2.示范法: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其魅力。
3.比较法:引导学生对比青铜器和甲骨文,分析它们的异同。
4.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理解和看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实物或模型。
2.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古代文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简要介绍本课的内容和目标。
2.呈现(10分钟)讲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特点及重要地位。
通过展示实物或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青铜器和甲骨文的魅力。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对比青铜器和甲骨文,分析它们的异同。
让学生结合教材和背景资料,思考青铜器和甲骨文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含反思)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我国的甘肃、青海、陕西、河南、山西、山东、辽宁、安徽等地就出现了铜器,如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
2.用途: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工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
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如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
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二、甲骨文记事(重点)1.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刻有文字的甲骨2.甲骨文的发现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代和西周甲骨,其中商代有字甲骨约15万片,单字计4400个以上,已经识别的字有1500个以上。
3.甲骨文记载的内容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甲骨文发现的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难点)1.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
指事是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
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出大量文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
2.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甲骨文字形举例【知识拓展】金文有些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青铜器与甲骨文》是一节文化史课,着重为学生介绍了商文化的典型代表青铜器与甲骨文。
本课是学生了解青铜器与甲骨文,认识商周文化的重要的一课。
只有认真学好本课,为以后学习文化史课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商朝时期典型青铜器四羊方尊、后母戊鼎等图片了解青铜器的种类丰富、工艺水平高超等成就,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了解甲骨文的发现过程,知道甲骨文是最早文字,认识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以及甲骨文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青铜器、甲骨文2、难点:青铜器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他们难以理解青铜器所体现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内涵。
四、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的知觉、兴趣、道德情感等多为感性体验,而且他们的心理发展还很不成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对知识也有着强烈探索和了解的欲望,并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所以,结合实际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五、教学方法:讲述法、谈话法六、教具和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四羊方尊实物仿品七、教学过程:展示一组青铜器图片:1鼎2簋3尊4钺5编钟6铲问题:青铜器主要有酒器、乐器、食器、兵器和工具等种类。
你能分辨出上面青铜器所属的种类吗?设计意图: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成就一方面是种类丰富,另一方面是制作工艺高超。
利用一系列青铜器图片,学生分辨青铜器的酒器、乐器、食器、兵器和工具等,体会商周时期,青铜器应用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会青铜时代青铜器的种类丰富。
一、青铜器(板书)什么是青铜器?青铜是铜、锡、铅等金属的合金。
材料:读一读:六份铜一份锡适宜铸钟鼎,五份铜一份锡适宜铸斧头,四份铜一份锡适宜铸戈戟,三份铜一份锡适宜铸刀剑。
——改编自《考工记》问:读了《考工记》中的记载,你有什么想法?设计意图:从材料中抓住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甲骨文的概念和历史。
2.掌握青铜器和甲骨文对于古代社会和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3.学习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1.青铜器和甲骨文的概念和历史。
2.青铜器和甲骨文的重要性。
3.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1.如何解读甲骨文。
2.如何理解青铜器对于古代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1.介绍青铜器和甲骨文的概念和历史。
青铜器是指用青铜制作的器物,包括器具、武器、轨道车辆等多种类型。
自商代开始,青铜器逐渐成为表现势力、显示地位的重要象征。
甲骨文是商代时期的一种文字,是以龟甲、兽骨等为材料,在上面刻画的文字。
甲骨文通常用于记录祭祀、商贸、祈福等事宜,因此是研究商代社会、商周年代文化的重要材料。
2.讲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重要性。
青铜器和甲骨文在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和历史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青铜器可以反映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而甲骨文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和文化的主要材料之一,也是考古工作的重要依据。
3.学习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学习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
制作青铜器需要经过模具制作、铸造、精加工等多个步骤,其中的技艺繁琐高超。
甲骨文的制作需要选择合适的甲骨材料,经过打磨、刻画,才能完成。
4.分组讨论古代社会中青铜器和甲骨文的作用。
在分组讨论中,让学生集思广益,一起探讨青铜器和甲骨文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
可以从社会经济、文化传承、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出发,探讨青铜器和甲骨文的重要性和影响。
课堂练习1.甲骨文常用于什么记录?A. 祭祀B. 婚姻C. 祈福D. 打仗2.青铜器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是什么?3.制作甲骨文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这个材料是什么?4.分组讨论:甲骨文和青铜器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课后作业1.思考,如何延续中华民族的文明传统?2.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并记录下自己的见闻和感悟。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是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的第5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文字特点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和演变,认识青铜器和甲骨文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青铜器和甲骨文有一定的认知。
但学生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深入了解还不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提高对古代文明的认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文字特点,认识它们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认知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自豪感,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文字特点。
2.难点:青铜器和甲骨文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文字特点等知识。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相关知识。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青铜器和甲骨文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2.课件:制作课件,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3.视频资料:准备相关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视频资料,以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种古代文化遗产。
提问:“你们对青铜器和甲骨文有什么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讲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文字特点等知识。
通过展示课件和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青铜器和甲骨文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教学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知道它的制作是以什么为范本吗?这一范本的制作在什么时候达到鼎盛?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青铜器
2.图片展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
3.教师提问:结合材料分析,青铜器的功能有哪些?
提示: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
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4.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青铜器制造 5.教师小结:夏商周时期青铜业制造特点
(1)规模大。
(2)品种多。
(3)用途广。
(4)工艺精美。
目标导学二:甲骨文
1.图片展示:殷墟甲骨文
2.教师讲述:(名称来历)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甲骨文的发现情况及记载内容。
4.教师强调:甲骨文首次被发现是在清朝,记载的是商朝、西周社会的内容。
5.发现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目标导学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教师讲述: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象形: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
甲骨文中约40%都是象形字。
2.影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他们用辛勤的汗水铸就了我国古代文明灿烂的丰碑,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既要继承先人的优秀文明成果,又要发扬创新精神,团结协作,只有这样,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本课属于文化范畴的内容,主要是掌握青铜工艺和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创设历史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大量图片的分析,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更容易对青铜工艺的发展和特点进行概括。
设计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学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