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化学教学案例-实用word文档 (6页)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案例开发区第三初级中学赵希斌质量守恒定律学习目标(1)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及合作精神;使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变化的物质,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
渗透物质不灭定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从微观角度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
这样学生容易接受。
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法建议引导学生从关注化学反应前后"质"的变化,转移到思考反应前后"量"的问题上,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当采取"自我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可首先投影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然后提问: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把问题聚焦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上。
这时教师不失事宜的提出研究主题:通过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化学教学案例3篇
化学教学案例3篇化学教学案例(一):一、主题科学探究活动是培养科学观念与本事的最关键的途径,也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本事最有效的手段。
对科学探究的具体设计力求突出科学素养,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贴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所喜爱,并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发。
所以,怎样在化学课堂中更好的处理好“知识点的落实”与“充分运用探究手段”的关系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化学总体教学目标的基本前提。
二案例描述《氯气》是人教版化学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的资料。
这个教材中氯气与水的反应,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所以如何用探究的形式来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也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价值所在。
我做了三次教学尝试,理念不一样,方法不一样,效果各异。
第一种教法:1、思考:氯气能否溶于水溶于水的部分有无与水发生反应请设计实验来对这点性质进行探究。
2、因为问题较空泛,所以学生较难着手讨论。
对于氯气的水溶性,学生作如下实验设计。
方法一:将少量水滴入装有氯气的试管内,看颜色有无变淡;方法二:将一支充满氯气的试管倒置于水槽中,看看试管中液面有无上升。
3、对于溶于水的部分有无与水发生反应,因为学生对这个反应还没有什么概念,所以无从下手,讨论很难展开。
最终个别学生经过书上潮湿氯气漂白实验的启发,提出这个实验。
4、教师做了氯水的漂白性实验后,推测出结论一一氯气与水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并且这种物质有漂白性。
从而引出了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之后根据化学方程式让学生总结出氯水的其它性质。
第二种教法:1、对氯气的水溶性经过讨论后,学生总结出上述几种方案,立刻经过实验验证。
2,实验验证后,指出氯气溶于水后的溶液叫氯水。
给学生三种药品:新制氯水,硝酸银和紫色石蕊试液。
请学生自我设计实验来探究氯水中的可能成分。
3、学生四人一组实验:将氯水分别与硝酸银和紫色石蕊试液反应,发现硝酸银中产生白色沉淀,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总结出氯水中有C1一和H+,还有漂白性。
化学教学案例
化学教学案例教学目标:通过本案例教学,学生能够:1. 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2.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3. 培养科学观察与实验分析的能力。
引言:化学的学习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的方法,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应用化学的知识。
本教学案例通过一个关于发酵的实验教学案例来展示化学的魅力和应用。
实验材料:1. 酵母:5克;2. 葡萄糖:20克;3. 水:100毫升;4. 温度计;5. 试管或烧杯;6. 塑料薄膜。
实验过程:1. 将水倒入试管或烧杯中;2. 向水中加入葡萄糖,搅拌均匀;3. 在另一个容器中加热一些水,使其温度保持在35-40摄氏度之间;4. 将取出的酵母加入到葡萄糖溶液中,搅拌均匀;5. 将实验容器的口部用塑料薄膜封住,用橡皮筋固定;6. 将包裹好的容器放置在恒温水中,保持温度恒定;7. 每隔一段时间记录下实验容器内的温度变化,并观察是否产生气泡。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实验容器内出现了气泡,并且温度也有所升高。
这是因为酵母和葡萄糖发生了发酵反应,产生了二氧化碳和能量。
发酵过程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水的加入能够提供充足的湿度。
温度的控制则利用了恒温水的原理。
发酵过程中释放出的二氧化碳气泡导致液体中的温度上升,从而可通过温度计进行观察。
教学拓展:通过这个案例实验,我们可以进一步引入其他发酵实例的探究,例如面包发酵和酒精发酵等。
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结论:通过这个教学案例,学生们不仅学会了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还了解了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关联。
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他们培养了科学观察和实验分析的能力,并对化学的应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种案例教学的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提高他们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总结:通过本案例教学,我们展示了化学在发酵过程中的应用,并通过实验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化学教学案例(优秀3篇)
化学教学案例(优秀3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化学教学案例(优秀3篇)教师通过对比分析各类教学案例,可以明确自身课堂教学活动与真正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活动的异同,进而可将各类教学案例创造性的分析、整合为真正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教学案例,这是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有效途径。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本案例来自一所普通高中的化学课堂。
该课堂的学生人数较多,且学生之间的化学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
教师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在教学中采用了一些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案例描述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展示动画、图片和实验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
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在交流中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师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不同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三、案例分析本案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首先是多媒体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直观的方式呈现化学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原理。
其次是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获得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案例反思本案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改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部分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差异,没有做到因材施教。
小组讨论中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均衡,有些学生没有充分参与到讨论中来。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导致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进: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和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获得进步。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加充分的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设计更加有趣味性和实用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总之本案例中教师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1. 引言本文档是针对九年级化学教学的一个教学案例,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组织九年级化学课程。
本教学案例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2. 教学目标本学案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2.1 知识目标•理解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写法;•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实验精神。
3. 教学内容3.1 单元一: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化合价•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元素化合价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2 单元二:化学方程式与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写法;•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4.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多样化,既包括理论讲授,也包括实验探究和讨论互动。
4.1 理论讲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以及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写法。
4.2 实验探究设计一系列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进一步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4.3 讨论互动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
同时,教师也应组织全班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解答问题。
5. 教学评价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评价应包括多种形式,如课堂测验、实验报告、小组讨论表现等。
5.1 课堂测验设计几道选择题和简答题,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5.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结果分析和结论等。
5.3 小组讨论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6. 总结通过本教学案例的实施,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写法,以及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此外,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互动,学生也能培养出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化学校本课程教学案例
化学校本课程教学案例简介本文档旨在为化学校本课程的教学提供一些案例示例,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案例,供参考。
实验案例氧化还原反应实验这个案例将介绍如何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展示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和过程。
学生将学会观察反应的颜色变化、气体的生成以及测量反应物质的质量变化等。
酸碱中和反应实验这个案例将通过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来展示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和过程。
学生将学会使用酸碱指示剂进行酸碱滴定,观察指示剂颜色的变化,并测量反应溶液的pH值。
模拟案例化学反应速率模拟这个案例将通过模拟化学反应速率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学生将使用模拟软件进行不同条件下的反应,观察反应速率的变化,并探究温度、浓度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溶解度模拟实验这个案例将通过模拟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学生将通过调节不同溶质、溶剂的浓度和温度来模拟实验,观察溶解度的变化,并探索溶解度与溶质溶剂性质之间的关系。
探究案例酸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这个案例将引导学生进行酸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探究研究。
学生将设计实验,分别使用不同pH值的酸性溶液浇灌植物,并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以了解酸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这个案例将引导学生通过研究不同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了解化学物质的环境影响机制。
学生将选择不同化学物质,并研究它们在环境中的行为和对环境的影响,以加深对化学物质环境影响的认识。
总结以上是一些化学校本课程教学案例的示例,这些案例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拓展。
化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
化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引言化学教学设计是指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目标,运用科学教育原理和方法,结合教学资源和调查研究,制定的一套教学方案。
本文将给出一个完整的化学教学设计案例,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化学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教学背景和目标在教学设计的开始,我们首先要了解教学的背景和目标。
本案例针对高中化学教学,教学背景为化学课程的基础知识学习,目标是通过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教学内容为溶液的浓度计算和比较反应速率。
重点是学习如何计算溶液的浓度以及如何比较不同反应的速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实例引入,例如让学生观察一个溶解过程或反应速率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 学习和实践(30分钟)a) 学习溶液浓度计算介绍溶液的浓度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并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掌握计算溶液浓度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b) 比较反应速率实验设计一个比较反应速率的实验,使用不同浓度的溶液进行反应,并观察反应的快慢。
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让学生比较不同反应的速率,加深对反应速率概念的理解。
3. 知识巩固和扩展(15分钟)a)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供一些应用题或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溶液的浓度或比较不同反应的速率,并进行讨论。
b) 实验设计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实验来比较两种不同反应的速率,并写出实验步骤和预期结果。
4. 总结和评价(5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问题和困惑,并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探究学习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实践操作、总结经验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2.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多媒体教学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实验现象、计算方法等,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教学设计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形成扎实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同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完整版)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完整版)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初中化学教学案例:酸碱中和反应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概念与实验探究。
三、教学过程1. 激发兴趣:用一个生动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消除肚子里的酸味?引导学生思考并尝试自己的答案,为引入酸碱中和反应打下基础。
2. 导入知识: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可使用以下实例:(1)让学生观察石灰水和盐酸混合后的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到盐酸属于酸,而石灰水属于碱。
(2)通过观察中性溶液酸碱指示剂的变化,引导学生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3. 实验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酸碱中和实验,并引导学生进行操作与观察,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实验材料:盐酸、石灰水、试管、酸碱指示剂、滴管。
实验步骤:(1)取两根试管,分别加入少量盐酸和石灰水。
(2)放置试管,观察现象并写下观察结果。
(3)向其中一根试管中加入几滴酸碱指示剂,观察变化。
(4)总结观察结果,揭示酸碱中和反应的性质。
4. 实验结果讨论: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讨论,总结出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归纳出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 拓展延伸: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酸碱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胃药如何中和胃酸等实例。
6.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归纳总结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化学方程式。
四、教学方法1. 情景导入法: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引入酸碱中和反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观察、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实验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
3. 讨论引导法: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与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
(完整word版)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张丽初中化学教学案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化学课程中新增了实验内容,加大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内容,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课堂应是鲜活的,变化的,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
然而,鲜活的课堂必定给我们老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即不可避免地遭遇一次又一次的“意外”。
如何处理这些突如其来的“意外”呢?则是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关键点。
案例背景:本案例是第六章课题一“二氧化碳的制取”的内容。
在课堂上由于教师的失误,演示实验出现了意外;在老师提出问题时,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发生了矛盾。
这些意外的发生,就要求教师从容、适时、合理的解决。
案例描述: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本想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选择制取二氧化碳的所需要的药品。
而此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实验时,碳酸钙和稀硫酸也是反应速率适中这一意外的发生,我的头“轰”的一下大了起来。
有的学生也骚动起来(提前已预习)我该怎么办呢?把结论强加给学生,还是……。
我冷静了一下,面对实验的失误,我向同学们承认了自己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这时我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共同探究失误的原因,学生的热情又高涨起来,纷纷献计献策:硫酸的浓度的用量再稀一些;使用的大理石块再大一些或者在小一些等等;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我们得出了最终的正确结论,同时也提高了探究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
既解决了意外事件的处理,也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为了巩固对实验室制备气体的操作,我接着安排了实验,“要学生们自己设计实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李碧玉同学马上站起来回答:“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王凯然同学说:“不行药品的状态不同,反应的条件也不一样的”两位同学的意见说出来之后全班同学都不出声音了,当时很是尴尬,我想可能是因为实验室制取氧气已经学过很久了,大家的印象不是很清楚了,我不应该直接把问题抛给他们,后来在我及时的引导下,学生一点一点的清楚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如何确认。
化学教学案例
化学教学案例化学教学案例(精选15篇)作为一名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化学教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化学教学案例篇1我们教研组的全体老师虽然都有多年的化学教学经历,也都积累了一定经验,但面对课改的新教材,每个人都是新手。
首先,我们认真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新教材培训,虽然在炎热的夏季,虽然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但我们都自始至终认真学习。
接下来,我们通读全册教材,了解教材的总体脉络和布局,这对整体把握教学是很有好处的。
例第一章《化学的魅力》,重在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感知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学习化学最基本的一般方法。
这样,我们在实施第一章教学时,就把情感目标放到比较突出的地位。
第三步我们再集体讨论教案。
经分工,由一名教师主讲,再集体补充、修改,往往在初始拿出的教案还是很陈旧的(难该习惯),但经过集体讨论后的教案一定有发展、有突破、有新意,大家感觉到集体智慧的能量是很大的。
一、“填补”新教材的“空白”,学生智能得以发展新教材的版面上有很多“空档”,有的空档是实验的现象、结论,还有一些是问题的解释,这与老教材有明显的差别,我们开始觉得很不习惯。
我们反复讨论是以怎样的方式“填补”这些“空档”,若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那么编写者的意图就变成要我们老师去填空,这显然是一种误解。
我们认真学习二期课程标准,体会到这是留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决不能简单地由老师包办代替。
于是教材上安排的问题讨论,我们都认真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尽量由学生自己解决,教材上安排的实验,或由老师演示,或由学生完成,然后归纳现象、推出结论。
即使是家庭小实验也鼓励学生去尝试,然后交流、但实验受很多条件的影响,各自得到的现象和结论完全有可能不一致,那么如何去面对考试呢?我们组织学生分析原因,然后得到比较客观的(一致的)结论,而且一般要求学生能在课本上记录下来,以便复习巩固(毕竟考试是不可避免的)。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优秀教学案例: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3.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实验视频、动画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展示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使学生对实验有更直观的了解。
4.创设真实的实验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例如,安排学生参观实验室,让他们亲手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认识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了解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能运用化学方程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学习化学实验的安全知识,具备初步的处理实验事故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
2.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问题导向
1.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通过问题的解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物质的性质。
3.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在评价机制方面,我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既注重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也关注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自评、互评和他评相结合,使学生能全面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学实验技能,如配制溶液、使用滴定管等。
3.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完整版)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案例
(完整版)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案例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案例伴随着我校新课改的要求,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课堂,更要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贯穿其中,要以学生的自主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原因,讨论结合,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化学课堂应是鲜活的,变化的。
而在实际当中,课堂必不可免的则会遭遇到意外事件或突发事件,而如何处理这些意外也是教师必须接受挑战的新课题。
下面是我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一个教学案例:一、案例主题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实验的参与者和探究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想法。
二、案例背景本案例是第二单元课题3 制取氧气的内容。
在课堂上由于学生的想法与实际的结果背道而驰,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做的是从容,出现了问题所要考虑的是原因所在。
三、案例描述在制取氧气这部分内容时,讲到38页的探究实验,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对比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过氧化氢的溶液以及加入mno2的过氧化氢溶液,学生讨论出原因(学生已预习),得出:在常温下,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的速度比较慢。
这时,一学生嚷着:在常温下分解氧气的速度比较慢,那如果是在加热条件下呢?我一听,恩,这想法还是不错的,而且从理论上来说的话,温度越高,产生的氧气越多,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那究竟是不是这样呢?我总不能将只是硬塞给学生,这实验也简单,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由事实说话不是更好吗。
于是,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而最后,意想不到的结果发生了,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反而熄灭了,怎么办,完全和预想的结果相反啊。
一下子,学生也开始骚动起来。
我冷静了下,趁着大家的好奇心我顿时脑子一闪,既然出现了问题,何不抓住问题,让学生自己讨论其中的原因。
于是我让学生静下来,提问到;大家都看到木条没有复燃反而熄灭了,那么大家讨论下,这是为什么呢?课堂上立即显得非常活跃,纷纷讨论。
有人说:因为过氧化氢分解不仅产生了氧气同时也有水生成,而且可以在试管上可以看到大量的水珠。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1. 案例背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我们需要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案例。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个针对初中生的化学教学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2. 案例内容2.1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让学生了解到能量在化学反应中的转化过程,并通过实践来观察和分析化学反应对能量的影响。
2.2 实验材料- 预热器- 活性炭- 磷酸二氢钾- 镁带- 火柴2.3 实验步骤1. 将预热器放在实验台上,等待预热。
2. 将适量的活性炭放入预热器中。
3. 在磷酸二氢钾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
4. 将磷酸二氢钾溶液倒入预热器中,迅速盖上预热器盖。
5. 点燃一根火柴,将火柴靠近预热器盖上的小孔处。
6.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下相关观察数据。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现象:发生了剧烈的反应,伴随着气体的产生和烟雾的冒出。
- 数据记录:记录下火焰的变化时间、热量的变化等数据。
- 结果分析:通过数据的比较,可以发现在该化学反应中,能量从火柴的燃烧转化为了反应产生的热量,同时释放出气体。
3. 案例教学方法3.1 实验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先进行必要的知识讲解,如化学反应、能量转化等相关概念的介绍。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帮助他们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进行数据分析。
3.2 教学互动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教学互动,例如提问学生们:为什么在该化学反应过程中会有气体的产生?能量是如何转化的?通过让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3 实践应用在教学案例的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归纳,帮助他们理解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化学反应、能量转化在工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性。
4. 案例效果评价通过这个案例教学,学生们不仅能够通过实践感受到化学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观察与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能够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化学教学案例(精选10篇)
化学教学案例(精选10篇)化学教学案例 ⼀、什么是案例 案例是可以作为典型事例的案件,是⼈们在⽣产⽣活中所经历的典型的富有多种意义事件的陈述。
对于⼈们的学习、研究、⽣活借鉴等具有重要意义。
案例具有真实⽽复杂的情景,其特点具有故事性和戏剧性。
案例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们认识当中说法不⼀样,所谓的案例就是指⼈们对已经发⽣过的典型事件捕捉的记述。
类似于故事,但⼜不是⼀般故事。
⼆、化学教学案例(精选10篇) 教师通过对⽐分析各类教学案例,可以明确⾃⾝课堂教学活动与真正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活动的异同,进⽽可将各类教学案例创造性的分析、整合为真正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教学案例,这是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有效途径。
克服教学活动的狭隘性,深化对教学活动的认识,从⽽纠正和优化中学化学教学活动,提⾼中学化学教学质量,实现满⾜学⽣的学习需要和促进中学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双重⽬标。
以下是⼩编为⼤家整理的化学教学案例(精选10篇)。
化学教学案例1 ⼀、案例展⽰ 教材:⼈民教育出版社⾼中化学必修⼆ 课题:原电池 课型:新知识教学 案例形式:教学设计原电池⼯作原理 ⼆、案例的分析 “原电池”在学⽣头脑是⼀个陌⽣的科学概念,在学⽣头脑中很有可能存在相异构想,对于“原电池”的教学,关键是帮忙学⽣构建起“原电池模型”。
教学处理⽅式对学⽣原电池模型的建构有很⼤的影响,因⽽本研究以不⼀样的教学⽅式为切⼊点,来探讨教学对于学⽣“原电池”学习的具体影响。
选择⾼⼆年级两个⽔平相当的理科重点班采取不⼀样的教学⽅法处理讲解“原电池及其应⽤”整节知识。
(教学设计1、2分别对应的授课班级称为实验班和⽐较班) 教学引⼊:均设置情景激发学⽣兴趣,指出讨论的相关资料。
实验班从能源的⾓度引⼊,直接引⼊原电池的概念 ⽐较班是从趣味电池出发,为建⽴原电池模型作铺垫。
教学环节1:是帮忙学⽣构建原电池模型。
实验班引⼊“盐桥”模型,围绕“电流是怎样产⽣的”这个问题进⾏讨论,构建的模型⽐⽐较班更为本质,思维的关注点在于正负极可能发⽣的反应以及由此引发的结果。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教学案例一、教学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案例以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培养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1.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2.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3.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判断金属能否发生反应,设计实验验证金属的活动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金属的日常生活用品,如铜壶、铝锅等,引导学生关注金属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讲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3.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金属的化学反应,记录实验现象。
4.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规律,探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5.总结环节:教师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强调金属活动性顺序的重要性。
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实验教学:利用实验现象,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情感教育: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六、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
2.同伴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
3.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报告等,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原创)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原创)介绍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些初中化学教学案例,以供教师参考和借鉴。
这些案例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并激发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案例一:溶液的分离目标通过实验体验不同分离溶液的方法,并了解其原理。
内容让学生制作三种不同颜色的溶液,如红色、蓝色和黄色。
然后提供给学生一些分离溶液的方法,如过滤、蒸发、结晶等。
让学生分别使用这些方法将混合溶液中的色素分离出来,并观察分离的效果。
教学目标- 了解溶液的特性和组成- 掌握不同分离溶液的方法- 理解每种分离方法的原理案例二:化学反应速率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并了解其原理。
内容让学生进行一系列实验,如酸与碱的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等,观察不同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如温度、浓度和催化剂等。
引导学生进行数据记录和分析,帮助他们发现不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
教学目标-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量方法- 探究不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掌握实验方法和数据分析技巧案例三: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目标通过实践应用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元素识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内容给学生提供一些化合物的名称或化学方程式,让他们使用元素周期表找出各个元素的符号和原子量,并计算化合物的摩尔质量。
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___比例,并分析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
教学目标- 熟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培养学生的元素识别能力和化学方程式的解读能力- 掌握化学计算方法和定量分析技巧总结以上是三个简单但有趣的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拓展,以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学案例 高中化学
教学案例高中化学教学案例:高中化学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重要学科,在高中阶段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为了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教师们常常会使用各种教学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实践。
下面将介绍几个高中化学领域的教学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一、化学实验案例: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实验目的:通过观察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在水中溶解的现象,了解它们在电解过程中的行为差异。
实验步骤:1. 准备三个试管,分别倒入少量盐酸、蔗糖和纯净水。
2. 将针对三种溶液的导热管分别插入试管中,观察变化。
3. 记录实验现象,总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特点。
实验结论:盐酸为电解质,在溶液中会发生电解产生气泡;蔗糖为非电解质,在溶液中不会发生电解现象。
二、知识框架案例:化学平衡情景设想:小明在学习化学平衡知识时感到困惑,于是他提出了以下问题:“在一个封闭容器内,N₂和H₂按1:3的摩尔比反应生成NH₃,根据平衡常数Kc的定义,平衡常数Kc为多少?”解决思路: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计算,引导学生理解平衡常数Kc 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而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解答过程:根据给定的摩尔比比例,设定变化量为x,列出平衡反应方程式和各物质的浓度表达式,通过代入计算得出平衡常数Kc的数值。
解答结果:Kc = [NH₃] / [N₂] * [H₂]³,帮助学生理解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三、实用案例:生活中的化学反应例题设想:某工厂生产溶剂时,使用A和B两种物质进行反应,掺杂C物质后,反应效果有所改善。
根据C物质的作用机理,请分析可能的化学反应过程。
解决思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的化学反应实例,探讨不同物质对反应的影响和机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解决步骤:从A和B物质的性质、可能的反应类型和C物质的作用机理等方面入手,推理可能的反应路径和产物种类。
解决结果:通过讨论,找出适合实际情况的化学反应路线,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机理和实际应用。
(独家揭秘)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案例
(独家揭秘)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案例引言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初中教育阶段,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科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篇教育教学案例旨在分享一些我们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实践方法,以期为广大化学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案例一:利用实验激发学生兴趣背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对化学实验产生浓厚兴趣,因此我们决定充分利用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践方法1. 精心设计实验:我们根据课程内容,挑选出一些现象明显、易于操作的实验,确保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到化学反应过程。
2. 引导学生参与: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例如自己操作仪器、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等,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3. 分析与讨论:实验结束后,我们组织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引导他们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化学原理,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4. 联系生活实际:我们将实验结果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成果与反思通过实验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激发,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然而,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发现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熟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验操作的培训。
案例二:运用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背景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逐渐成为教学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尝试运用多媒体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
实践方法1. 制作多媒体课件: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制作了形象、生动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
2. 运用多媒体演示实验:通过多媒体技术,我们将实验过程进行动态展示,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到实验现象。
3. 融入互动元素:在多媒体课件中,我们加入了互动元素,如问答、填空等,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4. 拓展学习资源:利用多媒体手段,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化学知识视频、实验操作教程等,方便他们自主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化学教学案例
篇一: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李林梅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化学课程中新增了实验内容,加大
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内容,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真
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课堂应是鲜活的,变化的,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
然而,鲜活的课堂必定给我们老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即不可避免地遭遇一
次又一次的“意外”。
如何处理这些突如其来的“意外”呢?则是新课改下课
堂教学的关键点。
案例背景:
本案例是第七章课题一“燃烧与灭火”的内容。
在课堂上由于教师的失误,演
示实验出现了意外;在老师提出问题时,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发生了矛盾。
这些意外的发生,就要求教师从容、适时、合理的解决。
案例描述:
在“燃烧与灭火”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本想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而此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实验时,铜片上的白磷剧烈地燃烧起来(此时,红磷没有燃烧),但是,白磷燃烧的火花溅落在红磷上,红磷也燃烧起来了。
这一意外的发生,我的头“轰”的一下大了起来。
有的学生也骚动起来(提前
已预习)我该怎么办呢?把结论强加给学生,还是……。
我冷静了一下,面对实验的失误,我向同学们承认了自己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指着还在燃烧的红磷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同学们都笑了起来,随即又安静下来,等着老师
往下进行。
这时我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共同探究失误的原因,学生的热情又高
涨起来,纷纷献计献策:白磷的
用量再少一些;使用更大的烧杯,白磷与红磷的距离远一些;白磷燃烧后,立即用
小烧杯将红磷罩上;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我们得出了燃烧条件的正确结论,同时也提高了探究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
既解决了意外事件的处理,也促进了
师生的共同成长。
为了巩固对燃烧条件的认识,我接着安排了下一个探究实验,“要使热水中的
白磷也燃烧起来该怎么办?”王振同学马上站起来回答:“向水中吹气。
”我
一听,问题又来了:吹气主要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白磷怎么会
燃烧起来?这最起码的知识都不懂,还乱说!”可一想,老师刚才都犯错了,
怎能怪学生呢!于是我笑着说:“王振同学,你上来试一试吧!”上来用导气管
向水中的白磷吹气,白磷没有燃烧起来,他又使劲地吹了一大口,白磷还是没有
燃烧起来,于是他有些懊丧地下去了,并趴在桌子上。
见此情景,我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勇气,并要求其他同学一起来解决问题。
又有学生说;“老师,应该向水中通氧气。
”我说:“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只有实验才是最高法庭。
你的想法是否
正确,得用实验来加以证实。
”并拿出事先收集好氧气的气囊,向水中通入氧气,只见水中出现因白磷燃烧而产生的火花,非常有趣。
学生们非常激动,情不自禁
地鼓起了掌,课堂教学又一次达到了高潮。
实验过后,我又组织同学们尝试了向水中的白磷通入空气的实验,也获得了成功。
进而,我又提出问题:“通过导气管用嘴向水中吹气,为什么不能使白磷燃烧?”仍然请王振同学回答,他在老师的引导和同学的提示下找到了原因,答道“从嘴
里吹出的气体大部分是二氧化碳,它不能支持白磷燃烧。
这一知识点是我们前面探究过的。
”我接着说:“好,请座下。
我非常
高兴地看到了你的进步。
”大家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我注意到这位同学的表情,他的眼中又充满了自信。
我的心也随之平静下来。
案例评析:
在这节课中出现了两个意外事件,一是教师演示实验的失败,一是学生的回答
与老师预想的回答发生矛盾。
这两个事件的发生是我预先没有想到的,但在处
理上觉得是恰当的,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演示实验失败后我没有强调客
观原因掩饰实验的失误,而是面对失败承认了错误,并组织了学生探究了失败
的原因,引导学生从药品用量、反应条件、装臵的改进等方面提出改进的方法。
既培养了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又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
体现了在课堂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新理念。
而面对学生的回答与我的预设发生矛盾时,我没有严厉的批评和断
然否定,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亲自探究自己的结论,引导他自己得出回答错
误的原因,并给予鼓励表扬,发扬了该同学的积极性。
这种做法体现了学生是
课堂的主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参与实验,参与探究结论的新理念。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之处,老师在备课时没有充分预料到一些以外情况
的发生,显得有些措手不及。
这也使我感到:教师应认真备课,既备教材,又
备学生,还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甚至还应补充其他相关
学科领域的知识。
这样才能做到处变不惊,得心应手。
使整个课堂是连贯的,
学生是愉快的,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
这样的课堂才
会鲜活,才会散发出持久的生命芬芳。
201X年1月8日
篇二:初三化学教学案例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篇三:高中化学教学案例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
--苯的性质和应用
个旧市第二中学何俊
[案例课题] 苯的性质和应用 [案例背景]
本节课是安排在烷烃及其同系物、乙烯的知识点后的一节内容,因此学生已对烃有了一定的认识,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团对有机物主要性质的决定性作用。
再来学习苯已不是难题,而且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已经具备自主探究的能力。
所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去学习和探究。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苯酚的性质。
但要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启发学生如何通过分析苯的结构理解苯和乙烯的区别,理解官能团的性质与所处“氛围”有一定的相互影响,让学生学会全面的看待问题,能更深层次的掌握知识。
[案例主题]
本节课是首先介绍了自然界中的芳香烃类化合物,然后介绍最简单的芳香烃类化合物---苯,由烯烃类作对比让学生分析苯分子结构特点,通过实验来学习苯的性质,通过比较苯和烷烃、以及乙烯和苯的性质来学习双键和苯环之间的相互影响。
要求学生通过本次探究实验,掌握苯的主要化学性质,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技巧。
同时通过分析苯的结构,联系有关有机化合物的知识推测苯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并给出相应的解释,达到培养学生实验、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案例设计]
[案例结果]
按照设计的教学设想,通过上述的教学过程,能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
比较成功的地方是:能够重视过程和方法的教学,通过所学知识的回忆,能推导出具有相同官能团的物质应该具有相似的性质,通过实验得出与推导结论不同的结论,让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尊重实验事
篇四: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和反思
《水的组成》教学案例及反思
崔明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