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传导》 说课稿

合集下载

《热传导》 讲义

《热传导》 讲义

《热传导》讲义一、热传导的基本概念当我们在寒冷的冬天握住一杯热咖啡,或者在炎热的夏天触摸一块冰凉的金属,我们都能亲身感受到热的传递。

这种热从高温区域向低温区域的传递过程,就是热传导。

热传导是由于物质内部的分子、原子或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能传递现象。

简单来说,就是高温部分的粒子运动更剧烈,它们与低温部分的粒子相互碰撞、交换能量,从而使热量从高温处逐渐传到低温处。

在日常生活和各种工程应用中,热传导现象无处不在。

比如,我们使用的电暖器通过加热元件将电能转化为热能,然后通过热传导将热量传递到周围的空气中,使房间逐渐变暖;汽车发动机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需要通过冷却系统将热量传导出去,以保证发动机正常运转。

二、热传导的基本定律热传导过程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傅里叶定律。

傅里叶定律指出,在均匀的各向同性介质中,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热流方向的单位面积的热量,与温度梯度成正比,而与热流方向上的截面积成正比。

数学表达式为:$q = k\frac{dT}{dx}$其中,$q$表示热流密度,单位是瓦特每平方米(W/m²);$k$是材料的热导率,单位是瓦特每米开尔文(W/(m·K));$\frac{dT}{dx}$是温度梯度,单位是开尔文每米(K/m)。

负号表示热流方向与温度梯度方向相反,即热量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热导率是材料的一个重要热物理性质,它反映了材料导热能力的强弱。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热导率,例如金属材料通常具有较高的热导率,如铜、铝等,是良好的导热材料;而像木材、塑料、空气等材料的热导率则较低,属于绝热材料。

三、影响热传导的因素热传导的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材料的性质。

不同材料的热导率差异很大,这直接决定了热在其中传导的快慢。

比如,金属的热导率通常比非金属高很多。

其次是温度差。

温度差越大,热传导的驱动力就越强,热传递的速度也就越快。

再者是材料的几何形状和尺寸。

《热传导》教学设计

《热传导》教学设计

《热传导》教学设计热传导是热能在物体内部由高温区向低温区传递的过程。

在物理学中,它是热平衡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研究热力学和热工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面我将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个关于热传导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热传导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掌握热传导的方程和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热传导方程解决相关问题,理解热传导的应用。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对科学研究和实践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热传导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 热传导的方程和计算方法。

3. 热传导的应用领域。

三、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仪器,感受热传导的过程。

2. 讲授法:通过讲解热传导的基本概念、方程和应用领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活动(10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锅炉传热)引导学生思考热传导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对热传导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20分钟):a. 讲解热传导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例如:高温区向低温区传热并使物体温度达到平衡。

b. 讲解热传导的方程和计算方法,例如:热传导方程(Fourier定律)和导热系数的概念。

3. 实验操作(30分钟):a. 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实验内容为使用导热仪测量不同材料的热传导率。

b. 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c. 引导学生发现实验现象和规律,加深对热传导特征的理解。

4. 知识总结(20分钟):a. 让学生归纳总结热传导的特征和方程,并回答相关问题。

b. 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解释,加深对热传导的理解。

c. 巩固热传导的相关知识,进行知识点回顾和小测验。

5. 拓展应用(20分钟):a. 讲解热传导在工程领域的应用,例如:热传导在材料选择和设计中的应用。

b. 分组探究热传导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如:散热器、冷暖气等。

热的传导教案

热的传导教案

热的传导教案一、引言热传导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热传导的基本概念、机制和影响因素,并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热传导基础知识1. 热量和温度的概念热量是物体内部微观粒子之间传递的能量,是热传导的基础。

温度是反映物体热平衡状态的物理量。

2. 热传导的基本机制热传导是通过物质内部的热振动和相互碰撞使热量从高温区域向低温区域传递的过程。

热传导主要通过固体和液体介质传递,气体介质传热较弱。

3. 热传导的影响因素热传导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物质的性质、温度差(温度梯度)和传热介质等。

材料的导热性能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热传导速率和效果。

三、热传导教学内容与方法1. 热传导的观察与实验- 室温环境下用手接触不同材料的热导率观察,如金属和塑料等。

- 制作简易热导实验装置,观察不同物质的热量传递过程,并记录实验数据。

- 考察不同温度差条件下的热传导速率,帮助学生了解温度差对热传导的影响。

2. 热传导的计算与分析- 学生通过实验数据,计算不同材料的热导率,并进行比较分析。

-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计算较复杂热传导问题,如多层材料的传热问题。

- 利用案例分析,探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热传导问题,并鼓励学生提出解决方案。

3. 热传导与能源利用- 讨论供暖和散热设备中的热传导原理和设计优化。

- 分析不同材料对节能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热传导在节能领域的应用潜力。

- 引导学生探索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热传导问题,并就相关技术进行讨论。

四、教学资源与评估手段1. 教学资源- 实验装置:热传导实验装置、温度测量仪器等。

- 案例分析:能源利用、节能技术等领域的实际案例。

2. 评估手段- 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数据计算和分析等。

- 问题解答:针对热传导相关问题,学生进行解答和讨论。

- 课堂表现评估:根据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估。

新苏教版秋学期五年级科学上册《热传导》教案

新苏教版秋学期五年级科学上册《热传导》教案

新苏教版秋学期五年级科学上册《热传导》教案一、教学目标1.我们了解热传导的概念和原理,可以说明热传导的方式和规律。

2.我们能够分析热传导的环境因素,明白热传导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发现保温、散热和隔热的重要性。

3.我们具有实验探究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和探究过程,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二、教学重点1.热传导的概念和原理。

2.热传导方式。

3.热传导的环境因素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1.热传导的三种方式及其特点。

2.热传导环境因素的分析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1.热传导原理的介绍热传导是指物质内部热量自高温区沿着温差的方向传播到低温区的过程。

热传导是物质内能量传递的一种方式,与能量的形式无关,热量、电热、电子、声波、光波等都是通过这种方式传递能量的。

2. 热传导的三种方式热传导可分为三种方式,分别为导热、对流和辐射。

导热是一种固体物体内部传热的方式,其热传导速度与物体的导热系数和温度梯度成正比。

对流是一种传热和传质的方式,它是靠物质的运动来传递热量的。

辐射是一种热能通过电磁波传递的方式。

在较高的温度下,物体就会辐射出热能。

3. 热传导环境因素和影响环境中的温度、压力、湿度和介质的物理性质都会影响热传导的效率。

加热方式对传热效果也有很大影响。

如采用辐射加热时,会发生热传导。

出现热传导现象后会造成能量损失,加热效果降低。

如何减少热传导对提高加热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4. 实验探究实验1:用杯状电热杯和温度计,探究导热的过程步骤: 1. 在杯状电热杯里加入适量温水,使电热杯顶部露出水面。

2. 设定电热杯的能量输出,使温度升高。

量取温度变化的数据。

3. 取温度计放入水中,观察温度变化情况。

实验2:通过实验探究热辐射的影响步骤: 1. 在离开自然光线的地方放置黑色物体,让它们吸热。

2. 把黑色物体放在反射的平面一端,另一端则悬挂温度计,记录上述操作前后环境的温度值。

知道辐射前后温度的差值,由此计算出其热辐射量。

《热传导》说课稿

《热传导》说课稿

《热传导》实验说课《热传导》一课可以说小学自然中物理学研究的经典内容,很多老师在实验教学上有颇多的研究,我在这个内容的实验教学上创新了实验材料,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和有效性,使得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下面就从以下五个方面介绍:第一、实验教学目标通过对单元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解读,这一课的实验教学目标为:1通过猜测、实验、分析的探究过程,知道热传导的特点。

2通过试验观察、记录,知道不同材料传热本领不同。

3激发学生思维、培养观察、分析等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知道热是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同时想四面八方传到温度低的部分。

教学难点:根据实验现象分析讨论热传导的特点。

第二、实验内容设计本节课共设计了四个实验。

热在直金属棒和弯曲金属棒中的传递实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以及不同材料的传热本领。

热在直金属棒和弯曲的金属棒中的传递,通过让学生进行猜测、实验获得结论,热会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

最后则是通过铁棒、木棒、铝棒在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的记录,分析归纳出实验结论。

第三、实验方法设计探究热传导特点的实验,热的传递无法肉眼看到,所以一般都需要借物观察。

最早是利用凡士林粘上火柴棒,通过观察火柴棒掉落的情况来分析热传递的情况。

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由于凡士林的量很难控制,凡士林和火柴棒粘合时,火柴棒容易倒伏,造成实验操作费时而成功率低的结果。

后来又出现了在金属棒或金属片表面涂满蜡烛油,借助蜡油的融化观察热传导的过程,但是也存在实验现象不够明显、无可重复性、材料准备繁琐、实验过程脏乱等缺点。

为了突破凡士林、蜡油等实验材料带来的问题,我选用了感温变色油墨,利用它能随温度升高和降低反复变换颜色的特点,帮助孩子“看”到热的传递过程。

对于学生而言,实验现象明显、实验成功率高,对于老师而言,实验材料准备简便,材料可重复使用。

而且感温变色油墨干了以后的安全性可以达到食品级,价格也不高,可以说是“价廉物美”。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传导》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传导》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传导》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热传递《第5课时热传导》,主题是热传导。

通过观察热在金属片和液体中的传递过程,引导学生归纳热传导的概念。

本课时旨在让学生了解热能从一个物体传给另一个物体的过程,理解热总是从温度高处传向温度低处。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给另一个物体,从同一个物体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2. 理解热总是从温度高处传向温度低处。

3. 通过观察热在金属片和液体中的传递过程,归纳热传导的概念。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重点: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给另一个物体,从同一个物体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热总是从温度高处传向温度低处。

难点:通过观察热在金属片和液体中的传递过程,归纳热传导的概念。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归纳能力,可以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来理解热传导的概念。

然而,对于抽象的物质和能量的传递过程,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实例来加深理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关于热传导的知识。

热能是如何传递的呢?让我们先来思考一下。

学生:热能是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的。

老师:非常好!那么,你们认为热能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吗?学生:是的,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递到温度低的地方。

第二环节:实验观察老师:现在,我将给你们展示一个实验来观察热能在不同物体中的传递过程。

请看屏幕上的实验图示。

学生:好的,老师。

老师:现在,我将在一个装满温水的容器中放入一个端部已加热的金属片。

请你们仔细观察金属片的变化。

学生:(观察金属片)老师:请问,金属片的哪一端变热了?为什么?热是如何传递的?学生:金属片的一端变热了,因为它接触了热水。

热能是从热水传递到金属片的。

第三环节:归纳总结老师:非常好!通过观察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热能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的。

那么,你们能不能总结一下关于热传导的概念和特点呢?学生:热能是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热传导”说课稿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热传导”说课稿

一、热传导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热传递”中的第一课。

本课有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感受让身体热起来的方法。

第二部分是思考热是怎么传到衣服或者板栗上的,此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具体的热传导的过程。

第三部分是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向,进一步解决在上一部分存在的质疑,并且用科学问题带领学生做了适当的检测性思考。

第四部分是生活中热传导的事例,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起到进一步的知识应用效果。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热的产生现象很熟悉,如手握暖手宝、烤火堆、晒太阳等。

在认知上能快速聚焦到热的话题上面来。

同时自己也能举出很多关于热的例子。

但是热传递的方法分类是模糊的,是一种全新的认知视角。

抓住这一点,能更好开展本节课教学。

三、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热传导。

2、能通过探究实验找出通过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研讨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根据科学程序进行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索“热传导”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懂得利用热传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热传导现象;难点:通过模拟实验,知道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式。

五、教学准备演示实验材料:温变油墨、金属片、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烧杯、温度计、水、毛巾。

六、教学过程(一)以问题激发好奇的形式导入同学们,如果将金属汤匙一端放在开水里煮,过一会儿,露出开水的另一端会很烫,这是为什么?(二)探究新知1、以生活的例子来分析热传导分析家里妈妈熨烫衣服的时候;炒板栗。

热是怎么传到衣服、板栗上的呢?熨斗:发热板衣服通过分析讲解配合课件展示热传到衣服、板栗的过程。

2、组织学生思考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哪些呢?3、老师出示金属片等实验仪器、材料,讲解实验注意事项并开展演示实验1。

(着重强调酒精灯的使用方法)组织学生观看演示实验现象,并记录。

4、老师出示玻璃杯、热水、冷水、温度计等实验材料配合课件展示开展演示实验2。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第9课《热传导》教案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第9课《热传导》教案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第9课《热传导》教案热传导是小学科学第三单元第9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这节课中,学生将学习热的传导过程和热的特性。

本教案将介绍一种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热传导的概念和原理,并展开相关的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1. 了解热传导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 掌握热传导的过程和原理。

3.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热传导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总结的能力。

教学准备:1. 热传导相关的实物或图片,例如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热传导实验装置等。

2. 材料包括水、铜板、木板等,可用于实验演示。

3. 实验记录表。

4. 彩色笔、黑板粉笔、擦子等。

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教师可选择一个日常生活场景,如夏天喝热水时的感受,引起学生对热传导的认识。

可以提问学生,热是如何通过杯子传递到水中的?或者为什么金属勺子的柄会感觉更热?探究(15分钟):1. 讲解热传导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简明扼要地向学生介绍热传导的概念,即热能通过物质中的微观振动和碰撞传递。

强调热传导是通过与分子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现象。

2. 通过图片或实物进行示范,让学生观察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为什么金属杯比塑料杯更容易传递热量?3.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是否相同?热是否能在真空中传递?实验活动(20分钟):1. 设计一组实验,以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为研究对象。

取一个大水盆,放入等量的热水和冷水,然后用不同材料的棍子分别放入水中。

通过观察水的变化温度,学生可以推断出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

2. 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并总结出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

鼓励学生用彩色笔在图上标记结果,以区分不同材料。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材料导热性能更好,如金属杆和玻璃棒。

巩固(15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自带一个保温杯和一个玻璃杯。

学生需要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保温杯对热传导的影响。

2024《热传导》说课稿范文

2024《热传导》说课稿范文

2024《热传导》说课稿范文教材与教学目标:《热传导》是2024年人教版初中物理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热量和温度的基本概念,并且了解热的传播方式的基础上,本课将进一步深入学习热传导的原理及应用。

教学目标包括:1. 认知目标:理解热传导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热传导的途径和条件。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热传导相关的问题,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并理解热传导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法与学法:本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实验探究法作为主要教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动力。

学生将通过观察实验、讨论合作等方式主动参与学习。

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呈现教学内容,我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播放一些与热传导相关的实验视频和动画,以直观地展示热传导现象和实验结果。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小小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为什么热茶杯外的茶水会变凉。

通过讨论和引导,引起学生思考热的传播方式及原理,从而引入热传导的概念。

2. 热传导的途径和条件展示一个热传导的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图中的热传导途径,比如导热的材料、热传导的路径等。

通过多个实例,让学生总结出热传导的条件和影响因素,如温度差、材料的导热性等。

3. 实验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材料的传热速度,并记录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材料的导热性与热传导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思考导致不同导热性的因素。

4. 应用拓展通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例如保温杯、散热器等,让学生思考并讨论热传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同时,引导学生提出如何改进保温杯的保温效果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5. 活动训练设计一些与热传导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或应用场景,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热传导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热传导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热传导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热传导引言:热传导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

不同物体之间的热量传递现象,被称为热传导。

对于幼儿来说,了解热传导现象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科学观察力和探索精神,同时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世界。

本文将为大班幼儿科学课提供一个简单而有趣的教案,介绍热传导的基本概念、实验和活动。

一、教学目标:1. 了解热传导的概念和原理。

2. 观察和解释不同物体之间的热传导现象。

3. 培养幼儿的科学观察力、实验技能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学用具:两个不锈钢勺子,一个木质勺子,一把塑料勺子,一把冰块,热水,手套,一本插图丰富的儿童科普书籍。

2. 实验准备:将不锈钢勺子放入热水中加热,准备一个室外活动场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借助插图或图片,向幼儿展示不同物体之间的热传导现象,例如将铁勺子放在火上变热的过程。

同学们为什么觉得铁勺子会变热呢?2. 引发思考:与幼儿进行互动讨论,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物体会变热,从而引出热传导的概念。

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解释。

3. 概念讲解:简单介绍热传导的概念和原理。

解释热量是如何从热的物体传递到冷的物体的,引导幼儿理解热传导是一种能量传递的过程。

4. 实验演示:将一个不锈钢勺子放入热水中加热一段时间,然后取出用手触摸,让幼儿观察和感受。

接着将一个木质勺子和一个塑料勺子依次放入热水中加热,要求幼儿做同样的观察。

5. 实验讨论:引导幼儿观察不同材质勺子在加热后的差异,并问他们知道为什么不锈钢勺子变得更热吗?为什么木质勺子感觉不太热呢?6. 总结:总结热传导的概念和现象,并确保幼儿对热传导的基本原理有所理解。

帮助幼儿认识到热传导是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7. 拓展活动:- 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带来不同的物体,观察并记录物体在不同环境中的热传导现象。

例如,将同样大小的金属和塑料块放在冰箱里一段时间后取出,观察两者的温度差异。

- 带幼儿走出教室,到室外的操场上进行活动。

《热传导》 讲义

《热传导》 讲义

《热传导》讲义一、热传导的基本概念热传导,简单来说,就是由于温度差引起的热能传递现象。

当物体的不同部分存在温度差异时,热能就会从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转移。

这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且重要的热传递方式。

想象一下,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握住一杯热咖啡。

手会逐渐感到温暖,这就是热传导在起作用。

热咖啡的热能通过杯子传递到我们的手上,使得手的温度升高。

二、热传导的基本原理热传导的发生基于热力学的基本原理。

热总是从高温区域向低温区域流动,以达到热力学平衡状态。

在微观层面上,热传导是通过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和相互碰撞来实现的。

当物体的一部分分子具有较高的能量(即温度较高)时,它们会与邻近温度较低的分子发生碰撞和能量交换。

这样,热能就逐渐从高温区域传递到低温区域。

热传导的速率取决于多个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物体的导热系数、温度差以及物体的几何形状和尺寸。

导热系数是衡量物质导热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

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导热系数。

例如,金属通常具有较高的导热系数,所以它们能够迅速传导热量;而空气、塑料等物质的导热系数较低,热传导的速度相对较慢。

三、热传导的数学表达式为了定量描述热传导现象,科学家们推导出了热传导的数学表达式——傅里叶定律。

傅里叶定律指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热流方向的单位面积的热量,与温度梯度成正比,其比例系数就是导热系数。

数学表达式为:Q = kA(dT/dx)其中,Q 表示热流量(单位时间内传递的热量),k 是导热系数,A 是传热面积,dT/dx 是温度梯度(温度在空间上的变化率)。

这个定律为我们计算热传导过程中的热量传递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四、常见材料的热传导性能在实际生活和工程应用中,了解不同材料的热传导性能是非常重要的。

金属材料,如铜、铝、银等,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

这使得它们在需要高效传热的场合,如散热器、热交换器等中得到广泛应用。

非金属材料的导热性能则差异较大。

例如,陶瓷材料一般具有较低的导热系数,而一些特殊的合成材料,如石墨,却具有较好的导热性。

小学科学5《热传导》(教案)

小学科学5《热传导》(教案)

小学科学5《热传导》(教案)热传导教案引言:热是一种能量的传递方式,我们常常会遇到热的传导现象。

了解热传导的原理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本教案将帮助学生理解热传导的概念和原理,并通过实验探究热传导的特点。

一、知识引入1. 请学生回答,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热传导的情况?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在对着火炉坐的时候会感到很热?二、观察实验:热导实验目的:观察不同物质的热导特点。

材料:铁钉、铜钉、木钉、塑料钉、瓷砖步骤:1. 将铁钉、铜钉、木钉、塑料钉和瓷砖放在桌子上。

2. 用手指触摸每一个物质,感受它们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3. 观察每一个物质的温度是否一致。

4. 用手指按住钉子的一头片刻,再用另一只手触摸另一头,记录触摸到的温度。

记录表:物质初始温度传导后温度铁钉铜钉木钉塑料钉瓷砖自主思考:1. 通过观察和实验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 哪些物质的传热特性比较好?哪些物质的传热特性比较差?三、理论解释1. 请学生回答,为什么铁钉和铜钉的传热速度比较快?- 因为金属是良好的导热材料,可以迅速将热量传递给周围的物质。

2. 为什么木钉和塑料钉的传热速度比较慢?- 木材和塑料是一种较差的导热材料,它们不容易传递热量。

四、适应拓展1. 分组讨论:请学生讨论并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导热材料和导热不良的材料。

2. 学生展示:请学生展示并讲解一个实际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

五、实际应用1. 请学生找出并描述一个日常生活中需要利用导热材料的情景。

2. 请学生思考并描述一个他们可以设计利用较差导热材料的热不传导情景。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次实验和讨论,我们学到了什么关于热传导的原理和特点?七、作业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 什么是热传导?2. 列举3个利用导热材料的实际应用例子。

3. 列举3个利用较差导热材料的实际应用例子。

拓展阅读:1. 请学生自主搜索并了解热传导的其他形式,如辐射传热和对流传热。

2. 学生可以通过进行更复杂的实验来进一步探究热传导。

《热传导》教学设计逐字稿

《热传导》教学设计逐字稿

《热传导》教学设计逐字稿主题热传导教材江苏凤凰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交流、讨论和动手实验,了解热传导发生的条件和传递的方向,认识热传导的概念。

难点:会做借物观察的热传导实验。

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情境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课之前一起来看看一个视频。

视频中这些憨态可掬的企鹅们为什么要成群结队挤在一起呢,而且挤到一起的时候还不断地动来动去呢?有哪个同学来回答一下呢?生:是要抱团取暖。

企鹅要“抱团”取暖,一定是遇到暴风雪这样极端寒冷的天气。

那么企鹅在“抱团”取暖行进时,总会有些企鹅留在最外面,可是这些企鹅也是怕冷的,处在中心的企鹅会好热,所以处在中心的企鹅在行进中会往外走去散散热,等他们凉快够了又会往中心挤去。

所以企鹅不是一动不动的,而是在规律地运动,就是冷的时候往里挤,热的时候往外挤。

就能保证大家在极端环境中保证自己保持适宜的温度啦。

师:这位同学的知识面很广,非常棒,是的。

那么企鹅抱团取暖的这个现象叫做什么呢?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热传导(板书主题:热传导)。

新课讲授一、热传导的概念同学们先翻开课本用几分钟预习第14页的内容,然后和同桌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课本中大家是怎么让自己的身体缓和起来的?(2)为什么做这些会让人感到暖呢?(3)热是怎么传递到衣服上和板栗上的呢?你总结出什么规律?(4)什么是热传导?师:好的,讨论时间到,老师请几个同学来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第一个同学,你来说一说课本中大家是怎么让自己的身体缓和起来的?生1:一个是冬天人们使用暖手宝给手取暖,一个是人们用哈哈气的方法给手取暖,一个是喝热水取暖。

师:好的,观察很仔细哦,非常正确,请坐。

那么第二个同学来继续回答为什么做这些会让人感到暖呢?生2:暖手宝:暖手宝把热量传递给了手,手变暖和了。

(板书:暖手宝——手),哈气:热气把热量传递给了手,手变暖和了。

(板书:热气——手),喝热水:热水把热量传递给了身体,身体变暖和了。

《热的传递》说课稿(优秀范文五篇)

《热的传递》说课稿(优秀范文五篇)

《热的传递》说课稿(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热的传递》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热的传递》。

我将从以下七方面进行阐述:一、说教材分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热的传递》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的第二课,这一单元主要是根据课程标准中“能的表现形式”和“物体与物质”中的部分要求建构的。

从结构上看,这一单元探究的都是生活中一般的热现象及简单的规律。

而本课是学生在认识温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研究三种形态的物质用什么方式来传热(即传导、对流和辐射);使学生认识热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并能解释生活中有关热的传递现象。

本课是从另一个角度对热现象的研究。

同时也是后面《加热和冷却》、《吸热和散热》的研究基础和铺垫。

二、说学情分析冷和热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气温的高低、物体的冷暖、加热、制冷等,学生都有丰富的生活感知,但他们对冷和热的认识,更多时候还是停留在自我感觉的层面,对很多冷热现象,并没有刻意地关注,还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因此,当教材引领学生聚焦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冷热现象时,当他们面对熟悉的现象而产生迷茫时,探究的欲望是何等的强烈,这就是学习的内在动力。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2、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3、能正确使用酒精灯。

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实验理解热的三种传递方式;2、能使用酒精灯帮助完成实验;3、能运用热的传递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保持积极的观察实验的兴趣;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所获得成功的喜悦。

根据课标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热的三种传递方式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酒精灯三、说教学模式在设计本课时,我关注了对学生的思维引导,整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采用“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释问题”的教学模式,通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情境,驱动学生的好奇心,根据生活经验对该教学情境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猜测,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在这一问题的引领下,进行有目的地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再利用答案,解释相类似的生活问题。

《热传导》说课稿(全国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热传导》说课稿(全国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热传导》说课稿一、使用教材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自然》小学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七单元“热传递与热胀冷缩"第一课时。

2、实验器材学生实验器材:涂有感温变色油墨的铝棒、铁棒、陶瓷棒、木棒、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火柴、透明塑料杯、保温杯、打孔的塑料盖、实验任务单等。

演示实验器材:涂有感温变色油墨的铝片、酒精灯、火柴、铁架台(带铁夹)等。

3、实验创新要点/改进要点(一)实验创新要点传统热传导实验大多利用凡士林粘上火柴棒,通过观察火柴棒掉落的顺序来观察热传递的过程。

实验操作对于小学生而言比较复杂,所用凡士林量的多少也影响实验成功率。

有老师制作了蜡烛小圈挂在金属材料上,通过观察蜡烛的融化看到热传递的过程,简化了学生的操作,但是老师在准备实验材料时比较繁琐,实验过程中难免有蜡油的滴落。

有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种感温变色杯子,倒入热水,杯子外壁颜色会发生变化,其中用到就是感温变色油墨。

于是,我尝试把感温变色油墨运用到热传导的教学中。

实验中,利用感温变色油墨有多个变色温度,采用43回感温油墨,可轻松、方便的让学生观察酒精灯加热金属棒、金属片等材料时热传导的过程;而当比较不同材料传热本领实验时,采用280感温油墨,涂抹在不同金属和非金属材料表面,借助热水就能看到各种材料热传导快慢,操作简单,现象易见,还突破了传统实验只能针对金属材料开展探究的局限。

利用感温变色油墨代替传统的火柴棒,实验稳定性强,温度降低油墨恢复原色,实验材料可以反复使用,能使教师准备实验器材轻松方便,减轻教师实验准备的负担。

(二)实验改进要点“探究热传导特点”实验中,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的是涂油墨点的方法,也可以根据不同教学设计的需要灵活选择感温变色油墨的涂画方法。

“探究不同材料的传热本领”实验中,采用的是280变色的感温油墨,如果天气热,气温接近或高于28回的情况下开展教学,需要选用变色温度更高一些的感温油墨。

感温变色油墨有多种颜色,在实验中采用什么颜色对比效果最佳,有待研究。

《热传导》 讲义

《热传导》 讲义

《热传导》讲义一、热传导的基本概念热传导,简单来说,就是热能从高温区域向低温区域传递的过程。

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我们用手握住一杯热咖啡,热量会从咖啡传递到我们的手上,让我们感觉到温暖。

热传导的发生,是由于物体内部存在温度梯度,也就是温度的差异。

当温度不同的部分相互接触时,高温部分的分子具有更高的动能,它们会与低温部分的分子发生碰撞和相互作用,从而将能量传递过去。

热传导的能力取决于物质的热导率。

热导率越大,物质传导热量的能力就越强。

不同的物质,热导率差别很大。

比如金属通常具有较高的热导率,像铜、铝等,是良好的热导体;而像空气、塑料等,热导率较低,是热的不良导体。

二、热传导的基本定律热传导遵循傅里叶定律。

傅里叶定律指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给定面积的热量,与垂直于该面积方向上的温度梯度和面积大小成正比,其数学表达式为:$Q = kA\frac{dT}{dx}$其中,$Q$表示热流量,即单位时间内传递的热量;$k$是热导率;$A$是传热面积;$\frac{dT}{dx}$是温度梯度。

这个定律告诉我们,温度梯度越大,热传导的速度就越快;传热面积越大,传递的热量也越多;而热导率则决定了物质本身传递热量的难易程度。

三、热传导的影响因素1、物质的性质如前面所提到的,不同物质的热导率各不相同。

一般来说,晶体的热导率高于非晶体;固体的热导率高于液体和气体。

2、温度温度对热导率也有影响。

大多数物质的热导率随温度升高而略有减小,但也有一些物质,如某些合金,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热导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3、物质的结构物质的微观结构,如晶体的晶格结构、孔隙率等,都会影响热传导。

例如,多孔材料由于孔隙中存在空气,热导率会明显降低。

4、湿度对于一些材料,如木材,湿度的增加会导致热导率增大。

四、热传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保暖与隔热在寒冷的冬天,我们穿厚厚的棉衣来保暖。

棉衣中的棉花是热的不良导体,能够阻止我们身体的热量快速散失到外界环境中。

小学科学9《热传导》(教案)

小学科学9《热传导》(教案)

小学科学9《热传导》(教案)引言:本教案旨在教授小学生关于热传导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活动,学生将能够理解热传导的定义、探究热能传导的方式,并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

教学目标:1. 理解热传导的概念与特点;2. 掌握热传导的方式;3. 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热传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解释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热传导的概念和特点;2. 热传导的方式。

教学资源:1. 热传导实验相关材料:导热板、金属棒、塑料棒、细线、烛台、蜡烛、专用温度计等;2. 学生练习册、教学PPT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老师向学生简单介绍热传导的概念,提问学生是否了解热传导是什么,有哪些例子可以举出。

2. 请学生思考一下,你觉得热传导有哪些方式?如何解释这些方式?二、探究热传导(20分钟)1. 准备实验材料:导热板、金属棒、塑料棒、细线。

2. 将导热板放在桌上,导热板的两端分别插入金属棒和塑料棒。

观察棒的两端的现象,并请学生解释。

3.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金属棒会迅速感觉到热量,而塑料棒则不会?三、组织实验(3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

2. 实验一:用专用温度计测试导热板上不同区域的温度,并进行记录和观察。

3. 实验二:使用细线将烛台与导热板相连,点燃蜡烛,观察蜡烛下的导热板的现象。

4. 实验三:学生可以自行设计实验,探究其他材料的热传导特性。

四、实验结果整理与总结(20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观察记录,总结热传导的特点和方式,并将结果整理在教学PPT上。

2.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释透明杯子中的水变暖等日常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

五、知识巩固(15分钟)1. 学生练习册的相关习题。

2. 教师提问巩固学生对热传导的理解和应用。

六、拓展延伸(10分钟)1. 分组讨论:探讨其他与热有关的现象,如热膨胀、热辐射等,并给出相关实例。

2. 班级竞赛或小组展示,邀请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解释热传导现象。

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传导》说课稿(含反思)

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传导》说课稿(含反思)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传导》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热传递》的《热传导》。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

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热是学生较为熟悉的一种现象,教材通过生活中热传导事例的再现,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揭示热传导的过程和特点,认识热传导的概念。

本课内容由三个活动构成;活动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再现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让学生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能通过直接接触高温物体的方式让低温物体热起来;活动二,观察热在金属、热水和冷水之间的传递过程和方向,在此事实基础上,学生能认识热可以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活动三,分析生活中应用热传导的具体事例,强化学生对热传导概念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并不陌生,如烧水、炒菜等。

他们也能判断出热在物体之间和物体内部是如何传递的,但对于热传导的概念和发生条件还不是特别的清晰。

因此,需要对生活事例的分析、探讨和动手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

三、说教学目标1.知道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

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

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

热在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2.通过“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以及归纳和抽象概括能力。

3.能运用掌握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热传导现象。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交流、讨论和动手实验,了解热传导发生的条件和传递的方向,认识热传导的概念。

难点:会做借物观察的热传导实验。

五、说教学法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传导》说课稿
本节课我的教学设想是:用科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

因为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以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所以这一课要使学生认识热传导的特点,了解不同的物体热传导能力不同,必须由学生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从而进行观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实践操作中获得知识。

在《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热传导现象,了解不同的物体热传导能力不同,学会区分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研讨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根据科学程序进行探究的能力和利用热传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设疑、探究、研讨、运用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热传导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

本课是本册教材中“热”教学单元的第一课,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热传导现象。

学生学习后,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热的知识打下基础。

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热传导的特点及了解不同的物体热传导能力不同。

因为“热”沿着物体传递时,只能凭皮肤的触觉感知,不能靠视觉观察,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所以实验只有做成功了,才能使学生认识热传导的特征。

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热传导实验的设计与控制。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联系小学生对实验操作很感兴趣的实际情况,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实验法”。

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学习本课教学重、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同时在采用“实验法”的基础上,还运用“观察法”、“讨论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

为顺利完成本课制订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抓重点,破难点,在《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

同时还以观察、提问、记录、讨论、小组实验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

根据本课制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遵循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本着优化课堂结构的思想,我为本课教学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一)以问题开始,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二)以活动展开,解决问题、获得新知;(三)以发现结束,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具体阐述如下:
(一)以问题开始,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是上好这一堂课的关键。

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进行导入。

先请学生猜想用手触摸不锈钢杯时有什么感觉,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杯壁和杯盖的热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

通过教学导入,明确了实验目的,确定了研究活动的方向。

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导学生开始这一课的学习。

(二)以活动展开,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这是本课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突破重难点的重要环节。

这是因为新的科学课堂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活动”为载体的基本理念,以“活动”为载体是指课堂教学要以活动为主,以学生的亲身实践、亲身体会为主线,通过活动组织课堂教学。

其次,人们对知识的理解是通过思维活动实现的,而思维只有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只有对感性材料综合、抽象、概括,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

所以这部分就是通过指导学生从观察入手,亲自实验操作,经过分析思考,了解客观现实,使学生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并逐步形成理性认识。

为抓重点,破难点,面向全体学生,这一部分安排了两个实验。

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相结合,通过做实验教给学生用分析推理的方法认识事物。

第一步:指导学生认识热能以传导的方式传递
这个实验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主要采用引导学生定向探究的学习方式突破该难点。

首先,教师请同学们猜想:如果将一根铝丝固定在方座支架上,再将三根火柴抹少许凡士林,并依次粘在铝丝上,接着用酒精灯加热铝丝的一端,那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待学生猜想后,需要实验来验证时,教师提醒学生操作注意事项,并请学生演示实验。

最后通过讨论汇报,学生发现: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并且是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这种传递热的方式称为热传导。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开始提出的问题:杯壁和杯盖的热是从哪里来的?
第二步: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物体传导热的能力不同
在这个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探究式学习。

首先,老师请同学们猜想各种物体传导热的能力相同吗?接着请学生利用桌上的实验材料制定各自的实验计划,并进行汇总,这样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待学生选出一种简便的实验方法后,教师出示实验报告单,并放手请学生用现有的材料充分实验,大胆操作,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自己获取知识从而享受成功的喜悦。

最后,通过讨论汇报学生得出结论:各种物体传导热的能力是不同的。

在整个研究活动中,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在教师及时引导下,学生自己探索实践中得到了解决,从而形成了正确的认识。

教师始终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合作者,亲身介入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并对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突发情况及时修改调整,有效地推动
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

这样既体现了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教师是科学探究的主导,又使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体验到了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了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形成尊重科学知识、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三)以发现结束,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首先启发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热传导的性能。

接着再联系教学开始时所观察的不锈钢杯传热的事实,尝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不锈钢杯进行改进。

最后,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为了巩固和扩展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兴趣,在本课最后几分钟还安排了一道思考题。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强化已有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以上就是我为本课教学设计的三个环节。

通过上面的教学活动,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在教师引导下,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程序,顺利地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使自身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以上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还注重引进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机制,灵活运用教师观察、与学生谈话、填写实验报告单等多种方法,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并运用语言和体态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做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激励者。

为集中学生注意力,突出教学重点,本课我设计的是图文式板书。

图增强了直观性,文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教学的主要内容,整个板书简洁明了,能加深印象,巩固知识,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为了配合本课教学,我采用的教具和实验器材有:
1.实物投影仪,实验研究报告单;
2.不锈钢杯,方座支架、酒精灯、凡士林、火柴、铜丝、铁丝、铝丝,烧杯、不同材料的小棒(铜、铁、铝、塑料、木、竹……)、热水。

2007-11-29 人教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